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具装骑兵是否可以说是一种高投资低回报的艺术品而非实战利器? -> 正文阅读 |
|
[明星艺术]具装骑兵是否可以说是一种高投资低回报的艺术品而非实战利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骑兵之间的交战就是看哪一方阵型维持的好,一方通过纪律阵型压倒另一方,我记得有的战例是一边骑兵在冲击,另一方骑兵在做逆时针回旋调整位置准备反冲击。那种骑… |
人是非常脆弱的一种生物,战场上随便一支流矢,一把短矛就能让你眼球被打爆,肠子被翻出 铁甲是人的胆,没有甲就没有勇气 披甲的可以一往无前,无甲的只能撒丫子跑 跑着跑着就四散溃逃了 古代战场上,佯装撤退是一种高难度技术动作 大部分时候都会发展成溃逃 在一个基层士兵如果没有上级军官盯着,就大概率跑路的年代,不要想着搞啥hit and run,或者搞啥复杂的战术动作 组织度不够,士兵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跑路才是主观能动性 回到问题,披甲的看见无甲骑兵,只需要整好队形,冲锋就行了,然后无甲的只能四散分开,然后只需要追着主帅一直砍就行,剧本都写好了。 当然也有头铁的不穿甲硬着头皮上,那就一次歼灭,这样的豪杰死完了都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再有一批 阵型很重要,但是别人像猛虎进羊群一样,那什么维持阵型,被追着四处跑,如何把队伍阵型重新维护起来? |
因为马是会被打死的,就这么简单。 几乎所有中外军事著作都会告诉你,具装目的就是保护马匹起码别被弓箭射死,大家都很纯真好嘛。 (话说我在甲吧看到类似内容的帖子,这是巧合吗) |
“具装骑兵”更多的是一个在当代被炒作起来的概念,而且被偏好各种概念的互联网放大。 总体而言,古代和近代的军事著作,对“具装骑兵”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如当代网络,也很少把骑兵是否为具装看做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即使在东罗马帝国,具装骑兵也并未受到很多关注,在莫里斯的《战略》和利奥的《战术》中,在装备的部分里简略的介绍了骑兵的盔甲和马甲。但在描述战场致胜的内容里,都花了上万字的篇幅,反复强调骑兵的勇气、纪律、队形和战术的重要性,而是否“具装”对战场胜负的影响,以及“具装”和“非具装”的区别,连一个字都没提过,没错,一个字都没有。 在周边民族的骑兵方面,莫里斯和利奥都高度推崇西欧骑兵(法兰克和伦巴第人等浅发民族)在冲锋和下马步战时的勇猛无畏,并认为罗马难以在平坦地形上正面交锋,必须利用工事、复杂地形和诡计来击败对手。也十分推崇游牧民族(突厥和阿瓦尔人)在撤退中突然发起反击的能力,并且在胜利时无视战利品追击到底的坚定性,主张与游牧民作战时要先虑败后虑胜。这两个民族中,仅有突厥人简单提到了其贵族装备的马甲。而有具装骑兵传统的波斯,莫里斯肯定了其很多优势(比如爱国心强,纪律性强,善于城池攻守)时,却对其正面作战能力评价颇低,认为对方在平坦地形上无力对抗罗马步骑兵。 对具装骑兵写的较多的是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在他的著作里,具装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比例很低,12000人的远征军里只有508人,其中大部分使用战锤,仅在两翼使用骑枪,他们在战场上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冲击对方的步兵队形。而在日常行军中的各种前哨战和收集补给时发生的骑兵战斗,具装骑兵需要摘下马甲,与轻骑兵混编来灵活作战。 同时从尼基弗鲁斯的记载也能看到,在当时,骑兵冲锋也恐怕也很少能真正的白刃相交,尼基弗鲁斯认为对手通常会在具装骑兵冲锋时就已经溃退,而如果对方没跑,具装骑兵则自身很容易慌乱,他强调此时具装骑兵一定要冷静,避免慌乱,沉住气冲锋。 总体而言,具装骑兵主要是一种冲击步兵的特化兵种,事实上,具装骑兵在拜占庭的辉煌时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主要用于西里西亚和叙利亚的大片平原地带,并在大型会战中发挥作用,以对付有强大步兵方阵,而且擅长会战的撒拉逊人。而在后来,东线对手变成有大量优秀轻骑兵的突厥人,而且作战更多是面对大量次级战斗时,昂贵又缺乏灵活性的具装骑兵也就无用武之地。 当然从古代战争中,也不能证实“纪律性”一定会压倒一切,东罗马骑兵极度强调纪律和队形,看重阵型的齐平,但是很多时候表现不如跑步冲锋的西欧骑兵。 而在近代,骑兵的纪律也并非压倒一切,日莫季科夫在《致胜的科学》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比如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强调队形,并认为应该为队形牺牲速度而慢速冲锋,他在《战争艺术概论》中,认为两支骑兵冲锋时,一定是队形较好且采用大步冲锋的一方击败队形较差的一方,而在冲击步兵时,如果是大步冲锋的骑兵无法击败的对手,跑步冲锋的骑兵也更不可能获胜。但是若米尼的说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最后连他自己也承认对于骑兵并不了解。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总体上的公论认为,骑兵冲击时胜利的一方,是保持队形的同时冲击速度最快的一方。但是也有很多军官承认,队形和速度很难兼顾,往往只能侧重于一方。一些目击者证实,法国骑兵在冲锋时,军官会一直喊“收拢”以保持队形,对于速度并不在意。而一些骑兵军官(特别是轻骑兵出身的)则强调速度,认为应该全程以跑步冲锋。 在我看来,无论是东罗马还是拿破仑时代的骑兵著作,大多承认一个基本事实——骑兵战中,心理远远大于物质。战场上一切做法,无论是队形、速度或披甲,本质上都是为骑兵的心理服务,让他们冲锋时更加坚决和勇敢。 良好的队形约束了勇气较差的骑兵,让他们能跟随队伍一起冲锋,如果在冲锋时队列不佳,那么不够勇敢的骑兵就会偷偷的落在后面,而勇敢的骑兵也会发现自己孤立无援,从而使冲锋的坚决性大打折扣。 同时,骑兵战线正面出现缺口在战术上是危险的,对方会从缺口涌入,所以骑兵各中队之间会留有一二十步的间隔,并用号令兵填补,在冲锋时,随着骑兵不可抑制的散开,这些间隔会被填补,形成一条严密的战线。而队形不佳的骑兵很难避免缺口的出现。 而高速冲锋也显著提升了骑兵的勇气,在英国骑兵条令中,提到最后阶段全速冲刺时的骑兵会进入一种“醉酒般的状态”,从而忘记危险。 但在实战中,一些军官也注意到,骑兵往往不会按照要求去加速,甚至会在冲锋的最后关头减速,甚至出现两支骑兵互相冲锋时,在相隔一二十步时都停下来,大眼瞪小眼的状况,军官的“加速”指令很多时候不如说是一种激励,而不是发生的事实,这也体现了战场上微妙的人类心理。 拿破仑战争时期,我没有找到对于“具装骑兵”的看法,而对于骑兵是否应该穿甲有一些讨论,但也并非主流,大多数作者对此基本不谈,可见重要程度是存疑的。 支持者(比如迪皮克)认为,胸甲能提升骑兵的勇气,让骑兵只需要一半的勇敢冲锋到底。而反对者(比如一些奥地利军官)认为,骑兵作战主要取决于其勇敢而非胸甲。 总体而言,穿甲显然的提升了骑兵冲锋的坚决性,提升了其战斗力,但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对战略机动性的影响,对日常勤务的妨碍也不可忽略。要知道,十九世纪的骑兵并不像古代的贵族或农兵骑兵一样,有自己的专属仆人和辅助马,他们有大量的勤务工作要做,因此必须更加慎重的考虑自己的行李。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曾经模仿法国引入胸甲,但是很快又废除,哥萨克骑兵曾在缴获胸甲后穿了一天就脱下来运往后方。而法国关于胸甲取舍的争论,大部分军官也持反对意见,只是支持者中有个大分量的人——拿破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非西欧战场,披甲更加重要,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散开作战,迫使骑兵一对一的战斗,这种情况下穿甲的一方有较大优势,奥地利骑兵在以集团冲锋的欧洲战场往往不穿甲或穿单面胸甲,但在对土耳其的战斗中,也要穿上双线胸甲,甚至是古老的四分之三甲。 而拿破仑在埃及时,马穆鲁克普遍装备的锁子甲和覆面头盔也给法国骑兵带来了麻烦,有军官证实,法国骑兵的刀剑很难伤害到他们。当然这也不妨碍拿破仑说出:“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因为对于骑兵而言,小型战斗和大型战斗,在作战的逻辑上有较大的差异。 |
在特定时间段对特定国家,也许可以这么说,比如对晚期罗马帝国。众所周知,在四世纪的罗马内战中,帝国西部皇帝马克森提乌斯重金打造的具装骑兵(Clibanarii,字面含义为“烤炉人”)在公元312年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被东部统治者君士坦丁在的图林会战(Battle of Turin)及米尔维安桥会战(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捶爆了。 |
|
|
|
|
|
但是如果用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那绝对是错的。因为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如此多的国家如此多的军队指挥官不可能全是白痴。 |
骑兵对战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儿,远远超出“哪边阵型维持的好”这种范畴。 哪怕是拿战时期,照样有哥萨克用散阵击破法军线列骑兵的战例…… |
泻药! 说的很好,理解的也不错,古代步兵都是列阵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双方步兵在列阵厮杀时,步兵方阵是没办法转方向或变阵的。这时候有一队具装骑兵从侧面或后面冲过来时,战斗就结束了,你赢得了一场大会战,足以影响战争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是具装骑兵,不是无甲骑兵,那是为了打赢对面的骑兵。一场会战,双方都有骑兵,那么骑兵要充分调动起来,要么趁双方步兵在厮杀时冲击敌方阵营的侧面或背面,直接结束会战。谁先手谁就赢得了会战的胜利,主力步兵方阵崩溃了,留着骑兵根本就没法扭转战局,败局已定。要么用自己的骑兵在敌人骑兵移动时冲击敌人骑兵的侧面,这时候敌人骑兵只能保持好阵型转向跟你对冲,谁的骑兵赢了谁就掌握了绝对主动。双方步兵在厮杀,而你的骑兵赢了,你只要再把骑兵组织起来,发起一次有效的侧面冲锋,你就能赢得会战。在双方骑兵对冲时,具装骑兵对无甲骑兵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冷知识,区分重骑兵和轻骑兵的界限不是看骑兵身上的甲,是看骑兵的职责。一队骑兵穿的甲再重,但只是用远程武器负责骚扰和游猎,那就是轻骑兵,或叫游骑兵。一队骑兵,人是无甲的,马是无甲的,但只要这队骑兵是用于冲阵的,那就是重骑兵,或叫冲击骑兵。 |
谢邀。 格局小了,兄弟。格局小了。 这个事你要从战术层面去考虑,就落了下乘。这问题其实是个经营方面的问题。 有一点你说对了,重装骑士的维护费用非常高,看起来完全没有性价比。 但是你忘了一点: 战争时期,人本身就是资源——而且这种资源非常有限。 不管是你能管理的人——即你作为将领,本身的统御能力; 还是你能征集到的人——即你作为领主,封地的承载能力。 这两者决定了你军队的最大规模——类似于RTS游戏中常见的“人口上限”。 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 当你资源不够的时候,人数就是战斗力,所以会有大量的民兵、农夫甚至是战俘和奴隶拉进队伍去充数;但当你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却“无人可用”的时候,你就不会在意这点装备的性价比,转而去关注你手头的军队是否能打出更多的有效战力来。 你看到的具装骑兵部队,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这支部队背后的后台,富得流油。 因为如果他们没有这么多钱,一定是优先发展步兵、弩手、轻骑兵部队。而且只要他们的将领还能统御更多的兵力,封地还能征召更多的兵员,他们优先考虑的一定是扩编。 但是统御和征兵都有到达极限的时候,受限于战场地形,你也不能无限制的扩编。 此时如果还需要提升战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武装到牙齿,什么好装备都往上堆——也就是人马具甲。结果一队具装骑兵就出现了。 你作为骑士本身,从普通骑兵升级为重骑兵,几乎可以称得上转职了,但是在领主眼里,可能就是给你升了攻防而已…… 而且不要小看甲的重要性。马甲对马的机动性影响远没有它带来的好处要高。高质量的马甲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对手低级兵种和炮灰部队对你精锐部队的威胁,有效降低战马的损耗,提升作战效率。 从战略层面看这就是一笔很赚的投资。钱放在城堡里是不会生钱的,而投资到军备上,虽然维护费用高,但是能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更好的守护已有的封地,或者是去掠夺更多的资源,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剩资源的投资方式而已。真就是爷钱多爷乐意…… 而且这个投资其实性价比还是蛮高的……这笔钱你基本只能砸到对你忠诚度高的嫡系部队身上,临时拉进队伍凑数的农奴民兵,你都不一定敢给他们发什么好的装备…… 这还不提你作为领主有没有把这些农奴当“人”来看…… 当然火器的出现让一切传统甲都形同虚设就是后话了。因为你马有没有甲崩到都是一枪,马甲成了纯debuff,自然就淘汰了。 就是这么简单。 以上。 |
如果具装骑兵真的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兵种,那么就不会出现在热兵器时代来到前欧亚非三大洲的几乎所有势力只要条件允许都在搞具装骑兵这种状况了。 具装骑兵的那套马铠在骑兵战中起到的作用也许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能成为对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当你冲入步兵群时一个步兵随手一刀在你马脖子上划出一个大口子的时候,当你在冲击时因为一轮箭雨下来直接把你的战马射成刺猬导致你被战马掀翻在地的时候,你会无比地希望自己的战马上能有那么一套马铠。 |
额尔齐斯河之战,同样是重骑兵。 1000汉骑可以一波冲烂10万突厥骑兵,斩首3万。你说是什么原因? |
|
解放军出版社《中国历代军事装备》镇楼。这本书是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出版的,当然很多网络“懂王”要自认为比国防大学还权威,那当我没说过。 |
|
《锦马超》,画师:松石郎。马超和西凉铁骑镇楼。 本文的核心论点如下: 单纯的具装骑兵其实并不强大,相反,如果是近乎纯粹的具装骑兵部队,他们在历史上的表现日常就是送人头,给对手喂史诗大捷;具装骑兵要想用的好,这个需要轻装的骑兵给具装骑兵打配合。护佑具装骑兵的侧翼,并为具装骑兵进行先导作战,只让具装骑兵在最紧要关头出战,一锤定音。而如果没有两翼的轻装骑兵,仅无脑堆具装,参考论点1。草原,尤其是斯基泰风格的具装骑兵具体出现原因不明,但是农耕王朝的具装骑兵,无论是西方的罗马帝国还是东方的华夏帝国,他们一旦成规模出现,往往意味着王朝内战。罗马的具装骑兵是在公元4世纪的罗马内战中才开始规模化出现,而中国的具装骑兵两个高峰——南北朝以及五代和后南北朝时代(辽宋西夏-金宋西夏),都是爆发于帝国崩塌后的帝国碎片内战中。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的秦汉帝国崩裂后的碎片内战以及华夏第二帝国的隋唐帝国崩裂后的碎片内战,才迎来了具装骑兵的“盛世”。等到帝国归于一统,无论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期,还是华夏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隋还有大量具装遗留)还是第三帝国元明,都罕有具装骑兵大规模出现的纪录。唐帝国的具装骑兵开始规模化出现,是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
|
上图:一幅金国的墓室浮雕,一名轻装的金军骑士(右侧)使用铁鞭在近身缠斗中将南宋的具装骑兵打下马;下图:画师:咪咪妈的刘sir对这次战斗的画作复原。注意南宋具装骑兵标志性的三尖两刃刀。一旦陷入贴身缠斗,过长的武器反而会变成累赘。正如现代的室内作战特种部队往往热衷于短突击步枪甚至手枪 之所以波斯或者金军能够将具装骑兵用得好,很大原因是人家波斯和金军有大量两翼的轻装骑兵掩护着中央冲阵的具装骑兵。 |
|
上图: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笔下覆盖着铁制假面的萨珊波斯精锐的Zhayedan“不死军”具装骑兵部队;下图:一名萨珊波斯的常规“阿斯瓦兰”(类似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西帕希)。你以为萨珊骑兵都长上面这样,其实大多数“阿斯瓦兰”都是下面这个风格,甚至盔甲还要更轻(或者无甲),上面的Zhayedan其实是少数。具装骑兵与重型坦克 我看好多人把具装骑兵比作坦克,这种类比显然不对。 如果具装骑兵是坦克,那下面这些诺曼系和唐系的无马甲重骑兵算什么呢? |
|
上图:公元11世纪的诺曼重骑兵;中图:敦煌壁画中8世纪的唐军重骑兵;下图:复原的洺水之战的李世民,此战中李世民的宝马,也是昭陵六骏中的最后一匹骏马“拳毛騧”身中九箭。连李世民的马都不披甲,可想而知所谓唐军“遍地具装骑兵”谣言的离谱程度。 有人说,具装骑兵算坦克,那这些骑兵算步兵战车。那也不对啊,如果无马甲重骑兵算步兵战车,那骑马重步兵又算什么呢? 不是说不应该拿骑兵和坦克类比——这两款武器在战场上确实有很高的沿袭性,而是不该拿具装骑兵比坦克。 具装骑兵应该比作什么呢?其实是有现成的非常有可比性的武备的,那就是—— “Heavy Tank重型坦克”。 |
|
我们以重型坦克,也就是机械化版本的具装骑兵最兴盛的二战末期乃至冷战早期苏军作为例子。上图是T-54 mod1949版本的装甲结构;下图是IS3的装甲结构。我们很容易看出Medium Tank中型坦克和Heavy Tank重型坦克的装甲结构区别。 重型坦克相比于中型坦克,最典型的防护特征就是“全面防护”。为此IS3乃至后世的IS7和T-10不惜使用了内倾式带折线结构的大倾角战舰型车体,这种极其消耗建造工时的设计就是以大倾角增加车体侧面的防护。而T-54的正面防护完全不逊色于IS3,但是侧面就是一个直筒,侧面防护只能防御轻武器。 另外,我们现如今所谓的Main Battle Tank“主战坦克”,最早期核心的定义就是拥有重型坦克级别火力的中型坦克。主战坦克其实是个从欧美系流传开来的坦克概念,最早的主战坦克一般被认为50年代末换装L7 105炮的后期型百夫长,然后是M60,人家苏联人并没有什么主战坦克概念,按照苏联的军语,T-64/T-72/T-80/T-90这四款坦克就是中型坦克。 |
|
T-64(中图)和T-72(下图)为什么是中型坦克不是重型坦克?首先,T-64只有38吨,T-72也只有40吨出头。更主要的,典型的重型坦克T-10(上图)有着优良的大倾角战舰风格车体护甲,而T-64/72的侧面车体就是沿袭T-54/55的直筒风格,只有80mm/0度,只能防御轻型武器。 我们再看看号称终极版重型坦克的Ob.260,IS7重型坦克—— |
|
Ob.260,IS7重型坦克,防护设计从剖面来看就是个乌龟壳。这种设计赋予了IS7恐怖的侧面防护。IS7的车体侧面有150mm/45度,非常离谱,已经接近虎王坦克号称无敌的首上防护(150mm/50度)了。而虎王车体侧面防护只有80mm/25度而已。 |
|
当然,还有四条履带的末日巨兽——50年代后期的Ob.279,末代的核战重坦,拥有四条履带的核战猛兽。这款巨兽的防护比起Ob.260更为优化。不过,这款重坦克主要还是针对核战争设计,比如可以低趴防御核冲击波的液压装置,以及三防系统和防御辐射的伽马射线/中子流屏蔽设施。 |
|
苏联重型坦克如此,美国货也差不离。这是美军50年代后期的T43/M103重型坦克的装甲截面图,设计思路与苏军重坦也比较类似,只是防护没那么强(车体侧面只有51mm/40度)。美军的机械化具装铁骑不仅防护相对差,数量也要少得多,M103只造了区区300辆。如果苏联重坦是具装,美军这票充其量算半具装吧。 从上面这些设计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号称“机械化马群之主”的红皮蒙古能够让西方数十年寝食难安了。如果没有核武器和80年代中后期之后西方高科技带芯片的精确制导武器(冷战早期那些还需要手动遥控的原始导弹类似于火门枪或者火绳枪,后期那些自带芯片可以编程弹道的导弹甚至今日的FPV无人机对于机械化骑兵类似于燧发枪甚至来复枪了),仅凭一些无后坐力炮、反坦克炮(这些对于机械化骑兵大概类似于冷兵器时代的弓弩或者弩炮,反坦克龙牙和壕沟类似于拒马和陷马坑),还有少得多的机械化部队,很难想象要如何抗衡这动辄数千的具装机械化骑兵(重型坦克)以及动辄数万的无马甲快速机械化骑兵(中型坦克)配合浩浩荡荡的机械化骑马重步兵(各种BMP系步兵战车以及BTR系装甲输送车)。 |
|
伟大的机械化骑兵将军朱可夫,就是新时代的李靖、木华黎、哲别或者速不台,动辄数百上千公里尺度上的骑兵和骑马重步兵部队诸路并进是这些东方系的骑兵元帅们的拿手好戏。没有轻装部队配合的具装骑兵冲锋是送人头 说完类比,接下来才是本文的核心——具装骑兵,这种古代的全面防护重型坦克,他们真的在战场上一定能所向披靡么? 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关于战马是不是有必要披具装,古代一直都有很多争论,具装骑兵部队也处于日常被废止又屡有起复一个状态。 这个有点像坦克是不是有必要牺牲重量和机动性换取全面防护,让侧面装甲和正面装甲一样厚。其实现代无论是西方系的M1、豹2(99A这个应该也算西方系),还是苏系的T-64/72/80/90乃至T-14,她们的侧面装甲都是很薄弱的,都不能算机械化具装骑兵。很显然,坦克的发展已经否定了牺牲机动换取全面防护就可以无敌的观点。 提及具装骑兵,很多人会提到公元前53年的卡莱之战,此战帕提亚仅仅依赖1000具装+9000无甲骑射手+1000箭囊补给骆驼就全歼了超过40000的罗马步骑混合军团。要是按某些人观点,那9000无甲骑射手+1000箭囊补给骆驼都是贡献负战斗力的,卡莱就是直接1000具装碾过去就把罗马打爆了,那不得了,帕提亚起码有小几千具装,1000具装可以基本无伤全歼4万罗马大军,那帕提亚还等什么呢?两三千具装一路推过去,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罗马直接就亡国了。 |
|
帕提亚帝国的具装骑兵。要是按具装骑兵无敌的观点,那帕提亚不灭掉罗马,可能真的是因为他们毕竟太心善了。 提到卡莱,就不能不提到公元前53年卡莱战役十几年之前爆发的另一次著名的罗马军团VS东方具装骑兵海的战役。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这一次战役具装骑兵表现的实在太差了,让罗马人产生了误解和轻视,才有了后来卡莱的兵败。 |
|
提格拉内斯二世皇帝,亚美尼亚国力达到顶峰时期的统治者,彼时的亚美尼亚囊括了今日的亚美尼亚,还有今天土耳其、伊朗的一部分,还有大半个叙利亚,甚至还占领了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 在公元前80-公元前70年前后,也就是卡莱之战爆发前估计十几年,亚美尼亚其实才是中东最强的国家,能够短暂地压制住帕提亚。 鼎盛时期的亚美尼亚曾经是本都王国的宗主,在罗马与本都的战争中,亚美尼亚一直在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身后给予支持,并在本都兵败后决定亲自出马教训罗马人。 因为亚美尼亚兵锋过劲,罗马元老院其实是很害怕与亚美尼亚直接开战的,但是前线的罗马执政官卢库鲁斯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为没有元老院支持,手头兵力非常有限,这位头铁的罗马执政官直接带着3个不满编的罗马军团和一些本地的附庸军队向亚美尼亚帝国的首都——提格拉纳塞塔进发。 这座城市顾名思义,是提格拉内斯皇帝数年前才刚刚营建而成的新都,大概就是亚美尼亚帝国的“咸阳”或者“长安”。 亚美尼亚军队的核心和精英,就是他们的具装骑兵。严格来说,亚美尼亚能够在提格拉内斯皇帝时期从一个山地国家滚雪球般成为中东最强国,并且让提格拉内斯皇帝加冕为中东的最高统治者——“万王之王”,正是因为亚美尼亚具装骑兵的强悍战斗力。这些具装骑兵是亚美尼亚军队的绝对主力,提格拉内斯皇帝将几乎所有的军费都供给了这些铁甲精兵,其他部队都是随意征召的杂牌农民兵,能分到的军费少的可怜,也完全不受重视。 毕竟,要是按有些人的观点,打《帝国时代2》一开局就把所有资源拿来攀骑兵科技,快速拉到帝王时代直接爆游侠海,打《魔兽争霸3》直接爆冰龙海、牛头人海就无敌了,还要其他兵种做什么?提格拉内斯皇帝可能还真的就这么想的。 |
|
复原图:提格拉纳塞塔城墙下的亚美尼亚具装骑兵。亚美尼亚之所以能有这些强悍的具装骑兵,和亚美尼亚盛产的可以负重的非常庞大的高头大马是分不开的。 |
|
从战马的角度来分析,亚美尼亚能作为骑兵强国崛起是毫不令人意外的。这个国家自古就以极高大的骏马闻名,定期负责向波斯的万王之王贡献最好的马匹。罗马历史学家提及,在安东尼远征帕提亚时,哪怕是被罗马击败衰退的亚美尼亚仍然提供了大量具装骑兵。 罗马历史学家萨卢斯提乌斯·克里斯普斯(Sallustius Crispus)写道,亚美尼亚(Ayrudzi)骑兵: “他们的马匹和盔甲之美令人瞩目”。 提格拉内斯皇帝眼瞅着罗马执政官率领3个不满编的军团杂糅一些附庸部队,充其量三四万部队,里面估计就12000名罗马重装步兵,一路来到自己首都,然后就笑了,他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 “这些罗马人如果是来请降的信使,他们人来的有点太多了; 如果是来打仗的,这点人是来搞笑的吧?” 提格拉内斯皇帝的亚美尼亚军队总计有8-10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附庸征集的杂牌部队,负责壮壮声势,做啦啦队。他们最主要的用途是给亚美尼亚本族大概几千的具装骑兵摇旗助威。亚美尼亚本族士兵估计也就20000-25000,其中真正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千亚美尼亚的具装骑兵精锐。 |
|
亚美尼亚拥有公元前70年左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具装骑兵部队,这个国家以无脑堆具装骑兵海闻名,在公元前69年的提格拉纳塞塔会战中,亚美尼亚估计出动了大几千的具装骑兵。图为复原的亚美尼亚具装骑兵。 其实公元前69年的提格拉纳塞塔会战,罗马人与亚美尼亚的这次战役过程非常简单—— |
|
卢库鲁斯命令罗马的轻装骑兵渡过河袭扰亚美尼亚具装骑兵,亚美尼亚的具装骑兵为了争功轻率地发动冲锋,乱糟糟一团。而卢库鲁斯亲自带队率领一支大概几千人的罗马军团偷偷迂回至具装骑兵的侧翼的小山坡上,发表了一通嘴炮演讲,然后突然从山顶冲下,直冲到具装骑兵侧翼,与亚美尼亚具装骑兵近身缠斗。 迂回的罗马军团重步配合正面扛线的罗马军团用剑劈具装骑兵露出的马脚,要不然把具装骑兵拖下马乱刀砍死,这些具装骑兵很多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就送了命。至于有人问,亚美尼亚方面的步兵全程在做什么?答案是,他们本就是一帮小混混水平的啦啦队,一看到自己的具装骑兵被打垮了,根本就没有支援的想法,而是四散逃命,大概10万人的亚美尼亚大军就此崩盘。 此战之后,提格拉内斯皇帝坐着牛车跑路,刚盖好的新首都——提格拉纳塞塔的守军,一看到皇帝兵败,立刻就乖乖向罗马人献城,亚美尼亚国库的8000塔兰特白银(大概相当于560万两)也被入城的罗马人全部笑纳了。 当然了,提格拉纳塞塔之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提格拉内斯皇帝的大军是一支囊括了大量被征服地区强征民兵的军团,提格拉内斯皇帝的基本盘——亚美尼亚本族的精英有限。按照史料,提格拉内斯皇帝之下有4名被征服的国主作为附庸,有点像淝水之战中苻坚率领的前秦军队和姚苌、慕容垂之流。在军队中负责压阵的本族精英落败后,瞬间就兵败如山倒。守城的将士很多都是被征服的附庸,一看到亚美尼亚军队落败,立刻就打开城门投靠了新主子罗马人。 但是,虽然这8-10万人中大部分都是费拉,这仍然没有回答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拥有大量具装骑兵的20000-25000亚美尼亚本族精锐会败的那么惨???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公元前69年的提格拉纳塞塔会战与16年后爆发的公元前53年的卡莱会战,看看这两战胜利方与失败方到底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胜败如此悬殊。 |
|
提格拉纳塞塔会战和卡莱会战两者的共通点都是——人数远少的一方赢得了史诗大捷。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如果卡莱会战说明具装骑兵无敌,那提格拉纳塞塔会战又说明了什么呢? 为什么,卡莱之战,帕提亚能够以少得多的具装骑兵踩烂罗马军团,而提格拉纳塞塔会战,则是罗马重步暴打亚美尼亚具装呢? 秘诀藏在卡莱会战中那9000获得了1000补给骆驼的补给,弹药几乎无限的无甲弓骑兵上。 |
|
与很多人理解的恰恰相反,真正在卡莱立下奇功的,是9000无甲弓骑兵,正是这些前卫弓骑兵对罗马军团的持续压制为具装骑兵的破阵创造了条件。 其实提格拉纳塞塔会战和卡莱之战是有不易察觉的共同点的,共同点就是—— 机动性更强的军队,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提格拉纳塞塔会战之所以罗马人能获胜,是因为罗马占据机动性上风的轻型近战骑兵轻易通过骚扰诱敌让亚美尼亚的具装骑兵的冲锋阵型混乱,而罗马人以“马略之骡”闻名的山地剑盾重步兵机动性也要胜过亚美尼亚的具装骑兵,他们在山地穿插如履平地,最终是迂回至侧翼山坡,再从山坡冲下侧袭对手,赢得了史诗大捷。这场罗马人的辉煌胜利让人联想起沿着朝鲜山地制高点穿插的志愿军徒步轻步兵暴打在山谷中行军的美军装甲部队。 而卡莱之战,结局却完全反了过来。此战中帕提亚的无甲弓骑兵才是占据绝对机动性优势的一方,他们的袭扰让罗马骑兵迅速脱离阵型,最终在跑动和拉扯中被弓骑兵配合具装骑兵全歼。在小克拉苏轻易送掉罗马所有的骑兵后,缺乏投射部队的罗马重步兵只能结成龟阵被动挨打。如果罗马阵型不散,想用区区1000具装骑兵冲开仍然极难。但是帕提亚骑射手有1000补给骆驼远远不断输送弓箭,面对无穷无尽的箭雨,罗马人最终士气崩盘,绝望地散开龟阵,向帕提亚人决死冲锋,最终被具装骑兵冲锋冲垮。陷入绝望的克拉苏在投降会议上被杀。 |
|
卡莱之战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面对机动性更强的帕提亚人,罗马人全程被牵着鼻子走,最终惨败,战死2万人,被俘1万人,4万大军成建制覆灭,能够活着回家的寥寥无几。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大致结论——具装骑兵的弱点,就是他们机动性非常差,如果要发挥具装骑兵的威力,最好是使用大量轻骑兵或者轻步兵配合具装骑兵精锐,让轻装部队负责前期的袭扰和扯动,只让全程以逸待劳的具装骑兵留好充足的马力,以发动最后一击。 聊完提格拉纳塞塔和卡莱,我们再来谈谈东西方具装骑兵其余的几场著名的胜利或者失败。 在卡莱之战后的15年,公元前38年的金达鲁斯山口之战,帕提亚万王之王帕克罗斯一世御驾亲征,名将文提迪乌斯指挥的11个罗马军团赢得了对多达3个军的帕提亚大军(约37000人,预计在3000具装,卡莱之战苏莱纳才1个军的帕提亚骑兵,此战大概是卡莱之战具装骑兵的3倍左右)的史诗大捷,阵斩帕提亚的万王之王帕克罗斯一世。 |
|
西方桌面战棋游戏复原的公元前38年金达鲁斯山口会战 此战文提迪乌斯不仅吸取了卡莱之战缺乏投射部队(基本仅有罗马军团手中的2挺标枪)被帕提亚骑射手狠狠压制的教训,雇佣了大量叙利亚的步弓手压制帕提亚的骑射手,还雇佣了大量投石手压制帕提亚的具装骑兵。 |
|
由于缺乏弓箭手传统,罗马人更喜欢雇佣东方的弓箭手部队,这些部队被罗马人称之为“sagittarius”,其实就是拉丁语弓箭手的意思。这些步弓手能够很好地压制住马弓手。突厥与薛延陀的内战中,薛延陀的下马弓箭手就很好地压制住了突厥人的骑射手部队,直到这些下马弓箭手遇到了唐军的下马骑士猪突才被A爆 在金达鲁斯山口之战中,文提迪乌斯将各种军事诈术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弥补罗马重步兵军团机动性相较于对手全骑兵军团的劣势,他故意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帕提亚骑兵大军从更远的河口渡过幼发拉底河,从而使得自己的军队能够从容集结。 为了抵御帕提亚人山呼海啸般的具装骑兵冲锋,文提迪乌斯在山坡顶部列阵,让帕提亚武士被迫仰攻。具装骑兵本来就需要漫长的加速时间,最好是平地或者下坡才能更好发挥具装骑兵的威力,仰攻极大削弱了具装骑兵的冲击力。 |
|
正如这幅复原图一样,公元前38年的金达鲁斯山口会战,罗马军团是在高地列阵,居高临下面对帕提亚骑兵的仰攻,在地利上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在帕提亚骑射手对拥有大量步弓手的罗马军团压制失败后,败退的骑射手部队冲散了帕提亚的具装骑兵。此时罗马人雇佣的克里特岛和希腊投石手开始发威,他们的投石索投掷的石块属于钝击伤害,对具装骑兵威力惊人。 |
|
克里特岛和罗德岛投石手都是放羊娃出身,投石是他们从孩提时期就开始训练的绝活,好的投石手使用投石索能够在上百米距离精准命中目标。这种鸡蛋大小的石头打中人威力惊人,如果换成铅弹,一击就能击杀一名精英具装骑兵。吐蕃人也非常善于使用投石索,他们的投石兵曾经是大唐精锐的梦魇。 在漫天的石雨之后,帕提亚的具装骑兵损失惨重。在帕提亚具装骑兵已经基本被投石手打垮的情况下,罗马重步兵军团才如猛虎下山开始了反击。帕克罗斯一世国王的战马已经被投石手击毙,他在卫士的保护下拼死作战,最终,冲下山的罗马军团当场格杀了帕克罗斯一世国王,并砍下了他的头颅,看到这一幕,帕提亚军队全军崩溃,向着幼发拉底河下游撤退。 文提迪乌斯早就预见了帕提亚军队的撤退路线,早在渡口设下了天罗地网。最终,多达3个军的帕提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罗马人迎来了对帕提亚的一次完胜。 |
|
卡莱之战和15年后的金达鲁斯山口之战,两次战役的结果是如此的大相径庭。 当然,金达鲁斯山口会战是在罗马山地重步兵的主场——山地作战(提格拉纳塞塔会战同样如此),在无法施展游牧弓骑兵迂回、切断补给线路的战场,罗马人才能赢得此等大捷。 帕提亚弓骑兵+具装骑兵的主场是广袤的平原,在这里,帕提亚可以很好地以逸待劳,辗转腾挪,或者通过坚壁清野,切断对手补给线路的方式赢得会战; 罗马重步兵的主场是山地,意大利本土多火山地貌,这样的环境下催生了罗马的山地剑盾重步兵体系。他们依托山脉高地作战,在山地奔逐跳跃如履平地。利用骑兵在山地对抗罗马重步兵,实在以己之短击彼之长,焉能不败? 当然了,如果是来到帕提亚人的主场,罗马人自然也不可能如此轻松获胜。在看到下属文提迪乌斯利用山地地形轻松赢得对帕提亚史诗大捷后,满腔嫉妒的安东尼调离了文提迪乌斯,并决定对帕提亚发起一次超大规模的远征。 |
|
在凯撒被刺杀后,公元前36年,后三巨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率领多达16个罗马军团,配合大量的本都和亚美尼亚附庸军队,总计9万-10万人的大军远征帕提亚。这次远征规模仅稍小于李世民一征高句丽,这种远征规模哪怕放在帝制中国都不算小了。 为了不在帕提亚人的主场——广袤的平原对阵帕提亚人,安东尼吸取了克拉苏失利的教训,小心谨慎地全程在亚美尼亚山地行军,就是为了限制住高速机动的帕提亚全骑兵军团。 而帕提亚人还没有从2年前3个军几乎血崩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新任的帕提亚国王法拉特四世麾下亲军只有2个军(大概2000具装,22000骑射手)。而马克.安东尼麾下有足足16个罗马军团(约80000重步兵)+1万伊比利亚/高卢骑兵+6000亚美尼亚骑兵(其中少部分具装)+7000亚美尼亚步兵(基本都是杂鱼)。如果单纯以人数而言,罗马人似乎赢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安东尼的目标是走亚美尼亚直接进攻北伊朗的阿特罗帕特尼,这是一个附庸于帕提亚的小国。一旦击破此国,就能进入帕提亚的核心地区。 帕提亚骑兵发挥了自己机动性的优势,在安东尼率领主力围攻阿特罗帕特尼的时候,2个军的帕提亚骑兵迂回至罗马军的后侧补给线,几乎全歼了保护补给线的2个罗马重步兵军团,斩杀了罗马大军的后卫指挥官斯塔蒂亚努斯,并生俘了罗马的附庸国国主——本都国王,亚美尼亚国王一看形势不对,立马抛下罗马军团跑路,将脆弱的罗马后勤线直接暴露在帕提亚的铁蹄之下。 眼瞅着菊花不保,前线攻城又不顺,安东尼只好下令全军撤退,由于安东尼全军在山地行军,帕提亚很难抓住机会像卡莱一样全歼罗马人,只能不断袭扰削弱创造战机。最终,在付出了多达32000人的伤亡后,损失惨重的安东尼才最终撤回罗马。 安东尼此次远征的惨败摧毁了安东尼的雄心壮志,此后的安东尼专注与埃及艳后造人摆烂,最终被屋大维于亚克兴海战彻底击败。 |
|
在对帕提亚的失利远征后,也许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指挥水平只够充当凯撒的副手,难以独当一面。安东尼无奈只好专注摆烂,和埃及艳后过上没羞没臊的造人生活,最终摆烂的马克.安东尼被年轻而野心勃勃的屋大维彻底击败。凯撒的养子屋大维终结了罗马共和国,加冕为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奥古斯都。 |
|
美剧《罗马》中的马克.安东尼。这部剧很好地体现了安东尼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到最后放弃人生,开始摆烂的心路历程。这一摆烂的转折点就是安东尼对帕提亚的失利远征。在远征失利后,安东尼把所有罪责推诿给亚美尼亚国王的擅自撤退,绝口不提自己的组织能力压根不擅长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至于更早的罗马人对阵具装骑兵的战役,非常著名的比如公元前190年罗马共和国对阵塞琉西帝国的马格尼西亚会战—— |
|
公元前190年,罗马与塞琉西王国的马格尼西亚会战,西庇阿对阵安条克三世。 此战中,塞琉西帝国的两翼具装骑兵的表现同时出现了两个极端。 在塞琉西军的右翼,经过了持续的加速,塞琉西帝国的右翼具装骑兵发起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冲锋——这是非常典型的具装骑兵碾压结阵重步的一次战例,塞琉西帝国的右翼具装骑兵碾压了右翼的罗马军团重步,将他们压迫回自己的军阵之中。如果塞琉西骑兵不是具装,他们无法做到正面击败罗马军团重步; 但是在塞琉西军的左翼,同样是具装骑兵,表现就大相径庭。 |
|
公元前190年马格尼西亚会战,可以形象地描述罗马方是如何赢得会战的。在击破了塞琉西左翼具装骑兵后,罗马和佩加蒙的右翼骑兵配合中军的罗马步兵合围了塞琉西的中军步兵方阵兵主力,而右翼的塞琉西具装则被罗马和佩加蒙左翼步兵缠住,难以回援,最终惨败。 此战中,塞琉西左翼的具装骑兵表现非常雷人。罗马用右翼的轻装投石手和标枪手以及长矛手向着塞琉西军队的左翼冲锋,先是打垮了塞琉西的镰刀战车,然后配合冲上来的佩加蒙王国伙伴骑兵和罗马骑兵攻击队形散乱正在重整的塞琉西具装骑兵。伙伴骑兵和罗马骑兵攻击缺乏防护的塞琉西具装骑兵的大腿以及马脖子,导致塞琉西左翼具装骑兵还没来得及发动冲锋,就已经全军覆没。 |
|
马格尼西亚会战,罗马重步兵正在用各种手段与塞琉西具装骑兵缠斗。 马格尼西亚会战,又是一次典型的“谁拥有机动性,谁赢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此战中,罗马右翼的骑兵和轻装的佩加蒙伙伴骑兵以及投石手和标枪手相比于塞琉西左翼缓慢笨重的具装骑兵拥有绝对机动性优势。他们能够在具装骑兵还未来得及整队的时候就杀入阵中,将笨重缓慢的具装骑兵宰杀殆尽。 而一旦完成漫长的加速,具装骑兵的冲锋威力也不可小觑,右翼的塞琉西具装骑兵正面击破了罗马左翼重步兵的军阵,将左翼罗马军团压入军营中。但是,具装骑兵缺乏机动性的弱点又显现出来。在被压迫入军营中后,罗马人等来了佩加蒙王国步兵的支援,而缓慢的具装骑兵缺乏机动性,难以从泥潭中撤出,陷入了苦战。而正在苦战的右翼具装骑兵最终等来了塞琉西步兵中军被罗马人的右翼骑兵和轻步兵以及正面重步兵合围全歼的消息。 我们可以发现具装骑兵的另一个特点,具装骑兵有点像百吨王泥头车,一旦他们完成漫长的阵型整队以及加速,他们的冲锋威力着实是惊人的。但是反过来,如果速度没起来,或者侧翼突然出现敌军,由于太过笨重缓慢,以至于阵型的重整和调头都成为奢谈,具装骑兵一旦被步兵或者骑兵近距离缠住,简直不堪一击。 |
|
具装骑兵的正确用法就是把这玩意当成泥头车来用——加速慢?百公里加速100秒起步?我们最好在山坡上使用,利用下坡来加速。反过来说,泥头车如果一旦被山匪路霸偷摸放光了油,或者用一大排破胎装置扎破了胎,翻下了悬崖,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大体来说,如果没有大量弓骑兵配合,仅仅堆具装骑兵很难击败罗马军团。我们看看图拉真记功柱上的这一幕著名浮雕—— |
|
左侧:罗马的轻装骑兵。图拉真皇帝(公元98年至公元117年在位,五贤帝的第二位,是公认罗马帝国达到辉煌顶点的皇帝)时期的罗马骑兵没有具装这一兵种,他们的骑兵装备都很轻,甚至腿部都是全裸的,锁子甲只到胯部。马匹也没有马甲,使用近战格斗短矛。 图拉真记功柱的右侧正在狼奔豕突,抱头鼠窜的是著名的罗克索拉尼具装骑兵,罗克索拉尼是萨尔马提亚部落群的一支,他们的护甲和防护堪称武装到牙齿。 |
|
画红圈的正是复原的罗克索拉尼具装骑兵。罗克索拉尼的具装是不是真的有马腿甲这么离谱的装备目前仍处于争论之中,也有史学家认为是罗马雕塑艺术家的艺术夸张。但是毋庸置疑,萨尔马提亚人的具装骑士论防护远在罗马人的骑兵之上。 在公元69年,一支约9000人的包含了大量精锐具装骑兵的萨尔马提亚部队被罗马用区区1个军团+1个辅助军团全歼。事情的起因是罗克索拉尼部落的一支深入罗马境内劫掠,罗马的第三“高卢”军团带着辅助部队紧随其后,在他们劫掠完成,满载而归的情况下伺机出击。由于这些萨尔马提亚重骑兵带着过多的辎重,而且他们在开春的冻土上无法冲锋,他们长达4米以上的“康托斯”马槊在近距离格斗中毫无作用,因此被罗马人轻易地刷出史诗大捷。罗马人仅用数千重步兵+数千轻步兵完成了全歼9000重骑兵的壮举。 不过,一旦萨尔马提亚人完成漫长的阵型重整和加速,以进行集群冲锋,他们的冲锋威力就让罗马人凛然心惊。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是这么评价萨尔马提亚的具装骑兵们的—— “说来奇怪,萨尔玛提亚人的全部勇气好象并不在他们自己身上。 如果徒步作战的话,哪一个民族也不像他们那样怯懦; 可是他们骑在马上向敌人进攻,任何防线都难以挡住他们。” 在公元92年,萨尔马提亚人对罗马人还以颜色,一支罗克索拉尼重骑兵部队配合达契亚人全歼了罗马的第21“捕食者”军团。 在达契亚战争中,罗马皇帝图拉真御驾亲征,亲率多达16个军团远征今天的罗马尼亚,在公元102年的亚当克利西战役中,罗克索拉尼重骑兵负责为达契亚提供支援,并收获了惨败。这些具装骑兵轻率地在封冻的多瑙河上冲锋,结果冰层破裂,这些具装精锐大量落水,不过他们的集群冲锋还是给罗马人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
|
公元102年的亚当克利西会战,是罗马与达契亚和罗克索拉尼人的一次大决战。此战中罗马人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重创了达契亚和罗克索拉尼的主力。一般认为,这场会战就是图拉真记功柱上罗马轻骑兵追杀萨尔马提亚具装骑兵的原型战役。 其实,从公元3世纪开始,陷入3世纪危机的罗马帝国也东施效颦,学习萨珊波斯,训练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具装骑兵,不过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在战场上一般负责给观众贡献笑料。 在公元272年的伊梅战役和埃梅萨战役,罗马的轻装骑兵都轻松大破帕尔米拉帝国的具装骑兵。 |
|
公元271年的罗马帝国“三国演义”,绿色是高卢帝国,红色是加利努斯皇帝的罗马帝国本部,黄色是芝诺比娅女皇的帕尔米拉帝国。 帕尔米拉帝国是波斯化的罗马分裂王朝,开国皇帝奥登纳图斯在一系列战役中重创鼎盛时期的萨珊波斯,自号“万王之王”。帕尔米拉帝国的军队精锐与罗马帝国本部的部队风格完全不同,是一支高度具装化的精锐骑兵。 |
|
帕尔米拉帝国的开国皇帝奥登纳图斯,是一名出身叙利亚当地闪米特世家豪强的大贵族。这个中东世家家族在公元190年之后才成为罗马公民。与其说帕尔米拉帝国是分裂的罗马,不如说这个帝国是一个小号的波斯帝国。上图为奥登纳图斯与芝诺比娅皇后。 在奥登纳图斯于公元267年被暗杀后,妻子芝诺比娅加冕为女皇。在公元272年的“世界光复者”奥勒良皇帝的罗马统一战争中,芝诺比娅女皇被御驾亲征的奥勒良皇帝打的惨败,偌大的帝国短短数个月就被灭国。 |
|
在公元272年的伊梅会战中,轻装的罗马骑兵挥舞着格斗短矛,轻而易举地屠杀了帕尔米拉帝国的具装精锐。 整场战役再一次体现了高机动性骑兵的支配地位——在炎热的沙漠,轻装的罗马骑兵靠着袭扰引诱帕尔米拉的具装骑兵向自己发动冲锋,之后罗马骑兵就使用“风筝战术”不断诱使缓慢笨重的帕尔米拉具装骑兵追击自己,最终,在帕尔米拉具装骑兵由于极度缺水、疲乏和中暑已经失去任何战斗力的情况下,罗马轻骑兵才跑来收割人头,几乎全歼了帕尔米拉帝国的具装骑兵部队。 在大约一个月后的埃梅萨会战中,奥勒良下令罗马骑兵故技重施,帕尔米拉的具装骑兵再次被诱导进行追击,这一次,靠着地形优势,具装骑兵追上了撤退的罗马轻骑兵,并展开了一场屠杀。但是不幸的是,罗马重步兵和附庸的步兵部队迂回包抄了上来,袭击了帕尔米拉具装骑兵的侧翼,这场战役仍然以帕尔米拉惨败告终。此战之后,失去所有精锐部队的帕尔米拉帝国已经难以避免覆灭命运。 |
|
“世界光复者”奥勒良皇帝。这位战神皇帝在加冕之前,是克劳狄乌斯皇帝的骑兵指挥官,以擅长使用轻骑兵闻名。这位皇帝的御驾亲征使得陷入三国分裂的罗马帝国重新归于一统。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比格斗或者单挑,完成冲击加速,拥有冲击惯性和动能优势的具装骑兵的优势还是很大的。一旦贴上轻装骑兵,往往很轻松能造成巨大的伤亡。不过如果有广袤的战场,轻装骑兵可以通过灵活走位和跑动使得具装骑兵的追击变得徒劳无功,并最终在精疲力竭后被反杀。 到了4世纪早期,罗马帝国本部也开始拥有大量具装骑兵。 这一次,轮到娴熟使用轻装骑兵的“真龙天子”君士坦丁大帝教训有着大量具装骑兵的“伪帝”们。 |
|
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塑。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随着经济崩溃,雕塑艺术肉眼可见地极速衰退,这种水平的雕塑技术相比于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都难称领先。 |
|
四帝共治末期的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统治的是不列颠、高卢和伊比利亚。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规模,其硬实力均远逊于竞争对手马克森提乌斯(统治意大利、西西里岛和北非迦太基、努比底亚和毛里塔尼亚)。 君士坦丁皇帝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在公元312年的都灵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
|
公元312年的都灵之战,罗马步兵和骑兵使用骨朵近战敲击马克森提乌斯皇帝麾下的具装骑兵精锐,赢得了史诗大捷。 都灵战役中,君士坦丁皇帝命令麾下的中军重步兵加厚纵深,正面硬扛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具装骑兵精锐。当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具装骑兵以楔形阵直入阵中后,侧翼使用大量钝器的罗马轻装骑兵和手持骨朵的步兵突然杀出,和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具装骑兵贴身缠斗。在贴身肉搏中,具装骑兵长达4米以上用于正面突击的马槊毫无用武之地,被君士坦丁皇帝麾下携带骨朵的近战死士们一个个敲击下马。眼看着用金山银山堆出来的具装骑兵精英被大量送掉,由于军费被具装骑兵大量占用,缺乏训练的马克森提乌斯麾下的步兵大军也最终崩盘。 |
|
西方的桌面战棋游戏——公元312年都灵会战,马克森提乌斯皇帝麾下的精锐具装骑兵。 在都灵之战大获全胜后,向着罗马进军的君士坦丁皇帝在布雷西亚再次重创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具装骑兵部队。 最终,在同年的米尔维安大桥会战中,君士坦丁皇帝击败了竞争对手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入主罗马。 |
|
两幅米尔维安大桥会战的画作,可以明显体现君士坦丁皇帝和马克森提乌斯皇帝麾下骑兵部队风格的截然不同。上图君士坦丁皇帝麾下的骑兵都是马不披甲的轻装骑兵;而下图马克森提乌斯皇帝麾下则是强悍的clibanarii具装“铁炉人”骑兵。 米尔维安大桥会战,君士坦丁皇帝率军一路高歌猛进,将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军队一直压迫入浮桥上,最终浮桥垮塌,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部队很多都做了鱼鳖食。 |
|
公元312年的米尔维安大桥会战的全过程,马克森提乌斯在战前已经破坏了石制的桥梁,并在下游兴建了一座浮桥代替。结果这座临时浮桥却不幸沦为马克森提乌斯皇帝的奈何桥。 君士坦丁皇帝的重新一统罗马似乎说明了具备高度机动性优势的轻装骑兵能够轻易大胜缓慢笨重的具装骑兵。 但是有趣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麾下,却云集了海量的具装骑兵。 |
|
公元351年的穆尔萨会战,由君士坦丁乌斯二世皇帝对阵反叛者马克南提乌斯将军。就是一场非常典型的具装骑兵大乱斗。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穆尔萨会战的指挥是很无脑的,他的60000大军对阵马克南提乌斯的36000高卢、法兰克、撒克逊蛮族大军,付出了足足3万人的伤亡才最终击败对手。马克南提乌斯大概损失了24000人。这场会战没有什么精妙的指挥艺术,只是无脑A上去的蛮力比拼,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靠着人多才最终赢得了胜利。 穆尔萨会战是罗马内战中最血腥,伤亡最大的会战之一,堪称罗马帝国版本的香积寺之战。因为规模和伤亡之大,这场战役被称为Mursa Major“穆尔萨大战”。 |
|
上图:公元357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入主罗马;下图:公元357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的具装骑兵卫队走过君士坦丁凯旋门。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君士坦丁皇帝已经证明了具装骑兵没啥用,他儿子还要爆那么多的具装骑兵? 这大概有两重原因: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君士坦丁皇帝那样擅长用兵和以弱胜强。对于一般水准的将军,而自身又有国力优势,自然选择以力破局,用最豪华最豪横最贵的部队堆砌起来,用蛮力破敌。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穆尔萨的胜利便是这样;具装骑兵可以很好地体现君王的财力和荣耀。因为这是除了披甲战象军团外最贵的冷兵器兵种。就像为什么大老板都喜欢竞争游艇、私人飞机一样,那玩意有用?可能有点用吧,关键是那玩意够贵!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人家以武立国的内战胜利者用什么来彰显自己的荣耀呢?当然是最贵最豪华的兵种了,尤其是具装骑兵军团。就像玩什么《全面战争》或者《红警》,等到快赢了,很多人喜欢给敌人留个一亩三分地,爆一大堆天启光棱什么敕令骑士来个大阅兵。不指望能打仗,本身就是来炫富的。 |
|
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具装骑兵,大概马克森提乌斯皇帝到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期间。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具装骑兵取代了重步兵,成为了军队的核心与精锐。不过他们的表现就实在对不起造价和观众。 罗马具装骑兵最雷人的表现是在公元357年的斯特拉斯堡会战,此战中高卢总督尤里安(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皇帝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的“叛教者尤里安”皇帝)率领一支由大量具装骑兵和重步兵的部队对阵日耳曼蛮族的一支——阿勒曼尼人。 晚期罗马帝国的军队中有大量的蛮族士兵和指挥官,根据姓氏分析,尤里安麾下的精锐大军可能有50%以上的指挥官都是蛮族指挥官,让人联想起安禄山麾下的“唐军”。 尤里安麾下大概有3000骑兵,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具装骑兵精锐。这些具装骑兵向着阿勒曼尼蛮子的轻装骑兵发起山呼海啸的冲锋,准备一举将对手骑兵打垮。结果阿勒曼尼蛮子早有准备。阿勒曼尼的轻骑兵中混杂着大量轻装步兵死士。在尤里安麾下具装骑兵对阿勒曼尼骑兵冲锋后,阿勒曼尼隐蔽的轻装步兵突然从阵中杀出,通过攻击马腿让战马掀翻背上的骑士,或者直接把罗马具装骑兵拖下马的方式将他们杀死。 罗马具装骑兵本来很享受装备碾压的快感,结果从来没设想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迅速崩溃败退,并一路败退到步兵阵线后方。最后是尤里安亲自带队才将四散逃命的罗马具装骑兵重新召集起来。 |
|
公元357年的斯特拉斯堡会战,战前被寄予厚望的罗马具装骑兵的表现臭不可闻。此战最终是依赖罗马传统重步兵结阵才最终击破阿勒曼尼人。 为了羞辱这些具装骑兵们,尤里安在战后特别下令,让这些逃跑的具装骑兵穿上女装,从而侮辱他们的人格。 |
|
“女装大佬”是古典时代东西方通用的侮辱武士的方法。 尤里安皇帝之后,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就记载的愈发少了,其实就是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皇帝这一波再统一是统一的罗马帝国最后一次中兴,之后愈发风雨飘摇的罗马帝国就日渐养不起具装骑兵这种四足吞金兽了。 根据罗马帝国晚期的一份文件“所有民事军事行政管理清单”(大概反映公元390-420年的末期罗马帝国情况),晚期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单位如下: |
|
上图:公元1436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民事军事行政管理清单”手抄本封面,牛津大学博物馆;下图:资料上晚期罗马帝国的具装骑兵单位,其中东帝国满编状态编制下是6750名具装骑兵,西帝国则只有2000名。不过这是满编状态,实际可能不满编,因此数量应该更少。 西帝国的最后大概1000多具装骑兵在公元394年的东西罗马内战的冷河战役被一把送个精光,之后的西帝国再未有史料提及具装骑兵的出没。 |
|
公元394年的冷河会战,东罗马帝国对西罗马帝国。此战中西部帝国榨干国力组建的最后的四至五万精锐部队被一把送个精光。此战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了公元410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罗马城。隋朝末年到唐朝的骑兵战术风格转型 聊完罗马,现在轮到中国。 谈及隋唐的骑兵轻装化转型,就无法绕过如下几个伟大的将军名字——杨素、李世民、李靖和苏烈。 |
|
骑着什伐赤在洛阳战场上驰骋的李世民,画师:咪咪妈的刘sir。作为军事转型期的伟大军事家,天策上将李世民是隋唐骑兵快速化轻装化转型最主要的推手之一。中国的骑兵轻装化转型大概比萨珊波斯和东罗马晚上几十年左右。 在南北朝时代,中国基本以无脑堆具装骑兵为主。 |
|
左侧:各种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具装骑兵;右侧:著名的《五百强盗成佛图》的北朝具装骑兵。 进入公元4世纪,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一样,东方的中国也陷入了无脑堆具装骑兵的内卷式竞争中。 有一个理论是,虽然具装骑兵是由草原的斯基泰人发明,但是具装骑兵在农耕民族的发展是脱离不了内战的严酷和内卷化的竞争的。为了撕开拥有海量投射武器的超大规模重装步兵大阵,具装骑兵就在内战的内卷式竞争中发扬光大。比如南北朝的中国大混战以及公元4世纪的罗马内战大混战都推动着具装骑兵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
|
厚涂画作《花木兰》,画师:松石郎。北魏风格的具装骑兵批挂是极度重装的。他们战马背后还有孔雀开屏状的“寄生”装饰,用途不明。 |
|
《陈庆之》,画师:松石郎。精锐的南朝具装骑兵正在以楔形阵撕开重步兵大阵。楔形阵是个非常好用的骑兵阵型,因为战马会天然追随头马,只要头马转向,整个楔形阵就会转向,使得这个阵型非常灵活。还有一种复杂的楔形阵是菱形阵,由两个楔形阵前后组成。 北朝是以骑兵闻名的,在北魏时期,号称养战马200万匹(可能包含了民间收拢的马匹),在战马数量上堪称空前绝后了——论及数量,大概只有蒙元可以一拼。 南朝也会组建具装骑兵,不过为了方便起见,南朝往往会直接雇佣北方的蛮族具装来作为精锐,比如宋武帝刘裕的本纪就有如下记载—— “(刘裕)使宁朔将军索邈领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 ——《宋书.宋武帝本纪》 |
|
南朝的具装骑兵是比较少的,因为可堪披挂的重型马匹实在数量有限。不过南朝也有些具装骑兵——虽然他们的民族来源可疑。为了收拢数量有限的战马,南朝普遍废止了汉朝时期的马车,高官统一坐牛车出行。 |
|
南朝的牛车。南朝的高门子弟,无论王谢袁萧,均乘坐这种费拉不堪的交通工具。 打岔一下,说到牛车,想起了一件好笑的事情。到了隋朝时期,这种由于实在缺乏战马万不得已而被迫悠哉悠哉的南朝出行风格却让见惯了北方高头大马的隋炀帝很痴迷(当然,隋炀帝本人的上位也得益于与兰陵萧氏等南方衣冠士族的联姻),并下令全国推广。万幸的是,逐步南朝费拉化的隋炀帝被迅速打爆,而武德充沛的北狄风格李唐家族很快废止了牛车出行的歪风邪气。 |
|
正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是一个突厥cosplay爱好者一样,隋炀帝杨广是一名重度南朝痴和精神南朝人。无论衣冠服饰、琴棋书画、江南烟雨还是费拉不堪的牛车出行,杨广深爱南朝的一切,最终他的人生也终结于南方的江都(隋朝的江都在今天的扬州)。 以隋炀帝统治时期那种迅速南朝化的歪风邪气继续下去,要没有老李家的精锐骑兵暴打南蛮费拉来刹一下车,任由隋炀帝胡搞下去,中国马上要跨过隋唐,直入大宋(笑)。 回到北朝,虽然按照大家想象,似乎北魏对柔然都是以具装骑兵对轻骑兵,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看看史料—— 柔然纥升盖可汗闻魏太宗殂,将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拔盛乐宫。 魏世祖自将轻骑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 纥升盖引骑围魏主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 将士大惧,魏主颜色自若,众情乃安。 纥升盖以弟子于陟斤为大将,魏人射杀之;纥升盖惧,遁去。 拓跋焘对于柔然的几次成功的突袭都是以轻装快速骑兵为主,马不披甲。其实,早年的北魏,虽然可能在对抗南朝的重步兵大阵时大量动用具装骑兵,但是对付轻装灵便的草原骑兵或者北朝亲戚时,他们的作战风格是以快速轻骑兵为主—— 魏主行至君子津,会天暴寒,冰合,戊寅,师轻骑二万济河袭统万。 壬午,冬至,夏主方燕群臣,魏师奄至,上下惊扰。 魏主军于黑水,去城三十余里。 夏主出战而败,退走入城。 门未及闭,内三郎豆代田帅众乘胜入西宫,焚其西门;宫门闭,代田逾宫垣而出。 魏主拜代田勇武将军。 魏军夜宿城北,癸未,分兵四掠,杀获数万,得牛马十余万。 魏主谓诸将曰:「统万未可得也,它年当与卿等取之。 」乃徙其民万余家而还。 北魏对于胡夏的统万城之战,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轻骑兵奇袭。 不过总的来说,北魏的骑兵部队还是以具装骑兵为主,以至于他们的轻骑兵出动要特别在史料中注明。 说回隋朝,虽然大业年间,整个社会风气都在迅速南朝化,隋炀帝麾下的主力军团仍然是北朝风格的重装部队。我们可以看看史料记载—— 大业七年,征辽东,炀帝遣诸将,于蓟城南桑干河上,筑社稷二坛,设方壝,行宜社礼......... 帝服大裘以冕,乘玉辂,祭奠玉帛,并如宜社。诸军受胙毕,帝就位,观燎,乃出........... 众军将发,帝御临朔宫,亲授节度。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 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 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 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 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 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 前部鼓吹一部,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鼓、金钲各二具。后部铙吹一部,铙二面,歌箫及笳各四具,节鼓一面,吴吹筚篥、横笛各四具,大角十八具。 又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 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二十四日续发而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 天子六军次发,两部前后先置,又亘八十里。通诸道合三十军,亘一千四十里。 隋军一个军大概是12000人,其中步兵8000人,分属4个团,每个步兵团2000人;骑兵4000人,分属4个团,每个骑兵团1000人。 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总计出动了30个隋军军,一个隋军军的规模大概是2个罗马军团(一个罗马军团5000-5500人左右),合计一征高句丽大概是72个罗马军团的规模!!!!!!!!!!!!!!!!!!!!!!!! 隋炀帝本人对于此次出征的规模是非常满意的,他曾经写下御笔诗夸耀自己的具装骑兵武力强盛——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与之类似规模的还有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原本计划的唐高宗李治对高句丽的御驾亲征(最终被武则天劝阻作罢),此战由苏定方和契苾何力以及薛仁贵、任雅相、萧嗣业诸路并进,合计约35个唐军军团+突厥/铁勒军团。按照《太白阴经》的记载,一个唐军军规模大概12500人,这支恐怖的唐军+草原诸胡联军可能有多达88-100个罗马军团的规模!!!!!!!!!!!!!!!!!!!!!! 庚辰,以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凡三十五军,水陆分道并进。上欲自将大军继之;癸巳,皇后抗表谏亲征高丽;诏从之。 ........................................................................................... 按照史料记载,唐高宗为了此次御驾亲征,特意改元“龙朔”,仅仅一支唐军前去踩点探路的先锋前卫,就大概动用了8-10个罗马军团的兵力........................................................... 不过,龙朔元年的唐高宗“御驾亲征”最终以虎头蛇尾告终,唐军刚渡过鸭绿江,因为征召的漠北部落实在太多,严重影响了草原的经济生产,铁勒九姓不堪其扰,爆发超大规模的民变和兵变。大量的唐军只能回师漠北,镇压叛乱(著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就发生于此时),此次史上最大远征也就无果而终。 关于华夏王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动员能力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战争规模,欧洲人也觉得非常离谱。在Reddit上关于欧洲中世纪战争的一个评论,有人写下一条高赞——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最大的战役了,不过对于中国人只是酒吧斗殴而已。 |
|
Reddit上的神评论——“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对于中国只是寻常酒馆的聚众斗殴而已。” |
|
一条Reddit上非常贴切的评论。一个老外说:“这就是我喜欢中国的原因,我感觉这是个战锤风格的国家。” |
|
战锤40K里的人类帝国可能就是根据中国的历史描述的。在伟大的开国皇帝的领导下,神皇通过伟大的征服统一了已知世界。但是,战帅“安禄山”受到邪神的蛊惑,野心不断膨胀,最终率领帝国1/3的军队叛乱。随后的战争是启示录级的,泰坦在对捍,大地在震颤。安禄山之死也永远带走了富强的帝国。 中国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开国不久,王朝动员能力巅峰时期,都是启示录级的战场,动辄几十一百个罗马军团规模的远征军集群出动。 |
|
围攻平壤失利,补给断绝的9个隋军合成军(总计108000战兵,合计民夫估计超过30万)在今天朝鲜的清川江被高丽军队利用决堤放水+骑兵背冲的方式全歼。此战的隋军总指挥官是八柱国于谨的孙子于仲文,隋军副指挥官是宇文述;高丽军总指挥官是乙支文德。图为高丽具装(右侧)正在攻击一名隋军具装(左侧) 萨水/清川江之战中隋军在今天的朝鲜一次性报销了9个军,大概相当于一次性被全歼了20个以上的罗马军团(以单次损失规模而论,罗马人有史以来最大的失利是公元前105年的阿劳西奥,此战中末代的罗马公民兵大概合计19个军团(10-12个罗马军团+7-9个辅助军团)被日耳曼辛布里、条顿两个部落一次性打包全歼,此次失利推动了罗马公民兵(类似于府兵)的废除和马略改革以及募兵制的兴起),隋军9个军只逃回来2700人。这次损失大概相当于隋军出征总兵力的约1/3,这样毁灭性的失利战报传至辽东,最终导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的战争破产。 20个罗马军团已经是罗马在倾国出动了,打完阿劳西奥,罗马和意大利盟友几乎家家都要披麻戴孝,但是同等规模的中国军队只不过是隋炀帝远征的先锋军而已..................................................................... 那些在公元四世纪被欧洲人认为规模毁天灭地的罗马内战——比如公元312年的都灵会战、公元351年的穆尔萨会战、公元394年冷河会战,相比于唐帝国安史之乱的启示录级会战——比如公元756年灵宝之战、公元757年香积寺之战、公元758-759年邺城之战等战役的规模也要小很多。 |
|
邺城之战,唐军方面出动了9个节度使,合军有20-21万战兵,算上民夫可能有60万以上,罗马最大规模的内战一方出动人数不会超过邺城之战唐军的一半。由于集权和恐怖的秦制,古典和中世纪的华夏帝国的战争是战锤风格的启示录会战,战争规模是欧洲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此次战役的高丽军总指挥官乙支文德也被视为高丽的民族英雄,今天韩国和美军最大规模的年度军演的代号就是“乙支自由卫士”,以抵御来自北方的超大规模敌人。 |
|
美韩军“乙支自由卫士”年度演习,这个“乙支”就是在清川江全歼隋军9个军的高丽名将乙支文德。 一征高句丽中隋军被寄予厚望的具装骑兵精英们表现是很糟糕的,高丽军队压根不与隋军堂堂正正会战,而是一路袭扰,坚壁清野,并广筑城堡,隋军的9个军只好在于仲文和宇文述的指挥下,脱离大军补给线试图一战击破高丽首都平壤结束战争。这9个军的隋军由驮马自行背负补给,最终在自行携带的补给消耗完后,在回师路上被高丽军设伏全歼。 |
|
高句丽的辽东-鸭绿江防御体系由连绵不绝的城堡山城要塞组成。高句丽是类似欧洲中世纪那种分封封建体系,城主的城池都是家传的自有产业,你要让这些封建贵族出境征战,他们战斗力拉的一笔,但是他们保家卫国时就非常有积极性,拥有很高的韧性。隋唐王朝对于这种分封封建城堡体系一筹莫展。 高丽的首都——平壤,顾名思义,这是高丽一座罕有的平原城市。 第一个对北朝缓慢笨重的具装骑兵提出批评和修正的军事家是隋朝第一名将——杨素将军。 |
|
开皇十八年,隋军于漠南击突厥之战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赐物二千段,黄金百斤。 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 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 达头闻之大喜,曰:“此天赐我也。”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馀万而至。 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说的是常规的北朝具装骑兵以往出塞,因为披挂马甲以及具装骑兵整队和完成加速的时间很长,具装骑兵都使用战车和步兵以及大量拒马保护,保护阵中“脆弱”的具装骑兵,避免一开战就被柔然/突厥的快速骑兵杀穿。 杨素嘲笑这种战法——这只不过是自守贼而已,哪有这样取得胜利的?! 于是在开皇18年隋对东西突厥联军(西突厥达头可汗+东突厥都蓝可汗)的会战中,下令自己的快速骑兵脱去马甲,以快打快,突厥人以他们轻骑兵的机动性自豪和引以为傲,从没想过对手能和自己一样快捷——而且农耕民族的骑兵更有组织度。杨素率领精锐骑兵直突西突厥中军,于是,突厥人一下子被打垮了,损失惨重,狼狈逃窜。 当然了,杨素对于隋军的改革其实只不过半途而废。在这次骑兵风格转换中,最主要的军事改革家是隋末唐初的李世民。 |
|
李世民,画师:咪咪妈的刘sir。李世民是隋唐时期具装骑兵向轻骑兵战术风格改变的最主要推手。为了追求快速突破,昭陵六骏的六匹战马全部没有具装。 在隋末年间,身为晋阳留守的唐国公李渊就开始模仿突厥人的驰射战法—— 仁恭以帝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所为,不敢违异。乃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每逢突厥候骑,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帝尤善射,每见走兽飞禽,发无不中。尝卒与突厥相遇,骁锐者为别队,皆令持满,以伺其便。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以其所为,疑其部落。有引帝而战者,常不敢当,辟易而去。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帝知众欲决战,突厥畏威,后与相逢,纵兵击而大破之,获其特勒所乘骏马,斩首数百千级。自尔厥后,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李渊的这支轻骑兵很多时候是交给年仅18岁的李世民指挥的,李世民在非常年轻的时代就负责率领骑兵军团配合时任晋阳留守的李渊作战。让人想起亚历山大大帝年仅十几岁就开始率领精锐骑兵配合父王腓利二世作战。这样的军事经历对于他们的指挥水平成长至关重要。 高祖拒历山飞也,深入贼军,重围数匝。 帝望见之,将轻骑突围而进,弓矢乱发,殪数千人。既接,短兵所向必溃,救高祖於万众之中。 ——《册府元龟.帝王.神武》 我们可以发现,李世民亲率的这支突厥风格的快速骑兵不仅是“轻骑”,而且是人披甲马不披甲的弓骑兵,所以可以“弓矢乱发”。 在李渊入关中的潼关之战,守将屈突通令部将桑显和率领数千骁果具装骑兵夜袭唐军,刚成立不久的唐军几乎要被打垮,关键时刻,李渊麾下的突厥轻骑兵从背后背冲隋军重骑兵,瞬间扭转战局。 通令显和夜袭文静,诘朝大战,显和纵兵破二壁, 唯文静一壁独完,然数入壁,短兵接,文静中流矢,军垂败,显和以士疲,乃传餐 食,文静因得分兵实二壁。会游军数百骑自南山还,击其背,三壁兵大呼,奋而出, 显和遂溃,尽得其众。 高祖兴太原,大奈提其众隶麾下。桑显和战饮马泉,诸军却,大奈以劲骑数百,背击显和,破之,军遂振。 这位史大奈是西突厥特勤,跟随由于铁勒大起义兵败的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入隋,并在随后加入唐军,在潼关之战中,西突厥的轻骑兵背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随后的洛阳和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领的无马甲轻骑兵快速冲锋都发挥了一锤定音的功效,我们看看虎牢关之战的记载—— 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 ——《资治通鉴.武德四年》 一直到贞观乃至唐高宗-唐玄宗时期,唐军精锐骑兵主要选拔的,仍然是骑射技巧。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手、步射。 ——《新唐书.兵志》 选拔出来最精锐最优秀的府兵,称之为越骑,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骑射”。 而李世民本人的亲军,更是以骑射为本务。 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又置北衙七营,选材力骁壮,月以一营番上。 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鞯,为游幸翊卫。 ——《新唐书.兵志》 说的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复置的玄武门飞骑,选取方法是选取户口二等的良家子,身高177cm以上,强壮,以骑射、举重等作为测试。再从中挑选出100名左右“善射者”作为自己的游猎贴身保镖。 |
|
根据敦煌壁画还原的初唐景象——离开敦煌的粟特商队,由唐军骑兵护送,贞观时期风格,注意用弓韬收纳的骑弓。 |
|
敦煌壁画中的唐军精锐骑兵复原,唐军精锐骑兵大体是快速马不披甲的冲击-骑射弓骑兵部队。 唐军偶有使用具装骑兵的案例,比如程知节-王文度对西突厥的失利远征—— 副大总管王文度害其功,谓知节曰:“虽云破贼,官军亦有死伤,盖决成败法耳,何为此事?自今正可结为方阵,辎重并纳腹中,四面布队,人马被甲,贼来即战,自保万全。无为轻脱,致有伤损。” 又矫称别奉圣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其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师还,文度坐处死,后得除名。 王文度使用北魏到隋朝的旧战法——使用鹿角和步兵方阵等保护阵中的具装骑兵。结果西突厥选择不与唐军交战,结果战马多被累死,此次远征也徒劳无功。 |
|
天宝年间的河西节度使麾下的具装骑兵画像砖。唐军会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要披挂马甲,总的来说,披挂马甲的机会不多。 安史之乱中的燕军和唐军精锐骑兵也以快速的弓骑兵为主,我们可以看看杜甫的《悲陈陶》—— 《悲陈陶》 [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说的是公元756年的陈涛斜会战,唐军在房琯的指挥下以田单的火牛阵对阵安守忠的“曳落河”重装弓骑兵,收获了惨败,哥舒翰灵宝之战后收拢的最后的陇右-河西精兵被胡乱指挥一战送个精光。 在香积寺战役前,唐军以重金(允诺可以随意劫掠长安)为代价换取了回纥4000精锐骑兵的支援,回纥的骑兵快速弓骑兵风格仍然十分明显。 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 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 说的是香积寺之战,靠着回纥快速弓骑兵迂回战胜安守忠麾下曳落河后,燕军患上了回纥恐惧症。在收复洛阳的战役中,李嗣业率领回纥骑兵骑射背冲燕军,燕军再次惨败。 |
|
壁画上的回纥骑兵,装束与唐军骑兵非常类似。在府兵的越骑、飞骑衰落,突厥叛离之后,回纥骑兵是大唐所能招募到的最强悍的骑兵部队。他们的战斗力相比于安禄山的契丹/奚族曳落河还要更高一筹。取代具装骑兵的快速无马甲中型骑兵 进入公元6-7世纪,无论是东方的中国(唐帝国),还是西方的东罗马以及中东的萨珊波斯或者阿拉伯圣战军,一个很明显的装备态势变化就是——相对轻装的半具装骑兵甚至快速无马甲的中型骑兵开始取代缓慢笨重的具装骑兵。 改变首先从萨珊波斯开始。 |
|
上图:克孜尔千佛洞的嚈哒快速重骑兵,大概公元550年前后;除了没有马镫之外,他们与1-2个世纪后的唐军重骑兵几乎没有区别。下图:公元750年前后的唐军精锐骑兵,注意几乎和人一般高的重型中亚血统马匹,肩高预计在1.6米以上,比1000年的西方板甲骑士的重型马丝毫不差。 在公元5世纪与嚈哒的战争中,萨珊波斯传统的精锐具装骑兵损失惨重。在北线,形势也非常严峻,恐怖的匈人帝国甚至需要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合力在高加索组成防线才能勉强抗衡。 |
|
大名鼎鼎的杰尔宾特“里海之门”。这座史诗级要塞由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共同防御,防御那些来自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最恐怖最野蛮的敌人,比如匈人和突厥人。这座史诗砖石巨墙高度达到16米,甚至比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还要高大。 |
|
萨珊波斯防御来自东方游牧群的防线,分别是左侧高加索山区的要塞群以及伊朗北部的戈尔贡长城防线。这是波斯帝国的九边要塞。 对阵使用大量重步兵军团的罗马帝国,萨珊波斯强悍的快速中装弓骑兵掩护配合具装骑兵的战术往往无往不利,能够占据上风;但是面对东方迅如雷霆的半游牧敌人嚈哒,萨珊波斯就日常要孔夫子搬家,罕有胜利。 |
|
这幅公元1490年前后的波斯细密画,描述的是公元484年萨珊波斯的万王之王卑路斯之死。在公元484年,今天阿富汗的巴尔赫,萨珊波斯皇帝卑路斯一世御驾亲征,在此地全军覆没,波斯皇帝脑袋都被砍了下来。卑路斯一脉的波斯皇室在此战几乎全部战死。 在巴尔赫之战中,嚈哒的唐军风格快速中装骑兵(或者反过来说,唐军是嚈哒风格)使用大量的壕沟陷阱和高速机动戏耍了萨珊波斯缓慢笨重的具装精锐,并以很小的伤亡全歼了萨珊波斯的大军。 在卑路斯一世之后的数十年,萨珊波斯开始被迫向嚈哒上缴岁币。巴尔赫之战就是萨珊波斯的土木堡之败,由于中央直属的野战精锐被一把送个精光,萨珊波斯在未来数十年内都要任由嚈哒入侵劫掠,直到伟大的库思老一世皇帝开始扭转战局。 库思老一世皇帝(公元531-579年在位)时期,萨珊波斯迎来了中兴。这位皇帝重建了帝国军队,萨珊波斯以往缓慢笨重的全具装逐渐被更加灵巧轻便的半具装甚至无马甲重骑兵取代。 |
|
库思老一世改革之后的萨珊波斯精锐Zhayedan“不死军”。一般只披挂锁子甲,马身也只有半具装,甚至只有皮革半具装。这些全新的Zhayedan们也日趋地双重功效化,不仅可以冲击,也可以骑射。在公元6世纪以后,全具装近战骑兵已经几乎从萨珊波斯军队中消失。 当然,库思老一世皇帝能够最终战胜嚈哒人,一来是因为嚈哒人为了更好掌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放弃了游牧生活,转入了定居,这就给了萨珊波斯更便利的犁庭扫穴的机会。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天山北麓草原上突厥人的崛起以及与萨珊波斯的结盟。 |
|
《帝国时代2》重制版的公元560年布哈拉之战。此战中萨珊波斯皇帝库思老一世和突厥汗国的西部叶护(副汗)室点密(伊利可汗阿史那.布明的弟弟)组成联军,向统治七河流域、河中粟特和大夏的嚈哒汗国展开了复仇。 |
|
如李唐的御用文人温大雅笔下所写,突厥人的骑兵风格是快速轻装的骑射手部队。图为复原的突厥贵族重骑兵,以马槊和骑弓作为主要武器。"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 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 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 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 ——《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 正如温大雅所言,突厥人的骑兵风格是非常迅疾快速的,他们的甲胄非常轻装,以至于可以当做衣服来穿。他们的骑兵相比于萨珊波斯和嚈哒都更为轻装,机动性也要全面胜出。 |
|
1是萨珊波斯的呼罗珊精锐重骑兵,萨珊波斯末期,他们的盔甲不定,扎甲或者锁子甲均有;2是中亚的西突厥骑兵。突厥的骑兵相比于萨珊波斯的骑兵盔甲风格更加轻便。 在布哈拉之战中,经历全面改革后的轻装化萨珊波斯军和更加轻装快速的西突厥联军联手歼灭了嚈哒汗国的主力,最终灭国了盛极一时的嚈哒汗国。但是胜利后,由于利益瓜分不均以及双方都想染指掌控丝绸之路,萨珊波斯和西突厥这对曾经的盟友也愈发反目成仇。之后的三次波斯-突厥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在第三次波斯-突厥战争中,突厥靠着与东罗马的结盟,快速击破了萨珊波斯的高加索要塞体系,之后东罗马狂暴轰入两河,几乎彻底打垮了萨珊波斯,波斯的野战军精锐在一系列战役中大量损失,为之后被阿拉伯的迅速征服埋下了伏笔。 |
|
最左侧的是阿拉伯的轻装骑兵,他们基本没有具装,骑着非常快速的阿拉伯马;中间是萨珊波斯末代的半具装骑兵。注意这名萨珊波斯骑兵是穿了锁子甲的,只是外面套了一层罩袍。 在萨珊波斯的部队轻装化改革之后,与之相爱相杀的东罗马也开始了部队轻装化改革。不过,东罗马同时受到萨珊波斯以及匈人和之后的阿瓦尔人的影响,骑兵轻装化的改革也更加彻底。 |
|
在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时期(公元527-565年在位),东罗马最重装的骑兵大概是类似萨珊波斯的半具装骑兵(上图)。不过这些半具装数量也很少,占东罗马骑兵绝对主力的是匈人风格的无马甲快速骑兵(下图)。 |
|
一世双雄——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左侧)和库思老一世皇帝(右侧)的戎装图复原。这两位皇帝治下,东罗马和萨珊波斯都达到了极盛状态。 查士丁尼皇帝麾下最精锐的骑兵,是各位名将帐下的蛮族家丁骑兵,他们被称之为“布契拉里”。 |
|
弓马娴熟的蛮族“布契拉里”是查士丁尼皇帝麾下最强悍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这些武士风格非常类似于安禄山的同罗/契丹“曳落河”或者李成梁、祖大寿、吴三桂等边将麾下的夷丁突骑(蒙古精锐家丁)。 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布契拉里”骑兵的来源大部分是匈人,当然也有萨尔马提亚人、汪达尔人或者亚美尼亚人甚至是波斯人。“布契拉里”的意思就是“吃饼干的人”,含义是他们的薪水非常高,食品也都是精细化制作的细粮。 “布契拉里”的战马基本不披任何马甲,取的就是轻装和快速。他们一般都是贝利撒留或者纳尔塞斯等名将的私人部曲和家丁,作为战场预备队使用,以发挥他们疾如烈风的作战特点,利用超高机动性在战局最关键时期投入,瞬间扭转战局。 早在罗马帝国后期,罗马皇帝就开始下放将领权限,允许他们自行招募武艺娴熟的精锐武士作为部曲家丁。到了查士丁尼皇帝时期,为了开疆拓土,查士丁尼进一步放开了将领家丁部曲的招募规模。 根据史料,早年查士丁尼麾下的第一名将贝利撒留将军的“布契拉里”私人家丁骑兵的规模是300骑,后来逐步扩张到1500骑,到了后期甚至逼近7000骑的规模,甚至已经接近安禄山的8000“曳落河”的规模。 东西方具装骑兵于11-12世纪的复兴与再次衰落 |
|
《铁马冰河入梦来》,画师:“现在又叫Songbird了”。公元11世纪后,东西方再次迎来了具装骑兵的复兴。 (未完待续,其实是懒得写了,这篇文章写太久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
于谦怎么感觉有点呆滞了? |
有哪些十分惊艳的建筑? |
这些画为什么把这么漂亮的姑娘画成大妈? |
什么是好的户型? |
曹云金在京城有五层楼别墅,但他相声剧场生 |
用 LaTeX 能画出哪些酷炫的图? |
为什么似乎现在的00后倡导“不婚主义”? |
为什么摄影高手都不用自动档?为什么会说要 |
《原神》某博士厨对角色千织的厌恶,除了过 |
如何评价曹云金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