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台湾乐坛和香港乐坛的音乐水准哪个更高? -> 正文阅读

[人物音乐]台湾乐坛和香港乐坛的音乐水准哪个更高?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台湾乐坛和香港乐坛都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就天王和教父来说, 台湾有邓丽君、周杰伦、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齐秦… 香港有许冠杰、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
妈呀,这个回答下面看得我血压高,我们听的港台是同一个港台吗,两边支持的都傲慢得令人震惊,真想每一个都拎出来骂一骂。
先说香港——
港乐哪有你们想得那么丢人,先说商业化这一点,商业化难道就等于媚俗等于与艺术毫无关联是吗?四大天王确实火到爆了吧,林忆莲王菲陈奕迅也很好卖吧,但黎明和Sandy也有很多艺术化的东西啊,黎明《Leon Now》《Sound》两张专辑的电子,林忆莲《梦了、疯了、倦了》《都市触觉2&3》的黑人化和NJS,这些不是音乐性上有成绩吗?再者说,达明也是知名也有销量的吧,他们玩的新浪潮、Trip Hop,这难道不是艺术化,而且在迷幻电子上他们何尝做得不深刻?因为商业化就把港乐打上一个不好的标签,那我觉得首先是对港乐的了解十分片面,其次还暗含一种自诩清高的精神洁癖。邓丽君照样是宝丽金来的,这不是港乐的问题。
商业化运作难道就是音乐的毒瘤?我倒觉得港乐的成功完全可以当成流行乐体系发展范本来看。商业化运作的成熟代表的是一整个音乐产业的成熟,在香港很多时候不会有太多“你小众你牛x”,因为成熟的商业运作可以给mla、at17、Swing、MF、软硬天师等等有另类化、独立化音乐成分的音乐人推流。所以卢巧音就算概念专销量惨,也能苟个七八张,也能获得业内的认可。
从商业化这一点出发,香港能出各种能持续产出好音乐的厂牌,这就是乐坛繁荣的体现啊。人山人海,Wong Yiuming发起的厂牌,请问华语比较集中的涩谷音乐场景这个是非提不可的吧,填补了一块流派空白难道不叫贡献吗?陈珊妮就算是台湾人,她第一次有涩谷元素的《完美的呻吟》里照样有Wong Yiuming,编曲照样是Minimal(亚里安和李端娴)吧,拜金小姐的另外一位也是李端娴啊。说罗大佑,音乐工厂不照样是在香港的厂牌,这点功劳没必要跟着罗大佑推到台湾去,音乐工厂的发行和《家》《之乎者也》的审美风格难道一点区别没有?台湾本岛除了魔岩,能做到规模化、商业成功又长期的也没有很多吧。
音乐体系成熟,配套的也有足够前沿时髦、力求突破、不拘于当下的创作理念。卢巧音、林忆莲、古巨基、麦浚龙人手四五张概念碟,每一张都文本实践到位,专辑整体严密,贯彻得比现在以次充好概念泛滥的专辑到位得多。这就是在商业化得到充足发展后,创作人自发的从饱和的商业思路中跳脱出来的。这样的创作模式得到了市场认证之后才更可能在主流充足发展,其他答主说莫文蔚在台湾创作更自由,那怎么不想想伍佰操刀的《一朵金花》被划定为港乐范畴,而莫文蔚在更自在的环境里做出的是《拉活》,虽然都好但也有明显的高低,《拉活》能被产生的原因不就是唱片公司对她的忽视吗?
港乐佳作非常多,如果《天演论》《野花》不算好的概念专辑,难道前后割裂的《黑色柳丁》就可以算了?即使说港乐青黄不接,18年19年麦浚龙跟谢安琪也能花三张专辑配合巡演延续同概念命题,这难道不是一种音乐生命或者精神的体现吗,难道不是这种创作理念留下来的,难道不是对“概念专辑”的发展和实验?
再回到第一点接着说,因为港乐商业化玩得成熟了,所以港乐就肤浅了?同时港乐只有作词,并且全是翻唱?第一点,雷颂德玩的拼贴是肤浅吗,李迪文做出中西融合做出了中国风的早期形态是肤浅吗,这些难道是照抄来的吗;第二点,顾嘉辉才走了几天就好意思说香港“只有作词见长”“全靠中岛美雪”?也别嘲港乐从日本搬东西了,没了日本艾回,王心凌啥的出得了《睫毛弯弯》吗,潘玮柏和张韶涵难道没有延承日韩偶像培养模式?
很多港乐非常值得肯定的名字因为 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不能再被 众所周知 了,但是看到他们就这样消失在港乐的印象里,感到非常的心寒。此外看到香港这样一个精彩的音乐地区,被商业化、翻唱的标签给刻板的概括,感到非常的无语。港乐不止《偏偏喜欢你》这样的KTV芭乐金曲,无论怎么样,这些好的、丰富的作品就在这里,你不知道,你没听过,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接下来说台湾——
首先我觉得,拿“周王陶林四大三小”来踩港乐的朋友们非常没有水准,属于夸人夸不到点上。周王陶(没有林)尚是优质的音乐人,四大三小拿出来打算做什么,是打算跟最高赞唱反调吗?
来自最高赞:
台湾出歌手,香港出明星。台湾有音乐圈,香港有娱乐圈。台湾有音乐教父,香港有娱乐天王。台湾启迪了一大批大陆歌手,香港培养了一大批大陆粉丝。台湾是创作乐园,香港是音乐工厂。
我不懂其他人提出的萧亚轩蔡依林杨丞琳张韶涵在“四大三小”的时期怎么就可以被认为是和“明星”相区别的“歌手”了。(其他的,这一段话也值得叩问一下,林一峰、农夫乐队、黑鸟、坏碑唇、RubberBand、假音人、周国贤等等如果还不能证明港乐有长期活跃的indie市场生态,那我实在不解你所谓区别于“娱乐圈”的“音乐圈”和区别于“音乐工厂”的“创作乐园”是得有多高的要求;此之外,“培养了一大批大陆粉丝”大家心里都有数)
先从周王陶开始说。周大家都知道他厉害,广阔的流派跨度和融合能力,同时有不俗商业成绩;陶和王大家也都知道厉害,陶R&B摇滚都能上手,王也能做不错的中国风。但要明确,周王陶无论怎么说都在流行乐的大框架内,玩嘻哈玩的也是流行说唱,玩新金你最好去问Korn之类的新金队认不认为这新金够纯。这一类流行音乐人最值得被提的,最有乐史意义的是,他们能把Contemporary R&B、Teen Pop等等时兴西洋乐元素在“后民歌运动”时代里做到本土化,从而开启了台湾本岛的流行产业。
说白了,绕来绕去还是回到商业化这一点,并且同时自证了商业化很重要,那不是自我矛盾了吗?
台乐和港乐不同的是,台乐是有非常丰厚的民族乐和本土乐积淀的。林生祥、巴奈、罗思容、胡德夫、陈建年,这些人做的民谣是非常具有本土气韵的,强地域关联何尝不是乐坛的底气。论香港,港乐有太多的城市民谣成分,从黑盒子到林一峰,你看不到民族感的东西,即使是at17,能做的也只是用电子越做越时尚,但并不能往后回溯。
台乐有丰富的本土积累,需要厉害的音乐人来创新,同时需要对西洋乐进行本土化改造,进而给台乐带来新的生态。罗大佑《之乎者也》里出色的把传统文化与雷鬼、Folk甚至Prog Rock的融合,已经伟大到无需多言了。伍佰《树枝孤鸟》也是摇滚本土化,《双面人》是Hard Techno和Hard Trance齐发力给台语音乐注入新鲜血液。林强甚至能把4AD风采的Dream Pop玩得有模有样。这些同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同时紧跟在时代审美前沿的音乐,就是台乐里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
此外,为什么说台湾也有完整的创作生态。四大三小是包装出来的没错,但是上到Bobby Chen和浊水溪,下到蛋堡和Tizzy Bac,全都是提笔为自己的生活写歌的,你能从其中察觉到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港乐当然也有)。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阶层与生活差距,这时候我们能听到MC Hotdog、张震岳的叛逆,地下音乐环境活跃,音乐形式也多样——范晓萱两个乐队一个sideproject,三张专辑一个广采世界音乐异域元素,一个独立摇滚玩得态度鲜明,一个平面化二维化电子音乐照样有趣味。就连戴佩妮,这种你以为只会唱《怎样》《爱疯了》《辛德瑞拉》的“芭乐歌手”(才不是),也能开启乐队分支项目。
就这么些,港乐拥趸能把台乐打包成周一个人或者就千禧那一代附加个别邓丽君罗大佑的,也是刻板印象。
谁比谁好这种问题,不对两边有个至少基础的、大概的了解之前,任何强贬强褒实际上对两边优秀的音乐人都很不尊重,发出来只会显得短视又丢人。此外,港台的发展过程里,其实关联比预想得会紧密得多,陈珊妮、罗大佑、邓丽君、林忆莲……有太多音乐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分别划到两个范畴里,所以我认为有时候把这群人单独划到某个标签下从而证明“这个关联更紧密的标签”比“另一个关联较不紧密的标签”更牛,实际上也很粗暴。
乐坛的范围太广了,乐器演奏、电影配乐、音乐剧等等众多形式都可以包括在其中。台湾和香港都有厉害和不够厉害的。但是在民族文化、作品内涵方面,综合而论,各人还是觉得台湾音乐水平更高。
一、台湾的陈明章和许景淳凭《恋恋风尘》在法国南特电影节拿到了第一个华语电影国际最佳配乐奖。
二、香港也有音乐剧,但没有达到台湾音乐剧《渭水春风》那种艺术高度。
三、香港涌现了如王福龄、顾嘉辉、黄霑、黎小田、戴乐民、卢国沾、郑国江、林振强、奥金宝、鲍比达、钟罩峰、赵增熹、林慕德、江志仁……等优秀的作词、作曲、编曲人,台湾则有李泰祥、萧泰然、肖唯忱、陈志远、陈扬、陈云山、梁弘志、苏来、李子恒、张弘毅、冉天豪、娃娃、罗大佑、靳铁章、李宗盛、林强……等优秀的作词、作曲、编曲人。不过,香港音乐比较商业化,作品内涵深入不如台湾音乐。
那啥,某些人下结论的时候,有把描述里列到的那些人的歌都听完么,不说别人,就说目前港乐知名度最高的陈奕迅还有台乐的教父罗大佑,有把他俩的专辑都听完么?


1.音乐包含的种类众多,题主大概想问的应该只是流行音乐吧?
2.题主列的人,台湾方面的有三位偏作曲人更多,而香港的全是歌手,以这些人为代表PK,那只能粗略得出结论是台湾作曲更好,香港唱得更好。
3.姑且就当流行音乐吧,流行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流行”,也就是要作为听众的人民群众要喜欢,而不是说音乐性商业性艺术性前瞻性创新性等等。
分不同时期,历史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
1950年-1997年,香港>台湾,虽然发展历程曲折,但确实这个时期的香港确实实力雄厚,主要台湾本身的流行乐发展得也晚,尤其是60年代前;
1950年前,华语流行乐坛中心在上海,上海是当时的世界级城市,音乐品种包罗万有,古今中外全部汇聚于此,有昆曲、京剧;复有弹词、越剧;还有欧洲古典和美国爵士,而且人材济济,水平极高,外国爵士乐师,纷纷越洋而至,有“亚洲爵士乐之都”美誉。甚至国语时代曲,是由当年大名鼎鼎的黎锦晖和他一手创办的“明月歌舞团”开端。
不过1950年后大批音乐人从上海南下香港,香港顺利完成反超,当然,流行的是国语时代流行曲,粤语方面主要还是粤剧、粤曲小调等等。台湾彼时没什么流行乐可言,4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迁移到台湾,由于岛内台湾少数民族的抵制,国语流行音乐并没有因此而扩大 影响。甚至五、六十年代,就连当时做为台湾主要娱乐项目的电影,在配音上,也是由闽南语一统天下。
1950-1973年,香港国语流行曲逐渐被英文歌反超,粤语流行曲在挣扎中前行;台湾的国语歌开始萌芽兴起;在这期间有一位女歌手叫邓丽君,她虽然来自台湾,但黄霑的博士论文已经明言“唱片制作中心在香港,连谱宋词这种概念都是香港方面提出,可以说一半是香港制造”,至于最有名气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作曲填词都是台湾音乐人没错,但邓丽君之前已经有四位歌手唱过了也没红,直到卢东尼编曲邓丽君演唱这个版本才红起来,至于卢东尼是谁,不必多言。
1974-1997年,香港粤语流行曲黄金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
74到80年代中,香港粤语歌逐渐崛起,反超英文歌和国语歌,一家独大并依靠电视剧向外输出,如《小李飞刀》、《上海滩》等;
80年代后到1997年,其他华语地区市场崛起,尤其是台湾唱片市场超过香港,但香港歌手还能输出国语歌,比如张学友刘德华王菲林忆莲等,在其他华语市场上拿下不错的成绩;电影刚好也赶上巅峰时期如双周一成李连杰张国荣刘德华等,由此带动诞生相当多的电影配乐;音乐人方面,这个时期可以说香港是华语音乐人的聚集地,胡伟立罗大佑叶倩文王杰周华健巫启贤等等,把这个时期的罗大佑看成香港音乐人也不过分,因为他从87年开始定居在香港,成立音乐制作公司,主做电影音乐;
这里尤其不得不提的是顾嘉辉,很多人喜欢拿中岛美雪说香港乐坛翻唱如何如何,但实际中岛美雪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集中在90-95年之间,也就是王菲唱《容易受伤的女人》的时期,累计也就几十首歌,出名的歌曲也很轻易数得出,影响的年份和人数也很有限。
而在香港乐坛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顾嘉辉以其天才般的音乐天分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大热或者获奖歌曲不计其数,更是第一位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天分是妖孽的,经历也是传奇的,真正野路子没有出身却能跻身其时菲人林立的乐队领班中,30岁大龄被伯克利音乐学院校长看中申请奖学金邀请前往美国深造,学成归来任TVB音乐总监,兼为李小龙电影配乐,到创作《啼笑因缘》和许冠杰《鬼马双星》开启香港粤语流行曲时代,等到1977年,已经46岁才和黄霑合作粤语歌,却仍能和黄霑搭档,真正步入创作巅峰,成就“辉黄”组合大杀特杀。
1997年后,台湾>香港,香港乐坛遭受多重打击,以一个崩塌式的态势极速衰落,原因多到不能一一尽言,但基本没有外来新血注入,而体量更大的台湾乐坛(人口基数3倍+)在2000年到2010年间则汇聚各地(内地港新马)的音乐人才,从此香港乐坛拜拜!
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不长,要说这强弱转换,究其原因,一先看政策二再看经济即可。首先政策,哪个地区更开放就自然更容易吸引热爱创作自由的人们,显然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自不必说,台湾也各种禁曲,反而香港最先自由发展;其次是经济,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基本生存需求都没法解决,谈何满足类似精神鸦片的流行音乐?经济水平上,香港在那个年代大约领先台湾接近十年,领先内地二三十年,很多非香港本土出生的歌星影星音乐人到香港发展,也不过是混口饭吃,不必神化美化得多么高尚,一如今天的港星台湾音乐人到内地发展。
提一个点,有人说,按照我前面“人民群众喜欢”与否的说法,那不就国语歌天然占优势吗?是的,国语人口比例就是大得多,粤语能传唱一时,能传到国语片区,只是赶上了时势;那国语歌就不该和粤语歌比较了?倒也不是,我认为广东的粤语片区,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粤语歌有少量优势的地区,但是在00年代,粤语片区里明显国语歌比粤语歌更受欢迎,周杰伦的歌明显比一众香港歌手的传唱度更高,这也是台湾乐坛在千禧年后压过香港乐坛的明证,尽管这个时期台湾乐坛也翻唱了很多日韩欧美的作品。
当然,我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最近那么多人恶意满满地喜欢反复拿香港乐坛过往的辉煌出来否定贬低和鞭尸,当年的香港乐坛是一众各地华语音乐人的聚集地,辉煌本身就离不开各个华语区音乐人的输血,也是华语乐坛的一份子;留下了不少经典名曲的同时,也为日后的华语乐坛提供了经验教训,还有现在香港的部分音乐人到了内地参与内地的音乐制作,为华语乐坛也好内地乐坛也好都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样疯狂拉踩有意思吗?
又到了年龄决定偏好的问题。
如果你自周杰伦张惠妹开始听音乐,一定认为台湾乐坛无悬念碾压;但如果你历经港片港乐的繁华盛世,不是在B站深夜回溯,而是亲身沉浸过每次跳动的浪花、每个转折的细节,你就认为答案并不显而易见。
“自己以前的时代是落后陈腐的,自己以后的时代是肤浅幼稚的”,对于自己飞扬青春的那些时代,很容易加上比啤酒瓶底还要厚的滤镜。
台湾乐坛和香港乐坛的音乐水准哪个更高?这里的音乐水准是什么?如果比的是狭义的音乐性,台湾乐坛更强,因为台湾原创音乐发展更早。
但如果比的是音乐性以外的元素,包括音乐的商业综合,音乐表演人格的完整呈现,至少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更突出。
理解港乐和台乐的差异要抓住一个关键点:台湾乐坛强在作曲、作词;香港乐坛作词强,作曲也不错,但香港乐坛最强的既不是作词也不是作曲,而是“作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是台湾出音乐人,香港出歌星尤其是巨星——当然是指巅峰时期的港乐。
很多不熟悉港乐的人很疑惑:早期港乐原创能力尤其是作曲能力不行啊,那么多翻唱,怎么就在8090年代成为华语音乐娱乐的中心?
这就是没有亲身经历港乐的巅峰,不知道港乐最大的竞争力不是单纯的歌曲,而是歌与人的结合,是实现了音乐和歌手的统一,人歌一体。
真真确确是赋予歌曲以“人格”,这实在太牛叉了。有了这一点,港乐对东南亚其他地方简直是降维打击,所向披靡。
香港娱乐鼎盛时期的许多歌星,就如同他们是活在自己歌里的人物,歌是怎么唱的,他们就是怎么活的。
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梅艳芳唱《妖女》,那时候她就是妖女,有百变梅艳芳;唱《女人花》,活脱脱就是旧时代走出的女人,是“胭脂扣”;最后演唱会唱《夕阳之歌》,“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她的人生就真得如灿烂的夕阳逐渐散落。
黄家驹唱《海阔天空》,他就的的确确是“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真得就如同歌里唱得“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最后他的人生结束于一次摔倒的意外。
王杰唱《谁明浪子心》,他就真的是一个浪子,唱《一场游戏一场梦》,他辉煌却短暂的巨星岁月就真得如一场游戏一场梦。
黄霑唱《沧海一声笑》,他本人就是一个洒脱不羁、笑傲人生的江湖大哥。
张国荣唱《我》,他本人也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是“最坚强的泡沫”。张国荣的歌很多,都代表了不同侧面的张国荣,有妖娆的、狂放的、孤独的、深情的。
郭富城在唱《狂野之城》之前,明明是一个阳光小鲜肉,唱了《狂野之城》之后,就爱上飙车、泡妞,是真正的狂野郭富城。
许冠杰就真的像《半斤八两》《天才白痴梦》那样是一个努力打拼的草根,陈小春就真的有《算你狠》《乱世巨星》那样的痞气。
对了,大湾区的那几个哥哥,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等,老在一起唱《友情岁月》,你就相信他们即使没友情,这么多年都能唱出兄弟情谊来。
梁咏琪唱《短发》就真的是短发,唱《灰姑娘》,这么多年形象就是邻家女生。
陈奕迅 唱《浮夸》,他本人的性格气质看上去就是浮夸,整个是一逗逼。
杨千嬅有一首歌叫《杨千嬅》,现实生活中的杨千嬅也是是歌里的杨千嬅,而她唱《可惜我是水瓶座》就真的是水瓶座。
最绝的是两位港乐天后陈慧娴和彭羚。陈慧娴唱《千千阙歌》,“明晨离别你,路也许孤单得漫长”,唱这首歌的陈慧娴现实中也和歌迷、同事和恋人告别,暂别辉煌的歌唱生涯去美国留学。
至于彭羚,有一首名作《小玩意》,说的是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和婚姻至上,现实生活的彭羚结婚后只做家庭妇女,那么顶尖的歌手从此不再踏上舞台,用人生践行《小玩意》的歌词“一世穿一次小玩意,是我毕生大志”。
有意思的还有一位天后林忆莲,早年在香港唱《都市触觉》三部曲,后来和李宗盛在一起唱苦情歌,再后来和李宗盛掰了,先是《远走高飞》然后《词不达意》,和李宗盛分手的林忆莲唱《0》唱《盖亚》,证明了自己的本色终究还是《都市触觉》时期的都市独立女性,而不是苦情女人、不是恋爱脑。
香港乐坛这样的人歌合一、歌我不分,简直是音乐和行为艺术的融合,谁能顶得住啊?
香港做到这样不是偶然的、巧合的,主要原因是香港乐坛不同于台湾乐坛,台湾是主要以音乐为导向,而香港常常是以歌手为导向,围绕歌手的性格、经历、特点进行产品定位、形象包装和歌曲创作,所以香港公司的歌手,即使是请台湾音乐人进行创作,也会尽量匹配歌手的性格和气质。
更何况,有一些香港词曲人会为歌手量身订做,比如杨千嬅,词作双星梁伟文、黄伟文就分别为她创作了歌曲《杨千嬅》、《可惜我是水瓶座》等。
陈慧娴在最红时候出国留学,就让她唱《千千阙歌》,唱离别;过了三年,歌迷想念她,唱片公司就出专辑《归来吧》,三年离别让男友欧丁玉都分手了,物是人非,专辑中就有一首歌《飘雪》:"又见雪飘过/飘于伤心记忆中/让我再想你/却掀起我心痛/早经分了手"
再比如王菲,在香港出道不久唱的是《容易受伤的女人》,但王菲一点也不像“容易受伤的女人”,香港制作人(梁荣骏)一看,“这是定位不准啊!”接下来的专辑就唱《流非飞》,“请你不要随便胡乱评论我,飞自由飞自由,完全非自由“,开启个性化、另类的音乐风格。
其实进入新千年以后,香港的歌曲创作能力并没有退化,甚至可以说比以前更多元,但人歌融合的能力大不如前,这是香港流行音乐影响力衰退的众多原因之一。即使是香港一些在内地仍然火的歌手,比如邓紫棋、王嘉尔、李克勤,他们的音乐和本人都没有太密切的关系。
至于内地,一些流量唱着深情的歌其实一点也不深情,唱着时尚前卫的电子音乐,其实本人一点都不前卫。那就更不用说了。
前面说的是表演人格的呈现,下面再说商业综合。
相对于台乐,鼎盛时期的港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在大中华区甚至整个亚洲都很独特,这个独特点就在于:音乐性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
以前的港乐,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整合、统合的能力,是将作曲、作词、编曲和歌手气质形象,以及舞蹈、服装、舞美各个方面进行融合。
香港非常重视演唱的视觉呈现,这是很先进的音乐理念。8090年代只有欧美才能做到,例如大卫·鲍伊、迈克尔·杰克逊等身上有体现,日本能做到一部分,但亚洲做得最好的就是香港。而韩娱能做到已经是2000年以后,内地完全有这个意识已是2005年后。
现在都视频年代了,很多人喜欢“看歌”而不是“听歌”,应该能明白视觉呈现的重要性。
我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打造了梅艳芳影响力和地位的,有一个很重要的推手,是叫刘培基的服装设计师,也就是电影《梅艳芳》古天乐演的那个人物。刘培基根据梅艳芳的特点、性格以及音乐风格,设计了梅艳芳的舞台形象,打造了“百变梅艳芳”这个音乐舞台品牌。


正因为港乐具备极强的音乐和舞台的融合能力,8090年代港乐真正领先亚洲娱乐圈的不是唱片,而是演唱会。


张国荣和梅艳芳唱《芳华绝代》:香港演唱会往往有超越时代的活色生香


华语流行音乐最精彩演唱会之一:陈慧娴《几时再见演唱会》
陈慧娴89年的《几时再见演唱会》,32年前的演唱会,相关视频这几年在B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仍有极高播放量,有个对演唱会《千千阙歌》的高赞评论:“她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梨花带雨”,这就是视觉呈现带来的。


所以我们要跳出对作曲旋律的执念,认识到流行音乐是综合性的艺术,作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才能明白流行音乐文化。
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港乐后期作曲原创能力更强了,也仍然出了不少好听的歌,但影响力却日益衰弱?部分原因是港乐的统合能力减弱了,这方面被韩娱甚至内娱超越,有多少人会听一个没有传播特点、不被传媒关注的歌手的歌曲呢?
流行音乐本质是商业文化,脱离了商业设计和营销传播,再好的歌曲终归是小众。
尼诺老师太不讲武德小孩子们普遍听的太少了太长不看版:90年代300佳,台湾本地贡献 66 - 71 组艺人、110 - 121张专辑;香港本地贡献29 - 34 组艺人,50 - 65 张专辑;对比大陆贡献123张专辑。(数字范围按属地从严从宽,港台两边都算)00年代250佳,台湾本地贡献60 - 68 组艺人,77 - 97 张专辑;香港本地贡献24 - 28 组艺人,41 - 47 张专辑。对比大陆贡献111张专辑。建议这些单子至少听个80%。
以上统计均有属地从严从宽版本,按需自取。结论请自行解读,我并不想下个结论。
6. 如果说“香港最好的那些不逊于湾湾”这个话题的话,见文末详情。
90年代
90年代华语乐坛300佳专辑 脱水版23 赞同 · 20 评论文章
90年代一共309张入选。
台:110张;台美(陶喆、罗百吉、L.A. Boyz):4张;陆美台(顺子):1;马台(無印良品):1;港:50张;港美陆(李玟):1;港陆(王菲):9;港台(Chyna、音乐工厂、叶蒨文、莫文蔚做自己):5;陆:123张;陆日(苍蝇、艾敬的追月):2;陆台(唐朝首专):1;陆韩(金得哲):1;马(阿牛):1;
90年代陆港台的通俗音乐相对成就如上。
而且还要考虑到,香港的51张当中:
黄耀明 x 4; 达明 x 2; 达明致敬 x 1; 刘以达 x 3; 进念二十面体 * 1; 加上有耳非文 x 1;
摇滚、嘻哈、独立音乐贡献,Beyond x 7; AMK x 1; 軟硬天師 x 1; 林海峰 x 1;
其实我数人头时候才发现,萧亚轩、周惠 都是台湾的.....其实以前我还以为当做香港的...
台:
郑智化,赵一豪、林強、趙傳、何方、
许景淳、黄安、卢昌明、陳淑樺、陈升、
罗大佑、鳳飛飛、小虎队、優客李林、張清芳、
張雨生、孟庭葦、Baboo、林志颖、娃娃、
王傑、周華健、叶树茵、刺客、黃韻玲、
伊能静、李明依、齊秦、万芳、黃舒駿、
李麗芬、趙詠華、游鴻明、陳明章、劉若英、
陈珊妮、陈晓娟、邰正宵、張信哲、許美靜、
黑名單工作室、郑华娟、許茹芸、任贤齐、周傳雄、
熊天平、齐豫、金门王与李炳辉、亂彈、伍佰 & China Blue、
動力火車、废五金、黄小桢、张宇、林志炫、
林曉培、徐懷鈺、何欣穗、雷光夏、五月天、
蔡健雅、陈建年、萧亚轩、四分卫、周蕙、
杨乃文、,共计66组艺人
台美: 陶喆、罗百吉、L.A. Boyz
陆美台: 顺子
马台: 無印良品
港:
黃霑、達明一派、Beyond、林憶蓮、蒋志光、
許冠傑、劉德華、周啟生、林子祥、李克勤、
蔡国权、陳慧嫻、张学友、黃凱芹、黃耀明、
軟硬天師、雷頌德、劉以達、AMK、梁朝偉、
關淑怡、张国荣、进念二十面体、林海峰、胡蓓蔚、
有耳非文、彭羚、谢霆锋、莫文蔚
共29组艺人
港美陆: 李玟
港陆:王菲
港台: Chyna、音乐工厂、叶蒨文、莫文蔚的做自己这张专辑
马:
阿牛
00年代
华语通俗专辑00年代200佳 - 脱水版12 赞同 · 1 评论文章
00年代一共275张专辑入选
台:
陈珊妮、五月天、陳綺貞、鮑比達 / 蔡琴、徐若瑄、
周杰伦、巴奈·库穗、許美靜、许哲珮、杨乃文、
MC Hot Dog、交工乐队、伍佰 & China Blue、黄小桢、刺客、
戴佩妮、鄧麗君、江美琪、動力火車、黃舒駿、
赵之璧、陶喆、何欣穗、陈建年、六翼天使、
信乐团、史辰蘭、小安、萧潇、雷光夏、
范瑋琪、蔡健雅、蔡依林、F.I.R.、罗大佑、
张韶涵、自然卷、王宏恩、旺福、ChthoniC、
董事長、李欣芸、叶树茵、Tizzy Bac、胡德夫、
张悬、蘇打綠、魏如萱、拷秋勤、黄玠、
陈升、929、卢广仲、蛋堡、张惠妹、
棉花糖、徐佳瑩、王若琳、SHE、林宥嘉、
共60组艺人/组合/乐队,77张专辑
新台、马台:
孙燕姿、林俊傑、梁静茹,共8张
台美:
黄大炜、宋岳庭、王力宏、陶喆,共6张
日陆台:
本多Ruru,1张
再看00年代的香港:
陈奕迅、Chochukmo、王菀之、My Little Airport、
麦浚龙、The Pancakes、薛凱琪、林一峰、何韵诗、
盧巧音、達明一派、Twins、杨千嬅、陈冠希、
劉以達、谢霆锋、有耳非文、何崇志、莫文蔚、
彭羚、大懶堂、张国荣、黃耀明、at17
一共24组艺人,38张专辑(-莫文蔚3)。
港美:
方大同,1
港陆:
王菲,3
港台:
拜金小姐,莫文蔚的三张,共5张
马:
阿牛,1
6. 如果说“香港最好的那些不逊于湾湾”这个话题的话
那么,90年代前30中,最高的台湾、香港作品如下(不算王菲、陶喆王力宏):
[台]#5. 郑智化 : 堕落天使 [1990]
[港台]#6. 罗大佑 / 音乐工厂 : * [1991]
[台]#14. 孟庭苇 : 纯真年代 [1994]
[港]#19. 刘以达 : 麻木 [1996]
[台]#20. 陈淑桦 : 爱的进行式 [1994]
[台]#21. 郑智化 : 星星点灯 [1992]
[台]#23. 齐秦 : 痛并快乐着 [1995]
[台]#25. 陈珊妮 : 我从来不是幽默的女生 [1999]
[港]#26. 黄耀明 : 愈夜愈美丽 [1995]
[台]#27. 郑智化 : 夜未眠 [1998]
[台]#29. 周华健 : 花.心 [1993]
[台]#30. 郑智化 : 私房歌 [1992] 00年代前30,
[台]#4. 陈珊妮 : 完美的呻吟 [2000]
[台]#5. 周杰伦 : 范特西 [2001]
[港]#6. My Little Airport : 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2004]
[台]#7. 陳綺貞 : Groupies 吉他手 [2002]
[台]#8. 许哲珮 : 气球 [2001]
[港台]#11. 拜金小姐 : 拜金小姐 [2005]
[台]#15. 陈升 : 这些人,那些人 [2006]
[港]#16. 陈奕迅 : U87 [2005]
[台]#20. 五月天 : 爱情万岁 [2000]
[台]#26. 蘇打綠 : 夏 / 狂热 [2009]
[台]#28. 陈珊妮 : 後來 我們都哭了 [2004]
[港]#29. 達明一派 : The Party [2005]
[台]#30. 周杰伦 : 叶惠美 [2003]
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一直认为放在年代大跨度的情况下,香港、台湾乐坛难分伯仲。
当然,现在的香港乐坛已经完全不能和台湾乐坛对抗了。真的已经日薄西山。
我看到不少答主说香港只有翻唱,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翻唱金曲确实数量很大,但是在香港乐坛歌曲总数中其实占不到很大的比例。
有的答主把香港乐坛以一个“中岛美雪”代指,我也觉得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
这些答主,把香港那一大批优秀作曲、作词人放在哪里?
黄霑、顾嘉辉、陈蝶衣、林夕、向雪怀、雷颂德、郑国江、林振强、黄伟文、小美、陈少琪、黎小田、卢国沾、卢冠廷……名字太多我不打了。
包括拥有较好创作能力的歌手,达明一派、beyond、谭咏麟、许冠杰、陈百强、张国荣、刘德华……(比较可惜是陈百强,其实他的创作占作品总量的比例非常高,而且水平很高,可惜作品总量少,不知道是不是宣传的问题,也未能拥有那么高的知名度,相比之下,另外几位名气就大多了)
当然,论唱作一体,恐怕还是得看台湾,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周杰伦、陶喆、林俊杰(不知道算不算)、王力宏、方文山、阿信、陈彼得……名字太多我不打了
普遍来看,唱作人这个方面台湾比香港上了一个level,这个我承认的。在唱作人这个领域,台湾是目前两岸三地水准最高、最知名、最有代表性的。
我个人认为,香港和台湾在上个世纪一直处于并驾齐驱的状态。
借着电视剧、电影行业蓬勃发展、向东南亚和日韩扩展的东风,各种主题曲火遍亚洲的不在少数,仔细一数,很多知名歌手的代表作里有不少是主题曲(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这种情况在70年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非常明显。
而且有趣的是,在香港乐坛的视角下,可以研究华语乐坛发展的趋势。像一些答主说香港翻唱多,但是这正是一个华语乐坛不断进步的阵痛期,同时以有“初代歌神”称号的许冠杰为首的一批音乐人,在欧美英语歌和日本乐坛日语歌瓜分歌坛的情况下反击回去,夺回失地,让华语歌曲重新成为主流,也是不可磨灭的功绩。这种时候已经不能简单以技术论了,有些东西应该放在时代的背景下看。
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回答
Cyeah:若分别讨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史,各自最重要的五位音乐人或歌手是谁?154 赞同 · 73 评论回答


而台湾,国语的优势让台湾乐坛在内地占据无法撼动的地位。同时,无论是“上古大神”邓丽君,还是后来的“台湾四大天王”、周王陶林,也都拥有很高的国际化水平。也是国内国际两不误。其中邓丽君堪称华语歌坛影响力方面的一颗明珠。当然,现在的周董也不遑多让。
台湾歌坛彻底超过香港歌坛我觉得是在90年代后期,这个其实也可以放在大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分析,但是就不多说了,总不过是金融危机、旧日埋的雷、回归问题、外界入侵等等。
重要的是,在我看来,台湾歌坛的压倒性优势到来带动了华语歌坛的多样性发展和唱作人流行。
题目太大,起码要写二十万字论文,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都有很优秀的音乐人,各有擅长吧,也难说高低。台湾的传统风格更浓郁,主流风格的线条与格局更凸显一些,不说国语歌,旁支的台语歌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很大类别。
香港的音乐风格则是更分裂,更庞杂,更光怪陆离,台面上有很多商业音乐主流音乐大众明星,但台下也有很多小众的,实验而激进的东西。听众也可以更加出入潮流,接受度更宽泛,例如以前软硬天师这些另类的东西,一度是上过主流场面的。又或者达明一派这种风格,怎么看都是非主流的,偏实验的音乐,但却偏偏可以大受欢迎,让他们仿佛成为了“主流歌手”,这证明了听众市场的广阔度,他们并不是只能接受俗套的情歌,还能接受各种新奇的音乐风格。——台湾的地盘和人口要比香港大很多,但他们的口味却更保守一点,最明显的对比你去看他们的演唱会,台湾的演唱会通常很规矩很传统地呈现,而香港的各种大小演唱会却更有趣,更会“搞搞新意思”,各种异类的舞台设计与衣着装扮,都可以看见别有一番独特的心思在内。
台湾出歌手,香港出明星。台湾有音乐圈,香港有娱乐圈。台湾有音乐教父,香港有娱乐天王。台湾启迪了一大批大陆歌手,香港培养了一大批大陆粉丝。台湾是创作乐园,香港是音乐工厂。
《泥娃娃》、《世上只有妈妈好》、《知道不知道》、《戏凤》、《扮皇帝》、《南屏晚钟》、《我的中国心》、《今宵多珍重》是创作自哪个地方的歌曲?
五大歌后是?
这个问题其实莫文蔚回答过。
某一年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莫文蔚作为嘉宾献唱了新推出的主打歌,一曲歌罢,主持人循例上前跟莫文蔚聊天(没错,看过香港颁奖礼的都知道,香港主持人真的是无脚本聊天,有时候嘉宾只能尬聊)
当主持人问莫文蔚“你觉得台湾乐坛跟香港乐坛哪个更好一点”
莫文蔚顿了一下,有点犹豫,毕竟一边是自己的家——香港,一边是自己发展的地方—台湾。
犹豫过后,莫文蔚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耍太极。她说:“台湾乐坛的市场比香港大得多,台湾乐坛的类型也很多,我在台湾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风格”
不是原话,大意是这样。
台湾乐坛比较传统和大陆类似,很多人同时负责词曲编监,23个人就能搞定一首歌
香港乐坛商业化更成熟很像欧美乐坛,每个职位都有不同的专业人才,很多歌在香港这边做好正式录音还要都要送到英国美国做,做一首歌需要十几人团队
香港的音乐比台湾高得多,不仅是音乐上,词作的水平香港也远比台湾出色。
首先,我们得把港台两地音乐的巅峰代表人物摆出来。
香港:顾嘉辉、黎小田、黄霑、林子祥、许冠杰、卢冠廷、伦永亮、雷颂德、陈辉阳……
台湾: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周华健、齐秦、陶喆、王力宏……
我们来把时期划分一下。
70年代至80年代中。
先说香港独树一帜的音乐:
其一:武侠风
顾嘉辉于七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武侠风格,将中国的侠义精神推向全世界。虽然现在很多人觉得这种音乐老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武侠风是中国的一块名片。
其中代表人物是顾嘉辉、黄霑;黎小田、卢国沾。
卢黄二人的词作也是惊才绝艳的,卢国沾擅长写硬汉,以家国情重,大情大义见著;黄霑擅写浪子,以率性,自由奔放见著。
这两对组合可谓词曲双绝,将流行乐与中华文学极好地结合起来。
流行于70年代中至90年代中!
其二中式小调
香港的中式小调脱胎于粤曲,以工整的曲式与古典美的词作见著,多以反映市井民生、男女情爱为主,但由于香港对词作的要求颇高,故此出现了不少优雅的上流作品,流行于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顾嘉辉、许冠杰、林子祥等人……
台湾的独有音乐形式:
其一是台湾民歌,以朗朗上口为主,走市井路线。
其二是日式哭调改来的闽南语歌,以哀怨著称,多以男女情爱为主。
其三是校园民谣,以校园生活,对未来、情爱的憧憬为主。
这些歌曲流行于70年代至80年代中!
这一时期,香港已经发展出以顾嘉辉、黎小田等人的影视派;以林子祥、卢冠廷等人为首的西式风格派;以陈百强、谭咏麟等为首的年轻偶像派。
香港音乐无论制作、多元风格、词作质量等多方面都远胜台湾。
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
这一时期,香港已经进入音乐最蓬勃的阶段。涌现了许多不同流派的音乐与创作人。
顾嘉辉、黎小田的影视歌曲仍占有重要地位。
万里长城永不倒、再向虎山行、再与天比高等等传世名作经久不衰。
以林子祥、卢冠廷、伦永亮、周启生等人为首的西乐派,几乎玩遍了所有的音乐风格。呈现各式意趣。
其中林子祥以他热爱的硬摇滚为基础,发展出他独有的硬汉风格。以激情励志,洒脱豪迈而见著。(当然,林子祥几乎所有风格都能抓到髓,无论是柔情还是趣怪,都手到拿来。)
科班出身的卢冠廷以乡村歌手出道,精研编曲配乐,编曲技术炉火纯青,以一气呵成的画面感与极致细腻的情感表达见著。
伦永亮深耕都市情歌,以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著称。以r&b等流行风格著称。
周启生、达明一派等人不同风格的电子乐,让人耳木一新。
还有beyond、太极、浮世绘等各有风格的乐队……
而偶像派更是井喷式出现!
继陈谭之后,梅艳芳、张国荣、叶蒨文、陈慧娴、四大天王等等相继涌现。
而台湾方。
82年罗大佑正式出道,他的专辑(之乎者也)以个人对社会的触觉而广为传颂,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台湾的音乐形态,但在音乐上,相对香港同期的作品,相对未显得有多出色。
而摇滚歌手齐秦崛起,台湾音乐开始摆脱主流的靡靡之音。
80年代中,罗大佑转入香港发展。
以校园民谣出道的李宗盛崛起,以都市情歌成功推出了陈淑桦等歌手。
李宗盛所主导的都市风格,仍旧走不出香港叶蒨文、邝美云等人的路子。
周华健、王杰、张雨生、邰正宵等唱作歌手相继出现,他们都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但相比较香港同期,无论是风格还是编曲,仍有较大差距。
90年代中至2010年代。
95年左右,随着香港影视的下滑,影视歌曲也风光不再。
而香港偶像派造星,情歌的泛滥,也导致了唱作人被边缘化。
香港与台湾两大音乐巨匠,卢冠廷与李宗盛联合打造的专辑《我们就是这样的》,仅卖了一万张。卢李愤怒引退。
顾嘉辉、黎小田、许冠杰、林子祥、卢冠廷等香港一二代顶级音乐人相继引退淡出,唱作人陈百强、黄家驹等也先后离世。香港音乐几乎失去了半壁江山。
而以雷颂德、陈辉阳等三四代的音乐人,他们的流行风格再无法复制当年香江乐坛百花齐放的辉煌。
而台湾自李宗盛引退后,陷入裹足不前的状态,直至二千年左右,王力宏、陶喆、周杰伦等人以R&B等风格,改变了台湾及至大中国范围的流行音乐形态。
二千年后,台湾的音乐确实比当时香港的音乐更出色些,但比之80年代的港乐,台湾任何时代都不曾拥有当时港乐所展现的多元与意趣。像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厚重;男儿当自强的豪壮;真的汉子的刚强;血像火的豪情……这些都是台湾音乐缺失的风骨。
台湾不是暴打香港?
周杰伦,李宗盛,罗大佑,周华健哪个创作能力不是爆香港的翻唱歌手们?
日本人翻唱中国歌,基本都是翻唱台湾的,没听说过翻唱香港的。香港原创曲子都没几个。
女歌手方面一个邓丽君压得香港所有女歌手死死的
我一直想问到底怎么算是XX乐坛的音乐水准?(此问同样适用于华语乐坛完了没相关)
是那个乐坛听众喜欢的流行的大众的才算,还是都可以算?上限、平均数还是众数?是演奏技术水准?音乐文化水准?唱片销量水准?专辑艺术水准?对外影响力水准?
又到底什么算是XX乐坛的成就?
有耳非文台湾出生,三分之一的功劳能不能分给台湾呢?两地合作出来的神专又怎么分割?
当然大家都有着自己对港乐台乐的印象,我知道在提到这些时每个人对比的还是内心印象中的那个港与台。这些印象其实也是我们讨论X乐的基础,它们一定有自己独特之处嘛,如港时髦台乡土这概括,大体上也没什么错。
我个人讨论某地/某年音乐时是习惯想“我能从这儿听到什么?”,偏重的是专辑上限和多样性,兼有一点厚度当然更好,至于那里的人爱听什么或者那里好音乐被埋没了多少,不是我在此问题下面想考虑的。
毕竟就算好东西是特例,也是后来乐迷回溯时能够听到的,对乐迷而言甚至是比当时许多流行更有存在感,它们自然也构成我对那里音乐的总体印象。
基于这点来谈,我是稍稍偏向台湾一些。以下包含我个人印象流,有修正补充的可以评论。
台湾是一座岛,面积比香港大,其根基就是更深厚的。音乐上也可以感受到香港有些紧随潮流、融合各元素进流行的意思,而台湾即使接轨外来元素,根子依然扎在土里。这两种无所谓好坏,只是港乐的繁华有些空中悬浮之美,在香港文化影响力衰退后,似乎找不到方向。同时台湾落日飞车草东阿爆告五人啥的生生不息。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港乐宣传不到位,毕竟台湾年年有金曲奖刷存在,或许香港有明珠蒙尘了。但这些潜藏的珍宝数量,我想也不会比崛起的台团多。
上面用叶振棠等来嘲讽台湾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热爱中华文化,台湾浓浓的本土气难道感受不出?
不说金曲奖的客语闽南语原住民语项,及林生祥陈某章陈建年罗思容校园民歌那大批本来就是搞民谣的。摇滚青年乐队第一句就“那传说中东方的巨龙竟如此长眠,俯瞰那浩浩江河,流失着被遗忘的誓言”;张雨生周杰伦的流行曲里也来《后窗》《东风破》“中国风”一下,搞爵士都能有丝竹空爵士乐团如其名的融点传统。
如果说以前港乐还有Celestial、Swing(主要指《武当》)这些“孤有甘兴霸,可以匹敌矣”,近些年随武侠一起退潮的港乐就更难捡起传统元素了。
传统元素/民谣只是一个点,其他方面比如你想听后摇/数摇、爵士、金属台湾都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大流行成人抒情RnB和嘻哈两边都可以,港乐比较优势的应该是电子这块,连带新浪潮涩谷吹泡梦泡啥的。
这东西细说起来还很麻烦,比如台湾后摇虽然比香港好些,但也算不上顶级,而王菲那里有一张顶级的梦泡。一个个盘过去,最后如果你真的盘完了,两边也都听的差不多了,还有必要怒气冲冲的否定其中一方吗?
嫌弃港乐商业气的或许只是表达一种对“商业流行”的愤怒,但矛头指向港乐实在离谱,难道不听达明黃霑林子祥MarshmallowKisses等就是坚守独立精神了?
把港台放一起对比主要还是看差异而非论差距,看差异决定你会更喜欢哪边,而不是看你喜欢哪边(的部分歌手)来论差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汪苏泷为什么能在《歌手》留到现在?
如何评价黄霄雲在《歌手 2024》第七期演唱的
《歌手2024》第十期排名公布,那英、凡希亚
理性讨论 蔡依林的立场究竟是怎样的?
EXO跑三(不包括wyf)当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何评价凤凰传奇?
有哪些笑话只有学过音乐的人才懂?
谁是中国的初音未来?
为什么大部分音乐老师都diss流行歌曲?
为什么今年喜欢狂踩周杰伦的人变得特别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5 15:40:15  更:2024-01-25 15:49:1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