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主要是想收集过度设计的例子。 |
上海地铁,从大概十年前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显示屏来代替传统的灯箱式导向标识。 我们以龙阳路站 7 号线站厅往 2 号线的换乘通道的入口处为例,也就是下图中粉色箭头的位置和方向。 |
![]() |
该位置的电子导视如下图: |
![]() |
2024 年,龙阳路站对电子导视又升级改造了一次http://sh.people.com.cn/n2/2024/0705/c134768-40903090.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新导视的设计更精致,会滚动显示不同信息,每三秒换一次页面。 依然以同一位置为例,该位置的电子导视如下图。该屏幕上会循环滚动九页信息。我将九页信息拼接起来一起展示。 |
![]() |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电子导视,是非常被「过度设计」的。 此导视位于换乘通道的入口处,它的任务就是告知乘客「我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而且,从站厅进入这条通道是一个转角。乘客们转过弯来看到这块导视,如果维持着原来的步行速度,就需要在几秒内立刻做出决定,不然就要走过这块导视、走进通道了;如果在导视前驻足慢慢阅读,就会造成拥堵,甚至安全隐患,因为此处客流量大、速度快、方向混杂。所以,它需要让乘客「一眼」就能看懂信息。 综上,这块牌子的任务是:让乘客一眼就能看出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所有与该任务无关的信息,都不应该展示,或者起码是弱化。 目前,该电子导视显示了四点信息: 可换乘的线路可到达的出口步行的距离和时间乘客守则 我来给这四点信息与我们任务的相关性评个分: 可换乘的线路 - 100分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信息。你必须知道这条通道可以通往的线路,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应该进入。换乘通道就是干这个用的。可到达的出口 - 99分这和第一点其实不分伯仲。扣一分的原因是,出口在站外也是联通的,你其实可以随便找个出口出去,再通过社会道路走到你本来想去的出口,而不一定非要走站内换乘通道。但如果你要换乘线路,就必须在站内换乘通道进行。步行的距离和时间 - 50分能知道自己要走多远和多久当然很好,但这个信息并不会改变你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如果你的目的地车站在 2 号线上,那你就必须要去换乘 2 号线,不管你要走 5 米还是 500 米,你都一样要走。所以,我给出的评分是不及格。乘客守则 - 0分不仅没人看,而且根本不应该鼓励乘客看。要是乘客真的在拥挤处认真阅读这种冗长信息,对效率和安全都是隐患。 所以,这块导视应该仅保留「可换乘的线路」与「可到达的出口」两个信息。「步行的距离和时间」信息可以换一种形式展示。「乘客守则」应该直接删除。 这块导视对「可换乘的线路」与「可到达的出口」两个信息的展示比较独特,它是将「可换乘的线路」与「位于其站体的出口」成组展示的。 龙阳路这一站, 2, 3, 6 出口位于 2 号线站体、10, 11 出口位于 16 号线站体、12, 13, 17 出口位于 18 号线站体。 因此,这块导视: 将「2 号线」与「2, 3, 6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将「16 号线」与「10, 11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将「18 号线」与「12, 13, 17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 这个设计确实很别出心裁,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 第一,线路和出口的对应关系并不能对「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的判断作出贡献。 一位要去换乘 2 号线的乘客,他在乎的只是这个通道能不能通往 2 号线。至于哪些出口是属于 2 号线站体的,这个信息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一位要从 6 号口出站的乘客,他在乎的只是这个通道能不能通往 6 号口。至于 6 号口是属于几号线站体的,这个信息也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第二,它其实还会让乘客对「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的判断更加困惑。 在「换乘」的情况下,问题还比较小。 比如,一位乘客要去换乘 16 号线。他走到此处,看到的牌子是这样的: |
![]() |
他会不会困惑,同样是换乘线路,为什么「2 号线」用大字写在左边,但「16 号线、18 号线、磁浮线」要用小字写在右边?那既然自己要换乘 16 号线,是不是必须靠右走才能到达?如果还有几位以为自己必须靠左走的乘客,他们还会形成毫无意义的客流交织。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个小困惑而已,毕竟所有可换乘的线路都在导视上显示着。 但是,在「出口」的情况下,导视上并不会同时显示所有可通往的出口,所以问题会更严重一些。 比如,一位乘客搜索了导航,得知他需要从本站 6 号口出站。他走到此处,看到的牌子是这样的: |
![]() |
这位乘客会怎么想? 他会觉得,既然牌子上只写了「10, 11 出口」,那就说明这个通道「只能」通往 10, 11 号口。那我既然要去 6 号口,就不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所以,这样的设计会让乘客根据直觉得出错误的结论。 也许这位乘客犹豫了几秒,页面开始滚动,他发现这条通道居然还可以通往 12, 13, 17 号口。此时他意识到,原来这条通道还能通往更多出口,只是必须要等它一页一页滚,说不定他要去的 6 号口也会出现呢。于是乘客只好不惜以挡别人路为代价在此驻足等待。15 秒后,终于看到了这一页: |
![]() |
乘客这才终于得以确定,自己应该进入这个通道,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了。 所以说,将线路与出口的成组显示的这个 feature,并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坏处。 我的建议是,不要这样分组显示,直接把所有可通往的线路编号和出口编号全部显示出来就最好。在该换乘通道旁的墙壁上的纸质导视就做得很好: |
![]() |
换乘通道入口处的那块电子导视,也只需要这样显示就可以了,比现在那种又换页又分组的显示方式好得多。 说到把出口编号全部显示出来,你会发现,无论是电子导视,还是上图的纸质导视,都跳过了几个出口编号。 在 2 号线的那一页,只写了「2, 3, 6 出口」,跳过了 4 号口。4 号口也是自 2 号线站体引出的出口,为什么不写呢?因为 4 号口自 2023 年 5 月 20 日起成为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口https://weibo.com/1742987497/4903484043821813"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2],他们觉得站内的乘客不需要知道这个口的存在,就自作聪明地跳过了。 |
![]() |
我认为,4 号口当然应该写上。4 号口虽然不具备出站功能,但还是一个地标啊。也许你朋友约你在 4 号口见面呢?你看到通道上的导视特意跳过了 4 号口,你自然就会认为不应该走这条通道,你就找不到你朋友了,该导视的任务就失败了。 除此之外,在 2 号线的那一页,还跳过了 1, 5 号口。这两个口是曾经开放,但后来关闭或拆除了的口。在 18 号线的那一页,只有「12, 13, 17 出口」,跳过了 14, 15, 16 号口。这三个口是目前未开,但未来计划建设开放的预留口。这几个口,我认为没有必要特意跳掉。 上海地铁的导视,对于出入口编号的显示,规则是这样的。 分开的编号,或两个连续编号,使用逗号隔开,如:2, 3 出口1, 4, 5, 7 出口三个以及以上连续编号,只显示连续段的起始与末尾编号,中间编号用短横线省略,如:2-4 出口8-12 出口 假设有 1, 2, 4, 5, 6, 8, 9 几个口,在导视上显示的会是: 1, 2, 4-6, 8, 9 出口 (适合当作一道 easy 的 leetcode 题做做,哈哈。) 但是,上海地铁对于要不要跳过关闭出入口编号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很混乱。我们以龙阳路站 16 号线换乘 2, 7 号线处的导视为例: 2014 年时,2 号口与 6 号口在关闭改造。当时的导视跳过了这两个口,写的是: 1, 3-5, 7-9 出口 |
![]() |
2015 年,彼时新 2 号口与 6 号口已重新开放,但 5 号口又关闭了, 但新导视上却直接写了「1-9 出口」,而没有特意跳过 5 号口,写成「1-4, 6-9 出口」。 |
![]() |
之后,3 号口也关闭了,换乘通道也完全重建过,但依然保持着「1-9 出口」,直至 2023 年。 |
![]() |
2024 年,1 号口又关闭了,4 号口改为只出不进,新导视再次跳号,跳过了 1, 4, 5 号口,写作: 2, 3, 6-9 出口 |
![]() |
哪种方式好呢?我的观点是,如果关闭的出入口是连续出入口的起始或结束,那么不应显示;但如果是在被短横线省略的部分中的,就没有必要特意跳过。 比如,1 号口关闭后,你写「1-9 出口」肯定不合适,但你完全可以写「2-9 出口」,没有必要特意跳过 4, 5 号口,反正它们也没有明文写出来。 你可能会问,那这样不会让乘客误以为 5 号口存在吗? 不会。因为一开始就不会有乘客试图去找这些不存在的口。正常的流程是,你先通过站内信息版、地图或手机导航确定了你要从 6 号出口出站,再通过导视去找 6 号出口的位置。而绝对不会是,你看到导视上写着「2-9 出口」,于是觉得这站存在一个 5 号口,然后非要去找这个 5 号口。 而且,对于 18 号线这种预留出口编号的情况,如果不跳号,那未来那些预留口开通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更新导视,因为原本的短横线就已经把它们包括在内了,节约成本。 最重要的是,反复的跳号会生成许多数字和符号,反而让乘客更难快速看懂导视了。 比如,你要去 8 号口,你面前有个通道。你确认自己应不应该进入这条通道需要花多久呢?我们用两个版本的导视实验一下: 导视一: |
![]() |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导视一,还是会顿一下,cpu 处理一下。 导视二: |
![]() |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导视二,都可以「一眼」看出 8 号口属于这个区间,完全不需要 cpu。 综上,「不跳号」的方案没有坏处,还可以让乘客更快识别,还节约了导视的空间,所以我认为这是更好的方案。 目前电子导视的最后一个小问题,就是它每一页还特意用了不同线路识别色作为背景,还加了很多科技风的元素。看着是很酷,但是不适用于这个场景。导视应该追求的是可读性,而花里胡哨的绿色背景上面写白字,当然没有朴素的黑底白字可读性强。 所以,以下是我对此电子导视的改进方案。 删除无关的步行距离和时间信息、以及乘客导则同时显示全部换乘线路和出口把跳号的「2, 3, 6, 10-13, 17 出口」改为不跳号的「2-6, 10-17 出口」把背景改为黑色 |
![]() |
该设计在原位置的 mockup 如下图: |
![]() |
原图:作者 そらみみ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718520,有改动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在改成电子显示屏之前的,传统灯箱的样式吗? 是啊。我确实认为,这个位置的导视在常态下根本不需要电子显示屏,因为它的信息在正常运营时间内永远不会变化。只有在每天末班车结束后,或者因天气或事故导致停运这些极特殊情况时,才会需要使用这些屏幕显示特殊信息。 |
![]() |
http://sh.people.com.cn/n2/2024/0705/c134768-40903090.html 当然,这些信息也非常有必要显示。但是,在成本有限、在不是所有导视都能换成电子显示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更换那些,在常态下、在正常运营时间内就有需求多次变化信息的导视。 比如 10, 11 号线交通大学站的站台换乘楼梯,原本允许双向换乘,自 2023 年 2 月 20 日起,工作日早高峰改为 10→11 单向换乘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032288"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3]。但是,快过去两年了,11 号线站台上灯箱导视依然没有更新,依然在全天 24 小时指引乘客由此换乘 10 号线。 |
![]() |
https://weibo.com/2728041997/5101836331911292 你不觉得,这种位置的导视更有必要换成动态的电子显示屏吗? 讨论一下被我删去的「步行距离和时间」信息。这个信息不仅在换乘通道入口处悬挂的屏幕上显示着,而且在换乘通道内部侧面的墙壁上也贴着纸质的: |
![]() |
我认为这样的显示方式也很糟糕。字太小、废话太多、没有英语这些问题就不说了。 最重要的是,换乘通道中的客流是前后方向的,你把信息贴在侧面的墙上,乘客只能走到它面前,停下来,转身慢慢看。这完全是在徒增拥挤和对冲。 我为步行距离和时间设计了一款导视。我认为这些信息还是应该用电子屏而非贴纸,因为龙阳路经常会用不同的客流组织方案(高峰期限流或者绕行之类的),所以去往每条线路的距离和时间都会经常变化。为了节约成本,我没有用整块的电子显示屏,而是使用了几块七段数码管和一块点阵式显示屏。这已经足以清晰地显示所需的信息: |
![]() |
|
![]() |
|
![]() |
我认为这些信息适合在长廊形的换乘通道里,面向着客流前进方向展示。如图: |
![]() |
首先,如前文所说,这些信息并不会影响乘客是否应该进入通道的决定,所以完全可以等乘客进了通道后再予以展示。 其次,在长廊形的换乘通道中,乘客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前方面向着他们的导视,而不会在身旁一闪而过。所以乘客可以维持着原有的速度边走边看,而不需要等走到它面前再特意停下来看。而且乘客在阅读时也可以更安心、更专心,不需要担心自己走错路,因为你在一条笔直的通道里,只有向前一个方向,没有别的岔路。更安全又更高效。 最后,我没有受到过任何专业的导视设计教育或训练,完全只是爱好。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谢谢。 参考^http://sh.people.com.cn/n2/2024/0705/c134768-40903090.html^https://weibo.com/1742987497/49034840438218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032288 |
![]() |
这玩意有27个按键,我目前只用过其中五个。其中还有一个非常蛋疼的省电模式按键,作用只是为了关闭不那么准的时间显示。 |
微信 看似简洁的外观下埋藏着天量的垃圾 我觉得所有手机厂商应该都给微信磕一个,因为这垃圾玩意倒逼用户升级更大的手机容量 |
现在的燃气灶旋钮普遍是圆柱形的,应该主要是为了好看,但是并不好用。我觉得一字型(图片里最下面的)的更好用,但是很少有人做了。 |
![]() |
各种形状的燃气灶旋钮圆柱形手上有油的时候容易打滑。点火的时候需要往下按,圆柱形侧面直上直下,下按的时候缺少着力点,手上有油的时候更是容易打滑,一字型就很顺手。圆柱形如果上面的标记不明显(比如上图第二种),不容易一眼看看出来所处档位,一字型很直观。 |
我想到一个十分符合该问题的——理想L系列的——车钥匙。 |
![]() |
好看吧?至少我同意、我觉得是挺好看的,手感材质也十分高级,我开过很多车,理想这个钥匙外观我认为暂定top1,保时捷top2。设计师确实是用心设计了的——“过度设计”至少要是经过了设计,而不是出于错误,所以我认为它很符合本题。 但是当我真正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发现了不妙。这把钥匙为了好看,做了对称设计,不区分正反头尾。也就是说,如果我的钥匙放在口袋里,我不拿出来无法通过触摸来区分正面还是背面;也无法区分那个是开锁键,哪个是尾箱键。 而车钥匙普遍的设计,要么开锁键有特殊的凸起或特殊形状,要么是钥匙的头尾形状本就有所区分。显然理想设计这把钥匙的时候,只关注了好看,并没关注使用情况(别告诉我现在都是手机解锁,不用钥匙,那你干嘛还要标配钥匙呢?现在讨论的是设计本身好不好,不是用不用的问题)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开过的所有车——是所有(补充,我开过的都是日系和德系),尾箱键都是长按打开尾箱。而我不知道理想抽什么风,尾箱键长按竟然是打开充电口,双击才是打开后尾箱...这里就有两个疑问: 1、遥控打开充电口这个功能,本身就是多余的。我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我需要用遥控器打开充电口。因为无论如何,我打开了充电口之后,还是需要亲自走过去,插入充电枪的。那跟我直接走过去开有不一样吗。跟尾箱不一样,尾箱真实存在场景,我双手拿着重物的时候,可以从远处提前打开尾箱,或者帮拿着重物的朋友开启。 但充电不存在这种场景,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手打开充电口,也必然就没手去插充电枪,那我通过钥匙远程打开充电口,这个操作也就十分多余了。 2、即使非要远程打开充电口——反正开发上也是顺手0成本的事——当然也没问题,只是那也应该反过来,符合主流的长按开尾箱、再是双击打开充电口才对。 所以这一个操作,也十分符合“过度设计”这四个字了。如果理想的同事看到,真心可以考虑优化下。 我确实没想到,一把车钥匙,总共三个按键,都能有两个设计缺陷..可能反而不是这个设计师这么努力设计,还真不会有这些问题。 服了一些说什么“都用App,都无匙进入,有什么关系”这类话的人,我直接评价就是属于不会独立思考的一类人。这类人的心态就是“就这样了,我要去合理化它”。 而且我其实都已经预判到了,都提前说了【别告诉我现在都是手机解锁,不用钥匙,那你干嘛还要标配钥匙呢?现在讨论的是设计本身好不好,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还过来说什么屁话。 我再表态: 1、讨论设计你就好好讨论设计,而不是讨论常不常用,这本来就是两个话题,一个东一个西。 2、你不能说这东西不常用你就不去设计它,就觉得这件事就没有讨论的价值。真是这样的话小米排插也不会打公牛一个措手不及了(应该可以说小米的一系列家居产品)。 3、我说这把钥匙外观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说明在理想内部都认为车钥匙至少不是完全可有可无的东西,内部也是获得重视的。不然学隔壁给你发个卡片好啦,反而你自己作为用户替人家觉得无所谓。这不是搞笑吗。 所以那些“不用钥匙”党就别来废话了,我们讨论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纬度的事情。 |
我一直很想知道是哪个大聪明发明的这种设计,我很想跟他友好交流一下 |
![]() |
|
![]() |
我说的是提手的地方那个波浪形的设计。出现在包括但不限于大瓶矿泉水、米、油等物品的容器上。 【理论上】来说它应该是嵌合人的手指,每根手指正好卡在一个凹陷处,这样看起来似乎能让你的手舒服点,提着东西也不易滑动。但【实际上】这玩意儿就是做了个样子,并没有真正考虑到人体工学。每个人的手指粗细不一样,提着东西的时候重心也并不固定,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让你每根手指恰好舒舒服服地卡在凹陷里面,而是一半在凹陷处,一半顶着突出部,提着东西走一趟绝对手指都给你扎出很深的印子。而且由于它是波浪形的,你甚至没办法稍微调整到一个略微舒服一点的位置,完完全全的酷刑。哪怕是你简单粗暴弄成一个弧形,甚至就是直的,也绝对要比这个波浪形的好很多。 我不信任何一个提过这种容器走路的人会不赞同我。 |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微波炉。 这是市面上一些电脑版微波炉的控制菜单: |
![]() |
|
![]() |
|
![]() |
|
![]() |
我家用微波炉就是加热、化冻。 不不不,我不会用微波炉蒸鱼炒菜炖排骨的! 我也不需要精确到秒啊!! 对我来说,一个火力,一个定时,就搞定了啊!! |
![]() |
所以我买微波炉就是去商场,对导购员说:“我要机械版不带转盘的。” 带转盘的不好清洁放的东西少。如果想尝试用微波炉烤个红薯什么的就再加个烧烤功能吧! 400块不到买回家! 至于那些花哨的电脑版微波炉,我相信,它们并没有更高级,只是更复杂。 |
为了极致轻薄美观而采用故障率极高的蝶式键盘、性能孱弱的超低压酷睿处理器、无风扇加上小机身散热能力羸弱压不住超低压酷睿造成cpu易虚焊风险的12寸MacBook。 |
![]() |
|
![]() |
有时候我真的很同情老年人,我觉得我老的时候大概连冲马桶都不会吧。 |
![]() |
封面就封面,基地就基地,你放个本拉登的头算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联网手机控制的洗衣机, 那么,脏衣服会自己走进洗衣机把门带上吗 |
中国,所有的软件,每一个软件都是被过度设计,你甚至都忘了,这些软件的初衷是什么? |
最近几年, 所有古装剧的服装都是被过度设计的。 各种大花边,塑身装,高饱和度颜料,极其干净的衣服,和高密度绣花的纹饰…… 古代皇亲贵族都找不到这么艳丽的衣服,但在古装剧里满大街都是。 不知道服装设计师是中了邪了还什么,非要把电视剧当做时装秀。 |
- 以下内容多图,手机用户慎入 -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过度设计(over-designed)是个相对的概念,上游环节的过度设计,反映在下游环节上的视觉表现就是「设计不足」。所以,很多人举的例子都对,但是也都错。 - 举个例子: 下图是从本题答案中随便选取的一张图片。 |
![]() |
这张图,仅从平面视觉的角度来看,就是明显的设计不足,而非过度设计(over-designed)。 由于上游环节在提出需求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的这番话到底说给谁听,听众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在提供基础文案时,希望大而全的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统统传达出来。在这种错误的基础之上,强行执行,就会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设计不足」。 - 以上,是举例。下面,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大概几个月前,我与一位客户兼朋友间有一次天马行空的谈话,而这谈话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论证什么是「过度设计」。我把大致内容写出来,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启发。 我有一个客户,是做智能马桶的。对,就是现在炒得火热,大家去日本都会购买的。他希望给马桶盖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于是,我和他就天马行空的神侃。 常规洗菊花和烘菊花的功能咱们就不说了。我们神侃,能不能做一个有社交类功能的马桶。我拉完了,一键分享,马桶大吼,eno的排便量超过了全国99%的用户,特此获得金手纸徽章一枚。 客户知道我在扯淡,但是这淡扯的给了他启发,他提议,能不能给马桶增加一个自动检测粪便成分的功能,这功能可以根据使用者拉出粪便的成分,来判断使用者的日常身体状况,并给出合理膳食与运动作息建议。 假使,我们将以上两点创意最终实施,并且制造出了两款马桶。而这些出现在马桶上的附加功能,最终则是以按钮的形式出现在马桶上,而视觉部分,便是普通受众群体最易直观感受到的部分,所以,很多人将「设计不足」与「过度设计」混淆,也是情理之中。。 - 再举一个例子,注意看卫衣帽子的抽绳。 |
![]() |
以上图片,为国内某休闲服饰品牌于前几年推出的一款,名为「音乐潮服」的卫衣。目前市面基本难觅踪迹,所以大家自然知道这款产品的后续下场如何。 将耳机功能与服装结合,满足随时随地都要听到音乐人群的需求。这是伪需求,伪需求决定了该服装被「过度设计」。具体深入的用户习惯调研我们就不说了,真的对音乐爱好到如此地步的人,哪里会用这衣服上配的杂牌子耳机? - 过度设计(over-designed)是个相对的概念,上游环节的过度设计,反映在下游环节上的视觉表现就是「设计不足」。 每一个被过度设计的产品,其实商家费力不讨好的在满足客户的伪需求。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启发。 所有关于「穿搭」、「时尚」、「服饰」、「个人形象」类的内容,均收录于首发在公众号:艾诺说 / id:enotalk。 想改变的你,扫下方二维码,或直接搜微信号「eno20001」,加我个人微信。 |
淘宝的商品说明: |
![]() |
|
MCM |
![]() |
|
2015/3/5更新 景观设计篇。 1. 诺基亚Vertu. 蛇身镶有439颗红宝石,售价31万美元,被评为“最丑陋的手机”。谨此代表那些镶ABCDE的手机。 |
![]() |
2. 某些家具,比如下图,我只是需要一把椅子。 |
![]() |
3. 某些景观设计,在某些二三线城市里,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 |
![]() |
这是贵阳的在水一方开盘时,比贵阳市内最好的公园还漂亮。 很多人对这个的景观设计有争议。住宅区水景的建造当然可以,但是有必要修的比公园都好?当然,这种喜好的确和我不一样,但是在净化水体生态意识的缺乏,和硬质池底的采用,才是让我觉得更为痛心的。答主举例的是在水一方,开发商为了透明的效果,采用硬性池底造成处处是无法自我生物净化的水体,以至于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水池的清洁。水的治理只是完全采用换水补水的物理方法或投撒药物的化学治理方法,给日后的管理埋下一定的隐患,同时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而喷泉的水电费用使得管理费不得不提高,而且需要精心的管养维护,否则,池水浑浊,喷泉也只能成为毫无生机的摆设,更不要说湿生动植物了。 我也希望我住的地方山清水秀,但我不希望只是一个星期的山清水秀。 4. 月饼、化妆品、甚至饼干等等等等。 |
![]() |
这种浪费真的是触目惊心。 5. 书籍。或者说是书籍装帧。最恨腰封。 |
![]() |
6. 装修,特别是对于家庭的装修,已经没有家的感觉了。 |
![]() |
7. 某些隧道照明。事实上每次经过隧道的时候我都觉得没这么多车给这么多灯照。 解释:我国高速隧道设计主要依据标准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进行的。这些规范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参照国外的资料和数据编写,有欧美也有日本,基本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一定完全使用我们国家的情况啊。但是对于设计参数的选择,设计人员往往是按照最极端的条件进行设计的,如最大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最大交通量2400辆/小时,最大的洞外亮度参数(夏天、白天、中午时分.....),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隧道的交通量通常处于设计低限值700辆/小时,有的甚至不到;进入隧道行车速度在(60-80)公里/小时;采取措施后的洞外亮度可以做到3000cd/平方米以下。所以这种设计参数最大值化使得洞内各段照明亮度最大,装备使用的灯具最多,消耗的电能最多......而且这些灯还不是可以随开随关的,天天就得一直开着,有时候没车也得亮着,这就像没车时候也安排几个交警站着站岗一样,不仅建设期投资大,后期运营管理费用(特别是电费)也很大,但是系统利用率低(有的照明系统甚至成了摆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电能的浪费可高达30%-50%),效益成本低就更不用说了。 |
![]() |
修改:另,评论中吴鹏对隧道通行量有疑问,我找到了重庆中梁山隧道流量表,因为评论中不能贴图,就贴在这里了。 |
![]() |
希望你能找出相关隧道通行量的数据来论证。 当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一个感觉: |
![]() |
欲哭无泪。 欢迎指正。 |
哪吒汽车的风火轮钥匙,是一个指尖陀螺,是很潮,很好玩。问题是这玩意忒大了,塞裤兜里它一个顶七八个钥匙大小。 网上有卖改造的,可以改成跟普通钥匙大小差不多的,不过好几百,忒贵了。 不过好在陀螺外壳可以拆掉,剩下部分很小(不到四分之一),后边还带个螺丝,于是我淘了个吊环螺母拧上了。 |
![]() |
有人说没见过,所以上图(网上截的,侵删) |
![]() |
1正面 |
![]() |
2反面 |
![]() |
3被我扔掉的部分 |
我觉得这个凳子算一个 |
![]() |
仅售1000 |
![]() |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