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什么是后现代(Postmodernism)?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什么是后现代(Postmodernism)?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者的骄傲,但他不认同这个概念,觉得这是模糊的。后现代到底是什么,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思潮,还是一种无具体所指的精神?后现代的含义这些年是否…
后现代并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或者完备的哲学,通常指对于现代文化现象的不同分析和理解,以及对于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的描述。
通常学者倾向于将后现代看作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即后现代就是现代性的反面。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大多是研究后现代主义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例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福柯(Michel Foucault),罗蒂(Richard Rorty),波德里亚克(Jean Baudrillard)。
现代性
在讨论后现代之前,有必要对何为现代性作出解释。
现代和前现代的分界线一般认为,以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界限,之前为前现代,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则为现代。前现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就是政治制度的改变(民族国家的兴起),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科技发展(工业革命),法律系统化体系化(民主宪政体制的建立)。
韦伯 (Max Weber)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将现代性定义为由宗教思想和超自然世界观逐渐分化三个具有独立价值观的领域,科学(science and knowledge), 道德(morality)以及艺术(art)。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采纳了韦伯对现代性的认识,将现代性的事业定义为:“根据其各自内在逻辑不断追求客观化的科学,道德和法律的普世化,以及艺术的自主化。同时释放出它们各自高深内容和实践运用中所积累的认知上的潜力,也即对所有社会关系的理性化建构。” [1]
由此,现代性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宗教的衰落,启蒙精神的兴起。启蒙精神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相信凭借人类的理性,可以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找寻规范人类行为的普遍原则,建立公平正义尊重人类尊严的社会,达成对美的终极追求。无论是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均建立在人类理性的释放的基础上,所不同的是对根本原则和制度的建构。这些主流理论通常又被称为 metanarratives(元叙事话语)或者 grandnarratives(宏观叙事话语)。[2]
后现代
与之相对应,后现代则直接挑战人类理性的力量以及宏观叙事话语。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世界的存在,并怀疑所有关于正当性的宏观叙事话语。后现代主义质疑科学和理性的稳定性,认为根本无法以此为基础构建对社会的稳定论述,因此试图推翻以上宏观叙事话语的说服力,认为它们已经无法为思想或者行为提供正当性或合法性的论述。[3]
后现代对所谓真理、理性、客观事实的认识与现代性有着根本的不同。尼采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从根本上对真理、理想、事实持否定态度,尼采不相信有客观和普遍真理的存在,怀疑理性的力量,不相信人类可以掌握客观世界。尼采认为只有对世界不同的诠释,而没有绝对的真理。需要注意的是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理论和证据的基础之上,而非尼采当初首先提出怀疑论时的非理性。
后现代主义由此试图从形式主义,本质主义,国家主义,乌托邦,乃至民主制度的虚妄和全能主义中跳出,强调对不同个体的经验进行具体的理解和诠释。这解释了为何后现代主义会对“叙事”(narrative)尤为关注。后现代主义强调沟通和信息对于受众的影响,因此叙事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传递,传递信息的行为本身还体现了讲述者和收听者的不同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4]
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对“语言”(language)的反思。传统观点认为语言与世界是相匹配的,同质的,人类通过语言认识世界,描述和分析。我们通过语言进行对话,从而沟通。后现代认为语言不过是异质的符号系统,充满主观性,任意性和偶然性。对话被看作对手之间的对抗,不稳定,内含冲突与矛盾。[5]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通过不同的语言来认识和谈论世界,因为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是没有办法在同一范畴下被认识。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后现代的世界由不断变化的视角组成,没有一个根本的参照体系,真理遥不可及。
由于缺乏一个对正当性的论述,后现代眼中的客观事实也不是不言自明的。对多元视角的重视直接导致个体经验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科学不过是不同价值判断的集合体。法也失去了普适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相反,法内含不确定性,对抗性以及边缘性。后现代对多样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歌颂也使得艺术再也不是简单的审美,艺术变成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即是大杂烩,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文化同时存在于我们时代的艺术创作中。[6]
总结
总的来说,后现代强调了人类的理性的局限性,真理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后现代主义在近几十年来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例如强调对不同价值、信念、生活方式的包容,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传统和主义。但后现代一个极大的缺陷也恰恰在此,如果始终缺乏一个系统的论述和哲学,那么后现代的解构和批判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本质?如果要区分正当和不正当,公正和不公正,只能依靠规范性、道德性,法律性的普遍原则,在此原则之上,通过理性思考和超越各种局限性,尽可能接近真理。因此虽然在很多方面后现代主义都很有启发性,我很难认同它对启蒙理性彻底的驳斥以及对真理的虚无态度。
补充:正文里忘记定义正当性了。正当性即是探讨关于什么是合法的(legal),什么是正确/正当的(valid),以及某一行为是否是正确的(correct)以及可被证明是合理的(justifiable)。
注:
[1] Jürgen Habermas, ‘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 in Charles Jencks (ed.), The Postmodern Reader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2), 页 45。
[2]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in Steven Seidman (ed.), The Postmodern Tur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页 27。
[3] Lyotard转而研究是否paralogy可以代替宏观叙事话语成为新的正当性论述。
[4] Steinar Kavale, ‘Themes of Postmodernity’, in Walter Truett Anderson (ed.), The Fontana Postmodernism Reader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6), 页 21。
[5] 同上,页 21-2。
[6] 同上,页 23。
参考文献:
高宣扬《后现代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Best, Steven and Kellner, Douglas,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1).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Ha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9).
Habermas, Jürgen, ‘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 in Charles Jencks (ed.), The Postmodern Reader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2).
Jencks, Charles, 'What is Post-Modernism?', in Charles Jencks (ed.), The Postmodern Reader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1992).
Kavale, Steinar, ‘Themes of Postmodernity’, in Walter Truett Anderson (ed.), The Fontana Postmodernism Reader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6).
Lyotard, Jean-Franc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in Steven Seidman (ed.), The Postmodern Tur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请不要转载。
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都是我自己翻译/理解的,如果认为有不准确欢迎联系我讨论。


广告
格沵(GERM)可口可乐联名款潮酷水杯 可乐红 390ml
知乎
¥83.00
去购买?
入门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15讲》
C1 “现代性”概念与启蒙(enlightenment)精神
S1 “现代性”概念的起源与界定
P1 起源
(1)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的词源学的考察
——modernity,《牛津英语词典》,1672年首次出现。
--——法语中的出现追溯到19世纪。
(2)沃波尔对“现代性”的理解:意味着对审美的某种微妙的感觉,一方面接近个人风格的概念,一方面接近“观念与错词的晚近倾向”。(主要与声音和语调相关)
(3)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作为一种强烈的、当下的时间意识,与代表着永恒和不变的“过去”相区别,强调艺术应当着眼当下、转瞬即逝的事物的感受,对瞬时的灵感和情感的捕捉。(主要是一种对现代的艺术的倡导观念)
(3)詹姆逊对“现代性”的理解:指出公元5世纪就曾存在,不过作为一种年代的分期。然而,因为征服和变迁,“现代”对知识分子而言,是一种和“过去”划分界限的尺,这种“分界”使得“现代”所蕴含的特定意义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是深层的界限意识)
P2 界定(主要的三个)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
——将现代性视为现代社会或者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构。
——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和“资本主义”。
——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根本上是“制度性的转变”,体现了两个突出的结果,一是对社会而言,开始了“全球化”;二是对个人而言,确立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思考和追求。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视现代性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构建一种新的知识和时代。
——个人的自由是构成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自我确认的原则。
——核心是它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确认(因为中世纪的时候,宗教提供了这些答案)。
——既然世界不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人的理性的设计,所以理性也成了现代性的安身立命之地。
(3)福柯
——现代性是“一种态度”,不是历史时期和时间概念。
——根本上是批判的精神
S2 启蒙与现代性
P1 启蒙
(1)启蒙是现代性的根,启蒙之后的思想对启蒙的尖锐批判,也能意识到启蒙就是根的状况。
(2)启蒙的宗旨是运用理性来破除宗教迷信和盲从,用科学来消除神话和幻想,使人摆脱蒙昧,达到思想与政治上的自主性。
(3)启蒙的基本价值和精神:理性、科学与自由。
(4)现代性也就是根据对启蒙的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追求,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
P2 理性
(1)理性主义建立在对“理性”的确认上,体现为思想、反思、从事逻辑和判断的能力。很多领域都声称理性的重要性。
——认识论上
——伦理学上
——宗教学上
(2)广义的理性主义:是包含经验主义的,本质上是与盲从、信奉天启真理相对立的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和意识,也就是遵从理智。
——比如洛克,也肯定了经验不仅仅来自感觉,也由于内在理性。所以洛克强调相信经验,不是外在的权威、传统和信仰,也体现了广义的理性主义。
(3)一般将理性主义溯源到笛卡尔,笛卡尔(1596-1650)为理性主义注入了“怀疑”。“怀疑”的首要批判便是宗教迷信和神秘。
(4)这种批判本质上是对宗教的权威化和神圣化的解构,这令的现代有一种“祛魅”的意味,世界进入世俗化,文化开始理性化。
——认识论上,确立了知识的一些标准,如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
——真理观上,存在着普遍的和永恒的规律,科学的目标就是把握它。
——人性论上,则是具备着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性。
P3 科学
(1)“理性论”,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所代表的演绎方法论,以数学为楷模,从普遍的公理演绎出个别性。
(2)“经验论”,牛顿和洛克所代表的归纳方法论,以从观察、个别性的知觉出发,最终得到普遍性的经验。
(3)后来,“经验论”成为了主流,演变为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等。从对认识的感觉经验的强调,排除非科学的臆测、假设、迷信等,划清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再后来,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区分了科学认识的对象领域和道德思考的对象领域的区分,科学认识的领域,仰仗着经验;道德思考的领域,经验难以触及,我们不能认识,但可以思。
P4 自由
(1)基点是对自由权利的保护。
——注意下洛克的论述。
——启蒙的自由的本质实际上是“以人为本”,人和社会的两级中,人是本质。
——这促成了社会、制度等的现代性转变。
(2)对自由的一些理解
——霍布斯:认为自由按照确切的意义来讲,是指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这种外界障碍根本上是政治权力,所以自由本质是不受政治权利所控制。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卢梭(《社会契约论》):在孟德斯鸠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们制定公约,所以服从公约(权力),也属于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违背自由。这一层面上,便让强迫别人服从公约具备了合法性。
(3)以赛亚·柏林(《论自由》)
——“积极的自由”:“成为某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通过理性的自我主导、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意味着如果遇到了阻碍,无论阻碍来自什么,都可以清楚的自由。
——“消极的自由”: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的领域内保有自己的空间,不受阻碍和干涉的自由。
——区别在于对权力和自由的疆界的划分。积极的不依赖权力,不寻求权力的庇护,甚至可以清除权力和反抗别人的自由;消极的受权力自身的保障,从而范围内允许自由的肆意。
C2 现代性的性质与特点(从哲学的视审视现代与后现代性)
S1 “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P1 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
(1)本质是宗教的影响和控制的衰落,对世俗生活肯定的过程
——文艺复兴时,重新发现人性,人性的复归。
——启蒙运动时,更加旗帜鲜明的反对迷信和盲从,张扬了人性,传统的宗教崇拜开始向世俗所下移,撤出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2)施特劳斯指出,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世俗化了的圣经信仰。”
(3)根据施特劳斯的观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性是一切事物,包括精神层面和世间层面的世俗化的总和的反映,世俗化则体现在人性取代了神性,成为判断和建构的核心。现代性衍生的这一过程主要是宗教的分离,人的世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到了人的理性的注视下,人获得了把握了自我的权力。
(4)宗教的世俗化的过程的几个方面
——理性化。用理性为判断和衡量事物合理性的标准,取代宗教的判定地位,也就是作为新的权威。
——宗教退出世俗的领域,成为精神生活的事情,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获得独立性(格里芬将现代性视为三种分离,特征是世俗化,即政治和宗教的分离,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分离,经济与道德的分离。前两者可以视为社会结构的分离,后者可以视为观念意识的世俗化。)。
(5)康德和黑格尔对启蒙批判宗教的不同态度
——康德赞同,康德批判了和否定了上帝存在,试图将宗教转变为一种“道德上的信仰”。
——黑格尔反对,主要目的是实现人与神的“和解”。黑格尔认为宗教属于精神范畴,所以是某种“绝对理念”,人的精神是个体精神,宗教(上帝)则是普遍精神。
——都认为宗教的作用是服务道德的。
——本质上,两者都是做出了区分,认为宗教属于精神领域,而不是世间的领域,自由则穿越这两个领域。康德认为世间的宗教是不成熟的,精神领域的从属道德的才是成熟的;黑格尔则认为世间和精神的宗教都有着自由,所以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P2 “理性”与“理性化”
(1)“理性”。本质上是人的代名词,被确立为人的根本,是现代性的世俗世界的权威。
——笛卡尔视理性为天赋的思想能力。
——斯宾诺莎视理性为高级的认识能力。
——莱布尼茨视理性为认识普遍必然的真理的天赋。
(2)康德的思考使得理性和现代性有了明确关联,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理性的运用是启蒙发生的前提,启蒙则是现代性产生的先决条件。
——第二方面:理性视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无论在认识论上(经验认识的规则先天的处于理性之中,所以康德认为,认为自然立法)还是道德上(理性提供了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道德律令提供了善恶的标准)都是最高的根据条件。
(3)黑格尔通过证明理性是人类精神意识的最高峰,到将其证明为一种思维逻辑,最后提出了评价事物的理性标准,这一论证过程将理性推向了高峰。
(4)理性、合理性、理性化的关系
——理性是经历过现代性的洗礼后世俗世界所推举出的权威,被视为人的根本和人的代名词,是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是现代性产生的先决条件。
——合理性是指对某一命题或者事件是否符合所确立的标准的判断体系。
——理性化是世俗世界或者精神世界对合理性的这一套标准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
——三者关系,理性是理性化的基础,是理性化的前提和希望宣扬的事物;理性是判断合理性的依据,没有理性便没有合理性。
P3 “自由”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1)康德明确宣称的道德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是形而上层面的,进入到了“人是什么”之中,随后康德指出,人是目的,永远不会是手段。
——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因为道德上的自律,这种自律的根源是自由意志。
——康德的先验(来自非经验的、纯粹的“理性”本身)的自由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确定,意味着人之上没有凌驾者,人依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为自然和道德立法。
(2)黑格尔的现实的自由
——黑格尔强调,“只有在个人属于伦理的现实时”,人的主观上所规定的自由权利才可以实现,这种客观的“伦理的现实”,则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市民社会的目的是“私人的利益”,国家的目的是“普遍的利益”。
——黑格尔所重申的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后来被视为国家和家庭之间受调节的领域。
(3)康德的自由和黑格尔的自由从精神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了现代性的自由的基石,康德的自由确立了人的主体性,拔高了人的地位,明确的理性的地位;黑格尔的自由,则从现实层面明确了自由的如何实现和体现,而对自由的追求,则是现代性这一范畴的根本价值。
(4)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性的内涵(哲学层面上):现代性是以理性为指导和权威,以世俗化的过程为反映,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
S2 现代性与现代化
P0 方便理解的自我界定:现代性是一种特定的时代属性,反映了以理性为指导和权威,以世俗化的过程为演变方式,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
P1 “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辨析
(1)从因果关系上说,“现代化”是动态的原因,“现代性”是静态的结果,是通过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社会转型等过程,产生了作为“属性”的概念。
(2)从本质范畴上说,“现代化”可以实证,通过一些指标可以来衡量和判断,“现代性”则没办法通过量来进行衡量,前者是属于事实的、可以量化的实证问题,后者则是价值上的指的目的取向、内在原则、行为方式等如何的问题。
(3)从概念深度上说,“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等层面所谈论的范畴,可以数量化和可视化的概念,“现代性”最根本上则是哲学层面的对时代本质和精神的反思概念,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特征,对这一属性的价值和所属进行反思和认知。
(4)对现代性的反思,不仅要涉及现代性的合理性,也要对这种合理性进行“确证”,也就是要对现代性的目的、现代性的原则等提供一套话语体系。
P2 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话语系统
(1)哈贝马斯曾经指出,关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是“现代性的自我确证”。
(2)现代性的自我确证,落脚在人的本质,因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所以也就还原成理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方向,如果能超验的论证了理性所具备的能力,那么,现代性便获得了合理性。证明的过程体现为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康德和黑格尔都对此用不同的形态进行了建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否定也是从否定“主体性”的哲学开始的,从根本上去批判现代性的合理性。
——康德从“人是什么”的命题出发,将人视为目的,直接对主体性作出关于理性能力(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回答。因为理性是现代性的指标,这意味着,肯定了理性,便肯定了现代性。
——黑格尔的主体性哲学体现为,着眼于“精神”和“原则”,同时明确“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这一主旨,将主观的、观念的自由和客观的、现实的自由统一视为构成“合理性的”内容,所以,理性的主体性原则成了规律、自由和合理性的内在统一,并贯穿了所有的领域。黑格尔则从对“绝对知识”的把握来展现理性精神的自由本性,通过一致统一的合理性概念,给出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因为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这意味着,如果理性精神的自由本性是合理的,那么现代性就是合理的。
C3 康德(1727-1804):现代性的序幕
S1 “现代性纲领的态度”(《什么是启蒙》)
(1)“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指的是,不加引导,就缺少勇气和决心去运用自己的理智的状态。
(2)纲领的构成:
——理性
——自由,自由指的是“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S2 康德的现代性及建构
P1 理性(“先验性”,是理性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1)康德意义上的理性,是作为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理性。
(2)理性的区分
——广义的理性:提供规则的能力和作为判断能力的知性,提供原理的能力和作为推理能力的理性。
——狭义的理性:和知性相对而言的理性。
(3)康德全面批判理性的目的:从理性自身的能力角度,来决定人类在科学上所能认识的(知识论),在道德上是必须做的(伦理学),在宗教上是可以期望的(宗教学)。可以理解为,通过批判,来发掘理性所具备的能力是否可以取代“上帝”的权威,来确证现代性本身的合理性。
(4)理性为自然立法
——“我们一切知识都始于感性,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止于理性。”
——纯粹理性所具备先天范畴,先天范畴中引申出认识规则,这些规则是认识的根据的原理。这些规则是构成自然界认识的先验系统,理性通过运用这些规则,使得偶然的知觉知识,变成客观和普遍的经验知识。
(5)理性为道德立法
——实践理性具备道德的先天命令,这构成了道德的依据,是善的条件。
——道德上,理性是自律的,实际上意味着服从自私所颁布的道德的先天命令(有社会契约论的味道)。
——自律的基础是“责任”,奉行责任甚至为之牺牲,则具备“德行”。
(6)理性的“立法”,是因为理性所具备的先验性,表现为认识和道德的法则的先天性与规范性,作为了理性被肯定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性”的特征。“理性”是和“自然本能”所对立的,这突显了“主体性”的地位,同时,康德的“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也彰显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理性才能够作为主体的代名词。
(7)理性的神学和道德的宗教
——康德首先证明了上帝实际上就是一个纯粹的理念,因为是没办法被经验的对象。
——理性的神学中的上帝,是出于理性对道德的需要所设定的“公设”,关键是理性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道德的宗教的的终极目的是“至善”,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假设一个上帝,也就是假设一个尽头。同时,道德的宗教的法则,必须是来自纯粹理性的,而不是源于天启之类。
P2 自由
(1)道德层面上意志的自由
——内在的自由
——人们建立或选道德法则的自由
(2)政治法律层面上的公民权利的自由
——外在实践的自由
——人们享有权利,并依此从事现世生活的自由
(3)本质上,这两种自由都是根据着道德的先验规则,所以康德的自由是理性下的遵从道德法则的自由,是恪守理性范围的自由。
C4 黑格尔(1770-1831):现代世界的理性与自由原则
S0 和康德的现代性比较
(1)黑格尔将理性上升为世界的本质和灵魂,赋予了它本体论的地位。/康德意义上的理性,是作为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理性。
(2)黑格尔更关注现实世界,有更强烈的现实感。
(3)康德关心的是“应当”,黑格尔关心的是“如何”。
S1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P1 理性作为世界的本性
(1)“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理性被视为事物的本质、共性和灵魂。
(2)“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这是理性的真正哲学意义)”理性被视为事物的真理。
(3)黑格尔的哲学中,存在和理念都具备着同一性,这体现了黑格尔的现代性更关照现实世界,即通过理性,令理念和存在产生联系。
P2 理性(理念)和存在同一的辩证法
(1)阶段一:知性的阶段,“知性的思维停留在各个固定的规定性和它们彼此的差别上。”这个阶段停留在事物存在的有限性之中
(2)阶段二:辩证的或者否定的理性阶段,知性的有限扬弃自身,向相反的对立面转化。
(3)阶段三:思辨的或者肯定的理性把握了各个对立的规定的统一,意味着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并非虚无。
(4)这否定之否定(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被黑格尔视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框架。
P3 理性作为现实性的标准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注意区分,“现实”不等于“存在”。
——“存在”被区分为两个部分,“现象”和“现实”。
——存在的如果是现象,那就是偶然的,所以是不合理的;现实则相反。
S2 现代世界的“自由”原则
(1)黑格尔明确的界定了人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所以,这一本质将人的主体性突出了出来,并且和其他非自为的存在进行了区分,同时,黑格尔的自由原则更加所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包含着“应当”的层面,也包含着“如何”的层面,比如道德、伦理、法律等都视为自由的“定在”。自由是一切权利的根本,是现代世界一切领域的原则。
(2)自由意志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抽象权力”,主观意志的权力(道德领域)和客观自由的存在现实(伦理领域),这便将精神和现实连接在一起,从精神到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自由意志依靠着“权力”自我实现的过程。
(3)意志的自由(第一阶段)
——意志的自由是一种现成的意识事实,自身便是先天的,和康德不同,不需要从先天的实践理性的层面来溯源。
——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没有自由,意志就是空空如也的;没有意志,自由就没有现实依据。
——康德将事实和价值作为分离的领域,黑格尔则视其为不同阶段的连续的整体,意志的自由具备的实践态度,令观念(想法)转变为实践(实现)。黑格尔反对“抽象的自由”或者“空虚的自由”,这种自由认为能够摆脱一起限制,放弃一切目的的自由是空虚的想法,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结果。除此之外,黑格尔提出,因为实践态度不会指停在抽象的阶段,所以意志来实现自身的形式便是“权力”。
(4)财产的自由(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显现)
——意志的自由的外部存在的直接现实,便是某种所有权的现实,最直接的就是财产的自由。
——所以黑格尔反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图景,认为这是对意志的自由的干涉。
——“所有权”的提出,让自由从精神层面,彻底下行到现实层面。
(5)道德的自由(第二阶段)
(6)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自由(第三阶段)
S3 黑格尔的宗教观
(1)在黑格尔看来,宗教和哲学一样,都属于“绝对精神”,都是获得真理的渠道。黑格尔认为,因为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较高的需求,导致宗教是必须存在的。这也解释了,黑格尔对启蒙批判宗教的行为进行了反批判的原因,黑格尔认为两者是可以达成和解或和谐一致的,除此之外,宗教的本质也是道德的,那些没有和谐共存的,就不是宗教。
(2)在黑格尔的观念中,哲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
C5 韦伯(1864-1920)的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
S1 现代性的特征:理性化
(1)韦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合理性是现代性(西方)的本质,现代化的过程意味着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和资本主义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这一种在历史实在中联结起来的的诸要素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两个要素:
——理性化的世俗伦理(观念意识)。“至善”是赚钱;职业是“天职”。
——理性化的行为方式。经济行为的理性化-薄记方式;政治行为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层化;文化行为的理性化-“祛魅”的世俗化过程。
(2)因此,韦伯的“现代性”实际上,等同于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在新教伦理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
(3)理性化的世俗伦理,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从精神层面深刻的影响了行为方式的演变结果。
——构成了一种“精神气质”。
——产生“天职”的观念。
——“天职”的观念来源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4)资本主义精神可以视为理性化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一种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时代态度。
S2 理性化的诸种表现
(1)经济的理性化
——代表的薄记方式,一种严格的核算制度。
——基本含义在于理智的思考和精确的计算。
(2)文化的理性化
——表现为宗教世界观的瓦解,世俗文化的产生。
——导致了宗教伦理向世俗伦理的转变。
(3)政治和社会的理性化
——官僚制-非个人化
——依靠规范的法律运行,可以预测结果。
——技术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达到高效。
——管理者的角色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导致了个人因素的影响屈指可数。
S3 现代性的深刻矛盾-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冲突
(1)上面提到过,合理性是现代性的本质,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见S3P3(1)。
(2)韦伯视合理性为把握行为性质的一个“关系概念”
——因果关系上(行为和目的):行为对目的是有效的,那就合理。
——逻辑关系上(行为和信仰):行为和信仰一致,那就合理。
(3)合理性的范畴区分
——“目的-工具和理性”/形式合理性:“以其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欧为成果的目的。”立足预期的目的,关注最终结果。主要被归纳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
——“价值合理性”/“实质合理性”:行为依照特定的标准去践行,不论是否取得成效,无视功利的成果。主要被归纳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
(4)韦伯认为,形式合理性已经成了社会结构的一种属性,这导致了事实与价值、效率与理想的冲突,在经济系统、社会层面、法律事务等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同时,形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实质合理性,这便导致了现代性自身的内在冲突。
S4 现代性的内在冲突
(1)意义的丧失:
——从宗教观的一元论到现代性的多元的价值,意味着意义本身缺少了一个明确的权威。主体性的萌发也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分化和独立,人们有权和能力去根据自身目的的合理性去选择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这加剧了价值多元和分裂纷争。
——科学的发展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视科学是符合形式合理性的,技术手段的发展是才它的关照。
——意义的丧失是从启蒙起,主体意识回归便开始的,随着理性化的过程逐渐产生,并成为现代性的一个结果。
(2)自由的丧失:
——官僚制的蓬勃日上,官僚制是现代化的表现,追求精确、效率、迅速、稳定等,从形式合理性上看,是人类权力形式如今最完美的。
——官僚制的本质是非人格性,类似机器。
——官僚制中主要的气质是“功效原则”,这意味着行动漠视价值,行动越来越非人。
——所以,受“非人”支配的社会,是一种对主体性的磨灭和囚禁,自然没有自由。
——自由的丧失主要是因为形式合理性胜过本质和理性,导致的官僚制所呈现的后果。
(3)韦伯看来,现代性所发生和追求的基础是理性和自由,然而结果却是这两者逐渐丧失。这是很独到和深刻的结论。
C6 后现代话语的产生和后现代性
S0 “话语”的概念:话语,根据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S1 “后现代”概念与后现代话语的产生
(1)“后现代”一词的诞生
——1870年前后,查普曼用来指比印象主义还要前卫的绘画作品。(艺术风格的角度)
——1917年,《欧洲文化的危机》中,用来描绘虚无主义和价值崩溃的状况。(文化类型的角度)
——1963年,汤因比用这一概念描述西方历史的第四个阶段(1985-至今),视为文明衰落、现代的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发生崩溃的动乱时代。(历史阶段的角度)
(2)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逐渐成为流行的思潮,但是,对于它的起因你和性质,解释却诸多。
——社会动因说。社会政治的背景,令一批激进人士相信新的时代破晓。(社会角度,历史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说或信息社会说。就像以往工业取代农业一样,如今服务业取代了工业,知识成了生产力。(社会角度,产业发展阶段)
——消费社会说。消费主义盛行,将一切对象一视同仁,磨平了真与假和美与丑,科学和宗教都被纳入消费主义所干涉的领域。(社会角度,价值被消费统御)
——文化反叛说。对传统的激烈攻击,是本能、冲动和意志的解放,表现为反叛资产阶级、无道德标准、享乐主义等等。(文化方面,反叛固有的一切)
——叙事危机说。主要是利奥塔提出,通过自己的“元叙事”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专制性的意识形态,是知识-权利的集合体,赋予观念和行为的合法性),指出当今科学、文学、艺术等语言的游戏规则的全面改变。
S2 后现代话语的思想渊源
(1)尼采
——对“现代人”的批判:指出生命意志力的衰微导致了本能至上,使得现代人缺乏意志,成为颓废的人。
——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尼采直指基督教的价值体系和理性主义,试图颠覆“根”。
——对传统的认识论的批判,提出“视角主义”的解释学。
(2)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世界是一种“图像”,意味着世界是人所表象化的、被“摆置”意义上存在的,令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住客对立、人征服自然的关系,而非和谐的关系。因为人要在这一过程中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征服的过程则通过技术。
——海德格尔还批判人的主体性,因为技术也摆布了主体性。
——批判虚无主义,视其为对存在的意义的遗忘,即“忘在”。
(3)海德格尔的继承者
——福柯:批判“人本主义”,提出“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理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声称“人死了”,宣告理性意义上的主体性的人的消亡,认为所谓的人不过是权力话语规训出来的产物。
——德里达:从语言的层面进行批判,指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在场”的形而上学,然而,概念和词语是处在时间之中,随着时间之延,不断异的事物
(4)(后期)维特根斯坦
——哲学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认为概念不具备“同一性”,而是“家族相似性”,要认识到差异性和多样性。
——否定先验,放弃理性的思维传统。
S3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
P0 要识别是作为历史分期、思想或者艺术的流派、呈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分
P1 “后现代”是否经存在
(1)哈贝马斯(从哲学视角):认为无论现代还是后现代,都是一种话语(概念)系统。他表示,如果后现代出现了,那么就代表“现代”过时了。他将后现代话语系统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现代的自我理解枯竭了,失去了生命里力;二是无政府主义,要宣称告别这个时代。
(2)吉登斯(从社会学视角):认为我们现今的世界是“晚期”现代性的阶段,他将“后现代性”理解为某种制度性的事物。
(3)福柯:没有声称。
P2 “后现代主义”及类型
(1)极端的:强调和现代的断裂,排斥过去的现代性的理论和话语。
(2)温和的: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分。
(3)对抗的:新的社会运动和反对现有社会的冲动的产物。
(4)游戏的:怎样都行,提倡多元论的,有些过分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5)怀疑论的:断言后现代是解体的、无意义的、抑郁的时代,很消极。
(6)肯定论的:比较乐观,认为后现代的构想、信念等有可取之处。
p3 “后现代性”-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某种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思想、行为等的方式。
P4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的意指
(1)后现代:识别后现代的意指需要进行划分,是指历史分期、时代精神、还是思想风格下的后现代,本质上是对某一范围进行区分的指代词。
(2)后现代主义:一种当今时代奉行某些信条和观念的思潮或运动。
(3)后现代性:标志着当今时代的一种气质,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等方式的不同,具体呈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对否定理性之后,人是什么和人依赖什么的追问的从观念到现实的变化的这一过程的某种识别和界定的属性。(见S2P1)
C7 尼采(1844-1900):后现代性的开端
S0 小结:尼采的批判根本上是对理性(受理性影响的知识观)和道德观的批判,它们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因为扼杀了人的本能,磨平了自我的意志,构成了现代性的颓废。对前者,尼采提出了视角主义的认识观,对后者,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宣扬了权力意志,取代这一切的,也是艺术。
S1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P1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
(1)尼采的现代性批判直指“现代人”和“现代精神”,即现代性的核心,人的精神和意识。尼采认为,是宗教代表的最高价值的瓦解和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的崩溃的双重结果,致使了“虚无主义”的产生,尼采试图设定“生命”这一最高价值,来取代已经衰弱的上述两者,从而塑造一种和“现代人”截然不同的“超人”。
(2)尼采将“现代精神”本质上视为一种“虚无主义”,因为意志力的衰微,导致了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P2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
(1)在尼采的认知中,虚无主义,所表示的是一个贯穿此前世纪并且继续进行着的运动。因为,受“理性”的逻辑思维,认识观和道德观,以及宗教的道德观的影响,现代性的虚无主义表现是上述不良影响,遇到了自身崩溃时,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的突出表现。虚无主义不是忽然之间便出现的,而是长久以来缓慢形成的。
(2)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界定
——积极的虚无主义:精神权利提高的象征
——消极的虚无主义:精神权利的下降和衰落
(3)对消极的虚无主义的解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分两个方面
——宗教的瓦解——“上帝死了”
——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的崩溃——“本质上是虚无主义的,因为设立了一个超感世界,将实在的生命虚无化了”
(4)“生命”是本质,而非“理性”:尼采分析了虚无主义者的形成,本质上是受上述两方面长久以来的耳濡目染后,在两者坍塌后,导致了目的的丧失和对存在的困惑,便让人存在着的个体失去了对意义的触摸。
S2 对“理性”与知识观的批判
P1 对“理性”的批判
(1)前思
——反对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是意志。
——寻找个体生命和时代精神安身立命的替代品,即艺术的酒神精神。
(2)过程
——尼采认为,理性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理性实际上是对逻辑的迷信。狭义的理性是逻辑自身,广义的理性是逻辑虚构的所有价值体系。
——逻辑来自于非逻辑,一种长久以来的积淀构成了逻辑,这代表着理性起源于非理性。
——反对理性主义者将世界的本质归为逻辑,认为这种虚构都是我们所强加给世界的,是从将概念实体化开始的。
——理性反对本能,所以尼采但反对理性的根本上的目的是要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生命力,也就是一种“酒神精神”。
P2 对知识观的批判:尼采认为,理性的知识观起源于苏格拉底,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方式,理性和逻辑被崇拜。笛卡尔之后,此观念愈发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体系。这种理性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它所关注的是问题,却不能对人生和行为指导。尼采认为,人生的探索依靠的是心灵体验。同时,尼采认为,所谓的知识根本不是客观的事实和真理,而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来自不同个体的不同视角下的解释,是“置入”的。更进一步,尼采将意义和价值,即知识和利益所联系起来,提出了人们为了自我保存、满足需要、权力意志、一种信念、控制世界等,才去规定知识,归根结底,尼采的真理观是将真理和权力意志相连接的。综上所述,尼采对知识观的批判是彻底的,甚至认为没有知识,有的仅仅是不同视角下,根据自身权力意志所出发的种种解释。
S3 权力意志和价值颠覆
P1 重估价值-颠覆形而上学和宗教的道德观
(1)形而上学的道德观是一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丧失自我,令个体卑顺和懦弱,损毁了生命的创造力。这种失去个性、缺乏创造力、颓败的人,尼采称呼为,“末人”。
(2)宗教的道德观也被尼采深恶痛绝,也是导致人颓废的源泉。
(3)支撑尼采的批判的,是“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前者是生命的本质,是后者的运作者;后者是前者从事的基本活动,是塑造超人的前提条件。
P2 权力意志的张扬
(1)权力意志的两层
——等同生命
——权力感的提高或者衰弱,是快乐和痛苦的标准。
(2)权力意志最终属于强者,同时,还具备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指向一种生命的价值创造,决定了意义和目标,最终让自身成为强者。
(3)尼采认为,创造的前提,是破坏,所以要重估一切价值,也就是对道德观要进行颠覆。
P3 艺术是对人的拯救
(1)艺术取代道德,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初使命(尼采竭尽所能的讴歌和赞美艺术)。
(2)艺术家优于哲学家。
C8 海德格尔:现代性与存在的意义
S0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体现在两方面,对世界称为图像的批判和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
S1 现代性的本质:世界成为图像(批判的第一方面)
(1)世界成为图像的意蕴
——主客体的对立模式的反映,指出内在的表象的关系。
——人与世界的征服关系的侧面体现,征服中人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2)五种根本性现象:科学,机械技术,艺术,文化,“弃神”。
——“弃神”:不是无神论的概念,而是一种“对于上帝和诸神的无决断状态。”
——机械技术:最能反映现代技术的特征。
——等等
(3)技术的“座架”本质
——技术的本质和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息息相关。
——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座架”是一种“解蔽”的方式。
——“座架”:不是物性的事物,而是人与周边的存在者发生关系的方式。对海德格尔而言,是贬义词,和“摆置”有关系,是指一种人的掠夺性的态度的行事方式,所以很危险。
——“解蔽”:表示真理的去蔽,展示的性质,一种对成因的揭示。技术的层面,“遮蔽”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未被开发现象,“解蔽”则是对这些的应用,所以解释“座架”的“解蔽”是该层面的。
——“订造”:是指技术都是“订造”的“解蔽”,揭示了事物之间层层相连的关系。
(4)自由的危险:因为技术无孔不入,导致了人的生活被既定的掌控,所以自由面临危险。
S2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的第二方面)
(1)主体形而上学的特征
——特1:始于笛卡尔的“我在怀疑”
——特2:将一切根据都建立在笛卡尔的“自我”之上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的命题,令主体形而上学获得了完全体,同时也意味着终结。
(2)之所以是虚无主义的
——(尼采)将人的存在归为意志,会导致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完全取决主体。
——对“存在者”和“存在”的不加区分,没有涉及“存在”自身的问题。
(3)因为海德格尔认识到了主体形而上学的局限,所以他回到“存在”自身,试图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将精神重振,摆脱虚无主义。他认为,精神的本质是“向着存在的本质的、原始地定调了的、有所知的决断。”面对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它的要害,是对存在的遗忘,也就是“忘在”,忘记存在。
S3 追问存在
(1)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始于因为“忘在”,导致的虚无主义的泛滥,所以海德格尔将存在者和存在进行了区分,它的形而上学建立在对存在的追问之中。
(2)存在者和存在
——存在者:泛指一切人和物。
——存在:决定存在者“生成、消亡和持存中的某种可能的东西。”存在显现为一种“在场性”,它让存在者在世上存现,带存在者进入繁忙、沉沦、畏、朝向死亡等生存的状态。
(3)“此在”:指特定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中的存在。“此在”,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有机的生命,人的存在是境遇式的。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基于在世的生存。这里的“世”,指的是存在的“敞开状态”,天命将人们抛入其中,抛入一种“烦”中。
——这意味着,人和其他存在者一样,开始就在“外面”了,所以认识也就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不是使得主体进入客体的渠道。海德格尔使存在论优先于认识论。
——“敞开状态”:指的是此在本身的存在状态和与其他存在者发生关系的方式。
——“烦”:指的是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的状态,代表了存在本身的生存是受到制约和约束的。
S4 “忘在”的结果和救渡之路
(1)“忘在”最终导致的就是“无家可归”的状态。
(2)救渡之路:思
——第一种思,计算性思维,类似工具理性,pass。
——第二种思,沉思之思,对存在的思,choose。
S5 海德格尔的问题:一方面,海德格尔书斋式的哲学,导致了虽然批判的很深,但是没有实际性的措施;另一方面,将存在意义归为生存,陷入了更深的一种虚无主义,因为生存就是意义等价生存没有意义。
C9 福柯:规训的现代社会及其主体
S1 福柯的问题立场
P1 对启蒙、现代性、理性的态度
(1)启蒙被视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福柯认为解决了启蒙自身的问题,才可以进一步进入现代性的视野中,福柯因此还写了《什么是启蒙》一文。
(2)现代性被视为一种“态度”,根本上是“哲学的质疑”或者“批判性质询”。
(3)对理性是中庸的。不过,本质上还是比较肯定的,理性的自我创造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合理性的形式之中的合理性,是福柯研究问题的抓手。
P2 研究工具
(1)拒绝总体性的宏大思考,不构造理论的大叙事,进入到围观的层面,从具体的对象域做出考古学或系谱学的分析。
(2)系谱学的:“构思”意义上的,“无需参照某个主体,不管这个主体超越了事件场,还是顶着空洞的自体贯穿于历史。”着重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3)考古学的:一方面是历史的,设法得出反应历史事件话语;另一方面是探求规则的,旨在探究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寻找话语之间的法则。
S2 对“合理性”的分析和“权力”与“规训”
(1)拒绝其他的解释模式,提出问题,“人类主体怎样使自身成为知识之可能的对象,通过哪些合理性形式,通过哪些历史条件,以及最后,付出了什么代价?”
——福柯主要考察了以下有关合理性的问题域
——疯癫
——话语主体和知识主体的真实性
——罪犯和惩罚
——性
(2)福柯的合理性理论的特点
——强调制度性因素在合理性问题上的影响
——突出和合理性和权力的关系
——注意到偶然性,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合理性的代价问题
(3)福柯给出了很多质疑、揭露、批判,却从来不回答正确的合理性是什么,类似不会治疗的医生。
(4)权力
——“权力无处不在”,福柯的“权力”指的是“众多的力的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他们发生作用的那个领域。”
——权力是围观的、持续的、网状覆盖的。是生产性的,而非压制性的。
——权力-知识,
(5)规训
——discipline
——福柯主要是特指某种技术或者手段,是肉体的微妙运作的控制成为可能,使肉体的种种能量永远地服从,最终生产出服务社会规范而又熟练的和驯服的肉体。
——规训的一种技术:“盯视”-环形监狱。(权力外在的塑造主体)
——性的规训-人口方面和儿童的性问题。(权力-知识的内化塑造)
S3 权力造就主体
(1)“主体是在奴役和支配中建立起来的”
——外在的和内化(权力-知识)的规训-权力对主体的塑造
——权力的生产性
——从古到今伦理追求的差异也反映了权力-规训的影响,从追求个人伦理到对系统法则的服从。
(2)造就主体的方式:“忏悔”
——“忏悔”的原型是基督教的仪式中,随后这种形式被下移到各种领域。
——详见p203
(3)对“人”的解构
——福柯认为“人”的观念是近期的产物,是“人道主义”造成的结果
——“人死了”:认为“人”的观念是“人道主义”的泡影,“人”不过是受语言规则系统与知识系统控制的产物。
C10 利奥塔:现代性元叙事的解构
S1 利奥塔的批判思路
(1)对当下现状的不满,是利奥塔的动机。他指出现代性是一种状态,他合法性的依据是元叙事,随着元叙事内部自己的信任问题(也就是内在的侵蚀),现代性的合法性也发生动荡,然后丧失,最终后现代遍兴起了。通过对知识的合法化问题的研究,利奥塔试图确立后现代的游戏规则。
——元叙事:又被称为“宏大叙事”,它“确切的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系统,从而为政治统治提供有效秩序的基础。
——危机的丧失:利奥塔一方面从科学和技术入手,另一方面从政治入手,都指出丧失的依据。
——“后现代就是不相信元叙事”,后现代所依赖的是自身的游戏活动。
S2 知识与合法化问题
(1)利奥塔对知识的判断:认为知识的性质和状况已经改变
——知识的信息化
——知识的国际化
——知识的商品化
(2)利奥塔的“知识”
——“知识”是外延最大的“属”的概念,包含“真”的科学知识,“好”的伦理知识,声音和视觉的感知的审美判断,以及称为“叙事”的知识。
——“学说(learning)”次之,是所有指称或描述对象的命题集合,是可以判定真假的。
——“科学”是外延最小的“种”,是“学说”的子集。
(3)因为现代性的合法性的依据是元叙事,所以利奥塔对叙事知识的考察
——叙事知识的合法性:它的合法性来自它的自立正当性,是社群共同体的文化继承,来自这一文化所默许的语言游戏和规则本身,所以它的合法性是自圆的。
——对科学知识的考察:它是论辩性的,需要证据,命题的真值决定了它的可接受性的标准。
——两者之间的悖论:虽然科学贬低叙事,但是它又不得不求助叙事来获得合法性。
(4)知识的危机来自内在侵蚀,也就是叙事的合法性原则推动了危机的产生,令它具备合法性的依据,如今成了不合法的推手。
——知识所借助的元叙事有这么两种,政治叙事(自由的叙事)和哲学叙事(思辨的叙事)。
——哲学叙事的内在问题:知识的思辨等级被打破。
——政治叙事的内在问题:混淆了“是”和“应当”的领域。
S3 走向后现代
p1 后现代的合法化的基础:语言游戏
(1)归纳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的基本规则
——语言游戏的合法性来自游戏者之间的契约,规则本身不能使自己合法化。
——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游戏的规则必须遵守。
——每一种言说的方式都是游戏的一种“走法(move)”。
(2)引申原则
——方法的总体构成原则,即言语行为在游戏的意义上是竞争的。
——可见的社会联系是语言游戏的“走法”所构成的。
——“自我并不是一座孤岛”。
(3)将社会的本质解释为某种语言游戏
——约定性
——规则性
——异质和平等
——无标准性
p2 “悖谬逻辑”
(1)利奥塔认为“悖谬逻辑”是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是反对追追求总体性、普遍性、确定性的方法和思维。
(2)“悖谬逻辑”的基本内涵
——语言游戏的异质性
——规则形成和采用上的局部决定论
——反方法论
(3)歧异:“至少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由于缺乏适用于争论双发的批判规则从而无法得到公平的解决。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的合法性不意味着另一方缺乏合法性。”
C11 吉登斯:社会学的视域
S1 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1)现代性: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见解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出17世纪在欧洲出现,后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了世界。所以,现代性是制度与模式,大约等同“工业化的世界”,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是可以具体的描述的一种社会形态。和传统的区别,是反思的方式不同。它根本上是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上来理解的“制度性的转变”。
(2)动力机制/核心原因
——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时间和空间的“虚化”
——脱域机制:时空分离导致了脱域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决策:知识的反思性对吉登斯来说,是现代性产生的核心,也是现代性的风险的根源,因为反思的知识,导致的决策,决策导致了进程的不同。
S2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
(1)制度性维度
——资本主义
——工业主义
——监控
——军事力量
(2)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结果,它造成了诸多影响:
——国家的“主权”
——商业或跨国公司的角色
——文化的全球化
(3)全球化是一种普世的命运,没有人能够逃脱和避免这阵风波,也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S3 现代性的“风险”
(1)现代性被吉登斯强调为是充满风险的社会,和他有些悲观的认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的全球化殊途同归。他认为,制度性维度的四层结构都会导致不同的风险,现代性的社会是不确定的和充满错位的,失去了控制的。核心则是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以及决策和偶然性(吉登斯的知识观是反对必然的,这很“现代”或“后现代”)。
(2)“风险环境”
——反思性的威胁和风险,也就是和知识相关的。
——工业化导致的暴力或战争的威胁。
——价值观上的“人生无意义”的威胁。
(3)“风险景象”,吉登斯描述了七种,详见《现代性的后果》。
S4 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后现代被吉登斯定义或设想为超越了现代性的“运动”,是“脱离或者超越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的一系列的内在转变”,是更高的、更完善的、能够实现的。吉登斯具体设想了很多方面,有一种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精神闪耀期间,这也是他所走的“第三条道路”。不得不说,吉登斯不仅仅批判了现代性,深度剖析了它问题的根源,也尝试去开创新的社会,有一种实践的理想抱负,有一种身体力行的情怀。
C12 詹姆逊:矛盾的文化批评家
S0 詹姆逊的理论是比较特殊的,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他结合了诸多别人的观点来塑造自己的现代性的论述,他本身也是矛盾的,比如拒绝赋予历史层面的意蕴,却又将和晚期资本主义联系紧密;比如积极的认同后现代的社会,又抨击它“为堕落的风情画”;比如他试图总体性的去认识,却因为理论的建构导致了碎片;比如他提出的现代性的基本准则,却是导致后现代的文化病状的根源...当然,这种矛盾就很“后现代”,这种碎片的、模糊的、零散的,也很“后现代”,所以,了解詹姆逊本身就仿佛在接近“后现代”。在此就不再那么具体记述,仅仅摘要一下他的主要观念。
S1 有关詹姆逊:一些基本观念的了解
(1)詹姆逊的现代性、现代化和后现代性:现代化是现代性的方面之一,是现代性的呈现方式,从实际的、文化的等等角度都可以覆盖,“后现代性则是一种倾向于更完善的现代化的境遇中获得的东西。”如果非要从线性时间理解,那么现代性-现代化-现代化催生了后现代性。
(2)现代性的基本准则
——“断代无法避免”。
——“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无论是哲学还是其他的,它是一种叙事类型。”
——“不能根据主体性分类对现代性叙事进行安排;意识和主体性无法得到展现;我们能够叙述的仅仅是现代性的多种情景。”
——“任何一种现代性理论,只有当它能够和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发生断裂的假定达成妥协时才有意义。”
(3)后现代的文化病状
——要率先了解一下列斐伏尔的空间观念,在詹姆逊的文化逻辑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文化的商品化
——“无深度感”,浅薄化
——“主体”、“自我”和“情感”的消失
C13 哈贝马斯(1929-至今):现代性的重建
S0 哈贝马斯是顽固的理想主义者,他诊断出了现代性的“问题百出”,却依然坚守“不放弃现代性计划,不屈尊后现代主义或者反现代主义”,他清醒又固执,他理想又诚挚,所以他的哲学试图重建现代性,对规范内涵的重振,核心则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一种扭转了启蒙以来的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范式的构想,一种从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到自由交往和寻求共识的浪漫情怀。哈贝马斯有些先验的假设了人性善,甚至将实际情景简单化,从而搭建出了乌托邦。不过,理想之所以美好,不恰恰因为它的未曾实现么?
S1 现代病理学理论:对主体的或意识的哲学的批判
(1)哈贝马斯认为,因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核心成为了当今的科学、道德、艺术的规范的基础,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所以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对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批判。
(2)当现代性面临自我确证时,主体性原则成了它的根据。因为黑格尔是第一位阐述了现代性概念的哲学家,所以哈贝马斯回到了黑格尔那里。
——黑格尔的主体性:一种关涉自我的解构,主要包括个体行为权利的“自由”和作为思想和精神的本质的“反思”活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体现了这种主体性原则。
——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抽象主体性,还是康德的绝对的自我意识,理性都是内核,所以主题心根本上属于,理性为核心的意识哲学。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的自我确证是失败的,一方面理性如果被视为某种绝对的新神,那也弱化了哲学的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际上解决不了确证问题;另一方面,黑格尔没有重建现代性内部破裂的总体性。本质上,是黑格尔没有离开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范围来克服,所以归根结底是同一水平面上的跳跃。
(3)宣扬尼采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被视为“后现代性的开山之作。”
——尼采的视角是特殊的,他打破了现代性的“理性外壳”。
——尼采的影响路线1:巴塔耶、拉康、福柯,“怀疑主义的科学家”,用非哲学的方法解释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
——尼采的影响路线2:海德格尔、德里达,“比较内行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将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根源挖掘到了前苏格拉底。
——详见《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对诸多思想家和流派都进行了批判,总结到:它们都未能找到一条摆脱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困境的途径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S2 交往行为理论:新的规范基础的建立
(1)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火苗
——黑格尔的“和解理性”概念:用主体间的交往中介来取代主客体之间的反思关系,同时反抗了主体中心的理性权威。
——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从孤立的目的行为视角向不孤立的社会互动视角转变时,实际上指出了以后总沟通过程。
(2)主体间性、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公共领域
——主体间性:从语言的双向理解功能和与语言范式之中引出的互相认同的解构。
——交往理性:“交往理性表现在交往共识的前提之中。”
——生活世界:“由背景假设、团结和社会技术组成的混合物。”类似维特根斯坦的“河床”。
——公共领域:通过交往理性,生活世界中的各个主体达成了一定共识,进而实现对国家的正确控制的场所。
——显而易见,哈贝马斯的理论有一种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气质,很难实现,却很理想,他甚至假定了人性本善,所以能根据主体间性,遵循交往理性,扎根生活世界,构造公共领域。
S3 对现代性的规范内涵的构想
(1)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状况是“问题百出的”,“已经崩溃的”,所以要“修复”,“继续追求文化、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代性可能。”
(2)自由:现代性的基础和原则
——作为科学的自由
——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
——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
(3)普遍主义的道德:实际上和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想主义的假定殊途同归。
(4)现代性的规范内涵
——可错论
——普遍主义
——主观主义
C14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S1 个体理性和主体中心的解构
(1)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对理性主义以及理性的批判是核心部分,因为理性一方面是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基础,另一方面理性是取代神权的权威。理性后来进一步发展,被看成是个体性的,和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相联系,呈现了一种主体中心的态势。本质上,理性是个体理性,它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认识的发生过程论述时,理性高于感觉,要比感性可靠,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道德的规则方面论述时,理性是法则的来源,而非感性的欲望或情感。
(2)现代性的主体性
——理性和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理性是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是个体理性。
——积极上讲:认识论上赋予了主体主动性,道德论上赋予了主体强烈的自律意识,价值论上赋予了主体人格的价值和尊严。
——消极上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主体呈现一种孤立绝缘的状况,认识论沦为唯我论等等。
(3)后现代对理性批判:理性观念的转变的重要因素是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概念和对个体理性的批判。
——批判理性主义造成的虚幻的“理性世界”,抨击它的危害。尼采是代表。
——批判理性导致的工具理性的危害。韦伯是代表。
——批判理性对科学结构和研究标准的荼毒。费耶阿诺德是代表。
——等等
(4)批判理性的动机:波林·罗斯诺的观点
——理性是以“普遍主义”为前提的,假定了统一的标准,认为规则到处使用,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现代科学、西方社会的产物,粘合了这一过程的种种缺陷,它排斥异端和宽容。
——理性和合理性的观念和后现代对情绪、感觉、反省、直观、创造、想象等确信冲突。
——简而言之:理性最大的诟病是思维方式或者认识论上的,它“普遍性”的内涵,主张的唯一性,或一元论,和后现代所偏爱的多元论是相反的。
S2 “合理性”范式的变化
(1)典型的“合理性”模式
——理性主义的,黑格尔是代表。
——实用主义的,态度上经验主义的,关注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
——维特根斯坦式的,也就是“语言游戏”。
——普特南式的,用某种既有的价值决定合理性与否,而非由生活世界本身去决定。
(2)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语言游戏”:这种反对先验的合理性秩序,提供一种多元的合理性标准的理论,则成了后现代主义偏好的基础。后现代的话语世界中,一切思想和话语的模式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并不存在着普遍理性的地盘,也不存在唯一的合理性标准。如果假设有权威,那就意味着不宽容和排斥异端。放弃普遍理性也被后现代视为摆脱权威、强权、技术等等偏见。
——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则是“约定”/“契约”产生的,而非形而上学的理念。
——后现代思想的上述特征,集中体现的正是现代性的“世俗化”进程的延伸与深化。现代性的世俗化,解除的是宗教的神秘化的光环,它以启蒙理性所提出并论证的思想和社会原则,来取代天启的神灵的旨意,为现代社会作出了一整套从思想文化到社会典章制度的设计,使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了现代性的形态。后现代性的进一步世俗化,要解除的则是理性的形而上学的神秘化。它反对的是理性设计所具有的类似于神意安排的特征试图从生活形式、习俗本身来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对各种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游戏”的合理性给出论证,从而最终奠定一种后现代文化的多元论。(p321)
S3 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
(1)认识论
——自中世纪的关心本体论的问题,转向到对认识论的问题的关注之后,认识论一直成了哲学的中心。一般认为他始于笛卡尔。
——逐渐形成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等等。
——后来,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都将上述特征视为论为知识的属性,所以有“绝对论”色彩,也有普遍主义的倾向。
——这种知识观,则是后现代所批判的“元叙事”。
(2)解释学
——认识不再是某种追求绝对的真理,知识的属性也不再是上述的那几个。相反,认识被当作进行某种解释活动,它要把握的是对象的意义。然而,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不断解释过程中也不断演变的事物。
——被解释的对象-“文本”,解释者因为背景不同,则有着不同的“视域”。
——福柯认为,“解释已经成为一项无限的任务”,每一个被解释物都已经是一个解释。
——其他后现代哲学家也都对此有所阐述,不一一列举。
——所以,目前的问题从论证知识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转移到了意义多元阐释的合理性在哪?语言游戏的合法性在哪?这是如今面临的问题。
C15 消费社会、全球化和后现代性
S1 消费社会及衍生
(1)(詹姆逊)特征:
——商品消费成为其自身意识形态及其放任、多元的表征。
——“商品拜物教”
(2)波德里亚的判断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
——消费伦理取代了传统伦理,一切崇拜都成为了商品崇拜,消费者被称为“上帝”。
(3)消费逻辑和符号操控
——“在空洞的、大量的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商品具有了额外的“符号”价值。
——符号观从以所指为中心,转变成了以能指(符号自身)为中心。
——通过广告和媒体,符号搭建了“伪世界”,虚构了一种现实,符号和符号的关联建立起了拟象的世界,“消失的指涉物”在“符号体系中被人为的复活。”
——这种“拟象世界”是虚拟的,也就没有现实基础,也就没有真理,也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虚无主义。
——p340-341,写的很perfect。
S2 现代性的忧虑
(1)韦伯:社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的失落,工具理性
(2)尼采:精神的堕落和陷入虚无主义,艺术是救赎,超人是路径
(3)海德格尔:世界的未来进程,“座架”的隐喻
(4)吉登斯:现代性的社会充满了风险,因为知识的不确定性
(5)查尔斯·泰勒:对人的自由和道德的担忧
S3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关系都是复杂的,前者和全球化是共生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这种全球化却不意味着文化的全球化也同时进展着,这里存在着内部的矛盾,也就是主导国家对非主导国家的同化。后现代性大体上是文化上的浪潮,它宣扬差异、区别和多元主义,和全球化的”同一性“是矛盾的,折射出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以及全球化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利益基础上的,根本上的社会目的论和宗教价值观,依旧藏到了更深之处,这意味着深层有危险的根茎。除此之外,后现代的文化大多是批判的,但是,没有建构,也就没办法自我确证,也就没有上层的建筑。综上所诉,这三者的关系很微妙,中间也有很多问题,现实上的或者文化上的,都需要保持警惕,也需要有所实现。
其实后现代怎么理解因人而异,某种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个体都是都现代的一部分。
直接定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批评家在不同的语境下用这个词指示着完全不同的内容。但这并不说明其无法定义。《企鹅文学理论字典》就给出了一个:指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上的一些发展(developments)变化和趋势(tendencies),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对抗……谈论后现代主义暗含着现代主义已经结束了。(哈贝马斯皱起了眉头)
伍德斯(Tim Woods)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具体一点说:“后”可以显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评性介入,而不是简单地说现代主义结束了,它们的关系是连续的,“后”暗含着后现代主义需要现代主义才能生存(出现)。
伍德斯提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这个词开始被更多地使用,50年代这个词出现在了艺术领域,60年代是建筑物的领域,80年代早期在文化理论领域,80年代晚期在社会科学领域。
在一种最基本的层面上,后现代首先指示的是一种时期,在现代(modern)之后。詹姆逊认为现代主义(modernism)是对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realism)的一种(有意识的)反抗。在这个层面上说。这是一种艺术上的革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分是非常困难,且争议极大。在这里参考哈桑的理论是大有裨益的。
在《Dismemeberment of Orpheus》中,哈桑将文学写作一种新的趋势(20世纪60-70年代)命名为后现代(postmodern),但同时他也坚持,这个词不仅仅是形容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纪元,而是对于西方文化中持续数百年的一种特殊文学风格(a particular sort of literature)的总称。在哈桑看来,现代主义也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意味着一种揭示、反抗和否定的精神。这些精神是现代主义也有的。但是后现代主义更加的反思、讽刺、不确定并且带有一种游戏性。这意味着,我们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时候,不必局限在21世纪末期,你完全可以研究文艺复兴的戏剧,并在其中发现后现代主义的风格。艾柯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历时(chronological)地考察后现代,后现代是一种模式(a mode of representation)会出现在每个时代里。
因此,伍德斯认为后现代这个词大致上有两种用法:1直接指涉当代文化 2作为一系列的特征而是使用(不一定非是当下文化)
重要的是找到后现代风格的特征。在这本书的附录里,哈桑给我们一张表,定义了他认为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右边的后现代主义视作左边的现代主义的激进化)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玄学/达达主义
形式 反形式
目的 嬉戏
设计(design) 机会
阶级 无政府主义
讲究技巧/逻各斯 智穷力竭/沉默
艺术客体/完成的作品 过程/表演/即兴的表演
距离 参与
创造/总体 反创造/解构
融合 对立
在场 缺席
中心 分散
种类/边界 文本/文本间
语义学 修辞
语句组合 符号组合
主从关系语法 无关联词并列语法
隐喻 换喻
选择 结合
根/深度 块茎/浅表
解释/阅读 反阐释/误读
所指 能指
可读性(读者的) 可作为手稿(作者的)
叙述/正史 反叙述/野史
伟大的密码 个人习惯语
症状 欲望
生殖/菲勒斯 多形态的/两性的
妄想狂 精神分裂
起源/原因 差延-延异/踪迹
形而上学 反讽
确定性 不确定性
超验性 内在性
哈桑将后现代主义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而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正是经济政治层面的力量在文化领域的表达。哈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风格”(style),比如在萨德的卡夫卡品钦等人的作品里展示的那样。而詹姆逊认为萨德和卡夫卡的作品反映了一种不同政治无意识。詹姆逊批评了哈桑所谓的后现代,认为他所说的“沉迷于游戏和不确定性的后现代”实际上是一种解构主义。而詹姆逊认为解构主义无法和后现代简单地划上等号。
相对哈桑,利奥塔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显然更大,在《后现代的条件》里,利奥塔指出了宏大叙事的消解,类似基督教或者关于科学和理性的进步的叙事是一种元叙事(metanarratives),这些叙事讲述了人们对于世界和他们自己的认知。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历史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计划,对于科学的信徒们来说,科学和理性只会让世界越来越好。但是,后现代就代表了这种宏大叙事的崩溃。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相信可以解释一切的宏大叙事是不可能的了。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反省就早已指明了这一点。而现实里爆发的各种生态危机更是让科学话语中那个缺失的能指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利奥塔的思想更接近哈桑(解构主义),因为詹姆逊本人显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之上(他本人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真正地解释文化的神话,而利奥塔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的)
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问题上,利奥塔有一句著名的话: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它在表现(present)里面召唤那不可表现(unpresentable)的事物,它拒绝正确形式的安慰,拒绝有关品味的共识。(共识是针对哈贝马斯的)
哈贝马斯,将现代性视为“未竟的事业”(an incomplete progress)。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认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哈贝马斯来说,现代性的进程(the project of modernity)意味着培养人们理性的启蒙性行为。而因为现代性这个分离的地带(separate realms)并没有融入社会中,呈现给每个人。相反它成了知识分子的领域。哈贝马斯将19世纪视为艺术逐渐从生活里分离出去的一个时代,在那时先锋艺术家们试图搞一系列的艺术实验。哈贝马斯认为这些艺术家失败了,因为他们远离了公共领域(public realm)。另一方面,哈贝马斯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可怕的倒退,这不会让任何熟悉哈贝马斯的朋友感到意外。因为后现代主义糟蹋了哈贝马斯喜爱的理性、真理和道德。哈贝马斯认为“尼采打开了后现代的大门,海德格尔和巴塔耶则在尼采到底基础上开辟了两条通往后现代的道路”。哈贝马斯有个十分有趣的观点:后现代主义在政治上恰恰是保守的(conservative)。当然,并不意外,他的观点遭到了许多批评。
有趣的是哈贝马斯与福柯的对话。美国人曾经计划开一个研讨会,让哈贝马斯和福柯参加,哈贝马斯建议以现代性为主题,福柯感到尴尬,因为他不确定哈贝马斯的这个“现代性”具体指的是什么。当然,福柯对现代性有自己的看法,他倾向于将现代性视为一个态度或方法,而不是时间的概念。
从哈贝马斯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查尔斯詹克斯对于现代与后现代区分的准确性,他在《后现代建筑物的语言》里说,现代主义属于精英,他们故意把东西搞复杂,让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而后现代主义属于普罗大众,后现代主义彻底走向了街头,它打破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这是詹姆逊所认同的。
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视为晚期资本主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逻辑。和利奥塔哈森等人不同,他很“严格”(firmly)地划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界线,在他看来,代表着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提供的震撼已经过时了(formerly subversive)。他们现在的地位是很尴尬的,比如说现代主义的诗人庞德、艾略特,著名的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他们只能震撼到“我们的爷爷”(詹姆逊的原话),到了20世纪60年代,对于这一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是死去的、权威(canonical)的、纪念碑式的应该被打倒的敌人,因为他们生产不出任何新的东西。(还是他的原话)
现代主义的作家,类似乔伊斯,认为他的作品可以代替《圣经》,《尤利西斯》强调自己是一部绝对的作品,它可以无穷无尽地被解释。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现代主义的作家认为语言正被陈词滥调所侵袭,而他们在文体上的实验,则是试图让语言恢复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纯洁。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例如《万有引力之虹》,虽然也很广阔,但却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就是这种文学表面化倾向下的代表理论书,她认为我们不需要解释文学,只要体验就好了。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是直接反对这些现代主义的艺术家的。同时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它的内部就是矛盾的(internally conflicted and contradictory),但是我们也不能不使用这个词。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点在于他们表达了晚期资本主义的一种全新的文化逻辑。与詹克斯的看法相同,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界限之毁灭(erosion)。并且他认为,后现代这种和现代性的彻底对抗之姿态让很多学者(哈贝马斯、哈森)沮丧。因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后现代主义之文化产品——刻奇电视剧、洛杉矶的脱衣俱乐部、B级电影、庸俗小说,不再引用像乔伊斯这样的传统高端文本。而是直接将其吸收(incorporate)进去,并且让两者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
詹姆逊还把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放在一起,他强调这并不是描述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风格和一种新的经济秩序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严格放在詹姆逊的“历史化”的视角下的。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集中分析两个词:精神分裂和拼贴。精神分裂是拉康式的精神分裂,詹姆逊将其总结为“能指链上发生的一个故障(a breakdown in signifying chain)”,这当然就是主人能指或者父——之——名的失效。精神病的父之名从拉康的概念上来说是严格地被排除(foreclosure)的。而当这种精神分裂成为一种生活风格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快乐的张力(joyous intensities)这个精神分裂是德勒兹意义上的(反俄狄浦斯的)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带来一种新的时间体验,即从过去通往未来的连续性崩坏,只有一种永恒的“现在”。詹姆逊将此概括为“吸毒带来的快感”。这种永恒的现在也表明了过去的永恒丧失,例如怀旧电影用彩色的画面表现历史,固定住某一个历史阶段,把过去变成过去的形象,这种改变带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我们只有关于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
后现代的主体,在詹姆逊看来,跟其他时代一样,是被社会情况所决定,他/她反射着晚期资本主义正在加强的物化与碎片化(reification and fragmentation)。詹姆逊提醒:我们正在见证小布尔乔亚的自我之终结(the end of the bourgeois ego)。这种脱主体化不仅仅会将我们从焦虑里解放出来,还会把我们从所有的情感里解放出来,因为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我去感受了。詹姆逊把这成为waning of the affect,我们的感受本身正在走向终结。而这正是后现代艺术呈现出来的东西。他们充满了嘲讽和狗智主义,拒绝对感性的内容有任何的感受。詹姆逊说,我们在电影里面看见了太多的性和暴力,而不会感到有多惊讶。(而我们的爷爷辈是不能接受的)詹姆逊引用了艾柯的例子,现在一本正经地说“我疯狂地爱着你”已经不可能了。(只会显得可笑)
这个精神分裂的主体,会走向詹姆逊说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拼贴。拼贴是一种没有动机的中立的戏仿,没有嘲讽的冲动,也缺乏着笑点。拼贴是空的戏仿(blank parody)。大卫林奇的实验短片《兔子》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在空洞的重复之下,重复着同样空洞的罐头笑声。它的超现实严格发生在日常之内,打破了两者的界限,但是破界的动机却让完全摸不着头脑。或者说,这种没有动机就是它的动机本身,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拼贴意味着人们不再相信标准语言、日常说话以及语言规范。
詹姆逊也吸收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注1),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空间具有主宰的地位,‘变化’这个概念遭到怀疑,承继变化的时间也变成了一个可疑的概念……不仅时间具有空间性,而且一切都空间化了”。这些变化显然和技术有关,就像伍德斯指出的那样,大众媒体(mass media)在大众和高雅文化的界限崩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注1: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拟像(simulacrum)和真实完全混淆的世界,一种所谓的超真实(hyperreality)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迪士尼乐园里。而德波将形象(image)视为最后一种商品物化的形式(commodity reification),詹姆逊结合这两个人的观点。
后现代把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予它们一种空间的逻辑(spatial logic)。这摧毁了一种时间感。一种本来被共享的历史感觉(bourgeois collective project)现在变成了一堆拟像。像斯科特这样的历史小说家,就像卢卡奇分析的那样,可以接近历史,把历史当做一种实在的东西(real thing)。但是后现代艺术将历史变成了一堆风格(a set of styles)。历史成了一种无深度(depthless)的表面。但是詹姆逊并不像很多庸俗后现代理论家那样,认为历史真的被废弃(banished)了,相反,他认为历史被藏在了政治无意识(political unconscious)里,很难被接近。但是实在界总是回归/坚持的(别忘了詹姆逊的名言,历史就是实在界)。某种程度上,作为一场显而易见的后现代战争,越南战争,就是这样一种实在界的回归。
最后有必要搬出齐泽克,缝合一下这篇文章。齐泽克和詹姆逊在批判后现代的立场上来说,是穿同一条(即使他们的区别也同样重要)的。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齐泽克对于后结构主义的批评,也可视为对后现代的一种批评。他在第五章《哪一种实在界主体》中,严格地把拉康和其他的后结构主义者区分开。后结构主义者打破了阐释文本和文本本体的界限。他们通过撒播和诗性语体,造成了黑格尔所谓的恶无限(bad infinity)。哈贝马斯指出,后结构主义里有某种已经普遍的美学化。真理被化约为话语表述风格的一种效应。站在这个基础上,齐泽克指出,解构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它放弃任何理论概括。而是,相反,它的立场过于理论了。是一种不会产生任何新意的准诗性变体。解构主义者直接排除真理的维度,德里达认为中心不存在,而拉康则将中心视为一种缺席,这种缺席本身不是一种在场吗?菲勒斯能指作为没有所指的能指,它将能指的匮乏转为匮乏的能指。它以一种恐惧替代所有的恐惧(都是犹太人的错!)
我们一边看到的是各种理论家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系列定义(特征),另一方面是他们宣称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无法被真正定义。这里我们遇见的对立就是康德在现象和物自体这两项上的对立。难道后现代主义本身不是成了一种不可触及的物自体吗?这里重提黑格尔对于康德的批判非常有必要。在继承费希特和谢林对于康德物自体的批判后(物自体是思维的产物,物自体不可能完全在它自身),黑格尔给出了更为致命的攻击。物自体就是主体,它就是主体寻找物自体的行为本身。主体在他藏放物自体的那个地方,看见的恰恰是他自己(的行为)。黑格尔更加犀利的批判还在后面,他用康德的逻辑攻击康德自己。康德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探索物自体,应该老老实实待在我们的现象界,不要跨界,而黑格尔指出,第一个跨界的人就是康德本人。因为提出一种界限,就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界限。如果你没有超越界限,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划分/知道界限。(No one knows,or even feels,that anything is a limit or defect,until he is at the same time above and beyond it)
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无法定义的东西,因为这个词过于矛盾,过于复杂。难道这不是另一个版本的康德式跨界吗?他们已经打破了界限,只不过自己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后现代就是这一系列复杂和矛盾,而并不是一个彼岸之物。把内在于现象的扭力转到彼岸世界去,无非就是无法直视现象内在的矛盾。这些理论家本身不想去直面这些矛盾,他们只想待在后现代主义的表面,宣称尽管他们能找到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无法真正定义后现代主义。因为事实上,他们自己觉得没有逃脱(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换一种说法,他们不想逃脱,他们想沉浸在这种恶无限的倒错游戏之中。(注2)
这正是齐泽克对后现代赛博空间的批评,赛博空间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它过于真实,而是它不够虚幻。我们在赛博空间里体验到的是真实距离之缩短,界限完全的内爆。邻居成为了一种幽灵,赶也赶不走,因为距离彻底消失了。他者的真实存在本来是内在的虚幻,符号界是被虚构的,现在符号界本身在赛博空间里崩溃了,那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不是真实,而是实在。为了维持一群纯粹的表象,我们被要求牺牲掉自己的存在内核。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倒错。父之名解体了之后,更糟的东西出现了。
注2:我们再来追根刨底地问一下,作为一种差异/普遍性,后现代主义这种无聊的东西到底是怎么从现实里产生的,暂时将詹姆逊的经济政治因素置于括号之内,从与现代主义的对抗来说,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意味着它是一个跨越整个社会身体(social body)的充满斗争的普遍性场所,同时还意味着现代性本身的并非全部,从根本的层面上说,它指向我们每个人的特殊性与它自身的最小差异,普遍性不仅仅是会被特殊性替代的场所,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替代,来替代特殊性与它自身的不重合。失败是严格地发生于本体层面之上。当理论家们拒绝给后现代定义,并沉浸在解构主义的文字游戏里时,他们是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个绝对的全部(all)的(所有的文本都在撒播延异),当然,这也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倒错。
不管是对詹姆逊还是齐泽克,后现代的世界都没有那么美好(詹姆逊觉得现代的社会某种程度就是一个异托邦)。相比某某电影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电影这种问题,一个更好的问题是,这种问题本身让你回避了哪些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不停地提问,不停地寻找恐怖,不就是为了延期和真实之恐怖的相遇吗?真正的细思极恐的事是一种绝对的忽视,真实之可怖寄居在你觉得很日常的事情里,它真正恐怖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是日常,更在于它是永远的日常。你永远都觉得它是日常。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曹卫东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状态. 车槿山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文化转向. 胡亚敏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时间的种子. 王逢振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政治无意识. 王逢振,陈永国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斯拉沃热·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季光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斯拉沃热·齐泽克 视差之见. 季光茂译.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余乃忠 后现代主义批判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Johnston,Adrian(2008)Zizek's Ontology: A Transcendental Materialist Theory of Subjectiv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Adam(2000)Fredric Jameson:Routledge
Woods,Tim(1999)Beginning Postmodernis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先明确一点,“后现代”并非是“现代”的断裂,所以切不可将“后现代”视为独立于“现代”的一套思想体系,实际上,“后现代”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反体系反中心的,所以它既非“非现代”,也非“体系”。
postmodernism中的“post”并不是一种以时间先后为特征的命名方法,它的“后”是一种“回溯式的思辨反省”之意,所以它实际上还是现代性的延续,它们两者的关系有点类似黑格尔关于有与无的辩证法。
所以理解后现代就先得理解现代。
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它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以理性终结宗教,以科学终结蒙昧,以人权代替神权,以民主代替专制。
在一众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启蒙下,现代性蓬勃发展最后终成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康德设想的理性主体,它的叙事方式是历史拥有终极目标的元叙事。
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这种缺乏宽容的高度统一的绝对理性的宏大叙事之下,现代体系逐渐陷入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梦中,沿袭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成了新的专制阶级,科学则成了新的宗教。
复杂的人性在绝对真理和理性主义面前遭到了忽略,于是美学开始衰退,个体开始消解于集体,数字语言开始入侵描述语言的全部疆土(所有学科都开始以可用数学语言阐释作为向科学进步的表现)。
在这种终极目标和宏大叙事的鼓动下,现代体系崇尚的“科学和理性”成为了一件完美的工具,殖民、侵略、战争和帝国主义全都被赋予了正当性——我们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后现代理解为对现代负面性(福柯称之为“启蒙的讹诈”)的反对,由于后现代不事体系百花齐放,所以可以把它再具像为一种基于反现代情绪的伞形结构。
它要求反中心、反形式、不确定、解构、反讽、偶然无序。
单纯从概念出现的时间线来看,后现代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启蒙价值立国的美国身上既有废奴胜利和经济强盛的现代性正面,又有帝国扩张、种族歧视和各种战争危机的现代性负面,所以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达到高潮则是七八十年代时利奥塔和哈贝马斯之间关于“现代性是否已经终结”的那场著名论战,此次论战过后,后现代迅速席卷全球成为显学。
但后现代实际上是一个回溯的概念,所以我们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就会发现,早已有数位伟大的先知立足于前,对它做出了预言——他们是拯救艺术和美学智慧的尼采,借地下室人之口质询理性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坚持培育恶之花的波德莱尔,讥讽满嘴宏大叙事的布尔乔亚的福楼拜......
这份名单几乎是拉不完的,因为从现代出现的那一刻,后现代就已经随之而生了。
天地本无心,生民自有命,往圣随便绝,万世难太平。
可能因为我本来就是这个世界观才会成为太平洋战争爱好者吧,虽然起点可能是05年左右在10块一本的盗版书摊买了一本尼米兹传记然后当网文看yy了两天。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于谦怎么感觉有点呆滞了?
有哪些十分惊艳的建筑?
这些画为什么把这么漂亮的姑娘画成大妈?
什么是好的户型?
曹云金在京城有五层楼别墅,但他相声剧场生
用 LaTeX 能画出哪些酷炫的图?
为什么似乎现在的00后倡导“不婚主义”?
为什么摄影高手都不用自动档?为什么会说要
《原神》某博士厨对角色千织的厌恶,除了过
如何评价曹云金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0 10:53:25  更:2024-03-10 10:53:3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