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为什么 Beyond 三子在黄家驹离世后没有再创作出很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 正文阅读 |
|
[人物音乐]为什么 Beyond 三子在黄家驹离世后没有再创作出很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实beyond的老歌作词作曲里也有这三个人的身影啊... |
先不说比昂 我先说一说邓丽君 邓丽君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流行天后 可能有些人纳闷,邓丽君的演唱风格和黄家驹差别那么大 你说邓丽君干嘛? 其实想要真正的搞明白港台音乐,尤其是黄家驹的音乐风格 需要首先搞懂邓丽君歌曲的风格转变,否则的话,你无法理解黄家驹。 回顾一下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早期的代表作有回娘家和小城故事等歌曲 而邓丽君中后期的代表作有漫漫人生路和我只在乎你等作品。 大家可以先去听一听邓丽君唱的回娘家 回娘家里面有这么几句歌词: “谁家的媳妇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 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 你看到这样的歌词,你会有什么感觉? 你会觉得这是一首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歌曲。 你能想象莫文蔚和蔡依林之类的港台女歌手,会唱这样的歌吗? 她们是不可能唱这样的歌的 黄家驹也不大可能唱这种风格的歌曲 然而,邓丽君的这首回娘家,就是港台歌曲早期的风格 但是港台歌曲在八九十年代在风格上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从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风格,变成了非常前卫时尚的风格 回娘家这种歌曲风格在港台销声匿迹了,之后的港台歌手没有人会唱这种风格的歌曲,也没有人会写这样的歌曲 你在张学友或者莫文蔚的专辑里能找到一首这样的歌曲吗? 你是找不到的 这样的歌曲风格在港台地区突然就消失了。 所以你会发现邓丽君后来唱的漫漫人生路,和回娘家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 港台乐坛到底发生了什么? 港台乐坛在八九十年代抛弃了原先的本土风格,而是全面的借鉴甚至照搬了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 以前港台更喜欢写那种带有乡村情怀的歌,比如前面说的回娘家 但是受到日本流行歌的影响,香港流行歌的内容,写的也都是一些关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以及在大都市中生活的痴男怨女。 有很多的港台歌手,甚至直接就翻唱日本的歌曲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千千阙歌,就是翻唱自日本歌曲夕阳之歌。 而其他没有翻唱日本歌曲的歌手,他们唱的歌虽然不是直接翻唱的,但是在风格上几乎就是和日本歌曲一样的。 比如黄家驹的作品 黄家驹小时候听过的香港歌,肯定不是这种风格的。 其实你可以发现黄家驹唱的那些所谓经典歌曲,其实和那个时代的日本歌曲在风格上,几乎没有区别。 所以当年黄家驹在日本开演唱会,他甚至把海阔天空填上日文,唱过一首日文版的海阔天空。 日本的听众,听起来也没有任何的隔阂,在他们听起来,这不就是原汁原味的日本歌吗?不单单歌词是日文,连旋律和曲调也都和日本歌曲风格一模一样 而那些日本歌曲,填上中文,比如千千阙歌,我们听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的陌生感,我们会觉得这不就是原汁原味的港台歌曲吗?我们以前听的港台歌曲不都是这样的吗? 所以,无论是日本听众去听beyond填上日文的港台歌曲,还是我们去听那些填上中文的日本歌曲,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任何的违和感。 大家都以为这就是自己风格的歌曲 因为双方其实就是同一种风格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岛美雪的作品养活了大半个港台乐坛 这种说法有些夸张 但是港台歌曲里面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翻唱日本歌曲的 我们不会觉得这些日本歌曲有陌生感,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港台歌曲。 因为港台歌曲其实和当年流行的日本歌曲在风格上是一模一样的 哪怕有些港台歌曲不是翻唱自日本歌曲,就是港台音乐人写的,但听起来也和那些日本歌曲的曲风差不多 因为即便是港台音乐人写的,但是在风格上也是借鉴了日本流行乐 所以你几乎听不出来港台歌曲和日本流行乐在旋律特点上的区别 当年的港台歌曲就是完全的引进了日本歌曲的风格 黄家驹当年最流行的那些作品,其实也都是和日本流行乐在风格上,几乎差不多的 他也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了日本流行乐的旋律风格。 在港台八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歌手非常的知名,叫郑智化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他的歌 他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水手 我们看一看水手的简谱 |
![]() |
水手的简谱里,出现了43217的下行 再看看黄家驹的代表作光辉岁月的简谱 |
![]() |
你会发现黄家驹的音乐作品里也出现了43217的下行 咱们中国传统的歌曲,讲究的是五声音阶,很少会出现4和7 中国本土的传统歌曲里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旋律风格的 但是在港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样的旋律写法非常的普遍 我们再看一看邓丽君的代表作,漫步人生路的简谱 |
![]() |
漫步人生路,是日本音乐人中岛美雪创作的 我们会发现这首歌,也频繁的出现了43217的下行 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漫步人生路,虽然是日本人中岛美雪写的,虽然是邓丽君的代表作 但是这首歌的旋律,其实和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以及郑智化的水手,还有很多很多的港台歌曲 是有近似之处的 如果大家会简谱的话,大家可以按照简谱上哼一哼郑智化的水手,你再哼一哼中岛美雪的漫步人生路,你体会一下这两首的歌的旋律 大家可以整体的哼一下这两首歌,包括主歌和副歌,你甚至可以仔细的对比一下这两首歌的每一个乐段,每个乐句,每一个小节 |
![]() |
|
![]() |
如果是不懂乐理,不会看简谱的朋友,你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两首歌,然后听一下,仔细的听一听,对比的听一听 我给大家做一下乐曲分析 限于篇幅,我只分析一下这两首歌的第一个乐句,其他的乐句也可以按同样的方式分析 |
![]() |
|
![]() |
我画蓝框的部分,就是这两首歌的第一个乐曲 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两首歌的第一个越剧的每一个小节 |
![]() |
|
![]() |
漫步人生路和水手的第一小节,支柱音都是6和3,第二小节,都出现了3 2 3,而且这几个音,连节奏都是一样的 |
![]() |
|
![]() |
都是两个八分音符,之后是一个附点音符,最后是一个八分音符 这个小节几乎就一模一样了 再说第三小节 第三小节都是4321的下行,第四小节,两首歌都以低音7,作为乐句的结尾。 如果去掉这两首作品的编曲和伴奏,要是纯粹的清唱这两首歌,你去感受一下。 水手这首歌,完全就是一个带着浓厚日本音乐味道的歌曲,大量的出现了4,3,7,这几个日本歌曲最喜欢用的音。 别说和漫步人生路这种流行乐比较,你可以对比下日本更加怀旧的四季歌 四季歌很多小孩子都会唱,我估计你也会唱四季歌 你体会一下四季歌那种曲调的味道。 然后你再听听郑智化的水手 《漫步人生路》邓丽君是翻唱自中岛美雪的《ひとり上手》 |
![]() |
漫步人生路,这首歌发行于1983年,而中岛美雪原唱的那首《ひとり上手》,发行于1980年 郑智化写的水手发行于1992年 我个人推测,郑智化在写水手之前,就算是没听过中岛美雪的《ひとり上手》,但肯定听过邓丽君在1983年翻唱的《漫步人生路》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就能知道港台歌曲的这种旋律写法是从哪来的。 其实是源自对日本流行乐的借鉴。 在八九十年代,很多的港台音乐人都听了大量的日本流行乐,所以在旋律学法上和日本流行乐类似。 当然,也包括黄家驹的作品。 因此,黄家驹的作品,听起来确实很好听,符合那个时代听觉审美 但是黄家驹的作品在全球流行乐坛,真的有什么开创性的?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开创性,也是对日本流行乐风格的借鉴。 所以你会发现,当年港台的创作型歌手,他们创作的歌曲,其实也是日本流行音乐风格的,不能叫抄袭,但确实是借鉴了日本流行音乐。 所以在港台地区并没有出现那种开宗立派的流行乐大师 只能说那个时候,港台由于比较开放,所以港台的音乐人,最早的将日本流行乐风格引入了华语地区,打了一个时间差 其实rnb也是,某某rnb歌手,在华语地区如此知名,但为什么在国际乐坛,影响力并不大呢?因为rnb这种风格流派,早就在欧美出现了,是美国开创的。 某某rnb歌手将这种风格流派较早地引入到了华语乐坛,但是rnb并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华语地区较早引进这种流行风格的音乐人。 再说回比昂乐队 在黄家驹去世后,比昂乐队试图创作一些超越以往风格的作品 我们听起来可能并不是特别好听,可能没有黄家驹时代创作的歌曲受欢迎 那是因为我们听惯了日本流行乐的风格,所以我们对于beyond乐队后来创作作品,接受度不高。 音乐人也是有追求的,比昂乐队可能觉得之前的风格已经写腻了,想要写一些其他的风格。 但是新的风格又有些曲高和寡。 大家已经听惯了之前的风格,大家会觉得之前的那种旋律是好听的,就很难接受beyond乐队新的风格 |
原因很多。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驹离世以后他们写歌就不以“脍炙人口”为目标了,开始回归摇滚初心,更重节奏和声编曲乐器,实验各种摇滚曲风,不再以流行为主。其实“脍炙人口”从来就不是Beyond的追求,只是为了乐队的生存和发展的妥协。家驹如果没有意外也同样会走上这个道路。 第二,《教坏细路》讽刺TVB之后被TVB封杀,当年电视是主要传播渠道,因此曝光率宣传度严重下降,也再无缘跟TVB相关的奖项,比如十大金曲。 第三,三子时期在大陆基本没有宣传,尤其是97前后的专辑政治色彩比较浓,大陆根本没有引进,除了少数铁粉之外,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子在《二楼后座》之后还发了专辑。听都没听过,自然也不存在“脍炙人口”了。事实上Beyond三子时期在香港的电台播放打榜和获奖成绩都很不错(电台冠军歌比四子时期数量更多,叱咤乐坛组合2年银奖4年金奖,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等等),也有一些在香港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十八》《想你》《总有爱》。黄贯中单飞后也是连拿两届唱作人金奖,开过三次红馆个唱,被尊为香港band 坛教父,给电视剧《天与地》写的片尾曲《年少无知》更是爆火,横扫当年各大奖项,但大陆基本没听说过这首歌,因为它跟着电视剧一起被禁了。 第四,三子时期跟四子商业时期曲风变化太大,很多因为海光真喜大喜欢Beyond的歌迷接受不了,而很多不喜欢四子偏流行曲风的摇滚乐迷又因为对海光真喜大的刻板印象不去听他们三子时期的歌,从而造成了三子时期音乐和听众的错位,因为Beyond去听他们歌的人不喜欢,很可能会喜欢他们歌的人又因为Beyond的名头而不去听。 第五,部分媒体和“老歌迷”的舆论引导。一些媒体和“老歌迷”为了突出家驹的天才和传奇色彩,以及自身的感情倾向和音乐偏好,一直宣传“黄家驹死后Beyond一蹶不振”,“失去黄家驹Beyond失去灵魂”等等论调,给大众打下了“三子就是不行”的刻板印象,从而失去深入了解他们音乐的兴趣。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作为一个从四子时期歌曲入门的多年Beyond老歌迷,也曾经因为以上一些因素被误导过,但后来听到三子时期歌曲,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样的宝藏,理解了三子的坚持是多么有意义,又是多么艰难和痛苦。但就像黄贯中写的,不管再多误解和打击,“即使睼到梦想一个个失散,跌过一次,哪怕跌多次,就当我疯子” “我上我的路,没一秒怀疑”。这才是真正的Beyond精神。 —————————- 没想到这答案这两天小火了一下 很欣慰还是有不少歌迷欣赏三子的。那就借机推一下我个人最喜欢的几首三子歌吧(其实每首都喜欢 ) 《雾》《十八》《夜长梦多》《旧历》《大时代》《声音》《困兽斗》《进化论》《讨厌》《冷雨没暂停》《打不死》《Good time》《回家》 另外强推 96 Beyond的精彩演唱会,三子技术和颜值的巅峰。《海阔天空》尾奏,《love》尾奏和《太空》扫弦solo,还有《声音》砸吉他现场超级经典。 我其实更喜欢黄贯中单飞时期,尤其是汗乐队时期,做得更根源,更实验,非常放飞自我,很多歌特别有意思,在华语乐坛没有同款的。《睡火山》《有钱真係好》《lady with purple high heels》《踩界》《in the name of rock》《人间蒸发》《play it loud》,还有纯音乐《贯中的动物园》《AM900序曲》《颠倒》等等,也许咋听没那么容易入耳,但一旦听进去了之后真的非常上头(一定要戴耳机听) 时隔一年多居然知乎又给送了一波流量,当然也带了来了一些质疑,尤其是“三子不以脍炙人口为目标”这一点,这里统一回答一下吧。 首先我并没有说“脍炙人口”的歌不好。四子时期的经典是毋庸置疑的好歌。我说只是三子不再以脍炙人口为目标而已,甚至没说三子是不屑于脍炙人口。最理想的当然是如欧美大牌摇滚乐队一样,既保持本心做摇滚又同时有庞大的受众。但在本心和“脍炙人口”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更多地保持本心而放弃了以脍炙人口为目标而已。 这不仅是三子自己的选择,也是家驹会做的选择。 93年家驹去世前曾经说过“Beyond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是时候开始做我们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了,即使有一些歌迷不理解会离开也没关系”,并且在《乐与怒》里已经开始逐步转变,grunge的《狂人山庄》,blues的《妄想》,雷鬼的《无无谓》,funk加说唱的《爸爸妈妈》,流行摇滚的《我是愤怒》都很摇滚,但意料之中的,即使《乐与怒》凭借《海阔天空》成为大火的专辑,这些摇滚一些的歌曲依然没能”脍炙人口”,说明这也不仅仅是三子的困境,而是即使家驹还在也会面临的困境。近几年来摇滚的受众越来越多,做摇滚也有大火的机会了,相应的能欣赏三子的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终究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加上粤语的障碍,三子的歌和四子五子时期一些优秀的冷门摇滚歌很难再达到“脍炙人口”的程度了。 另外,四子一些经典歌曲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歌,是带着一些迎合大众的目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他们自己说的。家驹亲口说过“大地是他们喜欢的歌,我们自己还是更喜欢系要听Rock n roll这样的歌”,Paul说过家驹在真的爱你大火时说“原来他们喜欢这样的歌,你要多少我有多少啊”,黄家强也说过他们不喜欢《大地》《真的爱你》《喜欢你》这些歌。这不代表这些歌不好,或者喜欢这些歌的歌迷大众不好,只是做这些歌的确不是他们的理想而已。家驹当年带领Beyond转型,做这些歌,一是为了Beyond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为了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形式来普及乐队音乐,引导大众逐渐学会欣赏器乐编曲和solo开始欣赏摇滚。他想在大众与摇滚之间搭一座桥。然而不幸的是,桥刚刚搭好家驹就不幸离去,来不及亲自引导歌迷们走过这座桥,以致于一部分歌迷把这座桥本身当成了家驹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和最高峰,却把走到了桥那头的三子当成了没落和异端。 |
原因就一个,他们仨就是不行啊!并非大众不识货。 以他们仨的唱作水平,如果不是靠黄家驹的余荫,谁会一直关注他们! 很多答案里写的《醒你wake up》《活着便精彩》等几首歌,如果不是靠着黄家驹的余荫,听两句就会pass掉。 以及有些粉丝吹捧黄贯中的吉他水平……无了个语! 一开始他是帮Beyond做宣发的,设计版面之类。黄家驹曾问他宣发画面里“Beyond”那个“o”可否做成发光的,黄贯中回答“做不了”,黄家驹略失望,但很快勉励他“将来一定可以的”; 后来乐队缺人,黄家驹拉他入伙,他惶恐于自己的吉他水平不行。黄家驹勉励他,并且手把手教他弹吉他,他总算能应付下来一场演出。 这些都是90年代的采访中,黄贯中自己说的。 Beyond本来就是做大众摇滚的。如果大众不认可,三子时期的Beyond再吹嘘自己曲高和寡也没有用。另外,如果真玩个性的小众摇滚,内地一大堆摇滚乐队都足以秒杀他们仨,无论词、曲、唱。 他们仨炒作、消费了黄家驹这么久,大众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耐心,可他们仨的创作不要说追赶黄家驹的水平,只要是大众视线中有点名气的内地乐队他们都追不上。 创作不行,他们仨的演唱水平也很拉胯。尤其是黄贯中,演唱毫无深度。 听了很多他们仨的作品,唯一觉得还有点味道的是黄家强创作并演唱,缅怀黄家驹的《祝你愉快》。词、曲、唱都带了一丝黄家驹的味道。 你问“老歌曲里也有他们仨的身影”……一方面,比例很低。更关键的,黄家驹这种绝顶高手,带着谁都能起飞。但是他们仨首先自己不会飞,而且一般高手都带不动他们仨。 天妒英才,是对黄家驹的惋惜,但绝谈不上夸大。他就是百年难遇、万中无一的绝顶高手。 |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听了三子时期的歌······ 明明都巨好听、巨前卫啊!!! 这编曲、这封面、这个词,不是跟四子有个巨大beyond(超越)吗??!! 所以,到底是谁阻止了曾经的我去听三子时期的歌? 是偏见!!!!!! 不论是新闻媒体从当年开始就首先带节奏,天天强调三子不如家驹以营造一种天妒英才的悲凉感神化家驹新引流量(实际这些媒体自己吃人血馒头还反倒天天说三子消费家驹,摔);还是歌迷被媒体洗脑之后也越来越觉得三子不如家驹,并且让这种想法在非歌迷之间也传播开来。 这都是偏见的来源。 再加之三子自己也很尊重家驹,不会为自己出名诋毁家驹、想逃出他的阴影、否认媒体之类的,故任这种偏见就流传下来了。 反正我现在听三子快三十年前的歌,都觉得比现在好多故意复古的独立乐队都好听太多!!! 总结:传媒力量是真的大,舆论力量也是真的大,以及群众太容易被洗脑了。 |
非Beyond迷。黄家驹去世后,Beyond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但是作品传唱度这个玩意,在90年代香港黄金年代,和2000年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级别。 比如纪念黄家驹的《遥远的Paradise》系列(粤语、国语、英语都有填词,而且水准都相当高),完全不比《大地》差,但是很多所谓的Beyond粉丝并不怎么听。 比如《无间道2》的片尾曲《长空》,宏大、悲凉的气质跟电影主题完美契合,而且也拿了奖,但是,传唱度不高。 最脍炙人口的那些作品,《海阔天空》是最能代表Beyond水准的,这毫无疑问,然而其他的,比如《大地》《喜欢你》,关注Beyond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妥妥的商业作品,就是为了给唱片公司卖碟卖磁带而创作的。最著名的那场演唱会,生命接触演唱会,唱到《喜欢你》这个作品的时候,黄贯中自嘲说,“跟住落来,就系大家最中意的冧歌时间”冧歌是什么呢?恋爱主题的流行金曲,带贬义色彩的,你看黄贯中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语气,很耐人寻味(个人看法是,他们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但是没办法观众喜欢,所以为了观众,他们也只好在演唱会献唱) 我在大学时代(2002~2006)有个室友,有时候我听Beyond那些不那么流行的歌,比如《秘密警察》(不代表我认为秘密警察有多高水准,只是习惯以专辑作为听歌的单位,而不是单曲,所以会完整地听完一张CD),他曾纳闷,问我这真的是Beyond的歌?我说是啊,哪不对劲吗? 他说,他所知道的Beyond都是励志、向上的,不知道还有表达这种情绪的歌。 我想这可能代表了很多人对Beyond的误解。他们心目中的Beyond,是《不再犹豫》,《海阔天空》,以及《无悔这一生》还有《真的爱你》。 甚至有的人会以为《爸爸妈妈》是类似《真的爱你》那样歌颂亲情的歌…… 可能这些歌旋律好听、比较正能量,所以传唱度高。而《长空》什么的真的没那么适合传唱到街知巷闻,以至于你们会觉得黄家驹死了Beyond就再没出过好作品。 |
人家文章写好了,客气一下给你挂个名,你还真当自己是作者了吗? 那三个就是这么个情况。 黄家驹创作的时候可能这三个有参加讨论,黄家驹出于友情,把他们的名字加进去了而已。 |
黄家驹在的时候,beyond的歌词更加贴近生活。 失恋了唱“在雨中漫步,蓝色街灯渐露” 早上起来一个人孤单的跑步唱“前路在哪方,谁伴我闯荡” 在公共场合表演唱“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兄弟在KTV聚会唱“湾仔一向我大晒,我玩晒,洪兴掌管一带”(这个歌词好像不是beyond的,拿beyond的曲子改的词) 用他们编好的曲子唱出感同身受,铿锵有力的歌词,真的很痛快。 我从来不懂摇滚,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逼青年,我只听得懂人话而已。 歌词动人,我就感同身受。 小青年失恋下雨天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流着眼泪模糊着眼睛走路,真的就是“在雨中漫步,蓝色街灯渐露”,每个字都戳在心里。 爱不是凭空来的,口水歌多了,但不是每一首口水歌都会让你喜欢背后的乐队。我本人对beyond的喜爱,一直都是他的歌词能戳到我心里。 戳得我心里痛,唱出来有一种快活感。 老百姓对你们心中神圣的音乐,拜偶像一样的摇滚没有什么认识。 老百姓喜欢用你的歌词唱出自己的心声。 郑智化的《水手》、《三十三块》,为什么能够那么火?因为歌词好。跟你们说的音乐怎么样关系不大。 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我的口袋 有三十三块,其他的钱都落入别人口袋。也许是上天故意安排,也许是手气实在太坏。我想要为你赢得一个未来,却一不小心输了现在。你叫我赌输了就不要回来,难道你真的不明白。只有输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赢钱的总是逍遥在外。 这样的歌词,只要你能谱个合格的曲子唱出来,就一定能火。 我个人认为,我身边每一首真正触动人的歌,都是歌词在前,其他在后。 不要跟我讲音乐,编曲。我不懂,我也不想听。 你们把音乐和编曲当宝,那是你们的事。大家各取所需而已。我听音乐,是付出我的精力我的时间我的金钱去取用我喜欢的东西。你的歌词不好,不能触动我,我认为就是垃圾。我不欠你们什么。 黄家驹不在以后,所谓三子时期的歌我听过很多,但大部分歌词真的是一言难尽。完全无感,听着像废话一样。歌词无法触动我,我就不想听也不想唱。 我到现在听歌都是只爱歌词。我喜欢郑少秋的“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喜欢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喜欢“誓要去,入刀山”,喜欢“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喜欢“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喜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随风”,喜欢“柔情壮志逝去时,滔滔的感觉去又来”,喜欢“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喜欢“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喜欢“我是一滴远方孤星的泪水”,喜欢“我已开始练习,开始慢慢着急”,喜欢“热血男儿汉,热胜红日光,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喜欢“有今生今生做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 很多时候,为了名正言顺的说出一句不敢说或者没机会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心里话,我们才唱别人的歌。唱着唱着眼泪就流下来了,那是被音乐感动了吗?那是被自己的内心感动了。 黄家驹活着的时候,刘卓辉能写出《灰色的轨迹》,那是我二逼青年时代经常哭着唱的歌: 酒一再沉溺,何时麻醉我抑郁。过去了的一切会平息。冲不破墙壁,前路没法看得清。再有哪些挣扎与被迫。踏着灰色的轨迹,尽是深渊的水影。我已背上一身苦困后悔与唏嘘。你眼里却此刻充满泪。这个世界已不知不觉的空虚,Wo…… 黄家驹死后,这样精心打磨的词就越来越少了,即使还是找刘卓辉写词,也写不出以前的味道。我认为可能是黄家强和黄贯中与黄家驹相比,对音乐的重点,对打磨歌词的要求,其标准不一致。黄家驹可能对歌词有更多的要求,能激发作词人创作出更贴合其审美标准的作品。 比如《打不死》,这是黄家驹死后刘卓辉参与创作的。 走想不想再回头,不去接手也不会拥有。好风光不会停留。不要妄想老天会打救。谁人要守,谁人要走,谁人要抖。不偏不激不反,然而无力救你。不枯不萎不倒,仍然全赖勇气。不屈不朽不嚣,昂然重拾武器。不可不知不懂,随时随地你要。打不死。手总不可放在后。偏有对手会跟你争斗。等乌托邦再复旧。挣扎到底你终会得救。 大味道有,但打磨明显不够。歌词在挣扎的力度和怒吼的气势上都比较平庸。说实话这首词唱出来,只让人感觉有一种背词表达意愿的感觉,没有一种从心底里抒发出来的真情。这也是黄家驹不在以后我对beyond后续歌曲的感受——歌词更多是无病呻吟而不是发自内心,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爆发力。不排除有的词可能也是真心写出来的,但打磨不够,不够直达人心。 所以后来的beyond我很少听。失望几次以后就很少关注了。 你们说的beyond被封杀什么的,我认为不存在。因为我上学那个年代,学生群体里beyond大火的时候,和网络时代是重合的。那个时代网上的资源几乎什么都有,而且根本没有墙。那是一个大盗版时代,只要有人喜欢,谁也封杀不了你。不好就是不好,没有那么多理由。 |
我听beyond也六七年了,只不过现在只听三子的歌,四人时期属于流行乐,属入门级。听摇滚多了才会发现三子时歌曲深度和广度都大幅提高,更与国际接轨。 好歌很多啊!97年那一首《雾》从大一听到现在!绝不相信是那个年代的编曲水平!还有《惊喜》《星期天》《进化论》《冷雨未暂停》都是神作啊!太多太多了。 |
这就好比在问为什么 牙叔死后皇后乐队剩余成员没有创作知名歌曲,甚至不久就散了。 科特柯本死后涅槃乐队马上就解散了,喷火战机歌曲的知名度远不及涅槃歌曲。 乐队最知名的灵魂人物不在了,剩余成员基本也没有在一起的必要了。 反而Beyond剩余成员还能坚持十多年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
Beyond的歌迷大概对Beyond有不同的认知。 只知道流行金曲,折服于黄家驹的人格魅力,这些人大概知道20首Beyond的歌吧。非常崇拜黄家驹,不仅仅知道那20首歌,还会去听《再见理想》,看Beyond早期的演唱会,比第一种的喜欢要深刻一点,也知道黄家驹真正的音乐追求不仅仅是那些流行金曲的层面。大部分人可能觉得随着黄家驹的离开,Beyond也就解散了。只有少部分的铁粉/音乐粉,真正的在关注剩下了的三子在做什么!听听《Sound》《惊喜》《不见不散》这几张专辑吧,首首精品,都是被你们忽略的,三子真正的做到了活着便精彩!还有最恶心的一部分人就是被Beyond领进门,开了眼界反过来踩Beyond简单的人。你用现在的眼光去踩他们三十年前的作品有意思吗?《真的爱你》简单,你去弹弹《门外看》,你来弹个牛逼的《海阔天空》尾奏听听,你只会扒谱你会创作吗?还BBB的。还有说他们过时的,去听听黄贯中Solo时期的音乐,随便说两个纯音乐《贯中的动物园》《AM900》,这些过时吗?你TMD无知又狂妄! 有些人认为93年Beyond就解散了,有些人认为2005年才正式解散。 Respect那些真正给予三子支持的歌迷,而即使不了解三子但是没有来踩一脚的歌迷我也对你感恩! 受Beyond影响开始听国外的乐队,比如他们很喜欢Beatles, King Crimson, Nirvana,PF, Deep Purple, U2这些乐队,因为他们的介绍我开始听很多的乐队的歌曲,感觉他们是打开我音乐大门的领路人。比较三子和四子,比较Beyond和其他乐队,都没有意义,懂得欣赏好的作品,尊重好的作品。 回到音乐本身对他们的喜爱,是Beyond也是黄家驹最欣慰的事情。 |
88年开始听beyond,93年中考,家驹的离去让我当年确实无法接受。 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又会绕到三人beyond和四人(五人)时期beyond的优劣对比,而问题本身是脍炙人口的定性。撇开哪个时期的beyond更优一说,实际上四人时期的beyond确实更受欢迎,更能触动乐迷和听众,三人时期的beyond实际上并没有选择,也不能选择以家驹为核心的风格路线。 四人时期的beyond自《现代舞台》(五人阵容)专辑起已经在选择一定的商业元素,在旋律上更流畅,而配乐更匹配当年的小电子元素。当时的歌曲包括《天真的创伤》、《冷雨夜》等都是朗朗上口的主流风格,能为beyond建立一定的群众基础。实际上beyond在监制选曲的过程中也是匹配其发展阶段在主流与理想(喜好)之间动态变化。例如《秘密警察》专辑就是主流商业味道浓厚起步之作,《大地》、《喜欢你》是核心代表,《冲开一切》的电子鼓元素也是当年的流行色。然后是他们最广为流传的经典的《beyond 4》专辑,那是一张极为流行的专辑(作品有《真的爱你》、《逝去日子》等一系列热门,当期的beyond参与的电视演出渐渐增多,配合电视剧的作品也相对增加),但不代表beyond不顾及理想,例如《最后的对话》以极大占比的纯音乐呈现出先锋姿态,这首歌曲至今不落伍。 任何的曲风和制作都是发展阶段的选择体现。商业上的巨大成绩是当年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基础。 但实际上如果是beyond的长期乐迷,应该感受到91年《犹豫》(据说是beyond最不喜欢的大碟)后在专辑制作上开始加入了更多的理想性,例如到日本后的第一张专辑《继续GM》,对于很多的乐迷都是不容易接受的一种转变,朗朗上口的旋律不再那么明显,而艺术性和质量(包括歌词,编曲,录制的风格)开始更为显著。 包括《无语问苍天》、《继续沉醉》这类作品其实是很重要的尝试(实际上从该专辑起paul的唱腔开始刻意调整)。据说当年beyond做完这张专辑的时候还感叹为什么以前自己的专辑的录音方法那么奇怪,例如乐器声音比重过小而人声太大(世荣在一次电台采访中提及)。 《继续GM》后就是一张EP,最后就是《乐与怒》。《乐与怒》基本上是一张日式味道甚浓烈的制作,细听其音效非常特别,细腻之中不失点点LOFI感觉。而《乐与怒》之所以经典,脍炙人口,也许是因为家驹的离去给大大的升华。要不是特殊意外的发生,《乐与怒》在当时很可能在销量上比不上前述的专辑如《命运派对》、《真的见证》等。 三人时期的beyond出品并没有退步,而是不一样。当然也无法复制家驹的风格,因此着力更多的在理想和喜爱就更是理所当然了。根源在于选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 ps:如果是真正的beyond老乐迷也许能理解一件事,即使家驹还在beyond也很可能会走向独立发展的后续。这是音乐人的一种自主选择。 |
简而言之 三子也创作了很多很经典的作品 二楼后座 sound 请将手放开这几张尤为出色 只是很多伪歌迷只是喜欢家驹时期的beyond罢了 我猜测很多所谓的歌迷估计连三子时期的作品就没听就妄加评判 是啊 三子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家驹那样的旋律 但是家驹只有一个 三子也很优秀 也一直在努力 但是有些人看不到罢了 |
这就是大众!稍微高深点了,就接受不了了。怎不说三人组合不是摇滚是流行啦?!!三人BEYOND的作品是中国摇滚乐史上又一座丰碑,他们是那些活着的摇滚老炮们的榜样!你看看唐朝、黑豹都死哪儿去了,都在干些啥嘛 |
其实三子时期创作能力还行,下降的不算多。 最大的损失是唱,黄家驹的嗓子三子都差太远了。 黄家强软,跟刚糟了校园暴力似的,唱点小情小爱的还可以,稍微大气一点的歌就撑不起来了。 黄贯中没高音,硬上的话就跟踩了鸡脖子一样。 叶世荣唱的那就更难听了。。 只有黄家驹高音上得去,而且声音特别亮,低音对待沙哑还很浑厚,唱的带点混响的都。 四 子时代经常有歌是开始先是黄家驹几乎清唱的人声,然后乐器才慢慢跟上的,三子没一个罩得住这种的。 |
![]() |
0 |
![]() |
0 |
![]() |
0 |
![]() |
0 |
无需赘言。抱持开放态度,用略好一些的设备,听一遍《Play Back》专辑即可。 Play Back 自选精选大集?music.163.com/#/album?id=34163 |
![]() |
发行时间:1998-04-01 现场的话可以听《Live&Basic》 |
![]() |
发行时间:1996-05-17 上面两张都算家驹离世五年之内发行的,以此为过渡,才能逐渐领略三子时期的精彩。 |
我是三子之後才喜歡Beyond的人,一個不會樂器不明樂理的過期少女。 老實說黃家駒給我意義真的不大…我有一定年紀和有一個從黃家駒年代就超喜歡beyond的前男友, 他們四個的歌滿街播却未曾能 感染到我。不可否認黃家駒商業觸角非常高, 凝聚力感染力很強,之後只有謝霆鋒我覺得有這種商業觸角。但在我來說真的很嘈耳,不是 搖滾的問題,我其實很喜歡搖滾的如張楚楊乃文我很喜歡的,當年我不就真的不太喜歡他們四個的歌。 我是由被去演唱會才真正覺得我可以是叫beyond fans的少女了… 我永遠懷念我的青春,因為有阿Paul 家強和世榮。我永遠不忘阿Paul 家強自然走在一起的背靠背的默契,世榮現場的solo。那一天我看到家強唱醒你時走音和祝你愉快時的心酸。他們有唱舊歌啦當然,命運是你家那一part三子加了黄仲賢(阿Paul 後來汗的成員,香港演唱會的搶手貨也曾參加內地我是歌手的樂隊)用很安靜的方式唱了過去的歌,家強聲音里的笠定和堅持很有力量。跟我去的那位話家強和黃家駒聲音有點像,但我完全分不清,我只知道那一晚後我愛上了Beyond 三子追回滚石後的CD和一路看他們三個的演唱會。 到了後其後我是更喜歡阿Paul 多一點的,阿Paul 很多完化,聲音也有一種吸引力,我不會說,我在做事時我一留言到他的聲音我會停下手中的事的。拆伙後的憂書是我這一年單曲循環很 頻繁的一首… 滾石是一間很奇怪的唱片公司, 滾石唱片真 當年簽了一班香港歌手 但是很奇怪 這班歌手 的風格 都跟以往不太一樣, 當中也包括張國榮 草蜢。 當年滾石 製作beyond的唱片封套 給我的感覺是 用現在的話來說 很高級 mtv近視 滾石很擅長玩有特色的, 我是一個有滾石情結的人。 他們的歌我不多講了, 我也曾在其他回答裏邊寫過 。但歸根究底 我沒拿三子時代的他們和四子 時代 作比較。 其實 也沒必要要比較… 我覺得比較的最大問題 四子期間 的歌都是琅琅上口 去ktv玩上大家都能唱的,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唱得好聽。 但是 三個人之後 他們是 玩音樂的人, 特別阿Paul 的歌 真的不是 你說唱就能唱的 ,很不符合很難的期望。 很多人想看到的是三子再出發之後再造一些以前那樣做一些他們能唱的歌,他們心中的經典。But, sorry…他們有更多的想法更多想做的音樂,唱預備、想你、珍惜的家強阿Paul 世榮不是他們想唱的也唱不了的。做純音樂玩solo如 青馬大橋那些也不是他們能接受的。那幫人 想要的很多是在KTV 可以, 「嗌爆咪」的唱。真的, 我見到很多說很喜歡beyond的歌, 我在內地的KTV聽到唱的都是冷雨夜、真的愛你、喜歡你、情人、,但 再見你想和命運是你家 到時四子的歌 但我真的很少見有人唱好像未聽過。 我覺得 甚至連黃家駒自己 也可能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三子不是不能做 大熱流行歌呀, 阿Paul 可以在一個需要時 做一首年少無知 楊林保怡陳豪黃德斌 去橫掃一下香港各大樂壇的頒獎典禮, 王菲最後一場演唱會 唱了一首唯一的粵語歌 叫做天使是家強的作品, 當年他和盧巧音合唱的。 鼓手 在樂隊裏存在感這麼低, 但是 除了葉世榮之外… 我在街上碰見過世榮 真的很低調, 我望著他他也望著我 那種眼神 我真的是難掩內心的激動 但不忍上前打擾。 三子之後的beyond 真的是做回了自己 去到現在, 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沒有再被潮流 牽著走, 你敢說 這不是他們 自己想走的路嗎? 阿Paul 是做到了, 每一張專輯都做到了多元化, 不單止一種風格, 聲音也很耐聽 寫的東西值得我們思考。 家強, 我曾經覺得他是一個 很固執的人, 被哥哥保護得很好 他不想長大。 由小到大有哥哥的 保護 事業一跟著哥哥一起, 哥哥為他將來了一切 忽然之間他一夜失去了, 他很想繼續他的精神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之前的他唱歌 還是各方面 是比較弱的, 但就因為他這份固執 最後能做出像沉香 這麼一張專輯, 他做到了他沒有再見理想。 世榮 為人低調 這麼多年 都是這樣, 但是他的美貌他的節奏感 他說值得 「亞洲第一鼓手 」這個稱號的。 剛剛也說到很多人說beyond的就是那麼幾首琅琅上口的歌, 三仔之後東西不好 什麼什麼的, 我懷疑有一部份人連他們三個的歌都沒有聽過。 我不知道如果他們繼續以前的風格, 或許可以創造很多的經典。 但是他們選擇了一條難行的路, 脫離了舒適圈尊重了喜歡的音樂, 如果他們沒有這麼做 可能beyond在我眼中 依然是唱著 很嘈很吵耳 的歌的一隊Band, 我也許成不了一個beyond fans。可惜沒有如果,但我喜歡這個可惜… |
三子时期的作品,因为不用向市场妥协,做他们喜欢的音乐,质量是很高的。《遥远的paradise》 、《太空》、《长空》、《活着便精彩》、《love》、《冷雨没暂停》等等。 不过,嗓音却是天赋,老天爷赏饭吃才行。这点,三子怎么也比不过家驹得天独厚的嗓子,三子时期,看得出来他们很努力的练唱功,可惜这个不是乐器水平大部分人都可以练到上限,嗓音上限太吃天赋,他们再练100年也比不了家驹。 乐队,换主唱的,99%都是走了下坡路,唐朝黑豹飞儿等等。除非你逆天到托马斯的水平,完美根据主唱来创作,nightwish换了两个主唱,水平还是逐渐提升,只能说它是那个1%吧。 |
拿摇滚做挡箭牌的人可以休矣! 崔健的一无所有、黑豹的无地自容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 水平不行就是水平不行,干嘛要来脏摇滚这块牌子? |
早期的作品里,其余三人都有唱一段,比如光辉岁月,大地,甚至海阔天空他们也有伴唱 光说音质和唱功,差老远了。声音单薄,高音上不去,和家驹根本没法比。 完全是没有灵魂的海阔天空,后来邓紫棋也翻唱过海阔天空,很好听,但是少了热血沸腾那味儿。 创作大部分也是家驹出手,他们肯定有参与,但是主心骨没了,也就写不出来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就好像公司有个超级厉害的销售主管带着团队飞,某天主管跳槽,剩下的人就好像完全不会做事了一个道理。 |
这就好比乐队是一个建筑队 黄家驹负责盖楼 盖好主体建筑之后其余三子负责贴瓷砖 那么 整体作品出来之后人们一看,哇塞,这楼漂亮啊 可是呢 黄家驹去世之后,其余三子就没有贴瓷砖的地方了 只好把手里的瓷砖胡乱找地方拼一拼,勉强看上去像是一堵墙罢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