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岳飞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岳飞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砷中毒——《会编》卷二〇七《岳侯传》:侯中毒而死。 2.肋骨断裂导致刺破内脏或内出血——《朝野遗记》:其毙于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 3.勒死—…
据大理寺卷宗是铁棍击打双肋,脏器破裂内出血而死。
后来岳飞平反,张俊后代贿赂小吏偷卷宗以掩盖真相,后来和得知消息赶来韩世忠后人当街斗殴,被法办过,这件事儿流传的就更广了。
南宋时期有关岳飞的是非比现在热闹的多,百姓,政府,名人全民参与,各种史料众多,最终汇总出岳飞形象。
现代有些专家以偏概全,颠倒是非,哗众取宠引得众多小丑出场。当代发生的事不比一千年后的人清楚?奸臣吹奸臣而已。宋代的朱熹不比现在的所谓专家明白?岳飞平反的时候很多人还活着呢。当年属编造的各种诬陷那个时代都进行了一一考证,没想到现代又被宵小翻出来再利用了。
评书和传说中的岳飞之死,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根据历史资料谈谈我对岳飞死因的认知。
一、岳飞并不是像评书说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后就被捕的。
按评书所说,岳飞是1140年北伐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被朝廷召回,然后遭诬陷下狱的。
这和历史上有出入,历史上岳飞撤军后去见高宗赵构,《宋史·岳飞传》记载,“高宗问他,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什么意思?就是说高宗并没有加罪岳飞,岳飞回到了自己防区。
半年以后,1141年,金兀术又南侵,上次的重点是收复绍兴第一次和议还给南宋的领土,这次南侵的重点很明显,就是找南宋军队决战,这次战事史称“淮西之战”,本来赵构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军,计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力量,以优势兵力合围金军,可结局是因为南宋各路大军配合不利,南宋损失几万禁军。
淮西之战让赵构对各路“家军”彻底失望,也下了收兵权,整编军队的决心。
淮西之战结束后,赵构以为淮西之战中的“柘皋大捷”庆功为名,召张俊、韩世忠、岳飞进京,上演了赵构版的“杯酒释兵权”。
三大将进京后开了几天的闭门会议,当然都是在团结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以酒宴歌舞放松为主,但随后朝廷宣布了一项决定,三大帅不用回防区了,都留在京城国防部上班,张俊、韩世忠为国防部长,岳飞为副部长,军队统一改为中央军,归朝廷统一指挥。
会议开完,三大帅发现自己各自带的一两千名亲兵卫队不见了,自己和自己的军队也失去了联系,其实也不可私自联系了,自己成了笼中鸟,不乐意也没有办法了。
二、三大将对解除兵权的态度
历史记载:
【二十四日壬辰韩世忠张俊除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世忠俊皆除枢密使,赐俊玉带,飞枢密副使.世忠既拜乃制一字巾,入都堂则裹之,出则以亲兵自卫.桧颇不喜,飞披襟作雍容之状,桧亦忌之,惟俊任其自然,故桧不致深疑。
二十七日乙未罢淮东西湖北京西宣抚司诸军以御前为名。
罢淮东西湖北京西宣抚司止用逐军统制领将以御前为名谓之御前诸军宣抚司并结局官属各转两官张俊独留提点诸房文字王应求一名馀并发归本军。】——《三朝北盟会编》
看了以上的历史资料,是不是觉得张俊很乖巧,在朝廷的眼里,张俊是个“好同志”。
第一点,赐玉带,这是殊荣,显然赵构有拉拢张俊的意图,也是对张俊指挥的柘皋大捷赏赐。
第二点,就是入枢密院的上班后,世忠既拜,乃制一字巾,入都堂则裹之,出则以亲兵自卫.桧颇不喜,飞披襟作雍容之状,桧亦忌,“惟俊任其自然”,这种描写,显然是张俊心态极好的表现,应该是支持范支持收兵权有关。而韩岳就太不自然了,这种不自然显然是收兵权不满。
第三点,罢宣抚司后,张俊只留下王应求,其他遣返回本部,按照规定可以留两名,但张俊只留下一名。这样的张俊同志,赵构秦桧能够不喜欢吗?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俊很会做人,也可能赵构事先做好了张俊的工作,所以才有收兵权的底气。
岳飞在枢密院上班后,又和张俊一起视察山阳的防务,同时整编了韩世忠的军队,通过整编发现了韩世忠的很多问题,韩世忠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找赵构承认错误,表忠心,因为韩世忠是当初平定“苗刘兵变”,有有拥立之功,和赵构的关系不一般,赵构也不怀疑韩世忠的忠心,自己的军队被收走,闹点情绪这点赵构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对韩世忠也就既往不咎,韩世忠以后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韩世忠的精明之处。
三、岳飞之死其实早在几年前,淮西兵变之时就注定了。
当时岳飞的表现,让赵构从扶持依赖变成了提防,本来岳家军是赵构刻意提携起来的一直力量,目的是用来牵制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些老军阀,没想到岳飞翅膀硬了,军阀的习气也养成了。
看看淮西兵变时岳飞是如何表现的:
绍兴七年(1137)年初,岳飞因为刘光世的部队的归属问题和宰相张浚闹翻,上章乞请解除兵柄,以替一年前去世的母亲守孝为由,不回鄂州,直奔庐山。
以下节选自梵刀 《穿透历史的人性——宋战史》
。。。岳飞在到达江州(九江)后的当天,以“与宰相议不合”为由,上章乞请解除兵柄,以替一年前去世的母亲守孝为由,不回鄂州,直奔庐山,甩手不干了。
在这一个节骨眼上,岳飞使出的这一招,在象棋中的术语就叫“将军”。
此时,刘光世的部队正在动荡不定中。这边还没搞定,那边岳家军实权派人物,常务副统帅,岳飞的女婿张宪告病休假。很快岳飞的部队也开始躁动了,各种流言甚嚣尘上。
期间,赵构先后两次御诏岳飞归队,但均遭否决。
张浚紧急增派兵部侍郎、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暂时接替岳飞,但岳家军中已是人心浮动,军中流言:“张侍郎来,我公不回来了”
参议官李若虚抚慰军校们说:“张侍郎是岳宣抚请来的。岳宣抚刚一离开,你们就这样,宣抚知道是会不高兴的。现在朝廷已经派人去请岳宣抚了,张侍郎并不会久留。”
你完全可以想见此时南宋朝廷的狼狈,以及赵构被捏住了七寸的愤怒。
司谏官陈公辅上疏为岳飞说情。
赵构权衡后,让岳飞的部将参议官李若虚、统制王贵带他的手诏,同去庐山召回岳飞。
李若虚、王贵等到庐山东林寺,岳飞不见。二人阐明朝廷之意,敦请。岳飞坚执不出。
来回折腾了六天,李若虚急了,说:“相公想反了吗?
相公只是河北一农民而已,受天子之委任,给了你兵权,就觉得可以与朝廷相抗了吗?公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也算对得起你了。”
部下用这种措辞对主帅说话,也算是拼了。岳飞当初逼赵构表态,这次李若虚逼岳飞表态。
前后历经三个多月后,六月下旬,岳飞终于下庐山回行都。先见张浚。张浚脸色难看,让他上表请罪。
收到岳飞的上表后,赵构召见岳飞,说了如下的这段话:
“爱卿前日上奏认识到自己轻率,朕并不对卿气愤,如果对卿愤怒,则必定有所处置。 说过‘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现在仍然令卿掌管军事,把恢复之事委托于你,可知朕无怒卿之意。”
话语中安慰多于指责,但“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引用,语气很重——这次只当你率性胡为,但已到极限。下次,就不会再有下次了。
以下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当天便上奏请求解除兵权,服满丧期,让张宪代理指挥军队,自己步行归去,在母亲墓旁搭建一座小屋。张浚恼羞成怒,奏明朝廷让张宗元任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军队。
高宗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军复职,岳飞极力推辞,高宗下令岳飞的幕僚前往岳飞守丧的居处,以死恳求他回来,用了六天时间,岳飞才赶往朝廷等待处罚,高宗安慰他后派他回部队。
如果你是赵构,你会从这件事中意识到什么?
一般人都能意识到,占南宋军队三分之一的“岳家军”不是他赵构可以掌控的,这支军队只忠于岳飞,没有了岳飞,岳家军可能就有哗变的危险,之后刘光世的部下郦琼的投敌,更加深了赵构这种认识。
淮西兵变之后,赵构对岳飞的猜忌和提防逐渐加深。
四、岳飞死于我行我素,不愿受管制,戴紧箍咒。
岳飞是一个爱国民族将领和一个私家军的首脑两种身份的结合体。
朝廷收归各地的军权,必然要和各地军阀产生冲突,这时私家军的首领只有两种选择,配合或抵制。
配合就意味着失去独立性,这样可能会性命无忧,但也必须惟命是从,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抵制必然会遭到猜忌,结局都不会好,因为封建帝王对潜在的威胁大多数会采取防范性的清除。
张俊和韩世忠成了前者,岳飞不幸成了后者。
赵构派张俊和岳飞整编韩家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岳飞看清形式,只要配合朝廷顺利的整编军队就可以君臣相安无事,共享富贵。
但岳飞看到的是危机,也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也可能岳飞的成长太顺利缺乏官场历练,也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军队太过自信,岳飞没有妥协的表示。
随后对岳飞弹劾开始了,这也可能是赵构在敲打岳飞,希望岳飞能服软配合,毕竟没有岳飞的配合,整编岳家军是风险极高的事。
熟悉岳飞故事的人,对何铸并不陌生,在大家的印象中,何铸因为拒绝和秦桧合作诬陷岳飞,而被调离,改用万俟卨替代何铸审理岳飞案。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何铸也弹劾过岳飞。
何铸弹劾岳飞内容。
【宋纪一百二十四】:“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复交疏论之,大略谓:‘飞被旨起兵,则略至龙舒而不进;衔命出使,则欲弃山阳而不守。以飞平日,不应至是,岂非忠衰于君邪!自登枢筦,郁郁不乐,日谋引去。尝对人言:‘此官职,数年前执政除某而谋不愿为者。’妄自尊大,略无忌惮。近尝倡言山阳(楚州)之不可守,军民摇惑。使飞言遂行,则几失山阳,后虽斩飞何益!乞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
从弹劾的内容看,岳飞的确对解除兵权耿耿于怀,并发了一些牢骚。
岳飞面对弹劾仍然采用惯用的应对方式,辞职,结果是职务一降再降,君臣关系也越来也不可调和,最后岳飞又赌气回了庐山住处。
随后的事其实就不重要了,导致岳飞入狱的、张宪企图制造兵变的事,别管真假,赵构是宁可信其有,带兵大将,不肯彻底臣服,只有一死,没有其他选择,这也就注定岳飞悲剧的命运。
《岳飞被害的原因——秦桧是金国的奸细》
论证一个论点靠的是证据所形成的证据链。于对这个问题,我的论点是,秦桧是金国的卧底!秦桧也是杀岳飞的主谋!高宗主导杀岳飞的可能性不大。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八《岳飞信国武穆王》记载:【自兀术复取河南,飞深入不已,兀术以书抵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尔后可和。”桧与俊谋,置飞于死地矣。】
这个历史记载在《皇宋中兴四将传》卷2,《宋史·秦桧传》和《中兴大事记》等正史野史中都有记录!可见不是空穴来风。
秦桧做为南宋的丞相为什么帮助金国杀害岳飞呢?
现在先从秦桧杀岳的动机开始论证:
一、秦桧是金国派遣的间谍!
证据1
秦桧投敌:
宋高宗建炎元年四月,金军驱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上,把张叔夜、何栗、孙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


《鹤林玉露》 卷5,《格天阁》记载:秦桧“既至虏廷,情态遂变”,就是说秦桧被掳至金国后立即叛国投敌。
徽、钦二帝和北宋王朝的其他宗室大臣在被俘北去的时候,都受尽了金兵的折磨。燕王赵俣因绝食死在路上,金兵用马槽来收敛他,马槽不够长,“犹露双足”。宋徽宗在途中口渴,也只能“摘桑堪食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徽、钦二帝在备受凌辱之后,被“移居韩州”,并且还经常遭到金人的鞭打。宗室晋康郡王赵孝骞等九百余人,也徙“至韩州同处”。金国女真人对他们不仅在政治上百般凌辱,而且在生活上也极为苛虐,“仅给田十五顷,令种莳以自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在当时的宋朝俘虏中,只有秦桧是唯一能享受特殊待遇的人物。
由于金国统帅粘罕的推荐,金国皇帝对秦桧极为赏识。在流放徽、钦二帝及其他赵宋宗室大臣时,惟独秦桧不被流放,惟秦桧“不与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并将秦桧赐给金国元帅左监军挞懒为“任用”, “任用者,犹执事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在当时的宋朝俘虏中,只有秦桧是唯一能享受特殊待遇的人物。 金太祖的四太子完颜兀术,还专门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的人,也都是“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章颖著《皇宋中兴四将传》卷2《岳飞传》)。
金国贵族轮流宴请秦桧,席上金国贵族的姬妾作陪,秦桧生活得十分愜意自在。 秦桧得到这样的知遇之恩,自然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便卑躬屈膝地投靠了金国女真人,依金国权贵挞懒“以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谄事挞懒,顷心为之用”(《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 挞懒也优待秦桧,“亦厚待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


其夫人王氏也和兀术打得火热,秦桧不加理会。 建炎三年,南宋使者张邵出使金国,他会见挞懒时就亲眼见到“前御史中丞秦桧在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
证据2
秦桧受金国派遣潜回南宋做卧底:
a、《大金国志》卷7和卷24记载:
天会八年,金国贵族在黑龙江柳株开会,制定了“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对宋新战略。决定向南宋派遣卧底来实施这一战略,以弥补正面战场的不足。会上有人提出派张孝纯,宗翰(粘罕)认为不妥,言道:“此人河东失节,人谁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唯有桧可用。”。于是秦桧被金国选定为潜回南宋的最佳人选。
b、《金国南迁录》记载:……孙大鼎又疏曰:“古今殊时,事势亦异,……天会八年冬,诸大臣会于黑龙江之柳林,陈王悟室忧宋氏之再兴,其臣如张浚、赵鼎则志在复仇,韩世忠、吴玠则习知兵事。既不可以威服,复构怨之已深,势难先屈,欲诱以从,阴纵秦桧以归,一如忠献王之所料。及诛废其喜事贪功之将相,始定南疆北界之区画,然后方成和议……”。
在《大金国志》 卷7和卷24载;金国天会八年秋,金国上层在黑龙江柳株开会, 会上,金完颜阿骨打的远房侄子陈王完颜兀室,担心“宋氏之再隆”,可是单凭军事力量又“不可以威取”,于是认为要想方设法从南宋内部进行破坏。 因此决定实施“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议定让秦桧做为金国的内应潜回南宋。在这次会议上有人首先提出派张孝纯,粘罕认为不妥,言道:“此人河东失节,人谁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唯有桧可用”。


c、《金国南迁录》中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议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粘罕说:这件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了。只有一个秦桧可用.我喜欢秦桧这个人,所以才把他“置之军中”,不到半年,“其言皆验”,秦桧他不仅已经投靠了我们,而且还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若纵其归国,必是得志,可济吾事”。 表面上虽然拒绝,而内心中经常能“委曲顺从”。
d、《三朝北盟会编》卷220记载:天会七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商讨如何消灭南宋。这次会后,决定派出特工,作为内应,打入南宋高层内部,瓦解抗金力量,争取时间。谁能够担此重任?最后金人一致认为秦桧最合适。
e、金人决定放秦桧南归, 金国女真统治者们就把决策告知秦桧,“阴以桧约”,要他回南宋后,“俾结和议为内助”(《三朝北盟会编》卷220 )。即是要秦桧南归充当内奸,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事业。 结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桧回到临安就力主和议,窃踞相位,专权擅国,残杀抗金将领。
f、南宋派魏良臣等人出使,宋高宗虽然也愿意屈膝称臣,但是金国女真人此时还不愿意立即与之和谈,所以过了一个多月,挞懒就打发魏良臣、王绘回南宋,临行时又再三地加以责难,指责南宋缺乏讲和诚意,指责南宋一面讲和,一面抵抗金军,还罢去“大好人”秦桧的官职,“一面讲和,又一面令人来掩不备”“终为将臣所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而且,在宋使魏良臣、王绘等人返回南宋之前,金军统帅挞懒还特意交代南宋使者说:“本朝事体,秦桧皆知,若未信,且当问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2)。
南宋使者魏良臣、王绘这次出使金国,先后见到过三个金将,他们三人都异口同声地问起秦桧,并别有用心地赞扬秦桧:
金军将领聂贝勒质何南宋朝廷之所以罢秦桧相,是否是因为他从金军回去而对他有所怀疑;
挞懒亲信宵揭录有意褒扬秦桧是个大好人,
金军统帅挞懒更是要挟南宋必须信任并重用熟知金国情况的秦桧。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偶然的事,金人“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三朝北盟会编》卷220)。
以上这些史实表明了金国女真人对秦桧的下落极为关心,一再打听,同时也表明了金人普遍对宋高宗罢免秦桧相位的不满。
因为秦桧被罢相,对于金人推行“以和议佐攻战,以儹逆诱叛党”的策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金人一见到南宋的使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并特意褒扬秦桧。很明显,金人是在向南宋朝廷施加压力,要求宋高宗重新任用秦桧为相,否则,宋金和谈就休想成功。
证据3、
秦桧做金国走狗实例:
a、建炎三年秋,金国分路南侵。这次南侵,挞懒带兵攻取淮东。过去秦桧为御史中承,又是南方人,对南宋的情况很熟悉,挞懒就利用这条走狗,“命桧以任用偕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8)。
在金军这次南侵中,秦桧如何为挞懒当“参谋”的详情,已不得而知,现在所知的 是秦桧在这次南下中卖国最露骨!他积极的为金军做带路党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卷29和《大金国志》卷13载):
“ 金军再次南侵时,秦桧做为金国挞懒军的“随军转运使”南下,在金军围攻楚州时,秦桧曾为金军写檄文劝降楚州军民,被楚州军民严辞拒绝。 (秦桧为挞懒劝降宋将的目的虽未达到,但秦桧的行为却表现了对金国主子的忠心。)秦桧还运用亲属关系积及劝说各城守将投降,在他的斡旋下,秦桧的岳父献抚州,秦桧的妻弟献洪州,秦桧岳父的哥哥献袁州”。


b、秦桧是金国的间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秦桧向金兀术揭发了南宋的情报工作者宇文虚中,还将宇文虚中的家人全部遣送到金国,这无疑是送羊入虎口,宇文虚中全家被金国灭族。
建炎二年,高宗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转年,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不能回去。”独留虎狼之国。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加以官爵,(宇文虚中)即受之”,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大事。他在金朝,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可恨的是,秦桧奸邪,他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宇文虚中得讯,以密信转告南宋朝廷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不料,秦桧接信后,派人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所有人丁一个不留,全部押送到金国。 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被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国杀害,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
c、特别是秦桧在金军被歼的关键时刻,三次解救金军不灭,成了金人的大救星。
第一次,是在郾城大捷和朱仙镇大捷后,金军向北逃窜,在岳家军将要发起围攻汴京扩大战果时,秦桧先让张俊、刘锜等军回撤,导致岳飞处于孤军无援的境地,最终怂恿高宗以十二块金牌调岳飞回撤。


第二次,在1141年秋也就是岳家军北伐的次年,吴璘率部主动出击金军,在取得剡家湾大捷后包围了腊家城,困住了近3万金兵,结果却在即将破城全歼敌军之际,收到了秦桧以朝廷的名义勒令他“撤兵归戍”的金字牌。这已经是在明目张胆的为金军保驾护航了!
第三次,《宋史·秦桧传》记载:“十一年,兀术再举,取寿春,入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战拓皋,又破之。桧忽谕沂中及张俊遽班师。韩世忠闻之,止濠州不进;刘锜闻之,弃寿春而归。自是不复出兵。”
可以看出,秦桧是金国的奸细。 这已经是在明目张胆的为金军保驾护航了! 其做为金国内应的汉奸行为昭然若揭!
宋金议和,是在金国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 绍兴十年,金国内忧外困:高层经历了2次血腥的内讧残杀;由于贪狡无信,不仅连续失去昔日的盟友,还先后和黄头女真、蒙古部落等开战,本来就少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金史·宗弼传》 金兀术言道:“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列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没后,宋若败盟,招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
从中可以看出力量反转的战机出现了。 当时的金国不仅兵老气衰,而且缺乏良将,皇族诸名将皆亡故殆尽,仅靠金兀术独自维持。因此金国 灭宋的雄心已消失殆尽。于是金兀术便审时度势,由主战而转向主和,但他绝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为金国获取了战略缓冲期, 待到恢复元气后再消灭南宋!1148年兀术临终时,在“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披露:“……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离怨,军势隳堕,然后观其举措,此际汝宜一心选用精骑.备具水陆,谋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为难耶?尔等切记吾嘱”。(《三朝北盟会编》[丁]炎兴下帙115引李大谅《征蒙记》而秦桧的议和主张正是在策应金人的战略规划,因此上演了杀岳换议和的闹剧!
《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载:【“汝朝夕以和请,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故力谋杀之。】(可见金国把杀岳飞做为议和的条件)
秦桧议和杀岳,表面上看是替高宗打算,实际上他另有图谋。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身负破坏南宋国防体系的任务,干掉南宋大将,为金国获得战略喘息期,通过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而灭宋扫除一切障碍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


《三朝北盟会编》卷195记载:“焘所言皆切中时务,秦桧方主和,惟恐少忏虏(金)情,故事皆不行。” 就是说作为宰相的秦桧,不根据形势加强军备;下属把重大敌情和军情报上来后,竟然惟恐敌人不高兴,影响了和议;不做部署,悉置不问。秦桧最先秦桧准备先拿影响力最大的韩世忠开刀,岳飞仅是次要对象。只是事情发展一波三折,谋害韩世忠不成,岳飞成了替身。
二、而在杀害岳飞的事件中,高宗身处什么角色呢?
证据1、
岳飞被请入大理寺时,赵构对秦桧说:“刑之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对高宗的指示,秦桧直接无视。


证据2、
世传高宗曾下达“岳飞特赐死”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史源,附见于事后抄录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申进尚书省札子,对于下达诏旨的日期则无交代。但问题是,岳飞正是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杀。在同一天里面,刑部、大理寺将案卷申进尚书省,然后取得圣旨、形成诏书,再将岳飞杀害,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诏书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程序。所以合理的解释,极可能是秦桧先斩后奏,迫使高宗追认而倒填圣旨,故而这道诏旨违反常例,未注明日期。与此相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主审官第一次向高宗汇报岳飞案,是在岳飞被杀半个月之后。这与岳珂所述岳飞之死“初无有旨也”的说法相符。


邓广铭先生在早期的研究中也已经指出,岳飞案有“诏狱”之名而无诏旨之实。 尤其要注意一个细节:在现在可以查到的记录中,秦桧上报日期是岳飞等人被杀当日,一般这样的奏对程序至少也要用个十天二十天的。
秦桧打算要加以株连的那些人的罪状和刑名,匆忙间无法炮制出来。因此,是在对岳飞父子下了毒手之后,才用倒填日月的办法把判决书炮制出笼,也借此对其事实上的先斩后奏的行径痕迹作掩盖”。
《宋史·刑法志》中更有明确记载:“十一年,枢密使张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诛飞,命万俟卨 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云及宪于市。…… 飞与舜陟死,桧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后所谓诏狱,纷纷类此,故不备录云。”


证据3、
高宗被架空的历史记载:
a、南宋高宗朝,秦桧只手遮天,朝中大小之事,皆有秦桧拍板决定,因此趋炎附势之徒、逢迎拍马之匠、追腥逐臭之辈云集其麾下,为谋得一官半职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和灵魂,干尽了丧尽天良之事!秦桧其党羽遍布天下, 仅史料上出现的党羽就有70多人,其奸党集团的名单如下:
孙近、韩肖胄、楼炤、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罗汝及、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夏、宋朴、 徐嚞、 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 、刘一止 、江跻、吴表臣、程王禹、张焘、胡世将、林待聘 、胡安国 、勾龙如渊 、李谊、 朱敦儒、薛仲邕、王彥傅、杜思旦、 魏师逊、 江邈 、薛弼、 康倬、 张瑜、 詹大方、 秦熺、林一飞、 郑柟、 旬白、 王扬英、周执羔、 胡宁、 曹泳、 汤思退、 郑炜、 王扬英、 周夤、沈兴杰、 魏师逊、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 吕愿中、 张扶、 汪召锡、 徐喜、 张炳、 王伦、 赵汾、 ,王循友、 王安道、冯由义、 丁及、 高益恭、 孙靖等70多人,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帮派势力!
朝野找不出任何能与秦桧抗衡的势力。
b、《宋史·秦桧传》记载:“ 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其矫诬也,无罪可状,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 凡是和他一起处理政务的大臣,必须围着他的指挥棒转和他默契配合方能和平共处。许多做谏官的桧党经常按秦桧的指令弹劾不和秦桧集团一心的大臣,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曾经有过非桧党人士由中丞、谏议而擢升的十二个大臣,刚上位就被桧党弹劾下去,或者刚履职一个月,或者半年就被秦桧罢免的事发生。


朝廷中一般的龌龊委靡不振之徒,因为能和秦桧默契配合,马上就会被秦桧重用。由于秦桧“贪墨无厌”,“喜赃吏,恶廉士”,因此大量的无耻之徒趋炎附势的投靠到秦桧的门下,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秦桧一党在朝中形成了呼风唤雨顺我则昌、逆我则亡的政治帮派组织,大有将高宗架空之势。
c、《宋史》记载:“高宗所恶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由于有秦桧一手创建出来的桧党集团做基础,秦桧晚年甚至还想取赵构而代之。在他的指使下,他的秦党集团加紧了篡位的步伐。 他指使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永免其文解,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 台州曾惇献诗,称秦桧为“圣相”。
绍兴二十五年,静江知府吕愿忠向秦桧献《秦城王气诗》,张扶上书请秦桧坐只有天子可以坐的金根车,王循友上书为秦桧加九锡, 设益国府官署,秦桧泰然受之。王循友因此 被秦桧升任建康知府。张瑜在秀州挂秦桧父子像,秦桧将他由摄知州升任正任知州。
《齐东野语》 记载:“桧暮年,颇有异志 ”。
在当时的局势看来,秦桧取高宗而代之不是不可能。以他挟虏以要君的举动看来,秦桧取而代之肯定是早晚的事儿。所以因为他的指使,做为秦党一员的王循友才能如此明目张胆的建议给秦桧加授九锡一事。从而也能够看出秦桧的本意来。 加九锡,就是有要篡位做皇帝的兆头。纵观历史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昭、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由自己或者儿孙创立新朝。
因为“九锡”之礼一般只有皇帝能够享受,所以被赐予九锡的人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权臣,或者干脆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天子更具权势的枭雄。行“九锡”封赏大多是皇帝被迫的不得已之举,而且受赏者往往随后就有篡逆之事。自西汉开始,权奸大鳄谋夺帝位者,基本上形成固定模式,必先加九锡,然后以顺天承命的说辞,伺机顺手取代前朝江山,而且越玩越娴熟。
d、在绍兴十一年和议中,金国明确规定南宋终身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秦桧由于有金国主子撑腰,由此更加飞扬拔扈。更不把高宗放在眼里,“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官,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
由于秦桧多年来一直把持朝政,党羽众多,秦党已经控制了朝廷的 台谏(话语权)、枢密(兵权)、吏部(人事权)等 各个要害部门。 秦桧 不仅在处理政务上独断专行不把高宗放在眼里,而且由于势焰熏天使高宗感到生命受到威胁。
高宗每当上朝,靴筒都暗藏利刃,以防秦桧一党的暗害。 平常秦桧进献的食物,高宗收下以后并不食用,命人偷偷扔掉。生病不得不用药时,也总是让人先尝,确定无毒后才敢服用。始终如此,从来都不敢大意。 如此被架空,甚至狼狈到上朝时还得身揣利刃以防秦桧一党暗害!


史料记载,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长出了一口气:“哈哈!老匹夫死,我往后再也不用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匕首了”——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桧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 朱熹在《朱子语类》卷131中指出:“秦太师死,高宗告杨郡王云:「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 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为逆。但到这田地,匕首也如何使得! ”
混得如此的狼狈,实在是高宗有眼无珠远君子近小人的结果。
e、《宋史?秦桧传》记载:“桧阴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伺上动静。郡国事惟申省,无一至上前者,桧死,帝方与人言”。 《林泉野记》 记载:“御前诸处,奏到绝少,乃是桧意。”
可见有关国家大事奏折到不了高宗的手里,连掌握高宗生死脉搏为赵构所倚重“朕之司命”的王继先都能被秦桧收买过去通风报信加站队了。
f、《宋史》记载:高宗对秦桧说:“近来在朝堂轮对时,大多臣下都请求取消轮对。百官轮对,正是皇帝想听听在宫中听不到的话,可令大家检举约束。”
秦桧擅政以来,堵塞言路,蔽上耳目,凡一时献言者,不是歌颂秦桧的功德,就是造谣中伤善良的人。想说的又怕犯忌,畏谈国事,只用谈论销金铺翠,请禁鹿胎冠子类的话题来搪塞。所以皇上过问这事,也是防秦桧的蒙蔽。
g、《宋史》记载:衢州曾有盗贼出没,秦桧在未奏请高宗的情况下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去捕盗,私自动用皇帝卫队没报告皇上,说明秦桧已经和卫队主官辛立暗通款曲,有了政变弑君的能力,因为只有高宗才能调动自己的卫队。晋安郡王进宫说这事,高宗大惊,诘问秦桧,秦桧说:“不值得上烦圣虑,所以没汇报,平盗后立即奏报。”秦桧退下后探问原因,知道是晋安郡王说的,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居秀王丧期,不应该给他俸禄。致使郡王每月少拿俸禄二百缗,皇上无奈拿出内帑给晋安郡王来安抚他。
从中可以看出,秦桧连赵构的贴身卫队都能支配,难道高宗还不是被架空吗?
由此可见,秦桧是金国的奸细,他带着金国主子的政治意图回南宋履行使命,以达到金国的战略目的。
其投降议和主张并不是逢迎上意,而是诱导高宗皇帝改变国策,将政治气候带向于金国有利的一面,而后实施对抗金派的清洗,毁掉南宋北伐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三、秦桧捏造的岳飞罪名不成立:
秦桧一党进行捏造岳飞造反的“证据”过程中,手段十分的卑鄙!
王明清《挥麈录馀话》卷2称岳飞狱案为“诏狱全案”,其中有两份原始文件传世,一是此书所载的王俊诬告状,二是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所载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即《判决书》),逐一列举岳飞等人罪状,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判刑。限于篇幅,仅将其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十五次乃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遛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军马如何?言之道:“都败了回去也。”便乃指斥乘舆。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你只将一万人,已跎踏”。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又令张宪虚申报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襄襄阳,及把截江岸,两下令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
《刑部大理寺状》诬告岳飞以书信串通张宪谋反的张俊为此做证词,然而据《鄂国金陀萃编》卷24《张宪辨》记载:“另有“初八日随状陈首”的“小贴子”“契勘张太尉,说岳相公处人来,教救他,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


此为“尚书省敕牒”所载。就是说王俊的告词中已经说明他并没有看到有人到张宪军中给张宪捎来岳飞的信件,由此可知连王俊也否认张宪与岳飞通信,但是后来的冤狱却一口咬定两人通信谋叛。而这条罪状的物证全属子虚乌有,只好编成是王贵和张宪“当时焚烧了当”。
岳飞的老部下王贵为这些证言作证,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贵是在有把柄被秦桧一党捏在手里,他迫于无奈在秦桧一党拟好的状词上按了手押!
因为王贵在郾城之战时退缩被岳飞责罚,当时秦桧和张俊原以为王贵一定怨恨岳飞,可以引诱上钩。然而王贵却说:“相公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矣!”最后,张俊等人又以王贵家的阴私,进行胁持,王贵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被迫屈从。 (《宋史》卷368《张宪传》


《刑部大理寺状》(即岳飞案判决书),里面指出南宋朝廷发布公告,不许岳飞等人申诉,其他人也不得代为申诉,既使有人到官府告状,官府也不得受理,这等于封闭了为岳飞伸冤的所有通道。南宋朝廷这么做,证明岳飞案根本经不起推敲,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冤假错案。
从战国时法家学派兴起后的历朝历代,审理案件要求人证物证俱全,审判符合程序经得起推敲,当事人认罪伏法,方能定罪。如果没有证据,当事人又不认罪,按诬告论处,不以定罪;如果证据不足或审判程序有漏洞经不起推敲,当事人又不认罪,视为疑案,应延期再判;如果证人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冲突,证人必须回避,其证言证物不予采信。依照这些基本原则,我们来看看这份判决书存在哪些疑点。
《刑部大理寺状》确定的岳飞罪名有三项:
淮西之战坐观成败逗留不进,属于公罪,罪轻;
指斥乘舆(对皇帝不敬)、写信让张宪岳云谋反,这两项属于私罪,罪重,岳飞就死在这两项罪名上。
有的人说罪名是四项,还有一项是妄图消灭友军,理由是:岳飞曾给张宪、董先说“张家韩家,你只将一万人马去便了,已跎踏”,他们把“跎踏”解释为“消灭”,意即让张宪、董先各率一万人马去消灭张家军、韩家军,明显是古文水平不过关,翻译错误歪解语意。正确的翻译应是:“跎踏”即“拖沓”,岳飞这话翻译过来是:“关于张俊韩世忠,你俩率一万人马去救即可,这事耽搁了。”《刑部大理寺状》把这句话写进判决书,是认为岳飞自己都说耽搁了,把这作为岳飞淮西之战坐观成败逗留不进的罪证。
《大理寺状》称岳飞在淮西战役中犯了“坐观胜负,逗遛不进”的罪,与万俟卨等秦桧党羽弹劾岳飞的口吻完全一致。然而他们在这里使了个障眼法,故意把高宗和岳飞间来往书信的行程时间给隐瞒了!
岳飞从湖北鄂州发出奏报,最快5天到达杭州临安府,宋高宗给岳飞下达命令也是如此,这一来一去,最少要10天时间,因此岳飞每次发出奏报,均在10天后采取军事行动。如果不知道这些,就妄言岳飞进兵迟缓,纯粹就是不懂军事的无脑喷子行径。


很多人拿高宗二月二十六发给岳飞的御札为证,说这道御札证明岳飞确实存在“逗遛不进”过错。但这道御札前半段要岳飞“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后半段又说让岳飞“闻敌虏又犯濠州……卿星夜趋庐州”,明显自相矛盾与事实不符,历代军事学家、史学家均认为是后来补上去的,因为金人再犯濠州、刘光世溃败、杨沂中被包围发生在三月初六,这已经是十天以后的事了,难道宋高宗早在十天前就已经未卜先知,知道刘光世将要溃败、杨沂中将被围歼?这不是笑话嘛,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南宋国史被篡改是确凿无疑的。
从二月二十三到三月初九,岳飞奉命在舒州呆了十七天,韩世忠则原地待命二十多天,万俟卨弹劾岳飞和《大理寺状》称岳飞“坐观胜负逗遛不进”,指的正是岳飞按朝廷指令在舒州待命这段时间。从史料来看,岳飞停在舒州不进是高宗命令,指责岳飞“坐观胜负逗遛不进”纯粹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不实之词。
然而这条罪状是在岳飞辩驳“甚明”,行师“往来月日”可考,“竟不能紊”的情况下,强行诬陷定案。


第三条指斥乘與本是口说无凭,而董先被迫赴大理寺作旁证,又说岳飞无“比并”太祖的“语言”。
秦桧和万俟卨等却是在罪名“无验”的情况下,强行为岳飞定罪!
以上证据详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挥麈录余话》卷2。
对于岳飞冤狱和秦桧一伙捏造的罪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作者李心传做出明确的结论:“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
《 挥麈录馀话》作者王明清更一针见血的指出:“锻炼虽极而不见实情,的见诬罔!孰所为据?而遽皆处极典,览之拂膺!”
至于岳飞谋反一说,徐梦莘在广泛收罗资料到来者不拒的《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抄不下去了,直指其为秽史。
南宋史家吕中的《中兴大事记》一书记载:
“自兀术有必杀飞而后可和之言,秦桧之心与虏合,而张俊之心又与桧合,媒孽横生,不置之死地不止。万俟卨以愿备锻炼,自谏议而得中丞;王俊以希旨诬告,自遥防而得廉车;姚政、庞荣、傅选之徒亦以阿附,并沐累迁之宠。附会其事,无所不至,而「莫须有」三字,韩世忠终以为无以服天下。飞死,世忠罢,中外大权尽归于桧,于是尽逐君子,尽用小人矣!”
《宋史》上记载:“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其中的“狱不成” 表明罪名根本不成立!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也记载: “桧以书付狱卒致飞於死”。就是说,秦桧杀岳是用小纸条指令其狱内死党来完成的。


四、综合分析:
勘定秦桧是杀岳的主谋的证据链如下:
秦桧是金国的内应受金国的指派破坏南宋的军事力量——权倾朝野架空高宗——金国指令秦桧杀害岳飞——秦桧矫诏杀岳。
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以上四个证据皆具备,而且证据充分详实,无法颠覆。
有人质疑,如果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是秦桧,为什么赵构在秦桧死后的很长时期里,仍坚持不肯替岳飞平反?甚至还下诏道:“讲和之策,断自朕志,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近者无知之辈,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内外之臣,成体肤意,如敢肆议,当置典刑。”这不是赵构公开承认自己是向金屈辱投降和杀害岳飞的主要责任者吗?
这里要说的是,高宗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他在受秦桧诱导后,进取之心尽失,他意图苟安江南的想法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他重用秦桧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替秦桧辩护,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的苟安政策做辩护,这并不奇怪。而高宗在这个诏旨里并没有提冤杀岳飞之事,因此用这番话来印证高宗对杀岳持赞成态度的说法是难以服众的!
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
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
当时,所谓张、韩、刘、岳中兴四将之中,惟岳飞岁数最小,官职最低。前面三人,俱有功臣之号,各有三镇之节。威望影响远在岳飞之上。秦桧第一个打击目标并非岳飞,而是韩世忠。
动手之前,他曾让张俊笼络岳飞。未逞之后,才有岳飞一案。如果高宗要杀岳飞,何必多此一举?尽管高宗急于议和,却远远没有糊涂到自毁长城的地步。有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况且,岳飞入狱时,和议结果究竟怎样还很难说,高宗选择这时杀掉岳飞,岂不是太过愚蠢?
岳飞案卷中所谓谕旨赐死之说,其实只有“奉圣旨”三字而已,并无圣旨原文。最后的结案是到岳飞死了半个月后,才由万俟禼等正式向高宗汇报。这也是极不合常理的。高宗必杀岳飞,目的究竟何在?岳飞死后,高宗处处被动,无所作为。如鱼得水,不受制约、为所欲为的是秦桧。所以,说高宗是杀岳飞的主谋这种说法,不仅逻辑上讲不通,而且事实上缺乏足够证据。所谓“岳飞必须死”不过危言耸听而已。在岳飞冤案的过程中,高宗犯下的严重错误是,没有动用手中特权,豁免岳飞及时保下岳飞的性命。
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而今人所分析的岳案高宗是杀岳主谋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仅凭高宗是皇帝,没有高宗的指示秦桧不敢杀岳的说辞在史料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谁也无法拿出推翻高宗被秦桧架空导致秦桧矫诏杀岳的史料,仅凭推测来定论历史事件是极端不严谨和幼稚可笑的行为,试问?曹操杀害杨修,能把责任推到汉献帝身上吗?
以上所说所讲,并不是为赵构推卸历史责任,因为因为做为历史上第一昏君,他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论证秦桧是杀岳的主谋,目的很明确。所针对的就是目前有些不良学者教师利用黑岳来颠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抹黑家国情怀。黑岳必须首先为秦桧翻案,把他打造成一个忠君爱国的虚假形象,这种做法令人做呕!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由得我提起笔来正本清源,锁定秦桧汉奸卖国贼的历史形象,为中华民族保存廉耻之心。
相关小组讨论
五千年华夏文史讨论
1.6万条动态 · 5.4万人已加入
进入小组
1、被打死
据《说郛》卷二十九《朝野遗记》记载,岳飞之死是“其毙於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拉胁”,就是用钝器打折肋骨,轻的就是打个骨折,不会死;重的就是打折肋骨,刺进心肺,而后致死。由此,“拉胁而殂”就是摧折致死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这是一种保留全尸的刑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实施过。岳飞若是被“拉胁”而死,则死得痛苦万分,一点不亚于千刀万剐。
2、被勒死
这种说法主要存在于在民间话本中,比如在《说岳全传》里就是这种写法,明代无名氏《精忠记·表忠》也曾记载:“着将军(岳飞)父子三人,向风波亭一时勒死,从实供招,并无一字差异。”但是比较前面两种猜测,这种说法在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作小说家意淫的空言,并无真实根据。
3、被毒死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岳侯传》言:“侯中毒而死,葬於临安菜园内。”具体地说,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将岳飞的尸体秘密埋葬,20年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隗之子始上告官。悉如所言,时无它珠玉为殡,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既是“尸色如生”,就说明尸体没有全腐烂,这间接证明了中毒而死的假设。岳飞若是被毒死,也不会死得太痛苦。
不管是哪种死法,岳飞当时是被留了全尸,算是最后的一丝体面,岳飞的尸体能够保存下来,要感谢隗顺,隗顺冒着生命危险,把岳飞的遗体背出了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辩识,他把岳飞佩带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临死前把这事情告诉了儿子。
总的来说,我个人比较心痛,宁愿一厢情愿相信《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最近因为《满江红》电影让岳飞之死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岳飞的死因史学界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怎么说呢?总体感觉过去史学界对于岳飞的研究还是书卷味太重,缺乏对历史的穿透力。
今天猫哥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聊聊岳飞之死这个历史话题,借古喻今,对于普通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1 岳飞之死的根源
岳飞被杀之后,几千来大家都是在骂秦桧,骂赵构,认为这是自毁长城。
这种认识当然也没大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试图站在宋高宗赵构的立场去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杀岳飞对于南宋朝廷意味着什么?


岳家军是南宋最能打的军队,而这支军队是岳飞一手缔造的,在这支军队中具有极高的威望。杀死岳飞的时候,南宋与金国还没有达成合议,难道宋高宗赵构真不担心,杀掉岳飞之后,岳家军溃散,而金人马上发动南侵战争,届时,失去岳家军的南宋朝廷怎么去抵挡金军的攻势?
难道宋高宗赵构是白痴,连自毁长城的道理也不懂?说实话,撇开立场不论,赵构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靠前的,除了几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赵构的政治手腕与政治水平远远超过2000年中国历史中的皇帝平均水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让赵构下定了处死岳飞的决心呢?是岳飞麾下核心将领的集体背叛!


岳飞麾下一共有12个核心将领,其中有9人居然在污蔑岳飞要造反的文书上签字,集体指证岳飞要谋反。
如果我们把岳飞比喻成现代社会集团军司令,那么岳飞麾下的12个核心将领相当于集团军的12个军长。现在赵构把岳飞抓了,然后岳飞集团军麾下居然有9个军长愿意指证岳飞司令员要造反。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岳飞核心将领都断然拒绝在指证岳飞谋反的文书上签字,甚至群情激奋,那么赵构还能不能下杀掉岳飞的决心就要打一个巨大问号。
正是这9人的集体背叛,才让赵构相信,即使杀掉岳飞,南宋朝廷同样能牢牢掌握这支军队,即使未来金人撕毁协议,南宋朝廷同样能将这支军队如臂使指调动如意。所以站在赵构的立场,杀岳飞是自毁长城吗?
不是!恰恰相反,只有杀掉岳飞,赵构才能真正掌握这只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所以,导致岳飞之死最大的推手不是秦桧有多坏,赵构有多狠,而是岳飞核心将领的集体背叛。
那么问题来了,在岳飞含冤下狱的关键时刻,岳家军的核心将领为什么要集体背叛岳飞,甚至不惜要将岳飞置于死地呢?
根据历史记载,在岳飞下狱之后,秦桧进入岳家军军营,在秦桧威逼利诱下,才让岳家军核心将领集体背叛了岳飞。说实话,这个“威逼利诱”的解释很牵强而苍白。
为什么?岳家军核心将领何许人也?他们或者是岳飞的发小,或者是岳飞一手提拔,十几年跟随岳飞出生入死,面对金人的铁蹄也毫无惧色。
这种在无数场尸山血海战斗中凝结的情谊,岂是秦桧的一番威逼利诱就能让这批将领集体背叛岳飞的!说实话,这种集体指证污蔑岳飞造反,与直接对着岳飞捅刀子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所以,更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这样——岳飞麾下的核心将领早就对岳飞心怀怨恨,才会与秦桧一拍即合,合谋害死了岳飞。
这个结论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为啥岳飞麾下的将领会对一手提拔自己的统帅心怀怨恨。
2 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首先我们要清楚,岳家军是一支军纪极严的军队。据《金陀续编》的记载,宋高宗在诏书中曾称赞岳家军“纪律严明,秋毫不犯!”。
岳飞为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雄师,一直用铁的手段维护军队的纪律。行军每到一个地方,岳飞都要亲自带领十几名亲兵四处巡视,发现违纪者必严惩不贷。岳家军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
岳家军路经乡村,宿营时,士兵们都露宿民房之外,即便是百姓们主动开门接纳,也没有人敢进屋。曾经有一名士兵,因为顺手取了一户人家的一缕麻,用来捆扎喂马的草料,结果被岳飞下令立即斩首。
说实话,岳家军如此严格的军纪也就是后世的人民解放军才能媲美,在10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岳飞就能打造出如此一支军队,太逆天也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几乎不可能有一支军队做到如此纪律严明,秋毫不犯!
为什么?一支农耕文明的军队,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当兵打仗这是提着脑袋玩命的买卖,风险极高所以自然也会有极高的回报诉求。
这个回报诉求简单的归纳就是四个字——升官发财。
升官是远景,发财才是最现实的终极目标。
怎么发财?靠那点可怜的军饷吗?显然远远不够。
要发财就得去抢。所以自古以来对于军队就有这样的描述——贼过如梳,兵过如篦。与土匪相比,古代朝廷的正规军祸害老百姓更厉害。
在古代,对于统军将领而言,不是不知道军纪对于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放纵部队抢劫,这些丘八未来作战就不会尽力了!
更何况纵兵抢掠也是各级将领发财的重要途径。但是岳飞偏偏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的军队,这就意味着其军队各级将领被断了发财之路。
如果南宋所有的军队都是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也许岳家军的将领们还不会有多大怨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当时南宋有四只野战军分别由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率领。其中岳家军军纪最好,韩世忠、张俊次之,刘光世最差。刘光世号称“御下宽厚”,实际上就是放纵军队在地方劫掠,军纪极差。韩世忠、张俊军队稍好一点,但也就是与刘光世相比略有收敛,不会明目张胆经常抢劫地方,私下里抢劫事情也没少干。
岳飞在绍兴和议达成前其完整官职是这样,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3500户(就是这3500户家庭将本来交给国家的赋税交给岳飞)。这样的官职基本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但是,在岳飞被处死被抄家之后有多少家产呢?
岳飞被没收的田产有水田700多亩,旱田一千一百多亩,家产合计约9000贯。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那么在同时代与岳飞级别差不多的将领有多少家产呢?
张俊被解除兵权回家养老之后,拥有土地近70万亩,岁收租米60万斛;
杨沂中(级别比岳飞低得多)仅仅在楚州宝应县就拥有土地4万亩;
刘光世仅仅在驻军淮东时,自己上报给赵构所占的土地就高达3万亩。
后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要将过去没收岳飞的家产还给其后人,查阅资料发现岳飞家产才这么一点,当时是“恻然叹其贫”。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规规矩矩拿国家俸禄岳飞与其它将领相比,其家产差距是几十倍上百倍。
岳飞可以不贪财,但是其麾下将领呢?
当看到自己财富与同级别其它系统将领的财富差距有几十上百倍差距,他们会怎么想?就算是有少数将领高风亮节不在乎,但是他的部下难道没有想法?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在岳飞麾下的将领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其它系统的将领打了十几年仗个个都富得流油,偏偏在岳家军系统内只能拿一点干巴巴的军饷!
这么一比较,内心慢慢就会滋生怨气,叠加自己部下还有各级将领抱怨,日积月累这些怨气很容易演变为怨恨。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之前岳飞带领着大家节节胜利,大家还能有个盼头——直捣黄龙为自己挣一个封妻荫子的前程。但是岳飞被强令撤军,然后下狱,朝廷明显是主和派秦桧主政。
一旦与金人和议达成,这点盼头也没有了,所以才会出现12个核心将领9个背叛岳飞,纷纷在指证岳飞谋反的文书上签字画押。
有一个细节很关键,岳飞被杀之后,岳家军风平浪静,不仅没有哗变连骚乱都没有,这说明什么?
说明岳家军整个军官体系都是认同岳飞被处死的,说明9个背叛岳飞的高级将领得到整个军官体系的拥护!即使普通士兵感念岳飞,没有将领带头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在岳飞被害之后,南宋朝廷派出御史中丞汪澈去慰问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见到汪澈来了,全军痛哭(“哭声雷震”),请求汪澈代替他们,平反岳飞。岳家军各级将领则态度暧昧。
读史至此,让人扼腕而叹。
3 群情愤怒的南宋文官
实际上赵构与秦桧要杀死岳飞,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于军队系统,而是整个南宋的文官系统。
列举一些相关史料,大家感受一下。
时任御史中丞何铸(监察系统一把手),审问逼供岳飞,岳飞撕开衣服,露出后背的“尽忠报国”,深入肌肤。
何铸在此之前,与秦桧一党的万俟卨等人,一起弹劾岳飞对于抗金存在态度问题,因此是岳飞被害案的起源之一。但是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何铸深深震撼,于是拒绝审问岳飞,因此与秦桧等人翻脸,遭到贬官(“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岳飞谋反案”送到大理寺(最高法院),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最高法院三大领导),全都认定岳飞无罪,于是三人全都被罢官。赵士?,大宗正(南宋皇族的族长),对于宋高宗有“救命之恩”,赵士?上书宋高宗赵构,以他自己全家一百多人的性命,担保岳飞无罪,被流放到建州,死于当地。
洪皓,礼部尚书(外交系统一把手,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写信告诉南宋朝廷,金国唯一畏惧的人就是岳飞,将岳飞尊称为他们的“父亲”,现在听说岳飞死了,他们举杯庆祝。
张孝祥,南宋名臣,南宋初年的“词坛双璧”之一,也是南宋初年的文坛领袖之一,还是状元郎。刚中状元,便上书朝廷,声明岳飞无罪。于是,秦桧指使手下,诬告其父张祁,杀了嫂子,并且谋反,使张孝祥父亲进监狱,并且不断折磨。
胡铨,南宋名臣,也是文学家,要求朝廷斩杀秦桧等投降派,秦桧想杀他,但秦桧一党的亲信勾龙如渊,也觉得太过分了,出面营救,后被贬官。
张元干,南宋初年的“词坛双璧”的另一位,因为去给胡铨送行,被抄家,然后关入监狱,余生再也不能为官。
祝允哲,文官。上书朝廷,以全家七十余口性命,担保岳飞无罪,被贬官流放到潮州。贬官路上,听闻岳飞被害,当场昏厥倒地,几日后去世。
岳飞死后,杭州百姓悲伤难过举城痛哭。
岳飞死后,宋高宗与秦桧父子等人,大量销毁关于岳飞的记录、档案和文章,并且篡改南宋的官方历史(秦桧的儿子秦熺,是南宋历史档案部门的主管)。
直到岳飞平反后,由岳飞的孙子岳珂出面,才勉强整理残留的记录。与文官集团群情愤怒相比,在岳飞下狱以及被处死的阶段,南宋的军队系统却保持着耐人寻味的沉默。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军队系统为岳飞鸣冤的只有一个人,韩世忠。
韩世忠做的事情就是私下里去质问秦桧,岳飞无罪,为何要陷害他——“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大家想一想,一个军队高级将领为朝廷出生入死,结果无罪被抓,被抄家杀头,按道理这是最容易引起军方的集体共情的,为什么除了韩世忠之外,其它军队将领全部保持沉默?
因为岳家军表现太耀眼了!
其它将领私下里抢钱抢地没少做,你岳飞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
这么一比较,让其它将领军头显得非常难堪。这些将领或者将岳飞当做异类,或者对岳飞就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所以,当赵构要收拾岳飞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将领出头为岳飞说话?不拍手称快都算厚道的。
总结一下,为了杀岳飞,宋高宗与秦桧等人,将南宋朝廷监察系统、司法系统主要官员都换了一遍,并且将所有为岳飞上书的文官们,都贬官流放,乃至关进监狱。
并且为岳飞搞搞了一场文字狱,全面销毁岳飞的档案与记录,岳飞在那个时期成为南宋朝廷最大的敏感词。
毫不夸张的说,为了杀一个岳飞,南宋朝廷直接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
由此可见杀岳飞在南宋文官系统的阻力有多大,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认识,赵构为了杀岳飞,下了多大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掉岳飞!
当然,赵构顶着巨大的压力也要杀掉岳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宋军方系统保持集体沉默,这种沉默也可以看做是军方系统在杀岳飞问题上表达的一种含蓄的支持。
手握权柄,又有刀把子的支持,这才是赵构与秦桧等人能够肆无忌惮打压文官系统的底气所在。
4 赵构的帝王心术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赵构为了杀岳飞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对于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史学界有很多研究,罗列出来的原因林林总总,包括干预立储,反对和议,个性太强等等。我觉得这些原因最多是让赵构动了杀心,但是在遇到南宋文官系统如此强大阻力的时候,也要不顾一切杀了岳飞绝不是上述原因可以解释的。
岳飞的悲剧在于,岳飞本事太过于逆天,一手打造了一支强大得有点过分的军队,这支军队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还屡战屡胜。
说实话,岳家军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它所在的时代,已经开始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站在赵构的立场,岳家军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他的认知,作为一个君王对于超越认知的存在是恐惧的,因为它让一位君王无法掌控。
偏偏这支军队的统帅还很有个性,不但公开反对赵构主和的政治态度,还曾经有几次撂挑子赵构几次下诏也不管的黑历史。
所以,岳飞必须死!岳家军必须牢牢掌握在帝王手里!
这一切不过是赵构的帝王心术,也是赵构顶着巨大压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死岳飞的根本原因。
5 岳飞千古
对于岳飞的悲剧少年时代的我曾经有几点感悟。
一、上位者御下一定要恩威并施。
我们有些人啊,掌握一点权力,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觉得自己可以把手下拿捏得死死的。这些童鞋啊自己也要扪心问一问,自己的威信能不能达到岳飞的高度?
即便是岳飞,后来也面临核心将领集体背叛,将之置之死地。所以上位者要坐稳自己的位置,除了立威更为重要的是要施恩,至少给手下的待遇不能低于市场同等水平,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二、做人不能太理想主义。
毫无疑问岳飞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以身作则治军其严,一心希望将岳家军打造成一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令行禁止屡战屡胜的强军。
说实话,在农业文明时期,这样的强军也过于理想化,但是岳飞竟然做到了!但同时也让自己成为整个南宋军方系统的集体公敌,这就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不仅自己追求理想主义,还强行对部下也设置了理想主义的标准,这种过于追求理想主义的结局一定不会好。
当然,以上只是少年时代我比较实用主义的认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对岳飞的认识又有所不同——站在中华文明的层面,岳飞这样的人物的出现却正是这个文明的璀璨与伟大。
岳飞的事迹传承千年,激励了无数人前赴后继为这个文明的延续勇于牺牲。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世昌撞向吉野; 张自忠慨然赴死; 黄继光以身躯堵枪眼; 98洪水灾害前赴后继跳向大堤缺口的解放军战士;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数千年而绵延不绝,不正是因为有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等英雄辈出,群星闪耀吗?
做人不能太理想主义,但是绝不能没有理想。岳飞千古!
这里是@猫哥的视界,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713、猫哥的世界;
今日头条:猫哥的视界;
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原因是偏安政府的统治基础不允许,不愿意岳飞继续北伐。
这件事在历史上重演过好几次,魏晋南北朝,司马家南渡之后,南北对峙也不少年。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南伐北几乎不成功?
还不是南方富庶又安逸,暖风熏得游人醉。
很多人都以为靖康耻是宋朝所有人的统一认识,实则不然。
尤其是对江南的某些人来说,只要不影响他们花天酒地就行。
偏安派跟投降派,历来就有市场。
这一点到民国的某大汉奸发艳电,都能看的出来。
你仓皇南渡之后,你以为你就能说服江南本地豪族北伐?
他们最多能干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核心区不被侵扰,剩下的给点钱就好了。
这不是皇帝能不能同意,某个主和派大臣能不能同意就能说了算的。
相较于统一中原,再造中华。
赵构更害怕岳飞北伐,伐出一个陈桥驿黄袍加身,这种事他老赵家是有传统的。
所以岳飞为什么死?
死在了偏安,死在了赵宋南渡,死在了统治上层跟下层合力的结果下。
功劳大,不贪财。迎二圣,劝立储。厌议和,反跑路。广上书,强战备。
以上全都捅了完颜构的肺管子。
在这是探讨古代历史中的岳飞死因缘由,
不是谈岳飞的个人人格或者品格、或者秉性,
不是探讨岳飞个人是不是天使、是不是神、是不是啥英雄,
岳飞在这里跟千千万万的古代历史人物一样,
都是探讨古代历史的对象,
不是说不得碰不得的人物。
还不让说了?!
就说了,
咋滴?
发狂吧!
疯癫吧!
气死人不偿命了!
个别百尺们明白吗?
肯定不会明白,
所以不能跟历史百尺论历史确实是真理。
今天,想了解岳飞的真正死因,
那么就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古代历史,
才能看清历史。
而不是岳飞在后世被不断利用的角度(我说的这个利用就是明朝,尤其明朝中后期)。
岳飞真正的主要死因:
1、破坏议和
自北宋政权灭亡之后,
南宋建立以后,
南宋政权跟金朝已经打了十几年战争了,
长久的战争已经要耗尽南宋政权的残存实力,
金朝也打不动了,
这时候双方就意向进行和平停战。
当时的情况是南宋政权是弱势一方,
而金朝正是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
而双方十几年战争金朝是胜多负少,
南宋政权是胜少负多,
金朝是战略进攻一方,南宋政权是战略防守一方。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以后(北宋政权灭亡,南宋政权建立后根本没有恢复期始终在打仗)南宋政权的统治阶层和统治基础达成了停战和平的愿望。
这可不是秦桧或者是赵构一家之意。
但是在军人里边遭到一些反对,
而岳飞是南宋政权方面最激烈反对和平停战的人。
岳飞当时掌握南宋政权主力军队之一。
所以,和平停战不去除岳飞这样毫无妥协的主战者是无法停战的。
所以在签署和平停战之前,
南宋政权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拿掉兵权,调离军队进京任职。
这仨人掌握当时南宋政权的主力军队。
作为最激烈反对议和的岳飞,
不能审时度势的判断局势,
而强硬拒绝停战,
这既违背了客观现实(南宋已经被战争拖的精疲力尽),
又严重危害到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的利益,
也就是士绅阶层利益。
连年打仗经济凋零,
士绅阶层也苦不堪言难以支撑,
所以对于岳飞这样阻碍停战的主战者当然必须要除掉,
这是岳飞必死主要原因之一。
2、干预立储
中国五千年古代历史中,臣子干预立储是为臣最大的忌讳之一。
尤其还是兵权大握的武臣。
这是中国历朝历代帝王们的最大忌讳。
历来皇家立储之事非同小可,外臣不能随便干预,
干预如果不成功的话,
最后干预者只能得到杀身之祸。
而岳飞就干了这样的事——干预立储。
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月间,岳飞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
但赵构对此提议不满,责备了岳飞。
关于岳飞建议立储,参见《金佗稡编》卷二一《建储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〇九绍兴七年二月庚子,《中兴小纪》卷二一,《浪语集》卷三三《先大夫行状》,《忠正德文集》卷九《辩诬笔录》,《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七《朱文公储议帖》,《朱子语类》卷一二七。————《尽忠报国——岳飞新传》。
岳珂为避讳宋高宗和岳飞的矛盾,在《建储辨》中竭力否认绍兴七年建储之议,但赵鼎的《辩诬笔录》等却提供了确证。
《要录》和《中兴小纪》将岳飞提议建储的时间,系于二月或四月,据《辩诬笔录》,应在九月十七日丙子赵鼎再次任相后。
所以岳飞干预立储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此评价的是:此事对宋高宗赵构和岳飞之间关系毁灭性破坏的开始,也为岳飞之死留下了伏笔。
要知道在北宋政权灭亡的时候,
宋高宗赵构是在军人的支持之下才得到了南宋政权的帝位,
当时宋高宗赵构可是有同宗赵家竞争者的。
只不过在博弈中胜出。
并且宋高宗赵构在得到帝位之后还经历一场兵变——苗刘兵变。
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最后这场兵变被忠于赵构的军人所镇压下去了。
当宋高宗赵构听到岳飞的立储建议能咋想?
当时宋高宗赵构回复岳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然握重兵于外啥意思?
君臣是有别的,
是有很多忌讳的。
古代为臣之道里该做的不该做的忌讳是很多的,
尤其还是手握重兵的外臣,
这只能证明岳飞就是一介武夫而已。
宋朝赵家本身就是军事将领夺权建立的朝代,
所以非常忌惮武将,
时时刻刻在提防武将造反,
明朝朱元璋杀功臣为了什么?
所以在北宋建立以后建立了完善的制约武将制度。
作为掌握兵权的外臣岳飞不明白吗?
岳飞当然明白的,
有人说,岳飞一心为国所以不避嫌的性格使然,
但你这是拿今天人的想法来衡量古代历史,
因为这是岳飞直接挑战宋高宗赵构帝位的正统性。
岳飞提议立储被训斥后,
第二年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再次入朝觐见完了以后,赵构让岳飞到资善堂拜见皇子赵瑗,
岳飞拜见过未来的宋孝宗赵瑗,离去后高兴地说“获见圣子,社稷得人矣!” “中兴基业,其在是乎!”——金佗稡编卷八。
但是,你可知道赵瑗是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瑗被立为太子,改名赵玮。
也就是说赵瑗是在几十年以后才被立为太子。
岳飞在绍兴八年(1138年)说出:“获见圣子,社稷得人矣!” “中兴基业,其在是乎!”的话,
而岳飞的意愿是要立赵瑗被立为太子,
而苗刘兵变的诉求是: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作为外臣掌握重兵的岳飞完全具备当年苗傅和刘正彦的实力,并且只强不弱。
宋高宗赵构咋想?
中国任何朝代的帝王遇到这事会咋想?
能告诉我中国古代历史上,干预帝王家事能善终的大臣有几个?
3、拥兵自重倾向
有人会说,这样说岳飞,岳飞岂不就是成了军阀吗?
岳飞只是具备了军阀的一些条件,
例如,可以叫板朝廷,可以越权(作为武臣)干预朝政等等。
岳飞还没有进化为唐末时期的藩镇军阀状态。
因为宋高宗赵构时期,是南宋初期并且是非常混乱的战争时期,
南宋政权是在北宋政权灭亡的废墟之上建立的,
而宋高宗赵构能得到帝位是因为有军人的支持才获得的,
再加上十几年的战争,
让南宋初期的将领获得极大膨胀的权力,
这个权力早已经超出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制定的制度范围。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将如何改变武将拥兵自重、杜绝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记载,一天,赵匡胤召来赵普问道:“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倘要息兵养民,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
赵普说:“这些祸乱,原因无他,只因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而已。如今要长治久安,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管齐下,天下自然安定。”
赵匡胤通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措施,北宋初期最终消除了节度使以兵权篡夺政权的危险,达到了集权于中央的目的。
从此,节度使实际上只是礼遇很高的州府)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知府在职权上没有本质区别。
北宋时期的节度使,一般情况下基本都是文官而非武将。
因为南北宋交替十几年的战争时期,
岳飞已经是把持着所辖区之内的军权、财权和人事权,实际上具备了军阀特征。
并且岳飞对南宋朝廷随时撂挑子。
宋高宗赵构只能是不断哄着岳飞。
(绍兴七年八月五日乙未)岳飞复赴行在。初,岳飞解兵,往江州庐山,持馀服也。累召敦促,不肯起。朝廷札下宣抚司参议官李若虚、统制王贵,同去敦请飞依旧管军,如违,若虚等并行军法。若虚等既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飞坚执不肯出。若虚曰:“是欲反耶?此非美事!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且宣抚乃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宣抚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宣抚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宣抚?宣抚亦岂不愧若虚等受刑而死?”凡六日,飞乃受诏,赴行在。————《会编》卷一七八。
岳飞撂挑子南宋政权屡劝不从,
最后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岳飞,
“是欲反耶?”“宣抚谓可与朝廷相抗乎?”
难道你要造反吗?李若虚这话都说出来了,
历朝历代中有这样的朝臣吗?
(绍兴十年六月)二十二日乙丑,司农少卿李若虚与岳飞计议军事。金人败盟,朝廷遣李若虚往鄂州军,周聿往建康府军,周矼往楚州军,各计议军事。若虚到鄂州日,飞已进发。是日,若虚追至德安府,见飞,言:“兵不可轻动,且班师”飞不从,是时诸军皆已进发。若虚曰:“面得上旨,不可轻动,既已进发,若见不可进,则当以诏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飞许诺,遂进兵。——《会编》卷二〇二。
岳飞能不顾皇帝诏书违抗命令,
那么有一天就会由着自己性子废掉宋高宗赵构,
历朝历代帝王都不会容许这样的事发生。
看看历朝历代名臣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
在撂挑子事件结束不久,就发生了淮西军变,
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
赵构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
为啥赵构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
随后在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
撂挑子、要求拱卫建康行朝被拒、提出要立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都发生在绍兴七年(1137年)这一年中。
宋高宗赵构咋想?
到底谁是老大?谁是皇帝?
4、维护赵家王朝的长久统治————赵匡胤与赵构的殊途同归
我们都知道北宋初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原因就是赵匡胤要彻底终结历史上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严重弊端——军人篡权形成藩镇局面。
赵匡胤作为军人篡权建立宋朝的创建者,
当然深知军人权力过大的危害性。
所以,赵匡胤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当然后世认为怎么可能和和气气就夺了军人最珍贵的生命——兵权呢,
肯定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战。
但不论咋样,
赵匡胤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以各种借口大开杀戒。
虽然他们都是为一个目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真是北宋天下初定时期,
天下由乱转治的情况下。
而南宋建立政权时期正是天下大乱时期,
军人的权力在那一战乱时期暴涨,
当南宋政权决定议和的时候,
就要解决因为战乱导致膨胀的军人军权,
1141年(绍兴十一年),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张俊、韩世忠、岳飞这三人掌握南宋政权的最重要的兵权,
直接关系到南宋赵家政权的安危,
并且宋高宗赵构夺兵权不仅仅针对岳飞一人。
这就是南宋政权宋高宗赵构的杯酒释兵权。
1141年(绍兴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
这不过是宋高宗赵构早已经计划好的。
但是杀掉确是只针对岳飞一人。
夺兵权是因为岳飞他们兵权过于膨胀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全。
因为绍兴议和导致和平的到来,
那么夺兵权必然是会发生,
但这不仅仅针对岳飞一人。
张俊、韩世忠虽然失去兵权但都得到了善终。
所以如果仅仅是因为兵权过于膨胀岳飞也不至于被杀,
所以杀岳飞是很多原因共振的结果。
多说几句,
有人说因为宋朝限制军人所以造成宋朝成了软脚虾,
但是明朝也完全遵从宋朝那一套限制军人的制度,
南北宋享国三百多年,
明朝享国二百多年,
清朝也是继承了宋朝和明朝那一套制度,
清朝也享国二百多年。
它们短寿吗?
宋朝之前那些没有限制军人的朝代有几个达到了二百年以上?
不就仅仅是唐朝吗?
但是唐朝中后期李家皇帝多数于已经成为了傀儡,
而宋朝、明朝、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有发生唐朝那样成为傀儡的事情。
5、不识时务、不守为臣规矩
例如,撂挑子,
怠慢南宋朝廷、宋高宗赵构,
岳飞在《乞解军务札子》、《乞解军务第二札子》中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
你见过中国历朝历代哪些忠臣给皇帝写文书中有讽刺之意?
只有把对方不当回事才会这样不尊重。
什么叫大不敬罪?
就是对皇帝无人臣之礼,
大不敬罪在古代是死罪。
“亏礼废节,谓之不敬”。——《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岳飞这样就是大不敬之罪,
但当时赵构、秦桧先未予理睬,之后批示不允所请,仅此而已就过去了。
但真的过去了吗?
岳飞先是要求迎回徽钦二帝,
后要求立储,
这都是挑战宋高宗赵构的合法性和帝位,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的帝王,
没有帝王会容许这样的事发生而没有任何表示。
而这个表示通常就是杀人。
以上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
岳飞当然要死了,
要知道,
当时反对议和的不仅仅有岳飞一人。
而最后算总账时间到了的时候,
岳飞当然就必死无疑。
至于所谓莫须有的说法,
那不过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常态,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杀人需要确凿证据?
伴君如伴虎那是说的玩的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那来的需要理由。
岳飞是先喝下毒酒,又绞死的,张宪和岳云被斩首。宋孝宗时,给岳飞父子及张宪平反。重新安葬,并树立功德碑。岳飞追授鄂国王。张宪追授烈文候,岳云追授武功大夫。
为什么不看看判决书呢。
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 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 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 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 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判决是斩刑
高宗批复是“有旨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并依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梅兰芳?
如何评价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
如何评价何晴的长相?
如何评价岳云鹏?
格斗能力强的人,体型都是什么样的?
曹云金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德云社?
赵本山的徒弟比郭德纲的徒弟忠诚度要高吗?
李小龙的真实格斗水平究竟是如何的?
传统武术和西方格斗的训练理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群众大多相信曹云金的微博内容?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1 21:07:25  更:2024-04-01 21:11:1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