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人物音乐 -> 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很少(开放前)?是不是中国比苏联还保守? -> 正文阅读

[人物音乐]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很少(开放前)?是不是中国比苏联还保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很少(开放前)?是不是中国比苏联还保守?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中国人
中国近代史
苏联
苏联历史
社会主义史
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很少(开放前)?是不是中国比苏联还保守?
先说事实:中国确实比苏联更保守。
其实苏联东欧式的“开放”,才是左翼价值观的本来面目。新中国的"保守”面目,实际上是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背景“农村包围城市、长期战争夺取政权”,出于统战和现实利益(农村和军队的基本盘)考虑,导致的骨子里(生活方式、婚恋伦理方面)"自由、开放、反传统"的左翼价值观,向乡土传统(父权)和军事禁欲主义的妥协。
而布尔什维克长期在城市活动,骨干以知识分子为主(中国左翼革命者中军人的比重远高于苏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皆为原版。
所以,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方面大家都利出一孔、“苏联模式”无处不在,但在生活方式、道德伦理等领域,却大相径庭。


盖因斯iFortune
87 次咨询
5.0
356684 次赞同
去咨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众号:盖因斯(全部原创,欢迎关注)
我下午阅读史景迁的《太平天国》,发现洪秀全对《圣经》做了如下改动:
洪秀全发现上帝对摩西讲的话,其中有关肉欲的部分太过宽容,不能当作太平天国的道德纲领。根据《出埃及记》的原文,摩西所记录的如下:
(16节)人若引诱没有受聘的处女,与她行淫,他总要交出聘礼,娶她为妻。
(17节)若女子的父亲决不将女子给他,他就要按处女的聘礼,交出钱来。
洪秀全巧妙地重写这段,开头与16节相同,然后笔锋一转,让上帝的话语和洪秀全所规定的第七天条相吻合,洪秀全的第七天条反对奸淫,他已向所有太平天国随众宣布,犯此罪将受死刑。洪秀全改成这个模样:
(16节)人若引诱没有受聘的处女,与她行淫,他犯了天条第七款。
(17节)若其父晓此,当将此女与奸者交官,处死;决不容他知情不报,妄图隐瞒。?
此外他还修改了《圣经》中饮酒、露体、乱伦等情节,经过这个清朝老童生之手,《圣经》中人物个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恪守妇德…
有理由相信,苏联文化进入中国时,也遭受了类似的本土化魔改。
老中乡土文化,主打的就是一个保守封闭性压抑。
另外,这是洪秀全对自己的要求:
洪秀全在规定高官所能拥有的妻妾一事,倒是颇为宽宏:东王、西王各可拥有十一名(这是他们实际拥有,还是死后才有的荣耀则不得而知);其他封王和洪秀全的兄长可有六个;高官可有三个,中级官员两个,小吏和一般人一个。有些人可能对这套规定感到失望,洪秀全的解释是:“别生嫉。天父造亚当,使他与夏娃联结,一夫一妻,这原本是然。”但之后上帝和耶稣降临谕世时,“恩准朕多娶妻妾”。夫妻同房禁令在1855年撤销后,对于娶纳不合其身份者,亦不溯及既往:“此谕前,多娶不合规定者(或纳妾者),朕不往究矣。”?
自己娶一堆后宫,与此同时禁止底层信徒夫妻同房…
统治阶级凌驾于规则之上,不受法律条文约束,大概也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特性之一。
是的,同时代的中国不仅比美国西欧保守,比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来说也显得非常保守。我们当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意识形态形同,但是属于完全不同的文明,民众对这种事物的接收程度完全不一样。我国民众在政治上进步、左倾,甚至出现了极左派,但是在生活上却异常保守,简直和清教徒有的一比。
不仅当时,就是现在,用欧美甚至俄罗斯的观点来说,我国依然是保守的。
欧美左翼的很多观点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比如欧美左翼习以为常甚至奉以为宝的LGBT(性少数群体: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间性人)平权运动、绿色环保主义(不计民生和经济代价的、要求禁止水能和核能,以环保少女为代表)、女权、素食主义及动物保护主义等等,在我国要么没有什么支持度,要么引发极大争议。所以有人觉得我们的左翼和欧美的左翼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
可能欧美看我们,就和我们看待很多经济和生活已经现代化,但是在生活上却非常保守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吧。
当时咱们国家去东欧国家考察
看见东德的裸体海滩,都蒙了好吧···
最早左翼价值观就是自由和反对传统,比如传说中的共产共妻,还有卡斯特罗小时候和家庭教师的故事,等等等等,我都能写一本《少年阿卡》出来。
解放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出于逃婚或者不甘心要嫁给自己喜欢的人,一个方法就是往延安跑
解放后邓大姐她们制定婚姻法,光是女性可以提出来离婚这一条,真的是颠覆千年儒家传统。
但是等到统一全国后,就成了这么一个情况,有知识有文化,还是现代知识,不是古代国学的人,非常少,在延安时期都占不了大多数,更何况现在一下子摊开到全国了呢?
这时候不可避免的就开始了退化
当然和解放前的儒家传统比那是进步的
比如我一个女性长辈,结婚后离婚结婚三次,也没人觉得不对,现在过得也很好。但是婚前乱搞,80年代的流氓罪可是直接枪毙的···
而婚前关系放开,反而要感谢资本主义,90年代外出打工,就是小姑娘小伙子在一起出去打工去了···然后离开了保守封建的农村
说白了,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比封建社会好。
而题主提到的摇滚乐西装等等,这是经济问题,以前有上海朋友回忆过,当时上海年轻姑娘喜欢一种比较漂亮的裙子比较紧,红卫兵再大街上要去剪松开,被骂回去了,姑娘们表示经济不好买不起布才做的紧的····
但是内地比较穷的地方,就没经济条件搞这个了
2018.10.5更新:
emm,Back in the USSR又有了新的重置混音版:
http://music.163.com/song/1312518215/?userid=319978684
不请自来。
当时的中国没有摇滚乐和西裝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确没有同时期的苏联开放。首先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加上中苏关系自从赫鲁晓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前都持续低迷,国内政治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那自然就没有西装了。而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摇滚乐这样的在西方都尚属新生物的文化很难进入中国。
苏联一直都没有禁止穿西装。列宁的官方肖像上一直都是打个领带的形象。中国大陆在改开之后西装才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服装。摇滚乐在苏联则遭到了被封禁25年的命运,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才能公开在苏联传唱。之前的摇滚乐在苏联及东欧国家都是以非法的形式出现,至于那时苏东的地下摇滚乐队稍不小心就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列宁像
所以我对问题的回答是:当时的中国的确要比苏联封闭一些,也保守一些(虽然我们自认为更“左”)。再加上苏联在文化上实属西方国家,中国属东方国家,所以摇滚乐、西装没能在六七十年代传入,而是在改开后才渐渐被接受。
由于题目描述中我对摇滚乐稍有了解,所以我主要谈摇滚乐方面,也会提到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及历史事件,我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本篇回答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如有错漏,恳请各位斧正。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纸质书籍,我会在文末一一列出。
背景:斯大林逝世之后和赫鲁晓夫的“解冻”
1953.3.5,斯大林去世。斯大林去世后,由于继任者赫鲁晓夫对其进行清算,文化政策有所松动,被称为“赫鲁晓夫的'解冻’”,得名于1954年苏联作家伊里亚·爱伦坡发布的中篇小说《解冻》,“解冻文学”流行一时。


伊里亚·爱伦坡(1891~1967)


赫鲁晓夫砸皮鞋,个人觉得比玉米还喜感(
来到苏联:摇滚乐及披头士进入苏联
1963年,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在英国引起一波狂潮。进而是全世界,冷战的铁幕并不能阻止他们,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发表驻伦敦记者鲍里斯·古尔诺夫撰写的、以约翰·列侬和他的乐队为主题的一篇文章。此时,披头士乐队的磁带已在不少年轻人中私下流传。披头士的音乐一路向东,进入苏联。


披头士成员照,摄于1968年
然而“解冻”并不意味着百花齐放的“暖春”就会到来,赫鲁晓夫无意使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土壤上生长出不是玉米的东西(误)。摇滚乐在苏联及东欧各国受到当局的封禁长达25年之久,为了搞到想要的唱片,苏联年轻人们用废旧的X光片翻录黑胶唱片上的音乐,这些看起来既像X光片又像唱片的东西也被称作“骨碟”,一般只有在黑市才能买到它们,而出售持有制造这些玩意都有可能引来麻烦,这些刻录在“骨碟=上的音乐也被称作“骨碟音乐”(bone music)。


骨碟,非常黑色幽默,不是吗?
苏联政府当然不会只是封禁,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他们选择向年轻人“推销”迪斯科音乐,然而其效果就像曾经是披头士乐队的经纪人的莱斯利·伍德海德说对一样,收效甚微:
“死板僵硬的迪斯科音乐把人们限制在舞池中,不像摇滚乐,一场音乐会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爱好者走上街头……”
当时摇滚乐在苏联的境地可以从以下事例中管中窥豹:
1968年,披頭士樂隊成員保羅·麥凱特尼在另一隻樂隊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的啟發下寫了一首名為《回到蘇聯》的歌(Back in the USSR),发布在他们的同名 专辑《披头士》上,此专辑由于封面底色为纯白,又被称为“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這首歌一經出世,就同時引起了西方“新左派”與“極右派”的指責,兩派都認為這首歌是在美化蘇聯形象。至於蘇聯官方呢?他們根本沒有回應,因為在蘇聯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是官方禁止的。民间倒是很喜欢这首对苏联赞赏有加的歌,坊间曾风传披头士乐队或者别的一支什么乐队曾秘密入境在苏共中央面前献唱了一首《回到苏联》。然而保罗在80年代申请入境表演时被当局拒绝,很大程度上和这首歌脱不开关系。而在1991年9月,苏联解体前的三个月,莫斯科红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摇滚演唱会。2003年,保罗在莫斯科红场演唱会上献唱了这首曾令苏联人民神魂颠倒的歌,当时普京及数千名俄罗斯人在场,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专辑《披头士》,也被称作白色专辑,披头士代表作之一
附一段《回到苏联》的中英歌词:
I'm back in the U.S.S.R.
我回到了苏联,
You don'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boy,
天啊, 你都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Back in the U.S.S.R.
又回到苏联,
Well the Ukraine girls really knock me out,啊,乌克兰女孩让我神魂颠倒,
They leave the West behind,
她们把西方抛在身后,
And Moscow girls make me sing and shout,
莫斯科的姑娘让我又唱又叫,
That Georgia's always on my mind.
他们的格鲁吉亚(女孩)让我念念不忘。
又附一段2003年莫斯科红场演唱会的视频链接及网易云《回到苏联》的音乐链接:
【中英双字】【红场】回到苏联 Back In The USSR - Paul McCartney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av10380435?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C6790B27-9546-42AD-8629-D7A4D1D70DEC51792infoc&ts=1532446704682


Back In The USSR - Paul McCartney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music.163.com/song/21393632/?userid=319978684


个人认为,这首歌的确没有对苏联的恶意,保罗自己也承认,这首歌首先是受到沙滩男孩的影响写下的,再其次才是想写苏联,至于歌词中有关于苏联姑娘内容也是因为在沙滩男孩的成员的建议下才写下的。
所以,在整个冷战史上,摇滚乐虽长期在苏联处于被封禁状态,但以它为首的西方流行文化确却对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手作用。
作为披头士的粉丝之一,我也十分惊奇他们的音乐能对一个红色帝国产生如此影响,但事实如此,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在那段时期丝毫不比硬实力对冷战的影响力逊色。
参考资料网址:
披头士与苏联:摇滚乐队邂逅超级大国?xw.qq.com/cul/20150928016637/CUL2015092801663700
苏联与“披头士”-其他频道-手机搜狐?m.sohu.com/a/43417416_117499


披头士是如何震撼克里姆林宫的?-文化读书频道-手机搜狐?m.sohu.com/n/426648201/
参考书籍:


《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广西人民出版社
推荐因为这个答案而想去了解苏联摇滚乐的知友们看看这一本书,本答案的大部分内容来自此书。不过请客观看待书中内容。


《披头士:唯一官方授权传记》
再附一个纪录片,和参考书籍里的《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是同样内容。只有英语生肉,因为纪录片内容zzmg。
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 how the beatles rocked the kremline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av9537090?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C6790B27-9546-42AD-8629-D7A4D1D70DEC51792infoc&ts=1532448366795


谢谢阅读,欢迎评论及斧正。
你看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电影名字,多了多少和爱情相关的?六七十年代有几部?说正常的爱情都是忌讳,《庐山恋》里表达爱情都要隐晦拐个弯说“我爱你,祖国”,琼瑶和邓丽君是当时的人性启蒙,凌峰拍《八千里路云和月》其中一集和中山大学的大学生聊天,当时的大学生绝对属于年轻人中的知识精英群体了吧,他们还要问凌峰,台湾的青年人是怎样看待自由恋爱的……男男女女都是灰不溜秋蓝不拉几身体曲线都看不出来的工作服,打扮一下就是变修,还想摇滚?你反了你。
当然了,干部们是有毒草电影看的,他们有审查任务。
挖个坑,有空来补充。
2016年毕业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the Red Star in Ads》中文翻译叫《苏联广告的兴衰》借鉴了BBC纪录片《the Red Stat in Orbit》
从1912年尼古拉二世一直写到1994年俄罗斯,挖的越深发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建成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我国的文革十年或者当今人们对朝鲜的认知不一样。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就在文化领域解冻了,苏联的文化领域整体落后于西方,但是苏联也要自己的文化,无论是60年代流行的科幻电影,还是流行音乐,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可圈可点。
高票答案里面有一点错误的,苏联进口流行音乐,包括摇滚乐是在某一时期对某一人某一事物ban,而非全ban,苏联有特供商店,部分摇滚乐在这里对苏联特权阶级开放
苏联末期摇滚乐非常独到,这里先放一首维克多崔的血液型
分享维克多.崔的单曲《Группа крови》http://music.163.com/song/26668133/?userid=1409161383 (@网易云音乐)
网易上维克多崔的唱片估计还没有我多。哈哈


挖坑,慢慢补齐
原教旨的共产主义伦理上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苏联在性,婚姻,音乐艺术上都非常开放。出于政治原因,文学电影差一些。土G在伦理观上有过一个非常奇怪的变化过程,在20年代,刚开始的时候,TG党员大多是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和苏联伦理观类似,你可以看看那时候革命先辈们的婚姻爱情,多自由奔放,革命也非常彻底,但这样的伦理道德观肯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格格不入,无法生存。到了延安后,你会发现,整个党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极段自由主义向婚姻自由,恋爱自由转变。解放初,极端自由主义有过一段回潮,我感觉和与苏联交往多起来有关,但很快到和苏联关系变差后,伦理道德观念迅速保守化,有意思的是,保守的趋势不是回到传统中国的婚恋观,而是接近于西方清教徒的婚恋观。
不要说文化,就说经济上,斯大林时代有市场化运作的集体企业,自留地比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分的地都多,可以自行饲养猪牛等大牲口(虽然有数量限制)。
在中国很不幸的一点是,因为康米在吃鸡中几乎干掉了所有生态位的所有对手。所以保守主义清教徒。几百年程朱理学社会里的紧张社会关系。和左翼话语莫名其妙的混到一起了。


这个是1968年苏联拍摄的电影《战争与和平》的片段。你猜一下,如果这个电影是我国拍摄的话,导演准备吃几个枪子?
你知道林副统帅的公子用钢琴自弹自唱的是什么音乐么?
在六、七十年代时的中国别说摇滚乐了,就连中国本土原创的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遭到了禁播和禁演、禁奏!贝多芬、德彪西等欧洲古典音乐家一些没有标题的曲子也在那时的“批判无标题音乐运动”中遭到了批判和禁演、禁播!(“无标题音乐”就是那些只有编号的曲子,比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 1963年5月2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请看一种"新颖而独到的见解"》,文章对1918年逝世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作品大加挞伐。1973年,姚氏把批判和禁播、禁演的范围扩大到贝多芬和欧洲所有无标题的古典音乐。
此事的详情可参阅“百度”网“百科”频道中的“‘无标题音乐’事件(1973年底-1974年春)”词条,或“批判无标题音乐”词条。


《人民日报》1974年1月14日的那一期上刊登了一篇批判“无标题音乐”的文章《无标题音乐没有阶级性吗?》(见左边那一版的左上角)


这是那一期《人民日报》的头版、第一版


3天后的《光明日报》转载了《人民日报》首发的这篇文章,这是那一期《光明日报》的头版


那一期《光明日报》上 转载的此文。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6月出版的一本相关的书《深入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标题与无标题音乐问题的讨论谈起》


《深入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标题与无标题音乐问题的讨论谈起》的目录


当年出版的另一本批判“无标题音乐”的书《批判关于无标题音乐的修正主义观点》


《批判关于无标题音乐的修正主义观点》一书的内页






将近七十年前的解冻文学,就开始表达,厌恶崇高,革命,牺牲,承认人性的复杂,允许普通人甚至俗人过自己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小日子。
这种差异的原因,即是因为穷,也是因为教育普及的早晚。
一部分人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纯粹,非黑即白,有一条清晰明确的真理。
这就是一个先锋队在接管贫穷落后保守的锅家时,被迫与现实妥协的故事。
用官方话术的说法,这叫做“*****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中国化”。
东德还有天体海滩呐。
我们这边吧不是那么正宗。
苏联的建国核心,本身就是俄罗斯帝国时代的中下层精英,包括旧贵族(列宁,图哈切夫斯基,捷尔任斯基)、地主小资本家(托洛茨基)、知识分子阶层(布哈林)、日益壮大的城市工人阶级(伏罗希洛夫),旧帝俄军人(铁木辛哥,布琼尼),这群精英人士本身就是高度西欧化的存在。
与中国相比,苏联-俄罗斯文化脱胎于斯拉夫-拜占庭-希腊文化,本身就是广义西方文明的分支
在俄罗斯历史上,日耳曼人的分支瓦良格人留里克建立了基辅罗斯,使得东斯拉夫部落脱离了部落联盟时代;
瓦良格人奥莉嘉主动与东斯拉夫人结合,形成了东斯拉夫三族的前身——说着斯拉夫语言的罗斯民族;
正是由于奥莉嘉的政策,基辅罗斯只有前四位大公(留里克,奥列格,伊戈尔,奥莉嘉)采用典型的北欧名字(对应卢里克,海尔吉,英格瓦,赫尔加),而第五代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则是典型的斯拉夫名字,除了弗拉基米尔大公可能有哥特语词源(对应瓦尔德马)外,基本上和斯拉夫人没区别;
纯斯拉夫人的罗曼诺夫家族从1613年统治到1746年,继位者是罗曼诺夫旁支,彼得大帝外孙普鲁士人荷尔施泰因-哥达公爵彼得·乌尔里希,其妻子叶卡捷琳娜(索菲娅·奥古斯特)同样也是普鲁士人。
在罗曼诺夫王朝历史上,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外交官,军官将领,内政大臣中有一大部分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征服中亚的考夫曼也是德裔将领。
罗曼诺夫王朝后期上层通行法语,尤其是贵族。
————
即使不仔细追究苏联与俄罗斯到底是不是绝对的重合关系,那么历史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所继承的是一个与西欧紧密相连的政权,主要文化与西欧是堂兄弟关系,并且受到堂兄弟很大影响,这个政权的主体民族与上层社会同西欧有很大的关联因素,对苏联的领导核心而言,西欧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戚,西方的许多文化,接受起来并没那么难。
抛开文化层面不讲,由旧俄罗斯帝国精英建立的苏联,由于自身主要的革命队伍,在当时是新兴力量,属于进步势力。
反之看中国,本身革命队伍就经历了长时间的本土化,不得已同国内势力有所妥协,无论是文化相似性还是阶级左右,都与苏联差了不少
可为什么把“摇滚乐”和“西装”定义为“开放”,谁定义呢?
中国是比苏联还保守。
但是,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后才公开摇滚乐演出的,在改革之前摇滚乐只生存在地下。实际上在1967年,中国最封闭的时代,地下也存在摇滚乐,比如某青年舰队司令员就喜欢听披头士。
苏联摇滚乐比中国摇滚乐发展要早的重要原因是苏联人受教育的平均水平更高,苏联比起中国更开放。而不是保守程度。
至于穿西装,那算是人家正式场合的「民族服装」了。
而且既然都说了是同时代了,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大陆地区在干啥?
难道不是因为俄国文化更接近西方吗?尤其是穿西装,就算抛开意识形态,俄国人肯定比中国人更能接受吧。
穿西服就是开放?玩摇滚就是开放?
看到很多人一本正经的分析,我笑了。
苏联本来就是欧亚国家,他们在沙皇时代就是穿西服,到了苏联时期继续穿有疑问吗?
况且在我国建国后不久,1956年苏联就开始走向修正主义道路,开始向西方转向,自然看起来偏西式。
俄国本来就是欧洲文明附属的亚文明,欧洲文化接受起来不仅没有任何障碍,还擅长加工升华欧洲文化。
中国作为与欧洲完全不同的独立文明,而且体量还大于欧洲(中国古代人口一直是西亚+欧洲之和还多),欧洲文化接受起来存在巨大障碍,需要先改底层编码——文字,所以近代要废汉字搞拉丁化,方能无碍接收欧洲文化。
日本也是独立文明,但体量非常小,本土没多少东西,擅长学习,对欧洲文化的接受与加工水平也很强。堪比俄国。
以下原因按重要性降序排列。
1、革命的快速发展与决胜阶段中,工人与知青不是主力军。
2、实现全面现代化是革命的根本目标,但由于生产力落后,真正能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根本源动力不来自于工人阶级。
3、工人阶级不是通过完整而有同源性的阶级斗争史,来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的。
4、革命的根本目标(全面现代化)逐渐被消解了。
5、苏联模式和先锋党,本身就不适合用来直接改造小资产阶级占主体的社会,苏式左翼意味着对“在用宪政模式进行博弈的一群代表国家利益的精英”组成的社会秩序的反叛,面对一个“在用古老的方式博弈的一群代表宗族与区域利益的精英”组成的社会秩序,苏式左翼根本无处着力。
6、其他。
我认为——(改开前,准确来说是毛领导后期)不是。事实?我可不敢瞎用这个词——“先说事实,中国确实比苏联更保守”——我忆想了一下,确实,不过得标个时间(改开前,准确来说是邓领导前期)
先提一点,迄今为止中国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拿得出手的芭蕾舞剧仍是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当时在世界各地火得不要不要的,如新加坡,法国及欧陆国家)


(事实上,该芭蕾舞剧所获得的成就远不止这点)
再问一点——什么是开放?或提问者及某位答主认为的开放是什么?——西装?领带?摇滚?——我们暂且不提为什么穿西洋鹰钩鼻穿的衣服就叫开放。
过来瞧瞧摇滚——青年(主体大概是困苦的有志青年)的呐喊。在文化领域(事实上是方方面面,日常的不满汇聚到了文化领域当中)由于不满压制,而通过歌曲的行式夺取话语权。他为什么要喊?要发声!在于当时政府没有倾听他们的要求——他们被忽视了或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指封禁),在欧洲这种情况的形成最直观的来源是阶级固化,在苏联是官僚主义以及逐步加深的阶级固化。宣传(新闻)的屁股后头被政府(资本)深入,为了让人们听到他,许许多人选择了文化艺术(最同哲学同样自由,且容易影响他人,但普遍比哲学软弱,更容易被曲解)来抗衡——摇滚是其中一项,即那时人们热爱摇滚是由于他们普遍痛苦——他们的喉咙边吸入空气边发痛——有人可能会讲∶摇滚不是有钱人的享乐吗?对啊,有钱人是玩玩而已,可对那些被扼住喉咙的青年来讲呢?
我们没有前文所述的土壤,我的意思是,当时(改开前,准确来说是毛领导后期)我们的土壤极其肥沃(指改开以前,准确来说是毛领导后期,接下来再准确就不行了),那时没有阶级固化,因为“下乡”及接下来提及的制度原因——一个民工同国家领导的薪资差距,不过十倍。没有官僚,由于当时特殊的制度(三三制),如下图。


当时,没有封禁——右派在发表演讲,左派在城东发表演讲,下面都有一群人站着听,是谁啊?人民群众!人们赤裸裸得把利害摆上台面——应称为诚实的。所以没有摇滚发育的土壤,因为青年的声音振聋发聩。
与时下对比,我们就单提时下热门的女权吧——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为什么评论开不开放会单看浮于表面的东西——西装领带摇滚?还不如滚——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最后我很抱歉,我只能罗列出事实而给不出分析(为什么它会如此开放?)给了会如下图——“建 议“建 议 修 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年中国有人能付出攒一个摇滚乐队的成本吗?
摇滚乐是需要乐器的,没搞过音乐的人恐怕对乐器成本多高根本没了解。乐器稍微有点误差音就不准,导致乐器成本极高。
我本来觉得我所在的摄影工作室是学校里最贵的屋子,结果被音乐老师数落:你没见过世面吧,我们随便一个音乐教室里的东西都比你这些破电子产品值钱。
相机画质低点能接受,乐器稍微跑音就不和谐。
而且搞音乐的成本还不仅是乐器,更大的成本是一整套的音乐教育,从小培养一个音乐人的成本不低。
那个年代普通人搞得起的艺术只有写诗(一根钢笔的成本也不低!),所以导致抄诗很发达。而音乐影视美术戏剧之类的艺术最早都是在大院子弟当中兴起,因为他们搞得起。
中国摇滚之父是林公子,因为当时只有他有那个经济水平。
为什么日本音乐这么发达,因为日本人有钱。
比较谁更保守根本没有意义——你怎么不说俄罗斯禁止变性禁止同性恋。文化差异不是这么一维比较的,美国清教文化也有自己特别保守的方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物音乐 最新文章
汪苏泷为什么能在《歌手》留到现在?
如何评价黄霄雲在《歌手 2024》第七期演唱的
《歌手2024》第十期排名公布,那英、凡希亚
理性讨论 蔡依林的立场究竟是怎样的?
EXO跑三(不包括wyf)当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何评价凤凰传奇?
有哪些笑话只有学过音乐的人才懂?
谁是中国的初音未来?
为什么大部分音乐老师都diss流行歌曲?
为什么今年喜欢狂踩周杰伦的人变得特别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5 15:40:15  更:2024-01-25 15:45:1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