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请问你知道哪些极其小众的姓氏,及他们的起源?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请问你知道哪些极其小众的姓氏,及他们的起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请问你知道哪些极其小众的姓氏,及他们的起源?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中国历史 历史 起源 姓氏 姓氏文化 请问你知道哪些极其小众的姓氏,及他们的起源? |
为了给少爷画清军布防图,刚才翻乾隆年间奉敕修撰的《皇朝通志》,看到一个抓马言论:珠鲁氏源于库莫奚族术鲁部,亦称述律部,世居赫舍里河…… 库莫奚人甭管是东胡也好匈奴也罢,还是有人认为的契丹别部也罢,他们住的是西拉木伦河,怎么到清朝成了世居赫舍里河了?库莫奚人住赫舍里河边上的话,那纥石烈部住哪儿?还有述律氏,人述律氏本来是回鹘……简直让人三尸神暴跳。 珠鲁氏在清亡之后改汉姓为“惠”。惠姓,这个姓其实并不常见,现在让你说一个你知道的惠姓名人大概率你会说惠英红,她也是满族,是当初清朝亡了之后另一个满洲部族惠和氏改用的姓,是为惠姓的另一个来源。 惠也是中国古老汉姓,战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位惠子,庄子的好朋友,学富五车说的就是他。中国历史上的惠姓名人以江浙居多,比如苏州的惠周惕祖孙三人“三世传经”,是清代著名的经学世家。 然后我就想到了一位明代惠姓人物——惠世扬。 惠世扬,老牌东林党人,级别不低,在魏阉的《东林点将录》里,这位是“天猛星霹雳火”,对应梁山秦明。他是陕北人,具体来说,是陕西延安府清涧县人,军户,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由于明代进士题名录在,所以他的生年是确定的,但卒年不好说,下场也不好说,有人说他加入了大顺担任右平章,后来李自成兵败,他降清,不就回老家居住,几年之后山西陕西几乎全境反清,他跟随绥德副总兵王永强反清复明,兵败之后不知所踪,总之是个很复杂的人。 |
|
陕北姓惠的,我还认识一位。 |
|
过天星惠登相,明末义军头目之一,崇祯十三年七月被左良玉击败,于是投降,后担任副总兵驻守均州,崇祯十六年往武昌投奔左良玉,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降清,惠登相带着不愿意投降的一部分人南下湖南,不久病死。 惠登相,清涧县人。 清涧是全国惠姓人口最多的县,05年全县统计在册惠姓人口18676人,而这年清涧县户籍人口20.81万,也就是说这个姓占了全县人口9%。 清涧县民风淳朴,顺治《清涧县志》说这里男子厚重质直,尚俭约,而且“少寇盗”。但是因为这地方是陕北前线,所以人口不多,县志记载该县万历旧额只有544户、8017口,大清定鼎以来各种培养元气招募流亡,人口增加了很多,顺治十八年全县人口达到242户、2877口。 一个叫惠世扬,一个叫惠登相,同姓,同乡,这个小县只有八千多人,你说他们俩会不会认识呢? 关于评论区惠姓在陕西读xi的问题,我去查了一下,发现可能是这么回事: 有一个很小众的姓是??,读作xi,而惠字有一个写法是恵,所以,??恵可能在某个时间被人搞冲突了,合二为一,造成了惠姓有hui、xi两种读音。 哦对,清涧县还有一个很小众的姓氏——拓姓。这个姓据说源于拓跋,很多地方正音读作tà,现在基本读tuò,集中分布在陕北,宁夏中卫也有。 明末义军首领拓养坤,外号蝎子块,清涧县人。 |
|
清涧县另一个大姓是白,县志里各种白姓人物,但这个姓很大,我本来想查查明末义军看看有没有白姓的清涧县的,结果白文选是吴堡的,白广恩各处没说但我从缙绅录上查到他是“榆林卫安边”的,那就是今天定边县的。至于能找到名字的也就白旺等三两个人,其他的全是绰号,不知道本名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明末义军里有一大批都是本来保家卫国的军户。那么当这些本来作为大明基础的预备役人员也站到了明朝对面,那明朝还能活多久呢?当然,甲申后没多久这帮人就跟昔日杀父杀母的仇家并肩作战并为之奋斗终生去了,只能说有人比明朝还不当人。 |
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不是在列618的购物清单喔,而是这几样“饮食助手”的的确确都是姓氏。 1. 柴姓,中华姓氏,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
关于柴姓的起源,大概可分为四种。 一,源于姜姓。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后周周太祖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二,源于鲜卑族和氐族、羌族等。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亦称阿柴氏、阿赀氏,后来简化为单姓柴氏、赀氏。正确读音作zhài(ㄓㄞˋ),今音读作chái(ㄔㄞˊ)亦可。 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开国功臣阿剌忽失所属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阿剌忽失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明朝赐降明有功的蒙古人柴尔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改汉字姓为柴氏。 (2)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铁木真左帐卫队的称呼,蒙古语“海鸠特”的汉义即为“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侧护卫”。其在元朝末期即有改汉字姓为柴氏者。 (3)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汉字义为“遵从圣者”,后多改汉字姓为柴氏。 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柴氏、赛氏等。随后达斡尔人中也出现柴姓。 2.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
|
米姓的起源也有四种。 一,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二,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 三,源自芈姓,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属于以音讹为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四,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南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 3. 油。油姓的具体起源已经不可考。但据了解,唐代时已有人以油为姓。相传唐朝时期,一位牛姓高官在朝廷上得罪了皇帝,被斩首,而他的子孙为逃脱牢笼之灾就纷纷改姓为“油”。 |
|
4. 盐姓,中华姓氏之一,属罕见姓氏,得姓始祖为叔颖、伯益、毋盐大夫。 |
|
盐姓起源有四种说法。 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赖国,是周武王之弟叔颖所建,为当时的一个侯爵之国。于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赖国子孙逃难受一盐商救济,为感谢他的救助,而开始了盐姓。 二,源于嬴姓,伯益之后。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子的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制盐,结果制盐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赐他盐姓,后人们以其从事的职业而承袭了盐姓,于是盐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三,源于姜姓,出自齐毋盐大夫之后。《姓氏考略》记载,盐姓出自姜姓。毋盐,即无盐,战国齐邑,以邑为氏。无盐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县东二十里,望出北海,盐津即为其后人。 四,“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此当以世职为氏。 5. 酱姓。《中国姓氏辞典》收载,乃现行姓氏。其据菲律宾《菲华时报》注云:“今台湾有此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云、贵、川、鄂、豫等地区。 |
|
6. 醋姓。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
|
7. 茶姓。茶姓分布全球,姓氏来源也有很多种说法。 |
|
一,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炎帝陵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传说,炎帝神农氏为民生医病而尝百草,在其过程中发明了茶。 在炎帝逝世后,人们便将其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其护陵族人以地名为姓氏,称茶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二,源于子姓、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齐太公姜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朝时期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茶氏,殷旧姓。齐太公之后有茶氏。” 三,苴国国人在国灭后,不堪秦法的南下逃亡者有以“葭萌”、“苴”(后改为”茶“)为姓氏者,特别是在由古羌族演化出的彝族人中,茶氏更是为多。如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该支彝族茶氏族人。 四,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期茶圣陆羽,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五,源于什勺氏,出自唐朝时期滇南蒙氏世家,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世代为彝族茶氏,传说其原为云南大姓家族蒙氏,是彝族先民六祖系统米(慕)靡的部落什勺氏的一个分支,原为南诏国王室,后因避难迁居哀牢,而将子孙分别改为茶氏、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羌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
|
|
法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1位,汉族、回族有此姓。汉族法氏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齐国成为田氏之国,以代姜姓吕氏,田氏为妫姓,是舜帝之后。齐国君主齐襄王名法章,田齐时代,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年时间,后秦国灭齐统一中国。秦国灭齐后,子孙为避免仇杀,不敢姓田,乃以其祖齐襄王田法章之名为姓,遂成法姓,称法氏。故法氏后人奉法章为法姓的得姓始祖。 |
|
历史来源: 1出自妫姓。为战国时期齐襄王(田姓)后裔所改,以祖名为氏。《郑通志》收载,郑樵注云:“姜姓,田氏之裔也,(按:既为田氏,又称‘姜姓’。显然有误,齐田氏乃虞舜之裔,当为妫姓,或称陈氏。)齐襄王名章法,支孙以名为氏。 据《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氏,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故以法为氏。战国时期,齐国强盛之时,过于炫耀武功,且因杀了燕昭王之父而种下祸根。后燕国以乐毅为帅,联合另外秦楚等五国军队一齐攻打齐国,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宫、即墨两城尚在坚守中。齐湣王逃到宫城,被假意来相助的楚国人杀死了。齐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当仆人,改姓为法,以避敌军。不久,齐国的田单打败燕,收复了齐国。法章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被拥为齐襄王。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他曾用过的法姓做为姓氏,称为法氏。 |
|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以大迂回战略避过布防于齐国西南地区的五十余万齐国主力大军,绕道燕国从北方攻入空虚的齐国腹地,一举破其都城临淄城,俘虏了齐王田建,齐国就此灭亡。亡国后的故齐襄王的庶子族人因避秦军的残酷搜杀,不敢再称田氏,便以齐襄王曾用过的姓氏“法”为姓氏,改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
|
2回族之法姓。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公元775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年)10月,艾布·贾法尔在朝觐途中殁于麦加附近,史学家称他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和开创人,因此千百年来受到穆斯林世界的无比崇敬。在唐、宋时期以经商方式进入中原并留居的阿拉伯穆斯林民众中,多有以艾布·贾法尔的名字为汉化姓氏者,比较多的就是贾氏、法氏、满氏、尔氏等,历经宋、元、明诸朝,成为中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回族的一部分成员。回族法氏族人今天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和山东德州地区。 3.出自蒙古族伍尧氏所改。清朝时候,蒙古族人中的伍尧姓一族,也来到中原,为适应汉族习惯,取“法”字 为姓,得法氏。 历史名人 东汉有法雄,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为齐襄王法章之裔,南郡太守。又有法真,法雄的儿子;三国时有法正,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 |
|
清代有法若真,书画家,清代二百余年,法氏家族多有文化名人出世,留有传世诗文、著作、学术研究和其它作品的有二十余人,堪称奇迹,比如德才兼备的法重辉、古文学家法坤宏、诗人和书画家法坤厚、金石学家和教育家法伟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家第十一世孙——以诗、书、画扬名于世的法若真。 |
姓“狗”的。根据百度百科,说“狗姓,中国姓氏,汉朝就曾有此姓氏,到南宋基本少见。汉族、傈僳族均有此姓,仅在河南郏县和周口、山西长治、云南泸水等地有此姓“。 还说狗姓名人有 狗未央,汉朝名人,见《印薮》。 [1] 狗剑,西晋时人。 狗才,当代名人。见《多玩图库》 但是我很怀疑上述狗姓名人说法的准确性,要是史料记载有错字别字导致讹误那也有可能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说我的一个教训,我曾经一度记得彭总回忆录里有一个姓狗的,叫什么狗队长,后来查一下原文,发现这个人不是姓狗,而是群众起的外号,说明是我记错了。这也证明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能光凭着印象,而是要谨慎对待: 彭总原文: 后来,渣津一带群众因平江游击队狗队长(群众替他取的名字)乱烧乱杀反水了。群众原来对红军很好、很热情,现在对红军扯白旗、打土炮。当时平江党盲动主义也是严重的,我们感觉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根据地、扩大红军、深入土地革命都是废话。 十月中旬,滕代远同志以湖南省委特派员名义召集了第一次湘鄂赣边区党的代表会议(浏、平、修、铜、万载五县代表及红军代表的联席会议)。当时平江有县委,修水有工作委员会三个同志,万载有工作组数人;通城、通山两县没有取得联系;浏阳东乡有区委组织,浏阳县负责人是王首道,这里乱烧、乱杀脱离群众现象比较少些。决定在平江、铜鼓边界之幽居开会,记得开了三天或四天。这次会议对边区根据地的创造是有意义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湘鄂赣三省边界特委和根据地,选举湘鄂赣边区党的特别委员会,以王首道同志为特委书记,滕代远同志为红五军党代表兼军党委书记。2.反对了乱烧、乱杀的盲动主义思想。3.反对了严重的宗派主义,决定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混编。在三省严重“会剿”中,重要干部有雷振辉、陈鹏飞、李玉华叛变或逃跑,士兵中也有个别叛变的。混编后部队政治上得到巩固,军民联系要好些。因主力红军是外籍人,人生地不熟,混编后,即变为人熟地也熟了,能提高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又能适应斗争环境,分散与集中运用自如。4.这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对红军的建设是有益的。数量虽有所减少,而政治质量是大大提高了,取得了某些初步经验。体会到:没有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认识一致,是不能团结的。军队内部不能团结,军民也不能团结,没有军内和军民的团结,就不能长期坚持斗争,更谈不上胜利。5.也谈了平江起义的经验:(1)有共产党的领导,(2)有边区群众特别是平浏群众的支援,(3)有井冈山的旗帜和榜样,(4)有北伐时期的影响。这些是起义胜利、粉碎敌军进攻和“会剿”的主要条件。此外,军内士兵会的组织对维系军队良好纪律、巩固部队,都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士兵委员会的组织,在党组织力量和政治思想领导如此薄弱的情况下,不要说坚持三个月,就是坚持三个星期也是困难的。起义后我们被迫接受非常不熟悉的事情——主要是没有后方的作战,伤病员安置极端困难,给养靠自筹,医药无来源,这些是我在旧军队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现在也学会打土豪、挖地窖筹款了,做群众工作也在开始学习。一切都是新问题,都要重新学起。 |
|
|
|
|
|
|
源姓(不是日本源氏)。 拓跋诘汾以子拓跋力微为继承人,引发长子拓跋匹孤不满,匹孤率领自己的部落迁往河西,久而久之,形成有别于拓跋氏的秃髮氏。秃髮氏曾建立南凉(西平→河西→凉)政权,后被西秦灭国,宗族投降。由于反对西秦乞伏氏的起事失败,秃髮氏部分成员经北凉逃往北魏。其中,外表和才能出众的秃髮破羌(南凉景王秃髮傉檀的儿子)在朝见时很得拓跋焘的喜爱,拓跋焘不仅对秃髮破羌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号,而且叙起了家族渊源,赐姓“源”、改称源破羌,视同宗室。后来,又因为源破羌过于武勇,于是再赐名“贺”,源贺遂成为中国源姓的始祖。源贺效忠北魏,历事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死于太和年间,赠侍中、太尉、陇西王,谥号“宣”。源贺死后,其子源怀、孙源子邕等继续效力北魏→东魏→北齐,繁衍成为士族。唐代,仍有源乾曜、源光裕、源休等人物。唐代以后,因战乱、族人改姓等衰落,或曰广东鹤山尚有源姓聚居。 有说法指,日本国王在实施臣籍降下、赐姓源氏时,即参照了拓跋焘赐姓源贺的故事。 |
帅,西周时期的军职。“记取章江门外血,他年化作杜鹃红”,这是江西籍革命烈士,帅开甲的遗言。台湾那边多一点,但也是几百开外的小姓,我记得有位帅化民的军事评论员。 |
“扆(yǐ)”姓,全国仅有4000余人。估计好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姓,也不认识这个字。 基本都分布于山西省,其中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的扆家庄就占了1500多人。 这个姓在08年之前用输入法是打不出来的,因此这个村子的人身份证和户口簿上都是一个方框代替姓,然后再用笔写上,身份证直接就是拼音。 扆姓的祖先据传原是满洲皇亲国戚,因犯了株连九族大罪,故而躲进深山隐居,改姓为扆,寓意躲入屏风之后。 |
位姓 但是不知道历史故事 这个姓氏很少见 只在胶东见过 比山东其他著名少见姓氏比如郄 亓 戚还要少见的多 你们有了解这个姓氏的吗?可以留下它的故事。 |
渊姓 提起这个姓,一般会让人想到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当然在唐朝,因为避讳高祖李渊,所以一律改为“泉” 虽然这个姓氏的人口不足一千,但也是中国本土姓氏,并不是少数民族姓氏。其一是古代高阳氏时才子苍舒,谥渊,后以谥为氏。其二出自齐顷公之子公子渊/齐顷公之孙公孙捷(字子渊) |
我们这是土家族聚居区。我们这支土家族大姓有杨、田、刘、王、张、陈、李、戴、傅、韩、黄、周、徐、胡、罗……这些常见土家族大姓氏。但是也有一些小众姓氏,如左、喻、米这些。我们这支土家族大多与历史上的辰州蛮、溆浦蛮、飞山蛮、峒蛮、仡伶、锦州蛮、思州蛮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也融入了少部分的屯军、商人、苗蛮(红苗)后裔。如米氏,就是西域胡人九姓之一。 |
蚩尤,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 |
|
汉-蚩尤画像石 《尸子》:“造治者,蚩尤也。” 《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 小时候学过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传为东方九黎部落之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之众,相传以金属(铜)为兵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应龙所杀。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孔子三朝记》:“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蚩尤身死,九黎部落可有后人繁衍至今? 黎民百姓,九黎族的人民被俘虏后称作“黎民”,而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成员则被称作“百姓”,后世统称为黎民百姓。根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以下四个姓氏和九黎族关系密切。 |
|
汉·五乳战神蚩尤纹镜《明伦汇编·氏族典》蚩氏 蚩尤氏之后也。 黎氏 《郑樵·通志》以国为氏。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时诸侯。《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又齐有大夫黎弥、黎且者,即齐之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又有素嵇氏改为黎,魏姓也。宋朝黎威为安南节度。嘉祐登科:黎上行,益州人。黎仲,吉州人。今岭南多此姓。 屠姓 《拾遗记》。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邹姓 《郑樵·通志》以邑为氏。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其地,今兖州邹县是也。齐有邹忌,望出范阳。 |
|
汉·五乳战神蚩尤纹镜 |
说说班姓吧,名人有班固、班超。 这个姓跟二战带英“救时宰相”丘吉尔的斯宾塞很像,都是在中国烂大街的王族之后。 丘吉尔表示,我家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爱德华三世国王的儿子乔治王子。 班固表示,俺也一样。 我家先人最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楚国的第五位国相(令尹)斗穀於菟(读作“谷乌图”)。 据说这位国相出生时整个郢都(楚国国都)森林里的老虎都在轻声呼唤他的名字。 别误会,他没有加冕为王,而是被遗弃了,遗弃的原因很让人无语,是因为他的父母没有结婚就生下了他。贵族最讲究个体面,这叫私通,为了遮盖,所以遗弃了他。 不过神奇的是,这个孩子没有被老虎吃掉,反而被老虎哺育,所以被人称为斗穀於菟。 当时秦始皇还没统一文字,楚国文字和中原文字不同。 当时的楚国人将乳汁称为“穀” “於”应该是“于” “菟”应该是老虎 所以这个小孩的名意为吃老虎奶长大的斗家小孩。 是真是假咱不知道,他这么写,咱就这么信,大人物嘛,没点神奇的故事都不好意思往史书上写。 这个孩子因为被老虎哺育,被国君发现,国君将其接回城中。 因此某一支他的后人,就以虎为家族的符号,又因为楚人将虎称为“班”。 他的后人就姓班了。 |
我们南京的分公司里有人姓“是”。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 《三国志·是仪胡综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开府是云宝。”从以上史料记载可见,是氏来源为二:一为春秋时齐国氏姓大夫之后,三国时氏仪改氏姓为是姓,其后裔世代姓是,原因是氏仪在北海郡“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太守)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更为是,乃遂改焉”(《江苏是氏宗谱·姓氏志》)。另外,鲜卑族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
|
|
羊,江浙一带有“羊”姓,我一直以为别人写错了,应该是“杨”,结果被郑重其事地纠正了,确实姓“羊”。 |
赫连氏,源自于赫连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本姓刘,是匈奴铁弗部首领、左贤王刘卫辰的儿子,母亲是桓温皇后苻氏(前秦宗室成员,被苻坚嫁给了刘卫辰)。刘勃勃十岁时,铁弗部被拓跋鲜卑攻灭,刘勃勃先逃亡叱干部,后逃往后秦,投奔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没奕于很欣赏刘勃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刘勃勃身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生性善辩聪慧,风度仪表华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后秦皇帝姚兴也很欣赏他,对他深表敬重,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加任奉车都尉。后任命刘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让他帮助没奕于镇守高平,把三城、朔方的杂夷以及其父刘卫辰的旧时部众三万人分给他。 义熙二年(406年),姚兴任命刘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把三交五部鲜卑以及杂族共二万多部落配给他,镇守朔方。当时河西鲜卑杜崘向姚兴进献八千匹马,渡过黄河,到达大城时,刘勃勃把马匹扣留下来,召集他的三万多人假装去高平川游猎。同年,刘勃勃袭击并杀死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没奕于的军队,人马达到数万人。次年,刘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故国号定为大夏。 义熙九年(413年),刘勃勃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凤翔。同年,刘勃勃下诏书:“朕的祖先,从北迁到幽朔,改姓为姒氏,因为语言和中原不一样,所以随母氏姓刘。儿子随母亲的姓,不合乎礼。古人氏族没有常规,有的是用出生地作氏,有的是用祖父的称号作氏。朕准备根据义理改姓。”于是取“徽赫始于天连”,将宗室嫡系的姓氏由刘改为赫连,而旁系宗室就只能改姓为铁伐,希望“宗族子孙像铁那样刚强锐利,都能攻伐别人”。这也就是赫连氏的起源。 慕容鲜卑建立的吐谷浑政权攻灭赫连夏后,俘虏了部分赫连夏的王族宗室,之后吐谷浑部落中有与这些赫连王族通婚,也开始以赫连作为姓氏,这也是赫连氏的第二个主要来源。 现在赫连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和河北地区,使用人数较少,目前全国使用人数可能只有千余人的量级。 |
我老家有很多人姓"卜", 有老师同学都姓这个姓, 在老家这个姓氏的发音是(pú), 但是普通话里面这个字并没有这个发音, 所以他们在外都只能说自己姓卜 (bǔ) , 我估计他们实际上和姓卜(bǔ)不是一支。我刚又查了些资料, 有些资料里面"卜"这个字有(pú)这个发音, 但是没有收录到字典里面去。 |
操,操姓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目前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三种: 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大夫所封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操,多指乐礼操掌之官,类似于乐正这一复姓。后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操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据《操氏族谱》记载,操氏先祖之一的操节祖籍山西牟道县,是曹振铎的第二十七代孙。曹振铎是周文王的第六子,周武王的弟弟,曹姓始祖。曹振铎乃曹、操两姓共同的先人。曹、操两脉同祀“曹子”。源于曹操后裔。据《谯国操氏族谱》记载,魏帝曹奂年幼,朝政为司马氏把持。司马昭兄弟为篡夺皇权而迫害曹操子孙。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政权后,追杀曹魏皇族。曹操嫡孙曹林(曹休)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改姓操,延续至今。 |
禤,在广东清远。族居。自述是明末躲避追杀来粤北,已有数百年历史。 操,在广西玉林。附会说曹操后裔。 昝,在山西大同。真不算小姓。 澹台,在山西临汾。挺古老的姓氏。大多改为台姓,小部分仍沿袭古风。 郅,在河北石家庄。传曾是豪门。 |
吉这个姓能不能算小众姓氏?因为这是我的姓,全国得有几十万人吧 据说有三种起源,第一是来自地名,陕西的吉县这个地方,第二是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第三是从姬这个姓演变过来,其实还有第四种,据说有少数民族姓这个的,但我没见过 现在这个姓在江苏是最多的,不过我经常刷抖音,居然在抖音上也能见到姓吉的主播,那可能说明还是不够小众 |
巢 每次别人见到我的姓氏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姓氏好少见呀” 小时候村里的人都是这个姓氏,我以为所有人都姓巢,不好意西山沟沟里出来的是这样的,没见过世面 后面随着读书越长越大,以及进城上初中,才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这个姓氏的起源是“巢父”,基本没人听过,也没什么名气,而且历史上没有过大人物。 这真的很小众了吧哈哈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你近期在小红书上见过哪些中外文化差异? |
贾政对于小姨子长期住在自己家里是什么态度 |
你们有没有刷过很智障的小说情节?说一下哈 |
有没有好看的复仇文? |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
广西的省府为什么放在了不是很出名的南宁? |
生活在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是什么体验? |
广东佛山一公司三名员工工作期间讲粤语被公 |
为什么小龙女不杀强奸她的那个人? |
如何看待日本“学者”岡田英弘的“古代汉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