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中国文明发展到宋明会两次亡天下?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中国文明发展到宋明会两次亡天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汉唐及其之前的时期,诸夏内部再怎么不堪(农民起义、藩镇军阀混战等大型内乱)也不会全境沦陷于异族,哪怕是五胡入侵导致北部的半壁江山沦丧,但最终也有隋唐的… |
鹿山:你真的想知道原因吗?可能会震碎你的三观! 先给你一个思路做一个考虑: 为什么元,清出现在宋之后?而宋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包括秦汉时期的匈奴等,包括南北朝的北朝,少数民族政权都无法统一天下? 而只有汉人才能够统一,比如隋朝是来自北周-西魏-北魏(三个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拥有那么多“猛人”依然做不到统一。难道真的是生产力?那清朝和元朝的生产力超过了明,宋? 取得天下从来不仅仅靠军事!更是靠利益分配! 不要去看“史书”,而是要看史书背后的“人性和利益”。 史书讲的是“忠臣良将”,是“君君臣臣”,是“君臣庆会”,是“一派祥和”。好像各个都是“道德楷模”,是“阴沟里蹦出个棉花球”,是“大仁大义”。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如果用现在的说法,这叫“英雄史观”。难道历史就是这些“伟光正们”左右的吗?封建王朝的文臣写史书难道会把农民造反称为“革命”,而不是逆贼? 道德这个东西,是表演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愚民”的;若用来做事,那是百无一用! 什么是永恒的,是“人性”和“利益”? 那么,是人性中的光辉还是阴暗?又是谁的利益?皇帝的,百姓的,武将的,还是文臣的? 皇帝的目的是“中央集权制”,只有集权他才能够“均衡各方利益”,才能够实现“权力均衡”和“利益的再分配”。 集权制度下的权力均衡能够把实现完全掌控和绝对统一,利益再分配才能够保障底层的利益,才能保障社会基本的稳定。 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对未来的万历讲: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数。 不要觉得封建王朝中,皇帝是一言九鼎,完全一人堂!做过领导的都知道,如果你下面的人都不听你的,你这个领导就是个摆设,就是个吉祥物。 这就是系统的执行能力,否则都是阳奉阴违,皇帝的诏书连紫禁城都出不了!!! 而且历史上的皇帝都是短命鬼,即使和平年代,也是各种莫名其妙的暴毙,什么原因呢? 可以说至少一半以上的封建帝王是说话不算数的,这个时候是外戚,后宫,权臣,文官集团说了算,皇帝属于被架空的状态。 而中国封建王朝的矛盾,从始至终其实就是两个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外戚后宫宦官的权力来自皇权,所以只能是百分百依附。而文官的权力来自科举,来自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以个人是依附皇权获得权力,但是文官利益集团却并非依附皇权。 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虽然皇权从未改变,但相权一直在变。汉朝是丞相,代表的是勋贵尤其是军事贵族的利益;魏晋至唐朝是丞相-宰相,代表的是士族门阀的利益;到了宋朝变成了士大夫(科举贵族);明朝则进一步成为了东林党,一直到清朝(江南士绅)。 到了宋明清,其实本质就是皇权和江南士绅的矛盾;因为这两者的利益是不同的。皇权要的是天下,士绅要的是特权。 既然不是利益的共同体,那就不会是力量的集合体,甚至还是皇权力量的对抗体。 2-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这很好理解,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因为在封建王朝,最大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拥有了财富。 而文官集团通过科举制度的特权,以商养官,以官促商,实现了经济和商业的垄断。通过经济特权实现经济垄断和优势,通过经济优势实现教育优势,通过教育优势实现科举优势,进而实现政治优势,最终反哺经济和仕途(荐官制度和承袭制度),这是一个闭环。但士绅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仅仅只是为了维系其自身利益,而非国家利益。 具体表现为:土地兼并和盐铁茶酒官营。本质就是地方官僚集团在经济上与中央的斗争。当然还表现在税收制度上。(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也就是说,文官集团逐渐实现了对基层的经济和政治掌控(土地兼并,皇权不下县)。 如此,中央财政势必枯竭,要知道干什么都是需要用钱的。打仗,赈灾,保障最底层生存防止其造反。底层如果没有保障,结果就是造反! 明白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宋明两朝亡天下的原因! 以文官集团为首的士绅阶层,通过掌握相权和地方与皇权一直进行着“斗争”,进而在政治和经济上逐渐架空皇权和中央。而当皇权想进行变法改革改变局面时,遭到文官集团的疯狂反击和报复,最终失去天下! 比如宋朝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被江南士大夫出卖给了赵宋;而赵宋王朝也被文官集团出卖给了金朝。王安石和范仲淹的变法和新政也都是失败收场。南宋岳飞的北伐失败也是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的疯狂打击,最终被害。 所以宋高宗赵构讲: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就是皇帝无法实现集权的无奈) 明朝的东南倭患本质就是江南士大夫支持的军事走私集团;明朝也是被江南士绅和山西土财主出卖给了满清。而张居正的改革和雍正皇帝的新政,本质还是向江南士绅下手。结果张居正给抄家,雍正的历史名声一直很差。 所以崇祯皇帝最后的绝望是:文臣皆可杀!(最终发现文臣才是最大的卖国贼,无君无父,有家无国) 当然崇祯皇帝看到的是“文臣”,其本质是:江南士绅文官利益集团。 这群人有家而无国,见利而忘义! 当时间来到今天,就是“个人资本利益集团和文官集团”(想想曾经某位刘姓证-监-会-主-席上台期间,多少江浙沪企业上市,你就明白了)。 但靠道德和自我约束(自我革命)能约束他们吗? 是制度可靠,还是道德可靠?是自我革命可靠,还是人民监督可靠? 而且最近二三十年这群人又抬头了,想想为什么以房产税和遗产税,资本利得税,离境税这些就是做不到? 从人民视角和中央视角,不得不防! |
国民党被赶去台湾岛,和南宋被赶去海南岛,和南明被赶去东南亚,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底层民众被剥削奴役到无法忍受,最终推翻了残暴的政权,并把它们驱赶出去。 拿掉民族叙事,其本质就是这样。 西晋难道真的是一群匈奴人打败的吗??不是,西晋是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翻的,是北方各族人民共同打败并驱赶到南方去的。 只不过底层人民没有话语权,没办法记录历史,所以你们从史书里看到的是“衣冠南渡”。 今天如果底层人民还是没有话语权的话,那么国共战争后,国民党逃亡台湾岛,也是衣冠南渡,也是野蛮的共匪打败了文明的民国。 一个在东亚占据最多最富饶的土地、最庞大的人口、最先进的技术的国家,会被几十万人的、落后的、蛮荒之地的游牧民族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你们就丝毫没有想过这其中的不合理性吗?? 抛开历史书上的所谓的民族叙事,结合今天马列的阶级思想,再去看历史书,你们是不是应该能看懂掩盖在史书下面的,残酷的统治和极致的剥削所带来的底层人民的共同反抗,才是这些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呢? |
郡县制的最大的弊病就是流官,我做几年官,直接升走,这里好坏,与我无关。 欧洲的战斗力为甚么那么强,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市民和贵族,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是真的拼命。 而在契丹,什么都是皇帝家的,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隶,你为谁去牺牲啊! |
可以完美借用这篇的回答 |
![]() |
宋朝三百年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10 赞同 · 1 评论回答 西汉在前202年立国,收复南越、东越,征服朝鲜,击败匈奴,降服西域,完成这一系列扩张时是在汉宣帝时期,公元60年。这个过程花费120年时间。 这期间,限于帝国最初阶段的国力孱弱,当打之年的灌婴、樊哙、曹参们并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文景之治,国家韬光养晦60年,到汉武帝时实现人才大爆发,涌现一大批纵横家、军事家、策论家、法家、阴阳家、理财家等等各种实用型人才,汉武帝想低调都不行。 东汉的国力恢复比西汉要快,在第二代明君汉明帝继位后就开始着手恢复西域,到汉和帝时,东汉彻底打崩匈奴,迫使其西迁,汉朝不但完全收回西域,而且其西行的使者到达红海。 唐朝从贞观三年就开始剧烈扩张,到唐高宗消灭高句丽,唐朝版图达到极盛,唐玄宗时虽然北方时复时叛,但在西方的开拓超越前朝。整个过程跨度将近120年。 汉唐跟明的最大区别是,在第一批开国武人损耗殆尽后,伴随着核心腹地经济人口的恢复,国力剧增,反而没有相应的扩张型武备人才可用。西汉有李广、韩安国、卫青、霍去病、路博德、杨仆、李广利、赵破奴、赵充国等等一大票名将,还有主父偃、桑弘羊、东方朔、霍光这种内务型人才,完美的匹配了汉帝国的战争机器。 东汉虽然是一个加速版西汉,但他的扩张期也有耿恭、班超、窦宪这种天才人物。唐朝是一个加强版西汉,与西汉比,他的开国天团也参与了大扩张,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绩、苏定方都曾大显身手,紧接着二代天团薛仁贵、刘仁轨、黑齿常之、高侃、契必何力、裴行俭。甚至他的三代天团也豪华的一批,张守珪、高仙芝、封常清、仆固怀恩、王忠嗣、哥舒翰、李嗣业、李光弼、郭子仪…… 明朝比西汉突出的地方是他的初代天团过于耀眼,甚至超出了唐初。唐朝好歹有个渭水之盟为城下之耻。明朝是一路追亡逐北,沐英、傅友德、冯胜、李文忠、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棣随便一个都在大漠草原横行,尤其朱棣在海上大扩张,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海权行动,包括现在,都还没超过永乐时期明朝海上影响力。 但明朝是一个在扩张期小产了的大一统帝国。他在初代天团陨灭后,没人了。偌大一个帝国找不出一个眼光独到的军事人才进入权力中枢。在明宣宗时期明帝国停止了扩张,改拓边为巡边,并且停止了海路扩张。这个时候大明建国才60年。儒生在史书上给的托词是成祖爷把国库打空了。合着汉朝唐朝越打耕地越多,商税越多,就明军越扩张越亏是吧!明军可是找银矿技术比汉唐高十八个层级,怎么打都不可能亏。海路畅通时,市舶司一次大清税都够郑和船队往返两趟的开销。 为什么先要说明朝,因为宋朝是阉割版本的明朝,因为宋朝就连开国天团也没机会上场,被宋太祖一杯酒赶回家了。 宋朝明朝坏菜就坏在权力中枢过早的被一帮不思进取的腐儒占据,他们所谓文坛领袖跟权力中枢从来没这么重合过。无论从个人喜好还是利益分配来考量,这群考试废物都没有理由发动战争制造军功大佬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明朝的罗贯中早就看透这帮人,在《三国演义》借诸葛亮口把这帮人骂的体无完肤。 |
![]() |
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帮子没有进取需求的诗词歌赋玩家竟然能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
![]() |
无论真朋还是伪朋,宋明的朋党都是排他的,根基都是乡党科党,党魁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安居高位,把控着帝国的政治资源。 |
![]() |
有时想想真的可怕,我们现在其实更像是明朝,索性我们初代天团比较能打,主体领土都在。然后一直到现在,坐拥全世界最高工业产值,依旧唯唯诺诺不敢主动出击。我很好奇,为什么关键部门总是那些只会刷笔杆子的书记员,这玩意真的能把握住这么一个体量大国的国运吗?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什么叫两次亡天下? 良渚文明彻底亡了。彻底,宗教文化半点不剩。 商文明亡了。 好吧,良渚和商不算,因为我们是周(的顺民)的传人。 陈朝也亡了啊。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到此断绝传承。取而代之的隋唐来自胡人。李世民的祖宗李虎怎么算都是胡朝大将。 然后宋亡了一次。 然后明亡了一次。 民国不算亡天下,虽然文化传承几乎断根,但是第一,还有余脉未灭,第二,总的来说算内战。邪教教徒也不能不算本国居民。 总之,中华大地上,文明断绝是常态。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
正如古人所说:“天下没有不亡的国家。”但提这个问题的人,显然已经意识到一件事:中国文明在汉唐之前,即便内部天崩地裂、战乱不断,但却从未“全境丧权”。五胡乱华只是半壁江山的沦陷,最终还有隋唐完成复兴;而到了宋明,两度亡国,却都被异族彻底接管。中华文明仿佛从“内乱可以撑住”沦为“外患即崩盘”,这是偶然,还是结构性衰败? 真正的关键,在于制度结构本身的演化差异。宋明并非“太弱”,而是太过集权、太过内卷、太过离地。这使得帝国表面富丽堂皇,实则根基空虚、弹性极差。皇帝为了保住皇权,早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不断打补丁,使得皇权越来越集中,人民却越来越孱弱。 一、中央集权的极致,让帝国边疆自废武功宋明的制度核心:钱粮全国上缴、边地靠“转移支付” 在宋明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中,边疆的兵员、军费、粮草全部仰赖中央调度。地方既无财政自主,更无军事决策权。这种“边地无力”的架构,使帝国对冲突的响应呈现出慢半拍、乱三拍、耗不起的状态。 “鞭长莫及”不仅是地理问题,更是制度故障。 而封建制的欧洲,却天生适应“多线战场”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比如英法,虽然政治松散,但每个领主都握有本地财政与兵源,具备“原地响应”能力。封地财政+军政合一,使得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反应更加灵活。即使大部队失败,地方贵族可以依靠城堡体系步步抵抗,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仍可赚得统战价值。 打中国,掳城即得财;打欧洲,要啃无数小堡垒,血本无归。 二、流官体制让地方无根,政权“空心化”宋明的“他方来官”:皇权的眼线,不是地方的父母官 中央为了防地方割据,禁止本地士族参政,于是大量“流官”被空降各地,形成“打工式治理”。他们的目标不是建设地方,而是升迁敛财,一任三年走人,地方百姓根本不信任官府。 政权失去“在地性”,也就失去“政治韧性”。 再加之从唐朝开始,就对地方进行分权制衡,由中央官僚机构对地方的军政司法等不同部分进行垂直管理。秦汉,一县之才就可以接任一国统治,到了宋明,地方完全不能在中央崩溃后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这就好像古代一个故事,一个人娶了丞相府里做包子的丫头,想让她来做包子,结果她说在丞相府里只负责切葱,因此做不了包子。 相比之下,欧洲的贵族是“土著官僚” 欧洲领主、主教、郡守多出自本地豪族,他们要么与土地共荣,要么与百姓共亡。虽说剥削依旧残酷,但“断子绝孙”的掠夺行为相对较少。正因如此,欧洲地方社会的组织力和自救力远胜于大一统帝国的“自上而下”压制体系。 而且贵族要全面参与地方的治理,因此能力优秀的人也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这就是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其实是把能力最强的一批人全部抽走送去中央“优化皇权机器”,反而削弱了基层的自主修复和建设能力。 现在让你穿越到古代,有机会当同样层次的官,你是愿意去当京官,还是当地方官?别说古代了,现在也是一样的。 三、“以文制武”制造了一个和平时代的玻璃帝国从“全民皆兵”到“文贵武贱”的转变 春秋战国,对于当时有地位的人而言,骑马驾车射箭是基本功。两汉时,地方豪强、文人志士皆可从军,军事是一种“参与国家”的正当路径。到了宋明,在制度设计下,军事成了“低贱技艺”,文官与武将严重分离,甚至互相敌视。 文人以“弱不禁风”为荣,武人只能打仗,却无尊严。 欧洲的文武合一传统,反而增强了抵抗力 中世纪贵族受教育必学兵法剑术,文人如马基雅维利也提倡全民皆兵。国家需要战时动员时,既有将才,也有兵源,制度自然具备更强“极端压力下的承载力”。 四、帝国越集中,敌人越野蛮,历史从不“可持续” 食物集中的地方产生蝇蛆,权力集中的地方产生蛀虫。 宋明两代之所以“全盘皆输”,不是因为兵少地穷,而是因为帝国高度集权所带来的“僵化性”—— 没有“地方自治”的制度弹性 没有“文武协同”的应急能力 没有“本土军备”的快速响应 这种结构,在平时确实能有效维稳;但一旦外敌崛起、财政断裂、共识破产,就会出现系统性崩盘。归结一句话,中央集权帝国防内不防外。 宋明的两次教训告诉我们:文明不是靠把权力集中堆起来的,底层共识和科学理性也很重要。 中央的威望必须以地方的活力为前提。空中楼阁的威权,是无法延续文明的。 人民没有活力,任何富庶帝国都只是纸上繁华。 |
本质上就是“士绅利益集团”(官商)彻底将自己剥离在“家国概念”之外的一个过程。 对这些人而言,圣人是幌子,皇帝是“背锅侠”。王朝只是“消耗品”。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你维护他们的利益,你就是圣人。你能够平定他们的矛盾,你就是皇帝。你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你才能拥有自己的王朝。因为这些人没有“国家种族”概念。只有根深蒂固的“世家门阀”传承。所以他们可以在任何朝代都可以快速通过“家族传承吾辈责”占领权利中心。也因如此,他们遵循的规则才难以撼动。既然明白了这些,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宋明会两次亡天下。因为宋明本身就是“门阀形成”最好的时代。 |
宋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北方长期利剑高悬,所以时间一久极大概率会被拿下。 明朝主要是因为内斗,入住中原前的满清真是很垃圾,可是汉人内斗给了满清机会,汉人没有组织起来起码的力量对抗满清。 所以说不可让自己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或者内斗 |
天下从来没亡过两次。 只亡了一次,那就是1840年。 国家是政权,天下是规则。 政权亡了,天下没亡。 汉人依旧能在这个天下里占据重要位置。 天下亡了,国家没亡。 就像民国时期至今,各路公知精英天天反思……传统文化如何落后……封建儒家如何误我中华两千年…… |
后发文明对先发文明的不对等优势罢了! 在工业革命没有发生以前:宋明对比秦汉,生产力有进步,但没有本质的变化;然而辽金元清在中原数百上千年的影响下,对于匈奴突厥来说,生产力却有质的变化,宋明面对的敌人要比之前强大很多。 技术总会扩散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说,中华文明要遭一次这种劫难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而且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成长,中华文明的发展又没有本质的突破时,第二甚至第三次遭劫几乎也是可以预见的……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因为中国在唐朝中期之后,就已经进入到酝酿下个社会形态的时期了 在这个时期里,政治形态依旧保持在之前的样子,但经济模式和人员的组织形式已经开始向下个阶段转化 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相互拖累问题 国家无法有效征税,也无法更有效的组织基层百姓 无法得到适宜政策的生产组织者选择铤而走险,大量的流民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基层百姓一方面因为国家压力越来越大而被迫承担更多的税赋负担,一方面又因为生产组织者们对于其生存空间的挤压,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反抗…… …… 一桩桩一件件,实际上都已经证明了,在宋明时期,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已经无法维持中国社会的继续运行了 宋朝能够运行下去,主要是由于三冗问题,恰好抑制了矛盾彻底爆发的时间 三冗:兵财官,分别压制了社会矛盾的积累、控制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减少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数量 而明朝则不同,她能运行下去,完全是因为建国的时候人口太少,文化水平太糟,然而明朝在运行到嘉靖后期到万历初期的时候,推进社会形态蜕变的三大元素也已经在快速积累了 也正因如此,明末的江南奴变才显得那么特别(他们的核心目标是彻底推翻君主制),也才是那么的可惜 永远记住,永远都是自然演化的前夕,才是个体最脆弱的时期 非常不幸的是,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倒在了完成蜕变的前夜 |
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支柱:秦制,儒家 秦制,高层不稳,皇位争夺残酷,历史上很大比例的太子不得善终。对内压迫剥削残酷,民不聊生 儒家,虚伪唱高调,一群依附皇帝生存的官僚地主文人,不能为百姓做多少好事 秦制和儒家,把中国固化和腐蚀了两千多年,禁锢了人们的自由和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从汉末三国开始,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就已经败露出了巨大问题。十八路诸侯没一个真的忠君爱国,好几波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后世骂曹操,歌颂刘备和诸葛 两晋更是彻底糜烂,洛水之誓,白衣渡江,五胡乱华,中原持续战乱四百年。 隋唐勉强统一和重建,引入了很多胡人文化习气,才得以维持。隋炀帝杀父弑兄,李世民杀兄逼父。从武则天妖乱宫闱,到唐玄宗,除了几十年的所谓开元盛世,一百年内乱不断。唐末藩镇割据,君不君臣不臣,直到黄巢起义。之后五代十国,又是近百年乱世 两宋算是在经济文化上最好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但是依然改变不了秦制和儒家的根本问题。巅峰之后就是下坡路,两次亡于蒙元满清 |
因为宋,明面对的对手变了。从单一的游牧民族变成了游牧与农耕兼有的民族。而且,他们的对手也在如何治理被征服的农业人口上有了更多的经验。变得可以吸收归降的农业军事力量“为王前驱”。所以我们的老办法就有点玩不转了。 |
宋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把底层军人当人,水浒传军人叫贼配军,犯了罪就充军,军队里全是犯罪份子组成。明末边军就是农奴,吃饭都保证不了,将领们只好豢养一些能打的蒙古人当家丁,军饷全拿来养这些人。整个社会没人看的起军人,逐渐会影响到比如军马的饲养,军械的打造,军粮的质量等技术兵种,最后全盘腐烂。 汉唐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军人至始至终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哪怕是汉末知识分子和军人仅仅是身份不同,比如吕布开始就是个文人,张飞根本不是历史上糙汉子。 |
因为宋明极权到了巅峰,是真正的“秦朝”,整个国家只有一个统治秩序,只有一个统治核心,它灭亡,也就没有灾难恢复系统,因此整个国家都灭了,它真正做到了“天下一家”——整个天下就是某个家庭的附属品,说直白点就是:“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然而,宋明不是完全失败的,它在灭亡中国人国度的自由度和容错率方面极其成功,真正把商鞅大神的神级思想贯彻下去了,然而并没有任何寄吧卵用,只能感动在地狱里下油锅的商鞅大神 |
现在以公知为士大夫、以农工商军为奴仆的话,你马上就能看到第三次亡天下了。 科举制度是宋明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虽然其雏形在隋唐就有但作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在宋朝还是第一次。这就是宋明社会相较于之前朝代在社会运转逻辑的上的根本性差异。 以现代社会对照,新闻学(成见里的)以外的专业统统降级为专科不设本、硕、博学位,入编、从政强制要求本科以上,这两连招一来不说世界列强,也不说越南和朝鲜,你看蒙古国来不来王下七武海强索天津港。 现代中国不存在一个比所有专业都牛X的专业,但是在宋明社会可是真有。不仅只有哲学专业能考科举,你还只能学里面的儒学方向的某个小方向,没错就连儒学里面也得分显不显学。选错了别说飞黄腾达,文章发不出去的老童生毕业都难。天才总能脱颖而出,但天才也是人,学了几十年儒学再学别的时间上都是不够的。王阳明王老圣人这种全面天才要是生在秦汉隋唐社会风气的明朝,人类历史上最次也能跟牛爵爷掰掰手腕吧?不至于局限在儒学里。 事实证明人类能作的最大的死就是在思想上破坏社会分工,被部落人推平可太抽象了,作死就会死然后天下就没了。 |
宋明两朝失江山,原因千头万绪。 可细扒下来,内讧的故事屡见不鲜。宫廷、朝堂、厅堂,无时无刻不在折腾。 每次局势变坏,背后几乎都有一出宫斗大戏,带点俗气带点莫名其妙。 多数朝代衰落,大体如此。套搬就像烹大锅菜——调料虽烂俗,吃出的是熟悉的味道。 赵匡胤就是个典型。从军到将,满身战功。最后被部下们“逼”到龙椅上,仿佛自己一点不想当皇帝,其实心里有没有偷乐?没人知道。他开心吗?谁信?后怕倒有。怕有一天,被谁重演自己这套套路,把他拉下来。谁都说权力能腐蚀人,有时候,还是权力教会人什么叫做害怕。 |
![]() |
后面发生什么?杯酒释兵权,自家士兵别再学自己。当皇帝头一等事,就是架空武将,不过度信任。从此文臣唱主角,动辄科举热得烫手。谁不乐意?当上文官,家里脸上有光。更妙的是,张三办一档事,李四也能插手,加上王五,三人成群。明面上是谨慎,实际就是分权。 问题是,文臣三人小组,干事效率不比以前,有事还容易较劲。明争暗斗,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对手拉下水,官场成了舞台。有人喜欢演派头,有人喜欢整对手。一天到晚,吵吵闹闹,有人进有人出,乱糟糟。没人真想“安天下”,最多安自己家人数。 |
![]() |
武将那头,黄沙百战,只剩下替皇帝站岗护驾的中央军,地方军拉出去没几下就成了溃军。外族打进来,没人能顶。朝里没几个真能打仗的。宋朝政府灵机一动,大笔撒钱买和平。听起来顺理成章,实际?钱给多了,对方胃口更大。正经商人都说,盘子太好做容易坏事。结果女真族,打一次拿一笔,真相当生意做。等到连这买卖都不想做了,直接占地盘。 赵构带着大臣,手忙脚乱南迁,到杭州站稳脚跟。有人鼓吹抗金,岳飞在风头上。这时候,秦桧站出来。一边按着抗金大旗不放,一边捧杀、暗算,最后搅个鸡飞狗跳。皇帝倒成了个大懦夫。有人说“天命难违”,鬼都知道,把气撒在自己人身上纯粹装样子。不出意外,蒙元铁骑出场,南宋挂了。 |
![]() |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要是放到这时候,就是内争拖外战。宋朝上下合力“内斗为主”,等到章回小说都懒得写,能坚持这么久,坚持得有点阴损。不过也没啥好说的,成王败寇,不内斗难不成指望和敌人拼命? 前头说了,这内讧事轮回,好像上古写死的剧本。朱元璋收拾残局,立大明,开头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全速发展,早几代还行。多了点春风。可是只要江山快稳了,人心就浮动。他对文官、宦官、外戚都防着,用刑法、条条框框勒住所有人。头一两百年差强人意,等到后期,宫廷角力碾成泥。 |
![]() |
万历皇帝宠妃子,斗得太后生闷气。儿子继位争夺里,东林党忙着站边,皇帝甩手了,一个月不理政事。党争拉开,谁也没想过国家江山。魏忠贤宦官出头,东林党被打压,党派混战,死人如麻。局面几近失控。崇祯杀完宦官,以为来得及,谁知道火烧眉毛时,地方已经冒烟。 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起义一波接一波,李自成捡大漏杀进北京。崇祯没办法,在煤山自尽。南明各个小政权,争权夺利,原本还有点希望,最后全败在自己人手里。在这乱局下,满清进城。元、清两代,自称统一,可对汉族下手之狠,算历史罕见。毛病说了多少遍,没人真服气。有人不信要证明下吗? |
![]() |
比如元朝对汉族极尽压制——真正的高压社会,等级分明,无情无义。历史记载,汉人连认个字都要低头哈腰,打杀随意,反正命不值几个钱。有人说元朝统治手段太烂,才撑不到一百年,说的不完全对,有可能刚好。想想明朝收复江山,却又走回党争那套死路,被清朝后脚赶走。这种周期性的宿命感,到底是谁推着谁? 有的人觉得纯粹怪上层互斗,把失落归咎于“体制不稳定”,可是事实怎么会这么简单!外部冲击,军事落后,经济压力,不全是“官场问题”一棍子打死。南明不是没人有勇气,不是没人懂变通,在关键时刻,谁也不肯让别人三分。都有错,谁又敢说后悔? |
![]() |
而且,不一定只有明和宋才内斗。哪一朝哪一代,不也相互抵牾吗?有朝一日,内讧和外患合流,政权多半倒。东林党不就是表面清流,骨子里能分赃。魏忠贤手下宦官更不是省油灯,多数权臣的手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谁也不是白莲花。转念一想,这些事怎么就治不了?有人说始终归结于“人心不齐”,这样归纳显然太自大了。 历史不是算术题。明初的严打、宋初的分权,治不了大患,只能管一时。元清的铁骑,明明看起来粗暴,实际上有自己稳定机制。不甘不愿之间,天下归了人家,这才叫自造因果。近现代史学者引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明明白白,凡是朝代崩溃期,起义、灾荒、财政危机轮流上场,最后压死骆驼的,总是内外夹击。 |
![]() |
朝堂的乱象,宫廷的私欲,百姓的困苦。抽冷子说内斗一定比外侮厉害,这种说法未免太方便。想想现实生活,有时候还能遇到笑死人不偿命的事。老板里头天天勾心斗角,员工却还在猛干业绩;家族内部互撕,财产越分越多。 也不能把所有失败丢给集体,许多人物本身就充满“自己打自己脸”的滑稽。岳飞刚刚崛起,被自己人背后下绊。李自成声势浩大,最后窝里反,一夜失势。朝代更替、个人沉浮,借口太多,逻辑摆不平,有意找点漏洞,反倒让历史更真实。 倒退一百步,谁来保证铁板一块的体制,不出岔子?满清入关、近二百年稳定,也依靠八旗制度死撑。可等制度腐化,照样崩塌。到底是体制坏了,还是人变了?谁知道呢?朝代更替,将错就错,倒有种无可奈何的幽默。 天下的稳固归根结底绕不过人心。前后左右看,表面强盛的王朝,内部分裂注定难长久。内斗、外敌、灾难,合起来才是命运的漩涡。**历史没答案,谁说得准下一个季节是什么样呢?每代人都以为自己会更聪明,可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些路,被走烂了。 后来想想,所谓“天下”本身就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王朝更替,兴衰沉浮,总有新的潮涌出现。你说宋亡明灭究竟怪谁?到头来只能说,这世界变起来,比谁打算盘都快得多。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宋朝明朝都是商业活动发达时灭亡的。 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经济作物生产多了必然粮食不足。 近代欧洲靠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解决了贫富分化,靠向外移民和美洲粮食解决了粮食不足。 宋朝和明朝靠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商业越发达完蛋越快。 |
还不是唐给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大了,没有搞好华夷之防,以至于让蛮夷做大,若不是老赵能力超群,汉族说不定就没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文明还要靠拳头保护,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问题是拳头要多硬才能保护得了这个文明。 文明内部也需要拳头来保护,内部需要多了,对外输出就少了,反之也是倒过来。 如果外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天天给你捣乱添堵,让你对拳头的内部需要越来越多,那么你对外输出的拳头就越来越小,到最后就保不住你自己的这个文明了。 还有一个可能是自作自受,自作孽不可活,最后也是对外输出的拳头越来越小,把自己给作死了。 一般都是两者兼而有之,况且苍蝇不抱无缝的蛋,两者也很难分得开。 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古今的很多事情也就心如明镜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有多少人知道阿沛·阿旺晋美其实是旧西藏的 |
为什么中国的网络玄幻小说这么流行,却依然 |
圆明园是皇帝私人的玩物,烧就烧了,和老百 |
为什么穷人很少得到贵人的帮助? |
现在走到北京街头,部分人穿穿“格格服”, |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相信养儿防老了? |
有哪些好看的男主占有欲强的宠文小说可推荐 |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敌军攻破城市后总喜欢大肆 |
古代贴身丫鬟侍寝吗? |
有哪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民间习俗?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