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红学为什么没了?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红学为什么没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红学为什么没了?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文学 红楼梦(小说) 红学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网文) 红学为什么没了? |
因为癸酉本出来了,一下有了正确答案。百年红学沦为笑柄,偃旗息鼓了。 红楼梦的主旨悼明讽清,毫无疑问,板上钉钉。作者吴梅村,化名为曹雪芹的人是重要修改润色者(极有可能是吴梅村的学生严绳孙)。现在剩下的就是需要讨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尤其是要学习分析鉴赏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比如作者写的故事,人物说的话,其背后的隐藏的意思,探析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信息。 可以说,这本书没有一处是闲笔,有些话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越研究越有味道。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什么盯着钟看,听到响了10下。以前的说法是因为贾家富裕奢侈,刘姥姥从没见过这物件,非常震惊及好奇。这种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不能解释作者为什么如此大篇幅地细致地刻画这个情节,连多少响也点出来,这就有点奇怪。其实深入分析,代入悼明讽清的视角,就很容易搞清楚,刘姥姥姓刘,繁写的刘拆开就是卯金刀,古代读书人一看便知,明显影射的是后金,宝钗的钗也是金字旁,还有金钏等,刘姥姥的女婿叫狗儿,外孙女叫青儿,合起来就是狗清,作者的讽刺羞辱直截了当。这个青儿没有什么故事,纯粹就是为了介绍而介绍,而且和狗儿连在一起介绍,你想想是不是故意的?更妙的是,下面还有个外孙叫板儿,板拆开来就是木反,谋反之意,狗青板的意思就是狗清谋反!真是绝了。作者这种谐音梗、隐喻贯穿全书。刘姥姥去贾府讨钱“打秋风”象征着后金对大明的寇边,即抢劫了就跑。钟敲10下是巳时,正好对应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己巳之变,即1629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这就很好对应上了。 后面类似的隐喻暗示情节数不胜数,比如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隐喻的是后金对大明的另一次大的战争,大明也元气大伤,贾母、巧姐都病了,贾母不能多陪,没办法只能多给点钱,让刘姥姥回去做个小生意,以后别来了,隐喻的史实是大明赔钱议和,双方开放边市贸易。还有刘姥姥喝了酒上厕所,找的茅厕偏偏是东北角的,明显就是恶心满清。刘姥姥到处乱逛睡宝玉床上,隐喻的是后金狼子野心,想觊觎大明的王座。这些情节,对推动故事没有太大影响,不写亦可,但作者就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写出来。这是有目的的。深思之后极恐,越分析的多,就越被作者的天才所折服。类似隐喻通篇皆是,不信都难。如林黛玉骂刘姥姥是“母蝗虫”,虫也是影射满清,像薛蟠、薛蝌。清风明月,风的繁体字中间就是虫字。癸酉本最后,刘姥姥拿走了惜春画的大观园图纸,象征着满清窃取了汉家江山。板儿,真的木反了,还霸占了巧姐。这就闭环了。 可别说这种探究是胡思乱想,事实上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谜语之书,各种暗示,隐喻,可谓无处不在。比如“家亡血史(贾王薛史)”,“贾敬(嘉靖)”,“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等,红楼梦就是朱楼梦,怀念朱明王朝的梦。贾宝玉就是真的宝玉(隐喻传国玉玺,爱吃胭脂),甄宝玉是假的宝玉(见清初伪太子案)。可以说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有隐喻或另有他意。贾芸的舅舅叫“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甄士隐,暗示“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存”,提醒读者要透过现象看历史,“作者史笔也”。贾环乃“家患”之意,后面造反弑父。紫鹃是紫禁城的杜鹃鸟,林黛玉自挂东南枝后(崇祯帝自缢煤山之树)”,紫鹃啼血而亡。鸳鸯这种鸟不会一夫一妻,经常换伴侣。所以红楼梦里的鸳鸯也是一样,卖主求荣。还有那么多的诗词,都是别有深意的。这些东西都分析出来,可以发表很多专著。以前的红学研究了一百多年,基本上研究了个寂寞,徒留笑柄。现在癸酉本出来了,是该新红学打破旧世界,建立起新世界了。 但事情决不会一帆风顺,虽说癸酉本是真本无疑,但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也打了满清遗老的脸。所以这些人必然会极力污蔑,乱泼脏水,死不承认。 好多所谓的红学家还要靠红楼梦来赚钱,好多所谓的网红、爱好者,以前也发表了不少解读视频、研究文章,现在倒好,癸酉本真本出来了,他们之前研究的东西都成了笑话,这不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啊。俗语说的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那解一道没出完的难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来争去都能到处讲学出书赚钱,这下可好,题目一下出完整了,正确答案也有了。我的乖乖,这些人都懵了,这不是说明之前的解读很傻么,他们不恼羞成怒才怪。这些人现在也不争了,转而一致对外,拼命污蔑打击,欲除之而后快。无他,刨了他们的利益之根而已。 再说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居然讲的不是曹性家奴的一家私事,而是悼明讽清,记录的是改朝换代的血淋淋的历史,这让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脸往哪搁呀。一讨论起来,仿佛就在抽他们的脸,他们能答应吗?大家记得十多年前满屏幕的辫子戏么,他们在文艺圈的势力不可小觑,动不动就怀念爱新觉罗祖上的荣光。你现在对他们说,古典四大小说之首的红楼梦就是批判他们祖宗的,用隐晦的笔法记录下来,让后人不要忘记满清历史上干的那些坏事,他们不跟你拼命才怪?!这样一想,自然啥都明白了。 但凡是认真看过癸酉本的,都会意识到这本书的非比寻常。当我还没有看前面的内容,直接翻看到癸酉本最后的情榜时,我被震惊了!红楼梦夹批里面曾提到过有情榜,但从来没有人见过。癸酉本是第一个。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每个角色一个情名,情主、情尊、情痴、情呆、情烈、情不情......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无比贴切,让人拍案叫绝。好一个风月宝鉴。情榜一出,举世皆惊,谁与争锋!这不就是明代小说的套路么,水浒传的108好汉天罡地煞,封神演义的封神榜,西游记也有功成封佛,伟大的作品一脉相承。 就这情榜,现代人,没有很高文学造诣的,别说想出来,就是列出十个都难,还要和人物的性格无比贴切,难之又难。即使当今中国聚集顶尖的文人团队研究10年,恐怕都整不出来这么完美贴切的。宝钗为何是无情?朝三暮四,一会儿抢宝玉,后面又嫁给贾雨村。钗于奁内待时飞,只有癸酉本给出了正确谜底。满清异族大肆屠戮汉人,抢了江山,无情就对了。就凭这个情榜,癸酉本都不可能为假。如果这是假的,这个作者有如此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文笔,随便写个什么都出大名了。还需要作假么。 另外,说癸酉本那么多的诗词,那么多的神来之笔,那么多暗线的巧妙回应,现代人能写出来哪怕一首一段么?谁能仿的这么天衣无缝?有癸酉本哪怕十分之一的功力,在当代恐怕都是大文豪了,再差也是中文系教授了。如果这样,那他根本没必要仿写,直接像那些红学家一样出名赚钱不香么?还需要隐姓埋名?比如前面的重要角色门子,引出来四大家族,帮贾雨村断案,后面被贾报复。通行本后面却一直没有再出现门子的身影。这非常不合情理。癸酉本给出了完美的结局,门子后面当了贾雨村的上司,把贾雨村干过的坏事通通告状,贾被流放至死。这正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癸酉本的严密性可见一斑。 语言方面,也正是癸酉本的直白,才更凸显出他的真实。因为他没有像前80回那样,经历那么多的润色修改。但已经很好了。整书的机构分为春夏秋冬,一季节27章左右,春长夏灿秋萧冬亡,这丢失的28章正是严寒的冬天,是家族和王朝的冬天,处处显示出肃杀、死亡和绝望。这是文字该有的气质和力量。 作者既怕你一眼看懂,导致书被禁,更怕书的结局被篡改,导致你看不懂,所以开头就各种判词,暗线,疯狂暗示,想尽办法让读者明白其良苦用心。这样一部奇书,后28回的高潮太过显眼,不被改编的话绝无可能流传下去,想想清朝恐怖的文字狱。而改编了又容易被不求甚解的人误读。作者心里苦啊。 所以我猜想在历史上,后28回应该就是和前80回分开的,偷偷流传的。前80回可以在市面上正常流通,有人看不到结局,就张罗着补写,但不能写的太透,目的瞒过审查,公开发行挣钱。后28回在相关人的小圈子里隐秘流转,至少批书的人都是看过的。那么多人去批示而且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也是为了让读者在没看到后28回结局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理解到书的真正的主旨。这是一个时代的文人的集体悲歌。 癸酉本的横空出世,是红楼之幸,汉家之幸,中华文明之幸。他完美回应了前80回埋下的各种伏笔,把红楼梦的悲剧,把天下兴亡的无奈,把繁华如梦的慨叹,把改朝换代、被异族统治的悲愤羞愧,演绎的惊苍天、泣鬼神,演绎的惊心动魄、抚卷泪流,让更多的人能毫无障碍地真正地读懂了这本书,让吴梅村等人的心血没有白流。我读了几遍,每次读完后,只有深深的震撼,只剩深深的叹服,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这才是毫无争议的中国第一小说,这才应该是享誉世界的第一小说。可以这样说,有了癸酉本的后28回,红楼梦才真正完整了,才真正伟大起来! 我有个梦想,也有很深的期望,希望能有一天,有导演或话剧团能把癸酉本的红楼梦搬上荧幕、搬上舞台:在贾府上下张灯结彩、兴高采烈的时候,在宝玉和黛玉即将成婚的前夜,抄家的官兵却突然而至,喜剧变悲剧,高潮戛然而止,形势急转而下,一个家族由盛而衰而亡,一个原本强大富饶的国家渐渐倾覆,这是何等的壮烈,何等的遗憾,何等的痛心,如果能演出来,又是何等的激荡人心、催人泪下、反思警醒。这定然能超越古今中外的一众名场景了,哈姆雷特、泰坦尼克号也会在这巨作面前黯然失色。 我乐观地相信,等认真读过癸酉本的人越来越多,等年轻一代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一天迟早会来到。 |
红学是满遗搞出来的,结果癸酉本一出来,大家一下子看出来了,红楼梦的全都是在讽刺清朝,红楼梦是明遗写的。这样满遗还怎么推广? 癸酉本应该是一开始就写全的。只不过最后28章,反清反的比较明显,不敢暴露。所以前面的章节流传比较广,癸酉本应该是只在明遗之中流传。 |
一本小说如果需要研究100年的话,那就根本不是小说了。一直解释不通,结果一部癸酉本石头记给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主流红学早就不主流了,它除了骗一些北京和松辽地区的特定人口,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解释力。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根本骗不了几个人。 百年红学,就是一场通古斯因文化自卑搞出来的闹剧。 |
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凡是年轻人不玩的,慢慢都会消亡,比如戏曲、邮票、玉石、普洱等等,红学这东西虽然还有很多人在研究,但年轻人几乎没有,所以它的消亡也是迟早的事。 |
因为癸酉本出来了。。。。 你说癸酉本是真的吧。那红学这么多年的研究,就是废物。。。。 你说癸酉本是假的吧。人家造假都能续的如此精彩(只说架构,不说文笔),所谓的红学大家这么多年,也没续出个什么好玩意,还是废物。。。。。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有一次,收到某人的名片,头衔挺多的, 其中一条:红学会理事, 果断拉黑,归为骗子。 后来听说,果然被抓了。 |
非常赞同高赞答主。 当下所有涉及红楼梦的种种都绕不开鬼本。 鬼本没出之前,各种猜测千奇百怪,各种伏笔线索 作者生平等等都成了红学的大部分经久不衰的流量话题,但鬼本出世后已经把红楼梦千丝万缕的伏笔直接揭了迷底,原来所谓红学家还能混个啥,流量已没了。 况且鬼本红楼梦已确认为悼明小说,做为北京满族重地维持的作者曹雪芹乃满族包衣的说法更加尴尬。 不如故意忽视不见,说不定在若干年后,一些人的操纵下被开除出四大名著都是很大可能。 |
我觉得真正神奇的是,为什么会有红学。。。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单论黛玉之死,没有比癸酉本更符合原著的了。黛玉的清高,注定她不会如程高本所写般在焚稿断痴中哀怜乞求。“玉带林中挂”的谶语,唯有自缢青林方能成全——那是她对自己洁净灵魂的最后守护,也是对浊世最凛冽的告别。癸酉本中,她于贾府倾覆之际独守荒园,误杀忠仆后万念俱灰,终在柳叶渚的槐枝上决绝悬系,让“林中挂”的宿命化为一道刺目的血痕。非为情殇,而为尊严陨灭时的孤绝,这才是黛玉之死的终极注解。 癸酉本赋予黛玉的,是一种更彻骨的悲剧。它并非偶然的厄运突降,而是将人置于倾覆的巨轮之下,任其耗尽心力挣扎,终被碾为齑粉的必然绝境——纵使她夙愿得偿,嫁与宝玉,又如何?大厦将倾的轰鸣早已盖过红烛私语,沉疴入骨的寒凉早已浸透嫁衣罗帐。她清醒地站在荣华废墟与生命残烛之间,眼睁睁看着那名为“衰亡”的庞然阴影,一寸寸、一重重地压垮庭院,吞噬呼吸。这不是猝然的死亡,而是清醒感知着所有温暖被抽离、所有努力化为徒劳,却无力撼动分毫的凌迟。当“玉带林中挂”的谶语最终以自缢应验,那不是情殇的宣泄,而是对宿命碾压的最后一声冷笑——此等悲剧,因其彻底剥夺了“希望”的幻觉,因其揭示了人在洪荒巨变中的绝对渺小,而抵达了悲剧美学的更高之境。 更不用说凤姐还魂,宝玉湘云重逢了。 王熙凤的还魂,更是癸酉本一笔惊魂的绝唱。当她的幽魂飘回满目疮痍的荣国府,那句沙哑的“我来迟了”,瞬间击穿时空——昔日泼辣凤琏初入场的喧哗,与此刻鬼影萧索的凄惶,在相同的台词里轰然对撞。此“迟”非彼“迟”,是机关算尽后的黄粱梦醒,是万丈红尘终成虚妄的彻骨寒凉。这一声,确让人脊背生寒,魂魄俱颤。 而湘云与宝玉的白首相逢,恰是癸酉本对“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最悲怆的呼应。不再是才子佳人的旖旎,而是乱世飘零中两个乞丐的偶然依偎:湘云霜鬓蓬首,宝玉尘满面。麒麟重现,照见的不是金玉良缘,而是末世劫灰里一点微弱的萤火,是判词在命运废墟上投下的最后一道冷光。 |
“红学”没了就对了。本来就一部小说,被人为抬高到了远超本身实际应有的地位,太过了。当然,那些靠这个谋生的“红学家”们肯定不同意。 |
因为红学并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近代比较有名的红学家比如周汝昌和刘心武,都是有其他收入的. 刘心武是作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做过《人民文学》的主编,研究红楼本身是为了推行他清代秘史考证方面的成果.比起红学,他在历史方面的成就更高.周汝昌是书法家,翻译,做过红楼梦相关的研究工作,红学只是业余喜好. 早先之所以有那么多红学家,是因为之前有红学相关研究的刊物和研讨会,这些工作是可以赚到一些钱的. 后来红学相关刊物停止发行.文学类刊物稿酬也大幅度减少,红学研究也就慢慢不复存在了. |
因为不赚钱了 这玩意最流行的是80年代,那时候文学青年真的是太吃香了,一顿胡编开个研讨会大家一起全国各地吃喝玩乐。 然后年轻人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作协这种组织的钱也相对那个年代少了,养不起这些闲人了,当然就没了。 |
癸酉本可以给红楼续命,别管癸酉本是真是假,关键在于,它的争议足够大,因此流量高话题度高,非常便于拉历史和键政爱好者入坑,尤其是年轻人,只有这样,红楼才能续命,你让那一帮子脱离群众的红学家们在象牙塔里咬文嚼字,红学不死才怪,网络键政才是红学唯一的出路。 |
红学是为了养满遗的,现在满遗都去娱乐圈体育圈混了,那个挣钱快,红学不挣钱,当然就没了。 |
因为后28回重见天日,所有疑问都有了答案,已经无憾了 |
先上结论:如果仅就新红学、从考证的角度来说,红学真的没有多大进展,说没了也不为过——裹足不前,还不就是没了。但从《红楼梦》文本出发,对《红楼梦》的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始终在进行中,还是活着的。但有一个种观念,就是对《红楼梦》的文学研究,本就不在红学范围之内。譬如胡适就认为《红楼梦》毫无价值,周汝昌声称对《红楼梦》进行的小说意义上研究,根本就不在红学范围之内。那就是说,把《红楼梦》研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拿掉的话,说红学没了,也不算夸张。 再加细说,说说红学是怎么来的,再来回答红学是不是没了。 红学一词,随着《红楼梦》的传播而产生,在清朝嘉庆年间已经出现了书面记载,只不过是读书人的戏言,不乏自我解嘲和无厘头之意。据詹丹教授介绍(ref="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12/10/438285.html">文艺评论 | “红学”起源于戏称? (http://whb.cn)),红学一词较早见于两条记录,一是李放的《八旗画录》,在对提及的《红楼梦》一书加以注解时说: 嘉庆时,汉军高进士鹗酷嗜此书,续作四十卷附于后,自号为红楼外史。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另一则是均耀《慈竹居零墨》中的记录: 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馀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谭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或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三曲者。”或不解所谓。先生曰:“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经,繁体写作經,少去右旁三曲(三折)即为紅,红的繁体。当时风尚,好讲经学,当然也不乏欺世盗名者。《红楼梦》中屡称时尚之学,即为应付科举而兴起的八股制艺之学。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红楼梦》从小圈子流向社会,流传既广,讨论也就多起来了,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时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当然,小说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广泛阅读和讨论而得到提高,阅读、讨论《红楼梦》,也还没有达到时与尚之学、乾嘉之学相提并论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从《红楼梦》开始流传,人们就不仅仅是读和谈,而是诉诸文字,形成观点,与《红楼梦》一并传播。早期抄本系统,如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都有评点文字,统称脂批。有一部分文字留下署名,主要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其余的大部分文字疑为脂砚斋和“诸公”所写,统称为脂批。其中众多脂批批语细密,见识亦高,有解释作者意图和小说意旨的,称赞其为闺阁立传,弘扬女性之美,怜黛玉,赞宝钗,对湘云、探春、凤姐、袭人、晴雯等都大力称赞; 有赞颂叙事艺术和章法技巧的,如称小说“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傅)粉、千皴万染……”;有对人物性格的认知和对人物命运的感叹,如称凤姐“再不略让一步,正是阿凤一生短处”“凤姐初念在张华在领出二姐,转念又恐仍为外宅,转念即欲杀张华为斩草除根计,一时写来,觉满腔都是荆棘,浑身都是爪牙。安得借鸳鸯剑,手刃其首,以寒千古奸妇之胆”;也有透露诸多隐笔和所用素材的,如“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仍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惜感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脂批中透露的部分内容和情节,并未在八十回后出现,如“情榜”及其判词,金陵十二册正册是确定的,副册仅香菱一人,又副册仅晴雯、袭人两个,还有哪些人入选?“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这些内容并未在可见的抄本系统和流行的程本系统中出现,可见早期传抄的版本与后世流传的版本并不一致。于是,探佚就出现了,八十回后到底是什么 。到后来,引出了版本考证和成书研究,其源头正在脂批。 即使在小圈子内流转的时候,就有作者亲朋好友对《红楼梦》题咏赞颂,如明义、永忠等。富察·明义(1740?—?)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题记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其一明摆着是咏大观园的,二、三分别咏怡红院和潇湘馆,兼及书中具体情节。接下来的十七首,具是重述书中情节,其中有的内容与早期传抄本,与高鄂、程伟元刻印本并不一致,透露出的信息是:明义看到的版本与后世可见的版本不一致,这也再一次鼓励了探佚者。 爱新觉罗·永忠(1735—1793)有吊雪芹诗三首,题为《因墨香得观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其一涉及阅读《红楼梦》的审美感受: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其二涉及对宝黛爱情的深情咏叹: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其三涉及对《红楼梦》创作素材的认识: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接下来,又出现了众多的点评、题咏甚至专著,但基本上沿袭了脂评和题咏的路数,或对书中写法品头评足,如诸联《红楼评梦》,推崇《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的文采,称《红楼梦》于《金瓶梅》是“蝉蜕于秽”。二知道人著《红楼梦说梦》,对曹雪芹评价颇高,将《红楼梦》与《史记》相提并论。 或对书中人物任意褒贬,基本上拥林的必赞紫鹃,晴雯;贬薛的必骂贾母,王夫人,凤姐,袭人。更可甚者,连湘云和探春也被划到宝钗阵营里去了,被痛骂一番。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护花主人王雪香称,宝钗“有德有才”,黛玉“心地褊窄”,于是被“尊林者流群起诟之”。如陈其泰,系激进的拥林贬薛者,恨到连回目都想改,比如“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他觉得要改为“刁袭人娇嗔箴宝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他觉得应该改为“慈姨妈诞语慰痴颦”;“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觉得应该改为“薛宝钗计合认通灵”……还有太平闲人张新之,极端的黛粉钗黑派,评点约三十万字,说贾母是“总罪人”,凤姐是“禽兽”,宝钗是曹操王莽一类人物。还有大某山民姚夑,疯狂拥林贬薛,痛骂薛姨妈,凤姐,宝钗,王夫人,袭人等。涂嬴著《红楼梦问答》,首创“林家二三百万财被贾府吞了”之说,也是典型的黛粉钗黑。 也有对后四十回和续书进行贬斥的,如生于乾隆年间、死于道光年间的裕瑞,著《枣窗闲笔》。裕瑞痛批程高本《红楼梦》及其他续书,称程高本“一善俱无,诸恶具备”: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本未能划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而伟元臆见,谓世间必当有全本者在,无处不留心搜求,遂有闻故生心思谋利者,伪续四十回,同原八十回抄成一部,用以贻人。伟元遂获赝鼎于鼓担,竟是百二十回全装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城之珍,高鹗又从而刻之,致令《红楼梦》如《庄子》内外篇,真伪永难辨矣。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者无疑。作《后红楼梦》者遂出,……此四十回,全以前八十回中人名事务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故知雪芹万不出此下下也。” 当然,也不乏《红楼梦》的诋毁者,怀着极大的恶意,用恶毒的语言诋毁红楼梦。如同治年间的梁恭辰,说《红楼梦》是“诲淫”之书,又编造说作者曹雪芹是个老贡生,死后无人安葬,就是写这本《红楼梦》的报应,说“此书污蔑我满人,可耻可恨”。 光绪年间的毛庆臻说《红楼梦》是淫书,作者在地狱里被治的很惨,希望把这本“淫书”送到海外去,对等报复那些送鸦片的西方人。 还有,补书的,续书的,造假骗人的,不一而足。 俱往矣。 自从1921年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出世,新红学此扬帆启航,此前的这些点评、题咏、补续,就都成了旧红学啦。 新文化运动兴起,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程度不同地卷入红学。有的是自觉卷入,有的是被迫卷入,有的是不知不觉误入。王国维实开其先声,蔡元培、胡适之、陈独秀、顾颉刚、俞平伯、吴宓等,都写过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或单篇论文。 胡适先生考证《红楼梦》,考证了作者家世,考证了版本系统,考证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并非出自曹雪芹一人,并得出自叙传的结论。这在脂评中已见端倪,脂评中已有将《红楼梦》小说中事与历史中曹家之事相比照的倾向。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考证翻出了不少的花样,发展出版本论、探佚论、成书论,衍生出曹学、脂学,流变出无隐不索的索隐、胡说八道的秦学,还有各种不可救药的戏说和造假。正如书中所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圣经·传道书》)。旧时代曾经泛滥成灾,在今天依旧沉滓泛起。 陈寅恪先生在总结王国维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时,总结出三条: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學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凡屬於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説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性質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之學,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红学研究,也没办法“远出三类之外”。首先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有关《红楼梦》的文物、文献,自新红学诞生以来,并没有多少新的发现,情急之下,人们就去造假。譬如,假称曹雪芹的书箱、著作、笔迹、诗歌,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红学家如周汝昌;发现新的版本、脂批的造假尤其多,譬如所谓的靖藏本、衍生出的靖藏本脂批,以及癸酉本之类的。陈寅恪先生陈述的第二条,“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在《红楼梦》研究中一直没有多大进展,这类研究始终没有多少成就。那么,就剩第三条了,“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 与此同时,对小说的哲学思考、美学鉴赏、文学评论,也随西学东渐而兴盛。王国维在1904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用西方哲学、美学理念解读《红楼梦》。“五四”前夕,吴宓、陈寅恪、汤用彤、俞大维在哈佛留学,当时中国学生会曾举行过学术聚会,吴宓讲《红楼梦》,于1919年发表《红楼梦新探》。与此同时,李辰东开始在法国研究《红楼梦》。李辰冬是第一个以平等的姿态,将中国经典文学与世界经典文学做比较研究,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给中国小说进行定位的人。李辰冬写道: 我们这篇论文的用意,只是在解释它(《红楼梦》——引者注)在世界文学的地位。意大利有但丁的《神曲》,英格兰有莎士比亚的悲剧,西班牙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意志有歌德的《浮士德》,法兰西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罗斯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末我们有哪部杰作可与它们并驾齐驱呢?现在试作一个解答,也可说这是试答的开始。 王国维,吴宓,李辰东等人在全球视野下观察、研究《红楼梦》,采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念和方法分析、评论《红楼梦》,开启了比较文学和中西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新中国成立后,兴起了对《红楼梦》的阶级论研究和社会历史学批评,还助推了一场政治运动。时移世易,对《红楼梦》人物的褒贬也在持续之中。尤其是黛粉、钗粉之争,简直是不共戴天,了无新意,让人厌倦。“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说也罢。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对《红楼梦》的研究全面复苏。《红楼梦学刊》即创刊于1979年,主要发表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版本、成书、作者生平家世、脂评、评点、红学史、文物资料考证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国内外红学大事和新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第一个提出把《红楼梦》当作现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坚决反对“以考证之眼读之”。而胡适正是以“考证之眼”读《红楼梦》的,且极力贬低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称其毫无价值。这正是新红学的吊诡之处。时至今日,旧的自传说尚未远去,新的自传说接踵而来。索隐、探佚层出不穷,影射说、秘史论层出不穷,妄言臆说泛滥成灾,说红学研究乱象丛生也不为过。 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仅就新红学、从考证的角度来说,红学真的没有多大进展,说没了也不为过——裹足不前,还不就是没了。但从《红楼梦》文本出发,对《红楼梦》的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始终在进行中,还是活着的。但有一个种观念,就是对《红楼梦》的文学研究,本就不在红学范围之内。譬如胡适就认为《红楼梦》毫无价值,周汝昌声称对《红楼梦》进行的小说意义上研究,根本就不在红学范围之内。那就是说,把《红楼梦》研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拿掉的话,说红学没了,也不算夸张。 |
百年红学家都是吃屎的! |
没了才好,没了才正常。本来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确实是值得研究的,但路越走越偏,观点越来越狭隘,越来越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越来越漫无边际,怎么可能持续下去呢?没了,说明清醒了,说明回归正道了。回到文学艺术本身和本位了。 |
红学是一个由胡适牵头的,胡适徒子徒孙接力的,满遗投资的派别,其根本目的是否定红楼梦“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主旨,将红楼梦强行解释为虚构的满清时期的江宁织造公子曹雪芹的家事,从而淡化满清入关带来的浩劫。 |
上世纪末一次国际红学会议上,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研究应该既有考据,又重文本,内外兼修,内圣外王。这句话显然说明,考据派承认了自己的工作是外在之学,是为文本服务的。在余英时提出文本研究后,红学研究开始自然转向,收得成果却甚微。 上世纪后半期,随着胡适俞平伯去世,前辈学人的知识厚度和研究热情进了坟墓,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把握尺度也不复存在。在世的学者周汝昌冯其庸等力不从心,大多古籍文献被发掘殆尽,红学界不仅失去往日辉煌,而且步履维艰,失去了正常理智的论争状态,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丛生,发展困难。 因此,海外学人余英时教授的发声,既是为冒着邪气的红学界浇了一盆冷水,也是为红楼梦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若读此书,做此学问,请您入于文本,出于文本,把自己当读者把这书当文学作品来看。 |
![]() |
看到这儿,您应该知道了我的立场:或是一个责骂考证派的网络喷子,或是个支持文本派的红学迷弟。要弄清这个,您可就得擦亮眼睛接着看喽。 对于我们这些将红楼看作文本的读者,总有人嗤笑说:这些人见识短浅,不懂中华文明的伟大深邃,是一群挑逗风车的唐吉诃德。 考据派总怕人家把红楼当成一本普通小说,从而忽视了此书的地位,这点我认为先生们多虑了,莎士比亚被英国人当文学家研究了几百年,也没见他因此而失色。 一味去找证据证明曹雪芹七大姑八大姨是谁,能说明大观园里不断变化着的人物心理么? |
![]() |
一味对比各版文字,说程乙本和庚辰本的字词不同是有所揭示,我脑汁儿抽干了灌上汽油,也想不出它能揭示什么。 有些作家抓住文本的一点缺陷,借题发挥意欲将其弥补完整,可这全是画蛇添足之举,他们忘掉了一点,不是所有漏洞都能弥补完整,不是所有弥补都能使人信服,红楼梦是本书,其作者是个人,是书难免有疏漏,是人怎么会没缺点? 萨克雷的名利场是早期作品,语言有重复啰嗦之处,也没人因此否定它; 勃朗特的简爱那么简单那么呆板,写作技巧少的可怜,在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它依然被读者喜欢; |
![]() |
老舍自己后来说牛天赐传是不好的作品,是在恶劣写作环境中的产物,作家冯唐却不吝珠玉之言给予褒赞…… 好的作品,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纵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找出一些缺陷,这也抵挡不住它会代代相传,像星星一样炫耀着自身的璀璨。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遗憾事,海棠无香,鲥鱼有刺,红楼未完。她说前八十回是神作,后四十回烂的看不了,我以为这都是考证派影响生出的病,这些人把曹雪芹和高鄂清楚区分开来,弃后四十回如草芥,这实在不理智,红楼只有八十回残本你会觉得好吗?程高本之外有好多续作,你满意吗?前八十回真的完美无瑕吗?这都是问题,而且不一而足,最后都只能得出否定的答案。 高鄂补全了红楼故事,写出来像黛玉焚稿宝玉出家那样的精彩片段,实在值得夸赞,这也是诸多续本中与原著最契合的作品。 |
![]() |
俞平伯老人经历一生风波,到晚年说:程高续写红楼,有功;胡适俞平伯腰斩红楼,罪过。考证派大都愤愤不平,跳出来指责俞老疯了,而我能理解,先生研究一辈子红学,到了晚年终于觉解。 红楼二十回以前也有粗言鄙语,不好的东西,却并未受人指摘,如果大家可以宽容,就该把这爱给后四十回分一点。我为什么说这话?诸君想想,不是我生事,实在是保持文本完整才能让大家安心读小说啊。一日不视其为全本,考据者一日不读书,只知道抄写个别段落来,牵强附会,发展自己的一套说辞。 |
![]() |
读红楼的朋友,如果喜欢你可以去考察建筑,考察医学,考察官制礼仪,各取所需,这是聪明人的所为,但万万不要视此为文学的感悟,文学元素在刘姥姥游大观园时途经的场景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矛盾时的对白里。 举例而言:宝玉心中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 这才是文学,是诗一样的文字,没有它们的滋润,琼瑶上哪儿找素材呢? |
![]() |
在西方作家开始批评现实主义的今天,红楼梦依然可以自如地应对,因为文本里没一个完美的人物,没一个英雄,对人的人格评价很少,即使有也沉淀在对白里。伍尔芙说勃朗特的小说里,所有女人都是以做家庭教师为梦想,这太狭隘了。我想她如果来读红楼,或许会满意,这部作品里,一个女人一个思考方式,大家各有各的样子。 大陆的年轻人最幸运了,虽然已失去了古文阅读环境,却还拥有完整的中文语境。我们受西方文学思维的影响相当有限,我们还有阅读红楼梦的最优质条件,只是效果不太好,太多人并不珍惜这种机会,也不愿意尝试着珍惜。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我国大概有两轮红学热 第一轮是在 66 到 76 时期 由于毛喜欢红楼梦,导致红楼梦成为极少数可以公开阅读的文本 相比于其他样本戏,红楼梦可谓是降维打击,怎么会不火呢? 最疯狂的时候,普罗大众运用阶级论,一年之间在全国报刊上发了 319 篇评红文章。 这也是为什么红学会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 那个时代的人,红楼梦就是他们的青春 而等他们死光光了,自然就不热了 第二轮是 19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发行之后 这一时期,红楼梦的相关书籍一扫而空,不可说不热,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说了。 但这时候的 87 版可以称之为红学吗? 可以是可以,但这时已经不严肃了 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可从这个角度来讲红学还存在 毕竟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也叫艺术 更何况 林黛玉依旧是二创的绝佳素材 而谁会不喜欢林黛玉倒拔垂杨柳,林黛玉孙悟空 CP 呢? |
红楼梦可能是我觉得最难看的下去的小说了,学生时代每次都在别人忽悠下拿起来看几页,实在看不去,遂放弃。然后找来电视剧看,发现1集都看不进去,遂再放弃。直到如今我都不了解这部小说里面的整体内容,只是片面知道一些片段和人物名字。 综上,如果抛开光环不谈,以我为主,以当下时代为主,以小说的有趣性为主,来评价的话:红楼梦就是垃圾,我一眼都不想去看,里面的故事我更是毫无兴趣。有研究红学那时间,我为啥不去B站上看灵笼之类的优质动漫。 |
显然在这个时代,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已经不是几个腐儒就能压住的局面了。大批爱好者的见解已经远远超越所谓红学家的水平,让他们的光环黯淡下去。从刘心武讲《红楼梦》被所谓正统红学家封杀开始,红学会成了利益小集团,既然这样,你就玩你自己的吧,公众就不奉陪了。 |
![]() |
|
![]() |
|
![]() |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不理解为什么因为一本书产生了一门学问 |
有这个东西才奇怪,究竟什么人在搞?谁在为他们买单? 又究竟有什么成就?发表了什么高见?引领什么进步?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古代皇帝画像可信度有多少? |
有没有那种不过脑子的爆笑沙雕文推荐? |
叶利钦不是俄罗斯的国父吗,为什么俄罗斯民 |
有哪些打脸痛快的爽文推荐? |
有没有什么很香的双男主文? |
假如你是古代的当家主母,如何才能在深宅大 |
战场上有哪些阴损的技巧和历史? |
有没有女主特别特别特别清醒的古言? |
为什么唐朝的动员能力如此低下?堂堂大一统 |
为什么英国仍然被认为是世界强国?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