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再贵再高级的音响系统,也比不上交响乐团在你面前不插电现场演奏对吗? -> 正文阅读

[人物音乐]再贵再高级的音响系统,也比不上交响乐团在你面前不插电现场演奏对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再贵再高级的音响系统,也比不上交响乐团在你面前不插电现场演奏对吗?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音乐
耳机
音响
现场音乐(Live Music)
声学
再贵再高级的音响系统,也比不上交响乐团在你面前不插电现场演奏对吗?
是的,这话没什么问题,回放设备的极限就是还原原声,也就是说如果听原声乐器,回放设备永远小于等于物理发声。
但是这就不得不提到回放设备发明的初心了。
这玩意发明出来的一大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家里的沙发上也能听音乐,而不是穿上燕尾服让你家的管家准备好马车,再出门去几英里外的剧场,给门口的小乞丐扔几枚硬币,然后挺拔高傲的走进剧场开始欣赏某某爱乐乐团的演出。
是的,殿堂音乐最开始可不是什么大众艺术。那是老爷们才能听一听的东西。
你一介平民唱唱民歌弹弹吉他应该还是行的。你想听完整的意大利歌剧,贝多芬交响曲,那是不太可能的,毫不夸张的说无数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听一回现场,就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外卖蹭着听都不行,比如你一个沙俄的铁农民,你有机会听到吗?
如果没有回放设备,就算是今天,大多数人都是听不到殿堂音乐的。
在大城市可能会修一些城市音乐厅,在生产力发达的今天,为大家提供一些物美价廉的音乐演出。
但是还有小地方,还有农村,还有偏得不行的边境城市。这堆地方还有好几亿人呢。
就算搞不间断巡演,大多数地方也是照顾不到的,就算照顾到,一年去一次,那天有事情的人错过了就错过了,还得等明年。就算年年都赶上了,听一次回味一年。
后面有了留声机,又发展成唱片,CD机,殿堂音乐才真正成为大众艺术,帕瓦罗蒂的高音在电视上一播全世界都能听,连7岁小孩都会哼两句贝多芬的“命运”,10来岁的琴童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听了浪漫主义的大部分作曲家的代表作。
这可比那点点“音质”重要多了。
现代人对回放设备孜孜不倦的追求总给我一种强烈的荒诞感。因为这件事完全违背了回放设备的初衷,它原本就是将奢侈的殿堂音乐带给所有人欣赏的工具,现在却自己变成了奢侈品。
声学工程师处于技术研发的追求,不断探索音质的极限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听众过度追求自己的设备,对听感上一丁点细微的差别锱铢必较,这并不会显得你很高级、很懂音乐,反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明显的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极致的音乐爱好者、评论家,你完全应该省下折腾设备的时间和精力,去买票听音乐会,欣赏最本质的音乐。如果你没有听音乐会的精力和金钱,不妨用预算范围内够用就行的设备,实现回放设备的初衷——廉价听音乐。
现在很多人在音箱设备上花费几十数百万元,这些钱用于听音乐会,若一年听两场,从贝多芬在世一直听到今天都花不完。这难道不是一种可笑的舍本逐末吗?我敢说这些“老烧”,一天折腾8个小时设备线路、摆位、前后级,真正聆听音乐的时间1个小时都不到。
归根到底,你们根本就不爱好音乐。你们爱好的只是设备,和“成像、量感、解析度”这些高端名词从嘴里说出来时,那种迎面而来的优越感。
对,但我要在你左前方刷新一个谈生意的老板。在后方刷新一个踢你凳子的小孩,在右边刷新一对打闹的情侣。对了小孩的父母在看抖音
对,也不对。
拿照片和实景比好了,你可以说照片拍出来的,永远没法和实景比,这个说法对吗,肯定对。实景是3D的,可互动的,超高HDR的,无限DPI无限发色数的(暂时不考虑量子力学哈)照片永远也比不了。
但你也可以说照片拍出来的,实景你也没法比。照片用长焦镜头你肉眼没有,照片用延迟曝光你肉眼没有,照片拉对比度拉饱和度你肉眼没有。照片可以拍一万张然后挑出效果最好的那张,你实景也做不到。照片蹲一晚上就为了昙花一现、日出一瞬,实景的话,可能去喝了口水就错过了。
音乐方面也是一样,当然的,麦克风有失真,录音采集有失真,播放出来的喇叭有失真,录下来再放必然是和原本的声音有出入的,这个肯定。而且只能听到不能看到,感受也会大打折扣这也肯定。
音乐厅布置是很好,但确是为了照顾几百个听众的,自然要妥协,跟专门为了录音的布置不一样。而且录音可以不断重试,只拿出最好的版本。而现场演奏只要有人忍不住打了个喷嚏或者不小心挪了下椅子,就有杂音了。录音还能修音,能调EQ,能仔细调整每个声部的音量平衡。当觉得钢琴声只从左边传来不够完美的时候可以改成从四面八方来,这个现场就必须妥协。
冷知识 古典录音技法之单点录音: 录音话筒的摆放位置,是音乐厅内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最佳听觉平衡点 而这个位置是在音乐厅台口前方四五米高的半空中,并不在VIP座位区
所以理论上即便现场听,也依然有很多地方不如录音唱片来的舒服
==========
所谓HIFI录音夸大了细节和音场,一部分是不懂古典录音技法原理的想当然,一部分是确实制作者把效果制作的过了
想要分辨出自己听到的究竟是哪一种情形,需要补录音知识课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学录音出生的,甚至自己也是制作唱片的音乐人,所以自己有资格评价,那么也依然还是送你“未必”两个字: 因为目前全球真正掌握古典单点技法的人只有古稀之年的几位老先生了。华人中只有LEO和老易。“单点录音”在传媒学院的课本上只剩下了一个理念介绍,实际是技法断代,没有新人可以真的只用两只话筒就敢去录一个大编制乐队的作品了。而如果单点技法不用来做这样的用途的话,在商业通行录音中又无效率优势,在学院中传授学生又困难极大,这就是这门技法面临断代的原因—我们活在了一个审美的非典型时代。
当然,可能因为你不知道这块知识体系,持有分轨录音进步论、录音后期万能论,也许会骂我在吹牛皮、搞玄学 事实上因为这种反应见过太多次,所以已经不敏感了,那么:
请听90年代早期LEO在山西农村录制绛州大鼓录音,请看当年的单点录音现场纪录片:https://pan.baidu.com/s/1JVUfiV86gzXLnR7uNprLwA?pwd=fang 提取码:fang












也玩箱子耳机啥的,也经常去现场,音乐会现场和普通演唱会现场都去过,而且一般都是靠前排,皇帝不皇帝位不好说,但离表演者一般是最近的那批。
其实现场这个事儿吧,非常看场地。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的声学装修本来就好,比如图1后面的那个声学设计似乎就可以突出凝聚性。这样的现场听起来自然比一般的双声道hifi系统要强。
但绝大多数的现场,尤其是那些流行音乐节什么的,就听感而言简直是一坨。不过去音乐节玩的就是社交,能认识很多漂亮女孩子,大家嗨起来热情的在一起蹦跶,能体验那种年轻的热度,汗水和心跳,这个是在家傻大粗的音响没法搞的。
Hifi就不一样啦,不管是cd也好数码也好黑胶也好,录出来的都是歌手/演奏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哪怕是听交响,最好的乐队也不敢保证所有演奏者每场演出都能100%发挥实力吧,但有的录音它真就是能发挥95%以上的实力。流行乐就更不同喽,我这个人听音口味巨杂,民谣说唱金属new age什么的都听,说实话很多歌手真就那样,本来听的也就是那个调调,这种专辑你不看后期混音工程的实力真就没法听,现场那更是一言难尽喽。
另外玩儿音响的话相对于传统立体声,我也更喜欢多声道,自己之前训练了个transformers来做声道分离,想着把一些传统双声道立体声的音乐上混到杜比或者dts的声道,后来因为数据不足就算了。最近也是打算买个风暴前级试试dirac live art。多声道这些技术也并非几十年如一日,最近几年也在变的,科学hifi嘛。
不过不管是听现场还是玩hifi,咱要讲个实事求是嘛,完全不是什么非a即b的事情,凭啥经常听现场的就不能整套hifi?哪有花钱的不是?现在人总喜欢站队,二极管的思维考虑每件事,蚂蚁都比这种人的脑子复杂吧。
既是也不是。
论真实感,乐团在你面前演奏的真实感是音响系统永远达不到的。但经过高水平录音、混音,高级音响系统在声学装修优秀的前提下也能回放出很具真实感的声音。如果蒙上眼睛,大部分人需要仔细辨别才能区分。
论听感,很多时候高级音响系统回放经典曲目时胜出。因为作为听众不一定能坐在最佳听音位置,而录音话筒则没有位置限制,还能通过混音把缺陷修复。而且录音内容往往是指挥家和乐队巅峰时期的演奏,在录音棚里可以一遍遍重来选出最佳片段。你在现场听应该没那么大面子和时间干这事。
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个音响系统回放的问题,但其实是一个录音、混音制作的问题。
在舞台上呆过就能明白,录音话筒的位置就已经固定了收录到的信息,充满整个空间的不同声源随位置变化而变化的音量、相位都已经塌缩到几个固定的点位,在多轨录音混音输出2声道时,进一步塌缩为你听到的hifi音乐~~
原本乐器发出的声波充满整个音乐厅,整个音乐厅的空气分子都在振动,麦克风的局限加上人耳的传输特性、遮蔽效应~~嗯,丢失的信息可不少。
多声道录音和空间音频,都是跨越所谓音质这一维度的层面,可惜.......对着两只音箱谈声场和结像,唉.....
还不如1970年代的人有追求(关注点是黄色贴纸,4 channle QMsound)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什么时候我能富裕到能让一支顶级交响乐团随时随地空降到我面前开始演奏第九交响曲同时还不会被周围人提意见,再讨论这个问题比较有实际意义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我有一套百万音响,可以随时坐在皇帝位,而且都是知名乐团录音,
所以演奏水平和音质是有基本保障的。
你所在的城市如果不大,可能都没有交响乐演出,大城市也不能保证随时有好乐团来访,
时间你是无法掌控的,而且万一你买到了四个角落的位置,那么你的聆听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现场演出胜在临场感和现场氛围,和绝对真实的音质。
音响系统胜在方便,和有基本的音质保证。
这么说吧,你让我去现场听某个当代二流钢琴明星的演奏会,白送我票我都不去,我宁愿在家里听七八十年前爆豆的单声道录音,懂了吗?现场的乐团演奏水平不行,你声音还原度再高有球用?很多人是不是连hifi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得欣赏音乐都忘了?
而且,就算是一流乐团演奏,现场听也存在位置问题,你是在池座还是在二三层?是在前五排还是在最后六七十排?是在中间还是左右靠墙的位置?诺大一个国家大剧院演奏厅,声音最好的座位也就那几十个而已,其他比如二三层的位置听感可能还不如家庭高级一点的影音室。那么你知道那几十个音质好的座位一张票多少钱么?自己去票务网站上看看,二流乐团都要过千,你以为电影票那种白菜价呢?
而且家里听可以怎么舒服怎么听,想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听,中间不想听了可以随意暂停回放快进换曲目,你在现场能行么?鼓吹现场听音乐的人大概率一次现场听交响乐的经历都没有,否则一旦有过开场/中场上厕所排大队、演出时在狭小的座位上强坐着憋尿到演出结束、被前后左右熊孩子大妈的窃窃私语/玩弄演出单的噪音炒到根本无法专心欣赏音乐的经历,也不会在这吹现场听音乐的体验有多么好。
所以,真正能克服以上重重困难还经常去现场听音乐的乐迷,都是冲着音乐或者演出本身的内容去的,而不是为了现场音质有多么好。比如你会发现在钢琴演奏会上,左边的票往往比右边卖的快,但是如果论音质,钢琴顶盖朝向的右边其实是更好的。那为什么左边的票卖的快呢?很简单,因为能看到演奏者的手和动作呗。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我装模作样去听,当时没觉出有啥好,就很装B的点点头。表示咱也是听过现场的人了,吧唧吧唧好像跟mp4里装的没啥大差别。那会儿mp4刚出来,时髦。
如今过了十几年,还是这支乐团到合肥来了,指挥换成了李心草。我还是人模狗样的去听,一塌糊涂啊一塌糊涂,我跟那想象李老师怕是能把招牌彻底砸烂了。抓了个乐团的问了一下咋回事,他们说来了太匆忙,只来得及排练两遍就开始,而且庐阳大剧院场地不行,根本听不清舞台上乐团其他人的动静。他坐那儿耳朵里嗡嗡的,全程都只能跟着指挥,其他啥也顾不上。而且演出的曲目也不是他最熟悉的。
下次再也不来了。
讲真,交响乐团这跑错了地儿的表演,那效果真没有我陪着三岁女儿去看汪汪队舞台剧好。
不同录音方式得到的音频文件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有的交响乐团录音是在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悬挂几只小震膜麦克风,类似录鼓时的room麦,并不针对每只乐器单独收音,这种能得到相对比较像现场的听感的音频文件。
有的交响乐团录音则是每只乐器上面装一只dpa,百十来路信号直接进台子后期再分轨混音,这种往往会大刀阔斧地针对每轨去做调整,但这样精工细活做出来的音频文件就和现场听到的那种天然混成一整团的声音差别有点大了,你在现场绝无可能听到这种效果的音乐。
最明显的就是,有的乐曲可能某一个声部因为人数少所以声音不够大不够突出,比如1只长笛配七八把小提琴,你在现场会明显感觉听不清长笛的声音,但如果长笛上装了一只dpa,混音时可以很容易的把长笛的响度拉起来。
但注意我说的是差别,不是差距。
实际上在现场听演出有几点是在家听录音时做不到的。
第一是参与感。在现场,你会从指挥面对面的为你讲解接下来要演奏的曲目开始,然后在乐团调音时听到那种非常美丽的泛音,然后听演奏,在每个乐章之间看他们给乐谱翻页,每首作品演奏结束后一起鼓掌,直到最后的返场,你是作为这场演出的一份子在参与的,这和坐在家里面对着傻大黑粗的音响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是现场演出没有第二遍。在家里听录音,同一首作品的同一版录音你可能会反复听几十上百遍,对这场演出的每一个细节甚至瑕疵都做到心中有数,但在现场你没有这个机会,这个小节演奏完了就是彻底地过去了,它带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唯一的印象了,你不会翻来覆去地抠细节,更多的是享受这场演出本身。
第三是现场演出实际是视听盛宴,而录音仅仅是听觉享受。音乐厅一般装修都可好看了,能拿上台演出的乐器也无一例外全是昂贵又好看的高级货,乐团成员也都是穿着礼服,你还能再演奏过程中观察乐团成员之间的眼神和肢体交流,非常非常有意思。
没听过多出名的乐团,广州星海音乐厅,有大场也有小场,现场听感作为调器材的标准。现场听和音响听的确是不同的,不能说音响就完全不能听,音响甚至有一些过分美化的感觉,某些系统过于柔和。现场的某些乐器表现,特别是中乐器,那种冲击力穿透力是以前听过很多音响给不了的,不是柔和的,是有打击力能杀人的那种。
最大区别在声场这方面,听过现场觉得音响的声场,应该说是声像,表现很假。现场没有那种准确定位的声场的,乐器是有体积的,除非是独奏时你眼睛看着演奏者,不然不会具像到你能明确听到的乐器或人声来自哪个位置,只是个大概位置。几乎大部分传统喇叭的音箱系统都过分追求准确定位了,实际是越准越假。当时自己的音箱听香港流行乐都觉得周华健变成一个点在唱歌,站起来听甚至觉得华建哥是蹲下去唱的。
后来听过mbl的大葫芦,觉得比较像现场的感觉。唯一缺点是买不起,配完一套的价位够买一套房了,就算二手打五折,也是半套房。所以在18年春节过后,我就打起DIY起大葫芦的主意,边做边改边研究,摸透后做出第一对101e已经是中秋节后。有那个感觉,就是缺现场的能量感。
疫情期间再次修改出第二代,改用模拟电分,冲击力补上了。直到今年被人看上了,来来回回试听了几次后,整套被买走,然后买家居然下订多一对,有了前面两套的经验,把前面犯错的全改正了。而且根据原厂的缺点进行修改设计,包括抛弃无源分频,采用dsp电分,更高效率又自抵消材料谐振的碳纤维中低音单元。电分功放抛弃了原来的AB类,紧跟时代用上D类,丹麦的pascel D类模块非常有性价比。造出来了第三代。不敢说比原厂好吧,就是听起来就是非常现场的感觉。乐器能量感也够,琵琶的声波真的有如武侠小说里说的那样能杀人的感觉,感叹金庸是懂音乐的。
并不,现场演出是有限制的
现场演奏中你无法做到让人声独唱在交响配乐中突显出来,你也无法做到长笛在较低的音区演奏时不被弦乐铜管的声音淹没,但是录音后进行处理可以做到
汉斯季默这类顶级配乐师的曲子经常用到一些特殊的乐团编制,有时候一个舞台上甚至都放不下,只能分批录制。
很多人把音频设备定义为用于还原现场的设备,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音频设备要还原的不是现场,而是作曲家想表达的场景与情感
讲讲感受层面的吧,每年大概要听50-70场古典音乐会,HiFi也烧了十几年,家里的也就是金嗓子加真力的6.5寸有源和低音炮组合,不过去音响展也听了不少七位数的系统。
讲讲结论,自从开始去现场,家里的音箱用的频率大大降低,讲上限还得是现场高(下限不如录音,但随着听得年头久了基本上坑也差不多都能避了),还有社交属性大家似乎总是忘了
先说理想声音的对比,控制变量的话,如果什么都一样,光讲声音效果,再好的音箱系统也不如皇帝位交响乐团带来的震撼,能量角度,声音的动态,毕竟很难不失真,还有宏大的沉浸感,理论上也很容易理解。
当然,实际上的对比是,经典的录音和演绎你再也听不到了,比如无数死去的指挥,灵光一闪的演绎之类,高级系统真的也可以听的很感动,回放曾经的经典,这点也没法替代。但是讲上限,还是现场高,我在现场听哭过几十次,听音箱就几乎没有了,还有些非常极致的沉浸感,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样的体验,只有现场给。
最后我想说说音乐之外,去现场对我来说还可以交朋友,可以去sd堵门签名和指挥乐手浅浅的social一下,还可以许愿hhh,乐趣是非常综合的。我加了音乐群感觉比自己一个人烧快乐了非常多,所以现在几乎等于退烧了。
奥对了,还有一笔账要算,每年大概去现场要花1-2w吧,都是比较后排和背面的位置,这个钱如果买顶级音响的话可以听一辈子了。
不一定对。
这两个比较的对象中,“音响系统”有修辞,但“交响乐团”没有,这就存在问题。
音响系统播放伦敦爱乐乐团录制的《卡门序曲》,跟张家堡第一中学音乐社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的《两只蝴蝶》,你觉得谁比不上谁?
有点抬杠对吗?先别急。
现在我们把交响乐团换成一样的,再进行假设:
同样都是伦敦爱乐乐团的《卡门序曲》,音响系统播放的是近十年他们录制出的最出色最完美的版本,而你蹲了大半年买到了一张现场票,结果因为当天天气潮湿导致乐器状态不理想,伦敦爱乐乐团遗憾且勉强地演奏了同一首曲子,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谁比不上谁?
所以实际上音响系统播放的唱片,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内容的精雕细琢,而现场演奏的交响乐团,核心优势在于临场感、独一无二的属性等,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欣赏价值,没有什么绝对的“比不比得上”一说。
HiFi系统重播现场交响音乐,和身处现场欣赏交响乐团,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无法彼此替代。
也许有些人要说再好的HiFi系统也无法比拟现场。这是对的。现场的声音更开阔(空间大),动态范围更大(超出电声系统能记录和回放的极限),不过经过精心制作的唱片录音也不是全部各方面都输给现场。比如现场的乐团声音往往偏散、偏模糊,即便你的位子很好也是如此,而唱片录音经过精心的MIC摆放和后期制作可以达到各声部更清晰的效果。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录音的时候麦克风可以摆放在离乐手很近的地方收录,而你作为观众在下面听的时候,离乐手远的多,很多细节你不可能听得很清晰。后期制作也可以把声部的清晰度与平衡度调整得更好,最终唱片上达到的效果,比在现场“好”(更清晰和平衡)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家里通过HiFi系统播放唱片来欣赏音乐,是一种很轻松而熟悉的环境,我听的时候想坐就坐,想躺就躺,想嗑瓜子就嗑瓜子,这种轻松惬意的氛围环境是现场没有的,何况我想听什么指挥、想听什么乐团,都随意切换。所以这种体验也是“现场”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也不能说HiFi欣赏远远逊色于现场,不是这么回事。只能说,HiFi欣赏,和现场音乐会,各有魅力,相辅相成。
不对。
大多时,现场都不如录音。
即使单录一把小提琴,录音可以有十几轨,近的在琴弦下面,远的在空间不同点,后期再加效果合成。
古尔德的钢琴录音就能听见他弹琴啍啍了,古尔德就认为录音比现场好。
现场皇帝位,耳朵也贴不到小提琴弦下面,歌手唇边。
本人玩HIFI,也喜欢听现场,也经常前排观看。
高级HIFI系统(佰万元级别的):优点是音质比较接近现场效果,而且可以听各类大师作品,可以反复听,选曲听。
古典现场:音质是再好的器材也没法比拟的,特别是大编制交响乐队演出的现场,声音滚滚扑面而来的感觉非常震撼。而且如果坐前排还可以看各种演奏家的表情和演奏动作,饱耳福的同时视觉更是享受,这点自己家里听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现在用高端影院系统看蓝光古典音乐会,可以稍微弥补一点视觉上的缺憾,和现场有点接近的感觉了。
如果是爱乐者,建议现场和HIFI 2不误! 器材适当发烧就可以了,5位数的器材听听中小编制的还是不错的,有大型交响乐的现场,还是能去尽量去现场看吧
emmm不对。
最具体的技术层面来说,绝大部分情况下定音鼓都放在最后面。然而在录唱片时会给定音鼓单独的麦克。
最后收起来之后调整到最佳听感。即使对于最自然的收音流派也是这么干的。
另一个例子是不同唱片的弦乐的混响程度跟现场都不一样。有的混响更大有的更小(RCA 霍洛维茨拉三那张),但听感都很好,为了某种呈现。
也就是performance和production的区别。
实际上是两种东西。现场要的就是现场感、社交、人、活动性。
录音要的是抽象听感,和某些非演奏性的东西。比如大炮大锤和炸雷。这些玩意好录音的效果还是比现场好的。好混音会超过物理限制获得最好的听感。
何况,现场就当场一次,录音可以一直留着,复制,传播。有某场音乐会非常棒你可能之后还想听,就没机会了,就得靠音响系统,不需要贵和高级,有就比没有强。
但你要是现场时只听监听录音,不享受现场,那也是个智障,毕竟现场机会就一次。
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你使用音频重现系统听音乐的时候,听到的声音包含了音乐文件,扬声器系统,房间。但是你问的只是一个小环节和现场的对比,不能对比。
扬声器来说,几万元组成的2.2系统,5.4系统,对频谱的还原问题不大,30hz-15 000hz,关键是要控制房间rt60,做系统频谱校准,还有不要买到高价低质的扬声器,特别是低频。
大部分音乐作品和音频记录音并不是追求HiFi,只是简单记录一些频谱。音乐作品是挑选比较完美的演奏,可能做了降噪处理,麦克风可能离乐器比较近,那么现场的噪声影响会很小(例如翻乐谱的噪声),所以音乐作品听起来要比现场音质更好。
现场演奏很多瑕疵和噪声。换句话说,假的音乐比真的音乐更完美。
现场的优点就是声音定位更准一些。
参考资料
【学习讨论是否需要房间混响 是否应该追求现场高保真hifi-哔哩哔哩】 https://b23.tv/xGBk3IG
【02-32 mvx2u数码自由场麦克风系统快速入门指南 rew软件视频教程 音箱音响音频重现系统测量 房间声学噪声频谱分析-哔哩哔哩】 https://b23.tv/euG6DZQ
【音频重现系统校准 用rew软件(room eq wizard)和sam软件(samplitude)HiFi监听音响 有源监听音箱 主动扬声器校准 房间声学校准。-哔哩哔哩】 https://b23.tv/wdXbqgR
【低音炮要12英寸起步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tofpsej
那还真未必,贵到一定级别,360度几百个音箱环绕着你,那沉浸感不比现场还厉害?
当然交响乐主要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的乐器原声,不能有扩声和调音,你用喇叭听已经落了下乘……音乐厅是个物理混响,你再选一个好的座位,体验感就到顶了。
再说一般人听录音顶多也就是在家听,家里撑死了也就几个hifi。交响乐录音再怎么追求还原现场感,你从距离耳朵一两米的音箱里听,那感觉能一样么?但如果不追求现场感,录音可以有很多细节是你在观众席里听不清楚的。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看场地的,听音室要有好的声装音乐厅也需要好的声装
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就是个负分的例子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
一方面,音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声音还原,也就是通过录音把现场的声音记录下来,保存成载体(实体唱片或数字音频),再用音响系统回放。其中的任一环节不好,都会有声音的损失。因此,现场声音是不可能完全还原的。
另一方面,录音艺术有二度创作功能,比如声音美化、声场重构等,这让现场声音有了不一样的听感。好的录音版本通过好的音响回放,能够让人听到现场条件限制而听不到的细节。因此,好的录音也能超越现场原声。
交响乐团的演出比较特殊,它需要特殊的声场环境,也就是专门的音乐厅。在室外演出、大礼堂演出,声场环境是比较糟糕的,听现场不插电并不如听好的音响回放。在专业的音乐厅演出,则要好于听音响回放。因为音乐厅的混响效果更为自然,更为全面。但录音是基于音乐厅的最佳听音位置,而音乐厅也有一些不那么好的座位,因此也不能说音乐厅的效果就绝对比音响回放的效果好。
声音在自然环境传播中总是有衰减的,不同频段的声音衰减不一样。而录音中可以避免或降低这种衰减,甚至可以突出某些细节,如低频的加强。关键还是看听者的声音审美习惯。
任何一个喜爱交响乐的人士,都会兼顾这两种听音方式,体验二者各自的特点。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那可不是,您给我把霍洛维茨请回来。10万一张票,全球我飞去听。座位随便,站着都行。
上交我原来真听得挺多的,80年代也买不起很好的音响,音源也有问题。但起码每个演出季原来都买套票。但是那水平嘛……咱们就不喷了。
关键是即便它是维也纳交响乐团,但是我不能天天听呀。比如我92年听过理赫特。那也是老年了,作品也就是一场音乐会的容量。难道平时不听音乐了?还是天天去听上交?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国内为何没有lady gaga这种现象级歌手?
有没有人觉得单依纯的声音很像周深?有哪些
yaml这么难用,为什么还能流行起来?
为什么内地的主流音乐圈看不上刀郎?
不同城市的蝉鸣会不会因地域、气候不同,有
如果每秒弹奏钢琴的C键440次,它会发A音还是
王菲的唱功到底是什么水平?
如何评价姊妹组合By2?
如何看待五月天2024泉州演唱会审批通过?
年轮明明是原唱之争,为什么总有人提版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8-04 10:52:30  更:2025-08-06 10:46:4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