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什么是「梦核」?为什么近期很火的「中式梦核」容易引发人产生奇妙的心境?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什么是「梦核」?为什么近期很火的「中式梦核」容易引发人产生奇妙的心境?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世界上确实是有第二个你的。
这两年有一个概念叫中式梦核,具体表现形式基本以千禧年前后的照片为主,蓝色玻璃的大楼,三室一厅的家属楼,琳琅满目的小超市,简易的水泥公园。






很多人尝试用一堆名词去总结这个概念,什么后现代主义,超现实美学,
但我觉得没这么复杂,中式梦核本质就是在爆发式增长后,千禧一代人在走进社会后关于自我的疑问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
某种意义上,日本的蒸汽波,欧美的齐马蓝,表达的都是类似的情绪。
世界上确实是有第二个你的。
很多人都熟悉蒸汽波,蒸汽波的复古对象是日本80年代的City-Pop。
当时的日本处于经济科技文化的高速增长期,城市化速度一日千里,无数年轻人涌入东京。当时又恰逢美国文化横扫世界之时,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景。
来自各个小城市的年轻人进入东京,走进了窗明几净的写字楼,住进了优雅时尚的公寓,穿上了精致的职场套装,
驾着汽车开着音响,随心所欲的放着自己喜爱的音乐磁带,广播电台的幸子小姐则继续娓娓道来的讲述着银座的爱情故事,在东京天堂般的彩色灯海中,资本主义的广告牌是如此的五彩斑斓,至少在那个瞬间,这就是无数年轻人向往的浪漫世界。


所以City-Pop的封面基本以汽车,大海,泳池,霓虹灯,广告牌,都市建筑为主。


在City-Pop的音乐中你也听不到怨气,没有悲伤的故事,只有美好的畅想。
——此刻穿上玻璃长靴, 仿佛就能与星辰同舞。


所以为什么蒸汽波在2010年前后在网络上兴起,因为直到很多年后,
不论是欧美的赛博朋克还是中国的年轻人,所能想象出来的大都市,也就不过如此。
这个幻梦是如此令人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泡沫破裂,时代呼啸而过时,无数日本人失业宅在家中时,依然对那个瞬间仿如昨日,仿佛刻在了基因中一般。
对于后来的日本年轻人们而言,你是财阀家的大小姐,我是便利店的打工人,他是秋叶原的游戏宅,大家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但当年那个幻梦的瞬间,却是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共同记忆。
中式梦核也是如此,你去看所有中式梦核的照片,虽然拍摄的主题不同,拍摄的对象也千差万别,好像没有任何联系,但有一点是绝对不会变的。
他们全都是中国经济改开高速增长时期二三线年轻人最熟悉最能接触到的事物。


蓝色玻璃的大楼,一定要是彩色瓷砖,玻璃架是铝合金的
三室一厅的家属楼,一定是老中式装修,电视机放正中还盖着布的
琳琅满目的小超市,一定要略带杂乱,把绿箭口香糖放门口的
电脑房肯定要配鞋套,桌面必须是98系统,屏幕必须得是大头屏幕


过去几十年是我国城市化爆发式增长时期,无数年轻人,要么是自己从农村考进了城里的高中,要么是上一代父母刚刚从农村走进城市,共同抱着对新世纪的期待来到城市。
大家住着类似的商品房,逛着类似的街边商店,上着类似的公立学校,就连晚上回家看的动画片都是类似的。
你的父母还年轻而健硕,房价也并未爆涨,你的烦恼只有作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无时无刻,新的小区每一天都在落地,新的公交不断出现,新的商场新的街道新的公园,连手机和随身听都每年变新。
城市不断向远方发展,互联网世界不断向你走进,你盼望着快快长大,因为只要长大就能过上没有作业,拿着工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玩几小时电脑就玩几小时电脑的日子,美好的世界正等着你。
没有别离只有美好,而你还有无数的时间。对于千禧年一代来说,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刻。
哪怕许多年后走遍世界当上经理总裁,我认为许多人都未必能赶上这个时刻,为什么一堆重生小说回去的都是16岁呢?
当然,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除了美好还是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失业待业考公考研考编,以及无数人发觉的,自己努力走向罗马,而有的人生在罗马。
但不论后来的世界怎样,年少时那个美好的瞬间永久刻在了心底。
也正是这个瞬间,决定了你是谁。


很多人说人是会成长的是会变的
NO,不是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六岁的那个你,往往就决定了最本源的“我是谁”。
成龙一生都在扮演穷小子走进大香港的故事,
周星驰一生都在扮演出租屋里怀揣梦想的尹天仇
贾樟柯永远在拍山西的小镇
张艺谋永远在讲黄土的乡村
只要作品和这几个元素搭边,你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人是无法背叛自己的。
甚至甚至,连大家经常吐槽的马前卒也类似,抛去左翼右翼的外衣,最后剩下的也不过是石家庄少年宫前的一个少年。
爱死亡机器人里的齐马蓝,描述的就是这个
名满天下的宇宙级艺术家,画遍了整个宇宙,最后找寻到了自我
——当年他只是一个泳池清洗机器人,享誉宇宙的齐马蓝也不过是当年泳池瓷砖的颜色。


所以这两年中式梦核火起来几乎是必然的,时代太快,原有的升职加薪IPO的梦想追不上了,大伙跑累了想休息一下时,自然会开始怀念年少时最悠闲的时光。
叫醒一个北上广地铁里疲惫的年轻人,询问他你能想到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很可能既不是升职加薪,也不是坠入婚姻,他可能会告诉你,
——是十六岁那年夏天,穿着白色球鞋和同学一起去网吧的路上
对梦境和各种艺术作品的理解中有一个非常错误但又十分普遍的倾向,那就是认为梦境和语言一样,符号要优先于意义。
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作者完成一本书的创作以后,这个作品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有了自己的独立性。
读者可以从任意的自由角度去理解这个文本,这样的理解并不需要完全符合作者最初创作的那个意图,而更多是读者自己的某种意志的体现。
这样的认知,就是基于符号本位,认定先有了符号,先有了作品,然后才从这个作品和符号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是多样化的,没有任何一种明确固定的意义标准,谁都可以去解读,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在这种符号本位的指导思想下,艺术作品的鉴赏会变成一种挖掘符号背后的神秘的思维运动。越是神秘化的符号,越是抽象化,象征化,越是让人看不懂,就有越大的解读空间,就有越深刻的未知意义。
美,就在这种对象征化的符号背后的神秘挖掘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挖掘,没有鉴赏,那么美似乎就不会产生。
然而这等于说是,审美成为了一件专业门槛极高的少数人把持话语权的工作。由于神秘化的符号可解读的方向是无穷尽的,即便我们不强调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唯一准确的解读方向,但各个方向互相之间不可避免也要拿来一番比较,最后分出个审美的高下区分出来。一个艺术学院的权威教授对一幅画作的美学价值的解读,一定比一个流媒体上为吸引流量而做的短视频作品更有审美价值,前者总是会更有艺术性,而后者则只是哗众取宠的东西而已。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符号先于意义的。艺术家们放弃了在作品里给出明确清晰的意义,而把意义的赋予过程交给了观众,艺术品本身只是个符号载体,是艺术家们创作出来供人解读的半成品,这样的艺术品的意义必须要借助观众的审美来得到实现。权威的鉴赏家们不仅仅只是在解读作品,他们实际上通过解读的这个过程,共同参与到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的创作当中。
既然是共同创作,那对鉴赏家们的艺术素养要求当然会非常之高。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艺术素养的普通人而言,欣赏这样的艺术品变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只能跟随那些权威的意见。
这样的艺术形式,给艺术品带来了高到不可思议的溢价。艺术品的价值来自于其创造的审美体验,而符号优先的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少数权威人士判定出来的,普通人没有话语权,而这意味着少数人想说这个东西有多大的价值,它就能够有多大的价值。权威人士可以说你的东西有无限大的价值,也可以完全没有看到你的东西,于是你的作品就没有任何价值。这样的价值完全背离市场规律,不受供求关系影响,永远稀缺,因为就算有大量新晋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新作品,鉴赏家们也只会认定其中少数一部分有无限的价值,而其余的没有价值,于是依然是供不应求的。
但是显然的是,这样的艺术依赖于传统艺术行业的媒介渠道,即艺术品只能在经济实力较强,艺术素养和追求较好的少数阶层里流通。博物馆要放什么艺术品来展览,电视上要播出什么艺术品来供人欣赏,学校里要对什么艺术品进行学习和分析,这些都被少数精英把持,普通人在这个过程里是失语的。
流媒体的兴起,显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生态环境,对艺术行业的影响可能会在更深远的未来逐渐显现。
首先,这种符号优先的,需要人去解读和鉴赏的艺术品,几乎没有可能在流媒体的算法推荐规则下获得流量的青睐。无论你是哪个院校的权威教授,你要指着一个大众看不懂不可理解的东西,以极高的艺术门槛为前提来告诉人们这个作品好在哪里,这样的鉴赏以及需要这种鉴赏和门槛才能被发现其价值的艺术品都会在流量的选择下被残酷地淘汰,取而代之的一定是那些欣赏门槛极低,能在最短时间里立刻给尽可能多的人带来愉悦体验的内容。
而这就意味着,艺术品将不能再把符号放在意义之前,而必须要把意义放在符号之前。不能是让观众来共同完成审美的创作过程,而必须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意义明确到不能更明确,将符号变成意义从属的不重要的东西。
例如,梦核艺术,就是一种典型的意义先于符号,在流媒体上兴起和繁荣的,不可解读也没有解读空间的艺术品。所有这类梦核艺术品追求的都是一种明确的氛围感,这种感受从艺术家创作这些内容的一开始就已经非常清晰了,艺术品的作用是把这种感受直接地、直白地传递给观众。观众在看到这种作品的第一瞬间,就会被唤起一种特定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在所有人那里都是基本一致的,不存在你感受到的是天空而我感受到的是大地这种情况。这种流媒体上的艺术品追求的不是符号背后的神秘,而是人和人之间大范围的共鸣。美不再通过挖掘符号背后的神秘这种特定的审美活动来获得,而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的灵魂共振之上。
可以知道,这种追求灵魂共振的艺术品,其意义是一定要明确的,因为共振意味着所有人都出现了同样的一种感受,如果感受有哪怕最细微的差异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共振。那么在这种艺术品里,符号不仅仅只是不可解读的,而且变成了意义的从属品,它只能服务于特定意义的表达,只能在特定场景下有特定的含义,而不再具有任何神秘性可言。符号可以用在这里,只是因为这样似乎比较合适,而没有任何深意,以至于符号本身都在这样的意义洪流之中消解了,变成了艺术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见得,这样的艺术品以后只会越来越多,而且会随着媒介形式的发展而逐渐取代传统艺术成为主流。梦核艺术的小范围流行,只是因为它简单地抓住了几种特定感受的共振,让许多人从这样的作品里获得了同样的体验。这种艺术品的价值,不再有少数精英阶层的话语权来决定,而将变成由流量来决定,它们可能会回归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中,不再有人为制造的稀缺性的同时,令更多人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
人类喜欢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的根源是什么?
“梦核”(Dreamcore)是近年来在艺术和流行文化领域频繁被提及的一种超现实的艺术风格。引用 FANDOM 百科对“梦核”一词的解释:梦核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它使用通常与梦、白日梦或噩梦相关的主题,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体营造出一种似曾相识又难以描述的熟悉感与怪诞感。
而美学维基(Aesthetics Wiki)(翻译by 沋奚)的定义是
梦核(Dreamcore)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它使用通常与梦境、白日梦或噩梦相关的主题,通过图像、视频和音乐等媒介来描绘。梦核与怪核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并不是为了散发恐惧或不安的感觉。相反,梦核专注于模拟梦境的一般感觉并使用更加明亮的色彩。
如前所述,梦核通常通过图像和视频来描绘,这些图像和视频利用不同的“基础图像”,例如阈限空间、不切实际的地形和结构(经过PS处理的山丘、漂浮的建筑物等),甚至是幻想般的土地,以提供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梦核的视觉效果通常色调较浅且颜色柔和,或者更明亮生动。这些“基础图像”接着被不同元素覆盖,以文本和字符为主。
……但是,字符的使用不是必需的。文本也是一个常见的元素;它的范围从带有些许语境的短语到整个对话或独白。它通常使用像 Arial 这样的通用基本字体,或者像 Times New Roman 这样的衬线字体,并且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大小甚至图案,这取决于最适合的情况。文本,就和字符一样,并不是必需的。
梦核兴盛于在 2020年左右的互联网,通常通过图像、视频或音乐进行描绘。呈现的内容大致为阈限空间的低保真摄影。是一种围绕梦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同时表现“现实”和“超现实”,让人既陌生又熟悉,具有空灵、幻灭的美感。
梦核直接的起源已不可考,但能够追溯到的最早在互联网发布梦核风格照片的,是在2018年的一个tumblr的网友“jaaaaaim”。2020年左右,梦核开始在Tik Tok上流行起来。梦核中很关键的一点是“无我”,作品很少出现“我”这个主体,但却又有人活动的痕迹,这种疏离感让我们感觉迷茫而熟悉,就好像我们做梦时常不受自己控制那样。
梦核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风格,还是一种鲜明的音乐风格。具有梦核感的音乐,往往有着低保真的lofi音效,有意或无意的低质量音质缺陷、扭曲的旋律、梦幻般的氛围感效果......这些特点其实是独立音乐人受限于资金、控制成本的产物,如今成为了dreamcore音乐的显著特点,能够调动听者怀旧的情绪,创造着梦境般的、疏离的、破碎的氛围感听感。






《Ditto》MV
2022年出道的现象级女团NewJeans就是以标志性的梦核风格出圈,她们的单曲《Ditto》的MV是东亚梦核风格的代表。互联网上大多数的梦核作品基本上都是基于欧美文化环境下,《Ditto》MV的出现创造了2000年左右东亚梦核风格的具体化,与深处东亚文化圈的年轻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






《Ditto》MV
MV中反复出现着东亚年轻人青春期共同的集体回忆:手持DV、教室、阴暗的天气、学校走廊、自行车、楼梯,还有女孩们间的友谊互动,这些都是在集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东亚男孩女孩们记忆深处真实的存在,但频繁的场景闪回、复古模糊的特效,又打造了一种虚幻感,这一切可能只是一场梦,甚至有可能只是幻想。
在刘柏辛的新专辑《The Happy Star 幸福星》中的单曲《命运》MV,也能看到许多梦核的影子。高中校服、学校教室、模糊低沉的色调,充满神秘感的塔罗牌,熟悉中透露着神秘感。
*目前核系美学的创作已经延伸到视频、音乐、穿搭等领域,而本文所指的怪核/梦核则以图像形式为主。
经常活跃在b站或小红书之类视频/图文平台的朋友们应该都已经知道,怪核/梦核这两大互联网美学早在国内流行好一阵子了,在国内,各大美图APP成为了主流怪核/梦核创作者的必备工具,只需要一些滤镜和噪点的简单加持,一张普通的照片也可以提升到「核系美学」的level(核系美学也是一个本土概念,英文中 -core 用于表示事物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网友往往只在要进行概念阐释的特定场合下才使用甚至要加上引号的 ‘Core’ Aesthetic)。
儿童乐园、泳池、台式电脑、老房子、老街道、老商场这些日常的场景,在梦核风格下,会被结合有异于真实世界的元素,并以低画质、电子包浆似的模糊效果表现出来。
而这些正是国内最近爆火的CCD相机所能够打造的,很对人也开始对iPhone X系列的拍照效果赞叹不已,都是因为他们所呈现的模糊画质能够轻松打造这种年代感极强的梦核感觉。这波电子浪潮的回溯,也算是对于梦核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网友们运用AI绘图软件技术制作的“中式梦核”图片,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梦核打造的这种熟悉、温暖,但却诡异的艺术风格,也许只有成长在千禧年的一代才能生出深深的感慨:想象一下,出生在那个仍然生机勃勃的时代,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播放着动画片,刚刚普及的台式电脑还是Windows98系统,只能玩玩电脑自带的扫雷小游戏,用随身听放磁带听英语作业,住在旧楼房里,床上放着毛绒玩具,迎接着北京奥运会……
这些记忆放在现在来看,仍旧令人心中泛起温暖,但时间和时代的变化,让这一切又这么的不真实,形成了一种怀旧的伤感。
1. 整体基调和艺术思路仍然是复古/lofi 的。也就是经典日式蒸汽波式审美。
2. 日式蒸汽波在追忆的是城市的青春期,是一戳就破的幻想(汽水、车、沙滩、Windows)。中式梦核回忆的是朦胧的、大人庇护下无知的童年睡梦(老商场、学校角落、老家阳台)。
3. 中国发展的太快,儿时的物早已流逝,有很多特定的中式复古元素可以挖掘。被遮蔽和淘汰的、能够唤起复古审美的物料非常充足。
4. 90 年代社会整体的大众认知是单纯的,很符合童年的心境。日式蒸汽波同理(日本 8、90 年代社会好像泡沫一般的青春期)。这里蕴含了对时代印象进行个体发育阶段的隐喻。“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上的双重回忆单纯”。
让笔者来考你三道题。
这是啥:


这是啥:


以及,这又是啥:


如果你全都能回答上来。
那么恭喜你,孩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吧。
今天这一篇,将把你带回精神故乡——中式梦核。
啥叫中式梦核?
打个比方说。
你在抖音上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只有一个画面——
风雪夜,小柴门,煤油灯,烧暖了的炕……




配上文案:你愿意回到这样的小时候吗?
评论区齐刷刷回答:我愿意!我愿意!
贫穷,拥挤,但温暖。
一个画面,几个元素,勾连着70、80年代东北乡村的记忆。
这也算是一种梦核,做着这样怀旧梦的人,今天可能到了热衷于广场舞的岁数。
但今天网络上大家特指的“中式梦核”,属于另一个群体——90年代到千禧年初长大的一代人。
怎么判别你是不是这种中式梦核的属人呢?
就看看一些高糊照片,有没有激发你灵魂深处的一阵电流:
黄色的板材,顶着天花板铺满整面墙,好像每个家里都有一套相同的墙柜。




五点钟放学回家,你坐完蜻蜓摇摇车,又去了充气的彩色城堡。


在生活区,一定有一个这样水泥的葡萄架子,在夏天洒下一片清凉。


还有这样的一个喷泉,水已经不喷了,但积水长着青苔。


怀旧和穿越在国产剧里已经屡见不鲜。
韩寒的《乘风破浪》,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总是利用一些鲜明的年代符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




但这些仍然不够中式梦核。
因为都是大众符号,是集体记忆的最大公约数。
而中式梦核的领地,更私人,更幽微,国产片里仍然很难看到。
用今天的黑话来说就是——
颗粒度对齐得更细。
打开中式梦核。
就像回到你很久没回去的家,打开抽屉,翻出一箱遗忘了许久,但立马又历历在目的旧玩具。
中式梦核里,建筑物有着自己的专属皮肤。
外墙是陶瓷的。
玻璃用的是蓝色钴玻璃。
造型总有一款设计师钟爱的立体几何形状。




你有过一盒彩色橡皮泥。
橡皮泥是会越搓越脏的。


你的教室里有风扇,有日光灯,到了节日庆典可以挂满彩带。


教室前面有一台多媒体电视,教室后面有个图书角。


图书角上有你最喜欢的期刊:《小哥白尼》《米老鼠》《小记者报》《儿童文学》……




每个星期的课程表里,你最期待的是微机课。
脱鞋进入微机室,等待Windows98开机,你会觉得地球村就是桌面上标出来的“网上邻居”。




从学校回家,你一定会路过地摊。
上面有四驱车、溜溜球、宝可梦公仔和游戏王卡……




还会路过小卖部。
消耗掉今天爸妈给的零用钱。


回到了家打开电视。
《大风车》在播着99版《西游记》,《小神龙俱乐部》在播着《彭彭丁满历险记》,金鹰卡通在播着《铁臂阿童木》。
点播台上你从未完整看过一遍《灌篮高手》或《犬夜叉》,某些集数倒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电视机前的小圆桌,掀开罩子,是熟悉的两菜一汤。


大了一点了,你会在校门口来一杯珍珠奶茶。
不同于今天遮遮掩掩的植脂末奶茶,那时候的香精与色素都那么坦诚相见,草莓、芒果、哈密瓜任君挑选。


直到后来。
你一头扎进了《三年五年》、考研考公、周九晚五996007……


中式梦核是一条从现代性压抑逃向过去的独木桥。
对岸,是迷幻又危险的千禧的折射。
此岸,是窒息而挤压的都市现实。
今天的网友在中式梦核的词条下漫游,把记忆里遗落的一枚枚贝壳拾起,树立成一座座赛博墓碑,祭奠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和青春。
网友的自行接力。
因为这些东西遗失了,却在主流文化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国产片和国产剧里,要么是泡沫背景板一样的现代都市,要不然就是更久远的年代剧。
反倒是一些私人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笔者写过的一个叫《归来》的中式恐怖短片。
上个世纪的家具装修,筒子楼的过道,黑白电视跳动的雪花……




动画短片《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从音响上拆下来的环形吸铁石。


在路边拾捡废铁、瓶盖换钱。


还有在小卖部几毛钱抽一次的洞洞奖。


这三年的国产影视中,最具有“中式梦核”视听气质的,是一部私人化的意识流文艺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故事中的女孩,似乎困在爷爷奶奶的老房子和家门口的鱼花塘公园里。
她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仍旧努力跨过时空,用想象搭建童年时期那样简单又神秘的人际关系。
逝去的亲人变成午后三点的影子回荡在房间的角落;


小时候都市传说里鱼花塘失踪的小女孩成为了她当下的朋友;


因为听到去世爷爷唱过的一首歌,打开房门,发现家里是十几年前的模样。
而一整部电影的物是人非情绪流,最终也不过是为了这个画面——
她回到童年时候的饭桌,看着面目模糊的爷爷奶奶,内心呐喊着:
“不要再见啊——”


甚至在对岸的影视作品里。
你也能感受到“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俗女养成记》,这些东西,好像不只属于80年代的台南乡村——


△ 下跳棋、扔皮球(沙包)、翻盖书包
看来,中式梦核并不是影视剧的盲区。
问题只在于——
你拍得够不够真,够不够细。
在匮乏与动荡中,为了应对窒息的现实,影视作品通过造梦的方式,进行着两种逃离。
或者,陷入怀旧梦。
或者,出走,完成对自我的再发现。
去年至今,现象级影视剧中,往往有人们对90年代群体性的回望。
它时而是《漫长的季节》驶向东北集体工厂、大厦将倾时刻的一列火车;


时而是《繁花》市场经济初升时期、在金钱的浪尖斩获未来的一场春梦。


表面上,去闯、去争、去信仰,但掀开光鲜的外表,底色都是悼亡。
集体性的黄金时代已远,中式梦核及其他作品仍要承载,我们个体性的乡愁。
那个世界里,你拥有的不多,却感觉已经足够把世界填满。
而在今天,信息无限膨胀,物质产能过剩,但你反而感觉空落落,抓不住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
看来不管是00后。
90后、80后、70后还是60后。
中式梦核的元素在更替:你的Windows98、我的喇叭裤、他的海魂衫……
却都殊途同归。
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
物质丰盈的当下,只感觉到单调的黑白。


但在匮乏的青春期,日子却是24小时的阳光灿烂。


真想对着当初那个迫不及待想要奔向未来的自己大喊一声——
傻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理解,《梦核》就是一种对青春的追忆,当你回想起过往的美好时,你所想起的那些美好都会具体到曾经出现过的时代产物和风格,既熟悉有亲切,即遥远又历历在目的旧物。
上了年纪就喜欢回忆,因为青春给我们留下的只有青涩、懵懂和美好,曾经的意气奋发,曾经的欣欣向荣的样子,有过往,有梦想,也有沉淀。
我记得最火的那部《请回答1988》就是一种梦核的情愫,朴素的年华有着最无法捉摸和直率的情感,无法捕捉到发生的时刻也无法控制蔓延的方向,但是那股纯真的情感是稍纵即逝的,随着生活的碾压和搅碎,消失在光阴的齿轮里。
最近大火的《繁花》,也是牵动起60至70年代的中年《梦核》,回到八十九十年代的上海滩,浦东浦西还是一片农地的年代,那种时代的潮流和气息,只会卷起每个同龄人的记忆,再走一趟走过的时光隧道,听着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时,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沉浸在其中的不是当下,而是不可以追溯的回忆,珍藏的人与事,都是年龄所刻画在血液中的符号。
但是这些所谓的复古记忆,只在于有过曾经的年代圈层才会产生特殊的感情。你不要问一个10后,会不会喜欢看《繁花》,他们最多就看国漫《完美世界》,他们可能也会看周星驰经典作品《逃学威龙》而欢堂大笑,但他们也无法理解那么过气的道具。
所以《梦核》并不是千篇一律,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对岁月的致敬,对美好的追忆,对情感的反复发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什么是「梦核」
「梦核」是一种网络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千禧一代的物质文化生活。它主要围绕着奇怪的图像,经常挖掘怀旧或童年可能做过的事情,创造出一种超现实主义和不安的感觉。其背景音乐多以慢速音乐为主,更加加深了不安情绪的程度。除了「梦核」外,还有「怪核」,这是一个在线美学和艺术运动,围绕着业余或低质量的摄影和数字图形展开,传递怀旧、疏远、迷失、困惑的情绪。
「梦核」的美学是天然贴合「中式恐怖」含蓄绵长、具备历史文化厚重性、对个体采取心灵压制而非物理压制的基本特征的。它在各种中式、国人生活的日常场景中得到呼应,从表意的含蓄和对「氛围」的重视来看,「梦核」美学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为什么「中式梦核」容易引发人产生奇妙的心境
「中式梦核」近期的火热,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怀旧和恐惧情绪。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对童年记忆的追寻,准确地戳中了人们的集体心理。同时,「梦核」中对童年记忆的追寻,也与人们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相吻合,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
此外,「中式梦核」的美学特点也是其能够引发人们奇妙心境的重要原因。它采用一种似曾相识的场景,加上朦胧的滤镜,使人产生一种梦境中仿佛见过的感觉,这种感觉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空旷的感觉,而且无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总的来说,「中式梦核」通过对人们内心深处的怀旧和恐惧情绪的引发,以及其独特的美学特点,成功地引发了人们奇妙的心境,这也是它近期能够火热的原因。
powered by 360新一代答案引擎-360AI搜索
俺突然想,梦核和asmr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是调用了同一块或几块脑区
各种中式梦核,其主要的内容和美学都来自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早期(1995-2010)里常见的各种事物。我觉得能和其共鸣的人大多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生的的。不往精神分析符号学的方向扯,能让人产生奇妙心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事物只存在于这些人群的小时候。对于它们,记忆不清晰的同时,又会有着熟悉的感觉。两者叠加就是宛如遥远朦胧梦境一般的味道了。年龄再大一些的人只会觉得怀念,因为有着清晰的记忆,而年龄更小的人则因为没有经历过会觉得很新奇,但都不会有95后00后这种独特的感受。
因为我真的很想回到那个时候
那时我读小学,放学买根冰棒回家
那时去同学家里玩小霸王游戏机
那时爸爸还年轻力壮,可以背着我
那时爸爸还不愁找不到工作
那时爸爸还可以跟我说话…不用躺在病床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为什么总觉得呼兰的段子特别高级?
艺术是什么?当我们看展的时候应该抱有怎样
什么是「梦核」?为什么近期很火的「中式梦
艺术的核心是灵感,那么灵感来自哪里?
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而欧美人兴趣
如何评价原神艾梅莉埃立绘?
中国留学生参加搏击比赛,被前职业选手打成
孙涛的小品那么差怎么还是年年有他?
春晚刘谦的魔术扑克是怎么做到时间都对得上
吴孟达为何在周星驰那里得不到于谦在郭德纲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6-19 10:56:34  更:2024-06-19 11:24:5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