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京保卫战“朱祁镇明知道于谦是有功的,”“夺门之变”后,为何那么轻易听信了徐有贞的谗言诛杀了于谦?
于谦手握兵权,坐拥人望,身居高位。
然后不抗辩不上访不政变,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就为了给你们老朱家这些废物留个面子。
你还要怎么样?
还于谦壮大文官集团,我可qnmd吧
“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
你朱祁镇用的太监什么水平,人朱祁钰用的太监什么水平
恨只恨土木堡死了太多不该死的人,最该死的那个却没死
————————————————————————
又有人觉得朱祁镇回来是靠自己的了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你们还真以为朱祁镇犹豫“谦实有功”是在体恤于谦救国的功劳啊,人家想的是于谦迎回他这事。当然了,这点微不足道的犹豫被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给轻松抵消。
不就是心虚嘛,本来还恨不得把所有景泰朝臣来一次大清洗呢,可惜胆子不够,要不然就是有明以来千古第一大笑话。当然了朱祁镇本来就是有明以来千古第一大笑话合集了,不在乎再多几个。
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如果有错,最大的错就是为了朱明的面子接回了朱祁镇这个祸害!
哦对了,如果不是同情于谦的恭顺侯吴瑾忠心报国,为国死难,恐怕你朱祁镇的人头会不会真的被曹吉祥砍下来,还未可知呢?
曹钦反,瑾与从弟琮闻变,椎长安门上告。门闭,钦攻不得入,遂纵火。瑾将五六骑与钦力战死。
————————————————————————
帝(朱祁钰)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谦据祖制折之,户部尚书金濂亦疏争,而言者捃摭不已。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
大明最忠实的帝党之一,天天被花式弹劾的于少保也能被叫文官集团,真是jj笑爆,你们的石亨石帅就是于谦提拔的。论坦坦荡荡,居公持正,于少保是有资格说一句在座各位都是辣鸡的。
—————————————————————————
最后为了不让人误会我是来吹朱祁钰,不知道人心黑暗的,我决定贴一条可信度比较存疑的史料:
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
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他在好个什么大头鬼(摊手),姑且看之
我第一次听说朱祁镇不是一个昏君。。。这位在明朝历史上干的搓事不要太多啊,
第一次当皇帝:
1.放任王振残害文武官员,刘球等官员被害,于谦被王振下狱最后藩王和百姓求情放出
2.御驾亲征听王振瞎指挥兵败被俘,土木堡的惨状不用多言,大量官员勋贵武将死于其中,张辅一位75岁的几朝老臣,兵部尚书邝埜均死于土木堡,在亲征前邝埜和于谦曾劝过他不要亲征,可他一意孤行(不要说他被王振蒙蔽,他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3.在被俘后叫门做带路党,搜刮城中守备钱粮和下属家中钱财给也先
4.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杀于谦,王文,范广,贬郭登,商辂,王纮等一波贤臣,提拔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心术不正的人,搞得曹吉祥造反(明朝太监造反几乎没有,这也是非常奇葩的一件事了)
5.第二次在位期间丢了河套这个军事重镇,给后世带来隐患
这要是不算昏君怎么才算昏君啊,纵观历史能比他下限低的皇帝真不多啊。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杀害于谦的头号罪魁祸首,罪证确凿,不容抵赖。
明英宗朱祁镇既从来就不是什么好皇帝,也更加绝不是个任何意义上的好人。
《明史》和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中「朱祁镇受徐有贞、石亨蒙骗,才害死于谦,事后悔悟」一说,不过是沿袭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给于谦平反时,为其生父遮丑讳过,才做的官样文章。
“夺门之变”发生的根源,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他的独子“怀献太子”朱见济已夭折。国家没有皇储,是以人心浮动。按朱元璋皇明祖训,伦序择立的第一继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长的朱见深,正是被朱祁钰废去的前太子,也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
朱祁钰身边那帮当年力主废立的近臣,生怕朱见深继位后会反攻倒算,谋划着另外迎立藩王,选中的便是素有贤名的皇叔襄王,此议被兵部尚书于谦坚决抵制。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指挥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挽救社稷于危亡,于谦在朝野声望隆高。朱祁钰对于谦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甚至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名为兵部尚书,实为帝国的实际首相。
于谦和商辂等内阁重臣商议,由商辂援笔《复储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章皇帝之孙。」而当时明宣宗子裔,仅剩下包括朱见深在内的,太上皇朱祁镇的几个儿子。
朱祁钰愿意接受此奏议,复立朱见深固然好。否则等他归天,群臣只需上书孙太后,让朱见深以血缘最亲近、年龄最长的皇侄身份继位亦可。
【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如果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储;或是朱祁钰死后,朱见深正常即位;虽然是最符合朝局稳定,社稷安宁的大局,却绝不符合朝中那些权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利益。
他们谋划夺门,不止是为捞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他们深为嫉恨的于谦在朝中主持中枢,他们就没办法得到朝中大权,从而为所欲为。
而对于谦这样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想要致他于死地,就必须换上一个对于谦有深怨而衔恨的皇帝,并栽赃以谋反罪名。所以前太子朱见深并不符合他们心意,非太上皇朱祁镇不可。
就在《复储疏》呈于礼部,还未上报给朱祁钰的当夜,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们听闻风声,迫不及待打开宫门,迎接朱祁镇,发动了 “夺门之变”。
被囚南宫,苦盼复辟的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一党达成肮脏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权、杀于谦。
因此朱祁镇复辟后,迫不及待将于谦及许多景泰年间重臣下狱。其谋害于谦圣旨曰:
「于谦……这厮每知罪恶深重,恐朕不容,……纠合心腹都督范广等,要将总兵官(石亨)等擒杀,迎立外藩以树私恩,摇动宗社……钦此」
商辂原系朱祁镇东宫旧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镇一度还让他给自己起草复位诏书。可商辂为于谦力辩绝无迎立外藩事,举此时仍在礼部的《复储疏》为证据。
岂不知朱祁镇对此本就心知肚明,为了完成与夺门一党的约定、为了让这场政变变得师出有名,他才非杀于谦不可;是以索性将商辂也下了狱,其后从宽改罢官归乡,终其在位之日,不复召还。
于谦立身甚正,“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来,什么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从来与他绝缘。背难时家无余资,只有正屋里紧锁着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等物。遇害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入京》
【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谦传》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都知道,是于少保从瓦剌骑兵的铁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上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对象正是那个复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
只是就凉薄如朱祁镇,也知众怒不可违,若真敢如此倒行逆施,恐怕就连他自家的皇位也不稳了。毕竟杀害于谦,可是连他自己的母后孙氏都因此叹气哀伤,甚至当面斥责的。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复辟后,太后怜谦忠社稷,以不赏死面诘上曰: ‘何为不留谦 ?’】
【坐以谋逆,处极刑。帝意遂决,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
朱祁镇不止杀害于谦,更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于谦被一同杀害,曾于德胜门之战击退瓦剌首领也先的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
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其下尚有众多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被杀害、流放、罢黜。他们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
除此之外,在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年间,更有以下种种恶行弊政:
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甚至给瓦剌首领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功臣”委以重任。
后来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
至于《明事》定要将平定石、曹一党,也当做朱祁镇的所谓“功绩”,未免过于无稽。被君主宠信的太监举兵造反,唐朝之后历朝努力限制宦权,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例。
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等,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
各地按察使、参政、巡按等大员因此被罢免和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
如他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乱伦,朱祁镇明知此事荒诞不经,为维护其佞幸的权威,也定要颠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
甚至就连朱祁镇在瓦剌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护驾功臣袁彬,只因不愿违心枉法,助纣为虐,便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
处置荆襄流民问题,举措不当,在他死后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
明朝政府历时七年,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才将这场民变镇压下去。
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的孛来“换道入贡”的谎言,河套地区就此丢失,并导致为祸大明百年的“套寇”。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开抚顺关马市,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关于朱祁镇的种种恶行,可参见答主此前二文:
大明天顺奇事:瓦剌太师,立庙京城;护驾英雄,下狱拷打。
丧师辱国,叫门天子,遗祸千秋:明英宗朱祁镇。
总而言之,他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最差劲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嘘的什么“好人”。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数年,召还商辂为内阁首辅,给于谦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并在商辂力主下,追复景泰帝朱祁钰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这一方面固然是朱见深为人敦厚明智,子不类父,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朱祁镇所谓“夺门之变”,抢的其实是他自己的皇位,如不尽快于谦平反,就是让忠臣义士尽皆齿冷,长此以往,大明王朝的统治合法性便要消失殆尽了。
朱见深生为人子,又不能在诏书中明白说自己父亲的不是,如何恩将仇报,如何冤杀忠良,所以才假称「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于谦之冤岂只朱祁镇父子知晓,天下人何人不知?若当真以为这是“朱祁镇交待儿子替于谦平反”,实为滑天下之大稽。
于谦死,大明王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多少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视其灭亡,岂知却让东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一直到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为皇统之争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错过或能力挽天倾的多次大好时机。
这一切的发端,都可说源于于谦的遇难。
历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余年最优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余年最差劲的天子;
历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终究会流芳百世,英名与华夏民族同始终;懦夫和凶手同样也一定会遗臭万年,永远受尽子孙后人耻笑唾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和岳飞这对“西湖双忠”,皆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信念的华夏社稷之臣,他们真正忠心的从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个华夏文明和亿兆苍生。也真因如此,方值得我辈后人,永世敬仰。
朱祁镇先生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做汉奸的皇帝,若有人能将他洗白,从此以后我就是他的铁杆脑残粉了。
朱祁镇槽点太多,随便说一些:
1、土木之变。这个事件大伙儿基本都很了解,不多唠叨。只说两个小点:一、土木之变后,明朝可调用的精锐大半损失殆尽,若不是于谦等人硬气和争气,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二、一代名将英国公张辅,少年便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后来征安南,灭胡朝,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再后来又参与了明成祖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彪炳,谁知道居然窝窝囊囊的在老年死在了土木之变,死在了当年自己纵横驰骋的疆土(原为塞外,感谢评论区的朋友!),可悲可叹。
2、史上第一位做汉奸的皇帝。有人会说那个时候朱祁镇在也先手里,很多事情不是他的本意。的确,这一点我承认,有很多可能是被迫。但是这一条呢?
英宗遣人诏登曰:朕与登有姻连,何拒朕若此?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它。英宗衔之。
一个皇帝亲自喊话让自己的臣子卖国,实在也是一代奇谈!不要你学朱由检自杀殉国,怎么也得有点职业操守吧!
3、对忠良之士大肆杀戮,对祸国殃民之人一生不忘。你以为于谦只是被杀这么简单?
薛瑄力言于帝,乃减一等改斩,弃谦等于市,籍其家,家属戍边。
弃市,籍家,戍边!这就是力保大明社稷的于少保的最终结局。你跟我说不是一个昏君?至于将罪名都甩给徐有贞,你真当皇帝是Hello Kitty?朱祁镇不点头,有人敢动于少保?
精忠报国的于少保弃市籍家,那土木之变的另一位主角王振,明英宗是怎么对待的呢?
帝虽日益长大,而倚赖振如父师。迨至蒙尘幸返,复辟以后,犹申讨前日诛戮振党之人,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赐祠曰精忠”!你敢信?亲葬大明几十万精锐之人、差点让大明衣冠南渡之人,居然被赐祠曰精忠,这不是昏君?再多说一句,朱祁镇复辟之后还特地为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
4、朱祁镇被吹的最多的就是不让殉葬了,说虽然他不英明,但是心地善良。小生这里有一则很有意思的史料,一起欣赏一下:
郕王薨,谥曰戾,毁所营寿陵,葬金山,与夭殇诸公主坟相属。帝欲以汪妃殉,以李贤言乃止,以妃唐氏等殉葬。
“以妃唐氏等殉葬”,这就是所谓宅心仁厚的朱祁镇?
明朝那些事,是本儿好书,它让很多人关注明史,而非沉浸在无数的清宫辫子戏里
可这他妈的不能成为你们看一本主观色彩很浓的通俗的历史普及读物之后,就要替已经有定论的人物,去洗白去翻案的理由啊
找到两个人性的闪光点就吹此人天上有地下无
合适吗?
更何况这闪光点,还是片面之词,下面我会一一写清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倾国力御驾亲征,大明精锐三大营,文武栋梁百余人,揍个部落头子,稳点找个打过仗带过兵的,A上去就赢了,自己随便吹:
某年某月,御驾亲征,扫平蛮夷也先部众万人
结果呢?全程军权交由太监王振之手,百官尽没,三十万精锐被屠戮殆尽,火器辎重尽入敌手,自己还做了俘虏…
做俘虏也就罢了,还为也先叫门破城,一路为质。一点气节都没有,身为大明王朝的帝王,被俘了不嫌丢人,做了带路党,留下个叫门天子的雅号
当年明月在书中营造出朱祁镇王霸之气附体,也先都不敢怠慢他,他也是忍辱偷生,最后回到北京,重夺皇位。这是个很好的故事,但当它真实发生,就会是个天大的悲剧
朱祁镇是不知道也先进入中原会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吗?他知道,但他关心的只是他的那条命
忍辱?呵呵,依我看这就是不要脸,纯粹的不要脸
对了,这货宠了俩太监,一个王振,一个喜宁,第一个不多说,都知道,第二个被俘后做了也先的狗,借着自己对明朝的了解,为也先出了不少毒计
这都什么玩意儿?

于谦何许人也?
当也先大军锋芒正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达官贵人都在考虑细软跑,毕竟眼看南明就要提前一百多年诞生,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文官站了出来,他吼醒了众人,今天若是不战弃城,宋的悲剧就会重演,这不是退让,是亡国!
于谦不只是在说,也在做。他城内安抚人心,城外调兵运粮,让当时摇摇欲坠的北京城有了主心骨,让残兵败将们口中传出的也先邪魔形象破碎,重又恢复了大明军队的威武
精锐死完了,我就是精锐!
在精神鼓舞的同时,于谦还颁布了一条被众多后世名将沿用的军队连坐法: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关门列阵,背城迎敌,亲自披甲,死战到底
武人的凶狠,文人的阴毒,在于谦身上完美的结合
这就是于谦,在大明王朝生死存亡之际,为它续了波命的男人
你可以说朱祁镇为了争夺帝位,难免有所牺牲,你夺得帝位,最起码也得是朱棣那样的,励精图治做个好皇帝,可这位爷借助三人众夺门之变复位,之后又干了什么?
替他的师傅王振建庙,发配流放弹劾王振党羽的官员数人
大肆杀戮保卫京师的功臣,以于谦王文为首的众多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这些人大部分都有景泰年间被重用的背景
纵容夺门之变中“有功”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胡作非为,政权混乱,派别争斗,到了后期,更是闹出了曹吉祥弑位的曹石之变
因为心虚,重用特务部门,纵容他们弄权逐利,制造冤案,只为维护他可悲的权威。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人人自危
山贼作乱,外蒙骚扰,一概无视,委屈求全,只求安稳,把河套丢在了外蒙手里,制造了百年祸患
就连那个和他在也先大营里抱团取暖的袁彬,体现他重情谊,一起患难的兄弟,也被他下狱流放
从朱祁镇的行迹,我们可以揣度一二他的心思,此人唯一关心的,只是他自己,他害怕,怕的要死
不在掌握中的人,有可能重提他当年旧事的人,哪怕是国家栋梁,也要杀
而那些为他所用的人,即使是奸人污吏,也由得他们胡来
复辟在位仅八年,干他妈这么一堆鸟事
这种鸟毛,真的是让我无语,很他妈无语,唯有无语
最后附上当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特地百度了了此人最大亮点,他死前不让宫女殉葬,废除殉葬。对自己的瞎眼皇后不始乱终弃
然而当年明月书中没写的是,他让妃子殉了…
这也许是宫女唯一感觉比妃子好点的时候了
至于皇后,也没见他不纳其他妃嫔,钱皇后这样的一个女人如果他也能负,那就真的连人都不是了,对得起也是应该的,没什么好吹捧的
现在的人,都爱洗白昏君佞臣,彷佛学者大牛呕心沥血翻遍史书得出的结论,还不如你闲来翻两本儿野史
什么毛病?
西湖,于岳俩少保见面。
岳:我们国家要完了,高层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被北方强敌一路打到了首都,皇帝不敢抵抗,首都都被攻破了,丢了半壁河山……
于:我们也是,为了避免南迁丢掉半数国土和人口,所以我决定奋起抗敌,保家卫国,最后我打赢了,没有南迁。
岳:我们皇帝都被抓了……
于:我们也是,所以我赶紧再扶立一位,朝廷不能一日无主。
岳:我不小心在立储的问题上说错了话……
于:我直接立个皇帝,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
岳:我要救的皇帝一直没救回来……
于:我要救的皇帝倒是救回来了,然后……我就来这了。
岳:问题来了,你基本完全吸取我这个剧本的各种失败教训,而且完全进行反向操作,成就也比我高得多,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来这见我了呢?
于:xxxxxx的!
朱祁镇要是在土木堡自杀成仁了,也许我会把他排在崇祯前面。可惜他不仅苟活于世,有幸逃回来还玩了把夺门之变,然后冤杀于谦,为王振召魂。一个昏君能做的事他全做了。
这么说把,连他亲儿子成化帝都看不过去替他给于谦平反了还给景泰帝恢复帝号,真不知这货有什么可洗的。
我话放在这儿,朱祁镇就是个低能自私愚蠢的废物点心,用什么恶毒的话骂他都不为过,明朝因为他瞎指挥差点成南宋第二,他弟弟和于少保给他收拾残局,他替也先当带路党叩关。按说朱棣也算一代雄主,怎么生出这种后代。
光杀于少保我觉得去裕陵送他一口唾沫都不过分,还给也先立生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敌我不分,我看他送他弟弟的谥号留着给自己再合适不过。
皇帝这个位置,不是坐着享受就行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雄主如刘彻李世民尚且写过罪己诏来悔过。怎么到朱祁镇这儿反倒是一切从宽处理?凭什么,就凭电视剧洗白?
如果对朱祁镇这种废物皇帝还如此宽大,我请他去和土木堡殉国的明军将士说说,看看他们肯不肯给朱祁镇一个做好人的机会。


狼狼的美丽人生:于谦一直以在土木堡之变的北京保卫战中为大明再续两百年而扬名,这是官方灌输的,也是各个平台灌输的。
我前期是非常相信的。但是在看了北京保卫战前后朱祁镇的为政措施和于谦的施政理念相比,我的心里就会有种疑问?怎么一个若愚似贤,一个大忠似奸呢?
朱祁镇:
1.废三杨保举制,推科举制
2.刻意压制三杨提拔武官,遏制文官做大
3.开海运下南洋,而下西洋史书没有提及,是在某位古人墓志铭中发现造了120多艘船意欲下西洋
4.三征麓川;平苗乱;三次北伐,疆域恢复近乎恢复至永乐时期(三杨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整个西南大乱,边疆缩小,明英宗力排众议重新打的麓川。明末文臣在他们的文集里大骂三杨,认为三人是罪人)
5.安抚流民,平定矿工起义(流民自元代就有到朱祁镇儿子才大致解决,非一时能成之功,明初全国凋敝很艰难,全国用兵且由于人口多在南方,自朱元璋起始就在向北移民)
6.正统天顺两朝抑制粮价,使其降到极低,赈灾次数极多,哪个地方遭灾哪个地方就免税且力度极大,下有所请无不应允(民生举措大大加分,明朝排名前三的程度)
7.兴武举
8.完善养老制度
9.正式定北京为首都
10.对文官苛刻,对边疆将士多有赏赐,将士们被文官弹劾但朱祁镇念士兵们作战不易不求全责备。
11.废除殉葬
于谦真正上位后的景泰年间
1.拥立已经是监国的藩王朱祁钰称帝,小宗篡大宗,朱祁钰对他多从之俨如傀儡
2.废南北科举榜,恢复建文朝方孝孺之流所提的保举制,并保举浙江老乡(七十岁的老臣靠边站,三十多岁的同乡进士进内阁)
3.取消江南商税银税车船税
4.于谦所在兵部废掉五军都督府,文官彻底凌驾于武将
5.打压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的武将王骥等
6.默认景泰帝朱祁钰废黜侄子朱见深太子位
7.朱祁钰有淫乐招妓的行为,在祖母孝期搞出孩子朱见济,以及重金贿赂多位大臣企图立自己儿子为太子
8.北京保卫战,其政策对百姓严苛残忍,强行把几十万老百姓编成军户,无论一家几人都只发一人口粮,造成百姓死伤几万人。
9.天顺元年有记录江南已连年人相食,可见景泰时期的国政糜烂
10.文官们未经监国朱祁钰的允许当朝群殴打死朱祁镇任命的锦衣卫首领马顺等三人,酿成午门血案,于谦参与其中并进言免罪所有大臣,出主力的王竑甚至一路升迁。朱祁镇复辟后把王竑革职为民,五年后听进言二次启用。
11.废除京卫武学。朱祁镇复辟后想恢复但被礼部阻止,其儿子朱见深时期才真正恢复。
1.很多人觉得有些人为了洗白朱祁镇而放大文官集团的作用,甚至认为文官集团莫须有。从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到明末臭名昭著的东林党,若说不存在文官集团或者不存在党派,我绝对不信。
2.描述土木堡之变的史料多有不详,矛盾冲突,甚至50万、20万这种数字是忽略地理和现实的夸张,多有人论证几天之内召集50万的不可实践,以及行军时间也和这个数字对不上,那么许多人质疑史书的真实性并非空穴来风。
3.明朝文官多爱经营清名,多有言官爱骗廷杖邀名卖直,于谦在朱祁镇及其儿子朱见深两朝并无明显平反,终明一朝,从百姓来看,英宗声望远高于于谦。于谦美名倒是在官员之间“流传”,其子孙后代及官员向数位皇帝求取贤名,朱见深给了个极差的“肃愍”谥号,在100年后万历时期终于求到了“忠肃”。
有学者认为,英宗一直声望很好,到明末遗民看来英宗也是功过参半,而从乾隆开始,于谦名声大幅度增长,而英宗则开始一路下滑多为贬低。
朱祁镇庙号是英宗,很多人说唐后无恶号,看看万历皇帝是明神宗,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好。可见有明一朝,英宗过不掩功,而同样有名的权臣张居正即使被清算,谥号还是【文忠】
4.我不认可都是官员错皇帝没错这种看法,但是也别拿这个忠臣这个昏君这种自古以来的模版来套我,也有太监都是奸贼,文官都是忠臣的模版。官员们属于士绅阶级,于谦先祖从元朝就做官,也跟我不是一个阶级。
5.景泰年间的朱祁钰和于谦的为政措施让人跌破眼镜,说这俩人为百姓谋福利,我真没看出来,一个是害怕朱祁镇复辟对其圈禁废侄子太子位,一个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文武平衡打破,文官权力大大提高。若论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国力大减,但是战亡人数又语焉不详;还是制度上的文武平衡打破,文官夺取到兵权,自此一路以文抑武?
6.我个人是很反感有些人将于谦和岳飞相提并论的,岳飞功勋卓著,忠孝仁义,如诸葛亮岳飞这类千古名臣完美符合古人价值观吧。而于谦所谓忠大明而不忠皇帝,在家天下在天地君亲师的时代非常“先进”,插手皇位传承,为政得利多为士绅阶层,实无法和岳飞相比!比起景泰朝的高粮价,若是百姓也多愿意在朱祁镇的正统和天顺年过活。
7.史书是存在春秋笔法的,若非永乐帝朱棣功勋卓著,靖难成功作为胜利者其声名反衬方孝孺腐儒可笑。在时人眼里也只会看到史官对方孝孺美溢之词和各种吹捧。评论古代人物,现在的人更为实际和以胜者为王。我实难将御驾亲征的朱祁镇贬低为千古昏君,功是功过是过。
8.多方考量,一个皇帝除土木堡之外,为君清正贤明,一个大臣除北京保卫战之外,施政???这种反差使人自然就聚焦在土木堡之变这件扑朔迷离的事件。这件事到底是朱祁镇突然智商下线干的蠢事,还是为内奸所扰?
9.土木堡位置距离京城并不远,敌军是如何穿过两军事重镇,打败50万/30万/人数众说纷纭的明军呢,而可疑的宣府总兵杨洪在这个事件中不知去向,却在英宗被俘后在景泰时期加官晋爵。英宗复辟后挖了他的坟还杀了他一子,不惹人深思吗?
这次事败首要责任人肯定是朱祁镇承担,但是并不代表其他就可以欺世盗名。不能一边大肆吹捧于谦为大明第一人,为明朝续命两百年,赚尽美名,又不允许人在这种光环下探究生平,发现言过其实碎滤镜吧?
朱祁镇那可以说是十分标准的昏君了。
你要真是战争打不下去了到谈判桌上投降,那是另一回事。但你是在战场上被俘虏的。
这个世界上哪有元首被这样俘虏的?建文帝都知道给宫里放一把火,崇祯都知道去找一棵歪脖子树,希特勒也知道最后要给自己一枪。
哪个元首可以接受自己在战场上被俘虏?
只有你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了。
土木堡那么多文臣武将都可以选择投降,但是都战死了。你眼睁睁看着他们为你战死或者自尽,然后你被俘了……
那你就算不像文天祥,方孝孺那样求死……至少不该变节吧。
然而,没有严刑拷打,没有欺骗利诱。站在城门下喊“队长别开枪是我”“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的是不是你?还因此得了个叫门皇帝的称号。
所谓刘禅的“乐不思蜀”,跟这位一比哪里在一个档次?
按说有这种人生污点了,不想着将来改过自新,那你就苟且一生,也行。
但是,他老先生一没有受徽钦二帝的罪,二没有吃陈唐后主的苦。安全回来了不说,回来以后没被当做政治犯和汉奸严肃处理,你不说好好感恩戴德,感谢国家感谢于谦感谢你弟弟。要不是当年帮你擦屁股的一干人等,你是不是就变成客死异乡的宋徽宗了?
好歹也是做过皇帝的人,哪怕你在南宫写写文章,整理整理蒙古的人文风俗,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也算是为祖国人民,子孙后代做点贡献。
然而并没有……
就这样居然还好意思舔着脸复辟。老天也他妈瞎了眼,给了你第二次机会,那你是不是应该知耻而后勇,戴罪而立功?然而我们完全没有看到他对自己的祖国,臣子,人民有一点点感恩,一点点内疚,一点点责任。
复辟之后就是更多的错误。
上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攻倒窜,打击报复。杀于谦等人,就是为了自己夺权的政治正确不择手段。然后给王振和也先修庙,无非就是不想面对当年土木堡的错误嘛,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矫枉过正。
多年的艰辛起伏并没有减少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老爷脾气,反而多了勾践吕后一般的心理变态。过河拆桥,任人唯亲,反正老子天下第一。
对自己亲信的人,无关的人,给一点事不关己的小恩小惠。谁不会啊?真到了大是大非面前,要他做出点牺牲的时候,他对得起谁?
哪里是什么好人,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坏人。
就这样一个皇帝,居然也能够善终,也就怪不得后来几代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明朝皇帝从他开始,就奇葩辈出,真是活该有这么一个榜样的力量了。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看了明朝那些事,认为明英宗不是昏君,要知道明朝那些事带有十足的个人倾向,当年明月把于谦的死归咎于徐有贞,在我看来即使徐有贞没有给于谦安个"意欲"罪名,于谦也必死无疑,明英宗是不会让他活着的。明英宗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你看看他做的事,用的人,甚至南宫复辟后给王振"平反建祠",哪个是明君所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朱祁镇为了自己的安危,他不是守国门是扣国门,这样的人哪里配当一个皇帝,至少不配当明朝的皇帝
小时候看新龙门客栈,觉得东厂的公公们真是太坏了,人忠臣后代都要远走塞外了,这帮没鸟的人还追个没完。后来觉得如果不是狗皇帝的要求,人公公身娇肉贵的闲大发了没事跑西北吃灰。。。后来长大了知道这皇帝原来就是英宗。。。王八蛋害死我童年女神邱莫言。。。
杀于谦在这件事绕不开粮食 开头先介绍一下关于明朝粮食这个问题
仔细研究一下明史,就会发现——只要遇上了灾荒,调查属实后,地方上奏请求减免税收,朱家人没有不同意的。被黑的那么惨,还是在《明史》中,有这样的原话——“民不知凶荒,朝廷不知缺乏也!”明代漕运比元代更为发达,明政府成立了专门运粮的部队——运军,辖下运船有一万一千多艘,官军达12万人之巨。因为粮仓分散各地,不容易管辖。于是,明英宗开始改革:“毁临清、德州、河西务仓三分之一,改为京通仓。”历经景泰帝、成化帝三朝,运河四大粮仓,就此成型。(算上英宗复辟的天顺朝,就是四朝。)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明英宗为何要集中粮仓呢?这件事稍后讲述。既然扯到四大粮仓,那就扯一扯于谦的死因之一。明朝在“仁义”皇帝弘治朱佑樘之前,有一个定语——叫做“国积三年粮。”朱佑樘之后,就变成了“国积两年粮”、隆庆之后,就变成了“国积一年粮”,甚至……很多粮仓一粒也没有!这个“国积三年粮”是啥意思呢?——明朝储存在官方粮仓里面的粮食,足够吃三年——是全国。实际上,单单从明朝官仓的储粮归属权转移情况,就能看出明朝灭亡的真相。
(上篇文章有写粮食大权在朱祁镇还没亲政时被文官给抢走了 将全国粮仓位置全部写出来具体位置,那是要费功夫……但是,粗略到县,这就很简单了!甚至,还能告诉你这个地方是官仓,还是义仓!陈佐立先生的硕士论文《明代粮仓研究》,专门就讲的这个。)
实际上,明朝的每个强权皇帝,都屡屡要求储粮。朱家皇帝下过很多、很多这种类同的圣旨——要求各村建造粮仓储粮。明朝的粮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中央直辖粮仓,王府辖下粮仓,运河水次仓,地方官府粮仓,民间义仓,村里社仓。成化帝时期,在奏疏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里积粮三百石”,甚至不乏“积粮七百石者。”明朝一里只有110户啊!单单村里储存的粮食,就够全村人吃一年了!这些粮仓全部加起来,在弘治之前,足够全国食用三年!难以置信不?在弘治之前,不乏这样的记载:“宣德六年,湖广襄阳广盈仓旧仓,积粮小麦三十余万石。”“正统三年,福建汀州见在仓,积粮33.2万石。”“南京各卫仓,积粮四百五十万石,每年军俸粮仅七十五万石,可支六年。”“景泰六年,衡州府广盈仓积粮十四万石,军需五千石,可支二十八年。”至于地方遇上灾荒,明朝最常见的操作就是不但免除税赋,更是让开仓借贷。约定春种秋还者,或是免息,或是仅有一分息。甚至,直接不要了!比如:洪武二十五年,赈济陈州、原武等地,就是无偿赈济。永乐十年,莱州等地遭灾,直接发放赈济粮近六十万石。永乐十一年,青州府水灾,一样直接不要灾民归还了。朱祁镇的正统六年,常州府的武进等县遭灾,也是直接不要归还了。至于官府施粥,更是常态。我讲了这么多粮食记载,就是为了说明于谦的死因之一。既然讲于谦,那就以正统朝来说。
先说朱祁镇这个人的人品——朱祁镇不是要造海船,重启大航海么,于是,福建发起叛乱。朱祁镇怎么解决的——他看出来造反的真相了啊!于是,除了派兵平叛之外,还让福建开仓放粮,约定:借粮一石,还粮两石五斗,但是,不限制归还时间。就看这一条,就能看出朱祁镇的手腕。一边打,一边拉,这手段不低吧?不要说朱祁镇小家子气,或者说他没看出来福建叛变的真相!再看看他再次登基后的操作:天顺元年,河间等府三十万人遭灾,朱祁镇直接发放近25万石粮食。直接不要百姓归还了!若想看透一个人,小事就是最好的入手点。就这两次赈灾,就能看出朱祁镇的人品。福建叛乱,他想的不是全部杀了,而是用利益,诱使百姓归家。你看,不限制归还日期——这不是白给的么!这不就是告诉老百姓——不要跟着他们造反了……就这一点,这足以看出,朱祁镇是个讲仁义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于谦?实际上,这件事要从朱祁镇亲政前后入手。朱祁镇正式亲政,是在正统七年,张太后殡天。实际上,正统五年,杨荣去世,他就逐渐有权利了。就在朱祁镇亲政前一年的正统六年,福建中央直属粮仓,改为地方掌管。这背后的含义,兄弟们应该都理解吧?士绅夺权了呗……实际上,这也不是首次。明朝最初的政策,地方纳税粮食,是由各地卫所仓储接收的。中央粮仓,更是设在卫所所在地,军户仓不但储存军粮,还包括皇室用粮,和官员俸禄粮。卫所军户,人家世代当兵,父死子继 换句话说——这是皇帝的人。朱家人让军户,来看管粮仓。也就是说,这样的规定下,粮仓直属皇帝。“仁宣之治”的宣宗十年,也就是朱瞻基死那年。朱瞻基正月就死了,小皇帝朱祁镇继位。当时,朱祁镇只有8岁,大权在张太后和三杨手里。户部右侍郎王佐,上奏:“河南卫所,发生了贪污事件。我觉得让卫所接收地方粮税,会导致他们贪赃枉法~,滋生腐败~,弊端百出~……还请大佬们拿个意见……”(原文太长,我就只说核心意思。)这就是个由头。
实际上这话的意思就是——“哎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是个小屁孩,咱们赶紧捞好处吧……”于是,三杨大手一挥——“今后粮食的管辖权,再也不归地方卫所了,交给我们文官来掌握吧!我们读书人,多清高啊,放我们这,那是不会贪污的!”朱瞻基是正月死的,这件事发生在七月。朱祁镇刚刚登基之初。明史对这件事描述不多,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外面一圈要打仗的地方外,其他地方的粮食大权,全部落到文官集团手中。也就是除了辽东、甘肃、宁夏、沿海卫所照旧由卫所掌管外;全国粮仓管辖权,都已经掌控在了文官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引出了这件事的河南卫所——当时于谦就巡抚河南、山西两地。就在他在河南、山西当巡抚时,他有一份奏疏,至今还在。正统六年,朱祁镇还未彻底掌权之前。于谦上奏,说河南、山西,都有几百万石粮食,不若让地方官统计有没有百姓吃不上饭,制定一个标准,救济他们,等他们有粮了,再还回来……三杨在位时期,于谦的地位是很高的。三杨将于谦视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上的所有奏疏,早上递上去,晚上就被内阁批复同意,并立即发出!效率之高,堪称第一。甚至,于谦上奏的事情,几乎没有被驳回的。也就是说——他说啥,就是啥!试想,于谦主政河南、山西两地;所奏之事,又不会被三杨刁难。于谦可是出了名的大清官,他为何没有提前发现河南军户的贪污问题?这里面只有两个可能:其一,发现而不说;或者不能说。其二,以兵部右侍郎之尊巡抚河南、山西的于谦,真的没有发现自己治下,出了这种事。要知道,在这件事发生时,他以兵部右侍郎之尊,担任河南、山西巡抚,已经整整五年之久!于谦是宣德五年,直接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两地的。虽然“巡抚”这个词汇出现的很早。但是,巡抚成为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定义名词,就源于宣德五年。“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明宣宗派遣于谦等6位侍郎,巡抚各省,督理税粮及与税粮有关的地方事务。”看到没,于谦的任务重心,就在税粮上!要知道的是——为什么要设置巡抚?明初,一省最高长官是布政使。一省大权全部在布政使这里,就导致了“贪污”、“腐败”、“舞弊”……窝案丛发!正像他们说的——老朱几万人、几万人的砍,都没将他们砍老实!洪武24年,文人集团上奏,说秦王朱樉昏庸无能,胡作非为,掳走一百多男童,阉割当太监,又抢夺一百多童女……朱樉是明朝宗人府,第一任宗人令。它们要弄朱樉,就已经说明了问题了。更何况,,,我尼玛,碧莲咧?还特么能不能要点碧莲了?哪怕只有一个原子大小——我不要求多的,只要这么连个显微镜也看不到的脸皮。它们哪怕只有一个原子厚的脸皮,也不会说这个话!朱樉的这个最大罪过,受害者是谁,你们知道吗?没有人告诉你们吧?他们为什么不说?……有没有这回事?有!——朱樉出征西藩,破其部落,掳走其妇,并童男童女三百人。看清楚了,这些人都是朱樉出国征讨敌人时,带回来的。哦!原来是敌人啊。它们不说这个来源了吧?我就纳闷了,五胡乱华时,你在哪里?汉人沦为两脚羊、香香肉时,你在哪里?汉家江山沦丧,白骨盈野,先人百不存一的时候,你在哪里?你跪在地上,为了藩人愤怒咆哮、无能责骂的样子……像极了三大效长!
朱元璋收到很多攻歼朱樉的奏疏,于是让朱标巡抚陕西。兄弟们可以不相信我,朱标你们该相信吧?朱标都不认可的罪责——它们是有多么不要脸,使劲在那里呼扇?朱标查到了什么?史书上没说——就在返回不久,落水而死!“我让你查,我让你查,我特么弄死你……”弄死了朱标,紧接着连遮掩都不遮掩了,直接毒死朱老二。大明皇室首任宗人令——卒……前面我也说过,朱元璋已经成年了的儿子,五年时间,死了四个……死得朱元璋不得不下令,让大军护卫朱老三、朱老四……死的朱老三、朱老四不得不躲在军营内……就这——朱老三还是被刀了……朱元璋时期,都已经是这个样子——有了“仁宣之治”,经过三杨独揽朝政后,会发生什么……就已经是可以想象的 王佐上奏,三杨大手一挥,拿走全国粮食大权的时候——于谦已经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担任山西、河南两地巡抚——五年之久!我上面举得那个例子,于谦正统六年的这份奏疏,从此开启了“文官要求中央开放粮库下发粮食的定例!”这么大的事——当天通过并发出!那么,事关大明生死存亡的粮食大权事件,他为何沉默?五年时间啊,治下的情况,他还没摸清楚吗?如果没摸清……(结论我不敢下)按照世人记忆中于谦英明神武的程度来讲,这完全不应该吧!还有——为何恰恰是他主政下的河南卫所,会爆出贪污之事呢?天下这么多卫所,为何偏偏发生在于谦主政的河南?偏偏是“三杨内定接班人”于谦的治下?就算贪污是真事!我不去深挖这事是真是假!我只说出这几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地方军户的贪污,竟然要拿走全国粮食大权?为何发生的时机——恰恰是三杨之一的杨荣老死,张太后身体也不行了的时候?为何偏偏发生在——朱祁镇已经逐渐开始掌权的节骨眼上!为什么一件小事,引发了这么大的后果,于谦却没有站出来?于谦可是兵部右侍郎、巡抚两省的国家重臣啊!这种事关国家稳定的大事,他竟然袖手旁观了?要知道,明朝各部尚书,是不管事的,部内差事,实际上都由左右侍郎管理。于谦握着兵部二把手的大权,巡抚河南、山西两地。皇恩何其浩荡!为何在“全国粮食大权”这种事关一国安危的大事上,他却没有站出来反对呢?就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于谦是文人集团的人,不是皇帝的臣。再问:为何偏偏一个地方卫所的出事,全国粮食大权,立刻转移了呢?为何偏偏发生在杨荣死后,朱祁镇已经开始掌权之际?这个时机之巧妙,结局之重大,完全有悖常识啊!你看——小皇帝继位,就立刻转移粮食大权的归属,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朱祁镇逐渐掌权,正统六年,于谦一封奏疏,使得文臣集团拿到了开仓放粮的权利,正统六年,福建粮仓划归文官掌控。有意思不?时机巧妙不?这么大的事啊!全国粮食归属权的转移啊!竟然没有经过讨论,没有经过论证,立刻就转移了……效率之高,速度之快——竟然赶在在朱祁镇亲政之前,就已经全部搞定!那些为了封驳皇帝权利,不惜几百人一起挨板子的壮举……竟然一个反对的声音都没有?这……离谱的词意太小!还有更高级点的词汇没?这个背景先放一放。既然讲于谦的死因之一,就要将整个脉络挖出来。正统十年,朱祁镇裁撤临清、德州、河西务三仓,各三分之一,通州仓设立。正统十年,朱祁镇裁撤临清、德州、河西务三仓,各三分之一,通州仓设立。再说回粮食问题。正统年间,单单南京诸卫粮仓,岁收粮食160余万石。正统元年,定通州粮仓之名。(四大运河仓储即将开始出现。)正统九年,太原上奏,当地一个仓库,存粮九万石!(记住这个地点。)正统十年,朱祁镇裁撤临清、德州、河西务三仓,各三分之一,通州仓设立。
有意思了。
(为了逻辑严谨性,这一段写了好几天,我不单单翻了史书,又特意查找了很多论文,甚至还趴在地图上研究了半天。接下来在土木堡之变里面在详细介绍)
在加一点
正统十年,朱祁镇开始查粮仓。这一查……查到了哪里,哪里就开始失火!十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粮仓着火。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彭城卫、南京新仓,粮仓着火。十二年:景陵卫粮仓着火。十三年:忠义前卫粮仓失火……这都是惯例了,历朝历代,只要查粮仓,岂有不失火的!文人集团:傻逼,老子们好不容易才抢来的好处,你还想查?你查一座,老子们就烧一座!
第一:土木堡事变发生前,王骥等人刚刚打完麓川之战,手底下士兵的战斗力有保证
第二:很多人被不少明末的小说误导了,觉得英国公是明朝顶级勋贵,但实际上,正统朝真正的顶级勋贵是文官出身的王骥,正统朝的大部分战争都是他带兵打的
第三:土木堡事变损失的兵力根本没有网上跟风宣传的那么多,那个地方的地形也决定了塞不下那么多人,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斩首行动
第四:土木堡损失的大多数勋贵都有后代,爵位可以继承,于国体影响并不大。至于说损失了这些勋贵导致朝廷没法打仗了,不好意思,真正一直带兵打仗的是王骥
那么问题来了:
在国家危机关头,于谦为什么不许王骥返京?
京城士兵不足,临时抽调各地的士兵都算可以理解,但是于谦为什么要将京营改制?
谦粉给个解释,别老拿岳飞捆绑说事,于谦不配
我倒是更想问一句,得是昏到什么样才能在你的道理中被认定为昏君?
他朱祁镇一辈子也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御驾亲征)差点身死国灭,第二件(夺门之变)后自毁长城,国之柱石被弄了个死于非命。这两件事都是听了小人之言,毫无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所做所为对整个王朝的命运毫无好处,这样的人不是昏君,谁是昏君?
谢邀。·
@李雨桥
知乎的提问有一个很坏的毛病,不管什么历史问题,都是你如何看待。实际这种问题,不是这么问的嘛。
说明英宗不是昏君,这个是不对的,至少在杀于谦的时候,他是因为自己的皇位问题受到蒙蔽的。
土木堡之变,蒙古部落首领也先俘虏了明朝的皇帝英宗朱祁镇。接着,也先趁胜之势,率精锐骑兵进攻北京。在于谦的率领下,明朝坚决抵抗,打胜了北京保卫战,并打退也先,将蒙古军队赶出关外。
北京保卫战以后,于谦实行了强军政策,明朝的军队实力越来越强。也先在战后虽然不断入侵劫掠,但并不能占到多少便宜。被俘虏的皇帝朱祁镇,本来可以作为也先的一张王牌,可是打北京的时候就没什么用,这会儿就更没用了。起初,拿朱祁镇跟明朝坑点钱还管用,可是到后来,明朝在于谦的主持下,边将们根本就不搭理也先。
于是,也先就开始想议和了,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明朝这边对议和兴趣缺缺,主要是继位的皇帝是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他不想让他哥回家。当初,是因为朱祁镇被蒙古人抓走了,朱祁钰才当了皇帝,这要是议了和,那首先得把太上皇哥哥请回家吧,那他回家了,这皇帝是让他做呢,还是我继续做呢?蒙古使者来谈了几次,在众臣的请求下,并且承认即使朱祁镇回来,朱祁钰仍然是皇帝,明朝方面才勉强提到请朱祁镇回来。但是,事情仍然拖着,各种理由,比如迎太上皇礼仪在筹备啦什么的。朱祁镇早就等急了,声称不用什么仪式不仪式啦,我要回家。朱祁钰呢,还真就仪式从简,只派了一个侍读商辂去接朱祁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就跟普通百姓家接个吵架的小媳妇回娘家似的。景帝朱祁钰也跑到东安门去谒见,双方承认一下帝位的交接,然后朱祁镇就被送进南宫了。
南宫这个地方,在故宫的地图上很难找到,因为太小了。在哪儿呢?明代北京城有皇城,皇城里面还有内城,南宫不在内城,只是在皇城最最东南角的地方,有一个叫祟质宫,俗云"黑瓦殿"[1]。南宫不大,大小跟它西边隔壁的皇史宸差不多,可能还要小一点。英宗朱祁镇住在这里,即不让见外臣,也不让外臣来见他,还派了一个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为了预防万一,还把锁南宫的宫门的锁给灌上铁水,甚至连南宫外路边的树都全部砍掉。
怎么样才能长长久久的当皇帝呢,这是朱祁钰头痛的问题。换太子,现在这个太子还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把太子换成自己的儿子。朱祁钰这个皇帝,当初形势紧急,本来是临时监国的,后来转了正。因此换太子这个说法不成立呀,大臣们肯定要反对的,而且没人帮他提这事情。怎么办呢?给好处。你只要同意我换太子,我就给你升官,赏赐金银。这法子虽然很粗鲁,但是很有效。刚好这时候,广西的土知府黄 也上疏请求更换太子。黄 怎么就提了这么一档子事呢?黄 是个庶子,他爹黄(王+冈)年纪大了,就把土知府的位置传给嫡子黄钧[2],这很合理。但是黄 不干了,让儿子假传上命,征兵,纠集部队,半夜杀进府城,杀了黄钧全家。逃出来的黄钧家人跑到当地的巡抚李棠和总兵武毅那儿报告,经核查属实后上报朝廷,立即逮捕了黄 。黄 为了自救,派心腹千户袁洪上京打点,同时给朱祁钰上了这么一道奏疏。朱祁钰接到奏疏一看,说,“万里之外,居然有这样的忠臣。 “立刻下旨,把黄 放了,然后开始让群臣议换太子。受了好处的大臣们当然都表示同意,于是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改立太子朱见济——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深被贬为沂王。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东宫的官员都是一品二品,另外还支双俸。官员双俸在明代是极少见的,虽然有的官员身兼数职。就是后来张居正都没有双俸的待遇,也就申时行三辞四辞的才勉强拿两份工资。朱见济还不到五周岁,他用的官员们的地位几乎跟他爹差不多。
可惜命不好,费了老大劲换了太子,刚过一年多,太子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就这么一个儿子,再生一个儿子替上去都来不及,朱祁镇倒有好几个儿子。又过了半年,御史钟同和礼部郎中章纶上疏建议,把太子之位还给朱见深吧。朱祁钰大怒,将钟同和章纶逮入锦衣卫诏狱,严刑拷打。
到了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自己也病了,病得很重。大家都觉得要立个太子了,有的赞成重立朱见深,有的不同意,最后上疏早立太子,至于立谁,那还是请皇上拿主意吧。朱祁钰都烦死了,“朕就是一点小感冒,十七日就去上朝了。”
等不到十七日了。
十六日晚上,众臣又写了一份奏疏,这次是请求复立朱见深,奏章刚刚写完,还没上疏呢,就变天了——发生了夺门之变。发动夺门之变的,是石亨和徐有贞[3]等人。早几天,朱祁钰让石亨代他去郊祀,石亨就知道朱祁钰病得不轻了。[4]石亨觉得,与其让朱见深做太子,不如直接把朱祁镇请回来做皇帝,事情办成了,功赏是跑不了的了。找来了张軏yuè、曹吉祥、许彬、徐有贞这几个人商量,许彬认为,这是“不世奇功”啊。十四日晚上,大伙聚在徐有贞家里,徐有贞问,这事情南城(关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知道了吗?石亨等说,“已经秘密通知了。”徐有贞还是认为,这事情朱祁镇同意才行。十六日晚上,又聚在徐有贞家里,这回朱祁镇已经同意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呢?徐有贞又开始跑到自家屋顶,夜观星象,结论是,“就在今天晚上”。然后又找来了王骥、杨善、陈汝言等人,一起动手。徐有贞跟家人告别的时候说,事情成了,功在社稷(这有个屁功劳);不成,就是灭族之祸。走得回来,就是人;走不回来,就是鬼。
徐有贞让张軏率一千多人等在长安门外,让石亨收了各城门的钥匙,到四更的时候放张軏的兵入城,其它的城门则全部锁上,以防外兵。军队到了南宫门外,门锁着,徐有贞命人抬巨木撞,又让士兵爬墙进去,把墙都拆了,终于冲进了南宫。众人跪请朱祁镇登位。朱祁镇这才问他们一个个谁是谁,关太久,人都不认识了。众人拥着朱祁镇到了奉天殿的时候,刚好已经是天亮早朝的时候了。等候早朝的众臣,先是听到一阵鼓噪,接着钟鼓声大作,所有的门都打开了,然后就听到徐有贞大喊,“太上皇复位了。”
朱祁镇一登位,立刻就命徐有贞入阁。第二天,逮于谦、王文等人下狱,徐有贞接任兵部尚书。没过几天,就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十几天后死于西宫。一种说法,是朱祁镇派太监把朱祁钰弄死的;另一种说法,是朱祁镇听任朱祁钰自己病死的。不管怎么说,前不久朱祁钰的神志还很清楚,没理由死的这么快,只是朱祁镇不希望他这个亲弟弟活着。
于谦被捕以后,徐有贞、石亨等人就唆使党羽弹劾于谦、王文等阴谋迎立外藩襄王朱瞻墡shàn的儿子做皇帝。王文辩称,召藩王进京得用金牌信符,派人去得有马牌,这些东西都在内府和兵部,是经得起检验的。于谦则冷笑说,这都是石亨等人的意思,有什么好辩的?事实查对的结果也正是金牌信符都在内府,所谓的犯罪,证据不成立。主审的都御史萧维祯阿附徐有贞、石亨,在原来拟定的这些罪名前面加了两个字——“意欲”,就是说于谦等人是想这么干。好一个“意欲”,没有犯罪事实,仅凭一个捏造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可以定罪的吗?这跟三百年前杀岳飞的罪名不是一回事么?而且,判的是死罪。朱祁镇于心不忍,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啊。”徐有贞回答了一句话,“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这真是一句历史名言,逻辑是,因为于谦谋立外藩,所以你朱祁镇才从南宫出来复辟。如果于谦没有罪,那么你来干什么呢?你做皇帝的前提就不成立了。所以,于谦的罪名越重,你的皇位就越正当。
扯淡!
换一种想法,杀于谦的时候,朱祁钰已经死了。那么接下来谁做皇帝呢?朱祁钰已经没儿子了,除了朱祁镇也没有别的亲兄弟,最直系的还是朱祁镇。要不然就是原来的太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做皇帝,朱见深当时才七岁(虚岁),那不还是朱祁镇嘛。凭什么,又为什么要拉上于谦这些人呢?假借于谦谋立外藩之名,实际行的是诛杀异已之实。于谦死后,徐有贞、石亨继续罗织罪名,打击于谦推荐和不依附自己的人,并列名“榜于谦党人示天下”。
拿住了朱祁镇夺门之变这个把柄,夺门的功臣都得到了封赏,尤其是徐有贞,朱祁镇很是信任,过不久又升他为武功伯。石亨和曹吉祥则更加大肆招权纳贿。徐有贞当了婊子,却想立个牌坊,不想跟石亨、曹吉祥混在一块,怕坏了他的名声。因此,当御史们弹劾曹吉祥、石亨强夺民田、冒功滥职等罪的时候,徐有贞没替他们庇护,说有这事。本来呢,石亨跟曹吉祥不是一路的,现在石亨跟曹吉祥说,我是外臣,你是内官,咱们俩得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徐有贞。于是,曹吉祥就派小内侍偷听英宗跟徐有贞的秘密谈话,然后故意在朱祁镇面前泄露。朱祁镇就很吃惊了,你怎么知道这事情的。曹吉祥说,这事徐有贞告诉的啊,外面满大街人都知道了。朱祁镇就觉得徐有贞靠不住了,慢慢的疏远了他。曹吉祥和石亨又唆使言官弹劾徐有贞和李贤,两人都被抓进了诏狱。李贤在吏部尚书王翱的保护下复任吏部侍郎,后入阁。徐有贞则被谪戍金齿,几年后释放回籍,没死算他运气。
干掉了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更加无法无天。石亨想效法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安排他的侄子石彪在大同作为据点。朱祁镇对石亨石彪内外握有兵权也深有疑虑,召石彪进京,石彪不来,千户杨斌等几十人进京奏保。朱祁镇将杨斌下诏狱审讯,得知这一切都是石彪指使,这更不得了了,于是就把石彪关进了诏狱。风向一变,石亨就受到各种弹劾,也关进去了。最后,石亨死在狱中,石彪也被杀。石亨死后,曹吉祥和他的侄子曹钦兔死狐悲,觉得与其让朱祁镇收拾自己,不如发动政变。历史上,有太监的后代政变做皇帝的吗?有,曹操就是。曹钦觉得自己就是曹操的后代,也可以当皇帝。计谋一开始就被人告发了,皇宫内立即把曹吉祥抓了,并且紧闭皇城和京师九城。曹钦觉察有变,立刻率众攻打长安门,长安门关着,又去杀叛徒逮杲,砍伤了李贤,杀了御史寇深,一痛乱砍乱杀。这哪是叛乱哪,这是乱来嘛,门都没摸着。最后被孙镗带两千兵围住,党徒也逐渐散去,曹钦投井自杀,他的儿子也都被杀,曹吉祥凌迟处死。
英宗朱祁镇,开始是幼年继位,给朝政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宠信王振,导致土木堡之败。到了代宗继位的时候,年纪已经稍大,代宗虽然在换太子的问题上辗转不定,但是政局还是相对稳定。英宗复位以后,夺门之变留下的后遗症很多,包括杀功臣于谦,后来他也意识到这事被人坑了。而且于谦被捕以后,军队继续废弛,于谦所做的一切努力,又慢慢变回原来的样子。收拾这些夺门政变中所谓的功臣作乱,都给朝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极大的削弱了国力。
[1]现在北京南池子那个地方
[2]明朝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是土官政策,土知府是世袭的。
[3]徐有贞就是英宗被蒙古人抓走以后,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因为这名字太丢人了,朱祁钰听到这名字就不想用他,于是把名字改成徐有贞蒙混官场。
[4]郊祀是大典,就是去圜丘(天坛)祭天,一般必需皇帝亲自去,非到不得已才遣级别较高的大臣代替。祭祀之前,皇帝要斋戒三天,还要亲自选供品。有的时候,还要步祷,就是走着去,步行的路程来回有十公里左右。
读明朝历史
总有一种感觉:
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太祖,成祖老两位也就罢了,好几次都明明老爹当皇帝当得还不错,结果没几年就死了,换上个儿子来就颓的不行。
仁宣之治,如果仁宗宣宗都活的长一些,可能英宗就不会对王振产生依赖。
景泰帝作弟弟的如果身体健旺,以景泰朝众正盈朝的局面,不至于要等来孝宗中兴。
明孝宗其实算中国古代帝王中人品才具相当不错的一位,他如果能多坚持几年,坚持到武宗20岁以后,我觉得武宗也不至于即位后那么少年心性。
武宗的评价一向两分,我还是倾向于他这人能力有,太胡来,即位过早的缘故。
接下来这位嘉靖,不说也罢。
穆宗隆庆新政其实不错,奈何也是过早去世,接下来这位万历,emmm反正老朱家奇葩程度一个赛一个。
扯远了,题目最后问的是如何看待朱祁镇。
各位讲了那么多,咱就一句话:你丫这个祸害为何不死在蒙古不要回来了呢?
我感觉说必须杀于谦还是气度不够




管仲刚开始是齐桓公哥哥的智囊,还差点杀了齐桓公,但一代霸主真是气度不凡
这个所谓的轻易听信了谗言,可以说非常有太宗之风了。
当年朱棣篡位成功,磨刀霍霍却又想立牌坊,于是就有了臣子陈瑛的名言“不以叛逆处此辈,则吾等为无名”,然后“诸忠臣无遗种矣”,
到了英宗这里,也一个德性,磨刀霍霍却又想立牌坊,于是就有了徐有贞的名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不是,你们讲不讲知识产权?抄名言也用点心啊,不能照抄啊!
刀在皇帝手里,你不想杀人,唐僧来你耳边念叨都没用,你要想杀人,右脚先进屋都是大逆不道……
港道理于谦要是稍微有点邪念有点怨气,兵权在手,群臣领袖,那恐怕朱祁镇这个sb废物点心就是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了。
不申诉不抗争从容赴死,说于谦还有阴谋的,也是搞笑。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镇杀了于谦这件事?
王玥波评书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有他是唯一能
你有哪些珍贵的老照片?
妆造被指抄袭,《国色芳华》致歉「在参考中
如何使用 QtWidget 写出好看的界面?
有哪些外行觉得丑但其实很厉害的画?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像古希腊那样高度写实主
如何评价赵本山的演技?
世界上第一个直角是怎么画出来的?
都在赞张译的表演,为啥我觉得他演的很假呢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13 21:07:09  更:2025-01-13 21:13:3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