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说「关某」二字?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说「关某」二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说「关某」二字?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关羽 赵云 三国演义(书籍) 古代武将 张飞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说「关某」二字? |
避讳。 关羽于历代屡屡加封,从一个将军升华到了信仰,在古代这种情况需要避讳,不得直呼其名。 例如李世民在戏曲或演义中化为唐童,关羽也在这一规则下化为关某或关公。这是后世对于关公的一种敬仰。关羽可以自称关羽,但是作者、说书人和戏子却不可以口呼关羽。 |
为了避讳。元明时期关羽已经封圣了,在文学作品里直接提名字对古代的作者来说是不合适的。 甚至不光关羽自称关某,战长沙的时候杨龄也是说“活捉关某”。 |
刘备: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关羽: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 赵云: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张飞: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赵云、张飞:我们俩但凡有个国家认证的职称,都不至于自我介绍的时候把老家带上。 |
很多人都忽略了关羽的智慧,马弓手被嘲讽后,云长就只用实力说话了 来看大哥的头衔 刘 备:有劳禀报,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诸葛先生。 童 子:啰啰嗦嗦,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刘 备:我日。。。。 这个时候关羽就在后面看着。。。内心也是。。。。 来看三弟的 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 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张飞这下也被怼的够惨 关羽:我自报关某,既有藐视你的意思,你要怼我也无从下口 |
个人也是比较赞同避讳一说。 用“某”避讳在我国自古有之,早在《尚书·周书·金縢》中就有周公旦不敢直呼兄长武王发的名字,而在向祖先祷告时称之为“某”,后人为避圣人的名字,读书时遇到孔丘、孟轲的名字也会读成“孔某”、“孟某”。 关羽在南宋、金时地位已经超然于一般的三国武将,是一个受官方册封、大众广泛信仰的神灵形象,因此到了元代时,一些对于关羽尤为敬仰的人,不敢直斥其名“关羽”,而称之为“关公”,更有甚者可能将其比同于孔子、孟子而称之为“关某”。 关羽被设定自称“关某”的时代非常早,比如士礼居所藏元杂剧、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念白与唱词中,自称便已经是“关某”: 方今天下鼎峙三分,曹公占了中原,吳王占了江東,尊兄皇叔占了西川。封關某為荊王,某在荊州撫鎮。關某暗想,日月好疾也!自從秦始皇滅,早三百餘年也。又想起楚漢紛爭,國王霸業,不想有今日。 …… [十二月] 那時節兄弟在范陽,兄長在樓桑,關某在解梁,諸葛在南陽。一時英雄四方,結義了皇叔關張。 [堯民歌] 一年三謁臥龍岡,早鼎足三分漢家邦。俺哥哥稱孤道寡作蜀王,關某疋馬單刀鎮荊襄。長江,經今幾戰場,恰便似後浪催前浪。 而且关羽一般自称“关某”,很可能是作为第一人称自称“羽”的代替。 从旁白对人物的称呼上来看,目前发现的最早印刷出版的嘉靖本壬午本《三国演义》的作者明显对于关羽、刘备、诸葛亮、赵云有着超出一般角色的喜爱,尽量避免直呼其名。 而作者其中对于关羽的尊重程度尤其得高:除了有对关羽死后为神的情节描写,嘉靖本的一种复刻变体——涵芬楼本中甚至把关羽被擒杀的内容改成了“忽闻空中有人大叫:‘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人较胜负。’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对于关羽的这种尊重自然也表现在人称中,比如嘉靖本的编辑者相当不厌其烦地将除了开头自我介绍外,几乎所有的“关羽”都改成了“关某”以示尊重。例如三兄弟结义后旁白: 誓畢,共拜玄德為兄,關某次之,張飛為弟。 再比如关羽挂印封金而去时,程昱本应直呼“关羽”的地方全都写成了“关某”: 程昱曰:「關某不辭丞相,不奉鈞命,何如?」操曰:「使歸故主,以全其義。」昱日:「丞相雖能捨之,諸將皆不平也。」操曰:「何為不平?」昱曰:「關某有三罪,以致眾怒。且關某昔日在下邳,事急來降,丞相遂拜為偏將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雖建奇功,即拜壽亭侯之職,恩榮極矣。一旦棄丞相而去,不能盡忠。其罪一也。不得丞相之命,飄然便行,欲殺門吏,不遵國法。其罪二也。知故主之微恩,忘丞相之大德,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三也。今關某若歸袁紹,是縱虎傷人也。不若遣蔡陽趕上誅之,絕此後患。」 至于自称,刘备、诸葛亮也时不时自称“备”、“亮”,如果作者采用这种方式让关羽自称“羽”,显然是犯讳,不妥;而《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武将都自称“某”,为避讳将“羽”改成“某”,又显得泯然大众,不够尊重,因此可能折衷的采用了过去杂剧中便存在的“关某”作为“羽”的自称。 这种“关某”的自称影响力很高,见于嘉靖年间成书的《水浒传》。比如作为关羽后代的“大刀”关胜,也自称“关某”: 關勝起身對宋江、吳用道:“關某自從上山,深感仁兄厚待,不曾出得半分氣力。單廷珪、魏定國蒲城多曾相會……“ 《三国演义》的另外几个系统,比如周曰校本、《三国志传》系列乃至后来通行的毛氏父子批评本的编者们,可能作者对于关羽的崇敬度低于嘉靖本的编者,觉得全文都是“关某”,这么做太过,便将这些旁白、他人称中的“关某”大都进行了修正,只保留了关羽第一人称的“关某”流传至今。 |
避讳 关羽的影响大到,京剧里专门有一个行当演他——红生 红生出演前,首先需要沐浴更衣焚香祭拜以示尊敬。规矩最繁琐的时候甚至要求演员几天前就需要禁欲和忌口 接着,画关羽的脸谱时不能画完整,必须有所区别,比如这脸谱可能多一个痣,可能涂一点白色,可能画几道金线,这叫“破脸” 脸谱画好了,这时候别人就不能称呼演员的真实姓名,演员也不能再开口,化好妆后开的第一嗓子必须亮在台上。在表演中,演员也不能直呼关公的名号——使用最多的替代称呼就是关某,其他还有关公,汉寿亭侯之类 舞台上关羽必须正坐,姿势要如庙里的佛像,微闭双目,唱的时候只是坐在那儿闭着眼睛唱,不能频繁的作身段 剧情中关羽需要拿青龙刀时,只能是双手死把攥着大刀,开打过合儿不能活把,手不能上下移动,更不能“撒把”过合儿(左手攥刀杆子,放开右手为“撒把”),举刀过合儿时,如同运动员进场举旗人的姿势;举刀过合儿、斩将时,只能是把刀一横 进入新时代后,当然不能如同旧时唱戏一般繁琐,但演关羽自称要避讳这个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
我辛苦一下,做个检索统计: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出现在以下情况: 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来。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程普收住众军,径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将叫曰:“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道荣舍死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大叫:“认得常山赵子龙否!”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得下马请降。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忽然山傍闪出一彪人马,当住去路;为首一员大将,大叫:“常山赵子龙在此!”张郃大惊,引败军夺路望定军山而走。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却说赵云引五千兵,径投天水郡城下,高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汝知中计,早献城池,免遭诛戮!”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常山赵子龙第一次出现是在长坂坡,然后这个名字从此名扬天下,在之后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的时候,都是敌我相见,大喊名号是为了震慑对方,实践效果也是挺好的。 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出现在以下情况: 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总共就自称了两次燕人张翼德,第一次也是在长坂坡,但效果确实拉满了,原因嘛,是因为之前关羽在曹营的时候,曾经吹过张飞”探囊取物“ 后来遇到马超的时候,想要吓吓对方,结果对方根本不鸟你,把张三爷气的呀,在之后再也不自称燕人张翼德了,甚至也不说自己是张翼德了。 MD就是干,把你打趴下了,你才知道你张爷爷是谁! 咱靠实力说话! 至于关羽嘛,他也有自称关云长的时候: 忽又闪出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一将,立马横刀,大喝:“吕布休走!关云长在此!”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那些说因为关羽是文化人所以不自称关云长的,麻烦看下上面…… 关二爷难得自称下自己,目的当然也是震慑对方。吕布作为三国最强,庞德抬棺材打仗,关羽给足了他们面子…… 那关羽经常自称关某,又是什么情况呢?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遂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公曰:“文远莫非说关某乎?” 二夫人曰:“二叔今将若何?”公曰:“关某出城死战,被困土山,张辽劝我投降,我以三事相约。曹操已皆允从,故特退兵,放我入城。我不曾得嫂嫂主意,未敢擅便。”二夫人问:“那三事?”关公将上项三事,备述一遍。甘夫人曰:“昨日曹军入城,我等皆以为必死;谁想毫发不动,一军不敢入门。叔叔既已领诺,何必问我二人?只恐日后曹操不容叔叔去寻皇叔。”公曰:“嫂嫂放心,关某自有主张。”二夫人曰:“叔叔自家裁处,凡事不必问俺女流。” 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关公曰:“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不及拜辞,伏乞见原。”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云长闻言,进曰:“关某愿施犬马之劳,破汝南贼寇。”操曰:“云长建立大功,未曾重酬,岂可复劳征进?”公曰:“关某久闲,必生疾病。愿再一行。”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 至天晚,投一村庄安歇。庄主出迎,须发皆白,问曰:“将军姓甚名谁?”关公施礼曰:“吾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 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 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见了关公,惊喜曰:“此关将军也!”疾忙下马,俯伏道傍曰:“周仓参拜。”关公曰:“壮士何处曾识关某来?” 公曰:“嫂嫂之言是也。”遂谓周仓曰:“非关某寡情,奈二夫人不从。汝等且回山中,待我寻见兄长,必来相招。”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孔明曰:“将军莫非因吾等不曾远接,故尔不乐?”回顾左右曰:“汝等缘何不先报?”云长曰:“关某特来请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云长曰:“是从那里来。关某无能,因此被他走脱。”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长乃回书上请曰:“闻长沙尚未取,如兄长不以弟为不才,教关某干这件功劳甚好。” 云长曰:“军师何故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量一老卒,何足道哉!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一将于马前施礼曰:“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关某洒扫驿庭,以待歇宿。”松下马,与云长、赵云同入馆舍。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总结下来是这样的: 他是出于礼貌谦虚才自称关某的,而且不管对上对下还是平辈交流他都自称关某,显得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跟张辽,自称关某;跟两位嫂嫂,自称关某;跟曹操,自称关某;跟庄主胡华,自称关某;过五关斩六将则是频繁地自称关某了,因为一开始不想杀人啊,想着礼貌客气点给我过就行;跟周仓廖化,也是自称关某;跟孔明,自称关某;跟刘备,自称关某;招待贵客张松,同样自称关某。 在日常交流中,关羽都是低调而客气的,从来不自夸。你觉得你牛逼轰轰,他觉得你不过尔尔;你视他为天神,他告诉你不要跪。 至于战场上,关羽都是惜字如金,没那么多废话,能一刀砍下就不跟你讲那么多…… |
关羽时刻没忘记自己是个在逃杀人犯,这就是我二哥的职业精神…… |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所以自报家门,这是buff。 关羽自爆 我乃解良关云长。 对面心想:解良很牛逼么? |
——您好,我是作家、某卫视首席主持人、某高校老师、民谣歌手、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画画师、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银匠、业余诗人、资深西藏拉飘、资深丽江混混、黄金左脸、禅宗临济弟子:大冰。 ——您好,我莫言。 |
这个是陈光标的名片 |
![]() |
如果我是马化腾 我的名片会只印“马化腾”三个字和电话号码 |
因为二爷NB啊 你看啊,比如某单位有俩人重名,遇见单位上谁婚丧嫁娶去随礼,礼簿上怎么写? 一般是加个注释吧 这个是后勤部张三 那个是销售部张三 你看张飞赵云报名的时候也遵循这个原则 他喊我乃燕人张翼德是也,意思是,我是燕人那个叫张翼德的,不是张翼,也不是西凉张翼德,是燕人,燕人,别认错啦。 这么个意思吧 到了关羽,比较自信,报名就关某咋咋的。 意思就是,你无论如何都能认识我吧。 |
自称+他人称呼=称呼 按理说关羽也应该自称“关羽”或“关云长”(称自己的字很无礼,但叫阵骂人正合适。赵云平时不可能自称“我赵子龙”),但几乎都被替换成了“关某” “某家” 关羽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拿三国演义举例: 整本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两个字出现的次数极少。很少有人直呼关羽大名。无论是敌是友,都称呼关羽为“关云长”“云长”或者“关公”。关羽自称也是“关某”“某”“某家”后世的记载大多尽力避开关羽二字。以表示尊敬。 叫别人字,是表示尊敬。直呼别人大名,多用于上级叫下级,或者长辈叫晚辈。平辈之间直呼大名,跟骂人差不多效果。 正常状态:“文聘在此,魏延(阵营不同,会尊重你才怪)过来受死” 刘备:元直(徐庶 字元直,表示自己尊敬徐庶,礼贤下士)以为如何? 徐庶:依庶(谦词)之见,应当。。。。 而到了关羽,就变成了 曹操:云长(敬称)且看,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羽:依关某(谦词,但避开了关羽二字)看来。。。。 正常状态,出现关羽两个字,是不可避免的。但关羽流芳千古的忠义,给了关羽特殊地位,后人不愿意看见关羽两个字,一度出现了一下情况: 关羽:“关某(X某,也是谦辞,避讳成功)愿立军令状” 关羽:“小将(谦词,避讳成功)愿往” 关羽:关某……在下……末将……吾……某家…… 但偶尔也会有无法避讳的情况,比如水淹七军时,庞德大战关羽: 正常情况下,只要说,关羽在此,庞德早来受死。就可以了,但罗贯中为了避讳,没有写关羽,可这种情况,也不能用“关某”,敌人骂娘叫阵,你还来一句“关某”“在下”之类的,就会很离谱。 “且看在下斩你首级”???? 但罗贯中还是强行避讳,很多时候,都出现了极为搞笑的台词: 关羽:“ 关将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关将? 赵云:我乃常山赵将! 张飞:张将在此!(张辽张郃:?) 关羽:我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 关羽:我乃汉寿亭侯关某也。 张飞赵云不需要避讳,所以长坂坡张飞只要说 燕人张翼德(以字自称,不和礼数,但可以用来表示轻视和傲慢)在此 就行了。 现实中,一定有人直呼过关羽大名。敌对状态下骂阵,能叫他云长就怪了。但到了三国演义中,就被罗贯中千方百计改成“关公”和“云长”了。 生死相拼的时候,庞德可以直呼关羽大名。关羽也一定自称过关羽。但后人会尽力删减关羽二字,并替换成其他称呼。 庞德不怕死,后人也没法穿越过去砍庞德。但侮辱关公的帽子,扣谁头上谁倒霉。明惠宗等人砍不到直呼关羽大名的庞德,但能砍到罗贯中。 当然,后人自发的敬意也是重要原因。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也敬称关羽为“关公”,而不是关羽。 贤者地位会随着时间不断提高,公而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最后封神,成为某个美好品德的标志。 在关羽没有封神之前的时期,关羽就是关羽,不是关公,关圣。《三国志》里毫不在意的写着:“羽亡归刘备”。 没成圣之前:那个叫关羽的逃跑了,投刘备去了。 成圣之后:关老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再过几百年,后人打开三国演义可能就变成了这样: 袁绍:此何人也? 公孙瓒:此乃刘玄德之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 现于帐下充马弓手。 袁绍:谁斩颜良? 谋士:必是 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关云长也 也就是现在,这要是以前,都不需要东汉,你把罗贯中放铜锣湾,他要是敢一口一个关羽关羽的,你就看陈浩南砍不砍他就完事了。 你就是逃到马家堡子,都要当心一个带墨镜,半截袖上有骷髅的人。 |
三国演义 成书于元末明初,如果不说关某,那就只能说 “吾乃 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关羽” |
在戏曲舞台上,关爷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关羽被封为“武圣”,至清代受赠二十六字封号。而在民间,也不断立像崇拜,有了超然身份。而古代戏行是标准的跑江湖,更是敬重关爷,所以表演者有非常多忌讳。 首先,扮演关公的演员化好了妆,就进入了禁忌场,彻底决裂原有的生活。如:不叫对方真实姓名,在舞台上不直呼关公名号。据说是防止暴露了自己真实身份,让关公附体等事情发生。 其次,在关公的红面上加些白色,表示既扮了关公,又不与关帝雷同,从而阻断了借身显灵。 京剧中关羽的脸谱,有时会在面部添加黑痣,也有的会在面谱上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演员表示自己演的只是个类似的形象。 |
![]() |
最后,关公戏的扮演者,往往在上台之前,要烧香磕头,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的名讳,叠成三角形的牌位,挂在靠肚正中地方。 旧时,演关公戏异常庄重,扮演关公者斋戒半月,不近女色,杜绝把“不洁”的东西带入舞台,以防引起关公的怒气和斥责。 在这样的遵循规矩下,一般演员哪怕是入戏,也不能自称关爷的全名,一般只用“关某”取代,意思是我扮演就是一个民间的类似形象,无意假扮圣贤。 |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忽又闪出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一将,立马横刀,大喝:“吕布休走!关云长在此!”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先上一下《三国演义》原文,关羽报名号的时候也是喊关云长在此,和常山赵子龙在此、燕人张翼德在此的区别是他不带籍贯。题目问的是【自称】总有人不看题目,跑来说避讳,关羽上阵报名号也是自称关云长,只是不报籍贯。 看有答主说因为关羽背命案,还有答主说因为关羽是刺客,这些解释都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并非只有关羽不报籍贯。 所以别光看关羽啊,吕布也没自称吾乃包头吕奉先,甚至吕布根本不报名号上去就是干。吕布也刺客?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吕布可是也没偷袭。吕布也背命案?显然不是吧。为啥?因为这个名号还真不是谁都有资格报的。 之所以名号前面带上籍贯,这种做法叫做称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比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自己自称“赵郡苏轼”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所以赵云这个”常山赵子龙“的自称,代表的意思是自己是常山郡望族赵家的赵子龙。赵云不是屌丝好吧,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也曾投过袁绍、公孙瓒,觉得不是明主就走了,也没见张飞骂他三姓家奴,为什么?因为人家是望族出身,跟名士一样,辅佐你是我看得起你。觉得你人不好不是明主,直接走人,大家只能说这人扶不起来,不会说投奔几个主公的名士是三姓家奴,因为人家的地位可不是家奴。 同样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说的也是自己是当年燕国的望族张家的张翼德。在《三国演义》里,张飞可是大户人家,见到刘备的时候可是放话“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而且人家有个庄子,还有个桃园。所以张飞他就能自称燕人张翼德。 所以袁绍、袁术天天把汝南袁氏挂嘴边,刘备就一卖草鞋的也要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毫无含金量,因为刘备说的中山靖王是刘胜,那是西汉时候的中山靖王,东汉中山王都换人了。换句话说,你家王位都没了,还中山靖王之后呢!但没有王位继承不要紧,我出身高贵,王族,说出去可以当个噱头招人,不然你就一屁民还想让名士来投奔你?想啥呢,丢不起那人。另外号称王室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跟人吵起来别人不敢骂你祖宗。 张飞敢骂吕布三姓家奴,就是欺负人家吕布是寒门,瞧不起这种屌丝,只能给人卖身当奴的下等人,能打也不过是给人当狗,想骂就骂,你看吕布都不敢回嘴的,也只敢骂刘备这种没了王位继承的是大耳贼。再看看曹操,按《三国演义》说,“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这改姓家奴也能拿出来骂吧?十常侍可是当事人人都骂祸乱大汉的奸贼。但你看张飞和曹操敌对的时候也没敢提这事。为什么?因为他要敢骂这事,得罪的人可就多了,曹氏和夏侯氏盘根错节的,那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 吕布的出身连豪强都不如,真正的草根,《三国志》里有个细节:“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请备于帐中坐妇黙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 吕布叫自己老婆出来待客,其实这应该是胡人风俗,胡人待贵客会让老婆出来招待以示尊敬。但刘备心里特别看不起他,因为大汉的正经大户人家,正妻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正妻还给客人斟酒,那是小妾、丫鬟干的活,太丢分了。谁跟你哥哥弟弟的,一股子低层习气。我,刘备,大汉的左将军,宜城的亭侯,大草原的卡丽熙,大汉的皇叔,你也敢称我为弟?回头白门楼就跟曹操说,这玩意宰了吧,不然他这对父宝具认你当爹你受得了吗?吕布被拖走的时候就十分愤怒,刘备!你个大耳贼!我还请你吃过饭! 吕布到死也没想明白,刘备为啥让曹操弄死他,根子其实就在当初他装逼要当刘备的哥。他要是四世三公的出身,刘备估计还出去跟人吹呢,我跟人家四世三公的出身谈笑风生,人家还认我做兄弟。但是吕布一介屁民,上来称兄道弟的,刘备心里只会想:你这个来洛阳讨饭的乡下人,狗一样的东西,也敢称我为弟!要不是打不过你,早三拳干你脸上! 所以不是大户人家还真没资格称郡望,这是显摆出身的。关羽不是望族,他还真没资格在名号前面加个籍贯。 |
二爷不光会自称自己为关某,也会称呼你为匹夫。 |
关羽虽然高大威猛,但他真的是刺客 斩颜良,诛文丑都没过几招 之前的温酒斩华雄就更明显了,要的就是一个快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关羽的刺客打法,特地给颜良加了一个心理描写“恰欲问之” 刚想问名字就被砍了,你让关羽说什么? 罗贯中为了塑造关羽的刺客风格,描写了很多细节 比如青龙刀喜欢倒提,平时不爱睁眼,特别擅长忍耐 还有就是惜字如金 张飞明显是战士,他动不动就喊要战几百回合,关羽从来不说这句话,也不想跟对方持久战 赵云其实是重坦,七进七出不受伤,那是能扛,还耐力强 实际上关某俩字也都是不想杀人的时候说 想杀人的关羽,一个字都不说 给你一个眼神,你自己去理解吧…… |
很明显就是避讳,有一段文字给儿时的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瑜闻之,勒马便回。只见一人打着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 这段出自孔明三气周公瑾。虽然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才8岁,但是这里巨大的违和感已经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明明四路军马,为啥三路都是人名,偏偏关羽就叫关某? 光看这一段就明白了,只可能是因为避讳,关羽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来。 |
古人的习惯是,当别人问你是谁,或者你需要告诉别人你是谁的时候,最好是报全称,例如“在下赵云赵子龙”,为什么要这么报呢? 因为古人称乎他人的字表示尊重,轻易是不能称呼名的,曾经有个太后直接叫臣下的名字,人家装作没听见根本不搭理她,后来叫字人家才回应,这就是古人的规矩,权力再大也没有规矩大。所以你想跟人家沟通,得让人家有个称呼,所以要报字,这样人家才知道应该称呼你“子龙”。同时你最好也报上自己的名,因为为了表示谦虚,古人自称习惯用名,这样当你自称“云”的时候人家也知道你是在自称。 如果是敌人之间通报姓名,你大体是不想让人家称呼你的名来侮辱你的吧?你也不会跟人家谦虚自称名吧?所以也就不用报名,只报字就可以了,这点几千年没变过。 前面为啥要加个“常山”呢? 这玩意叫做郡望,常山是郡(国)名,常山赵氏是赵姓的一个“望”,一个姓可以有很多“望”,就是名门望族中的“望族”,又叫门阀,直到唐代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当时有“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一共有五个姓,但是两个李氏,两个崔氏,虽然同姓但不是一支,所以要用“郡望”分开,所以有了七个望。 常山赵氏是赵姓的一个望族,有多望呢? 常山郡原本是赵国地盘,被秦灭了之后改为常山郡,东汉设常山国,所以常山赵氏应该就是赵国王氏,确切说是嬴姓赵氏,在战国时秦始皇都不叫嬴政,而叫赵政,那时候有氏称氏,无氏才称姓,你说这个赵氏够“望”吧?秦灭六国之后中央集权,秦始皇有意打压贵族,于是统一姓氏,要么保留姓,要么把氏作为姓,那之后就只有姓氏合一了,秦始皇保留了嬴姓,后来就叫嬴政了。 但是贵族并没有被打压彻底,不让称氏,他们就转而把氏的功能通过“郡望”来代替,所以赵云为了说明白自己是哪家的赵姓就得加上一个“常山”的郡望,这样人家才知道,原来他是望族,这在东汉末年是极其重要的身份标志,除了曹操搞了个“唯才是举”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其他人但凡守点规矩还是要看门望的,所以赵云报“常山赵子龙”也合情合理。 张飞是幽州涿郡人,涿郡张氏并不是望族,但是张飞家有地有粮,刘备起兵时他算是个小股东,虽然算不上望族,但应该算得上是地方豪强,所以他不好称郡望,所以称自己是“燕人”,这地方战国时属于燕国,所谓“燕赵豪侠”,是民风彪悍的地方,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就有点像是说老子在燕赵大地都有一号这个意思。 赵云起初投奔公孙瓒是带着义从的,张飞跟刘备起兵讨伐黄巾也是变卖家财招兵买马的,这两个人显然都是有背景的,但是关羽有什么呢?他啥也没有,自己是犯了法逃到涿郡的,基本就是老哥一个,纯粹属于技术入股,所以他不称郡望也不称哪的人也正常吧? 我把300篇干货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
赵云带的是郡望。 常山赵氏绝对牛逼啊。倒推汉初,南越王赵佗就是他们家出来的。 张飞是燕地范阳郡涿县小豪强。 所谓豪强,其实就是和政权不沾边的地主,略等于黑社会,京海高启强那种。他不够资格带郡望。涿县归范阳管,范阳的郡望只能姓卢。 范阳另外有两个例子。张良的子孙,犍为张氏的分支就在范阳,比如西晋司空张华。他就没自称范阳张氏。还有一家姓祖的,两汉十世孝廉出身,西晋祖逖也没自称范阳祖氏。可见张飞肯定是不够资格带郡望的。要是带个县望,涿县张翼德,好像气势上有点low。所以桓侯干脆就倒推先秦,报了个燕人。显得自己比范阳卢氏还牛的样子。 关羽嘛。。。 河东解县通缉犯。。。 不报关某还能报什么? |
如果按三国演义来看,刘关张初遇时候的社会地位, 刘备是落魄的宋子豪, 张飞是发达时候的高启强, 关羽就是白宝山。 |
二爷这个辨识度高到什么程度? 就这么说吧,你把历史书里所有人切一块脸皮下来 最黑的未必是三爷,因为有包公 最白的未必是云妹,因为周瑜也不错 但最红的一定是二爷 修正:刚看了一下三国志没写关羽红脸,就这样吧懒得改了 |
额作者不敢写。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关羽的地位在那时已经上升到极高。 |
看到好多人说避讳,其实这个说法不正确。 刘备请诸葛亮的时候,自报家门:“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门童直接一句话,记不住这么多人,刘备就说:只说刘备来访。 斗将自报家门,一般都是早期说书人每天在茶馆酒楼讲段子的时候,为了区分敌我人物关系,刻画人物形象,让听众明白谁是谁。 而自报家门的这种方式,也是在各种历史书籍里都有记载。 古代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加上出生地,姓名,什么家族,什么出身,或者自己当什么官或者父亲当什么官。很多甚至会扯到祖宗十八代。 平时日常交友,还会给对方塞一张名片,登门拜访还会事先让书童送一张拜帖,请人做客也会给客人送一张请帖,上面都会有名片自我介绍。 其实,关羽正确的自报家门的说法,应该是 吾乃汉寿亭侯关云长。 毕竟汉寿亭侯可是汉献帝亲自封的,含金量杠杠滴,比河东关羽可响亮多了。 关羽斩文丑的时候,玄德慌忙骤马来看,隔河望见一簇人马,往来如飞,旗上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七字。 而且,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就是这么自报家门。 不过自报家门是汉寿亭侯关某。 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 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 唯一一次自报家门官职加全名,就是吓唬孙权。 “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 |
你在网上搜搜伟人的名片,只印着名字 |
![]() |
你再搜搜旅长的名片,还印上了职务 |
![]() |
|
我出门拿个LV,会有人觉得是假的,或者是攒了半年的钱才买来装逼的 马云出门穿个布鞋,有人说加了黑科技,有人说富贵不能淫,没人说他穿假的,是穷逼 |
![]() |
|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你只说刘备来访 …………………… 后来大家就吸取教训了。 |
字一般是他人称呼用的,表示尊敬,你看看赵云和张飞是在什么时候用字自称的 赵云七进七出的时候 吾乃xxxxx 张飞对阵喊战的时候 吾乃xxxxx 都是一种战场立威的表现,生活中就不会用字自称了,吕布也是说 布飘零半生,不会说 奉先飘零半生,除非是战场上威吓敌人。二爷自称关某,说明他比较礼貌,哈哈哈 |
这就是一个生僻姓的好处了 想象一下张飞拦住敌将 “张某在此,下马受死” “你就是张辽张文远?” “啊呸” “河北张某在此。” “河北四庭柱果然相貌,玛德你这环眼贼是谁” 在想象一下赵云 “来将可留姓名” “在下赵某” 这他妈就很抽象啊拜托 曹操:“此将晓勇异常,不得不尝” 入夜,夏侯惇带来了赵昂,赵值,赵俨,还挖出了十常侍赵忠的骨灰 而对面一个彪形大汉自称关某,你总不能说他是关靖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你近期在小红书上见过哪些中外文化差异? |
贾政对于小姨子长期住在自己家里是什么态度 |
你们有没有刷过很智障的小说情节?说一下哈 |
有没有好看的复仇文? |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
广西的省府为什么放在了不是很出名的南宁? |
生活在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是什么体验? |
广东佛山一公司三名员工工作期间讲粤语被公 |
为什么小龙女不杀强奸她的那个人? |
如何看待日本“学者”岡田英弘的“古代汉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