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如何评价国家文物局确认「尕日塘秦刻石」?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如何评价国家文物局确认「尕日塘秦刻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针对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
针对公众质疑的五个主要问题,国家文物局一一做出回应。
1.石刻文本内容是否与秦代实情不符?
此前石刻文本质疑:石刻中提到的“采药”,专家认为汉以前没有在文献古籍中发现这样的用词。石刻中提到的“历日不合”,认为石刻中提到的“廿六年三月己卯” 的日期与秦代《颛顼历》记载不符,且按廿六年推算,嬴政彼时尚未称帝,但石刻中提到了“皇帝”的称呼。“一百二十五里”提法也不符合彼时古语用法。
解释:经完整解读,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解释:“樂”,此字未见“艹”头,“樂”可通“藥”。“□”字仅存“曰”字头,推测应为“昆”字。
“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一百五十里”中原释为“一”,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一”字的右上角残存一短横刻痕,为显著人为痕迹而非自然裂隙,左上角受风化影响发生剥落,据秦汉文例,以“二”或“三”为宜。
2.是否为后世电钻等精密仪器刻字?
此前相关质疑:有学者认为,石刻部分字体笔画生硬不自然,雕刻磨损部位“直进直出”,是现代物理设备硬刻而成。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解释:经6月13日、7月15日两次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在刻石刻痕特征方面,采用微距摄影技术采集刻石文字笔画的刻痕特征,对刻字笔画的深度、宽度、截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刻痕宽度均匀,以“臣”字为例,共采集6个笔画、共计60处剖面,刻痕宽度平均值为4.17毫米,标准差1.35;刻痕两侧都有不规则崩裂现象,刻痕底部多为平底形,刻痕截面积平均值为1.46平方毫米,标准差0.78;刻痕中可见凿刻顿挫产生的显著痕迹,存在刻痕顿挫的笔画占比约80%,证实了刻石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
此外,采用便携式荧光光谱仪,对刻石表面及刻痕内部的元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的元素成分差异较小,其主量元素均为硅和铝,占比约为80%,伴生元素包含镁、钾、钙、锰、铁等造岩矿物特征元素,且均未检出钨、钴等金属元素,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3. 玄武岩还是石英岩?质地软硬程度、高寒缺氧风大环境是否能支撑跨越2000年?
此前相关质疑: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认为,按照石刻所记“三月”抵达扎陵湖畔,需在前一年的冬天即出发,冬日河源地区冰天雪地、道路补给都是问题。此外,玄武岩质地软,不适合雕刻、保存。
在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方面,一是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对刻石的岩性进行了鉴定,确定刻石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二是采用细观实时加载-图像观测与采集试验系统对刻石的力学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约为48MPa。三是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了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进先介绍,刻石面向东南,方向158°,受本地区主导风向(西北风)侵蚀较弱。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
采用表面硬度计、红外热成像仪、弹性波速仪等无损检测手段,对刻石表面硬度、元素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刻字区域岩体结构相对完整,自然形成垂直状,表面强度高,较为平整,无明显结构缺陷,为刻面选择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对刻石赋存岩体和本体的勘察,获取了刻石所处地层的地质剖面,结果表明,刻石本体有四组优势节理裂隙,影响岩体结构稳定性,并可能形成岩面剥落。目前岩面有多处剥落区,其中1处为刻字前发生,7处为刻字后所发生,此外,受裂隙切割及下部岩体剥落临空面组合影响,刻石右侧存在2处潜在剥落失稳区。
4. 风化程度是否符合秦代至今特征?刻痕为何为黑色?
此前,有专家认为扎陵湖地处4300米海拔之上,平均温度极低,风化严重,但刻痕内未发现地衣附着,风化层新鲜度与2200 年匹配存疑。
在刻石风化程度分析方面,采用自动矿物电镜分析了刻石的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和颗粒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有三方面,一是对比分析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的矿物成分和类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结构类似的风化层,以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
对刻字区表层和内部的矿物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刻字区同层岩石样品中表层的长石等较软矿物含量为48.82%,而内部含量为46.77%,长石等较软矿物易受风化影响而流失,符合岩石由表及里风化程度降低的客观规律。三是为查明刻字内部呈黑色的原因,选取刻石刻字内部微量粉末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试样中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也称硬绿泥石,不易风化,呈黑色,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而刻石非刻字区的锰绿绿泥石重量百分比为0.01%,这是刻痕呈黑色的主要原因。
5. 河源、昆仑位置是否与已知史料相左?
此前有相关质疑:里耶秦简出土的“昆仑”指向山东境内,与此昆仑不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仍对黄河源认知模糊,汉武帝对昆仑定位在帕米尔高原。但若按石刻内容,秦代已明确此昆仑和黄河源位置,为何西汉反而 “遗忘” 这一地理知识,这一矛盾需合理解释。
李黎解释:经查阅地方志、金石著录以及与黄河探源、昆仑地望辨析等相关古籍文献,尚未发现与尕日塘秦刻石相关的直接记述。然而,《大清一统志》《清稗类钞》等载有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古石刻相关记述,说明此地在清代(甚至更早)有刻石的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进先介绍,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应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以上已登记文物遗存与新发现文物遗存的出现,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相信国家文物局的专业水准,不信网络上那些砖家教授瞎扯淡,他们都没去现场研究过,哪里比得上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学者研究认定的结果?
国九板上钉钉了,各层面来说都是珍贵异常,此次引发的学术争论完美诠释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几篇高头讲章终究比不过朴素的实践科学考察,文明发展的探究之路从来都是笔耕不辍的归集和始于足下的研考相互倚照而行的。
不是用“微痕分析法”鉴定过了吗,
把西方的石刻用这个鉴定一下,再对比一下;
再把西方石刻的金属元素残留也测一遍;
尤其是那个什么法典,
统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标准下的结论才准确。
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确认近来引起广泛讨论的“青海刻石”确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代刻石”。
这次石刻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22年。
当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政府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去当地调查一处被盗严重的吐蕃时期遗址。
2023年7月,在吐蕃时期遗址调查结束之后,研究团队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遗迹。
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山岩基部,见到了这处石刻。


石刻表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有多处石片残损剥落,残存字迹非常模糊,可以粗略辨识有“皇帝”“大”(后考证为“采”字)“乐”(后考证为“药”字)等残存文字。


最终辨识确定石刻文字为秦小篆:皇帝/使五/大夫臣/将方/采药/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缺字)/前(缺字)可/一百五/里。
其大意为:在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 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卅七年三月己卯」,“始皇卅七年,三月正有己卯。卅六年,始皇因荧惑守心等事,已预感时日无多。若是卅七年,始皇派使者前往昆仑采药,正合于其时心态。”


该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位置问题,见证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
从下图可以看到,秦国的发源地就在甘肃省,青海作为甘肃的邻居其实并不远。
周天子因为秦人的祖先非子牧马有功,将其封地与甘肃的天水,礼县一带。
更早在商代,秦人先祖戎胥轩便已定居于西犬丘(位于今甘肃礼县一带),并在当地戎人中享有威望,后率部归附周人。




区内植物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区,草本植物群落主要有藏嵩草、水嵩草、华扁穗草和海韭菜等,次优势植物种为青藏苔草、黑褐苔草等。


扎陵湖
河出昆仑,往前60公里(150秦里)就是巴颜喀拉山。
昆仑号称万山之祖,黄河起源于昆仑。
这个证据可证昆仑为巴颜喀拉山。而黄河的源头正是卡日曲河谷。
这可能才是周穆王西游拜见西王母的地方。
据《穆天子传》记载,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喜好巡游天下。
他驾八骏之车,由擅长驾车的造父驭马,率领随从,携带珍宝,从宗周(一般认为是镐京,今西安附近)出发,一路向西远行,穿越沙漠、高山,最终抵达昆仑之丘,在此拜会了西王母。
在瑶池之上,西王母设宴款待周穆王,二人饮酒赋诗,互赠礼物,相谈甚欢。临别时,西王母作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他们已经得出了方法,他们强调,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它就是——”罗辑把拐杖高举过头,白发长须舞动着,庄严地喊道,“把字刻在石头上!”
咱的考古学家,遇到咱中国文物,放大镜肯定不够了,得上显微镜,光谱仪,质谱仪,元素分析,腐蚀判定,年代测定,反正各种手段都要上,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若换成西方考古,嘿!你猜怎么着?谁敢质疑一句,咱花钱养的考古学家马上就跳出来,用专业知识给你一通科普,
许宏啊,唐际根啊,职称高,权威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谓经验丰富,绝对能说服你。


太宝贵了!这是原址石刻,唯一的,在黄河源头,太珍贵了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见证华夏依然不但没有左衽,并将再一次全面复兴
证明秦始皇派人找长生不老药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这也间接证明了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宗
尕日塘秦刻石的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虽然我们都不是什么考古、文字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人,但是,2000多年前留下的文字,我们也能依稀认得。例如开头的“皇”“帝”···“车”等


这就是华夏文明的魅力,传承有序、福祚绵长,历经5000年而不散不断!
华夏文明必将再一次引领世界文明!
辛德勇气急败坏的原因是他不是发现者,要是他发现的,哼哼,保证天天吹,月月吹,年年吹。
在次说明山海经不是简单的神话小说。
对西方中心论者,是巨大的打击,前段时间他们叫唤的最猛。
包括威尼斯的狮子,以后还会相继发展现我们的古老历史和文明。
还是评价评价北大历史系教授吧,一个教授是怎么做到实物都没看过的情况下就否认文物真假的
这次是有各专业的人出来释疑的,有气候学、地理学、地质学、文献学、金石学,并且动用了多重技术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是石锤真货了,这就是现代考古学的力量,经得住考验。
最可笑的就是辛德勇,从一开始就抛出“一眼假”的暴论,什么具体论据都没有,直接把自己拉低到跟黄河清一个级别了。不过也不稀奇,几年前他在李训墓志的争论中也是这个丑态,他辛神说这是假的那就必须是假的,不容辩驳!
这次他肯定不会认输的,只要他公众号评论区里“辛神”两字不间断,他就永远是赢家。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樂解读为“药”。
周朝开始就有设负责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采诗官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里边的诗大多数就是这样被采集来的。
如果这石刻是采诗官刻下的呢?
最终的定名是“尕日塘秦石刻”,而不再沿用原来俗称的“昆仑秦刻石”命名,也不加上更直观的“黄河河源”,这的确是额外尊重了当地现有的主流族群文化的体现,然而此次定名刻意回避了更重要且更明确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特征,有一种带有淡化秦代先人创造宏伟历史的用意。
这怎么说也比北大教授悬丝诊脉、隔空鉴假值得相信吧
(99+ 封私信 / 99+ 条消息) 如何评价国家文物局确认青海黄河源发现的“采药昆仑”石刻为秦代石刻,并定名为“尕日塘秦石刻”? - 知乎 (zhihu.com)
爽爽爽,参考我这篇回答。
以后不该有“黄帝东北人炎帝中原人,入棺形成华夏”的奇谈怪论了。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关于这个刻石,刘钊老师已经做了最全面的论证,方方面面的疑虑刘钊老师都论证了,但是有些老而不死的1.5教授,信口雌黄,还有个历史学的门外汉的刘什么宗迪的玩意,天天搅浑水,现在证明了这两个就是跳梁小丑,辛更是将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从事古文字以及秦汉考古学的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对该刻石取得了为真的共识。可惜一群什么都不懂的文化流氓,纷纷簇拥着油头粉面痴好暴露的辛某人,将自己搞成了一个笑话。
皇帝
使五
大夫臣
將方昆
采药□
陯翳以
卅七年三月
己卯車到
此翳□
前□可
□百五十/里”。
连贯起来: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昆采药□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初步解释为:
皇帝派五大臣将到昆仑山采药,突遭失明,于37年3月早7点滞留于此,距此150里可达。
另解读为:
皇帝派五位大臣赴昆仑采药,遇阴霾翳日之天气,碎滞留于此,再有150里即可达到昆仑。
注:秦代一里约415.8米,约62千米。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内容大意是记录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翳率领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最终目的地。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前几日昆仑石刻引发关注,主要问题是为什么这块刻石能在高寒、风沙肆虐的青藏高原存留至今?是什么让它坚硬到可以承受古代工具的凿刻,又坚韧得可以抵抗千年的风化?以及划痕的像现代工具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今天我们以岩石学角度来探讨。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经过多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鉴定为古刻字,排除现代刻字!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图据央视
它为什么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存千年?今天我们通过岩石学的研究来探讨石英砂岩以其高硬度和抗风化能力,让刻石文字在时间与风沙的侵蚀中依然清晰可见。从全球历史数据来看,砂岩都是不二之选,具有耐久性,易刻等特点。
石刻全球岩性数据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砂岩是最常见的沉积岩之一,广泛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例如北美的落基山地区、中东的沙漠地带,以及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边缘。因为这种可得性,人类在选择岩石刻字时,砂岩的“使用概率”远高于花岗岩、玄武岩等更难雕刻的岩石。换句话说,砂岩的普遍分布直接导致它成为全球岩画与铭文最频繁的“画布”。




砂岩的风化速率可归为“中等偏快”。在沙漠地区,表面会形成坚硬的“包浆”或铁锰质风化壳,这反而能保护刻痕,使其更加显眼;但在温润气候中,砂岩的层理和孔隙会加速剥落,刻痕逐渐消失。这种强烈的地域性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在干旱区能见到史前岩画,而在湿润地区则保存稀少。




全球历史石刻岩石二维对比图
横轴:易雕刻性(左=易刻,右=难刻)纵轴:保存潜力(下=易风化,上=耐久)灰岩 → 很好刻,但保存差。砂岩 → 适中。玄武岩、花岗岩、玉石(变质岩) → 难刻但极耐久,常用于权威性或永久性刻石。
砂岩刻字的保存时间跨度差异较大。在干旱地区,如犹他州报纸岩或宁夏贺兰山岩画,刻痕能保存数千年,依然清晰可辨;而在湿润气候中,砂岩容易因水溶作用和生物风化而模糊或消失。因此,砂岩刻字的“寿命”并非由材质本身决定,而主要依赖环境条件。


尕日塘秦刻石岩石性质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


尕日塘秦刻石地理位置,2020年被搞地质的发现,这地方也就只有搞地质的人能到,其他人几乎不可能来这鬼都不来的地方。
根据地质图数据,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的岩性特征属于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变砂岩夹板岩组,该地质单元的具体特征主要岩性包括灰色、灰黑色变砂岩:属于砂岩经过变质作用后的产物,说明其经历了强烈的地质变化,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硬度与结构稳定性。夹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的变质砂岩,提供了坚硬的物理特性,同时板岩的夹杂代表较好的分层特性。同时还存在少量的次要岩性,包括灰岩薄层或透镜体;灰岩的存在可能为局部区域提供了更加抗化学风化的特性。少量安山岩;安山岩作为火山岩的一种,可能是区域火山活动的沉积记录,代表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地质图,十字为石刻位置,灰色为扎陵湖,粉色为石英砂岩,黄色/红线为第四纪黏土、砂砾岩洪积物,黄色/绿线为粉质细砂和钙质黏土全新世沼泽。
这一地质单元的岩性构成和特征,正是刻石长期保存的重要原因。变砂岩、石英砂岩夹板岩、灰岩薄层及少量火山岩的组合,让这片区域的岩石表现出极高的耐久性和抗风化能力。以变砂岩为主的岩性,是这块刻石的核心特质。变砂岩,顾名思义,是普通砂岩在地壳深处经历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这些矿物以其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石英的硬度为摩氏硬度7,远高于一般的沉积岩,这使得刻石在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中依然保持完整。


新疆塔城地区金丝玉就是变质砂岩,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
夹杂在变砂岩中的灰岩薄层和透镜体,为刻石的保存增添了另一层保护屏障。灰岩是一种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虽然硬度较低,但在风化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化学反应特性。方解石在自然界中容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这种溶解作用不仅让灰岩表面发生风化,也可能为刻石的表面提供一层“养护”。这种现象类似于雨滴滴落在老建筑的石雕上,经过时间的作用,表面形成了一层天然的保护膜。刻石周围灰岩的存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风沙对石英砂岩的直接侵蚀。


尕日塘秦刻石刻周围环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这片区域的少量安山岩。这种火山岩的存在,说明了刻石所在区域曾经经历过火山活动。安山岩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较高,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火山活动可能为区域的地质环境带来了矿物质的多样性。比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矿物碎屑可能沉积在刻石周围,为次生矿物的形成提供了原料。这些次生矿物的分布和形态,成为解读尕日塘秦刻石风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高寒地区的地质演变。总的来看,尕日塘秦刻石的岩性特征,既体现了石英砂岩的高硬度和抗风化能力,也揭示了夹杂岩层的地质贡献。变砂岩和石英砂岩是刻石保存的核心,灰岩和安山岩为其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屏障。这样的岩性组合,就好像一支齐心协力的团队,共同守护着这块刻石在时间长河中的完整性。岩石学的研究不仅让我们懂得了刻石为何能千年不朽,也为保护这些宝贵的地质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区域的岩性稳定性较强,石英砂岩和变砂岩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尕日塘秦刻石具备较好的抗风化能力。夹杂的灰岩与板岩则可能在风化过程中形成次生矿物,为刻石表面提供了风化痕迹的记录。总结来说,尕日塘秦刻石所处地质单元的岩性以变质砂岩为主,辅以少量火山岩与灰岩透镜体,为刻石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风化环境。
尕日塘秦刻石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
经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图源,知乎云舞空城,具有两组节理
石英砂岩风化产生的次生矿物,石英砂岩虽然以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但在自然界的长期风化过程中,仍会发生细微的分化,生成一些次生矿物。这些次生矿物是刻石经历漫长岁月的“化学记忆”,记录下了尕日塘秦刻石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根据刻石的岩性特征及相关研究,石英砂岩风化过程中常见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铁氧化物:石英砂岩中可能含有少量的铁质杂质矿物,例如磁铁矿或赤铁矿。在风化过程中,这些铁质矿物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褐色或黄色的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这是刻石表面常见的红锈色或黄褐色沉积的来源,也是风化作用的典型标志。黏土矿物:石英砂岩中的长石矿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黏土矿物,例如高岭石或蒙脱石。这些次生黏土矿物会在刻痕内部形成细腻的沉积物,往往表现为柔滑的质地或表面颜色的变化。硅质沉积:石英本身虽然化学性质稳定,但在极端环境下(如强酸性或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发生微量溶解。溶解的硅酸盐随水流迁移后重新沉积,形成薄薄的硅质覆层或填充刻痕内部的裂隙。这种硅质沉积能进一步增强刻石的抗风化能力。碳酸盐矿物:刻石所处环境中含有丰富的碳酸盐成分(如附近存在灰岩),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可能导致碳酸钙或其他碳酸盐矿物在表面或刻痕内部沉积。这些碳酸盐沉积物通常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薄层。
石英砂岩的风化过程受到环境条件(如气候、温湿度、地质背景)的强烈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和演化遵循,早期风化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在刻石形成后初期,物理风化占主导地位。高寒地区的极端昼夜温差使得石英砂岩表面在反复的热胀冷缩中逐渐开裂,同时冰冻融化作用进一步扩大裂隙。而从发出来的位置看以看到,几乎没有根劈作用,不长草,去过高海拔地区的人都知道,上面会覆盖一层苔藓。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岩石颗粒的脱落,但次生矿物的生成较少。中期风化阶段以化学风化加速,随着裂隙的增多,雨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化学风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铁质矿物开始氧化,生成铁氧化物,覆盖在岩石表面或刻痕内壁;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水解生成黏土矿物,沉积在风化裂隙中。此时,刻石表面的颜色和纹理开始出现显著变化。晚期风化阶段以次生矿物稳定化,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次生矿物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一层保护性风化壳。这层风化壳由铁氧化物、黏土矿物和硅质沉积共同组成,对刻石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减缓进一步的风化。刻痕内部的次生矿物沉积较厚,进一步固定了凿刻文字的形态。
次生矿物不仅是刻石经历风化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风化环境和演化规律的重要线索。铁氧化物的颜色和分布,揭示刻石所处环境的氧化条件;黏土矿物的种类,可以反映水化作用的强弱;硅质沉积则为刻石在特殊环境中的保存提供了额外的稳定性。此外,刻痕内部和表面的风化差异,说明了刻石文字并非近期刻制,而是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这些科学发现,为刻石的年代判定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石英砂岩的次生矿物不仅是风化过程的产物,也是刻石“生命旅程”的见证者。研究这些次生矿物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刻石的抗风化能力,还为文物保护和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结合更精密的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次生矿物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揭示高寒地区岩石风化的更多奥秘。
仑山高原环境对尕日塘秦刻石保存的影响
刻在表面的古文字,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岩石学研究的窗口。研究人员观察到,文字的凿痕深浅不一,边缘因风化略显圆润,而内部却清晰可辨。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古人使用的工具硬度远低于石英砂岩,(小刀莫氏硬度5,加入钢才能达到6,而变质砂岩的硬度为7)凿刻需要反复用力;另一方面,风化作用在刻痕内外都留下了痕迹,但文字形态仍在,这表明石英砂岩的抗风化能力确实优越。
昆仑山的高原环境为尕日塘秦刻石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虽然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环境对物体风化的作用通常是极为严酷的,但也有一些优势因素在无形中为刻石提供了保护屏障。以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些影响。


青藏高原二次科考的函,到达昆仑山腹地手续十分繁琐,普通人几乎无法到达,更别说造假了,当然保护起来也方便。


2023年青藏高原二次科考路线图,经过昆仑山,距离尕日塘秦刻石不远,昆仑山腹地几乎是无人区,很少有人能到达,需要办理十分严格的手续。


作为少有到达过昆仑山无人区的人,保障车一辆一天一万,去这里的难度极大。所以官方说排除现代新刻,那到底是500年前还是1000年,很明显既然根据次生矿物的规律,很容易鉴定,
高海拔与低氧造就风化的“减速器”——昆仑山地区海拔高达4306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远低于平原地区。低氧环境对化学风化的抑制作用显而易见。岩石风化中,氧化作用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铁矿物的氧化会形成铁锈色的风化产物(铁氧化物)。然而,在氧气稀薄的状态下,这一过程会显著减缓。对尕日塘秦刻石来说,这意味着表面铁质矿物的氧化速度较慢,风化层的生成更为缓慢,文字和表面结构得以更长久地保存。
昼夜温差与物理风化——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这种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物理风化具有显著影响。白天强烈的日照导致岩石表面温度升高,而夜晚的低温会迅速冷却岩石表层,造成热胀冷缩的效应。长期来看,这种作用会在岩石表层产生裂隙,逐渐导致颗粒脱落。然而,由于尕日塘秦刻石的岩性为石英砂岩,其矿物结构紧密、硬度高,这种物理风化的破坏作用被大大减弱,裂隙扩展的速度较慢。
另一方面,空气中盐分含量较低的特点也为刻石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在海洋或盐湖附近,盐类物质的结晶和溶解会加速岩石表层的剥离,但昆仑山地区空气干燥、盐分不足,这种“盐风化”现象几乎不存在,为刻石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原地区冻土封盖,少氧,分化缓慢,唯一就是温差大,冰水膨胀等分化作用,而变质砂岩刚好能很好的克服这两种分化。
强烈日照与冻土覆盖——昆仑山高原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强度远高于低海拔地区。紫外线对岩石表层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可能加速表面矿物的分解。然而,尕日塘秦刻石表面次生矿物的形成(如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防晒霜”,为岩石提供了一层天然的防护膜,减缓了紫外线的直接影响。
此外,冻土和植被覆盖也是关键因素。冻土的存在限制了刻石表面水分的深度渗透,减少了化学风化的机会,而稀疏的植被则避免了根系对岩石结构的破坏。植物的遮蔽作用还可能为刻石提供局部微环境,降低风蚀和太阳辐射的直接侵害。
地形与避风—天然的保护屏障——刻石所在的地形条件也是其保存的重要因素。扎陵湖附近的陡坎地形为刻石提供了有效的避风屏障,减少了强风对刻石表面的直接侵蚀。风蚀作用是高原地区岩石风化的重要机制,但陡坎的地势阻挡了大部分强风,刻石所承受的风蚀强度远低于完全暴露在风口的岩石。高海拔和低氧环境减缓了化学风化的速度,低盐分含量消除了盐风化的隐患,冻土和地形屏障进一步削弱了物理风化和风蚀的破坏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赋予了尕日塘秦刻石“千年不朽”的能力。尽管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但对于这块刻石而言,这片土地却是它最好的守护者。
从岩石学角度来回答尕日塘秦刻石刻为什么是秦朝的产物
这个其实很好判断,根据变质砂岩的风化所产生的次生矿物就可以判断,国家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已经研判,尕日塘秦刻石刻痕内部和表面的风化产物分析,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均发现了风化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包括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这些次生矿物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与刻石所处的高寒环境密切相关。
国家文物局对于公众的回应有关岩石学的回应



1.风化程度是否符合秦代至今特征?刻痕为何为黑色?回复:刻石风化程度分析方面,采用自动矿物电镜分析了刻石的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和颗粒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有三方面,一是对比分析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的矿物成分和类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结构类似的风化层,以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对刻字区表层和内部的矿物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刻字区同层岩石样品中表层的长石等较软矿物含量为48.82%,而内部含量为46.77%,长石等较软矿物易受风化影响而流失,符合岩石由表及里风化程度降低的客观规律。三是为查明刻字内部呈黑色的原因,选取刻石刻字内部微量粉末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试样中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也称硬绿泥石,不易风化,呈黑色,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而刻石非刻字区的锰绿绿泥石重量百分比为0.01%,这是刻痕呈黑色的主要原因。
对尕日塘秦刻石的风化特征分析表明,其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自然风化作用。这一结论基于自动矿物电镜对刻石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和颗粒特性的深入研究,结合刻石的次生矿物类型与分布特点,以及刻痕内部的特殊风化现象,为刻石的年代判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先,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是铁质矿物在氧化条件下生成的产物。在昆仑山地区,由于高海拔低氧的环境,岩石化学风化的速度较慢。这种条件下,铁氧化物的积累需要经历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在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达到目前的程度。而如果刻痕是500年前或1000年前刻制的,铁氧化物的生成量和分布深度将明显不足以达到现有状态。
其次,黏土矿物的形成也为判断刻石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中长石矿物水解后的产物。昆仑山地区降水稀少、水化作用有限,黏土矿物的生成速度极为缓慢。因此,刻痕中的黏土矿物积累表明刻石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时间跨度应在千年以上。
此外,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次生矿物的分布差异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刻痕内部的风化产物与石英砂岩的表面风化产物一致,说明文字刻制后,刻痕与表面共同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风化。这种一致性排除了刻痕是近期甚至1000年前刻制的可能性。综合风化产物的类型、分布以及形成速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尕日塘秦刻石上的文字是什么时期刻制的。风化产物成为了刻石与时间对话的“证据”,可以为这一千年传奇提供了确凿的科学支持。
1. 风化产物的形成与时间关键点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的风化产物类型与分布,是判断刻制时间的重要依据。通常,铁氧化物(如赤铁矿、针铁矿)和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风化过程中常见的次生产物。这些矿物的形成速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高寒、低氧、干燥的昆仑山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弱,次生矿物的生成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若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存在明显的铁氧化物沉积(如深褐色的赤铁矿)和部分黏土矿物,则可能经历了至少500到1000年的风化过程。若这些矿物分布广泛且层叠明显,则时间可能超过2000年。
2. 铁氧化物的积累与时间关系铁氧化物的生成是石英砂岩中微量铁质矿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500年内,因时间较短,铁氧化物通常仅在岩石表面形成薄薄的覆盖层,颜色轻微泛黄或红褐色;刻痕内部的铁氧化物分布较少且不深。1000年左右,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开始出现更明显的铁氧化物沉积,呈现深褐色,且分布更为均匀。若时间跨度达到2000年以上,铁氧化物的积累会更加显著,甚至在刻痕底部形成稳定的深色矿物层,表明其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经历了漫长的氧化过程。
3. 黏土矿物的生成与长期风化标志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中长石矿物水化生成的次生产物,其生成速度极为缓慢。在500年的风化过程中,刻石表面可能仅有少量黏土矿物沉积,刻痕内部通常较少甚至没有黏土矿物出现。1000年后,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开始积累更多的黏土矿物,刻痕底部可能会出现细腻的白色或浅黄色沉积物。若时间达到2000年以上,黏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刻痕内部和表面,甚至可能在刻痕底部形成显著的次生矿物层,表明其经历了长期的水化和风化作用。这是刻制年代非常久远的重要标志。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回应得到,对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域的矿物成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均含有绿泥石和伊利石等典型的次生矿物。这些矿物是变质石英砂岩在长期风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次产物,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这表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的风化程度一致,二者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均表现出类似的风化层特征。这一结果明确排除了刻石文字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如果刻字是近代刻制,刻痕内部将不会表现出与表面一致的风化产物分布,因此这一发现为刻石的年代推断奠定了基础。对刻字区域表层和内部的矿物成分进一步对比研究,揭示了岩石风化由表及里的规律性特征。在同层岩石样本中,刻字区域表层长石等较软矿物的含量为48.82%,而刻痕内部的长石含量为46.77%。由于长石等矿物较易受到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其含量随风化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一趋势符合岩石从表面向内部风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客观规律。
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刻痕经历了与刻石表面相同的长期风化作用,还反映了刻石文字的刻制时间足够久远,足以使刻痕内部产生明显次生矿物分布的变化。如果刻石文字仅仅刻制于500年或1000年前,刻痕内部风化程度将难以与表面达到如此程度的一致性。砂岩一般不是黑的,可是这个刻石看上去是黑的,对刻字区域内部的微量粉末样品进行了专门分析。结果发现,刻痕内部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硬绿泥石),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远高于刻石非刻字区域的0.01%。锰铝绿泥石具有抗风化性强的特点,且因其结构特性呈现黑色,因此成为刻痕内部呈现深色的主要原因。锰铝绿泥石的富集与刻痕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
风化过程中,岩石中的易风化矿物逐渐流失,而硬绿泥石因其相对稳定性而被保留下来,形成了刻痕内部特有的黑色风化层。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刻痕生成后经历了漫长的自然风化作用,与刻石表面风化一致。综合以上分析,刻石的风化特征和次生矿物分布规律为判断其刻字年代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从刻字表面和非刻字区域的风化层一致性、刻字区域由表及里风化程度的递减特性,以及刻痕内部锰铝绿泥石的高含量分布来看,刻石文字的刻制时间远远早于500年或1000年前,更接近于2000年前的秦朝时期。尤其是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的生成,以及锰铝绿泥石的稳定富集,均表明刻石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环境风化作用,而这一时间跨度不足以由近代刻制来解释。
因此,结合刻石矿物组成、风化规律、次生矿物分布及刻痕特性,可以推断尕日塘秦刻石的文字刻制年代极大可能为秦朝时期。刻石的风化特征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见证,也为研究昆仑山高寒环境下岩石风化过程及其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国家文物局对于公众的回应有关岩石学的回应



2.玄武岩还是石英岩?质地软硬程度、高寒缺氧风大环境是否能支撑跨越2000年?
回复: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认为,按照石刻所记“三月”抵达扎陵湖畔,需在前一年的冬天即出发,冬日河源地区冰天雪地、道路补给都是问题。此外,玄武岩质地软,不适合雕刻、保存。
在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方面,一是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对刻石的岩性进行了鉴定,确定刻石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二是采用细观实时加载-图像观测与采集试验系统对刻石的力学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约为48MPa。三是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了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进先介绍,刻石面向东南,方向158°,受本地区主导风向(西北风)侵蚀较弱。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
采用表面硬度计、红外热成像仪、弹性波速仪等无损检测手段,对刻石表面硬度、元素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刻字区域岩体结构相对完整,自然形成垂直状,表面强度高,较为平整,无明显结构缺陷,为刻面选择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对刻石赋存岩体和本体的勘察,获取了刻石所处地层的地质剖面,结果表明,刻石本体有四组优势节理裂隙,影响岩体结构稳定性,并可能形成岩面剥落。目前岩面有多处剥落区,其中1处为刻字前发生,7处为刻字后所发生,此外,受裂隙切割及下部岩体剥落临空面组合影响,刻石右侧存在2处潜在剥落失稳区。
1. 刻石岩性与质地特征尕日塘秦刻石经岩石薄片鉴定,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而非玄武岩。石英砂岩以石英为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是刻石能长期保存的重要基础。其抗压强度平均为48MPa,结构致密、硬度较高,具备良好的抗机械破坏能力。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耐磨损性能突出。这些物理特性确保刻石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风蚀严重的环境中仍具备长期保存的可能。相比之下,玄武岩硬度和耐风化性较差,不适合作为长期刻石材料,相关质疑已被科学检测结果否定。
2. 高寒缺氧风大的环境影响扎陵湖地区气候严酷,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这些条件虽加速风化,但刻石岩性及地理位置有效减缓了破坏过程。岩性抗风化性:石英(莫氏硬度7)性质稳定,不易风化;长石虽较易风化,但风化生成的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反而为刻石表面提供了保护层。刻字区岩体结构完整、平整坚固,适宜雕刻。地理保护作用:刻石朝向东南(158°),避开了主导西北风;背靠山坡、面向扎陵湖,山体挡风、湖泊调节微气候,减轻了温湿变化对刻石的破坏。这些地理条件显著延缓了风化速率。
3. 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尕日塘秦刻石之所以能跨越2000年保存,主要得益于风化规律、岩体稳定性及物理条件的共同作用。风化特征:刻字与非刻字区域均出现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说明其经历了千年以上风化过程,排除了近现代雕刻的可能。长石含量由表层向内部递减,符合长期自然风化规律。岩体裂隙:刻石存在四组优势节理裂隙,部分剥落发生在刻字前,部分在刻字后,表明其在历史长河中既受风化也受地质运动影响。目前右侧两处区域存在潜在失稳风险,需要重点保护。
物理检测结果:刻字表面硬度高,整体结构稳定,无显著缺陷。红外热成像与弹性波速检测均显示表面强度均匀,未受微裂隙破坏,进一步验证了刻石的良好保存状态。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提出“冬季难以抵达扎陵湖畔”及“玄武岩不适合刻石”的质疑。前者可从秦代历史背景解释:秦军可能沿黄河流域行进,虽条件艰苦但并非不可抵达;后者则因科学检测结果被驳斥,刻石岩性明确为高硬度、强耐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完全可支撑其跨越2000年保存。综合岩性、风化过程与地理环境分析,尕日塘秦刻石具备跨越两千年的保存条件。石英砂岩的高硬度与稳定性,加之刻石所处的避风挡寒位置,共同保障了其长期存在。风化产物与次生矿物的分布规律进一步表明刻字具有漫长的历史积累,印证了其可能为秦代遗存。
结论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这片土地以其昼夜温差极大而闻名。水的冰冻与融化循环对岩石表面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温差引发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岩石表面开裂,颗粒逐渐脱落。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这块刻石依然保存完好,千年如新。究其原因,石英砂岩的独特性质起到了关键作用。石英矿物以其极高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几乎不受化学风化的侵蚀,这为刻石抵御自然侵害提供了天然屏障。
在刻石的表面,科学家还发现了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次生矿物。这些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就像时间在石头上留下的“指纹”,记录着刻石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为了解其风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刻石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在默默守护着它。扎陵湖周边的坡地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有效阻挡了强风的侵袭,而湖泊的存在则对局部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缓解了极端气候对刻石的摧残。
正是自然环境的双重优势——石英砂岩的高耐久性和扎陵湖的地理保护——共同成就了尕日塘秦刻石的千年传奇。希望拨款能尽快建立保护站,因为这块石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自然与时间在高原上书写的永恒篇章。
我觉得都是必要但不充分的证据。有直接表明是秦代的证据么(除了字)。为什么不是西汉有人刻的 到此一游 玩儿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有没有很好看的古言小说推荐?
武汉大学本来就不是很优秀的学校吗?为什么
如何评价西藏密宗?
走夜路被一只黄鼠狼拦住问话时,你该如何脱
古代皇后真的能在宫斗里稳坐钓鱼台吗?
想看有没有什么复仇爽文?
历史上汉族有入侵他国的记录吗?
如何理解薛凯琪的长文?
2023年重庆出生人口17.88万人,如何看待?
日本人为什么要虐杀那么多并不反日的中国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9-16 10:08:54  更:2025-09-16 14:06:5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