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孔子思想如此深刻却对女性含有偏见?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孔子思想如此深刻却对女性含有偏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在一个66岁的老头与正妻生了9个女儿后都生不出儿子、在这个老头纳妾生出的儿子有残疾缺陷后,她甘心为妾嫁给这个老头。 随后她为这个老头生出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孔子。 同时代的人鄙视这种老少组合,称孔子父母的结合是野合。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也用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证实了孔子父母结合的不光彩、于礼不合。 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索隐》: 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孔子三岁父亲去世,他嫡母施氏也就是生了9个女儿都生不出男孩的那位正妻,把他母亲这个小妾扫地出门,孔子也跟着被驱逐。 后期孔子又经历一次被列国驱逐如丧家之犬,一个人越缺什么才会强调什么,他毕生强调礼、古人讲究礼义廉耻,而孔子的外公居然能把十几岁女儿给66岁的男人做妾... 这种令人耻笑的野合,即便他对外宣称贵族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自卑。 他强调妇人从人者也(后期董仲舒夫为妻纲和宋明理学的三从四德均来源于此,是孔子的强化版)一定有父母于礼不合的结合和童年的经历带给自己的自卑,而他带头设定内外有别秩序绝对离不开他嫡母带给他的震撼。 他父亲死后正是他需要嫡母这个能做贵族正妻的富女用财力和心血对他牺牲贡献时,然而他嫡母却依法把他母亲扫地出门。这对一个信奉男尊女卑的男孩来说,他一定觉得当时的法律简直有毒。 说好的男尊女卑呢?难道他父亲死了嫡母就可以凌驾于他和他母亲头上吗?他觉得他需要重塑这种价值观。 一个违背常识的冷知识是: 在中国古代一直到宋代,中国都没有女性为亡夫守节的风俗,更无守节法律规定。 儒学信奉者试图以提倡守节的舆论存在=守节风俗存在迷惑后人...无视守节变成规范是宋代理学兴起之后的事,企图用舆论篡改事实...宋以前的守节是极其罕见的零星个例,因为稀少才被儒家极其赞扬,压根不能称之为风俗。 历朝历代的女性极少会为儒家的口头褒奖放弃法定权益,这点今天也适用,平民百姓再婚普遍。 宋及宋之前女性在亡夫死后,她的嫁妆和婚内获得写在个人名下的财产都可以带走,照顾不照顾亡夫的家族全靠正妻心情。 古代中西方都是男尊女卑秩序,但中国不是西方的子尊母卑秩序。 宋朝有个最经典的子与母竞业案例,一个男人丧妻,娶了新媳妇。这个新媳妇很富裕,等他死后,他给儿子留下房产一处,田产130处,儿子挥霍无度,败光所有家产,继母怒而改嫁,带走名下的所有财产。 她的财产原有23种随嫁田+47种嫁妆购置田,继子状告官府,以47种嫁妆购置田实为父亲财产购置为由,想让官府判继母归还。但官府调查后看到产权人依法判继母胜。理由就是女子嫁妆购置田属她独有。 (这里法律上不管继母是用自己的嫁妆买的还是丈夫赠予购置的田产,只要登记在继母名下,就归继母所有) 法官作为男性恳求继母可以给继子一处房产,注意用词是恳求,条件是用于居住,不得变卖,以防继子挥霍,在宋代以前,女子并没有义务照顾亡夫家族。 (该冷知识源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副教授Bettine Birge所著《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 由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元史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过百余篇论文的刘晓翻译。) 一个信奉男尊女卑的男子在幼时体验到他蔑视的女性,也就是他的嫡母居然有权利在父亲死后翻身做主,把妾和他这样妾生的孩子驱逐,他觉得这是极其恐怖的事。 因为他觉得他是他父亲的香火,理应得到父亲女人的支持。哪怕那个女人不是他的生母也应该为了亡夫奉献。 孔子的一生都没有走出嫡母依法驱逐小妾带给他的震撼和阴影。 《史记论语世家》记录: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自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拥护礼的孔子没思考过,年少贫且贱、想赴宴被人驱逐、儿子死后连像样的棺材都买不到、他的凄苦悲凉恰恰正是因为他们拥护内外有别、嫡庶贵贱、香火继承的礼法导致。 你把女人地位降低、却没思考过古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母贱父贵,在失去老父庇护后,子的贵贱全凭生母。尽管孔子后人一直在篡改孔子生母的阶级,身份可以篡改、但与身份匹配的财富却造不了假。 哪个有钱贵族会让女儿嫁老头?孔父明知自己年迈却未对幼子做出规划、陪伴没有,钱也没给孩子留下。让孔子和他母亲孤儿寡母过的那么凄惨不可谓不失职。 此后孔子和他的儒家学派弟子一直致力于降低女性地位、剥夺女性继承权和婚后财产权、剥夺女性改嫁机会,让女性成为夫家终身奴隶以达到对女性的最大掠夺。 这种掠夺理念一直被农耕文明滋养出来的帝王所不屑,宋代之前,农耕文明对孔子思想取其仁,如反对人殉,但宋之后,孔子对女性的掠夺与元朝重掠夺的游牧民族理念相契合。游牧民族取其礼的桎梏。 儒家思想在游牧覆灭农耕后,像汉奸一样迎来了最赏识他,与他臭味相投的人。此后女性地位一降再降。 而农耕民族重厚嫁的传统也在儒家思想和外族入侵的影响下变成了重嫁妆的习俗。该观点同样源于《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 对于孔子来说,他嫡母在他幼年期对他信仰的父权比了个中指,她用正妻合法权利,把她眼中的小三和小三生的儿子赶了出去。 事实证明,嫡母干得漂亮。不是她生的儿子,她为什么要养?即便养了,他就会尊重她吗? 孔子的生母即便按照父权的要求生下孔子、亲自照顾自己的儿子,而她的儿子哪怕功成名就后也没有因为他的母亲对妾对女性这个身份有所同情,依然维护正妻和妾尊卑有别秩序,还得出近之则不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评论。 一个妾养出来的儿子用孝的名义让无数人成为孝道的奴隶,但他却无差别攻击所有女性,包括他的母亲。此后这个小女孩不顾恶心陪老头、老头死后被正妻驱逐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也让她的同性地位越来越低。 这就是他的孝道。 而1893年,一个女人在26岁生下了一个男孩,她济困扶贫,爱老怜幼,自己农民过的苦但经常接济穷人。 这个男生在母亲去世后,悲痛欲绝,他为母亲做挽联,挽联中满是对母亲人格的崇敬,他也恨母亲的性别被封建礼教排在三纲之末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一个男人,嘴上满是孝道,却将母亲地位一降再降列于三纲之末,用孝道让所有中国人沦为宗法制的奴隶。 而一个男人,嘴上不提孝道,却因着对自己母亲的爱用自己的一生解救了全中国妇女,为她们的付出和人格正名,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解放全中国人民,包括被压迫的男同胞。 人民喊他万岁,他却喊人民万岁。 孔子在一个他只能见到女文盲的时代歧视女文盲歧视他的甘愿为66岁老头做妾室的母亲并不是他的错,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就好像一个从来没见过飞机的人不相信铁能飞一样,他鄙视女性并不是他的错,是时代问题。 他没见过读过书的女性(或者见过,古代能读书的女个体太少,在整体样本可以忽略不计)自然默认女性全部都是见识浅薄。 儒家思想缺乏逻辑思维,他不会理解他自以为的认知比女性高是建立在不允许女性参赛、让女性都变成文盲的基础上。此后全世界范围内读过书的男性甚至喜欢跟全世界不能读书的文盲女性相比,然后获得稳赢的性别优越感。 逻辑缺乏和性别偏见都不是他的问题,这是落后时代全世界的通病。 但他满嘴仁义、要求全天下的人行孝遵礼,自己却行不孝不礼之事,足以证明他是个言行不一致的伪君子。 为什么这么经不起推敲的bug古代皇帝不care呢?因为落后年代不需要科学逻辑,只需要听话奴隶。 孔子19岁时娶亓官氏为妻,正妻生下男孩,等正妻去世后,孔子的儿子在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哭母、思念母亲。 他责怪儿子 嘻,其甚也! 孔子对儿子期满哭母不理解,觉得不过就是死了妈,哭什么,至于这么悲伤过度吗? 孔鲤期满哭母孔子谴子通常被孔子的信徒篡改成是孔子克己复礼、是孔子看淡生死、是孔子不让儿子悲伤过度。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回(字子渊)去世,孔子痛哭到失控,弟子提醒他过度悲伤,孔子反问:我不为他哭,还能为谁哭? 《礼记·檀弓上》 颜渊死,子哭之恸。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衡·问孔篇》王充:子哭颜渊恸,孔子不非;哭母见谴,何也? 李贽《焚书》批孔"圣人于颜渊则恸,于鲤则谴,岂非以门墙内外分厚薄哉?" 自己在意的人死去,悲恸大哭,旁人提醒他哭的过了,反驳旁人说自己哭之有理。自己儿子哭母,责备儿子。 嘴上喊着礼崩乐坏要重塑礼,实际践行时双标无耻。以“礼”杀人,始于至亲。 荀子说“礼者,伪也”,道、墨、法家对儒的封闭排他、迂腐害国的批判更是数不胜数。而质疑孔子双标的李贽,就是为水浒传做过批注被金圣叹抄袭的那位李卓吾先生,因为反孔儒,提倡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被孔子那群奴性满满,不容其他声音的信徒迫害致死... 这种连儿子为母亲之死悲伤他都能说风凉话的男人,哪怕是几千年后,知乎男女天天对打,男生抨击的也无非是女人要求高、要彩礼,他们也远远没达到孔子这种自私凉薄到死妈、死老婆还要怪儿子哭的程度。 你又何必在乎他们对女人的评价呢? 教员这样的伟人为什么抨击孔孟之道,因为你但凡扒一下孔子的生平,你都不会喜欢这种伪善之人。 更新: 关于名人辱女言论,先扒一下卢梭,因为卢梭跟孔子很像,都太有梗了。 一个以提倡孝仁出名,实际极其不孝。一个以爱的教育儿童教育和哲学闻名,实际上卢梭把他的五个孩子全部扔到死亡率高达80%的育婴院,看不上为自己生孩子的低阶层女性,把妻子送人...想攀附贵女,在得知贵女有男伴的情况下卢梭居然可以接受3人住在一起。 卢梭花着贵女的钱时喊她妈妈(他幼年丧母,其父认为是卢梭克死母亲,卢梭把贵女当作母亲和情人双重身份)等他攀附贵女失败,被上层阶级驱逐、被鄙视后,他通过娶个贵族然后合法获得贵族女性财产的凤凰男之路梦碎,最后在晚年才不情愿娶了当初他嫌弃的底层女性。 卢梭和孔子有点像,伪善,表面一套背面一套,身体力行地背弃自己最著名的主张...他们都表现的爱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 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背叛自己最著名的主张? 合着定下条条框框给别人增加枷锁不是因为他自己信仰,原来只是让我们去遵守束缚我们的?制定规则的人压根不屑于遵守? 我愤怒是因为中国人被这种他们自己都不遵守的驭民之术当奴才一样奴役过,这是对人和中国科学创新的毁灭性打击!这种对我们民族的荼毒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 他们规定嫡庶有别,妾死后不得和丈夫合葬,只有正妻才可以。孔子母亲不告诉孔子其父葬于何处,孔子在生母死后,一开始史书记载他找不到父亲坟墓位置,他把生母下葬后从别人处得知父亲位置就把生母迁去跟父亲合葬了。 注意他的母亲是妾...生前父母野合,死后他强制用于礼不合的妾夫合葬...轮到别人条条框框,轮到自己灵活变动... 自己提倡仁道,自己儿子为母亲悲伤还责怪儿子,哪来的仁? 孔子作为毫无人权的庶子若想成为嗣子享有父亲财产继承和香火祭祀权,需要嫡母同意。而结合孔子和母离开,贫且贱经历不难猜出,嫡母对妾生子想转正成为嗣子行使了她作为正妻的一票否决权。这也是庶子孔子为什么突破礼法哪怕妾母不告知他父亲葬于何处,他也非要在母亲死后把妾母跟爹合葬的原因,他不可能不怨恨嫡母。 若孔子没有被嫡母驱逐,请问你身为唯一的健康男嗣子,年少不知父墓就罢了,怎么可能母亲讳之不告诉他父墓,在母死后问旁人才能得知? 请问古代哪个嗣子会这么多年不去祭祀父亲... 而孔鲤——这个鲁国国君赏了他爹一条鲤鱼,他爹就觉得无上荣誉、谄媚到拿鲤给他命名,拿伯鱼给他取字的男孩,在丧母后为母亲服丧期满,他在外思念母亲依然忍不住痛哭,他不知道他生来嫡子所拥有的公开哭母也是一种权利,不知道在一个庶不能祭、生母死亡都不能公开服丧的庶子父亲面前,他哭也等于吧唧嘴,所以他爹让他克制,对他丧母没有任何共情。 卢梭的女信徒为了他虚构的教育女性理念中的贞洁观自杀,他没有悔意,反而嘲讽,居然有女的真的信他虚构的东西... 孔子比卢梭好的点在于他没有被爆出来男女关系问题,孔子双标但他没卢梭3P这么炸裂。 在伪善方面,二人类似,在仇女方面,二人都被刺激过。但孔子对女性观点对比卢梭温和的多,以女子从属男子和内外有别为主。 卢梭辱女的动机更强烈,因为攀附贵女失败,心生怨怼。 至于另外几个名人辱女言论。 你还可以了解一下西方的夫妻一体论财产法,了解一下孔子和他的弟子毕生都做不到的事,西方是怎么借着宗教完成制定女性财产归丈夫所有、丧失法权的法律的。 你可以再对比一下中西方的创世神话,你会发现中国创世神话中女娲造人,母亲有神性。伏羲有智性,女娲伏羲图也是现今的DNA形态,平等交互,彼此独立,正如太极八卦中的阴阳共生形态。中国农耕文明的底色是尊母,信仰也是尊母尊父,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无法在我们这种文明里做到法律上对女性财产的绝对掠夺。 而西方的创世神话里女人是原罪的代名词,而男人则各种淫乱、通奸...这种创世神话下,西方女性不是妖魔化就是圣母。 孔子学院在西方发达流行是因为以他为起源的儒家思想跟基督教里对女性的掠夺不谋而合。可以说迫害女性方面,东方有儒家思想毒害女性,西方有基督教。 说句你听起来觉得很炸裂的冷知识:西方法国、英国、美国女性在奋斗百年后,财产权和法权刚刚赶上中国女性国际地位最低时、被吊打的清朝女性的财产权和法权水平。 美国希拉里直到20世纪想独立开个银行户都做不到,需要她父亲和她兄弟担保。这也是她走上女权之路的原因。 英国名著《傲慢与偏见》《大卫科波菲尔》法国《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里都有因为夫妻一体论法律滋生的以娶贵女、以啃女为荣的渣男,这些渣男是国家法律助长的,并不是单纯的个例。 揭露这点不是让大家获得狭隘的民族精神胜利法,只是让大家对所谓的发达国家怯魅。发达与否都是动态的,过去我们强,我们定义文明,现在他们强,他们重塑世界。 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医疗、知识、艺术就可以了,不用对他们的文明有什么期待。我们平时喜欢批判自己的文明是因为太过熟悉了,熟悉滋生轻蔑。但在女权方面,过去的西方比中国没下限的多。 一个过去居然能全面剥夺女性财产权和法权的国家、一个全部男性以娶一个贵女合法获得妻子钱并以此为荣的野蛮文明,哪怕如今摇身一变,洗白变成发达国家,你也应该对他们国家的所谓礼待女性祛媚。 他们历史上的礼待女性是仅礼待贵女,目的就是通过婚姻合法掠夺贵女的财产。 而像卢梭一样上娶失败、不惜当男小三,最后上位失败娶富婆梦碎的男性,恼羞成怒留下厌女的发言,也符合人性。 你看那些上娶的男性,比如拿破仑、比如莎士比亚、比如居里夫人的丈夫,他们通过婚姻实现阶级提升,居里娶到居里夫人后他社会地位提升、跟老婆一起获得诺贝尔奖。一个男人,如果能吸引到女贵族的赏识,名利双收后,他会像卢梭像孔子那样侮辱女性吗? 诋毁是一种仰望,得不到后恼羞成怒的仰望。 (备注:皮埃尔居里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男士,他婚前就已经是著名物理学家,中产家庭,玛丽居里是波兰贵族后裔。1903年第一次诺奖是她主导的,第二次诺奖是在皮埃尔去世后独立获得。主导证据是她在1898年发现钋和镭的关键论文中,名字排第一。当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开始时,提名委员会最初只打算将奖项授予亨利·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委员会认为居里主要贡献应归功于丈夫。是皮埃尔坚持,是他拒绝基于性别的获奖,才为妻子赢来被公正颁奖的机会。) 第二次更新: 关于名人辱女图,每个名人我们挨个过。 制图人不懂特定时代仅男性可得的读书参政工作buff没关系,你用一种名人说啥就是啥的逻辑佐证自己的性别偏见前能不能先核实一下真伪? 假借名人输出性别歧视前至少也要看看人家的作品表示一下尊重吧? 人修昔底德认认真真搞事业,一辈子就发表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历史军事迷,他写的书里面连女人二字都没提到...被篡改发言安了一个圣经辱女语录,无语至极。 苏格拉底...我以为苏格拉底一辈子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是常识呢...你找的所谓苏格拉底辱女语录源于柏拉图写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在任何情况下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应该尽可能地彼此行鱼水之欢,但是对于那些不怎么优秀的男女则情况相反。如果想要让我们的民族成为杰出的民族,那么前者的孩子应该被养育,而不是后者的孩子被养育。 苏格拉底:一个男人应该从他作为一个赛跑者,过了最佳年龄开始为城市生孩子,到他五十五岁时结束。 如果你觉得名人说啥就是啥,那按照柏拉图口中的苏格拉底的观点:为了民族,不是最优秀的男女不配有孩子...而孔子的母亲太小,孔子的父亲太老,用柏拉图的逻辑说,那孔子就不应该出生,生出来就是不虔诚、不正义。 苏格拉底:那么对于任何一个男性来说,如果他在这个年龄限制范围以外为城市生了孩子,那么我们将要说他的行为既不虔诚又不符合正义。 尼采,他书里确实有一些歧视女性的话,但你想借着他辱女能不能阅读理解过关?选对语录?你居然选了带鞭子那个反讽句...这是尼采借用老妇人揭露传统性别暴力逻辑的名句... 尼采此人,父亲早逝,被女性抚养长大。当教授时求婚自己学生被拒。此后求婚莎乐美,又被拒。 叔本华,父亲自杀,死前定遗嘱:需叔本华弃文从商才可获得遗产。父死两年,他从商学院退学,抓住遗嘱bug,说他爹没有注明不能从事学术研究,他经常鄙视父亲商人身份,鄙视金钱,但父母的话不听,文学照样从事、钱还想照拿...他违背父愿后打官司告母、法官调解后母亲同意每年给他一部分,然后他反手跟友人抱怨歪曲事实说: 法官们对一位可怜寡妇的同情,远胜过对法律公正的坚持...我只能接受这微不足道的年金... 叔本华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一个极其有才的杰出女性,出生富商家庭,在禁止女性学习的年代,她偷偷看哥哥的书,自学法语、英语、文学。 她发表首部小说在德国引起轰动,3周售罄。她是德国首位靠稿费维生女作家,开创德语“女性家庭小说”体裁,影响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家庭异化主题。但丈夫斥责她私下写作是主妇的失职。儿子也对她口诛笔伐。 约翰娜在看到叔本华的辱女言论,对儿子说:你说女人愚蠢如孩童?别忘了,你的学费是孩童的版税付的。 随后她公开跟儿子断绝关系,说叔本华 "Du bist unertr?glich... deine Existenz ist mein gr??tes Unglück." 你令人无法忍受…你的存在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不幸 约翰娜是比西蒙娜·波伏瓦早130年提出“女人非天生,是被塑造的” 在女人没有读书权的时代,她的写作她的经济独立、她的匿名资助贫困女童入学,本身就是一场起义。教会称她蛊惑人心,丈夫儿子责骂、出版商她因思想颠覆对她毁约... 她的墓碑刻着自选铭文:Sie hat es versucht 她尝试过 versucht在德语中兼具试验、努力、冒险之意,暗喻她一生在不可能中开辟可能。 最后,我重申我的观点,任何发表歧视女性言论的男性,我觉得他的观点都是时代或者家庭塑造的,这是他的个人信仰问题。 我尊重他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他结合个人经历主观选择的能给他带来精神慰籍的载体,而科学是客观的是理性的。 (此链接附上女性并无智力劣势的科学依据) 如何评价“我不是在歧视女性,但女生在理科方面的天赋的确不如男生”这一说法? 你想为你的信仰布道,吸引更多信徒,没问题。你先忠于自己的信仰,虔诚一些,别双标、既当又立。 我从头到尾批评的都不是孔子或者任何男性的信仰,我批评的是逻辑混乱、既当又立,人品不行、自己都背叛自己的主张还要把所谓信仰强加给别人 在制定一些自己都不屑于遵守的规则前,孔子思考过自己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卢梭思考过自己提倡的共情么? 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卢梭说:女人居然蠢到为我虚构的东西去死。 别人说什么你便信么? 不得不说,孔子这句话叠加孔子的所有提倡,讽刺意味拉满。 送礼物 |
![]() |
|
![]() |
2 人已送礼物 |
你再翻腾翻腾别的思想,你会发现古人很多思想在现代那就是活脱脱的反社会反人类。 比如,儒家思想对女人有偏见。礼教束缚女人 法家思想对商品贸易,商人有偏见, 道家思想对狗有偏见, 佛家思想对女人和动物蛋白,某些植物有偏见, 墨家思想对音乐有偏见。 包括我们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对我们有偏见,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有偏见。 |
前现代思想家有哪个不对女性带有偏见的吗? |
![]() |
基本上所有的思想家都对女性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厌女或者怎么样。 是因为他们都想要去改变当时的社会,而改变社会必然是改变社会男性,因为当时组成社会的就是男性。 女性大部分是以一种附属品,或者待进化的人存在的。在古代几乎所有国家,女性无法独立在社会上生存,未出嫁前以某某某的女儿存在,出嫁后以某某某的妻子出现,有了儿子成为某某某的母亲。 只有当她成了母亲,她才拥有了一些“人”的权力,受人尊敬,可以参与家族的一些讨论。甚至在皇帝丈夫早死时拥有监国的权力。 但是“母亲”并意味着某种女性权力,相反正是她脱离女性身份进入男性共同体的象征。正如婆婆总是挑剔儿媳妇。 这些问题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过很好的描述,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所以这些哲学家在批判当时社会,需要靶子的时候,女性就常常被拉出来了。就像别像xxx那里人一样偷井盖,别像xxx那里人一样混黑社会等等。 当然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只是在当时没人会觉得是一种歧视。之所以现代人感觉他们说的有问题,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与组成社会的方式与当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顺着高赞往下简单浏览了一下,果然大家都在翻来覆去地折腾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我其实挺奇怪的,明明论语里面就有现成的材料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马融注:“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 (孔安国注:“唐者,尧号。虞者,舜号。际者,尧舜交会之间。斯,此也。言尧、舜交会之间,比於周,周最盛,多贤才,然尚有一妇人,其馀九人而已。大才难得,岂不然乎。”) 孔子说,周武王时期人才辈出,有能臣十人,然而其中还有一个女人,所以只算得九个。可见人才是多么难得啊。 因为她是个女的,所以不能算数。这意思不是很明显了么。 |
您可能是对这句话有意见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恰好我看了一个电视剧情,女的对男的说:你给我滚!男的就滚了。女的说:说滚就真滚了,气死我了! 我想起的就是这句话:难养(不好伺候)!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有多少人知道阿沛·阿旺晋美其实是旧西藏的 |
为什么中国的网络玄幻小说这么流行,却依然 |
圆明园是皇帝私人的玩物,烧就烧了,和老百 |
为什么穷人很少得到贵人的帮助? |
现在走到北京街头,部分人穿穿“格格服”, |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相信养儿防老了? |
有哪些好看的男主占有欲强的宠文小说可推荐 |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敌军攻破城市后总喜欢大肆 |
古代贴身丫鬟侍寝吗? |
有哪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民间习俗?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