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为什么《黄鹤楼》这首诗能绝妙到连李白都为之搁笔?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为什么《黄鹤楼》这首诗能绝妙到连李白都为之搁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黄鹤楼》这首诗能绝妙到连李白都为之搁笔?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唐诗
李白
黄鹤楼
为什么《黄鹤楼》这首诗能绝妙到连李白都为之搁笔?
不谈别的,黄鹤楼就靠这首诗,不管毁坏新建多少次,换多少个地方,装多少部电梯,仍然妥妥的5A,妥妥的天下江山第一楼!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崔颢这首诗,是真牛逼,李白在黄鹤楼一辈子抬不起头,不奇怪。简单分析下:
1、诗句中若出现颜色,且对仗工整,无违和感,必定是作诗的大高手。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白云对黄鹤,行家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类似的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个黄鹂鸣翠聊,一行白鹭上青天】
2、崔颢逆天的地方在于,第三四句也用了颜色,愣是把黄鹤、白云又重复一遍,这是大高手的平方。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4个字,白云、黄鹤占了4个,写出首联;
14个字,白云、黄鹤占了4个,再写出颔联;
类似这种结构的诗,可就不好找了,因为真不好写,甚至可说巨难写。
白日、黄河,你再编10个字试试;
朱雀、乌衣,你再编10个字试试;
黄鹂、白鹭,或者翠柳、青天,你再编14个字试试;
3、崔颢直接KO李白的地方在于,不是4个字,而是6个字。
####白云去,##空#黄鹤#。
黄鹤#去###,白云##空##。
14个字有6个是限定字,然后把诗写出来,麻了,真麻了。。。
4、时空错乱,与古人共情的一种美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一千年前,仙人乘白云飞走了,黄鹤楼在这里矗立了一千年,饱经风霜;
现在,崔颢听到了这个故事,脑海里自动生成了画面,这个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发生在刚刚;
后来,李白来到了黄鹤楼,听到了崔颢曾听到的故事,也有了类似的画面,也放佛发生在刚刚。
黄鹤楼在,这个画面就在。
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矗立了千年,没等到黄鹤飞回来;
崔颢,也没见黄鹤飞回来;
李白,也没见黄鹤飞回来;
白云千载空悠悠
抬头,看到了白云,这白云是仙人飞走的那片云吗?
这白云是崔颢看到的那片云吗?
这白云是李白看到的那片云吗?
【空悠悠】放佛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说了,什么都看了,怅然若失,余味无穷。
类似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举头可见;黄鹤、白云,确是黄鹤楼独属。
举头望明月,纵向的空间感被打开了;思故乡,横向空间感随着思乡的情绪,飘到了故乡。
白云,纵向的空间感被打开了;
空悠悠,白云之上、白云之下,目之所及都是空的,横向的空间感有了;
同时,将白云拟人化,这空悠悠,又是白云的心境;(相当于“明月”也有了感情)
一个千载,这种“空落落”的心境“幽怨”了一千年,时间感又一下子出来了。
李白搁笔太正常了
5、大师级功力+老天爷赏饭吃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是可以秒杀“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的,是可以力压唐诗另外一座巅峰,遣词用词大师中的大师,诗圣杜甫的。
接着更,
晴川+树,这个空间感是非常大的;芳草+洲,又是远景,画面感十足。
写景+叠词+对仗,本来就不常见;
写景+叠词+对仗+叠词在中间,就非常稀少了;
写景+叠词+对仗+叠词在中间+后面紧跟的是名词+纯写景+纯静景无动词,
崔颢貌似是独一份。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突出的是,欲雨、生烟;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下雨,动态景;处处蛙,此处无声胜有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词牛逼,但有刻意雕琢之嫌疑;
晴川历历汉阳树
之所以晴川历历,是因为树是“汉阳”树,晴川对应汉阳,简直绝了;
芳草萋萋鹦鹉洲
更绝的来了,一个纯写景竟然乱入了动物,而且还那么美而和谐,浑然天成。
【鹦鹉洲】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而且赏的还是最好的。
芳草萋萋##洲
白鹭洲、凤凰洲、黄鹤洲。。。可以尽管去试,跟鹦鹉洲相比,要黯然失“色”很多。
私以为,只有大洋洲,才能气象胜之。
你让杜甫来填这俩空,他就算呕心沥血想出来个更好的,哪有崔颢“捡便宜”来的轻巧痛快呢?
名词+叠词+名词,名词+叠词+名词
我好像还没见过这样的诗句。
6、最高级别的悲剧,是把所有美毁掉;最高级别的编剧,是升华成更高层级的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
同志们,转场开始了。
日暮,时间转场,从白天到日暮,黄鹤楼、白云、汉阳树、鹦鹉洲,仅仅两个字,全部谢幕;
乡关,空间专场,从武汉黄鹤楼一下子转到了崔颢的故乡,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也是本人的老家,嘿嘿,不好意思,插个广告,大安平欢迎你)
何处是,诗人正式出场了,一出场就是王炸,一出场就是砸碎旧世界,建立新时代。
烟波江上使人愁
空余黄鹤楼、白云空悠悠,不是空吗,思乡之愁全部填满,江之上,天之下,目之所及,全是乡愁;
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烟波江,再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
思乡之愁一出,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黄鹤楼,哪有大安平重要?
思乡之愁一出,黄鹤楼从绝对主角,成了路人甲的小透明。
【使人愁】一出,谁还去想昔人乘的白云还是黄鹤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飞走的仙人,在天上会不会某天触景生情,想起一直在等他回来的黄鹤楼呢?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难道不是另一个时空,离开家乡一去不复返的仙人吗?
父母亲手把你送出了家乡,你一去不复返,他们是不是跟白云一样“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家乡这么美,仙人为什么要飞走呢?
是大城市太繁华了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江上,这无限的思乡之愁,到底是崔颢的,还是仙人的?
夜深人静之时,追寻诗与远方、追求升仙得道的你,想家了吗?
黄鹤楼,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
黄鹤楼,建在黄鹄山上;古代的“鹄” 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
《黄鹤楼》最早的传说,是费祎羽化登仙,费祎去世时间是延熙十六年(253年)。
因此肯定是先有的黄鹄楼/黄鹤楼,再有的相关传说。
另外,
仙人有骑白鹤的,除了黄鹤楼,你见过别的有骑黄鹤的传说吗?
这世界上,有黄颜色的鹤吗?
没有黄颜色的鹤,却偏偏因为仙人驾鹤而来,叫黄鹤楼?仙人驾白鹤,就叫白鹤楼吗?
因此,必然是先有黄鹤楼,才有的仙人乘黄鹤。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请问,有记载费祎这个昔人是,是乘什么去的吗?
这些传说,都是驾黄鹤而来,有说是驾黄鹤而去吗?
仙人驾黄鹤而来,乘白云而走,为什么不可能?
仙人驾黄鹤而来,仙人、黄鹤都飞走了,为什么不可能?
先有的楼,
仙人飞走了,就剩下楼,黄鹤也一起飞走了,白云空悠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我认为崔颢原诗应该是【乘白云去】,分析的是【白云】好在哪里,不代表就认为【乘黄鹤去】就改的不好。
最后,开篇三个“黄鹤”,民国年间大诗人张宗昌《游大明湖》也能玩出来,不是吗;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张诗人这首《大明湖》,好就好在不拘于格律,以浩浩大笔连续出现了三个‘大明湖’字为奇耳”。尤妙在一曰大明湖,再曰明湖大,三曰大明湖,而忽然接以荷花,由远镜头直接推为近镜头,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起生,不讶其无端。
奇哉!
而白云黄鹤、黄鹤白云,这种反复,是不是很罕见?
【名词+叠词+名词,名词+叠词+名词】的写景,是不是独一份?
【日暮】一出,传说全无,美景全无,愁绪漫天,这种高级感,你见过几个?
反正《登金陵凤凰台》,我是没看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在《黄鹤楼》抬不起头,就不是诗仙了?
杜甫自己都承认【为人性僻耽佳句】,他的诗,用词就是千锤百炼雕琢之后的,说他刻意,就不是诗圣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这首诗看,诗人崔颢,先从″黄鹤楼"的命名的由来思考,借传说落笔,接着生发开去。仙人骑着黄鹤,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事,在诗人的笔下,以无作有,说仙人骑黄鹤走了,″一去不复返",这就有了岁月不再,古人难寻的遗憾。只剩了一座空楼,再加上天际间白云悠悠,正能表现世事苍茫的感慨。诗人干净利落,几笔就写去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整首诗气概苍茫,感情真挚。在艺术手法上也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
一次,李白来到武昌,早就知道这里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楼,且此楼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叫费文伟的人,曾骑着黄鹤从这里飞走,因此才有了″黄鹤楼″这个名字。李白原本对神仙道人之类事情很感兴趣。理所当然要见见这座传说中很神奇的楼了。而且还打算好好写一首诗,歌咏这座楼呢!
等到他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黄鹤楼,心情顿时激荡起来,拾上楼的最高层,眼望的浩瀚的长江,不禁诗兴大发,正当好词佳句冒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了墙上崔颢不久前题写的这首七律《登黄鹤楼》,他品味着这首诗,自己的诗兴不知不觉消失了。他越品读越觉得写得好,于是放弃了在这里题诗的想法。自言自语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了李白这句话,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更加有名了。连李白都赞叹这是一首好诗,那么,吟咏《黄鹤楼》的诗文里,就数它第一了。
纵上所述,因为崔颢不久前在黄鹤楼已题七律《登黄鹤楼》,李白反复吟诵后,叹服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为此而搁笔。
客观原因,崔颢所题七律,确为吟诵黄鹤楼的绝唱。主观原因,李白有自知之明,展现了其狂放与浪漫主义风格的另一面。
李白后来仿写了一首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内容行文上都能看出有意模仿崔颢的《黄鹤楼》,不过最终从立意和知名度都稍逊一筹。
黄鹤楼成就了崔颢,崔颢也成就了这天下江山第一楼。
看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
《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是李白写的为数不多的七律,其中的韵部与《黄鹤楼》同为十一尤部。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另外的结句“长安不见使人愁”,还是仿的“烟波江上使人愁”。
公元734,李白来到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与韦冰同游黄鹤楼。
以李白的个性,自然挥洒自如,却抬头发现了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题在上面。
李白读后,只能感慨无奈地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1]。
十三年后,李白写出《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747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知道李白是怎么想的,但是“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有“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痕迹。
十三年后,李白又作了《鹦鹉洲》,足见李白对于崔颢《黄鹤楼》之执念。
鹦鹉洲(760年春)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崔颢的《黄鹤楼》被喻为七律第一!
首句采用“昔人已乘白云去”,而非“黄鹤”,首句很重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为什么是乘白云而非黄鹤?
因为黄鹤是人名,崔颢《黄鹤楼》诗,题下自注云:“黄鹤乃人名也。”
其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在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蹯编选的《河岳英灵集》,唐人韦庄编选的《又玄集》,都选了崔颢的《黄鹤楼》,首句均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宋人周弼编选的《三体唐诗》,元人杨士弘(一作宏) 编选的《唐音》,首句亦均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从现存的版本来看,将“昔人已乘白云去”改为“昔人已乘黄鹤去”始于金代元好问编选的《唐诗鼓吹》。
此后,明代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明代唐汝询编选的《唐诗解》,以至清代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等,均作“昔人已乘黄鹤去”。
真相即是作者崔颢在诗题下的自注,而且黄鹤楼之得名,并非缘于费文袆登仙驾鹤于此,亦非缘于子安乘黄鹤过此[2]。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讲的就是:
昔日那位传说中名叫黄鹤的得道仙人已经乘坐白云升天而去了,这个地方只剩下这座因得道仙人黄鹤而取名的黄鹤楼了。
黄鹤仙人一去之后不再返回,因而也就再没有人乘白云升天了。
白云千载,白云很多,但是仙人少。
空,指的是白云不用再“载”,载指乘载仙人了。
白云千年不用乘载任何仙人,也表达出仙人的稀缺以及白云的孤独。
悠悠闲闲的悠悠,却是空自悠悠,无尽孤独。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朗天空,江天连色,汉阳和鹦鹉洲上茂盛树木和生机勃勃的春草,清晰可见!
转瞬之间的日落,我的家乡在哪里?诗人不禁生愁。
强烈的美景,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愁。
表面即是如此,但这是古今七律第一!
“晴川”就是晴空下的江川,“历历”就是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说明诗人能看得清楚晴空的江水,以及在黄鹤楼的汉阳的树。
在晴空之下,黄鹤楼上,把中间的江、树,是完全地历历在目。
就像江水和树,就像自己的往事般历历在目。
效果即是江水树木都刻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春草萋萋,指生力勃勃。
“春草萋萋”,同样选用的是原句:春草萋萋。
唐代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作“春草青青”,其他唐宋选本多作“春草萋萋”,从金代元好问编选的《唐诗鼓吹》以后的版本,大多都改为“芳草萋萋”了。
“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传说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葬于洲上,祢衡曽作过《鹦鹉赋》,洲因此而得名。
汉阳的树已经刻在自己的脑细胞里面,这回的“鹦鹉洲”的草,同样看到了很茂盛,因为看到很多草。
站在黄鹤楼上的诗人,就像拿着哈勃望远镜,反正就是对汉阳、“鹦鹉洲”的景色都看得一清二楚。
把景色描绘得如此极致,则要表达什么?
诗人此时的视角,是能看到远处周边的景色,却是看不到自己的家乡。
由此,带出了一处连绵不尽的乡愁。
从一开始黄鹤楼是黄鹤成仙之地,果然名不虚传。
看到四周的风景,都非常细致,于是找找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一直找到了日落!
无法找到自己的家乡,只能看着江上烟波残阳发愁。
李白无法超越,是因为这首七律,同样写绝了自己的心情。
对于诗意以及意境,此诗之绝,反正李白是服了。
后来有不服之人,就说《黄鹤楼》是不合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开始说五连仄,但是崔颢下句的第五位用了平声来救,是为拗救。
于是就说三平脚[3],不合律。
借此来否定此七律。
崔颢是唐代诗大家,所以当代李白都佩服,还轮不到清代人指指点点。
闲了再解一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
以下为笔者之关于诗词研究的收藏夹:诗词歌行
参考^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李畋《该闻录》、《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 崔颢《黄鹤楼》诗,题下自注云:“黄鹤乃人名也。”其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云乘白云,则非乘鹤矣。《图经》载费文袆登仙驾鹤于此,《齐谐志》载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皆因黄鹤而为之说者,当以颢之自注为正。张南轩辨费文袆事妄,谓黄鹤以山得名,或者山因人而名之欤?李邕《岳麓寺碑》,题“江夏黄仙鹤刻”,邕书好自刻之,此固邕寓名,然亦可见相传之旧矣。^王士祯《古诗平仄论》说:“出句终以二、五为凭,落句终以三平为式。”
有趣的小故事看看就行,当历史大可不必。附图:罗漫:《黄鹤楼》诗案的千年偏误及其学术史的警省意义


公元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于黄鹄矶建瞭望守戍楼一座,即黄鹤楼。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传说,三国蜀汉名臣费祎曾在此羽化,驾鹤西去,仙人子安也曾乘黄鹤过此楼,故寻仙问道之人常尊此楼为圣地。
“诗仙”李白便是其中一位。
李白对黄鹤楼的热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在诗中写: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并且,“黄鹤楼”在李白的诗中,至少出现过14次以上,他在此送过孟浩然、送过储邕、送过蜀僧晏、别过韦良宰、怀过王判官、丁十八、裴侍御、汉阳辅录事、卢侍御、县令韦冰等人,更与史郎中一起在黄鹤楼上听过妙曼的横笛之音。
遗憾的是,李白从未在黄鹤楼上题过诗,因为他想要题的时候,早有崔颢写下了那首经典。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这是崔颢笔下最出名的一首诗了,实际上也是沾了李白的光。
不久前热映的《长安三万里》更是把这首诗推到了一定高度:黄鹤楼诗在,长安就在,理想就在。
崔颢这首诗作于何时,史书中没有可考的资料,但崔颢卒于754年,安禄山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反,硬要把“安史之乱”和黄鹤楼诗的情怀绑在一起,恐怕是有些过于招摇了。
崔颢出自“博陵崔氏”,为名门望族,750年任监察御史前,曾游历天下,所以这首《黄鹤楼》当作于750年之前。
所以问题来了,李白那么喜爱黄鹤楼,为何不曾题诗?是真的写不过崔颢吗?


李白什么时候登黄鹤楼、见崔颢诗为之搁笔,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只要我们肯用心,就一定能查找出蛛丝马迹,这也是读诗、读史的乐趣所在。
根据李白留存下来的诗作,我们可以知道,他最早登黄鹤楼为727年,与孟浩然分别之际,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便迎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入赘。
虽然攀上了高枝,但此时的李白依旧求官不顺,甚至还得罪了裴长史。在唐代,赘婿的身份比较低微,常被人瞧不起。
而李白最晚登黄鹤楼为公元760年,那时候他已经从夜郎过白帝城回到了江夏。
在这期间,李白只有公元734年前后两登黄鹤楼,并留诗两首,一首为送友,一首为怀妻: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所以他搁笔黄鹤楼极有可能是作于此间,且不会超过公元740年。很简单,许夫人卒于740年,之后李白居东鲁、入长安、出翰林、遇杜甫和高适,游梁宋和齐鲁,之后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安史之乱爆发,避难庐山,入永王璘幕,捕狱流放夜郎,遇大赦时李白已经59岁了,人生只剩最后三年。
从这些紧凑的时间线我们又可以得知,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诗时,他还没有入翰林,正是四处求官郁郁不志的阶段。
而崔颢为“博陵崔氏”出身,“五族十望”背后的势力极大,李白在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了三年的“纵横术”,自然是明白这个理的,所以他不是不能题诗,也不是写不过崔颢。
只是,他权衡之后为之“搁笔”,既成就了崔颢美名,也彰显了自己的器量。李白结识的高官很多都姓崔,“安史之乱”后救他的人,并不是高适、郭子仪,而是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
纵横术讲的就是交际,李白24岁仗剑去国,很懂人情世故,也很懂现实,不然就不会两次入赘宰相府。


虽然李白未曾在黄鹤楼题诗,却留下了一首打油诗:
“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后来他曾在自己的诗作中提过: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遇大旱,天下大赦,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闻此讯喜出望外,写下《早发白帝城》后,第一站就到了金陵,登凤凰台,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经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几乎就是崔颢《黄鹤楼》的翻版,至此,李白的遗憾也算得以弥补。
两年后,诗仙与世长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换句话说,李白诗篇在,大唐盛世才在,这才是中国人深藏内心的古典情怀。
参考:
^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7/18/content_159_7955682.htm
金圣叹早已回答过这个问题。
金圣叹自少时即喜爱唐诗,于被杀害的前一年(顺治十七年),选批唐代著名诗人作品五百九十余首,即《唐才子诗》十卷。
崔颢的《黄鹤楼》也在金圣叹选批唐诗之列,他的批文中用“只为自己深晓律诗甘苦”来度李白“不发笔”之心。更深入分析了李白的内心活动:“盖太白公实为崔所题者,乃是律诗一篇,今日如欲更题,我务必要亦作律诗。然而公又自思律之为律,从来必是未题诗,先命意;已命意,忙审格;已审格,忙又争发笔。至于景之为景,不过命意、审格、发笔以后,备员在旁,静听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则崔命意既已卓矣;如欲审格,则崔审格既已定矣;再如欲争发笔,则崔发笔既已空前空后,不顾他人矣。我纵满眼好景,可撰数十百联,徒自呕尽心血,端向何处入手?所以不觉倒身着地,从实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犹言眼前可惜无数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诗来也。”
个人观点:有金圣叹此批在前,后人也不必再揣度了吧。


(来自《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仅是诗本身好,前三句都有黄鹤二字不循常路,更添雄浑气魄,神来之笔让人叹服。李白写的《凤凰台》也是同样的意象和笔法,前两句三个凤,也被认为是对《黄鹤楼》的模仿。: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故事是反的,崔颢原诗是:
昔人已乘白云去,
兹地唯余黄鹤楼。
这样与后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也对应。后人受李白《凤凰台》的启发将白云改成黄鹤,立刻显得不同寻常,李白搁笔的故事也就杜撰流传开来。
历史种种以难以考证,真相可能一直迷雾笼罩。可能真相并不重要,此地空余的不是楼而是诗,一去不复返,千载空悠悠。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之所以被后人评为七律第一,在于诗成之时,七律一道……天下无敌。从此奠定了七律的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格律/对仗/韵脚规则。
有一定创作经验,尤其是喜欢玩文字花活的朋友,会明白写28或56个字(七绝和七律)……是需要规则的。
比如为什么要7个字一行,双数行必须要押韵,颈联和颔联为什么要对仗,首句入韵平仄关系又如何处理……
再简单一点来说,到了盛唐时期,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只剩下精神世界的追求了。
那时候,你想被圈子里一声诗人,吃饱了饭满地图浪,都是标配。
所以单纯写7个字一行的作品,不能够证明老子牛逼。
古时候的文化人,没什么娱乐活动,所以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千锤百炼之后成篇,是为数不多的大乐子。我等屌丝喜欢的教坊司花魁之类,以崔氏门阀的经济实力……早就玩腻了。
作诗,就在盛唐文化人都能接受的规则约束下,慢慢内卷。
到了崔颢同学这里,终成卷王。
也可以说,从这首诗起,七律从半律半古(不完全合律),统一了标准。几十年后,到了杜甫时代,七律七绝就大成了。
除了文字花活之外,这首黄鹤楼采用了非常典型的矛盾对比写法。
太深的东西,我写起来累,大家看也遭罪。
所以我用更直白的方法,便于各位理解。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最宠爱的小老婆被大老婆撵走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小老婆嗝屁了
此地空余黄鹤楼……我他妈怎么活呀
黄鹤一去不复返……以后也不让我找了
白云千载空悠悠……大老婆算你狠
晴关历历汉阳树……硬了
芳草萋萋鹦鹉洲……没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今天晚上想让我去卧室?
烟波江上使人愁……做梦去吧你。
这里的小老婆,可以代指理想化/虚拟的/逝去的精神载体。
大老婆可以代指现实的/当下的人生境遇。
理想和现实交错融合,终不可得。




知乎寄来礼物引发的家庭矛盾。
黄鹤楼这首诗出色在哪里,很多网友已经详细回答了,我就没必要班门弄斧了。
其实李白之所以搁笔,那是因为李白不是一个只会吹牛的废物,人家真的能读懂黄鹤楼,而且还去实操努力,最终也能写出凤凰台这种名篇。
不像某些人,屁都不懂,还自以为自己很牛逼,中国公知群体这种人很多。它们觉得共产党不懂治国,它们来一定能治理的更好,其实它们屁都不是。
做人不要手高眼低,要脚踏实地,多听多看多实践,少说话,少指点。
这就叫先画押再找证据,黄鹤楼不背这锅。
事实是《黄鹤楼》牛逼,但没那么牛逼。
它就是在所谓的早期律诗里有地位,而且算不算律也不一定。
如果算律,在早期跟初唐四杰比,确实算不错的。
但进入到李白时代,李白不擅长写律,王维、杜甫、李商隐……一众大佬都有能稳压黄鹤楼一头的作品。
单拎杜甫,至少就有10首以上压黄鹤楼一头。
就说完全不擅律的李白,我记得李白七言律不多,好像不超过10首。但单拎出来《凤凰台》,就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那个,也不会比黄鹤楼差。论名句也不少: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总为浮云能蔽日,烟波江上使人愁。」
论历史名胜,凤凰台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未必比黄鹤楼低。
那可是金陵凤凰台耶!金陵在吊古这种题材中的地位,不用我科普吧。直接有个名词牌就叫《凤凰台上忆吹箫》。
如果算七言歌行,首先就未必比曹丕《燕歌行》好,那更比不上李白这种歌行专家了。
黄鹤楼最占便宜的地方是朗朗上口,传唱度高,又跟风景名胜高度绑定。这当然是加分项。
就像《滕王阁序》,要真论骈赋,头10把交椅也轮不到它,首先你就得从江淹、庾信这种大佬里找,但耐不住传唱度高。
最流行不一定最强,这个大家首先要认可吧,不然《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应该算全世界最好的诗歌了,又写得不差。
为啥传唱度高,跟易读也有关。朗朗上口嘛。
但真论传唱,《凤凰台》也不弱啊,李白这个ip 不比黄鹤楼大?
苏烈的台词是什么?
冷知识:不要把一些文化轶事、野史杂记、骚人锐评当真。
什么黄鹤楼千古,什么孤篇盖全唐,什么老妪能解,什么苏东坡不懂音律,什么苏轼骂秦观写《水龙吟》啰里八嗦,什么辛弃疾只身探营救主……
认真你就傻了~
黄鹤楼千古第一楼,《黄鹤楼》千古第一律,古人的营销嘛,旅游项目。
操作手段跟现在河南各区县到处抢梁祝发源地,吹梁祝古今最美爱情神话没什么两样~
《长安三万里》那么多人喷高适的不符史料,唯独这事没人计较。
果然嘛,文史哲三大项,历史是公厕,哲学是偏僻的公厕,而文学,妥妥是旱厕。
東晉陶潛曾写詩說:“詩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能千年流传至今的,那就說明了其詩歌的魅力所在。至于討论誰的詩詞和谁能一较高下,沒有太多意义。
要说崔顥的《黃鶴樓》在后世都处于一个高不可及的高峰,其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得益于李白的认可和盛名。
再说古今皆通,古人的詩作也是需要流量炒作的,崔顥的這首詩之所以能广为流传,离不开唐代詩选家的助推,較之后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出來時已經达到了流量峰期。就好比现在高赞同的回答,越是赞数高越有人追捧,从而忽略了高贊下的其他精彩回答。


在中國历史上,唐代是詩詞创作的黄金時期,据《全唐詩》記載,不包括名不經傳的詩人,就有兩千多人,留下約有5万多的詩篇。因此唐人選唐詩盛极一時,各種选詩本不斷湧現,流傳至今、單是唐人編撰的有名詩选集,就有十余種。
唐代唐人編撰、有名的詩選集,比如像殷璠的《河岳英靈集》、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姚合的《極玄集》、韋莊的《又玄集》、芮挺章《國秀集》、《唐詩類選》等等。
在这种情況下,要被有名的詩选家收录,就有了更多流傳的机会,跟现在的蹭热度一个道理。
而正是這些詩選家們的广为推崇,成就了很多詩人,让他們的诗蜚聲四海。


而崔顥的七律《黃鶴樓》被后世人捧上頂峰,各大詩選家和評論家又一再拿其詩和李白写的詩作成爭訟來評價,就更有了巨大的流量宣傳。
而后世也一直是这样的風评,比如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该詩集专选唐宋两代的五、七言律詩,里面就有对崔颢《黄鹤楼》的評价,說:
此詩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清代记昀对《瀛奎律髓》詩评觉得有攀附、矫激之嫌的評语,可見一斑,但《黄鹤楼》也因此有了李白为崔颢这首詩搁笔的传说版本,究竟如何,后人也不得而知了。
再比如像南宋詩評家严羽的《滄浪詩話》評論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无论如何,诗选家的评论都带有个人的意见,是非曲折各说纷纭,不能全相信。
有了這些詩选和詩評不斷的助推,就會讓后人理所應當覺得除了崔顥這首黃鶴樓,別家写的都不凸現,但实际上,后世所写有关黃鶴樓的詩詞很多都不逊于這首詩,只不过人們都聚焦于《黃鶴樓》、《登金陵鳳凰台》這兩首詩的高下而忽略罢了。
比如贾岛有首《黄鹤楼》有句“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感觉就比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更有时空的深邃感和年代的沧桑感。


喜欢我的回答請记得点赞和关注噢,如果连提问者和邀请者点赞都欠奉,回答者也会渐渐失去奉献愛心的动力~
因为人云亦云者众,愿意去调查考证的少。人家说啥你信啥,营销号编个故事你就信。正经诗注没读过几本,对着编造的故事倒是很有感叹。
黄鹤楼原题诗: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下注“黄鹤”是人名。
清代以前的文人诗注,都没有三叠黄鹤的说法,清代以后金圣叹力挺,三叠版本才流传。
可叹李白三叠手法的开创者,被宋人编排成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小说)。
而且事实上,崔颢开元十一年(经评论提醒,存疑)题诗黄鹤楼以后,李白开元十八年就写了《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亦是不输崔颢黄鹤楼的千古名篇。请问,李白搁笔了吗?
其实改编前人诗作、文章也不是啥稀罕事,汉代伪书,明清改诗,都很常见。但以讹传讹,对着儒生改的《老子》大谈道家智慧,对着清人改的唐诗品味“文人轶事”,未免太过幽默。
因为是后人编的故事罢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但凡认识几个字……还能不点个赞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李白并没有为崔颢的《黄鹤楼》而搁笔,搁笔之说也只是后来的人编的一个故事,与李白无关。李白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一诗,的确是大加赞赏,但要说搁笔,那就是扯蛋,后人瞎编的一个故事而已。李白一生为黄鹤楼写过大约有十二首诗,直到晚年还为黄鹤楼写过好几首诗,可以说,他从来没有因为谁而搁笔于黄鹤楼。
李白多次到过江夏(今武汉),也多次登上黄鹤楼写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送孟浩然赴广陵》。这是李白诗篇中的名诗,其水平和名声并不逊色于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读到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应该是在他晚年的时候。李白因被流放夜郎遇赦归来,在江夏逗留了大半年的时间。李白应该是在这个时期读到了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赞赏。之后李白按崔颢的套路,为江夏的另一名胜之地鹦鹉洲写了一首《鹦鹉洲》,诗写得还可以,但肯定算不上什么上乘之作,李白自己大概也不是很满意。后来李白到了金陵(今南京),到金陵凤凰台上游玩,诗意大发,又按照崔颢《黄鹤楼》的套路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此诗写得很好,是李白诗中的名篇,绝对算得是唐诗的上乘之作。李白此时大概才算满意了,此事也就至此了结。
李白在江夏时,遇到了曾经的好友韦冰。韦冰也是路过江夏。两个友人多年不见异地相逢,自然是要饮酒倾诉。苦闷的李白酒就难免喝多,酒劲一上头,就开始胡言乱语。李白为韦冰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二句“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这本是朋友间的酒后戏言,但诗传了出去,有人看了很不高兴。有一位姓丁的年轻人,大概在家排名第十八位,人称丁十八。读了李白就愤愤然写了一首诗质问李白,“黄鹤楼岂能搥碎,鹦鹉洲焉可踢翻”。李白酒醒后有人就将丁十八的这首诗拿给李白看了,李白看完后哈哈一笑,便又写了一首诗回答丁十八,诗中说,黄鹤楼是被我一拳槌碎了,可怜的黄鹤仙人无家可归,只好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诉苦,玉皇大帝让太守重新为黄鹤仙人修建黄鹤楼,太守只好按玉帝的旨意重建了黄鹤楼,让黄鹤仙人安身。李白还在诗中最后说,现在自己醉了,等酒醒以后,还要与丁十八讨论黄鹤楼的春天。
按照明代文人杨慎的说法,后来有一个和尚来到黄鹤楼,听说了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故事,于是写了几句偈语,“一拳槌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编故事的人就把这个和尚写的这句偈语安在了李白头上,说是李白在黄鹤楼上看见了崔颢的这首诗后就搁笔了,不再为黄鹤楼写笔了。编故事的人为了让故事精彩好看,把一个和尚写的偈语强安在李白身上,这实在是有失厚道,所以杨慎就很替李白不平说,“太白真是太不幸,”但也没有办法,人红是非多。李白是名人,只有他的故事才能流传千古,而那个和尚肯定不行。
李白与崔颢这首《黄鹤楼》的故事流传很广且悠长,多种野史上都记载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其真实的成份,但说李白搁笔于黄鹤楼则是后人编的。
前段时间看《长安三万里》的时候突然想到的,会不会是因为崔颢姓崔,博陵崔氏的崔?
黄鹤楼真的是我去过最值的景点,就是打卡时候把黄鹤楼的正反搞错了,只拍了背面








我最近在读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此回答有一部分是基于此书中的观点。
虽然“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应是后世杜撰,但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此诗后,放弃了另提一首的念头大概率是有的,李白成名后,在诗中提及黄鹤楼的,据考证有50多处,对此事应该是有执念。这种执念至少有三重。
第一重是崔颢本身诗作的质量,这个其他回答多有提及,我就不赘述。崔诗不仅空间阔大,而且时间绵远,既有远洲近水之色,更有生前身后之思,在登临咏怀这个题材的诗作中,可以说是超一流的存在。王勃的《滕王阁诗》也是类似的写法,但在文采上又略逊崔诗;后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一样的路数,但在语气的天然老成上,也不如崔诗。可以说如果李白也写这个题材的东西,放在崔诗之后,只能自讨没趣。
第二重是崔颢诗歌的体例,是极端庄和谐的七言律诗,这种体例在盛唐开始走向成熟,并愈发受上层推崇。放在黄鹤楼这样一个文人骚客争相留墨之处,颇有点黄钟大吕以正视听的意味。李白绝少写七律,传世一千多首诗中七律不到10首,说明他并不擅长(最主要是不喜欢)这种拘束式体例。而无论李白在崔诗边上写什么(当时他最常写的可能是乐府),都有种被衬托的不够周正、流入乖邪的感觉。
第三重或许也是最深的一重,是崔颢和李白几乎同龄,都是初露鳞爪的年轻人。但崔颢因为门第才学,当时已高中进士(据传登第时仅19岁),文才得王公赏识,是根正苗红的庙堂诗人。而李白作为商人之后无缘参加科举,不久前还在四川为求门路而到处干谒碰壁。此时登上黄鹤楼,也是出川后辗转巴渝鄂,在不得志的游历过程中途经武昌。看到崔颢此诗,他所感慨的更有为何崔颢能够少年得志,高居于上。这当然不是说李白在嫉妒崔颢,更多是一种对于阶层或命运的浅淡无奈。
所以虽然“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话是伪,但背后蕴藏的意味未必不是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刘旸、松天硕、宇文秋实在 2025 年
郭德纲为什么不肯在编剧身上多花点钱,多出
有哪些离奇的书法字体或者在书写方式上第一
2025 年春晚刘谦的魔术是什么原理?
广东潮汕英歌舞遭游客吐槽称组织、公告、交
截教为什么有那么多女弟子?
同是古建筑,为什么我感觉大唐建筑看起来简
如何评价2024年春晚岳云鹏照着扇子念诗词?
怎样快速制作线稿图?
有哪些能让你产生强烈情绪的照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7 17:36:44  更:2024-01-27 17:39:5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