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为什么现在的建筑不盖成古代那样了?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为什么现在的建筑不盖成古代那样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现在的建筑不盖成古代那样了?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设计
建筑艺术
建筑设计
古代
为什么现在的建筑不盖成古代那样了?
这事其实很单纯,大家都不是傻子,从古至今的建筑师们一直做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以手头拥有的材料和技术去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实现构思。久而久之,技术成为习惯,习惯融入文化。所以当技术进步时,文化自然会受到冲击。
为什么古代木结构有繁复精致的斗拱?因为木头的承重能力有限,所以需要额外的节点设计去保证结构稳定性。
为什么钢结构和混凝土没有斗拱了?因为它们的结构强度够了,所以不需要。
为什么传统建筑经常有坡屋顶?为了下雨时方便排水。
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大楼不需要了?因为现代的屋顶排水技术已经足以解决这个需求。
在技术的逐渐发展同时,建筑开始逐渐摒弃了那些原本为了适应材料和技术局限性的设计手法,逐渐变得更加概念化和理想化,原因无非是因为技术开始支持这样的做法。很多人纠结的中式建筑vs西式建筑之争,本质上是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争,毕竟西方也不像中世纪城堡那样去盖房子了。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的趋势。
如果将来有一天,玻璃材料的强度发展到了不需要窗框结构的程度,我们一定会开始看到真正干净的玻璃盒子式建筑;如果有一天堪比石墨烯强度的材料可以大规模量产,我们也肯定会看到有人开始设计一厘米厚的楼板或者一根柱子撑起摩天大楼这样的科幻想法。
也许到那时,梁柱体系、玻璃窗框反而成了令人缅怀的传统。
传统和文化不会轻易消失,它们只会失去主流的话语权,并逐渐退化一个装饰性的符号。技术消灭文化差异本身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但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议题,这里不作过深讨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吧……
事实上很多人在说到古代建筑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这种:


如果是这种建筑,那现在的建筑也有盖成这样的:


事实上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你提问的时候脑子里想的现在的建筑是这样的:


而事实上这种建筑对应的古代那样是这样子的:


这样的:


这样的:


所以这不废话吗?你愿意住这样的房子还是高层公寓?
至于你所臆想的那些高大上的古代建筑,特么本来就不是普通民居啊……
像这种古风豪宅:


只要你有很多个小目标,你也完全可以买啊:






让DALLE设计了一下。
带玻璃幕墙的办公楼






简洁优雅版的


机场


体育场:




高层居民楼:




高铁站:




企业总部




我在浙江,福建,江西专门找了找古建筑。先从浙江说,宁波的保国寺大殿是江南地区最早,也是保护最完好的北宋木构建筑,年代差不多的还有福州华林寺大殿和肇庆梅庵,但华林寺和梅庵的翻新痕迹比较明显,不像保国寺的木构非常完整。


大殿正门
如果从内部看,保国寺的木构非常精巧。


使用的木头是黄桧木,这种木头算不上很好的硬木,因为保国寺在宋代也不算高等级寺庙。但它的用料都是大料,这么大的整料,现在不太好找,这是现实情况,但大料也更容易变形,有利有弊。


下面是问题核心;古建筑的灵魂是木构,古人把木构搞这么复杂,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答:宋代古建的结构看似复杂,但目的异常简单,就是要扩大室内使用面积的同时,增加采光。古代建材少,没有化学涂料,所以屋顶和墙壁都特别怕见水,这时屋檐的作用就很大,它要像伞一样,将建筑遮住,同时让落雨迅速流下。这就需要保证两点;首先,屋顶要大,大才能罩住(例如:庑殿顶,悬山顶);其次,屋顶坡度要大,坡度大流速才能快(例如:硬山顶)。要将建筑屋檐修大,就需要技术,也就是斗拱技术,在撑起屋檐的同时,也将重量荷载传递到立柱上。古代建筑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古代的建材发展很慢,基本就是木材,石材,砖头,生土,铁钉铜钉,有粘合剂,类似猪皮糯米鸡蛋清,但没有真正好用的粘合剂,这种情况下就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把木头固定在一起。这也就是榫卯会出现的根本原因。下图就是就是一个斗拱榫卯,斗拱的作用是支升,要把屋檐架起来,榫卯的作用是至少在水平方向固定住。垂直方向固不固定,不一定。


斗拱拆开就是下图,简单理解,就是较为稳定的延伸结构,


这是清代浙江民居,基本一眼就可以看明白其结构,先在立柱上搭梁,然后上瓦。在没有预制构件的年代,这种建筑方法可行,但有了预制构件和防水材料,这种建筑方式就没有使用必要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土楼,住在土楼里面并不舒服。空间小,上下水也是问题。但土楼最怕的,还是下雨,因为土楼就是生土夯起来的,如果没人住,没人修葺,只要房顶漏水,几年土楼就会塌,所以现在在福建客家地区,年轻人也是喜欢住砖房,不住土楼。


现在人会修类似土楼的建筑,但只是外观像,结构和建材早已不同。


包括滕王阁也是,样式可以仿古,但建材不会沿用过去了。不然一天上一千人都经不住。


这是中国古建名录,有兴趣可以去看。


中国建筑比较老的,基本都是庙宇和祠堂;私人的宅邸和民居老的极少。现在庙宇和祠堂,唐,五代,宋辽金都有,但私人民居现在最早的就是元,山西的姬氏民居一座。我一直不信邪,想在长江以南地区找到元代民居。找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即便存在,估计也不会在浙江,福建,湖南,江西。
浙江清代民居多如牛毛,但坎就在康熙年间,康熙以前的百里无一,能确定是明代的基本都是祠堂,在多雨的地区,木构普通民居,四百年是个坎。


明代抗倭,浙江沿海修过很多石建所城,所城内有些民居是明代,主要是清代,都是保存较好的,但元代没有。


民居一怕雨,二怕杂。民居,特别是读书人的大宅邸,如果是一家人维护,基本保存三四百年问题不大。但如果生产队入住,变成大杂院,那基本就是五十年的寿命。但凡分给生产队的古建,基本只能重建了。












我们通常看到的著名古村落,基本都不是农民建的,而是读书人回乡建的。老百姓自己建的屋子,受材料限制,在潮湿地区,就是三百年寿命,我问了很多村民,他们觉得他们的房子有四百年以上,其实多数都是记错了,都是二百年左右。


这套是三百年的民居,所有立柱都已经倾斜了。还好这里是山区,没有台风,不然一吹就倒。浙江古民居,多集中在温州泰顺和永嘉。




福建的土楼四百年的大把;公共建筑,例如泉州宋代洛阳桥,宗教建筑,例如泉州开元寺石塔,一千年基本保持原貌。


福建还有一千年前的古船。


一千年的摩尼教寺庙。


但民居很难找到明中晚期的。福建的老民居和古村主要集中在龙岩,但我觉得想找到元代的也没有希望。


江西的老民居主要基本在赣州和抚州。但要找到元代,可能性也不大。我相信,中国除了山西,一定还有元代民居,但找起来肯定是极难的。






安徽的徽派建筑存世很多,但悉数都是明清。我们现在找古建,比梁思成那个时代又过了快一百年了。优势就是交通发展了,找寻速度快多了,但劣势是,这一百年,对于文物古建也是最难熬的一百年。大量古建,其实不是消失在五十年前,八十年前,而就是十年前,五年前,甚至是三年前。如果不信,可以去赣州老城棚户区看看,大量清代民居,很快夷为平地。如果真有九泉之下,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挺愧对的,这些文化瑰宝,兵荒马乱挺过了,天灾人祸也熬过了,反而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却没有保住。




前几日看《攻壳机动队2》时,看到里面几个场景的设计,觉得很赛博朋克。




也看了一些弹幕,都是表达了对动画设计师的崇拜之情的。他们确实是伟大的,把细节做到了极致,环境也烘托得极好,按照美术的角度看,算是大手笔了。
但是,说句实话,里面的建筑,不可能一比一的复刻到现实的,就算复刻了,实际效果也不会有多好。
因为这是不能对应现代建筑的建造逻辑的。实际建造过程中,尖顶也罢,屋檐也罢,只能作为装饰放在建筑的外观上,起不到非常大的实用性。
这个说法也适用于这个问题。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
举个苏州博物馆的例子,虽说这是贝聿铭的作品,然而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不买账,诸如“不如传统苏州园林大气”之类的话不绝于耳。这个屋顶就是争议来源之一:为什么不用青瓦片,而是用玻璃和石板做屋顶?
其实贝老不是没用过,而是用了之后就后悔了。


香山饭店
没错,他用在了香山饭店上。建成没多久,瓦就经受不住风吹日晒,开裂了。
要知道,青瓦片本来的服务对象,都是古代民居,体量不大,层数不多,更换还不那么麻烦,然而香山饭店尽管也不是什么摩天大厦,要是动不动换瓦片的话……
所以贝老做苏博时说什么也不肯用瓦片了。
瓦片只反映了冰山一角,事实上,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些构造,在当代建筑中都有了物美价廉的替代品,而各种各样的传统建筑的构件也越来越少, 比如说古代的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木结构体系在如今不可能大规模使用了,我们平时在各种古镇景区里看到的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实质上只是做了个模样,剥开那些东西,它们的结构依旧是钢筋水泥的。
还有一个问题:当代建筑的功能、尺度,本就是要比传统建筑复杂许多的。而且需要最大效益化。
这里举个例子:


圣马可大教堂平面图
这是一千多年前一座教堂的平面图。


路易斯.康 唯一神教堂
这是几十年前的教堂平面图……
所以说,在当代建筑中,严谨的对称最多也仅限于外观了……
有很多人喜欢大屋顶建筑,实际上建国之初梁思成先生做这个的时候,也是招致非议的,毕竟就算那时候的房子,尺度也比传统建筑大不少,想要比例不失调,那得把屋顶放大。


地质宫,建国初完工,典型的大屋顶建筑
大家应该也发现了:屋顶占去了非常多的空间,也增加了建筑的高度,但是也只是遮风挡雨罢了,实用性一般。
也不是说不能做,如果甲方乐意,那加这个当然可以,但是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建筑都是平屋顶的,或者只是在天台外加了圈仿古的檐口,跟传统建筑完全不一样。
如今,钢筋水泥让我们的建筑轻而易举达到几十层,我想,一来效益让高楼大厦的业主们追求容积率,二来大屋顶跟高层建筑一直是很不搭的,如此看来,为什么不去利用钢筋混凝土自己的性能,去塑造新形态呢?


奥斯卡·尼迈耶国际文化中心 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富山希良梨大楼 隈研吾


富山希良梨大楼室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个视频:

0
这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长谷川豪做的项目。
可以发现它尽管是木头的,却并不是照着原样做了个传统民居。
但是,它不日本吗?
它很日本,因为它符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它也很摩登,因为它的日式不表象化,而是符合现代建筑产业的大趋势的。
这才是一个现代建筑与传统结合的正确方向。
顺便长谷川豪可能要来国内做项目,到时候,我们不妨拿他的项目跟动辄就是仿古、一亿的项目比一比。
2019/7/1更:
感谢
@光明城
于前几日点赞,因为你们这个问题再次活跃起来,我的这篇回答也收获了不少赞同。不过根据一些回答也可见很多人对于“传统建筑”的概念有些误解,甚至把民国由墨菲设计的燕园为代表的那些折衷主义的带有传统坡屋顶的建筑也归为了“传统建筑”。我想简单地解释一下问题所在。


集美南薰楼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亨利.墨菲 吕彦直


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什么叫折衷主义建筑?简而言之,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元素杂糅拼接而成。限制条件仅仅是构图,而且这个构图也是来自西方的三段式构图,并非源自中国本土。
尽管墨菲对中国传统建筑一定是有所了解的,但我想很多人也心生疑惑过: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能做出比如今的高楼大厦更富中国韵味的建筑?
答案是:它们的“中国韵味”并不多,多的是它们化用的已经成为装饰的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很多建筑的平面也并非很多人想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中式布局”。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折衷主义的风行程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建成作品中,比墨菲在中国的作品疯狂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和工程水平得到了发展,建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人们仍然没有寻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只能从杂糅各种文化元素下手,试图发展新风格。这样的指导思想,连安东尼.高迪这样的天才也没有办法去绕过,可见在那个时代,折衷主义具有它的诞生背景和历史任务,直到后来人们找到了“走向新建筑”的道路。


布莱顿皇宫 折衷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一个东方元素浓烈的英国建筑。


东京火车站站房 辰野金吾
总而言之,折衷主义建筑是不能算是“盖成古代那样”的建筑的。它是某段时期里人们应对建筑形态的策略,如是而已,在民族、传统等话题下,它与其他近现代的风格众生平等,无孰胜孰劣之分。就像我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三段式折衷主义风格和近年来的新中式,哪个才是“民族形式”?这个留给大家思考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接待中心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BIAD
至于
@右派艺术家
和我谈及的一个问题,即非建筑学爱好者总会潜意识地把某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标签化这个问题,在跟一位匿名的答主讨论时也切切实实体验到了。确实,网络上各种宣传倾向于把某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标签化、简单化,有很多人真的会把日本想象成一个满街大屋顶的地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建筑设计本身,仍是以解决使用上的问题为主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和绘画雕塑一样的事情,那就实在太偏激、狭隘了。建筑终归是得用的,是需要进去参观、体验的。日本建筑师能成为普奖第二大的获奖群体,靠的可不是做做装饰画画大样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他们在利用空间和拿捏尺度这一块独具一格,比如说他们在对大众的需求上思考的比较明晰,比如说他们很清楚契合国情的重要性,等等等等。


上原之家 筱原一男


上原之家内部巨大的承重结构,实际上在人机工效上很和谐,主人很喜欢


仓敷市厅舍 丹下健三 在采用简化的传统元素时遵循了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


代官山集合住宅 桢文彦 看似简单枯燥的形态里蕴含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集散空间
看吧,建筑学需要思考的东西,远远不止装饰。我个人觉得,十年前你像一些媒体那样居高临下指责建筑师“缺乏匠人精神”,指责建筑师“不尊重传统,崇洋媚外”是情有可原,因为当年这样的呼声还不多,多些声音本就是好事。可现在呢?如今仿古商业街遍及全国各地,仿佛这个一旦建成,当地文化和品味就自动能翻几番似的。有人拿大同说事,没错,大同是建了很多仿古建筑,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大同本身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古城啊朋友们,有些新建的所谓“假古董”原本可是有真正的历史建筑存在过的。何况大同有些新建的这些项目,其实是用的真材实料吧?应该感谢负责的人,他们绝对是做了比很多地方类似项目的负责人更多的功课的。
总之,想造一座好建筑,审美只是其中一个小要点,真正值得重视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也希望在这个问题下的本专业的朋友们去思考。
P.S.:在建筑学或是狭义上的建筑设计领域,学习和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比如我在评论区刚说完“中山纪念堂是西方很常见的向心性布局”后,就在网上找到了两篇相关文章,一篇认为中山纪念堂参考了古代的明堂的设计,另一篇则认为,具有留学背景但对传统建筑也有所研究的吕彦直在设计中山纪念堂时,采用了类似西方建筑希腊十字的平面,但在立面上是受到了万春亭等类似布局的建筑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东西方都出现了这样的建筑布局,文章中是这么讲的:
我们知道,每一个包含宣讲功能的厅堂空间都需要一个功能上的焦点,也即宣讲者所在的讲台。这个焦点和所有观众在功能上是不平等的,然而在意义上又是平等的。这是希腊十字平面从帕拉蒙特至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开始试图解决的神学问题,而加上了中式攒尖顶的构思后,这一解决方案更加成熟了(刘丹枫等:《中山纪念堂:一座中国固有式建筑的重读与解析》,《南方建筑》,2016年第 5期,第 102—109页)。


伯拉孟特的圣彼得大教堂方案


圆厅别墅 帕拉迪奥


万春亭
对此,首先我想为评论中的回复的不准确道个歉。其次,我也希望诸位能意识到,建筑学不是“主观的”,不是纯粹的“话语权的争夺”,它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内容,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要是真的是纯粹的“虚头八脑”的“玄学”,《建筑空间组合论》和《建筑构成学》这种内容翔实知识体系完备的工具书怎么能写出来?二维和三维的构图、环境心理学和色彩学也是一种学问啊。
本文引用了以下两篇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正经的解释知友们写得很棒了,我也就剩抖机灵了。
请严格按照古代形制设计并建造以下建筑(水泥盒子扣个歇山顶不叫“遵古”,“仿古”都不叫,只能叫“佞古”):
容纳8万人的多功能体育场;
500米高的玻璃立面塔楼;
日客流量3万人次的机场;
配备2000个床位的综合性医院;
Apple Store。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建筑不盖成古代那样了呢?
其实高赞都回答的特别棒了,既然邀请了,那我就勉为其难谈一谈自己的拙见吧
数百到数十万年前,人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为了遮风挡雨,一群人住在山洞之中。这些山洞都是自然天成的,是上天赐予人们的礼物。
可是天然的山洞毕竟还是太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怎么办呢?
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滕蔓特别结实,很不容易扯断,于是聪明的人立马想到可以用它绑扎东西,所以,人们开始用打制石器砍斫滕蔓、树皮等,编制、搓制成一股股长条,绳子出现了。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把一些枯枝烂叶拾掇拾掇,拿到树上用藤蔓做的绳子把树枝和树叶捆扎起来,做成一个窝,就像一个鸟巢一样,在里面生活。
一个名叫“独木巢居”的建筑新形式就此诞生。


独木橧巢
巢居建筑的产生源自于藤蔓和石器这种新材料新技术工具的应用。
后来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对房子的体量提出了要求,原先一家子只需要一棵树就可以满足小日子的房子,现在明显不够用了。
怎么办呢?
聪明的人立马想到可以在相邻的两三棵树之间绑扎粗壮的木头形成一个大的平面,然后平面上部搭建一个屋顶,盖上枯枝烂叶。这样一个又大又宽敞的房子出现了。
于是“多木橧巢”建筑就此诞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上刻的象形字
上面这个象形字就是“多木橧巢”的形象表现。
由原先的在一棵树上搭房子到如今在几棵树上搭房子这是建筑需求的使然,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成熟的建筑技术之上。


多木橧巢
后来人口也越来越多,需要的房子也越来越大,适合建房子的相邻树木也越来越难找了。
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一种新的技术工艺出现了,它就是石器磨制技术。
磨制石器很了不起吗?它的出现可以解决房子的问题?
没错!以前人们生活用的工具都是打制石器,比较粗糙,效率较低,做不了精细的活。后来发明了磨制石器工艺,可以做成较为规整的石斧石锯等各种工具。加工起木头比以前方便多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此时距今大概一万年左右。
于是人们纷纷砍伐树木,然后挖坑,把一根根树木埋入土中,露出一截。然后人们在露出的部分搭建平面,平面之上搭建屋顶。于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又诞生了,它就是“载桩干阑式”。


桩式干阑
大自然呀大自然,你不是没有了相邻的树木供我建房了吗?哎,我还不找了呢!怪费劲的,我人工造相邻的树木。怎么样?厉害吧,正所谓“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哈哈哈。
问题解决啦……
吗?
没有。准确的说“没有相邻树木建房”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又出现了两个新问题。
一,之前发明的新材料——绳绑技术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年久受潮易烂,总是需要不断补强和更换。
不过这个问题随着磨制石器工具技术的出现部分解决了。
怎么回事呢?原来聪明的工匠发现在木头上凿个孔,另一根木头的一端削尖一些可以插入孔洞,彼此卯合,这样一来比绳绑技术可耐久多了。这一技术就是凿枘,也叫“榫卯技术”。


中国出土的最早榫卯实例: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地区榫卯,距今大概七千年


欧洲德语区出土的七千年前榫卯
二、埋在地下的木头容易腐烂。
这也难怪,建房一般选择沼泽多水地带,而这一地带的土地通常都很潮湿。木头埋于地下,容易腐烂也是常理。
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聪明人立马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埋在土里的木头搬至地面,并在木头和地面之间垫一块石头,隔绝水汽。这就是最早期的柱础(或柱櫍)。这样一来柱子不就没事了嘛!后期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又在柱子和石头柱础之间垫一块铜片,进一步隔绝水汽,这就是早期的金属“柱櫍”。


于是“柱式干阑建筑”就此诞生,这一诞生就一直发展延续至今,成为干阑建筑的前身。
……


从单木巢居、到多木橧巢、再到桩式干阑、再到柱式干阑的演变过程
总结一哈: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早看出来了,一种建筑形式的出现通常是先出现需求,随之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出现支持这一解决办法的新材料(滕蔓、树木、石器等等)、新技术工艺(编绳技术、绳绑技术、打制石器技术、磨制石器技术、榫卯技术等等),以及建筑建造经验理论等等。
可以说新材料、新技术工艺、经验理论是新建筑形式的产生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代的新材料、新技术都应运出那一时代的建筑形式。
比如商周以前的人们建房子都是不用瓦的,用的是茅草。这是因为大型窑炉技术还不成熟,无法满足烧制大量瓦片的可能。
再比如宋之前的人们只能用整根的木材建房子,这就导致了大型木材随着古树的砍伐殆尽变得越来越紧缺了。而宋以后人们对大型木材的焦虑开始缓解。这是因为一种小材榫接大材的技术诞生了,他就是合柱鼓卯技术以及束木、包镶木等木材拼合技术。



再比如,一开始的瓦片都要做上“瓦环”,这是为了绳索绑扎固定的需要。后来铜钉生产技术越来越完备,瓦环也渐渐被金属钉子取代。




而时代发展到现代,新材料新技术也在日益革新,建筑形式自然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不再因材料和技术的短缺和匮乏而出现“巧妇无米”的无奈。
所以如今不再建造古建筑也是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建是肯定能建,材料、技术上绝对没有一点问题,然而此时建造的彼时风格建筑,还是那个彼时建筑吗?
各位大佬说得特别好,我补充一个可能被忽视掉的点。
就是建筑的甲方。
甲方的时代背景下的身份和表达诉求才是建筑形式最重要的目的。
比如我们建筑初期的十大建筑,都是在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下,一边学习苏联,一边从历史传统中发掘素材,才出现的那种看似沿袭传统建筑的民族感建筑形式。
还有现在盖的各种文化景点,宗教庙宇,都是主要依托文化传统的形式去盖房子,甲方没有追求现代主义的必要。当然也是甲方的意识没有足够开放的原因,要不然我相信在甲方和优秀建筑师的合作下,也能完成类似安藤忠雄光之教堂那样优秀的作品。
而现代环境下,无论国家,企业,房地产商,都是以现代主义为核心表达的。
他们希望给外界传达出自己的身份和诉求是,拥抱现代化,商业感,表达时尚,先进,等方面的追求。
除了一些高端公寓或别墅项目,他们希望给他们的楼盘传达出古典建筑一般的庄严与奢华,会采用那样的外观表达,但是内部也保留的是现代建筑的一切功能,就像一楼说的,不可能抛弃发展了上百年的现代体系。
西方一座教堂要建几百年。
看看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其两个巨大的尖塔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于 1248 年开始修建,但在 1560 年左右停工,尚未完工。该项目于 1880 年按照最初的中世纪计划竣工,历时 600 多年才建成。






大教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摆动钟,大教堂的钟被称为圣彼得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摆动钟。它的重量高达 24,000 公斤,高度超过 3 米。该钟于 1922 年铸造,在圣诞节和除夕等特殊场合敲响。


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非常引人注目。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是真正的杰作。它们由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设计,于 2007 年安装。窗户由 11,500 个蓝色、绿色和白色方块组成,当阳光照射进来时,会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




大教堂有一个神殿,里面安放着三智者的遗骸。大教堂的三王神殿是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遗迹之一。据说里面藏着三位智者的遗骸,他们曾在伯利恒拜访过婴儿耶稣。神龛由金、银和宝石制成,位于高坛后面。它每年只在主显节那天开放一次。








因为需求变了。
过去的建筑主要满足建筑作为庇护所本身的需求:
1) 为建筑中的人、财产和设备提供稳定的结构支撑,并对外界的风、雪、地震等提供结构抗力。
2) 保护建筑自身的结构、表面、内部机械和电气系统,以及其他建筑设备,免受降雨或其他水分的浸湿。
3) 适应因地基沉降、热胀冷缩,以及建筑材料含水率变化引起的正常变形,而不损坏主体结构。
4) 为建筑中的人、财产和建筑自身提供合理的保护,免受火灾所造成的损害。
5) 建造建筑时造价不要太高,方便施工。
以既经济又实用的方式运行、维持和改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建筑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庇护所,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远超过去对“建筑”的定义,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套全面、综合的生命支持体系。它们能提供水源、清除垃圾、并配有机械设备和电子娱乐设施。
人们期望建筑具备的许多功能在过去是针对其他设备的。比如:1)服装和庇护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转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减少了,面对庇护所的要求增多;2)过去要求家具具备的某些功能,如封闭储存各类家用物员,现在被壁橱和橱柜等建筑构所取代;3)水槽、浴缸、厨灶和自动洗碗机等可移动设备已成为厨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曾经使用便携式油灯必须定期装油,今天的照明装置则由与建筑成一体的固定装置提供,建筑直接为这些装置提供能源。
如果把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列一个清单,基于建筑对生活的重要性,应包括以下功能:
(1)为人类的新陈代谢提供最直接的必需品。
清新的空气。供饮用、洗涤食物或冲刷废物的清洁水。某类建筑中的烹饪和就餐设施。废物(包括粪便、污水、剩饭、剩菜和生活垃圾的清除和再利用。
(2)为人类的热舒适提供必要的条件。
控制平均辐射温度。控制室内空气温度。控制人体可以直接碰触的室内表面的热力学特性。控制空气湿度和水蒸气的流动。控制空气流通。
(3)为非温度感官舒适度、效率和私密性提供必要的条件
理想的视觉条件。保证视觉私密性。理想的听觉条件。保证听觉私密性。
(4)控制各种生物的进出,也包括人类。
(5)以较集中的方式将电力分配到方便的地方,为各种光源、工具和装置提供电能。
(6)提供与外界联系和沟通的最新渠道,包括窗户、电话、信箱、电脑、电视、卫星天线等。
(7)通过地板、墙壁、楼梯、工作台、凳子等有用的表面,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便利条件,并确保安全、舒适。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梅兰芳?
如何评价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
如何评价何晴的长相?
如何评价岳云鹏?
格斗能力强的人,体型都是什么样的?
曹云金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德云社?
赵本山的徒弟比郭德纲的徒弟忠诚度要高吗?
李小龙的真实格斗水平究竟是如何的?
传统武术和西方格斗的训练理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群众大多相信曹云金的微博内容?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5 11:19:14  更:2024-04-05 11:22:1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