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小品?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你如何看待如今的小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现在小品喜头悲尾 感觉有有必要做这样的教育意义吗? |
01 “在春节晚会上让全国人民这么乐,合适吗?” 1984年春晚筹备期,导演黄一鹤听说有两个叫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年轻人,鼓捣出一出名为《吃面条》的节目,四处演出很受欢迎,便派相声演员姜昆去找他们,看看能否安排到春晚舞台上。 |
|
姜昆找到两人,安排他们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食堂试演。 演出进行了40分钟,观众席上所有人都笑的前仰后合,食堂大师傅笑的纽扣都崩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当时也在观众席,看到一半就笑的滚到地面。 节目演完,意犹未尽的观众非要两人再演个什么,陈佩斯与朱时茂没有更多准备,只好各自又唱了首歌这才算完。 这是电视史上全新的表演方式,谁都不知道该分到哪一类,筹备组的人问:“人家有相声、杂技、魔术,你们这个该叫什么啊?” 两人想了想答,那就叫“小品”吧。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就此横空出世。 不过尽管节目喜剧效果惊人,对于是否适合登上春晚舞台却引来了质疑: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让全国人民这么乐,合适吗? 这样的质疑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能把大家逗乐不正好吗,大过年的,人们不就图一乐吗?但实际上,在经历了数十年压抑紧张的社会氛围后,放声大笑在当时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就这样,陈佩斯与朱时茂两人被春晚剧组吊着几个月,直到年三十那天,新闻联播都播完了,上面还是没有决定要不要两人上。最后,导演黄一鹤一咬牙,拍板决定: 你们上吧,出了事我担着! 那是人们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所有观众都被两人逗的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第二天早上,满大街的人都在讨论“吃面条”的情节。陈佩斯早起蹲公共厕所,只听隔壁两人讨论起他的小品,“你就听着隔壁那声,两个人就聊,你一碗我一碗的在那儿笑,都忘了干嘛来了。” 当时的陈佩斯并没有意识到,老百姓毫无顾忌地大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过。 02 “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什么?” 如果说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有什么“初心”的话,那应该是“快乐”两个字。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是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批学生,曾在《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把这个坏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让观众看了恨得牙痒痒。 70年代,陈强到海南拍摄,回来告诉陈佩斯:老百姓生活太苦了,粮食上交后不够吃,要吃番薯丝充饥。他觉得欠老百姓的,要做喜剧让大家多笑一笑。 这番话多年后仍被陈佩斯念念不忘。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80年代以前的社会整体氛围压抑,严肃的、政治正确的东西才可能出现在大众眼前,大众娱乐文化稍有不慎,便可能像邓丽君一样被批为“靡靡之音”。 因此才会出现“在春晚上把观众逗的大笑是不是合适”这样的质疑。 《吃面条》让一个曾长时间过度紧张的社会,终于学会了发笑。 大获成功后,陈佩斯与朱时茂创作了续集《拍电影》,将之搬上1985年的春晚舞台,“风湿性关节胃”成为新的流行词。 1986年的《羊肉串》,朱时茂跑到工商市场观察管理人员,而陈佩斯蹲在路边观察小贩如何烤羊肉串。春晚过后,满大街的小孩模仿陈佩斯的新疆腔调:“羊肉串,羊肉串,新疆的羊肉串嘞!” 更广为人知的是《主角与配角》,小品开始朱时茂斜挎手枪,不料刚两分钟枪带断了,朱时茂一直拿在手里,一边对台词一边尝试系上带子。 后来两人主角配角交换时,因带子变短,斜挎手枪的陈佩斯显得极为滑稽,反而取得了令人捧腹的笑果。 |
|
“队长别开枪,是我!” 陈佩斯在这个小品中贡献了无数金句,直到现在仍被今天的年轻人所津津乐道:“队长,别开枪是我”、“是你把鬼子引到这来的?”,以及那句—— “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什么?” 这句话本是台词戏语,不料日后却一语成谶。 从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在春节晚会这个舞台上演出了15年的小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小品王”。当他和朱时茂出现在电视屏幕里的时候,除夕夜的那十几分钟是听不到鞭炮声的。 两人的小品不用方言,不拿残疾人开玩笑,笑料多靠人物矛盾,幽默高级且干净,以至数十年后,人们仍念念不忘。 那是小品的开端,但不幸也是小品的巅峰。 03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1987年,姜昆带队到铁岭演出。他竭尽全力、声情并茂地位观众奉献了自己的拿手段子,却不料台下笑声寥寥。姜昆心里直纳闷儿,我能把全国人民逗笑,咋就不能把你们逗笑?散场他拦住一位观众,结果东北老乡告诉他: “你们这些节目有啥可乐的,跟俺们乡的老赵一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姜昆赶紧抱着学习的态度买了票,去看老赵演出。看到一半,笑得前仰后合。回北京后,他对央视的人说:“这是个人才,一定要把他安排进来。” 这个“老赵”,就是赵本山。 |
|
本山出身贫寒,好在后来学了曲艺,天分奇高的他很快声名远播,成为火遍东北的喜剧明星,距离登上春晚只差一步之遥。 但老赵的上春晚之路并不顺利,在他的时代到来之前,90年代的小品舞台,光环属于赵丽蓉老师。 舞台上的赵丽蓉,会武术,会书法,会rap,会唱戏。她那唐山口音的台词,至今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她将传统与流行融合解构的能力,令今天的小品黯然失色。 小品《打工奇遇》,单纯善良的农村老太太遇到黑心奸诈的酒楼老板,她手持一块旧抹布插科打诨,从报菜名唱到“走四方”,贡献了无数经久不衰令人捧腹的台词: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什么群英荟萃,奏是萝卜开会。” “连啥意思都不懂,你真是棒槌!” 从90年代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横贯时代的“小品王”,陈佩斯之后有赵丽蓉,赵丽蓉之后有赵本山。在小品界,这是三个绕不过去的的名字。 早期的赵本山曾一度是“俗”的代表,他的小品一度被一些专家评为“不合时宜,难登大雅之堂”。而赵本山对此给出的答案是,连续15次的春晚小品冠军,用实际行动阐释了自己那句台词: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过去的春晚,这三位小品王者之外,还有黄宏、冯巩、蔡明、郭达、潘长江……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如今回看起来,那真是春晚小品群英荟萃的黄金年代。 近几年,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笑,曾经我觉得是因为喜剧看多了,笑点提高了,所以要求高了。但今天再看陈佩斯、赵丽蓉的小品,依旧看一次笑一次。 我才知道,原来不是观众的嘴刁了,而是菜确实越做越难吃了。 04 “为什么现在笑的艺术不笑了?” 1984年春晚结束后, 平时极少喝酒的央视老台长洪民生,那夜也到处敬酒,喝了一瓶半茅台。退休后他说,自己最喜欢1984年春晚: 因为最真诚,只是纯粹让老百姓高兴。 |
|
1984年春晚 当年小品《吃面条》登上春晚舞台,导演黄一鹤曾再三犹豫忐忑不安,只因这个节目纯为逗乐观众,没有丝毫“教育意义”,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但正是这种纯粹的快乐,使小品成为最被期待的节目形式,成为许多人除夕蹲守的理由。 然而时间走到今天,小品渐渐成为被吐槽最多的节目。优质剧本的缺乏、网络段子的堆砌、用力过猛的表演、以及——刻意拔高的煽情,让小品变得越来越乏味。 知乎上一位网友化用赵本山的台词,不无尖刻地评论如今的小品: 演员双脚离地了,表演也不接地气了; 强行拉格调咋也上不去了;让人无语的煽情重新占领高地了。 以前的小品只想让观众快乐,现在的小品老想着教育你一顿,十几分钟的节目,要反映新时代,要弘扬正能量,要拔高升华主题,“一个厨子不看菜谱,改看兵法了”。 B站上,20多年前的春晚小品依然获得数百万的观看量,每年春晚过后,都有年轻人前来“考古”,瞻仰大神,吐槽当下。在陈佩斯《主角与配角》下面,有一条评论这样写: “现在的小品,都丢了魂儿了。” 这个魂儿,就是小品的初心。2009年,赵本山在《杨澜访谈录》中说的明白: 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是快乐。快乐就是主题,没有别的。 |
|
1998年,陈佩斯退出春晚舞台,从此告别小品,一心搞话剧; 世纪之交,赵丽蓉在春晚舞台表演最后一个小品《老将出马》,不久因癌症离世; 2013年春晚后,赵本山黯然离开,然后每到年底都听到本山回归的传闻,但又都无疾而终。 漫天风雪过后,不见故人归来。 张艺谋私下曾说,现在的时代不是一个深刻的时代。但现在看来,它不光不是深刻的时代,甚至也不是有趣的时代。 春晚小品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完>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郭大路的小酒馆 为什么以霍顿为代表的外国运动员不尊重孙杨?6 万赞同 · 1933 评论回答 |
|
你认为你见过的最霸气的图片是哪张?2.2 万赞同 · 628 评论回答 |
|
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1.5 万赞同 · 0 评论回答 |
|
历史上有哪些如神一般存在的人物?1.3 万赞同 · 885 评论回答 |
当下小品的现状,说穿了就三个字:少半句。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什么叫“少半句”。 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中,最后一个桥段,牛大叔自知拿不到玻璃后,有以下对话: 赵本山:姑娘,你给我拿几个塑料袋去吧! 范伟:哎,对对对,快给大叔装点东西打包带走! 赵本山:我带什么东西!?我这是拿塑料袋回去给学校糊上当窗户!! (说完,走,停下,又回来,拿起甲鱼蛋。) 范伟:大叔,你这是什么意思? 赵本山:我回去好有一个交代啊,在这别的东西没学会,光学会扯淡了!! 【现如今,所有小品少的就是这后半句话!】 这后半句话,据说是赵本山临时后加上去的,正是这后半句话,才让小品回归喜剧,而不是变成喜头悲尾,变成宣传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的工具,也让节目的气氛重新欢快起来。 懂得此道理,就懂得了当今多数小品的最大症结。 |
什么喜头悲尾,什么审核 那都是假的,真相是,现在的演员,没有功夫给你一点一点磨作品了。 当年的小品一样该歌颂就歌颂,该正能量就正能量,例如赵本山老师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你敢说这不是歌颂?这不是正能量?问题是这让人听了不尴尬啊。 说个最简单的,当年春晚上的小品,几乎每个都是磨了最少半年的结果,那是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磨啊。每句话都得反复咀嚼,看看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出效果。现在的演员们,一天几十上百万的收入,怎么可能静下心来给你磨这个?为什么开心麻花最开始的作品好?后来肉眼可见的质量越来越差?因为最开始那些作品,是他们在舞台上已经磨了几千遍的东西,等后来演员们都火了,还想磨?别开玩笑了“我这大后天还有行程呢,这个节目就能排三天啊”,这种态度能磨出来好作品? |
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一炮而红,他是用了多长时间准备这个小品?用了多少精力来准备这个小品?貌似是用了大半年的时间。 赵本山的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他是用了多长时间准备这个小品?占用他多大精力? 他在这之前这个小品在小剧场、地方台多次演出,可以说打磨得精炼纯熟。 陈佩斯和赵本山自身实力可以说碾压现在的孙涛、沈腾、邵峰等等这些人,然后陈佩斯赵本山为了春晚的小品费劲心力。 这种情况下还用比么? 不要总说什么教育意义啊,正能量啊,题材限制啊。 这些不该为小品演员能力和态度背锅! 陈佩斯的小品中《警察和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甚至《主角配角》能说没有教育意义么? 赵本山的《相亲》、《送礼》、《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以及《昨天今天明天》等等,哪个没有教育意义?《卖拐》被一帮人骂惨了,可是这个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下,不就是揭露邪教骗人把戏的么? 他们的小品中也是充满了教育意义,充满了正能量,可是他们这些小品不好看么?不好笑么? 现在的小品有哪个敢拿出来和上面几个碰瓷的? 自己实力有限,自己的精力都在走穴,都在忙着各种捞钱,春晚只能给他们带来名誉上的收益,而他们又不差这个名誉,为啥要那么卖力呢? 而且他们每年要在好几个卫视表演,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几个小品,能出精品才怪! 然后自己实力不足不去提高,也不用心去演,然后两手一摊把责任硬赖到正能量、教育意义上面! 即使是赵本山,他在后期,有了自己的刘老根大舞台,有了一帮徒弟,加上身体也开始报警,在春晚小品上能够投入的精力相当有限,于是后期有几个小品虽然不能说多差,但是和他自己之前那些有教育意义的小品比,有点惨不忍睹! |
赵本山老师说过: 小品在表演时,观众觉得你在教育人的时候是最累的,观众累,表演的人也累。 春晚最大的主题是快乐,先不要寻找别的。 你那个东西教育不了人。 如果真那么有效的话,还用上监狱押人干啥啊,赶紧看小品啊几天就好了。 快乐才是主题,不过现在的小品,主题是zz正确,你快乐不快乐,who care? |
就说说这个喜头悲尾吧,其实喜头悲尾最早出现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是点明这个中心思想,作者和演员以及这个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感情。 但是你在点明主题的前提是,你的作品要足够好笑,包袱要密集,这样你最后点出来才容易让人接受,让人不觉得尬。 你比如2004年春晚赵本山、范伟、高秀敏表演的小品《送水工》,最后也是母子相拥,本山大叔几句报答父母回报祖国的中心思想,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前半程小品的精彩程度,而且最后本山大叔还翻了一番,这绿帽子的梗。这种叫升华主题,人看着不尬。 那么再深一层次的就是,大部分优秀的所谓“喜头悲尾”的小品,它所传达的主题和表达的感情,是观众能共情的,还是《送水工》,表达的孝敬父母。那么现在春晚更多的小品,最后的这个“悲尾”就很奇怪。 比如大年三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人、春节期盼回家过年的民工、当下社会中努力拼搏励志的白领……因为我们实实在在的扮演着这些角色,深刻的知道,年三十不能团员的家属是怎么骂街的;一年到头打工赚不到几个钱回家过年面对留守子女的心酸;天天996被资本剥削的社畜……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小品这个“悲尾”中那么高的觉悟,所以这份情感的爆发根本说服不了我们,咱们常说,越却什么,越喜欢强调什么,在这我就不多说了,不合适。那么这种情况,再加上前半程根本没多少笑点的尬演……想想都一身鸡皮疙瘩。 其实我们讨厌的不是“喜头悲尾”的小品,《欢乐喜剧人》第一季里,开心麻花多半作品也有这种情况,但是麻花的作品足够精良,是舞台上摔打出来的,你比如《热带惊雷》,笑点之密集让我们愿意接受最后这点悲尾的反转。 那么大家对喜头悲尾的小品反感愈发强烈,应该就是在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之后,其实这个小品很完整,前半程的笑点相对够用,只是这煽情的部分有点过于冗长,你说贾玲夹带私货也好,或者说贾玲就是想吃这喜头悲尾的红利也好,我们要知道,看现场表演比看电视节目录播的震撼程度要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我承认贾玲取巧了,把现场观众带入到情绪之中了,但是,用一次是高招,两次三次,那就是烂招了。当然,后来改编排成电影收割票房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 那么咱们说大家是不喜欢喜头悲尾的小品吗?我想不是,今年《一年一度戏剧大赛》中有一个小品《再见老张》,典型的喜头悲尾的小品,一个已故的父亲,看到儿子大婚,那种最朴实的祝福,最单纯的关心,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共情。而且它的包袱之密集,演员表演之精彩,演员的真情流露,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喜头悲尾”的作品。 |
真正的幽默背后,必然有创作者的个人表达。 优秀的幽默作品,必然有出色的个人表达。 苏联笑话,被称为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幽默讽刺艺术,苏联笑话,都是有所表达的,不是为幽默而幽默,不笑咯吱你笑,我们从笑话里可以看出苏联人民的爱憎来,这种东西在其他地方可能都是骂大街,但在苏联这升华成了艺术,这与苏俄人民生活环境恶劣而总被欺负有关,不平则鸣,而鸣又不能直接挂脏口,那种太明显,容易出问题,所以苏联人民养成了独特的阴阳怪气的讽刺传统。 在国内,鲁迅先生是最会阴阳怪气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同样很多话无法明说,他文章在佶屈聱牙的语句下,有他独特的思维逻辑,拨开文章用语的层层阻挠,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闷骚”,喜欢阴阳怪气的鲁迅,你能想象鲁迅想出一个阴阳怪气的比喻,他会乐得仰头大笑起来,鲁迅是真幽默,那种骨子里的通透是模仿不出来的。 当然幽默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讽刺,赞美、提倡、调侃,这些都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表现形式,幽默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实的爱憎观在支撑,不然就会像现在的小品一样,耍嘴皮抖机灵,俗套而咋咋呼呼。 好莱坞的喜剧,最优秀的应该是《楚门的世界》了,这个楚门也可以翻译成杜鲁门,《楚门的世界》讽刺了人的窥私欲,表达了对于“真实”的追求,这部电影要不是年轻时代的喜剧明星金·凯瑞来演,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归结成正剧,但如果换了个主角,这部剧的批判意识和讽刺意味就要降低很多。 好莱坞的喜剧优秀的很有限,烂仔帮本·斯蒂勒、威尔·法瑞尔,欧文·威尔逊,杰克·布莱克的很多片子,都是瞪着眼睛扯着嗓子,张嘴闭嘴的低俗恶搞抖机灵,到处显摆自己的“幽默”,恨不得把幽默的标签贴到脑门上,一嘴的snp,没有任何目的,就是要满足一部分观众低俗的口味,我们看了,会觉得毛骨悚然的肉麻与尴尬。 好的好莱坞喜剧,也有一个优秀的精神内核,亚当·桑德勒《人生遥控器》《初恋50次》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和“family first”等“普世价值”,这些电影里,亚当·桑德勒的抖机灵和挤眉弄眼也有所收敛,看起来舒服很多,《美国派》这些喜剧,在低俗搞笑的外壳下,也有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美好人生的希望等主题,一个幽默作品,幽默只是表达主题的手段,没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表达,幽默就会变成抖机灵,看着也会很浮躁。 这也是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和葛民辉的区别,观众们可以接受周星驰而反感葛民辉,一来周星驰相貌好看而葛明辉面容平平,二来同样巧舌如簧肢体语言丰富,但周星驰的表演发十分收一分,这个“收”里蕴含的是他个人的表达,他的表演有深意,而葛民辉的电影,只看一个人上蹿下跳挤眉弄眼,模仿周星驰而不得其精髓,看起来很聒噪恶心,就像德云社烧饼曹鹤阳的相声,这二位基本功不是不扎实,唯独相声风格太闹,咋咋呼呼扯着嗓子喊,吵得观众耳朵疼,同样,吴君如的一些电影,也是同样闹哄哄的耍嘴皮子,说些粤语谐音梗,这样的片段往往无助于表达主题,就是插科打诨混时长而已。 好的喜剧要有个人表达,但这种表达,不一定全是外露的,所有东西都铺陈在表面,唯恐别人看不见,那是一种很低端的表达方式,很多个人表达就在一个精彩的故事里,需要细心的观众去品,去咂摸滋味。 赵本山、赵丽蓉,大约是小品界的两座不可逾越的山峰了,赵本山的小品,有着清晰的思想脉络,即城乡二元现状下广大农村里农民的生活与思想,赵本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农民,前期的农民偏朴素,后期的比较狡黠,《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演员的烦恼》等除外,《小九老乐》是疼爱妻子畏惧妻子的九十年代东北小市民,《我想有个家》的赵本山是城里底层人,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的“八级木匠”,《演员的烦恼》里的赵本山是妒火中烧的体育老师。 赵本山早期作品《相亲》里,赵本山黄小娟两个因错过而失之交臂的老年人被子女撮合,这个故事算是中老年小清新了,《拜年》里的赵老蔫,初见范乡长,手足无措,张嘴就叫错了辈分“老姑父好”,高秀敏的“老高婆子”更是一张嘴就戴高帽,后来得知范乡长换届了不是乡长了,俩人态度立马变了,赵老蔫是“咱俩平级了,我也不用怕你了”,高秀敏是直接针尖对麦芒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你下不下来我们不管,我就问你鱼塘包给谁了”,最后得知人家成了范县长,赵老蔫重新畏畏缩缩,而高秀敏直接“鱼塘我们不包了,真的我们不包了,我们回去把窝棚扒了,把wb捞出来挨个放血”。 这里面赵本山用幽默的手段原生态的展示了农村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状态,没有美化农村人,也不是刻意的丑化农民,让城里人审丑,获得看客的快感,赵本山甚至没有调侃农村人,他调侃的是他的角色,我们很多人九十年代就特别厌恶赵本山,认为他丑化农民形象,或者说他“屯”,但赵本山之后的小品,荧幕上奇迹般的再没有健康的农民形象了,有也是进城后表现得特别怯,被城里人嘲笑。 赵丽蓉的很多小品,用农村人或者城市底层人的质朴纯真反衬城里人或城市精英的狡猾虚假,《英雄母亲的一天》里是老太太的“真”反衬侯耀文演的导演的“假”,《打工奇遇》也是用农村打工老太太的“货真价实”讽刺城里小老板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种主题赵本山也有,但赵本山更多的是讽刺农村人进城成名之后忘了本,譬如《儿子大了》是赵本山饰演的“刘老根”(他第一次用这个名字)进城看当了老板的儿子,儿子在外欠债不还,对自己农村的父亲也瞧不起,最终赵本山气得骂“你是我爹啊”,再比如《同学会》提点范老板“你不能只记得吴德贵,忘了老蔫巴”,都是一样的主题,人不能忘本。 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反映的都是小市民的想法与生活,早期的《开会迷》是社会讽刺,后来的《买猴》调侃马大哈,《张二伯》就是讽刺我们身边颟顸无礼欺负人的人,这里面生动的塑造了没能耐还以为自己了不起的张二伯,他欺负小孩吃小孩苹果,最终不服气练气功的,一刀把自己刀了,《逗你玩》没有什么主题,就是骗子骗小孩,实际上也源于生活本身,反应了艺术家渡尽劫波后温柔且乐观的生活态度,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已经到了武侠小说里“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的水平了,说出话来就是段子,信手拈来,你都不知道从哪句开始,他就把你代入情节了。嘛叫水平,介奏是水平。 我们如今的小品,恰好缺乏创作者的个人表达,完全成了命题作文和传声筒,演小品变成了完成任务,不需要表达自我,演完了拿钱走人就是了,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创作者的问题。 命题作文,很容易会有意旨先行的错误,先说我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再编内容,内容全为展现想法态度,句句不离主题,一切都是外露的,表面的,肤浅的,显得僵硬而虚假。 意旨先行本身不是错误,老舍的《龙须沟》就是现有赞扬的想法后有剧本,但老舍的意旨是真实的,他是真觉得好他才给点赞,老舍的剧本也完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飞狐外传》在金庸的小说里,也被评价为“意旨先行”,金庸先想创造墨家的侠客,然后捏合了青年胡斐的形象,但这个捏合多多少少有点虚,人物形象不如后期郭靖杨过那样生动形象,《飞狐外传》这篇小说在金庸的小说里评价较低,但已经可以碾压大多数古龙梁羽生的作品了,这是金庸文笔好的体现。 以前的小品,也有意旨先行的问题,比如赵本山《三鞭子》,就是先要赞扬“办实事的老石”,然后塑造了忿忿不平的赶驴的农民、小公务员范伟这些形象,但赵本山同样功底深厚,收发自如,整部小品不僵硬不空谈口号,喊是喊了,但不咋咋呼呼,契合了人物的心情,所以《三鞭子》现在看来依然是经典。同样的还有黄宏的《装修》,也是处处讽刺私改房子,但这个小品包袱十足,观众受不受教育还是其次,关键看了之后是真开心。 我们如今的小品,主旨看似很高大上其实很空虚,编剧一来不如老舍真正相信小品的主题,二来没有金庸化腐朽为神奇的文艺功底,只会按部就班的,如同我们小学讲课文一样照本宣科的讲一讲“第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第二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一定要教育人,教育观众要珍惜家人,要这个要那个,观众累了一年只想放松,小品却继续站在道德高地上,给他们讲一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它本来就先有主题后有故事,但结局一定要唱高调点题,生怕观众不懂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我们看开心麻花的《扶不扶》,明明是一个完美的好笑的故事,最终大家还能和解,大团圆,结尾沈腾非要来一句点题“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如何如何,还是要教育人。 其实好的小品,只要踏踏实实的讲好故事就好了,有了好故事,才能包裹孕育好的主题,譬如《卖拐》系列,你说他的主题是什么,是批判大忽悠么,是嘲笑范厨子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甚至是be,狡猾的得胜了,老实的人被骗了,这甚至都不是正向的故事,但观众看了,真心实意的笑了。 我们高中初中学作文都知道,作文就是完成任务,就是得分的工具,写作文可以胡说八道,只要阅卷老师喜欢给高分就行,一般来说,主题积极向上,再按一定套路模板写总会有个差不多的分数,我们如今的小品,就堕入了各种套路不能自拔,其实香港喜剧好莱坞喜剧也是有套路的,就是所谓类型片,这种套路就是浪子回头,失去了才知道拥有,在最后关头坏人变好人,前面提到的《人生遥控器》就是。 喜剧创作中套路无处不在,套路不是不能有,问题是用什么,怎么用,现在的小品,结局强行正能量,“回家包饺砸”,这是最令人窒息的套路,我们分几种套路谈一谈如今小品里的套路: 第一个是哭结尾,结尾一定要让观众哭,不哭就想法刺激观众的泪腺,大过年的不让人笑痛快了,他们还说“喜剧的本质是悲剧”。 我们看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对那几个庸俗的、日夜搓麻的老婆厌恶至极,于是爱上了温柔清丽的秋香,经过千辛万苦得到了秋香,秋香却要和他划拳,唐伯虎做了个漫画式的晕倒,这里面的悲剧意味就出来了,我千辛万苦逃离了庸俗,得到了我所喜欢的清新,不料清新最后也展现出了自己最庸俗的一面,我的梦想破碎了。 《大话西游》插科打诨之余同样是个想要而得不到的悲剧,至尊宝为了救紫霞,他就必须变身悟空,变身悟空,打败了牛魔王,他就必须去取经,他就不能和真爱相守,这是个解不开的死结,西西弗斯推石头,推上去滚下来,怎么也放不上去。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没错,问题是什么事悲剧,尼采告诉我们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事情撕碎给你看,美好变成不完美,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小人物折腾一辈子也不能改变命运,这是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我们看了不一定哭,但一定很难受,让观众哭仅仅是悲剧的一个维度,更广阔的悲剧,需要观众细品,越品越难受。 况且悲剧的让人哭,一定是剧情本身刺激的,我们如今的小品是大喊大叫,声光电力热全方位的煽情,不哭逼着你哭,小品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小品要让人哭,这不是现实的大悲剧么。 第二是欺骗与误会,小伙子家里催婚,抓来个姑娘冒充对象,老人被孩子催婚,抓来个钟点工冒充老伴儿,误会就更多了,包括开心麻花的《今天的幸福》,也是误会加误会,最终解开误会。 假如欺骗误会只是为了讲故事,是故事里的误会,比如《今天的幸福》,就是讲了个精彩的故事,但大多数小品里欺骗误会,就是完全为了主旨,且这种主旨往往是高高在上的,不接地气的,现实中解开误会也不是一两句话的事。 譬如赵本山的《送水工》,也是善意欺骗的烂俗套路,母亲为了在外的儿子找假爹,这部小品是赵本山作品里评价最低的一个,这里面的赵本山有很多无效台词,抖不响的包袱,关键是,这个小品到处都是“你妈多不容易”,把所有要表现的都明白的尴尬的说出来,最后还要来个大煽情,连音乐带表情,就是不让你笑痛快了。 第三是口音,小品里人物用外地口音,固化了这个人外地人的身份,表现了他的“怯”和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这也是一种反差,是一种幽默的手段,比如,宋丹丹的第一部小品《懒汉相亲》里宋丹丹就用了倪萍教她的青岛方言,这小品流传下很多名句,诸如“俺叫魏淑芬,女,今年29岁,至今未婚”“俺要看看么,给俺看看么”“俺娘说了”等等。 但如今的小品,方言泛滥,拿方言打岔,嘲笑方言,且说方言的,一定要大大咧咧,咋咋呼呼,孙涛要二十年如一日的紧绷着身体,用山东话叫喊“我骄傲”,女装林永健要用方言大喊“干嘛呐”,假如一个人两个人这么干,那是个人风格,所有人都咋咋呼呼,听得叫人脑仁疼。 如今小品里的方言,多多少少有点不自然,那是做出来的语言,一个演员,他在家说方言,在外他是受过训练说普通话的,演出需要他说方言,于是他只能扯着嗓子喊带口音的普通话,叫大家相信这就是方言,固话大家对方言区的刻板印象,说来说去,带口音的人一定是农村人,不管是山东口音陕北口音还是河南口音,一定是被调侃的对象。 你看赵本山的语言,就特别自然,因为他平时就是这么说话的,东北喜剧演员多,因为东北话说出来特别自然而别人能听懂,能听懂还不完全是标准普通话,河南话山东话就做不到,真说方言大家都听不懂。 第四是网络用语,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词汇无处不在,网络段子往往有短平快的特点,几句话几个字就让你乐,网络段子质量参次不齐,有的里面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的就是抖机灵耍贫嘴。 相声小品是需要垫话使活的,它的很多幽默需要身临其境的理解,相声用演员的嘴描绘这个环境,而小品直接用服化道和场面展示这个环境,好的相声小品里的段子,是个“长活”,需要大量的铺陈铺垫,但网络段子不需要,网络段子就像奶茶,喝习惯了甜腻腻的奶茶,再喝什么茶,都会觉得寡淡无味。听习惯网络段子,再听马三立那种前面垫话几分钟后面才是个大包袱的相声,就会听不下去,觉得相声“磨叽”和絮絮叨叨。 网络段子的出现对小品是一种降维打击,小品这时候应该是吸取网络段子的精华,内化段子,想方设法让段子为我所用,但如今小品纷纷引进网络段子网络词汇,网络词汇是有时效性的,十年前有的“神马都是浮云”,这个词流行的时候,郭德纲以此作为相声名字说了段相声,春晚里黄宏的小品也说了这个词,但春晚的时候,这个词已经过气了。这些年的小品,充满了大量的过去词汇,拾人牙慧。 如今的小品,演员与创作者明明点子有限,如今的创作环境又要求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出段子,尤其是各家春晚,都争相找几个团队写小品,他们实在没什么可写的,该写的都写了,平时攒的独创段子都用了,只好用网络段子充数,时间长了他们也躺平了,他们发现与其自己写段子,不如直接“拿来主义”,反正网络段子层出不穷,是无尽藏,等于全国人民帮他们编段子,他们生搬硬套网络的东西,省时又省力,反正小品演完了拿钱走人,也不用管质量如何,于是如今的小品充斥着不合时宜莫名其妙的网络段子,那都不是小品,那就是网络段子合集。 我不反对网络段子进入小品,郭德纲的相声里也是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段子的,但郭德纲能把段子做本土化处理,让段子服务于相声内容,段子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拿来主义”直接就用,就像电视剧的服化道一样,服化道要服务于电视剧主题,否则就是空泛的噱头。 另外,小品演员也是小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喜剧是要看人的,同样一句话,写出来平平无奇,一个普通喜剧演员说出来大家也没什么感觉,但郭德纲说出来,大家就会笑,赵本山随便一句话大家都能笑很长时间,你看他那一张脸就好笑。这里的原因很玄学,很难有个量化的解释,有的演员演了很多喜剧,但大家就是不认可,有的人一个段子说出来,一个眼神过去,你就认定这人可乐,好玩。 所以喜剧是一个看脸的艺术,喜剧对演员本身要求很高,没有人缘,看着都不好笑的演员,演不了喜剧,很可惜,现在小品谁都能上,流量明星,大美女,17年春节的压轴小品居然是傅园慧,倪妮演小品,大家都看她的大长腿,拿这些演员演小品,那是骗流量,那不是让观众欣赏小品本身。 现在小品很喜欢用这几家演员,潘斌龙,贾冰,贾玲,宋小宝,一看小品节目,就是这几位,关键他们的喜剧效果也不必前辈们好多少,无非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已。 贾冰面丑,一本正经的觉得自己很幽默,在小品里无限的煽情,讲着浮夸的、自以为是的底层故事,大潘一笑特别猥琐,我总感觉大潘会随时流哈喇子,宋小宝演来演去都是那个闹哄哄的形象,看多了也烦,贾玲的小品是有自己的表达的,但贾玲在赚快钱的综艺里败光了自己的人缘,我看她自我嘲讽表演,只觉得心疼,觉得累,我是心疼她,觉得她不容易才笑的,演员是要保持一点神秘感的,曝光度太大,观众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审美疲劳,换个台是他,开个节目还是他,总是他,看多了就腻了。 我们看香港喜剧电影,香港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文化可言,香港文化都是外来而融合来的,香港喜剧电影,也有大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种借鉴,譬如周星驰《逃学威龙3》梅兰芳cos莎朗.斯通,这不仅是致敬,这就是“拿来主义”,拿来就用,为了给商业片增添色彩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敢用什么都敢说,之前提到的葛民辉,葛民辉学星爷不像,风格极端猥琐招人烦,但葛民辉演电影,他是真放的开,上蹿下跳,在镜头前整个人都是癫狂的,只要导演要求,他都敢演,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特别的跳脱。 我们的很多演员,他本身是不适合演小品的,他在舞台上整个人是绷紧的,他们凝着眉瞪着眼,大呼小叫,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这本身就是没自信的体现,他不会演戏,只能把这些当做幽默。你看赵本山,看郭德纲,看冯巩,看赵丽蓉,这些人的表演就很自然,不做作,赵本山从来不提着嗓子说话,赵丽蓉从来不大呼小叫,马三立先生说得好,我们是说相声,不是出洋相,好的喜剧演员,站在那里就能控场,不需要挂零碎,他就有信心能让观众乐。 我们的小品存在诸多问题,我只是举出了一部分,有人会说我苛责,有人会断章取义的说我自相矛盾,但我们这一代八零后,经历过90年代相声小品在电视上的大繁荣,又经历过00年之后相声小品演员的整体迷茫与没落,10年之后,很多老牌的喜剧明星纷纷不再登场,群魔乱舞诸神黄昏,迎来亘古的黑夜,我们见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就会对人造的庸俗假景点发出本能的厌恶来。 尽管这个庸俗的时代逆流汹涌而来,但只要人民对快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存在,希望的绿洲,就永远值得我们追寻。 |
以前我经常说审核问题,这次我说一说小品作为一种喜剧形式,其他的问题。 小品这个体裁基本是为电视春晚而生的:10-20分钟的喜剧短剧,尽量不使用浓妆,以北京话及东北话等更容易被各地人大致听懂的语言为主,演员往往有固定班底,每年的搭配相对来说有一定可循性。 也正因如此,越到与普通话发音习惯不接近,用词有差异的地区,小品越不受欢迎。所以之前一直听到有广东朋友说,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看春晚,尤其是小品。这在北方地区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小品与电影不一样,它的喜剧更具有语言性与狭窄性,立足于舞台,要求在20分钟以内体现出更多的喜剧笑点,就必然是要以语言入手,而非结构。 但现在小品其实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它其实没什么必要存在,起码是一个鸡肋式的产物了。 因为它的诞生本身是一种官方的宣告,大家可以无伤大雅的乐一乐了。 可是这个在当年看来很破天荒的宣告,现在已经没人如此在意。但它本身是立足于宣教的,哪怕是它的笑也是有前缀目的的,在必须要二选一的情况下,肯定是舍弃笑。 有人说了,你这还不是说审查吗?并不是,而是哪怕没有如此严格的审查,小品的创作难度也比以往要大,更不容易出彩。 因为时代发展后,阶级分化与群体分化更加明显,这在8、9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以前的孩子跟家长有代沟,有些话题无法沟通的话,那现在的情况,则是同一个年龄段,同一个阶层,甚至同样喜欢上网的群体,都可能不理解彼此的笑点。 比如从不玩贴吧的网友,不知道孙笑川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 比如从不玩原神的网友,人那边弄个派蒙表情包的梗图,互相都笑死了,你也难以理解咋回事。哪怕你问了一下,“为啥笑啊?”,对方再给你解释一遍,那这个喜剧的第一直觉也已经被消磨了。 我就时常会问一些年轻人,到底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笑?它的喜剧点在哪里? 然后人家再给我解释一遍,我有的可以从喜剧规律里理解出意思,但有的我就完全不理解。比如什么是快乐星球,我到现在也想不到有什么好玩儿的。 这就源于传播渠道的广泛后,必然出现无数的支流,放到每个具体的作品里,就必然要牺牲一大部分观众群体。 如果说以前只是牺牲了部分南方的观众,那现在的春晚小品,实在不知道该牺牲哪一部分人才行。因为想都看懂必定没意思。 就像之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办的非常不错。为什么上不去春晚? 有时候根本不是敏感的问题,没什么敏感点。而是因为春晚的立足点一向是希望起码让绝大部分地区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一起,看一个大家都有共鸣的东西。 而这个立足点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很难有一个作品,可以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令所有人都有共鸣。 就像一些催婚的题材,其实是很容易做成好笑的喜剧的。年轻人会很爱看。 可是前提是里面的父母角色就得是个王八蛋,丑角,供大家取笑的。那中老年观众看了又会不满意。 放在30年前不至于。因为那时候的年轻人再叛逆,心里其实还是奔着结婚去,这不能成为一个极大的矛盾点,最多是两边调和一下,就说开了。 所以这个立足点其实是害了电视台小品,春晚则是其中的代表。 这当然不是替任何人开脱,只是讲一下客观存在的困境,属于第二难题。至于第一是什么,大家也了解的。 说到底,喜剧在中国可以说是愈发举步维艰。因为这个题材的本质,是解构与戏谑,它里面有一些快乐的东西,可以在特别不快乐的时期,作为一个讯号传达大环境的意愿,告诉你们可以快乐一点了。但本身,仍然是个比较敏感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把枪,在需要证明自己有武德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也让老婆孩子看到了,哦,这是一把枪。 可是枪终究是要杀人的。最后你只能为了保留这把枪,证明自己家也是有,但给换成滋水枪、绷弓子,有些人觉得,你这玩意儿假的吧。以前那把多好? 是,好是好,但以前那把也不是为了给你看的啊。是我有用,而你恰好看到而已。 全文完。 |
演员不专业。各路当红歌手电影演员都来演小品,好像会说话就能演好小品一样。他们又不具备喜剧功底,效果自然一塌糊涂。本子写的烂。没人规定小品不能演正能量,但是情节干瘪,煽情刻意,盲目拔高的烂本子还是算了吧。情感升华毫无铺垫,BGM一转立马就讲大道理,开始抱头痛哭,这玩意当中学生作文也才勉强及格。台词太尴尬。网络烂梗当宝贝,上岁数人听不懂,年轻人不爱听。还有暗戳戳讥讽观众的,你让观众怎么认可你呢? |
其实小品煽情不是问题,问题要好笑,煽情只能是加餐不能是正餐,只能是顺其自然,不能强行。 什么意思呢?不合适煽情的也要煽情,不应该煽情的也要煽情,煽情完全不加以思考和克制,本就是喜剧,不好笑已经很悲哀了,他们还想让你哭…… 是不是太过分了? 我们可以看看本山大叔,其实本山叔也煽情,虽然煽情不是他的主流,但是他想煽情,依然吊打当今这些辣鸡小品。 比如《送水工》这个作品,这个也是春晚作品,在赵本山的作品里算不上顶级的,甚至算不上优秀的,平时很少被人提到,但是这个作品,依然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拿到今天,那也是头子。 《送水工》里面,讲的就是高秀敏饰演的母亲,下岗后自己开了一个裁缝铺,没日没夜的工作,赚钱供养范伟饰演的儿子出国读书。 为了让儿子在国外安心读书,她说自己找了个后老伴,是个有钱人,自己生活的很好。 但是范伟回国探亲,这个事情要露馅了,高秀敏没有办法,只能让来送水的赵本山临时扮演范伟的后爸。 由此产生了不少笑料。 这个小品的故事结构比较常规,以误会和身份错位为基础产生了不少的笑料。 到了最后,这个作品也开始煽情了。 怎么弄得呢? 第一,剧情上,是范伟给赵本山很多钱,因为赵本山是假后爸,这钱他不敢拿。所以,他不得不说出真相,煽情至此开始。 你看,剧情逻辑是顺的,这时候转煽情一点都不违和,非常自然。 其实这个剧情,大家看了前面,自然知道你后面一定会煽情,但是怎么转那是相当有讲究的。不然前期嘻嘻哈哈,后面突然哭唧唧,精神分裂了吗? 这里本山大叔就处理的非常好,一个剧情上不得不转,一个情感上因为两个人前面一直沟通,也到位了。 |
|
第二,怎么煽情的。简单,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三个人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 先是赵本山眼中含泪说出了事情真相,注意,这里赵本山全都说的是事实,没有一句评价,没有一句煽情的话,就是特别朴实。 但是特别让人感动,因为表演的太精彩了。 |
|
然后范伟呢?范伟知道这个事情后,看了高秀敏的手,手上全是伤。 喊了两句,妈。没了,多余的台词一个字没有么了。 就一个字,喊两遍,所有的感情都爆发出来了,煽情不?煽情。感动不?感动。 强行不?一点都不强行,就一个字的台词,强行什么? |
|
那高秀敏呢?高秀敏也没有强行煽情,她就一句台词。 儿子,别惦记妈,都过去了。 你看看,你看看这句话,多朴实,但是多打动人。 有时候让我真的感动的,不是那些长篇大论,不是演员哭哭唧唧,不是什么大道理,不是什么深情的话。 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日常的话,才能真的感动人。 因为同样的一句话,你的母亲可能说过,我的母亲也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你听到,想起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奶奶、姥姥,你能不感动吗? |
|
这段煽情本来情绪就已经到位了,可以结束了。 这样结束其实也挺好的,已经比较完美了。 但是没有,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个地方,赵本山团队又做了两个设计。 第一个是,把感情再次升华,升温。 |
|
范伟走过去,拉下了帘子,露出了高秀敏给人补的衣服,还给了特写,非常的写实。 一句台词没有。 无声的感动啊,话语的力量怎及上事实的力量? 这里就是把实际的东西摆出来给你看,一句不说,但胜过千言万语。 观众看到这些衣服,自然能相当高秀敏饰演的母亲有多么不容易,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把自己养大有多么的不容易。 |
|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赵本山把剧情又收回来了。 煽情结束了,但是剧情还往后走了走。 一方面剧情是以赵本山进门开始,以赵本山出门结束,这算前后呼应,剧情十分完整。 一方面是个喜剧小品,赵本山没有选择以煽情结束,而是回归了喜剧,用一个笑点结束了整个作品。 虽然,绿帽子梗结尾,格调有点不高。但是它把观众从感情悲伤的情绪里拉回来了,正本清源,喜剧就是喜剧,还是让你开心一笑为主。 这就是真正的大艺术家。 这就叫不强行煽情,这就是好的煽情。 现在而小品,我不强求,有个水平的一半,我就烧高香了。 强烈大家再去看一遍《送水工》这个小品。 |
当年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属于歌颂类小品,中间穿插着歌颂。 以两个东北农民自己的视角来反映农民生活慢慢变好,顺便diss一下北约,赞颂一下社会主义。 但这个小品是在老两口爆笑斗嘴之余穿插歌颂,搞笑的同时也有所谓的正能量。 里面的金句 比如挖社会主义墙角,薅社会主义羊毛,都很有意思。 小品即将结束时,宋丹丹说 我十分想念赵忠祥。 小崔问老赵有什么想说的。 老赵说 该我了?就剩一句了 来前儿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就这一句,把人们又弄乐了。 如今的小品,是tm什么玩意儿。 |
开头装疯卖傻 中间呜嗷喊叫 结尾哭唧赖尿 最后起起高调 现在的春晚导演应该是班主任出身:“我看谁还在下面笑呢!” |
在官方媒体上,一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最终的命运就是变成宣传工具,如是而已。 |
喜头悲尾从来就不是问题,教育意义也一样; 问题是,现在他们赚钱太容易了,不能花大量的时间一遍一遍彩排,和搭档一边喝酒一边改本子,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时间,能躺着赚钱,能来个喜头悲尾的转折,能整点教育意义,用最保险的姿势应对最麻烦的甲方,小品大王这个头衔哪有家人们上链接来的有吸引力。 相似的,我们可以看看同样是喜剧圈的开心麻花。 开心麻花早年的演员们都是把一个话剧演了一遍又一遍,本子经过了无数遍的打磨,最终影视化后才能像曾经的赵本山一样有非常持久的造梗效果 ——卧龙凤雏 ——马什么梅啊? ——咱们以后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 ——本来打算以普通人的身份跟你们相处,可换来的却是疏远。 ——看人真准! …… 都是根据演员形象和剧本走向量身定做的 就像你听到 ——要什么自行车! ——小样儿,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我的心呐,拔凉拔凉滴。 ——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 这些梗永远都不会过时, 但是这些梗也不是莫名其妙火起来的,喜剧大师们一遍一遍的折磨自己,跟甲方掰头,才能在那那一晚上用最密集的包袱让所有人第二天对暗号一样重复所有的台词。 后来开心麻花演员们火了,然后也可能再也不会有那样的作品出来了。 想想让子弹飞的台词设计和长久以来让无数人的解读,好的剧本,不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剧,是需要推敲和琢磨的。 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也就会有赵本山春晚上谢幕以后泣不成声的释放压力 即便巅峰已过的赵本山还是可以凭借天赋和专业素质保持江湖地位,甚至他身退后还能引起现在我们的讨论。 |
|
白云真美 小品好不好看,其实底层的逻辑是,小品的本质还是演 演的像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演个老太太 |
|
1999年宋丹丹39岁 演了昨天今天明天 要有老太太的形象、表情、步态、语言特点甚至是时代烙印 用最短的时间让你有直观的印象,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而不是像看现在的春晚,直接告诉你我退休了,我是个老太太! |
|
1982年出生的贾玲,去年演了这个形象,她40岁 因为他们除了本色出演,可能啥都不会。 当然了,还是因为没有时间,上个综艺接个app广告都能赚钱,你要是有这个吸金能力,你也不想停下来。 我特别羡慕00后,他们能看到全新的超越时代的各种小品喜剧。 你可以教育我,你也可以喜头悲尾都行,没啥问题, 要是你花了一年憋出来的小品不好笑的话,那就太有意思了。 是pdd给的不够多吗? |
最早是吃饺子, 后来他们说,吃饺子蘸点醋吧, 再后来变成了为了这点醋包的饺子, 现在是根本就没包饺子,光掐着观众脖子灌醋。 |
看喜剧人大赛吧。 年轻人会把小品改头换面的。 |
前两天看了赵丽蓉老师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很老的小品了,比我还老 但是,那感觉真的所有表演都是浑然天成的,很自然,很朴实,一点做作没有,也没有那种超景深的大舞台,就是两个人拿着很不起眼的道具上去给大家演一个小节目的感觉,隐隐然的从头到尾又带点讽刺(讽刺的应该是那种节目摆拍……) 小品结束也是在一句“买豆腐还用叫车~”的戏谑中哄堂大笑结束了, 没有轰隆轰隆的BGM+煽情+升华,小品,春晚的喜剧小品,不是就应该长这样么? PS:现在的小品道具复杂,布景华丽,但那感觉就像是一个老师,做了个华丽丽的PPT,折腾了一帮运维、数据和连电脑的技术人员给它整个大幕…………然而自己讲课讲的不咋地的 |
如今的小品? 如果是春晚小品的话,那主要是因为出题人和审题人的水平上的无聊低能和思想上的作茧自缚,和文艺形式关系不大。 如果不是单指春晚小品的话,还是有很不错的作品在的,可见和文艺形式关系真的不大。 (严格说一年一度里有不少是sketch素描喜剧,可是春晚那种喜剧小品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品”。两者确实有区别,有些作品确实也定位比较模糊(吃面条和卖拐就是比较典型的sketch)) |
|
|
|
|
|
|
|
|
|
|
|
|
|
|
本山大叔是懂中国人的,更是懂春晚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春晚小品常客,孙涛。 看到就觉得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他演过什么作品。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
如何评价梅兰芳? |
如何评价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 |
如何评价何晴的长相? |
如何评价岳云鹏? |
格斗能力强的人,体型都是什么样的? |
曹云金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德云社? |
赵本山的徒弟比郭德纲的徒弟忠诚度要高吗? |
李小龙的真实格斗水平究竟是如何的? |
传统武术和西方格斗的训练理念有何不同? |
为什么群众大多相信曹云金的微博内容?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