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如何评价电影《沙丘 2》? -> 正文阅读

[影视娱乐]如何评价电影《沙丘 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ello I'm Denis Villeneuve, here is my question to you: What did you think …
我来说一个《沙丘》宇宙里其他地方都有,唯独弗雷曼人没有(或不使用)的科技——霍尔茨曼屏蔽场。因为从缺少一件事物的角度,更能看到他们生存及作战的特别之处。
霍尔茨曼屏蔽场对于《沙丘》的世界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当于电之于现代世界。个人防护用的屏蔽场、照明用的浮空灯、辅助移动和搬运物品的浮空器等等,包括帮助人类实现星际穿越的宇宙飞船都跟霍尔茨曼屏蔽场的原理有关。因为屏蔽场的普及,几乎人人佩戴(弗雷曼人除外),进而塑造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模式。
比如,因为屏蔽场挡快不挡慢,所以《沙丘》宇宙里打仗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掏枪。我屏蔽场一开,你的枪就成了废铁一块,真不如小刀致命。而且,用刀的技巧也很不一样。在有屏蔽场的情况下,讲究防守要快,攻击要慢。假如对方挥刀砍过来,最好的防守其实是快速迎上去,这样刀反而会被弹开。在这样反常的世界里,人的思维方式慢慢也变得反常起来。皇帝为了对付厄崔迪,不是去想办法削弱他的实力,反而给他送东西,把全宇宙最肥的一块封邑送给他。岳医生为了救老婆,不是求公爵出手相助,反而出卖公爵,完了还把公爵做成武器去暗算仇家。保罗想到打败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敌人的方法,也不是什么毁天灭地的大招,而是证明自己有能力毁掉香料。总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有一个说法是:“机器不仅倾向于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新环境,而且倾向于改变人的本质。人不但要学习适应环境,还要学习适应自己。”当世界因为屏蔽场而被重新塑造,人类也必须按照全新的规则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就连最基本的直觉也会变得不一样。即便是脱掉屏蔽场,你出刀的方式,甚至日常的习惯仍然会保留带着屏蔽场的痕迹。电影《沙丘2》里有很多细节都在表现这一点,可以说是相当用心。比如菲德-罗萨那场惊心动魄的决斗,他在带着屏蔽场的时候,轻松解决掉前两个对手。虽然这两个都是提前被下过药的,但是菲德仗着有屏蔽场,根本就不做出任何防御动作。在面对第三个没有被下药的对手时,菲得为了赢得男爵叔叔的认可,扯掉屏蔽场,表演了一场“公平”决斗。(同样是反常的思维)。认真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在双方都没有屏蔽场的时候,他们仍然快速防守,缓慢进攻。这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已经深深刻在了他们每一块肌肉里。所以电影里保罗在每次战斗的之前,都会通过观察,发现对手居然都有使用屏蔽场的习惯。
但是,当你踏入厄拉科斯的沙漠时,你又得重新适应没有屏蔽场的世界。因为霍尔茨曼效应发出的嗡嗡声,会把沙漠里真正的主宰——沙虫招来。所以在这里每次打开屏蔽场都会先想一想会不会突然被沙虫吞掉。这几秒钟的犹豫就是哈克南士兵和皇帝的萨多卡在战力上被弗雷曼战士碾压的原因之一。
《沙丘2》为了表现“异星人”和弗雷曼人生存方式上的不同也用了很多精彩的对比。比如电影一开始,哈克南士兵排队飞上土墙那种非常诡异的感觉,对于《沙丘》的世界来说再正常不过,他们就只是用了一下浮空器而已。相反,弗雷曼人都是靠手和脚在峡谷和石头缝里爬上爬下。对于“异星人”来说,弗雷曼人的行为才是不正常的。不知道看电影的各位觉得哪边比较正常一点呢?
“异星人”为了适应厄拉科斯的沙漠环境,就竖起巨大的霍尔茨曼屏蔽墙,并在里面建造城市,然后用靠霍尔茨曼引擎驱动的飞船从别的星球运水过来。他们使用各种工具把自己跟沙漠隔开。但是弗雷曼人在应对沙漠环境的时候,却是从改变自身出发。他们穿蒸馏服,循环利用自身的水分;他们昼伏夜出,并且住在洞穴里;他们用奇怪的“沙步”避免打扰沙虫;当他们想快速赶路的时候,就主动用沙槌叫来一条沙虫,再用造物主矛钩把自己固定在沙虫身上搭顺风车……总之,这是一个不依靠屏蔽场的世界,是《沙丘》这个异世界中的异世界。
保罗在进入这样一个异世界之后,也要克服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就好像是跟着妈妈去到新学校的插班生,连周围的人所说的话都听不太懂。即便是保罗已经提前做了大量功课,甚至靠预知能力偷偷翻了习题册后面的答案,也要通过反复的亲自实践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适应新环境,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重新塑造一个新保罗。好在保罗有一个叫做契尼的女同学,每当保罗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她会比保罗还要开心,总是第一个送上鼓励,还会不假思索地替保罗出头,担心保罗走错路比担心自己走错路还要焦心。保罗甚至不用开口,这位同学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她能够理解保罗所有的想法,唯独不能理解的是保罗对她的那份愧疚。
当保罗终于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弗雷曼人的时候,女同学对他的意义将彻底改变,而他原来的那个世界也开始变得遥远而陌生。


我想讲讲,大虫子为什么能骑。
先说一下,第二部拍得更有好莱坞的味道了,观影刺激感更强了。整个影院的观众在我在看的过程中只有2个人去上厕所,还都是跑着去跑着回的。记得尽量选个好影院看,杜比音效和IMAX才能托衬出这一部令人着迷的紧张感,我想躺在家里沙发上看屏幕是无法感受到被恐惧包围的感觉的,也无法感受到厄拉科斯宏大苍凉而又令人着迷的异世感。
尤其是大虫子飙车那一段,在声浪的裹挟中,恰到好处地把“英雄成长记”中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给传达出来了,这是男主变强大的成长旅程中要面对的又一次生死考验,最终男主抱着必胜的信心成功完成了信仰的跨越。这种紧张刺激,和弗雷曼人凶悍又迷信的笑点一起,一张一弛成这本片的两大谈资。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说说沙虫吧。
1. 沙虫
说实话,虽然第一部的审美绝对在线,但如果给一个没看过影片的非原著党介绍它演了什么的话,我真不知道从何说起,总不能说它只是序幕的序幕吧。不过第二部我就能说,有大~虫~匝~
让我们先来看看沙虫是怎么运动的。作为厄拉科斯星球最神秘的生物,沙虫能长到400米,什么概念呢?就差不多是把上海金茂大厦、长沙IFS、武汉绿地中心放躺下来那么大那么粗,比北京国贸三期还要大。
它们不是傻大个,反而可以像海洋中的鲸一样在沙下游泳,比同体量的航母和游轮转身更快,从电影的设定来看,它像是个空心的大号蚯蚓,张嘴吃土后,再从另一端排出来,拉出来的大便就含有香料。如果按照它的体积来算,它一下子能吃下去2000吨沙子。
那这么大的虫子,怎么就让弗雷曼人像小摩托一样给骑了呢?


2. 大虫子为什么能骑
沙虫有着类似大象的又厚实又粗糙的皮肤,表面又拥有像蛇一样的层叠互锁的鳞片,形成保护其免受沙子侵入的盔甲。在这些鳞片下方,隐藏着相对娇嫩柔软的呼吸孔,在影片中,能看到男主保罗用类似象钩一样的工具把鳞片掀起时,露出一排的呼吸孔。


我们地球陆生哺乳动物的气管和食道是联通的,但蛇和鲸这类的气孔都是独立于消化道的。大虫子更像鲸,在沙中前行时是要用肌皮瓣膜关闭气孔的。当男主把鳞片掀开后,这些向前的呼吸孔就会呛到,因此倾向于像鲸换气一样浮出沙面,以减少沙子进入对鼻孔的刺激。
男主用两个象钩,就可以控制方向了。如果左边用力拉的同时,右边放松,这样虫子就会倾向于把左边身体抬高,右边降低,于是大虫子就向右转弯。只要保持始终有气孔暴露,沙虫就不会沉入沙底。
骑虫子的另一个奥义,是一定要在沙脊上蹲点守着,这样才能骑到它高高的背上。这也是男主选择一个制高点的原因。
另外,吸引沙虫的那个“鼓”,牛娃导演给它解构重设计了,原始的鼓就是一根棍子,上面像发条一样绑一个转轮去敲击,上好发条后要先用绳子固定住,点一根蜡烛,等到蜡烛烧到绳子以释放发条的时候,弗里曼人已经走远了,这样可以避免被突然袭击。


尽管没有明确表明沙虫是否知晓人类在骑它,但按照原著后面保罗儿子变成沙虫的设定,沙虫似乎有着超越普通生物的理解力,所以有可能它们与弗里曼人是有一定的默契的,就像大象与刺扎它们的驯象师的关系。
3. 大虫子的便便
说完大虫子的驾驶性能,我们说说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大便出香料的原理。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是根据守护宝藏的恶龙这一设定来构思沙虫的,美琅脂香料是它的排泄物,所以它对保护香料并不感兴趣,它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地盘,而香料可以看作是像狗尿在树根下的标记一样,是宣示自己领地权的界碑。
大虫子吃下沙子后,就像蓝鲸吞食磷虾等浮游生物一样,用那些须须过滤出沙中的微小生物,经消化后排泄出去。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又分解排泄物中的养分,遇水后会疯狂繁殖,在解决粪便板结的同时,形成香料,最终与地表的沙子混合在一起。香料像是石油和毒品的混合物,还能造塑料和燃料。
它的幼虫被称为沙鲑,有点像水蛭,可以在吸收大量水后聚在一起蜕变为沙虫。书中介绍厄拉科斯有盐类矿床证明原来沙丘星是有大海的,但亿万年前引入沙鲑后被吸干了。聚成大虫子后的沙虫又很怕水,直到死后又化为真菌的食物,往复循环。因此在沙丘星上,想要收获香料,就不能有水,否则大虫子没法活。沙虫把生命周期与星球生态循环恶化绑定在一起了(也许对它们来说是良化,就像蓝藻与氧气的故事)。所以保罗想要建绿洲,就势必会让全宇宙唯一的香料供给星减产。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弗里曼妇女将小沙虫摁水里给它溺了,就是沙虫视水为毒药的表现。水会加速沙虫的新陈代谢,像过量的兴奋剂一样让它翘了辫子。这时它的体内会释放一种蓝色液体,被容嬷嬷她们称为“生命之水”,不是圣母(和天选之子)的人喝了必挂,反应之快有点像剧毒的氰化物。要知道,氰化物的英文是Cyanide,源自希腊语的kyanos,意思就是“深蓝色”,所以中文的“氰”也是取自“青”的合成字。最著名的氰化物是什么呢?是蓝色染料普鲁士蓝,不但无毒,更是铊的解毒剂。这块就不展开了,否则我又能写又臭又长的一大篇。有人看再更吧。


4. 观影建议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这部片子里,大虫子扒车飙车那一段足以值回票价。第一部出来的时候,大家说这是什么“太空歌剧”,并不是,第一部就是个铺垫,就像莫泊桑小说里大量的环境描写一样,就是个设定。直到这个第二部,才开始有点权游那味儿了,加上配乐和大虫子更有感和震撼。
这一部的视觉效果不但沿袭了首部曲的风格,还加入了更多的好莱坞商品片风格,所以审美洁癖的人觉得光影对比与色彩也不错,拿爆米花就图一乐的看着也挺开心,资深影评人也能品出对不同角色心理中道德困境的细腻刻画,原著党也觉着没太亵渎原著(我想到了《基地》,唉)。
最后,千万别看到别人说这片儿不好看就或附和或口诛笔伐,《沙丘》这整部作品的核心就是反对无脑崇拜的,没有什么神,预言也都不可靠,香料只不过是让男主的CPU超频了罢了,能神机妙算但不存在什么宿命论。
除了大虫子,如果让我再选一个值得推荐观影的点的话,我绝对投给那段黑白的,那个味儿太对了,我猜所有人都会因这个拍摄手法而立即联想到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有空再写写。
一句话,去享受这部片就完了,牛娃说他只拍到第三部就不拍了,看一部少一部了,且看且珍惜。


原刊于《南方周末》2024年03月11日,编辑:刘悠翔
《沙丘2》:“最难改编”的科幻名著,维伦纽瓦的解法
2024年3月8日,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史诗科幻电影《沙丘2》在国内院线上映。作为2021年那部《沙丘》的续作,《沙丘2》继续讲述保罗·厄崔迪带领弗雷曼人,向帕迪沙皇帝以及哈克南人复仇的故事。
截至2024年3月10日,《沙丘2》在豆瓣电影获得了8.3的评分(满分10分)。在国外电影评分网站上,IMDb对《沙丘2》的评分高达8.9(满分10分),烂番茄网站给出了93%的新鲜度。可以说,《沙丘2》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好评。
《沙丘》的原著小说,被业内视为“科幻史上最难影视化改编的作品”。在过去几十年间,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大卫·林奇等一众知名导演都曾经尝试过将《沙丘》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是他们或者抱憾离开,或者铩羽而归。


大卫·林奇执导的电影《沙丘》(1984),豆瓣评分6.0,IMDb评分6.3。图为片中男女主角。资料图
那么,维伦纽瓦导演是怎么做到的?
《沙丘》原著的暗坑
要将《沙丘》的故事搬上银幕,首先一个难点就是怎样在银幕上,用画面去再现小说中那个宏大的沙丘世界。这也是在维伦纽瓦之前几十年里,那些知名导演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
由于电影工业和技术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电影人可以做出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视效体验。这种顶级视效,再加上维伦纽瓦极具个人风格的“巨物美学”,成功地在银幕上还原了巨大的太空战舰、飞速蠕动的沙虫,以及广袤苍凉的沙丘世界。


《沙丘2》延续维伦纽瓦“巨物美学”的场景。资料图
《沙丘》影视化更大的难题,来自《沙丘》的故事本身。
《沙丘》的原著小说,成书于1960年代。那时正值科幻“黄金时代”与“新浪潮运动”的过渡时期,作者赫伯特将宗教和政治题材融入了《沙丘》的创作中,这就使得《沙丘》是气质极为独特的一部科幻小说。
充满宿命论的故事,不断出现的对未来的预言,再加上神启一般的命运之子,追随预言和命运之子的信徒一样的弗雷曼人。这一切都让《沙丘》看上去,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更像是《魔戒》那样的古典史诗奇幻。
这种创作风格,赋予了《沙丘》厚重宏大的史诗感,同时让《沙丘》继承了古典史诗奇幻一直以来的不足与缺陷。这也就使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无法采用照搬原作故事的方式来制作《沙丘》电影。
在《沙丘》的原作小说中,作者赫伯特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事无巨细地构建出了一个细节满满、真实可信的沙丘世界。这是《沙丘》原作的最大魅力,即使放在今天的科幻作品当中,仍然是极为优秀的。
但《沙丘》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在今天看来是完全过时的。例如,在原作中,保罗这一角色的成长几乎完全依赖于自己预示到的未来幻象,按着预言指引的道路,像命运的提线木偶一样,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宿命。对于笃信预言,近乎于无脑信徒的基要派弗雷曼人,在原作中的描写是完全正面的。而对不信预言的质疑派,在原作中则会时不时地安排他们被现实折服,满心羞愧皈依的情节。
在这种写法之下,《沙丘》原作中的角色,都变成单纯的工具人,形象单薄得如同纸片。人物行动的行为动机更是无法让现在的观众理解和信服。
对于这些问题,《魔戒》这样的古典史诗奇幻作品,采用了一种只属于奇幻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奇幻的设定。在《魔戒》当中,每个人物的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是由他的种族和出身决定的。矮人自然就是倔强固执的,精灵本就应该高傲优雅,人皇自然会领导军队。邪恶的反派和宿命的大战也不需要过多的说明和额外的动机。这一切都在中土大陆这个设定之下,如同设定好的程序一样,自然就应该如此运行。


电影《魔戒》中的精灵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饰)。资料图
但是,对于《沙丘》这部科幻小说来说,这样的天然合理性是缺失的。科学的理性本身就和宿命、预言之类的神性相抵触。而且,《沙丘》终究是讲“人”的故事。仅仅因为各个民族的名字不同,就脸谱化地区分这些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这种写法,在今天看来,也多少显得有些政治不正确。
就连史诗奇幻本身,也从神的故事变成了人的故事。从《魔戒》时那种宿命的、神启般的故事,变成了《冰与火之歌》这样讲述人类各大家族之间相互合纵征伐的故事。战争的各方,也从脸谱化的精灵、矮人、兽人等等,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各种人物。
在《沙丘》原著中,赫伯特用各种设定让这些设定能够自圆其说,但这不意味着观众愿意相信故事的合理性。所以,对于维伦纽瓦导演来说,电影版《沙丘》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在保持原作故事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合理之处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对于《沙丘2》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沙丘2》的主线故事,恰恰就是所谓的宿命与预言怎样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改写“宿命”
对于这个难题,维伦纽瓦的解法,就是将原作中神性的预言宿命,变成故事中人物的主动选择。
作为影片主角的保罗,在整部电影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在抗拒成为预言中的那个天选之子。他所做的事情,是在尝试以穆阿迪布的名字,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融入弗雷曼人和沙漠之中。而保罗作为可以预见未来的天选之子的身份,则在影片中被大幅地弱化了,只有少数几个语焉不详的闪回镜头,和弗雷曼人斯第尔格口中魔怔一般的念叨。甚至,当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喝下生命之水之后没有死去之时,面对弗雷曼人惊呼的神迹,保罗也在第一时间驳斥说,这是因为姐妹会成员本就对毒药具有抗性。
而在影片的后三分之一,保罗接受了他的身份,开始以天选之子的名义领导弗雷曼人,也不是因为所谓宿命和预言,而是因为这是唯一可以控制弗雷曼人,掌控这股力量,完成自己家族复仇的方式。


尝试以穆阿迪布的名字改写预言的主角保罗(提莫西·查拉梅饰)。资料图
就这样,维伦纽瓦完成了对保罗的改编。让他从预言中的天选之子,变成有自己想法和野心的领袖。
对原作中笃信预言的弗雷曼人,维伦纽瓦也做了改动。
弗雷曼人笃信预言的原因,在电影中是由于姐妹会多年的经营和传教。而绝大多数弗雷曼人会去相信保罗就是天选之人,则是因为杰西卡在背后的不断运作。这一切给了弗雷曼人一个合理的,属于人性的,而不是神性的理由。
在影片中,除了斯第尔格之外,笃信预言的所有基要派弗雷曼人全都隐藏在背景里。他们会众口一词地喃喃低语,会整齐划一地朝着保罗俯身拜倒,几乎完全没有一个明确的作为活生生的个人的形象来展示。
与之相对的,在电影中,以契妮为代表的质疑派弗雷曼人则有着相当多的戏份。与基要派相比,这些质疑派显得更加有活力有灵气,连身姿都普遍比基要派的人挺拔舒展。
相较于原作中的形象,电影中的契妮几乎可以看做一个全新的原创角色。她相信保罗,与保罗相爱的出发点,也是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的选择。而她选择追随保罗,也不是因为所谓的预言,而是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认可保罗的战斗力和领导力,相信保罗能够带领弗雷曼人实现真正的改变。
对于神秘组织姐妹会和反派哈克南人,影片中也做了大幅改动。
在原作中,姐妹会完全就是一群不说人话的谜语人。而影片则借助圣母之口,直接告诉观众:“天选之子的预言是我们姐妹会一代一代人经营出来的!谁当天选之子得由我们说了算!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和什么神选,什么预言没关系,都是我们在背后下的一盘大棋罢了!”


眼睛颜色和弗雷曼人一样的杰西卡夫人(丽贝卡·弗格森饰)成为圣母。资料图
不仅如此,在姐妹会为数不多的出场镜头当中,还贡献了本片中相当一部分的笑点。
对于反派哈克南人,维伦纽瓦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在原作中,哈克南人是以脸谱化的血腥残暴的反派形象存在的,而且,他们的残暴恶行是和原作的主线剧情深度绑定的。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电影根本无法舍弃这些恶行。但如果要在电影中赋予哈克南人足够的人性和行为动机,就必须添加大量的原创情节和内容,从而影响影片的叙事节奏和故事重心,导致整部电影结构失衡。
因此,和赋予弗雷曼人足够的人性不同,维伦纽瓦在哈克南人的部分,做了各种减法式的处理。
在形象上,维伦纽瓦为哈克南人设计了全新的光头形象。影片中的哈克南人不仅没有头发,也没有眉毛、胡须等任何毛发。他们的牙齿被设计成了纯黑色。这种形象带有一种近乎冷血动物的气质。
在语言上,与弗雷曼人生活化的语言不同,所有哈克南人之间的对话,大部分都只是短促的命令。简短生硬得仿佛是机器。
这种极简主义做法中最极致的戏之一,就是《沙丘2》全新反派菲德-罗萨正式登场那一段。在那场戏当中,维伦纽瓦甚至放弃了正常的摄影机,选择使用红外摄影机进行拍摄。于是在那场戏当中,不仅是颜色,甚至连色阶都被消除了。电影画面中只剩下了绝对的白色和黑色。


《沙丘2》中的哈克南人。资料图
所有这些极简主义的设计,都在尽可能抽离、削减哈克南人作为人的属性,放大其作为非人的,抽象的恶的属性。由此,影片以一种完全相反的做法,赋予了哈克南人作为脸谱化制造恶行的反派的合理性。
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影片最后,保罗和菲德-罗萨决斗的那场戏。在菲德-罗萨身亡之后,面部特写镜头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长长的睫毛。在这里,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哈克南人的毛发。这代表着,当哈克南人偿还完了对弗雷曼人以及厄崔迪家族的血债,最终彻底被消灭之后,他们也从纯粹的抽象的恶的化身,回归成为了人。
可以说,正是因为维伦纽瓦在尊重、保留原作故事的情况下,做的这些细节上的改动,使得《沙丘2》在还原原作宏大气质的基础上,成为了一部可以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并且所欣赏的电影。
作为一部科幻史诗巨著改编而成的电影,《沙丘2》让我想起了维伦纽瓦导演的另一部电影《银翼杀手2049》。
两部电影都改编自经典的科幻小说,也都在故事上进行上一定程度的改动,但相较于故事——画面和色彩共同构建的独一无二的氛围才是这两部电影令人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
我们常说电影是视听艺术,而《沙丘2》在“视”与“听”两方面达到了沉浸震撼演出效果。
先说「视」,作为春节档后之后的大片月,《沙丘2》填补了春节档“大片”缺失的空档,恢宏的建筑和巍峨的宇宙飞船令人再次想起重工科幻巨制带来的震撼感。
相比于第一部,这一部的节奏其实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高潮戏份上却要比第一部更能激起人的肾上腺素。战争的场面,演员的表演都比上一部要更加的张扬,如果第一部是书的开头文,那么这一部就是书的高潮戏。紧张的战斗一场接着一场,危险的敌人层出不穷,仿佛一个群庞大的怪兽忽然从黑洞中轰然而出,令人目不暇接,忙于应付。
而在叙事方面第二部承接了第一部的故事,继续讲述保罗·厄崔迪的成长。维伦纽瓦讲故事的才能毋庸置疑,尽管是续篇,但既然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暗示,即便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也能理解电影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并不复杂。在《沙丘2》的电影海报上印着一句话:
“我即未来。”


这句话里的我毫无疑问指的是主角保罗·厄崔迪,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他为李桑·阿尔-盖布,又或者魁萨茨·哈德拉克。
这三个名字都对他至关重要。
前者是他的过去代表了家族的荣耀。
中者是他的现在是多雷曼人的天选之人。
而后者是他的未来是全宇宙的君王。
而要从过去行至未来,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见”。
电影中多次重复一句台词“你看见了我们的过去,便能看见你的未来。”
这句话其实点出了保罗的天赋和故事的走向,他能看见过去发生的事,就能知晓当下现状的因,循着因就能找到对手计划的起点和弱点,就能在千万种未来中选择最有利的一种。
而拥有天赋的人也不只有他一个。
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同样如此,尽管她们并没有得到像保罗一样强大且清晰的预知能力,但她们人数众多,富有耐心,她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保留血脉,抛下海量的鱼饵,只要足够有耐心,只要足够细心,她们照样能够将所有的结局都抓在自己手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谋划。”
这句话道出了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在电影中的位置,她们才是全片中最具分量和远见的势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也许才是全故事中最大的反派。
这场以沙漠为墓地,以香料和权力为奖品的斗争,残酷却又富有一种宿命般的苍凉感。
事实上神秘和苍凉两种气质贯穿了《沙丘2》整部电影,这既是故事的基调所需要的,也是导演维伦纽瓦的影像美学的独到之处。
维伦纽瓦在《银翼杀手2049》中以红色的大雾创造了如梦似幻的废土画面,同样的色调运用在《沙丘2》中却带给人另一种荒凉大气的震撼。


荒凉和奢华本来可算是一对反义词,但在《沙丘2》两种不相干的氛围被维伦纽瓦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简洁的构图,清晰的人物线条,搭配上宽阔到荒芜的背景,人物在画面中孤独到极致之时,就有了我即神明的傲慢。


究其缘由,是导演天才般地将奢华潜移默化为了威严,威严的气场,宏大的场面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将之视为某种难以触碰奢侈之物。
除了画面构图的绝佳审美外,汉斯季默的配乐一如既往地燃,每当音乐响起,沙漠的辽阔与无垠便浮现眼前,要是要推着观众走入其中。
从视听角度来说,《沙丘2》生来就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帝国权力角斗的波澜壮阔和史诗一样的斗争,才能嗅到镜头中浓厚的沙尘味道和血腥气。
我想即便有一天我把故事都忘记了,也会记得那片漫漫黄沙,和火红的落日。
讲情怀的大特效电影。
没那情怀,就要多考虑考虑看这电影会不会是折磨自己了。作品当年是划时代的,并不代表它就永远不会与观众的审美脱节。
稍微想想就会发现:快慢刀其实不碍着用长杆武器,工业人打这种特型近战完全可以上压路机,甚至技术上直接支持杀人苍蝇漫灌(猎杀镖)/采矿车装护盾之后平推。
那么你还能接受“一个太空皇帝最精锐的军队由一堆无组织无纪律的嗜血跑刀佬构成,会被大只野生动物撵着杀”么?不喜欢看经典作品,不丢人。
看了不喜欢的东西难受,那是真难受。
太空奥德赛背景真主安拉版《王子复仇记》。
非要管这玩意儿叫“科幻”也行,毕竟漫威系列也叫“科幻”对不对?


但是你管维伦纽瓦叫“教父”就过分了,太过分了,过于讽刺。
你这不等于说他是“科幻黑社会”么?
前半部分节奏很稳,细节丰富。
后半部分铺垫少了点,显得空洞。
比如保罗向皇帝下战书,就一组卷轴镜头,下一组,皇帝到了厄拉科斯。
对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草率了。
比如,皇帝为什么御驾亲征?
姐妹会和宇航工会对皇帝亲征的态度,胜败得失的考量?
各大家族是不是对皇帝暗中策划消灭厄崔迪家族毫不知情?
保罗对战争胜利的预判是万中无一,内心的挣扎没有表达清楚,赢得太轻松。
可能是第一部被称作【超长预告片】,导致了这种【必须给观众一个结果】的心态。
但是,已经这么长了,多加10分钟铺垫又如何!
我个人是很喜欢《沙丘2》的,之前已经为影片写过两篇长评了,讲了一些印象最深的点,比如色彩、场面、故事和主题等等。
如何评价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电影《沙丘 2》?
仁爱忠义的厄崔迪家族注定会灭亡吗?他们是否必须变得和哈克南家族一样残酷,才能在宇宙大战中存活下来?
这次我再聊点别的想法吧。
目前绝大多数不喜欢《沙丘2》的观众,都是因为对影片故事不感冒,觉得太陈旧太老套,和“大片”的身份不符。
这一点我不否认,但咱们需要明白原作的创作年代和历史地位。
《沙丘》第一部于1965年面市,直到1985年第六部终结篇出版,整个系列的创作横跨20年,凭借在当时足够独特的“太空歌剧”式设定以及众多奇思妙想的点子,《沙丘》引来了业内轰动,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热门IP大作,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例如星战、异形、权游等等。
换句我们更能看懂的话来说,《沙丘》系列很像是近半个多世纪来西方人心目中的《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作品。
然而,《沙丘》又有着“史上最难改编的科幻小说”之名,过去数次影视改编都反响平平,直到自小喜爱《沙丘》的维伦纽瓦再次发起挑战……
只不过,时至今日,在众多“徒子徒孙”已经名扬天下的情况下,《沙丘》的故事再次被搬上银幕,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上个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美苏争霸的阴影之下,外加西方历史上真正自下而上脱胎换骨的变革很少,所以我们看他们这几十年来的严肃题材作品,大多逃不出“舞刀弄枪”“罗马帝国”“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这些框框……《沙丘》自然也不例外。


这是维导《沙丘》系列电影,或者说几乎所有西幻作品如今都不受咱们待见的“先天不足”所在:因为他们望向未来的眼光,往往都落在了过去。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即便过去的作品放在今天来看显得古早,也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重新演绎的价值。
事实上,《沙丘2》已经被改得很适合当下的审美了(再魔改下去恐怕也不是《沙丘》了),同时还加入了“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不断轮回”这样的悲剧性思考,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烂故事。
另外一点就是,《沙丘2》的“影像成就”还是被低估了。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是视听艺术,故事属性是后面慢慢加上去的,我一直都坚持认为技术路线和故事路线是并行不悖的,技术也是艺术。
只是电影技术的发展很早就遇到瓶颈了,还是“卷”故事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比之下,如今视觉层面的创新和丰富显得更为难得(许多大片的特效和场面只是看着热闹,很快就视觉疲劳了)……
所以,这些年来我会坚定支持每一次电影摄制技术的尝试,像是李安《双子杀手》的120帧,卡梅隆《阿凡达:水之道》的水下摄影等等,去年我又化身为《流浪地球2》的忠粉,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它对于国产电影工业化的未来意义,只要有这份价值存在,那在我眼中就是满分。


《沙丘2》毫无疑问也是这样一部片子:这年头能震撼到我的视觉奇观已经越来越难出现了,可《沙丘2》里的“维氏美学+大量实拍广角镜头+精准特效+巨物崇拜”还是令我开了眼界,这么好看的视觉盛宴,可不得多吹几句、多刷几遍?
当然了,这是一个共识撕裂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理解并尊重那些说《沙丘2》不好的人,也不奢求他们能理解并尊重我……但我希望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在上述那番话后更加享受这部电影。
祝你观影愉快。
《沙丘2》:好莱坞的“最后一战”
文 | 更深的粽
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沙丘2》都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好莱坞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也不为过。
一方面,这是对“好莱坞电影对全球观众是否还有吸引力”的终极问答。目前的情况,《沙丘2》无疑还是能让人满意的,在北美的成绩非常出色,远超第一部,在其他国家也有较好的表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周票房冠军。
非常有趣的是,这里面偏偏中日韩不在其列。虽然3.8在内地才刚刚上映,但比起其他影片比如已经上映一周的《周处除三害》也没有很大优势,虽然比起第一部来说已经好多了。
从内容上来讲,《沙丘2》也是维纶纽瓦影片中可观赏性比较好的一部,矛盾冲突剧烈,人物弧光鲜明,特效、场景也很宏大,没有不卖座的理由。


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在当下的世界电影市场中,《沙丘》系列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两年前所说的“电影已死”开始。
一、困难
我在《电影已死》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19年《复仇者联盟4》之后,曾经无往而不利、创建了“漫威王朝”的漫威电影已经明确走入了下坡路,之后一系列“新”作,无论是《黑寡妇》、《永桓族》、《上气》等,均是要不口碑崩盘,要不不温不火,也只有《英雄无归》还略有当年漫威的一点荣光。
而这种危机早在漫威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已经凸显了。好莱坞的大导演,如马丁斯科塞斯,维伦纽瓦等,均发表过对漫威不满的言论。
现在回头来看,漫威电影的模式化和对创意的扼杀确实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观众在漫威炮制的一部又一部流水线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视听享受,但回头来想想,似乎什么也没留下。
这里面,剧情的套路化是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漫威电影,都是另类主角+童年阴影+天降异能+反派BOSS的结构,而这些BOSS也基本延续冷战时代好莱坞对敌对势力的想象。
因此,这种情绪张力是刻板的,模式化的,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这类故事,有点像奥特曼一集集永远在打怪兽一样,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而放眼世界,能取代漫威模式的却还没有,DC是个出品质量极不稳定的,并且在深层内核上,与漫威相差也是毫厘之间。
从那时候到现在,两年时间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去年一年,国产电影迎来了难得的复苏,而好莱坞在中国依然是一蹶不振,全年竟没有一部影片能过10亿,相比疫情之前,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而虽然去年好莱坞也有《芭比》《奥本海默》这样在市场或口碑上有出色表现的作品,但这些影片更像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成就的“孤品”,完全不像以往的漫威系列或其他类型片等,能够以无与伦比的王霸气质,引领一个时代。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谁有这样的气质,大概要数二十多年前的《指环王》系列,以及十多年前开始的漫威王朝了。




而《沙丘》能不能担起这个期待呢?从目前来看,我得说,不能说没有希望,但还是比较困难。
这并不是作品品质的问题,事实上,即便从最一般的工业流水线的角度,维纶纽瓦的《沙丘》系列的制作水平也是最顶级的,几乎无可挑剔。虽然我们可能从个别环节和细节上挑出一些问题,比如节奏、动作场面等等,但这本就是维导的特色,也无可厚非。
《沙丘》系列真正的困难在于,无法突破好莱坞既有的表达范式,而在“取悦观众”这个主要的搏金点上,又出现了逡巡的状态。
二、历史
说到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历史中去看。已经有很多文章讲过《沙丘》系列从原著到历史上改编作品的那些传奇经历了。总之,无论是从西方科幻小说的历史上,还是从改编影视剧的历程上,《沙丘》系列无疑是西方文化库藏中为数不多的既有影响力,又有经典意义,也没有被充分改编过的IP了。


这么一座“富矿”,出现的这么早,并且启迪了后续一大波经典作品,不限于《星球大战》《权力的游戏》《异形》等。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沙丘》的改编这么困难,维纶纽瓦又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是仍有缺憾呢?
技术当然可能是一个原因,大多数人,即便并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的,恐怕也不得不承认维导的《沙丘》系列在用影像复现大家想象中的沙丘世界上做的有多么出色,况且这一贯是维导的强项。
另一方面,真正的困难恐怕来源于作品的主旨。《沙丘》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曾表达过,他写《沙丘》的目的就是破除范·沃格特(美国科幻小说家,以塑造超人类形象闻名)式的超级英雄形象。
虽然这么说,但《沙丘》原著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反英雄”,而是主角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命运、他人的期待和内心的价值观纠缠,也就是说,主角所面临的矛盾首先是“内心交战”,其次才是他与外界、他人以及对立的力量的对决。
而在维导自己的解说中,则直接将这个主题点了出来,并且做出了“二元对立”式的人设。




也就是说,维纶纽瓦将主角保罗原本的内心交战自我矛盾的古希腊悲剧英雄式的人格,转换成了保罗VS契妮,这就是相对原著最大的改编。


事实上,契妮在原著中的人设并不是影片中这样,而是更像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这样的改编无疑加强了契妮这个人物的现代性,使得她具有了独立、坚强、追求自由平等等品质。
这样确实使得人物关系更具张力,也更方便导演“植入”更多适应现在、当下的观念。但同样的,这样的改编也让影片与原著产生了更多观感上的差异。
对于“反英雄”这一点,其实在当初原著问世的那个年代,就不是没有异议的。知名的科幻编辑坎贝尔(主编《惊奇杂志》,曾经发表了非常多科幻作家的著名作品)曾经拒绝了《沙丘》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并愤怒地说到:
“科幻写手的反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持续清楚地表明他们需要英雄而不是反英雄人物,写强势人物的故事,用这些人影响别人,鼓舞别人……”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访谈中也说到:
我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坎贝尔拒绝了我的续作,他的理由是我在第二部小说里把保罗塑造成了一个“反英雄”,而他的杂志,有一说一,是完全建立在数不清的正面英雄角色上的。但是,注意,我的观点是:所谓英雄和反英雄的区别,只在于作者把故事讲到哪里。
而对于影片来说,维纶纽瓦对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契妮人设的改动,引发了这样一些问题。
原著中,契妮实际是那位生态学家列特凯恩斯的女儿,而凯恩斯实际是弗雷曼人的领袖(是的,斯蒂尔格只是二把手),而电影第一部中将凯恩斯改成了女性。
也就是说,电影淡化了原著中契妮的出身,将她改编成一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女战士。
同时,从第二部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弗雷曼人中也大致有两派,一派比较“现代”,相信科技、自由、平等这样一些价值,而另一派则比较“迷信”,相信预言,神谕,以斯蒂尔格为代表。
那么契妮这个人物则主要承担了向主角保罗、以及族人传播自由平等的理念,以及帮助他们成长的责任。但我们从剧情中并没有得到交代,契妮的这些观念是哪里来的,似乎是因为长期处于与哈克南人的交战中,使得她不由自主的更相信德先生赛先生这样一些理念。
但斯蒂尔格也是长期与哈克南作战,他的思维却完全是另一幅样子。所以,这里契妮的人物特质显得缺少来由,更像是编导赋予的,略显悬浮。加上赞达亚的表演风格,更使得这个人物的特点虽然鲜明,但却欠缺一些说服力。
至于片尾,保罗以迎娶公主作为代价得到帝位,则是明显的权谋,而夹在两个女性中间的“窘态”,更让人分不清契妮的离去,到底是因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还是不甘与他人“争夫”,就更加显得暧昧不清。这都是改编所带来的未知数。这些东西,可能需要在下一部中努力去填平。


三、出路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来总结一下,《沙丘》系列对于当下好莱坞的意义。
这儿我们先贴出几幅图来:






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十年前《指环王》系列中伊利亚伍德饰演的弗雷多,还是之前“荷兰弟”饰演的漫威系列新版的蜘蛛侠,还是当下《沙丘》系列中甜茶饰演的保罗,他们在造型、气质甚至妆发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甚至赞达亚在两部系列中都成为了主角的“女友”。
前面已经说了,《指环王》系列、漫威系列,以及当下的《沙丘》系列,堪称好莱坞最重磅的鸿篇巨制,是这个造梦工厂得以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柱石之所在。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过去多么辉煌,好莱坞目前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比如影响力下滑、创新乏力、观众审美疲劳等等。那么好莱坞究竟“尚能饭否”?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是要追溯到我之前在《电影已死》中提到的那个问题:电影还能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无疑,这些年来好莱坞尤其是以迪士尼漫威为代表的制片方的各种“骚操作”,让这个答案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观众的反馈也影响到了他们自身。据各路消息,迪士尼已经做出了各种调整,包括但不限于更换主管真人电影的主管肖恩拜利,放弃漫威多元宇宙,未来更多以男性观众为核心等。
回到《沙丘》系列,我之前已指出它作为科幻文学的“元典”而具有的不寻常地位。
而维纶纽瓦的“沙丘”电影版则从另一个方面试图重塑好莱坞的地位。一方面,沙丘的制作水平、视效、音效等仍为全球顶级水准,这无需讳言。
另一方面,沙丘的多线索、多元势力博弈甚至多种政治、经济制度的PK,为科幻电影的“未来考古学”(弗里德里克 詹姆逊语)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并为后续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可能需要放下那种“科技进步那么一切皆会进步”的线性发展观,其次需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方式来面对作品的评议。
詹姆逊在《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中说:“科幻小说一般被理解为试图想象不可想象的未来。但它最深层的主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历时性当下。”布莱恩 奥尔蒂斯在《亿万年大狂欢 西方科幻小说史》中也写道:
正如弗兰克·赫伯特近几年所发现的,设计可能的未来成了一桩大的买卖。作为一个兴趣广泛的新闻记者,赫伯特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在压力下》(Under Pressure),1955 年在《惊异故事》上连载,随后是一连串相当标准的短篇科幻小说。然后他写了一部很长的作品,名为《沙丘世界》,1963年12月开始在大开本的《虚拟世界》上连载了三期,还配上约翰·熊赫尔(Schoenherr)作的很具启发性的插图。其中很多思想是《惊异故事》(或称《虚拟世界》)的标准产品。但是赫伯特把熟悉的彩线织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精密的锦缎,织进了强有力的神秘主义元素。在未来的银河系里,政治阴谋是常事,莫名其妙的宗教也是常事。但是赫伯特想出办法把这两条线索跟几个新的元素(首先是对行星阿拉基斯[Arrakis]、沙漠行星沙丘[Dune]的生态系统的兴趣)交织到了一起,由此创作出的东西比它的构成部分伟大了许多。
虽然托尔金的伟大三部曲的第一版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伟大的“中洲”英雄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却是在1965 年出平装本时的事。《指环王》作品本身,尤其是它那惊人的成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指环王》虽然不是科幻小说,却强烈地吸引了科幻小说的读者和作者。它那神话般的力量和对跟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精细描绘大获全胜。技术科幻小说的中心地位从那以后就被推倒了,
虽然这事可能令人遗憾--本书编者也并非最不遗憾的--托尔金的学识和受到的尊敬给了较优秀作家(大有可能是受到鼓励和获得好处的作家)巨大的力量,也给了科幻小说技巧更广阔的视野。
如果说,“构建世界”从来都是科幻小说家的目标和强项的话,那么科幻电影作为视听载体,承载着将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力转换为银幕上的“现实”的作用。这也对人类的科技、美术和具体的执行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我们对自己想象力创造物的持续思辨和批判能力。毕竟,每一种想象经由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后,会更深的改变世界,而不仅限于文学艺术领域。
亚当 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中写道:
不可否认,60年代科幻小说的主要成就与黄金时代硬科幻的关系其实并不大。这一时期,多部最重要的作品关切同一个主题:弥赛亚。虽然很多作品用各种技术方面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来处理这一主题,也都在当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仅有数部写于60年代和 70年代初期的主要作品挺过了后世的无情淘汰,成为经典之作:海因莱因的《异乡异客》(1961),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约翰·巴思的《羊孩贾尔斯》(1966),迈克尔·穆尔考克的《吉瑞·科尼利厄斯》系列中的第一部《最后的程序》(1968),以及菲利普·K.迪克在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艾德利治的三道印记》(1965)《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尤比克》(1966)。我之所以选择出这些作品,并不是仅仅因为通过弥赛亚喻象,它们恰好支持了本书的观点。它们是60年代最厚重而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同时也跻身于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列。另一部类似的作品是J.R.R.托尔金的《指环王》(1951-1953,虽然出版于50年代,但是到60年代才造成轰动),这是一部深深沉浸于宗教的作品,对如赎罪、自由意志和道成肉身这些神学问题的沉思几乎到了陷溺的程度。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见下文第269 页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类似的弥赛亚冲动。
对弥赛亚的这种持续迷恋,也许可以提出许多解释。毕竟,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披头士宣布他们等同于耶稣的时代(至少在名声角度看,他们达到了这一点),在这个时代,许多宗教和教派风生水起,许多人都将这时代诊断为一个终结,是水瓶座时代"的来临。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技术已经抵达了以前世代的世界末日预言之景象,60年代的科幻小说--通常以比较笨拙的方式--以一种狭隘的忧虑为标志,抓住了对核灭绝的那种恐惧,但是在核灭绝可能性并未走远(实际上今日武器之毁灭性程度远胜于60年代)的21 世纪的今天,却并没有激发类似的弥赛亚文学。另外,不仅是产生了关于弥赛亚主题的大量文化产品,更是产生了该主题的一系列大师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采取的是科幻小说的形式。
简而言之,我认为这一弥赛亚转向与科幻小说这一文类的决定性逻辑的深层理由相关。当太空旅行(科幻小说的原叙事)仍旧展望一个想象未来的时候,未来事件影响了科幻小说之作为“超越”的风格(这个词是对逃逸速度的一个隐喻)。但是实际的太空旅行迅速(也是最终)揭示了自身即使脱离了地球也不过是一种世俗活动。以小说风格描述的太空旅行不再让读者心驰神往。作为神秘之旅的太空游记则更多地扣紧了时代的精神。在超越之处科幻小说回转到了它核心的原初焦虑之一: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新科学和技术,我们对宇宙的所有知识--这些是否不会致命地损害弥赛亚的独一无二性和有效性?千年危机(或者严格地说是二千年危机)是这种焦虑的一部分,但是60年代的科幻小说是一种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科幻小说的决定性问题找到了继续前进的路途。
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世纪40-50年代的“黄金时代”科幻,到六七十年代的科幻新浪潮,所走过的一个历程正是从科技、经济的蓬勃发展到各种问题浮现、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对未来的构建产生了疑问和焦虑的一个过程,而这与当下的世界经济波云诡谲、产业转型和社会生态的嬗变也遥相呼应。
因此,《沙丘》系列电影的创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像过去《指环王》、“漫威”系列那样,仅为了实现梦想、或者“秀肌肉”的产物。它体现出的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多重思考,尤其是统治世界影坛十多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漫威王朝在短短两三年的世界内便分崩离析、盛极而衰,更是加重了这种危机感和急迫性。
四、结果
那我们不禁要问,维纶纽瓦的《沙丘》系列到底有没有达到或者部分达到这样的目的,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努力,未来又如何呢?
这方面,我觉得维导的《沙丘》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一半是当下好莱坞的“痼疾”、在电影中得到了部分的尝试,但仍就没有解决的。另一部分则仍然隐藏在黑暗中。
正如上面分析所说,维导将原著的“反英雄”属性从主角保罗身上分裂出来,置换成保罗VS契妮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方式,虽然讨巧,但最终的效果却有疑问。因为相对于保罗的成长史的相对透明,契妮这方面的人物塑造是单薄的,甚至是缺失的,加上赞达亚本人的演技并不能有效将这个角色“撑住”变得立体,那么可以想见,除非维导在第三部中给契妮“加戏”,否则她不得不在整部电影三部曲中,成为一个在观众看来明显被开了金手指的角色。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点在于,在当下好莱坞“超级英雄”全面退潮的情况下,一个“反英雄”叙事能否担起挑大梁的任务,是存疑的。正如《指环王》的结尾有阿拉贡的“人王”王者归来,《复仇者联盟》最后有钢铁侠“舍生而取义”一样,一种史诗式的、“宇宙”级别的叙事,总是需要撑起一些价值才能够逻辑自洽,能够让观众久久回味难以忘怀,乃至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




这倒让我们理解了影片的一些做法,比如第二部的菲德罗萨 哈克南是个非常重要的反派,却在全片过半才出场,而刚经过一些桥段将其形象塑造出来,就在结尾非常“草率”地被保罗干掉了。这样会让人觉得这个反派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但仔细一想又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第一这个角色并不是贯穿全书的大BOSS,第二如果将他的形象塑造的过于强势,又会让保罗最终杀掉他的结局显得更为欠缺说服力,更不用说演员甜茶的气场本身就弱于奥斯汀巴特勒。


所以,核心还是在于,《沙丘》系列到底准备树立起怎样的价值?而这,无疑只能在接下来的《沙丘3》中给出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女星宋佳满背纹身?
《白鹿原》中有哪些震撼你的细节?
你最讨厌抖音的什么梗?
有没有那种女主智商高的(复仇)爽文?
看过庆余年原著的朋友能给我讲讲陈萍萍的生
有没有可能现在人类的科技树其实是点歪了?
如何评价游戏《绝区零》的画风?
你家孩子被造黄谣了你会觉得丢人吗?
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陈桂林为什么被捅了一
为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对二次元和galgam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3 10:12:50  更:2024-03-13 10:15:4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