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语文教材中几乎不选周邦彦、姜夔的词?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语文教材中几乎不选周邦彦、姜夔的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周邦彦姜夔作为历史上名气很大的词人,印象中各自只有一首入选教材。 因为唐宋两朝著名的诗人词人基本都有多首入选教材,但周邦彦姜夔二人却没有,这背后的原因… |
如果以食物做比喻,能上教材的,都属于无可争议的美味。 你再没有见识,告诉你,这是海参,这是鲍鱼,这是猪身上最香的一块,这是牛身上最嫩的一条。这是枝头最红的那枚果子,这是熟透的西瓜最中间那一口。 |
![]() |
你就算没吃过,你也能想象,这一定是好东西。 周邦彦和姜夔的词像什么呢? 像文思豆腐。 |
![]() |
这菜功夫大了去了,问题是,菜到底有没有那么好吃,每个人他感受不一样啊。 有的人被眼花缭乱的做法打败了,不管好吃不好吃,都觉得,好像很牛啊。 你问他到底什么味,结果他只能说这菜刀工很厉害,这菜工序很复杂,至于什么味,反而说不出那么多。 平心而论,口味上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喜欢的应该很喜欢。 不过估计不少吃货就觉得,这种菜就是个噱头,不如一块上好雪花牛,撒点盐烤一烤。 那么话说回来了,语文教材教什么? 语文教材让学生对于文学之美有初步,对,敲重点,初步的认识。 相当于一个厨师或者吃货的初级阶段学习内容,它能一上来学文思豆腐这种菜吗? 不能,没有这么教人的。 必然是先告诉你,猪身上最香的是哪一块,牛身上最嫩的是哪一条。 这是基础。 你学会这些了,你再去学别的菜。 至于文思豆腐这种,有的厨师一辈子不会这种功夫菜,他也可以是大厨。 虽然会做这种菜,表示你确实有两把刷子。 但是你发现有的人好像自带顶级食材,他的脑袋里面掏出来的东西都是和牛级别的,然后随便一烤就上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看看这种句子,连生僻字都没有一个,钻到你脑子里面就出不来了。 就像你吃到的第一口鲜鲜的大虾,第一口甜甜的西瓜,第一口烤得嫩嫩的雪花牛,第一口浓浓的巧克力,第一口脆脆的笋尖,第一口香香的排骨…… 用刀跟豆腐较劲那点本事,跟这种味道一比,忽然之间就逊色了。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不过我觉得用食物这么一形容,更形象一点,本人很馋。 所以,别小看语文教材里面的诗词,那可都是顶级美味啊,它奠定了你的审美基础,多吃几遍,记住味道,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 才不会被花里胡哨轻易糊弄过去。 才能从容欣赏更多的美。 有的人认为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比做豆腐不公平,我知道在爱好周姜的人心目中,他们作品不亚于山珍海味。 但是客观来讲,有些作品放在一起,一对比就出来了,好的作品就劲大,味又冲又正。 比如姜夔的《扬州慢》,写的好不好,写得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读起来很清雅,有味道,用词很恰到好处,感情也到位。 这一篇入人教版了,但好像是选修。 但是你再读一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可以大声地读一遍咂摸一下,就会发现,辛弃疾的词那真是,跟茅台酒似的,味道冲鼻子啊,喝进去一线喉,刷一下子进胃了。 就跟吃烤顶级羔羊排似的,一口下去油脂充盈,鲜香软嫩。 辛弃疾的《永遇乐》老师一定要求全文默写,一个字不能差。 姜夔的词他就没有这种感觉。 你非得说姜夔的《扬州慢》比辛弃疾的《永遇乐》味重,味厚,品着更酣畅淋漓。 谁能赞成这种结论呢? 你可以说,我就喜欢清淡的酒,我就喜欢竹叶青,就着豆腐干,这豆腐干加了十八种调料呢。 是,每个人口味不同。 但是你要非得说竹叶青比茅台贵,加了十八种调料的豆腐干比烤羔羊排更香更抗饿,那就是扯淡,对不对。 语文教材教给人知识,总不能说竹叶青比茅台有名,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当然得着重介绍茅台啊。 教材容量有限,不先可着味道最浓厚最拿舌头的告诉你,那不是耽误人嘛。 至于你自己的品味,那都是个人的事情了,不能太以己度人。 其实我一直记得周邦彦的《苏幕遮》和姜夔的《扬州慢》在统编教材里都有,但都不是精讲篇目,属于选修或欣赏篇目。 感觉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周姜的词也不是不好,只不过达不到首要品尝的程度。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他的词中难得十分清新流畅的。 同样是婉约派,要论自然流畅,他和柳永真的差一截。 比如同样是送别,周邦彦的《兰陵王》和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两回事。 周邦彦的《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一段送别不是不美,感觉像是偶像剧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穿着漂亮衣服,说着感人的台词,眼泪流得恰到好处,依依惜别,然后其中一个登上了头等舱。画面非常养眼,但是情感上就是差一点什么。 等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读起来,那是真伤心。 整首《兰陵王》打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打不过。 还是,两首词都大声读一遍,用嘴咂摸一下,在情感浓度方面一对比,就是不一样。 周邦彦的就像柠檬味的饮料,确实有酸酸的感觉。 柳永就是对着鲜柠檬咔叽一口咬下去了,直接酸味顺着眼睛鼻子出去了。 所以同样是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也是要精讲的。 周邦彦的《兰陵王》就没有收录。 还是那句话,好作品劲大,味又冲又正。 无论读者个人品味怎么样,经典的味道必须特别地道。 还有的人觉得教材精讲的都是雅俗共赏的,周邦彦和姜夔因为太高雅了,曲高和寡,高中生欣赏不来。 这也是不对。 先不说雅俗共赏是多么难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本身比曲高和寡更难得。 单就雅到曲高和寡这一点来说—— 周姜的词其实有点尴尬,要是说他们的词雅,确实雅,但是并没有雅到一定的高度。 还是以吃的做比喻,周姜的词说它是文思豆腐也好,我看评论里有说周邦彦的词是佛跳墙的。 但是要是论格调的话,就是没达到国宴开水白菜的程度,就差那么一截子。 那么宋词里面谁的词有点曲高和寡的意味呢,我个人觉得是晏殊。 我本人其实非常不喜欢晏殊的词,但是,要是论典雅程度和格调,周邦彦和姜夔所有词加起来能打败一首晏殊的《蝶恋花》吗?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要是论一个雅,无论是清雅文雅典雅雅致,周邦彦和姜夔的词碰上晏殊,一下子差距就显出来了。 就像文思豆腐和佛跳墙碰上了开水白菜。 晏殊的词,就属于你可以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就是很厉害那种类型,并且哪怕是苏辛柳李,在“雅”这个范儿上面,也都压不过他。 单论逼格,在高高在上这方面,周姜的词能赶得上晏殊吗? 所以,周姜不是不好,就是各方面没有达到极致的那种感觉。 不过,我不记得晏殊有没有进教材,他的词讲解起来才是困难呢。 就像开水白菜特别有名,有几个真吃过国宴版的呢。 烤顶级雪花牛勒紧裤腰带也是可以吃到嘴的,吃国宴也太难了吧…… 所以我不喜欢晏殊,哼,不喜欢。 不过经大家提醒,想起来了,晏殊的《浣溪沙》入选教材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周邦彦和姜夔的词里面,找出来比这一句逼格高的,也很难。 后世按照晏殊路子写词的,就很难,起范儿起不了那么高。 所以,诗词水平高低是有客观性的,不以个人口味和个人偏见为转移。 有人说,说北方人审美粗黑壮,所以欣赏不了姜夔。 他认为没有水平高低之分,只有审美不同,江西水土孕育的审美就是好,一般人不懂得欣赏而已。 他觉得苏东坡都不行,太迎合北方,虽然苏东坡是四川人…… 您自娱自乐吧。 问题是姜夔一辈子净在浙江晃悠了,死了都没埋在江西老家,埋杭州了。 姜夔还很倾慕欣赏辛弃疾,辛弃疾山东人。 不要以个人口味评价一切,我即世界。 你吃辣别人都不能吃酸,你愿意吃拌粉,别人吃面条就很粗俗? 文学欣赏的眼界要宽一点,一瓶不满半瓶子晃悠,抱着小众当高贵,挺可怕的,都不如一窍不通。 有人说阅读姜夔的词需要一定门槛,甚至攻击我文学观不高级,没受过系统文学训练。 还有人说语文教材选择爱国体裁好理解,像怀念恋人的主题老师没法和学生讲解。 我虚心接受。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证明周姜的词水平更高。 就拿辛弃疾的《摸鱼儿》来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你们以为辛弃疾辛大爷不会婉约,不会炼字,不会优雅,不会愁肠百结,不会婉转倾诉吗? 要说写相思,真当辛大爷一点不懂风情吗,只会打打杀杀,跟兄弟舞刀弄剑,不知道什么叫男女相思吗?他的《鹧鸪天》也是辗转悱恻的——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请问,这一首比姜夔的《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相差很多吗? 如果说一个厨子,他最拿手的是川菜,但是人家鲁菜粤菜湘菜淮扬菜都做得不差,川菜更是一绝中的一绝,要介绍大厨的时候,是不是先想到他呢? 如果你最拿手的和人家一般拿手的比,味道也没高出多少去,别的又不会,那你又哪里算得上代表人物呢?对不对。 就算是语文教材扩展了,那么直接把辛弃疾这些出色的婉约风格收录进去不可以吗,能给出理由必须多收录周姜的词吗? 所以,欣赏周姜的门槛真的很高吗?让他们的词具有很强的不可代替性? 真的讲逼格,说实在他们都打不过柳永。 有的人认为柳永是街边小吃呢,凡有井水处,才是柳永的地盘。周姜不管怎么说,在高雅和格调这方面总是赢得过他吧。 不用别的,一首《八声甘州》,周姜在格调上想压过柳永,就已经不可能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这首词因为艺术性极高,是大学语文的内容。 这属于是燕窝级别的营养品了。 所以,先别忙着评价,换着花样多吃一点,只欣赏一种美味的舌头是可怜的。 有人又拿着姜夔的《暗香》《疏影》,说姜夔的水平前所未有,比柳永的词高多了。 理由是姜夔从没写过像柳永某些很“俗“的作品。 我就觉得很尴尬,虽然其实我很不喜欢柳永,但是我更不喜欢类似清代那种道学家结合文字装逼范儿的评价。 光看人家的下限不看人家的上限。 逮着柳永说人家俗,可人家柳永确实有独一无二的地方啊。 文学作品也是要讲究一个开创性或者极致性的。 只要借别人的光了,有更高明的做对比了,即便你写得确实很不一般,在成就上只能有一种屈居感。 所以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直接就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就好比,一个厨师创造了一道菜,后世即便改良花样繁多,总有点借别人名头的感觉。 真正的曲高和寡,那得独一无二的,对不对。 假设高中课本添加咏物文学,给大家介绍一首咏梅的代表绝唱,轮得着介绍姜夔的《暗香》《疏影》吗,虽然写得是很好,但是,直接把林逋的诗放上来不好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柳永的词为什么能进课本精讲,因为他把《雨霖铃》写绝了,提起《雨霖铃》下意识反应就是柳永。 这就好比什么? 提起明月楼就想起来松鼠鳜鱼。 提起来法式甜品就想起马卡龙。 提起川菜就想起麻婆豆腐。 那么提起咏梅,能第一时间想起来姜夔吗,有林逋在为什么不直接提林逋? 清代人再不待见柳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道: 词至晚唐五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于世。有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我理解有的人特别喜欢某种文学作品的感觉,但是,我反复强调了,别拿自己的个人口味做为文学价值标准,为什么就这些人就听不懂呢? 无奈无奈…… 说实在的,我的口味可能太大众了,非说宋词里面哪一篇咏梅词好,写尽了梅花的神圣和高洁,我个人觉得陆游的《卜算子》更有代表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还有,文学欣赏是兼收并蓄的,就不要把文学欣赏搞得像饭圈追星一样。 什么,“心疼柳永被人黑的那么惨”,这调调太饭圈了,有些受不了。 我觉得古代文学家用不着谁心疼,我们需要的就是用客观的眼光认真品读作品而已。 饭圈那一套,就不要用在诗词上面了吧…… 还有人说,不能用北方读音欣赏周姜的作品。 北方人没文化,不懂音韵,所以宋朝不要半壁江山是对的,秦桧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岳武穆就该被莫须有杀死。就为了印证周姜的艺术成就之伟大! 评论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材生说反复提及常州词派、浙西词派等所谓“清词中兴”,包括陈维崧、朱彝尊、蒋春霖、蒋士铨、朱祖谋、王鹏运、项鸿祚、张惠言、厉鹗、况周颐、郑文焯这些人。 还建议“你要是嫌蹭课麻烦,我建议你买一套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红皮的那套,那是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用的,清词中兴可是花了一整章去讲的重点知识。” 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材生估计认为我没资格评论诗词作品吧,还建议我去蹭课听。 无需蹭课,很早就知道所谓清词中兴,《中国文学史》高中就读过了。 也许对于某些高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士来说,知道清词中兴以及相关作者,可能最能显示自己无与伦比的专业性。 但是这些中兴作者的词作品可有一首词能代称中国文学之美的巅峰,确实值得进教材呢? 这些词人推崇周姜,是否周姜就能代表宋词高峰了呢? 清代词人,就没办法推崇苏辛,也没办法推崇李清照。 他们也就只能跟发“黍离之悲”的南宋词人找共鸣。 像清词中兴著名代表朱彝尊,明朝遗老,死又不肯去殉国,活着又憋憋屈屈。 康熙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顾炎武被推举不肯去,还有一个文士甚至拿刀扎自己也不肯去。 朱彝尊去了。 在朝廷晃悠几年,康熙颇给这些文人面子,经常赏赐东西,赏赐了,朱彝尊就写诗赞美一下。 就这种人写的“数燕云、十六神州,有多少园陵,颓垣断碣。正石马嘶残,金仙泪尽,古水荒沟寒月。” 写得好不好,嗯,用词雅,音韵漂亮。 但是,你读着有意思吗? 他们这些中兴词人翻来覆去的就是这些精致而虚弱的调调。 读起来像吃很贵又不化的钟薛高,看着很有逼格,其实没有营养,有些人专门吃这个,用来装。 他们推崇周姜,也只能推崇周姜。 我宁愿读惊涛拍岸,我宁愿读挑灯看剑。 李清照一个女人都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清朝词人,在风骨上可有傲人之处? 也就陈维崧,还有剩余一点汉族知识分子孤高的感觉。 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如果想要欣赏和陶醉于中华最灿烂最美丽的文化成果,为什么非得要去读所谓的这些清朝词人的作品,不去品读宋词各种瑰丽的篇章呢? 如果拿着清词中兴当高贵,才算是了解汉语言文学,按着这个逻辑,那我觉得什么金朝的元好问,元朝的萨都剌之类的,都应该写道教科书里面了。 元好问的“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不厉害吗?金庸都写到小说里面了。 要我说萨都剌的《念奴娇》写得都比周邦彦的怀古词强,人家还是少数民族呢。 我认为,比别人掌握了一点专业知识,不等于欣赏水平就高于一般人。 食物最终还是在于美味和营养,不在于摆盘精美。 有的人天南海北吃了胡乱一大堆东西,也不等于就比大厨的舌头厉害了。 对不对。 并且这位高材生还说:汉语言文学的古代文学课本上,这几位可是常客,清词占比三成,两宋词占比七成,两宋词的这七成里面最多的就是周邦彦和辛弃疾的词。 有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告诉我,你们学的内容真的是这样吗?这么看中清词?哪一个课本,我买来学习一下? 当有人问他,到底是哪个古代文学课本,清词占三成? 他的回答是:我并不想回答因为你个人视力和理解能力问题而产生的疑问。 我不明白,这跟视力和理解能力有什么关系,您直接说哪个出版社的哪本教材很难吗? 这样出言不逊的不只一个。 评论里还有人说我“你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甚至没有什么学历。”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可以写一篇文章逐条反驳,但可惜除了会人身攻击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论证。 我觉得,周邦彦和姜夔被这种人喜欢,他们泉下有知,恐怕也会悲伤。 我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几乎没有一个字带个人偏见,该引用的地方引用,该解释的地方解释。 你们所说的文学史上的专家,就是所谓清词中兴那帮人。 我也说了,朱彝尊他们格调不高,相关事实也都写清楚了。 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学者和专家来告诉你们周邦彦和姜夔虽然好,但是达不到那么好呢? 叶嘉莹先生算不算? |
![]() |
这种大家之谈只要认真去找还是很多的。 请问到底什么学历才能配讨论周姜的作品呢。 鄙人不才,博士学历还是有的。 但是读博期间毫无建树,怕给导师丢脸,所以觉得逢人就说自己是博士,太低级了点。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哪些诗词应该被进入语文教材精讲被世代牢牢铭记,已经是很多专家反复论证的结果。 我们只需要守护好这份传承。 至于周姜的词,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好,他们只是没达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也没什么吧。 说他们不够好,也许伤害了某些人的高贵感。 但是高贵不是吹捧出来的。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即便普通人也可以领悟到感受到,不需要高学历才能欣赏。 文学之美最可贵的地方,是它具有超阶级的生命力,可以给所有人提供养料。 所以,这就是大家经典作品进教材的意义。 我怎么感觉,在有的人那里,文学都搞出阶级性了。 一副文化贵族的做派,不好。 诗词鉴赏可以有门槛。 但是站在门槛上趾高气昂就不对了。 还有评论说我没有好好考证的。 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非得让我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一般考研用。袁行霈确实对周姜十分推崇。 我把这本教材关于宋代文学部分的目录贴出来。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看出来区别了吗?袁行霈确实是非常推崇周邦彦和姜夔。不过教材也得强调柳永对词风演变的作用。苏轼是要单独讲的。辛弃疾是自成一派的。周邦彦和姜夔不过是一个时期词坛中较为出色的代表人物,是要和其他人一起讲的。 所以,什么周姜比柳永苏辛都厉害这种话,就不要再说了。 然后是——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和吴嘉纪其他遗民诗人 第二节古文三大家 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其他古文家 第三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前期的诗作宏伟、沉郁、典丽的《后秋兴》虞山诗派 第四节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的身世观照历史兴亡痛失名节梅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第五节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王士禛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入蜀使粤诗的变化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关于清词中兴,只是清代文学第一章的一个小节,着重强调的还是纳兰性德。 份量并没有那么重。 清代词人对周姜的推崇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词达到了一流的程度。 以小众品味去标新立异不是不可以但是以个人口味去碰瓷文学精品和文学家其实是一种浅薄的行为,有点哗众取宠了。 文学爱好没有高贵不高贵的区分,文学作品确实有高下。 专业性越强不是懂得冷门知识越多越厉害。 文学之美在于亘古不变的情感表达。 就像无论饮食文化怎么发展,永远不变的还不是肉真香,糖真甜。 |
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高中人教版教材选过周邦彦的《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选过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人教社初高中语文课本里,六年下来诗词总共五六十首。 寸土寸金的篇幅。要给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曹操、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李煜、柳永、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还有元曲都留位置。 周邦彦姜夔能让普通初高中学生知道名字已经很厉害了好吧? |
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诗就不说了,大唐代表队吊打全历史,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韩愈刘禹锡李贺柳宗元陈子昂,初唐四杰,边塞诗四大天王,光是大唐内部想选出来个十人代表队,都得打破头,刘长卿宋之问钱起罗隐皮陆这种名冠一时的大佬都得瑟瑟发抖,看能不能给他们调剂个缺。 李绅这种都得是占了题材主题的便宜。 说的难听点,在大唐,只写出一两句千古名句的,只配在试卷和练习册里露脸,要不就有那么一两个传奇故事傍身,不然别指望入选。 其他朝代有些诗人能仗着分配到朝代的保送名额留名就谢天谢地了。 要不然,恐怕除了屈原,诗经,曹植和陶渊明,十九首,其他的都得落选。 词坛相对好多了。温庭筠和韦庄算是词坛老祖级别的大佬,好歹选了。往上也就张志和入选一首,南唐三人行只有后主入选,怎么,我老冯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好?花间派也纳闷,我老牛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不美? 没办法,名额都让渡给宋朝了,其他朝代只能拿友情名额。 柳永开天辟地,是流行乐坛霸主级,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并列四大天王,才2首入选,晏殊晏几道父子推陈出新,张先宋祁两代词坛尊主,结果什么云破月来花弄影,什么红杏枝头春意闹,压根不选。 欧阳修词也是划时代的,选了几首? 秦观周邦彦姜夔,给一首还不愿意了? 反观元明清和塞北三朝,元好问北方文雄,只选了首诗,赵秉文一代名家,只在高中选修里有一首,明清只给了纳兰容若两首词,什么顾贞观陈维崧,选修里给一首的地位罢了。 这么一看,就知道,唐诗宋词之名家,能选上教科书必修,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能选上两首,大概率就有称霸一代的水准了,能选上四首以上的,也只有李杜苏辛王白这帮常年盘踞top10榜单的人气与实力双霸榜的大佬而已。 相当于,入选一首,约等于拿一次影帝,能把奖项拿个大满贯的那几位才能入选4首以上。 |
因为词已经诞生一千多年了,古代的大词人数不胜数,能入选一首就是史书上能记一笔的文豪了。至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种已经是震古烁今的文曲星了。 你再看看白话文……光逮着鲁迅薅毛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你近期在小红书上见过哪些中外文化差异? |
贾政对于小姨子长期住在自己家里是什么态度 |
你们有没有刷过很智障的小说情节?说一下哈 |
有没有好看的复仇文? |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
广西的省府为什么放在了不是很出名的南宁? |
生活在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是什么体验? |
广东佛山一公司三名员工工作期间讲粤语被公 |
为什么小龙女不杀强奸她的那个人? |
如何看待日本“学者”岡田英弘的“古代汉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