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会有人洗白朱祁镇,认为他是被文官集团陷害的?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会有人洗白朱祁镇,认为他是被文官集团陷害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人都能洗?比如说他在土木堡之变并没有死伤惨重,大明王朝主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说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的第二天,有人就提议让景帝上位,因此很可能是…
首先,你要明白,英宗这个庙号不是瞎jb取的。后人给皇帝取的庙号都是根据他的生前的一些事迹综合评价起来取的。所以英宗没有网友说的那么废。可以这样说:明朝它的历史就伴随着皇帝与内阁士大夫阶级相互斗争,相互厮杀。因为皇帝他的利益和士大夫阶级的利益是存在根本性的冲突的。皇帝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国家都没了,还要皇帝干什么。士大夫阶级,文官集团,它代表的是家族的利益,所以他不会管国家的利益怎么样,我只要我这个家族利益最大化就足够了。士大夫当官的就一臭打工,能捞一点是一点。想象一下,公司老板是不是希望公司越做越好,利润越做越大。你就一个打工的,你还管公司死活,公司倒了,大不了换下一家公司。
很难想象,明朝的皇帝,除了嘉靖和万历执政时间长一点,平均明朝的皇帝执政时间就是十年。一个皇帝平均执政时间只有十年,个个三四十岁暴毙,要么易溶于水,要么一碗药送走,要么就是突然暴毙,死因不明。反观内阁那些人个个七八十岁,一个比一个活的久。这不觉得奇怪吗?不觉得细思极恐吗,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看的通透,不敢上朝,所以他俩执政时间在明朝皇帝当中排名前几。文官找不到机会。史书记载,嘉靖皇帝天天在后宫练仙丹,都是扯淡。你只要敢上朝。文官就有100个方法弄死你。朱允文篡改遗诏登基,给明朝留下了两个极不合理的制度,一个就是皇帝的速葬,除了朱元璋和崇祯之外,其他皇帝都是27天,而朱元璋暴毙当晚就装盒,七天后就给埋了。另一个就是不让藩王进京哭丧,这一条让史书作者都看不下去,中国历朝历代以仁孝治天下,老子死了,你不让儿子奔丧,这已经严重违反天理人伦了,康熙乾隆办丧事,朝鲜人都来了,你明朝不让亲儿子吊丧,你是什么鬼?而且执行了200多年,这又间接的证明了明朝的皇帝就没有一个是正常死亡的。
土木堡这个事情就是边将勾结京城官员一起谋反和兵变。主谋就包括杨洪和于谦,而且他俩呢还是亲家,联姻的。你就知道一点,土木堡事件之后,谁得到的利益最大,谁升官升的最快,谁就是事件的参与者。杨洪,宣府总兵,当初设立宣府和大同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吗?结果皇帝在你宣府和大同的眼皮子底下被劫走了,而且杨洪啥也没干,也不救,也不骚扰,回京城立马就升官了。这是什么道理啊?能和我解释一下吗?瓦剌也先纯纯就是一个背锅。也先瓦剌是明朝扶持起来的一个部落,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从哈萨克斯坦那边迁移过来的,他在蒙古没有号召力,只能依靠明朝的力量去帮他,在发生土木堡之变之后,也先失去了明朝的力量,立马没过几年就被手下给杀了。所以也先就这样的实力,怎么可能分四路大军去寇边?朱祁镇本来他就想去巡边,他去查边将走私,贩卖军火和吃空饷的情况。这要是被查到,边将和京都的官员都吃不了兜着走,必死无疑。所以朱祁镇一说要去巡边,立马兵部就谎报军情了,瓦拉扣边,宣府大同告急 ,其实都是假情报,就是为了吓唬朱祁镇,朝廷官员都劝皇帝不要出去,出去危险。那英宗这个庙号岂是浪得虚名?第二天就杀出去了。其实朱祁镇一听到兵部上报的军情,说瓦剌叩边,他就知道这事情有鬼,边将和京都的官员联合起来了,因为瓦拉都是明朝扶持起来的,可能来寇边。也先年年都要来朝贡。他一定要去一趟,所以他带上了京城的大部分官员,当做肉票,他知道文官要搞他,所以他带上了大部分官员就是给他们做样子,他把能想到的官员全部带上。只是朱祁镇没想到,文官集团是一定要搞它,只剩下在哪里动手的问题了。
继续更新土木堡过程。英宗整个队伍的军队,根据推测,大概是五万左右,如果你不认同这个数字,就可以划走了。太监,整个土木堡,武将和文官,有名有姓的总共是阵亡了60多个,其中武将是14个,而文官是48个,这还不算级别太低的根本没记。英宗寻边还是以文官为主,而且比例最大的就是监察御史,这个配置一看就是一个检查组,去查账的。七月二十三,巡边的队伍刚过居庸关,大臣上奏请驻跸,皇上,咱们休息一天,然后到宣府又上一道奏折,又住几天,史书上说是王振耍流氓,不然住,催着大家赶路。其实这都是英宗的意思,总共出来才不到几天,也没有走多远,总住什么住。大臣就是想拖延一下时间,让前面做好准备迎接检查。七月二十四队伍总宣府出发,中间有个小插曲,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在部队之前先行出发,被王振处罚跪在草地里一直跪到天黑,王振作为一个太监,他没有权利让六部尚书下跪,能让尚书下跪的只有皇帝。为什么英宗要让他们两个下跪,两个尚书又不是武将,早于大部队先跑出去干什么,这不摆明了就是去通风报信的吗。
八月初一到达大同,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大同到镇守太监郭静。大同军出击的阳和之战,明军大败,全军覆灭。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郭敬躲在草丛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郭敬是跟着朱棣的老人,四朝元老,这人不用质疑——朱家的铁杆。英宗见到郭敬,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两个大同总兵被自己人,也就是明军干掉的,偷袭的。英宗这时才明白,这是兵变了,朱祁镇本来还要朝北方去,郭敬一回来,大军立刻返回。当英宗返回的时候,大同副总兵郭登,立刻建议让朱祁镇从紫荆关入京。王振是不同意的。因为这条路道路崎岖,山川众多,根本就不好走,沿途又没有粮仓补给。内阁首辅曹鼐、文渊阁大学士张益,却纷纷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条路上有埋伏。郭登在土木堡之后,他从一个参将一下变成大同总兵,还封定襄伯。而英宗任命的大同总兵刘安还有那个监军太监郭敬被下狱,差点论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郭登本人就是土木堡兵变的参与者!!!土木堡事件,谁获益大谁就是参与者,于谦从一个兵部侍郎一下变成摄政王于谦不是内阁首辅,他甚至连内阁都没进,但是他能号令内阁。然后是石亨,从一个参将直接封武清侯。然后杨洪还有范广。这几个人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的最积极,然后英宗复位后死的也是最快的,石亨当时没杀他,因为他有兵权,三年后一样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英宗从大同往回返,十日到达宣府,还在宣府中过了一夜,英宗就在眼皮子底下,其实这个时候杨洪想要动手截营很容易,但他不能下手,皇上在他的地界上出事,他解释不清楚,脱不了干系,所以他只能让英宗继续往前走,出事可以,但是不能在我家里。这个时候瓦剌也先来朝贡了,帮了倒忙。瓦剌来朝贡,路线是固定的,从大同进来,经过宣府走居庸关最后到北京,和英宗回去的路线一模一样,英宗在前,也先在后,这对杨洪来说就是机会,机会来了!!
先说一下土木堡兵变的主谋,于谦只是一个兵部侍郎,级别太低,肯定不是。兵部尚书邝也就算参与了他只是个文官,不带兵,顶多算同谋。大同的石亨和郭登他俩是参将,级别也不够,手里没兵,只能做内应。兵变真正的主力只有一个,宣府总兵杨洪!!八月十三英宗从雷家站准备动身的时候,宣府方向突然传来军报,有敌军从后方偷袭,英宗寻边这一路就没听说过有敌军,英宗就让忠顺侯吴克忠兄弟俩前去查看情况,并在雷家站还停了一天。吴克忠兄弟俩出去后就没消息了,没影了,晚上传回消息,兄弟俩双双阵亡。英宗收到消息后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就是让成国公朱勇带着四万京军杀回去了,巡边一共就出来五万人,朱勇带走了四万人,英宗就剩一万人,估计英宗觉得快到居庸关就安全了,就中圈套了。成国公朱勇还有这四万京军一出去也消失了,就和吴克忠兄弟俩一样,他们都是被宣府总兵杨洪兵不血刃搞定的。杨洪如何做到的?解释一下,他手里有一样东西,在寻边的前一个月,也就是6月23号,杨洪向兵部申请了一批军火,除了兵器,杨洪还申请了十副令旗令牌。这个令旗令牌也叫王命棋牌,在明代制度里见旗牌,如见皇帝。王阳明能平宁王反叛,还有袁崇焕能杀毛文龙,都是靠王命棋牌,而不是所谓的尚方宝剑,尚方宝剑毛文龙也有,大家都是正一品,你凭什么杀我?杨洪用王命棋牌,他就能把大同总兵宋英骗出城来干,同样,他也可以把成国公朱勇骗到他的大营然后偷偷干掉,至于那四万京军,根本不需要打,他也打不动。在杨洪搞定这四万军队的同时,有一支部队正在奔英宗而来,之前从大同返回的时候,郭登和大臣们都说要走紫荆关,紫荆关上一定有埋伏,而埋伏的那支部队,就是这只正在奔向英中的部队,这是我从网上上找到的网图,情况基本就是一样。


因中选择从宣府返回,而这支埋伏的部队并没有从后面追,而选择了绕路,他们从紫荆关向北,再出居庸关,直接就是迎着英中而来,这支队伍只能是一水的骑兵。因为他要走的路程比英忠多太多了,只能是急行军。而谁带领这支队伍?就是杨洪的儿子杨俊,杨洪不可能走的,他得在宣府接驾。杨俊是总督独石军务的都指挥监事,他手里有兵,而这支队伍就是驻守独石口镇和马营城的部队。至于他们怎么过紫荆关和居庸关,问题不大,兵变兵部也参与了,有兵部的调兵令。
8月15日,英宗向南杨俊向北,两军相会土木堡。土木堡当天的情况,史书基本不用看不管是明实录还是国榷。都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编出来的故事,敌军是谁带的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他也写不出来,他编都编不圆乎。李实在他的《北使录》里头说了一句话就八个字,大军倒戈,自相揉践。他把实话说了,明军叛变自己人打的自己人,但是细节他不敢写,毕竟他也是个文官。那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记载?就是正统年间,锦衣卫旗官聂忠留下了一段记载,原文是: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 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他的这段记载,我认为应该是当时的真相,可信度90%。八月十五的拂晓,英宗在土木堡还没有起营,甚至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南方就是居庸关方向来了一支队伍。穿的是明盔明甲,那就是明军,哨兵一看是自己人,肯定没有防备,结果这支队伍冲进大营,就把中军大营的文官武将,还包括侍卫杀得干干净净,然后扬长而去,至于什么打杂的,做饭的那都没管。有记载,不少人连衣服都没穿,是跑回京城的,在他的记载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伙人是从南方来的,那是北京方向,英中要回去的方向。土木堡出事之后,英中不敢回京,也先带着他宣府大同各种绕圈,就是因为怕回去的路上中埋伏,他怕居庸关有人等着他。
土木堡当天为什么只剩英忠一个人,既然想伪造成事故现场,那肯定是一个活口不应该留的,英中在大营中,他穿的和别人不一样,即使是最简单的常服,那也是明晃晃的黄色,一眼都能认出来。而参与兵变的士兵,肯定都是给钱的,但这个钱不包括杀皇帝。我个人认为,明朝的皇帝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威慑力的,明陵600年都没有人动,何况英宗还是个活人,杀皇帝的人大多数没有好下场,再一个,你把英中旁边的人全杀了,就剩一个皇帝,他能掀起什么浪?落水的凤凰不如鸡。结果就是这些士兵当着英中的面,把这些勋贵将领文官所有人都杀了,就是没人敢动他,一个月几百块钱,你玩什么命啊?
土木堡事件之后呢,英中这边他不敢回京,他怕居攸关有埋伏,然后他往回走,在第二天碰到了锦衣卫校尉袁彬,你也别去其他地方了,护驾,然后第三天,碰到了来朝贡的也先。也先见到英宗惊愕未信,致礼甚恭,非常的意外。皇上,您怎么跑这来了?是说好了我去北京找你呢吗?英中说你也别客气,带着你的人护驾就完事了,土木堡如果看史书有一个极其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英中被劫营就是八月十五,也先带着英宗打回北京是十月份,这一个多月,他们大同宣府内蒙,就跟旅游似的,瞎溜达,他们干嘛去了?解释不清。英中实际上就是去北边调兵去了,野仙当时就2000多人,估计武器都没带多少。因为他是来朝贡的,带着贡品。本来想去居庸关的,英中一看这个情况还是算了吧,一万多人都被劫营,2000多人就不要去送了,英宗的预感其实是正确的,杨俊那一伙人在打劫完英宗之后并没有回他的驻地独石,而是退到了居庸关,守在了那里,英中如果没有两万部队,他根本过不去居庸关,而居庸关外,能找到部队的只有大同和宣府,八月十七英中到达宣府之后,宣府总兵杨洪不见,还躲了起来,英中本来是不知道杨洪策划了兵变的,因为你劫营的人,你名字又不会写在脸上。但是七天前,英中刚从宣府路过,还在宣府住了一晚,你现在不给我开门?英中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转身就去了大同,但是大同呢,也进不去,国榷说是郭登不给开门,大同总兵是刘安,为啥这样写,从后面两人的经历就知道了,刘安回京城报信之后被下狱然后郭登顶替刘安成为了大同的总兵,那就很明显,大同也兵变了,郭登和石亨控制了刘安在大同城里的家属。接管了大同城。大同宣府同时兵变,英中就不可能再找得到兵了,没办法,只能,暂时先和也先回到瓦拉。
当一个月后,他们再回到北京时,那是也先动员了所有的部队打回来的,就是所谓的京城保卫战。在回到京城这边,在发生土木堡兵变后,京城这边其实分了三派,一派孙太后,一派兵变派于谦,最后就是内阁一派。一收到土木堡事变后,内阁首先站出来说迁都,迁都这事从鴻熙朝就开始张罗,二十多年终于赶上皇帝出事了。为什么没迁都成功,明实录记载是于谦反对南迁,扯淡,于谦他家就是浙江的,他为什么要反对。史书把阻止南迁和京城保卫战功劳全安在于谦身上实际上是给于谦后来夺权上位找一个说辞,实际是假的,于谦当时兵部侍郎,在朝堂上还说不上话,能够阻止迁都的,只有孙太后,孙太后老家是山东的,人家北方人才不会跟你去南京。孙太后关心的是他家,自己家族的利益。英中出事,她的第一个反应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就算英中回不来,朱见深继位,那他也是太皇太后,一样控制朝政。真正关系英宗死活的人只有于谦。但他盼的不是英宗活,而是盼他死,英中活了就有回来的可能,他一回来,这些兵变的人全要死。所以阻止英宗回京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先把兵权抢过来。于谦听说英中还活着,第一个反应就是调兵,几天时间从各地调了十几万部队到京城。英中这个时候还在宣府大同叫门,他弄这么多人干什么?就是为了抢京城。大同和宣府都兵变了,也不差北京一个。英宗在离京的时候,把京城的军队交给了他的姑父驸马都尉焦敬管理,但英宗和他姑父的关系不是很好,早年间,他姑父因为犯了一些事情,被英宗严厉的处罚。英中巡边把京城的精锐都带走了,就剩下些老弱病残,于谦从外面调来的人,比京城的军队都多,面对压力,英中这个姑父立场不是很坚定,立马就投了。8月20日,于谦调石亨进京,给他升官,石亨全面接管了京城的防务,控制了京城,下一步就是如何控制紫禁城皇城,英宗走后负责守卫紫禁城的是锦衣卫指挥马顺。那剩下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根本就没用于谦动兵,内阁自己就把这件事办了。8月23号,锦衣卫指挥马顺,在朝堂上被内阁一堆老头子,当场打死,这才是明朝真正的夺门之变,夺的是孙太后的门,在对付太监和锦衣卫这件事情上,于谦和内阁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马顺一死,于谦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廷,而内阁借机会,杀了王振全家。国粹记载,文官在抄王振家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族属无少长 皆斩,他们连小孩都没放过。朱元璋定的法律是祸不及妻儿,明朝的皇帝也杀了不少文官,但是从来没牵连过孩子,明朝为什么会亡于文官,就是因为这些人做事没有底线。
夺门之后,宣府总兵杨洪封昌平侯,控制了京城以北。左都督石亨封武清伯,管京城的兵马。于谦控制了朝政。在打死马顺的过程当中,因为内阁表现出色,一批内阁官员都进行了升职。大家皆大欢喜。夺门之变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孙太后,他的孙子朱见深刚被立为皇太子就一天就被多门了,8月29,孙太后被迫立朱祁钰为皇帝,孙太后就彻底靠边站了,因为朱祁钰不是他儿子,朱祁钰人家亲妈还活着呢,于谦利用朱祁钰间接控制了朝政。于谦,石亨等人夺权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防止英宗回来,就是十月份的京城保卫战。
在夺门前一天,辽东总兵官曹义,宁远守备右都督焦礼也都率军入京。辽东的部队入京,一没有太后的诏书,二没有兵部的调令,是自己来的。明实录上面连数字都没写,边军无召擅自入京,这换其他时候已经按照谋反兵变处理了,你想他能干什么事情,就是逼宫来的,朱祁钰就是被这些人强行推到皇位上的。九月朱祁钰即位是消息传到瓦剌,英宗知道现在他成了太上皇了,英宗也读过历史,唐朝李渊也当过太上皇,被他儿子篡位圈禁到死,朱祁钰还不是和英宗同一个妈生的,真是来时好好的,回不去了。也先这个时候比较够意思,国榷记载,也先说,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意思是明朝不要你没事,你在我这里你还是皇帝。京城以南是咱们的天下,然后设宴,进马,拜庆,还搞了个仪式,非常的讲究。但是英宗不能一直呆在瓦剌,那不成真大汗了。于是英宗决定借助北方蒙古部落的力量护送自己回京。蒙古各个部落都向明朝称臣。但他们几乎都是向英宗个人宣誓效忠的。英宗巡边的时候带着全套的办公用品。包括皇帝的仪仗,诏书,玉玺等等,英宗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向蒙古各部落发出召令。向京城朱祁钰施压,于是就有了九月初八辽东鞑靼三万骑兵寇边。英宗实录记载的非常详细,破驿站,屯堡八十处,俘虏人口一万三千二百八十,马匹六千,牛羊两万,这才是真正是寇边,你一对比就知道土木堡之前的都是假的,一个数都没有。辽东寇边只是烘托气氛,真正的主力还得看也先,九月二十四日,也先的姐夫大汗脱脱不花率领一万骑兵,在打劫完广宁之后,和也先相约准备一起攻打北京。而也先也集结完毕,预计在四天到五天之后抵达大同 九月二十八,英宗和朱祁钰进行最后一次通话,朱祁钰信里说,你可以回来,但也先只能派五七个人护送,这实际上就是在故意找茬,什么时候见过皇帝出行身边只有七个人,也仙当时就不废话了,令彼南迁,取我故元大都。准备抢南京。也先护送英宗回京,准确记载,就三万人。明朝如果正常状态,三万人大同都过不去。也先能一路走到京城,是因为兵变这件事,明朝的军队全都知道,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依旧效忠着英宗,于谦指挥不动。比如大同总兵刘安和监军太监郭敬下狱,京城掌管三千营的惜城伯赵荣下狱,这都是忠于英宗的,没有任何理由,先圈起来再说。就连远在湖广的靖远伯王骥身份是兵部尚书,于谦不放心,九月二十五日派都督同知陈友从南京挑选了一千亲信。进驻了王骥的中军大营,给看起来了。因为王骥手下有十几万平叛的军队。而基层的将领就更多了,根本控制不了。大量的将领弃城而逃,这些人没打仗就拖家带口跑了,就是不想趟这浑水,明军上一次大规模的武将弃城而逃还是在靖难之役,朱允文下达到哪哪里的部队就解散,反正就是不和朱棣打。英宗这情况也是一样的,英宗这次返京就没敢走居庸关,杨俊就在居庸关,而且居庸关原先有部队九千,于谦后面又给调了一万,将近两万人,也先如果真打根本过不去。英宗这次选择的是大同和紫荆关。全程没有发生战斗,十月初一到达大同,好吃好喝招待,然后初三到达阳和,也是好吃好喝招待,为啥大同郭登也不阻止呢,还是那句话,郭登被任命大同总兵只有半个月,于谦还给他弄了一个征西前将军的头衔,但是没有用,他上个月还是参将,突然变成总兵,没人听他的。郭登上任第四天就出了一个事,大同通事指挥李让把女儿嫁给了也先的大同王弟弟,也先把彩礼都给送来了,这桩婚事还是英宗给张罗的,回报是李让把大同各层守将的名单全部告诉英宗,然后这些人在英宗回京的过程中一动没动,目送英宗回京。十月初四,英宗达到紫荆关,紫荆关原有军队七千,九月二十五于谦又给调了五千,十月六又调了一万六。就紫荆关屁大点地方一共两万八明军。这要是真动手,也先根本过不去。英宗怎么过去的?紫荆关的部队被英宗策反了,于谦安排在紫荆关的一个事山东调过来的指挥佥事韩青,一个是从京城兵科给事中刚提上来的叫孙祥。是两个无名小卒,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被做掉后英宗兵不血刃就拿下紫荆关。十月十二,英宗到达京城,朝中说了算的没有一个人出来见他。也先很生气,只能强行功门。于谦为了防止英宗回京那可是下了血本,首先让工部做了一万一千个木栅栏,相当于十四公里,把京城三面都给围上了,这个目的是防止也先的骑兵接近城门。然后于谦又让军队列于九门之外,城中不留一兵一卒。这是为什么?于谦不敢让部队守在城门上,他不能保证城门上每个都是自己人,万一有个忠于英宗的开门那就前功尽弃了。最后就是为了防止士兵叛变。第一个方法就是给钱,在京操练的士兵每个先给一两银子,然后悬赏杀一贼赏银十两升总旗,杀二贼赏银二十两升百户,杀一副将赏银百两升千户,能斩将夺旗者赏千两升指挥。英宗实录原文是唯图攻成,勿惜国费。只要能挡住英宗,钱不是问题。了解明史应该知道,明朝文官对士兵那是极其不友好的,拖欠工资都是家常便饭,突然这么大方他就不正常。给钱属于利诱,第二招就是威逼。于谦在每个队伍里设掌令官两名,军官不顾士兵后退者,掌令官可以直接斩首,士兵如果集体后退,后队斩前队。如果在战场上士兵想要投降怎么办,全家斩首,籍没财产 。京城的士兵家属都在京城里,于谦就是拿他们家人威胁士兵,这个方法很下作的,所以明朝只出现过这一次就再也没用过了。于谦后面又从其他地方调了两万部队,再加上居庸关的杨俊正在赶来路上,一共将近三十万明军。也先也就三万部队,十个打一个,也先原本就是想找个门把英宗送进去,结果连城门都没摸到,十月十五日就被打跑了,他如果再走慢一点,可能就要被围歼了。
十月,防英宗回京保卫战,打跑了也先后,土木堡兵变真正的幕后大佬宣府总兵杨洪亲自来到京城,带领五万兵马,自己任总兵官,以范广孙镗为副将,开始追着也先打。虽然史书没记,但是估计杨洪是下死手的,也先从大同一直往西跑,自己的大营威宁海都没敢呆,直接跑到瓦剌的老营,就是现在点呼和浩特附近。然后十一月杨洪在于谦的提议下留在了京城,从昌平伯升为昌平侯,两个月后,杨洪又提议让于谦拥有了将权,有了带兵的权利。一个是宣府总兵,不在宣府呆着,赖在京城,一个是兵部尚书,本来只能调兵,不能带兵,这也拥有了军权,杨洪和于谦这一唱一和,就把明朝的规矩都破坏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京城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加上朱祁钰就是他们扶持上去的,所以京城现在就已经是铁板一块,理论上讲,朱祁镇是绝对回不来了。后来为什么又给送回来了呢?从景泰元年的春季开始,明朝的北部防线全线告急,瓦拉倾巢出动,寇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就搞得杨洪和于谦焦头烂额。首先他俩得看着京城,不敢动,而九边重镇,军队交给别人又不放心。参与兵变的人就那么几个,郭登,石亨,范广,他没有办法控制明朝那么多军队。石亨的儿子石彪升都指挥充游击将军,开始带兵,杨洪的儿子杨俊升到右都督,开始带兵,杨洪那两个侄子杨能和杨信都升到都指挥派出去了。杨洪家里除了媳妇老妈不能带兵,剩下的能上的都上了,吃相非常难看。
而瓦剌这边呢则是一边打一边派使臣去京城要求接回英宗。六月,朝中资历最老的两位礼部尚书胡濙和吏部尚书王直带着朝中大臣一起上书,说陛下天位已定,是不是应该把你的大哥接回来。这个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于谦。七月,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大汗派来了一个使者,放下狠话,现在关外十四个城都在我瓦剌的打击范围之内,你要是不派人来,这事没完。而从瓦剌回来的礼部侍郎李实也带回消息,也先下了最后通牒,说八月初五必须把英宗给我接回去,而且也先为了表示诚意,召回了大同周围的部队。也仙这个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接,八月初五我接着打,这个时候,兵部尚书胡濙和礼部尚书王直他俩是代表朝中的文臣,还有宁阳侯陈懋吗,代表的是军队的勋贵,满朝文武一起向朱祁钰施压,你不接回英宗,瓦剌就会继续寇边,这仗就没完没了了。朱祁钰本人肯定是不想英宗回来的,他干了皇帝快一年了,在没有权利,那也比之前那个王爷强。朱祁钰重来没有同意过接英宗回来,朱祁钰回答始终是再议再议,他还让大同宣府严备,防止也先接近。结果于谦和朱祁钰万万没有想到出使瓦剌的左都御史杨善没经过他们同意,和也先一商量,自作主张就把英宗给送回来了。所以英宗能回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来自瓦剌这边的军事压力让杨洪和于谦顶不住了,另一个朝中大臣达成了共识,希望英宗回来,如果他们没有在朝中使劲的话,英宗一辈子都回不来。
那这些文官为什么突然又喜欢英宗了呢?之前他们和英中也是斗的死去活来。是因为京城保卫战之后文官和于谦闹掰了。土木堡刚出事时候,于谦代表的兵变这一派和文官一派原本是很和谐的,兵变这一派于谦提议撤回了清军御史,又烧掉了关外不少粮仓,户部和兵部查账这个事就死无对证,就糊弄过去了,而文官这边又趁机干掉了马顺,又清洗了王振一党,之后他们取消了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和车船税。所以兵变这些人和文官这些人大家都捞到了好处,大家相安无事。但是于谦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就是专权。他不拿内阁这些文官当人,结果两边闹掰了。土木堡当天,文官死了一个首辅,两个尚书,内阁还有四个尚书,在朝中当时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两个人,一个吏部尚书是王直,还有一个是礼部尚书胡濙,这两个人都是经历四五朝的老家伙,王直是七十岁,胡濙是七十五岁,你知道于谦当时才多大?五十一岁。胡濙看于谦就跟看儿子一样。另外论资历,于谦外放巡抚十九年,他正经在京城当官也就一年多,他这个资历别说和尚书比,就是扔掉六部侍郎都得往后排。胡濙人家建文二年就是进士,在朝为官五十年,六部尚书就干了二十多年。打死马顺,夺宫门当天明实录是怎么记载的,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说国家大事全仰仗你了,就假的一批。权利怎么可能拱手让给别人,那是于谦强去的,于谦仗着身后有那些兵变的武将撑腰,根本没把这些老家伙放在眼里,全都靠边站。当时明朝的情况是于谦和杨洪如果有什么想法,直接送到朱祁钰那,于谦杨洪提什么,朱祁钰的回答都是上是之,上从之,从来就不反对。那当时内阁的处境就很尴尬了,成摆设了。于谦不和内阁商量就算了,他还把王直和胡濙挤出了内阁,赐了个虚衔给凉起来了。然后他把翰林修撰彭时和商咯安排进了内阁,商咯的老家是浙江杭州的,是于谦老乡,你一看就知道是于谦安排的。于谦安排自己人想控制内阁,这个说实话有点过分了,因为当时商洛只有三十五岁,彭时只有三十三岁。三十三岁进内阁,把七十五岁的挤走了。相当于是孙子把爷爷撵走了,说实话有点大逆不道,历朝历代没有这么干的。对于于谦这种类似军阀的做法,这些老家伙肯定都不干了,景泰元年一月,左都御史罗通就公开弹劾于谦石亨等人,就两条,你们把边军都弄到京城来,然后外面的边镇卫所都给丢了是什么意思,还有就是京城保卫战一共就杀敌几百人,又是封少保又是封侯,你们还要点脸吗。这个时候文官就已经和于谦闹掰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和于谦杨洪他们相比,文官就更加怀念英宗,英宗在的时候吵归吵,闹归闹,但是英中他至少遵守游戏规则,武将他不干政,英宗有事会和内阁商量,于谦当时站着身后有兵,他拿文官当丫鬟使,根本不需要你发表意见。文官和于谦一闹掰,英中就回来了,否则英忠就是等到六七十岁,他也回不来。
但凡谁写东西/做视频触发“文官集团”这个关键词,你就当他是在写小说。
文官集团都成特么万能背锅侠+大明共济会了,从打败仗到皇帝不孕不育啥事都管,比有三体技术支持的ETO都猛。
反正皇帝就是没错。
还文官集团陷害?正经研究明史的人都会对所谓阴谋论不屑一顾,因为但凡了解一点英宗实录的编撰过程都会对阴谋论整日没事干瞎编那些所谓的记载有冲突的地方表示太低能了,不值一驳。
事实上,记载朱祁镇主要事迹的《英宗实录》通篇在洗白美化朱祁镇,讳过扬功,对他多有遮掩,故意不写明细节,且有意的曲解了土木之变的事实,这才有所谓土木之变在实录中的各种语焉不详和错误记载。你觉得实录在土木之战以及此后的各种错误记载和令人迷惑的记载是所谓“于谦等文官集团”的阴谋,其实是在宪宗初登基修英宗实录时,在天顺年间提拔上来的文官们在竭力维护英宗的形象并抹黑景泰帝和于谦。
以英宗实录序言为例,这里就直接隐去了土木之变隐晦带过,而特别强调英宗因其德行“惟夫深仁厚泽浃于人心也久”而逢凶化吉,得以上天眷顾,“再履帝位恢弘治理“!
皇考英宗睿皇帝以不世之资嗣承正统践祚始自冲年而德政彰闻天下盖有不言而信不动而化者矣惟夫深仁厚泽浃于人心也久故虽历险处变而泰然无虞用能得华夷之归心荷
上天之申命再履帝位恢弘治理以终惠于天下而凡礼乐刑政之大典章文物之繁布在四方昭如日星有以光前闻而迈往哲自非圣神大德何以臻兹肆朕继统之初首命儒臣纂脩实录垂宪万世,
仍命附录景泰事实于其间,
……
成化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你以为这个实录是基于什么所谓“档案”编纂的?事实上土木之变的过程有一些内容直接采用的是私修史的内容,例如关于朱祁镇在土木被抓获时如何临危不惧如何在虏营里正气荡然就采用自哈铭《正统临戎录》的说法,而实录中关于土木的一些时间则参考了例如《否泰录》的记载,《否泰录》由土木之战发生时的留守在京城的翰林院侍讲言官刘定之编写,他自言参考了“杨善《奉使录》暨钱博所述《袁彬传》”,刘定之便是《英宗实录》的编修之一。这些人说的靠谱不靠谱呢?单以朱祁镇在被掳后的记载看,并不靠谱。 例如出使也先的李实在《北使录》中就揭露过朱祁镇在蒙古过的其实很惨,不仅向李实索要衣服,而且毫无气节和骨气的要李实向景泰帝转告“也先要者非要土地,惟要蟒龙织金彩段等物,可着早赍来。” 《蒙古源流》中更羞辱式的记载朱祁镇被塞给一个叫莫鲁的妇人当小厮使唤。最好笑的是,实录记载说朱祁镇拒绝了也先联姻,大明的文官不认英宗在蒙古娶妻生子,不为女色所动,维护了英宗的形象。但是蒙古源流却说朱祁镇不仅娶妻还生子,到后来的清朝,康熙还亲口说
正统间事、史书所载、不能明确。 其在沙漠、尝生一子、今有裔孙、现在旗下。[1]
英宗实录对朱祁镇的美化一贯而终,例如英宗明明是在正统六年才亲政,在登基时才区区八岁,而这数年中,实录对当时实际主政的张太皇后以及当时辅佐的重臣“三杨”却记载寥寥,好像是这一八岁小儿刚一上台就聪睿果敢,譬如发生在正统时的“征麓川之役”,很多人就将此列入英宗的武功之中,但是麓川之征始于正统4年,结束于正统十三年,而重要人物王骥早在正统六年已经开始征伐麓川,所以,这个功劳究竟是张太皇后和三杨的呢?还是嘴上没毛的英宗呢? 人心自有公论。
至于实录所记载王振为土木首恶之说,学者罗冬阳在2014年发表的《土木之变史事考》中不仅澄清过土木之战回程时的时间和地点记载错误,还指出宦官王振只是文官推出来替英宗背锅的,因为皇帝英明,不能犯错,必须是受了宦官的挑唆才铸成此大错,我仅引用该文最终结论如下:
“本文的核心作业,是将土木之变这一明朝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关键环节在时间系列和空间位置上还原。经过此番还原作业,可以发现,标志明英宗亲征以失败终结的土木之变这一明史重大事件,因与宦官专权纠结缠纽,在明清时期相关历史书写中,为了适合宦官专权话语的建构,其诸多关键环节的真相被遮蔽、曲解。
其一,亲征决策环节,明清宦官话语以“劝成”甚至“逼胁”强调了王振的影响。不论是“逼胁”抑或“劝成”,所体现的是文官集团的话语霸权以及专制君主体制下独特的政治清算形式,另外加上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需要。这是宦官话语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真相。而在历史书写的对象层面,朝臣之所以未能谏止英宗亲征,其真实原因则涉及多重因素,既有应对前所未有之瓦剌南侵严峻形势的需要,也有京军统帅体制的限制,与英宗本人的“眼力”亦甚有关系,而王振的“劝成”或“逼胁”只是次要的因素。
其二,关于回师绕道,相关宦官话语,多有日期和地理错误,记载矛盾,即使权威性如《明英宗实录》、《国榷》者,亦难避免错简乱丁。将回师过程按照时间系列和空间位置还原后,可以发现,自大同回师,是原定计划,并非王振一时畏惧作出的决定。《明史》所说的“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谷应泰所说的“行四十里,复转而东”,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四十余里”是回师路线相对于出师而言的绕道里程,这一绕道对英宗行军作战没有实质性影响。在大同到阳和路段,回师比出师多花一天,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和王振没有关系。回师绕道,实际地理上是抵达白登后,未沿出师路线返回,而是转向东南行军至洪州方城,而后又转向东北经怀安城西到宣府镇城。洪州方城往南,即是王振原籍蔚州。但是,这一绕道却不能证实宦官话语关于王振出于邀请英宗回其原籍显摆尔后又顾虑踩踏家乡庄稼复改往宣府的说法。这是因为,作出回师经由蔚州决策的时间和地点,《明英宗实录》、《明史》都放在大同,若此事为真,则回师路线必定自大同东行径至洪州方城,但实际路线却是往东北行走经由阳和城外,只有到白登后才转向洪州方城。这说明,不论是出于从紫荆关就近回京还是出于王振的回乡显摆的私心,对于经洪州方城、蔚州、紫荆关回京的动议,明英宗自大同回师伊始就未同意,只是再次路经阳和城外重睹暴尸荒野的阵亡将士之后,扈从大臣的劝谏才起了作用,迫使英宗暂时让步,转向了去往紫荆关的方向。但行军至洪州方城,英宗又改变了主意,仍固执寻找瓦剌兵决战的原定计划,返回前往宣府的路途。之所以出现王振为一己之私肆意改变行军路线的记载,其历史真相很可能是王振为其主子打圆场作出的顶缸姿态。
其三,土木堡驻跸,并非如谷应泰所说王振为了辎重队中的私人财物而停留等待,亦非《明英宗实录》所说的“惭恚”,而是由于明英宗亲征军在那个特定时点陷入不由自主的境地。陷入此种境地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明英宗一直在做寻找南侵瓦剌主力决战的冒险,不仅拒绝合理建议,甚至选择在雷家站开阔地带停留两天待敌,但实际上明英宗及其手下将领却缺乏驾驭这种军事冒险的指挥能力,当他们发现冒险破产企图退却时,已经身陷险境;二是在瓦剌兵发起首波冲击时,包括怀来城在内的宣府镇北东路11城即已被弃防,此后也未恢复,宣府镇城几成孤城,当英宗亲征军行至土木堡时,已落入瓦剌兵大包围,既无法进入东面怀来城凭城自保,也无法获得侧翼支援,连人畜汲饮水源也难以确保。
但是实录实际上还是露了马脚,因为为了让王振背锅,实录直接引用了当时朝臣攻击王振的奏疏中有言:
振乃山西人因见大同有警逼胁圣驾亲征备历艰危躬冒矢石既欲保全其家又欲光幸其第增一己之威势屈万乘之尊严
"逼”胁圣驾亲征", 一个被权阉摆布无能懦弱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这便是后来广泛被各个史料所引用的形象且深入人心,并最终写入明史中。
再说下景泰帝。
明英宗实录编纂于成化三年,而我们今天所获得校勘过的英宗实录是基于万历时期明朝官方修改过的版本。
万历修改了什么呢?修改了景泰帝的部分。因为实际上成化年间景泰帝并不叫景泰帝,在成化实录的版本中,景泰被叫做“废帝郕戾王”。看清楚了,是废帝,还是个郕戾王而不是真的景泰“帝”。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景帝才被宪宗追复皇帝位号。 但是在实录中,从未将景泰帝称为“上”,只称之为“帝”,明显给景泰降格。而被称为帝,也是史官据理力争的结果
尹直……成化初,充经筵讲官,与修《英宗实录》。总裁欲革去景泰帝号,引汉昌邑、更始为比。直辨曰:“《实录》中有初为大臣,后为军民者。方居官时,则称某官某,既罢去而后改称。如汉府以谋逆降庶人,其未反时,书王书叔如故也。岂有逆计其反,而即降从庶人之号者哉!且昌邑旋立旋废,景泰帝则为宗庙社稷主七年。更始无所受命,景泰帝则策命于母后。当时定倾危难之中,微帝则京师非国家有。虽易储失德,然能不惑于卢忠、徐振之言,卒全两宫,以至今日。其功过足相准,不宜去帝号。”时不能难。既成,进侍读,历侍读学士。
没有尹直这类正直史官的力争,当时的实录总裁李贤(写天顺日录的李贤)是打算把景泰帝去帝号的。能最后被称作帝已属于万幸!
另外,景泰帝的部分是以《废帝郕戾王附录》的形式存在,在万历年间,因国子监司业王祖嫡等人力争才被附在英宗实录里。并“景泰自为一录削郕戾旧名与正统天顺承接“!此后申时行力主改正获得万历皇帝批准。但是从留世版本看有的未改,有的改了,宜有怀疑是民间人士私自改了。
实际上这一点早在弘治年间有官员提出了批评:
《玉堂丛语》杨守陈尝言,谓:『国可灭,史不可灭。我太祖既混一,即命儒臣修元史。太宗靖难后,史官不纪建文君事,遂使当时朝政与忠于所事者皆阙略无传,及今犹可补辑。景帝已复位号,而英宗实录标目犹书郕戾王,是宜改正。章疏留中者虽有可传,例不得书,乞宣付史馆。』
在《万历野获编》中,沈德符也直斥
景帝事虽附英宗录中,其政令尚可考见,但曲笔为多。
景泰帝时期,究竟曲笔写了多少呢?老实说我没太多精力研究,单就说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刘定之那个很著名的疏吧。作为《英宗实录》的编修人员之一,刘定之居然公然把他自己的私货塞了进去。这个疏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话,抨击当时刚刚组织完北京保卫战的兵部尚书于谦
今亨自伯爵升为侯爵谦由二品升为一品,天下之人未闻其功而但见其赏!!
呵呵。这个疏后来也被明史全文引用。
感情北京保卫战于谦等人啥也没做,也先是自己撞墙头撞败的。
这就是大明朝的才子言官啊。
这个疏太长我不引用了,在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四去找,主要的内容是条陈十事,刘定之洋洋洒洒的写了十条针对当时军务的弊病,看似条条在理,但是,当时的兵部尚书是于谦,且于谦刚上完一道请辞的疏,刘定之跟着就来这个。你是写给谁看的?还在在疏后直接指斥于谦等人,并说出了天下之人未闻其功,但见其赏的名句。还在实录中的后面给了个注解
帝以所言皆有理颇采用之
啧啧。景泰帝采用这个是给于谦添堵是吧。真实的景泰帝采用没采用就只有鬼知道了。
为什么刘定之敢这么堂而皇之的塞私货呢?因为成化三年时,于谦还未被平反,当时修实录的主流意见是要将于谦打成乱党,说于谦是图谋不轨意图谋反。如果不是当时的另一个实录编修礼部尚书丘濬(写出大学衍义补儒家经典的人物)极力反对力争,我们能看到的于谦,在实录的描写下恐怕已经与王振摆在一起了。
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濬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天下人心自有公论,因为丘濬的秉笔直书,获得了“持论严正”的公论,这才有我们看到的关于于谦的史事。若是没有丘??这样的人,别说英宗实录文官集团搞阴谋,删改篡改文献了,恐怕文官们早把景泰帝和于谦等人黑的跟王振一档了。
参考^清圣祖实录
真的太好笑了。
隔壁女频皇帝干掉自己七万军队瞒住其他人被吐槽不懂zz,这边信誓旦旦觉得文官集团灭掉十万精锐卖了皇帝能瞒天过海。
梅长苏费十三年劲要皇帝平反是小儿科。
文官集团费半天劲,死一堆人,不篡位老老实实继续当臣子,等着被清算就是历史真相。


如学已经入侵全世界了吗?
于谦:我不高兴就是整个文官集团不高兴。
我从来不惶恐,因为我背后是整个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这么牛,于谦怎么被干掉了呢?怎么不干翻皇帝自己上呢?差一点不干掉皇帝,也“陛下何故谋反。”“王与马共天下。”把皇帝规矩的跟孙子一样,让上树不撵鸡了。
崇祯砍文官如同砍瓜切菜,无所不能的文官集团又去哪了?
文官集团是也喜欢冷脸洗内裤吗?
整理一下洗白者的说法。
朱祁镇亲政前的功劳是朱祁镇的,亲政前的锅是三杨的
朱祁镇亲政后的功劳是朱祁镇的,亲政后的锅是文官集团
朱祁镇时期粮价低是朱祁镇牛逼,朱祁镇被也先抓是文官系统陷害
朱祁镇犯过的错误是史官故意抹黑,其他人做对的事是史官修饰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原则——功劳都是皇帝的,错误都是臣子的。
我其实挺想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说服自己的,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怎么还能接受这套伦理观。
再联系上其他话题里许多答主都觉得朱元璋四大案牵连几万人还不够多(他们居然会觉得明朝初期有几万官员能被朱元璋砍),觉得崇祯都是被文官集团袁崇焕害了才这么低能(薛国观愿意帮你抄家,陈新甲愿意帮你议和,孙承宗这些带兵的就更别提了),我只能说朱家跨时空养殖技术确实强大。
很简单。
朱祁镇符合民族利益。
和武宗一起相当于汉人最后两次自救。
结果失败了。
明朝最终还是走上了宋朝自废武功的老路上。
文官集团说白了还是宋朝那一套。
把国家资源往士族身上拢,用在纸醉金迷上。
宋明最发达的就是妓女文化。
而朱祁镇想扭转这样的趋势,把国家资源用在军队还有海贸正途上。
可惜失败了。
土木堡后明朝文官独大被于谦改造成大号宋朝。
明朝越来越孱弱。
国家力量不及朱元璋朱棣时候的十分之一。
最后明朝被一个人口百分之一的蛮族征服。
华夏文明遭受浩劫。
要明白人类大航海是朱棣郑和最先开始的。可惜至极!
文官集团对华夏民族来讲真的是罪该万死。
“你的意思是,历来以华夷之辨著称的文官集团,纠合被犁庭扫穴世仇几百年的蒙古人,出动了一支特种部队,一路绿灯长驱直入,把根基稳定的皇帝和权倾朝野的宦官给劫了?”
如果把土木堡的锅甩给文官集团,我就觉得大明的文官集团真强
要做到这些文官集团要有以下能力
1.影响操纵瓦剌军队的能力,起码也要和瓦剌高层达成一定信任度,要不然敌人不来,怎么包围皇帝。
2.能操纵皇帝,首先能把皇帝忽悠出京城,然后能让皇帝走出这么奇怪的行军路线,操纵程度要达到能还要能停在土木堡就绝不进入二十里外的怀来城的地步。否则皇帝要跑了这阴谋不就落空了吗。
3.能操纵让自己集团内几十位高官以身入局,甚至这些人缺了都很难找人补上的那种。能以自己的命来坑皇帝入局。
这么一看,文官集团有这能力还用什么阴谋,直接一开始就架空皇帝不就行了,还用绕这么大一圈?
在土木之变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我发现持文官阴谋论者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剪裁史料。
@谭粤花 我从今年8月份与这位开始讨论,至少已经发现她三次编辑史料的行为。
“于谦妾”,以李贤《天顺日录》中的一段记载,暗指于谦有断袖之癖,但是这段后面有两句总结性的按语,称赞其在正统己巳之变中的功劳。结果是她只发前面那段,不发后面的按语。相关内容可以移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9262353/answer/3583075357 回答和评论区。“言南迁者斩”不是于谦所说, 以《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一》“侍读徐珵倡议南迁,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治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表示这句话不是于谦所说。
但是同一本书,《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这句为啥忽略。
还有《明史卷一百七十一 王骥〔孙瑾〕 徐有贞 杨善〔李实 赵荣 霍瑄 沈固〕 王越》“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珵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濙、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难不成她看书都是从后往前看。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万人,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尚书胡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 侍郎于谦曰:“欲迁者可斩!为今之计,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 学士陈循曰:“于侍郎言是。” 众皆曰:“是。” ”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四》:“侍讲徐珵劝南迁避之,谦厉声曰:“言迁者可斩!京师根本重地,惟召天下兵以死守之。” 群议乃定,武备稍缉。


结果这人引用的第一条史料就否定了自己的言论


后面就是在无限重复,无理取闹
相关内容可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96829/answer/3331708576 回答的评论区中看。
3. 土木时陈懋在北京。


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
但是实际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这部分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正统十四年八月丙寅,兵部言:“宜取河南等都司并南北直隶卫所先次御史所选备调官军,其山东、南直隶备倭军士,宜选精壮者四千五百;江北直隶、北直隶运粮官军三万六千,宜俱取赴京操练。福建、浙江贼已多就擒,贵州、湖广苗贼为害止于一处,宜取总兵官宁阳侯陈懋、靖远伯王骥等皆回京师,如贼未尽宁息,止留参将等官剿捕。” 王令皆准所拟,惟王骥姑留彼不取。
这是土木之后兵部所发的第一条建议,一是招兵:山东、南直隶备倭军士,宜选精壮者四千五百;江北直隶、北直隶运粮官军三万六千,二是招将:在贵州、湖广的王骥以及福建的陈懋立即回京。
不过在谭女士的裁剪下,兵部的四个“宜取”一个没剩,好像只要没有这两个字,他二人就已经身处北京。


脸皮也够厚,被拆穿还在强词夺理
相关内容可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826940/answer/12654119884 回答的评论区中看。
还有就是 @256704506 这位,我上周才认识,交流的次数不多,但是已经看到他两次剪裁史料的行为了。
于谦是奸臣。
论点是十三道都直监察御史都弹劾于谦,并且给出了刑科等科都给事中王镇的奏章原文。:
刑科等科都给事中王镇等谨奏,为奸臣谋为不轨等事:尝谓背主负恩者,人臣之首恶;大逆不道者,王法所必诛。犹典甚明,常刑罔赦。切照犯人王文、【于谦】,俱以小人滥膺重任,一以不学一术之庸才而司台辅。貌实陋而心实院.......伏望皇上奋乾纲之勇,昭日月之明,乞将王文、于谦、王诚、舒良等,明正典刑,榜示天下;其陈循等并奸恶古镛等,诛其一二,以示至公;余则屏之远方,终身不录。庶得乱臣贼子,无以效其尤;义士仁人,得以伸其气。
这段之前的讨论,他还都能把引用发出来,我当时就比较奇怪,为啥单单这段没发呢?我自己找到这段的引用后,我立马就明白了。
全文没有问题,就是少了标题和第一段。
《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
《石亨姦黨》
英宗皇帝光復寶位。改元天順。武清侯石亨等誣大學士王文、大司馬于謙等迎代之罪。都給事中王鎮等亦皆吠形。至有誓不同朝之語。而精功不傳。余得其彈文。備錄於冊。所以著小人同惡之罪。亦若《道命錄》之傳也。
以上原文可查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8988127/answer/44004797970 回答的评论区。
2. 于谦只是督战队,北京保卫战压根没上前线



这是今天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31992/answer/3458821206
我听过很多文官集团论的人说,真理是越辩越明,越辩越清。那上面这两个人真是这么做的吗?他们不仅没把水变清,反而故意把水越搅越浑。虽然谭女士还是256先生制作的历史内容确实没见在洗白朱祁镇,但是把脏水泼给于谦的目的倒是很清楚。
我姥姥,农村妇女一名,今年90岁整
她老人家在农村,第一次去县城是28岁。
农村到县城的距离大概是15公里。
从北京到土木堡的距离大概是100多公里,北京人周末去玩玩,开车大概一个多小时。
我姥姥这种纯农村妇女,明朝估计百分之70都是这种人,天天想的无非就是吃饭睡觉,明天怎么活。
现在,卫星地图精准导航,高德百度普通人也能随意导航,大部分人都是吃饱了撑的,那就研究研究吧!
好嘛,五十万大军,几天出城,结果距离首都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被人给灭了,皇帝都被人俘虏了,这哥们带的还是三大营精锐。
哪怕你交代一句,精锐都去麓川平叛了,我也信。
有位老人曾说过:“我劝同志们多读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可惜现在大多人都不读书,就听些段子来评论一个人,要不然就是读点史书也就照本宣科,如果不符合书上写的就给你扣上阴谋论的帽子。也不管这些逻辑合理不合理,就当个乐子人罢了。
对朱祁镇动手的是宣府总兵杨洪不是文官集团,但朱祁镇在土木堡出事后,配合杨洪在京城夺权的是于谦,石亨,范广。以胡瀠,王直为首的内阁为自己谋利也参与清洗英宗势力。
一个人明明脸上没有麻子,可是史书中非要说他是麻子而且脸上一定长满了麻子。明史如此,宋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皇帝侵犯了门阀的利益可以被废立,甚至弑君。而到儒家士大夫掌权的宋明两朝皇帝大多都昏聩短命,儒家士大夫都是忠君爱国,太监都是祸乱朝纲。
有些人啊
官方发的当月的通告不信
新闻内容不信
偏偏到史书,就一字一句全信
你说你是不是精神分裂
因为他们都是看了那篇点赞量爆高的知乎帖子得出的结论:
“朱祁镇是被文官集团陷害,在北京近郊被瓦剌军精准狙击,才有的土木堡惨败。”
这个观点无疑很新颖,逻辑乍一看,毫无漏洞,于是这篇帖子迅速被转载至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多个平台。
经过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后,朱祁镇是被文官集团陷害就变成了铁证如山的一件事,板上钉钉。
更加搞笑的是,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人把原答案复制了一遍,重新又获得一千多赞,下图是这位答主的回答:


由于我对北京实在不熟悉,于是我在百度地图上设置出发点为百子湾(不要在意)到土木堡。如下图:


按照现在的交通条件,仍然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在古代部队行军还有粮草辎重,我并不觉得这段距离像是出宫郊游一样,距离那么近。
然后关于瓦剌军和明军的动向问题,因为我才疏学浅,借用一下
@不知东方之既白
的评论:
“土木堡距离北京城一百多公里,你现在是一脚油门一个多小时到了,把你车扔了,你靠腿走一天你也到不了啊。
几万骑兵没有越过大同防区啊,人家是杀穿了大同防区,猫儿庄之战,阳和口之战,大同主力全军覆没,大同以北的城堡守军全部撤回到大同了。
越过长城?土木堡之变得时候,北边还没有长城呢,明长城和九边体系就是因为土木堡之变才开始逐渐修建完善的。
越过居庸关?土木堡之变在居庸关外面,打土木堡根本就没到居庸关呢。
北京昌平区?土木堡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
上面这是引用了一位兄台的评论,堪称有理有据,佩服佩服。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土木堡明明在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被这位答主硬说是在北京昌平,堪称贻笑大方!
网络上更有甚者,说土木堡之变里带了一个变字,那就是代表政变,像玄武门之变一样,更是毫无逻辑,七七事变如何?
有判断力的人得出的结论理所应当是:
你们当然可以猜测土木堡之变存在有文官与外敌勾结,当然也只是猜测。
而不是言之凿凿,将之定义为既定事实。
“明粉”这个团体终于开始反噬了。
以前张口闭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随意就能编几个新鲜历史典故,无论是新老明粉都无比附和,一律团结在“反满”、“反清”的大旗下,强烈宣扬民族意识。
这是好事
这没错,我非常支持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明粉成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离谱,因为初期的编造取得成效,因此越来越多的“奇怪言论”出现了
比如
魏忠贤不死,再造大明
洗白朱祁镇,诋毁于谦
闯王党项人,联清灭明
朱元璋重生,破碗灭螨
这样一来,不反对这些言论的人第一时间就被开除汉籍,哪怕是老明粉,听到都得一愣
以前好歹是根据史书来的,怎么现在纯靠脑补了?
研究一下明朝皇帝的死法都知道是真的啊,有两位皇帝死一个御医手里的,有不上朝几十年就烧好几次还被十几个宫女差点杀死的
教员对堡宗的评价是还行,大家不会怀疑教员的眼光吧。
洗白?现在的人洗白?
明朝中后期就已经有人开始怀疑之前有关土木堡之变的记载有些问题了
虽然当时的明朝人并没有说是文官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感觉到土木堡之变有关的东西有些不太合理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互联网,他们无法查阅和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于是有些人在写有关土木堡的内容时,开始把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东西写上去
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有关土木堡的记载前后不一,矛盾重重,逻辑不通
再到后面清朝修《明史》,估计清朝史官也发现这个事有点蹊跷,就开始“擅自改动”
比如《明史》当中的《朱勇传》,说“所率五万骑皆没”
然后还是《明史》,当中的《外国传·瓦剌》一篇将“五万骑”写成了“四万人”
主要是因为鹞儿岭这个地方,你只要看一下卫星地图,然后稍微有一点点古代军事常识,就知道这个地形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一天之内全歼五万骑兵不留一个活口
而明史又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必然是多人联合完成,于是就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有些人将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私自改成了自认为“比较合理”的内容
因为很多人只会看文字,不看地图。
甚至于文字都看不全,因为绝大部分人对于明朝的了解只来自于小说。
以至于人云亦云久了就成了某种“共识”,甚至于去质疑一下都会被某些群体嘲讽。
但也好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全民识字的情况下,只要肯去了解,就会发现明史中的各种BUG。
而且这也不是这两年才被人拿出来说事儿的,很早就有人看出其中的问题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比如《明史·世宗本纪》一章中记述的嘉靖皇帝,毛泽东评价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一直以来,明朝“实亡于万历”的观点在学界受到广泛的认可,但毛泽东认为,嘉靖皇帝的昏庸无能才是明朝由盛到衰的根本转折点。”
上面这段可不是我胡诌的,这是党建网的数据库中记载的,这是新中国建国15年后的教员再次对明朝历史的评价。
而教员很早就看过《明史》,但是他对明朝的了解肯定是不限于满清编纂的《明史》,毕竟上面这段谈话发生在1964年,当时的教员已经是一个71岁饱读书海的老人了。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明堡宗,在教员的眼里居然是“稍好些”?!
更何况在很多人眼里,明武宗、明英宗,被描绘成纯纯的奇葩皇帝。而经常被吹的仁、宣甚至只字未提。
下面具体说说我眼里很多明朝话题下的言论:
一、不看地图:
但凡土木堡离居庸关和北京远一点,朱祁镇的千古骂名都能坐实。但问题就在于土木堡的位置,看过地图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惑:
居庸关的守军为什么不支援?
京城的剩余兵力为什么不接应?(一个很简单的调兵问题,居庸关守军支援堡宗,京城调兵支援居庸关作为二线部队和预备队)
宣府的守军为什么不支援?
这特么可是救驾啊,泼天大功,怎么一个个都好像坐等朱祁镇归天似的。


如果还没看懂,那么我就再解释一下,明朝时期的土木堡,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相当于宣府至居庸关之间的中转站/调兵驿站,官道连接。这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点,那就是包括土木堡在内的长城防御系统,是有烽火预警的,也就是说不存在快马送信的滞后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很多人根本不看地图。
而且,不论是从宣府(60公里)还是从居庸关(50公里),都可以快速调兵支援(古代有修好官道、地形熟悉的地区,步兵1天行军50公里不算快了,更何况居庸关还屯了骑兵,按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记载,明朝步兵部队成建制行军的及格线是3.6公里/现代小时,这还是算上了休息时间,如果是强行军则是5.1公里/小时,泰寶: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步兵行军速度估算)。
最重要的是,从居庸关出来,直接几乎都是平原,当时的宣府和居庸关都有成建制的骑兵部队,不说让这些骑兵正面对抗也先的大军,骑兵先锋+步兵后援去支援把堡宗捞出来混个救驾之功,这都不行吗?
二、看不全文字:
现在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土木堡事件里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樊忠怒杀王振。这个事件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爽感,毕竟锄奸说能够大快人心。
但问题在于,这个事件就特么是明朝中后期的文人编出来的。
检索《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即《明英宗实录》)和《明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两部史籍中别说没有樊忠锤杀王振的记录,甚至连樊忠这个人都没有。
而当年土木堡的亲历者也是有回忆录,如李贤的《天顺日录》、袁彬的《北征事迹》、哈铭/杨铭的《正统临戎录》等等,都没有相关说法。(袁彬是当时与堡宗随行的锦衣校尉、哈铭/杨铭则是当时与堡宗随行的蒙语翻译,这两个需要随时在中军营帐中待命的)。
而这位在《明英宗实录》、《明史》、土木堡亲历者的各种回忆录中都没有记载的猛将兄--樊忠,实际首次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一百多年后的万历朝,而记录他的则是所谓的方志史学家何乔的《名山藏》:“护卫将军樊忠者,安州人,从上旁以所持瓜捶死振,护驾突围,复棰死虏百余人,死之”。在这位明朝中后期的文人笔下,樊忠是一个可冲阵杀敌百余人的悍将。(现在看来也是挺可笑的,何乔这个人明显没上过战场,以至于吹得太过了,要知道单人冲阵杀敌百余人的悍将,明显是可以在史书上留名的)。《名山藏》一出,樊忠锤杀王振的故事就受到文人士子的热捧。在他们的助推下,这个故事也得以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
而明末清初的谷应泰,则是在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中继续给樊忠包装,甚至给他还加了句响亮地台词“吾为天下诛此贼”,然后一锤呼死了王振。
所以,樊忠这个角色就特么是一个被文人制造出来的虚构人物。
然而,樊忠这个虚拟人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被樊忠锤死的王振,是个真实的人物啊,而且是堡宗的贴身太监。并且按照后面的“共识”说法,王振这货得占土木堡事件的一大半责任。而樊忠这个虚拟人经过几百年的吹捧,王振这个关键历史人物的死因则变得扑朔迷离,至于当时的历史真相更加无从考证。
看到了嘛,明清这帮所谓的士大夫、文人,假人都能给你写成真人,更何况真实人物的事件细节了。而文官集团虽然不能完全掩盖这么大的一场战争,但可以通过掺杂虚拟人、虚拟事件来混淆视听,从而掩盖真正的历史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跳出现在的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而是直接看相关史料,你就能发现数量巨多的BUG,越看越膈应。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朝正史,是经过明中晚期士大夫阶层不断洗稿+满清的文字狱二次清理后的,信息失真严重,以至于有太多看似惊人,但是不合逻辑的地方了。
比如:
1、明武宗应州大捷,确只斩杀了16个蒙古兵,然后在历史上被称之为荒唐皇帝、昏君。
(是的,就是教员眼里另一个“稍好些”的明武宗,而在教员眼里看的上眼的这四位明朝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文官集团不对付,而且都有与文官集团争夺军权的行为)
但这和“武宗”这个庙号完全不符,
请注意,庙号是活人给死人封的、供在朱家太庙里的号,这其中皇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是朱明皇室内部给已死皇帝的盖棺定论。而历史上能够以“武”为庙号的,可以文治不行、可以昏庸,但是军功肯定得卓著。
更何况是以武立国,并且出现了多代马上皇帝的明朝?(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是上过前线拼杀的,别以为仁宗皇帝是个胖子,奉天靖难时期的那场北京保卫战更加惨烈)
朱厚照死得时候,作为一位后宫佳丽三千的皇上,确连一个能继承皇位的孩子都没留下,这本就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情况,而在史书中则像是刻意得对这点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朱厚照在位十六年,减税赈灾、屡次下诏屯田、开矿,修滁州、和州、六合各河以利江北屯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还宽松海禁,当时明朝对外的海洋贸易几乎已经起步了(这也不是啥新鲜政策,宋朝搞钱就是玩的这一套)。可惜嘉靖即位后,海禁政策空前严厉,最终引发了对东南沿海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倭乱。
但是从目前已知的明史资料看来,朱厚照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喜欢帅军出游搞行为艺术的傻子。
(PS:皇庄屯新田、开新矿、开海禁贸易,动的都是地主士大夫的蛋糕,而且是从根子上动了这个阶层的利益)
2、张献忠四川总共凸杀超6亿人,超过了整个明清的人口巅峰值;
这点就不用多解释了,《明史》正史中记载的,说张献忠屠戮的总人数,加起来超过六亿,别说四川了,明末全国都没六亿人。
3、郑成功杀朱以海
《明史》中记载了,郑成功杀了南明代理皇帝-鲁王朱以海,郑家成了弑君上位的军阀。
然而在1959年,金门出土了朱以海的鲁王墓,墓碑上明确了朱以海的逝世时间是1662年11月13日,死因是哮喘。
最最可笑的是,郑成功逝世于1662年6月23日,也就是说,郑成功早朱以海半年前就死了,根本不存在郑成功弑君上位的情况。
然而在给满清下跪的文人嘴里,“弑君者”这顶大帽子郑家戴了快300年。
4、回头再说这位神奇的堡宗,在嘲讽了N次正统至天顺朝这货的所作所为后,会发现一个不太合理的现象,就是堡宗这人的智商/情商反复横跳,
发兵兵败土木堡被俘的整个过程,跟一个弱智似的;但是在草原上却成了口才出众情商极高的“外交家”,被瓦剌几乎当成了座上宾。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瓦剌为了利用朱叫门从明朝获取利益。
这个理由表明看似是对的,但是里子经不起推敲,可以拿宋朝做参考,靖康之耻中,皇帝极度受辱,朝廷也是依旧该赔款赔款,该割地割地,并不需要优待汉人皇帝。
顶多就是好吃好喝供着,更何况,瓦剌可是凸光了明朝勋贵+几十万军队的,这么大的血仇都已经结下了。
换而言之就是,大仇已结,对面明朝也选了新皇,朱祁镇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值当如此优待。
但是鬼刁的,也先像是被下了降头似的,又是送女儿,又是让瓦剌贵族和朱祁镇亲善,以至于混到最后朱祁镇回朝时瓦剌贵族阶层含泪相送这种鬼刁事情,怎么读怎么诡异。
5、土木堡事件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土木堡的明军的战损,不是说战损多少,
而是死得太轻易了,50多朝臣+几十万大军,明朝武勋集团几乎一空,
历史上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军对军的屠杀,还是杀神白起那一次,并且白起凸赵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困再耗(这其中为了维持包围圈,秦国几乎动员了所有青壮,举国之力才打赢),长平之战前后打了至少半年(也有说法是3年)直至包围圈中的赵军饥肠辘辘了才下手,
但是从瓦剌的缴获来看,明军明显没有到赵军那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明军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是必然的,但明显没到赵军当时的程度。
这更像是明朝内部某些势力里应外合,利用朱叫门政治、军事上的愚蠢,来对武勋集团进行的一次政变。
要么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部队、随行官员的人数被严重夸大了(至少夸大了一个量级)。
6、整个明史还有一处最为鬼刁的情况,就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到底是怎么衰落的,以至于给了建州女真崛起的机会?
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也有汪直千里奔袭蒙古王庭,击杀蒙古传奇英雄满都海;马芳千里奔袭蒙古大营的操作。但在已存历史描述中,这都是小股精锐部队出击,打击力度并不大,只能起到斩首作用。
首领被斩首了,过一个冬天活下来的人捏把捏把又是一个新部落。
这些蒙古部落的战斗力仿佛下降了很多,但是具体原因并不清楚。然后就这么耗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生存空间确越来越大,所以这其中明朝对于蒙古的军事打击到底有多少次,以至于后来努尔哈赤能够快速崛起?
PS:确实没有明确证据,但我个人推断,在武宗时期应该有一场犁庭扫穴式的北征,成功打击了北元余孽,但是这段历史被刻意抹去了,但是庙号这玩意是没法抹去的,武宗的屯田开海政策,也明显是为了搞钱凑军饷,而且这也不是啥新战术,宋朝时就有塘埭+海贸收税的经营流打发。
而在朱家太庙中想要有一个“武宗”的庙号,那肯定是在军事上给朱明皇室长脸了,那么在太祖太宗之后,还有什么事情能够给朱明皇室长脸以至于获得“武宗”庙号呢?
想来想去也就只有报“土木堡”之仇这一点了。
从宋明开始,耕读传家的士大夫阶层就已经很熟练于春秋笔法了,对于史官体系也没有了敬畏之心。就比如王安石的改革,动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结果被写入《奸臣传》骂了900多年,直至梁启超这代人才给平反。如果放在200年前,王安石可是一个名声比秦桧还臭的奸臣。
而明朝的历史,从文官集团到满清朝廷,究竟筛洗了多少真实信息?
大家看清史里面的战争。
明瑞打大小和卓,葱岭三捷第一战,其中明瑞带领900人,和大小何卓打了一天。
兆惠黑水营之围,乾隆派福建藤甲兵去解救兆惠,去了1500人。
乾隆第三次打缅甸,准备了半年,兵分三路,总共派出了兵力是3万。
戚家军总共才4000人。
雍正和通泊拢共兵力7000人。
…………
你想几十万人,莫名其妙就被全歼,然后把皇帝俘虏了?!
这个数字肯定是历史书上夸大了。
估计皇帝加随从几千人,甚至周围没什么军队,就是皇帝带了几个太监,被人家直接抓了。
封建帝制的奴隶,觉得皇帝做什么都是对的。
明粉中的脑残粉、皇帝粉,觉得明朝皇帝都是好的。
和朱祁镇、徐有贞、石亨,甚至也先等人沾亲带故的后代,给自认为的老祖宗洗白。
文官集团老演员了,张口闭口文官集团的都是半瓶水晃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如果你穿越到乔峰身上,并且处于杏子林大会
知乎答主“醋溜猪头”的背后是一位历史学教
有没有那种慢节奏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的古言小
你是弘时在畅春园,雍正想要杀你,你该怎么
为什么明朝降军面对同胞能忍心挥下屠刀?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 Gatsby 为什么对 Dai
下个月就要过年了,一点过年的氛围都没有,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对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
为啥汉奸的容貌看上去很猥琐?
为什么扶苏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么草率地自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02 13:27:53  更:2025-01-02 14:18:2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