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沙丘 2》对比《沙丘 1》拍得怎么样? -> 正文阅读 |
|
[影视娱乐]《沙丘 2》对比《沙丘 1》拍得怎么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即日起- 4 月 8 日,点击「科幻登陆指南」,与知友一起给电影打评分、发提问、写回答、发想法,抽取《沙丘 2》精美周边!快来参与吧>>> 科幻登陆指… |
比《沙丘1》拍得好。 原因有很多 (1)《沙丘1》本质上是个序章,主要是进行背景介绍,中盘开始是哈克南家族和皇帝的萨多卡军团联手暗算厄崔迪家族,整体氛围是压抑的。 电影的高潮部分就是主角保罗和弗里曼人里边那个黑人詹尼的一对一决斗,然后取胜,加入弗里曼人。 这种剧情作为高潮是完全不够格的,我想看的复仇大场面呢? 没有复仇,光有之前的厄崔迪家族的灭族,那么整体氛围是压抑的,必然让人看着不爽。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原书过于宏大,背景过于复杂,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对背景、各个家族什么的进行介绍(虽然维伦纽瓦导演实际上已经极力压缩有关背景介绍的内容的篇幅了) (2)与(1)相对,《沙丘2》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复仇爽片,这种电影即使再难看,一般也难看不到哪去。 更何况以维伦纽瓦的导演能力,和《沙丘2》的炫丽壮美的特效,对这部电影又有着很大的加成。 (3)电影相对小说,对剧情、人设都有了不少微调甚至明显调整,这种调整会让人物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比如女主契尼,在小说中基本上是个毫无个性的存在,像是男主的附庸,完全是为剧情服务的工具而已。(这种女主,开玩笑来讲,倒是很像刘慈欣小说里的女主) 而电影版把契尼改成了一个非常富有主见、略带任性的锋芒毕露的大女主,和原著中在命运面前逆来顺受的女主完全是两个人。(所以我挺好奇,维伦纽瓦会如何安排接下来与契尼相关的剧情,会不会相对原著进行大改) |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更全面版可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7202668/answer/3422293581?utm_psn=1749505544518557696 在第一部里,我们就看到了电影之于原作的独立表达。维伦纽瓦对原作进行了相对个人化的调整,在宏观叙事的外壳之下,将人物的内心作为核心。到了第二部,这种独立表达也得到了延续,甚至扩展到了两部作品的范畴之中。它是对第一部的主题再扩展,先明确了第一部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始,再拆出更细分的层次,完成自己的内部表达。 在第一部中,保罗以自己的意志做出了命运的选择,自主而非被动地拥抱了自己作为天选之子的宿命。而到了第二部,人的自主决定性得到了升级的目标:并非作为吻合预言剧情的天选之子,而是成为一个普通人,作为士兵去战斗,从而实现天选之子的拯救弗里曼人之结局。选择权从“选择既定”升级成了“选择非既定”,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也是弗里曼人的民族之名的承载寓意,从天选之子还原为人。 保罗基于凡人的亲情、爱情,与天选之子身份中的“族人意志凝结”形成了对立。就像第一部中所表现的那样,他拥抱宿命的动机是“对祖父精神的延续”,关于他自己对父辈等人的亲情,而第二部里的“天选之子”则是对全体信众的意识继承。男信徒对他始终的抒发,各信徒对他的叩拜,都是意念的灌输。而对于爱情,他希望与契尼平等,成为凡人弗里曼的一员,这只关于他的个体存在,是他的弗里曼名字对应的绝对自我,但神谕却让他走向了非个体的弗里曼,继承无数弗里曼人的记忆,不再只是自己的意识。 电影由此强调了“凡人情感”的迷惑性,神谕将亲情和爱情进行伪装,抹去了它们独立的存在与作用,就像“生命之水与历代记忆对胎儿的浸染”画面所象征的那样。保罗母子自以为是在以它们为驱动,实际上却是走向“非自我与非个体”的被动境地,变成了剧本里身处于“无数意识集合”之中的“天选者”符号。这种迷惑性带来了人物的困境,让他们在凡人与预言之间难以保持清明,不可避免地落入剧本。 同时,这种剧本宿命也有着比第一部更升级的寓意,构成了作品里政治和宗教内容相结合的落点。姐妹会的神谕对帝国和保罗的暗中引导与促成更迭,更凸显了这种宿命的被动性与其中的集权感:关乎所有人乃至于整个国家的走向,却在名为“信仰”的操纵之中按照剧本前行,无视了任何主观意愿的选择权。 第一部里,电影重点表现帝国和弗里曼的对立,而第二部则变成了弗里曼的内部潜在对立,引出神谕与凡人的理念之争,对应“宿命”主题的再拓展。由契尼的爱情与男信徒的“宿命“出发,两族弗里曼的组织架构同样作用于对保罗的表现。他们分属于宿命天选之子的信与不信者,这无疑成为了对保罗的纠结内心之投射。他需要选择一方,这也意味着接受相应的自我。 保罗时刻与契尼和男信徒保持着交流。前者输出爱情与亲情,激发着他作为凡人男孩的一面,契尼自己为他输出“凡人爱情的刺激”,也让他谈及自己的父亲,完成亲情层面的引导。在开头的阶段,保罗身处于阴暗的沙漠,将契尼当成了宿命决斗里的贾米,随后被对方纠正,正是爱情对其宿命的挽回表现--提醒他的自我存在,淡化对剧本的皈依,从阴暗的沙漠中离开,去往后续二人所处的“阳光普照沙漠”。后者则时刻为他讲解自己对天选之子的理解与崇拜,提醒着他的“任务”。 在二族的身上,电影细化地设计了“生命力”的差异,以不同的呈现状态而完成对不同自然氛围的融入。凡人派是契尼等人,状态保持着活泼奔放的生命力,与保罗的相处平等舒展,她们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也是活性的。而与之相比,信徒所属的一方显然带有强烈的“生命灭亡”属性,他们从尸体中抽出能量,以死亡为迎接天选之子而拯救自己的给养,这也在开头遭到了保罗母亲的呕吐反应。信仰派的长老和男人则是一板一眼的,对保罗的交流以虔诚为主,交心次要,平时的仪式感极强,在大量的升格镜头下格外突出。 事实上,电影对信仰派的“活力”弱化表现,带来了其对帝国一方的非自由之规整刻板状态的吻合。他们成为了抹杀自主性的宿命论者,正是另一种“帝国”:同样否定凡人的自主,同样讲求高压的外力决定性,区别只在于形式,是武力打压弗里曼,还是宿命剧本“打压”保罗,并疑似拯救,实则在精神上“打压”弗里曼。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非活力的,最典型的即是长老们所在的继承记忆之黑洞,母亲在里面“陷入阴影”并“暂时死亡”,保罗则在外面凝视洞内而恐惧,其环境与帝国一方的场景相似,都强调了压制灵动的仪式感,以及景深处吞噬一切活力的“黑”。 在最开始的阶段,两派保持着表面上的一致,随后则在各自对保罗的“指引”中产生分歧。契尼并不认可男信徒给予保罗的老鼠名字(生命),而必须由她亲自引导,并非由对方的信仰所控制,而是自己向保罗强调的“个体”:先是家族,随后是二人基于凡人个体的“平等”,当保罗表示“与你平等”,呈现出契尼认可的自由之道时,才得到了她称呼弗里曼全名的认可。 这种对保罗的拉扯体现在各种段落中。首战胜利后,保罗强调自己的能力来自于家族的训练,并强调了父亲等人的意义,这与“母亲吸毒气是因为训练”一样,突出了凡人的自主能动,驳斥了信仰派的“必定掌握”之天选剧本。然而,在上述的蒙太奇中,电影带来了潜在的变化:在保罗先后接收双方理念的最后,他看到了帝国科技兵器毁于自然的“结局”,似乎作为弗里曼人被认证,眼睛也愈发变蓝,实际上其蓝眼睛却隐约暗示着“蓝色生命之水”对他的浸染,与其喝下水的母亲有了相同的变化。 相信自主与神谕的双方都在见证、引导着他,而他则面对了等同于“亲情”的迷惑性,似乎感觉自己走向了弗里曼凡人,与契尼平等,实际上却是对神谕中“弗里曼天选之子”的倾倒。这也构成了保罗在“骑上最大型沙虫”与“带领胜利”上的内在本质:契尼和男信徒都在引导他做到这一切,前者基于自主,尊重凡人保罗,培养他驾驭一切的能力,后者则基于剧本,相信他的“被天然赋予”。 因此,当保罗以信徒的方式站上最大型沙虫时 ,他只是如对方所说的“如神谕所示”,并无能动主观性,实际上意味着凡人自我的失去。信徒给他命名的“老鼠”由此被证伪,他实际上由此走上了“生命”的反向:最大型沙虫出现的瞬间,老鼠反而被沙尘吞没,即是对此的象征。 爱情与亲情在不同程度与层面上发挥着作用,亲情显然更加深度。在影片的后半部之中,保罗在很大程度上倒向了宿命的非个体一边,而亲情也进一步地外延,作用到了保罗与情同父子的老师的关系之中,短暂地拉回了他。此前,走上信徒指引道路的保罗始终处于非自如灵动的沙漠之中,面容也掩盖在面罩后面,只露出了----与生命之水同色,出现在保罗母子等人眼中,继承与宿命的笼罩---极具象征性的蓝眼睛,甚至以“阴影与沙尘中转瞬进出”的姿态,个体性被彻底地淡化了。而随着老师的弹琴与出场,保罗才摘下了面罩,回到了对方口中的“小狗狗”。 而到了最后阶段,保罗在幻觉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与契尼的滑步画面,对象变成了男信徒,它与母亲的呓语相交织,前者的真切爱情与后者的虚假亲情发生对抗,最终却归于男信徒的“你必须皈依”,对应着此间暗示最大型沙虫的沙漠震荡与“登上沙丘”,一切归于剧本的设定。母亲的胜利也对应了“复仇”的内容,看似由家族亲情驱动,实则履行既定剧本。 契尼相信“只有弗里曼人能救自己”,反对单纯的神谕,自救而非等待,是她之于自身民族命运的自主意志。这延伸出了保罗在两派之间的受容:接受信仰派认为的“既定”,先天就可以掌握弗里曼人的一切,骑上沙虫,或在契尼的训练下学习,自主地掌握这些。前者是天选之子的宿命,后者是凡人的能动性。 保罗一度和契尼靠拢,却在沙虫的关键节点上转向了预言派。就像契尼在看到旁人叩拜时的惊愕一样,这并非保罗的自我个体成就,而是他作为“命定天选之子”的贴合剧本,是被动接受的“必然”。这抹去了保罗在驾驭沙虫上的人为主观努力,淡化了沙虫与“保罗面容“象征的自然生命,也让训练他的契尼无法欢呼,只感到了对“保罗离去而天选之子角色到来”的恐慌。 比起帝国与弗里曼的外在对立,本片的重点显然是围绕宿命与否的自我内化层面之对立,并集中在弗里曼内部。而在构建帝国与弗里曼之外部对立的时候,维伦纽瓦也同样注意了对真正内核的强调,它让宿命派的自然与帝国达成了对等关系,由此带来主题中政治内容之于第一部的再演变。 帝国一方依然是极端的“反生命”,会轻率地杀人,极度地规整与冰冷,但他们却同样笼罩在了宿命剧本之中。这也是本片对帝国呈现倾向的变化,不再仅仅是对政治与社会形态的描绘,反而侧重到了“宗教”一方,让它们成为指导帝国政治运作的本质。 与“宿命派弗里曼”的靠近,反而带来了帝国的进一步无情化,第一部中作为政治力量代表的反派在这一部中的表现凸显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毫无存在感,在以姐妹会为指导的国王面前不堪一击。科技与肃穆自然之环境的共性正是对此的表现,只有契尼所处的“灵动自然”才是它们双方的本质对抗者。 为了表现保罗投于宿命天选之子的结局,维伦纽瓦设计了本作收官阶段与第一部的多层面对应关系。首先是“决斗”,并结合了帝国与弗里曼预言派的对应。同样的预言之母,同样的冷兵器与预言之子,同样的“针扎接受姐妹会测试”。更重要的是,本片也建立了两个预言之子基于“凡人与预言身份”的共性,它强调了二人对各自家庭--保罗回忆父亲时的家族戒指,帝国方的“哈克南”姓氏---的凡人归属,对应了“亲情”,又由此发展出了“复仇与仇恨的家族决斗”,混淆亲情而激发出二人的决斗动机,一步步走上了决斗背后的命运剧本之路,实际上与凡人亲情、原有家族毫无关系,只关于“预言之子”。 早在哈克南竞技场的段落,电影已经给出了对决斗的定义:哈克南的预言之子菲德罗萨与厄崔迪人决斗,看上去是对自身野性与家族仇恨的挥洒,实际上却是他人口中的“作秀”,在毒药和援兵的外力之下变成了毫无悬念的结果既定。一个未被注射毒药的厄崔迪人带来了短暂的可能,似乎可以激发菲德罗萨的自主性,却马上被援兵所消除,陷入更大一级的“外力既定”之中。而最大的既定则来自于高处监控一切的姐妹会,正是她说出了“只是作秀”,而“哈克南与厄崔迪的二子决斗”也正是她们的预言剧本。 这一段高度契合着保罗和菲德罗萨的最终决斗,后者在此处的挥洒映射出二人在决斗里的主观状态,又在外力的掌控下失去了意义。整段的黑白色调非常大胆,既说明了政治集权对生命的抹除,更强化了此间一切的冰冷,抹除了预言之子在决斗里围绕“家族仇恨”的凡人主观情绪,将表面上的人之能动性完全推翻,反复给到姐妹会的“遥望”镜头,为最终的决斗做出了提前的定性。 保罗自以为“找到了自己作为凡人弗里曼人的路”,收起了家族的戒指,这条路却是非家族与凡人的剧本之路。决斗开始前,他又举起戒指,却说出了天选之子的弗里曼言语。同时,帝国方也预感到“厄崔迪还活着”,代表家族的标志却引出了宿命预言的文书,后者才是前者的本质,定义了即将发生的决斗。二人身边的两个“预言之母”却淡化了“家族身份”在其间的意义--契尼始终在意的“人类身份之血统”失去了意义,他们只以“蕴含宿命之血脉”为驱动。 从第一场戏的开始,帝国就开始了自己对宗教指引的皈依,与神谕派弗里曼达成了高度的对等性。保罗与对方完全成为了镜像的存在,分属于自然与科技的“非人性”之中,他们走向了决斗,这与第一部的结尾决斗遥相呼应,却不再是曾经的“自主决定”,而是顺应既定剧情的按部就班。宿命的强大在决斗的高潮中体现无疑,二人的台词吻合,互称“兄弟”,动作更是充满了形式感,仿佛在进行非自主的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当菲德罗萨羞辱契尼为“宠物”时,保罗似乎迎来了爱情激发自主性的契机,但随后的剧情却波澜不惊,他的受伤没有带来更激烈的抗争,而是平淡如水的反杀。这进一步地消除了瞬间出现的可能性,愈发强化了决斗的被动与既定:保罗不需要爱情的激励,也放弃了它,而对方无论如何强大,也终究不能改变剧本,即使刀入心脏都不会让保罗倒下。 这种“反高潮”符合原作,也是第一部里表现内容的手段。而到了第二部,维伦纽瓦的反高潮式处理则表达了相反的内容,强调了宿命的不可抗,与第一部达成了手法上的反向交互,微妙地实现了对前者表意的“推翻”。前作中,无论是阿克南家族与保罗家族的对战,人员的牺牲,都没有被浓墨重彩地过度呈现,而是点到即止。该风格去除了“主角降临,战无不胜”的英雄主义史观,让他不再像一个注定的英雄。而在第二部里,反高潮则与“契尼作用的淡化“有着相同的目的,都表现了“人力”的无用,看似削弱了观感体验的“爽”,实则服务于“剧本无法扭转”的主题。 这也是本片对政治元素的延伸:从对第一部中“封建集权泯灭生命”的表现出发,发展到宗教层面的神明信仰,以前者对应的哈克南与帝国的灭亡来强调后者的“更恶劣”。电影依然表现了军事与阴谋为主的政治斗争,依然强调科技的元素,更在规整与肃穆的场面中强调了皇帝与哈克南族长在政治层面的“信仰获得”。皇帝被建议“作为救世主降临,解决地区问题”的政治方案,获得政治崇拜,而在竞技场的段落中,电影则用国民欢呼的全景镜头强调了哈克南族长获得的崇拜,与保罗在宗教层面得到的镜头相呼应。政治与宗教形成了信仰层面的力量对抗,而皇帝战败、哈克南被灭,意味着政治之于宗教的全面败北,同时也让宗教成为了另一种更恶劣的”政治”。 保罗作为天选之子战胜皇帝,接受对方的亲吻,作为信仰层面而取代了对政治层面的顶端者,实现了宗教层面的集权。对方同样有着宗教的指导,在结尾一幕中与保罗达成了“姐妹会与领导者”的对抗,却完全不敌保罗,因为神谕才是最高级的宗教信仰,决定了所有人的宿命。 这种宿命与政治相结合,强调着彻底而绝对的宗教神权之于一切的统治优势,甚至不需要普通政治的参与,于信仰之力的“精神集权”上远胜。保罗只是成为了更严重的“皇帝”,更加地“泯灭生命”。他的人情化自我被泯灭于宗教的天选身份之中,在姐妹会少女与契尼之间选择了前者。弗里曼人则不自知地成为了他的精神奴隶,渴望的平等更加遥远了。只有契尼追求凡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却没能战胜“极度崇拜”的既定剧本,居于姐妹会和天选之子的精神统治之下,这是比政治更加黑暗的心灵压迫。 本片之于第一部的延伸并不仅仅是剧情主题层面,更体现在结构的整体全局性设计上。由亲情出发,影片结局与前作展开了更多对应。与保罗情同父子的老师杀死了曾经的对手,再现了第一部的画面,但其身处熊熊火焰的身影却让他“成为”了对方,仿佛暗示着老师的“无情化”。这发生在对应第一部“厄崔迪灭亡战”的午夜轰炸与冷兵器斩首行动之中,强化了对原点循环的表达,看似胜利的结尾实际上停止在了彼时的“毁灭”时刻。老师一度激发了保罗的亲情体验,让他“重新摘下面罩,露出自我面貌”,但复仇之火却改变了他,从鼓励保罗起兵开始,走上了剧本的道路,一直到此处的终点。 同样地,保罗发号施令的段落呼应了第一部开头的其父,命令却更加冰冷无情,此前已然对父亲一样的老师发出命令,打破了二人之间基于亲情的平等关系。这是“亲情”在他身上的变质,似乎在为了报家族之仇而行动,并像第一部那样地“继承父亲”,实际上已然是对对方的“推翻”。 可以看到,第二部与第一部形成了表意丰富的对照。特别是第二部的结尾,“烧掉尸体“的画面首先是对片内开头“烧掉厄崔迪尸体”的再现,明确地强化了两部之间的对应关系。片内的首尾呼应带来了第一重的“宿命感“,一切似乎都未改变,同时又是对第一部开头画面的呼应,让此间的弗里曼军成为了第一部里的帝国军。而后的“登机“更与第一部的开头形成了整体结构性的呼应,也暗示了内在的“回滚”。老师指挥“士兵”上船一幕被他引导“信徒”所取代,前者眼中的“保罗”成为了后者的“天选之子”,而他们抵达的族人重建之“天堂”,也必然只是对第一部中后续黑暗的再现而已。 当保罗成为“天选之子”而给予“天堂”时,由凡人的自主性创造的真正美好世界就已经消失了。他成为了比政治化更恶劣的”绝对宗教信仰之皇”,而姐妹会则升级成了更聚集历代信仰记忆“复仇之母”,一切只是反自由之集权的升级。 最终的宣判段落更是如此,他再次被众人拍着肩膀来到中央,此前是以家族继承人的姿态得到认可,在这里则变成了宿命的天选之子,而“为父报仇成功的保罗厄崔迪”化成了一个虚假的外表。这是一个巧妙的段落,它似乎对应了第一部,于内在则是对本作开头的对应,是“保罗在弗里曼营地中被信徒们环绕”的后续:曾经被质疑的保罗获得了“天选之子”的认可。这个对应内容推翻了第一部的场景,又与它结合,构成了反向的交互表达。 第一部里的厄崔迪被毁灭,第二部则“代换”为曾经的对头,“胜利者“成为了对更极端化的存在。保罗杀死哈克南族长的一幕对应了第一部中的“袭击厄崔迪“,帝国士兵们摆出厄崔迪兵曾经的战斗姿势,而保罗等人则以胜利的姿态走出。他们成为了曾经敌人的升级版本,取代了对方在对应段落中的地位。他在杀死族长时自言“祖父“,自认是在践行前作内容中祖父“强调个体意志”的精神,为家族报仇,这却只是虚假的错觉而已。 结尾的登船一幕则对应了第一部里的出击,只是身份从厄崔迪士兵变成了信徒组成的“新帝国军”,他们对保罗的人际情感纽带完全让位于对天选之子的被动信仰。这象征了保罗对皇帝的升级式取代,无情冰冷,归于剧本。这就像第二部结尾对第一部的回滚一样---命运走到了前作的开头阶段,一切都未改变,自主的努力是无用功,所有人都在绕圈打转。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画面环节,它同样是对第一部的延伸,甚至具备了独立而非辅助性的叙事功能。 帝国在科技环境下的非人情秩序化,自然环境的广博与淹没科技存在,是第一部的两个方面。作为第一部的沿用与扩展,第二部里的自然依旧与帝国的科技兵器发生敌对交互。在保罗等人对抗帝国的段落中,沙漠、弗里曼与科技、帝国兵依旧维持着第一部里的关系,沙漠扬起的巨大灰尘吞噬了帝国的士兵和科技,却是弗里曼人藏身的掩护,弗里曼人则笼罩在巨大兵器的黑色阴影与瞄准器之中。 在第一部里,维伦纽瓦用宏大的远景、规整的构图、强烈的升格镜头,强化了帝国和弗里曼人分处于科技与自然环境中的仪式感,他们都虔诚地对待各自的环境与心灵,前者被吞没在后者的更宏大之中,而后者则突破了前者的环境。内在后者、外在所属前者的保罗一家则被清算,在前者宏大画面的“打压”中灭族。 而在第二部里,帝国的科技部分得到了延续,他们依然融于科技的冰冷规整画面,也依然在沙漠中化为黑点,特别是死亡落地会被画面遮挡,就像是其存在被沙漠和沙虫所“吞噬“一样。而在弗里曼人的部分,影片则细分出了两种。信仰派的非自主本质与帝国达成镜像对应,拥有与之“对抗又相同”的第一部画面质感,暗示着二者之于宿命论的内在等同性。而契尼团体的镜头语言则偏向日常生活化,更为流畅。对自然环境的不同画面处理方式,带来了“归于自然宿命”的不同,是“完全符合剧本”还是“找到自己的道路”。 由此可见,在延续前作的基础上,第二部进一步地细化了沙漠自然环境的表现内容。我们会看到自然环境在宏伟之中的肃穆与活力,分别对应宿命论与自由论的两族。带有寺庙等“文化建筑”的环境是原始的,呈现族群在自然中的生活环境,与帝国的科技拉开了差异,却并非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非科技的“文明”,这也对应了“宿命预言信仰”这一标志性的古代文明根基。它的肃穆中流露出了刻板的“抹杀本真”,是第一部里不具备的氛围。人物在肃穆的自然中,谨慎、畏缩、刻板,与环境的形式主义相融合,又被巨大的自然景观“吞没”,并对这一切风景产生迷茫或困惑。而对于更本真的自然环境,远离宗庙等建筑的纯粹沙漠,是最原初的自然形态。 在表现要素上,维伦纽瓦也强调了沙漠的“动态“,并引出了两个层面。首先,灵动的动态与保罗和契尼的爱情交互相结合,区别于第一部和本作中信仰派所属的“肃穆”甚至“死寂”。它对应着保罗作为宿命继承者的严肃与崇高,让他不再像一个年轻人,而是身背历史祭奠与弗里曼人血恨记忆的精神层面老者。当保罗讲述自己看到的预言时,幻象里的自然环境是高明暗对比的沙漠,而保罗的身影只是一道黑色的轮廓,被这种死寂一般的自然所同化。而在灵动的沙漠中,保罗在其中的自如也与之发生正向的交互感觉,带来了更自由而非“刻板有意”的融入感,甚至带有一种童真和趣味。这是他出于个体意识的表现,符合他的凡人年龄与爱情憧憬,另一边则是严肃与沉重的“天选之子”状态,仿佛承担了千百年的历史重担,就像本作中继承历代记忆的母亲一样。 在保罗开始与两派共同行动时,电影用了一段蒙太奇,表现自然环境的新特质与保罗的关系内容。他先是沉默地坐在沙漠的巨大轮廓之中,阳光的西沉让他几乎被转瞬而至的阴影吞没。契尼到来,二人的交心与依偎之中,沙漠开始有了风吹沙动的动态,阳光也以逆光的方式转为明亮无比的状态,将光晕投射到保罗的身上。这意味着其“理想结局”与保罗“凡人意志”的正相关,这与结尾处的“阴影下的沙漠”之现实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反向对比,以环境画面象征了保罗的失败。 而随着电影的发展,第二部也带来了环境的更多表意作用,象征最大型沙虫的“沙地流动”是狂暴的动态,与契尼对应的微风形成对比,从灵动升级为负面的极端化。它出现在幻觉与现实的沙漠中,预示着宿命对生命的压倒。比起政治与自然的环境对抗,自然沙漠内部的对抗,明媚与黄昏,肃穆与灵动,狂暴与和谐,是影片中更强更持续的对抗关系。它围绕着“信仰”,之于“政治”则有级别的压制。 《沙丘2》具备《沙丘》原作小说的诸多要素,同时也是维伦纽瓦自己的《沙丘》。它寄予了科幻电影“似乎必备”的宏大场景、美术设定,但却不是为了类型化目的,而是实现维伦纽瓦的作者表达。电影是对小说的再创作,而第二部则是对第一部的再延伸。 |
比第一部爽。 画面巨爽,节奏比第一部爽的多,王道老套剧情爽,音效爽。训沙虫那块爽翻了 第一部的问题是太多铺垫,全程都在铺垫,而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你在第二部爽。 ?其他就不深究了,毕竟多少年前的小说,能按原样拍简直奇迹。而且一大堆现代盔甲做中世纪打斗,不爽吗?太爽了 ?但是有一说一,画面上确实还是第一部好看,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沙丘一,但厄崔迪全员湖中浮现、姐妹会飞船雨中降落、夜袭厄崔迪、公爵之死,这些都是几年后还印象深刻的画面。 沙丘二看完就没有太多这种印象,连皇帝的飞船降落都没这种感受了。 可能是第一部画面实在太优秀了吧。 不管怎么样,推荐看,尤其要选音效好的影院,汉斯季默出品,音效和配乐与片子配合的太好了。 |
世界观已经铺开,《沙丘2》的叙事节奏比《沙丘1》好,特效场面更宏大。 推荐IMAX,这种电影还要么不看,要么看最好的。 |
《沙丘2》:好莱坞的“最后一战” 文 | 更深的粽 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沙丘2》都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好莱坞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也不为过。 一方面,这是对“好莱坞电影对全球观众是否还有吸引力”的终极问答。目前的情况,《沙丘2》无疑还是能让人满意的,在北美的成绩非常出色,远超第一部,在其他国家也有较好的表现: 2024年第9周(2.26~3.3),全球各国周票房冠军影片: ?中国:《第二十条》 ?北美:《沙丘2》 ?英国:《沙丘2》 ?日本:《哆啦A梦:地球的交响乐》 ?法国:《沙丘2》 ?德国:《沙丘2》 ?韩国:《破墓》 ?西班牙:《沙丘2》 ?意大利:《沙丘2》 ?墨西哥:《沙丘2》 ?澳大利亚:《沙丘2》 非常有趣的是,这里面偏偏中日韩不在其列。虽然本周在中国才刚刚上映,但比起其他影片比如已经上映一周的《周处除三害》也没有很大优势,虽然比起第一部来说已经好多了。 从内容上来讲,《沙丘2》也是维纶纽瓦影片中可观赏性比较好的一部,矛盾冲突剧烈,人物弧光鲜明,特效、场景也很宏大,没有不卖座的理由。 |
|
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在当下的世界电影市场中,《沙丘》系列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两年前所说的“电影已死”开始。 一、困难 我在《电影已死》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19年《复仇者联盟4》之后,曾经无往而不利、创建了“漫威王朝”的漫威电影已经明确走入了下坡路,之后一系列“新”作,无论是《黑寡妇》、《永桓族》、《上气》等,均是要不口碑崩盘,要不不温不火,也只有《英雄无归》还略有当年漫威的一点荣光。 而这种危机早在漫威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已经凸显了。好莱坞的大导演,如马丁斯科塞斯,维伦纽瓦等,均发表过对漫威不满的言论。 现在回头来看,漫威电影的模式化和对创意的扼杀确实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观众在漫威炮制的一部又一部流水线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视听享受,但回头来想想,似乎什么也没留下。 这里面,剧情的套路化是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漫威电影,都是另类主角+童年阴影+天降异能+反派BOSS的结构,而这些BOSS也基本延续冷战时代好莱坞对敌对势力的想象。 因此,这种情绪张力是刻板的,模式化的,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这类故事,有点像奥特曼一集集永远在打怪兽一样,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而放眼世界,能取代漫威模式的却还没有,DC是个出品质量极不稳定的,并且在深层内核上,与漫威相差也是毫厘之间。 从那时候到现在,两年时间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去年一年,国产电影迎来了难得的复苏,而好莱坞在中国依然是一蹶不振,全年竟没有一部影片能过10亿,相比疫情之前,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
|
而虽然去年好莱坞也有《芭比》《奥本海默》这样在市场或口碑上有出色表现的作品,但这些影片更像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成就的“孤品”,完全不像以往的漫威系列或其他类型片等,能够以无与伦比的王霸气质,引领一个时代。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谁有这样的气质,大概要数二十多年前的《指环王》系列,以及十多年前开始的漫威王朝了。 |
|
|
|
而《沙丘》能不能担起这个期待呢?从目前来看,我得说,不能说没有希望,但还是比较困难。 这并不是作品品质的问题,事实上,即便从最一般的工业流水线的角度,维纶纽瓦的《沙丘》系列的制作水平也是最顶级的,几乎无可挑剔。虽然我们可能从个别环节和细节上挑出一些问题,比如节奏、动作场面等等,但这本就是维导的特色,也无可厚非。 《沙丘》系列真正的困难在于,无法突破好莱坞既有的表达范式,而在“取悦观众”这个主要的搏金点上,又出现了逡巡的状态。 二、历史 说到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历史中去看。已经有很多文章讲过《沙丘》系列从原著到历史上改编作品的那些传奇经历了。总之,无论是从西方科幻小说的历史上,还是从改编影视剧的历程上,《沙丘》系列无疑是西方文化库藏中为数不多的既有影响力,又有经典意义,也没有被充分改编过的IP了。 |
|
这么一座“富矿”,出现的这么早,并且启迪了后续一大波经典作品,不限于《星球大战》《权力的游戏》《异形》等。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沙丘》的改编这么困难,维纶纽瓦又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是仍有缺憾呢? 技术当然可能是一个原因,大多数人,即便并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的,恐怕也不得不承认维导的《沙丘》系列在用影像复现大家想象中的沙丘世界上做的有多么出色,况且这一贯是维导的强项。 另一方面,真正的困难恐怕来源于作品的主旨。《沙丘》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曾表达过,他写《沙丘》的目的就是破除范·沃格特(美国科幻小说家,以塑造超人类形象闻名)式的超级英雄形象。 虽然这么说,但《沙丘》原著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反英雄”,而是主角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命运、他人的期待和内心的价值观纠缠,也就是说,主角所面临的矛盾首先是“内心交战”,其次才是他与外界、他人以及对立的力量的对决。 而在维导自己的解说中,则直接将这个主题点了出来,并且做出了“二元对立”式的人设。 |
|
|
|
也就是说,维纶纽瓦将主角保罗原本的内心交战自我矛盾的古希腊悲剧英雄式的人格,转换成了保罗VS契妮,这就是相对原著最大的改编。 |
|
事实上,契妮在原著中的人设并不是影片中这样,而是更像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这样的改编无疑加强了契妮这个人物的现代性,使得她具有了独立、坚强、追求自由平等等品质。 这样确实使得人物关系更具张力,也更方便导演“植入”更多适应现在、当下的观念。但同样的,这样的改编也让影片与原著产生了更多观感上的差异。 对于“反英雄”这一点,其实在当初原著问世的那个年代,就不是没有异议的。知名的科幻编辑坎贝尔(主编《惊奇杂志》,曾经发表了非常多科幻作家的著名作品)曾经拒绝了《沙丘》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并愤怒地说到: “科幻写手的反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持续清楚地表明他们需要英雄而不是反英雄人物,写强势人物的故事,用这些人影响别人,鼓舞别人……”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在访谈中也说到: 我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坎贝尔拒绝了我的续作,他的理由是我在第二部小说里把保罗塑造成了一个“反英雄”,而他的杂志,有一说一,是完全建立在数不清的正面英雄角色上的。但是,注意,我的观点是:所谓英雄和反英雄的区别,只在于作者把故事讲到哪里。 而对于影片来说,维纶纽瓦对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契妮人设的改动,引发了这样一些问题。 原著中,契妮实际是那位生态学家列特凯恩斯的女儿,而凯恩斯实际是弗雷曼人的领袖(是的,斯蒂尔格只是二把手),而电影第一部中将凯恩斯改成了女性。 也就是说,电影淡化了原著中契妮的出身,将她改编成一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女战士。 同时,从第二部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弗雷曼人中也大致有两派,一派比较“现代”,相信科技、自由、平等这样一些价值,而另一派则比较“迷信”,相信预言,神谕,以斯蒂尔格为代表。 那么契妮这个人物则主要承担了向主角保罗、以及族人传播自由平等的理念,以及帮助他们成长的责任。但我们从剧情中并没有得到交代,契妮的这些观念是哪里来的,似乎是因为长期处于与哈克南人的交战中,使得她不由自主的更相信德先生赛先生这样一些理念。 但斯蒂尔格也是长期与哈克南作战,他的思维却完全是另一幅样子。所以,这里契妮的人物特质显得缺少来由,更像是编导赋予的,略显悬浮。加上赞达亚的表演风格,更使得这个人物的特点虽然鲜明,但却欠缺一些说服力。 至于片尾,保罗以迎娶公主作为代价得到帝位,则是明显的权谋,而夹在两个女性中间的“窘态”,更让人分不清契妮的离去,到底是因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还是不甘与他人“争夫”,就更加显得暧昧不清。这都是改编所带来的未知数。这些东西,可能需要在下一部中努力去填平。 |
|
三、出路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来总结一下,《沙丘》系列对于当下好莱坞的意义。 这儿我们先贴出几幅图来: |
|
|
|
|
|
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十年前《指环王》系列中伊利亚伍德饰演的弗雷多,还是之前“荷兰弟”饰演的漫威系列新版的蜘蛛侠,还是当下《沙丘》系列中甜茶饰演的保罗,他们在造型、气质甚至妆发上都有颇多相似之处。甚至赞达亚在两部系列中都成为了主角的“女友”。 前面已经说了,《指环王》系列、漫威系列,以及当下的《沙丘》系列,堪称好莱坞最重磅的鸿篇巨制,是这个造梦工厂得以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柱石之所在。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过去多么辉煌,好莱坞目前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比如影响力下滑、创新乏力、观众审美疲劳等等。那么好莱坞究竟“尚能饭否”?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是要追溯到我之前在《电影已死》中提到的那个问题:电影还能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无疑,这些年来好莱坞尤其是以迪士尼漫威为代表的制片方的各种“骚操作”,让这个答案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观众的反馈也影响到了他们自身。据各路消息,迪士尼已经做出了各种调整,包括但不限于更换主管真人电影的主管肖恩拜利,放弃漫威多元宇宙,未来更多以男性观众为核心等。 回到《沙丘》系列,我之前已指出它作为科幻文学的“元典”而具有的不寻常地位。 而维纶纽瓦的“沙丘”电影版则从另一个方面试图重塑好莱坞的地位。一方面,沙丘的制作水平、视效、音效等仍为全球顶级水准,这无需讳言。 另一方面,沙丘的多线索、多元势力博弈甚至多种政治、经济制度的PK,为科幻电影的“未来考古学”(弗里德里克 詹姆逊语)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并为后续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可能需要放下那种“科技进步那么一切皆会进步”的线性发展观,其次需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方式来面对作品的评议。 詹姆逊在《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说》中说:“科幻小说一般被理解为试图想象不可想象的未来。但它最深层的主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历时性当下。”布莱恩 奥尔蒂斯在《亿万年大狂欢 西方科幻小说史》中也写道: 正如弗兰克·赫伯特近几年所发现的,设计可能的未来成了一桩大的买卖。作为一个兴趣广泛的新闻记者,赫伯特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在压力下》(Under Pressure),1955 年在《惊异故事》上连载,随后是一连串相当标准的短篇科幻小说。然后他写了一部很长的作品,名为《沙丘世界》,1963年12月开始在大开本的《虚拟世界》上连载了三期,还配上约翰·熊赫尔(Schoenherr)作的很具启发性的插图。其中很多思想是《惊异故事》(或称《虚拟世界》)的标准产品。但是赫伯特把熟悉的彩线织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精密的锦缎,织进了强有力的神秘主义元素。在未来的银河系里,政治阴谋是常事,莫名其妙的宗教也是常事。但是赫伯特想出办法把这两条线索跟几个新的元素(首先是对行星阿拉基斯[Arrakis]、沙漠行星沙丘[Dune]的生态系统的兴趣)交织到了一起,由此创作出的东西比它的构成部分伟大了许多。 虽然托尔金的伟大三部曲的第一版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伟大的“中洲”英雄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却是在1965 年出平装本时的事。《指环王》作品本身,尤其是它那惊人的成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指环王》虽然不是科幻小说,却强烈地吸引了科幻小说的读者和作者。它那神话般的力量和对跟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精细描绘大获全胜。技术科幻小说的中心地位从那以后就被推倒了, 虽然这事可能令人遗憾--本书编者也并非最不遗憾的--托尔金的学识和受到的尊敬给了较优秀作家(大有可能是受到鼓励和获得好处的作家)巨大的力量,也给了科幻小说技巧更广阔的视野。 如果说,“构建世界”从来都是科幻小说家的目标和强项的话,那么科幻电影作为视听载体,承载着将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力转换为银幕上的“现实”的作用。这也对人类的科技、美术和具体的执行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我们对自己想象力创造物的持续思辨和批判能力。毕竟,每一种想象经由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后,会更深的改变世界,而不仅限于文学艺术领域。 亚当 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中写道: 不可否认,60年代科幻小说的主要成就与黄金时代硬科幻的关系其实并不大。这一时期,多部最重要的作品关切同一个主题:弥赛亚。虽然很多作品用各种技术方面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来处理这一主题,也都在当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仅有数部写于60年代和 70年代初期的主要作品挺过了后世的无情淘汰,成为经典之作:海因莱因的《异乡异客》(1961),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1965),约翰·巴思的《羊孩贾尔斯》(1966),迈克尔·穆尔考克的《吉瑞·科尼利厄斯》系列中的第一部《最后的程序》(1968),以及菲利普·K.迪克在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小说,特别是《艾德利治的三道印记》(1965)《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尤比克》(1966)。我之所以选择出这些作品,并不是仅仅因为通过弥赛亚喻象,它们恰好支持了本书的观点。它们是60年代最厚重而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同时也跻身于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列。另一部类似的作品是J.R.R.托尔金的《指环王》(1951-1953,虽然出版于50年代,但是到60年代才造成轰动),这是一部深深沉浸于宗教的作品,对如赎罪、自由意志和道成肉身这些神学问题的沉思几乎到了陷溺的程度。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见下文第269 页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类似的弥赛亚冲动。 对弥赛亚的这种持续迷恋,也许可以提出许多解释。毕竟,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披头士宣布他们等同于耶稣的时代(至少在名声角度看,他们达到了这一点),在这个时代,许多宗教和教派风生水起,许多人都将这时代诊断为一个终结,是水瓶座时代"的来临。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技术已经抵达了以前世代的世界末日预言之景象,60年代的科幻小说--通常以比较笨拙的方式--以一种狭隘的忧虑为标志,抓住了对核灭绝的那种恐惧,但是在核灭绝可能性并未走远(实际上今日武器之毁灭性程度远胜于60年代)的21 世纪的今天,却并没有激发类似的弥赛亚文学。另外,不仅是产生了关于弥赛亚主题的大量文化产品,更是产生了该主题的一系列大师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采取的是科幻小说的形式。 简而言之,我认为这一弥赛亚转向与科幻小说这一文类的决定性逻辑的深层理由相关。当太空旅行(科幻小说的原叙事)仍旧展望一个想象未来的时候,未来事件影响了科幻小说之作为“超越”的风格(这个词是对逃逸速度的一个隐喻)。但是实际的太空旅行迅速(也是最终)揭示了自身即使脱离了地球也不过是一种世俗活动。以小说风格描述的太空旅行不再让读者心驰神往。作为神秘之旅的太空游记则更多地扣紧了时代的精神。在超越之处科幻小说回转到了它核心的原初焦虑之一: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新科学和技术,我们对宇宙的所有知识--这些是否不会致命地损害弥赛亚的独一无二性和有效性?千年危机(或者严格地说是二千年危机)是这种焦虑的一部分,但是60年代的科幻小说是一种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科幻小说的决定性问题找到了继续前进的路途。 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世纪40-50年代的“黄金时代”科幻,到六七十年代的科幻新浪潮,所走过的一个历程正是从科技、经济的蓬勃发展到各种问题浮现、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对未来的构建产生了疑问和焦虑的一个过程,而这与当下的世界经济波云诡谲、产业转型和社会生态的嬗变也遥相呼应。 因此,《沙丘》系列电影的创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像过去《指环王》、“漫威”系列那样,仅为了实现梦想、或者“秀肌肉”的产物。它体现出的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多重思考,尤其是统治世界影坛十多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漫威王朝在短短两三年的世界内便分崩离析、盛极而衰,更是加重了这种危机感和急迫性。 四、结果 那我们不禁要问,维纶纽瓦的《沙丘》系列到底有没有达到或者部分达到这样的目的,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努力,未来又如何呢? 这方面,我觉得维导的《沙丘》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一半是当下好莱坞的“痼疾”、在电影中得到了部分的尝试,但仍就没有解决的。另一部分则仍然隐藏在黑暗中。 正如上面分析所说,维导将原著的“反英雄”属性从主角保罗身上分裂出来,置换成保罗VS契妮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方式,虽然讨巧,但最终的效果却有疑问。因为相对于保罗的成长史的相对透明,契妮这方面的人物塑造是单薄的,甚至是缺失的,加上赞达亚本人的演技并不能有效将这个角色“撑住”变得立体,那么可以想见,除非维导在第三部中给契妮“加戏”,否则她不得不在整部电影三部曲中,成为一个在观众看来明显被开了金手指的角色。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点在于,在当下好莱坞“超级英雄”全面退潮的情况下,一个“反英雄”叙事能否担起挑大梁的任务,是存疑的。正如《指环王》的结尾有阿拉贡的“人王”王者归来,《复仇者联盟》最后有钢铁侠“舍生而取义”一样,一种史诗式的、“宇宙”级别的叙事,总是需要撑起一些价值才能够逻辑自洽,能够让观众久久回味难以忘怀,乃至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 |
|
|
|
这倒让我们理解了影片的一些做法,比如第二部的菲德罗萨 哈克南是个非常重要的反派,却在全片过半才出场,而刚经过一些桥段将其形象塑造出来,就在结尾非常“草率”地被保罗干掉了。这样会让人觉得这个反派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
|
但仔细一想又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第一这个角色并不是贯穿全书的大BOSS,第二如果将他的形象塑造的过于强势,又会让保罗最终杀掉他的结局显得更为欠缺说服力,更不用说演员甜茶的气场本身就弱于奥斯汀巴特勒。 |
|
所以,核心还是在于,《沙丘》系列到底准备树立起怎样的价值?而这,无疑只能在接下来的《沙丘3》中给出答案。 |
|
艺术与天赋的磅礴续作——《沙丘2》 |
|
|
|
今天聊聊美国 / 加拿大电影《沙丘2》。 片名 Dune: Part Two / Dune 2 (2024),别名沙丘:第二部(台) / 沙丘瀚战:第二章(港) / 沙丘II 。 |
|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2》是一部极为震撼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作《沙丘》的精髓,更在多个层面实现了超越与升华。在形容这部作品时,经常出现的词是“宏大”,此外“史诗”“奇观”也会频繁地出现在观众的评价中。 好的电影能够改变人的认知,而好的导演则能让人心生赞叹。丹尼斯·维伦纽瓦以其卓越的才华,成功地将一部被许多人认为难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搬上了大银幕。 《沙丘2》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顶级工匠的通力合作,共同呈现了一部试听盛宴。作为2021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的续作,《沙丘2》无疑是其出色的延续。影片中的世界观构建之惊人,视觉效果之震撼,动作场面之想象力丰富,情节设置之道德复杂,都让人心潮澎湃。 |
|
《沙丘》系列早已积聚了一批粉丝,其深远的影响更是启迪了无数后来者。 但对于电影制作人而言,将这一经典之作搬上大银幕,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如同众多20世纪中叶的科幻巨著一般,它们骨子里都透露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怪异感,这种怪异在标准的英雄之旅的框架之上,充满了狂野和难以捉摸的气息。 而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却在这怪异之中,寻得了成功的密钥。他将这种怪异感融入电影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使得整个故事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尽管保罗所处的神话般的设定和错综复杂的太空政治让人费解,但维伦纽瓦与编剧乔·斯派茨合作,使得剧本在保持简洁高效,又能精准地突出最重要的信息。他们成功地将复杂的故事线索梳理得清晰明了,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
|
2021年的《沙丘》是一部视觉盛宴,奇观层出不穷。其美中不足在于未能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令众多观众意犹未尽。影片结尾未完待续的态势,就像赞达亚的契妮(Chani)在结尾台词“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的字面意思一样,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如今,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个故事的更大胆、更宏伟的续章。 《沙丘2》紧密衔接了前作,将故事的脉络继续延展,继承了相同的节奏、外观和感觉,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超越。这两部电影,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
无论观众是否看过第一部《沙丘》,或者是否看过弗兰克·赫伯特那六部小说,都不妨碍欣赏《沙丘2》。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观看《沙丘2》或许无法像科幻迷那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这部影片绝对能够带给他们纯粹的观影乐趣与愉悦。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故事内容紧凑且丰富。在《沙丘2》中,这些元素得以更加深入地展现。帝国与皇权的争斗、宗教与信仰的冲突、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以及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都构成了影片的骨架。同时,内心冲突、报应轮回、圣战激情、民粹主义、种族清洗、政治阴谋,以及弥赛亚情结与预言占卜的神秘,都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立体而生动。 弗雷曼人与哈克南家族之间的猫鼠游戏,李桑·阿尔-盖布的到来引发的林林总总,杰西卡的谋划暗流涌动,都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惊喜。 |
|
《沙丘2》并非仅仅局限于救世主或王子复仇记的陈词滥调,而是一部充满艺术性和天赋的电影杰作,以其雄浑的气势宣告:宏大的大片可以用艺术性和天赋完成。 在第一部《沙丘》2021年首映周末登上美国票房榜首后,这部续集就获得了许可。这不仅是丹尼斯·维伦纽瓦职业生涯的最佳表现,也是华纳兄弟在2021年最好的开画表现。 有人将《沙丘2》与《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相提并论,这并不完全正确。更为贴切的类比应该是《指环王:双塔奇兵》。两部作品都以其深厚的世界观、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展现出了史诗般的壮丽与深邃。 自彼得·杰克逊的《魔戒》三部曲问世以来,鲜有作品能够与之比肩,而《沙丘》系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维伦纽瓦导演没有选择将《沙丘》的故事浓缩成一部电影,而是将其分摊在五个多小时的篇幅中,成功保留了原著的复杂性、支线情节和众多角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立体。 如果你曾在电影院错过了那场奇幻巨制《魔戒》三部曲,那么现在,千万不要再错过这部科幻巨制《沙丘》系列。 |
|
《沙丘2》是一部拥有顶尖电影品质的作品,至少对于没有完全失去观影习惯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沉浸其中的佳作。 从导演到编剧,从演员到视效、音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与才华,每一处都是我喜欢的,全方面的精致使本片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如果今年没有出现其他令人震撼的作品,那么《沙丘2》无疑将成为年度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 |
|
《沙丘2》作为一部磅礴大气的电影巨制,完全对得起观众的耐心与期待,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里,观众穿越到沙丘世界感悟奇观。 2021年的《沙丘》呈现了原著前半部分的精彩内容,《沙丘2》承接前作,涵盖了后半部分的故事。 丹尼斯·维伦纽夫的两部作品总时长达到了惊人的321分钟,已经比大卫·林奇之前的改编版本整整多出了一倍。和前辈相比,本片的情节是1984版《沙丘》中39分钟的内容,也是2000年迷你剧《沙丘》中166分钟的内容,包含迷你剧第二集的76分钟和第三集的全部90分钟。 |
|
《沙丘2》紧随第一部,展开了一幅由战争硝烟、政治阴谋和命运之轮交织而成的画卷。 弗雷曼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将杰米斯的遗体运回故土,他在与保罗·厄崔迪的决斗中被击败。在厄崔迪家族遭遇血腥屠杀之后,保罗决定与弗雷曼人同行,这让母亲杰西卡感到无比震惊。 哈科南家族误以为保罗和杰西卡已在被消灭在沙漠中,于是他们在消灭了厄崔迪的闯入者后,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珍贵的香料,进一步扩大了对弗雷曼人的攻击。 影片的前半部分,观众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目睹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
|
弗雷曼人与哈克南家族为争夺阿拉基斯星球的控制权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保罗·厄崔迪的成长线开始崛起。 从第一部开始,那个曾经紧张而迷茫的年轻人,已蜕变为一位潜在的领导者。弗雷曼部落的首领斯蒂尔加(Stilgar)坚信,保罗便是救世主。 诸多神话与传说都指向了保罗的救世主身份,然而他并没有被预言迷惑,而是努力融入弗雷曼人的生活,与年轻战士契妮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保罗勇敢地接受了弗雷曼人提出的考验,成功赢得了部落名字“穆阿迪布” (Muad'Dib)。这些只是他复仇之路的开始,他发誓要向哈克南人复仇。 |
|
在另一个星球上,沙达姆·科里诺四世皇帝(the Emperor Shaddam IV)与他的女儿伊鲁兰公主(Princess Irulan)以及贝恩·盖塞里特圣母,正围绕着阿拉基斯展开协商。 沙达姆基本上将厄崔迪家族斩草除根,却低估了保罗的主角光环。伊鲁兰公主则充当了政治漩涡中的叙述者角色,将那些纷繁复杂的局势介绍给观众。 |
|
《沙丘2》不仅深度描绘了星际政治之间的纷繁复杂,更融入了宗教狂热元素,使得整个故事引人深思。 其中杰西卡夫人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她不仅在弗雷曼人中崭露头角,更逐渐成为了他们心中极具影响力的宗教人物圣母。她以一种既神秘又令人感到邪恶与不安的方式,引领着她的儿子走向权力的巅峰。 《沙丘2》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之旅。它勇敢地挑战了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局外人是否真正适合领导的观念。 |
|
《沙丘2》的情节相较于前作更为丰富,工艺层面是最大的亮点。 影片中的物理特效与电脑特效相互融合,毫无瑕疵,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真实感的遥远星球世界。 片中的色彩与光线运用令人惊叹,阳光以独特的角度洒在人物脸庞,赋予了他们深邃而富有层次的立体感。展现哈克南家族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调色板,以凸显其与众不同的特质。沙漠文化的棕色与蓝色并非单调的荒芜。哈科南家族的世界则显得缺乏色彩,常常以黑白为主调,即使是看似绚烂的烟花,也如同向墙上泼洒的无色油漆,诡异怪诞。 |
|
丹尼斯·维伦纽瓦充分相信观众能够领略《沙丘》愈发深邃复杂的设定,将《沙丘2》精心打造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感官盛宴,成功地将这部厚重的传奇故事转化为一部既易于理解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史诗巨作。 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结尾并不是故事的终结。 这部续集虽已基本完成了导演对第一部《沙丘》小说的精彩改编,但显然它仍是电影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与首部作品相较,结局虽不再那般突兀,却也留下了诸多悬念。保罗对未来的一瞥惊鸿,还有杰西卡那预示厄运的预言,都预示了日后更为揪心的宿命之战。 |
|
在电影院里,观众将体验到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巨型屏幕与音响系统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观影环境。 汉斯·季默(Hans Zimmer)的打击乐配乐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他通过音乐来区分不同的文化元素,为冷酷无情的哈克南家族配上了更多金属质感的音色,以形成与弗雷曼人激烈配乐之间的鲜明对比。 特效与声音设计的结合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打斗场面更加紧张刺激。与其他大片相比,本片在打斗编排上无疑更胜一筹,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因此,在观影时,我强烈建议大家选择一个音响效果出色的影院,以充分感受本片低音炮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
|
《沙丘2》既恐怖又浪漫,将观众带入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未来世界。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但人性却似乎永远不变,这种不变的本质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识别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相似性。 尽管影片中的战争场面被描绘得如此壮观,令人瞠目结舌,但在这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和道德问题却让人深感不安。 电影所展现的不同时期,无论是集权主义的复苏还是封建主义的盛行,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换皮而已。各种社会制度虽然披着不同的外衣,但内核却惊人地相似,都充满了权力斗争、利益纷争和人性扭曲。 |
|
丹尼斯·维伦纽瓦曾明确表示,他不会发布任何被删除的场景。 他解释道:“一旦某个场景未能出现在最终的电影中,它便失去了生命。对我而言,这如同亲手扼杀了一个心爱的生命,痛苦至极。有时,在剪辑的过程中,我会面临艰难的抉择,不得不割舍掉某些镜头。那一刻,我会说,'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正在剪掉这些,我仿佛成了一个剖腹的武士。’ 这很痛苦,因此,我无法在之后再去拼凑一个弗兰肯斯坦般的怪物,试图复活那些被我舍弃的部分。当它逝去,便是有其原因。尽管这个项目充满了痛苦,但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必须坚守。电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在剪辑室里,我严苛而无情,因为我所想的并非个人的得失,而是这部电影的完美呈现。” 比如,斯蒂芬·麦金利·亨德森(Stephen McKinley Henderson)和蒂姆·布雷克·尼尔森(Tim Blake Nelson),在影片中分别饰演了图菲尔·哈瓦特(Thufir Hawat)和哈西米尔·芬林伯爵(Count Hasimir Fenring)这两个角色,但最终他们的片段被全部剪掉了,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了片尾字幕中,获得了“特别感谢”。 |
|
说说影片的细节和花絮: 1. 丹尼斯·维伦纽瓦向《沙丘》(Dune,1984)的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致敬。 在林奇的《蓝丝绒》(1986)的开头,凯尔·麦克拉克兰(Kyle MacLachlan)发现了一只被切断的人耳,爬满了蚂蚁,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当屏幕显示哈克南男爵的尸体时,镜头放大了他的耳朵,同样是蚂蚁爬行。 2. 在影片的叙事中,提到了帝国立法会(Landsraad),但并未深入展开。 在原著小说中,这个由157个大家族组成的联盟,构建了一个横跨13000个星球的庞大帝国。若沙达姆·科里诺四世皇帝的行为被认定为对帝国构成威胁,或背离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帝国立法会有权将其罢黜。 3. 马赫迪(Mahdi),这个名字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是当地人称呼保罗的代号。 它源自阿拉伯语“Mahdi Al Montathar”或“Mahdi the awaited”,寓意着一位将在世界末日出现并清除邪恶的伟大人物。与甜茶的性格相契合,他在影片中崛起为拥有绝对权力的领袖,被视为奇迹般的存在,肩负着清除世界邪恶的使命。 4. 原著小说中,哈科宁男爵的死法颇为特别,他是由保罗的妹妹阿丽娅用戈姆刺(Gom Jabbar )所杀。那时的阿丽娅年仅四岁,却已是一位意识完全觉醒的圣母。在她杀死男爵之前,还向他透露了他们的血缘关系,说:“对不起,爷爷......你见过厄崔迪戈姆刺。”("I'm sorry, Grandfather... you've met the Atreides gom jabbar.") 然而,在电影中,这一情节得到了改编,保罗成为了杀死男爵的人,他说的是:“你死得像畜生一样,爷爷。” ("You die like an animal, Grandfather.") 5. 弗雷曼人经常使用的语言在小说中被命名为“Chakobsa”,它源自现实生活中的阿拉伯语,尽管也包含法语,希腊语,罗姆语和斯拉夫语的部分内容,包括希伯来语和梵语的大量改动。 6. 饰演哈克南男爵的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rd)为了角色的塑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每天需要花费8小时进行身体化妆,2小时卸妆,期间甚至不能喝水,只能依靠盐酸洛哌丁胺药丸(Imodium)来避免在拍摄期间去洗手间。这样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7. 奥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在片中的即兴表演,他即兴亲吻了哈科宁男爵。 |
|
视听奇观艺术盛宴, 宇宙史诗磅礴篇章。 |
《沙丘2》的热映,从影评人口碑爆表到观众吐槽,再次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丹尼维勒纳夫执导下的史诗动作大片上。这部荣获六项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续篇,延续了《沙丘》未完的故事线,并深深植根于法兰克赫伯特1963年至1965年间在杂志《模拟科幻小说与事实》上连载的小说之中。 |
|
|
|
《沙丘》系列以其庞大而精细构建的世界观而闻名。它不仅塑造了一个跨越星际的宏大宇宙,还涵盖了政治、宗教、生态学等多元题材,对后世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沙丘2》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元素,如神秘的香料、强大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以及令人畏惧的哈肯宁家族。但除了电影所展现的故事之外,原著小说中还有许多值得细细了解的内容和细节。 在政治层面,《沙丘》展现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联盟构建。这些内容在电影中可能因为时长限制而被简化或省略,但在书中却有着更丰富的描述和背景设定。例如,各大家族之间的互动和对抗,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婚姻、贸易和战争来巩固或扩张自己的势力。政治斗争和联盟构建是《沙丘》系列中的最重要主题。在电影中,虽然因为时长限制,这些内容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但在原著小说中,却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描述。各大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联盟构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婚姻、贸易和战争来巩固或扩张自己的势力,都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部分。 |
|
在《沙丘》的世界中,生态学是一个核心主题。赫伯特通过对沙漠生态系统的深入描绘,探讨了资源匮乏、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小说对于预言和宿命论的探讨也十分引人入胜,尤其是主角保罗·阿特雷迪斯的成长轨迹,他是如何成为传说中的穆阿迪布,即“沙漠之狮”。 宗教信仰也是《沙丘》系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成员们信仰一种复杂的宗教体系,并且利用这种信仰来控制自身的生殖能力和其他超自然能力。这一点在电影中有所体现,但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些信仰是如何影响角色行为和整个宇宙格局的。 |
|
未来的《沙丘3》电影,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剧情信息公布,但我们可以从原著小说中猜测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沙丘》的结局留下了许多悬念,包括保罗的命运、哈肯宁家族的未来以及其他家族的动向。我们可以期待在《沙丘3》中,导演可能会深入探讨保罗作为穆阿迪布的角色转变,以及他如何面对自己作为预言中人物的责任和挑战。 《沙丘》系列不仅是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包含了丰富政治、宗教和生态学议题的复杂叙事。电影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觉上的盛宴,但书籍中的细节和深度是电影难以完全捕捉的。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沙丘》系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信仰体系、他们的生殖能力和超自然能力,都是小说中极具神秘色彩和吸引力的元素。这种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角色的行为和决策,更对整个宇宙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从视觉效果上看,《沙丘2》无疑是一部视觉盛宴。电影中的沙漠景观被呈现得既真实又梦幻,每一粒沙子都仿佛拥有生命,随着风势和光影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色彩。导演丹尼·维勒纳夫巧妙地运用摄影和特效技术,将沙漠的壮丽与荒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角色塑造方面,主角们的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深深地影响着故事的走向。特别是保罗·阿特雷迪斯,他的成长和转变是电影中的一大看点。从最初的青涩少年到后来的领袖气质,保罗的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被演员们完美地诠释出来。 |
|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场面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激烈的战斗还是惊险的追逐,都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那些沙漠中的飞车追逐和空中战斗,不仅展示了导演对于动作场面的精准掌控,也体现了电影制作团队在特效和动作设计上的高超水平。 在细节处理上,《沙丘2》也做得相当到位。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场景布置,都充满了浓厚的科幻色彩和异域风情。特别是那些神秘的香料和强大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它们的存在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为角色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电影中的音乐也值得一提。配乐师通过精心挑选的旋律和节奏,为电影营造了一种既紧张又神秘的氛围,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张力。 |
|
对于未来的《沙丘3》电影,我们充满了期待。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剧情信息公布,但我们可以从原著小说中猜测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保罗·阿特雷迪斯的命运、哈肯宁家族的未来以及其他家族的动向,都是小说中留下的悬念和未解之谜。我们有理由相信,《沙丘3》将会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团,并带领我们进一步深入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宇宙。 |
|
|
|
|
比 1 好 |
哈哈,花钱买知乎热榜,不花钱请有能力的影评人,这下回答都尴尬了吧。 |
1984VS2024 电影《沙丘》角色妆造对比 1984年版本的沙丘,大卫林奇指导。 当年的科幻电影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有意思,剧情发展会比新版的快很多,因为一部就涵盖了沙丘1和2的内容。不过老版的男爵比想象中塑造得还要恶心,哈哈哈。 ???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
如何评价女星宋佳满背纹身? |
《白鹿原》中有哪些震撼你的细节? |
你最讨厌抖音的什么梗? |
有没有那种女主智商高的(复仇)爽文? |
看过庆余年原著的朋友能给我讲讲陈萍萍的生 |
有没有可能现在人类的科技树其实是点歪了? |
如何评价游戏《绝区零》的画风? |
你家孩子被造黄谣了你会觉得丢人吗? |
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陈桂林为什么被捅了一 |
为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对二次元和galgam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