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石壕吏》中杜甫本人为什么不会被当作青壮年被「捉」走?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石壕吏》中杜甫本人为什么不会被当作青壮年被「捉」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明杜甫也是个人,流亡投宿到别人家,也能被征去打仗,为什么老翁逾墙走了,老妇还要舍身相救?天明了还可以轻轻松松与老翁道别。是因为杜甫是诗人么? 原文:… |
你以为的征兵:一群石壕吏拿着绳子,铐子:“那边有个男的,上啊!那边有个壮的,别让他跑了,那边那几个堵住了,拿绳子捆紧,别让跑了……”这不是征兵,这是撵猪呢。 实际的征兵:石壕吏:“哎,老王,开门,知道你在呢,上头的告示已经出了,你们这一伙都得去当兵,别躲了,躲的了初一也躲不了十五……” (门打开)老妪:“官爷,老王他不在家……” “不在家!李二后晌看见他回来的,不在家……又跑了吧……” “呃……又走了,急事……” “你也跟我这别扯这些,下次他回来直接叫他去报道,躲个屁,不看能躲过去不能!” “哎呀……官爷,我那几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了,现在有的死了,还有的大半年也没个信……家里就这么个老头子,身体也不好……” “你家有困难,谁家没困难?上头的征兵告示贴在那,咱村就差你这一户没法弄,你说咋办,总不能你困难就给你走后门,那不乱了套……” (争执良久后):“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从头到尾,有杜甫一毛钱关系吗? |
杜甫遇到了石壕吏…… 石壕吏:写诗那个,没你事,滚远点别耽误老子提人… 杜甫遇到国民党…… 杜甫:那年我在火车站上写诗,一个长官让我拿给他看看,我就举起来,他说看不清,让我举高点,我就举高点,他一把把我拉上车,给我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了国军了…… 只是抖个机灵,实际上杜甫之所以不怕也不会被抓壮丁,是因为,杜甫本来就是官员,只是降级了,石壕吏还没大胆到连朝廷命官都敢抓。 |
杜甫的诗里就有答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说自己: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作为有官职的“士人”,他可按国家规定免除赋税和兵役、劳役,算是社会的特权阶层了。 |
|
其他回答,欢迎移步: 步知春:诗词读多了,人会不会变得悲情、忧郁、敏感?100 赞同 · 21 评论回答 |
|
步知春:如何成为一个像苏轼那样的人?41 赞同 · 6 评论回答 |
|
|
高赞的大大已经说了,第一杜甫被贬也有官身,第二按册抽丁,夜宿的陌生人不在册。 你以为是国民党抓壮丁呢?管你是谁先捆回去充数再说(1939年双流县县长叶楷奉命去汇报修机场事宜,他一人上路平素又打扮朴素,就被抓了壮丁,秘书去认他,结果负责抓壮丁的差点儿把两人都灭口) 唐朝虽然是封建社会,当时虽然是安史之乱,也没有那么黑暗啊! |
石壕吏写的不是大马路上抓壮丁 而是正经的征兵 大马路抓壮丁这种事 不到烂到民国那种程度 一般政权还真干不出来 征兵是按照户籍来征的 户籍上的每一户人必须出一个人 而这一个人必须是这户人家的 从别处哪怕你抓一百个来 也不算数 也是没完成任务 因为每个人都有户籍 你在a地搞征兵工作 结果把隔壁b地户籍的人抓了一百个 那b地的征兵工作还怎么开展? 你是向长官交了差了 但被你乱抓人的隔壁村就交不了差了 本来你这边要交一百个 他那边也要交一百个 你们的长官总共需要2百个 才能交差 现在长官只拿到一百个 他也没法向他的上级交代啊 长官要罚他 他肯定先咬你啊 这样搞的话 整个体制就崩溃了 杜甫又没有在这户人家落户 为啥要抓他? 如果要靠路边抓壮丁来补充军队 说明正常的户籍制度已经崩溃了 抓壮丁只是看着惨 但其实效率非常的低 用脚趾头想想 大马路上你能抓几个人? 现在城市里一个小区至少有三千户 每户抽1丁 就是三千人 如果整个基层动员起来 几个街道 随随便便就能拉出好几万人 去马路上 得多长时间才能抓到几万人? 沦落到靠抓壮丁凑兵源的政权 说明它的兵源已经彻底枯竭了 一个政权没有兵马 没有税收 那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
《战争与和平》里,高大魁梧的彼埃尔自己跑到博罗季诺现场,跟灰色牲口们一起推炮车,士兵们笑话他:“您这样的老爷也来干这活吗?” 士兵们怎么认出彼埃尔是老爷的? 他是别祖霍夫伯爵,出门穿着礼服,戴着高礼帽呐。 |
征劳役也不是平白无故随便抓人交差的。 征劳役也有名单的,在名单的才征,不在名单的不得征。 杜甫不是本地人啊,当地官吏凭什么抓人??? 别说杜甫是官员,哪怕杜甫是看热闹的邻居,只要杜甫不在名单上,官吏也无权抓他啊。 因为这不是抓壮丁而是征劳役。 征劳役也有规律的,不是你在街上抓住一个人就可以的。 征劳役,是必须是按照户籍,按照规定来征的。 古代户籍制度极为严格。 你所属的户籍,决定了你的权利,你的义务。 征劳役,是一种义务,也是户籍对象明确的义务。 按比例是十户抽一,那就只有这一家被选中,其他人是不在范围的。 哪怕到了战争年代,要两户抽一,那也是一户抽中,一户不被征役。 官吏们,是到这一家,抓这一户人里的一个人服劳役的。 来之前,是有传票的,写好了需要服役的人数,住址。 需要到了地方和村正沟通,协调好才抓人的。 不可能无缘无故,抓一个陌生人服役。 如果真的可以随意抓人服役,那要户籍制度干什么??? 直接去街上抓行人就可以了。 编户齐民是很严肃的一件事。 |
这里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杜甫是官,可以免征,二则是因为唐代的征兵制度比较严格,随便抓壮丁来充数是行不通的。 唐代征兵——包括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征兵——的基本原则是,先征年轻人再征中老年人。在年轻人里,先征非独子,后征独子。在非独子家庭里,先征壮年,再征青年。 《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在《三吏》中的另一篇——《新安吏》中,杜甫这样写: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这里面说的“中男”指的是18岁以上、23岁以下的丁男。之所以说“次选”,是因为其他年龄的丁男都已经被征完了。在唐代,18岁是成丁的年龄。按照规定,“中男”是年龄最小的一批,只有到最后才会被征发。所以杜甫看到县里征发中男出征的时候,才会问一句“县小更无丁”?也就是,你们县里再也没有其他丁男了吗?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里说“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也证明了三点: 第一,唐朝是有着较为严格的征兵政策的,即便是在安史之乱中,在什么情况下该征什么兵也都有规定,所以杜甫才说“次选”中男来当兵。 第二,“府帖昨夜下”说明该唐代征兵的流程是上级部门会先拟定一个征兵的名单,之后由各级小吏再按照这个名单去通知到本人。而所谓“喧呼闻点兵”,则说明征兵的负责人会在士兵集合之后一一点名来确认本人是否到场。 第三,在“府帖昨夜下”的情况下,杜甫在第二天就看到了“喧呼闻点兵”,这就说明新安县的官吏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整了“中男”的征兵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即便是在安史之乱中,唐代政府的运作效率依然是非常高的。 同理,《木兰辞》里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是一样的情况。 如果石壕吏真的抓了杜甫,上官点名的时候怎么办?点完了名,然后发现现场突然多出来一个人……万一要是奸细,那可就惨了。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中的邺城之战,这场战役中唐军损失惨重,所以急需补充兵源。在四周的年轻人都已经被征发殆尽的情况下,自然要征发家里的中老年人。而在平时,部队里其实不太需要这种老年人。 《石壕吏》虽然将户主称作“老翁”,但结合“唯有乳下孙”,也就是孙子刚刚吃奶的情况来看,再结合唐朝人的平均结婚年龄,这个老翁的年纪或许还不到50岁。按照唐朝的征兵政策,这样的人也是符合要求的丁男,只不过因为年龄原因不会被优先征发而已。 杜甫说“有吏夜捉人”,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应该是这个老翁不想去服役,石壕吏屡次征发都通知不到人,所以石壕吏被迫用“夜袭”的方式来将这个老翁“捉”回去。而从“老翁逾墙走”的情况来看,这个老翁的腿脚其实可能还不错…… 杜甫的另一首诗《垂老别》,可以跟《石壕吏》作为对照。在《垂老别》里,杜甫这样写: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也是邺城之战前后。这首诗里的老人,也是在“子孙阵亡尽”的情况下,选择了从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唐军征发士兵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只不过当时实在是没办法了,也只能让老人上阵了。 对于《石壕吏》中的老翁为何不愿去服役,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老人怕死不想服役,毕竟邺城之战真的非常惨烈,杜甫在《无家别》里面也说“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仗打到后面,成年男性基本上都拉出去当兵了;第二种,如果老翁再去当兵,家里就没有男人了,单靠老妪很难养活一家人,为了儿媳妇和孙子,男人得留下来。 而从《石壕吏》的结局来看,最后是老妪跟着石壕吏走了。这也说明到这个时候,邺城附近的兵源已接近枯竭,就连老妪都可以被送到前线去了。如果放在平时石壕吏敢这么干,那肯定是要被处分的。 总之,虽然安史之乱对于唐代社会的确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整个唐代社会的行政体系还是相对完整的。且不说杜甫本来有官员的身份,“名不隶征伐”,就算杜甫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壮年,政府想让他去当兵,也得先查一查他的户籍信息,然后通知给他户籍所在的县,让当地政府把他放到征兵名单里。见到一个人就拉过去当兵,那是国民党才能干出来的事儿…… |
因为对待地位略高的士子,正确的手段不是“强”而是“骗”。 曹操的父辈们就曾经指示手下欺骗他人为自己修墓。这些百姓都有文字书写能力,在东汉末年妥妥是富农起步,上不封顶的人。却愣是被诓来打黑工。 1.“仓天乃死”砖 |
|
|
|
砖上有作壁匠人刻划出的26个汉字。 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搏! 翻译: 狗腿子王复,你让我建此大墓,是直勾勾的欺骗我。我无处求告,只能抟土做工。待到苍天死去的那一天,我必拼死一搏(将你车裂)! 2、“岁不得陼”砖 |
|
此砖刻有一首五言诗: 《岁不得陼》: 人谓作壁乐,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长契。 意译: 《歉收之墙》 骗我说修坟是个美差, 实际上极其痛苦。 我翻来覆去给曹狗糊墙, 只恳求皇天能劈死曹狗。 ——本墙的工长作品 这两个文字砖都在曹操父辈的墓中发现。可见阿瞒之名不仅限于曹操本人,其父也可以受得。曹操之所以能欺骗天子天下,父辈们骗文化人的经验功不可没。 杜甫虽然是个士人,但很多时候生活的和游民一样。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杜甫长期穷困潦倒,也曾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养鸡种地不亦乐乎。换言之,假如来抓壮丁官吏是曹操的话,他连骗带强,还真有有可能征杜甫服徭役去。 |
杜甫的“三吏”之一的《石壕吏》,讲了一桩发生在唐朝的“抓壮丁”的事件。官吏抓不到男丁,准备拉一位老妇人上战场。当年杜甫全程围观,随后就写下了这篇《石壕吏》 |
|
让人奇怪的是,官员为何宁捉老妇也不捉杜甫?非但如此,当悲剧发生的时候,杜甫也没有立即设法阻止、救人,而是掏出了“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当起了“吃瓜群众”,然后又发文控诉官府的黑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石壕吏》发生的故事背景 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杜甫从洛阳出发,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这首诗就写在他到石壕村投宿的一个夜晚。前一年安吏之乱刚刚爆发,到处都在打仗。朝廷军队失惨重,于是向民间“抓壮丁”。 出事的人家,可能是杜甫投宿那户人的邻居。因此杜甫眼看着老翁爬墙逃走,留下家中老妇人、孙媳妇和一个奶娃。官吏喝斥老妇人,老妇不得已,表示自己可以从军当厨娘。 杜甫虽然对老妇人一家的遭遇非常同情,但是不得不说,杜甫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阻止官吏的行为。因为,这时候并非他写下《兵车行》的那个时间 |
|
唐玄宗初登位时,好大喜功,经常对吐蕃、南诏等周边国家动武,动不动就向民间征兵。十五至四十岁的人全部拉上战场,搞得田园荒芜,白骨盈野。 当时那种战争,在杜甫看来,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结果非要打,民间的青壮年都打死打残了,搞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而现下的情形又不同了,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是在唐王朝。 安禄山造反以后,唐王朝必须要阻止他。郭子仪的军队在与安禄山交战中损失惨重,缺乏兵源,不得已在河阳一带强行征兵, 刚好覆盖到杜甫投宿的石壕村。 没有国,哪来的家?在这种大环境下,杜甫虽然非常同情老妪,但是他身为朝廷命官,也不可能公开反对石壕吏合法的征兵行为。 |
|
另外,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虽然石壕吏口气很凶,一直逼问老翁的下落,但他们并没有动手伤人,也没有动手拉老妪。老妪从军是她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自己提出来的,不是石壕吏要求的。 杜甫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个外地路过石壕的官员,官阶不过从七品。仅从身份上来看,杜甫是没有权力管这件事的。至于官吏为什么不拉杜甫去当壮丁,很明显就是因为杜甫是朝廷命官。他当时正要赴华州上任,身上有官方的文书印信。 杜甫是一个诗人兼官员,他出身世家大族。虽然落魄,但是谈吐和气质都跟普通人大不相同。所以他也不怕人误会。有时遇到有事情,他还会主动上前打听。比如在《新安吏》中,他就曾写到: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二、艺术的真实以及对《石壕吏》的批评 前面我们提到,石壕吏强拉壮丁的行为,是当时朝廷允许的合法行为。但是逼得一个老妇要去上战场,毕竟不那么人道。那么,杜甫为什么只围观“拍照发朋友圈”,不去劝阻呢?其实,真实的事件中,杜甫未必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没有事无巨细地全部写出来。 |
|
诗歌是一门艺术,限于篇幅,它和短篇小说一样,只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所以杜甫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写下朝廷“抓壮丁”的前因,只写了后果。而老妪第二天启程前与老翁话别,未必就是真实的场景。 首先,艺术是允许虚构的。所以杜甫笔下的老妪,都有可能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一个人物。不过,没有亲见,也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推论得出来。 事实上,杜甫写的老妪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所以,我们并不可能从这一首《石壕吏》中,准确地判断出,杜甫当时到底有没有劝阻官吏拉老妪充军。 关于杜甫的《石壕吏》,最近发现还有人在批判杜甫的立场有问题。因为有的人觉得石壕吏代表朝廷征兵,是为了抵抗安禄山,保家卫国,杜甫写诗给他们抹了黑。这种言论,基本是胡说八道。 |
|
杜甫创作这一首诗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同情升斗小民。但是,他的目的是真实地反映动乱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而并不是捏造事实,抹黑别人。《石壕吏》全篇中除了“呈现”之外,没有一句对官吏行为的直接控诉,这一点对比他的《兵车行》就看得出来。 杜甫在《兵车行》中直接批评唐玄宗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诗中,他对于唐玄宗征兵导致的恶果也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而《石壕吏》里并无半句对朝廷的攻击。 并且在《新安吏》一诗的末尾,杜甫还劝慰当兵的少年说,你们去当的是“王师”的兵,主将爱惜兵丁就像父亲对待儿子一样,送行的家属也别太伤心了。 写到《潼关吏》的时候,杜甫还下马去视察了关隘的防御工事。最后,他还叮嘱守关的人员转告将领们,千万不要学哥舒翰仓促应战,最后导致兵败。 |
|
通读杜甫的“三吏”后,自然明白杜甫对这一次朝廷强征兵的态度和《兵车行》里面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杜甫之所以写《石壕吏》,并非是觉得郭子仪的军队不应该强征兵,而是单纯地同情大唐的子民,因为他们不断地遭受到了战争的摧残。 结语 杜甫没被抓走,主要因为他是官员。除此之外,关于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捉走还有一个说法:当时唐朝的征兵是按户籍来征兵,那种制度叫做“府兵制”。杜甫不是本地户口,管理自然不会莫名其妙拉他。 另外,在“府兵制”下,军户享受了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是有义务去服兵役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人觉得老翁翻墙逃走,是在逃避服兵役,而杜甫不但没有批评老翁,反过来批评了征兵的官吏,是故意在抹黑朝廷。 不过,《石壕吏》其实根本没有批评任何一方的意思。他只是通过白描的手法,陈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现实。而过去的一些人,错误地解读这一首诗。大家应该明白:并非所有的文章和诗篇都是带有阶级立场的,何况作者还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
~大王,山下有个人来投诚。 ~哦?押上来!…好小子,看你皮肤细腻,不像是走投无路之人,怎么会落草为寇? ~大王饶命!我本是都督府下征兵官。前月我们征兵100人,已经把名单报上去了。哪曾想,前天晚上逃掉了两个。昨晚我派副官带了几个兄弟去石壕村抓两个壮丁来补缺。可是他这个猪脑子!他、他、他竟然抓回来一个烧饭的老太婆和一个省级巡视员!我完了!思前想后,也只有投奔您了。 |
大唐的治理能力虽然在中后期出现大规模下滑,但也还没沦落到需要让人拿着绳子在路上随机绑人当兵的程度。 |
有籍贯,有册子,有身份。当地征调名额没法抓杜甫外地人。 另外杜甫不是白身,最起码不是最底层,唐代门阀士族还没完全消失,再破落他也是比底层老百姓身份高。 当地抓壮丁,当地的吏来抓,他们对本地轻车熟路,有哪些人门清,敲这个门就是来抓那个老翁的,而不是其他人。 |
能把赴任官员抓了壮丁,这怕不是得到民国。 你这是嘲讽唐朝政府吗? |
尊敬的法官大人: 我们是来自河南新安县的基层差役,状告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先生。他于大唐乾元二年写下了一首《石壕吏》,写我们一行几名差役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不放过。后世的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都骂我们残暴,骂我大唐兵役制度黑暗,这严重的损害了我们的名誉权,而且与事实严重不符。因此我要求法官大人为我们做主,要求杜甫向我们公开道歉,并在各大媒体为我们恢复名誉。 |
|
我们状告杜甫先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证据就是他的《石壕吏》。为了法官大人您能做出正确判断,我们把这首诗抄录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先生的《石壕吏》虽然篇幅不长,但里面提到的人物不少。除了我们几个"石壕吏"之外,还有杜先生自己以及老翁、老妪、三男和孙母等等。但是杜先生故意忽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把最终我们有没有抓到人,抓到的是谁写进去,这是有意隐瞒重要信息,以片面的信息去欺骗、迷惑读者的行为。所以后世学者大多认为"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认为我们狼心狗肺,认为我大唐政府昏庸无道,这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事。下面谈谈我们的理由。 |
|
一、我们为什么要晚上去捉这个老翁? 众所周知,我大唐军事上实行的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时期。我朝因袭了这项军事制度,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 |
|
我大唐《通典》上记载:"从大唐武德七年开始, 男女始生为黄, 四岁为小, 十六为中, 二十一为丁, 六十为老。神龙元年, 韦皇后求媚于人, 上表请天下百姓年二十二成丁, 五十八免役, 制从之。韦庶人诛后, 复旧。天宝三载十二月制, 自今以后, 百姓宜以十八以上为中年, 二十三以上成丁。" 男子成丁之后, 如果没有可以免服兵役的特殊理由并得到官府的承认, 即意味着已经是兵。《新唐书-兵志》规定:"凡民二十为兵, 六十而免。"也就是说, 只要一个人年满二十岁, 就自动成为一名预备役的士兵,直到他六十岁后才能免除。 杜甫先生在《石壕吏》中提到的老翁是不是兵呢? 我们来看看证据。诗中老妇说过:"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也就是说,这对老夫妇是刚刚抱上孙子,也就证明老头的长子年纪并不大,而次子、三子也是刚到了成丁的年纪。这个老头的长子并没有超过二十五岁,老翁的年龄也就是五十左右。大家一定不要被杜先生说的"翁"这个字给骗了,其实古代人四十岁之后就有很多自称为"翁"的了,甚至只要过了三十六岁,就能自称"老夫",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回过头来说,从老翁的年龄以及唐朝法律的规定来看,老翁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府兵制"下的预备役兵员,他们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可是这个老头(其实也不老)却在官府征召他时,以"逾墙走"的方式逃避兵役,这有没有违法,大人一看便知。 |
|
大人,这个老翁并不是什么良民。从他临阵逃脱, 居然想让自己的妻子去军营这一点来看,此人就是脸皮很厚的一类人。他的如意算盘是因为家里还有孙子和媳妇, 他留下来更有利于家庭的生产而已。我们大唐男耕女织,男女分工明显:男人种田,女人织布。由于我朝的税制是租庸调制,可以用货币绸缎来抵赋税徭役, 但战争年代绸缎需求量少, 两个妇人留在家中,生活可能会更困难,所以为了他的小家庭,才把老妇推到前面,自己逃跑。虽然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关乎我大唐王朝的安危存亡之时, 人民不应该站出来保家卫国吗?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如果大家都和这个老翁一样,谁来保卫国家? 二、我们是不是非法抓人 我们几个是官府中人, 并不是强盗土匪,我们抓人都是依法行事。对于这个老翁来说,我们征召他,我们手中是有刺史大人的"府帖"为依据的。《新唐书-兵志》上说:"凡发府兵, 皆下符契, 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因此,"府帖"是刺史大人和折冲府一起签发的征兵令,我们只不过是在执行公务而已。这位老翁是我大唐法律规定的"兵", 我们征召他不来,去抓他并无过错。国难当头之际,都像他这样,谁还会为国效力? |
|
大人,我把当时的背景也和您汇报一下。杜先生写此诗时, 正是唐王朝围困相州的九镇六十万大军溃败不久, 连郭子仪将军也被迫退守洛阳。当时洛阳的留守、河南尹都四散而逃, 正如诸葛亮说的那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此社稷危急之时,我朝急需征调兵员充实前线。 杜甫先生自长安往华州,一路上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也看到了全国各地都在征兵,他在《石壕吏》之外,还写了《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对征兵的政策应该是了解的,所以他在《石壕吏》中,骂我们残忍无情,显然是为了吸引读者和粉丝的眼球,根本没想过我们的感受。 当然,老翁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他家三个儿子有两个战死, 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孙子又在嗷嗷待哺,做为一个感性的诗人,杜先生面对此景,欷吁不已,我们非常理解。杜先生向来忧国忧民,我们也很敬佩。 |
|
我们是粗人,对《石壕吏》这种高深的诗文并不是很懂,也请教过读书的相公。读书人告诉我们,《石壕吏》在写作上, 是用了"寓主观于客观"的手法, 写的是当时客观的现实, 写的是杜甫先生当时的内心想法和矛盾心理。因为肯定"老翁逾墙走",则与杜先生平素的爱国思想矛盾;否定"老翁逾墙走",又与杜先生的爱民思想相左,所以杜先生在诗中并不是单纯的"对民同情、对吏憎恶",而是对国之爱和对民之爱的矛盾心理。这点我们不太懂,请大人明断。 三、杜甫当时在不在场 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来看,杜先生始终都在事发现场。杜先生比老翁年轻的多,我们为什么没骚扰他呢?由此可见,我们抓人,并不是胡来的,是根据刺史大人的命令、有目的的抓人的。 有人说,杜甫随身携有告身,我们才不敢为难他。这是对我们的误解。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理会杜先生。我们知道告身是官员的身份证,杜甫先生此时是朝廷钦命的从八品华州司功参军,很多人认为只要杜甫亮出告身,我们便不敢滥加刁难。这其实大错特错了。 |
|
时逢战乱,为逃役避税,保身家性命,作假手段人人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我们胡来,完全可以说你杜先生是一个逃避税赋、逃避兵役的流民,或者至少也要盘问几句吧?事实上我们连杜先生在不在场都没有印象,根本没有为难过他。 如果杜先生对我们的做法有异议,完全可以站出来责问我们。事实是杜先生自己也明白我们在干什么,知道我们在执行公务,而非为了一己私利;是上峰差遣,也是国家形势的需要。所以面对当时情境,杜先生只能冷脸沉默以对,当着我们的面一句话也没说。当然,据读书的相公说,杜先生在诗中不发一言,是表示他对当时的形势非常纠结和无话可说。这种无话可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和思想的联想空间,是作诗的最高境界,这和我的状子无关,就不多说了。 四、到底是不是我们抓走老妇的 自从杜先生的《石壕吏》一出,世人都认为我们抓不到老翁,就把老妇人抓走凑数了,其实是冤枉我们了。这位老太太,是自己自愿应召的。她恳求我们,让她自己"急应役",不要为难老头与媳妇,让这个家还能有一点希望,我们也答应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没有做错,而是人性化执法。 |
|
众所周知,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 它是力的较量, 是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即便再愚笨, 也明白这个最起码的道理: 与其捉走年迈力衰、行动迟缓的老妇, 还不如抓走更加年轻力壮的"孙母",大人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杜先生说我们几个借着夜色的掩护,到石壕村捉人,并且在结尾暗示我们在捉不到老翁的情况下,气急败坏,连老妇都不放过。这不是事实。如果我们能不按"府帖"的名字,随便抓个人就能凑数,那我们何不抓走更加年轻的"孙母",而去抓个体力更差的老太太呢?这不合逻辑。 我朝妇人地位之高,大人也应该知道。在整个历史封建王朝中,我大唐妇人地位如果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唐代妇女从军之事, 史书上也有很多记载。据《旧唐书》记载, 就在杜甫先生写《石壕吏》的前一年, "卫州妇人侯四娘、滑州妇人唐四娘、王二娘, 相与歃血, 请赴行营讨贼, 皆补果毅。" |
|
杜甫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后人往往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概括。也就是"若隐若现, 欲露不露, 反复缠绵, 终不许一语道破"。但是这种高度凝炼概括的风格,让我们背上了不好的名声,所以我们要来告他。 五、诉讼请求 我朝实行乡保制,五家为一保,四家为一邻,百户为一里,五百户为一乡。每里置正一人,里长的职责是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伪,催驱赋役。"《唐律疏议·讼律》规定: "同伍保内在家有犯,知而不纠者, 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 在我们捉老翁的过程中,乡里的里长是和我们同行的,他也是我们的证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让老妇人到军营从事后勤工作,也是里长同意了的,与情与理都说得通,也是解决这家人困难相对较为合理的办法。 |
|
我们也不想抓人,也想过着太平生活。可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叛贼不干啊!所以如果要批判,也是要批判那些上层官僚阶层横征暴敛,批判乱臣贼子扰乱国祚, 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关我们小吏什么事? 最后,请大人给我们做主,让杜甫再写几首诗,给我们正名,为我们挽回名誉。 |
因为当时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正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一个朝廷官员,如何会被抓? |
来,了解一下新的知识: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 两晋时期,你应该了解一个人: 杜预:西晋将领。 这个介绍太简单,不足以表达杜预真实历史地位。 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 在唐朝,杜氏有个人你一定听说过。 杜如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而杜甫呢—— 杜甫:(712年-770年),杜预之子杜耽之后,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说这些是要表明杜甫的跟脚,人家即使贬官路上也不可能是孤身一人,大概率是有(武装)护卫、家丁、奴仆一类的照看,小吏见到这帮人到底是拉壮丁还是立刻就跪了还说不准。 更别提如果你自己看看《石壕吏》https://baike.baidu.com/item/石壕吏"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的创作背景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司功参军事: 司功参军事,又称司功参军,官名,属正七品下,于隋朝时创立.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 至于官与吏的故事,看看这个回答: 官与吏的区别?官如何与吏分流的?159 关注 · 17 回答问题 我其实想不通一个地方小吏为何敢在武装护卫中把一个大有来头的官员捉走充军。 脑子瓦特了吧。 参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石壕吏 |
杜甫在另一首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了: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他不用被征兵,也不用纳税。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对于《石壕吏》这首诗,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我就不再翻译,直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中学学这首诗的时候就产生的:石壕吏夜里抓人,连老太太(老妇)都不放过,那么,对于就在老太太家里投宿的杜甫,石壕吏为什么不抓呢? 杜甫当时是个四五十岁的男子,怎么说也比老太太顶用吧?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杜甫在房间里没出来,未被石壕吏发现,才幸免于难。我认为此说过于简单,它太低估基层吏员的办事能力了。石壕吏要是真的这么好糊弄,那老头何必要翻墙逃走呢(老翁逾墙走)?他直接躲到杜甫的那个房间里不就行了嘛。 在查阅了相关史料之后,我认为,杜甫没有被石壕吏抓走,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的当地人 杜甫的户籍信息,史书是有记载的,据《旧唐书》列传140杜甫传记载: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可见,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巩县隶属洛州,与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是两个地方。因此,从一般的逻辑来考虑,陕州的吏员抓丁,只能抓陕州当地人,不能抓过路人。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么,这个原因就足以解释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了。但是,考虑到当时安史之乱的大背景,这个原因就显得很不充分了。 按照一般理解,如果陕州官府要抓丁,最简单的办法应该是让吏员们拿着属地的户籍信息,挨家挨户的找人抓人即可(杜甫另一作品《新安吏》中,新安的吏员们就是这么做的,这叫做点兵,“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但是我们读《石壕吏》之后发现,石壕吏根本不了解石壕村的这户人家的信息,是老太太自己向石壕吏做了详细的说明(听妇前致词)。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可能是当时由于战乱,很多地方的户籍资料已经严重缺失,人口也大量流散(杜甫在《无家别》中对此有描写,“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吏员们无法根据户籍信息找人,只能随便抓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石壕村抓人的吏员,不是陕州当地吏员,而是唐军的军吏(郭子仪的朔方军等),对当地户籍信息完全不熟悉,因军情紧急,直接出来抓丁。 在这种户籍信息缺失、军情又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即便杜甫不是当地人,被胡乱抓去充数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那么,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让杜甫免于被抓呢?是有的,那就是杜甫的身份。 二、杜甫是在职地方官员 我们现在提起杜甫,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个伟大的诗人,实际上,写诗只是杜甫的业余爱好,当时,杜甫是有自己的正当职业的,那就是做官。 杜甫在那段时间的履历,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这里援引《新唐书》列传126杜甫传的记载如下: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结合《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杜甫当时的基本履历是这样的: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官拜右拾遗(一说左拾遗)。杜甫与当时的大臣房琯是布衣之交,乾元元年(758),房琯因为此前的陈涛斜兵败、以及门客董廷兰等事,被贬为邠州刺史,杜甫因出面为房琯说话而受到牵连,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 另据《杜甫年谱》的记载,乾元元年(758)冬,杜甫因事至洛阳,乾元二年(759)春,自洛阳返回华州任上,途中作了三吏三别。 据此看,当杜甫投宿石壕村时,是很明确的在职官员身份,其官职是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司功参军是个什么品级的官呢?华州是个上州(唐朝的州分为上中下三等),查《新唐书》百官志,上州司功参军的品级为从七品下。当时唐朝官员的品级细分为九品三十阶,最低为从九品下,依次向上递增。从七品下的品级相对比较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 有人可能会觉得杜甫的这个官有点小,请注意,再小也是官,而在石壕村抓人的仅仅是吏,吏的地位低于官,即便从九品下的最小的官,其地位也比吏要高。 因此,当石壕吏遇到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的时候,石壕吏不但不敢抓杜甫,反而要客客气气的称呼杜甫一句“杜参军”。 杜甫的这一身份,在《新安吏》和《潼关吏》中也有很明显的反映。在《新安吏》中,杜甫在看到新安吏点兵时,是主动上前询问点兵情况的,“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而新安吏也相应做了点兵政策解答。在《潼关吏》中就更明显了,潼关就在华州境内,潼关吏甚至邀请身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参观了潼关的防御情况,“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当然,由于杜甫是华州的官员,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的事务,因此杜甫也就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相应的也就诞生了传颂千古的名篇《石壕吏》。 |
杜甫不仅仅是个诗人 也是一个官 而且当时杜甫也不是流亡 虽然是贬职,是左迁 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个意思 但是理论上也是官员的调动 有吏夜捉人 杜甫只需要说明我是XX州XXX职务 对方肯定说一句杜大人您好 继续有吏夜捉人。。。 注意,杜甫是官,是公务员 抓人的是吏,事业编 |
石壕吏写于乾元二年(759) 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官位正七品下。 其次,杜甫当年四十七岁,当年已经算黄土埋到胸口了。 石壕吏去抓壮丁,结果抓回个和县太爷差不多级别比石壕吏直属上级官还大的过路老官员回去……吃顶了撑糊涂了,需要上级赏几个大耳贴子清醒清醒? |
对于这六首诗歌的具体创作时代,杜甫有原注说明:“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首都都已经收复了,基本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有的,哪个吏能把做过左拾遗,贬官后还是华州司功参军,正骑着马去华州上任的官抓走? 当然如果真是一个流浪的老头,被吏绑走当兵是完全可能的。别觉得“唐朝没有炮党那么黑暗”,距离产生美,炮党离现代太近了。 |
杜甫妥妥的是50万,净与朝庭唱反调,写《石壕吏》这种不正能量的诗,我改编一下,加点正能量。 《石壕吏》 唐 · 杜甫(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征兵。 老翁曾出门,老妇欢去迎。 吏来关切问!妇答日子顺!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志,二男为国死。 存者披金甲,死者留青史! 室中有二人,孙母与乳孙。 孙母虽无衣,但有精忠志。 老妪力尚在,请从报国心。 奔赴河阳役,为军备炊饮。 夜久语声绝,红花铺满街。 天明登前途,笑与老翁别。 |
很多回答说是因为杜甫当官,所以才没抓他。这个说法不对。因为石壕吏根本就没盘问杜甫,怎么知道他当官?杜甫一路穿着官服?再说杜甫可能没出屋,石壕吏不知道杜甫在这家里。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 地方抓壮丁和军队抓壮丁不同。 地方官吏抓壮丁,是按照户籍抓的,户籍在他们的管辖之内他们才抓,不在他们的管辖之内,他们是不抓的。 通常情况下,国家需要多少壮丁,都要给各个地方下达任务,由各个地方分摊,地方再分到户。比方说,石壕村分摊到了十个名额,村长就要把这些名额分到各户。不能抓别的地方的人。抓别的地方人冒充,就好比在别人的碗里夹肉吃,别的地方官吏答应你?朝廷知道了也不会饶了你。 那么挑选谁去呢? 这是个苦差事,谁都不想去。 有钱人家肯定要贿赂官吏,所以只能是穷人去。 地方抓壮丁有很多油水。通常,村长会隐瞒分摊到的名额,比方说石壕村分到10个名额,村长会把这个数字保密,只说朝廷派来兵役了,各家各户都要积极服兵役。每家每户都会分到名额。这样,有钱人家就会贿赂村长,就不要去了。没有男丁的人家,也要出份子钱。最后只有穷人家的壮丁去。 第一次选拔壮丁的任务通常比较容易完成,因为壮丁还比较充裕。 第一批人战死之后,部队需要补充,上面又给石壕来了20个壮丁的任务。 这个时候比第一次难选拔多了。 有钱人是铁定不去的,还是只能穷人去。 第三次第四次的任务来了,就更难选拔了。地方官吏对各家各户几口人都很熟悉,就挨家挨户琢磨,谁家还有谁可以去。实在凑不够壮丁数,连老头子都要抓去充数。 木兰诗大家都看过。花木兰家分到了一个名额,而花木兰的弟弟小,父亲年老,没有人能去。这个时候,虽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但是只要她家拿些钱出来,地方官吏照样可以找到人顶替她父亲。不过花木兰比较倔,偏要自己女扮男装去顶替父亲。而花木兰服兵役还得自己带战马兵器,这个就比较奇特的规定了,穷人家没有这个条件。自己带武器去,到部队就能给个排长当当?开玩笑的。 石壕吏中抓那个老头子,就是石壕吏们琢磨好的,专门去抓他的。杜甫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这家非常倒霉,应该很穷,没有钱贿赂村长,三个儿子都当了壮丁。这一次派兵役,村长又要让老头子去。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抓?因为晚上人都在家。这个村里肯定有官吏的内线,这个老头子躲出去几天,以为没有事了,这天晚上回家了,内线去报告,官吏马上出动来抓。 那如果我这个地方实在凑不够人数了怎么办? 还有买卖壮丁名额的。 你的地方完不成任务,而我这个地方壮丁比较多,你可以花高价买我的壮丁啊。壮丁可以卖钱。 所以地方官吏只能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抓壮丁,不能随便抓,抓外地人当壮丁是不可以的,外地的地方官肯定不答应。 就拿抓超生来说,抓超生,村长只抓本村的超生,别村超生的人到本村来躲,他不管。各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部队直接抓壮丁就不一样了,它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壮丁就抓,不管你是张三李四,户籍在哪里。杜甫如果路上碰到安禄山的部队抓壮丁,或者遇到朝廷的部队就地抓壮丁,就跑不掉他了。 |
嗯,ls说得差不多了,再补充一条,杜甫自己写过他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士人阶层的特权之一。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一个投胎保留了上辈子全部记忆的普通人面对 |
嘉靖帝这么阴险精明的人,怎么会愚蠢到相信 |
有没有超级无敌甜的文? |
好久没看文了,这段时间有哪些有趣的爽文类 |
有没有让人看完惊呼好看的复仇小说,刚升级 |
什么才是恶有恶报的爽文? |
有没有什么齁甜齁甜的文?!? |
古代男人可以通过毁掉贵族女子名声的方式高 |
有没有大格局的女主文? |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写到,人要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