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马三立晚年的艺术境界高到什么程度?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马三立晚年的艺术境界高到什么程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马三爷无疑是相声史上的伟大人物,那么他晚年的艺术境界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和生前的小蘑菇孰高孰低呢? |
马三立的贯口和别人不同,一般是要求中气充沛,有喷口,镗镗镗说下来。马三立根据自身特点,讲究的是观众听得舒服,不累。你听听他的《开粥场》《夸住宅》就明白了。 都说高峰是老艺术家。单听确实有功夫,可是就怕比啊。他说的《大保镖》也不错,你再听听马志明和黄族民的,口儿更老,更脆。 九十年代初,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听过山东京剧团任德生唱的《大登殿》,前面是两个中年演员唱《武家坡》。女的应该是花旦出身,卖弄风情,让人联想解放前的园子。男的中规中矩,很卖力气。台下嗑瓜子,小声聊天,嗡嗡嗡。 到任德生出来,也没有什么作派,往那儿了一站,全场鸦雀无声,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 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幕如在眼前。 好相声不一定前仰后合地笑,有时候你没张嘴,观众都知道下句,太熟了,不好笑。但是反复听,不累,不烦,不腻。 前两天听白云鹏《晴雯补裘》,哪是什么大鼓书啊,就是快板加大鼓。他老信手拈来,台下都炸锅了,感觉老头像个调皮的孩子,我偏不好好唱,你们就是会宠我。不好的演员要掌声,好的演员有掌声,最好的演员反而掌声少,为什么呢?你鼓掌边上人不干,你耽误人家听了。大家有机会听听这一段就明白我说的了。 乐亭大鼓有个韩香圃,和靳文然齐名,资格更老。他唱的东路大鼓官方说法是腔调古朴,苍劲有力。实际上是简单少变化,初听之下,大失所望,不能终篇。后来又翻出来,听了一个多月,每天就是这段。哪儿好呢?气大声宏,硬桥硬马,但是一点也不凌乱,不紧张局促,没有憋闷感。演员应该是很辛苦的,观众的印象却是表演者气不长出,面不更色,显得举重若轻。 |
少马爷当年学艺的时候,侯宝林大师曾经对这位师弟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你不能学你爸爸。不能跟他一样在台上那么铺平垫稳,应该在表演时更火爆一点。你要也跟你爸爸一样这么稳,你就让观众哄下去了。你爸爸不一样,他就是站台上不说话,观众也乐意看他。 您说,一个说相声的,吃张口饭的。不说话,观众都爱看他。这个观众缘,我觉得就挺能代表马老的艺术境界了。大音希声啊! 更新: 根据评论里同志的批评指出,我以上所说的为马老的个人魅力,而非艺术境界。以下特意增加一下马老对自己相声境界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效果的案例。 1.暖瓶厂29号生产了8000只暖瓶,离月生产任务10000只,还差2000只。开车把马老接过去,说了一段相声。截止31号,生产暖瓶15036只,超额50%; 2.京郊某农场园艺队,栽种的苹果到采摘时只有海棠果儿那么大。马老去农场演出,苹果跟着包袱长。一会儿就都长成小西瓜了; 3.北京老人王长友有一只越冬的蛐蛐“金头虎”,打蔫,要完。马老对着蛐蛐罐说了一个小段,刚使了俩包袱,蛐蛐来精神儿了。蛐蛐须子把蹲在桌子上的一只猫眼睛给扎瞎了,一口把猫腿给咬折了。 马老自我总结:我是艺术大师!不对,我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不止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是一切动物和所有生物的灵魂工程师! |
要我说,晚年的马三立,艺术水平已臻化境。 晚年的马三立,我们只看到他一个瘦巴巴的小老头,走路都不利索,站在台上也就说个单口,几分钟讲一个小笑话,根本看不出他年轻时候的风采。 马三立这样一个小老头,也能叫相声泰斗? 可是说起单口,马三立和单口大王刘宝瑞,是两个极端。 刘宝瑞讲的单口相声,你一听就知道是故事,是假的。但是刘宝瑞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表演技巧逗笑观众。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比如刘罗锅,比如假行家,还有化蜡扦什么的。观众明知道这是民间传说,是假的,可刘宝瑞凭借自己生动的讲述,高超的表演技巧,让人听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 而马三立相比之下,讲究个润物细无声。观众听不出他有什么表演技巧,就是一个老头在絮絮叨叨的讲故事。 晚年的马三立,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纯靠故事本身逗笑观众。 马三立往台上一站,唠唠叨叨,说的跟真的一样,观众分不清他说的是真还是假,不知不觉完全沉浸在情节中,然后被故事情节逗笑。 比如《八十一层楼》,出国了还住招待所啊?那么长的节目就一个包袱,也就马三立说的能让人听下去。换一个人说,早就让观众轰下去了。 还有《祖传秘方》里,他说自己有个表弟穆祥凤,一个大胖子,说的跟真的一样,仿佛他真有个表弟被骗了。 还有《吃饺子》里,他说自己家里穷,吃不起饺子,讲着讲着来了一句:那年大河才五岁,闹着要吃饺子,大河就是马志明。马志明如今也是相声界的老前辈,生于1945年。观众听到这的时候,完全感觉他说的是真实的故事。 马三立能把相声讲的跟真事儿一样。一个简单的小笑话,到他嘴里,絮絮叨叨讲出来,都能让人发笑。 “呃,这个这个这个,我有一街坊二大爷,他这个人,爱贪小便宜!有一天哪…” 就这絮絮叨叨的风格,也就马三立能这么演,换一个人都来不了。 |
马三立的相声不好听。 侯宝林的相声不好听。 马季的相声不好听。 姜昆的相声不好听。 也许再过些年,会有人跟你争论,说郭德纲的相声不好听。 你很不爽,然后争到最后你发现。你的观点成了你当初反对过的那些人的观点。 走向共和里,孙文问李鸿章,为啥你不去革命。 李鸿章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革命什么的,是你们这帮年轻人的事。 平心而论,马三立的相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真不好听。侯宝林的也一样。如果只是以今天的审美来看待这些老前辈的作品,是真的不够好笑——包袱太少铺垫太多表演太稳。 相声迷还别反对,当你深度喜欢一个事物的时候,很容易会以自己的审美来代表大众,然后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偏激的。 (注意我不是说老相声不好听,恰恰相反,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是这群人很容易因为自己喜欢而错误认为别人也会喜欢。) 现如今还喜欢听这些老相声的,那是真的爱好者。但是抱歉,这真的很小众。 马三立对相声最大的贡献,是把相声这个下九流的文艺类型,带上了台面,并且摈弃了其中很多糟粕。让广大群众知道并且喜欢上相声这个东西,他是当年的郭德纲,撑起相声界大半边天,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侯宝林,因为这两位大师的存在,带火了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因为有这两位——再加上刘宝瑞,让后来很多相声演员至今有一口饭吃。并且一度吃的还是山珍海味。 在马三立之前的相声,就像NBA的上古巨兽一样:名气大,但大部分人真的不了解,也没有太多途径去了解,就算了解,也认为是末端之技,更多人是一边听一边骂,既被逗笑了,又骂这玩意不登大雅之堂。 过去的相声,糟粕的确很多,这个也不用否认,毕竟来源于民间,二人转地方戏都是这样,在马三立之前和同时代,不说伦理梗屎尿屁的相声演员也有,但不说这些的基础上再有如此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马老爷子不说独一份也差不多了。 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相声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大部分演员入行之后都是学那些老段子,最多加一点时尚的词语,这里头讲道巅峰是谁呢,没错,刘宝瑞。 这个真不是黑他,单口莫过于刘宝瑞,但刘宝瑞的确缺少创新,这也是为啥成就上比侯宝林矮半头的缘故——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央视的一期节目中,侯跃文还是马季一脉的人说的。我是认可的。 马三立是当代相声的开山鼻祖,侯宝林是集大成者。 之后对相声有过突出贡献的是马季——谈艺术成就别谈人品什么的,再然后是姜昆,再到冯巩牛群,然后这一条路从最辉煌到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郭德纲的表演形式,不是这一支的,虽然出道晚,但论脉络的话,应该是从侯宝林传马季的时候,另起了一个分支,更加偏向传统,但不等于传统。 这里头要论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当推侯宝林和马三立,马三立晚年登台,不用说话大家都会笑,他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相声本身。但的确要承认一点,马三立晚年的名声,跟艺术本身关系不大。这是真话很多人可能不爱听。马三立晚年很火的原因, 第一是当年的确是大师,水平高作品多,脸熟。 第二是活着的相声演员里辈分最长,地位最高,人都有崇拜权威的心理。 第三是年纪大,很少表演,看一次少一次,能有机会欣赏马老表演,本身就是一大乐事。 第四是德艺双馨,观众缘奇好。 至于他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好不好听,不是很重要了。 或者说,我们只有对马三立这样的老艺术家才有“包容心”,允许你铺垫过多,允许你表演台稳,哪怕只是讲一个当年的段子,我们听过了千百遍,听到“逗你玩”三个字的时候,还是会一起哄堂大笑。 因为这就是情怀啊。 但这不代表你的表演形式是符合当下审美的,马三立晚年讲相声大家爱听,因为他是马三立,换个人照这个路子讲,简直扑死。 那马三立为啥不顺应潮流去改革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完成了自己在相声方面的历史任务,他的精力和年龄,他对相声的认知,不允许他再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的事,侯宝林马季姜昆郭德纲接过棒子去干了。 所以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在欣赏过去的老艺人的作品时,你不能以当代的审美来评价优劣。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被他们真正逗笑的人,才能理解他们的伟大。 就像很多郭德纲的粉丝表示姜昆的相声一点都不好笑,可现实是,在过去很长一些年头里,姜昆就是相声界的旗手,知名度相比如今的郭德纲,只高不低(当时的娱乐形式也少,这也是个原因,所以郭德纲能逆流而出,实在非常不容易),但当时的观众不是煞笔吗,如果真的不好笑,他们不会自来水地去喜欢马季、姜昆、冯巩。 我也很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可能是当代唯一能喜欢的相声演员了。但是每次听到钢丝说姜昆等人徒有虚名的时候,我都没法理解这是何等的自大,因为姜昆等人的相声,的确把我逗笑过,还不止一次。 所以如果你不愿意承认马季姜昆冯巩这一帮人对相声的贡献,那将来总有一天郭德纲不红、被将来的年轻人认为不好听的时候,你也没资格为老郭叫屈。 正确的方式是,喜欢自己喜欢的,自己听着乐呵就行了,管他过时不过时,小众不小众呢。 后面这些说的都是题外话,权当逗你玩吧。 ———— 没想到这答案有人看,补充下,我之前查了下,关于刘宝瑞成就比侯宝林矮半头的评价,这个是马季去世的时候,央视做的一期节目,马季和刘伟说的。我个人认可,当然也许是我对相声了解不够深,意见有些偏颇,此处可以讨论。 本答案是站在大众审美的角度来评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最大的考量,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对相声的贡献,标准是“对相声的推广和改革”,只能算是一个参考方向,自然不是定论。资深相声迷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谁谁谁好。我也欢迎大家找我讨论。 正好写这个回答时候看到右侧的推荐课程,这位田海龙是我文联班同学,很好的哥们,关于相声专业审美知识,大家可以找他了解。我最多就是个爱好者。 |
|
———— 评论区还有人抬杠,说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很好听啊,怎么过时了? 我前面也说了,在资深相声迷的审美中,这些大师作品永远不会过时,但对于大众而言,相声——尤其是过去的老相声,的确是过时的娱乐,所有听老相声的人,加起来可能没有一个二线歌手的粉丝多。 当然这么对比是没意义的。 但这就是过时啊,你让现在的年轻人去听这些老相声,你觉得有多少人能喜欢的上? 只是,文艺形式的过时,跟艺术本身没有关系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它的时代,过去的传统相声、大师们的好作品,完成了他们对于文艺的贡献,至今能有人喜欢,很好,就算有一天没人喜欢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相声史乃至文艺史上的地位。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流行唐诗,就去说汉赋不好。不能因为现在的小鲜肉们巨火,就去鄙视过去的老戏骨们。 就像我喜欢摇滚,很喜欢崔健和窦唯早期的音乐,但是经常在网上看到年轻人质疑这两位的音乐实在听不下去,没关系啊,再过十年,他们所喜欢的也会成为历史。 世上总有流行的东西,但经典永远都会是经典。 |
大多数人一开始表演,就是“我要说相声了”的那种状态。比如刘宝瑞、马季、姜昆等等,郭德纲更是表现要直接挠观众脚掌心和胳肢窝一样 不是说不好。没什么不好 但是这就能看出来马三立和别人的不一样了 马三立就是那种在路边和邻居大爷聊天的状态。(无所谓高低,就是风格不一样,马三立这种是很少见的)。一开始可能还有点心不在焉,慢慢就上道了,越来越有意思。 马三立对语言的把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慢悠悠就能逗你乐,还经得起回味。 我记得有一次马三立上台表演(当时好像八九十了),一开始大家挺安静的,马三立说了一句:你们是看着我长大的…… 台下静了几秒,之后气氛瞬间爆棚。 谁也没想到这句话还能这么理解,还能有这样的效果 这就是境界 |
增加点刚刚想到的。 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溶于生活。马老爷子晚年绝对接地气,带着红箍在小区巡逻(还有个段子,邻居一个評戏演员也要参加巡逻队。马老看着她说,你不行。我们是逮流氓,你这样的招流氓)还墨镜哈雷,玩摇滚。他后期的作品非常典型的天津的幽默方式。天津啥样???就是绝对不会制造喜剧的气氛。就是特别正经,掏心掏肺的跟你说,然后一枪毙命。绝对一脸严肃。说个老百姓的真事。 一年,单位组织去北戴河。我们几个人和科长在海边溜达。看到沙滩上有几个大学生情侣在那拍照。他们咋弄呢?女的躺在沙滩上,男的用沙子把女的埋起来,然后弄成个鱼尾巴的造型。有点美人鱼的意思。我们科头(科长,科头。厂长,厂头)皱着眉头看,然后摇摇头,用浓重的天津话说。太尼玛像炸大虾了。(你们想想那沙子跟面包渣似的)话毕,转身就走…… 作为听三爷长大的天津孩子来说说。 三爷晚年已经化境。开始给相声填饭了。我很荣幸和三爷是邻居都住在河西区科艺里,就是骨科医院旁边。先看看谁给三爷捧哏吧,王凤山!!快板三大派,王高李之首王派快板鼻祖。那时总能看见姜昆那些北京的来天津找三爷学段子。(为啥你说的不乐,让三爷给说)三爷晚年开始一个人说了,美容医院,挠挠……都是给添饭的段子。听过很多外地的相声都是用的三爷的包袱。再回正题,晚年的水平,最能体现的就是81层楼。 侯宝林曾经说过,81层楼这段子,全中国说相声的,只有马三立能使,敢使。一段相声前面接近一刻钟一个包袱没有。全指全指最后一个包袱。有人说三爷只能在天津使,因为人缘太好了。其实在天津使这块活才是最难的。因为观众一看见马老就打心里想乐,而马老却要讲一个催泪的故事。记得第一次听是在学校的广播站大家听见马老的声音就想乐,但是第一个人讲完自己悲惨经济后,大家都等着马老出个什么包袱一下就把前面的铺垫全翻了。但是,没有第二段快5分钟有的女生开始红眼圈了,教室里气氛凝重。当第三个人的包袱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落泪了,笑的。 顺便说一句,啥叫功力?很多演员抖完包袱都需要捧哏的再追一句。这样的相声是最讨厌的,明显是怕你听不懂。但马老是一个人,没人给他捧了。其实马老以前就不需要捧哏也可以演。记得杨少华接受采访回忆说年青的时候侯宝林让他给三爷捧一段。上台前大家一个劲嘱咐他,别撒狗血,别抢老头的话。结果愣是一句话没插进去。下台了三爷拍拍杨少华说,宝贝,在天津你给我捧过,你就有饭了。好了先说这多想起来再补充。 加一点。啥叫捧哏的废话。 说段实事。天津某相声演员,捧哏。逗哏的后来去北京发展了。现在这捧哏的是曲协领导。 那天用的段子是这样,火车上一男一女对脸。男的在底下用脚挑逗女的…… 医院,王大夫说,今天真开眼了,脚豆上面长梅毒。 话音未落另一个大夫说,哪有嘛,我今天看病人,《 》里边串脚气。 这时候,捧哏的说了一句。嗷,原来是交叉传染。 底下当时就骂街了,显你有嘴是吧?拿我们当没听过相声的老忐了是吗?用的着你给翻吗。 |
刚解放的时候,马三立大师在茶馆演出。头先呢是一个唱大鼓的女演员叫小云霞,长的很漂亮,就是有点胖。 马三立大师一上场,看着底下观众意犹未尽的模样,灵机一动,当场砸了个现挂:“刚才那个女演员虽说下来了,可能您还在想她呢。不瞒您各位,(轻声)我也盯着她呢!!” 一下就把观众的情绪拉了回来,紧接着马三立大师趁热打铁,故作正经道:“您可别往歪处想啊,我盯她什么呢,我盯着她那丝袜子呢,将来她扔了不穿了,我捡回家改个背心儿” 底下观众哄堂大笑。 这就是马三立大师的魅力,不管接什么样的演出,总是能三言两语就把观众的情绪拉回来,不刻意做作,就像一个幽默的小老头和你聊家常,砸现挂的能力首屈一指。 |
正好昨天听了马老几个小段。。 有段叫自圆其说。讲俩亲家母在一块,这老太太放了个屁,那老太太问:这是什么响呢? 这老太太说:是蛤蟆叫呢。 那老太太说:怎么还有臭味呢? 这老太太说:死蛤蟆。 那老太太说:不对,死蛤蟆怎么还叫呢? 这老太太说:啊,叫完了死的。 就这么一段。哪特别可乐了吗?但马老说,就能听到台下很大的笑声。。。 还有更明显的,逗你玩,八十一层楼,写出来,真的很好笑吗?但马老就能给人说乐了。 可能有熟意里,脸熟的加成,但艺术境界之高,应该说在上边几个例子里,显露无疑了吧? |
马老晚年的境界,从搞笑进入了幽默。他晚年的艺术水平不一定比他壮年高,但是境界确实比过去高了。 原因在于,他用前半生的演艺生涯与观众签订了一份合约:只要我说话,你就觉得可乐。这份合约成为了他晚年表演的前置条件,是预定的条款。马老最后成为了相声本身,是人们对于笑的这动作的主观投射物。 |
不用看马三立。一段相声,前百分之九十九都没包袱,就最后一句那几个字才抖出来。能让观众安心坐那听那么多白开水,现在相声届找不出第二个来。 没有人值得观众再这么给耳朵听了。 |
逗乐毛主席,跟他握手,夸赞他是国宝。 自此之后,相声就不再是天桥撂地卖艺的臭贫嘴,鱼跃龙门成艺术了。 那天是马三立这位相声宗师给相声这门手艺改命的日子。仅此一点,相声这一门里边,有谁能比高,有谁敢比高? |
我觉得可能就是所谓的“化境”。境界不是开着顶级跑车在高速公路上狂飙,而是让一辆快散架的破车在满是沟坎的山路上平稳行驶,还顺道把一车豆腐完整无损地送到地方。 想象一下,你是个相声演员,天赋不能算业内顶尖,快中年了才出名,刚出名就被打成右派,巅峰时期无法演出,复出时候已经六十多岁,再过几年,快八十了,自己体力嗓音都已经不行,搭档又去世了。你觉得你怎么演? 然而,这就是马三立的真实处境,他却愣是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这就叫境界了。因为多年的磨练,让他对相声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甚至像是已经把相声表演的思维融入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表达当中,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是抖包袱的节奏,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有使相的感觉,让人觉得他根本没有刻意表演,却又无时不刻地在表演,哪怕说错了都像是事先安排的包袱,比如十点钟开始忘词儿的那一版,不像是演员忘词,倒像是角色吹牛把舌头闪了。就好像太极剑法、独孤九剑一样,记住了剑意,忘记所有的招式,可以说只有一招,却永远变化无穷。他根本不考虑条件的优劣,优势就利用,劣势,就想办法转变成优势。 他最神奇的点在于什么都能让他说成相声,比如他有几段单口相声《学邓丽君》《苏三不要哭》等等,窃以为应该根本算不得相声,就是他在台上即兴发挥的,但是就那几段平平淡淡的文字愣是被他说出了单口相声的感觉。这就是多年表演时间积累出来的经验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是时间换来的,学是真学不来。 |
说起马老我必须说几句,很荣幸作为一个天津土生土长的娃娃,能在老先生最后的时光参与了诊治工作!老爷子太好了,一点没有架子,非常配合,这样的老人家无论是做什么工作的都会叫人尊重,何况他还是马三立,一个在天津如雷贯耳的名字!老先生就给我们的包袱,够我们笑一辈子的啦!谢谢老人家! |
1994年央视拍了《三国演义》。 一播出,骂评如潮,无数观众痛斥“粗制滥造”! 连全民偶像常山赵子龙这样的角色,都用了三个演员。 至于司马懿、庞统两个演员,张郃许褚四五个演员,都是常态了。 也是真没办法,拍摄时间太长,几个导演组开工,经费不足,演员不配合,搞的一塌糊涂。 很多演员就是拉郎配,原本演周瑜,那边缺人,先去演袁绍吧!袁绍死了,再投胎演周瑜! 在没有网络论坛的年代,报纸上对《三国演义》各种批评,观众写信各种不满意,以至于当时最火的余秋雨老师都呼吁大家息怒:“央视三国演义拍的真的很好!国外看到都夸赞,说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水平已经这么高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老剧已经成为了经典。 其实原本拍的也不错,瑕不掩瑜。 但是很多年轻的吹家狂赞: 史诗巨著!实况录像! 里面很多演员,这辈子也没有任何成绩,只是当时被拖过去出演了个小角色,不打字幕你都不知道他演的人是谁。 现在这些小分量的老演员都被誉为“老艺术家”。动辄“***老师”、“**老师”的赞美。 光阴沉淀,时代沧桑,裹挟了我们对过去岁月的情感。 回到问题: 马三立,老爷子辈分高,人品好,作风正派,年轻时,相声说的棒,zz运动中没害过人,当的起“德高望重”四个字。 他是老了,还能在台上站着,天津的老少爷们都愿意看,老头抖个包袱,大家都哈哈大笑,开心捧场。 那些啥都不是的混混儿,现在都成了“艺术家”,而我们敬爱多年的真正的大师马老爷子,担得起我们对他任何的尊崇。 以马老爷子的辈分、品性、造诣、成就,以及我们对他的爱戴,他能健康长寿的在这说着经典的段子,咱不觉得挺好、挺幸福吗? 最后上台时,都八十好几了,说的好不好,还重要吗? 看见真正的老艺术家还能陪伴我们,我们就很开心了。 郭兰英阿姨九十岁站在台上,坦然的说:我老了,现在播的是她年轻时的录音。 那一刻,我们会觉得是假唱吗?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 能看到她老人家站在台上,就让我们几代人觉得温馨幸福! |
我爷爷比马三立小几岁,都是人大代表,有一次开完会他找马老合影,说咱拍张半身照吧。 马老问:上半身还是下半身? |
咱不说晚年,因为这时间线也拉的挺长的,咱就说老爷子去世的前两天。 那天他接受一个电视台的采访,和观众朋友们开玩笑,说自己这两天感冒了,但是啊, 老爷子摸了摸鼻子摆摆手说,“看电视不传染啊!” 两天之后好像老爷子就去世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照面儿还是个包袱。 不能提,提了到今天还是觉得老爷子那么可爱,提了到今天想起来也是眼里有泪。 |
这时候就得祭出一张图了 |
|
|
作为一个天津人,从小听相声写作业。也算是有点发言权吧。 从小听,叫的上名字的演员,能播的相声基本听全了,听过几十轮了。好多传统相声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其中,印象最深刻,风格最与众不同的属马三立和刘宝瑞。 刘宝瑞的单口属于一秒入戏。他一开腔就有一种进了电影院的感觉,从定场诗开始,一板一眼,起承转合,故事逐步推进。 像是《君臣斗》系列,还有《解学士》,《连升三级》等等,百听不厌。 马三立则完全不同。没有任何表演痕迹。隔着收音机就有一种错觉,好像不是在看演出。而是我就认识这个瘦老头,他在和我聊天说话。思维总是不自觉的被牵着走了。 听刘宝瑞,总写错题。听马三立,总忘写作业… |
马三爷在85年的春晚上说了段《大乐特乐》,基本上一整段都在说起名字的事儿,很多人说这段不好笑。但你不知不觉就能把这一整段看完,也不觉着腻味,感觉就像是老爷子在生活里跟人聊天。这就是马三爷的境界了,也就和很多答主在回答里说得一样——往那一站,观众就乐,就愿意听他说话,这个东西不是你学就能学会的。 然后评论区里有人说马三立的相声远不如郭德纲。那我就说句不恰当的话,马三爷有一些段子,不论是谁都说不了。马三爷在台上唠嗑唠完了,观众开心了;但要让老郭说,那就只剩寡淡了 |
“你兹要听我学着不像李多奎,你把收音机摔了,你把半导体砸了,不算你不对,啊,我绝不恼你。。。。。。别摔,别砸,准不像!” 像这种灵光一现的小包袱,除了马老无人能出其右!看似信手拈来,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这就是马三立晚年的艺术境界 ~~~~~~~~~~~~~~~~~~ 再来,都说伟洲赵爷“狗”(非贬义),看看马老是如何“犯狗”的 《开粥厂》 马: “枣泥儿好吃啊!哎呀,南方,南方有椰子馅儿,咱这儿吃不着”再掰,椰子馅儿! 说它变你信不信?不信我可骂街啦! 王: 信!!我信!!! |
我把答案逐一翻了一遍,我给大家爆个独家料——我认为最能反应题主这个问题的精髓的段子,大家包括各位知乎上仙大侠各位名家,你们反倒没提。啥段子?一个字—— 《追》! 马老的一个绝世小段儿,我凭年少时记忆在此手打一遍: 下午五点多,马路上车水马龙,大家都下班回家。。。忽听有人不断高喊 “截住了啊截住了啊!”(很粗声大气的天津话) 就见一大胖子,一边喊一边跑得呼哧呼哧满头大汗。。。再看前面,也同时跑着一个瘦子! 胖子,追瘦子!(那能有好儿吗?——哈哈哈,马老的灵魂发问) 人们也怕是遇见坏人了啊,就纷纷帮忙, 就有个小伙子见瘦子跑过来,自己啪一伸脚,瘦子,摔那儿了,然后大家呼啦一下就给围上了,瘦子一看,再想跑,跑不了了。。有警察,冲着瘦子(呵斥):“起来!起来!”人群闪开,胖子进来!一把就把瘦子薅住了:(你)调完级了,不请客! 注:一,以上都是本人凭以前的记忆手打,黑体为确认比较还原的台词。二,此段子为改开初期,“调级”是指厂里职工的涨级加薪制度。为啥推崇这段,因为“艺术与生活”这个关系拿捏得太好了!三,想领略这个段子,还得亲耳听,我打字太没感染力了,马老对胖子的胖,瘦子的弱,还有警察的冷,都演得入木三分。 印象里,作为天津卫的娃娃,从记事起,最先最多传进耳朵里的马老的段子就是这个小段了,电台总播,那时胡同里的男女老少懂什么相声门道啊,就是图一乐呗,但是这个小段,大家总是百听不厌,每次都能笑出来。 所以,你让我形容马老的成就,你听听这个段子就能了解了—— 马老说相声,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个在相声之乡把自己活成相声的相声演员,他永远不脱离群众去玩高雅,天津卫生活中的段子够他搜集的,他也真搜集并演绎得能登堂入室,反过来,天津卫的娃娃又是一代代听着他的段子,模仿着,渗透着。。。把自己也活成了一个个的小马三立。所以,只说马老对相声理解到位云云,是很苍白的,因为,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卫的语言思维方式已经变得很马氏相声思维了。 一个城可以造就一个人,但一个人也同样造就了一个城,你说这境界是什么程度。 ——分割线—— 紧急加更——感谢乎友提供的链接 【相声】《追》-马三立 王凤山_哔哩哔哩_bilibili |
马三立晚年住在河西区解放南路科艺里,我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同事也住在那个小区。那时候家里都没空调,夏天晚上大家就都在楼下乘凉,马老也不例外,跟邻居们聊天,如果人多,他兴致一起,偶尔就会给大家抖俩包袱,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关键是,他那些包袱防不胜防,大伙儿都没准备,蔫了吧唧聊了一晚上,就是普通说闲话,临走他冷不丁来一个,大伙儿回家乐一晚上。 p.s.其实马老在台底下的包袱,也是荤素不忌,啥都说 |
一般演员的表演风格逃不出卖帅怪坏四个字,但马老在晚年还占了一个萌,可谓独此一家。开粥厂里的报时小人,学邓丽君,逗你玩的小虎,苏三不要哭...太多了 |
马三立已经站在了相声的顶端,他只要往台上一站,就代表了相声!---------一个每天睡觉必听马三立相声的人。 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我听过少部分过世艺术家作品(听了有50%可能吧)、大部分在世相声演员的作品。 对于马老,我不敢说绝后,空前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刘宝瑞可称艺术家,侯宝林可称大师,马老我认为就是相声本身。 稍微举例说明一下,马老晚年的时候,已经找不到王凤山、赵佩如、张庆森之类的大艺术家可以给他量活儿了,但是马老可以把对口相声用单口相声的形式来展现在舞台,并且观众还买账,这就叫“化境”,飞花摘叶、皆是包袱。 |
|
PS:鉴于很多同学有些耿,非要拿德云社来作比对,我不吭气,列一下马老的作品,无一不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马老的相声才叫相声,看看现在的相声作品,哪一个敢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有一个完整的讽刺,都是走马观花,得过且过而已。 马老部分作品如下: 《说瞎话》 《查卫生》 《相声的魅力》 《八十一层楼》 《开会迷》 《美容院》 《十点钟开始》 《买猴》 《吃元宵》... ... |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网上流传着马三立1988年在姜宝林收徒仪式上收徒姜宝林的录音。上半段二十多分钟都是马老的讲话,这是很正式场合的讲话,前半段都是在解释为什么要在业内普遍认可姜宝林是李洁尘徒弟的情况下收姜宝林,后半段表达了一个业内前辈对晚辈的期许,但这段录音拿出来当一小段单口相声听完全没有问题。相声是语言的艺术,相声演员最需要研究的怎样吧话说的让观众爱听,艺术水平高到马老这种程度,随便讲话都把相声艺术的原则融会贯通,聊天、讲话,都能做到引人入胜。 |
马三立被称为相声泰斗,不管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是受到尊重的相声艺术家。2001年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当中,相声界众星云集,共同庆贺这一盛事。 |
|
马季作为相声界代表上台对马三立表示祝贺,并送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作品,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这里有两个小疑问:第一,马季作为马三立的晚辈,对马三立手书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合适?第二,马三立当不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
|
马季作为晚辈送评价是否合适? 首先来看身份问题。 相声讲究师承和辈分,马三立的辈分是相当大的,他是寿字辈的相声演员,和张寿臣等人是一辈,比2001年当时早已作古多年的侯宝林还要大一辈。而马季是侯宝林的徒弟,属于宝字辈下面的文字辈,因此就属于马三立的徒孙辈分。 |
|
按理说由徒孙辈的人来对自己做出评价,尤其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具有一定居高临下感觉的内容,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舒服。 然而既然安排由马季呈上这样的祝福,组织者大概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当时尽管马季并非宝字辈演员,论辈分不如当时还在世的常宝华等人,当他无疑是当时最为知名的相声演员,可以说是相声界的旗手。如果说他不适合送出作品,别人恐怕更没有资格。 另一方面,马季的书法水平,在相声界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字拿出去尽管比不上著名书法家,但也绝不丢人。 |
|
马三立算是“后无来者”吗? 再来看,马三立是否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
|
“前无古人”这样的话,应该是可以说的。与很多相声前辈相比,马三立的表演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几乎不用加“之一”二字。寿字辈之前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我们都听不到录音,因此受欢迎程度和水平几乎无可知晓,而从寿字辈来说,马三立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且艺术生命还非常长,从年轻到年老都一直有新作品奉献出来,从对口到单口。 |
|
反之,“后无来者”这样的评价,似乎有些有待商榷。从知名度来看,马三立与侯宝林相比,名气就似乎差着一些,马季的知名度也一度非常之大,再后来又有郭德纲等人,今后还不一定出现谁异军突起,因此在他身后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
|
|
|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不管知名度如何,马三立表演带来的那种市井相声味道,别人是表现不出来的。这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个人能力和追求也好,还是时代特征也好,马三立相声带来的亲切感和市井气,恐怕今后多少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可能呈现出来。从这一点上说,“后无来者”也可以成立。 |
|
马三立,听不腻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相声演员的相声有可能会听腻,而马三立那种絮絮叨叨的唠家常式表演,反而永远听不腻。 |
|
《逗你玩儿》、《买猴儿》、《开会迷》、《十点钟开始》、《吃元宵》、《开粥厂》、《查卫生》……马三立马老一辈子说过那么多相声,你最喜欢他哪一段儿? |
天津人可能不知道市长是谁,但没有人不认识“脏二掰”。 当我每一次听完练气功这段相声时,就好像一瞬间又回到久远的胡同生活中。 就好像那个讨厌的邻居大爷又站在胡同口拿我枣乐。 吹牛,蹭吃蹭喝,不讲卫生,唱戏走调的那个讨厌的光膀子的中年男人一下跳到我眼前, 用天津话问我,“小宝,想二掰了吗?让二掰奈奈。” 他是美好时光里的乌云,丑陋。 但那丑陋的乌云只要一出现,蝉鸣,炖肉香,自行车铃铛声,还有满地跑的塑料凉鞋们一下就都回来了。 我一下就从一个郁郁寡欢的中年男人退回到一个'sa'bu'nang'ji坐在纱门前剥毛豆的小胖子。 就像逗你玩里的小虎。 马老去世20多年了吧,胡同生活也离开我30多年了。 马老的相声之于天津人来说,是一代人的生活,是一代人的回忆。 |
作为一个以粤语为母语,长期生活在珠三角的广相声爱好者来说一下。 我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自己买磁带听相声。刚开始听的是本地的粤语相声,杨达黄俊英。到了后来听完了,也买了一些普通话相声例如冯巩牛群马季之类的。慢慢的就听腻了,到了成年以后极少听相声,唯一类似的就听听黄子华了。 但是在2018年左右开始听郭德纲,我得承认这是我之前听过最好的,唯一是我能听着能笑出声的相声。于是我开始追听老郭的相声,也在18年去过北京的小剧场听过一次。坦白说,听他的弟子们说感觉就没有老郭那种感觉了。 如果说老郭的弟子是在演相声,有的弟子演得好有的弟子演得不那么好,但都是演的。老郭的化境是他就是相声,不是表演的。我一直都以为这是最高境界了。 但是,我在几天前听了马三立以后,第一时间来搜这个问题来回答。马三立到了我一直没有想到的层次,这个层次是“原来他说的是相声”。这是真绝了。他有很多段子,让我听着听着到最后忘记了我在听相声,经常是包袱抖出来了我才记得我在听相声。 也不是说别人水平低,只是觉得谁年轻的时候都喜欢热热闹闹的表演,年纪大点以后热热闹闹的光鲜已经见识很多了,不容易被吸引了,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了,例如更熟练的技巧,更好的默契等等。 马三立的相声却更深入了一步,把你迷进去了。用个吃来比喻吧,好的相声表演者是一盘大油大盐的菜,做好吃了很吸引。老郭大约是开水白菜之类的菜了,简单的背后藏了很多功夫和材料,让人拍案叫绝。马三立的相声,是我在你吃完上面的菜以后,我告诉你,其实我们店里面最好的是给你配的那杯茶,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喝了8杯了,但你自己都没察觉。 |
有个叫《一百年的笑声》的视频 里头有采访马三立,怹老人家说了几个抖包袱的技巧,听着不难,你试着找几段说一下就知道了。 |
听了半辈子马老的相声,越听越听不到底,甚至觉得很可怕,一个人能把一个领域研究得那么深,以致于很多观众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深度。 我常说的一句话:“优秀是复刻大师的做法,而大师就是这个领域本身。” 大师做的很多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多理论,但他的言行就在为这个领域立规矩。 比如,很多朋友说的马老都是现象,包括那种絮絮叨叨,反复重句,各种看似无关,让人着急的闲笔, 而现实生活中的马老不是这样。我印象很深的是马三立在接受采访的过程,那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谈到他的作品时,思路非常敏捷,语气词和废话极少,每一句都说在点上。 所以说,他是在扮演一个”絮絮叨叨,反复重句的老头”,(这件事是有佐证的,有一次马志明展示了马三立相声的台词本,所有那些重复和语气词都是写下来的,表演时和本子上的内容没有任何区别,行话叫死纲死口) 为什么? 1。他自己说过”我没有侯宝林的杭头“。嗓子不好,气力不足了,不重复几遍,观众听不清。(他三四十岁说开会迷的时候,就没那么多废话。) 2。塑造天津市井人物,天津人有时候就那样,有的没的多说几句,好显摆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上年纪的人,恨不得别人多听他说几句。如果他在台上也像在接受采访时那么反应灵敏,观众会进不了人物,会觉得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天津老头不符。举一个反例,“南张北马”的张永熙,能耐也不小,学唱南北不挡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快,不服老,总觉得压观众一头。 3。悬念和回味,他的重复里常常带着三番四抖,是符合相声规律的。有时候,重复就是力量。《祖传秘方》里打白纸包那个底:”打开塑料袋,是一个锡纸包,打包锡纸包,一个白纸包,打开白纸包,还是白纸包,打开白纸包,又是白纸包……(使相,学胖子身上痒)……(倒口)这祖传秘方到底是嘛呀“最后给底”挠挠“之前,早就把观众带进去了。有些年轻演员的表演风格太快,还没听清楚就过去了,不给观众反应和回味的时间,这个行话叫”一道汤“。最后的结果就是没印象,就记得俩人跟斗鸡一样在台上互相掐了,像这样的相声,我一般换频道。 这种节奏吸引不了快节奏的年轻人,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马三老有自知之明,知道能维护住那些欣赏他的老观众,尊重喜爱他的天津子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