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天才 艺术史论 梵高 画家 后印象派画家 为什么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死后却声名鹊起? |
梵高的画生前不被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超前于时代的审美。 什么叫超前于时代?好像他是能预知后世? 预知也许谈不上,但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确契合了几十年后的艺术风尚。(想象你在十几年前杀马特风流行的时候留了现在的发型……(好吧,这个类比好像不怎么好…… (咳,说回来。)讨论梵高的审美为什么会是超前的,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纪。 我们来看几张图: |
|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还记得美术或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应该是,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那时候,画人物强调的是“正确”。 不过其实米勒的画在当时也不怎么好卖,因为除了要“正确”,那时更受收藏界欢迎的是描绘宗教或者贵族生活场景题材的画。 比如这幅: (记住这幅画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画,是因为他和梵高产生了某些联系,后面会提到。) |
|
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但梵高喜欢米勒。可能是因为他同样喜欢观察他在矿区做传教士助手时遇见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
米勒,《播种者》,1850年 1880年,在断断续续、勉勉强强做过画作复制品推销员、书店学徒、牧师助手等多份工作后,一直因为内向、耿直而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终于在27岁这年决心听从内心做一个艺术家,并在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米勒就是他临摹的对象之一。(你看,一开始就选了一条不怎么好卖的路。) |
|
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种者》素描,1881年 梵高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习,估计也考不上,因为当时学校和我们现在的美术培训班一样,要学生照着石膏像画素描,而梵高特别抵触,甚至还因此和帮助过他,教他学画画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吵过架。 “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 “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 显然从学画之初,梵高关心的就不是把人体的比例、样子画“正确”,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画之人的感觉。 |
|
梵高,《掘土的农妇》速写,1885年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 —— 换而言之,就是生命。” |
|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努力创造出一些写实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现在他的画已经越来越直奔感觉而去,越来越不“正确”了。(也越来越卖不出去了。) 但事情还没完。 梵高早期的画还是以灰调子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见了当时还属于先锋艺术的印象派的作品。 |
|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 他简直像重新发现了颜色,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以明亮的、和现实颜色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来画静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个月里,梵高画了约200幅画。 这个时候,他的《播种者》变成了这样的版本: |
|
梵高,《播种者》,1888年 桃花画成了这样:(纪念莫西所作) |
|
梵高,《盛开的桃花》,1888年 人物画成了这样: |
|
梵高,自画像,1887年 |
|
梵高,欧仁?博什肖像,1888年 著名的卧室: |
|
梵高,《阿尔的卧室》,1888年 他对颜色的选取大胆又天才。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画: "在此,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 墙壁是浅紫罗兰色。 地面呈砖红色。 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的黄色,被单和枕头呈非常淡的柠檬绿。 鲜红色的床罩。 绿色的窗子。 橘红色的梳妆台,蓝色的脸盆。 淡紫色的门。 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关着的百叶窗,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家具不能侵占其他的空间,墙上是肖像,一面镜子、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至于画框,因为画面上没有白色,所以它将是白的。" 他有时也挺自信的,他给妹妹写信: “你不理解有一种新的画风要出现么?” 其实,看到现在,你可能发现了,梵高一点也不“疯”。 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绪化,易怒、易沮丧的一面,但关于他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隐疾一直没有定论。 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并不是在想象中那种“嗨了”的状态中画下自己的幻觉,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闻里说的因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颜色与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选用不同颜色、笔触来表达。甚至,从信件水平来看,他语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易出名,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本身的先锋边缘,所以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派” * 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创作状态。 *后印象派: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而且在圈内,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认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经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很认真地在报纸上评论他的画作。而且他生前也并非像传言那样只卖出去过一幅画,根据梵高博物馆的回答,虽然并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至少多于两幅,还不算和艺术家朋友间的一些交换画作。 可是,梵高却在这年自杀了。 所以这是他生前不被认可的第二个原因:活得不够长。但这也让梵高渐渐有了另一种名声,并溢出了艺术圈外。 “他仰望太阳。然后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阳穴,抠动扳机。他倒下了,脸埋在肥沃又发出刺鼻气味的麦田里。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去了。” |
|
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传说中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但其实并不是 欧文?斯通在1934年写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这一段,不知道打动了中国80年代多少文艺青年,包括海子,他就为梵高写过诗《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为什么前面写梵高(可能)是自杀,是因为在2011年,美国两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传记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传》质疑了著名的“自杀论”,认为另一个传言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开枪射中,为了保护他们,梵高承认是自己开的枪。 他们一条条驳斥了自杀论的证据,比如:梵高并不像传记电影里那样留下自杀前的遗书,他死后上衣口袋里被发现的字条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枪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内容是乐观的,甚至描述了未来的计划。 以及梵高中弹后步履蹒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因为子弹没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个小时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证据——枪伤,根据手枪法医专家文森特·迪·马的说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难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开枪,他认为开枪的地点离梵高的身体应该有将近两英尺远。 |
|
梵高博物馆展出的据说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高当年用来自杀的左轮手枪。 但就像梵高为什么会割耳一样,真相已经无从得知,反正“贫穷、疯狂、割耳、自杀、死后成名”,这些关键词足以让梵高的各种版本的故事已经通过小说、故事、绘画、电影、电视剧、戏剧、诗、歌等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很多人对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拥有疯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书叫《梵高与流行文化》,里面盘点了这一切。 所以故事最开始是谁说出去的? 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 一个是梵高的弟媳,乔安娜。 |
|
乔安娜抱着她和提奥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高,1890年 梵高死后,一心想要将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奥不到半年后也去世了。此时梵高一辈子画的成百上千的油画、素描(床底、柜子后面、房子里全是梵高的画),还有和提奥的五百多封书信,都留给了这个嫁给提奥不过一年半的那时候才29岁的乔安娜。 她是个能干的女人,读书时是班上的高材生,后来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过,在中学教过英文,还是一个女性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 她开始一面设法安排梵高的画展,一面把梵高和提奥的信结集成书。 |
|
左图为乔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图为第一个版本的提奥与梵高的书信集。 开头的十年有6次画展,反应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却引来马蒂斯等后来的“野兽派”新秀的关注。从此西欧重要的美术馆大门,逐一为梵高而开。 乔安娜在推广梵高的过程中具体做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艺术家理查德·罗兰·霍尔斯特严厉地批评: “她是一个迷人的小女人,但当一个人在一件她一无所知的事情过于狂热让我很恼怒,尽管她是被伤感冲昏了头,还是值得我采取严格的批判态度。这些不过是高中女生的废话。梵高女士最喜欢的是夸大其词和多愁善感,这让她流了最多的眼泪,但她忘记了,她的悲伤也正在把文森特变成神。” 另一个推广梵高的人是沃拉尔。 这个人名我们上次说毕加索时也提到过,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画商,低价买画,高价卖画,但眼光奇辣,毕加索、高更、马蒂斯、德加等人的画他都代理过,他也帮梵高办了第一次重要展览,和毕加索的第一次个展一样,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 但沃拉尔知道梵高的价值,他在回忆录里写当时一个参观者非常喜欢梵高的《罂粟花田》(当时标价低于500法郎)这副画,每天傍晚都到画廊里来,一提起《罂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说自己打算为刚出生的女儿置办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买一幅画。 |
|
梵高,罂粟花田,1890年 沃拉尔不自觉地把眼睛瞄向了《罂粟花田》,觉得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闲钱,这幅画我早就搬到家里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个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给我们出个好主意。”这个艺术爱好者说,最后,他花15,000法郎在别的地方买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画法国贵族生活的画家)的一张画,“我堂兄说,20年后,这副画价值至少十万法郎。”他高兴地说。 我觉得还是不反驳他为好。 大约二十五年以后,德塔伊水彩画的买主到马蒂尼亚克街来找我。他忧郁地对我说: “现在是卖德塔伊的时候了。我的女儿要出嫁了。” 我问他是否还记得梵高的画展,还有那幅他似乎喜欢得不得了的《罂粟田》。 “我怎么会不记得呢?幸亏我忍住了没买:《罂粟田》现在能有什么赚头?” “哎!我的朋友,您能赚三十多万法郎。” “那,既然这样……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阁之战》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可卢森堡宫的馆长已经叫人把它搬到顶楼的库房里去了……” (嗯,我觉得这个故事主要能告诉我们……1915年左右梵高的一张画的价格是30多万法郎) 在乔安娜和沃拉尔的推动下,梵高的名声和作品价格都在不断攀升,在乔安娜死后,她的儿子小文森特继承了伯父满屋子的画,虽然他并没像他母亲那样对伯父的遗作充满热情,但仍然十分看重。 尽管梵高作品价格不断飞涨,但他没有卖出去几幅,大多数选择借给了各大美术馆展览,梵高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国内。 1973年,由荷兰政府出面,以六百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向文森特整批买下这些油画与素描,条件是成立“梵高基金会”,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时要在阿姆斯特丹盖一座“国立梵高美术馆”,以资保管、展出。 |
|
现在的梵高博物馆 为什么小文森特的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呢?因为一方面成立博物馆和基金有助于荷兰政府对梵高的长期宣传和推广。同时,这保证了,梵高虽然画了很多画,但大多收藏在美术馆,市场上的存量并不多。梵高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于是在各大国际拍卖行间不断拍卖,价格不断推高。 让梵高后来真正变得人尽皆知的,还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劳。 梵高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当然最后没有成行。但他的画受过当时流传到欧洲的日本浮世绘很深的影响。这来自东方的画作让他发现可以不用科学透视来构图,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块平面铺色,用线条和色块可以快速地作画。 |
|
梵高模仿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
|
梵高,唐基老爹画像,1887年,艺术用品店的老板唐基是梵高接触日本浮世绘主要的来源。 所以日本人对梵高的喜爱由来已久,中国第一本讲梵高的书是1929年丰子恺翻译的《谷诃生活》,就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 日本人在80年代也为梵高弄了一个大新闻。 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为了买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万美元的天价,《向日葵》一时成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油画,震惊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经拥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毁,所以日本人有个情结,一定要再找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回来。 所以现在人人都知道梵高画过《向日葵》 |
|
二战期间被毁掉的梵高的《向日葵》 |
|
拍出天价的梵高的《向日葵》 当然除了情结,也因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高调宣传,称西方艺术品是绝佳的升值收藏。 不久后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制纸的前总裁齐藤良平在1990年挥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万美元买下来梵高的《加歇医生像》,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同时他还因曾宣言要将这幅画死后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过轩然大波。现在这幅画还是梵高画作的市场最高价。 |
|
梵高,加歇医生,1890年 当年梵高自己说的话成真了。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瘫痪的艺术世界里,展会、画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里攫取了钱财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认为这是我的臆想。总在画家死后,人们才肯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他们总是轻视在世的画家,他们通过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来愚昧地为自己辩护。” 当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当时在画加歇医生的时候曾经在信里这样说: “我用忧沉的表现手法为加歇医生画了一幅肖像,看起来就像画中所看到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一样。并且这样画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们不可能对比出这与旧的镇静的肖像画有何不同,这表现了我们现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就像等待什么东西在成长一样,悲伤但仍然温和,清醒且聪明——这就是应该画很多肖像画的原因。 它们会出现在一个世纪后,那时现在活着的人都已经离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发表于: 还以为梵高又穷又疯?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错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艺术常识与艺术家故事 象外,把艺术拉出〇外 |
这哥们儿命不好。 想起一个笑话: 画廊给画家打电话,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画家:“请讲。” 画廊:“刚才来了个人,听说画家死了以后他的画的价格一定会大涨,于是把你所有的画全买下来了。” 画家:“太棒了,那坏消息是什么?” 画廊:“他是你的医生。” |
这是日本国宝级茶具,长这德行, |
|
|
|
|
|
|
|
如今是无价之宝,当年价值也是黄金万两,良田千亩,甚至一国一城(城堡+封地)。实际底层逻辑是什么呢?织田家当年扩张太快,手下军功涨速远快于新抢地盘,那怎么论功行赏呢?信长于是和堺的商人一合计,先推行茶道,再拿一堆日本生产不了的陶瓷器,各种炒作装13,把一群大老粗武士唬住了。然后串通一个信得过的,立功后当众说主公!我不要封地不要奖金,就要你那茶具!信长佯怒拔刀要砍,众将群起劝下“茶具虽珍贵,亦比不过一员虎将!”于是极不情愿的赏给配角。一套流程下来,封地赏金节省了,一群手下捧着破瓦罐还欣喜若狂,完美。 说回艺术品(不单论某一画家作品),其实都是被包装来用于承载资本的流通,尤其是那些见不得光的资本。越是抽象越是让人费解的,越是留足了故事和想象空间。同时好比茶具在当时日本无法生产一样,最好是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就比如,画家已经死了 |
答案特别简单,梵高是个荷兰“乡下人”,33岁才到巴黎。远离当时的艺术中心巴黎,不仅意味着梵高远离前沿艺术家圈子,缺乏足够的人脉和社会网络;同样意味着梵高无法接触到足够的艺术观念和技法。 梵高在1885年,也就是32岁时的作品是这样的: |
|
吃土豆的人,1885年 |
|
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1885年 考虑到梵高在荷兰只受过相对有限和基础的美术学院教育,上面这些作品夸张点说是梵高自己“野路子”摸索出来的。这已经足以体现梵高在绘画领域的天赋,不过《吃土豆的人》这样的作品明显不讨市场喜欢。梵高和他弟弟提奥当时就心知肚明,梵高想要尝试自己的风格,而他弟弟则苦劝他更迎合大众偏好。 而大众所熟悉的“梵高式”的风格是在他1886年到达巴黎大量接触印象派画作(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并且和巴黎画家群体频繁接触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
|
塞纳河上的桥1887年 如果我们以梵高1890年去世前的画作为标准,那么上面这幅1887年的作品已经有“梵高内味”,不过还不够成熟。而把这幅画放在1887年巴黎的整体艺术环境中,这幅画一点都不超前,也不挑战大众的审美。1887年的巴黎已经不是1870年代了,印象派的画家群体在1880年代已经逐渐获得了市场的接纳,印象派画展都办了七八届了。看过莫奈一幅又一幅的干草垛、看过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梵高的作品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呢? 再进一步说,很多人喜欢渲染梵高的作品多么超前和离经叛道。这种说法完全是刻板地拿着印象派早期被批判的历史去套梵高。梵高的作品反而是非常容易观看和有路人缘的。作为对比,有两位比梵高年纪大一些的同辈画家在当时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风格,这两位画家一位叫塞尚、另一位叫高更。为什么从来没人讨论塞尚死后才声名鹊起,塞尚也不会被暗搓搓讽刺为市场营销造星呢?因为立体主义才真是超前,时至今日仍难以被普通人欣赏和接受。 所以正确的问法根本不是为什么梵高“37岁高龄”仍然没有被誉为天才?而是为什么梵高没有“在四年时间内”被誉为天才?只要换个问法,立刻就能发现这个问题有多么离谱和无知。 |
首先,欧洲美术史里,单论影响力和ip价值,有两个T0。 一个是达芬奇,一个是梵高。 很多不懂画画的人有误解,觉得梵高就是特立独行,一腔热血画就完了。但实际上,梵高作为绘画界最顶级最知名的天才之一,技术是非常全面非常扎实的。 梵高都欣赏不了,就别出来评论艺术了,艺术跟你没关系。 梵高做过大量的名作临摹练习,而且梵高是少有的临名作完全不拘泥的画家,纯粹是从名作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画的还是自己的画。 所以,看见梵高临的米勒,甚至会觉得比米勒原作还好,这真的就是天赋。 口说无凭,放个细节。 |
|
感觉到这旺盛的生命力了吗? 感觉不到也没关系,就像不读书分不出好文章一样,不画画,不欣赏画,一样不知道画出这么真挚的细节有多难。 另一个体现梵高技术能力的,是配色,笔触和构图。 这里面,我一直觉得,最能体现梵高天赋的是构图。 梵高是真的不挑对象的,星月夜能画,几根野草也能画,看到什么,都能搭配出完美的画面效果。 而且梵高的画,构图从不套路,他不参考古典构图框架,主打一个天马行空。 基本上涉及到绘画的任何一个层面,梵高都做到了最强。 反映到市场和影响力就是,梵高的原作一出场,宣传,布展,都是c位。 市场ip价值,不用我说了,淘宝随便搜个油画类的艺术品周边,谁卖的最好? 谁卖的断崖领先式的好,其他画家连尾灯都看不到? 梵高出场,哪怕克利姆特都得靠边站,这就是行业地位。 所以关于他是不是天才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吧。 一般来说,到了陈丹青那个级别,肯定算是天才了吧,实际上比陈丹青再差一两个档次,出去也是天才级的了。 当时的东大天才画家陈丹青,出国看见梵高的原作,道心都破碎了。 ps: 乎友们眼里丹子都不算天才了我是没想到的。 丹子现在是垃了,油腻了。但是丹子年轻的时候,也是叱咤风云,顶得不行啊。 你不能说丹子去了美国之后道心破碎了,再也画不出好作品了,就说他道心还坚固的时候不是天才吧。 丹子你不管怎么看,能从那么多人里面杀出重围,他都肯定是天才啊。 说回梵高。 首先得解释一下,梵高的作品欣赏起来,门槛是非常低的。 所以,能不能欣赏梵高,是验证一个人,具不具备最基本最基本的绘画作品欣赏能力的最简单方式。 如果连梵高的作品都欣赏不来,那其实古典油画也欣赏不了。 说简单点就是,只能欣赏这个画画的像不像,画的人美不美了。 所以为什么不懂绘画的老百姓里,没人怀疑达芬奇画得烂,却总有人怀疑梵高是炒作呢? 这是因为达芬奇的画在咱们看来叫古典绘画,文艺复兴绘画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描绘人类之美,所以很好理解,是人都会觉得他画的真好看。 不学画画的人很难理解梵高画的有多好,因为梵高硬要分类的话,是具象表现主义(当然梵高这种有巨大开创意义的画家,是自成一派的),具象表现主义会脱离具象物体本身的形象一定距离,没学过艺术欣赏的人,欣赏画作更多的是从具象角度欣赏,具象角度看不懂,在他看来就是垃圾了。 然后为什么死后才声名鹊起,这个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死的太早了,梵高并不缺少艺术资源,他弟弟就是画商,家族里也不缺少画廊资源,只要他再熬几年,问题不大的。 你要知道他从开始画画到去世一共才八九年,真正有了自己风格的时间更短,那个年代又不是互联网时代,总需要给社会一个反应时间,他死的太早了,大家没来得及反应。 事实上梵高当时已经走上了正轨,已经有几位画商注意到了这位天才,只不过这条正轨随着梵高的意外去世戛然而止。 第二是梵高的性格,不是比较孤僻,是精神病人级别的孤僻。画家也是一个职业,是职业就需要跟社会产生联系。 梵高每天的日常就是在乡下疗养院画画,画完回屋睡觉,写信跟弟弟要钱。 周围都是一群农妇,农娃。 他也不怎么参加展览,别人压根不知道他这号人,他怎么出名啊? 像他这样情况的也有很多,例如摄影界还有个叫薇薇安迈尔的,拍完照片连洗都不洗,纯粹享受拍照的快乐,一样死了才出名。 总之,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那么我给他介绍艺术家的时候,梵高会是第一个被介绍的人。 想分享一幅最喜欢的梵高作品的,但是挑了挑,喜欢的实在是太多了。 放一幅没那么有名的吧,只有梵高的作品,才能让人感觉到这么纯粹的对这个世界和绘画的热爱。 |
|
|
梵高的成功并非是因为他的死亡,只能说梵高没有活到他成功的那一天。 事实上是,梵高的成功要感谢他的弟媳乔安娜,也就是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在提奥追随哥哥梵高死去后,并没有把满屋子五百多幅梵高留下的作品当废品卖掉,而是想方设法给梵高的作品办展。然而办展也并非易事,起初也是无人问津,知道第七次办展,在巴黎引起当时的新秀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等人的注意,才开始成名。 |
因为他最著名的作品几乎都是死前三年(1888,1889,1890)画的,按照那时候的传播速度,很可能还没来得及出名就已经去世了。 1885:还是大地色调的时期 《吃马铃薯的人》 1888: 《夜晚露天咖啡座》 《夜间咖啡馆》 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 、Sunflowers 1889: 《星夜》 《鸢尾花》 1890: 《麦田群鸦》 《嘉舍医师的画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B5%E9%AB%98 |
他没来得及把画卖出名就死了……简单的说,这人长期抑郁症,不与人交往,卖画也不好好卖,最后自杀了。 然后他家里人把画拿出去卖,人们才发现原来有这么个天才。 |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现在还有人看 这个话题被推荐时的前几年,全球四处掀起了一股梵高热,传记和书信再版,电影梵高传的预告片也刚在自媒体上热传。 最近发现,很多东西你以为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潜意识里受了环境制造信息的影响 群体需要神,甚于其他一切。 -这句是《乌合之众》里的 像评论里的一个小姑娘评论我的:终于看到一个屁都不懂的人随便评论梵高了。 这就像一个人评论了一下某明星的电影表演,被粉丝看到了会说的话。 而这恰恰是我觉得恶俗的:一个有开创性的艺术家,被过度消费,过度追捧,成了一个被标榜、被神话的明星一样的符号点。 本质上,他就是一个有点偏执的喜欢画画的人。 而像有些答案里写的:他跑的太快,時代在他身后氣喘吁吁 这种,很有画面感和感情的一句描述,也易于被更多人在情绪上接受,但其实我觉得很好笑。 读一读梵高的书信集,传记,读一读艺术史,最好兼并读一点经济史,了解一下推动社会向前的背后的力量,在来判断什么是符号,什么是人。 ------------------- 给大家稍稍泼一点冷水 首先我也很喜欢梵高的画,电脑里藏了他2000多幅素描和300多幅高清油画。 但不是最爱。 梵高的画好,但没有好成神的样子,之所以被神话,是因为附着在画家身上的种种传奇。 而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有讲故事的人。 为什么会有人一直不倦地讲故事呢,因为有利益推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梵高之所以被神化 一、作品具备开创性 ,这个是实实在在地开创了后印象主义一派 二、贫穷潦倒,符合人们对于艺术家的想象 三、爱画成魔,成了疯子 ,符合人们对于艺术家的想象 四、自杀,天妒英才。符合人们对于艺术家的想象。 五、爱上妓女,私生活特异。符合人们对于艺术家的想象。 除了第一点和作品有关外,其他都是因为他本身具备的故事性符合了人们对于传奇的想象。 人们在平庸的日常里总是希望有人和自己不一样,以满足自己心底对于纯粹精神生活的渴望。 那马我现在给您讲一些除了梵高作品之外的故事 一 梵高不疯 读过梵高的书信集就会发现,梵高理智非常清楚,逻辑清晰,情感正常。他把画画当成一件热爱的工作在做。很勤奋,很用心,略有一点偏执性格。 二梵高没那么穷 梵高在当职业画家前曾是一名画商,在法国南部的红土地画画,四处跑着画,虽然缺钱,但一直有他弟弟提奥出资支持,而他弟弟是谁?当时欧洲第二大画商,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画廊老板里的大佬。 三 每一个成名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个商业嗅觉敏锐的经纪人。 梵高生前提奥一直在为推销他哥哥的画作而努力,提奥死后继承这个工作的是梵高的弟媳也就是提奥的老婆乔安娜。 乔安娜的艺术经纪能力显然超越她的丈夫提奥,通过一系列画展和书信回顾展,成功地把梵高推向大众视野。而此时印象派表现主义等各种先锋流派渐成艺术主流,形成一股革新风潮。 初期从印象派汲取营养的梵高后期融合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尤其学习修拉的点彩自创一套对情绪表达极为有力的笔触画法,在作品上不仅情绪感染强烈且识别度高,经过乔安娜持续地推广,终于自成“后印象派”一家。 四、什么自杀还是被“自杀” 自杀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赋予自身永久生命的最佳方式。 梵高是这样,海子是这样,海明威,川端康成,近至三毛、张国荣。人们天然会怀念早逝的人,而当他特有才华,死亡就赋予了艺术家以神性。 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是说 梵高画画画疯了,忧郁多疑,以至于与高更起了争执,后来又后悔,因而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数月后当他听说弟弟结婚,十分悲伤,在画完一幅麦田乌鸦后对着自己的肚子开了一枪,但没死,捂着肚子挨了很多天后才痛苦地死去。 但最新的法医调查显示这个故事没有那么复杂:一个农家少年在麦田用猎枪打鸟时意外打中了在田边画画的梵高,因为这个意外伤口感染,英年早逝。(可以百度一下新闻报道) 梵高的画最近被拍出两亿七千万美元的天价,单以绘画论,无论你说艺术是无价的,但既然它被拿出来拍卖了,那就有衡量标准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画家本身的品牌效应带来的溢价。 就开创性来说,塞尚是真正的开创者,现代艺术之父,但他的名声在大众耳中远逊于梵高。 就绘画的深度来说,高更比梵高画的更有气质,原始,野蛮,有力量,相对来说梵高画的很多画就“太好看”了。大众更容易接受笔触带来的情绪。但高更的名声如果没有《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作用,或者没有梵高割耳这故事的带动,几乎少有人知。 梵高仍是一个天才画家,但没有那么神。当然,人们需要传奇,也需要传奇标榜。 补一点 和话题无关,自己的感触 人们呼唤“天才”,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勤奋 梵高在他短短的创作生涯里画了大量的素描,好几千幅,加上油画,几乎是每天会画好几幅。这种勤奋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而在早期他也临摹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米勒的(看过原作)比如日本的浮世绘。这些都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每一个天才 无不是用超出常人的敏锐和勤奋来学习和磨练技艺 最终自有的风格渐露锋芒,直到光彩夺目。 但天生具备敏锐感受力的人,和拥有把这感受力表达出来的人,并不是都能成为人类的群星,大部分都会湮没无声。 |
我上一次来美国去过MoMA。先不说梵高的画,其他一些画tmd我看了之后血压都上来了。就下面这张小学生涂鸦能卖几千万美元?炒作成这样当买家是傻子还是想钱想疯了?这就是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没有客观定义就滥用艺术传播是吧? |
|
Cy Twombly The Italians (上面这幅应该不是Italian但我看到的Italian和这个差不多,都是小学生涂鸦) |
|
附上画家的其他画作相关价格网站,不是同一幅画但一样有问题: Cy Twombly - art auction records?www.askart.com/auction_records/Cy_Edwin_Parker_Jr_Twombly/30112/Cy_Edwin_Parker_Jr_Twombly.aspx |
|
还有 |
|
|
|
|
|
画作我就不发了各位自己搜吧。tmd整幅画只是多泼几下红油墨就称作艺术?还卖几十上百万美元。五幅啥也没有全黑的“画”都能被放上MoMA展览,当外行人好骗?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就靠玩概念和故事背景? 这就是权威和名声带来的效应,真够恶心人的。 我这幅画当时20美元卖给了一大学艺术系教授。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脸皮薄血亏: |
|
|
过于抽象的东西,容易走在时代前列。比如经常会有数学老教授在退休后被返聘。因为他们当年研究的“没用的”理论,突然就开始在工业界大行其道。 |
他跑的太快,時代在他身后氣喘吁吁 |
才华横溢,穷困潦倒,孤僻抑郁,自杀而死,梵高的一生似乎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家经历。他生前贫困潦倒,死后却享尽哀荣的巨大反差,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 1890 年 7 月 27 日傍晚,文森特·梵高脚步有些踉跄地回到了奥威尔小镇。 他是午后带着他的全套画画的工具,离开自己暂住的拉乌尔旅馆,出去写生的。旅馆和镇上的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孤僻的画家卖出去什么画,但他似乎也不在乎,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梵高这次回来后的样子有点奇怪:在明显已经变得炎热的夏日傍晚,他却将自己的外套纽扣都紧紧扣起,而且手捂着腹部,一瘸一拐。 进了拉乌尔旅店,梵高也没和人打招呼,直接上了阁楼,钻进了他自己那间只有 7 平方米的房间。 出于谨慎,店老板拉乌尔跟上了楼,进了梵高的房间,发现他蜷缩在自己的床上,表情非常痛苦。 看到店老板走进来,梵高掀起了自己的衬衫——在肋骨旁,有一个很小的弹孔。 「我弄伤了自己。」他说。 医生和警察随后都赶到了旅店。医生发现,那颗射入梵高体内的子弹并没有穿透他的身体,而是留在了脊柱附近。 |
|
梵高自画像(1887 年),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而警察则关心这是不是一起谋杀案,所以他问梵高:「你是不是想要自杀?」 梵高回答:「我想是这样的。」 梵高一生关系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得到消息后,很快从巴黎赶了过来。在床前,提奥向哥哥保证一定要救活他。 但梵高对自己挚爱的弟弟说:「痛苦便是人生。」 据说那是梵高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7 月 30 日,在痛苦中挣扎了 30 多个小时之后,梵高离开了人世。 终年 37 岁。 2 这是梵高之死最流行的一个版本。 事实上,这个版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梵高从旅店老板拉乌尔那里借了一把左轮手枪,说是要赶走麦田的乌鸦,然后来到了镇外的一片麦田。在麦田里,他放下了随身携带的画具,举枪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这一枪没有击中要害,却让他失去了意识。等他再醒来时已是黄昏,在无法找到那把手枪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再蹒跚着回到旅店,寻求援助。 在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那本著名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这一幕自杀的场景得到了文学上的升华:「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再加上 1956 年好莱坞同名改编影片《渴望生活》的上映,梵高这一悲剧但又震撼人性的人生结局,深深打动了千万人的心。 很多人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其他的结局比这更符合大家的想象了。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极具天分但孤僻,甚至有精神疾病的梵高。 3 关于梵高的故事,大家当然已经很熟悉了。 梵高并不算漫长的一生,大概有这样几个点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个,是他生前贫困潦倒,死后却享尽哀荣。 梵高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富家女。但是,长大成人后的梵高似乎辜负了家庭对他的期待,在做过牧师和艺术品经纪人之后,最终选择做职业画家的他就此陷入贫困。梵高一辈子只卖出过一幅画。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完全是靠他最亲爱的弟弟接济——梵高给他的弟弟写过 600 多封信,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有一个诉求:「请务必再寄些钱来。」 |
|
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当时售价是 400 法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 1000 多美元 然而,就在梵高去世之后,他遗留下来的画作却大受好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梵高的多幅画作进入过世界最名贵的十大画作排行,他的画成了艺术和天价的代名词。 第二点,是他起步虽晚,但天赋异禀。 梵高的绘画天赋并不是从童年就开始展露的。 严格说起来,直到去世,梵高正式投身艺术创作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年,他是一个标准的「半路出家」的画家。 1885 年,已有小成的梵高画了一幅《吃土豆的人》。这应该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较出挑的一幅。画完这幅画后,他自信地将画寄给了弟弟,而作为艺术商人的弟弟在看了画之后没有太多表示,只是给了哥哥一个建议:「来巴黎吧!」 |
|
1890 年 6 月,梵高为自己的治疗医生加歇大夫画了一张肖像画。100 年后的 1990 年,这幅名为《加歇医生》的肖像画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被拍卖,3 分钟之内就被日本人以 8250 万美元的价格拍走,创下了有史以来最贵艺术品的纪录。这个纪录直到 2004 年才被打破。当时全世界最贵的 10 幅名画,5 幅都是梵高画的 |
|
梵高学画后不久的作品《海边的渔夫》。人脸可能因为画坏了而被抹去了。陈丹青非常喜欢这幅画 |
|
《吃土豆的人》 于是,在 1886 年,34 岁的梵高就到了巴黎。 巴黎的各种艺术潮流给从乡下来的梵高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而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印象派」。 还记得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运用色彩的技法吗?到了巴黎之后,梵高的画就变成了这样: |
|
梵高的《播种者》 而在最早,梵高临摹米勒的《播种者》,是这样的画风: |
|
左边是米勒的《播种者》,右边是梵高的临摹作品 |
|
梵高自己经常提起的一幅作品《阿尔勒的卧室》。这是他自己的卧室,简单的布置通过色彩的渲染,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摄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
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关于梵高割耳的原因,有几个版本,有说他自画时嫌自己耳朵不好看才割掉的,也有说他接到弟弟提奥要结婚的信之后一气之下割掉的。但无论如何,看到这幅画于割掉耳朵后一个月的自画像,相信梵高自己的心态已经趋于平静 |
|
1890 年 6 月,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进医院疗养期间,创作了这幅代表作之一《星月夜》。此时离他去世只有一个月时间了 梵高的画风开始大变,色彩明亮,涂抹浓厚,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范。 第三点,自然就是他性格孤僻,精神异常。 梵高作为家中的长子(哥哥夭折),其实还是颇受宠爱和期待的。但是,梵高的性格却始终无法处理好这样的压力,最终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乃至精神上的失常(梵高的生平故事限于篇幅,本文不加以展开)。 关于他精神失常最有名的故事,无疑就是他与惺惺相惜的朋友高更争吵之后,一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将它打包后送给了一个妓女。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
你一定不知道吧,那些专门负责声名鹊起的鹊儿,天生就喜欢和乌鸦一样落在天才坟头上扮呆鸟的。 冢中枯骨一日声名不起,坟头乌鹊一日不飞。只等天才遗作声名远震之后,世人盛日寻芳,踏雪寻梅,去坟头祭拜时才扑啦啦振翅飞起,衔命抱屈,飞去天才国度,找到事主本人,将他俗世的声名,身后的传说,一一告知。 |
艺术家不死,他的作品就不会值钱。 张大千画赝品挣钱比他自己画的赚的多,等他死了,他的赝品更值钱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