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凤阳花鼓里“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底是明代凤阳百姓不堪朱家祖陵劳役,还是清朝百姓借明骂清?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凤阳花鼓里“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底是明代凤阳百姓不堪朱家祖陵劳役,还是清朝百姓借明骂清?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凤阳花鼓里“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底是明代凤阳百姓不堪朱家祖陵劳役,还是清朝百姓借明骂清?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明朝 清朝 明太祖朱元璋 花鼓戏 东林运动 凤阳花鼓里“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底是明代凤阳百姓不堪朱家祖陵劳役,还是清朝百姓借明骂清? |
千万不要相信歌词,为了押韵,它们什么都敢写。 凤阳要是好地方, 朱皇帝怎么要的饭? |
都没有太大关系,核心原因还是凤阳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老百姓不能理解祖辈传说中还算风调雨顺的凤阳,为何会成为终年洪水泛滥的不毛之地,只能总结为朱元璋耗尽了凤阳的气运,所以才有了这类歌谣。 凤阳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是明朝后期才开始凸显的,本质上是在保漕前提下治理黄河的“代价”。保运思路下的治黄方案,需要抬高洪泽湖东岸大堤以提高湖水高度,然后堵塞淮河入江水道,引导淮河水注入黄河,以此实现束水冲沙,刷低黄河河道,确保黄河北岸特别是运河的安全。 |
|
洪泽湖大堤 在明万历时期潘季驯主持的洪泽湖大堤完工后,凤阳府部分地区特别是泗州县,已经彻底淹没,宿州县、凤阳县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灾。不过由于明朝祖陵在凤阳,在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湖面直逼明朝祖陵后,潘季驯被罢官,随后明朝重新开掘了淮河入海口,凤阳才得以苟延残喘。 |
|
康熙时期彻底沉入水中的古泗州城 平心而论,这个时期凤阳的生存环境还说得过去,与河南、鲁西南大部分黄泛区类似,正常年景还能勉强组织生产,所以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民、乞丐。但从这一时期开始,凤阳的地方志上肯定就会开始记载频繁的水灾。不过所谓福兮祸所依,过去近200年困扰了凤阳的祖陵劳役问题,实际上避免了凤阳百姓被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 到了清朝清康熙时期,随着黄河水患的失控严重影响了漕运的安全,加之清朝无需顾及明朝祖陵问题,洪泽湖大堤被进一步加高,川字河再次被堵塞,凤阳的明朝祖陵被彻底淹没。 |
|
苏北灌溉总渠竣工后与泗州城一起重见天日的明祖陵 此后接近小半个凤阳终年积水,剩下大半个凤阳每到雨季也必然洪水泛滥,凤阳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步。 |
|
“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淮水一望无际,泗州城如水上浮盂,而盂中之水复满,气象愁惨,不忍睹闻。” |
|
清初凤阳水患形势 如此两三代人过去,自然形成了“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虚假历史记忆。这算不上对什么朝代的讽刺,纯粹是劳动人民对自己恶劣生存环境的一种感叹与悲鸣。 为什么我倾向于这类歌谣源自老百姓的神秘主义幻想,实际上还有一些旁证。距离凤阳不远的泗州城在沉入洪泽湖底后,同样诞生了不计其数的“水母娘娘水淹泗州城”的传说。除去才子佳人、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剧《水漫泗州》(以及京剧改变剧目《虹桥遗珠》)、张果老饮水,以及贪官作祟天怒人怨报应不爽这类现实题材故事,朱元璋和刘伯温同样是水淹泗州故事的常客。 朴素的古代劳动人民不会去关心泗州城被洪水淹没,究竟是万历年间还是洪武年间的故事,人们只记得泗水城在明朝被洪水淹没。既然是明朝的故事,那么家乡距离泗州不远的朱元璋,自然就是故事的最佳主角。 一两百年过去,不会有人记得前朝沉重的徭役,但从前朝开始的苦难,人们会记得一清二楚。 |
在《明史研究》创刊号中,有一篇白振亚的《朱元璋与凤阳歌》,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
|
简而言之: 1.凤阳歌中骂朱元璋的文字,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编纂的戏曲集《缀白裘》: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同时期的赵翼《凤阳丐者》条也说: 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中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歌则臼: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行乞如故。 从“年不荒,亦来行乞如故”可以发现,这些乞者可能大多数都是职业乞丐,甚至是否来自于凤阳都不好说。 2.凤阳劳役特别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凤阳新书》记载: 民当农时方将举趾,朝为轿夫矣,日中当杠夫矣,暮为灯夫矣。三夫之候,劳而未止,而又为纤夫矣,肩方息而提随之,稍或失御,长鞭至矣,如此而民奔走不暇耕乎?" 凤阳作为皇陵所在地,政治性活动相当多,因此当地百姓承受着极大的劳役负担。这也是产生凤阳乞者的重要原因。 3.很多凤阳乞者,原籍就在江浙,是被朱元璋迁徙而至凤阳的。 清朝王浦著《蚓菴琐语》记载: 我郡(嘉兴)每岁必有江南凤阳丐者,余偿问一老丐,云洪武中,命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以实凤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潜回,省墓探亲,以成风,至今不变。 明初徙江南富民至凤阳,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很多依附于张士诚的官绅巨贾都被迁徙到了凤阳,为以后建都凤阳做准备。 但凤阳本身就是贫瘠之地地,后来建都计划也搁置了。这些被迁徙过去的移民,社会阶层一跌再跌,最终沦为乞丐,因此对朱元璋之憎恨是刻在骨子里的。 以上。 |
关于淮河流域为何走向如此荒芜局面这个问题,推荐一本书:《被牺牲的“局部”》,书中认为淮北的沦落有相当的“人祸”成分:朝廷有意牺牲淮北地区的发展来保障漕运以及明太祖的祖陵(明孝陵)。而这种现象绝不局限于某一朝代,从明清到民国都有这种“牺牲淮北局部”的操作。 |
|
|
|
书中部分内容摘录: 唐前,都城在中原,离得近,发展重视,为鱼米之乡。 历史战乱,每每逃亡政府都会决堤黄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明朝治水,但主要治都城南京附近,将黄河夺淮河的下游的水灾引入淮北,从而保全南京。 夺淮入海,漫盖淮北,生态变化 一发大水 积蓄全无,长久便形成了听天由命的性格。且修河坝封建贪污腐败,治水不力, 日趋贫穷,读书人少,难以产生江南士绅阶层,没有文化,崇尚武力,赌博酗酒鸦片,恶性循环。 到了明清以后,以保漕保运为主旨的治水对淮北整个大区的危害就更大了。在不适宜造水库的平原上,筑成了洪泽湖、微山湖等数十个巨泊,这些湖泊的功能大多被严格限制为服务运道,而不是服务农业生产。包括淮河、泗水、沂水等数十条重要河流,有的被截去一半,有的被胡乱拼接,有的干脆堙塞无踪。原来的沃壤竟成了每年吞噬成千上万平民生命的恶土。衣业生态的衰变更是无以复加。在自然环境没有被人为破坏的中古与远古时代,淮北地区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区。农作物中,稻米的种植极为普遍,并广地使用耕牛。手工纺织业非常发达,女子纺织技能在全国首屈一指,在和平年代,一般农家均能达到温饱乃至小康水平。 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人为的破坏,淮北自然生态遭到严重催残。尽管有着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和广袤的平原,却无法提供水稻所需的基本条件,致使水稻种植区南移到准河以南地区。原来鱼米之乡的美誉演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名。淮北在隋唐时的经济地位,到明清时已完全被江南所取代。(引自 小结) 万历后期,明朝君臣为了保护运道和陵寝,更是明目张胆地放弃对民生的关怀 为了保护祖陵,明臣连运道、民产、盐课也在所不惜了。 万历二十三年(1595),郎中詹在袢等修筑了武家墩泾河闸,并建高良涧、子婴沟、周家桥减水石闸,以疏泄淮水。本意不外乎减少洪水对祖陵的威胁。“而周桥之开,遂为后世厉阶焉。”由于明臣治水把护陵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无法对水灾进行综合整治,予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感。这显然与潘季驯的治河思想相矛盾,由此造成明朝的治河实践极其紊乱。 换句话说,开周家桥等减水坝,使得水流减缓,泥沙沉积加快,黄河河床迅速增高。以后为了维特运道,冲刷黄河淤垫,反过来又要提高洪泽湖的水位,使泗州被淹没的速度变快。因此,明祖陵的政治地位,使得明后期的治河思路前后脱节,矛盾重重。 因此,在明代,对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加以更改的河臣,并非出于更科学、更合乎水文规律这一原则,而是出于对明祖陵这一政治制高点的考量。对淮北而言,这种朝行夕改的治水方法,绝非改良,实乃改恶;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清代河臣基本继承了潘季驯的治水方略。 (引自 一、“蓄清刷黄”的固持) 泗州被淹也罢,淮扬被淹也罢,均没有让潘季驯(黄淮治水的主官)受到惊吓,倒是明祖陵前的几棵树被淹,让他吓出一身大汗”(P37) 泗州城的沉没不是大局,淮北百姓的民生安危也不是大局,保护漕运才是大局,明朝祖陵才是大局。而前者即使在帝王口中被称为邦本,社稷之根基,但当面对后者就成了不用犹豫就被抛弃的局部。“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大局,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所注定的。”(P37) 明朝统治者从来没有奉行过“民为邦本”的理念,至于长期牺牲像淮北这样一个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来维护其统治,也就不足为怪了 P39 在这些官员们眼中,千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均是小事,只有漕运才是大事 P43 最高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则是保证漕粮的运输,对淹没民间的田庐则并不顾及 P44 淮北是被传统专制权力牺牲的地区,维持空洞的政治象征与实质性的漕粮供应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淮北地区的生态畸变则被视为局部利益。P118 淮北成为泄洪区的历史从那时就开始了。如果淹没“朝中有人”的淮南,河员将承担很严重的后果,相反淮北地区几乎没有自为的绅士阶层,越是像淮北这样贫穷的地区,越有可能成为行洪区,被国家牺牲。P82 “因此,淮北的水患是人祸,而非天灾”P78 民国前期,淮北水务更成了军阀斗争的牺牲品 。1938年6月6日至9日,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淮北再次成为了中央政府的牺牲品。豫、皖、苏3省44县成为黄泛区 P46 …… |
凤阳是个鬼的好地方 是个好地方还能饿死朱皇帝一家N口,他走投无路去反抗? 凤阳在明朝荒又怎么样?有朝廷补贴也饿不死人。 凤阳到了清朝又天天逃荒了,是怪朱皇帝还是艾皇帝? 不会以为清朝皇帝不给派明陵的差吧? 我告诉你宋陵的差清朝都在派,就只是不给补贴了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好地方,自从来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问题是你凤阳要真是个好地方,怎么好到朱元璋全家饿死,自己去要饭了? |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是皇帝朱元璋长了一个癞痢头,每次理发匠剃头要是不小心碰到癞痢就会招致杀生之祸,这事被吕洞宾知晓了,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名理发匠,上门给朱元璋理发,不但把朱元璋头剃好了,而且治好了癞痢头 |
|
但是我实在想不到朱元璋剃头的原因 |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
因为如果他改成自从出了弘皇帝的话,你现在大概率就听不到这段戏了 |
有好多赞,那我再说说。 我记忆里,大概是我读小学那会子吧,凤阳那儿发过一次大水。那个水漫过大树,电线杆,和好多好多民房。有一次我们涉水到滁县去,路上我就看到有一家人,一夫一妻,家被淹了,两个人抢救出几件衣服一个木盆,把儿子跟衣服放木盆里,游泳从屋子到路上。两个人坐在路边喘气,看着泡在水里的屋子发呆。我们这边有个老叔不忍心,给那个男的塞了一包烟,那对夫妻苦笑了一下也没说什么。 发洪水没过几年,又旱了,徐家湾那边水道都晒干了,河道干得开裂。 唉。 —————— 我就是凤阳人。我跟你说,这个和明和清都没关系,主要是我们在表达我们太惨了活不下去了,没田没山没粮没矿,还特么见天发大水。 你知道么,我们那儿的洪水来的时候,可以淹掉电线杆子,几米的电线杆啊,没过顶。 你过这样的日子,你还在意皇帝是谁?你不会在意的,我们以前也真不在意,花鼓灯是我们以前要饭用的,唱词就一个作用,突出自己真的惨真的穷,大爷给口饭吃吧…… |
话说,朱皇帝本身就是在凤阳遇到大饥荒要饿死了,去当和尚出去讨饭的(美称化缘)。对农业社会来说,应该自元当地末就不能算好地方了吧。 |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孝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御制皇陵碑 好地方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御制皇陵碑 好地方遗蝗腾翔,草木为粮?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御制皇陵碑 好地方亲属别离,各度凶荒? 真要好地方,朱元璋幼年也不会那么惨啊。 |
据明史会长商传老师说是被强制迁移到凤阳的富户,故意编排出来的段子… 然而是与否不重要,因为历史“真相”完全掌握在现代人手里。 你对家乡人好,你看,私心真重,只有自己家乡的人算人… 你对家乡人不好,你看,大魔头,连他家乡都民不聊生… 在任何汉人皇帝身上都可以玩这套, 唯独在满清皇帝身上玩不了,或者说会有人会强力阻截你。 因为满清那种纯粹的种族压迫制度,是真的能培养起绝对死忠的,这种威力到现在依然强劲。所以这帮人会竭尽全力的维护它,而一帮团结加动力强的人,要击败n倍无组织的网友,非常容易。 所以很多时候,“历史真相”就在这帮人手里。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鞑子兵,十年倒有九年荒。先有高原蒙古匪,后有满洲鞑子帮。烧杀抢掠和奸淫,汉家儿女遭了殃。一般人家卖儿女,无儿无女去逃荒;编个小曲诉苦难,满洲鞑子不让唱。清兵强迫把词改,要骂祖宗心发凉。 |
借明骂清,指桑骂槐呗! 相当于清初流行《英烈传》,看常遇春等明初牛人杀“元兵元将”,大家心里畅快得很! 都知道,其实是在用替身。 |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清人赵翼。醒醒吧,爱新觉罗弘历并不姓朱。 作者赵翼在贵州当官,结果乾隆三十七年时,受旧案牵连被降职,于是赵翼索性辞职下海,归隐山林。他在辞职后,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书,写了很多笔记,才有了这句。 |
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叫元结的人,他在序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古有惑王,用奸臣以虐外,宠妖女以乱内。内外用乱,至于崩亡。” 你猜猜他写的惑王、奸臣和妖女指的分别是谁? A.商纣王,蜚廉,妲己。 B.周幽王,虢石父,褒姒。 C.唐玄宗,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 |
都不是,只是自保罢了。乞讨是为了活命,而不是寻死。 他要是一张口就是,我如今在凤阳活不下去了,那不是在给清狗丢脸吗?搞不好饭没要到,自己被凌迟了。 大清玄学版《历史遗留问题》 事实上,哪有乞丐能从洪武年开始,十八代要饭的? 真这样,他们活得比普通老百姓滋润多了。 |
《长恨歌》明明是讽刺唐玄宗,为啥开头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黄河南宋改道夺淮入海,淮河下游被淤高,再加淮河本身的水患,排水不畅是必然的,年年水灾被淹已成常态。 元朝想治理黄河,结果反了。 明清两代都在艰苦的治理,民国就不提,老蒋还故意炸黄河再次南向改道,留下千里无鸡鸣的黄泛区。 直到新中国治理淮河才初步解决水患。 就目前这样现代的生产力,每年淮河水灾都很悬。 |
老朱:凤阳好不好用你告诉我? |
|
|
|
|
最早的《凤阳歌》唱词是: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滿清入關後為了黑朱元璋就……… |
|
|
明朝文字狱虽然远不及清朝,但明目张胆作歌谣骂开国皇帝,还能传颂下来。你觉得明朝的厂卫是瞎子聋子吗。 |
如果没记错,朱重八家里饿死了不少人,自身也沦为乞丐了吧? 那这地方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
长恨歌第一句是啥来着? 汉皇重色思倾国,这汉皇应该写作唐读作汉吧? |
凤阳花鼓中骂朱元璋的文字,出现在十全老乾王霸年间。 怎么,在清朝你不骂明朝,你要骂谁?现今的通古斯八旗满遗们不是很好继承了这种碰瓷吗,但凡指出满清干过的事,必要拉上明朝背黑锅。 在清朝要饿死骂朱元璋很合理啊! 当时的百姓不敢直抒胸臆,指桑骂槐发泄下怨气,避开了文字狱,还拍了大清的马屁。 清初民间还形成了个思旧习俗呢,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正月剃头思旧君,随着时间流驶,以讹传讹变成了“死舅”。 还有一首歌向天再借五百年是写给郑成功的,也能被移花接木给了康麻子,属实荒诞幽默,令人啼笑皆非。 信息发达的现代都能到处搞岁月史书,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就别说被篡改歪曲的史书了。 看看吃糠拉稀这是要反清复明光复我大明江山啊: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转 怨淹没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血淹没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
别人都说了这是清朝的产物,肯定不是骂明朝的。 借明骂清是很有可能的,别的回答里考据的很详细了。 也有可能是字面意思啊。清朝最怕反清复明,那么依据古代的迷信程度和谶纬学说,打压明朝的龙兴之地——凤阳,变成一个十年九年荒的地方也不是没可能。 |
因为这是满清早期出现的,并得到满清酋长的指使,由一些乞丐在街头巷尾,乃至全国各地相互传唱,本来就是恶意的,也就目田和左人能信这种低级谣言。 原版凤阳花鼓歌词: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
这个是乾隆年间的出现的,具体考证其它答案已经说了,这里不再重复。 这个歌是乞丐乞讨时唱的,乞丐乞讨,自然要说自己如何的惨,为什么这么惨。乾隆年间的乞丐说,是因为出了一个朱元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乞丐家族是从明初就开始乞讨,怎么可能传承到乾隆年间?那怕是明末,可能性都不大。 所以乞丐抱怨是因为明朝时这么惨的,那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就是为了政治正确呀。清朝的文字狱那么可怕,乾隆又好大喜功,敢说是因为家里遭洪水了(洪水和当时的治河策略有关,这个问题下面有考证了),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所以这些乞丐就说是因为明朝出了皇帝,耗尽了气运,才这么惨的,把责任推给前朝。 至于这些乞丐怎么来的,到底为什么这么惨,那就要问一下当时乾隆年间凤阳到底怎么回事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