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感觉现在大家都喜欢黛玉胜过宝钗呢?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感觉现在大家都喜欢黛玉胜过宝钗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钗黛二人我都很喜欢,感觉宝钗情商高很好相处,黛玉则真性情,比较真实,。但最近看一些评论,感觉大家都不太喜欢宝钗。
史湘云杏癍癣犯了,想跟薛宝钗要点蔷薇硝。
薛宝钗:我的都给宝琴了,黛玉有好多,我也一直想找她要,今年我没得杏癍癣就忘要了。
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
宝钗道:“前儿剩的都给了妹子。”因说:“颦儿配了许多,我正要和他要些,因今年竟没发痒,就忘了。”
因命莺儿去取些来。
瞅瞅这段话多少破绽。
第一,为什么不能让湘云找宝琴要点硝?哪怕只是一小勺也能让湘云缓解几天了好吧,湘云又不是全身都抹。
第二,既然薛宝钗号称自己有,为什么她还打算跟黛玉要?
第三,湘云把薛宝钗当最好的姐姐没有之一,薛宝钗也总说担心不能照顾所有人(“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那按她这份豪言壮语,她叫丫头去买点硝来给最喜欢自己的小妹妹湘云用,难道是很难说出口的事吗?
要知道在蘅芜苑薛宝钗是主人,史湘云是奔着这份友情高高兴兴住进来的,作为主人,招待客人难道不是最基本的礼貌吗?
哪有叫好姐妹贡献东西来帮自己招待客人的?
哦好姐妹不计较,薛宝钗就不觉得自己这么干很亏欠好姐妹了?
第四,薛宝钗不久前把全部蔷薇硝都给了宝琴,难道就没想过史湘云也会犯杏癍癣??
……可见:
一,好姐妹想用薛宝钗什么东西,薛宝钗第一反应是不能从自己家出,而是拿别人的来借花献佛,她已经拿习惯了。
二,薛宝钗根本没有她号称的那么关心好姐妹。
三,看到好姐妹有好东西,薛宝钗下意识就想要来自己用。
四,虽然吝啬成性,占便宜成习惯,她还要各种掩饰各种包装,把自己吹成慷慨大方关爱姐妹的热心大姐。
这就对了。因为这就是曹雪芹试图传达给你的世界真相。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一类人:嘴上总是说着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但是荣誉金钱莫名其妙就全都到了她那里。
或者是这样一类人:你刚到单位,吃饭她会叫你,怕你落单。团建她会cue你,怕你尴尬。平时还有事没事,给你带些热栗子,暖手宝之类的。你觉得来到这个公司,遇到这样的大姐姐同事简直太好了,于是跟她如胶似漆无话不谈。直到某一天,领导把你叫进办公室,质问你你背后诋毁领导的话。你死活想不通,除了大姐姐,你明明跟谁都没说过呀。
又或者是这样一类人:平时对你嘘寒问暖,用一些不值钱的小饼干小零食拉近和你的距离,还很会在不用掏钱的细节上让你感觉到被尊重和关照。你高兴极了,也对她付出真心,什么话都想找她说时,她却总是淡淡的,似乎觉得你很傻,有点不耐烦。但是每次班干部投票、国奖投票,如果你没有投她,她就再也不可能理会你。
同组的同学,当你问他明天除夕的组会还去不去时,她说没意思,要远着导师这种push怪。可是真到那一天,你发现只有你傻乎乎地应付,而她大放异彩。
又或者是这样的领导。他们说话永远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理想和纯洁永远挂在嘴边。你一直是相信的,其实,他自己也是相信的,甚至会慷慨激昂地讽刺一些黑暗现象,真的很像一股清流。直到他损公肥私、结党营私的行为被查处,你才恍然发觉,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他。
其实,他也从未敢直面自己的内心。一次次对污浊的社会退让,为了内心庞大的热毒般的欲望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说一套做一套、陷害推诿,但他总是在自我安慰,总以为只要保持那点愤世嫉俗,他就还是那个天真热诚的少年。
实际上早就堕落成为伥鬼。
世界并没有因为你内心那点从未付诸行动的“纯洁”原谅你。也永远不会原谅这种人。
当然,钗粉会说,虚情假意又如何。我就是看重宝钗这种实际的帮助,哪怕是蝇头小利。林黛玉的真心真意又没有物质利益,可见没有p用。恋爱脑已死,大女主万岁。
钗粉会说:这就是大女主。这就是菩萨在普度众生。至于宝钗跟你要更大的利益回馈这件事,这是大女主的野心。宝钗不愿意给你情感回馈这件事,这是淡极如月的出世叛逆透彻。宝钗为了拉近和领导的距离出卖你这件事,这是你太敏感,宝钗只是为了不让领导尴尬,随口找了个话题,如果你用肮脏的心肠看待她,那你就是东郭狼。宝钗陷害人,污蔑金钏也可以洗白,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女主要是没有这点手段,和那些咸鱼恋爱脑有什么区别?再说了,当事人一个不在一个死了,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伤害啊?
是的。当高育良饮下高小凤喂的那杯糖水时,他也认为,他不曾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所以当他堕落到黑暗底层时,依然能厚着脸皮大谈d性原则。就像宝钗依然在内心深处保留着清冷的雪洞。so?这样jw就不抓他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人说大叛逆者总是以驯服的姿态出现。呸!我说大虚伪者总是以真建制派的面目出现。真窃国大盗总是以仁义君子的面具出现。动动手指的反抗你都不愿意,敌人还没打过来你就先滑跪,好比为了功名富贵带着皇军进村还自怨自艾“其实我真的不得已,我是一个纯正的种花人”,这到底还有什么脸面谈“大叛逆”??
这就是曹雪芹的深刻,真假不是样板戏里一目了然的东西,真总是顶着万众诟病的压力出现,假总是披着温文尔雅苦口婆心的善良面具出现,让你难以分辨。而我想说的是,一部名著的格局,绝不会和某些憨钗粉一样。真和假是名著永远的主题,生活中有那么多虚情假意,如果名著也赞扬这种东西,这种犬儒、中庸、妥协、保守的生活方式,它如何指引人类上升?何以成为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角,为什么不是其他对规则俯首称臣的贵妇?难道这些贵妇心里,没有痛苦挣扎、愤世嫉俗、纯洁善良、乐于助人的一面?可她们选择了屈从。所以作者拒绝选择她们,而是把所有的话寄托在了安娜这个真正敢于付诸实践的人身上。哪怕她被所有人评价为荡妇。可是,作者爱她对自由的追求。这一点“真”,值得过万种虚与委蛇的“假”。
当你看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时,你才读懂了红楼梦,也看透了生活中很大一群人的画皮。
83版的剧有一幕特别扎眼。
宝钗赖在薛姨妈怀里撒娇,黛玉说:姐姐在外面处处体面,回了姨妈这里还是个孩子呢
她甚至唯一一次秀母女情,是在孤儿面前。
年纪轻,头脑单纯的时候读《红楼梦》,很容易被表面那些假语村言骗过去,觉得宝姐姐真是个肌骨莹润,随份从实的大家闺秀,既性格开朗,又博学多才,还能处处结交好人缘儿。
这种认知会跟随读者很多年,除非是阅历增加以后,再次重新读《红楼梦》,这时才会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去判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薛家并不是贵族,就是个开当铺,采买杂料的商人,虽然护官符上说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给人的感觉好像挺财大气粗,可以和其他三家并驾齐驱的样子。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公侯伯子男,贾家是老大,史家紧随其后,王家又差了点儿,因为贪钱把次女许给了开当铺的薛家,让薛姨夫也实现了人生阶级的跨越,可是婚后却在家里抬不起头来,最后成了气管炎,早早就提前下线。
虽然宝姐姐张口闭口就是“咱们这样人家的女孩子如何如何”,好像她借住在大姨家里,自己也跟着成了千金小姐一样,可是人家黛玉湘云和三春才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她并不是。
宝姐姐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拼命上下讨好,四处收买人心,想通过这些手段来展示自己并不逊于真正千金小姐的风范。
可是她的出身限制了她的眼界,以为贵族老夫人也跟乡下老太太一样,爱吃甜烂之食,喜热闹戏文,结果人家老太君表面上笑眯眯,好像很给她面子的样子,其实心里根本不买帐。
不仅不买帐,还要拿这个脸大的姑娘开涮: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我们家四个女孩全不如宝丫头!
哈哈,宝姑娘,开心不?老太太夸你呢,说自己家里四个女孩全不如你(胆大心细脸皮厚,出身低微没规矩,野心勃勃拉郎配,惹人笑话成炮灰)。
不但主子阶层看不上她,那些奴才阶层也没人拿她当回事。
前脚刚沾她的光,承包了花花草草,后脚马上就对着她的丫鬟一顿疯狂输出贴脸开大。
她的那些大方懂事和小恩小惠手段,在贾府这种阶级分明的豪门里根本吃不开,人家也不会欣赏她的那一套寒酸节俭人设,贵族豪门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矩。
贾家当时就算再走下坡路,也不是她这种家里开当铺、卖棺材板和花圈的商贾之女能融入进去的,她大姨先是拿她当对抗自己婆婆的工具,后面又拿她当血包,却从来没有真正的心疼过她,更不可能瞧上她这个破落商贾出身的外甥女。
宝姐姐的“青云之志”让她在贾府多年活成了一个笑话,虽然一天到晚的瞎忙活,可是却并没有获得过贾府主仆的认可。
而黛玉跟她正好相反,这个聪敏率直的小姑娘不假正经,不一天到晚说教给人家当爹,不卖弄色相绣肚兜、露膀子,也不一天到晚跟个密探似的围着金玉良缘转。
但是人家虽然不夸夸其谈显摆自己的管家才华,却能把整个潇湘馆治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也没出现过什么吃酒赌博方面的丑闻。
人家也不会自降身份去讨好拉拢丫鬟婆子,真正的千金小姐是不会和自己的丫鬟婆子打成一片的,只有土财主家的大婆才会妄图小惠全大体,通过沽名钓誉和稀泥的办法来管家。
真正的淑女也不会听墙角造谣,更不会拿亲戚家的老祖母跟她的孙媳妇做比较,那是很失礼的行为。
宝姐姐,难道你是太想进步了,所以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吗?
除了出身低微,眼界见识有限以外,宝姑娘的人品和管家能力,也都跟真正的大家闺秀相差甚远,黛玉和探春都能随便秒杀她。
就连她最看不上的凤姐,在管家这方面也要甩她十八条街,宝姐姐出生在商人家庭,见识到的都是锱铢必较,高买低卖,以最小成本撬动最大利益的那一套。
她并不知道豪门里的人情世故和迎来送往是什么样,也不明白豪门里的奴才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为她所用。
她在理家时的表现看着好像挺像那么回事儿的,但其实都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那一套,最后把园子治理得一团糟。
以前之所以她比黛玉的口碑好,是因为大家都被她表面上的人设烟雾弹迷惑了,以为她真是个大方随和,独立上进的好姑娘。
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以前那些被蒙蔽的读者们纷纷都纳过闷儿来,看清楚她不过就是个爱往自己脸上贴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爹味绿茶。
书里有一句对她的真实评价,说她比自己的亲哥哥强十倍。
其实,真实的宝姐姐就是这样的。
主要是我自认为是个笨人,没啥心眼的。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
我都怕遇见薛宝钗、袭人这样的“知心大姐姐”,“好人”,“完美”同事。
当我影响到她们利益的时候,
我可能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甚至到死的时候,还觉得,她是好人。
这事儿吧,因为绝大多数80以后出生的人,都经历过一个特别恶劣,但被上一代人视为习以为常甚至很是正义的事情——
一种广泛的,试图通过反向的社会评价去改变具体的某个人或者群体。
再通俗地说,就是“不厌其烦地通过批评和打压,试图让年轻人回应他们的期待”。
于是乎,在年轻人懵懂叛逆的青春期里,在所有人都苦大仇深地试图让你沾染上一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精英老黄牛气质时,在每个比你大的“过来人”都试图用他们不知所谓的意念和无聊无趣的油腻经历侵犯你的精神世界时,
有一个人,哪怕是小说中的白月光,她告诉你说——
“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你是你,而不是你之外的任何东西。”
“你这辈子的任务是成为自己,而不是回应别人。”
南无三,这样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不爱呢?
是因为没有仔细看书的人在瞎评论。。。又受到八七版影响。
红楼梦写的其实是家族衰败,是闺阁趣事(也就是女子之间的交往),而根本不是爱情故事。都是主要要搞清楚人物关系,但是现在的人都搞不清楚人物关系,看书又掐头去尾。所以就会糊涂了。。。
比如说,贾母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而宝钗依贾母喜欢的说,就说她是讨好贾母。其实这是薛宝钗客气,而就不是讨好。。。
因为过两天是薛宝钗过生日,而贾母要给她过生日。
一开始说了,王熙凤和贾琏说要比照林黛玉过生日的规格,然后再添一点。
二十二回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什么话?”凤姐道:“二十一是
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
理过了,这会子倒没有主意了!”凤姐道:“大生日是有一定的则例。如今他这生
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
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样给薛
妹妹做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这个也不知道!我也这么想来着。但
昨日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算是
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儿了。老太太说要替他做生日,自然和往年给林妹妹做
的不同了。”贾琏道:“这么着,就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么想
着,所以讨你的口气儿。我私自添了,你又怪我不回明白了你了。”贾琏笑道:“罢!
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
下。

贾母是私人又给薛宝钗多添了二十两,然后把王熙凤叫过来交代她怎么办酒戏。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捐资
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备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
作生日,不拘怎么着,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席呢?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
花费几两老库里的体己。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们赔
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累我们。老祖
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
些东西只留给他!我们虽不配使,也别太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呢?”说的
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
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就和我啊的!”凤姐笑道:“我婆婆也是一样的
疼宝玉,我也没处诉冤!倒说我强嘴!”说着,又引贾母笑了一会。贾母十分喜悦。
到晚上,众人都在贾母前,定省之馀,大家娘儿们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
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
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
人皆有随分的,不须细说。至二十一日,贾母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
出的小戏,昆弋两腔俱有。就在贾母上房摆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
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馀者皆是自己人。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
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听那
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
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叫一班子,
也叫他们借着咱们的光儿。”一面说,一面拉他起来,携手出去。

这里在讨论的是薛宝钗生日宴应该怎么办。。。
贾母和薛宝钗就没有血缘关系。贾母是薛宝钗阿姨的婆婆。
和这个相对,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妈妈的妈妈就是贾母。一个外婆或者外祖母给外孙女庆祝生日是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你过生日,你姨夫的家族和你阿姨的婆婆出钱给你过生日,这是非常少见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基本碰不到这个事情。只能说明贾母心情很好,喜欢热闹,也喜欢薛宝钗。
我这么说吧,贾母和薛宝钗的关系和贾母和邢岫烟的亲戚关系差不多。薛宝钗是贾母二媳妇姐姐的女儿。邢岫烟是贾母大媳妇哥哥的女儿。如果贾母不喜欢薛家和薛宝钗根本没有必要和她们多应酬。
而这个时候薛宝钗说自己喜欢贾母喜欢的菜,点的也是贾母喜欢的戏,这是她客气。。。因为这是非常远的姻亲。
并且薛宝钗“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贾母喜欢是觉得薛宝钗是个懂事,不贪别人便宜,会照顾别人的孩子。
这里“贾母更加喜欢”是原文。为什么一堆人都像是不认字一样瞎编。。。
还有一句,“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的,不须细说。”也就是说,计划生日宴菜单的第二天贾母还送了衣服和玩物给薛宝钗。而王夫人、凤姐、黛玉等都有送及笄礼物给薛宝钗。
而且贾母还特地把史湘云留下来,让史湘云也可以参加薛宝钗的生日宴,而史湘云也拿了针线活计送给薛宝钗。

  且说湘云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
再回去。”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件针线活计
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麻烦认一下字行不行。没有说贾母不喜欢热闹戏。写的是凤姐“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也就是贾母喜欢热闹戏更喜欢插科打诨的喜剧。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
《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又让薛姨妈,薛姨妈见宝钗点了,不肯再点。贾母便
特命凤姐点。凤姐虽有邢王二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
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先点了一出,却是《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
命黛玉点,黛玉又让王夫人等先点。贾母道:“今儿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
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儿的唱戏摆酒,为他们呢?他们白听戏白吃已经便
宜了,还让他们点戏呢!”说着,大家都笑。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
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因为这个宴席主要是贾母和贾家出钱办的宝钗的生日宴,所以贾母先要薛宝钗点戏,然后再让薛姨妈点戏(薛姨妈是薛宝钗的妈妈)。然后再让凤姐点戏。凤姐是薛宝钗的表姐。而其他人都不是薛宝钗的血亲。所以这些人点完了贾母才让自己家人点。
而林黛玉的年龄低辈份也低,所以要让王夫人。而贾母说,这次办宴席就是让孩子一辈的好好玩玩的。让孩子们自己管自己玩,别管长辈。贾母在这里唱戏摆酒,不是为了让王夫人和邢夫人玩。
也就是说,这里除了贾母让了让薛姨妈点戏(实际薛姨妈没点),就没有任何长辈点了戏。贾母自己没点,邢夫人,王夫人,薛姨妈都没点。。。但是薛宝钗和凤姐都是依着贾母喜欢的点戏的。
薛宝钗第一次点的是《西游记》。而凤姐点了《刘二当衣》。
然后是林黛玉点了戏,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轮了一圈,所有小辈都轮到之后,贾母又让薛宝钗点戏。薛宝钗才又点了《山门》。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山门》。宝玉道:“你只好点
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排场词藻都好呢。”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更不知
戏了。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
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
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便念给他听道: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
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把嘴一撇道:“安
静些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
戏,到晚方散。

薛宝钗根本就不是讨好贾母,就是客气。。。
八七版基本不看旁白。而贾母把王熙凤叫过来,多给她二十两银子,叫她办生日宴,而薛宝钗客气这段就没拍。
而宴会的时候又没提醒这次虽然是薛宝钗的生日,但是是贾家出的钱。
还没拍贾宝玉“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像是发疯的行为,所以林黛玉讽刺贾宝玉装疯就不好笑,而是林黛玉尖刻了。。。
因为高鹗续书把很多人改得面目全非,搞得贾母好像是狼外婆,王熙凤是拆散宝黛的幕后黑手,薛宝钗是暗中抢人姻缘的心机婊。
然而大部分人第一次看的都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后四十回不是原书。属于拿着起点的哈利波特同人小说,对J.K.罗琳的《哈利波特》的人物形象进行评判。
由于高鹗这么一发挥,导致曹雪芹试图塑造林黛玉——薛宝钗势均力敌的形象关系被破坏了。如果大唐双龙传的后四分之一丢失,续书把师妃暄写成一个关键时刻下黑手的恶毒女配,那师妃暄——绾绾的势均力敌形象关系,也会被破坏。
因为宝姐姐虽有好心,却不是好人,为了生存,她什么都做得出来,这是她和林妹妹最大的区别,宝姐姐就是注定摔得粉碎都要去做的那种人
黛玉生你气给你脸色看是放在脸上的,
宝钗她什么时候阴你你都不知道。
喜欢林黛玉的人多过喜欢薛宝钗的人,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正面原因和一个负面原因。
正面原因:
林黛玉的优点非常难得可贵,缺点只是瑕疵能够包容,有很清晰的成长线,更真实,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共情。
林妹妹目下无尘,可她慧如天才美如天仙,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林妹妹过于敏感,可她因此感情细腻反应极快,诗词透着别样心思清新脱俗。
林妹妹多心小性,可她不绿茶,对人不满当面说,自己错了马上认,不记仇。
林妹妹嘴上刻薄,可只要她刻薄的对象不是我,那就是我的嘴替啊!
而林黛玉最大的优点表里如一至真至诚善于自省,非常难得可贵,和她交往简单舒服。
总体而言,林黛玉有小毛病没大问题,小毛病反而让她真实鲜活立体,嘻怒笑骂皆佳人。


林黛玉的成长线,包括她本人的成长,友情的成长,以及爱情的成长。
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放心到放心。
从开始送宫花怼周瑞家的,到后来笑着打赏送燕窝的婆子,可以看到林黛玉本人的成长。
从开始斗嘴吵架,到后来中秋联句,可以看到林黛玉史湘云友情的成长。
从开始怀疑薛宝钗藏奸屡屡刻薄,到后来金兰契,可以看到林黛玉薛宝钗友情的成长。
从开始吃醋小性,到后来你放心,可以看到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的成长。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跟着林黛玉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犯错,一起成长。
相对优缺并存慢慢成长的林黛玉,薛宝钗一出场就已经成熟得近乎完美,没有成长的空间;表现得好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但有些细节又让人觉得不对劲儿。
比如薛宝钗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史湘云不认识的字她认识,林黛玉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王夫人不知道的药铺猫腻她知道,贾宝玉写螃蟹诗她能合咏讽刺官场,贾探春管家改革她能考虑到人情世故潜规则,贾惜春画画她能提供用具清单......
细细一想,十五岁的薛宝钗,不像林黛玉有过正式的进士老师屋子里满架书,不像薛宝琴随父母走过三山五岳,不像史湘云和南安太妃都很熟,不同场合劝过黛玉湘云宝琴香菱女儿家诗词不是正业,自己房中不过放着两本书,她是如何积累起渊博学识广博见识的呢?


比如贾母都爱薛宝钗稳重和平,当着贾母的面她装作没听见林黛玉讽刺她对别人戴的东西特别留意,一转头背着林黛玉在王夫人跟前对贾宝玉说林妹妹生气了你快去哄哄她……
比如薛宝钗表现得守礼端庄,可她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听小红坠儿说话而不是转身离开,偷听险些被抓时不是坦然承认而是金蝉脱壳,在贾宝玉睡着时单独守在一边绣肚兜……
如果做这些事的是林黛玉史湘云,读者不容易起争议,可薛宝钗不一样。
首先,原文用旁白判词清楚写了林黛玉贾宝玉两情相悦,史湘云贾宝玉没有男女之情,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感情却没有旁白定论。
其次,林黛玉的人设是脱俗小仙女,史湘云的人设是豪爽女汉子,薛宝钗的人设则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蘅芜君子停机德,经常提醒他人守规矩,自己却不守规矩就很违和。
有些读者觉得薛宝钗完美无缺,有些读者不免觉得薛宝钗虚伪双标。
喜欢或不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没问题。
说喜欢或不喜欢林黛玉或薛宝钗就是没读懂《红楼梦》,有问题。
只有作者才有资格评论读者是否读懂了作品,可惜《红楼梦》作者已经作古。
背诵原文是文学客观题,可以有标准答案,精确到标点符号。
解读原文是文学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无论是脂砚斋畸笏叟还是周汝昌刘心武白先勇欧丽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红楼梦》。


负面原因:
被部分红楼解析和戏剧影视作品误导,以为薛宝钗是林黛玉贾宝玉的绿茶小三,对钗黛形成刻板印象。
钗黛刻板印象:林黛玉代表诗歌和远方初心和梦想,薛宝钗代表现实和世俗房贷和口粮,喜欢林黛玉是脱俗,喜欢薛宝钗是庸俗。
刻板印象的出现自然有它的道理,只是过于简单粗暴。
我的理想,是与现实妥协的同时不忘初心和梦想,适应社会的同时不忘诗歌和远方。
因此,我喜欢林黛玉,理解薛宝钗。
我喜欢林黛玉的感性,理解薛宝钗的理性。
我喜欢林黛玉的浪漫自由精致,理解薛宝钗的现实冷静简约。
我喜欢林黛玉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理解薛宝钗克制自我与现实妥协。
我喜欢林黛玉的我爱你爱的就是你无论你什么样我都爱你,理解薛宝钗我爱你我就要帮助你把你打造成理想的你。
我喜欢林黛玉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不为主流而改变自己,理解薛宝钗主流要我什么样我就变成什么样得到主流认可。
钗肥黛瘦,牡丹芙蓉,钗德黛才,高士仙姝。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踩一捧一,大可不必。
建议只看过红楼戏剧影视网文解析的云读者,认真读一读《红楼梦》原著。
与薛宝钗相比,和林黛玉共情的门槛低,审美门槛也比较低。
共情门槛低:曹雪芹偏爱林黛玉,所以全书都是亲自下场,亲自为林黛玉卖惨,他的原意本来就是为林黛玉争取更多和她共情的读者,所以和林黛玉共情的门槛,本来就被作者故意设置得很低。
但是曹雪芹只从为林黛玉好的角度出发,没想过读者的普遍人性缺陷:那就是林黛玉在命运悲惨的同时,是真的具有真实才情,另外还有稀世美貌,这三者共同凝聚成林黛玉“惹人怜爱“这个结论,只有这个结论站得住脚,那么林黛玉式的“顾影自怜“也才站得住脚。
但是世人普遍的人性缺陷:——大都爱“顾影自怜”、“怨天尤人”的同时,却往往并无真才实学,也无稀世美貌。
世人大都有着这样的缺点,那么遇见了林黛玉这样典型的“自爱自怜”的形象,那么自然很容易在潜意识里因为觉得自己和林黛玉很像,从而代入林黛玉、共情林黛玉。
这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读者自己的缺陷,造成的对林黛玉的共情门槛低。
审美门槛低:我们只说对林黛玉性格的审美,绝大多数喜欢林黛玉的读者都爱夸林黛玉的“真”,然而她们不明白,人性的复杂瑰丽,绝不适合用“真假”来形容,“真假”这个词太简单、太原始了。
或者换句话说:
林黛玉作为天资过人的人,“真假”只是她身上再简单不过的属性,和她有两只眼睛,一只鼻子一样,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
真正天资过人的人,他既能真实,也不排斥虚假,因为他天资聪颖,所以随心所欲,并不像某些愚顽死板的读者一样,觉得说他真就是对她的最高褒奖,说另一个人假,那么这个人就是小人了。
真的,用“真假”这个简陋的标准来评价红楼里的女性角色,只能说明大多数读者们的天资天赋,远不如这些角色。同时也说明了这些读者的审美水平,真的不怎么样。
另外许多喜欢林黛玉的人是喜欢林黛玉聪明外露、言辞锋利,但这些人就恐怕很难理解藏巧于拙这一行为的美学意味,那么她们对于同样聪明的曹冲,却惨死在没那么聪明的曹丕阴谋下,想必是耿耿于怀的。
但只有领略到“藏”这个字的智慧,才可能领略到“藏”字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而薛宝钗就是“藏”的代表,同时之前我们说了,“真假”不适合评论红楼里的女角色,同时“藏”更不代表“虚假”。
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赞扬“藏”,但是许多林黛玉爱好者,却偏偏把薛宝钗的“藏”当做是虚伪。
所以我说,和薛宝钗相比,林黛玉的审美门槛比较低下。
而薛宝钗我就不过多论述了,因为很多读者对她的理解根本就没入门,没办法多说,我只说这样一句:想要理解和领略这个角色的魅力,你至少得能领略到“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话的真意。
——————————
这篇回答并非是说所有林黛玉粉丝的审美等品质都下限低,我当然相信有审美水平很高级的人依然选择喜欢林黛玉。因为说白了,下限低不等于上限也低啊。
不过的确,我贬低的林黛玉粉丝甚多,所以她们在评论区跳脚得很明显。
但好笑的是,这些人连喷答主都显得那么软弱无力、那么无能。
不也更从侧面说明答主的论点:喜欢林黛玉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什么样的无能之人都能喜欢。
怎么可能,在一个比清朝还热衷搞仕途经济的时代,喜欢黛玉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清朝的士大夫还会对为了搞钱和当官而趋炎附势,放弃独立人格的人鄙视不已,虽然他们自己也不是啥好东西。而今天的人就更是直接了,压根就不讲人格独立,追求道德品行这种东西,都是谁有钱谁正确,金钱就是这个时代评判一个人的唯一价值观,被这种价值观浸入骨髓的一代人会越来越喜欢黛玉,想想也不可能啊!
说明看书的人,一代比一代聪明。
真正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喜欢林黛玉的并不一定比喜欢薛宝钗的多,而且贾探春和史湘云也同样备受读者青睐。这里特别想谈一谈林黛玉粉丝所推崇的品质——“真”。
林黛玉的“真”并不值得我们盲目赞美,因为“真”只是一个抽象且模糊的概念,并非深植于每个人人性中的核心、永恒不变的内容。
对“真”的深入探讨,会引发一系列难以确切界定的问题:我们的真实自我究竟是什么?它是随社会环境、文化熏陶及个人努力而不断变化,还是具有某种恒定不变的特质?再者,即便我们自称真诚,这种真诚也难以完全摆脱社会规范、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真实性成为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若仅以“真”作为评判标准,可能会片面理解人性,甚至误导人性,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性的真正价值。
那些强调“真”(真性情)的人,往往从自然、生理角度出发,认为只要符合自然规律、生理需求,所言所行便是“真”。然而,这种观念实则将人贬低至动物层面,或将人固定在婴儿般的原始状态,拒绝成长和进步。
如果只有一个人,像流落到荒岛上的鲁滨逊,没有任何别人在场,你这一个人倒确实可以“恣意妄为”。但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非生活在孤岛上,尤其是像林黛玉(晴雯),都生活在居住极其密集、交往极为频繁的大观园这个超级熟人社会之中,人的言行必然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因此,一个人的说话和行为,不能不考虑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有话就说,有屁就放,这种所谓的“真”真的值得赞美吗?恐怕并非如此。这种直接、粗俗的表达方式,虽然看似坦率,但实则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若将有话就说、心直口快、直抒胸臆,甚至任性恣情都视为“真”,那么这种“真”是否值得赞美,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可能无意中伤害他人,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尊重和体谅,并不构成真正的真实或真诚。真正的“真”,不应该是毫无顾忌地发泄个人情绪,而是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也兼顾到他人的感受和尊严。简单地将这些行为归结为“真”,反而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人性堕落。
许多黛粉(包括晴粉)所谓的“真性情”,很多时候只是关注自身感受,忽视甚至漠视他人感受的自我中心状态。“真性情”的行为往往“率性而行”,但“率性”并非总是褒义词,它常常意味着轻率、草率和粗鲁,往往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简而言之,“真性情”与“率性而行”都是未经锤炼、不加涵养的自我放任,表现出任性与随意。
与“真”紧密相关的是“自我”。而所谓的自然、生理、本能的“我”,只是“自我”中较低层次的一部分。我们为何要屈从于这个低层次的“我”,而不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呢?追求更高的“自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自我克制、顾及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怜悯弱者等,这些都是对人性的升华与提炼。难道一个仅顺应生理、本能的“真性情”,就能凌驾于那些经艰辛努力修炼出来的卓越人性之上吗?
现实世界中,不经历艰辛的付出与努力,便难以获得真正的回报与尊重。仅顺应本能、保持所谓的“真性情”,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并不能赢得无数的赞赏与尊重。过去一百多年里,由于伪个人主义的误导与泛滥,许多人误以为为所欲为的率性便是“真我”,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真”、“自我”或“真我”,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与修炼,去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层次与境界。
因为我是现代人啊。
黛玉是清贵干部子女,宝钗是法外狂徒妹妹。
没读原书,或者只知道片段的同时又看多了阴谋论,被影响的太深。带着答案找问题,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相信自己认定好的答案,你用原著反驳他就说是你没看懂这其中的深意,结果自己开始脑补然后大搞阴谋论。接受不了角色的复杂性,打小三浪潮的再兴起。
另外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的不是原著的黛玉,他们是把自己代入了黛玉,他们喜欢的维护的是披着黛玉外衣的自己。
不知道这个感觉是否是正确的哈,就问题答问题。
个人是第一次读红楼的时候,(很多字还不认识的小孩子时期)喜欢的角色就是林黛玉。然后在漫长的反复读红楼的过程里,反复复复爱上林黛玉。
但是对于薛宝钗,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观感——-对于人物的复杂性而言,懂得(或者至少自己有明确的人物认识,不一定对哈)薛宝钗比懂得林黛玉难得多。
不一定合适的比喻是:纯净的玉,我们很容易懂的她的纯净,而灿烂的金子,我们一时里总是被她的富贵迷了眼。
曹雪芹的写法,也使得宝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带着光环,最有趣的是,这个光环还是带着和林黛玉的对比的。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
看着这样的初步评价,我也会喜欢宝钗(不是读者的立场哈,而是书中上下人等的立场)
但是,这个评价,在书中,日后几乎句句有槽点,句句不落实,宝钗用自己的行动,彻底打翻了这个初始印象。
她品格端方嘛?给你写一个滴翠亭嫁祸。做不到慎独,哪里是真正恪守淑女规范的“香草美人”式的“君子”?
她行为豁达嘛?小说里写唯一当众骂丫头而且是自己客居的府上的丫头的,就是宝钗:我平常和你玩,你就真当我是那些没上没下的人吗,去找她去!这哪里的豁达,已经是没教养!骂丫头就算,还指桑骂槐起来,贾家哪个小姐“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呢?你若真豁达,对于贾宝玉将自己比作杨玉环,不该一笑了之装没听见吗?这装聋作哑要彻底啊。
对下人好吗?好的呀,把自己的旧衣服给人家穿,死了这个人就变成糊涂虫——你给糊涂人衣服穿,不是和她好,而是拍姨母的马屁啊。还帮人绣花作活计,是“敬爱”表哥的大丫鬟吗?呃,言语中套话的事情大概做了不少,不然怎么知道人家小红,一个二等丫头都算不上的人,“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人家主人不怎么认识的丫头,你从哪里了解的啊,袭人大姐姐说的吧?不想干的外人,表弟不爱读书,不喜仕途,你一个外三路的表姐去开口劝说,惹得怜香惜玉的表弟不等你话说完,抬脚走了,这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吗?
呃,连精明的王熙凤都误会了,我们读者先误会一阵子,可以理解的吧?
看清楚了宝钗的所为,假如我们不喜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嘴上做着淑女,行动却是市侩商人的美人,那么喜欢黛玉胜过宝钗,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个人是十分害怕这样的“朋友”的,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触犯了她的利益就立即踩我一脚啊。
普通读者的个人观点哈。






你自己已经说了,林黛玉给人感觉真,但真实的林黛玉不仅给人感觉真,她更有稀世美貌和才华
而人总是喜欢活的轻松恣意一点,所以自我代入林黛玉的人多,希望能像她一样,活的真实,不用戴着面具做人,太累!而林具有的优点,他们只能视而不见了,因为自己没有,但不妨碍他们也想像林黛玉一样。所以同人文里,总是还给林黛玉健全的父母,健康的身体,这样代入起来才能更爽。宝钗活的就累多了,小小年纪,要跟现在年轻人们讨厌的长辈们交流感情,周全礼仪,安慰不顶事的母亲。大家都不想累
希望有林黛玉一样朋友的人,更好理解了,本人优秀,还对自己不藏着掖着,甚至感觉她没什么进取心,不会跟自己争夺什么,不担心她对自己有害,就算没帮自己,至少无害,更何况还是个美女,但是,至于这么想的他们自己是不是对朋友,身边人都毫无戒心,坦诚相待,这就不好说了。宝钗总是让一部分人感觉会跟自己抢什么,吊诡的是,他们怕宝钗型的人跟自己抢什么,其实就是因为自己也很想要那些东西。有力证据就是同人文里,经常把宝玉扔一边,给林黛玉安排北静王或者其他顶级高富帅当伴侣,看,嘴上骂着别人现实,势利,实际上自己能做主时,立马巴高望上,尽挑最好的
希望有林黛玉这样恋人的人更更好理解了,长的好看,有才华,家里留了不少钱给她,最最关键的是她还不要求你上进,跟她在一起毫无压力,甚至不需要考虑什么未来,放现代她能养你
总之,人很多情绪的出发点说白了就是利己,很多虚拟人物讨人喜欢的点就是利他性强,不讨人喜欢的点就是利他性弱
因为
林黛玉是曹雪芹眨着星星眼写的
薛宝钗是曹雪芹捏着鼻子写的
就这么简单。
我感觉作者写林黛玉就是让读者喜欢的,否则谁看红楼梦呢,毕竟爱看“风月故事”的占大多数。
他要在这些风月读者里筛选一批能关注他的家族兴亡的读者,也就是不把红楼梦当爱情小说读的读者、也即喜欢薛宝钗的读者;我感觉这波人虽不多,但足够了。
筛选嘛,精品总是少数,其余都是袋装瓜子。
如果说读者从个人偏爱上选择喜欢黛玉,那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些答案贬低宝钗这个角色的人格,我不能苟同。
所以,就算类似的问题已经写过答案了,还是忍不住写出自己的观点。
群像,在史书中最常见到。
《红楼梦》的主旨是为闺阁立传,古往今来,真正意识到女性力量,将女性群像称为“传”的书。
可使闺阁昭传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童话故事”不可取,为什么公主非要等着王子来救命,公主为何不能自救?
等到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就会有人质疑,为何闺阁传记非要有情情爱爱呢?
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女人与战争,也可以没有情爱的。
但是作者也写了原因,因为大众爱看有趣的小说,不爱看理治的书。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所以作者就“挂羊头卖狗肉”(粗俗的说法了),“挂爱情的幌子”“家长里短的故事”讲“理治”的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就是对标“野史”,目的是“事体情理”,求的是一个“标新立异”。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作者开篇明义已经批评了历来的“野史”,更是强调有两种“野史”最不好。
第一是“风月笔墨”,“淫秽污臭”“坏人子弟”。第二是千篇一律的“佳人才子”,“淫滥”“小丑”,以至于“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
既然作者都这么用狠词,下狠手,批评了“风月笔墨”和“佳人才子”,还会有人认为《红楼梦》就是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是一个从旁拨乱的小丑,那作者不是抡起手来打自己嘴巴子吗?
那作者真正写的“史”又在哪里呢?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史书,记录的是朝代的兴与废。
《红楼梦》写的也是“离合悲欢”以及“兴衰际遇”,完全是史书的核心,但是这一部分却要读者“追踪蹑迹”,在原文的系统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理治”。
单就举一个例子,探春和宝钗一起改革大观园。
每当一个朝代想要复兴的时候,就要革故鼎新,但是很多革新都是失败的,而且付出巨大的代价,探春和宝钗的变革最终也是失败的,这就是春秋笔法。
至于喜欢黛玉,或者宝钗,这都是个人偏爱,但仅仅将《红楼梦》视作爱情小说就太可惜了。
作者写了贾府从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他困惑于如何使一个家族长盛不衰,借着秦可卿的口给出的建议也只是在规则下给一条退路而已。
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封闭的系统一旦形成必然走向灭亡,各个朝代如此,各个大家族也如此。
作者从史书中找不到家族的出路,所以会像《邯郸记》一样,反正怎么努力到头来也是繁华落尽,还不如修行,最终给宝玉也是一样的结局。
我们是推翻了封建社会这一制度,看《红楼梦》的时候就很清楚,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过上现代的生活,像唐宋元明清一样继续往下传呢?
《红楼梦》这本书,应该也仅仅是在闺阁女子中传诵吧,而后半部书,作者真正意图要显露,上高度的部分,被统治者销毁,目的也许仅仅是不让人们看清楚大家族的毁灭真相,便于统治。
以至于,这本书,前后分裂。
前八十回黛玉形象已经完成,故事也快完结,而宝钗的形象还尚未完成,故事也没有完结,无法真正刻画出来“山中高士晶莹雪”。
这也是我可怜黛玉,欣赏宝钗的缘由。
相比宝钗,林黛玉的个性更加鲜明,绝世容颜,令人艳羡,悲情结局,令人扼腕!
对于宝钗,绝大多数读者可能都不会太过关注。
所以《红楼梦》里,黛玉是绝对的女主角,宝钗跟她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无论西游红楼三国,讨论的关键基本都可以定义为——看电视剧的和看原著的对角色的理解不同。
本质上,90%以上的争论,都是因为其实两边人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人。
电视剧和原著的差异,就好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距那么大。
所以三国的争论最多,无非是因为讨论三国的其实分三种,分别是历史党,演义党和电视剧党。
现实中喜欢宝钗的人明显更多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
黛玉就是个“作精”
烦死个人
只有那种有点才华
但却愁肠百转 爱使小性 作天作地的人
才喜欢黛玉
谢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你近期在小红书上见过哪些中外文化差异?
贾政对于小姨子长期住在自己家里是什么态度
你们有没有刷过很智障的小说情节?说一下哈
有没有好看的复仇文?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广西的省府为什么放在了不是很出名的南宁?
生活在民族自治区的汉族人是什么体验?
广东佛山一公司三名员工工作期间讲粤语被公
为什么小龙女不杀强奸她的那个人?
如何看待日本“学者”岡田英弘的“古代汉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24 12:50:50  更:2025-01-24 12:59:0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