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如何评价李重光的基础乐理教材? -> 正文阅读

[人物音乐]如何评价李重光的基础乐理教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在这些年中,不断的有爱好音乐和初学音乐的朋友拿着李重光老师的书跑来问我各种问题。其实我也很无语...李老师的那些书我在上附中时学过,好在当年的教我们乐…
李重光《乐理》的老梗果然是常谈常新啊…
这本书的广泛传播和经久不衰,更多的是因为特定的时代原因。书中的各种巨坑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在这里更想表达的是:国内许多市面上流行的音乐理论教材都过于滞后和保守(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惯于守旧而懒于革新。乐理、和声、曲式,一样一本书,教上几十年,多省事,结果就导致虽然有坑却依然如故,虽有新教材面世却因惯性的力量而无法推广。由于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造就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体系”,比如关于“调 Key”“调式Mode”“调性Tonality”的论述,我手头有十几本国内出版的乐理书能讲出十几种不一样的解释,最崩溃的是这些解释还可以互相矛盾…
话题有点扯远了,如果你希望系统地学习一下基本乐理,首选国外的教材,因为不会有各种复杂繁琐的概念把你绕进去,比如这本:


这本书用了?的篇幅讲清楚了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之后用?的篇幅在讲调性和声以及音乐的展开手法,这部分内容是国内的乐理书甚少涉及的,但窃以为这才叫真正的基本乐理,而不像国内的乐理书与和声书之间缺乏良好的过渡而让自学者摸不着门道。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价格公道、提纲掣领,实乃居家旅行、乐理入门,必备良书。不过鉴于这本书很旧,现在已经很难买到,所以可以试试这本(首选英文版,因为中文版翻译有点小问题):




以及(共两卷,暂无中文版):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即ABRSM,简称“英皇”)的The AB Guide to Music Theory(无中文版)也不错,对于基本音乐理论而言论述翔实,搭配习题还可以顺道考个英皇乐理考级。


这是入门水平的简化基础版(有中文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述英皇教材可以搭配黄浩义的《乐理练习》1-8级(新版)及黄浩义的《乐理 Theory of Music》教材逐册学习(里面的习题一定要做,可对照单独出售的配套答案进行检查)。
其次是台湾出版的日本乐理书,比如这本:


乐理 - 理论与应用?www.musiker.com.tw/MusicBook.asp?id=70
这本书的特点是简明扼要,而且附有大量解题方法和配套习题。
还有这本:


新订乐理?www.musiker.com.tw/MusicBook.asp?id=34
这本书和上本书不同,这本书解释比较详细,不仅让你知其然,而且让你知其所以然,因为书里面有很多乐理的历史发展知识,比如二二拍和四四拍的拍号为什么看起来像“C”却不是字母“C”?各种各样的谱号是怎么演变过来的?读来不仅有趣,而且常常引人思考。
至于国内的乐理书,童忠良写的这本“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基本乐理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还是很不错的(注意不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紫皮的那本!):


关于中古调式和民族调式的讲解应重点学习(童忠良的其它乐理书不是很适合自学的初学者)。
“李重光乐理”和“斯波索宾和声学”一样,如果没有老师带着,还是不要自学了。因为乐理是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具备基础性、最需要逻辑性的一环,本应思路清晰、言简意赅、自成体系,但有些基本乐理书基本不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要求,反而舍本逐末、化简为繁、佶屈聱牙。
P.S. 顺带提一下斯波索宾等四人编的《和声学教程》,这本书本身是一本很好的和声学教科书式的学术专著,但是原版的序言里明确地写明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不适合自学。当然我不会告诉你这句话在陈敏、刘学严这版中文译本里没有…(1957年4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朱世民译本里才有这篇《序》)
P.P.S. 李重光的乐理也是基于苏俄体系编撰的,所以与其看这本,还不如直接看斯波索宾的《音乐基本理论》


(没错,又是斯波索宾……此书和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曲式学》、《视唱》配套服用效果更佳!)
至于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它们只是四部和声写作规范训练中的一种和声进行规则,但并不是唯一的规则。避免平行八度是为了防止声部丧失独立性并为了平衡音响效果(注意这是相对于四部和声写作规范训练而言,和配器不一样),避免平行纯五度是为了防止听感上产生“双调性”感觉,但实际上在四部和声写作规范训练中也有打破上述规则的情况,比如“莫扎特平行五度”,在音乐作品中打破规则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因为听觉比形式更重要。遵循规则的目的是为打破规则的桎梏,而不是要画地为牢,因此对于此类规则的语焉不详的表述会让学习者毫无头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7.1.19 发布
2023.6.18 更新
作为外行人评价一下,这本教材写得狗屁不通。在防自学领域,它完全超越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一众强者。李重光老师的《基本乐理通用教材》实际上无法教会入门者任何知识,书中充斥着大量冗余繁杂且不精确的定义,和大量完全“不可言传”却又没有任何说明的主观感受,组织方式和叙述没有重点且缺乏逻辑。
此问题下的诸位可能是在音乐学校学习,有老师教授,或已有相当的基础。你们受到了知识的诅咒,只是觉得此书老旧,却无法想象外行人在拿到这本教材时经历了怎样的震撼。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苦心孤诣建造的迷宫,将求知者困在其中不得存进。例如第二讲音律一章,李老师对泛音的定义竟然是“由弦的各部分振动而产生的音,一般不易被听出,叫做泛音”,并且在完全不构建频率和音高的定量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强行讲解十二平均律、纯律和五度相生律,丝毫不管仍然对凭空冒出的音程、音分概念一头雾水的学生。实际上律制的推定根植于振动的物理模型之上,脱离频率讲解律制只会引入混乱。


第二讲:音律
当然,我们无法假定学音乐的人有这样的物理基础,他们可能还没学过频率概念。让我们暂时用这个理由为李老师开脱。可下面的例子就是完全的混沌邪恶了:在讨论调式的第九讲中,李老师强调以C为主音的清乐宫调式和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完全不同”,随后用音阶来说明:


果然是完全不同呢
弟子愚钝,我把眼睛瞪直了也看不出任何区别。然而李老师微言大义一字千金,没有给出任何额外的说明。李老师常体谅弟子,认为论断最为重要,就不需要用背后的分析来劳烦弟子愚直的头脑了:


您要不要先说明一下什么是稳定音级和不稳定音级
优秀的教材,读书即如受言传身教。我似乎化作了背课文的小学童,因为背不出三字经被一位严厉的私塾先生打手心,然而是越挨打越糊涂,越糊涂越挨打。
遥想十三年前,一次全国乐理教学会议上,李重光老师说:我的那本《基本乐理教程》,确实是有些过时了。。。。。
如果是指voicing。那么平行五度本身是一种效果处理,没有限制的必要,平行八度只有在三和弦三音重复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七和弦四声部连接是不存在平行八度的问题。三和弦在处理voicing的时候,八度根音重叠,和五音重叠都是被禁止的,哪来的平行八度?如果是三和弦同功能上下平移,照就近连接的原则,平行八度也未尝不可。否则也是很难听的voicing。这在现有的音乐作品中可是多了去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李重光的讲法其实不全面也不的要领,只是貌似解决了问题,却没有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
我的意思呢,是和声连接有很多很细腻的规则,如果完全按照这些规则写出来的四部或是五部连接,是不会出现平行四五八度的进行的,因为它在出现平行五八度之前就有了很多的限制,简单归纳为五八度其实是太简单粗暴了,我们需要找到的是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生硬地禁止它。
我在两所欧洲学校都学过和声,未有听说禁止过五八或同向的问题,而且有一节课我记得很清楚还着重讲了五度和四度的音响效果应用,为了实现这种效果需要打破的一些条条框框也讲了,但依然没有提平行多少度的事,我觉得在他们的概念里不太存在这种事。而且我很奇怪的是,平行四度和平行五度音响效果非常相似,为什么在国内没被禁止?
而且有一点我觉得国内音乐教育是有缺失的就是声部内的和弦排列和线条连接,如长号或圆号的内声部搭配和组合搭配,弦乐内声部连接和旋律之间的关系?铜管组的节奏应用之类的都没什么人讲过。而且国内和声也讲不透,例如和弦的排列外展或双重和弦功能处理,这些都是20世纪作曲家很常用的套路。我个人感觉国内作曲家一碰到和声比较复杂的处理时基本靠蒙和碰运气,他们把这些创作缺陷总结为个人特色。就好像有很多国内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声题做的很漂亮,一到配器出来的效果就巨难听.....这个问题在国外应用作曲里好像很少碰到......是不是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
这是我的意思.........
平行五八度在管弦乐法当中属于音色搭配的范畴…从和声学角度来看往往就是将这样的两个声组视为同一个 Voicing。
P.S.: 一个李重光,一个斯波索宾,各自的书都有很多特色、但都对萌新自学而言非常不友善。老司机们带萌新时,纵使用这些教材,老司机们也知道该怎样让萌新们理解。
我就推荐两本书(任选其一):
島岡譲《総合和声:実技?分析?原理》//日本亚马逊有售,只需买黄皮本卷即可(无需别卷)。Burstein《Concise Introduction to Tonal Harmony》//不想学日语的可以看这本,只是较贵。
以上。
P.S.: 有人提到了島岡譲《和声:理論?実習》,但这套出来得比较早、且无法让读者自由安排阅读节奏(必须顺序学习)。另外,島岡譲《和声:理論?実習》纵使有台湾张邦彦的翻译,但在我来看(就术语逻辑体系)还是有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去新东方掌握日语 N5/N4 也就一个月暑假的时间,之后自己就拥有了日语自学能力、拿著电子辞典自己就可以慢慢啃透这些日文原版音乐教材。
是六千日圓,不是六千人民幣。
# EOF.
其实禁止平五平八,还有一个“另类”的原因就是:乐手太贵!
首先,二十个乐手演奏同音,听起来是没有四个乐手拉一个七和弦的音响那么丰富的。
其次,假设你请了个弦乐四重奏来录音,却老是让他们走平八甚至同度。4个声部一共只拉出了三两个音,听起来就跟少了声部一样。。。明明请了四个乐手,却只能拉出三个甚至两个乐手就能拉出的效果,这不是白烧钱嘛。。。而如果按照四部和声规则来写,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声部独立性。四个声部都有独立的线条了,换句话说也就是你请到的乐手都人尽其用了。
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那个专业书籍匮乏的年代。当年为了获得一本乐理书,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老师那儿借(这种概率较小),一种是托人从省新华书店或直接从北京带回来(有这种出差机会的老师必然会提前预约)。我的大部分专业书籍(上大学前)都是通过后者获取的,包括那本李重光乐理。(当然,生活在省城或首都的自然更容易买到。)
李重光乐理的唯一用途是提供给专业音乐院校作乐理课教材(实际上是专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编写的教材),它并不提供给社会人士。而现在吐槽的恰恰都是社会人士,尤其是初学者。但由于在专业音乐教育的早期,这本书有着近乎垄断的,甚至是唯一的地位,其在行内又有着极高的权重,每提及乐理必称李重光,虽时过境迁仍趋之若鹜。
这本书对初学者确实是很不友好的(它压根就不考虑初学者),尤其是它的文字部分。作为理论体系,它首先就是把各个概念用文字描述出来,但这种描述是不大清楚的。你光看文字,永远都搞不懂。这样就劝退了一大波人。
是啊,你不是理论吗?理论不就是要把概念讲清楚吗?但是,一则搞音乐的人文字功底有限,很多概念都是翻译过来的,赘述、绕来绕去容易把人弄糊涂。二则音乐本身是实践先行,理论后总结。这就导致本来我是明白的,你一说我倒糊涂了。
所以,看乐理书千万不要过于在意里面的文字,那不过是作者为了提升理论高度以及教材范式而编写的,真正要在意的是里面的谱例。乐理书中具有实际意义的主要是谱例及其分析。
但一说到谱例问题又来了。你见过哪个初学乐理的就能识各种调号的乐谱吗?这简直就是个悖论。想当年我也是为了这个谱例问题而伤透脑筋。但是的但是,人家音乐学院的附中,识谱是毫无问题的,人家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要怪也只能怪你没上过附中。
所以,学乐理有个前置条件,识谱得达到一定程度,否则你就得对着小蝌蚪和水波线还有各种干扰的障碍物(变音记号)一个个去数,不难才怪。
那我学识谱不也要有乐理知识吗?是的,学乐理是为了解决识谱问题,学识谱是为了解决学乐理的问题,真的为难死我了!
附中的孩子们自小是学乐器,识谱是在学乐器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所以,乐理中的那些乐谱对他们来讲没有障碍。而且,有了乐器演奏和作品实践,乐理自然是一点就通的,只需系统性梳理即可。
绕了这么一大圈,总算明白李重光乐理的存在意义了吧!不具备识谱能力的就不应该选这本书。
下面再说说李重光乐理的“遗毒”吧。
本身基于其自身需要——音乐院校专业教材,这本乐理书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整个中国专业音乐圈受其影响过深,加之一批人不思进取,同样的内容换一种形式,再换点谱例,加点营销名词,一次次知识复制,社会层面更广,问题更加凸显。
专业音乐教育中有基本乐科或乐理专业吗?全国十大音乐学院中,只有少数几个开设视唱练耳专业(本科)。乐理因为太基础了,没有开设。音乐学院的基本乐科部门,以视唱练耳和乐理教师为主,其中视唱练耳由主专业教师担任,乐理没有特定专业。有的基本乐科直接在作曲系之下,因而作曲(理论)专业的教乐理的较多。
基本乐科及作曲系的老师教乐理,也出乐理书。这些人就是学李重光乐理出来的,出的书也是有好的有一般的。但要想突破李重光并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中国传统乐理除外),恐怕也有困难。大部分也只能在表述上下点功夫,而表述在乐理学习中并不重要。(乐理考试并不考或很少考概念。)
音乐学院稍好一些,毕竟学作曲理论的对乐理来说没啥难度,把问题讲清楚就行。可是普通音乐院校就不一样了,他们教乐理的人就比较多样,有搞器乐的(声乐的也有相对较少)、音乐学或音乐教育的、作曲理论的,而且大部分是兼任。也就是说,只要是教音乐的,就能教乐理。这就拉低了乐理教学的质量标准,因为大一的学生好教(PIAN),老师们有的也是这么被教(PIAN)的。
教得不好也就罢了,可千万别出教材。问题是乐理教材太好出了,东拼西凑的也没人告你,人家还得评职称呢,好歹也算个书不是?
所以,作为传统经典、权威教材的李重光乐理,如今仍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李重光乐理也要面向市场,不同的版本就出现了。可李先生在这么多年来并未精进自己,并未对其教材做出本质性改善与提升,只是在“简明、自学、简谱”这样的标题上做点文章,内容还是那一套。经典之所谓经典,纯粹是市场太乱了,大家都找不着北,只好溯源了。
最后分享一点个人学习乐理的心得。我也是在中学时自学的乐理,艺考时得的是满分。用的教材也是李重光乐理(那时找不到第二本)。我虽然选的是文科(普高),但我选文科纯粹是为了考音乐专业,我的数学和物理其实都挺好的。之所以自夸是因为数理逻辑在乐理学习中很重要。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说音程吧,它其实就是个小屁孩掰手指的算法。算一下1-6(C-A),从1掰手指数到6不就是六吗?这六度的一半分就有了。那是大是小呢?你数半音。这中间只有3-4一个半音(基本音级只有3-4、7-1两个半音),包含一个半音的是大呀。大六度不就算出来了吗?这个算法我相信幼儿园的孩子就会。
再弄难一点,bD-#C。英文字母也可以掰手指数啊,从D数到C不是七吗?(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七个基本音级)这七度的分是不是就拿到了?那有几个半音呢?E-F、B-C两个都在里面,那不就是小七度吗?还没完哦,上面升下面降,这都是音程扩张(两次)。小—>大—>增,那就是增七度。
不就是数数,然后再添两个吗?小学生数学水平吧。
再举个和弦的例子。和弦的基础是音程,唯一的规则是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和弦不在基本乐理范围)。这个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和弦的结构和转位。如果对字母音名不熟练,完全可以转换成简谱的七个数字,但一定要记得固定音高的对应关系。
乐理的基础规则并不多,除了音高,就是音值。
6.-#1-2-#4。这个一看#1-2是个二度,肯定是转位,首先得把原位找出来。开始掰手指数数吧。如果你数到6-7-8,那你连七个基本音级都没概念,不知道音阶是七进制,那就从头开始吧。
得出2-#4-6-#1.。四个音当然是七和弦,那刚才那个是第几转位?2/原-4/一-6/二,6做低音是第二转位。七和弦第二转位又称三四和弦(这个你得背),这第一半分(和弦结构)就有了。
和弦属性也是建立在三和弦的基础之上,大小增减四种,是不是也不算多?四种三和弦其实就是大三度和小三度的两两组合,小学数学里好像有这样的题目。假设X=大三度,Y=小三度,那是不是就形成了X+Y, Y+X, X+X, Y+Y四种组合。换算成三和弦就是:(XY)大三+小三=大三和弦,(YX)小三+大三=小三和弦,(XX)大三+大三=增三和弦,(YY)小三+小三=减三和弦。你要换成中国的阴阳论也可以,大三是阳,小三是阴,增三是太阳,减三是太阴,阴阳组合不同,和谐度不同,色彩各异。
回到前面的七和弦。七和弦的命名规律是:三和弦+七度音,如大小七和弦就是大三和弦?小七度。那我们先看2-#4-6,大三和弦;2-#1.是大七度,这就是大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凡是两个叠字的都可以缩减成一个字,当然用全称也可以)。再结合前面的转位,这个和弦的完整名称是“大三四和弦”。
以上基于两层,其一是基本规则,其二是数理逻辑。
再说说调式,本想举个例子,但觉得分析方法挺多的,不能以偏概全,也就随意说说了。
乐理书上会有“全全半全全全半”(大调音阶)和“全半全全半全全”(小调音阶)的总结性描述。这个其实就是机械式的数列匹配法,用于自然大小调没问题,但调式变体(如和声、旋律)或其他调式(如教会调式或民族调式)就不灵了。说实话,这个我从来没背过。因为一首毫无变化音的作品,调式通常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哪种调式,秉承落音定调法大体上是没错的。
先说一下落音定调法。这个乐理书上并不会写,因为法无例外。我也是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之后才了解到,西方早期的教会调式采用的就是落音定调法,当时只是为了对宗教歌曲进行分类整理,把结束音相同的歌曲放在一起,被称为一种调式。这种方法现在仍然管用。
对于中国的民族调式,落音定调法也是可以的。中国古代也是以音为首,有落音归韵的讲究,前面唱得再花里胡哨,最后落韵一定是调的中心。一个典型例子是湖北民歌《龙船调》,前面的羽调式旋律唱得再欢,最后只有落在徵调式才踏实。
大小调其实是教会调式的进一步发展,只不过它在多声部与音的功能关系上更加复杂了。单纯的旋律作品,仍然是落音定调法。作曲家之所以敢写非主音结束音,是因为有和声的支撑,或基于和声色彩的对比。
乐理书不讲历史,也不讲作品形态,它只讲公式,然后叫你用公式来分析作品。
大部分乐理书并没有解决如何分析作品调式这个问题,调式分析方法需要自己去悟,或者需要老师来给你讲。
文科生本来就没啥数理思维,给的公式还形态各异,真正的让人懵圈。理科生除了存在识谱障碍,还弄不明白乐理中有七进制(七个基本音级)、十二进制(十二律),有二进制(音值二分法)、三进制(音值三分法、三度叠置),这些进制又不是各自独立存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时而用。尤其是七进制这种非均分的却又融入十二进制这种均分的体制,在人类社会是独立的存在。你十进制二进制玩得再遛,根本就没有优势。
那音乐家为何又玩得那么遛呢?七进制是遵循天性,十二进制则是在天性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的完善。音乐家既遵从天性,也遵从数性。音乐的事实是感性的,音乐的原理是理性的。乐理需要解释后者,但是光靠文科生很难解释清楚。所以记谱法是文科生(艺术家)搞出来的,西方像圭多这样的神父,中国像文人弄的古琴减字谱;音体系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科学家)搞出来的,西方像霍姆赫兹(德国物理学家、音体系),中国像朱载堉(数理学家、律学)。
所以,乐理就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共同的事情,现在非要让文科生独自编写,自己都不一定弄明白,学习者更加弄不明白。
最好的办法是,乐理书只是给你提供一些范例,真正的学习是在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最后补一点评论区讲到的乐理教材的选择。
我也好久没关注乐理书了,不太了解。不过如果从出版社角度,会对质量进行把关。比较专业的音乐出版社有: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大概属于第一层级。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数量较少,一般是音乐学院自己的教材,算第二层级。各地文艺出版社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出艺考培训社会教程,有地方性和归口性,水平不一,但他们有专门的音乐编辑,算第三层级。音乐、文艺以外的出版社,比较多样性,一方面是社会人士写的各种自学教程,另一方面各地院校自编教材,这些算第四层级。
另外作者是关键,首选有作曲专业背景者。如果能实时翻一下书,自己能不能看明白,那更好。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不请自来。
李重光老师的 基本乐理 一书(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用的教材)是在这个时代有些过时了。
答主是参加过艺考的。乐理科目考试参考教材指定的就是李先生的书(红色封面32开)
深知李先生的理论体系十分的严谨,封闭。答主平时写乐理题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有问题的题目。“有问题”指的是与现在的一些其他体系的,流行度较高的说法有冲突。
如题主提到的音程解决禁止平行五八度。
此处就不举其他例子了,懂得人自然懂。
但是这些问题如果按照“李重光理论体系”来解决的话,根本没有什么争议。
而考试,要的就是绝对的答案。【大多院校招生的乐理试题全部都是客观题】
所以我曾经认为,李先生的书就是为国内考试而存在的。
现在的话还是觉得李先生至少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所以我总体的评价就是
局限性很强,但是巨大的教育作用不可忽略。
应该批判继承地学习这本教材。不可死循。
平行八五度是只在古典和聲學裡面生效,是為了訓練而使用,目的是為了防止學生無意識地寫出缺乏聲部獨立性的連接。和聲學追求的只是單單在和聲這個維度上最完美的效果,但是作曲需要考慮的維度顯然不只是和聲這一個。包括重複三音、四部同向等規則都是為了訓練使用,一流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都或多或少都會違背這些規則,但是他們的大多數作品都可以簡縮為漂亮的和聲連接;
實際作品中出現的大量平行八度屬於八度疊置,在和聲的角度看來兩個音屬於同一個聲部;
外國的大學一樣在和聲學的訓練中要求學生避免寫出平行八五度;
李重光的書有不少概念落後,敘述有問題的地方,確實不太適合初學者入門。好在裡面很多概念在後來的音樂實踐中根本用不上;
我就知道斯波索賓在這種題裡會中槍。他的和聲學理論是非常好的書,說這本書不好的自己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和聲寫得咋樣古典的曲目寫得咋樣。只不過對於初學者很不友善,有些重要內容竟然沒寫上去。所以要學必須找好的老師教,除非你是Schoenberg;
和聲學或者說古典音樂實在是太高深了,絕對不只是那些題做好就完了。
让数学系的我来教你基础乐理!我写了一个乐理学习的网站。
网站目前有基础乐理的部分,分章节讲了音程,和弦,调式,节奏,五线谱和管弦乐团。
大部分都是个人的笔记和和总结,自我感觉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
目前还在不断更新中,计划加入编曲软件例如logic pro的使用等等。
音程 | haanamomo?music.haanamomo.com/docs/%E4%B9%90%E7%90%86/%E9%9F%B3%E7%A8%8B/?music.haanamomo.com/docs/%E4%B9%90%E7%90%86/%E9%9F%B3%E7%A8%8B/






主要要理解为什么要禁止平八平五。平八平五的和声效果就是降低声部独立性,让两个声部听起来像一个声部。所以当你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可以用平八平五,反之就不用。
李重光的教材,个人觉得确实有点过时了。
李重光的基础乐理教程我感觉还是比较适合想入门的学生学习的,虽然他确实有一些问题比如题主所说的那些。但是他也足够浅显易懂,初学者学习最基础的音,音程,节奏,调式等选择该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学到和声,离调转调等进阶性的知识时,很显然这本书就不够看了。
和声类的书籍,推荐看斯蒂凡·库斯特卡的《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不是很推荐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
前排围观彭飞老师~
额好吧如果乐理基础教材把所有“限制”都开放了的话,就跟让新手司机自己一个人上高速一样…确定希望这样吗?
传统是用来打破的,但前提是要非常理解传统。
虽然我和声学的也不怎么样,但是看问题估计你是应该也是初级阶段,显然你没有理解各声部之间进行的规则,禁止平行五八度可以保持各声部进行的独立性,不会出现空洞的音响。我看任何一本教材也没有鼓励学生要打破这个的规则,反而在学习前期一再叮嘱学生千万要不要出现平行五八度的错误。只是可能有的教材会说一句活类似"具体要看实际想要的效果"这种话,但是我认为评价一本书的好坏不在于他对传统的看法,而在于他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安排的是否合理。好的教材越学越畅快,。比如调性和声那本,没学几章各种级数和弦的连接就已经交代清楚了了,确实比老教材要有效率的多。
限制规则,为了方便大量改题。这本乐理书光从零基础到在艺考中考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成绩也是可以短时间(有钢琴基础3个月左右)达到的。我猜测这本书是按照俄罗斯的教材。
既然说到和声,学校里作曲专业和普通专业都上,光光从大家都教同样的难度,比如说属7和弦之前,老师改作业,老师跟我说改普通专业的学生只要看对不对,就是有没有隐伏八五度,平行八五度就可以。很快,但是作曲专业需要看和声用的好不好,用的有没有想法,有没做低音旋律化。3个作曲专业的和声他就要改1个小时。
如果是一个voicing里不同乐器之间的八度五度关系是很正常的。另外就算是不同voicing一味的禁止也不妥啊,可以理解平八平五减少了声部的独立性,但是你说我就要那个效果可以不?可以啊。如果教材直说禁止而不讲明原因是有问题的。但是应该区分音色配合的八度五度关系和voicing之间的平八平五关系。
感觉题主的语言表达逻辑混乱,包括对问题的描述以及对一些答案的回应。
题主以和声学理论去套配器手法,得出二者不适配,便质疑前者合理性,这脑回路我个人很难理解。
平五八的理论基于四部和声,四部和声是骨架,配器是整体。前者是背景,后者是前景,二者如何相提并论?
乐队中的平八即所谓“八度线条因素”,该因素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和声骨架的构成,其本身内部之间的“双八度”并不作为两层“独立的”和声骨架,与和声学中的平八无任何矛盾。 简直【毫无瓜葛】。
所以如果题主想吐槽或者探讨平五八,【能举个像样的栗子否】?
关于李重光乐理,书和作者简直日常背锅。 苏联那本和声书更是成天中枪。尤其后者,明明措辞严谨条理清晰,书中提及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在今天看来也值得借鉴。著书立说这种事情不可能不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不过话说音乐真有过时一说?
个人认为在四部和声式中的平行八度和平行五度还是避免比较好,这两种声部的进行和声感太差,如果你要是追求某种音响效果的话可以用,毕竟和声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具体你可以试一试。
基础和声禁止平行和隐伏是完全正确的,本身就是为了强制学生练习写作能力才定下的规矩。
学和声本身就是一个慢慢解放的过程。起码从顺序来说,附中最开始的时候学的李重光,而后开始的配器和声。最开始规矩多些方便理解和练习。
即使在国外基础和声的第一学期也是禁止平行和隐伏的,只不过连贯性好一些,对于后面实际写作的应用一开始就有提及,随着学习的过程规矩慢慢变少了。
说白了,不是教材的锅,是老师的锅。比如斯波索宾的那本和声学教程,你按照目录自学试试,很快就乱套了。好的老师一定是有自己的讲解顺序和逻辑的。
另外关于描述中的平行和和声学中的平行概念我觉得还是存在差异的,不同声部的平行和同声部的平行不能一概而论。
再另外,四五度效果缺失,的确是这样的。斯波索宾和声基本脱胎于拉莫,缺失老了点。对于新式和旋基本没有提及。四度叠置,极音其实大家看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但在国内体系的教学是有不足的。
”而且有一点我觉得国内音乐教育是有缺失的就是声部内的和弦排列和线条连接,如长号或圆号的内声部搭配和组合搭配,弦乐内声部连接和旋律之间的关系?铜管组的节奏应用之类的都没什么人讲过。而且国内和声也讲不透,例如和弦的排列外展或双重和弦功能处理,这些都是20世纪作曲家很常用的套路。“
您好 我也很想知道怎么可以慢慢学习解决这些写作问题,从多看谱子多听,或者有没有比较好的教材?有点不知道怎么改进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国内为何没有lady gaga这种现象级歌手?
有没有人觉得单依纯的声音很像周深?有哪些
yaml这么难用,为什么还能流行起来?
为什么内地的主流音乐圈看不上刀郎?
不同城市的蝉鸣会不会因地域、气候不同,有
如果每秒弹奏钢琴的C键440次,它会发A音还是
王菲的唱功到底是什么水平?
如何评价姊妹组合By2?
如何看待五月天2024泉州演唱会审批通过?
年轮明明是原唱之争,为什么总有人提版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7-28 10:44:23  更:2025-07-30 16:23:1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