| |
|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奥本海默》获第 96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知友推荐度86%,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 正文阅读 |
|
[影视娱乐]《奥本海默》获第 96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知友推荐度86%,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96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10日在美国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奥本海默》(Oppenheimer)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头奖项,成为最大赢… |
|
《奥本海默》获得第9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七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作为现如今好莱坞最会拿捏商业与艺术平衡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万众期待之下,终于完成了奥斯卡的加冕。 在《奥本海默》之前,诺兰被纳入奥斯卡视野的作品是《盗梦空间》和《敦刻尔克》。这两部作品在诺兰作品序列中有很典型的意义。代表着他的两条前进路径。 商业进路:《盗梦空间》是他商业作品中的翘楚,故事结构、视听语言和特效的结合都到达了相当的高度。但是,奥斯卡向来对技术向或商业向的导演带有学院派的偏见,在这个路线上走到极致才有所斩获的,印象中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彼得·杰克逊。所以如果只沿着这条进路前行,即便商业层面再成功,和奥斯卡的交集可能也只会停留在技术奖项。 艺术进路:而《敦刻尔克》则是他回归现实和历史的代表作,本片在他擅长的花式结构框架下,为他拓展了新的维度,初试啼声便取得不凡效果,这也是他第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于是,《奥本海默》便是沿着这条进路诞生的作品。 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两条进路的融合。 诺兰把发端于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和《信条》中对于物理学的兴趣,延伸到了现实层面。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现实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串联二战和冷战、横跨政治和科学的传奇人物,无疑是绝佳选项。 但诺兰并未太聚焦于原子弹生成的物理技术细节,而重点在描绘自然科学大跃进后的那个疯狂年代和人性剧变。 影片开头是《美丽心灵》式的典型科学家传记片的文艺蒙太奇调调。但后半段逐渐进入现实场域,关于政治与科学的拉扯和角逐。 最精彩的两场戏也发生在此,一场是核爆前令人窒息的节奏和爆炸时的一片寂静,另一场是奥本海默遭受轮番诘问时的巨大冲击和突然的一片泛白。 这两场戏构建了本片的核心基底,原子弹爆炸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出的是人性之恶。 最终,事实证明还是爱因斯坦看的透彻,不能相信人性,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唯有技术与力量的制衡。 很期待后《奥本海默》时代,诺兰的前进方向。放下奖项的束缚后,希望能看到他更加肆意的作品。 毕竟这可是那个不到三十岁就用一部拥有逆天结构的《记忆碎片》惊艳戛纳的男人。 |
|
|
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英雄奥本海默,这是西方舆论对《奥本海默》的定义。 而中国1999年12月12日的《横空出世》则被媒体报道出别样的故事,那就是这个电影拍摄期间吸引了美国间谍卫星,美国情报组织研判中国正在聚集兵力准备重大军事行动,之所以美国草木皆兵是因为美国刚刚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美国电影学会的评委们给《奥本海默》一系列荣耀,这样的荣耀放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背景下,瑞典和芬兰先后加入北约,整个西欧被北约整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柏林墙,北约组织在靠近俄罗斯边界举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陆空军演,这种情形构成对俄罗斯极限国家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对此回应是,北约的行动意味着核战争的倒计时。 政治正确的《奥本海默》与冷战中《星球大战》有区别吗? 人们忽略了反核武器的奥本海默人性和他的共产主义嫌疑,人们关注的是小金人将带来的荣耀和财富。毕竟印度首富儿子婚礼上,美国音乐人蕾哈娜21首歌获得千万美元的报酬。 我们将《奥本海默》当作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和救赎传记看,这是要整理自己的人性和职业伦理的一个思考过程。 喜欢物理和化学及数学,这是满足探索世界工具的学习兴趣。当我们能够计算出原子裂变的当量和轨迹,这会让我们获得小时候点燃炮仗的快乐。 当我们研发的“大炮仗”成为战争的武器,投入到反人类的邪恶轴心国日本,那里的人们被极端主义政府引导着泯灭人性,一颗原子弹摧毁日本纳粹信仰,数十万人被原子弹消灭,对于这样的结果,奥本海默感到了恐惧,就像小孩子玩炮仗砸了邻居家的玻璃窗。 站在美国司法部举办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被议员们扒的精光,他的成长过程每一个细节,比如那些不道德的偷情和出轨,比如那些迷茫时期的堕落,比如那些涉及人性的选择。议员们想要献祭奥本海默这样一个美国民众敬仰的科学家来彰显自己的政治责任,蹭流量式的杀人诛心。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从思想和精神上批判共产主义价值观来捍卫西方民主制度,大家都担心来自苏联的革命会让他们失去私有财产和人权尊严,就像刚刚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被引导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保持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避免被苏联征服,军人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奥本海默带着曼哈顿计划团队研究氢弹。 疯狂的霸权针锋,奥本海默选择拒绝了霸权动机的科学研究,这是科学家人性和国家利益的选择,拒绝国家的需求,这是叛国。对于叛国者,人们会给他贴上罪不可赦的标签。 我们看到美国电影学会对《奥本海默》的肯定,同类型的获奖影片还有宫崎骏的反战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同盟国美国《奥本海默》和法西斯日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都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中国电影人的作品和故事被作为背景板,一切都以美国式的民主和开放形式展现出来。 |
还得是诺兰 提到克里斯托弗·诺兰,你会想到什么? 他是被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称之为天才的商业电影导演,他凭借“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重塑了大众对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固有认知。非线性叙事手法和浓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他从一众好莱坞商业电影导演中脱颖而出,巨额的拍摄预算、力求传统的胶片拍摄以及让人瞠目结舌的实拍模式……克里斯托弗·诺兰也许不是当代最伟大的电影人,但你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电影作品总能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媒体的探讨。 |
|
在2020年那部毁誉参半的《信条》之后,诺兰终于带来了他的最新力作《奥本海默》。 该部影片是诺兰个人执导的第十二部电影作品,同时也是他继2017年的《敦刻尔克》之后再度回归执导历史题材作品。与极具主旋律意味的《敦刻尔克》所不同的是,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部《奥本海默》是一部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人物传记电影,不过诺兰更希望观众更希望能够将这部作品定义为政治惊悚片(至于诺兰为什么会如此定义这部电影作品,留待后文揭晓)。 同时,该部作品也一改诺兰昔日商业大作中那种追求天马行空、营造视觉奇观的特色,影片的故事剧情完全取材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真实人生经历,其中的人物角色和诸多事件更是严格遵循了真实史实。 |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正如专业媒体在前期试映后反馈的评论所说的那样,《奥本海默》作为一部完全聚焦奥本海默个人的人物传记电影,影片并没有卖弄视觉奇观,甚至连运用大量炸药模拟打造的“三位一体核试验”镜头在这部电影中也不过只占据了短短几分钟的篇幅。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更多是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话来推动剧情发展,而这也和诺兰此前在《敦刻尔克》与《信条》中的惜字如金形成了鲜明对比。 |
|
不过,诺兰依旧在这部新作中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 整部故事就像一幅拼图,影片一开场为观众呈现的是这幅拼图的后半部分。通过几条时间线的巧妙切换和剪辑,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间线、诸多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同时作为奥本海默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随着影片最终走向结局,这幅破碎的拼图最终合为了一幅令人陷入沉思同时又不禁遐想的画面——一个带着礼帽、一身西装革履的男人满怀着忧郁的眼神望向未知的远方…… 受限于电影有限的叙事篇幅,《奥本海默》虽然力求深入探究这位天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但是想要用这短短三个小时时间去完整呈现奥本海默的一生显然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正如杨德昌在《一一》中的那句台词所说的那样,“自从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就至少延长了三倍”。凭借自己出色的讲故事能力,诺兰依旧竭尽全力让这部人物传记类型电影触及到奥本海默人生的诸多重要时刻。但很多时候,影片短短的一句台词、突然出场的人物背后其实蕴藏着的是信息量极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 |
|
如果按照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对电影进行划分,整部电影的时间线逻辑可谓非常清晰,电影大致讲述了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以及1954年面临秘密审判。在诺兰巧妙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之下,奥本海默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前后映照、充满戏剧性冲突,并且夹杂着辉煌与悲悯的个人史诗。 背景故事 如果按照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对电影进行划分,整部电影的时间线逻辑可谓非常清晰,电影大致讲述了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以及1954年面临秘密审判。在诺兰巧妙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之下,奥本海默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前后映照、充满戏剧性冲突,并且夹杂着辉煌与悲悯的个人史诗。首先是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并且有着极为良好的家教。但这哥们比较另类的是,他从小腼腆内向甚至有些社恐。也正因如此,少年时代的奥本海默几乎没有什么好朋友,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疯狂读书。1921年,年仅十七岁的他考入了哈佛大学,并于1925年提前毕业,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
|
不过,由于自身对实验物理并不感兴趣,因此受到导师的排挤,一度受到严重精神打击的奥本海默甚至做了个毒苹果放到了导师的桌子上。这一经历在影片中也有所展现。 1926年,受到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邀请,奥本海默转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一同展开对理论物理的研究,并于次年获得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此时的奥本海默仅有23岁,估计连他自己也未曾想到,他的研究有朝一日将会彻底改变整个世界。之后的两年,奥本海默先后在瑞士和荷兰继续进行自己的研究,同时承担了部分讲课工作。而在此期间,奥本海默向他的学生们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仅仅运用短短六周的时间,他便学会了荷兰语,并将其熟练自如地运用到讲课之中,奥本海默的这一举动让原本想要让他难堪的同事在教室里瞠目结舌。 |
|
1929年,奥本海默终于回国,并到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任职。这一时期的奥本海默几乎成为了学生们的偶像,出生于富商之家的他从小便有着良好家教、穿着考究,还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出入高档餐厅,再加上学识渊博、年纪轻轻就在物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几乎就是无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完美高知识分子。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让奥本海默完全感受不到经济危机的爆发,要不是因为自己的学生们纷纷开始打工赚钱,他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情。在奥本海默求学成长的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巨变,无论是列宁在俄国革命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在德国上台之后迅速开始厉兵秣马,以及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社会运动、民族矛盾……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似乎将要爆发。 |
|
作为一个成长于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奥本海默在伯克利任教期间开始逐渐关注到了政治民主、社会革命以及平权运动,也因此被当时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归为了值得警惕的左翼人士。三十年代的奥本海默在任教之余积极投身于诸多左翼运动之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法西斯,支援西班牙内战中的民主共和派,参与美国共产党组织的民主集会……也正是在这段异常精彩的人生经历中,奥本海默邂逅了对自己影响巨大的情人泰特洛克。 |
|
泰特洛克同样也是美国共产党的成员,这名充满魅力的女性让奥本海默沉醉不已,他多次向其求婚,但都遭到了拒绝。但两人依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亲密的情人关系,而泰特洛克在后世的很多研究者看来也被称作是对奥本海默影响巨大的幕后人。之后,奥本海默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凯蒂,身为生物学家的凯蒂当时已然有过三次婚姻,但奥本海默的真情最终打动了凯蒂。值得注意的是,凯蒂也曾经是美国共产党的一员。妻子、情人、自己的兄弟和弟媳再加上自己的诸多挚友都是共产党,也难怪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奥本海默严加防范。 |
|
按照时间线重新进行梳理的话,在讲述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之后,他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过程成为了影片的又一个叙事重点。 1939年,随着纳粹德国开始对外侵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给美国政府写了封信,督促美国要赶在纳粹德国之前研究出原子弹。1942年,罗斯福正式批准了“曼哈顿计划”,但从德国逃难来的爱因斯坦显然难以获得美国政府的完全信任,该计划最终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奥本海默作为负责人。 |
|
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很大原因在于奥本海默个人的左翼背景当时已经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高度注意。在当时的很多政客看来,要参与甚至领导“曼哈顿计划”这样高度机密且事关国家安全的项目,必须找一个美国政府能够完全信任的人。 可事实上,在当时的理论物理学界,除了奥本海默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领导者,去组织和领导上千名科学家投身于原子弹的研究项目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陆军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在单独会见奥本海默之后,最终决定力排众议选择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 从1942年6月开始启动初步研究,到1945年原子弹爆炸,短短数年间,“曼哈顿计划”动用了数十万人,不仅在美国多地建造了多个研究室,同时还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平地建起了一座科学城“洛斯阿拉莫斯”。 |
|
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奥本海默和陆军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为了“曼哈顿计划”的成功走遍了全美,说服了诸多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参与到该计划的研究之中。在这一众科学家之中最为显眼,同时也在电影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爱德华·泰勒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人则是当时参与到“曼哈顿计划”内爆项目的英国科学家,此人后来被证实是苏联的情报特工。这两位人物加上对奥本海默一直怀有偏见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最终在后来的“秘密审判”中给享有盛誉的奥本海默以致命一击。 为了和平,成为死神! 为什么要研究核弹? 随着电影讲述到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我们可以看到是纳粹科学家们的突破进展激起了奥本海默等人的担忧,赶在纳粹之前研究出原子弹,借此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了奥本海默为首的美国科学家们投身于原子弹研究工作的动力。 |
|
后来因为发现核磁共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拉比在影片中曾经与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有过如下对话: “炸弹在投掷时不区分善恶,我不希望三个世纪以来的物理学积淀毁于一旦变成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信任这样的武器,但我确信纳粹是不可确信的。“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原子弹并不是所有现实问题的终点,而成为所有问题的起点呢? 正如影片中负责计算工作的爱德华·泰勒突然得出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可能不会终止,而是不断扩散的结果时,奥本海默迅速找到了意见相左的爱因斯坦,并与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核弹的研究是为了避免纳粹占领全世界,但如果释放核弹将会导致整个世界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呢? |
|
面对充满疑虑的奥本海默,影片中的爱因斯坦说出了如下令人深思的话语“你和我一样迷失在了充满无限可能的量子世界之中”,并且给出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停止对核弹的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和纳粹分享,以免任何一方开启毁灭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所幸,最终核实的计算结果表明,核弹爆炸所造成的链式反应引发毁灭世界的概率几乎为零 |
|
在很多科学家看来,随着德国战败,“曼哈顿计划”也因此失去了自身意义。 但“太平洋战争”依旧没有结束,且1945年先后发动的“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都让盟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根据当时军方的计算,如果按照目前的战斗模式,在一座座岛屿上与日军展开战斗直至最终打到日本本土,最终将会导致上百万盟军士兵的伤亡,这样的结局显然并不是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府高层所想要看到的。 毕竟随着二战结束,新的世界秩序将会形成,美国将在新世界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结局。 |
|
在讨论炸弹投放时,也曾有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站出来表示,“我们可以提前发出警告,以减少平民伤亡”。 但如此一来,同时也会给这次炸弹投放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日本显然不会坐以待毙等着美国派轰炸机去投放原子弹。 而如果原子弹的投放任务就此失败,将会彻底破坏美国政府高层对于加快战争进程,构建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目标,这显然是在座的政客们所不乐于见到的。 |
|
而奥本海默同样提出,“如果我们使用这种武器,而不通知我们的盟友,他们将会视其为威胁,而我们(美国和苏联)将会展开军备竞赛。“ 为了能够让杜鲁门能够在波茨坦会议上对苏联盟友进行关于“核弹实验”的对话,“三位一体核试验”最终被确定于1945年的7月份展开。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这次实验意义非凡,不仅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核聚变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全新篇章,人类作为地球上无比渺小的存在突然间拥有了可以毁灭世界的“死神力量”。 |
|
虽然“三位一体核试验”的爆炸过程在影片中所占篇幅正如真实历史中那样不过只是短短数分钟,但作为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剧情高潮,影片在最终呈现这场耗费大量资金实拍而成的核爆戏份之前,依旧作了大量的铺垫,包括实验场地的建设、观察点的选址、核弹的制造和运输等等。 快速的镜头切换、不同人物间的大量信息对话、极具紧张氛围的背景音乐以及人物伫立时突然被放大的背景音都让观众犹如亲临现场般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们内心深处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核试验即满怀激动,同时也带着无尽的未知。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成千上万人数年以来不分昼夜地研究最后居然完全聚集到一个啤酒桶大小的金属罐子之中。 当研究人员将这个金属罐装入到更大的金属容器中时,微微颤抖的手依旧竭力避免着金属罐发生任何异动,更是将这场核试验的真实感拉满。 |
|
还有什么能够阻止奥本海默和他的研究团队取得这项试验的成功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仿佛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又好像是要让这些敢于窃取神力的凡人在成功之前经历一次洗礼,彻底打乱了奥本海默的原有计划。 但即便如此,随着那个一旦开启便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按钮被按下,当刺眼的光芒突然照亮整个黑夜,那些为之付出了数年努力的科学家们依旧被眼前景象深深震撼时,人类历史已然彻底改变。 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不断喷涌的火焰犹如浪潮一般不断向上扩散,划破黑夜的寂静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在一团橘黄色的光球之中,火花像玫瑰一般一层层绽放。 象征着死亡和毁灭的巨浪在人们凝视中流露出一股异常神秘且诱人的魅力。那些银幕上静止住的身影,或许也和银幕前的观众一样,不禁产生发自心底的疑问——这真的是人所能够创造且拥有的能量吗?“我在这时成为了死亡”,就好像冥冥之中已然注定了一般,奥本海默成为情人多年前预言的死神象征。 核试验的成功让奥本海默突然之间成为了凭借一举之力结束战争的功臣,成为举国上下尊重和关注的对象,甚至帮助他在美国社会各界获得前所未有的声望与名誉。然而,他的内心也同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矛盾之中,被军方接管带走的核弹装置就像被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关于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进行核试验研究的剧情,影片最终以一场意味深长的庆祝会作为收尾,而时间、空间、思想也在这一段剧情中实现了电影的“三位一体”。随着原子弹成功投放到广岛和长崎,奥本海默突然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闻名全美国的公众人物。影片开头那阵富有节奏且不断加深、犹如击鼓般的神秘背景声终于被揭晓——奥本海默在核弹成功投放后,走进某个庆祝会现场时人们用跺脚来表达欢呼的声音。 |
|
然而,在这场作为绝对主角的庆祝会上,奥本海默面对眼前狂欢着战争结束的人们却不禁陷入了迟疑和沉思——战争真的结束了吗?自己所做的一切又真的能够实现世界和平吗?亦或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虽然核弹本身最终没有形成一连串的链式反应,但是发明核弹这件事情本身已然在现实世界中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论是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亡、还是美苏冷战下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亦或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不断探索和无尽欲求……眼前这些欢呼者不断用脚击打地面的声音在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中突然变得像核弹引爆后所发出的声响,像极了人类即将走向灭亡的倒计时。 |
|
面对眼前嘈杂的人群,奥本海默的世界突然变得万籁俱寂,他不断说着“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同时又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油然而生的道德困境和忧心忡忡。 在他想象中的世界里,眼前的人们突然被核爆炸释放出来的刺眼光芒和强力辐射化为灰烬,自己的脚像是被只剩下灰烬的受难者紧紧抱住,拥挤的人群中似乎看到了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在独自哀伤,深受重创的母子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现实世界里欢呼雀跃的人群和内心世界里随处可见的可怖景象在此时巧妙地合为一体。时间、空间突然变得模糊、而奥本海默内心深处长期压抑于“对抗纳粹”这一目标下的人性本真也在霎那间迸发出来。奥本海默急促的脚步似乎是想要逃离眼前这炙热场景,却下意识地越发走进黑暗面。人最可怕的是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模样,而此时此刻的奥本海默终于认清了自己真实的面目——他是原子弹之父,同时也在带领团队成功研究出核弹的那一刻成为了死神的代言人。随着核弹的横空出世,人类文明走到了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这究竟是新生?还是毁灭?银幕前的观众既是奥本海默人生经历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现实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很庆幸他对未来核战和世界毁灭的担忧在1945年之后的数十年间没有成为现实。 美国成功研制出核弹并将其运用于实战后数年,全力赶超的苏联亦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弹。“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在此后数十年的美苏冷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苏一方面为了取得战力均衡疯狂展开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也借此保证了双方在拥有了足以完全毁灭对方的力量之后,轻易不敢展开核战争。然而,这紧张而又脆弱的和平在当下的世界局势下又是否真的能够长期稳定的维持下去呢? |
|
《奥本海默》的故事已然结束,但奥本海默晚年面对电视镜头说出的那番话语却依旧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知道世界将会大不相同,有人哭泣,有人沉默,更多人沉默不语,我仍记得印度教经文《薄迦梵歌》里写道‘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政治惊悚片? 诺兰的《奥本海默》实际上是从一本超过七百页的奥本海默人物传记中获得的灵感,然而短短三个小时的叙事篇幅显然不可能将奥本海默完整一生事无巨细地呈现到银幕之上。正如诺兰自己所言,他尽可能地将自己认为的奥本海默一生中那些极为重要同时引人深思的时刻和片段放入其中。同时他也坦言,这部电影更多是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其主题穿越了时代意义,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前其实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 |
|
但即便如此,长达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不仅出场了多达近百位人物角色,同时影片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极为复杂。因此下面我将针对影片中奥本海默在1954年出席听证会并在之后吊销安全许可,从此无法过问国家核机密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希望能对已经看过和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有所帮助。一谈到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思想管制,许多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当时愈演愈烈并象征着极端保守主义的“麦卡锡主义”。但奥本海默之所以会在1954年的秘密听证会被迫接受来自美国政府的“秘密审判”,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其实并没有太大关联。 |
|
事实上,这场悲剧主要源自他一贯的率性天真与口无遮拦。正如前文所言,奥本海默在与杜鲁门的会面中,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惹得杜鲁门大发雷霆。而他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原子能委员会任职时,亦因为在一次听证会上,因为自己毫无保留的言语得罪了当时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刘易斯。 |
|
刘易斯在这次听证会上对向外国出口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表示反对,而在这场听证会上负责给出专门意见的奥本海默对刘易斯的反对意见大加嘲讽。对于刘易斯这种半路出家的政客而言,最讨厌的莫过于奥本海默这种恃才傲物的科学家,更不要说后者居然在公众场合让他出丑。电影中除了对这段情节进行描摹,同时也给出了刘易斯视角下,奥本海默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让爱因斯坦对其疏远的情节。 |
|
本来杜鲁门总统对奥本海默印象就不好,奥本海默居然还惹怒了自己的直属上司,再加上奥本海默因为自己的左翼背景长期受到胡佛领导的联邦调查局监视,并且还天天在美苏冷战的紧要关头到处表达自己反对对核弹和氢弹的进一步研究,招来了后来主导氢弹研究的爱德华·泰勒忌恨。几方势力一琢磨,最终选择以一场秘密听证会的方式取消奥本海默在核能研究领域的安全许可,借此剥夺奥本海默在公众场合对国家安全事业的发言权。虽说奥本海默的情商确实不怎么高,惹怒了不少大人物,但是要说他是个有心机的野心家却丝毫谈不上。刘易斯本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对于这位对结束战争和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太过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在获得美国政府高层的授意之后,由刘易斯主导的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进行了一场名为听证会,实则却更像是秘密审判的会议。 |
|
虽然以刘易斯为首的政客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对奥本海默个人进行“秘密审判”在后来的许多学者看来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而随意动用国家公权力,但要说奥本海默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对于当时的联邦调查局来讲也是难以置信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奥本海默的情人、兄弟和弟媳多少都与美国共产党存在一定关联,奥本海默个人在伯克利任教期间也参与了诸多由左翼团体组织的社团活动。这就使得奥本海默在正式加入“曼哈顿计划”以前就成为了联邦调查局的重点关注对象,要不是因为马特·达蒙饰演的陆军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力排众议,极力推荐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他很有可能会和爱因斯坦一样被排除在核弹研究之外。 |
|
其次就是“曼哈顿计划”中突然发生的“薛瓦利埃事件”。在奥本海默将要前往洛斯阿拉莫斯的前夕,奥本海默的挚友薛瓦利埃曾经向奥本海默表示,美国共产党的核心成员埃尔特登希望通过奥本海默获得美国关于核弹研究的相关情报。 处于安全警惕,奥本海默在当场表示拒绝之后,曾经向主管“曼哈顿计划”的陆军安全机构透露过埃尔特登试图通过中间人向奥本海默等科学家获取情报的事情,但奥本海默为了保护自己的挚友薛瓦利埃,拒绝向相关部门交代中间人薛瓦利埃的身份。直到马特·达蒙饰演的莱斯利少将继续向奥本海默追问,后者才在数个月后说出中间人的身份。 |
|
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虽然莱斯利少将依旧保持了对奥本海默的信任,但是联邦调查局出于安全起见还是重新展开了对奥本海默的严密监视。 不监视还不要紧,一监视居然发现奥本海默居然在“曼哈顿计划”期间私自跑到纽约和情人泰特洛特会面。虽然这一事件最终以泰特洛特的离奇死亡而告终,但也同时加深了相关部门对奥本海默的提防。 当然,最要命同时也是直接促成听证会召开的关键,还是因为奥本海默曾经不止一次向安全部门负责人表示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中不可能存在间谍,结果最后却发生了“福克斯”事件。出生于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福克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避难到英国,后来参加了英国的原子弹研究计划。他于1943年加入了“曼哈顿计划”,之后被奥本海默分派到“内爆项目组”负责工作,并在此期间作为间谍向苏联传递了大量有关原子弹的情报。 |
|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计划”的实际负责人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高度怀疑,甚至让平素就对奥本海默持反对意见的政界人士都开始给总统写信,希望总统罢免奥本海默在原子能委员会的职务,避免其继续接触国家核机密。 奥本海默平素口无遮拦的作风本就得罪了不少在美国政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眼看着奥本海默已然陷入困境,便纷纷开始落井下石,刘易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过身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刘易斯自然不希望自己对奥本海默的行动给人留下把柄。在影片中,刘易斯将存放在原子能委员会的奥本海默个人档案和调查报告交给同在原子能委员会任职的博登,由后者向联邦调查局秘密撰写关于奥本海默个人的诬告信。这封信在交到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手中后成为了取消奥本海默安全许可并证明其涉嫌叛国罪的直接证据。 |
|
在这场长达数周的听证会上,作为美国最负盛誉的科学家,奥本海默遭到了最严厉的质询,并在听证会结束之后被取消了安全许可。 而作为这起闹剧的发起人刘易斯在数年之后亦遭到了弹劾,原因正是因为他在处理包括“奥本海默听证会”在内的诸多事件中利用不正当手段排斥异己。至于撰写那封诬告信的博登在这起事件之后亦很快遭到了刘易斯的无情抛弃。奥本海默的同事、挚友们在听证会上都做出了对奥本海默本人的正面积极评价,唯有因为奥本海默的反对而未能开展氢弹研究的爱德华·泰勒给出了负面评价。泰勒在这起听证会上的临阵倒戈也让他在此之后遭到了美国科学界的排斥,他本人在数十年之后成为了《奇爱博士》电影主角的原型。 |
|
“奥本海默听证会”事件期间,许多科学家纷纷站出来对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径表示抗议。这一事件对美国科学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不仅使得美国科学界和美国政府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同时更打压了不少此前对美国政治制度和科技发展持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而美国引以为豪的民主和自由体制在这一事件中更是受到不少人的责难。 换句话说,为了反抗和抵制苏联所谓的“专制独裁体制”,而采取同样独裁专制的手段进行对抗,让很多人开始自然而然地怀疑美国政府高层竭力营造的“冷战思维”是否真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生,还是出于政客们的主观臆想。 |
|
上述这一系列事件都在影片中有所反映,当然受限于叙事篇幅,影片显然不可能将听证会前后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从头到尾细细展开。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在影片后半段的大尺度呈现,使得《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诺兰口中的“政治惊悚片”。 理想的殉道者 晚年的奥本海默在接受采访时,曾被问道:“你认为我国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吗?”奥本海默作出了如下回答:“我从当时的很多人那里得到的观点是,如果我们要结束战争就必须打到日本本岛,这将涉及巨大的伤亡,会有大量的美国人和日本人被战火无情屠杀……相较于这种选择,我认为使用原子弹是一种巨大的解脱……以这种方式结束战争当然是残酷的,但也绝不是轻率的。时至今日,我仍不相信当时会有更好的办法……” |
|
奥本海默给出的回答无可挑剔,正如《奥本海默》开场那几行字幕所揭示的,他仿佛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火种送给人类,却也因此受到永恒的折磨……1945年随着德国战败,参与到曼哈顿计划中的一部分科学家开始怀疑自己正在做的研究工作是否仍然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经历了数年大战的世界已然满目疮痍,是否还能经受得住这种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武器横空出世?影片对这段历史也有所呈现,面对持有异议的科学家表示,“我们至少应该停下来想想这样做的目的是否合理,因为德国即将投降,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所做的这一切。” |
|
奥本海默不假思索地答道,“德国的确即将投降,但是日本人仍在战斗……我们是科学家,我们想象未来,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无比恐慌,但在日本人了解这一切之前,他们并不害怕,除非我们付诸行动否则他们不会理解这一切。当世界得知有关洛斯阿拉莫斯的可怕秘密时,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确保世界将在罗斯福构想的国际合作体系下取得和平与安全。” |
|
然而,事实真的如奥本海默所言吗?虽然电影并没有对这场是否应该使用核弹的讨论给出更多篇幅,但在真实历史中,日本政府高层在美国投放原子弹以前,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到投降和谈判事宜。美国政府也在1945年初相继收到一系列关于日本高层谋求和美国展开和谈的情报。 然而,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进程,赶在苏联之前取得对日战争的主动权,确立美国在战后东亚的主导地位,并争取日本无条件投降。 杜鲁门政府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在将日本作为核弹投放的实操地,而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曼哈顿计划“科学家们对日本政府寻求和谈的相关情报几乎一无所知。换句话说,如果历史重来一次,如果罗斯福没有在1945年初突然病逝,如果奥本海默在内的科学家们得知即使不研制和投放核弹,二战也将很快结束,或许我们如今熟知的现代历史以及战后美苏冷战的新世界格局将会彻底改变。 |
|
可是正如奥本海默自己所言,他当时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如果不在日本投放核弹,日本将会竭尽全力与美国战斗,除非美国攻打至日本本土,否则这场世界大战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包括美国、日本的世界人民仍将处于战争的阴霾之中。 然而,奥本海默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善于自省,现实利益与内心道德的冲突随着核弹投放造成数十万人死亡被无限放大,他开始焦虑和担忧,自己所研究的这一切是否将人类带入又一个毁灭的陷阱之中,而情人泰特洛克在核弹研究过程中的突然死亡,亦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人类劣根性的认知。 |
|
今天的很多学者在研究奥本海默人生中经常会将青少年时代的奥本海默贴上“不合群、难以相处”等标签。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整个求学岁月中,奥本海默几乎没有几位称得上交心的朋友,也没有任何的恋爱经历,因为没有那个女孩会找这样一个被旁人称作“怪胎”的男孩作为自己的恋人。卓越的才华和难以言说的孤独让青年时代的奥本海默便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甚至在大学求学期间,一度被诊断患有“早发型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 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奥本海默在剑桥求学期间曾经干过向苹果里面注射毒物借此毒死导师的荒唐事情。 |
|
也正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孤独和忧郁让奥本海默在邂逅了情人泰特洛克之后,无比珍惜这段感情,先后数度向后者求婚,并且在参与“曼哈顿计划”依旧保持着与泰特洛克的联系。 身为美国共产党成员的泰特洛克可以说是对奥本海默影响甚大的一个人物,在她的努力下,原本对世事和政治丝毫不关心且极度内向的奥本海默开始参与到当时的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并且逐渐成为了联邦调查局重点关注的左翼对象。但也正是因为同奥本海默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为泰特洛克招来了杀身之祸。 |
|
赢在叙事 有影评人指出,《奥本海默》的黑白片段与彩色片段可以看作是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对比,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比喻有失偏颇。在三刷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将电影的主要叙事线分为三条: 第一条是“秘密审判”的剧情,这一叙事线采用了彩色画面,并且大量出现奥本海默在面对审判人员和听证人员的近距离面部特色,以展现出他内心的道德困境和对眼前残酷现实的深深焦虑。这条叙事线在影片一开始便被标注为“核裂变” |
|
第二条叙事线更像是第一条叙事线的延伸或者说组成部分,是奥本海默在听证会上对自己人生的回忆。从早年求学到后来参与曼哈顿计划,从战前到战后,从理想到世俗,该条叙事线主要从奥本海默个人的主观视角出发,亦采用了彩色画面。 |
|
第三条叙事线则是从影片反派角色刘易斯的视角出发,主要讲述他参选美国商务部长及回忆同奥本海默交往的经过。该条叙事线的剧情以黑白画面呈现,以表现人物的黑暗面以及刘易斯眼中奥本海默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条叙事线在影片一开始被标注为“核聚变”。 |
|
三条叙事线随着影片剧情的不断推进,联系也愈加紧密,直至到影片最后自然地融为一体。在第一条的“秘密审判”叙事线中,奥本海默是一个在现实面前尝试着将理想与现实相妥协的角色。而在第二条人生回忆的叙事线中,我们所看到的则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到了第三条叙事线中,刘易斯口中的奥本海默则是一个和他一样在世俗利益下反复盘算的普通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奥本海默?又或者说这几条叙事线中的奥本海默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角色。 |
|
在影片开场的回忆中,学有所成回到伯克利任教的奥本海默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都会为被进步思潮所吸引,而亲人、恋人投身其中更使他对这些理论中美好的社会愿景满怀期待。积极组织学校工会、支援西班牙内战都是奥本海默这一时期内心的真实写照,面对被官方视为异端的思想观点,他是持开放且包容态度的,甚至在内心深处倾向于此。但作为一个在物理研究保持着纯粹理性的科学家,他虽然积极参加各项进步活动,却从未真正成为其中一员。但即便如此,在伯克利任教的这一段时期却可以说是奥本海默理想的起点,作为一个理想者,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团体或者政党组织,但却能够为了符合自己内心道德标准的事业付诸行动。 |
|
纳粹德国的突然崛起是奥本海默为了理想愿景付诸实践的开端,他积极投身到核试验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重塑眼下这个充满纷争、偏见和敌视的世界格局。然而随着核弹研究成功,奥本海默清醒地意识到核弹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将会对人类的未来造成巨大威胁,同时纳粹德国的败亡并不会改变现存的世界格局,只会制造出新的对立冲突。醒悟过来的他又开始带着理想的和平主义,期冀与政府以威慑的方式有限使用眼前这个有着巨大威胁的核弹,从而达到在减少人员伤亡的目标下,避免核武器的直接使用。 |
|
随着战争结束,美苏冷战已经成为定局,奥本海默依旧没有放弃自身理想。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影响力,让世界各国限制甚至放弃对核武器的开发和使用。然而,理想的尘埃就是这样一步步消逝在世俗的沙漠之中,奥本海默最终没能实现自身理想,反倒是苏联通过情报窃取美国原子弹机密之后,通过迅速发展核武器,实现了美苏之间的战力平衡,并在保证相互毁灭的战略原则下实现了“冷战”时期紧张而又脆弱的和平。 |
|
奥本海默最终认清了自己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研究核弹成功即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作为科学家的理性自省让他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悲剧性的人生命运。无论是美国在二战后极力塑造的冷战格局,还是苏联为了同美国争霸世界开始疯狂进行军备竞赛,都让奥本海默的理想主义在二战结束之后变得虚伪空洞、不堪一击。如果说影片的前两个小时从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讲到他成功研制原子弹几乎堪称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电影,那么影片的第三个小时则将《奥本海默》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在讲这部分剧情的时候,不得不提的是实用主义和现象学。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和攥写著作的过程中,对人类认识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客观存在否定性观点。很多学者认为,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一旦成为过去,就不再是能够为人们完全认知的。我们今天所看到和研究的种种历史,其实是当事人、研究学者记录下的自身经验体会,也正因如此,历史有着无限的可能。 |
|
诺兰在这部影片中即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观点,随着奥本海默及不同当事人在听证会上被迫做出毫无保留的发言,我们逐渐可以看到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下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演绎,而这也让观众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对作为影片主角的奥本海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这部影片中即使是对于刘易斯这样一个近乎阴谋家的角色,也没有单纯从反派的一面对其进行刻画,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试图从较为客观的角度呈现他主观视角下对奥本海默的回忆与评价。并且综合整部电影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到奥本海默与刘易斯之间与其说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倒不如说是理想与世俗间的冲突。 |
|
在“秘密审判”这条叙事线上,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情节。首先是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曾经到纽约与情人泰特洛特进行会面。让人咂舌的是,联邦调查局对奥本海默与泰特洛特的见面居然从头到尾都在监视,而这些调查证据在后来的听证会上则成为了对付和打击奥本海默的致命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曾经领导了“曼哈顿计划”、为科学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居然在自己的国家——一个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因为持有异见而遭到莫须有的污蔑与一连串质询。再联想到,影片中奥本海默在招募科学家参与“曼哈顿计划”过程中,曾经信誓旦旦地对那些因为担心自己无法通过安全审查的科学家们保证,国家并不会因为出身背景而拒绝那些真正有才华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给出的承诺和他在战后的个人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么多么极具现实意味的讽刺啊。 |
|
随着调查人员不断深入询问奥本海默与泰特洛特的会面,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奥本海默在这间充满了偏见和谎言的质询室内在镜头下突然赤裸着自己的身躯。诺兰显然想通过这一场景来表达听证会对奥本海默个人隐私的无情侵犯甚至剥夺,而赤裸着坐在审判席上的奥本海默像极了被束缚在悬崖峭壁上饱受磨难的普罗米修斯,在这一刻他真正成为了理想的受难者。 |
|
虽然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的个人关系其实并不算特别友好,但是在奥本海默出席听证会期间,爱因斯坦依旧和科学界的其他知名人物一同站出来为奥本海默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私底下,爱因斯坦甚至劝说奥本海默,如果自己的祖国像这样对待自己,那他会选择离开。可奥本海默显然不想如此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理想,更不会为了个人的遭遇而放弃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正如刘易斯在影片中所言,听证会对奥本海默所做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像是奥本海默主动自愿承受的,他渴望成为理想的受难者,以此来寻求道德困境下的救赎。 |
|
另一个情节是当调查人员不断逼问他对在广岛投放原子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时,奥本海默内心的道德困境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被赤裸裸地展现调查人员以及观众的面前。画面突然开始炙热地燃烧起来,眼前咄咄逼人的律师让奥本海默仿佛回到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热浪与辐射之中,让他想起自己内心世界里那挥之不去的受害者身影。为什么1945年就支持和赞同原子弹的研发,到了1949年却因为所谓的道德困境而选择抵制氢弹的研究和开发?这是律师罗伯最后的质问,却也是奥本海默的痛苦所在。 |
我好奇这电影在日本广岛长崎试映,是因为这里比较熟吗? |
|
号外资讯: 当地时间10日,第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奥本海默》获第9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男配7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据美联社、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公布最佳影片结果过程中,现年83岁的老牌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的“宣布方式”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原因是他宣布得“太快了”…… 《纽约时报》描述当时情况称,帕西诺在宣布最终得主时并没有念出所有10部提名影片的片名,也没有按照惯例说一句“奥斯卡奖颁给谁”,而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它来了”,然后慢慢打开信封。 |
我在电影院里看了四遍,每次都能有一些新发现或者感想。围绕几部文学作品,从阅读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类群星闪耀时后世将无法理解,我们在世界出现过曙光之后还会再度不得不生活在像辛梅里安人似的无尽黑暗之中。 ——《论怀疑的诡计》 |
|
1562 年,卡斯泰奥在《论怀疑的诡计》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1936 年,茨威格将其写在自己的传记作品《良知对抗暴力》的扉页; 1954 年,奥本海默面对「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指控,百口莫辩的他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2023 年,诺兰将奥本海默的事情搬上荧幕,用一部传记电影回应了这个问题。 奥本海默身处的彼时,从我们后知后觉的角度来看,的确算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 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的他,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荣耀;也给人类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同时,被荣耀和曙光遮蔽的,还有一个巨大而又无形的悖论: 他发明了一种人类无法驾驭的力量,冒着毁灭世界的危险来拯救世界。 此后,这个悖论一直折磨着奥本海默的余生,只是后来变了模样。 不过,彼时似乎没人能预见这个悖论。人们看到的,是他站在了自己无法驾驭的舞台上。 这个舞台,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政治的勾心斗角,充满了人性的权衡利弊。 奥本海默进退失据、茫然无措,面对被卷入其中的巨大漩涡,他在科学研究中的理性与睿智,发挥不了丝毫的作用,像极了置身荒原中的异乡者。 荒原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 今年会开花吗? 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 ——《荒原》T. S. 艾略特 赵萝蕤 译 与文学沾边的专业,课程里必然会提到这部作品。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诺兰精巧地把这部作品的镜头置入其中。整个叙事的氛围和节奏里,呈现出的奥本海默充满了精神撕扯的折磨。 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这时,《荒原》出现了。 借用教科书的观点,它表达的是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 奥本海默本人,在大学时候就读过《荒原》,而且非常喜欢,与诗人展现的荒芜的存在主义产生了共鸣,也影响了他之后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他自己早年创作的诗歌,也多是以悲伤和孤独为主题。 整部影片,让奥本海默如同置身于T.S.艾略特的《荒原》之中,万物萧瑟,生机寂灭,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如同幽灵一样肆意蔓延。 当奥本海默被推向审判席,面对汹涌连续的逼问时,会不会想到大学时代读过的《荒原》?会不会记起自己曾经在哈佛大学任职时期写下的那首诗歌? 破晓向肉身注入欲念, 天光却出卖了我们, 还有我们的伤感, 当藏红从天际褪去, 日光又变得荒芜, 当安眠被灼火搅醒, 眼见我们又重蹈覆辙, 个个身处一个人的囚牢, 渴望与人交流, 又因此感到绝望。 ——奥本海默浮士德我的微语之歌,象风神之琴, 发出的音调飘忽无定地荡漾, 我全身战栗,我的眼泪盈盈, 严酷的心也象软化了一样; 眼前的一切,仿佛已跟我远离, 消逝的一切,却又在化为现实。 ——歌德《浮士德》 钱春绮 译 多年以后,奥本海默出现在审判席上,肯定会想起,当年如何在洛斯阿拉莫斯指挥数千人投入核弹竞赛,把一片原始荒地变成一间实验室的情景。 如果没有奥本海默,新墨西哥州建造的那个原始的「小装置」就不可能及时完工,更不会投入战争,整个人类的命运或许不得不交给魔鬼续写。 虽然他毕生都在致力于科学和理性的思考,但是接下「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的授命,更像是一笔浮士德式交易。 |
|
奥本海默本人,甚至还想与魔鬼讨价还价。 他带领人们释放出原子能的威力之后,又在试图警告人类,它充满了危险性。结果,被他深爱着的这个该死的国家送上了审判席,成为了「一个当代核物理学家悲剧的象征」。 与浮士德做交易的是魔鬼,而奥本海默需要面对的,是人类——魔鬼往往总会被人类的诡辩打败。 奥本海默的悲剧结局,似乎从开始就已经注定。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对人性有着过于乐观的预判。 当他们看到良知被蛮横的暴力挟持,道德被幽暗的人性审判,一切正义凛然成了满足个人施虐心理的诡辩,奥本海默理解不了,突然就从一位专业、伟大的学者,变成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正如它的朋友评价说: 他睿智过人,又愚不可及。萨蒂利孔我曾亲眼看见 库迈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瓶子里, 男孩们问她: 「西比尔,你想要什么?」 她说:「我想要死。」 这段文字原文出自古罗马时代的文学家·佩特罗尼乌斯的《萨蒂利孔》。在庞德的建议下,被艾略特引用成为《荒原》的题记。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西比尔的,传说中能预言未来的女巫,自称代神发言。 阿波罗爱上了西比尔,施予她预言的能力;而且只要多少年她的手中有尘土,她就能活多少年。 然而她忘了问阿波罗要永恒的青春,所以日渐憔悴,最后几乎缩成了空壳,却依然求死不得。 人类掌握了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力量,道德与良知已经无法对他给予行之有效的约束,却又不肯放弃已经得到的权力。 当初的悖论,变成了他要阻止甚至摧毁自己曾经制造出来的那个力量,但是单薄的一己之力却无法实现。 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他忧心忡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这让奥本海默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火种并送给人类,为此他被锁在岩石上并遭受永恒的折磨。 奥本海默给予了我们原子之火,他就像那位叛逆的希腊神祇普罗米修斯——他从宙斯那里偷走了火并把它赐予人类。 但后来,当奥本海默想避免它失控,想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危险和恐怖时,那些当权者像宙斯一样愤然而起,对他痛下狠手。 正如原子能委员会的听证委员会中支持奥本海默的沃德·埃文斯所写的那样,吊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是「我们国家名誉上的污点」。 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再次奇袭奥林匹斯山,为人类带回了宙斯的雷电之火。 ——《科学月刊》 1945年9月 |
|
《奥本海默》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
如何评价女星宋佳满背纹身? |
《白鹿原》中有哪些震撼你的细节? |
你最讨厌抖音的什么梗? |
有没有那种女主智商高的(复仇)爽文? |
看过庆余年原著的朋友能给我讲讲陈萍萍的生 |
有没有可能现在人类的科技树其实是点歪了? |
如何评价游戏《绝区零》的画风? |
你家孩子被造黄谣了你会觉得丢人吗? |
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陈桂林为什么被捅了一 |
为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对二次元和galgam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