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为什么繁花电视剧没有拍摄90年代上海下岗潮? -> 正文阅读

[影视娱乐]为什么繁花电视剧没有拍摄90年代上海下岗潮?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比如上海60万纺织工人大下岗。
因为下岗工人变成了:
卖海鲜的陶陶
做服装生意的杨浦小六子
开烟纸店的黄河路情报员景秀
倒卖邮票的邮票李
倒卖二手车的小宁波
卖电真空股票给阿宝的打桩模子
黄河路餐厅里的服务员NPC
拿着买断工龄钱炒股票的NPC
服务行业,个体经商户空前发展。也多出来曾经没有的职业,比如:小区保安,交通协管员。
上海工人下岗始于1993年,当时中国入世的谈判已近进入实质性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纺织业和家电业的开放。随着进口纺织品和家电的大量涌入。政府认为目前国内落后的产能无法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与其长期亏损、徒耗资源,不如主动关闭旧产能,发展新产能。
但是,从哪里开始下手呢?最后,还是选择了上海。因为当时上海的纺织业和电子行业在全国占了半壁江山,于是大下岗就从上海纺织局和仪表局开始了。
据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从1993年开始到1995年,这三年内工会登记的下岗职工超过100万人。而到了1998年全国工人大下岗前,上海在工会登记的下岗工人已经超过150万。而最终上海有多少下岗工人?并没有权威的数据。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情况:1990年上海全市国有集体单位的职工总数在405万左右,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只剩下200万左右。就此说明上海市的下岗工人总数应该超过200万人。
都说东三省以全国8%的人口,负担了全国25%的下岗工人。
又有谁知道上海以全国1.2%的人口,负担了全国6.5%的下岗工人。
《繁花》的剧情主体在1992-1994年期间,此时,仪表局和纺织局的下岗刚开始,由于下岗人员还不多,单位集中,相关的政策也比较温和,许多下岗职工都安排了再就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所以,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仪表厂和纺织厂的事,和自己无关。
.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1995-1997年全国国企职工总人数分别为10955万人、10949万人、10766万人。但从1998年开始,人数开始暴跌:1998年为8809万人;1999年为8336万人,到2002年,这项数据已经滑落至6924万人。六年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了3000多万人。
所以,为什为黄宏的小品《打气》出现在1999年的春晚?
.
东三省的情况大致和全国类似
从图上可以看到:1994年底辽宁省职工人数1031万,到1997年底还有969.04万。而从1997年底到1998年底这一年中,辽宁省职工人数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从969.4万人锐减到689.8万人,到2003年只剩下483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
黑龙江的数据与辽宁类似:1993年底职工人数853.8万,1997年底职工人数797万,1998年底职工人数断崖式下跌到607.3万,到2003年只剩496万人




.
吉林省也是一样:1994年底职工人数530万,1997年底职工人数500.89万,1998年底职工人数断崖式下跌到374.1万,到2003年只剩286.8万人




可以认为东北的职工下岗可能始于1994-1995年,但是大规模下岗在1998年。
.
主要是时间不对,下岗是93-01年,问题最大的是97-98年,特别是98年国企改革和重组前后。
而繁花电视剧主要是87-93之间的事情,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出问题了,但不算下岗,一般安排“停薪留职”,“厂内待业“。
大家虽然收入已经开始有一点影响了,但一方面凭之前积蓄还能撑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厂子是在的,大家觉得会给自己再安排工作,自己不会失业,就是早一点晚一点安排而已。
剧中宝总争取上市的发言就是这个意思,这些纺织职工不是出去自谋生路,而是等厂子统一安排。所以服饰公司做大就能对接大量职工过来。
但到了98年,国企改革,大家明确知道原来厂子直接没了,也不会安排新的工作。大家必须自谋生路,这才形成了下岗大军。
差那么多年的事怎么拍呢
其实服饰公司上市前演讲的部分提了一嘴。但是如果提的多了,这部戏就未必能播出了。
题外话,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讲上海八九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片头曲里有:“天,日升日落,天天有”(或者类似的歌词),还有上海外滩钟楼的画面。电视剧讲到了上海纺织工人的砸锭风暴,演员里应该有刘昌伟。后来我想找到这部剧的名字,在豆瓣以及各种搜索引擎上一直没找到。
不知道是我记忆错乱了,还是这段记忆被抹去了。
拍了,拍的比较隐晦。
还不光拍了上海,周边也都辐射到了。


厂长小宁波,为什么要去跳黄浦江?
因为工厂没有业务,没有业务就没有收入,
没有收入,厂子里三百多人的工资就发不出来。
电视剧里,是阿宝及时送来单子,救了宁波针织一厂。
可江浙沪其他的针织厂没有阿宝来雪中送炭,
他们没有业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只能是厂子倒闭,迎来下岗潮。


诸暨麻老板,为什么要做高仿?
是因为正常的产品卖不出了,只能做高仿。
都是逼上梁山。
而且,他高仿一开始也不是奔着三羊去了,一开始就是奔着去的。
全指望能浑水摸鱼挣上一笔。
为什么跟宝总谈不拢,麻老板就气急败坏,要抡大锤翻脸。
因为厂子全靠这批高仿救命,
没有这批高仿产品出手,没有这批高仿产品挣钱,
诸暨厂子也面临倒闭,电视剧里的那群工人,也会走向下岗。


股市里炒股票的散户,
除了一部分职业股民和请假来的,
剩下不少也是下岗工人,
他们听了别人股票一夜暴富的神话,
也想自己来试试水,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挣点钱来补贴家用。


服饰公司上市那集,表现的最明白。
爷叔说要紧贴上海经济热点话题?
什么是上海经济热点话题?
就是上海纺织业五十五万纺织工人再就业问题。
服饰公司搞了这么一出用下岗工人,来展示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此之后,肯定也有其他百货公司照猫画虎,也会聘用大量下岗工人。
二刷后更新,宝总在给上海服饰公司竞标上市资格时候的发言,有明确点明这一时代背景:

0
原回答分割线 ————————————————————
诸暨那些做高仿三羊牌的工厂和工人,是一开始就是做高仿的吗?
我印象当中,一个有点年纪的上海人说的:大意是97年左右上海产业调整时期,他的母亲有给他说起,一对上海夫妻双双下岗生活面临困境,孩子年幼无知嚷嚷要吃肉,这对夫妻含泪在烧好的红烧肉中下毒,一家吃后共赴黄泉,就在杨浦区。还有开煤气自杀的,哪里不知道…………上了年纪上海人607080后看到如果有说错请就纠正我。
也不是只有东北下岗,凡是工业健全的大城市都经历过大规模的下岗潮,上海北京武汉这些下岗规模绝不比东北小。
49年逃亡一批,56年没收一批,90年下岗一批,都是好企业,所以上海国企最多,下岗最惨烈,没有国家的产业结构转移,很多外地人老家还在喝西北风。
改开前上海是全国唯一一座拥有完整工业链的城市,轻工之都自不消说,重工军工也是国家脊梁之一。轻工不意味轻松,恰恰相反,小件和终端品往往需要更多的手动劳力(比如车床技工)来完成,较之自动化程度高且产品多不为终端品的重工而言,轻工的劳动者其实更辛苦。 黑上海下岗职工的一般都是农村出身根本没进过城市工厂了解情况的人,上海国企的工人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每月都有产量指标,绝不比现在私企工人轻松!
外地人看电视剧只看到户口福利,但选择性无视大城市几十年来的牺牲,从公私合营没收财产到WG、上山下乡、支边支内,最后还有大批下岗潮。大城市贡献财政几十年,每家都有苦难史,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拉平均,为了穷地方?如今要公平振振有词,那你如何偿还这几十年的债?何曾给大城市好处过?大下岗也不耽误上海这头奶牛上缴利税,从来只有上海补贴全国。
外地人总以为大城市很容易,不了解或选择性无视我们家庭的辛酸和成长的艰难。比如考大学,当年不少下岗家庭盼着孩子早工作,不愿或无力支持学业,不是不想上,是真没钱,上不起,没选择。哪里像农村逼有田就有饭吃,同时这里受援建那里拿补贴读书,长大了再来大城市跟我们抢饭碗。
电视剧真的美化了,早二十年,同样五十岁的人,面临下岗潮,想干活都没活干,当年社会上没那么多机会,没有网约车。同时见,农民工是奔着生活水平提高去的,但当年的下岗工人是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垂直下降的生存之战。农民还有土地自产自食,城市工人没工作只能等死。
生意最好额辰光,97年CK牛仔裤配皮带,现在看看蛮巴额。
因为上海人其实还是受下岗潮影响小的群体,不是上海下岗人少。而是当年各种原因导致上海下岗工人没有东北下岗那么多苦难。
一方面,上海在全国来说,教育水平都比较高,业务素质比较强,对外界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强,当年下海对上海人来说不是太坚艰的决定,当时已经很多人在岗不在职了,你说下岗,不少人甚至隐隐还有些窃喜。当年拿了下岗补偿立马开公司的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上海当年商业环境已经很繁荣,不像东北,上海当年是外资除深圳外首选地,大多下岗工人,只要不是业务能力太差,多数工作是不难找的,而进外企进私企,收入比体制高几倍,而且当年地价便宜,甚至说随便开个店成本低,不说赚大钱,比当年在国营单位好是一定的。赚钱多少而已,不像东北,东北当年的政商环境,下岗就是场灾害。你干什么都赚不到钱怎么搞。所以才有下岗女工去歌厅,舞厅。八级焊工在外面做苦力,建筑工地搬砖,捡破烂。电影里面的人,在上海,那各种船厂抢着要的。
还有就是,上海人心态好,比如上海出租车司机收入,那当时都是上海市高收入群体,现在很多上海开过出出租车的老爷叔,当年结婚介绍相亲的都是空姐这一类。就这,上海市出租车司机一直有缺口,上海人不做,觉得“塌台”,人家在家低保吃吃,小麻将搓搓,股票炒炒,我就呆在家里,比现在“躺平“的还。
最后还是要说,当年的老市长老书记,以及前面的后面领导还是做了实事的,这也是后面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不是,我始终是正面评价。上海当年各个企业吸纳下岗工人,残疾人这些是有绩效KPI的。各地居委会老阿姨,下面有前面说的“躺平”的,三天两头推荐你去做事的,露天停车场收个费,哪里物业当保安,地铁站当个值。那是很上心的。而且上海福利还是可以,你像50-60年代这批人,到现在,看病很便宜的,大病没办法,小病,慢性病,开药,检验,都还是很实惠。
所以说当年上海下岗潮影响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大是真的。
如果你是疫情以前在上海生活的。。你会发现上海的大街小巷有一个便利店品牌叫:
好德便利店。。。
这个便利店成立的一个原因就是:
40-50工程。。
本质上就是政府出钱,设置了很多相对清闲但是工资不是很高的岗位去安置那些大龄的下岗工人。
这也造成了上海便利店超多的现状。。
因此上,我认为不是90年代没有上海下岗潮。。而是上海的其他产业接纳了这些就业。
下岗潮有,但很快政府用市场手段消化了这部分人:男的做保安,物业公司很多这时候成立的,让物业聘用保安管理小区。女的更容易,做营业员,那时候的商业繁花都拍了,去站柜台总是有的站,然后政府背景的百联集团开了好得这类的国营便利店,在传统商场外多了更多的商业,也吸收了更多人员就业。还有就是专为吸收40/50人员的东方书报亭,卖报纸、杂志、卖水、打公用电话,这样的街头小便利亭鼎盛时每条热闹点的马路都有。还有鼓励破墙开店自己开个小铺子(这些店在最近几年的运动中都拆了。)
当然还有没安排上的,比如我爹妈,嫌弃这些活计,自己做生意去了,一赔一赚,倒也攒下点家底。也有懒的,比如我一个阿姨,放不下会计的身份,一直不肯去做营业员,就从40+闲散到退休。还有我另一个阿姨,人聪明,在钢材市场帮老板看店,顺手也做两笔生意,一个人把儿子也养大了。我的舅舅,下岗后买了大货车跑长途,跑了十几年,吃光用光,年纪大了不想再买车,转手就去了雪佛兰4s店当试驾去了,也平安混到退休。
现在怕是没那么多渠道安置失业人员咯。
上海的下岗潮就像上海的冬天,衣服穿少了,忍一忍大不了就过去了。
东北的下岗潮就像东北的冬天,衣服穿少了,忍一忍大不了就过去了。
下岗职工其实当年国企改革有不同的做法,有买断工龄的,有补贴的,而且九十年代特点反而是机遇与失败并存,股市,钢筋,楼市,保险,卖水果,开饭店,金融,网络,游戏,影视,健身,旅游,酒店 等等各种行业都异军突起过。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也在九十年代中期。
我在九十年代遇到过温州炒楼团和上海闵行区莘庄附近的当地人拆迁补偿楼盘,很多上海本地人温州人一栋楼一户再慢慢转手。九十年代中期,福州路的新房房价不过四五千一平,而浦东当时的房价四五百一平。九十年代底徐家汇房价也不过四五千一平,闵行区莘庄的房价二千多一平。浦东房价已经涨到二三千了。上海房价上涨的起点就是世博会。
所有潮水都是一时的,涨涨落落是人生必经。其实现在上海也是一个特别时间,机遇与危机并存, 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楼市大跌,关键是哪些人抓住了时代机会。过个二三十年又会觉得二十年代上海遍地黄金了。到时候再去翻拍的会是谁?
会让其他人破防,以比例论,上海下岗职工比例占劳动人口比例是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当年的想法是上海会比东北更惨
上海大下岗,政府出钱交社保,外资民营企业雇佣这批人可以少交一笔社保,于是都乐于雇下岗职工,上海管理的出租车公司、民航、百货公司、超市招这批人当司机、空乘、收银员,后来闹出人命后,上海还规定双职工只能下岗一个
主要原因就是上海更有钱,靠财政和发达的民营外资工商业硬吃了下岗。但是东北财政没钱,民间也没钱,也没外资吸收劳动力,最终东北下岗就成了,反正这钱分给你们也过不好,不如让我一个人过上好日子。
对大部分上海市民来说,下岗就是熬苦日子,不是一件要命的事
这就是一个好的电视剧会在无声的细节中把那个年代发生过的事情隐晦的表达出来,因为如果大拍特拍可能过不了,而且有点跑题。
阿宝1978年一开始是一个工厂职工,1987年被离了婚的雪芝二次甩了……想想应该是工厂没活待业中吧,然后才去找爷叔寻路子。
小宁波的300员工厂子没单子被逼的跳江,那是真跳,要死人的跳了……
诸暨的黑工厂,那是不输范老板工艺的大工厂,但是没单子啊,全厂的人没活路只能被逼的做山寨。
以前农村外出务工找不到活干,都会回老家,农忙完之后一群男人围在一个桌子上里三层外三层点灯熬油比大小,猜硬币。你结合一下30集的剧都在讲什么,全民炒股。股市不好的时候黄河路上一位难求的饭店是没生意的。为啥全民炒股,因为正经路子没钞票,就会和小江西一样盲目跟风想赚大钱。赚了钱了才有钱在黄河路吃吃喝喝。
帮服饰公司上市,爷叔教阿宝如何争取上市的切入点要结合上海当时的人力资源热点话题,什么是人力热点话题,下岗工人再就业,再就业的前提是失业已经开始让上面头疼了,所以阿宝才凭这点帮服饰公司上市。
还有阿宝的好兄弟淘淘,阿宝是工人,为啥开裆裤长大的他1987年出镜的时候就卖鱼了……
我发现的就这些,应该还有更细节的地方我没发觉到。这就是剧里隐晦的表现90年代下岗潮已经无声的开始了,注意是开始。
你想《繁华》变荒原吗?
大下岗,十多年前能拍,几十年后或许能拍,
但这代人不能拍!
时兴报喜不报忧,大下岗只能被拍成正能量宣传片,
岂不太恶心了!
你以为上海市委书记是曲婉婷她妈?
曲婉婷这一家子祸国殃民,缺了大德的速生,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下岗工人!
曲婉婷的每一首歌,背后都是无数个被破碎、毁灭家庭的血和泪!
东方明珠94年竣工,上海工人下岗潮是93年开始的,注意是开始,不是峰值。
这又是一件反直觉的事情,很多人直觉上是谈下岗必谈东三省,一把辛酸泪。
其实第一个破产的企业是沈阳市救护车厂不假,但是整体政策性一刀切大下岗,第一刀砍的不是东北,而是上海…
牛小伟90年代末才成为了无业青年开达达杀猪菜,陶陶可是90年代初就去倒腾海鲜了…比惨东北更惨,因为东北很多城市他就是围绕工矿企业建设运行的,企业没了那就是整体性崩盘,上海属于下岗了卖小馄饨也能凑合活着。但是第一刀,确实是结结实实剁在上海人头上了。
另外下岗工人最集中的是杨浦区,杨浦区当时是上海的工业基地,最著名的是纺织女工(另一个出名的是徐汇区),生产蜂花檀香皂的上海制皂厂就在杨浦区杨树浦路,他在上海最著名的还不是产品,是杨树浦路纺织厂中间夹着一个卖香皂的…
黄河路在黄浦区,这地界是商业街,影院戏院饭店集中在这里。
你要说没拍下岗工人吧…开门的门童,迎宾女郎想端盘子的服务员…你以为是哪儿来的?中国头号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代可是饱和就业的,哪儿来这么多闲人给你开门端茶倒水?总不能是春天来了土里长出来一堆野生服务员吧?
还能咋拍啊兄弟,一面是衣食无着全家人挤在小破屋子吃泡饭,一个咸鸭蛋都要分几顿吃的下岗职工;另一面是澳龙大王蛇,大手一挥每桌送一份王八炖鸡夜夜笙歌的“改革先锋”,说好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莺莺燕燕,你这耳光是往哪儿打呢?
时间段就没对上,真正开始大面积下岗,厂彻底木有了还要晚几年,所以墨镜要是拍了,才洋盘了。
上海的下岗潮在94年以后,但是呢,相对来说因为有很多措施,所以把这个社会事情降低到了最低。
比如当时的好德超市,这个品牌就是为了4050工程,解决就业所以才成立的。
还有一个东西叫东方书报亭,以前也是专门拿来解决4050工程的。现在这个东西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总之当时的各行各业做了很多这样的行为来帮助下岗员工再就业。
搿种问题就好像问,红楼梦为啥勿写封建社会饿煞宁。
骂勿得打勿得,拨伊气煞。
谁说没有,剧里不是提到收容下岗的纺织厂女工吗
负面效果被抵消了。因为随后就是大量外资进入上海。休克疗法不是不行,那就是一定要有钱兜底,要么直接外国援助,要么发达国家资本进来投资。
没有什么复杂的深奥的。
这位导演,你也不希望你的剧播不出来吧?
因为,上海没有和像东北那样对那几年的国企大下岗有着惨痛的记忆。。。
对于上海人来说,90年代最惨痛的记忆其实是知青子女返沪的问题,而90年代恰好是对知青子女返沪政策开放的年代,大量知青子女终于可以回到父母身边。但是由于不是出生在上海,但是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是上海人,这些返沪的知青子女有不少人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问题。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所以90年代,当时上海最火的一部电视剧是孽债。
之所以上海的下岗工人没有像东北那样有着惨痛的经历。主要也和时代和环境有关。
东北作为资源丰富的地区,所以它的工业多是那种依托资源的重工业,而重工业的特点就是规模大,人员多,且分布也散,很多工厂就是在2,3线城市,而这么个庞然大物,在小城市中,就像是独立王国一般,他们有自己专属的医院和学校,还有宿舍,而整个城市就是依托于这些国营大厂而存在的。一旦这些庞然大物倒闭,无论是对于这些工厂的职工还是当地的居民都是大地震一般的效果,因为这些城市本身人口就少,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全市的经济就靠着几个大型国营工厂来维系,一旦工厂规模缩小乃至倒闭,那些下岗的工人,在当地基本上很难再就业。就算要转型做服务业,当地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和第三产业去消化这些工人,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本身就是靠这些国营大厂撑起来的,一旦这些大厂倒闭,地方政府也基本上陷入破产,他们也根本拿不出资金来对下岗工人进行安置,于是这些工人就陷入了非常窘迫的境地。年轻一点的,自然就会外出去闯荡谋生,而年老体弱的,就只能在当地苦熬日子,等待退休,这样的下岗的日子和之前看病上学都有厂子解决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落差,这样的落差也加重了东北下岗工人的痛苦记忆。
而上海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本身上海作为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各个行业都很发达,而且,当时下岗的工人主要是集中在纺织业和一些相关配套的产业链(比如纺织机械厂等),基本上都是轻工业为主,这些产业本身规模也不大,工人在厂里的福利待遇没有像东北的工人那么好,大部分工厂没有子弟学校,有些规模小的厂可能连职工医院都没有。。。所以,上海的下岗工人没有东北的工人有那么强烈的反差。
此外,上海作为大城市,商业本身就很发达,再加上90年代开始正式开放,私营经济得到了解放,然后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所以那个时候其实工作机会是有很多的,尤其是对那些相对年轻的下岗工人来说,从工厂里走出来,外面其实工作机会并不少,甚至比他们在厂里拿死工资还要好。
而对于一些年纪偏大一点的人群,上海市政府则推出了40-50工程,本质上就是政府出钱,设置了很多相对清闲但是工资不是很高的岗位去安置那些大龄的下岗工人。此外,一些企业也会出于公益目的吸纳一些下岗职工。比如当年东航就推出了空嫂的岗位,专门招聘下岗的大龄纺织女工,虽然这个有一定作秀的成分在,但是也的确是解决了一批人的再就业问题。
所以,对于那个年代下岗的上海人来说,虽然没了铁饭碗,但是在各方努力下,好歹还能找份工作,也不用背井离乡,虽然生活质量下降了,但是没有像东北那样巨大的落差,所以这段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没有形成很惨痛的记忆。这样的话题,自然也不会像在东北那样引起巨大的共鸣。
我一个90后,对那段时间也没什么记忆。
但是你真的要提那个时代的上海,那上海的领导班子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的吧?
上海市繁华电视剧时代背景的历任市委书记(繁花开头是87年,那我就从那位开始):
江泽民1987.11—1989.08
朱镕基1989.09—1991.04
吴邦国1991.04—1994.10
黄 菊1994.10—2002.10
市长:
江泽民1985.07—1988.04
朱镕基1988.04—1991.04
黄 菊1991.04—1995.02
上面这几位,什么能力,什么级别,也不需要我来赘述吧?
不是上海人,但是是江浙的,有类似的记忆。首先当年下岗前夜,国企里最有本事的一批人已经跳槽出去自己干了,本地好几家上市企业老总,最早是国企下海的技术人员,包括我岳父,也是从铁饭碗逃出来的,现在也是个小有成就的商人。这批人属于既有本事脑子又灵活的。
下岗之后,那些有本事,但是脑子不够灵活的,很快就被乡镇企业挖去了,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收入比以前还高了,除了没了铁饭碗,还蛮满意的。
那些既没本事脑子又不灵活,但是还愿意干的,很多被安排去了当保安、开书报亭、做超市服务员等工作,至少吃穿不愁。
最后那些是没本事,脑子不灵活,又干不动的,干不动的又分两种,一种是年纪大了,那就权当退休了,每个月拿点生活费。还有一种是不肯干,那就活该你穷了。
没拍的太多了,都拍了,你也看不到这部剧了,你可能都看不到王家卫了。
上海下岗难也难的 但感觉没有东北这么难
自己找点乱七八糟的活还是过的下去的
我八七年出生的 家里 爸爸叔叔阿姨伯伯嬢嬢基本家家都有下岗的 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人 有的还是两个人都下岗 但都马马虎虎过着 现在这一辈人都退休了 都有退休工资的蛮好了
我觉得可能上海经济发展好一点 一直有新的劳动岗位产生 但东北就是没有新的岗位产生 这一下就比较僵了
1993年左右我上初三,对下岗潮的记忆是当时电视新闻里天天在说解决办法,最大的新闻是东航接受纺织女工做空姐,还培养出个全国劳模。好像当时还规定一般是夫妻两只能一个下岗,如果两个都被下岗,必须安排一个工作岗位给这家。
我父亲是大型钢铁企业工人,下岗是1998年以后的事了,而且有三四条路选择,他选择了提前退休,然后去做保安打工。(事实证明选错了,最合算的是赖着不走就只拿社保自寻出路的,少拿几年退休工资,但在60几岁之后每个月比我爸多两三千)
母亲是中小型加工企业,因不愿去郊区工厂上班选择下岗。但厂里把位于市中心工厂的一个小边门改成小卖部,由我妈她们两个下岗女工经营。厂里给了5000块启动资金,每月发最低保障工资,小卖部利润两个人分了当奖金,保证工厂本金不亏损即可。
所以,家庭收入并没有受什么影响。
身边听到其他的情况更是各种各样:有技术的去江浙私人小工厂做老法师,工资多了五六倍。年轻的有去了外资企业的,还有去深圳打工的,更有大胆的下海经商炒股。反正大部分人收入反而比原来多了。
二十年后父母单位一群老友重聚,复盘看看,除了个别做生意发财的,当年其实都差不多,最苦的是到饭店洗了几年盘子。
真正的差异都在房子上,比如我家在91年左右因为嫌房型不好自愿等下一批而没有拿一套单位分房,放在现在大概价值三四百万。总得来说,最后还是房子决定了经济条件差异。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女星宋佳满背纹身?
《白鹿原》中有哪些震撼你的细节?
你最讨厌抖音的什么梗?
有没有那种女主智商高的(复仇)爽文?
看过庆余年原著的朋友能给我讲讲陈萍萍的生
有没有可能现在人类的科技树其实是点歪了?
如何评价游戏《绝区零》的画风?
你家孩子被造黄谣了你会觉得丢人吗?
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陈桂林为什么被捅了一
为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对二次元和galgam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8 00:16:48  更:2024-01-18 10:17:5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