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如何评价张海迪? -> 正文阅读 |
|
[人物音乐]如何评价张海迪?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如何评价张海迪?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生活 调查类问题 身障人士(残疾人) 如何看待/评价TA 榜样人物 如何评价张海迪? |
因为内容以负面为主,所以匿名了。 以下我所说的事情都是从我身边人聊来的,认识的人都是直接接触她的人。我不想否认她的成就,但是认识她的另一面也是有必要的。当然,她本身不是聋人,所以她也许不太在乎聋人这一块吧。 张海迪的现在职位:中国残联主席 我的德国朋友,也是我特别尊重的人。他是一个在国际残联工作的德国聋人,曾经在北京聋校学习了手语,现在在朝鲜帮忙建立朝鲜聋人协会。在他去朝鲜之前,他是有一腔热情想要帮助中国聋人并且改进特殊教育的。可是失败了。原因就是这个残联主席的不合作。导致他觉得在中国做不了什么事情,后来他去朝鲜了。。我觉得这个非常悲哀。 上海聋协。一提到这位残联主席就猛摇头叹气,说她不会对中国聋人有所帮助。每次来上海开会的时候,噼里啪啦一堆不实用的说完就走了,没有任何要采取做的事情。上海聋人的问题,以及手语翻译的问题,都是上海聋协自己解决。上海的聋人服务其实自己发展的还不错,目前有一个美国聋人创建的助听器公司在帮忙培训手语翻译,向医院和政府等各种服务机构提供手语翻译。上海东方卫视都有提供手语翻译了。 热心致力于聋人事业的香港叔叔。这个叔叔在美国生活,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城市里。他在国内某一城市开了一家聋人餐厅以及聋人服务机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聋人。每年还会组织聋人夏令营,邀请来请全世界的聋人在一起交流沟通。他说了一个问题:因为美国的聋人都有免费的视讯电话可以用,这个叔叔一直就想把这个免费视讯电话服务用在中国,但是一直不能成功。他微妙地说了下,中国聋人福利发展还有好长一段路,很多项目想要开始并不容易,等残联主席换了吧。。。 关于视讯电话,上海聋协的朋友跟我说过。收费比普通电话贵多了,聋人一般都是收入偏低,根本用不起,所以视讯电话问世多年了还是没有普及开来。 |
做为一个八零中出生的,小学时候的作文、文章总是看到“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 但是她到底干了啥,完全不知道。。 今天才知道,她比我妈还大五岁 。 初中,接近千禧年时候,还见过有人在班级朗诵作文,称呼人家大姐姐。 |
被骗了,但不是被她一个人骗的。自从赵本山退隐以后,我就知道最后一丝可能让她站起来走两步的希望都破灭了 |
坐标沈阳,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人叫吴宁,以下是他的一条比较出名的新闻。 |
|
沈阳"黑老大"吴宁庭审实录:黑老大突变"温柔" 2008-04-04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 中 小] 今天(4月3日)是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涉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被告人吴宁等人进行的最后一天庭审。原定上午9点30分开庭,法院门口不到8点就排起了等待领取旁听证的长队。从4月1日开始,原沈阳市人大代表、前沈阳南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宁等人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公审。 公诉书指称,1999年至2006年间,被告人吴宁单独或指示手下实施了偷税、高利转贷、强迫交易、抢劫枪支等犯罪事实,逐渐成为影响极为恶劣的犯罪集团;他们还干扰公安机关办案,致使多名民警因徇私枉法或收受贿赂受到法律追究。2007年1月9日,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偷税、故意毁坏财物犯罪等,被告人吴宁被批准逮捕。 以下是有关他的另外一条新闻 吴宁透露,他之所以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是受张海迪精神的激励;让他特别高兴的是,1991年的时候,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张海迪。从此,在创业中一有困苦就和张海迪交流,而张海迪总是鼓励他,"要有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不要被任何困难吓倒"。 "你见到他的时候往往会被他开朗的笑声吸引,可是,你却不知道他的双腿每天都是浮肿的,他的肾脏也不太好。我深知他长时间坐轮椅有多么疲惫。在这样的病痛下,不要说创业,就是能够战胜自身的痛苦也不容易。"通过电话和 Email ,张海迪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业英雄。"张海迪说,每当看到吴宁捐助一些公益活动的新闻时,听他平静的讲话,"我就会想起他不为人们知道的那些往事"。由于自强不息的创业和为社会分忧的精神,吴宁先后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并在2002年1月被选为沈阳市人大代表。 有趣吧...... |
小时候强制半强制的爱心捐款很多,放在古代叫苛捐杂税。现在工作就好多了,不过是每个月捐点个税和养老保险罢了。 |
俺是下肢残疾,开车(自动挡,特殊改装)已经十年了,出行范围得到了很大扩展(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最远自驾去了青海湖边 感谢张海迪姐姐,是她推动了残疾人可以驾驶机动车的进展,这一点,姐姐功不可没 |
其实问题不在于张海迪如何如何,而在于张海迪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人名,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一种高尚精神形象的名称。 如果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人,做了坏事,他可以道歉,我们可以原谅,他还可以弥补改正。同样,他做了一件好事,有优秀的品德,我们可以夸奖他,他的这个行为也值得我们夸奖。 但一个人做了好事,或者做了一些好事,我们可以夸奖他的行动,但并不能直接夸奖他这个人。 除非,他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是值得所有人拥有的,而他所做的事来自于他本身的高尚的特质的冲动,这些事是他的高尚特质的表现。 如何看待张海迪?她是已经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形象,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她不能有过错,即使有也会没有。这与其说是张海迪犯了错(就好像前文说到的战士有伤口),不去说是政治宣传工作犯了错,也许没做,只不过或者还是张海迪犯了多少多少的错。没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过失所有人都可以否定完美无缺的张海迪,并且她没有改正的机会,因为犯错的一刹那她的完美无缺的形象就已经分崩离析了,更糟糕的是,她还活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何评价?她只是个形象,并且很明显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这个形象就已经遭到了破坏。 她不是文学家或者翻译家,如果在文学方面一定要给她戴上充满各种前缀后缀定语的头衔,只会让她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下显得落魄可笑——放过她吧,写作和反翻译自己出几本书只是她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她不是什么医生,我实在不敢相信一个自学的人的医术可能比经过数年系统医学教育的医学生高明多少。百度百科上说她治了1万名患者了,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炫耀式的夸大还是确有其事,如果是那真是太可怕了,你知道,医生从来不敢保证完美的治好每一名患者,甚至对有些疾病他们深感无力(这也并没有什么好羞于承认的。)——我宁可说这仅仅是张海迪的一个兴趣爱好,也许是源于她的身体本身的原因(也许这是她否定弗洛伊德的主要原因,ps.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并不同意她的观点但我同意她发表观点。) 她是残联主席(2018/3/16),但我不敢肯定她是否是一个优秀或者合格的残联主席。作为残联主席,我认为她没有必要做出错误决策,但问题是我不知道她做了什么,做的如何,也不知道她有多少事没做。也许我在往下说像是在诋毁,但我问心没有这样的动机也没有这样去说/写。我有时听到张海迪怎样怎样,但很少听到我国的残疾人怎样怎样,我国的残障事业怎样怎样,或者有怎样怎样的进展(不过看到国务院出了一些关于退役军人,老兵的一些安置政策。)——我想身为残联主席,残疾人事业取得巨大进展是和张海迪有关的,没有取得能让人看到的进展也是个张海迪有关的(我从来没看到有残疾人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叫好,他们似乎一直生活在角落里,生活的那样,或者生活的越来越差。这里也许有一点我个人的偏见,因为我看过徐童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算卦》,2009年的。一开始看我在意算命这回事,越看我越在意算命的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了......)——当然,干的差的,坏的,无所作为甚至贪赃枉法的戴着“主席”头衔的人多了去了,张海迪做的不好也许只是因为她没有做决策,从事行政事物的天赋,她可以试着改变做法,像她以前那样快速的学习,怎么把那么多事务处理好,怎么制定战略,路线,方针,或者激流隐退。 如果张海迪真的有哪里不好,其实只有一个:她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我怎么看待张海迪?我希望她真的是个残疾人,并且她真的没我向残疾屈服。 |
曾是邻居 后悔做邻居 垃圾人 |
模范典型一树,看谁敢说个不?轻则口诛笔伐,重则狱中长住! 我们历来不缺这样的人,刘学保、李燕杰、年广久、赖宁、李秋来……那二三十年立起的“丰碑”,现在看看有几个屹立如初? |
张海迪不过是某位公子的精神化身罢了,懂的都懂 |
一直不理解她是凭什么成为榜样的? 论文学成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即使比肩不了名著也是轰动一时的大热作品, 这位写过什么啊?在座有谁有印象吗?哪怕受欢迎的言情小说也行啊? 什么自学德语英语的,但出访德国全是依靠翻译的。 还有宣传那个给上万人针灸治病的那个更离谱,她有专业证书吗?她知道病人病情吗?出事了她能负责吗? |
感觉她这样的状态,不像是高位截瘫的人。高位截瘫的人,身体无法运动,常年静坐,应该是比较胖的。她保养的状态,完全不像,感觉是常年保持运动的人。 |
能说不喜欢这个人么?网络上的翘腿图?还有个问题小二麻痹的治疗到底能有多成功?那本《美丽的英语》中洋溢着体制内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优越感?对弗洛伊德的无知攻击?还有那位答者说到的逻辑和智商,拒绝正面回答重大问题? 没有什么人回答,大概是大家看见了,不说罢了。。 这属于恶意攻击领导人么?也许,管他呢。。反正活腻了 |
是的,我觉得很反感,为什么励志故事 写作文都要提到他们,比他们残忍的人多得是,他们出名了 是幸运的,有些人甚至连读书的条件都没有 |
不看到这个问题早就忘了这个人了,这可是7、80年代生人的人生楷模呀。只要一写作文,没有不提张海迪的。她就是自强不屈、拼搏进取的代名词,同一时期记得还有小英雄赖宁等。后来慢慢的大家就都不再提她了,零星的文章批评她名不符实,也许都是真的吧,否则曾被全国人民视为精神偶像的她,怎么就会悄然无声了呢。 |
五岁那年被判只能活到27岁的张海迪,凭着坚强的毅力与坚强的毅力,在轮椅上度过七十余载,已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传奇。 ??张海迪于一九五五年生于山东一个知识分子之家。她的爸爸是文联主席,妈妈是公务员。 ??五岁时,张海迪在运动场上忽然不能自行站立,而后经医生检查,她患上了一种叫做“脊椎肿瘤”的病,要靠“截肢瘫痪”来保住性命。 ??虽然很疼,但张海迪的父母还是同意给女儿做了一次外科手术,结果导致张海迪六片脊椎骨的移除。 ??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姑娘,一下子就不能走路了,这对她的冲击太大了。 ??术后,张海迪仍须依赖于坐在轮椅上,并依赖于家长及亲友的协助。 ??当她看见别的小孩跑来玩去时,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抱怨自己的命运,但有了家长的关怀,有了好友的相伴,她逐渐从黑暗中走出来,不再被疾病击倒。 ??张海迪自幼聪明,虽然卧病在床,但她一直都很有上进心,一开始是在家里学习,然后又通过网络考试,顺利地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而且,她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甚至还自学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 ?? |
|
1970年,张海迪和他的父母一起来到了山村,当他们走进这个山村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 ??村民在这个地方,生存是如此的困难,没有电力,所有人都是用油灯照明。 ??张海迪才知道,这里的孩子们没有上学的地方。 ??那时候,村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张海迪就主动在村里盖起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专门给那些小孩上课,并且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当时农村的条件并不是很好,许多病人都是在家里等死,张海迪也是看出了这一点,就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她曾经问过很多人,也看过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一开始的时候,她对行医并不熟悉,需要反复的试验,才能确定自己的经络。 ??不过张海迪并没有放弃,她继续努力学习,在短短数年内,张海迪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村子里的穷人家都叫她“大英雄”。 ??张海迪在救治病人的时候认识了王佐良。王佐良在当地当教师,对张海迪的身体状况并不在意,对她的善意更感兴趣。 ??结婚后,张海迪一边用她的医学知识,一边为乡亲们服务,她还把自己的经历编成了一本书,鼓励更多有残疾的人,有勇气去生活。 ??但在一九九一年,张海迪遭遇了一个新的挑战,她被诊断出患有基底细胞癌,并且发展得很快。 ??在疾病面前,她又一次显示了非凡的勇敢与坚强。 ??张海迪冷静的对家庭说,如果她走了,她会给丈夫寻找另一个配偶。但是王佐良一直与她相伴。 ??正当张海迪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善的时候,她却在一九九五年再次被诊断出患上了鼻咽癌。接二连三的疾病并未将她打倒,而是让她学会了如何对抗癌细胞。 ??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写作、学习和公益上,并出版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小说,是身障者的心灵良师益友。 ??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你够努力,你就能走到彩虹的终点。70多岁的张海迪饱受肿瘤和伤残的煎熬,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她所喜爱的事业的追求。 ??也正是这种执着,让她一步步成长,也让她成了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 |
看看当时的残联主席是谁就明白为啥要有张海迪了 |
张海迪现在身份与以前不同了是残联主席,相当于正部级官员。想像得到每天忙于工作应付全国残联的事物和与国际残联交流,最近又要忙于冬奥残会。这就没必要宣传了! |
张海迪:高位截瘫却自学成才,成中国残联主席,当代女性的典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小镇的普通家庭,自幼父亲早逝,只剩母亲和哥哥与之相依为命。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者,尽管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依然坚持写作,为理想奋斗。 钢铁般的意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很多人的榜样,中国也有一位和保尔·柯察金一样的人物,她的名字同样也家喻户晓,她就是张海迪。 |
|
一、生命的凋零与绽放 张海迪于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文台市,起初她的家庭还在为她的到来感到开心,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女孩的快乐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生活在痛苦之中了。 5岁是一个花一样的年纪,是一个美好的年纪,也是一个改变了她一生人生轨迹的年纪。那一年她患上了血管瘤,全身高位截瘫,无法行走,只能一生都坐在轮椅上。好在有了父母的陪伴,她才走出了那段阴暗的时光。 如果一般人遭受如此打击,恐怕早就自暴自弃了,可张海迪不一样,她没有选择认命,她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像她一样,甚至比她还糟糕,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都坚持活了下来,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
|
于是她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很快就开始像小树吸水一样拼命吮吸知识的雨露。可在那样一个年代,又有哪个学校会收残疾的学生呢?既然学校不收,那就自己学吧!在她自己的努力下,不仅掌握了学校内的课程知识,还通过自学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多门外语。 15岁的时候,她跟随着父母下乡,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为他人治病。聪明伶俐的她很快学会了针灸,并且运用自己的针灸疗术给别人看病。 挫折并没有使她放弃对未来的希望,既然活着那就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张海迪的一生都被病痛折磨着,但这并没有使她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在她看来有两件事最有意义:学习和帮助他人,这种心灵上的慰藉对她的帮助远比肉体上的治疗要有用的多。 从她一出生不久,她的生命便开始凋零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生命反而越来越精彩了,生命之花也绽放得越来越美丽了。 |
|
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张海迪悲观失落的时候,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王佐良。两人是经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性格也非常合适,很快就确定了关系。不过就在确定了关系之后,张海迪担心自己会拖累王佐良,而王佐良则担心自己的父母会因张海迪是残疾人而不同意这段感情。 王佐良和父母说的时候,心里是十分忐忑的。然而思想开明的王父王母对此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提醒王佐良要做好准备,因为张海迪是残疾人,结婚之后会遇到很多麻烦。父母的反应给了王佐良一颗定心丸,有了父母的这句话之后,王佐良更坚定地和张海迪在一起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张海迪再一次被查出疾病,需要手术治疗。不过在王佐良悉心照料以及陪伴下,一次又一次地逃离了病魔的魔爪。两人也有过遗憾,因为张海迪身体的原因,没法孕育孩子。 王佐良对此表示毫不在乎,既然选择了和张海迪在一起,就表示做好了一切准备。他还主动和妻子说到,如果自己老了,两人可以到养老院里面养老,在那里生活。 |
|
三、帮助他人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2008年11月13日,在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主席。毫无疑问,张海迪担任这个职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可她却这样对邓朴方说道:“我当时就是用我是一个作家,舍不得自己的工作,来拒绝他。我是真心真意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担任一个什么很重要的职务”。 可邓朴方的回答,却让他没有反驳的余地,邓朴方是这样说的:“我希望创造一个没有我的中国残联,中国残联要有更好的发展,你比我更合适。”就这样,张海迪走上了中国残联主席的岗位。 |
|
她不止一次地呼吁:城市建设要更多地为残疾人着想,要让身体不便的人活得更舒适,更有尊严。她还多次呼吁:要让残疾人拥有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她希望残疾人能够平等参加高考。 在她的努力下,中国关于残疾人的各项保障措施日益完善,盲文试卷等一系列特殊试卷试卷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手语翻译人员、引导辅助人员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张海迪曾经说道:“残疾就如同一只想要翱翔于高空的小鸟断了翅膀,阻碍了它的飞行,却阻碍不了它飞行的心。” |
|
四、她只想把光亮留在人间 起初的张海迪和别的众多的残疾人一样默默无闻,可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完成了逆袭,而她背后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说投身公益事业是她的工作,与王佐良的爱情给了她一生温暖,那么文学创作与翻译就是支撑她人生的爱好。 张海迪于1983年开始先后翻译了《小米勒旅行记》、《丽贝卡在新学校》、《海边诊所》,创作了《绝顶》、《轮椅上的梦》、《天长地久》,散文集《我的德国笔记》、《生命的追问》等,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轮椅上的梦》了,这本书是根据张海迪自身故事改编,也可以说是张海迪的自传,真实且感人。 主人公方丹是一位终生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少女,她的内心失望、无助,所幸心灵的窗户并没有被锁住,心之所向便是方丹所渴望的灵魂圣地。淡蓝色的天空上白云飘过,微弱的太阳光从天边照进来,这一切是温馨而又舒适的。方丹对外面世界的幻想也从此刻开始,她向往美好,向往一切的美好。 |
|
方丹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小伙伴,在方丹最失落、最无助的时候,是他们陪在方丹的身旁,给她安慰,给她那颗曾经几度快要枯萎的心浇水,让她的心重新焕发生机、焕发活力、焕发激情。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方丹没有放弃,作者自然更不会放弃,丢掉一切沮丧与沉沦,重拾一切自信与信心,这便是直面人生的最好方式。而至于用什么方式活下去,作者也在本书里提到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要觉得自己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微弱的光亮汇集起来也可以成为万丈光芒!” 张海迪就是一束光,她想把光亮留在人间,她想用光照向黑夜的方式来唤醒无数的光芒一起照向黑暗的夜空,最终天亮了,人间一片光明,再无痛苦折磨! |
听说她有绿卡,不知道是真是假。谁能给我说一下 |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
|
张海迪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样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刻。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爱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最后算对了,发奋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质,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十分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发奋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样样进针,能够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
|
张海迪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刻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最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之后,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忙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一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发奋,她不仅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修改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
|
张海迪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发奋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爱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看完这个故事,我泪目了,偶尔会感觉自己挺难的,但是看看坚强的她,自己的那点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
话说是在遥远的煤力坚,在那个富有又反智,高贵又低略的国度,有那么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虽然家境优渥,但是精神世界并不富有,她活在资本主义的迷茫之中。 后来随着家里亲人经常出差到中国,给她带来很多中国的东西。小女孩接触到了中国文化,被中国现代文化深深吸引。之后开始自己学习中国文化。 有一次,小女孩和自己的老师聊起来关于中国文化。 ————“我很喜欢中国,我有好多崇拜的人物!!” -“那你说说你都喜欢谁啊?” ————“我首先喜欢雷锋,他为了人民付出了一切!” -“哦,亲爱的,雷锋确实很棒,但是他已经去世了” ————“我还喜欢电影里的小兵张嘎,他非常聪明” -“哦,亲爱的,可那是个虚构的人啊!”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人,我想她既不是虚构的,也没有去世,那就是张海迪,她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病魔!!” -“哦,亲爱的,这个人我不了解,但是她的事迹确实神奇,希望不是虚构的。” ————“不!她一定不是” 后来小女孩长大了,热爱音乐的她,参考自己喜爱的、崇敬的人物,给自己起了艺名。 “我决定永远记得雷锋、小兵张嘎和张海迪,所以!!!” “所以!!!!!!” 我叫“雷迪嘎嘎!没错,我就叫雷迪嘎嘎!” |
|
|
张海迪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人,张海迪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谈起她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她与贝多芬、海伦·凯勒、海明威、霍金一起被日本NHK评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拿本人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听哥哥讲张海迪故事,奋进之情油然而生。面对“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的种种流言,真想编个“不服来战”的网名,与形形色色的汉奸大V们大战一回! ?] >? |
自古不能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 我对张海迪的事情不了解,我能猜到估计有关于她的很多负面新闻,这个社会戾气太重。 我想告诉你的是,推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允许堕胎的Roe,后来被保守分子策反,之后一直为反堕胎奔走,直至最近保守党为多数的美国最高法最终推翻1973年的决定。 The Roe v. Wade Ruling, 1973. In its 1973 decision Roe v. Wade, the Supreme Court recognized that the right to liberty in the Constitution, which protects personal privacy, includes the right to decide whether to continue a pregnancy. 人,是会变的。大多数时候,屠龙的少年最终还是会成为恶龙。 |
无从接触,仅仅从网络上很难了解一个人,坐等知情的人 |
好家伙,这么多道听途说的内容,就直接把我们国家的道德模范否定了。 点赞的人是一丁点自我思考能力都没有吗? 对张海迪的攻击,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一些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图片。 这种手段屡见不鲜了 谁否定岳飞、文天祥、先烈们、雷锋们,谁就是心怀不轨。 为何? 因为这些人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的文明本身,我们的政权的合法性证明,我们国度民族存在的合法性证明。 等到我们国家民族所有英雄被打倒,整个国家民族的脊梁就断了,精神凝聚力消失,国将不国! 到时候倒霉的还是这一批攻击污蔑自己民族的叛徒,汉奸! 不信? 君不见被颜色革命后的国家? |
张海迪用自己的一生说明了这个议题:人最重要的,就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然后拼尽全力去实现这个价值。 张海迪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复制不来。只能说这是天意,她就是天选之子——在那个迫切需要偶像的年代,早就为此准备了好多年的张海迪脱颖而出,成为熠熠闪光的Z (政)Z(治)明星和社会明星。 这么说,大家能明白了吧? 即便没有张海迪,上面也会找出来一个王海迪、陈海迪,把他/她树立成青年榜样,让所有年轻人看着目标的样子,去努力,去建设四化。 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张海迪这个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
|
一转眼,张海迪已经是快 70 岁的老人了,她的状态非常好,每天都在忙碌。 6月22日,设立在青岛的中国康复大学揭牌,并举办了一场论坛,张海迪到会发言,她的身份是“康复国际主席”。 (全球唯一的康复大学),时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就曾提出建立“中国康复大学”。 这原本是一条很普通的新闻,然而很多人看了之后,不淡定了,又开始冷嘲热讽。 似乎每次只要张海迪一露面,就会引发很多争议。 |
|
很多人都在质疑她的病情和健康状况,认为是在造假。 这个按照常识来说都是不可能的。谁愿意假装残疾,一口气假装 60 年? 张海迪的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那些人攻击她的主要焦点。但事实是,她的确是在幼年时就因患脊髓血管瘤,而导致高位截瘫。 |
|
医学上对高位截瘫的定义是这样的: 第一,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 第二,具体来说就是由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 高位截瘫的症状有四肢瘫痪,部分患者可能有手的部分瘫痪、以及下半身的完全瘫痪。高位截瘫换着有皮肤感觉障碍,下半身不能感觉到温觉、痛觉和触觉。患者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不能控制。 先不说张海迪一个女人,就算是个男人得了高位截瘫,恐怕也会崩溃吧? 张海迪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用了一生的时间和力气,坚强地——应该说是顽强地跟高位截瘫搏斗。 |
|
张海迪 1955 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大概一岁多就被查出患有脊髓血管瘤。 五岁之前,她做了三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了6块,最终高位截瘫。 每年有千万人患有高位截瘫,但有几人能像张海迪这样,顽强面对呢?张海迪的康复状况很好,她的手能动,能写字,能吃饭。比起很多高位截瘫的人来说,她又是幸运的。 张海迪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自学,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 15岁时,她跟随父母下放到莘县的农村,自学针灸医术,还学过无线电修理,因此成为山东莘县广播局的无线电修理工。同后来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自学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在1993年拿到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这就是 张海迪的过人之处: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如何体现,所以她拼命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等待闪闪发光的那一天。 1980年,张海迪获得本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同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她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
|
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励志文章《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后来,她出版了大量译作、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等,加起来有200多万字。 1983年3月7日,张海迪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大会,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八位大领导为“学习张海迪”题词,张海迪从此成为中国道德力量,闻名天下,成为 80 年代的青年偶像。 |
|
1998年,张海迪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8年11月,她成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2009年,她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张海迪现任中国残奥委员会主席,康复国际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委员。她还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访问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艺术与人文荣誉博士。 |
|
那些嘲讽、诋毁她的人,更多是羡慕嫉妒恨,接受不了她身为一个残疾人,却得到了太多的荣誉和福利。 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因为不懂张海迪。 张海迪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就她的励志精神。 她说:“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她的社会意义 张海迪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有大爱的人,一直期待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她说:“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即使是一颗流星,我也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为社会、为人民做事,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张海迪在山东农村时,曾无偿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 她用自己的稿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还为灾区的残疾孩子捐献了自己的稿酬。 她用充满激情的演讲和歌声,鼓舞了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呼吁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 |
|
第三,张海迪不只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她的自强不息,鼓舞着不同国家的残疾人。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毫不夸张的说,张海迪是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所有质疑张海迪的人,扪心自问:如果是咱们自己,能做到她的十分之一吗? 这就是张海迪的价值,也是她最重要的能力的体现:她把自己塑造成了她想要达到的样子,并且,成功了! |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有许多人的故事能够激励人心,但张海迪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为独特和鼓舞人心的。从1980年代至今,张海迪不仅克服了身体上的重重障碍,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面对生命中的重重考验,她如何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力,战胜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张海迪于1955年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勤奋好学、善良热心的熏陶,张海迪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然而,命运于她五岁那年下了一道沉重的试题: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她患上了罕见的脊髓血管瘤,生命一度悬于一线。 |
|
面对高位截瘫手术的残酷现实,张海迪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决心。手术后,尽管双腿失去了功能,但她的求知欲并未因此减弱。在家庭的支持下,她开始自学,不仅完成了学校的课程,还取得了大学文凭。 张海迪的抗争精神不仅局限于个人的命运挑战,她更是将这种精神扩展到了社会服务中。她在家乡开设小课堂,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同时自学中医,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张海迪的生活,是对困境的不断挑战和超越,她的故事,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 在九十年代初,当张海迪面对生命中又一次巨大的挑战——被诊断出患有基底细胞癌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将标志着这位不屈不挠的女性的生命旅程即将走到尽头。然而,张海迪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没有像许多人那样沉溺于绝望之中,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坚定地接受了治疗。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她身边始终有一个人给予她无限的支持和爱——她的丈夫王佐良。 王佐良是个温文尔雅的中学教师,他与张海迪的相遇像是命运的安排。他被张海迪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吸引,而张海迪则被他的善良和理解所打动。两人的关系很快升温,结成了伴侣。面对张海迪的病情,王佐良没有一丝退缩,他说:“海迪,无论前路如何,我都会与你同行。你的战斗就是我的战斗。” 在治疗的日子里,张海迪经历了无数个痛苦和挑战的时刻。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让她身体极度虚弱,但她的心灵却异常坚强。“我不能就这样放弃,”她在一次治疗后的夜晚对王佐良说,“我还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情。我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更多。” 张海迪的故事迅速在媒体上广为传播,成为了众多人关注的焦点。她不仅仅因为与癌症的斗争而被人们记住,更因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故事激励了许多面临困境的人,给了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 在一次采访中,张海迪分享了她对生命的看法:“生命之所以珍贵,并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如何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她的生命态度,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张海迪的坚韧不仅在于她与病魔的斗争,还体现在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无论是作为一名残疾人的生活挑战,还是后来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张海迪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她不仅自学成才,获得了大学文凭,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努力为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她的故事不断激发着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她的生命力成为了一种传奇。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张海迪不仅赢得了生命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即使是在最黑暗和艰难的时刻,只要有爱、有希望、有坚持,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海迪的故事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她的生命,虽然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但她以无比的勇气和坚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她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无数人在面对生命的低谷时,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即使身处绝境,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就能找到生命的光明。张海迪不仅是一位抗癌斗士,更是一位生命的诗人,她的生命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找到希望的力量。张海迪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读小学的时候我是很了解。 现在,怎么这不是古人吗? |
人民日报1981年12月29日 第1版 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 她久病成“医”,热情为别人治病,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新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 宋熙文 “世上既有苦水,也有美酒, 就看你怎样去追求。 只要你能昂起头, 苦水也能化美酒。” 这是双腿截瘫的姑娘玲玲喜欢的一首。玲玲学名张海迪,今年二十六岁,刚进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工作。这位十岁上便卧床的高位截瘫患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勤奋地工作、学习。 玲玲自小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她有一个内容丰富的社会课堂。从识字卡片到小人书,从科技丛书到文艺作品,爸爸妈妈和周围的朋友都源源不断地给她送来。于是玲玲的生活里出现了刘胡兰、雷锋、保尔·柯察金、居里夫人……。使她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了。当她腰、腿僵直,整天仰卧在床上时,一度思想悲观,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这时,保尔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了:“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保尔仿佛在问:中国朋友,你呢?她感到羞愧!她说:“我还有一双眼睛,我要学保尔,活下去。” 瘫痪后的生活,步步艰难。她不顾身上的褥疮,忍着钻心的疼痛,坚持锻炼。1969年春节前夕,玲玲的下肢终于能够被动弯曲、倚着被子坐上一会儿了。 她久病成“医”,学习为人们治病除苦。她常给瘫痪病人针灸,扎完针还给病人穿好鞋袜。半夜有人来求医,她也起床接待,有时发高烧,仍然坐着手推车外出给人扎针、送药。她还研究疑难病症,给河店公社王小波治好了肌肉严重萎缩症。 玲玲贪婪地在知识的长河中吮吸。她的小屋里有三个书架,单人床上三分之一的地盘也堆放着书和杂志。她还跟着收音机学外语,常常学到深夜。一次翻译一份西德造药品的英文说明书,碰到七个生词。翻词典只查到一个,询问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又弄懂了三个,余下的那三个,成了玲玲心中的疙瘩。后来去济南住院治病时,又几次坐手推车走访大学英文教师,才解除了这块心病。近年,她已翻译了《袖珍狗类百科全书》插图部分的资料。目前,又迈进了日语和世界语知识园地的门槛。 玲玲的心像一团火。她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周围的朋友。在莘县县城,摄影员战会昌说,和玲玲接触多了,头脑变得充实起来。售货员邢华说,自己不努力学习、工作,就觉得不配做玲玲的朋友。玲玲还主动接近一个思想消沉的女青年。女青年从自己的朋友身上得到了温暖和勇气,生气勃勃地工作和学习。她说:“玲玲是我的精神支柱。” 当记者来到莘县采访的时候,玲玲刚病后出院。她的一个女朋友对记者说,玲玲这次大病,曾经昏迷了五个日夜。她苏醒后发现医院为抢救她使用了对大脑中枢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当天就学了16个日语单词,试验药物是否影响了记忆能力。第二天检查结果,这些单词全都记得。她笑了,因为她又一次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活的权力。 玲玲说得多好:只要你能昂起头,新的生活就是属于你的。 人民日报1983年3月8日 第3版 向命运挑战 ——记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 见面五分钟,我感到惊异。谈话一小时,我被她吸引住了。我说:“你和我想象中的……” “不一样,是不是?”快嘴快舌,接着又是一阵朗朗的笑声,“好几个记者都这么说。我说,你们是带一个框子来的,一套,不合适了。”又探过身来,调皮地问我:“你以为我一定是扎两条小辫子,穿一身绿军装吧?……!” 叫她猜着了。是呀,是有那么个模式。她呢,我面前坐在轮椅上这位先进人物,却一头长发披肩,还有些卷曲呢;穿一件高领白毛衣,外罩一件西装上衣。几个小时谈话,没有一句“高调”或套话,全是她自己的语言。 “有意思!”——她时不时插进这么一句。好多好多事,她都觉得“有意思。”她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是不是就打这里来的呢?总之,你用想象排除掉那张轮椅,就怎么也不会相信她是一个高位截瘫、已经被病魔吞噬掉三分之二躯体、在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中度过她生命近六分之五的姑娘! 又谈起头发。 “一位好心的叔叔说,‘这回要上北京了,你是不是把你的那头发……什么一下子?’没把我气死!没门儿!我才不呢。上北京怎么样?我又不是没去过北京。我在生活中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是我!” 是不是太放肆了呢?未免不够驯顺吧? 然而这就是张海迪的性格,她个性的一个侧面。是好是坏,咱们到她的生活中去看吧。 玲玲是幼儿园里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如果“上天有眼”,她是最不该被剥夺掉行动能力的人。 起因是很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中一条细细的血管忽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便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 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五岁姑娘玲玲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玲玲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充满凄楚、痛苦的漫长岁月,值得全人类引为骄傲的同病魔和死亡顽强搏斗的生命历程,便从这一分钟里开始了。 几天后,脊椎穿刺。不久,施行第一次手术。 剧痛。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剧痛。……玲玲从六岁起到二十一岁,先后施过四次大手术。从这以前的脊椎穿刺起,她就不哭,不叫。第一次没哭,以后就更“不好意思”哭叫了,于是,舌头咬肿了,被子咬破了,紧紧捏住母亲的手,出一身又一身冷汗,但她不叫痛,不求救。 父母爱她,从没有因为她爱叫爱笑爱闹申斥过她。雅典式的自由怎么会训练出斯巴达克斯式的坚忍呢?是个谜。只能有一个解释:聪敏的女儿早已察觉了父母的忧心和痛苦,她心疼爸爸妈妈。爱,第一次显示了它的威力,火热的感情转化为冰冷的意志。她的一生,将充满这个转化过程。 玲玲本是好奇心极强的孩子。看戏的时候不停地问父亲,走路时不停地问母亲:这人是谁?那家住的是什么人?地主都是胖子吗?太阳为什么掉不下来呢?把母亲问得烦透了。 太阳掉不下来,是因为地球没那么大吸引力。小玲玲现在却被地心的吸力牢牢地拴在床上了。这张床,还有室内这小小的角落,就是她的世界。趴在窗子上往外张望,可以见到许多孩子在跑,许多大人在走路,连动物也能跑能跳,可是那是另一个世界,不属于玲玲了。 就因为这双腿!她喊着:“我要走路,我要上学啊!”使劲痛打着没有感觉的可恨的腿。有什么用呢? “我做过很多美好的梦。我梦见自己正站着唱歌;我梦见我在大道上奔跑;梦见我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 醒来后,原来自己还躺在床上。别人都顺流而下,或乘见而去,小玲玲却被遗弃在荒凉的沙滩上了。然而好奇心和自尊心却没有随着腿一起麻木,反而更加强烈了。于是,玲玲便在床上开始了她自己的学习。 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玲玲做十二遍,得出的竟是十二个答案!真气死人。她本来就不喜欢这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十三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这是对自制力的锤练,也是独立思考的锻炼。没有一个权威,比如说班主任,站在高处,告诉你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2+2=4,不是老师在讲坛上讲的,是书本上印着的,而对于纸张和油墨,小玲玲可以调调皮,可以反问它个为什么,也可以暂时丢开它不理。她就是有这个自由!怎么着,你能训我,能扣我分数吗?凡是玲玲接受了,储入大脑的,都是经过她思索的,而不是什么权威灌输的。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很全面呢。 常年卧床,翻身又难,身上长了大面积褥疮。又因创面感染,常常发烧。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也折磨着她。但是书可以多少减缓一些痛苦。神话和童话把她引入美妙的幻想太空,她和善良的王子、仙人或贫儿一起经危历险,打败魔鬼或恶人。有时,她又和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古丽亚走进虽然不那么虚幻美丽、却更加亲切逼真的现实世界,看崇高理想、惊人的勇敢和毅力如何创造出光芒四射的人间奇迹。 玲玲从真实生活中见到的中国,比小说中的世界要光明得多。从她记事时起,特别是她患病以后,处处是爱和关怀包围着她。无论在济南或北京,在火车上或医院里,礼物是送给她的,歌是唱给她听的,故事是给她讲的。中共济南市委的一位叔叔,每天往返三十多里路,为她针灸、按摩,一年多时间里天天如此。一位患了婴儿瘫后遗症的姐姐,拄着拐,艰难地为她义务洗衣服,倒痰盂。……除了自己那两条腿,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也用同样的感情对待她遇到的不幸的人。 她的童年刚刚结束,生活就向她展示了它的另外一面。 1966年6月下旬的一个早上,一个孩子忽然跑进来,神色紧张地告诉她:“玲玲你知道不,你爸爸是反革命!” 父亲回来,神色果然不对了。玲玲用发卡子在一张木椅的背后刻下了几个字:“记住这一天”。 那场风暴连一个病残的孩子也不肯放过。玲玲挨了毒打,她珍爱的书也被撕毁了。有一件事,玲玲将终生不能忘记。 “我从小只做过一件对不起父亲的事。那是1966年冬天的一天,几个红卫兵冲进我家,给我看一张木刻印制的毛主席语录,就是那条‘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我大喝:‘你要好好想想,同你父亲划清界限!’我那时真有些糊涂了,我真地闹不清父亲究竟是不是坏人了。倘若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有报纸,都说他是坏人呢?为什么有时几个伯伯晚上悄悄来,和爸爸嘀嘀咕咕呢?……墙上挂着一幅我和父亲合拍的照片,我们俩全笑着,人家说我特像爸爸。我最喜欢这张照片。这时候,红卫兵让把这张照片从墙上扯下来,逼我剪掉,说这才能证明我同父亲划清界限了。我真地把照片剪开了。他们把一半丢掉,另一半又挂到墙上。我一看,只有我一个人了,还在笑呢!不久,父亲回来了。他变了。从前,父亲一进院子,我们老远就能听见他的脚步声和洪钟般的笑声。这一次,他不声不响地走进来——我一看,他脸色苍白,目光呆滞,显得疲惫无力。他说,连续劳动了三十六个小时,是从两米深的地方往上扔土,感到很累。他照例还是先到我的床边,摸摸我的头,问我这些天身体怎么样……这时,我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父亲回身一抬头,目光猛然落在只有我的那半张照片上……我从没见过父亲这时的表情,震骇、困惑,颓然。他低下头,自言自语说:‘连你们也不理解我……我这多年那么喜欢你们姊妹,总应该相信我,相信你爸爸是个好人……’,我和妹妹全哭了。我觉得委屈,那照片我也是哭着剪的呀。 “……从此,父亲回家来不说不笑,时常一个人喝起闷酒来了。” 这就是玲玲心上的伤痕。她后来明白了:共产党并不提倡冷酷无情;社会主义社会里,好人对好人应该相爱而不是相恨。人们不是给了她很多很多爱和同情吗?她应该回报。 1970年4月,父亲的“问题”查清了,又是好人了。他当了下乡知青的带队人,和全家人一起来到聊城地区莘县的农村。这儿的土地是贫瘠的、荒芜的。社员们的脸又瘦又黑。他们劳动一天,工分值才只有一角五分钱! 张海迪——我们现在应该呼她的大名儿了——在日记上写道: “……这里需要改造!我真想能在这块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播种人,把幸福的种子播下去。 老人,孩子……所有的人对我都那么友好,这使我爱他们。人们啊!我真愿为你们做些什么呀!” 就在进村这一天,海迪认识了一个名叫孟方的小男孩,五六岁模样,非常可爱:乌黑的一双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很懂事。后来他常常躲在海迪的小窗上朝里看。显然,他对这位病残的姐姐是很同情的,不然,他就不会今天送来一个小虫给姐姐解闷,明天又把妈妈给他煮的鸡蛋递过来了。有一天,他送来一只燕子,说是它腿瘸了,不能飞了。海迪把燕子的伤治好,让小孟方看着,放它飞向蓝天。海迪暗暗决定:“我要为小孟方做些什么,让他高兴。这孩子太好了。” 可是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就传来不幸的消息,孟方死了。 海迪被深深震撼了。这是她初次体验到贫穷和落后会带来什么不幸。继而又感到内疚:我是有点文化的,我为什么不学点医?说不定就可以防止小孟方的死亡。 当天晚上,她在日记上写道:“我要学医。我要为你们减少痛苦,不让村里再出现小孟方这样的悲剧!” 她用零用钱买来一些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最简便而经济的治疗,是针灸。她在自己身上试针。同时结合临床症状,系统地学习医学书籍。 村里有个叫耿其元的社员,由于患脑血栓,已经瘫痪三年,老伴去世,三个孩子无人照料,生活十分困难。海迪给他扎针,过一段时候,居然能走路了! 一种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没有谁比她更懂得走路是多么重要了。她本人永远不能走路了,但她能够使别人重新获得这种能力! “我从今天起是对人民有用的人了……”她默默地在心中反复叨念着。 这消息传得很快。附近的村庄来找海迪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一天总有五十多人。排子车、自行车在海迪的院子外面黑压压一片。海迪累病了。她发高烧,输液,躺在床上。乡亲们焦心,守在门口,探询海迪病情发展情况。 中国人不讲究祈祷。否则,这时候会有几百人为这个姑娘的康复祷告上苍的。他们还会附加一个祈愿:请还给玲玲一双健康的腿吧! 1973年3月9日海迪随父母迁入莘县县城。这时,朋友一个又一个走了,有的上大学,有的进工厂,有的参了军。她忍受不了告别时人们目光中流露出来的同情和怜悯。“我怎么办呢?……我也要为社会做点事啊!” 她四处报名,八方写信,要求工作,一概被回绝了。她明白,中国的人太多,而停滞到令人窒息的社会可以提供的求生门路又太少了。连发育健全的青年人都不能不满街游荡,何况她呢。 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哎——,我不是挺爱画画儿吗?”是啊,六岁时她在北京动第一次手术以后,给爸爸妈妈写的第一封“信”,不就是画的画儿吗?说干就干,请朋友买来几B几B的画笔,再托人弄来一本艺用人体解剖书,学起来了。画呀画,不出几天,对面墙上就挂满了。“来,我给你画张像!”“像我吗?”“当然啦,我画的能不像!” 可是一位学画的朋友说话了:“玲玲,你学画怕不行。画画的人,得一手端着画盘,一手拿着画笔。可你坐不住,倚不住,全靠两条胳膊撑着,你受得了吗?” 一盆冷水浇头,“刷”一下子,海迪愣住了。还梦想什么自己开画展,画出《永恒的微笑》那样的杰作呢! 怎么办?另找新路呗。“哎——,我不是喜欢音乐吗?我还爱听刘德海的琵琶呢。文化馆就有琵琶。不是有人说过我手指特长,适宜于弹奏吗!”舒曼不就是原来学钢琴,后来三个指头坏了,改行作曲的吗!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嘛。他也痛苦过好长一阵子,我海迪现在也痛苦,这又是一个共同点! 果然,没练多久她就弹出了《玫瑰花》,《浏阳河》,《黎族舞》的片断了,自己听着,还真有点像刘德海的味儿呢。又是一个朋友说话了:“玲玲,你想过没有:音乐会上人家报幕了:下一个节目是张海迪演奏琵琶,然后推上来一辆轮椅——你想想,这形象好看吗?”对呀,姑娘又傻了。 这就是说,世界上一切需要走动、需要站立、需要同时用两只手的职业,她海迪都没有份儿。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工作可做呢?够愁人的了吧?“不怕,我还有想象力和记忆力。总不能条条大路、每扇大门都对我封闭吧?通往成功之路,无非是布满荆棘吧?无非是要有勇气敢闯,披荆斩棘时要能够忍耐疼痛。这两条,我都不怕。”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临时到城关医院工作。很多人知道这姑娘会扎针,所以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她热情,认真,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上班,她提前到院,下班的时间却是:把病人全部看完。这就要很晚才能回家,一到家,就累得像一摊泥,躺在床上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吃饭了。”这时妈便拿过一条毛巾,垫在女儿脖子上,把饭菜送到床前。母亲哪里知道,海迪连嚼饭都很吃力呢。她全靠两只胳膊支撑在轮椅扶手上,才能坐住和撑直自己的上身。当她用双手给人扎针的时候,腹部便软瘫下来,时间一长,肋间神经便发生剧烈的疼痛。又由于她只能侧着身子,用右肋压在轮椅的扶手上为病人扎针,久之,她的右肋骨就塌陷了,足足陷进去一拳之深,而脊椎也弯曲成“S”状。世界上,带病工作的医生是有的,但是每时每刻以自己的疼痛为代价去减轻病人的疼痛,以损害自己本已病残的身体为代价去维护别人的健在,以缩短自己本已不长的生命去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样的医生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罕见的。也许,只有像中国这样的土壤上,才能生长出如此的奇人! 如果常人的身体是能源充足的明灯,轮椅中瘫软无力的海迪就只能比作风雨中的残烛了。哪里来的那么多光和热?仔细观察,便会看到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机制在反复循环起着作用。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支出。她结识了各种人,而对于我们人民的善良可爱、多彩多姿和我们生活的丰富复杂、日新月异每增长一点点了解,她对人民和生活的感情就更炽烈一分。这就是工作单调或极度疲乏都不会使她感到厌倦的一个原因。她赞赏中国那句古语:“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把“爱”也包括在“敬”字中)。为人做事她觉得是一种乐趣,而当别人表示感谢时,她不仅是感到欣慰,还觉得对这种感谢也必须有所回报。对于人民和社会,海迪都是乐于感激和回报的。1981年,她被安排到莘县广播局工作。这是她首次有了一个正式的工作。开始是在广播局综合门市部“站”柜台。这并不是她的志趣所在,但她仍然感激政府把她一个病残的人收为国家职工。她在柜台后边,为挺直上身和抑制肋间疼痛,必须用抽屉顶住自己的身子,衬衣上渗出一条条血印。而这时她的心情却是:“病也许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盼望能把一天当两天用。从早上6点钟我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晚上12点睡觉,算算是18个小时。我觉得胸中像有一团熊熊的火焰在燃烧。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空过一天是有罪的。” 学习上也是同一种机制在起着作用:每增进一点知识,这个世界的魅力就增大一分,于是又激起了新的学习愿望。两年时间,她读完莘县图书馆于她有用的全部藏书。一个偶然机缘使她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愿望,她一下就入了迷,闲暇时间被全部填满,一切有用之人都“雁过拔毛”。学英语提起了胃口,又学起日语、德语、世界语来了。 你是不是以为关于张海迪的报道到此可以结束了呢?不。她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没写呢。她不能走路,但这并没有妨碍她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 咱们得到她家里看看。 那是一间十七、八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三分之二的空间摆满了书。写字台的对面墙上,是海迪最最喜欢的一张鲁迅的画像《永不休战》。右前方,挂着一张油画,大海波涛翻腾,冲击着一块块礁石,海燕在天空中飞翔。她爱大海,父亲说,“你的襟胸应该像大海样宽阔!”学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吧。可惜,海迪至今还没见过真正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呢。右侧墙上,是一幅西洋油画。一位身穿藏青色连衣衫的女郎微微侧首斜视,在想着什么,深沉而温柔。下边,是一小幅《蒙娜丽莎》。海迪喜欢一切美的东西,包括美的人体和面容。有位好心的长者觉得海迪既然是省里的模范团员了,室内装饰也要和她的身份相称,主张拿掉那幅油画,海迪没听。此外,就是几只小熊猫、小兔子,当然不会是活的。 这个房间,称得上是莘县最活跃的一角。各色各样的年轻人在这里进进出出,高谈阔论,热气腾腾。 “我感谢我的这些朋友们,”海迪说,“他们不断把生活的新的信息带给我;他们使我看到生活是多么可爱。” 是些什么人呢?有工人,干部,教师,医生,学生,会计,理发师,军官,翻译,营业员,社员……几乎包容了莘县社会上的所有职业。有自学成才的,也有打土坷拉的。有日子混得不错的,也有“不景气”的。 海迪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很多人几天不到她家来,就像生活里少了点什么似的。有人进来,不过是替别人借本书,可是一坐下来就老半天不想走了。有人初来,谈不上一两个小时,分手时觉得奇怪:“怎么咱们好像相识很久了呢?” 张海迪并不教训人,很少讲大道理,倒还常常有人反驳她。但是到张家来的年青人,原来不爱学习的,后来勤奋起来了;原来消极的,后来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了。 这里常常传出歌声,可以听出张海迪那浑厚的嗓音——“生活,生活,多么可爱!”有时则是一片吵吵嚷嚷的辩论声。为范熊熊,为潘晓,可以几个晚上争论不休,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论点。也有时很安静,那可能就是大家在研究这人或那人家里的冤假错案怎样才能得到纠正。这是一群满怀生活乐趣的人,是一群对中国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十分关切的人,也是一些愿意为祖国做出建设性贡献的人。别看他们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头脑可并不简单,他们只相信经过实践和自己的思考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他们也有毛病。但无论长处或短处,都跟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大不一样了。比如,二、三十年前,你就不可能听见张海迪家里发生的这种议论: “咱们自己动手,办一所医院,为人们治病怎么样?” “好啊。咱们人才济济嘛。何必凡事都非等官方决策、出钱不可呢!” “设几个科,分分工……”各科主任,主治医生,甚至连会计都定下来了。 “咱们每天晚上和星期日门诊,怎么样?” “行。可是要是国家干部也来看病,怎么办?”…… “收钱嘛!” 有人又提了一个问题:“卫生局那关怎么办?”“哎呀,得上多少书,费多少唇舌,说不定还要说咱们……” 海迪就喜欢她这一代人这种旺盛的活力。在1981年元旦十几个朋友的聚会上,她举杯祝酒时高声说:“我们是牢不可破的分子群,惰性不是我们的属性!” 这个“分子群”之所以聚集在张海迪四周,大约就因为她是最少惰性的一个。而张海迪思想的运动,无疑又是仰赖其他分子不断输送能源给她。 “书本并不能解决我心中的一切问题,特别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我不爱唱高调,你能唱出一个共产主义来吗?我不喜欢用固定的格式和套子,讲完话不说‘错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行不行?我远远不是一个完人,我和大家一样,我还有很多事情闹不懂。我现在有些恨自己,怎么一下子就上了北京呢?太顺利了。我的生活里当该再多一些起伏跌宕才是。我现在就盼着早些回去。我要狠狠地写,把真实的我和我这一代人留给年轻的人”。 现在,海迪的脊髓血管病发展到第二胸椎。北京的医生也已宣告医治无望。医生说,她早就该卧床静养了。我们只能期望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成就能够延长这位可爱的姑娘的生命。 但是,在张海迪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对于日益逼近的那双不祥的黑色翅膀的忧惧。她说: “死,我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这并非狂言,她哪一天、哪一个时辰不是在笑,而哪一分钟里死亡曾停止过它的威胁呢? 她每天忍受的,岂止是疼痛。为了减少胸部以下完全麻痹造成的解便的困难,她把饮食量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别是水,一天只喝几口。这样,她就不能不经常苦于干渴,口中时常干得起泡,只能不时用湿毛巾擦擦脸,给皮肤一点安慰。但是,去年“五一”狂风大作、飞砂走石的那一天,她还是执意要几个朋友按计划陪她去尚楼看望老乡。一路上唱啊,笑啊,编歇后语互相打趣啊,和汽车赛跑啊,笑得最欢的还是海迪。上午“走”了几里,在风势前被迫回营。不肯罢休,下午再次出征,这一次“走”了十多里,终于又撤回来了。回到家,又是一场大笑,因为每个人都成了泥人。那比饥饿还折磨人的干渴呢?好像被海迪遗忘了。 这二十三年,她就是在对于命运的蔑视和不断挑战中走过来的。在病痛的严重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中,她为几千人治好或减轻了病痛;同时,不进校门,全靠自学,她达到了可以在高考预选中取得436分成绩的水平,并且涉猎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还学习了英语,有了十几万字的译作。而所有这一切,她都是出自主动,甚至是在违背“四人帮”的意志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下做出的;她付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却并不是愁眉苦脸、清心寡欢的苦行主义者,而是享有着生活的美和她所特有的欢乐。她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又超越了狭小的自我。 “希望,是我的精神支柱。”——张海迪说。在最黑暗的年代,她希望,她相信会看到光明。现在,她又看到光明在如何战胜阴影,那正是她和无数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奋力以求的事。 所以,她无所忧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
如何评价五月天2024年线上跨年演唱会? |
为什么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知 |
万能青年旅店真的那么厉害吗? |
有哪些高颜值的摇滚乐手? |
如何看待b站跨年晚会倒计时结束后,gala乐队 |
有哪些唱功称得上神级的歌手/艺术家? |
日本歌手为什么相对容易坏嗓子? |
如何看待【天道】里面丁元英的那套音响? |
南韩到底更喜欢叶舒华的颜还是赵美延的颜? |
任素汐和周深音色为什么那么相似?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