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明星艺术 -> 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 正文阅读

[明星艺术]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京剧
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小时候听过一首经典老歌《说唱脸谱》
这歌讲的是爷爷带自己小孙女去听京剧的事情
虽然说起这歌的名字可能有些人没啥印象 但一听歌曲旋律肯定记忆回笼
啊对对对就是这个——


啊不是不是 放错图了(狗头
是——“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但是这歌里还有几句词儿
虽然那小朋友刚开始听着京剧大花脸哇哇呀呀叽叽喳喳的 她还挺新奇挺高兴的 但时间长了却有点坐不住了: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全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嚯 你敢说的)
不过爷爷一听就不乐意了:
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
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
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儿的来称赞
生旦净末唱念做打
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
你不懂戏曲胡说八道
气的爷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有点道理 但小女孩反驳她爷爷:
老爷爷你别生气
允许我申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创新要发展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
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作词者是阎肃老先生
真好 会写
4.15更新
救命了 这个二月份的回答怎么时隔两个月忽然一夜之间千赞了 知乎小透明被哪个大佬翻牌了
只要国家取消对京剧的补贴
把京剧从所谓代表中国文化的地位踢出去
京剧自我下沉,进入民间,京剧就能崛起了
在 红星照耀中国 里面,斯诺描写了当时的戏剧:
他在剧院里发现,台上在演戏,但是下面落座的人,根本就没有听戏,大家都是在聊天,扔瓜子,戏剧就是用来做背景音的。
而在党的根据地里,这里也有戏剧,但是这里的戏剧从来就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也不拘泥于内容,而是将大家的亲身经历全编进去了,比如地主欺压,军阀欺压,这些内容让根据地的大家都感同身受,虽然戏剧里面没有点名道姓的批判分析地主老财干的坏事,但是只要演出来就保证了效果,因为那是大家亲身经历的,所以大家看的时候认真,戏剧结束了反响都非常热烈。
建国后情况完全反转了,戏剧,里压根就没有能让大家感同身受的内容,相反这些东西被拔高为“国粹”,都是千篇一律的样板,里面少不了的是说教和教训,沦为大家聊天的背景音还是好的(春晚),更可怕的是压根没人去看了(京剧)。
细节里雕花雕魔怔了,过于脱离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而且还有一股子优越感。
像霸王别姬里争论项羽到底该走七步还是走五步……跟闲的没事给草莓挑黑头有啥区别?
没想到一个关于戏曲的回答也能火……非常感谢大家!
在评论区里看到有家长说小朋友学戏曲,老师居然让她把腿搭在把杆上,膝盖下吊一个壶铃来压腿,我想说这种事在戏曲界已经很仁慈了,我的一个老师当年用的是压大幕的铁块……
在戏曲的审美体系中,腿是要保持非常夸张程度的膝超伸的,压腿、踢腿、扳腿等等这些基本功最起码的要求是脚尖要碰到眉心,一般教基本功的老师都会要求碰到鼻尖甚至下巴,这已经是非常恐怖的膝超伸了。膝超伸的危害大家在知乎上一搜比比皆是,我就不重复了。关键在于,我从没有遇到一个老师懂得它是一个“危害”,是需要额外的训练来进行保护的,比如刻意加强某些肌肉、放松另一些等等。老师只会让小朋友们平躺下来,固定一条腿,并自己用手去把另一条腿的脚尖强行压到小朋友的眉心,或者就是要求课下练习的时候吊重物……
肌肉记忆的确非常重要,也的确需要很多重复而枯燥甚至痛苦的训练。但“仅有肌肉记忆”和“在懂得逻辑的前提下练习肌肉记忆”的效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前者还有非常大的概率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不仅非常难以纠正,还非常容易造成伤害。改天有空的时候补一个目前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吧,一个看似很小但影响很大的问题,根源其实就是形成了错误的肌肉记忆。
评论里也提到现在教唱已经很科学了,网络上也有许多资源。的确,进步是能看到的,但怎么说呢,如果去看看一线教几岁十几岁小朋友基本功的真实情况,就知道依旧任重而道远啊……实际上京剧的演唱体系在“正确执行”的前提下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既毁嗓子又毁耳朵,不过我这篇吐槽不就是想讨论目前的教学体系达不到让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正确执行”么……
有不少评论都在感叹其它很多领域也是如此, 答主比较孤陋寡闻,深入接触过的训练体系不多,但自我体会是,越是国际上没有其它人在玩的、原教旨主义越明显、甚至牵扯到“民族自豪感”的领域,玄学就越集中。的确,行业中的顶尖天才是存在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基本功教学绝对需要严格地科学化。天才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从业者足够多、天赋池足够大的时候涌现出来的。而成熟完善的训练体系,恰恰就是让普通人经过训练能成为合格(平均水平)的从业者,然后才有更多余地去发现那些能够把行业上限不断拔高的天才们。就像中国人并非没有所谓的足球天赋,而是注册球员太少、可挑选的余地太少、训练和选拔的机制不完善等等造成的成绩一直上不去。
我来提供一个目前没人提到的角度吧——
京剧(应该算上几乎所有的戏曲)的教学体系,是非常低效、不科学、混沌、充斥着大量迷信和玄学、排斥现代训练体系甚至反人类的,并且其中仅存的精华也因为老艺人的故去而大量流失,因此它几乎不可能在生源远不如过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尤其与清末民国的京剧鼎盛时期相比)的前提下安全、高效且稳定地培养合格的人才(不仅是演员,包括乐队、衣箱乃至下一辈教师)。
答主本科+研究生阶段,非常幸运地跟着专业的老师、在戏校和小朋友们一起练了很多戏曲尤其是武戏基本功,比大多数观众或戏迷都更加深入地接触过戏曲训练体系。最深的体会就是,这么一个低效的训练体系还能让这门艺术跌跌撞撞流传到今天,真是完全靠爱发电,其中有多少艰辛常人难以体会——于是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如今但凡有点可能,小朋友们毕业就不会干这行;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演员的水平普遍不如过去、戏本身也越来越不好看了。
戏曲训练体系的低效,首先体现在它完全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逻辑体系,学习者很难在零基础的时候快速入门,而教学本身也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举个例子,我练过一个叫做“鹞子翻身”的技巧,古典舞里也有,整个动作长这样:


图源网络
“鹞子翻身”就是指动图里前两个像是偏轴转圈一样的动作,要求双手和双肩保持一条直线。
我开始练这个动作的时候,完全不得要领。因为我的老师(是戏校里非常资深非常有名的老师,年轻时在舞台上红极一时)完全无法跟我解释清楚这个动作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启动、如何发力、如何控制、要领是什么、哪里不对是因为什么、如何针对这个“不对”去练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她只有非常模糊非常玄学的描述,而我作为一个外行,完全不懂她到底在说什么。结果就是,就这一个动作差点就劝退成功了。
这并不能怪我的老师,因为我是她教过的第一个成年学生。戏曲老师们教小朋友,是几乎不需要解释的——他们只需要把小朋友的身体“掰”到他们认为正确的姿势,然后让小朋友“耗”在那里。拿鹞子翻身这个动作来说,老师们会把小朋友掰成下面这样:


图源网络
然后让小朋友保持这个姿势不动,耗非常长的时间,形成肌肉记忆之后,让小朋友交叉腿半蹲后,脸朝下双手展平(就是上图差不多的姿势但脸朝下),然后用非常慢的速度挪到上图,再挪到另一侧,一个翻身就算做完了,之后再加快,整个动作就算成了。
对我却不能用这种方式。一来,我又高又壮,老师年岁已高,她根本就掰不动我;二来,我根本没办法在上图这个姿势上停留,而老师又并没有指导我如果想要做到这样停留应该做哪些训练;第三,慢速实际上是比快速要难很多的,就好比人以正常速度走路不累,但把一步一步拆开成分解动作再非常慢地去走就会非常非常累,并且极其不协调,于是,这个训练方式实际上就等于把难的东西放在前面,必须先掌握难的东西才能学简单的东西,非常不符合认知规律;第四,慢速+分解与快速+合成实际上需要的是两种肌肉运动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加快”就能做到的,而老师也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指导;最后,这个动作是一个非常孤立的技巧,它没有“前置动作”或者说“简化动作”来加强基本功,在学这个动作之前学习的任何其它动作都帮不上它。与芭蕾训练相比,jete(小踢腿)的前置动作是tendu(擦地),grand battement(大踢腿)的前置动作是jete,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不好grand battement,就可以立刻回去练jete,jete也做不好,就回去练tendu,甚至tendu也做不好,就去练芭蕾最最基础的站立、练placement,而这个只要你会站就行。反过来,如果你tendu练得足够好,你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个很不错的jete,再进一步训练,就是一个很不错的grand battement,如此循序渐进。
小朋友的可塑性的确比我强很多,但并不代表这个训练体系本身很科学高效。一来,小朋友们并不知道整个动作的逻辑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做成什么样是对的、为什么对,什么样是错的、为什么错,又如何才能从错到对再到优秀甚至完美,只能非常机械地大量堆时间堆体力去形成所谓的肌肉记忆,不仅非常枯燥,他们自己也无法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二来,老师自己会很累,他们需要一个个去把小朋友掰到正确的位置上,这意味着大量的纯体力工作,尤其是教翻跟头的时候——业界不叫“教”跟头,叫“抄”跟头,意思是老师把学生托到空中并且自己用力让他们在空中完成翻转,一个班几十个小朋友,一节课“抄”下来累得半死,但实际上平均下来一个小朋友有效的练习时间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在小朋友天赋参差不齐的时候很容易“放弃”那些“祖师爷不赏饭”的。还有,这种简单粗暴的“掰”非常容易造成受伤,尤其是戏曲训练极端强调吃苦受累、强调克服疼痛无视伤病(比如广为流传的各种“老前辈如何如何练功”的段子,基本都是反人类又低效的方法)。鹞子翻身还好一点,压腿、下腰等等这些基本功也基本都是老师一个个硬“掰”出来的,其中造成了多少不必要的伤病难以估量。
戏曲训练体系效率低下的第二个体现,在于它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除了它无法解释自己如何做到、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它想要获得的结果和它事实上在训练的东西不是一回事,甚至背道而驰。
好比一个篮球运动员想要提高自己的罚球命中率,ta需要做的并不是在罚球线上练定点投篮。因为在实际比赛中,罚球多数是在激烈的比赛进行中、对方对自己做出了犯规行为之后获得的,比赛本身的消耗、犯规造成的对抗或带来的意外甚至身体失衡等等,才是真正降低罚球命中率的关键因素。因此练习罚球必须考虑这些实际情况,真正有效的练习也许是几趟往返冲刺或者对抗练习之后立即去罚球线上练习,单纯心平气和地站在罚球线上定点投篮,无疑是非常低效的。
戏曲训练中就充斥着大量这种低效的自我感动。比如我曾经不止一次在不止一个老师那里听过诸如“某某前辈为了练腿功,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腿压在墙上,第二天一早都麻得动不了呢”或者“武生就没资格用两条腿站着,聊天的时候也得耗腿”之类带着欣赏与敬仰的描述,甚至我遇到过亲自这么干的老师。先不说肌肉、神经在疲劳状态下更容易受伤,单看这种“耗腿”在舞台上的实际应用,就能知道它的低效——演员在台上的时候并不是静止不动(甚至躺下来)把腿靠在墙上(或者“耗腿”时候靠在桌椅把杆等等随便什么东西上)的,而是在剧烈的翻转、跳跃、旋转等等之后需要在最后亮相的时候保持单腿站立。也就是说,演员需要的实际上是“在已经几乎失去重心的情况下仅用单腿支撑就把身体拉回中立位”,而不是“在平心静气的时候抬腿五分钟”。所以花大量时间去“耗腿”而没有真正训练“拉回中立”又有什么用呢?
对比一下其它类似舞台艺术的训练,比如话剧、歌剧等等,它们会很明确“这个训练究竟是如何帮助舞台表演的”。比如话剧表演的任何动作训练,都以“演员在任何状态下都能顺畅发声”为前提。于是无论训练的设计、实施还是学生进行自我训练,都很明确我到底在练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练,我对在哪里错在哪里,甚至我可以如何根据我的需要去改进这个训练。再以声音训练为例,话剧在真正练习说台词之前,有大量的气息练习,从呼吸的原理讲起,到如何实现、保持腹式呼吸,再到如何保持发声器官的通畅(包括头颈肩部的肌肉运用),到如何寻找、产生共鸣……整整一套训练清晰易懂、易于练习并且循序渐进。而戏曲的演唱训练集中了大量玄学、充斥着大量诸如”丹田“、”龙凤虎三音“、”脑后音“、”鬼音“这种不知所谓的描述,甚至我目前还没遇到一个业内老师能把气息讲明白讲透彻,能真正让学生有效、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大量演员在台上演唱的时候几乎一刻不停地摇头晃脑,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肌肉紧张进而影响到发声器官的通畅,在明明不需要这样塑造人物的前提下浪费了非常多的能量,嗓音也被扭曲,并且极易造成声带损伤。且不提大量的老师压根不会刻意引导学生听前辈留下来的经典老唱片,即使听,学生也完全搞不清录音里那些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先获得“正确但中庸的大路活儿”,再一步步到出类拔萃、甚至开宗立派的。在这个体系下,训练出来大量气息不通畅、演唱极其费力纯靠嗓子喊、“左嗓子”、不通透不打远、包音吃字等等连演唱艺术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演员,真心疼他们从小吃的那些苦。
戏曲训练体系效率低下的第三个体现,在于它极其容易造成伤病。
我在戏校混的那些日子,已经看到数不清的小朋友出现崴脚、半月板损伤甚至骨折、跟腱断裂这种大伤了,小朋友们打着封闭参加考试简直是家常便饭,还有更严重的伤病虽然不是我亲眼所见,但至今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学文戏的小朋友也逃不掉,因为声音训练体系不科学,大量的小朋友出现声带结节、甚至在变声期之后嗓音条件完全丧失。老师们似乎总觉得“倒仓”(就是变声期)是没办法的事,就是“祖师爷不赏饭”,但横向对比一下声乐体系的训练,就知道实际上针对这个特殊时期有非常多成熟的方法来应对,并且在合理的训练之下,即使找不回高音也同样能拥有非常通透非常舒服的演唱,而这实际上已经足够在舞台上立足了。
在我看来,小朋友在课堂上受伤,老师是要负全责的。但目前我接触过的老师,对伤病预防几乎毫无概念。不仅没有在动作训练的时候强调如何避免伤病、如何正确地使用肌肉,对训练量也几乎毫无把控,基本都是“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出现伤病之后也没有任何相应的康复训练,没有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没有营养、休息、拉伸放松等等相应的配套理论及实践。我亲眼见一个学武生的小朋友断了跟腱之后回来整个人胖了两大圈,老师们明面上鼓励两句,实际上也只是默默把他划入“祖师爷不赏饭”类型。
不仅在学校期间容易受伤,真正进团做演员之后也是伤病不断——因为缺乏一整个体系来进行伤病管理,因此演员的平均艺术寿命非常短暂。经常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忽然声带结节、手术以后再也无法恢复只好离开舞台,或者一次受伤之后只好转行,相信每个关注戏曲的戏迷都能举出一大堆例子。
戏曲训练体系效率低下的第四个体现,是它无法完成自我迭代,传承本身也非常低效。
很多高赞提到了戏曲没有创新、原教旨主义严重,其实戏曲并不是没有创新,而是没有高质量、即顺应时代又符合戏曲审美体系的创新。戏曲界目前几乎所有的“创新”,都差不多停留在“拿痰盂炒菜说是创新”的阶段。这实际上与它自身的训练体系有非常大的关系——当你不知道一件事背后的逻辑、它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样子、为什么这样是好的以及怎么样可以做到好等等这一切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顺着它的逻辑把它推到新的阶段乃至高度的,只能这里抄一点、那里学一点,七拼八凑弄出一个四不像,还里外不讨好。而当演员们面对其它艺术形式中想要跨界的导演、编剧等等时,因为自己无法说清楚自己的体系,只好被实际上的外行摆弄,搞出大量自己也别扭效果也不好、演一次完成任务就刀枪入库的“创新”。
举个例子,戏曲与其它舞台艺术最重要的不同之一,是它非常自由,没有剧本、台词、音乐、导演等等的限制。同一出戏,我可以这样演,你可以那样演;我嗓子好可以全唱高音,你嗓子差一点可以多用技巧弥补;我今天高兴,圆场可以多跑两圈;明天看见夏威夷的草裙舞不错,马上就化到我自己的身段里来。这份自由是戏曲创新的一大源泉,不仅在于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条件和理解创造完全不同的声腔体系(这就是“流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随时创造出大量的新戏、因此具有足够的材料来进行优选和打磨。比如相声《关公战秦琼》里,演员们之所以能在后台简单碰个头就能上台演之前完全不存在的戏,并不是相声在夸大——这种事在京剧的发展、鼎盛时期比比皆是,都是几个老艺人在后台一合计,你按你的特长来一段什么,我按我的习惯来一段什么,大家只要不坏了规矩就可以是一出好戏(比如著名的《战宛城》就是这么凑出来的)。这份自由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戏曲体系的了然于胸,知道自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移步不换形”。假如自己不懂得体系是什么、怎么来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不知道“矩”在哪里,“形”又是什么,所做的创新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唱腔怪异念白倒字都不算什么了,“话剧+唱”都谢天谢地了,可怕的是连我不怎么看戏的小伙伴都说“上京那些新戏都一个套路,无聊死了”这种既吸引不到新观众、又抓不住老观众的尴尬境地。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存在非常久了。看看京剧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就知道,它的红火最早跟统治者的喜好分不开;进入四大名旦时期,又因为有大批文化修养高的名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创作、宣传和观众教育。但即使是这样的时期,最好的教育机构比如富连成科班,采用的同样也是这样一个低效的训练体系——电影《霸王别姬》里那些残酷的“打戏”实际上非常真实,学生家长甚至会签“打死不论”的“卖身契”,“打通堂”(一个人犯错所有人挨打)也是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从业者数量多、学生数量也多,并且“红”了之后真的能带来巨大收益,因此成材率低、训练效率低被掩盖了;再加上那个时期戏曲水平整体较高,老师和学生只要愿意就能获得更好的资源,于是也有更多机会去“悟”或者遇到“高人指点”,有效的训练量和今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那时候学生每天都要上台演出,甚至演好几场,现在一个学期能彩排一次就很不错了)。而如今当这些条件都不再具备或者大不如前的时候,一个低效的训练体系无疑是雪上加霜。目前一线老师中,“打戏”依旧非常普遍,连我这种业余玩玩的都被打过——其实不能怪老师心狠,实在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何解释,只能情急之下一棍子打过去。
而这种低效的传承,非常容易因为某些“天才”、某几个“祖师爷赏饭”的老师故去而断档。那特殊的十年禁掉传统戏以后,再恢复就已经流失了非常多的技艺。如果原本没有环环相扣的体系,仅靠个人悟性,是非常难再重建很多东西的。别说那些技巧绝活儿,就是最基本的同场曲(大合唱的一些曲牌)在没有完整科学的音乐记录(比如像五线谱那样)的情况下,一代人不会唱,那就是永远找不回了。
令人遗憾的是,训练体系的改善在短期内看不到希望。戏校里的前辈老师越来越少、越来越老,技艺大量流失。中年老师多数是样板戏时期(或者之后)接受的训练,已经与体系的精华部分产生了非常大的割裂与隔阂,加上文化水平和社交圈的限制,很少有人会以这个角度去思考、去有机会看看其它体系是如何做的,于是几乎不可能重新建立缺失的那些环节。青年老师大多数都是毕业即执教,既没有舞台经验也没有足够积累,只能五组传六组越传越糊涂。领导们除了关心自己唱戏过瘾让小朋友们跑龙套之外,就是囿于各种复杂的人事、利益关系,很难真的做什么。学校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大量的浪费与不合理——比如我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逼小朋友们考英语四级。于是我看到的,就是满眼的吃尽苦头却连基本功都没练明白的、最简单的小五套空手会打拿刀就不会打了的、进了团上了台各种惨不忍睹的小朋友们。
结果就是,我这种曾经一年看三四十场戏的铁杆戏迷,恍惚间也有几年没去过剧场了。
偏个题吧,看到有评论说其它艺术形式也非常注重肌肉记忆和童子功,这点确实没错,小朋友们的上限毕竟跟我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实际上去仔细看看国外那些传统体育强国教体操、艺术体操或者芭蕾、花样滑冰等等这些类似的技巧项目的基本功(注意是基本功),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体系效率更高、讲解更清楚、伤病率更低并且最重要的,小朋友们更开心。国内连这方面的纪录片都在大肆宣扬“练功多苦多累”,我很难想象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受这份不一定有前途的罪。而国外那些训练视频(不一定是宣传片或者纪录片,很多都是随手拍的),可以明显感觉到那里的训练气氛很好,当然国内这几年也进步不少,但整体来说,凡是带有艺术表现类的项目,训练体系依旧非常落后。
举个例子吧,我不学戏之后去学了花样滑冰,冰场有一个国家级的教练,带出过很多冠军的那种。她在教技术的时候可以讲得相对比较清楚,但在教艺术表现力的时候就比较玄学了。比如她想要小朋友做出“手臂从脊柱出发,到后背,带动大臂小臂到指尖,再到无限远的空气”这种延伸的感觉,实际说出来的指导却变成“胳膊伸直!!”——这完全不是弯和直的问题,而是延伸感。另外还有一次,跟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说,“你那表情做得不够灵异!要再灵异一点!!”我在旁边琢磨了半天,也没搞懂到底什么才是“再灵异一点”——我都想不清楚的事,让七八岁的孩子如何操作呢?
所以很滑稽的,我在冰场待了大半年,都搞不清那些小朋友各自的节目配的哪段音乐——音乐一响,但凡场上有不止一个人在练习,你就会觉得音乐配谁的动作都可以。即便那些小朋友都有非常棒的技术,一旦拿到国际赛场上,就明显看出表现力的差距了,最终的成绩也佐证了这一点。
也许不是戏曲没落了,而是某些东西从来就是缺失的。
2000年前,庄子问过这么一个问题:
现在有一只乌龟,你猜它是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呢,还是愿意被镶上金玉珠宝、被高高得供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
被供在庙堂里的乌龟虽然尊贵,可惜已经死了。
而那只在烂泥里打滚的乌龟虽然埋汰,可它还活着。
非常可惜的是,现在的京剧,就被人镶上了金玉珠宝,供进了殿堂。
不够好玩。
《爱情公寓》有个桥段是京剧版的变形金刚和加勒比海盗,里面老头子还边打吊针边唱,要真的这么演的话,我绝对买票去看。
用布帛包裹起来,添加大量香料,安放在华丽柜子里的的东西。
我们一般叫他们“木乃伊”。
民国时期的京剧,四大名旦、各派老生什么的,在那个年代,都是创新,自己创的门派。
现在呢?只讲传承,其实就是抱着祖宗牌位混吃等死,谁敢多一句嘴就抱着牌位咬死他。
这种跟八旗子弟一样吃铁杆庄稼的,早该死了。


我们是在保护传统文化
你甚至不得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是中国京剧最后的辉煌。
你说有多惨吧。
守旧又不愿意革新,拿着规矩辈分压着人。活该没人喜欢。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玩意儿压根没在全国范围火过,只在北京那一圈名气大。后来文艺形式进一步丰富,京剧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本来表演形式上就落后,别说和电影比,和话剧比都落后一大截
演出内容还没啥创新,也不让创新。 就那么些段子演了几百年了还翻来覆去接着演
观众爱看才是怪事
你要是演个《重建烂尾楼》 《斩许皮带》 《红码》《钓鲶鱼》你看观众变不变多? 大家爱不爱看?
因为都21世纪了,
还踏马的天天唱什么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他要是能唱点什么:
周公子大战鲶鱼姐,亮丽夫妇维权记,指鼠为鸭成语新编……
那我肯定买票去看。
因为有了话筒和音响,不用特殊唱腔,观众也能听见说话
因为有了摄影机,显示屏,不用特殊脸谱,观众也能看见表情
因为有了专业的服装,道具,可以不用特殊服装,示意性道具,可以做的更逼真
因为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适应更新科技的文化娱乐产品能带给人更好的体验
因为中国的传统艺术,被官方放在温室里供着,中国的传统艺术家,被官方好生豢养着,戏霸们把持着“传统艺术”的最高解释权,“祖宗之法不可改”。
看看人家小渔村怎么玩新派粤剧的——




或者看看日本传统舞台曲艺歌舞伎,人家现在是怎么玩的——






其实我们内地民间也不乏有创意的艺术工作者——


但是大家到头来还是斗不过官方的戏阀戏霸们,何况创新还要在审查这个鸡蛋上跳舞,所以何必头铁去触传统艺术这个霉头,算了…………
你能想象电影院里播放的还是《火车进站》、《奔跑的马》、《夏日野餐》、《女孩吃播》么?
京剧就在做这样的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同样是传统戏曲,这个我三岁时候可爱听了。
至于那个京剧,我八十岁奶奶听了都直摇头。
应该学学豫剧,下面这段是豫剧某段的戏词,创新才能活下去!


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因为京剧的妆容不符合现代审美
京剧里女性角色给我留下的印象大体上是这样的


然而前几天电视上播黄梅戏,我凑过去瞄了一眼,女主角是这样的,立刻来了兴趣。


如果没有政府保护,京剧早就死了
我问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假设你住在北京,周末休息
你会选择,打一天游戏,看一天小说,追一天剧,出门找朋友吃饭,玩剧本杀,逛景点
还是去看一场京剧?
采用原教旨主义发展的一般都会没落
看看人家香港的梨园班子是怎么做的?
电影电视普及后,粤剧自然也就没人看了。(经指证,七小福他们练的也是京剧,不是粤剧。但这不重要,不改了~)
于是粤剧从业人员们,顺应潮流,去做电影,做自己擅长的电影。把自己从小在粤剧班子里面练出的一身童子功拿去拍电影,拍出一个香港传奇,拍成世界第一。
他们就是于占元粤剧班的七小福,洪金宝,成龙,元彪等人都出自于此。还有其他粤剧班的袁和平,程小东等人。
这些人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统治了亚洲最好的电影,最巅峰时期引领世界,连好莱坞大导演都要去请他们帮忙。
~~
再看看北京的梨园班子。
整天哭天喊地道:老百姓不识货,不看京剧,传统文化不能消失啊~~~~~我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多么宝贵啊,逼着要郭嘉给钱养着他。
然后拿了钱又关起门,端着架子自嗨,瞧不起这瞧不起那,臭规矩一大堆……
就那么几个演了几十年的段子,反反复复的练,出场走一步,亮个相,要练3年。一代接一代的,要练成和祖宗一模一样。恨不得每次手抬多高,每次走一步,都要精确到毫米……
没有改进,没有创新~!
~~~
大家都是梨园班子,这就是区别!
一个人只有到了没饭吃,要靠本事找饭吃的时候,才会知道他有几斤几两。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给文艺界指过路.
后来的郑渊洁,赵本山,郭德纲,网文,短视频都是这条道上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有些人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压迫.不信.
不信就不信喽.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以上这些剧目被人束之高阁,唱的那都是清朝以前的东西,还不许改编。
行吧,您高雅
大概3年前,刷到过一个非专业打快板的视频,评论区里几个“专家”直呼丢人:这个技巧不合理,那个手法不正宗。。。
去年,某主播翻唱黄梅戏火了后,又是一群人追着骂:曲不对、调不正、搔首弄姿、毁我国粹。。。
京剧,包括任何地方戏,不是不好看、不好玩,而是他们失去了艺术的可创作性的内核,变成了一座空心牌坊。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各位内行对其解释权的垄断。
任何艺术形式,一旦只允许”正宗“,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指环王单部三个小时左右,重映时被大量中国观众抱怨太长,快进一刻钟看完。如此特效瑰丽,故事魔幻,演技非凡的经典都被嫌弃。。。。
而京剧是一个简单的舞台上两三个不知男女穿着古怪的戏服,正常语速几秒钟能说完的话他们咿咿吖吖要哼哈几分钟,走两圈代表骑马,几个人来回穿插走两圈代表大军征战厮杀,扭个身低下头代表男女动情,你能指望现代人有兴趣有耐心看?
因为不穿丝袜。
在现在这个时代,丝袜是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的最优解。
舞蹈服是那种白丝连裤袜。歌手唱歌的时候也基本会选择丝袜。电视剧和电影里,有几个是完全没有丝袜的?游戏里面,丝袜更是大杀特杀,甚至某些游戏公司还专门为丝袜研制了专利技术。甚至是小说这种纯文字的描述艺术里面,在描写腿的时候也不会放过丝袜。
你看,明明有一条康庄大道摆在京剧的面前,他自己把握不住啊。
它就是唱加勒比海盗,唱火影忍者,唱蝙蝠侠,我也不会去看。
因为我为什么不去看正经的加勒比海盗,火影忍者,蝙蝠侠?
中国历史上没落的东西多了去了,这叫自然淘汰。
非要为了某些目的强行续一波,就像那个icu躺了几年的老干部,丑陋。
大家都很忙,没工夫听他在台上啊了一分钟到底说了个啥。
有个朋友就是京剧演员,唱青衣,她还有个姐姐唱刀马旦,都是一毕业就考进大剧院拿编制的。
我就没见过她俩平时休息娱乐时间看京剧……
精髓已经没了


(两位都是男性)
没落的只是京剧的一种。
我看过那种打马赛克的京剧,咿咿呀呀唱俩小时我都不会快进
因为它叫京剧!我一广东人,京剧死活管我们吊吊事!你一北京地区地方剧种不要动不动就上升的国家民族高度,在我广东人看来,京剧没这个资格。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星艺术 最新文章
为什么总觉得呼兰的段子特别高级?
艺术是什么?当我们看展的时候应该抱有怎样
什么是「梦核」?为什么近期很火的「中式梦
艺术的核心是灵感,那么灵感来自哪里?
为什么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而欧美人兴趣
如何评价原神艾梅莉埃立绘?
中国留学生参加搏击比赛,被前职业选手打成
孙涛的小品那么差怎么还是年年有他?
春晚刘谦的魔术扑克是怎么做到时间都对得上
吴孟达为何在周星驰那里得不到于谦在郭德纲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0 10:10:07  更:2024-01-10 10:29:5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