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北京、长安、洛阳等城市为何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址?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北京、长安、洛阳等城市为何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2 月 20 日- 1 月 5 日,参与圆桌「地图上的古中国」,分享你的知识、见解与访古经验,一起探索地图上的古中国。 |
引言:古都的历史回响 北京、长安(今西安)、洛阳在历史的长河中,屡次被选定为都城,成为王朝兴衰的见证者与推动者。究竟是怎样独特的魅力与优势,让这些城市脱颖而出,成为帝王们心仪的建都之地呢?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其中的奥秘。 长安:盛世之都的底蕴 长安,这座拥有着十三朝建都史的城市。西周于此肇基,奏响华夏文明新乐章;秦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中心铸就大一统伟业;西汉初立,张良力荐定都关中,刘邦拍板,长安自此成为大汉雄风的策源地;隋代大兴城的营建,为唐长安城的极盛铺就基石,大唐盛世,万邦来朝,长安成为世界文明的灯塔,光芒辐射四海。 (一)关中沃野,仓廪之实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大自然馈赠的丰饶之地。这里土壤肥沃,由渭河及其支流长期冲积而成,土质疏松多孔,透气性极佳,富含氮、磷、钾等多种矿物质,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便赞誉关中平原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列为九州沃土之首。周人在此兴修水利,引泾水灌溉,使得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为周王朝的兴盛奠定物质根基。 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建设更是达到高峰。秦始皇时,郑国渠的建成,“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成为秦国东出统一天下的坚实后盾。汉朝,白渠、六辅渠等水利工程相继落成,漕渠沟通黄河与渭河,既便利粮食运输,又扩大灌溉面积,“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保都城百万人口的粮食供应,遇丰年,仓廪充实,谷物堆积如山,为盛世繁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山川险要,金城千里 关中平原四周山水环抱,构筑起天然的军事堡垒。秦岭横亘于南,巍峨高耸,绵延千里,山间道路崎岖险峻,诸多关隘扼守要道,如武关,作为关中东南门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邦便是经由此关,突破秦军防线,直捣咸阳。秦岭北坡陡峭,冬季冰雪封山,外敌难越;夏季山洪暴发,冲毁道路,为关中增添天然屏障。 北依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骑兵驰骋受阻,大军行军困难。西有陇山,层峦叠嶂,为关中与陇西的分界,萧关雄踞其下,控扼西北咽喉,抵御匈奴、羌人侵扰,保障关中后方安宁。东凭黄河天险,与崤山夹峙,函谷关坐落其间,是中原入关中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多国联军叩关而不得入,凭借这山川险阻,关中进可攻、退可守,成就诸多王朝霸业,护佑长安长久安宁。 (三)丝路起点,通衢四海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肩负起连接东西、沟通中外的历史重任。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后,长安便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不绝,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东方珍品,从长安启程,穿越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向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进发。 各国商旅纷至沓来,在长安东市、西市汇聚,“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市场上珠宝、香料、药材琳琅满目,异域风情浓郁。长安的太学,吸引着周边国家学子前来求学,日本遣唐使更是频繁到访,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带回岛国,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在长安落地生根,大兴善寺、大雁塔等成为佛教传播的圣地,梵音袅袅,见证着文化的交融共生,长安也借此东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声名远扬海外。 洛阳:华夏之中的荣光 洛阳,同样是一座拥有着辉煌建都历史的千年帝都,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记忆。从夏朝开启华夏王朝纪元,洛阳附近的二里头遗址见证着早期国家的形成;商朝继之,盘庚迁殷前亦在洛阳留下都城痕迹;西周周公旦营建洛邑,“宅兹中国”,洛阳正式成为华夏政治中心之一;东周以此为都,开启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重振汉室雄风;曹魏、西晋接续,维持中原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民族大融合;隋唐以洛阳为东都,尽显盛世繁华;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也纷纷扎根洛阳,延续着古都的命脉。 (一)天下之中,四方辐辏 洛阳地处华夏大地中心,位于黄河、洛河与伊河交汇处的三川河谷,恰是古人眼中 “择天下之中而建国,择国之中而建都” 的理想之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无论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出发,抵达华夏各地的距离相对均衡。周公旦以土圭测景,定此地为 “天下之中”,使得洛阳成为历代统治者心仪的建都首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样的中心位置极大便利了政令传达、物资运输与军队调度。四方贡赋能快速汇聚,保障都城物资供应;王朝军队从此地出征,能迅速抵达边疆,有效控制四方,维系帝国一统,犹如人体心脏,掌控周身血脉流通。 (二)山河拱卫,攻守皆宜 洛阳四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构筑起坚固的军事防线。北依邙山,这道天然屏障横亘城北,与黄河天堑相依,孟津关、小平津关雄踞黄河渡口,控扼北方要道,外敌难以逾越;南临伏牛山、熊耳山,伊阙关、大谷关、广成关分布其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南方来敌;西接崤山、中条山,函谷关扼守崤函古道,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咽喉,历史上多少战事在此展开,凭借此关,洛阳稳守西方;东望嵩山,虎牢关、轘辕关矗立,虎牢关更是声名赫赫,楚汉相争、唐初统一之战,皆彰显其险要,锁住东方门户。诸般关隘与山川配合,进可攻、退可守,为都城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三)文明渊薮,人文荟萃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得超乎想象。自夏商起,这里的青铜铸造、甲骨文等技艺便引领时代;周代礼乐制度在此奠基,影响华夏数千年礼仪规范;汉代洛阳太学兴盛,学子云集,学术氛围浓厚,成为全国文化教育中心;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竹林七贤在此纵论玄学、挥洒才情,为中国哲学发展添上浓墨重彩;隋唐洛阳城,诗歌、绘画、雕塑、乐舞全面繁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传世佳作,李白、杜甫等巨星交相辉映;佛教东传,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承载着佛教中国化进程,龙门石窟更是佛教艺术瑰宝,万千佛像雕刻精美,展现古代艺术巅峰。如此璀璨的文化成就,吸引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为都城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强化其作为华夏核心的向心力。 北京:北国雄镇的崛起 北京,从先秦时期的燕都蓟城起步,历经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镌刻着华夏北疆的风云变幻。燕国在此开疆拓土,雄踞一方;辽金以此为基,窥视中原;元明清三代更是将其定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号令天下,使得北京成为华夏政治舞台的核心焦点,见证无数荣耀与沧桑。 (一)燕云锁钥,北疆门户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北枕燕山山脉,西倚太行余脉,群山环绕,地势险要。自战国起,燕国便凭借蓟城的险要地形,抵御北方山戎、东胡等游牧民族侵扰,守护华夏北疆。此后,朝代更迭,这里始终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铁骑的关键堡垒。幽云十六州的割让,让北宋失去天然屏障,直面契丹锋芒,苦不堪言;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控驭漠北,稳固统治;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直面蒙古瓦剌、鞑靼威胁,构筑九边防线,拱卫京师,彰显捍卫疆土的决心;清朝定都北京,联结满洲根本之地,掌控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维护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北京作为北疆门户,在华夏边防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二)形胜之地,控驭全局 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东北、华北、蒙古高原三大区域交汇处,向北经古北口、喜峰口等要道可通塞外草原,掌控蒙古高原局势;向东北穿越山海关,直抵松辽平原,联结东北大地;往南则顺着太行山东麓大道、大运河等水陆通道,直插中原腹地、江南水乡,贯通南北经济动脉。元朝定都于此,既能有效管理广大北方领土,又借助漕运吸纳江南财富,维系帝国运转;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都城,政令畅达四方,无论是调集物资、调遣军队,还是促进南北交流、融合多元文化,都尽显其枢纽价值,宛如掌控华夏全局的战略棋眼。 (三)五朝帝都,政治新核 辽代,契丹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南京(燕京),作为陪都,掌控燕云要地,汲取中原财赋,为契丹南下提供支撑,北京自此开启政治进阶之路。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力排众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仿北宋汴京规制营建,政治中心南移,北京成为统治中原核心区的关键据点。元朝统一全国,忽必烈定都大都,大规模营建,北京正式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以其为中心构建行省制度,掌控辽阔疆域,政治辐射欧亚大陆。明清继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强化北方统治,紫禁城巍峨耸立,皇权至高无上;清朝入主中原,全盘继承北京都城地位,深化对全国治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愈发稳固,五朝建都积累的政治威望与资源,使其成为凝聚华夏的核心力量。 结语:古都密码的启示 北京、长安、洛阳之所以能屡次成为都城,虽各有特色,却也有着诸多共性。它们皆占据险要地势,山川拱卫,为都城安全筑牢根基;都地处交通要冲,或为天下之中,或联结四方,便于掌控全局、促进交流;更凭借丰饶资源与深厚底蕴,滋养着都城繁华,承载起华夏文明传承重任。 这些古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的不仅是朝代更迭,更是文化延续、民族融合的壮阔史诗,时刻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珍视传统,汲取古代智慧,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
长文,欢迎读者先点赞顶一下再慢慢读hhh 开个玩笑,这个问题其实和恐龙关系很大。 中国大地是恐龙崛起的晚三叠纪地质上的印支造山运动时期初步成型的(约2.4到2.2亿年前)。在这之前的数亿年里包括黄土高原的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岛(华北地块/中朝地块),秦岭淮河以南从云贵川到东南沿海是另外一个大岛(华南地块,又是两个地块——今天长江流域和中南地区的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在更早的年代相撞形成的,武夷山和南岭就是那次撞击形成的),构成今天新疆地区的塔里木地块(构成今天中国大地的三大主要地块之一)和其它一些小地块同样在海里漂着,而且这些地块在十几亿年前都曾经和澳大利亚相连。 三叠纪,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海洋收缩,两个地块碰撞,把之间的一些小岛也挤进夹缝,就形成了祁连山—秦岭—大别山—桐柏山这一条划分今天中国南北的山脉,也就是说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不止是气候上的,也是地质历史上的。大家会奇怪,为什么到江南地区就没有碰撞形成的山脉了?苏南确实没有山脉,但是苏北和鲁西南有山脉,虽然整体上比较矮,这就是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碰撞形成山系的东端,是后来形成的位移高达700公里的著名的从九江一直到外东北的郯庐断裂带(合肥就在其上,这也是为什么合肥这几年地震频发的原因),把这些山脉推到了远处。 最初形成的这些山系,巍峨壮观。不过上千米的高山其实只需几百万年时间,就会被风化作用夷平——沙子就是山体岩石风化形成的,再掺入动植物产生的有机物增强黏性就成了土壤。华北华南焊为一体后地质史上不太久,这块大陆向北和西伯利亚的陆块撞击在了一起。这些山脉本来早已被夷平,但是非鸟恐龙大规模灭绝的白垩纪晚期和新生代早期,数亿年前从非洲板块分裂出来的印度板块向东北方向冲来,和之前数千万年里从南部海洋上漂移过来已经和中华大地焊接在一起的西藏陆块相撞,这一事件造成冲击边界形成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虽然当年还没有黄土沉积)阶梯状抬升,整个中华大地上已经被夷平的山脉纷纷再次隆起——因为这些地方还是造山带,地质上没有数亿年都是核心陆块的地区稳定。 可以说,印度板块把中华大地挤皱了。而印度大地却平坦得多,这是因为印度板块是一块连为一体时间久远得多的较为完整的地块(克拉通),比很多小地块拼接成的西藏(比如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就是小板块拼接撞击形成的)更结实质密,因此印度板块和西藏板块接触处,西藏板块乃至半个中华大地抬升,印度板块只是形成喜马拉雅南麓的山体,山体后面就形成断陷盆地,也就是恒河平原。 但是印度板块并不是一下子就把中国大地挤成这样的,这经历了漫长而加速的过程。6500万到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移动速度超过10厘米/年,属于软碰撞,还没有造成青藏高原高抬。45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印度板块移动速度降低为6厘米/年(现在还有5厘米/年),对中华大地的挤压开始明显,进入硬碰撞阶段。2300万年前以来,碰撞加剧,青藏高原加速抬升(青藏高原的挤压幅度从地壳厚度可见一斑,居然高达80千米,燕山太行山和江汉地区地壳厚度都不过三四十千米),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造山带普遍活跃起来再次造山,之前已经被或多或少夷平的秦岭、大别山、太行山等等山系都再次崛起。中华大地整个南部,由于被挤压的青藏板块巨大推动力,也发生了普遍的再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特征,雪峰山、幕阜山、武夷山、南岭这些山脉把南方一个个省份的地理间隔画了出来。今天长江以南主要城市,不是山岭间的塌陷盆地,就是河流入海口形成的小冲击平原,除了珠三角、四川盆地和湖南丘陵地带,不存在很大量集中耕地的地方。 这个离现在最近的地质阶段里,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外力塑造中华大地形态,那就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对中华大地尤其是华北板块的俯冲——由于大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比大陆地壳薄得多(5-12千米和200多到数十千米)而且密度更高(3g/cm3和2.5~2.7g/cm3),因此太平洋洋壳向华北陆块边缘地幔俯冲——虽然同样是板块俯冲,但是结果却和印度板块的俯冲截然相反,华北陆块东部非但没有被抬升和挤压,反而出现了显著的伸展变薄,科学家们认为很可能是太平洋样壳向下的俯冲导致华北陆壳岩石圈底层出现熔融,进而出现大面积地壳断裂坍陷——太行山以东直到朝鲜半岛,其实都是华北地块东部断陷形成的巨大盆地,渤海和黄海其实都是被海水淹没的华北地块的一部分,甚至日本海也是华北陆块东端出现的地裂进而形成的小洋盆。今天华北陆块西部也就是黄土高原地区西部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厚度有200千米,太行山约有120千米,华北平原只有80千米,山东半岛只有60千米。所以太平洋板块客观上形成了把华北平原向西拉的力量。 事实上,在之前数亿年间,中华大地是西低东高,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都泡在浅海里,这就是为什么从湘西鄂西到广西越北的广大地区都遍布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降水流水侵蚀碳酸岩形成的,前提就是陆地大量由碳酸岩形成,而熔岩形成的原生岩石或变质岩不会以碳酸岩为主体,碳酸岩一般是在海底漫长时期的海洋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当年更没有东流入海的长江黄河。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一西一东一抬一拉的巨大力量,扭转了中国地形东高西低的格局,形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长江黄河的前身也在这之后的年代里冲破三门峡(三门古湖)和三峡与洞庭湖,开始东流入海东西贯穿中华大地。 好了,现在我们回到原题,西安。西安是什么,西安是关中平原核心地区的城市,如果加上旁边的咸阳,过去三千年来是关中平原最大的城市。所以讨论建都西安,实际就是在讨论建都关中。 关中平原是什么?注意,中国汉族传统聚居地区,包括东北,这种过去数亿年地质活动普遍活跃、造山带密布的地区,是不存在像西伯利亚或者印度德干高原那样地壳平坦的平原的(这两个地方数亿年都没什么强烈的地质运动),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内的大大小小平原,都是山脉崛起后形成的周边地壳断陷,再经由风或者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填埋,所形成的平原。也就是表面土壤看着平,底下地壳其实是崎岖不平的。关中平原也不例外,就是秦岭北侧的断陷盆地,这从关中平原的形状一望即知。 这个盆地被西边吹来的黄沙填平,就成了关中平原,黄土由于质地松散,还易于在工具简单的早期农业时代进行耕种。而黄土的来源,就来自印度板块的撞击。印度板块挤压抬高了中亚新疆和蒙古地区的山脉,塑造了中国的季风气候,让之前和同纬度北非西亚南亚地区一样广布沙漠的中国东南变成鸟语花香的森林世界,却也中国西部地区变得干旱(之前因为西藏地区就部分是海洋,西部相当湿润),干旱环境加速西北方向山体的风化,粗大的沙粒留在较近的地区形成新疆和内蒙外蒙的沙漠,细小的黄土则被吹到东方,大部分落在黄土高原,小部分被吹到华北平原、朝鲜半岛和海洋上。 而且恰恰由于关中在秦岭北边,秦岭挡住了大部分南来的水汽,导致关中比秦岭以南干旱一些,反而利于早期农业发展,因为砍树容易一些,树木生长没有那么疯狂,物产少一些野生动物少一些也逼迫当时的原始居民发展在南部森林里人看来费力不讨好的农耕。关中是华夏文明先声的仰韶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带,不是偶然。 关中平原北边是陕北黄土高原,上十千米深的黄土累积被流水冲刷出沟沟壑壑,虽然在五千年前出现了石峁这样的大城,供养人口的规模还是远赶不上关中平原。而且陕北和陇东有渭河通往关中,也使得统治关中的政权较容易通过物资控制陕北陇东。 关中平原东北是山西(太行山以西地区),山西是两条山脉吕梁山和太行山,中间夹一条汾河,两山之间夹着一串建立城市的小盆地,南边是运城盆地,中间是太原盆地,北边是大同盆地。山西区域由于缺乏较大盆地,不可能独立,而由于位于第二阶梯上,较为容易被关中政权控制,而华北平原的政权攻打山西较难。 关中平原正东穿过秦岭支脉的崤山山脉是小得多的洛阳盆地/伊洛盆地,这是建都历史和关中平原半斤八两的地方,虽然自身面积比关中小很多,但是离华北平原与江汉平原都很近,通过控制后二者可以轻易控制关中。因此虽然商周两代由于华北和江汉还具有相当独立性导致关中和洛阳经常属于不同政权,到巩固对华北和江汉的统治的秦汉之后关中和洛阳就没有再长期分属不同政权。 不过在这两个地方和华北平原分属不同政权的时代,比如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西部政权的朝廷就还是选择以长安为都城,这是由于没有华北的话生产中心必然是关中,而且从防御角度和华北有更多阻碍的关中也更理想。 关中平原东南方向过秦岭大巴山有南阳盆地,穿过南阳/襄阳就可以进入江汉平原,进而可以顺长江南下拿下南京。在唐朝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强势崛起之前,基于关中的政权沿着这条路线,拿下南方胜算颇高。而长江以南区域,由于印度板块挤压西藏地区导致的多山和湿润气候,造成中古时代之前各山区之间相对隔绝,而且森林密布砍树都砍不完,导致人口稀疏,从长江流域南下的政权军事控制这广大的区域易如反掌—只有控制南方山区之间河流要冲即可,虽然同化难度要大得多。 关中平原西南方向过秦岭可以进入四川盆地这个西南最大宜居平原,而四川盆地由于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岭,还是拜印度冲击所赐,因此除了三国时代的蜀汉之外(但是蜀汉也长期据有部分长江中游土地),四川盆地没有出现过能大幅向外扩张的政权,更没有能成功北伐或者东征拿下长江下游的政权。因此从战国晚期的秦国开始,直到唐朝,四川长期是关中/洛阳政权的后花园,供应物资和劳动人口。 关中正西,是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地图上甘肃除了陇东外那细细的一条——比地图上看着窄太多太多。前面说过,两亿年前华北和华南地块碰撞整合,西部形成祁连山,过去数千万年来印度挤压青藏高原导致祁连山再造山隆起,祁连山挡住南来水汽,导致北部形成巴丹吉林沙漠。由于祁连山顶常年积雪,导致其北坡有积雪融化形成的水流,从而形成一条狭窄的绿洲带,这神奇的构造,为关中去往西域打开了通道。数千年来,小麦、绵羊和青铜冶炼技术沿着这条通道传入中华大地,而华夏社会创造的大量纺织品冶金制品又由此向西域输出。由于大规模远洋贸易依赖航海技术进步,而且中国人口重心在中晚唐前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因此中晚唐之前河西走廊是远比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和对外交流窗口,关中的地理位置正犹如近代的上海和广州。 这样看来,好像关中平原建都是不二之选,可是为什么长安建都在唐朝就画上句号了呢?长安长期建都导致的关中地区森林枯竭、地力衰退乃至长安城地下水苦涩,都不不无关系,但核心原因,是华北平原的整合,与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化,以及主要外部威胁方向的改变。 关中建都其实有三个隐含条件,那就是华北平原的人口不够碾压西北(加上山西),东南地区人口较少,外敌主要来自北方和西方,也就是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古代没有现代军事科技,战斗基本还是拼人力,而且通信效率很低,王朝统治者必然要把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放在首都附近,否则军队大量在外很容易出现不可收拾的反叛;在晚唐五代之后契丹的辽崛起之前,东北地区尚且不能形成可以威胁大一统朝廷的政权(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虽然来自东北,但是都是在中国大分裂、北方还东西分裂的时代入主中原的),能对统一朝廷构成威胁的,除了被大唐扼杀的东北高句丽(也说明隋唐君主已经看到东北民族政权崛起的趋势),都来自北方草原大漠或者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此建都关中,和明成祖建都北京道理一样,都是在国防最前沿。 华北平原在汉代时期人口密度赶不上关中,长安洛阳轮流建都,延续了周代格局。之后曹魏政权建都邺,今天邯郸临漳,这是中国统一北方的政权第一次把都城建在华北平原上,恐怕对应的就是华北平原的开垦和人口增长。 之后西晋又回到长安洛阳建都,接下来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西北和华北不同政权,西北政权多建都长安,华北政权多建都邺。统一北方的政权里前秦由于源自长安的前后赵政权,延续了长安建都,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还是在关中和伊洛一带。 到唐朝,华北尤其今天河北山东一带已经人口和农业产出远超西北,导致安史之乱后这些地方节度使长期实质独立治理。衰落的关中平原和膨胀的中央机关,导致长安在唐高宗之后已经较难稳定供养朝廷,朝廷动辄迁居洛阳,依赖大运河提供的南方物资。 唐中后期,中国从微观到宏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更熟悉的中国面貌,比如北方以小麦为主粮、铁锅炒菜、食用豆腐、用桌椅取代榻、跪坐变成坐在椅子上、分餐制变成合餐制等等,更不用说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其它三个都是中晚唐出现的,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有趣的是,节度使割据反而相当程度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这些进步加上安史之乱导致的难民潮,中国不但很大区域不向朝廷交税的华北人口增长,南方人口更是倍增,中国人口重心从此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这导致管理庞大的南方成为之后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任务之一,继续呆在离东南沿海距离遥远重山阻隔的关中平原,是不可能对实力越来越强的南方实现有效治理的。 同时,华北人口增长以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刺激了燕山以北的东北平原上各民族的农业发展和政权建设,高句丽、渤海国、契丹、女真和后来的满洲一个个从此冒出来;而东南沿海的发展,又促进了日本的社会进步,唐朝开始大量中国高僧和工匠前往日本,日本和中国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加速发展,为什么到了明朝倭寇成了中国沿海的心头大患 ,和中日两边沿海地区人口增长都不无关系。这导致过去一千年里,中国的国防隐患一直来自东北和东部沿海。 而晚唐或北宋之后,由于气候变冷,西域和青藏地区干旱化,从此再也没有形成能威胁中国内地的政权,反而两个地区长期内部四分五裂。 因此,过去一千年里关中远离人口重心,远离国防前线,就再也不适合做中国的首都了。而和邺相近、更靠东更靠近海洋也更靠近东北关外的北京从1153年开始成为北中国乃至全中国的都城,按上面的逻辑分析,就知道是历史的必然。 欢迎大家关注和阅读我的其它回答,也格外欢迎大家阅读和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系统思考分析发在那上面,严肃写作的传播殊为不易,只能靠大家传播了。该号过去三年里发文分析过中国收入分配、地域发展均衡、各省城市发展潜力、省际人才流失、青年失业率原因、计生时代真实出生人数、新冠疫情的经济和生命代价、全球高校和各国基础研究排名、中国基础科研投入等重大问题,上月分析了川普上台后新一轮关税战的各种可能性,近日会发文总结过去五年和25年中国发展历程,近期会发文从地质形成到历史发展讨论中国和包括美国和印度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发展前景。 |
说说北京、长安(现在的西安)和洛阳为啥能成为古代王朝的首选,被选定为帝都。 |
|
|
|
长安,那地儿地势险啊!四面环山,又有八水环绕,进可攻退可守,妥妥的天然堡垒。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粮食产量杠杠的,能养活不少人,这在古代可是立国之本。 从周朝的镐京开始,就开启了辉煌历程,秦汉在此定都,那是威震四方,大唐盛世更是让长安走向世界巅峰,各国使节、商人、学者云集,繁华得不得了,就因为这好地势加上富足的粮食,能撑得起庞大的王朝机构和军队,当帝都那是顺理成章。 |
|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交通四通八达,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枢纽”,方便皇帝对全国发号施令,政令能快速传达四方。 而且呀,周边伊洛平原土地也肥沃,经济繁荣,商业氛围浓,手工业发达。 从夏朝开始就有在此建都的历史,东周、东汉、曹魏等好多朝代都看中它这居中的位置和繁荣的经济,在洛阳定都,能掌控中原大地,维持王朝的统治秩序,毕竟中原稳,天下才能稳。 |
|
北京,北方的门户!在军事防御上意义重大,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元朝定都北京,叫大都,那是因为元朝疆域辽阔,北京方便管控北方广大地区。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也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加强北方边防。 而且北京周围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也不错,漕运开通后,南方物资能大量运来,能保障都城的物资供应,作为帝都,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满足王朝的多重需求,守护着王朝的北方疆土,让整个国家的布局更加稳固。 总之,长安的险要地势与粮食根基、洛阳的居中交通与经济繁荣、北京的军事地位与资源保障,都让它们在不同时期成为古代王朝定都的绝佳选择,承载着王朝的兴衰荣辱,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成为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名城,见证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和伟大时代的变迁。 |
北京和洛阳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门和西门,平城(大同)和西安、盛京(沈阳)是关外游牧势力集结地,分别代表鲜卑、犬戎和女真三大异域民族入主关中,大同?洛阳,沈阳?山北京,西安?洛阳,当然还有蒙元,上都?大都。 |
|
|
大梁是中国真正的最佳都城,自太昊建都开始(《归藏》太昊之盛,白云入于大梁),到大禹建都于大梁(《世本》禹都阳城在大梁南),大梁就是中国火德真正的圣城神都,大梁本意即太阳(郑玄注大梁一曰大阳),大梁城就是太阳城。夏人发源于太阳城的大梁,而魏惠成王继承大禹火德迁都大梁而后刘邦诞生于此,大梁孕育了火德汉朝,一千年后火德宋朝建都于大梁,中国文明由大梁推至巅峰,明朝继承火德後宋,龙凤北伐洪武北伐在大梁出发成功,庇佑中国光复。大梁不论从城市德性还是居于天下中央的区位,大梁建都之正统,建都之弘大,建都之长远,建都之興盛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未来唯一首都帝都大梁。 大梁是中国唯一合适建都的地方,中国自秦汉至隋唐,经济交流和人口数量低,地方开发不足所以不太需要强调首都经济功能,但自府兵制崩坏,人口爆发,国家税制的改革导致政府不得不以重视发展经济为收税渠道,首都是最大的资源聚集地和分配中心,所以首都必须要承担内部发展的平衡和带动力,宋朝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坚定的建都开封,宋朝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宋朝皇帝基本没有对自己选择的都城产生过疑问,开封处于中国北方人口和大平原的中心,多个政权的建都之地,建都最早,文化深厚,大平原地势广阔,承载力强大,区位便于交流,又邻大河,为中国文明源头象征母亲河,是亚欧大陆桥和中原天然的连接中心,没有那个城市能像开封这样综合建都条件强大优越,中国首都原本应该一直在开封,但异族战争导致开封丢失首都地位,打断了中原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国今天发展不均衡就是因为首都选址失败,北平一个山地环绕处于边缘地带,即非人口集聚区,也不利于经济交流发展,其建都时期正是中国文明衰败异化的时期,也是北方到今天持续衰败的800年。开封海拔78米,而北平只有40多米,用悬河论来否定开封建都的综合优势,是对现代科技和中国人智慧改造能力和判断力的底线挑战,靖康论来反证开封的建都历史先验就更不成立,北宋是在没有燕山屏障之下尚建都170年,中国第一个超过二百年的都城就是开封的夏都老丘,如果有燕山屏障国祚只会更长,看北宋消失和明朝亡国比较,因为首都在中国中心深居内陆,金人无法控制只能退走,随之宋朝在开封复辟,再立赵构进行对抗,而北平在甲申国变,满洲人随机占领强力控制位于边境的北平,北方广大领土兵不血刃,传檄而定,从而确立了清虏利用北方资源和人力占领征服全中国,导致汉族势力被分割瓦解连调整反应的机会都没有,汉人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国家重心在幽云,无法有效缓冲历史危机,开封在面对同为东北异族的挑战时,表现比北平要好得多,所以不知道历史文盲有什么资格拿北平来和开封相提并论?真是可笑至极也只能坑一些目不识丁的营销号受众。北平一个本不该建都的地方德不配位,导致整个中国发展失衡,人流物流和中国统一内部协调,除了大梁没有哪个城市能解决。中国未来就在于大梁的复兴。 |
洛阳的位置最好。 背靠关中,正面有洛阳八关。 和长安一样安全,但是辐射的平原区域更大 北京和南京都太靠边,不够中。 开封,邺城之类无险可守。 |
粗浅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有疏漏或不妥请在评论区指出。就中国古代的都城选址而言,有四个原则是不能忽视的。 其一是经济原则。都城附近应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较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求,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方;城市腹地广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汉在定都时选择了“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的“天府”关中地区;反面例子则是唐朝一度政治中心位于洛阳,所谓“逐粮天子”是也。 其二是形胜原则,就是要求都城所在地区具有形胜之便,有利于制内御外,进可攻,退可守,南京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三是交通原则,是指都城应处于王朝全境位置偏中心,交通便利,便于物资的输入和政令的输出,北宋的开封很好体现了这一点;或者位于防线的前沿,便于调动军力抵御其他政权,比如明代永乐以后的“天子守国门”。 其四是政治原则,是指都城选址能给王朝所带来的政治助益。汉末的许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正所谓“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1.2应 @书者无输 提示补充交通原则的另一个方面。 |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高中地理: 1.近河流,水源丰沛,且有丰富地下水,居民用水方便,运交通便利,利于耕作、且利于排放城市垃圾。 2.易守难攻,便于防守。 3.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耕种。 4.自然灾害少,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少。 5.交通要道,往来方便。 6.部分部族起源地,难以离开。如秦之咸阳。 7.木材多,便于建设。 8.气候事宜缫丝,方便制造衣服。 …… 如果我是高中生,我还能分析,但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 |
|
|
都是中国进入马时代的最佳选择,长安、洛阳是贵族马时代的最佳选择,而选择北京,就是中国全面进入廉价马匹运输时代的选择,什么叫贵族马时代?就是以关公为代表的中国最后一个骑士,关公之前的时代是以一武艺高强的骑士,统领众多步兵战斗,这时候的马匹是稀缺品,养一匹尤如现在养一部豪车,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负担的,整体上还更多靠河水运输和官方马队运输贸易,长安洛阳依靠这两种贸易方法的最佳选择地点了,但是少数民族大量推销廉价马匹进入中国运输领城,中国全面进入大多数地主农民都拥有马匹作运输工具,河水运输的重要性让步于马匹运输了,但是也并不代表河水运输不重要,而是军队中的步兵重要性,让步于重骑兵的重要性,北京是蒙古东北草原进入中原的门户,而北京又刚好脚踏温暖带与寒冷带交界处,令少数民族希望夺取中原政权后,建都的最佳选择,更北京又有大运河连接中原,很明显养重骑兵又方便运输粮草,北京就比长安洛阳具有很多优势了。 |
原因主要有三个,一、附近山河险峻,易守难攻。比如长安与洛阳,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南有秦岭,东有黄河。二、附近粮食充分或交通便利。比如长安与洛阳,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有渭河沟通黄河,有利于财富运输到关中平原。三、离主要威胁近。五代之后,主要威胁从西北转移到东北,因此首府从长安与洛阳迁移到了北京。 第一梯队有西安(长安),洛阳,北京 第二梯队有南京,开封(汴梁) 第三梯队有杭州(临安),安阳(邺城) |
长安成为都城没什么好说的 从政治上来说,因为秦统一六国,秦就在长安,那自然是长安为都城; 从地理上来讲,长安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帝国中心自然不能是边疆地区,要有足够长的战略防线,要抵御敌国入侵的,你要搞清楚,古代是要打仗的,战报可不是打电话传递的,那是要邮递员骑马八百里加急派送的,帝国中心决策层要第一时间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战报,那自然要求帝国中心要位于版图中央,毫无疑问是长安! 所以,不管是从抵御入侵建立足够的战略纵深防线,还是战报的传递,都要求帝国首都必须在中心位置,自然是长安! 可为什么北京会成为都城? 你要知道,北京是怎么成为的都城? 北京成为都城是朱棣迁都过去的,在那个时候,那是属于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都城是定在南京的,而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朱棣是造反当上的皇帝,那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朱棣的老巢大本营在北京,只有在北京朱棣的根基才稳,南京是朱元璋留下的班子,虽然朱棣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但他呆在南京,你猜他能安稳吗?你猜他能睡得好觉吗?他的封地是在北京,他最大的依靠,最大的秘密都藏在北京,只有回到北京,他才是感觉可靠放心的。 日日睡不着觉的朱棣最大的想法就是迁都北京! 可这事办起来哪那么容易? 只有跟着你造反的那群人是北京去的,其他人的妻儿老小房子土地可全都是在南京的,所以自然遭遇到了极其大的阻力和反对! 但朱棣是皇帝啊,虽然阻力很大,但毕竟人家是皇权,你说他得位不正,那就杀! 把反对的杀一批,拉拢一批,换一批,事要一步一步来做,最后留下自己人! 当然,这是作为朱棣的私心,我们再从局势来分析! 当年朱元璋也在南京,那些地方建都了好几百年了,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朱棣的封地能比的! 你要明白,北京在秦朝那个时期开始,它一直叫作燕国! 而燕赵自古多悲秋之士! 北方从来就不是什么富饶之地,为什么帝国中心要建在长安啊? 因为要全国一盘棋,要均衡啊,帝国中心不能偏于一隅,就算偏于一隅,那一定要对其他地方有绝对的控制权! 不然,你长期窝在北方,南方控制不住,那南方闹独立了! 你长期窝在南方,对北方控制力衰,那北方你管的住吗? 所以,要考虑到均衡,一旦不均,再没有绝对的控制能力,那就势必会分崩离析,这就是所谓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这极其考验王朝统治者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控制能力!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明朝都是两套班子,北京一套,南京一套,两个朝廷 你也不想想,不这样会怎样? 如果朱棣撤回北京,他怎么防备南方势力卷土重来?他怎么防备南方造反?本来南方朝廷才是正统,他就是造反得来的天下,他本身就控制力不够! 可他呆在南京,他能睡的好觉吗?说不定哪天喝了一杯茶就挂了那也没什么意外的!说不定哪天晚上睡着了就被某个宫女一根绳子给勒死了也很难说! 只有回到北京,他才能安全! |
哪里那么多原因,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 一个,这几个地方当时都是大平原粮场。 二个,地理位置适合防守,位置好。 三个,每个朝代根据抵御当时的外族入侵的决定。你去看看每个朝代主要敌人是谁,所以定在哪里。 四个,一定是在整个版图的大致中心位置,或者交通物流最有力的位置。长安,洛阳,汴梁等等都是如此,要不陆运,要不运河位置。 别的,都是细枝末节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比如当时的北平,扯什么天子守国门,笑死了,看看版图位置和主要敌人,还有朱棣最在意的心魔。 |
最佳倒也谈不上,早而已。 长安最早,不也是来自于咸阳嘛,咸阳是秦朝都城,西汉把首都往东南挪了挪就是长安。 洛阳是东汉定的,至于北京那可跟这两个历史比差太多了,历史上是幽州,最多做过小国首都,前燕、后燕、桀燕。直到元朝才正式作为全国首都 |
自古以来秦汉之后,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定都都不是以经济,地势为主要需求来定都的了。政治才是首要考虑,你这个地方做首都能不能接得住我朝的正朔。 |
抱残守缺 农耕文明使然。这也预示着千年大变局的宿命。几千年后,这种停滞文明遭到了来自海上异文明的降维打击。 如果有时空穿越者到明朝,把首都不是从南京搬到北京,而是搬到广州。或者将有另一番模样! 广州跟伦敦一样,不仅能直接联通海洋,而且处于大湾区最里面,前方香港珠海拱卫海洋入口。简直易守难攻。 兴许现在的东南亚及澳洲已划入版图。 就真实历史来说,中国改开,标志性就是从广州的广交会开始,然后带动实力提升直至成为世界第二强。 即便事实如此,依然无法理解现代文明,还觉得农耕文明厉害,喊着要复兴农耕文明。开始拿着旧物自嗨! |
知乎现在真惨 基本没人回答的问题居然热榜第9 看来是真的没人玩知乎了 |
我国在地理上是地形比较丰富多样的国家,这个说法就是从北京建都以后所在版图时的说法。 既然说地形比较丰富多样,那其实适于建都的平原总量也不可能很多。 这三个城市,差不多就是历史上在几个可选的平原城市中摇骰子的结果。即便这个说法比较随意,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我国在做什么大事时讲究天地人和,特别事关社稷,统治者自称天子,人和地理容易理解,那所谓的天意不就是像摇骰子决定的吗? 定都这样的大国是,不经过易经八卦的演示,是不可能的,八卦的演示,就很随机。 |
因为古代远东大地的输入源头就中亚,蒙古和满洲三个地方。至于定都哪里?就看谁作为输入者了。 |
以北京为例:北京之形,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北京之势,据全国中枢,东扼全满,北控全蒙,西联卫藏,南引楚粤,且踞全国上游,势如建瓴,坐镇西北,俯视东南,对内对外控驭咸宜。——《新北京》(民国) |
古都风云:北京、长安、洛阳的辉煌往昔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城作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选址历来被视作国家兴衰的关键。北京、长安(今西安)、洛阳,这三座城市,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它们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址?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 长安:千年古都的辉煌与挑战 故事始于公元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陈建的明朝学者,正伏案疾书,他的笔下流淌出的是对古代都城选址的深刻洞察。在《建都论》中,他提出了建都三原则:形势险固、漕运便利、居中而应四方。长安,这座位于关中平原的古城,无疑是这一理念的早期实践者。 长安地处关中,扼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内陆乃至西亚交通的咽喉,为西北地区进入内地的必由之路。这里地势险要,四周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同时,长安又是汉族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交接地带,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斗争的最前线。秦汉与匈奴的斗争,唐朝与突厥的斗争,长安都处于斗争的最前线。因此,战略地位重要。如秦汉与匈奴的斗争,唐朝与突厥的斗争等,长安都处于斗争的最前线。正由于此,中国历史上有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朝建都于此,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都城。 然而,长安的辉煌并非没有挑战。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淮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长安距离江淮遥远,加之三门峡天险,漕运艰难,导致关中地区粮食及其他物资供应紧张。中唐以后,每年从江淮地区调运的粮食和物资高达400万石以上,但运输条件并无根本改善。为了维护这条生命线,唐王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当长安作为都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隋唐两代在建都长安的同时,以洛阳为东都,形成东西两京并重的局面。 洛阳:居中而应四方的中枢 故事接着转向洛阳,这座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河盆地中的古城。洛阳四面群山环抱,中有伊、洛、涧四水贯流,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区。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地当中国古代东西、南北交通中枢,具有内制外拓,退可守,进可攻的条件,战略地位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受到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 周公旦曾说:“(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唐代孔颖达谓:“(洛阳)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南阳)、叶(叶县)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因此,洛阳“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历史上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建都于此,有“九朝古都”之称。 洛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长安与江淮之间,既便于调运粮食和物资,又无三门峡之险,位置较长安优越。这正是隋唐以前洛阳能与长安并称东、西两京,互为雄长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唐以后,当长安为物资供应所困扰,统治集团大批到洛阳就食,地位下降的时候,洛阳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并取代了长安地位的原因所在。 北京: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 故事的高潮部分,我们来到了北京。这座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的古城,西为太行山北段,北、西北和东北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南为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北京座落在从中原到东北和蒙古高原地区交通的中枢,是我国古代北方交通运输体系的中心。在宋、元以后,北京又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斗争的最前线,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北京坐北面南,西倚太行北靠燕山,既可震慑塞外铁骑的侵扰,又可尽享东北和华北两大平原的丰富资源和交通之便。这里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位置,可以等距有效调控全国资源和力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他“天子戍边”,将国都从南京移至北京,既巩固了北方边疆,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京受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钳型护卫,这有利于抵制海上来犯。在大国经济已卷入并且日益依赖于世界市场的近现代,北京作为首都,其倚陆向海——也是另种“依山傍水”——的位置更有利于中国在较为弱势的起步阶段对外开放和吸纳世界资源来反助中国的发展。 结语:古都的辉煌与启示 北京、长安、洛阳,这三座城市,如同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佳选址,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长安的险要地势和悠久历史,洛阳的居中位置和发达经济,北京的战略价值和开放姿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智慧与精髓。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回望过去,不禁为那些古人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其领导者的智慧与勇气,更取决于其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铭记历史,汲取智慧,不断前行。 |
《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 从盘古开始,三皇五帝至秦以前一万年的古代都城,都在“蜀都”范围内。即交趾以北至黄河之间的5000里范围。也就是黄河至骆越之间,简称“河洛之间”。 |
|
如《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史记》:“滇以北,邛都最大”。 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最西边的一条河是雅鲁藏布江,入海口与印度恒河(洋水)合流。 左思《蜀都赋》:“于前则跨蹑犍牂,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 |
|
上图是前后两篇《蜀都赋》描述的地理范围。 按《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 人皇居中州,中州具有领导权,管制其它八个辅州。所以“人皇中州”就是“蜀都”。今关中、汉中、阆中、巴中、资中、南中地区、中南半岛等仍在使用“中”字。成都平原即《山海经》中记载的“盖天地之中的都广之野”。陕西宝鸡出土带有“中国”二字的何尊、新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蜀锦,也都证明古人说的“中国”指蜀都。 “蜀都”的古地名又称为“天”,大致是湖北“天门市”、新疆“天山”以南、南方“天竺国”以北的地区。即“天有多大”“黄河水天上来”的天。屈原的《天问》也是描述的“蜀都”历史。“天命禹敷土”的遂公盨是实物证据。 所以陕西四川都称为“天府”。“天府”即天帝的首府。南方天竺也称为“天毒、天笃”,都是“天都”的谐音,与“天府”同义。 世界各地传说“受天界的统治”,也是指的中国的这个地名“天”。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就有“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的记载,其它文献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记载。 目前考古发现的湖北城头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石家河遗址、成都宝墩古城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三星堆古城遗址等都城级别的遗址,都佐证“蜀都”的存在。 所以在公元元年以前,世界的首都指的就是“中国”。黄帝建万国。“万国”之一的“中国”是首都的意思。 |
项羽了解一下,当年霸王回彭城下边的人是怎么跟他说的,这能代表古人选都城的一种策略。 |
北京,长安并不是古代都城最佳位置。 这两个地方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旦中央王朝实力衰退就会沦为危险的边境城市,很容易被外敌侵入甚至沦陷。此外二者离人口稠密地区都太远,经济辐射能力也比较弱。 |
古代都城是纯粹的武力保卫皇上的地方。 除了易守难攻,有一圈山围着以外,就是比较容易征集民夫 |
想想三个地方分别有什么水系?处于什么交通要道?处于什么平原?能养活多少人口?是否有易守难攻的属性? 比如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它所在的关中平原,被秦岭山脉和黄河环绕,是一个肥沃的河谷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 |
|
|
|
比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这个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耕作,能养活众多人口。 而且北京是连接东北亚和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都经过北京,使得北京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北京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山脉,这些山脉为北京提供了一定的自然防护。潮白河、永定河这些河流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有限,且在干旱季节可能干涸,但也是有水的。 |
|
|
|
洛阳主要是黄河水系,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
|
|
|
平原、水系、养活足够多的人口。 交通枢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军事价值,别随便让人推了、围死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