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性格都有缺陷?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性格都有缺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近突然发现的一个问题,比方说海明威就很自恋,梵高有精神病,王尔德也挺自恋,普鲁斯特有很多奇怪的强迫症,比方说他梳洗时要用20多条毛巾,只要有一条毛巾…
那不是缺陷,那就是天赋啊。
一旦这个"缺陷"没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就终止了。你看那些一生都不著名的艺术家,他一定没有这个"缺陷",艺术家的成就取决他的缺陷大小。
天赋都是违背自然现象的,但他们绝不违反自然规律。比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看起来都不正常,都是自然中的缺陷,但他们仍然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他们要做的就是摧毁旧的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天才艺术家并不创造自然,他们只做违背自然现象的事儿。那是另一种智慧和一颗心;们们怀有一种直觉,这种直接是平常人不具备的。在他的作品上存在着不可理喻的常识关系,这是人的最内在的核在起作用,是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粒种子,自我发芽成长。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纯粹。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头脑里存在的感觉是相吻合的。
比如画家会自由自在而又热情地去画画,那么他就这股热情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别人没有?那么你说是没有的有缺陷还是有的有缺陷?你就会恍然明白了什么,很多没有天赋的画家故意的去做一些返常的事是不可能奏效的。因为他们会在画幅前焦躁不安,有天赋的艺术家有一股强烈的感情就能很快传达出来,而且表达方式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痛快的。他们的幻想成出不穷,任何压制抵制都没用。而没有天赋的艺术家却挖空心思的去幻想。
说到这,我想到知乎上有很多人在控诉我喜爱画画,我热爱艺术,得不到支持怎么办?没钱买颜料怎么办?没钱考美院怎么办?能提出这些问题的人都不适合做艺术家,都是没有"缺陷"的人。有这种缺陷的人,上面这些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缺陷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填补那个缺陷的空。所以他没有办法不去做艺术,也是艺术最喜欢这种人,他们的合作会严丝合缝的让本来不完美的艺术和缺陷的人完的美变成一体。他们的相遇是不约而同。其实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治愈。
″缺陷"让他们通灵。因此他们对事物,对自然有特殊感觉,任何思想都可以通过艺术作品阐述,而如果没有内心的感觉,作品就永远没那个艺术的灵动味儿。哪怕是恐惧或忧伤。
在艺术领域感觉至上,思想是感觉的奴隶。
色彩本来就是迷一样的东西。有″缺陷"的艺术家有可能经常会出现我有孤独或者惊恐的幻想中,也许连他们的热情都是痛苦的。尽管有时也会不安。
在艺术中,当艺术与精神状态发生联系时,文明会让他很不舒服,而野生状态会让艺术茁壮成长。但这对于一个文明的社会来看,这就是缺陷。但对于艺术来说它是野生的。
一个人的作品就是对艺术家的解释。
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艺术家多丧失了他们的野性,失去了直觉功能,即便有想象,也是在文化理智教育的限制下,这就是今天的艺术误入歧途的原因,他们努力寻找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创造这些因素。因为他们的″缺陷"被治愈了。于是,他们只能在盲目的人群中随众。一旦远离了人群,就会感到不安。。只有那些有″缺陷"的人才有胆量、能经受孤独的人才能做到优秀。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补课. 大多数人都有性格缺陷,但是普通人却得不到关注?。
原因你那个缺口没有找到一个填满的形式。他就永远是缺的,就永远得不到关注。只要看你缺的是哪一部分,就应该知道你在哪个领域里可以做出成就。我是说不是所有的有缺陷都适合做艺术家。也可能适合做其他的专业任何专业都需要有缺陷的人那股顽强和任性精神。
所以找到自己是什么缺陷,就找到了自己,自然就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该怎么走了。没有疫情之前我在工作室每年都能接待经过几番周折来咨询的人问是否可以学习艺术,我发现其实只有少数人适合作艺术。有人适合医学,有人适合文学,有人适合科研发明。当年听我推荐那位学医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了。他还曾经给我发过短信说: ″老师,你当年说学医和学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现在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本质"。
以上完全是我的几十年艺术之路上的感悟,没有一点儿虚构的水分。我是一个悟性很低的人,一件事儿要好久才能想明白。这可能是我的缺陷,但是我用一直"想"来填补这个缺。https://mp.weixin.qq.com/s/fhSHuLdVU9w0ZZDJng9IKA
我一直认为,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在艺术家的精神里,是有一种苛刻精神的。这种苛刻放在专业里可以大放异彩,而放在人生里则会变得六亲不认。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他们都是不敢发声的。没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有也不会敢说出来。因为自信问题,也因为他们需要社会关系的支持。他们从小的教育告诉他们:“ 不要做出头鸟 ”。
而艺术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是记录历史的出头鸟。记录的是人类的思潮与痕迹。
我常听人说 “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又或者是说 “ 不要去较真 ” 。 可是实际上例如我们音乐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是自我毁灭的做法。音乐是一个音一个音搭建出来的宏大作品,美术是一笔一画一雕一刻出来的绝美视觉效果,而文学则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逻辑与句法再大至结构。这一切,都是一点一滴的认真才能成就好的作品。
这种习惯带到生活里,就会与整个社会起重大的冲突。因为艺术是马虎不得的,没有任何人的作品是不小心出了名,更没有任何人的作品是闭着眼睛就能找到观众。想要成为所谓艺术家,多半是一个偏执的人,起码对待他的专业,他不会允许自己或者别人出一点错。
日子久了,他们身边的人会觉得 “ 至于吗?” “ 你情商低 ” “ 太钻牛角尖了 ” “ 得理不饶人 ” 。 于是就导致他们也无法正常的和大部分人相处。他们只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被人接受,而很少是因为他们的为人。
做艺术,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我自己学过一系列的艺术:国画、油画、素描、水彩、雕塑、芭蕾、钢琴、摄影、摄像、打击乐、书法、文学。这些事情也组成了我今日的生活状态与工作内容。作为一名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渡过了很多的一个人的时间。
这些一个人的时间里,要聚集全身的注意力去将一件事情做好。在琴房、在画室、在书桌前都需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因为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教我:“ 不要急,将你手头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好。” 因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失去了许多社交的机会,也失去了许多在人群中的机会。时间久了,产生所谓一份 “ 纯粹 ” 和 “ 绝对 ” 。 但是我自己知道,它们是这个世界不需要的。
我不能把自己和海明威、茨维格、梵高等等人比较。但是我记得我在读他们书看他们画的日子里,切身体会了他们内心的那份自由与极致的孤独。将一切虚伪看尽、将一切人性看尽后还寻找纯粹的色彩与语言,这就是艺术的精神。可惜牺牲极其大。
我在巴黎95省看印象派大师们生前所住之地,那些地方通常破破烂烂,他们画里的富丽堂皇都是帮贵族人家画的画像。而自画像通常是坐在穷困潦倒的角落里一点点去用画笔点缀画面,窗户也没有多大,稍微透点光一点点的画着眼前化作。作品是破船、风水树林、晚霞、波光粼粼、海浪这种不要钱的东西。可想而知,他们生前大部分人追求极致,作品卖不出去,专心钻研技巧,无人赏识,死于疾病与穷困潦倒,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单身。
因为他们有惊人的天赋、耐心、极致和忍耐力,却因为这种非黑即白的绝对而无法接受人生中一切与自己无法相处的人和事情。运气好的会有贵族支持,而运气不好的,则孤苦伶仃的死于疾病。例如诗人济慈、海子。
人是社会动物,长期人为的将自己孤立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朋友和固定的居所以及固定的伴侣,久而久之就为社会所抛弃。社会公约,多不以绝对为主流思想,大多数人也都是处于灰色地带,无论是道德、见识亦或者是能力。所以这群人日子久了,就等于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从不向社会妥协。
精神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断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一旦自我会被攻击,一旦说实话会被攻击,日子久了,这种社会的攻击转向自己,就成为了精神类疾病或者心理类疾病。从心理性转为病理性的比比皆是。
艺术家通常都是偏才而非全才,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是不平均的。我可称其为躁郁式生活,也就是高是无人能及的高,低是被世人抛弃的低。所以这群人情商与智商无法平均发展,导致他们的心智多半停留在一个年轻的状态,而且他们会坚持这种状态。
陈丹青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心底水汪汪的那个东西没了。 ” 做不了艺术的人,心底水汪汪的那个东西,总是被世俗,被钱,被身边的人影响没了。这种水汪汪的东西,一般人,称其为缺陷。
我不喜欢“缺陷”这个词,
“缺陷”这个词是在一个标准下的对比所得出的结论,
什么标准呢?
多数人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他考进了美院,
后来跟他熟了才知道,他是色弱,
色弱在常人来看就已经是缺陷了,更何况还是美术学院的学生,
但他自己却很淡定从容。
他是这么跟我说的:
他曾经也觉得自己有缺陷,而且还是学了很久画画后才体检查出来的,曾一度陷入谷底。
但后来努力考入美院后,一切都改变了,
美院的教育告诉他,色弱不是缺陷,
色弱只是让他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了而已,
这仍然不影响他去表现他眼中独特的世界,
在这点来看,色弱不仅不是他的缺陷,反而是他独特的观察视角,
仅就造型层面来说,他会更擅长于捕捉表现素描微妙的关系。
后来他慢慢地和他的色弱和解了,
他意识到这一切都跟缺陷无关,
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特质。
千人千样,当我们屈从于多数人界定的一套标准而去把自己的特质定义为缺陷时,
你是否想过这“缺陷”背后蕴藏着天赐的、原生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世上本无缺陷,这本就是世界多样性的一环,
重要的是,你会去如何看待它。
最后,我们来一起看一场TED吧:
【TED】Phil Hansen: 拥抱颤抖 -网易公开课?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M9AI3AJGB&mid=M9AI3CSNA




不仅仅艺术家如此。
很多作家的心理患病比例也很高。我从心理学角度提供几个视角。
首先,大部分有“正常社会功能的人”大部分采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而压抑是阻挡艺术创作的。因为压抑经过了头脑的加工、修饰,压抑后很多代表生命力的创作难以鲜活呈现。通过自由联想的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压抑的创作和想象力。
经历自由联想练习后,我有一个一个深刻体验是,有连续几个月,我的思维活跃度和创作诗歌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很饱满流动的表达,且很稳定持续。
而一个不压抑自己的人,其实难免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四处碰壁,这可能会造成关系创伤和性格发展偏离常态。固着的艺术创作又成为其支持自体感的载体,不断强化,最后可能就停滞在比较单一的自体客体体验中。
精神分析有一个解释,说“症状是潜意识冲突妥协的产物”,潜意识表达的途径有几种,其中一种是艺术表达,当一个人潜意识冲突过于强烈,则会通过症状、行为、梦境等多种途径表现。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往往更接近潜意识深处。
很多名作之所以吸引人,是和欣赏者的暗在有感应的。这些暗在信息的流动,是人前意识区的活动,这些模糊的“感应”、“体会”、“意蕴”越贴近深层本我之处,往往会激活生命力。
生命力,在精神分析中被以“力比多”命名,涵盖性驱力、自恋驱力、关系驱力、攻击驱力等。这些与生物体存在密切相关的“底层动力”激活则往往带来作品的生命力。
从另一个方面讲,世人的选择往往是“重口味”。悲剧流传千古,喜剧一笑而过。越是悲惨的命运,越是让人记忆深刻。事实上,也有很多无缺陷的艺术家、知名作家。但他们的故事就不具有“广告特质”。就像最有名的爱情电影是爱情悲剧,而不是爱情喜剧。
“苦”和“苦难”可能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也有不少艺术家/作家,他们的作品恰好是对疾病的缓解。所以越是疾病深处,他们痛苦越深,则作品凝聚的希望就越大,这是代偿效用。作家海明威,他身患抑郁,但他的老人与海,散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挣扎,这可能是他对抗抑郁的希望。在疾病之下,关注的希望之力也越加凝聚,形成传世名篇。自体陷入幽暗之海,留有刹那温度之光。
或许,作品就是他们活着的痕迹。
即使不成名,他们也依然会创作。别人可能是用技法在创作,他们是用生命在创作,亦或者说,他们活出了那副作品。
人的意识浩瀚无边,潜意识更是深邃,这些艺术家们,用他们突出的一个点,燃亮了自我,闪过夜空,成为人类历史暗夜上空的星辰。
性格缺陷,是文明社会的评估。在不同的环境下,则会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有不少地方行事疗愈的“巫医”有可能被认为是精神病。
2022.12.16 随笔、分享一点心理学知识
这个“性格缺陷”的描述,倒是让我想到了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自古以来,“疯癫”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而要定义何为“疯癫”,就得先定义什么是“正常”,只有那些与“正常”不一样的人,才被视为“疯癫”——用题主的词来说,就是“性格缺陷”。这种对于“正常”的定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18、19世纪,以工作与纪律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伦理体系就一度非常盛行。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也这样写到:
把工作神话为人类的最高职责、高尚道德的体现、法律和秩序的保障,以及治愈贫困的良方,这种做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过共鸣,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以增加产量。
所以,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中前期,在当时的工作伦理之下,不工作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体现。甚至就连“资本家”,也都要以自己工作多么勤奋作为宣传点。在今天,这个伦理体系已经逐渐消失,因为社会正在发生变化。鲍曼随后说道:
如今的精简型、小型化、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则把劳动力视为生产力提升的制约要素。这是对曾被奉为经典的斯密-里卡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直接挑战。劳动力过剩被视为灾难,所有寻求合理化(提升投入产出比)的努力首先都会集中于进一步削减雇员数量的可能性。“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提升,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技术进步是以劳动力的替代和淘汰为标准的。在这种背景下,工作伦理的劝诫显得愈发空洞,它不再符合“产业的需要”,也很难被描绘为实现“国家财富”的必经之路。工作伦理能够持续存在,或者说近来在政治主张中有所复苏,只能解释为:在我们这样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个消费者社会,人们期望它发挥一些新的作用。
这就是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会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和样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时代里,“正常”与“不正常”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追溯词源,Art这个单词在最开始表示的概念应当翻译为“技艺”,而且在古代社会也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这个概念。比如,雕塑在今天被看做是美术中的一种,但是在几千年前,雕塑就是一门“手艺”,而“雕塑家”更准确地来说是一种工匠。而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技艺”这个东西本身都带有很强的“通神”特点。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不怎么发达的古代,古人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和工艺流程中出现的问题,便将其归结为不可知的神明作祟。所以,在中外流传的民间故事里,铸剑师、铸炮师、建筑师等为了制作出自己心中满意的作品而以生命献祭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若把Art看为一种狭义的“艺术”,那么原始的艺术源于巫术,而巫术本身也是通神的。为了让自己更有“神性”,很多巫师在做法的时候还会服用一些致幻类的动植物,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昏沉、癫狂、迷醉的情绪中。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感受更为敏锐,也更容易“通神”。在那个时代而言,这种“癫狂”对于巫师来说,是很正常的。
当然,中国人对此的理解也差不多。在汉字中,“艺”既可以指手艺、技艺——比如“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也可以指代狭义上的“艺术”。
无论是作为技艺的Art还是作为艺术的Art,投身其中的人想要达到某种理想的程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癫狂状态。这本质上,是因为那种理想的状态是不可控的,甚至是要背离日常生活的。
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工业社会将传统的手工业摧毁殆尽,“技艺”让位于流水线。对于大工业流水线生产而言,由于一切生产的流程已经被分解,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管理的稳定性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员工被规训的越好,越听话,越“正常”就意味着可控性越高,出现风险的概率越小。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工人的纪律性远远好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原因。
现代社会还有另一套规训的体系,也就是学校教育。通过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规章,能保证一个国家中所有人都学习到同样的知识。但在古代,那就是另一种情况,因为没有各种统一的教材,一个人能学到什么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出生于什么地方,然后遇到什么人,这个老师再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就导致在以前一个人所接受的知识是高度个性化、地域化的。
当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工业生产体系中被规训成为“正常人”,那些仍然生活在“前现代社会”的职业自然就被视为“不正常”。其实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前现代职业的留存,比如一些人还在坚持做以前的手工艺,而各种各样的艺术家,也是前现代社会留存下来的。
无论是手工艺者还是艺术家,他们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其所创造的是一个整体,而不会为各种流程和规章所分割,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一个完整的对象中体现自己的意志与创造力。与流水线对于“确定性”的要求相反,他们更追求的是不确定性,而这种对不确定性的追求与现代工作伦理的背离,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不正常”。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跳出现代工业社会,在一些还未完全进入工业社会的地方,就会发现那里的人的状态与工业社会完全不一样。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你会发现那里就没有几个“正常”人。那里的人平时更喜欢喝酒、唱歌、跳舞,情感的表达也更为激烈。有些人会觉得这种人太“疯”,但实际上这就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只是与强调秩序、规范的城市生活是两个状态而已。当然,有些人也会羡慕这种状态,甚至认为在这里能找到“快乐”,也是源于此——因为它的确弥补了城市生活秩序规范之外的缺陷。
与古代相比,现代的艺术和手工业还有另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工业生产已经填补了那些工作中非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部分。用本雅明的话说,艺术品已经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转向更为纯粹的“高创造性”内容,这使得工作的不确定性变得更高。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我对于网络文学的整体评价并不太高。但即便如此,很多网络文学作者也都有自己的“怪癖”,比如有的人喜欢在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拆打火机玩,有的喜欢拿一把废键盘不停地乱敲,有的喜欢在淋浴下面冲上一两个小时……总之,一个个看起来也都跟有精神病一样。这与题主提到的那些有怪癖的作家并无不同。这都是创作者在找不到突破点的时候,找寻自己灵感的一种方式。
从艺术本身的特点来讲,它表达的核心就是人类的情感与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并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原因。古人有古人的情绪,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情绪,而且很多情绪也都是相通的。科技进步改变的是物质生活和社会组织关系,但并一定会提升人的幸福感——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的羡慕那些艺术家。如果想要更精准地洞察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就意味着创作者一定要比普通人更为敏感,甚至要为了这种敏感而将自己变为某种意义上的圣徒。
至于题主说的这句话,也恰好道出了问题所在:
很多伟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怪癖,他们向各种心理疾病妥协,心知癔症会使自己更敏感细腻,但是如果克服了这些心理疾病,他们或许就不会做出那么伟大的作品……
这里题主用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心理疾病”。但实际上,“心理疾病”恰恰是一种完全的社会化疾病。
如果我们打开一本100年前的心理疾病相关的手册,会发现当年的手册比现在薄了很多,这是因为当年很多的“异常状态”并没有被认为是心理疾病。但随着我们对于“正常” 的定义越来越复杂,那些“非正常”的状态也就被认为是需要治疗和纠正的,于是这些状态也就逐步被疾病化,“心理疾病”的概念由此而生。
举个例子吧,现在我有一篇正在写的文章,主要内容是“网瘾”这个概念的发展。如果追溯源头的话,实际上早在1990年代,伴随着美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瘾”这个概念就已经出现,而且也是美国的学者最早建议将“网瘾”列入精神疾病手册。在如今美国的精神疾病手册中,“网瘾”也是正式的“精神疾病”之一。
为何美国学者会将“网瘾”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在当时而言,相较于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言,“网瘾”的确是一种非正常状态。2000年初,荷兰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戒网瘾机构——在当时的人看来,网瘾是一种类似于毒瘾一样的疾病。所以,当时荷兰治疗网瘾的方式跟戒毒也差不多,就是强制隔离+服用各种稳定镇静药物。后来,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瘾”的概念不断缩限。在今天,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的精神疾病手册中,对“网瘾”的定义都有一个关键,即“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我们将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因为使用互联网而导致自己没办法正常完成学业、参加工作,那就是需要被治疗的“精神疾病”。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说有人的家庭非常好,足够他打一辈子游戏不去工作,那这种人打一辈子游戏,需要被“治疗”吗?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网瘾即使是精神疾病,也不需要被治疗。
不过,我这也不是为网瘾辩护。因为在现实中,“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也都是因为沉溺网络导致完不成学业而被劝退。这一点,在各大学每年公布的退学学生通报中很容易看到。有些人说这是学校领导借此污名化网络游戏,但其实真不是,人家学校领导只是实话实说。学校领导提议管制网络游戏的原因,也是前面所说的“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功能损伤”。
站在学校领导的立场上,他们对学生的期待就是不出事、正常毕业。在他们能观察到的范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沉溺网络游戏而导致无法正常毕业的,那他们认为“网瘾”影响了学生是十分正常的。但等到学生毕业之后,就没什么人再管你了,你就算宅在家里啃一辈子老本,只要你自己能接受、父母不说啥,外人也没机会对你说三道四。所以,为什么学校领导对“网瘾”如此关注,原因也在这里。
这里扯得有点远了。说回到“心理疾病”的问题上,从“网瘾”疾病化的历程可以看到,只有预先定义一种正常状态(比如一个人就应该从小学上到大学,然后找一份“正常”的“好工作”),然后才可以说某个状态是“非正常”的。而所谓的“心理疾病”到底是否是“疾病”实际上也因人而异。很多艺术创作者的确会有“非正常”的状态,可将之疾病化,则是“正常社会”的一种视角。
你觉得一些艺术家的“癔症”是精神疾病,但是若把他们扔到某个部落里,人家说不定就是部落认定的天选巫师。敢说我们的巫师有病?找打。


所以,当看到傩戏之类带有原始色彩的艺术样式的时候,艺术家与学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者会收集资料、采访演员,分析傩戏的文化意义、历史传承、社会价值等等,但是艺术家更感兴趣的则是服装的色彩、演员的癫狂状态、表演的情感张力等等部分。艺术家并不会讲这种“癫狂”视为“疾病”,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这种癫狂才是艺术该有的正常状态。
这个问题下,高赞答案的这段话我非常认同:
说到这,我想到知乎上有很多人在控诉我喜爱画画,我热爱艺术,得不到支持怎么办?没钱买颜料怎么办?没钱考美院怎么办?能提出这些问题的人都不适合做艺术家,都是没有"缺陷"的人。有这种缺陷的人,上面这些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缺陷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填补那个缺陷的空。所以他没有办法不去做艺术,也是艺术最喜欢这种人,他们的合作会严丝合缝的让本来不完美的艺术和缺陷的人完的美变成一体。他们的相遇是不约而同。其实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治愈。
在规训已经如此完整的社会中,其实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状态就是成为一个社会所期许的“正常人”——这里没有任何贬义,“正常人”走的是一条社会规定好的道路,既稳定又安全,足以让他们安安稳稳的过上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生活。而要成为“不正常”的人,则需要极大的勇气。
很多人无法理解艺术创造者的偏执。从根本上说,艺术是骗不了人的,也跟财富、地位没有关系,你更没办法用糊弄的方式攒出一个作品来。即便是获了诺奖的作家里,被认为是“水货”的也比比皆是,而那些没有获诺奖的作家里,被认为水平远超出诺奖水准的同样大有人在。在这里,不行就是不行,你是掩盖不住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人就与艺术无缘。因为前面所提到的一切,针对的都是艺术的创作者,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观众来说,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则只需要享受欣赏的快感,而不必感受创造的痛苦。艺术同样可以治愈普通人,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
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有性格缺陷”的话,那么我的答案是:
因为在现代社会,“正常人”太多了。
没有一个艺术家是因为性格“完美”而成的艺术家。艺术家成为艺术家,只因为他是他,立足于自我独特的身心与灵魂的创造,而不是某种被认可的性格或道德模子里出来的铸件。
四平八稳,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而且,成就艺术作品的,很多时候,恰恰是艺术家性格中被视为“缺陷”的部分。
如果普鲁斯特没有那些“病态”特质,他是没法写出那种超乎常人的敏感细腻的意识流作品的。如果王尔德不是同性恋,没有自恋倾向,也不会有《道林·格雷的肖像》那么独特的文学杰作。
艺术家要尊重于自心的一切,无论是欲念、敏感、善、恶、阴暗、病态、疯狂……否则,他的作品便会因为没有真实的灵魂而瞬间死亡。
艺术家不能为隐藏自身的病态,为赢得道德加的好评而屈就于某种规范,否则,作品不再说作品,而是欺骗。
就像伊基·波普说过的:“如果我赶走身上的魔鬼,我的天使也会离开”
明朝“文臣之宗”丘濬,在性格品行上,似乎没有任何一般意义上的“缺陷”,甚至没有当时盛行的道学家苛刻标准下的任何缺陷。他有一系列戏剧作品,合称《五伦全备忠孝记》,里面的主人公,既忠又孝,兄弟和睦,夫妻和谐。
但是,这样的剧,谁会真的欣赏呢?到如今依然久负盛名的,倒是性格有缺陷的汤显祖写的《牡丹亭》。
而且,题主提问的潜台词背后,似乎有种“惋惜”的意思。这实在是不必要的。
不仅仅是艺术家,所有在自己领域内成为“大家”的人,性格都往往有一般人眼里的“缺陷”。(成功的生意人、政治家因为包装宣传的缘故,能掩盖得紧一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因素,
一是艺术家自身特质造成的:
能够成名成家的人,执著与自信是先决条件。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只有纠缠如毒蛇 ,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
专注于自己领域,精益求精地前行,抵御一切负面和悲观的因素,就必然要疏离许多世俗价值。司马迁说“易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有突破精神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家身上,这种特色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时代受众相抵牾时,他们抗争、愤怒、鄙弃……而这一切,很多时候,难免被归结为“怪”或性格缺陷。
二是大众对艺术家的不理解
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到了一定高度,往往难以融入世俗价值观的语境,而世俗对这些人,又往往难以理解,所以艺术家的命运,经常呈现两张情况:
一是因为受到不理解和排斥,最终导致艺术家的短命和陨灭,如梵高、比才等等。
一种是运气比较好的艺术家,遇到比较好的机缘,生前就已经名利双收。作为谈资被未必能理解欣赏其艺术的大众传说。
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都免不了被大众作为谈资。人人谈梵高,但能够理解他的绘画语言的人有多少呢?多数人只好拿他的割耳朵、砍高更……来说事。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真的潜心欣赏者又占多大比例呢?他的怪异、他的“观淫癖”倒是被津津乐道。
很多所谓艺术家的“性格缺陷”,其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有一本叫《知识分子》的书,专挑文人作家学者的毛病,例如雪莱弃妻、拜伦好色之类。实际上,弃妻、好色,芸芸大众中并不少见吧。只是因为拜伦、雪莱的文名,被放大,被传说。
大众一边在制造偶像,一边又在毁坏偶像。这是个很吊诡的现实。有趣的是,很多人对过往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的道德要求,远高于对同时代政客、官僚、富商们的要求。例如毕加索、拜伦的好色,会强过当时欧洲的官僚资本家们吗?关汉卿、唐寅的“风流”,会超过姬妾成群的古代官僚们吗?只是他们的名声更响,代代传播,就被无限放大了。
钱钟书先生在拒绝外国粉丝求见时说:“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的话,何必去认识下蛋的鸡?”而现实是,多数人未必去吃鸡蛋,但都知道下蛋的鸡的名字,并且津津乐道于这些鸡有哪逸闻趣事、绯闻八卦、性格缺点……
艺术家身上的缺陷,除了理想的圣人,那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没有一些?我们不以无缺陷的完人来要求自己,却去要求比我们更敏感、更执著的艺术家,个人觉得有点过分。
卸腰。
大部分人都有性格缺陷。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没有人关心而已。
所谓“缺陷”,其实是一种“非人性”,而艺术家,正是一些想要成为“非人”的人。
何谓“非人”?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得出来,它就是“人”的反面,而这个“人”,指的正是根植于我们意识之中的、被人文科学所建构和赞赏的那种“正常人”。
它规定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人性”,所以一切脱离或者违背了它的表现都被视为了缺陷。
但很显然,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被抽离了一切血肉、情感、爱好、欲望的、抽象的标准化知识概念——它离真实的人相去甚远,它只是一堆从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中采集而来的数据。
同时,它又反过来对真实的人施加着严格的要求,使他们被监视、被规训,被视作各种科学体系的研究对象,最终变成了单纯的创造财富的劳动工具。
于是,人就被套上了各种限制和枷锁,在镣铐中艰难前行着。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非人”和“人”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们是辩证的两端,而非形而上的绝对对立,一个没有勇气展露“非人”的创作者,所创造的只能是单向度的、虚假的伟光正形象,这与艺术的本质是相悖的。
艺术忠实于真实的人,所以它绝对自律,脱离社会的评判和生产价值而存在,因此艺术家也是非人的,他们脱离人文科学对人的定义而存在。
这种脱离正展示出了人的本质——人是一个既受限定又不断超越和逾越其限定性的生存物,而“非人”正是人在限定之外有待超越的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尼采的超人必须从事艺术的原因。
缺陷让艺术家显得亲切。
如果把「性格有缺陷的艺术家」放在留名的全部艺术家中来看,这个比例可能并没有那么高,顶多算多少有被记下来的个性,而不足以称为「有缺陷」。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代后,艺术家愈发容易留下这种「活出自我的孤高天才」形象。或许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确实与众不同,并寄希望于这种难以解释的天赋以更直观、亲切的「缺陷」形式反映出来。
现实中,往往不是因为艺术家有性格缺陷,所以才成就他们的杰作。而是因为他们在事业上足够成功,所以使得他的个人癖好或毛病可以被包容。此外,艺术工作的独立性,也是这种毛病可以放纵的一个客观条件。
关于表达癖好的自由
当所谓成功人士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掌握自己的日常生活选择时,也就享有了坚持自己癖好的自由。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换成「企业家」、「演员」、「厨师」……等等任何一个在特定领域做到极致的高人,统统成立。
比如,在想事情的时候,有的人特别喜欢抖腿,有的人特别喜欢咔哒咔哒按笔,但是可能会有人来说,这样不妥,请不要这样子。还是同样的情况,如果海明威说我必须转笔才能写出东西,在抖腿和海明威写书之间,他抖腿就成了一个可以包容的缺陷了——至少,对于那些和他有直接利益往来的人,比如编辑、读者来说,相比他规规矩矩做一个写不出东西的人,还是让他一边抖腿一边写吧。
这里的抖腿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癖好,而当抖腿可以被无条件「纵容」的时候,一个被惯坏的人就会惯出越来越多的「毛病」,比如早餐一定要吃培根蛋堡才能写出东西,或者为了刺激灵感,一定要持续更换女朋友。这时候,这些毛病会不断累积,有些时候会突破一个「公序良俗」的边界,越过一般人能容忍的红线。最终变成「为什么××大多是变态。」
关于艺术行业的特点
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即使是佼佼者,我们越需要和他人共事,就越需要照顾他人感受,就越不能纵容自己的脾气和癖好。以电影来说,由于需要众人合力才能完成,所以导演就不能像画家那样想干嘛干嘛。即使是被视为独裁暴君的那些导演,他们的工作中也存在着对他人、对客观条件(科技水平、预算……)等等的妥协。作曲家再有才华,也没法一个人扮演一整个交响乐团,来把乐曲演奏成100%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和画家不同,作家只需要纸和笔,画家也差不多。海明威和梵高不需要配套的舞美、摄像、剪辑……来帮他完成《星空》。和达·芬奇那个时代相比,纸笔和画材也不算什么稀缺创作素材了。如果自己产出的作品能够为自己赢得财富、尊重乃至纵容,那当然可以想干嘛干嘛。卢西安·弗洛伊德要求模特在被他观察的时候保持绝对静止——意思是连呼吸的起伏都不行——只要他还能找得到愿意配合他的模特,那就不耽误他创作,他就仍然可以肆意纵容自己的癖好乃至放大缺陷。
另一个例子是梵高。梵高有生之年没有获得后世赋予的名望,但是他有一个早早认可他才华的艺术经纪人弟弟提奥。梵高一辈子只卖了一幅画,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略微超前于大众审美,还是因为弟弟对他有求必应,不但在经济上支持他,精神上也鼓励、认可梵高追求艺术事业。梵高创作艺术的必要条件都得到了满足。
相应的,当艺术家受限于各种原因,需要去和社会打交道的时候,他们也会展现出和社会相容的一面。其实,有很多艺术家的情商非常高,足够他带学生、自己买卖画,在谁都不能得罪的众多王公贵族间游刃有余。
八面玲珑鲁本斯


鲁本斯,《自画像》,1623年,英国皇室收藏
这里我拿一幅英国皇室收藏的鲁本斯自画像举一个例子。鲁本斯在世时就已经是一画难求的大师,他的很多作品并非从头到尾亲笔完成,而是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将不同比例的内容交给徒弟完成,自己酌情润色签名。1621年,英国的丹佛伯爵向鲁本斯求索一幅画作,鲁本斯就根据伯爵的咖位,送去了一幅大部分由徒弟完成的画作。
不久之后,鲁本斯发现,这幅画被退回来了。看了退件附带的信他才意识到,伯爵不是自己要,正主是英国王储查理王子。王子只回了一句「我满心以为鲁本斯大师会送来一幅他从头到尾亲笔所作的真迹。」
鲁本斯这回可是得罪人了,但他立刻往回找补,说我知道王子想要我亲笔画的,我也知道王子等不得,但是画画这事儿它费功夫,我就算想给您赔礼道歉,眼下手边实在没了,就剩我画我自己的自画像,确实是我亲笔画的。当然我脸皮再厚,也没厚到把自画像送给王子的份上,但是考虑到您大人大量,肯定能包容我脸皮厚,所以我就送这个自画像给您赔礼道歉吧。
不仅如此,鲁本斯把赔礼道歉的话,也用拉丁文写在画上了。画面的背景是一块石头和红色的天空,在石头上也写了一行字,正是拉丁文的「石头和红色的天空」(Petrus et caelum rubens.),可这句拉丁文要是念出来,发音则非常像「彼得·保罗·鲁本斯」,正是艺术家的名字。风雅之人便能从中读懂它的双层含义:我鲁本斯如顽石一块,没能早早体察王子的心意,如今我的脸已经害臊得像天空一样红了,就请王子原谅我吧。
结果,这幅画就被查理王子「勉为其难」收下了。日后查理王子登基为查理一世,再后来又被砍了头,这幅画散逸民间,复辟后又收回王室,那都是后话了。
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菜
至于所谓的「精神/生理疾病」成就了艺术家,我的理解是,有才华的艺术家把握自己人生中的各种经历,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和才华。德加眼睛健康的时候就画画,视力衰退后将精力放在雕塑创作上。马蒂斯四肢自如的时候自由画画,无法握笔后转尔使用剪纸为媒介创作。
也不是说他们遇到疾病后创作的作品就会比之前更出色,很多时候真的是因地制宜,想办法去创作。艺术家自己也会有不甘心。蒙克晚年同样罹患眼疾,在对失去视力的恐惧刺激下,试图用画笔记录下病眼接收到的「视觉信号」。我不主张夸张和赞美苦难,不会说「蒙克就是因为眼睛坏了,所以才让他画风一变」,而是蒙克这种人,不管是眼坏了还是腿摔了,都会作用到他的创作,因为他们是创作冲动无法停止的那种人。真要说他们有什么病,那就是不创作就会死病,而且这种病是绝症,完全治不好。


埃德加·德加,《查看右脚底的舞者》,1895-1900年,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纽约


马蒂斯在进行剪纸创作,约1952年


蒙克,《艺术家与骷髅,从病眼看到的视觉景象》,1930年,蒙克博物馆,奥斯陆
类似的例子不计其数,说这个是想表达,艺术家的癖好不是成就他们艺术高度的必要条件,而是在他们获得成功之后被允许和包容的个性。即使对达利这样「将乖张搞怪的性格作为个人品牌的关键一环」的人来说,这也只是关键的「一环」,而非成功的土壤。


除了艺术家,包括某些领域的大牛人、超人,比如科学家、哲学家、医生、占卜师,在为人处世时也多半会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天性十分纯真懵懂,有的则显得略木讷或激昂,有的比较偏执,这些都是天才思维的“副产品”,这种人往往有一个巨大丰富的精神内核,所以忠于自我,不太会向外求索也就是做不到油滑。在中国这种抹杀个体灵魂的社会环境,他们会被群体排斥,被骂“脑子有病、性格缺陷”的,即使他们没有也不会伤害任何人。
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所处的社会还太原始、落后、野蛮,只能容纳低等物种,人们可以为马加爵那种杀人魔辩白,能共情分尸女子的罪犯,甚至虐猫狗都有一大批拥护者为其加油助威,却不能容纳好的有灵性的灵魂。
总结:他们没缺陷,是你档次太低。
因为他们有绝对的自信,敢做自己。
你知道要做一个比大多数人牛逼的人有多难吗?
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艺术界,真正做到顶尖的,绝对是填补空白的人物,成果基本都是无中生有、石破天惊的。在还没有名气傍身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完全听从内心的指引,踏足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没有人可以当他的前锋、向导,没有敢闯敢拼的勇气、舍我其谁的霸气、异常强大的自信,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
这群不是开疆辟土就是挑战权威的人物,在作品出世以后,可能面对的是曲高和寡不被认可或是原有权威群体的嫉妒和打压,他们有那么多意见和指责需要应对,能力超群又没有应和,其中任何一种状况都足以摧毁一个不够强大的灵魂。
所以忠于内心和固执己见必须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性。
我们接下来讲讲缺陷这件事。
性格伟光正、十全十美的人都有谁?
玛丽苏小说中的霸道总裁?侯亮平?
不是他们够完美,是作家对他们的塑造不够完全,所以读者无从得知,更无法想象他们的另一面。人物形象倒是显得无可挑剔了,只是读起来总觉得透着那么点做作和不真实。
同样的,生活中有些人让人觉得特别“正常”,要么他是一个社交奇才,有足够多的技巧来应对生活中绝大多数社交场合,要么他面具戴得足够稳,很好地遮蔽住了自己的真面目,要么他离你的生活特别远,可以通过选择性暴露打造人设。
出于各种目的,他们不会向你展示全部的自己,就像作家不会向你展示全部的霸道总裁。
世界上不存在性格没有“缺陷”的生物,一个也没有。
自我偏执的艺术精神,天才与疯子之间


当代艺术中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具有理性思维的艺术表现,例如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对社会和自我进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一种则是感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感性的艺术表现制就包括神经质,歇斯底里,极端情感化。听上去好像都是负面的贬义词,实际上艺术和疾病确有紧密的关系。
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接近是疯子,忧郁和狂躁使他们异常敏感,情绪起伏不定,从而充满了创作的奇想。当代艺术特别强调表现自我,因此他们有了宣泄的渠道。
疾病为艺术家带来什么折磨?他们又如何坚持下去,埋首创作呢?
01 凡高的狂热与色彩
凡高患有抑郁症,但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正能量,每一笔都洋溢着对阳光、大自然和生活的深厚热爱,他追求明亮鲜艳的色彩,希望自己在生命和艺术上都更加光明,但他一直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扰,两者之间的矛盾让他非常焦。


梵谷一直在画画,但根本卖不出去,要依靠弟弟提奥的资助才得以生存下去。在凡高写给提奥的信里,他是个雄辩的独白者,正因为这是他想说却没说出口的东西,所以这些书信才如此珍贵——向弟弟要钱以及谈论自己的艺术都是难以启齿的,所以只好写信。
他在信中诉说着他的不安:「我每天都采用狄更斯为防止自杀而提供的处方,它包括一杯酒,一片夹着乳酪的面包和一枝烟,你难以相信这是抑郁症带给我的极限。」
梵谷最信任的朋友高更也忍受不了他的臭脾气,在某次与高更激烈的争吵之后,梵谷疯了,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他受不了精神病的折磨,在37岁那年,他带着一把手枪,背上画架,来到了镇外的麦田,一个他喜欢待着的地方,望着金灿灿的麦穗,举起手枪。
一声刺耳的枪声久久回荡在这片麦田中。


美国歌手Don Mclean很喜欢这位追求艺术到疯狂的画家,凡高的画作星月夜带给他无穷的灵感,在1970年他写下《Vincent》这首歌纪念凡高: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王菀之主唱,由林夕填写的歌曲《画意》,道出了凡高的际遇,其中的长句表达得很深刻:
万人做上万年难买艺术杰作从未获得当时留意难道人死商业才计得到他价格
现今世界上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在欣赏凡高,在不同的展览馆中观赏他的画作,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呢?
他的孤独是永远的。
02孟克的爱与焦虑


梵谷是个敏感激情的人,而孟克表现出的是惊恐不安。
挪威画家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总是出现病床、死亡、恐惧,从线条到颜色都充斥着紧绷的气氛,例如站在病床边的女人身后出现了黑影、惨白月光下的树影斑驳、面色发青的妒忌之人等等。画面带有戏剧感,周遭的空气与景物也随着人物内心有所改变。
事实上,孟克有充足的理由将爱描绘得如此绝望:他的童年被疾病、丧亲之痛和家族遗传下来的精神状况所缠扰;其母早逝,父亲患有精神病,兄弟姐妹接二连三因病离开了人世;他自已也是肺结核患者。一生饱受亲人离世和疾病困扰,这些阴霾一直伴随他。


他的代表作《呐喊》(The Scream)曾被评为「现代艺术史上最令人不安的作品」。
「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天空突然变得像血一样的红。」他解说。
「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我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鲜血,让色彩去吼叫。」
艺术家自身的忧郁、孤独和绝望,都在外界情景的刺激下进发出来,情景交融,极致地象征了人类普遍的生死爱恨等的复杂情绪。


《呐喊》成为了人们焦虑的象征,出现在许多流行文化中。从《辛普森一家》到恐怖片《惊声尖叫》里的杀手佩戴的幽灵面具,Emoji 中的惊恐脸也是以它的形象为原型。
孟克在70岁生日时对自己的痛苦作出总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的黑暗天使,并且伴随我一生。」 最后他进了精神病院。
无法忘怀的悲剧、幸存者的内疚、疾病的纠缠,所有这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解剖这些悲痛,将其摊开,反映到创作中,引发共鸣、打动世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03沃尔夫利的混沌与秩序
艺术的修习,不仅仅是技巧的学习、训练审美眼光,更是对一个人精神的治疗。
瑞士画家沃尔夫利(Adolf W?lfli) 生性孤僻,对人冷漠,他饱受幻觉和被害妄想症折磨。最终他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他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中。


其画作如迷宫般纠结深奥,围绕着宗教、神话和神秘的主题进行创作,充斥着奇特复杂的几何图形,极富想像力,随手选一幅作品,你都会立刻陷入那些相互交叠的层与面,彼此掩映,看似无穷无尽的迷宫之中,让人沉迷不已。
令他疯魔的是庞大的,席卷一切,吞没一切,但又生产一切,创造一切的「宇宙机器」。在他的画里,人被全然卷入宇宙的巨大机器之中。在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符码,数位,音符,文字,鸟,面孔,钟,蛇等等。
他被认为是「原生艺术」中核心人物之一。原生艺术是指源于自发的冲动,或者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去创作,远离常规的传统艺术,它们呼唤着人性的本原和最自然的表达。


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病和创造思维之间的相关性很高。
「我能从宫殿的每个棱角、每一根柱子和每一个窗户里都看到有灵魂的存在,这些灵魂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谜,我的头脑中闪过一丝奇特的想法,似乎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所有的影像都充斥着我的眼睛。」沃尔夫利说。
「要看到这些,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应该是一团谜,你们不仅要常问自己为什么,更要去了解这些谜一样的物体。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彷佛是一座奇特而又巨大的博物馆。」
这话听上去多么富有想象与哲理,让我禁不住想到,正常人其实是非常麻木乏味的。
04 草间弥生的幻觉与圆点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另一位原生艺术的核心人物,就是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长期入住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同时持续进行艺术创作。她被称为波点太后,那著名的圆点确实有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倾向。
她的童年并不美好,家庭不和睦,其母要求她一直监视有外遇的父亲,又不准她画画,经常没收她的墨水和画布,但她还是很沉迷创作。
她之后的「阳具椅子」和其他阳具雕塑,某程度上是源于她对性的恐惧,她小时候已经意识到父亲生性风流,为家庭带来的苦痛。
她也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饱受精神幻觉折磨,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她开始把这些幻觉画下来,它们像是世界的细胞、分子,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


闻名海外的她早已搬进了精神疗养院,并在旁边买下了一个工作室,每天游走于精神病患者和艺术家的身份之间。手中的画笔是她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艺术创作将她从濒临崩溃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拉扯回来,她称自己的作品为「艺术药物」。
「我一圈圈收着艺术这条线,尽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没有这个窗口,我一定早已受不了周遭的环境而自杀。」
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但能够将这些困扰,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转换,则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她作品让我感受到一股漩涡般的能量,会吸引人去正视它、了解它,看着这些色彩斑烂的作品,会被一股明亮而蓬勃的力量所感染,振奋人心。
若未知她的生平,或许不会明白,这些竟是深受精神病之苦,所创造出的产物。她将疾病上的痛苦转化为充满生机的艺术品,为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05 天才?疯子?
这种感觉敏锐、自我偏执的人,恰恰符合艺术创作这一点,他们假如掌握了艺术手段,就会是一个极好的艺术家,否则就是疯子。
在一些医院中,把绘画作为治疗的一种方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所以精神病艺术家层出不穷,天才与疯子就在一线之间。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亲人都死于纳粹的魔掌之下,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他没有绝望,反而选择积极向上,他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以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遇到精神疾病,有的人选择了沉沦,在看不到前路的时候,选择了解脱,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挣扎过,他们选择结束生命正是因为数次挣扎的无果。
更有什者,将精神疾病变成一场生命的狂想,以艺术去自疗,用尽全力只为了活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敬畏。
06 最后
现在我也利用工余的时间,做自己的公号:
蓝调博物馆(id: bluemuseum)


专门写关于 创意 艺术 设计 美学,也会分享自己的画作和心得,持续创作,欢迎来坐
说一个笑话吧。
纽约有个年轻的画家,有一天穿着西装去画廊推销他的画。画廊经理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用苛刻的语言评价了他的画,把他赶了出去。
大概两年后,这个画廊经理经人介绍,去了一个废弃的工厂,那里住着一位画家,长发,胡子拉碴,说话不成句子,偶尔念诗,对画廊经理不屑一顾。这位经理看了画以后,当场要签约,但是被画家赶了出去。
你们猜到了吧,其实前后都是同一位画家,是我学校的一位教授,他生活里就是一位很普通,很平凡的人。这个画廊经理其实是没有什么鉴赏力的,他前后看的画,是同一幅,但根据我教授的穿着,去判断画的水平。废弃工厂那一出是我教授和朋友搞的一场恶作剧。我教授年轻时好像是个理工男 ,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平时很自律,喜欢穿西装。绘画是他的爱好。
世人对艺术家都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就好像觉得理工男都是nerd,不nerd他就不是天才,不会搞理工了一样。就和某些外国人觉得亚洲学生都是书呆子,中国人都是被洗脑了,一个道理。
你们看到的那些什么“不疯魔不成活”,癫狂的,不刮胡子的,花心的,滥情的,奇装异服的“艺术家”,他们可能是艺术家。
但那些穿西装的,生活规律,自律,同时热爱数学和物理的艺术家,他们也是艺术家啊。
大部分艺术家,都是普通人。可没有“花边新闻”“八卦消息”的艺术家,您去关注么?一个穿西装的人,你会觉得他是画家经纪人,而不是画家本人,对吧。
明明是世人的偏见造就了对所有艺术家的偏见。
艺术家的个人品牌营造就和商业里的品牌塑造一样,背后一定要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最好讲得与众不同,跌宕起伏,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所以艺术家常与神经病,滥情,癫狂,联系起来。这样人们才会关注他的作品。因为世人觉得“与常人不同的才是天才”,“他的作品才是值得欣赏的。”
这样一看艺术家真的好可怜啊!
各位只知道梵高自杀,各位从来不知道世上这么多画家,有的在高校教书,有的在刻苦钻研画技,他们从来不自杀。
各位只知道杰奎琳杜普雷有人格障碍,用生命在拉琴结果早夭而亡,感叹“艺术家都是神经不正常”,各位从来不知道穆特阳光内向,平常爱穿高领毛衣,马友友风趣幽默,是哈佛毕业的人类学者,平常爱讲不太流利的中文,娶了一个数学家的妻子。
各位只看到约翰列侬劈腿大野洋子,感叹“艺术家太花心了”,各位从来不知保罗麦卡尼终身只痴情妻子一人,所有情歌都是为她而写。
各位只看到科特科本,艾米怀恩豪斯吸毒死亡,还有一个27岁死亡俱乐部,感叹“艺术家就得吸毒,就得27岁死”,各位没看到这么多摇滚歌手还好好的活在世上。
各位只看得奇装异服的行为艺术者,博出位的伪艺术家,感叹“艺术家都有奇怪的穿衣品味”,各位没曾想过,设计各位日常普通衣服的设计师他们也是艺术家,各种颁奖典礼,各路艺术家男的统一正装,女的统一礼服。
Artists 就是和banker, firemen, teachers, philosophers,scientists, economists, doctors 一样,一份职业,一份工作,一个title 而已。
放artists 一条生路吧!他们中的有些人只想过普通的日子,生活规律而简单,自律而理性,也会健身,也会看新闻,各位穿什么,他们穿什么,各位去理发店理发,他们也是去理发店找理发师设计发型,各位有一个恋人,他们也只有一个恋人,很有可能他们还很痴情,就像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美,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热爱,一个样。
因为艺术家的用神基本都是伤食。
这玩意天生就是主的是格格不入,叛逆,不服从,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对抗性。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从事文艺工作,那他的八字中一定要伤食足够旺,最好的就是身强,伤食泄的最够多。那基本这个人就会有文艺天赋。
可惜的是,伤食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概念代表的是:创造性,领悟力,叛逆,才华,秀气,自由,舒适,表现欲望强。但是同时这种人过分敏感,容易神经质,喜欢批判别人,常常容易与现实格格不入。所以基本上性格就是敏感,自我,自由散漫。
在八字里最忌讳的就是伤官见官,就好比一个艺术家,你却非要让他去党校教思政课,那估计过一段时间,要么他会被折磨的快疯了,要么党校的领导快被他折磨的疯了。
所以,不疯魔,不成活,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你非要用常人的眼光去看艺术家,那确实没几个正常的。
我认识的很多男博士,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多多少少有些偏执;我接触的为数不多的女博士,还不屑于掩藏这种偏执,会在语言上咄咄逼人。
总之,偏执,是我以为的博士群体的一个特征。也是我认为的足以让人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
我曾经有个博士男同学之前一直很正常。到了博三,突然开始长期不洗头了,说话也开始骂骂咧咧。他的发迹线一直往后退,不多的头发又油乎乎地贴在头上。他住一个studio,还邀请我去他家吃过饭。我一进门,就闻见房屋里有股强烈的酸臭味。他家也没有垃圾桶,他把塑料袋往地上一摊,把垃圾直接丢进塑料袋里。和你说话时,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一分钟内都不见眼球转动。
又过了一阵子,他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一个洗脚盆。洗脚盆里放着他在泡的脚。
当我看见他的微信头像,我告诉自己,以后和他在一起相处时,他说啥就是啥,不要和他争执。因为他已经有点不正常了。
他的老板极喜欢他。他工作能力确实很强。
越是艺术家,越是真实,真实的东西,在世俗眼中,往往是病态的。
人不疯魔不成活,适应别人,适应社会是很花精力的。大师就是把适应别人的时间花在了搞艺术上的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别人说出一句话之前就感受到他们的悲伤、愤怒或是寂寞的情绪?一首歌听到一半时就能根据乐感猜到接下来的旋律。或者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在意对方的看法而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你的答案是“有”,那么你就可能属于高敏感性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敏感性特质不算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人群中大约有15%-20%属于此类。
敏感的特质就像一个放大器一样,它可能会让你对某些事物异常敏锐,很多艺术创作者都有这种特质,周杰伦曾经在节目中展现过自己的“绝对音感”,张国荣在采访中提到他本人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有相似之处,舞台表演对他们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蝶衣在唱京剧时跟他本人唱歌、演戏都像着了魔。还有一些作家、画家、导演,他们在创作时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细腻与敏感。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饱受高敏感带来的伤害,张国荣因抑郁症跳楼自杀,陈奕迅也曾经饱受双相情感障碍的折磨,梵高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有说双相情感障碍)。
高敏感性是天赋,也是负担。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孩在描写色彩是细腻的笔触,似乎在她的世界里,颜色的分类要比我丰富十倍。但也见到过她因为人际关系的敏感而显得格格不入。尝试去了解并接纳自己高敏感的特性,它不仅会带来麻烦,还可能会有非凡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激情。


不知道,我怀疑能称得上是“家”的,这人就得能跟绝大多数一般人不一样了的。不一样的人或者是神圣或者是恶魔不是吗
题主所说的这些艺术家案例,康石石更偏向于称之为“小癖好”,这种怪癖非贬义,相反,对于艺术家而言,恰到好处的“怪癖”,更多时候甚至可当做立身之本。
每个人因为生活阅历、知识领域等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认识自然不同。在艺术的修行中,当一个人渐渐地形成了自己观察事物的视角,无论你喜欢“猫咪”还是热爱“蹦迪”,拥有“怪癖”还是得了“怪病”,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这些灵感会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个性化,区别于他人作品。
除题主所说举艺术家,康石石再提几个:


“地球也不过 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草间弥生对斑点的疯狂迷恋源自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怪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由圆点构成。“我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
于是草间弥生利用重复性的圆点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用艺术创作对自己进行治疗。她用无尽的圆点、条纹以及矛盾的载体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使空间始终徘徊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书圣”王羲之的恋鹅癖众所周知,哪里有好的鹅,不远万里也要跑去欣赏。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从鹅的体态姿势、行走姿态上和游泳姿势中,体会出“以鹅寓书”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
萨尔瓦多.达利,一个时髦的画家和小胡子,有着天马行空的脑袋和灵巧之至的手儿。他是奢靡的、疯狂的、自私的。
他画软塌塌的钟表、满身粪便的女人、电话机上的大虾;他也画密集的蚂蚁、蚂蚱、蜘蛛网、燃烧的长颈鹿、形状莫名的流体。他对性倒错、肉体、粪便、尸身、腐烂物、淫秽细节的痴迷,遍布在一件件的绘画创作中。达利,是一个自恋的邪恶趣味综合体。






《柔软的自画像与烤培根》,1941年


“我喜欢无聊的东西,我喜欢一样的可以被不断重复的事。”
安迪·沃霍尔一直是一个外界无法将其单一定义的人,甚至在今天看来,他那些狂妄直白的观点会被批判的遍体鳞伤,但安迪·沃霍尔已经在当代艺术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幼时在贫民区的生活,以及患病的经历,让他成为了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世界性的艺术——一个消费时代的艺术神话。这不仅仅是指他的艺术作品,更指他的思想、生活和处理艺术的方式。








“我不准备让我是异装癖事情成为一个秘密。秘密通常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更具破坏力。”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是现任伦敦艺术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英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陶艺家、版画家、挂毯艺术家以及社会和文化艺术评论家。因为童年的遭遇,使他对女装产生了依恋,女装面料特有的柔软与紧绷感使他感觉到有安全感。他将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作品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使用另类前卫的手法在传统的媒介中进行表达,其中最擅长用涂鸦的手法进行陶瓷创作。






艺术家们利用面对质疑,没有在创作中迷茫徘徊,反而利用其独特的个性及生活阅历,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但“怪癖”不分大小,不分优劣,不分对错,重要的是它有自己实际存在的价值,在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不同专业的学员中,不乏将自身癖好与项目创作进行了极佳结合的案例:
1.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人性恶论
P同学以对“熊孩子”行为的厌恶为灵感,进而探讨人之本性。他认为人性是我们内心深处压抑的本能欲望,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本能驱使我们寻求快乐,在接受各种教育之前,我们已经变坏了。
许多人喜欢从破坏中获得快乐和兴奋,比如踩虫子、解剖娃娃、破坏玩具。成年人可以判断这种行为是好是坏,但婴儿却不能。通过对本能心理学的研究,了解人的后天天性和失禁本能的社会属性。
P同学,汉艺17届学员,配饰设计,获皇艺offer






2. The Blurred Memory-模糊的记忆
1)不亚于丰子恺对猫咪的喜爱,H同学以自己猫咪的“蛋蛋”为灵感,进行了一系列的棉花糖包装设计。
H同学,汉艺17届学员,视觉传达,获皇艺offer






2)“当回顾过去的时候,你会从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回顾?在我看来,从模糊的记忆中寻找就像走在迷宫里。”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H同学日常生活中收集的各种票据,票据的质地和图案对她很有吸引力。每次整理这些小票的时候,似乎都带着同样的情绪回到过去。由于时间的推移,一些收据在视觉上变得模糊。带着这样的灵感,在这个项目中,H同学想表达的是模糊而失落的记忆。
H同学,汉艺17届学员,服装设计,获皇艺offer








3. ANIMA-女性特征
M同学的缪斯是她最喜欢的乐队主唱,通过这位歌手,对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进行探讨。
在当今社会,性格明显的人往往会被人嘲笑或欺负。他们或多或少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而不是生来如此。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有很强烈的女性色彩,别人的误解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胆怯和敏感。
M同学通过项目创作认为Anima成为了自我和自我之间的内在引导和中介,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内心世界的新道路,寻找着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和形状。
M同学,汉艺17届学员,珠宝设计,获皇艺offer




4. REVOLVING TRADITION-循环的传统
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昆曲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虽然有些戏曲爱好者对戏曲仍充满热情,但戏曲表演的场所却很少,普通的戏曲剧场也不能完美地展现昆曲的美。
基于对昆曲的喜爱及推广,Z同学希望为昆曲提供一个特殊的演出平台,她融合了昆曲表演的身临其境形式和传统昆曲的特色,创造了一个流动的、循环的观看路线和分散的舞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看体验。建筑造型提取了表演中袖子的形式,整个建筑像舞蹈的衣袖一样站在岸边。
Z同学,汉艺17届学员,建筑设计,获南加州大学、宾大、UCLA、密歇根等offer




以上望有帮助,欢迎交流
———————————————————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性格都有缺陷?
这是一个好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人都有性格缺陷
你可以看一下自己周围的人
要想找一个性格没有缺陷的你看能不能找到
如果你觉得这个人性格没有缺陷,大概率是你俩交往的不够深入。
对方可能并没有把真实的一面展露给你


至于我们普通人性格是否有缺陷,除了身边几位至亲,谁又会在意呢?
性格缺陷不只是后天因素导致的
有的也会是基因里潜藏的
所以哪怕这个人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长大,性格也可能会有缺陷。
其次性格缺陷真的是坏事吗?
不正是因为有性格缺陷
才有了一个个独立又不同的我们吗?
如果大家的性格都如此完美,那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也会非常小。


轻微性格缺陷并不都是坏处
比如:
偏执的性格,更具有决策力。强迫症的性格,做出来的产品更趋近完美。


如果换一种角度这种“缺陷”反而是优点。
比如这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性格都有缺陷?
我们换一种方式表达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很有个性?
明明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东西
但只是褒义词和贬义词的互换,问题的方向就变了。
而且过于完美的人不适合搞艺术
我们常说的艺术领域包括
电影、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
上述领域内,什么样的作品会脱颖而出?
能脱颖而出名留千史、自成一派的
一定是那种与之前作品都不一样的内容。
就是大家都做不出来,恰好这个人能做出来的东西
才能在艺术史中留下一笔。
那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你觉得是一个完美的人能创造出来的吗?
因为作品是人内心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反馈
他需要你有独特的角度和见解才可以被创造出来。
电影剧本创作讲究一个核心:
“冲突”
你可以回忆一下,那些能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是不是
上来就是两个人吵架、两个人打架、两个人意见不合之类的
这个作品里一定会有两个对立的主题
可能是角色,可能是观点,也可能是事件
因为只有这种冲突,才会引起人的注意
一件平常的事情是没有人喜欢看的
这种矛盾不就是“缺陷”吗?
做艺术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看一下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能排的上号的作品
电影领域:
《肖申克的救赎》


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来表现“希望”。
《楚门的世界》


楚门所存在的世界包括任何一个人和事物都是“假”的,最终发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牢笼”,最后他终于逃出去,挣脱了被摆弄的命运。
音乐领域: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贝多芬经历了耳聋,失恋他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这首曲目花费了他四年时间。
绘画领域:
《麦田上的鸦群》梵高


这幅画呈现出绝境当人的压抑的内心,以及渴求解脱的情感。
例子太多了不逐一列举了
我想说
上面这些作品
不论是剧情中的人物,还是作者本身
这哪是“完美的正常人”可以创作出来的作品呢?
正是有了这些“不完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干货不易,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收藏、喜欢!
您的支持是我更新干货的最大动力!
我是@Enzo一个将画画通俗易懂讲给你听的男人,欢迎关注我!
学画画就上画学艺术!
零基础学画画,可以看我主页!!!!!
零基础学画画,可以看我主页!!!!!
零基础学画画,可以看我主页!!!!!
零基础绘画入门答案:
这是我的收藏夹,全是画画的高质量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梅兰芳?
如何评价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
如何评价何晴的长相?
如何评价岳云鹏?
格斗能力强的人,体型都是什么样的?
曹云金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德云社?
赵本山的徒弟比郭德纲的徒弟忠诚度要高吗?
李小龙的真实格斗水平究竟是如何的?
传统武术和西方格斗的训练理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群众大多相信曹云金的微博内容?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0 10:10:07  更:2024-01-10 12:43:0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