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历史上有哪些刚刚发明出来,就被取代或淘汰的东西?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历史上有哪些刚刚发明出来,就被取代或淘汰的东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看起来非常有前景的发明,刚发明出来就被取代了的例子? 以及有哪些发明,发明出来不久就被淘汰掉,连取代品都没有的例子? |
铱星。 1987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在地球周围设计7条卫星轨道,每条轨道上发射11颗通讯卫星,这样,共有77颗通讯卫星围绕在地球周围,保证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在任何一个时间,都有卫星通过。当人们在地面上手持通讯终端进行通讯时,信号可以直接发送给头顶的卫星,再由这颗卫星转发到目的地,这样就可以实现全球即时通讯了。即使是在最偏远的地方,比如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顶、撒哈拉大沙漠中央,也可以随时和世界其他地方保持联系。 ——因为这个系统需要发射77颗卫星,这77颗卫星围绕地球,就如同铱原子的77个电子围绕原子核一样,所以摩托罗拉给这个系统命名为“铱星”(后来经过论证,实际上只需要66颗卫星就足够,所以全系统共有66颗卫星,但名字没有改)。 和当时的卫星通讯相比,铱星起码有这么几个优点:一是卫星轨道低,信号传输快,信号质量好。二是不需要地面接收站,通讯终端是手持式的电话,成本低,普及性强。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设计,——无论是从技术上来说、还是从商业上来说。——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设想过会有这样一套系统,可以让人们在世界各地都能轻松得保持联系,而且它的终端还是手持的,可以随身携带,让人们彻底摆脱了电话线的束缚,这简直就和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 因此,铱星的设想一问世,就得到了全世界所有人的赞美和期待。 设想提出9年之后,1996年,铱星第一颗卫星开始发射,两年之后,1998年,第66颗卫星发射完成,全系统组网完毕,开始实际投入使用。 但是,悲剧来了。从设想最早提出到系统组网完成,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而这十年里,另一套通讯系统蓬勃发展了起来,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基于GSM和CDMA的手机通讯。 和铱星比起来,手机通讯系统一点都不炫酷,它需要地面基站,没有基站就没有信号,所以无法象铱星那样实现全球无盲区通讯。但比起铱星,手机通讯有个最大的优点:投资小,而且通讯终端(即手机)也比铱星终端要便宜得多。所以在铱星设计、组网的十年时间里,手机基站却快速得在各国铺设。等到铱星组网完毕,再定睛一看,草,我的用户呢?我的市场呢?怎么每个人手里都拿一个手机?怎么没人买我的终端了? 就这样,铱星刚一建立,就被彻底打败。这个耗资50亿美元的系统,到最后一刻,在全球也仅仅卖出了5.5万台。2000年,铱星公司宣布破产。——当然,后来铱星公司又得到了注资复活了,但复活后的铱星用户只有美国军方,在商用市场它永远失去了机会。 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只有夜晚偶尔划破天空的铱闪,才能告诉人们这个曾经的奇迹吧。 (铱闪:铱星有三面非常非常光滑的门板似的天线,永远有一个对着地球。在合适的角度中,地球上会有人看到铱星反射的太阳光,非常非常亮,亮度有时候会超越月亮,达到视星等-8。但由于卫星在高速运动当中,所以这种光亮都是一闪而逝。所以被称作“铱闪”。) |
我说一个,02式车牌,发放10天就夭折了。 2002年8月12日,公安部决定在北京、天津、杭州和深圳4个城市,开展启用“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的试点工作。“二OO二”式车牌的设计参考了美国车牌的形式,其号码容量由“九二”式的34万扩大到3600万,比之前提高了100多倍。 |
|
就是这种,共6位可定制的。 “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既能满足越来越多群众购买机动车的需要,也为群众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但“TMD”、“SEX”、“IBM”、“USA·911”等在内的个性化车牌纷纷出现,引来社会广泛争议。新车牌试点工作启用仅10天后就被紧急叫停了,随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通知中仅笼统的解释称由于“技术原因”停止发放,但详细情况则拒绝透露。 (本段转自汽车之家网站) 目前这种车牌的车还是允许上路的,不过过户的时候会自动换成九二式车牌,转一辆少一辆。其实这个是进步啊……… |
上交大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芯片, 中国移动的TD-SCDMA,歼12战斗机。 以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前面两个坑爹到我都不想细说, “空中李向阳”歼12是一种在错误的战争指导思想下研发的高机动迷你战斗机,研发成功后却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式,于是夭折。 我主要说的是二简字这个很奇异的东西。 |
|
我国政府建国后对文字改革一直有一个执念:“先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然后通过归并和缩减笔画把简体字数量变少以及笔画更简单,最后再用拉丁字母来替代简体字。” 这个过程称为汉字拉丁化。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很荒谬,但实际上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特别天才的构想,尤其在中国建国之初95%以上的人民群众都是文盲的情况下。 如果汉字拉丁化可以实现,那么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实现“能读能写”,可以让当时的中国如同神话一般的提升识字率。 (顺便一提,最初提出汉字简化规范的是钱玄同,1927年后的国民政府也制定了汉字简化的相应标准,但民国时期的汉字简化计划只是为了方便书写) 建国后的50年代,一简字发布; 然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简化简体字的简体字应运而生,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75年5月提出来的《第二次简化汉字方案》 1977年10月开始试用; 1978年3月,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 二简字表一共753个新字,而常用汉字数量是3700多个,也就是占了1/5。 |
|
但是,推行后,人们才发现二简字不仅难认而且字形相当的难看。 |
|
当时的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报纸率先试行二简字,字形怪异不说,连含义都让读者困惑,比如“副”、“傅”、“付”三字都归为“付”,“副总理”改为“付总理”,让人以为是付姓总理。 |
|
但最让人难受的是,二简字表里的一些新字,不仅破坏了汉字的优美字形,甚至连辨认都让人出现了困难。 如上图所示,捂住右侧的汉字,你根本不会知道左边的二简字是什么意思。 由于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严重的使用混乱, 1978年4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 1978年7月,《人民日报》停止试用二简字。 1978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志停止试用二简字。 从试用到停止使用,一年时间都不到。 然后,二简字又重新被“不那么缺胳膊少腿”的简体字所替代。 后续的影响就是,汉字拉丁化的计划被废除了。 (虽然直到1986年6月才从政府条文角度废除二简字,但实际上由于用户体验太差,在1978年下半年后二简字就被事实弃用了) |
有人不知道电子狗是神马东西,索尼的电子狗其实就是这个 |
|
———————————————————————————————————— 当年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很多看起来无比优秀的发明,然而……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MD,记忆棒,硬盘随身听,电子狗……没错,这些都是大法的杰作。 这几个有的也不能说是一出来就落伍了,毕竟MD还是和MP3播放器怼了好几年的,记忆棒也在索尼的机器上苟延残喘好久。真正可以算是一发明就落伍的应该是这个 |
|
这是sony于2007年推出的mylo,可以打电话,上网,听音乐,看视频。索尼曾经梦想靠这个小玩意甩开诺基亚等巨头,但是在这一年,乔布斯推出了iPhone。 |
客运飞艇。 相信玩过红警的,都对里面的基洛夫飞艇影响深刻。 |
|
飞艇的发明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第一艘充氢气的人力飞艇。 但只是能飞上天而已,人并不能操作飞艇。 直到100年以后,1884年,法国的军官路纳德和克里布又制造了一艘“法兰西”号飞艇才制造出人类第一艘能操纵的飞艇。 而此时,有着“飞艇之父”之称的齐柏林隆重登场(原为粉墨登场,用词不当,谢谢评论区小伙伴们的指正)。 1900年,齐柏林制造了第一架硬式飞艇。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硬的骨架,艇体内有17个气囊,总容积达到1.2万立方米,总浮力达13吨。比当时软式飞艇大5至6倍。由于多气囊还能起到类似船上隔水舱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度。 |
|
1908年,齐柏林设计制造的“Lz--5”号、“Lz--6”号飞艇,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都超过24小时,试飞成功。随后,齐柏林成立航空公司,起名叫德拉格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航空公司。这时,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才刚过去了5年。 1910年6月22日,第一艘飞艇正式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杜赛尔多夫,建立了第一条定期空中航线,担任首航运输任务的就是“Lz--7”号飞艇,它一次可载24名旅客,有12名乘务员,飞行速度为每小时69--77公里。 1917年3月8日,齐柏林逝世。他的继承人艾肯纳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建造一艘环球飞艇,开辟洲际长途客运。 1927年7月 “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建成。这的确是个庞然大物,飞艇长236m,最大直径30.48m,可充10.47万立方米的氢气;,本身重量为118吨,艇上装有5台412kw的内燃发动机和5副螺旋桨,最高速度128km/h,艇上可载客20~35人,艇上工作人员40人,此外可搭载15t货物。 |
|
1929年8月8日,“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环球飞行,从美国的新泽西州出发,经过德国、苏联、中国、日本,于8月26日回到洛杉矶市。整个航程历时21天7小时34分。 齐柏林号飞艇环球飞行的成功大大促进了飞艇的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建造了86艘,英国建造了72艘,德国建造了188艘,法国建造了100艘,意大利建造了38艘,苏联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这是飞艇的鼎盛时期,所以人们把这期间称作飞艇的“黄金时代”。 1936年3月,“兴登堡”(Hindenburg)号飞艇建造完成。她是齐柏林公司为德国政府建造的飞艇舰队中的最先进也是最大的一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器。 |
|
1936年3月4日,“兴登堡”号正式开始客运业务,航线主要是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特海军基地,以及前往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兴登堡”号是最豪华的客运飞艇。 不过仅仅在一年以后,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飞艇在一场灾难性事故中仅花32秒的时间就被烧毁,这次事故导致了36人遇难。 |
|
而且,到场的记者记下了这一改变飞艇工业的历史性转折。悲剧全程都被拍摄下来且通过电台现场直播。当时地面有22架摄像机捕捉到了“兴登堡”的坠毁惊心动魄的瞬间。这使“兴登堡号”陷入熊熊大火的戏剧性影像,引发了人们对整个飞艇产业的安全性的质疑。 加之 JU52运输机(1930 年试飞成功)、波音247客运机(1933年试飞成功)、道格拉斯DC-3运输机(1935年面世)等更安全、更快速的飞机的诞生,客运飞艇的生涯可以说自兴登堡号灾难开始戛然而止,此时距飞艇开始第一次洲际客运,仅仅过去了8年。 |
|
当然,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飞艇技术越来越完善,许多国家也还在研究飞艇,并广泛应用于空中勘测、摄影、广告、救生以及航空运动等领域,但它的辉煌,再难重现了。 |
先放三张垫场图: |
|
号称全国印了上千万本。 |
|
和国家重要人物的合影放了也会被删,换一张。 |
|
史丰收同学是80年代出名的,然而,90年代初的计算器价格迅速从上百元跌到了十几元,而同期的工资倒是从几十元涨到了几百元…… |
|
然后说正题。 大家都知道电报在过去20多年地位剧变,从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沦为礼仪性古董,然而中国人打电报不是从来就这么方便的,因为电报码是数字,而日常交流用中文。自从电报进入中国开始,你写一封电报,除了发报收报这两道程序外,还得有两道译电程序——文字变数字,数字再变回文字,记汉字编码是电报员的基本功。考虑到中文数量远多于任何西方语言的字母,整个翻译过程带来的时间损失和译码差错不可忽视。 为了解决电报效率问题,中国建国后就开始研制自动化译码设备,基于第一代计算机的自动化水平,邮电研究院终于在1969年造出第一台实用设备: |
|
世界第一台电子式中文快速译码机的诞生 1965年初,邮电部邮电研究院第三研究室303组的陈作人、肖金卯、王济东、育生、丁文华、李云、杨兰英、卢孝同、吴红梅等9位技术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要将手工操作的,由传统机电设备承担的电报业务,变换为自动运行。 |
|
那时候,没有集成电路,电路都要自己设计、腐蚀、焊接,元件采购、挑选、检测,道道难关,可不是一般单位都能够做到的。 ……303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压缩技术,最终只用了8万颗记忆磁芯,研制成一万字的字库。由于资料没有保存,使用的方法已经失传。第三研究室近200人,其他6个科研组的人员,全体出动参加汉字点阵拆分,用灯光板照着字模将点阵画在绘图方格纸上,以便确定穿制磁芯板的数据。一时之间,各个办公室中到处都是笔画方方正正的大字,与绣花样张雷同的方格点阵,乍一看这里仿佛成了文化艺术车间。 磁芯的内径只有1.2毫米,一个芝麻都过不去,要穿过三根漆包线,都靠一批年轻女孩子,仗着她们眼睛明亮,很快准确地完成任务。 如何将译出的汉字快速打印在电报纸上,又是一个难题,当年还没有汉字自动打印的概念。技术员王济东使用20根0.1毫米的金属丝,均匀排列在5毫米的距离上,可抗击500伏电压,连续长时间打印。经过多次试验,自制静电印字“印字头”,完成20点阵见方的中文印字机,也是中国最早的“针打”。有了上述两项重大技术突破,快速译码机获得成功,先做了逻辑布线结构的简报设备,然后升级为“程控译报机”。 45年前,数字电路和数字存储刚刚兴起,不论是元件质量,还是电路性能,以及运算模式,要想制成实际使用的电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和全国邮电工厂协作,和北京市与外地的20多家无线电元件厂、晶体管厂都要往来,终于解决了全部国产元材料和器件。 1968年研制出科研样机,在上海电报局试用。整个报房使用一台译电机就完成了全市电报译电工作,将各个方向电路接收的电报凿孔纸条,通过光电输入机传给译电机,自动按照汉字电报格式,准确无误地打印在电报纸上,每分钟译电1500个汉字,相当于人工译电的75倍,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1969年9月25日,新华社报道了项目成功的消息…… 1969年邮电研究院试制出了3台生产样机,安装在北京电报大楼、上海电报局和解放军部队。后来还生产一批,为中科院计算所、新华社、石油部、军队等作计算机外设使用。“九大”召开时,北京电报局收到全国各地大批贺电,译报机自动打印了一个多星期,要是靠人工译电,工作量不可想象。 曾有20多位将军到电报大楼观看译报表演,无不为电子技术的神奇而惊讶。要不是将军们现场撰写“命令”,然后集体围观“发报”、“收报”、“译报”,确认真的是机器重复了自己的命令,他们还会以为是电报局在变“魔术”,搞浮夸。这也是计算技术和现代化通信,在军队中的一次普及。 |
|
然而,自动译码机只是解决了接收方的问题,还做不到发送方直接输入汉字。而且从上面的研制和制造过程来看,自动译码机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都很高,亟需用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到了70年代末,中国开发了一种发送-接收都全自动的汉字电报机,又名中文电传打字机。电报员终于可以像今天一样,用键盘发送汉字信息了。 长征无线电厂造出我省第一台电传打字机 (链接进去,点大图有惊喜) “最开始1975年的时候我厂开始生产纸带输入机,这是一种计算机配套的输入设备,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打个简单的比方吧,我们编写好程序在纸带上打上相应的小孔,电脑与纸带输入机连接后就能读取小孔上的程序代码,从而就能运用程序了。紧接着纸带输入机之后我们又研发生产了一种型号为DCY-101型号的电传打字机,这是一种介于现在打字机与传真机之间的机器,可以直接利用无线电传播文字信息和英文字母信息,可以说是发报机的升级版,发报机还需要译码,而这个不需要。 到了80年代初,军用技术民用化,普通人发电报,电报员也开始直接输入汉字。 迎接新千年 1984年6月,西藏自治区试办藏文电报业务,同年8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在上海电报局运行。翌年,邮电部524厂成功地推出汉字电传机,该机具有自动汉字译电功能。 |
|
借助这些自动化设备,中国电报发送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电报渐行渐远的滴滴嗒达 1990年北京邮局发出电报513.4万份,收到电报481.16万份,分别比1956年增长了十倍多。 然而,在这个高峰前三年——1987年,中国互联网发送了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同样是在1987年,广州移动电话局开业,售出第一部手机。 |
|
与其同时,固定电话也在迅速普及,让电报靠边站。1998年手机短信登陆中国,给了电报致命一击。那年秋天是母校校庆,我去上海电报局发祝贺电报,整个柜台只有我一个人。80年代还被视为高科技的中文自动电报机一时间无用武之地。从中文自动电报机普及到省会之外的一般城市,到冷落为无用之物(电报员无事,手工译码也不耽误什么),前后只有那么七八年甚至四五年的热潮。可以说,中文自动电报机是电报史上最后一项重大发明,也是1978年国家技术奖中过时最快的东西。 相关回答: 9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在你亲历的短短时间内,世界有哪些惊人的改变? 历史上哪些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进步被淘汰? 现在流行的哪些东西是上代人甚至祖先们玩剩下的? |
唉,这个问题仿佛为我设置的。 我爷爷在90年代退休后一直在从事小发明,其中有个项目叫“可摇头式吊扇”,就是以前学生宿舍里面的那种摆头式吊扇。也确实拿到了国家专利,投入生产了一点点。 然而没多久,空调这个跨时代产品正式进入中国普通家庭。 其实我爷爷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里还保留着他与华罗庚先生讨论数学问题的亲笔信。他的发明是很好,但是缺乏了一点预见性。 我想我爷爷了。 |
我。 刚刚被大学生产出来,就被社会淘汰了。 |
可视电话,如图: |
|
反正我是只见过广告,没见谁家用过。 |
2016丙申年央视春晚吉祥物。 出道即巅峰。结果春晚结束了也没一点它的踪迹。 |
|
是不是看着很可爱。 |
|
这3D形象还爱吗? |
最近刚出版的。 |
|
ps:评论区有人说这玩意儿“很重要,很有用”,你猜明年国自然你再写个这种本子能中不? |
更新: 评论中有朋友说某一项技术有用,能提高教学效率。对于这点我并不否认。 我觉得如果深入研究一样,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辨其利弊,是很好的做法。 但我矛头指向的并不是这种有益的尝试,我并不是一个黑板粉笔式的原教旨主义者。我喷的是不断改朝换代、不断变脸,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对正常教学的干扰。而其背后则是难言的利益链。 举个栗子,从学校到区里搞电子书包了,如果你做了一轮项目后,觉得这东西不错,想继续使用。但是对不起,从学校到区里,整个的环境已经翻新了,没有人再会给你经费支持、技术支撑、设备支撑了。你只能跟着上面搞下一个东西。 这才是我抨击的。谢谢。 ________________原答案_________________ 怒答一发。 魔都基础教育界,也就是中小学阶段,宛如意大利米兰和法国巴黎的时尚界,翻脸堪比翻书。 在最近的七八年里, 先是兴起了导学案,一时间风起云涌,众口称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又流行了电子书包,一时间风起云涌,众口称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捧出了电子白板,一时间风起云涌,众口称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又风靡了翻转课堂,一时间风起云涌,众口称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转眼说起了微课程,一时间风起云涌,众口称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全市重点在搞数字教材,正在风起云涌,正在众口称赞,(我)正在坐等它没有然后。 如此这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不是瞎搞胡闹呢? 当然不是,变来变去的背后有永恒的不变—— 卖设备的赚了,卖软件的赚了,礼部和地方的学政大人吃饱了,基层学校乘风顺势地搞课题搞项目也多多少少喝足了。 以及, 学生永远在被玩,老师永远在被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众口称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譬如那阵子搞翻转课堂的时候,有不少专家说,翻转课堂的推进和落实将是建国以来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 呵呵。 |
自动核酸采样机器人 |
|
|
核酸采样资格证。 |
|
基本上到2022年的时候,核酸采集可以算是如火如荼了,一般人一周总要采个一两次,特殊行业则可能天天采。再加上别的行业不景气,又有人传核酸采集很赚钱,看上去疫情一时半会儿又结束不了,然后就真有人花钱去学这个证书,甚至据传说没有熟人都学不了…… 结果转过年,解封了。 好物推荐——读书,雅事也?www.zhihu.com/column/c_1813573120050741249 |
|
有点偏题,大家当个笑话看看就好了, |
嗯……技能算不算呢? 算的话这有一个:手机全盲打输入。 (不是指不看键盘看着屏幕的“盲打”,而是连手机都不用看仅凭按数字键的手感就可以打字) 我上高中时,直板机仍然是最流行的款式。当时的直板机没有输入法也没有智能联想,打字方式就是靠九宫格拼。 我当年用的手机就这样: |
|
于是,有的短信达人就摸索出了这种全盲打技能。 一个有此技能的女生给我示范过,她手握着手机背在后面滴滴答答一通按键,片刻以后我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一首歌的两句歌词。打开短信页面,编辑,找到联系人,发送,全程一眼也不用看。所依靠的就是对按键位置,菜单和输入备选字的烂熟于心。 这在当年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技能,上课侃大山,情侣偷聊天,考试传答案都用的上,一只手握着手机在课桌下面,在桌斗里,在口袋里就把短信发了。隔壁班有些玩的6的人甚至还搞过盲打准确率和时间的比赛。 当然,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高考毕业后就没有需要盲打的场合了,而随着没有按键的触屏机的普及,这项技能在技术上彻底变成不可能。 也许下次同学会时可以问问那些拇指大师们还记得多少…… |
2022年专门为新冠防控研发的电子哨兵,有的地方政府规定了医院学校等场所必须购买安装,结果到了2022年12月放开,唉 |
|
|
上世纪90年代,南开校长母国光院士研制出“三色光栅编码器”,实现了利用黑白底片记录彩色图像信息。当时的新闻报道就是用一个黑白相机最后冲洗彩色照片。但是这项技术出来时正赶上乐凯大战富士柯达,彩色胶卷大降价,黑白的比彩色的还贵。 |
不算发明的方舱医院。 我们这个县城也建了三个,花了大钱,如今都荒废了,准备走资产处置。 欠人家的工程款也赖着没给,施工方欲哭无泪。 |
自定义机动车号牌。 短命的02式个性化牌照在发放10天即宣布夭折。 【以下百度到的】 按照公安部的规定,从2002年8月12日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率先启用2002式机动车号牌,这种新式号牌因为多了一位数,比正在使用的92式号牌在容量上整整大了100位。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不同组合方式,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编排车牌号了 不过由于选号的人很精明 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有人选 SEX-001 CHN-001 等等 甚至有些还是一些国际上的商标 比如 IBM-007等等。问题太多,实行10天就被紧急叫停。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75版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不可避免地,里面的内容在当今看来也是充满亮点(或者说,槽点)。 例如,宪法的序言部分,国际上一般就是说说过年话,总结一下民族解放或者民主革命的光荣史,展望一下未来,但75宪法的这一部分显得格外杀气腾腾,更加像是一封战书: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继续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第五条,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中,75宪法写道: “ 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街道组织、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统一安排下,从事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要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另外人民公社、计划经济、“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革命委员会”等富有年代感的词汇也出现在了宪法中,甚至“大字报”也被写进了宪法: 第十三条 “大鸣、大放、在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对了,就连批斗大会,都能找到“合宪性”: 第二十五条第三款 “对于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发动群众讨论和批判。” 更加简单直接的是,就连打击反革命分子,也被写入了宪法: 第十四条:“国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剥夺地主、富农、反动资本家和其他坏分子的政治权利,同时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 类似的规定,在75宪法中还能找到很多,而有一部分,却又非常简略,那就是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里面有一项权利,却是当今社会中见不到的,也没有见诸先行宪法,可以说是75宪法几乎唯一的闪光点了: “公民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 75宪法颁布不到三年,就被78宪法所取代,那是全面拨乱反正的一年,经济建设取代了政治斗争,一部分冤案得到平反,红卫兵组织被撤销,凤阳小岗村的几户农民签下了生死状...后来又有了沿用至今的82年宪法。很少有哪个现代国家,不到十年间,没有政权变更和砸碎一切国家机器的革命,却发生了两次宪法的全面修改,那是激荡的年代,是折腾的年代。 75宪法,是新中国法治进程中一次严重倒退,这也始终我们共同的历史的一部分。 |
我有一个女同学,他弟弟比她小11个月。。。。千真万确 |
|
|
气垫悬浮式火车和燃气轮机动车组 前者这个样子 |
|
后者。。。(注意,没有受电弓) |
|
这两个东西当时法国建设高铁项目里面两种互相竞争的方案,前者在1969年就轻松跑出了422km/h的极速纪录,设计时速400,后者1972年跑出了318的极速。。以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火车新干线的220km/h来说,可以是相当给力的。 但这两种未来的交通工具都采用石化燃料作为能量来源,动力装置都属于燃气轮机,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 然而1973年爆发了石油危机,前者被彻底无情抛弃,其设计者发明家Bertin一生因此抑郁而终,后者则彻底推倒重做,安上了受电弓,并且采用机车动力布局(最初的TGV 001是全动车),在十年后变成了TGV现在的样子。 最近第一种方案又被一个叫埃隆马斯克的人挖出来进行了改进,据说长下面这个样子 |
|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你近期在小红书上见过哪些中外文化差异? |
贾政对于小姨子长期住在自己家里是什么态度 |
你们有没有刷过很智障的小说情节?说一下哈 |
有没有好看的复仇文? |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
广西的省府为什么放在了不是很出名的南宁? |
生活在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是什么体验? |
广东佛山一公司三名员工工作期间讲粤语被公 |
为什么小龙女不杀强奸她的那个人? |
如何看待日本“学者”岡田英弘的“古代汉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