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为什么陈丹青说我国美术学院的那些素描是死路一条、是一场灾难、是反艺术的?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为什么陈丹青说我国美术学院的那些素描是死路一条、是一场灾难、是反艺术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我记得我高中快高考了吧,来个同桌是学美术的,他一看就是,怎么形容 不好交流,为了练画,手上一直都是铅笔的那个痕迹 这么辛苦练,我感觉他勤奋的画、人都画… |
我想问一个问题,在座的所有从应试美术走过来的同学同行们,你们画室的老师,教过你们明暗交界线的产生原理吗? 还是说他们只是告诉你们明暗交界线要加深? 反正我学了十几年传统美术教育,就没人告诉过我明暗交界线其实不存在,造成这个现象的变量是反光,反光强的时候会把明暗交界线照亮,反光弱的时候明暗交界线和暗部一样深,明暗交界线从来都不是必须比暗部黑的。 这些都是我自己琢磨光影的时候摸索出来的,每次我给我学生讲这个知识点,很多传统美育出来的学生也都会跟我当年一样表示恍然大悟。 类似的还有很多。 比如不是每个物体都有高光,高光只存在于光滑材质,且根据观察视角的改变变换位置。 比如不锈钢等镜面材质表面不存在亮暗部,因为它的所有调子都是反射周围环境的结果。 而这些原理性的知识点,应试美术并不会教给学生,老师只会告诉学生“这里必须画黑!”“这里必须擦一笔!”,这样画就对了!但是并不会告诉你背后的成因。 学生学了半天学的都是经验学,跟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导致国内很多学美术的人都觉得绘画艺术和理性思考不沾边。 那你说,这样的美术教育除了考试有什么用? 总有人管应试美术叫基础,可它真的是基础吗?多少人学了十几年素描,都不知道素描是在研究光影背后的原理,只是觉得多画便能进步,被带到了坑里。 就像是体育老师教数学,每天先做十组基础加减法,那这不是死路一条是什么? 应试美术是也能培养出一些画家,但这些画家的突破都是先从推翻影视美术教育开始的,那这能算是影视美术的功劳吗?绊脚石还差不多。 还总有人拿应试美术来带入写实绘画,拜托,应试美术跟写实根本就没啥关系好不好,你现实中见谁长得跟联考试卷一样崎岖? 一个跟写实和基础都不沾边,只为了应试存在的教育模式,还有一堆人吹捧它存在的意义,实在是不理解。 更: 有人觉得这些问题浅显,是啊,确实没多深奥,但为啥很多老师都不教呢?因为这些对联考的试卷帮助不大。 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在这样的考试机制下,老师没必要教你这些,不教是本分,教是情分。 反正联考也不考查这玩意,死记硬背也能一样过。 所以问题的本质并不是你有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而是整个考察制度没有把这些基础知识纳入必须传授的范围。 而且你也别指望初高中物理学能弥补这一点,因为物理学教的是现象和公式,并不会教你如何在繁杂的画面中分辨这些现象,更不会教你如何把它画出来。 不然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早就该无师自通写实绘画了。 物理知识只能作为美术教育时的理论依据,并不能代替美术教育。 至于能否靠自己观察悟出来,能,但我自己悟出来的跟应试美术有啥关系?明明能教的东西非要让学生自己悟,那还算是教育吗? |
因为陈丹青是个尊贵的人物。简称。。 就这么简单。 国家建大学是为了培养大师吗? 人民搞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吗? 任何一个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师和艺术家的人,首先他的智力就是不合格的。 大师和艺术家是能培养量产出来的吗? 来来来,来个艺术届的人士给大家讲讲,梵高是能培养教育出来的吗? 如果有人认为梵高、毕加索、达芬奇,包括他陈丹青都是能够培养量产的,那说明他根本就不懂艺术。 如果有人认为艺术家无法量产,同时却又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那除了说明他毫无逻辑狗屁不通还能说明啥呢? 我国的美术学院不是谁谁私人掏钱建立起来的。它花的是国民税收,是无数不懂艺术乃至不识字的工人农民粗俗之辈出苦力流臭汗供起来的。我就直白了给大家说,它本来就不是,也不该是培养艺术家的。 美术学院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美术人才的。 比如我们要做个宣传栏、海报广告招贴舞台美术影视服道化。。。美术学院的人才就能搞得美观有吸引力。 |
|
正能量宣扬 |
|
海报招贴 |
|
舞台美术 比如我们要搞个建筑设计、店铺门头灯箱招牌,美术学院的人才就能搞出来好的设计。 |
|
建筑艺术 |
|
商业空间设计 比如我们要搞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院的人才就能拿出人民喜欢,有竞争力的产品。 |
|
工业设计 |
|
服装设计 比如我们要搞文化创意,美术学院的人才就能拿出洛神舞、元宵奇妙游。 |
|
文化综艺 |
|
儿童美育当然,还有陈丹青眼中最鄙视的政治献礼需求: |
|
陈丹青最反对最鄙视的拍马屁政治献礼作品 |
|
指路明灯我川王 。。。。。。太多了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艺术的领域是何等的广阔,在一切需要美的领域,满足一切人民大众对于审美的需求和服务,这才是国家和人民建立美术学院的初衷和最本质的目的。 如果美院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先不说试图通过学院教育培养大师本身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 国家和人民要¥%&……*&%……。。。。。这样的艺术家有啥屁用? 是能当吃还是能当喝? 。。。。。 陈丹青在美国,他挣美国人的钱吃自己的饭,所以他想搞啥艺术就搞啥艺术,这是他的个人自由。 但是他没有资格对国家和人民资源堆积起来的美术学院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美术学院要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要的就是有用。 美术学院的素描就应该是审美基础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风格。这是由它的初衷和使命决定的。 陈丹青懂一点艺术,这很正常,毕竟舟舟也懂一点指挥嘛。偏执痴愚的人在某一方面有着天赋并不罕见,这种文化现象一般称之为“圣愚”。 他懂个锤子的美术教育。 |
|
lan8079 1 次咨询 5.0 138278 次赞同 去咨询 |
孩子们连走起来都费劲,陈却在质疑说:“孩子们为什么飞的这么慢?” 我觉得诸位说的都不在点子上,这就是个乌龙事件。陈丹青觉得考前素描花的死,但对美术来说能画成那样就不错了。 中国式素描的问题很明显,而且原因也很明显:为什么千人一面?为什么那么僵?因为我们的美术教育继承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乱的,画不死画不僵才奇怪。我们没有完全继承苏派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完全继承欧派素描的教学体系,而是两个杂糅,而这两个体系本身就是相互冲突的,这就是原因: 举几个例子,各位美术生可能都有过以下困惑: 问题一 |
|
来自百度 学生:我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都没有问题,但第三步到第四步是怎么变过去的? 老师:........... 问题二 老师:根据光源,区分灰层次,在灰的里面找重、找浅的......... 学生:老师,这是我的素描 老师:你这画的是平的 学生:那怎么就不平了? 老师:........ 问题三 老师:我来讲一下色彩,这个是环境色,这个是光源色......红和绿是互补色,黄和紫是互补色.... 学生:老师,这是我的色彩 老师:不,你这是在用颜料画素描 学生:那怎么就色彩了? 老师:........ 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式素描显得僵、愣? 我们国家素描教学先学习的是苏联,就是央美的马夫班,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是这样的: 1索斯磨成粉融合水刷在纸上,将纸反裱到板子上,待纸干就变成了有色纸 2起形 3找到明暗交界线,统一暗部 4用橡皮擦出高光,这个时候画面上有了三个层次,高光,亮面,暗部都有了。 5刻画,结束 但是中国那个时候很穷,临摹素描的书是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临摹素描的中国人不知道画画用的纸是有色的,还以为苏联人在白纸上画素描。 所以衍生出中国式素描,中国式素描最大的问题在于:因为纸是白的,当我们在第三步统一明暗交界线以后,整个亮部都是平的,而亮部才是层次最丰富的地方,这些微妙的层次基本都要靠人的感觉“硬画”出来,对于新手来讲,肯定很难。 而苏联素描因为是有色纸,所以在统一明暗交界线以后,还可再进行一步就是擦出高光,大家去试试,这一步很神奇,一旦有了高光,即使亮面是灰的没有任何层次,但感觉上就是画完了,(类比于飞地艺术坊的虚虚四步法)你只需要靠感觉找找过渡面、细节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中国式素描画亮面很难,所以好多学生做不到从第三步到第四步的过渡,不敢画亮面,一画亮面层次就乱。 因此,有中国人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机械式分面”处理,大家都去学他,就导致中国式素描千人一面、僵、楞。 欧洲素描对于“结构”的把控要比俄罗斯人严谨得多,准确的说,“结构”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素描的一切”,欧洲人认为:素描就是扒开衣服画身体,扒开身体画肌肉,扒开肌肉画骨头,你要而光影是色彩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关于为什么中国式素描容易画平? 因为苏联式素描本身就是在画光影而不重视结构,用欧洲人的话来说,“俄罗斯人在用素描画色彩(光影),用色彩画素描(明暗)”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列宾美术学院在圣彼得堡,那里属于高纬度,日照时间短,这段时间只能用来画色彩,而素描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打着光画,一打灯光,很多结构就模糊掉了。 |
|
来自百度 这是苏派素描,以下是欧洲素描 |
|
来自百度 欧洲素描对于“结构”的把控要比俄罗斯人严谨得多,准确的说,“结构”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素描的一切”,欧洲人认为:素描就是扒开衣服画身体,扒开身体画肌肉,扒开肌肉画骨头,你要弄懂这些问题,就是跟鲁本斯一样的大师,而光影是色彩要解决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把亮到暗的重度分为1到10的话,那么苏派素描在用1.2.3.4.5来画亮部,用6.7.8.9.10来画暗部。而下面这一张画,他的每一个形体、结构都用了1到10整个重度,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形体上。 苏派素描特点是理性写实,比如苏派素描没有线,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上就没有线,线是“空间面与面的交叠“。而欧式素描特点是灵活,不受光影羁绊,你能便捷的控制线和黑色来制造“美”,把重色安排到你想要的区域能加重局部的厚重感,或是用线来彰显坚硬、松软的质感。类似下面这张程丛林的《念珠》和门采尔的自画像,总之各有好处。但中国可悲的就是两个都在学,两个都学的不怎么样。 |
|
|
|
这就是问题二的答案,我们明明学的是画光影,最后偏偏还要学生把结构画的很明显,就好比你教学生一加一等二,然后非要问学生二加二等于几,这不是要命嘛,这也是导致愣的原因之一 至于问题三是色彩,跟题目无关我就不说了,总之中国老师吹嘘了半天莫奈、印象派,但其实中国色彩教学跟印象派色彩体系没有任何关系,莫奈不知道什么光源色环境色。顺便推荐一本书《江水如蓝》,讲的是中国美院的博巴班,他们的是欧洲塞尚教学体系,我觉得非常强大,很厉害 然后终结一下中国考前素描的问题:1继承体系混乱,目标混乱 2步骤反人类 3没有教过你的东西还非要你画出来, 考前素描确实很不怎么样,但就我们素描教学体系来说,能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 还有就是别太入迷《局部》这个片子 陈丹青本身这个人非常善于演讲。他不完全是艺术家,而是演讲家、文人、政治评论员集一身的人物。 他的《局部》,乍一听说得真好。其实一般般,对专业人士的指导价值很有限,有很多洗脑的成分,用言语引诱着你走。陈丹青就是太执于感性的东西,动不动就“那种味道”、“那种感觉”,但是那种感性的东西也是最模棱两可、最有心理暗示的。 早年陈丹青去外国看展,回来就说过一句:“中国人怎么都画不出来人家的那种油画味(大意就是这个意思)”,引起了油画界关于“油画味”的争论,当时就有人觉得他提的这个东西有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味”非要学外国人的“味”? 陈当年红过一阵子。但乡土之后,他在画坛上就属于被拍在沙滩上的老一辈人了,后来年轻人玩的这些东西他也不大懂,可能正因如此,《局部》他就没有讲当代的艺术。 估计不行以后他转正文人,不怎么画画,干起评论员的行业。陈丹青的评论有时候说的很精辟,很解气,有的时候就感觉有些煽情、渲染的成分。 总而言之学习画画还是要稳扎稳打,一步步提升,别看了一部片子就放飞了自我。 更新一下,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出异议,指出俄罗斯素描才是最重视结构的。 我也是从艺考到研究生,从全因素到线性素描一步步过来的,当初我也很崇拜俄罗斯素描。所以对高考和陈的说法,我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 知己知彼才能彻底了解一个事物越客观的东西,就越容易洗脑我们,总觉得就是这样没错呀?但忘了画画本来是需要主观加工的事,如果一切绘画手法、一切观察手法都来自于客观,但客观世界只有一个,那大家不都千人一面了吗?有同学说靳尚谊,他本身就是马克西莫夫的学生,这种教学体系的推广也是他们做的,所以只能代表一种观点。 在美术圈里,对这种教学体系以及其介入高考有异议的人远远不止陈丹青,这种现象也在慢慢变化。像陈说的那种看了想死的素描,在现在是不可能拿高分的。天津美院老院长就曾说过“这种体系让中国素描千篇一律化更严重了。”类似的话,只不过陈说的比较难听,又似乎攻击高考文化,比较吸引人眼球。 感谢这么多赞,最后偏个题,给高考学子们几个建议。 多去了解美院有地位的一些教授关于高考评分的感受和言论,从中吸取教训,比如很多美院的教授,都说过反感素描“黑白一刀切”这种,这种就要注意。多看看美院的高分试卷,远比其他教辅材料靠谱。(这书中的评语你可能听不懂,现在编书就爱在每张画旁边写段字,显得好像用心点。但不一定真是打分者写的。中央美院高分卷很多年不出了(我那个时候是,但不知道现在怎样),那里面的评语应该是打分者写的。外面很多教辅书画的好是技术好,但你没有那个技术画不出那个效果。在追求技术的路上很容易抛弃对审美的训练,你要想找到你这个层面在技术和审美上都均衡优秀的作品,美院高分试卷是不二选择。)画画没有任何秘密,怕的就是你太迷信“秘密”。(各美院是不是有喜好的风格?考美院是不是有宝典?速写用炭笔分更高吗?是不是只能去北京杭州的画室才能考上美院?到头来才发现,画画就那么几个要点而已,老师只不过是把你认为不重要扔掉的东西,捡起来重新还给你而已。) |
你以为陈丹青是一个画家。 其实他是个批评家,而且喜欢跨行业批判,用美术起个引子,往其他方面批判。 但是他只会批判,提不出任何可行的方案。 奥运会张艺谋听说他名气大,请他来参谋,张艺谋一说设想,陈丹青直接说中国人做不出来,做出来我满地爬。 然后,08年奥运会被老外盛赞是无以伦比的 |
陈丹青的误区,在于错以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美术工作者甚至艺术家。其实不是,中国美术教育至少从00年代开始,就是为了让大量文化课不达标的学生能考上大学,顺便为一批大学解决创收的问题,这才是最主要目的。 所以长期以来都把美术艺考称为走捷径,仔细想想这难道不可笑吗,美术这种专业和天赋要求特别强的领域,竟然会成为“捷径”? 举个例子,中国起码有60%的美术老师,曾要求即将参加艺考的学生“背画”,就是说照着一幅现成的作品死记硬背,把作品的构图、调子全都背下来,然后进了考场就跟默写课文一样再画出来。 就跟学语文、历史靠死记硬背一样,照着来就能拿分,用培养做题家的方法就去培养美术生,根本就是反艺术的行为,结果在中国堂而皇之存在。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看似美术教育热火朝天、但真正在世界上叫上号的艺术家却屈指可数的原因。 所以我一直觉得八大美院,尤其是央美、清华这种,应该在选材时给教授们自由裁量权,就像陈丹青之前看好的几个学生,仅仅因为应试方面的问题不能在清华美院学习,那确实就太可惜了。 |
· 很简单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考前素描,说白了,和它非常相似的一种东西是,高考作文。 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 实际上,学好素描,哪怕是入门的素描,也需要很多理论基础。然后用大量时间去实践,并理解记忆。最后才能掌握入门的知识。这个过程是需要用上几年时间的。(全职学习,换算成边上学边学也许得很多年) 文学也是。不可能说你掌握一些比喻套路,几种结构,然后背一些成语名言,把这些东西一糅合,出来就是一篇真正的文章了。这些东西写出来只能是个高考作文。 画画和文学都是空心的。说白了,它们都是一种信息传达的体系。是一种桥梁,或者舞台。你可以把现实的东西放进去表现,也可以把你的想法放进去。它自己是空心的。你要表现的那些内容才是核心的。 而考前素描,考前作文,它是没有核心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作品它从本质上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能说你考试三小时45分钟,你去表现一个什么内涵。那不现实。它实际上只是一种看似『美术』『文学』实则一顿操作的东西。 再加上评判试卷需要的客观评分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八股取士。比的是套路的熟练度。 所以说嘛,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你也不会去想买一本高考高分作文集回去当作文学作品欣赏。那只会看着想死。区别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学过画画,看着同样定位的考前素描,因为见得少而没那么恶心罢了。 |
|
本质上,这些套路固定的素描,和考试作文一样,都是精神麻木的。 · |
----七月27日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也慢慢得到了大家的关注,看来艺术话题还是有人关心的啊。 ------------------ 首先我们要问问艺术是什么。 国人一说“艺术”就等同于“绘画”,这点是极为狭隘的。艺术/fine art 这个概念本身就大,你可以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走路是一门艺术,把家里收拾整齐了也是一门艺术,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只要做得好了,个性了,有不一样的体悟了,就是一种art。 我原来在国内是念中文的,后来去了美帝最开始也是念新闻,跟fine art,跟绘画完全不沾边。但由于小时候一直对视觉艺术的爱,最后学了studio art的MFA。 在美国读艺术的感受就是,艺术是广阔的。 艺术绝不止是绘画。 一个伟大的艺术大师,可以一辈子都没动过画笔。 艺术的精髓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具体的表达方式只是一种手段。 同一个concept完全可以用二维的绘画,三维的雕塑/装置,或者无维的概念来表达。表达方式的不同,侧重的不同,打动人心的不同,艺术家立场的不同,这才是艺术发展可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我在三年的MFA学习里注册的是摄影专业,但是从老师到同学都绝不止于摄影着一种媒介。我的导师是原来纽约摄影学院毕业的,但真正成就他的艺术的是他的行为艺术和写作。他是social practice的主要艺术家,常年在世界各地作讲演和艺展。我相信他的专业生涯里没有学习过素描,但这决不会妨碍他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再来谈谈为什么要素描。 素描的意义是什么? 把一个石膏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以获得素描的满分,但是一张绝对逼真的素描意义向较于一张石膏的照片来说,差别和存在的意义又不同在哪里? 这个问题在Roland Barthes那里都被讲烂了,摄影术的出现之时就表示了绘画之位于艺术的动摇。具体关于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可以参考郎西埃 /Jacques Rancière 的书“ the future of the image” 谈论的image这个概念的三层意义。 我们看到的“image/象”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艺术的讨论中还需不需要一个“象”的存在? 有了这些现代和当代的艺术哲学讨论,我们再来看看如今艺考的方式——素描,只是停留在对于一个物件“表象”的描摹上。这是不是太陈旧和落后了。 |
|
|
|
如果说中国古典艺术,山水画的艺术境界还值得全民发扬的话,那么它的精髓也被艺术院校的培养之路毁掉了。山水艺术讲究的是一个意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古人都知道不能停留在视觉的表层,要提炼出一种“气”,一种精神,一种哲思。而我们的艺考还在强调素描,强调一个空壳的表面明暗对比。独立的思想呢?物体存在背后的意义呢?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呢?这些是不被重视的。 我一直都在反复跟身边的朋友说,我在美国读艺术的三年是我这辈子读书的高峰期。 在美国读艺术绝对不是“文化课”差的朋友选择的道路。艺术系要看的书是超越了我在武大念文学,密歇根念传播所需要的书。从历史到心理学,从社会学到语言学,从宗教到哲学,艺术的伟大在于反思一切文明的意义。 只有考量到了这些方面,艺术系的学生才能做出好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只有跳脱了事物的表象,考虑到了存在的意义,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的作品才能从一般商业画廊的范畴内走出,走入评论界,最终进入艺术史。 所以说,陈丹青老师以自己留美的经验看出绘画艺术的时代走势——必将弱化。艺术的未来是一种“去象化”的。当年的抽象艺术再到后来杜尚的ready-made都证明了人类艺术文明的这一走势,所以过度地强调描摹事物表象的行为就是反艺术的。 看看当代重要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摄影都是落后的艺术形态了,目前装置,数码,概念还有更多更多无法被定义的艺术形式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 所以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被消灭的,但绘画也绝不是艺术形式的全部。 再看看艺考中的素描,还有如今艺术院校里绘画专业不可撼动的地位,包括油画,国画,版画一类,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那么多会画画的人?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会画画的人,而我们的城市还是一团糟,我们社会的审美还是这么不堪一击? 如果,表象的临摹还是我们艺术选拔和艺术教育,以及社会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那这并不只是一个美术学院的发展问题,而是一个民族审美和社会反思的问题。 ————————此上是7月20日初稿----------- 这几天关注我的答友突然多了起来,这篇刚上知乎写的文章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我在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没还有看过题主所引用的陈丹青的具体视频,但是丹青老师的书和这几年网上的视频我也看了不少,所以我是按照我以往对陈丹青话语的理解,以及自己学习艺术的感悟作答的。 今天做饭的时候无意看到了陈丹青跟“理想国”合作制作的系列视频——“局部”,结果正好看到了这句话的出处: |
|
出自于“局部”第四集,“初习的作品”结尾处。 |
|
陈丹青这一集主要讲述了他对于梵高早期作品的热爱。尤其讲到了上图(海边的男孩)这幅作品。 他认为梵高是一个很“憨”的画家,由他早期的,初习美术时期的作品就可看出,一直贯穿他的整个生涯。然而在这些看起来很“憨”的画作里,展现了天才般的、大师级的艺术价值。 陈丹青对于中国素描考试的感慨也来自于此,他讲到,梵高早期的,还在荷兰时期的素描习作如果拿到中国来参加考试,肯定连准考证都拿不到;但是他却画出了人类历史的精华,美术史里的经典。 我想,以陈丹青的看法,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青年人的“初衷”,一个天真的状态,一个“憨”的表现态度是可爱的,也是难得可贵的。 在“局部”这个系列视频的前几集,陈丹青一再地表现出对于“十八岁”、“青年人”、“天真莽撞”的状态的向往。我想,他之所以认为中国美院素描考试制度的弊端,就主要在于扼杀了青年人初识画笔时的天真。统一的考试制度、刻板的评判标准、千篇一律的要求,可能将天才磨成庸才,将艺术的激情和灵性磨得干净。 而我在上面的回答中提到的“艺术去象化”、“绘画形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必将弱化”这也在陈丹青其他的视频和讲演中出现过,好像在某期的锵锵三人行里他具体谈过。而关于这一点,我依照我在美国学习艺术的经历来看,我也是同意的,所以我才有了以上的回答。 但至于中国美术考试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素描是不是一项艺术的基本技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没有在国内参加过美术高考,所以我也不敢妄加评判。我所一直强调的,多读书,多涉猎,多思考,多反思,这不只是在做艺术的领域里才需要,其实什么学科要想有长远的发展,都得这样。有人说,我的想法太理想化了,我想说,做艺术的人都不理想化,这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吗? 具体关于美国艺术学科招生/考试的方法,中国艺术培养制度和美国的观念差别(艺术究竟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评论里,我和 Lea Liu 的对话。 也不要为中国美术教育感到绝望,因为我们人多,这既是弱点也是优点,因为人群里总会出现天才,而金子就会发光。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多读书,多思考,啥都好。 --------7月27日更新--------------- =============================================== 欢迎关注我的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
在中国有个特点。搞艺术方面的一些人,只要去美国/国外走一圈,回来基本就是一个废物。比如陈某人。之前取得的成就就是出国之前取得的。回来之后呢?有新作品吗?有新成就吗?这几年尽出爆论了。 麻烦您有了新的进步和成就再来说话。要不然说出来的话让人笑话。 另外,本人也不是贬低艺术和文科方面,但是理工科,互联网科技界从美国回来在中国基本混的风生水起。对比艺术,文科也是一声叹息。。本人没有贬低文科的意思,但是这个最终表现确实让人失望(文科极其重要,要不然宣传口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 本人从不删评论,底下评论被删了不少,不知道啥原因。 |
更大的问题在于陈丹青才是死路一条。他为什么被迫回国?还不是因为自己的技能在国外可能就是Akid的下场。稍微浸下咸水就要走大师路线现在已经很难维持了。 |
首先,陈丹青并不是说我国美术学院里的素描是死路一条,而是说考前班培训出来参加艺考的那些素描作品。 这句话出自陈丹青主持的文化类节目《局部》(第一季)第四画:初习的作品,其中以梵高初习时的作品和现在中国考前班作品进行比对,我截取了这一段视频如下: 陈丹青谈中国美术考前班素描:是死路一条,是一场灾难,是反艺术的!1.3 万播放 · 40 赞同视频 |
|
? 很多美术生在踏上这条路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去学艺术的,包括我在内。 但其实艺术这条路早已被国内的培训班改造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且“收费合理”的双向8车道高速路,只要交了钱,选择了合适的车道,就可以让你一路直达跨进大学的校门——没有一家培训机构说送你跨进艺术的大门。 在高速疾驰的状态下,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们,又怎么可能有闲情雅致好好观赏沿途的风景,又怎么可能有闲心停到路边去摘一朵野花? 当这些孩子风驰电掣风尘仆仆地一头冲进美院的校门后,教授笑眯眯的说:“来,孩子们,请把你们路上采到的花拿出来,老师要教你们编花环。” 是的,当我第一次跨进清华美院的课堂时,我像这些孩子一样懵:我们是靠速度和技术赢得的胜利,没人让我们采花啊? |
|
就像这些模拟联考中的高分卷一样,艺术价值孰高孰低?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美院在大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基础课,我们老师也曾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说过:忘掉你们考前班学的那些东西,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艺术,去接受艺术,去理解什么是艺术。 艺考≠艺术 也许在中国美术教育和高考的初期,在没有考前培训机构的时期,艺考真的是踏上艺术之路的第一步,是为真正有艺术素养和潜能的孩子开辟出来的超车道。 但是世界上向来不缺投机取巧的人,尤其是在大学文凭成为踏入社会的敲门砖,成为个人能力衡量标准的时候,那些在慢车道上的人看着旁边稀稀落落的超车道,心里难免羡慕嫉妒恨,凭什么他们会画个画就能拿到大学文凭,让我在这吃柠檬?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挤上这条超车道,导致道路满负荷,这条路也堵了,但是前面的停车位有限,让谁进不让谁进呢? 也许在艺考的初期,考察标准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和区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每个阅卷老师都有自己的标准,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学生。 但是随着人数越来越多,有些人就会跳出来叫嚣:我这个作品凭什么不好?他的到底好在哪?你如果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你们就一定有黑幕!你们就是在坑我! 没办法,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少数服从多数,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艺术,这门感性、浪漫而又自由的学科,被迫披上了理性的外衣。 披上容易脱下难,众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拔地而起,如蝇逐臭,借着理性的外衣贪婪地吸吮着艺术的血泪。 |
|
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让艺考始终摆脱不掉“捷径”的标签 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表现手段,就像诗歌和音乐一样,但是艺术和学术,从古至今就从来没有对等过。 李白纵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霸气,依然难以得到重用,直到中年被朝廷征用时还免不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苏轼纵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也免不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奈。 谁让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不能以诗文称雄呢? 艺考也是如此,在大环境的孕育下,“艺考八股文”逐渐成形。 八股文的雏形是南宋经义。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而当时文体还是较为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南宋经义已具八股雏形了。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B%E8%82%A1%E6%96%87"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 当这一切规则和限制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还算清醒的人能够看出这些规则背后畸形的人性和欲望,能够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这时候就会有人再次跳出来:规则还不都是你们制定的?你们制定了规则又来说规则不公,你们就是沽名钓誉!你们就是假清高!你们就是割社会主义韭菜! 呜呼哀哉 当这些被理性定制和栽培后的韭菜摆在艺术学院阅卷老师的面前时,他们也没得选,或者像陈丹青老师这样愤然辞职,大手一挥撕下那块名为理性的遮羞布,将血淋淋的现实展现在公众面前。 殊不知,依然会有些人出来跳脚:你连大学都没考上,也配叫艺术? 战士倒下的时候,苍蝇们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营营的叫着自鸣得意。 诚然每一个人都非完人,何况在同敌人厮杀的战场之上,以有心算无心乃至栽赃嫁祸之流也不再少数,又有谁能如小说里的英雄那般逢战必胜,不落下一块伤疤? 所以,当战士们一起悼念倒下的战友的时候,总会有苍蝇们嘤嘤作响,以此来凸显它们的存在。 “看啊,多么丑陋的伤痕,多么愚蠢的一群人。” 苍蝇们总是自鸣得意,然后同其他的苍蝇们一起吹嘘着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因它们是从粪坑里爬出来的,便想将别人也拖到粪坑里面去。 苍蝇的思想是,苍蝇一定要多,只要同化更多的苍蝇,它们在嗡嗡叫的时候才是安全的。 从艺考-复读-再艺考-清华美院,毕业后也一直在关注艺考这个行业,这一路走来,我对艺术和艺考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但我没有勇气和资格像陈老师那样义愤填膺,毕竟我也是艺考的受益者。 对于现在每年50多万美术生来说,艺考这个规则纵然存在着太多的艺术泯灭性,但也是目前来看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形式,而且艺术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被拆解成了更多专业和门类,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 这是你我都无力改变的现实。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艺考洪流中认清自己的方向,握紧自己的尾舵,艺术是一种追求,技术也是傍身的手艺,如果没有追求艺术的苍穹,守住技术这一亩三分地也能吃得饱。 我是木木学长,一个来自清华美院的美术老生,愿用自己浅薄的艺考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美术生学弟学妹们指明前进的道路,艺考很孤单,学长陪你一起走。 想要评画和更多艺考相关问题欢迎来我的圈子交流: 艺考美术生 - 知乎?www.zhihu.com/club/1182008380716273664 |
|
参考^百度百科-八股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B%E8%82%A1%E6%96%87 |
个人感觉,美院的素描教学还是很灵活的,至少我所见的是越来越灵活了,各种感觉各种玩法都有。 死板的,是考前的美术教学,为了高分,考前老师琢磨出了一套画面风格,大家千篇一律的对着这个风格去练 然而这个“考前风”的来源呢?难道是美院定的?不,美院只是想考核学生的基础能力,从素描来说,美院希望看见学生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塑造能力,构图能力,以及画面的详略虚实处理能力,画面气氛的营造能力等等。 把这些能力都尽量的在一张画面中展示出来,就是所谓的“考前风”了。 客观的说,进入美院后不管往哪个方向发展,尤其是纯艺类,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而作为基础能力的训练,艺术性有欠缺也就不奇怪。 就拿文中的国画为例,那几大笔墨色,气韵生动,没点功夫是玩不出那个效果的。而为了练出那个功夫...废画三千。那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文中的所谓“真佛”,让吴作人来教新手,同样会让新手反反复复的练同一个玩意儿。这个基本功训练的作业,估计陈大师看了也会觉得难看吧。 另:个人看法:欧洲的油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光影和气氛的精妙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文章中说他们的素描不重明暗调子,这个有点太极端了。 比如文中一处“硬伤” 文中说伦勃朗的素描是线性的... 我们看看伦勃朗的素描,多看一些。 |
|
|
|
|
|
|
|
|
|
伦勃朗的大部分素描在我个人看来,都是重光影的,甚至就是用来解决油画的光影气氛问题的。 拿一张线性的素描就说伦勃朗的素描是线性为主,这个算不算为了立论强行搬大师给自己站台? 个人认为那个时期的欧洲大师的素描的风格,普遍的和他们的油画风格紧密挂钩。可以说素描就是为了用来解决油画中的素描问题而存在的。 后期,素描才脱离“稿子”的范畴,变成相对独立的画种而存在。 扯远了。 艺术的关键应该还是在于情感的抒发,所谓灵魂。 和用线还是着重调子这种技法层面的东西无关。 强调基本功并没有错,基本功扎实可以让人更随心所欲的表达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当然,学基本功学死了路子的人真的有。也许是因为教授基本功的老师用了完全不带理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照搬硬套......也许是因为自己本身还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也有可能是有些人并不适合画画。各种情况都有。 所谓走上“死路”的,应该是没能找到自己的审美和真实情感,于是只好在画面上堆砌基本功吧。然而这并不是练习基本功的错... |
说艺术教育刻板这事,我就想起来很多影视剧中在描写某个高手教人练武时,都是这样的场景——那个高手在前面练或者发出“一二三四”的口号,然后那些弟子、士兵在后面跟着高手、教练的动作或口令做动作,还要喊出点“嘿嘿哈哈”的声音。 之前看到这种镜头时,我总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点太低效了。如果按这种方式教学的话,原本能做10个动作的时间只能做3个动作,而且对于很多基础还不错的人来说,他们很快就学会了,重复这些动作也没多大意义。 现在,无论是部队的训练还是开学的军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如军体拳、刺杀训练等,也都是通过动作分解,然后加口令训练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上过大学或者军训过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 尽管当时觉得不太理解。然而,后来换个角度再去想,如果一个人真准备教数百、数千人的话,这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不然,真要是让教练每个人都指导一下,一个人指导个10分钟,100个人就要指导将近17个小时。这10分钟其实也指导不出什么来,但每天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与之相比,那种喊口令的教学虽然呆板些,但至少能同时让100个人做一个动作。就算有人学的慢些,对他们进行单独指导,或者让他们自己练习也就是了。 无论是武术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其实都有类似的问题。在这些高度依赖个人天赋的领域里,只要你试图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然后面向大众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和考试,那么各种程式化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此一来,又必然会导致形式和内容的僵化。 让孩子上过教培的都知道,越是小班课程价格越贵,一对一的内容的是最贵的。理论上说,一对一的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学校里考试讲的内容都出自同一本教材,但是一对一的效果之所以更好,还是因为在一对一的模式下,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学习的效率更高。可这个终归只能作为补充,而不可能成为主流。 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不够。价格方面好理解,哪怕你就按一对一100元/节来算(这已经是白菜价了),一天上5节课就是500块钱,算上双休一个月得1万块钱。如果价格按200、300来算,那能负担的起的人连1/10都不到。人手不够则是说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水平不能太差,而在教培行业里,能对得起每节课500、1000这种质量的老师比例是很少的。优质教师资源的稀缺,一直都是教育行业的普遍问题。 大众更熟悉的文学教育,就是个例子。按道理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不应该设定过于严格的标准答案的,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师生之间或者教学者与被教学者之间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被教学者对作品有深刻感受。写作教学也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天赋一点点来指引。可真要如此做,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极高。 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其他教育,想要提升教育的质量,最好的选择就是一对一或者小班制、小组制。但是这样做的成本显然极高,在这种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用一套“方法”来进行教学。而那些有天赋的人,也就被迫得在这个体系下学习。既然如此,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几十人一个班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就是普通人唯一的选择。 但换到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家”与“美术从业者”本就是两回事。比如说以前做陶瓷的工匠,他们想要做好陶瓷,肯定也是需要雕塑、绘画等美术功底的,但绝大多数人也就只是个做陶瓷的工匠,还到不了艺术家的水平。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最需要这些人具备的能力应该是“手艺”。比如,我想在瓶子上画个老虎,那你就老老实实给我画老虎,我想按照汽车的造型造一个陶瓷摆件,那你就想办法考虑一下怎么能把摆件造的好看、不变形。这些都不需要从业者有艺术家那般的创造力,却需要其有更好的“技术”——你可以一辈子只懂的在瓶子上画花花草草,那足够你生活了。 其实当下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很多课程的的机械死板,而是在过去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普及的大潮中,学术教育大量的取代了职业教育,由此产生了教育目标与教育体系间的巨大错位。用大众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大量的中专院校升格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则大量开设研究生、博士等专业。固然,这个体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学术人才。但是,能够进入学术体系的人终归是极少的,对于大量未能进入这个体系的人来说,那就是两边不靠了。 假如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是,普遍性的设立美术、工艺美术、游戏设计等专科学校,只有几大美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本科生、研究生,那么这种美术训练可能很早就会分化——有基础的、有天赋的、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瞄准几大美院来考,奔着能在美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家”这个目标使劲,而基础差、天赋一般的,可以专门练好“技术”,以后可以去相应的行业混碗饭吃,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吐槽那些学校的教学相对僵化死板了。 如今的问题是,不管是美术还是其他很多领域,在本科教育依然持续扩张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本科专业都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你让这些本科生搞学术,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基础,考研也得淘汰一大批,但由于学术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相对较差,很多人也没有直接能上手的技术,找工作也很费劲。最近我朋友的公司招聘,在应聘者中,反而更愿意招聘表现不错的专科生——因为他在面试的时候,觉得专科生比大多数本科生还踏实些。(当然,他这也是个小公司,也不指望有什么名校毕业生来投简历) 当然,如果未来经济不断发展,家庭可以承担更高的学习费用,单个老师辅导的学生人数可以越来越少,那教育的情况就可以逐渐改善。但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而且即便是发达国家,大量的美术领域的学生,去的也依然是类似中国高职、大专之类的地方去学习的,毕业后从事的也是相关行业的工作。 陈丹青这类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早已陷入了“知识的诅咒”。陈丹青当年是在插队期间自学绘画的,但靠着自学的水平,后来他考入了中央美院。从这个方面来说,陈丹青的天赋可以说是挺高的。而也正是这样的人,对于那种相对僵化的训练是十分抵制的,因为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正确的路。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美术也并非是真的热爱艺术,而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进而混口饭吃。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用培养天才的方式去培养普通学生,也是不可能的。 这里都不用说什么天赋高低、悟性好不好的问题,只说态度问题。我之前曾经做过多次创意写作课程的教学、培训,我也自认为我自己讲的东西还算是比较实用的,也能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而对于学生,有时我会留点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从学生的水平来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然而,不说水平好坏,能够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就连1/5都不到。 如果连画都不愿意画、作品都不愿意写,那再好的教学有什么用呢? |
补:发觉评论的人都脱离了一个大前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但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大前提如果没看明白,那就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前提。这个前提的存在是中国一切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国产生问题的缘由。陈丹青无论怎样表述艺术,脱离不了中国的环境。 我很喜欢陈丹青,长相、个性、出国前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但他的言论,部分不赞成。 原回答: 我个人和周边同学了解,陈丹青这个人呢,他在85后的热度再次爆发就是,因在清华招不到研究生一气之下辞职。圈子的热度再次被引出,接着他开始在公众视野里频出。 在对美术艺考方面的话,当时极受美术生的欢迎与推崇。可我们对他推崇犹如同期的韩寒的推崇。韩寒的诸多名句就提一句,大意是,“学好数学能让我才华横溢,横竖都溢我肯定学”,同样符合广大数学不好的学子的想法。特别是还有一句“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买菜也用不上微积分”。都能对学生产生好感。可没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到大学依旧还很推崇他,还买了《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来看。里面描述了他过去至今的部分人生经历。这些事对于无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很有意思。 可毕业后,真的就对他改观了。 先说说问题吧。 中国式的美术教育可取不可取? 这个问题先放下。咱们先看看与美术有关的社会工作,这些是不是国家培养出来的。 服装设计,下分到具体软件中的运用操作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衔接。 包装设计,下分到审美观念的培养提升以及具体工作中的软件使用。 平面、书籍、广告等相关的展示类设计行业。这些是专业中其实软件的使用不是问题,做主要就是审美的培养与发展。 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这些都是在大学期间经过专业性的培育,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实践磨砺后才步入正轨的。这些专业性更强工作,不可能让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参与,即便有,那也很少。 珠宝设计,这类更是要求手头功夫,而且和狭义上的素描没太大关系。但要求的却是完完全全的美术生踏入。 接下来就是接触最广泛也最容易被忽略的。 动漫影视相关产业。从动画、人物、背景、道具、游戏、特效、影视分镜等,每一级都需要大量的美术专业人士。从看到厌恶到爆的游戏广告到产品广告再到影视特效再到动画片制作,这些都是美术生出来后的工作。 我说了这么多,能明白我想说什么吗? 那就是中国的美术教育,无论开始走了什么样的路子,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后,他发挥了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人才。 现在动辄说中国基建狂魔,还不是培养出来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他们在各个阶段里发光发热。 而美术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便排出专业不对口的部分,依旧培养出来超大量的专业人才,他们走向了工作后才能有中国这么快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人口多人才也多,都要就业吃饭啊,这就有了知乎上说的内卷化。 这些问题陈丹青没看到,是因为他是一个搞纯艺术的人,所以他的关注点放在这上面。也没错。 可他错在没有把问题放在中国来看,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人才,产生的中国问题就要放在中国的环境里来反思,以及提供改良的办法。 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与考生规模,不支持别的方法,特别是美术生考试。作品集、面试等绝对能引来大规模的反对热潮。现行平均主义已经相对有弊端,但它依旧是利大于弊,美术生高考录取问题不解决,那么陈丹青所说的前期因应试而进入大学后的艺术表现出来的问题依旧会有。但,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会越来越优质,问题会越来越小。 更何况近20年培养出来的一大批美术人才中从事纯艺术的也非常多非常活跃,见多识广,也会在艺术精进的道路上来回修正进而指导未来的美术生有更加完善合理的学习环境。 可现在看来,陈丹青干了啥? 嗷的吼一嗓子,辞职,没了。然后抱着美国久居的光环归国,开始在舞台上展示他的强大的演讲能力。 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基础上啊。先天就没有各种资产阶级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调调啊,没有继承,哪儿来的继续发扬啊。素描都是现学苏联的,建国才70年,怎么跟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欧洲比啊。中国在打鸦片战争的时候,欧洲那些列强可都一直在画所谓的素描油画,中国丫的清朝都灭亡了他们还在画,一直画到英雄纪念碑竖起来,一直画到现在。我们呢?更何况,我们自己的系统是国画。因为历史问题,搞得现在美术考试全都是画西方那套,国画书法等专业真的少啊。要都是搞国画的,老陈也嗷嗷不出来了。 老陈还是历史因素成就了他,不熟悉的可以翻翻他的履历。 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在美术方面的建树并没有,新创作的作品我是真的觉得不咋地,远没有当年《泪水洒满丰收田》带给我的那种味道。他这近二十年在国内的舞台上发声,把光环卸的差不多了,再看他的作品,我有一种失落的怅惘。毕竟,还是推崇过他的。 说完老陈,回到话题。 国内学美术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不会走上纯艺术的道路,因为这条路在中国跟脱产是差不多的,人得活着。 美术话题下讨论最多的一部分就是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对美术的关注点那就只放在纯艺术上了。可眼高手低不说,跟社会还脱节(这个应该的),然后陈丹青这么嗷一嗓子,那可真是顺了广大广大学美术的高中学子的心。因为他们本来就痛苦其中。 可学生你们反思一下啊,老陈嗷一嗓子拍拍屁股去别的电视台录节目,你们欢呼完可还得接着画啊。 在十五六年前陈丹青的话是有市场的,在现在市场会小了,再往后,随着中国的发展,人才的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审美的标准不可能一直被这些神棍把持,更重要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去…… |
指桑骂槐而已。 这些旧式文人,包括台湾的柏杨,香港的金庸倪匡,大陆的陈和方,他们心目中的完美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阶级固化的,他们这样的大地主阶级世世代代做人上人的社会, 上层的人,学一些不事生产的文化啊艺术啊,然后就可以以此为门票,附庸风雅,泥腿子嘛,就在那听着就是了。 我们随便写个小说,哪怕有各种问题,泥腿子不识字啊,怎么能对地主老爷指手画脚呢,最好识字率永远是1%,这样我们才能世世代代做老爷啊。 什么!全民普及教育, 你们这些该死的泥腿子,想造反啊, 你们这些可恨的工业党人,把如此神圣的绘画事业,弄得那些泥腿子的后人也可以过来学了,这样以后,田园美好的地主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
毫不客气地说,美术学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反艺术的。或者说得更大些,整个艺术经济圈都是反艺术的。 陈的言论大多都是飘的。他总能用漂亮华丽的语言来描述一些漂亮华丽的东西。 只关注上层建筑,可经济基础呢? 不画那些"黑乎乎,脏兮兮"的东西,美术学院出来的学生拿什么挣生活?拿艺术? 然而,真正的艺术能当饭吃吗? 反艺术也罢,整个大环境都是反艺术的。想追求艺术?除非你是真的凤毛麟角,才智过人,还需要一定的好运加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有艺术修养的、还能挣钱艺术家。 如果你们不信,去北京那些画家村看看就知道了。 他们追求艺术,但是恰恰反艺术的东西才是他们衣食父母。 |
看过陈丹青上圆桌派的节目,窦文涛主持的,那期节目里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中国崛起类似的话题,陈丹青和一个女嘉宾讲的阴阳怪气,反正见不得中国好,都在谈中国的阴暗面, 关于中国好的方面也一带而过,反正就是没有西方好, 听陈在那讲美国人多讲道理,多有素养,我就看不下去,将视频关了 陈是艺术家,不缺钱,到美国也是住富人区,交往的都是中上层,特么当然环境安全,人有素质啊 对比到中国,就是只讲底层社会的不堪, 在中国赚钱,去美国享受自由,然后骂中国不好, 又讲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只想说中国高考最公平,你们这些公知有钱人休想忽悠改革,一旦改革,你们有钱人有的是路子进名校,我们普通人呢? 以素质教育的名义,想改革高考,撬开好操作的后门,这些人非蠢即坏! |
真心建议你去国外的艺术类院校交换学习几个月你就明白了。。。差距实在太大了 讲道理说一些zz不太正确的话,国内高等艺术教育整个思路都是错的。。。从头错到尾 所有教学的东西完全是在教你如何变成艺术的劳工而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名有独立创作能力的艺术家 因为这个东西实在太复杂了,如果真要细说,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书的文字量,我在这里不想过多废话,只说一个最典型最常见也是和绝大多数考生相关的例子,那就是入学筛选。 如大多数艺考生可见,国内美术类艺考,无论是九大美院还是二本院校,通通都是“三件套”,这三件套不想再复述了美术生都懂。当我把这个和国外的同学说的时候,他们简直难以想象国内的艺术院校会靠这种方式去选拔学生,在国外,所有专业都是需要作品集的,需要项目的,需要有艺术思维的。试问,国内哪家画室或者什么老师会去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我自己去过几家,反正没见过,甚至有的老师就是纯粹的画画机器,艺术和纯艺都分不清的机器,我和他谈几句艺术思维他就跟呆子一样站在那不知道我在说啥。。。。 为什么“作品集”和“三件套”的考核方式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以至于我用来举例子??答案很简单,作品集考验的是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艺术思维能力、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综合艺术能力,说白了作品集就是一个人艺术能力的最好反映。有没有天赋、有没有能力,一眼便知。至于僵化的三件套,我真的不知道能说什么好。。。苦练十年功,画的再好,精细到数毛,但没有艺术思维、没有艺术创造力,有什么用?虽然可能得罪很多艺考生朋友,但这个是国内艺术教育的现状。。。夜以继日的在画室里埋头画画,这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我并没有否认基本功的重要,很多“快餐型”艺考生只是为了降个分的,型都拿捏不准,还是认真在画室里吧……)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毕竟九大美院不少的题目开放性很强,可以让考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是吧。但问题就在于,艺术是包容的,是开放的,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强求每个人用同一种主题或关键词来限定范围去创作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比如A在人文领域非常有创造力,但是却对景观自然这些领域很不擅长,难道A就不适合这个专业了吗?A就不是艺术家了吗?怎么可能?艺术家从来没有要求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包容与多元化才是艺术。相反国内的艺术就是有明显趋势的同质化,至少在入学考试上,是这样。 当我和国外的朋友们说,国内美院所有专业的入学选拔考试,会给出几个元素或关键词来限定范围作画的时候,他们简直难以置信,惊掉了下巴那种,脸上一个个都露出了迷一样问号表情(黑人问号脸,自行想象吧)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说的会是这样,质疑只是一些技术学校才会这么做,我只能叹口气,告诉他们,不,这是国内最好的美院的做法。。。。。 可能你会觉得因为国内艺考人数太多了,美院才不得不靠这些“低劣的手段”来筛选人才。是,这点我不否认,是有一定的这个原因,如果每年全国70w的艺考生都提交一份作品集给考官审核,考官估计也要傻了,而且作品集这种东西很好造假。 但问题就在于,我特意看了清华美院艺术系的对外招生简章。众所周知清美的艺术设计在qs上17,尽管跟国外那些顶级美院比起来是不怎么样,但这个排名绝对不算差了,也是目前国内设计最好的学校了,这点无可否认。(国内的其他美院,要么50、100开外,要么名字都看不见)同样的清华也一直在和国际接轨,对外宽松并且是申请制+面试,这点和国外学校无异。 好,既然如此,那完全可以跟国外一样用作品集考核是吧?搞笑的地方来了,哪怕是对外的招生,艺术系的考核制度还是和国内完全一样的“三件套”。。。。。。。 我还能说什么呢????? 另外,艺术这门学科也是跟科学技术一样是会发展的,而且发展的速度极快极快,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全盘否定、彻底颠覆之前的理论,这在艺术界真的非常常见。不像数学物理,一百年前人们在用的公式现在还在用,而且挺香的。艺术界一百年前的理论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有些话可能不大好听,但事实就是这样,不少在美院任教的老一辈的老师,是有一点跟不上时代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师范院校、普通本科学校里的老师。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情况就是这样。。。我高中的美术老师是央美出来的,我们学校美术老师奇缺,一直招都招不到人,因为来面试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地方或者省师范院校出来的,没有一个能过的了我老师的面试,连她自己都在我们课上吐槽说现在的毕业美术生,都是只会画画的工具人。。。但就算如此,我在她的课上还是可以感觉到她的艺术思维,很多时候放在现在也有点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了。 这种情况在国内真的不是少数,所以陈丹青老师的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国内艺术教育的僵化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外行人只看见小学中学的美术老师经常“有事”“生病”被数学老师代课,但内行人才明白,小学中学的美术老师,十个里面有九个只有技术没有艺术。想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很难很难,毕竟已经深入骨髓了。你说要我下一届艺考全改成作品集,那我肯定也是不同意,因为国内的艺考生、院校、老师都没有能力去做,考生会有大批傻了眼做不出东西,老师会有一大批不知道怎么审核怎么判断,院校也不知道怎么教那些考进来的学生。“三件套”和作品集的差别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完全不同的艺术教育体制,而这个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无法撼动。 所以,国内院校照猫画虎的素描什么的,还不够反艺术吗? |
陈丹青在那骂教育体制 有的人胡搅蛮缠咱们是在培养民族艺术家 有的人在说为什么不能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呢 有的人直接攻击说住的太好 吃的太好脱离群众 这就是现在知乎的鬼样子 问你1+1是否等于2 你非要在底下跟我说赵构4000+ 所以证明勃列日涅夫会开车 谁跟你聊他爱不爱国了?谁跟你聊他有没有脱离群众了? 你要么就别回答 要么就回答到点子上 我来这跟你开陈丹青批斗会的? 连人家在骂什么都没搞清楚 怎么有脸在那洋洋洒洒几千字的? 牛头不对马嘴 这群美术生有没有证明我国美院的素描还有没有救我不知道 但是证明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美术生 连最基本的语言逻辑都缺失 却好为人师 这么看来我支持陈丹青 |
我只说说沙俄和苏联的绘画。 比如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列宾。其实在西方绘画界都属于边缘的存在,甚至不入流的存在。现代艺术的发展,我们不提什么巴洛克时期鲁本斯等人的绘画,也不提洛可可时期布歇等人的绘画,我们也不提安格尔等人的新古典主义画派,也不提德拉克洛瓦等人的浪漫主义画派 我们就说离现代绘画比较近的 莫奈等人组成的印象派绘画——>梵高等人的后印象派绘画——>毕加索等人的各种现代绘画流派 列宾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欧洲后印象派绘画时期了,列宾出生的时期,和梵高差不多。梵高寿命比较短,列宾生存的中后期,已经是毕加索等人活跃的现代绘画时期了。而列宾的绘画风格,被称为所谓的“巡回展览画派” 这个画派的名字,一听就很奇怪,什么叫“巡回展览画派”? 像印象派,立体主义,冷抽象等画派,一听名字,你就能知道,可以在艺术特征上,找到一个能够归纳形容这些画派在艺术史上的“独特位置”,这些名字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和这些画派的艺术特征直接相关的,能反应出这些作品风格的独一无二的美学内涵或者绘画语言。 而“巡回展览画派”是个什么玩意儿?哪个画家不办画展啊?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这就像歌手一样,我们会说陶喆是个rnb歌手,我们会说艾米纳姆是个说唱乐歌手,我们会说黄家驹是个摇滚歌手,我们可以用演唱风格归类这些歌手 但是如果说哪个歌手是“巡回演出派”歌手,这是个什么风格的歌手? 哪个歌手不做巡回演出呢?哪个歌手不办演唱会呢?这就体现不出歌手的风格,甚至可以说他没什么风格。 列宾这种巡回展览画派也是一样,因为这个画派不入流,没有什么开创性,没有开创出新的绘画语言,所以没法在美学内涵和艺术类别上找到一个恰当的特征词汇来形容,只能起一个这样奇怪的画派名字 所谓“巡回展览画派”,其实就是画一下历史题材的绘画,写实程度比较高,但是从绘画发展的角度,列宾以及一系列俄罗斯画家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了。 欧洲的画家们纷纷在探索有别于古典艺术的现代绘画语言,但是列宾等人还沉湎在老旧传统的绘画语言里,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所以欧美国家讲西方近现代绘画史,列宾这帮人属于不入流的存在,连提都不提,列宾这帮人对现代绘画发展,没有任何影响,对现代绘画的贡献等于零。 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 我当年学习和研究艺术史的时候,不是把艺术史简单的看一遍,如果仅仅知道有哪些画家,有哪些画派,那是不行的,那些都是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学习艺术史,是为了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为什么艺术会发展出这样的形态?为什么会发展出千奇百怪的艺术语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看看近代的安格尔,他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标志性人物,安格尔和他的老师达维特不一样,他很少画政治和历史方面的重大题材。安格尔的绘画,多数都是肖像画和人体画,他对“重大题材”不感兴趣,因为在安格尔看来,政治和历史都是一种对绘画的干扰因素,绘画应该追求的是美的本身,而不是用于对某个事件的解释和宣传。 |
|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远离政治和历史等问题的,专心用画笔把“美”本身表现出来就行了,这样的画作的“美的含量”才是更高的,用安格尔的话,艺术应该表现纯粹的美,而且要表现一种安静的美,用西方的美学术语这叫“静穆之美”,安格尔是“静穆之美”的大成者。 然而另一个重要画家德拉克洛瓦,对于安格尔的绘画就不屑一顾,他认为安格尔的绘画死气沉沉,没有激情和灵魂。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美学思想是: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表现艺术家的激情和理想,要具备强烈的动感,而不是像死尸或者木乃伊那样毫无生气的“静穆之美”。 我们看看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表现的就是法国七月革命这个政治事件,德拉克洛瓦通过这幅画,表达自己强烈的政治态度,和对自由以及理想的激情。 那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两人的美学思想,到底谁对呢?无所谓对错,他俩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俩的美学思想,为现代艺术奠定了两个元素,一个是冷静纯粹的静穆之美,一个是强烈自我表达的激情之美。 到了莫奈的时代,这些印象派画家就在思考,艺术家应该追求纯粹的美,还是表达激情呢? 这些人又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发现,能不能既要艺术的纯粹之美,又要艺术的激情,这两者难道不可以融合在一起吗?为什么一定是对立的呢? 印象派的画家,和安格尔一样,也不喜欢政治、历史之类的重大题材,他们也认为绘画不应该成为政治、历史之类的插图和宣传画。 但是他们又要在绘画中融入德拉克洛瓦式的激情。 那是怎么融入激情的呢? 他们新的美学思想是: 在绘画中体现出“现实背后的色彩”。 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表达他们的艺术激情。 |
|
那怎么体现“现实背后的色彩”。 在印象派时代,色彩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到位了,根据色彩学的研究: 第一:任何颜色,都是由三原色(也就是红黄蓝)构成的,而且自然界不存在纯粹的三原色(不存在绝对的红,绝对的黄,绝对的蓝,只存在偏红,偏黄,偏蓝,哪怕你在自然界看到一个非常红的颜色,它也只是偏向红的成分多一点) 第二,色彩之间存在冷暖对比,一个偏冷的颜色,它的周围一定有相对偏暖的颜色和它进行对比。 另外,自然界没有颜色是绝对冷,或者绝对暖的,只有相对的冷,或者相对的暖的颜色。也就是说,在一幅绘画中,某一块看起来是相对冷的颜色,它放在这幅画的另一个位置,或者放在另一幅画中,可能就是一个相对暖的颜色。 还有,一幅画如果冷色部分更强烈,而暖色部分显得弱,那么这幅画就是一幅冷色调的绘画,如果一幅画里面,如果暖色占优势地位,而冷色处于弱势地位,那么这幅画就是一幅暖色调的绘画。这就是色彩学里面的色调理论。 那么,有的不懂绘画的朋友可能好奇,有没有可能一幅画里只有暖色没有冷色呢?或者只有冷色没有暖色呢?正常来说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我之前说了,一幅画里的某块暖色,周围必定会出现冷色。哪怕一幅画里面只有一个颜色,比如只用一个色号的蓝色涂满整个画面,那这幅画是不是就是绝对的冷色呢? 不是,颜色在自然界是无法用本来面目完全体现的,哪怕一张白纸,在自然界中,你都不可能看到纯白的白纸,受到光线的影响,它也会出现明暗,或者这个白纸会吸收周围某块黄布,或者红色的瓶子的颜色,它就会出现冷暖。 |
|
所以,你想让一幅画,是绝对的冷色,或者暖色,是做不到的,哪怕这幅画就是一个颜色,它也会受到光线和环境的影响,产生冷暖。 色彩学的理论,我说的比较多,但是你如果不对色彩学有一定基本的了解,你就很难理解印象派绘画。 那么我们再说回印象派绘画,这些画家对于色彩学有足够的研究,他们就把色彩学的理论应用到了绘画中。 比如一块天上的白云,从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它只是一块白云,但是在印象派画家的眼里,他们从这块白云上,看出了冷暖对比,可能这个云的亮面只有那么一丢丢的偏黄,几乎都看不出来,几乎就是一个白色的云,但是印象派画家就会把这个黄色进行加强,让你一眼就看出这个云是黄色的,这个云的暗面,可能就是灰色,但是印象派画家根据冷暖对比,就硬是把云的暗面画成了偏蓝或者偏冷的颜色。 他们利用色彩规律,去发现和突显自然界没有完全展露出来的颜色,甚至根据色彩学,虚构出一些颜色,比如黄色的物体暗面,他们硬是加入蓝色或者绿色,加强冷暖对比。 所以印象派画家不是直接照搬自然界本来的颜色,而是体现“现实背后的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得他们的绘画,既表达了纯粹的艺术美,又加入了艺术家高于现实,打破现实的激情美。 然而到了梵高的时代,梵高觉得印象派的绘画语言已经不够了。 梵高等人又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 体现“现实背后的感觉”。 我们看看梵高的绘画《星空》,夜空的星星,都打着漩涡,现实中的星星是那样的吗?显然不是,但是梵高为什么要画成那样?因为他的感觉,星星是那样的。他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觉,从梵高的角度,把星星画成漩涡是可以的,因为这符合他的感觉。 |
|
梵高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他为后世画家强调的“感觉”的重要性。 而后来的毕加索,又有了一个新的美学发现: 展露物体的全貌。(当然毕加索还有很多其他的美学发现,我们只挑一个说,否则全面的研究毕加索,我写一百万字都不够) 从毕加索的角度,画一个苹果是不是就照着视觉,像照片一样,画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 不是的,毕加索认为,苹果正面朝着我,我为什么要仅仅画它正面,我能不能把苹果的正面,侧面,后面,顶部,底部,各个角度同时画出来?从毕加索看来,是可以的,虽然他不是十分严格的把苹果的各个角度都画出来,但是他的作品表达了这种意识和倾向,我们称之为立体主义。 所以我们看看毕加索的著名作品《哭泣的女人》,毕加索画了一个女人的侧面,我们会看到两只正面的眼睛同时出现在侧面的脸部中,正常来说只有面部在正面的时候,才能看到两只正面的眼睛,但是在侧面应该只能看到一只眼睛,但是这幅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像比目鱼一样的脸部,两个眼睛都在一边。 普通人可能比较费解,这画的是什么玩意儿?但是你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思想,你就能相对理解的多一点点。(当然我没有说,你知道了立体主义是怎么回事儿,你就能完全理解毕加索这幅画,那是不可能的,一幅名画,有很多的元素和内涵需要发掘,不是懂了一个原理就能完全搞明白,我说一下这个原理,只是给你一点点启发)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重要的画家,他也是现代绘画最重要的画家和理论家之一,这个哥们儿叫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提出了一个新的伟大理论: 绘画就是点线面。 毕加索和康定斯基的画有什么区别呢? 毕加索画的东西,无论再怎么诡异,还是属于具象绘画的范畴,只不过画得很夸张。 有人说毕加索画的东西很抽象,但其实毕加索画的东西,并不是抽象绘画。 而康定斯基的作品,真正达到了抽象绘画的范畴。 康定斯基认为,无论什么绘画,其实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虽然画的是一个女人,但是这幅画分析来分析去,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那康定斯基就思考,我能不能不去考虑什么肖像,不去考虑什么静物,也不去考虑什么风景,不去考虑自然界存在的任何事物,我的作品中,去掉这些自然界具象的东西的干扰,我就单纯的体现“点线面”的纯粹之美呢? 所以康定斯基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的形象,只有各种点线面的组合,康定斯基就研究如何把点线面组织的更美,所以他也成了抽象绘画的开山鼻祖之一。 |
|
绘画艺术能从具象转化到抽象,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突破。 在抽象艺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绘画其实已经存在几万年了,人类在绘画方面探索了几万年,但一直在具象绘画的领域打转。 再说说另一个伟大的现代美学家,他不是画家,他是一个建筑师,但是他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甚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极其巨大。这个人叫做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提出一条伟大的现代美学思想: 少就是多。 很多人可能会费解,为什么“少就是多”? 有一部著名的交响乐叫《4分33秒》,作曲家叫约翰凯奇。 这部交响乐的诡异之处在于,指挥家和交响乐团像模像样的音乐厅里站好坐好,但是全程没有演奏一个音符。 听众席坐着的听众,就纳闷他们在干嘛?怎么一直不演奏呢?但是听众等了半天,一个音符没有演奏,乐团就鞠躬谢幕了。 从作曲家的角度,他是怎么想的呢?虽然我的这部作品没有声音,也没有演奏,但是听众们的脑海里,会不会有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有音乐的。台上的乐团虽然没有演奏,但是我的作品在你们的脑海里进行的无数种可能的创作。 他开创了无声音乐的先河,无声不一定就是无声,在你们的脑海里有无数种声音。 一个音符都没有演奏,这叫做少。 但是你们脑海中有无数种可能,这叫做多。 最少反而是最多。 这就是现代艺术美学“少就是多”的经典展现。 整个现代社会,其实都是强调“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的。 我们古代的建筑,都是雕栏画栋,富丽堂皇,极为复杂,装饰极多。但是现代建筑都是非常简洁的。 古代的服饰也是,这里加个花,那里秀个凤,身上的配饰也极多,但是现代的衣服其实都是很简洁的。 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用品和现代创造的事物,都是以简洁为主。这就是“少就是多”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泛化。 密斯凡德罗你可能听都没听过,很多现代艺术大师,你也不了解,也不懂他们作品为什么伟大,但是他们其实也深深影响着你我。 限于篇幅,我再说一个艺术家,他叫杜尚。 杜尚有一个非常诡异的艺术作品,叫做《泉》。 其实就是一个男厕所里的小便池,他把小便池给拆了下来,用法文写上了“泉”这个词。 |
|
就成了现代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 它伟大在哪? 因为它是个小便池,自然能和“泉”这个字能产生一定的联想。 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我没有必要一定让你看到我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但是我会让你联想到我想让你联想的东西。 启发性和联想性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大的特点。 另一方面,杜尚通过这个作品,向世人展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艺术,艺术就是要不拘一格,打破人的思维框架,以便实现人类在精神上的自由。 我再说一个画家,叫波洛克,波洛克是一个现代抽象画家。 他和康定斯基以及蒙德里安那些抽象画家有什么区别呢? 康定斯基其实是严格按照一套抽象艺术的美学理论进行创作,如果你读过康定斯基的美学作品《点线面》,你就会知道康定斯基的作品,不是随便画的,其实是严格遵照抽象艺术的绘画理论进行创作的。 但是波洛克就不一样了,他是把颜料直接往画布上洒,把各种颜料甩到画布上,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咱们不知道,但是波洛克向世人展示,绘画是可以自由的,直接往画布上甩颜料就行了,甩到我自己满意的样子。 |
|
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是多种多样的,有着各种思维的超越,对前人的艺术形式进行不断的反驳和创新。 看似他们好像是故弄玄虚,其实是人家的艺术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类思想框架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 正是因为有现代艺术,你才会看到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样子,我们这个世界的形象,就是现代艺术的审美所赋予的。大到飞机,高楼大厦,小到一个电饭煲,一个矿泉水瓶盖,甚至卫生纸包装的塑料皮,香皂盒,几乎你生活中能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现代艺术的精神所赋予的,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不断的探索,建构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审美。 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伟大,但是他们的艺术创想,其实深深的影响着世界的变化,没有那些艺术家对美的探索,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世界。 如果被旧的绘画语言束缚,不单单影响的只是绘画艺术的进步和超越,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现代社会的创新,甚至影响整个现代人类文明的架构,现代艺术是人类现代文明重要的支柱之一,少了现代艺术,人类的现代文明可能就会面目全非。 而苏联的绘画,其实三个字就可以概括: 政治宣传画 苏联无论是油画,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基本上都是为了苏联政治进行服务的,其实都是一种表现苏联价值观的宣传画。苏联艺术家成了苏联政治操控下的宣传工具,没有多少独立个性,挺悲哀的。 这也导致苏联绘画,对于现代美术史,没有任何意义。对现代绘画和艺术发展而言,影响力等于零,甚至是负面影响,甚至是艺术界和艺术史上的耻辱。 没有艺术自由的艺术,背离了现代艺术的核心精神。 绘画不是为了画得像,不是为了某种宣传,而是为了思想上的超越,为人类挖掘出新的美,为了改变这个世界。 |
陈丹青和本回答支持陈丹青乃至更绝望的: 美院是迫害你们搞不了自己的艺术吗? 中国的美术教育碍着您什么事了? 他们搞他们的,您们搞您们的,各走各的道不好吗? 干嘛批评同行呢? 郭德纲是不让相声艺术家卖票吗?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