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谁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谁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谁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明朝 历史 唐朝(李唐) 儒家 科举制度 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谁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 |
当然是吏部尚书是六部之首,其实古代很多官员都明确说过,吏部就是名副其实的“六卿之首”。 先讲个《明宪宗实录》里记载的真实小故事。 成化十三年五月初,以内阁首辅商辂为首的主要文官串联起来,集体上疏,逼迫宪宗罢西厂,废黜太监汪直。 而兵部尚书项忠积极响应,也草拟了奏疏,猛烈抨击西厂和汪直,并要求各部院集体签名,“翌日,兵部尚书项忠具奏草,会诸部院大臣共上之。” 项忠又让手下的小弟,兵部武选司郎中姚璧,将奏疏拿去吏部,请吏部尚书尹旻第一个署名。 尹旻当然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他怕得罪汪直,就推脱说这奏疏是你们兵部撰写的,署名自然应该以兵部为首。(旻曰:“本兵部所撰,当以兵部为首”。) 姚璧就给他戴高帽子说:“尹公你可是六卿之长,按六部的排列次序,那署名就应该是以吏部为首”。(璧曰:“公,六卿之长,以次当吏部为首”。) 尹旻当时就怒了,“亏你们现在想起我这六卿之长了!”(旻怒曰:“今日才认得六卿之长!”) 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他这个吏部尚书不第一个署名恐怕要自绝于文臣同僚。 不过尹旻在第一个署名之后,便立即派人告诉汪直的狗腿子韦瑛,说奏疏是兵部写的,他只是以次居首。(既署名,即遣人报韦瑛曰:“本兵部所写,某但以次居首尔”。) 实际上,自晋以来,吏部就基本上是历朝历代所公认的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则是六卿之首、六卿之长,这属于毋庸置疑的官方共识。 比如成化八年正月,时任吏部尚书姚夔因为灾异请求辞职,上疏时就说自己“忝居六卿之首”。 正月初八日,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姚夔以灾异称疾,乞去位。不许。 夔奏:今者彗扫太微,三公九卿徧干历犯天意。若曰大臣非其人,当去其旧而更用贤者,以新政务。臣夔素乏才德,忝居六卿之首,为庶官之长,黜陟混于贤否,铨选昧于至公。矧年老多病,用致士情不协,物论怨咨,天变之徵,实由于此。乞罢黜归田,或令致仕,更用贤能,以答上天除旧布新之意。 上曰:玄象示警,君臣正当同加修省,以应天变。卿为大臣,何辄求退避?所辞不允。 正德七年七月十七日,吏部尚书杨一清引疾乞休,也上疏说:吏部,六卿之首,责任重大…… 清顺治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又谕吏部:吏部居六部之首,人才用舍,治乱攸关。今尚书员缺,宜慎加选用…… 别说吏部尚书的地位是其他诸部尚书所不及,连吏部侍郎,也比其他部侍郎的地位要高。 成化弘治朝大臣尹直在其《謇斋琐缀录》中记载,在成化七、八年时,吏部尚书缺任,一些官员开始骚动起来,都想得到这个职位。 经过内阁和司礼监太监的一番拉扯,最后以尹旻为吏部尚书,吏部右侍郎叶盛转左侍郎,这样右侍郎又缺。 阁老万安推荐了礼部右侍郎刘吉,可见虽然品级一样,都是正三品,但礼部右侍郎到吏部右侍郎算得上是升职了。 结果司礼监太监怀恩不同意,理由是刘吉才刚到礼部熟悉礼仪,还是不要动了。 原本内阁的彭时和万安私下商议,说要举荐翰林院侍读尹直升任吏部右侍郎的,万安也同意了,说尹直确实是好,结果开会时却举荐了刘吉,然而刘吉也被司礼监否了。 彭时把这事透露给了尹直,尹直只好谦虚说他不敢有这个指望。 然后万安也来跟尹直解释说:我本来确实是想举荐先生你的,但又担心朝廷不会允许一下子将你升到首部,所以才临时改为举荐刘吉,而以你补刘吉的礼部右侍郎缺。结果没想到司礼监不答应,不过这个缺还在。 尹直也只好表示,礼部右侍郎他也不敢指望。 成化七、八年间,朝廷以姚冢宰大章、陆司寇瑜颇致谤议,图代者。太监覃勤乘间荐王理卿槩、尹少宰旻,上颔之,覃密报王、尹。入朝,道诘王曰:「昨有人到宅上,其言亦可信乎?」 王曰:「无也。」 尹质以覃所报,王悟,曰:「恭喜,予何敢望?」 是时外议多拟王代姚,而商阁老亦衔旻谤姚,属意于王。旻惧,百方经营。及是,喜得覃语,故诘王,以沮其来。 癸巳春二月,姚没,适商公以妻丧在告。旻亟叩覃,毋俟商出。覃乃引东厂刺事韦太监入奏,以外议人望皆归于旻,遂谕内阁拟旨。 彭阁老谓:「崔恭在南京,亦可取来。」 司礼诸太监曰:「只举在此者。」 彭乃曰:「此则无如旻。」遂拟陞冢宰,并叶盛少宰转左。 彭又曰:「右侍郎亦即可补?」 诸太监曰:「从先生举。」 万循吉曰:「礼侍刘吉好。」 怀太监谓:「渠礼仪纔熟,且莫动。」 万曰:「正言是好。」 至是,万乃举刘,不允,逐已之。既而,彭间见语予,谢之曰:「直何敢望。」 他日,万复语予曰:「日者我本欲举先生,又恐朝廷不肯遽陞首部,故拟转刘,而以先生补刘缺,庶几可允。不意内中不肯动刘,然此缺尚在。」 予曰:「过蒙周虑,但礼侍直亦不敢望也。」 从这件事可以发现,吏部是明朝官员公认的“首部”,不仅吏部尚书是六卿之长,连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都算升职。 总之,吏部尚书在古代又称天官、天卿、太宰、大冢宰等等,总御众官,地位明显要高于其他五部,从一些别称就可以看出,天最大,地其次,春夏秋冬再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
|
自晋以后,就一直是诸部尚书之首,职权最重,还有所谓“大尚书”之称。 |
|
甚至有些朝代吏部尚书和其他五部尚书的官阶品级都不一样。 |
|
|
是不是六部之首,要看手上的实际权力。 权力大的当大哥,权力小的当小弟。 所以,只需要拿出来各自部门比较一下,自然就分出了高下。 先给自己打个广告 我在人间当死神33 赞同 · 3 评论文章 |
|
我还是拿明朝来举例,因为自六部这玩意形成规模以来,就那么几个王朝比较靠谱。 而这几个王朝中唯一没有大拿做主的,就是明朝。 因为没有宰相,明朝的六部多多少少拿到了一些实权,尤其是吏部。 所以我们就拿明朝来说事,比较一下两个部门的一把手,究竟谁有资格当这个大哥。 1.吏部 吏部管官员,这一点没错。 可是吏部真正的权力,或者说权力体现,并不在官员的任命上。 毕竟一些蕞尔小官,那些大佬们也不放在眼里。 官员的升迁需要吏部没错,但很多时候做主的并不是吏部。 在明代,九卿以上的官员任命,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挺推,一个是特旨。 前一个是内阁掌握核心权力之后的产物,后一个是正常的由皇帝任命的流程。 一般情况下,大官出缺,吏部会向皇帝提出任命邀约,到了这一步,除了某些傻缺皇帝之外,一般都会任用自己人。 而有了内阁之后的挺推,因为掺杂了神神仙阁老们的私心,就复杂的多。 你有你的派系,我有我的小集体,大家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推举几个人选,大家投票。 然后报皇帝决定。 所以,很多时候吏部并没有太多官员的任命权。 但为什么吏部尚书会被称作“天官”? 原因在于“京察”。 所谓京察,简单点说就是对京官们的考核。原本三年一次,后来改成十年,弘治年间,又改成六年一次。 除各部堂官(尚书和侍郎)以及内阁成员之外,所有人皆在京察之列。 给你个评价,决定你的政治生命。 这不是在开玩笑。 除了某些特殊的权力斗争时刻,京察结果,很少有完全推翻的。 所以,吏部尚书手握《封神榜》,侍郎以下,让你趴着你就得趴着,一旦给个差评上榜,立时化为飞灰。 这就是为什么内阁阁老不得兼任吏部的根本原因,打击报复起来,不要太爽。(除了高胡子) 大家混官场,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大票门生故吏被一网打尽,通天教主也得愤怒不已落个孤家寡人。 2.礼部 礼部清贵,除了名下一个叫做宗人府的地方,基本没有烟火气。 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 看到没有,全是文化人的事情。 国家大事,在祀在戎。 礼部管的,就是祀。 礼部最重要的,其实是科举。 全天下的精英就靠这玩意实现阶级跃迁,卷了一辈子就靠这一下“鱼跃龙门”,礼部就管这个。 然而,礼部这个职能再牛逼,其实也不过是个干事的,怎么能体现出江湖地位? 真正的原因,来源于潜规则。 全国考上来的精英都在翰林院,而翰林学士一般情况下都是礼部尚书或者侍郎兼任。 明朝官场流传一个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有资格进入大明权力中枢的,每次科举就一甲三人,二甲七人,加起来十个而已。 这些人按规矩上来说,都是吏部尚书或者说翰林学士的弟子。 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吧? 但是江湖规矩,翰林学士和科举会试主考只能干一任,学生都想要,你不能独霸。 而礼部尚书的腾飞,也是在内阁称王之后。 盖因为大部分内阁成员在入阁之前,都会来礼部转一圈,学习帝国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为将来位列紫禁之巅做准备。 尤其是内阁首辅,想当内阁首辅,先干一任礼部尚书再说,所以礼部尚书也被称为“储相”。 说到这里,形式很明朗。 礼部牛逼是因为背靠内阁,在成为上仙阁老们之前,自己其实没什么巨大的能量。 而吏部天官却可以凭借手中的“封神榜”直接和内阁首辅比划比划,双方盘道,看谁牛逼。 江湖地位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其实,还有一个潜规则也可以看出来地位高下。 明代规矩,大家走在路上,地位低的要避让地位高的。 所以大马路上礼部尚书的轿子遇到阁老们的轿子,都要避让,更遑论碰上内阁首辅。 唯独吏部尚书,不用避让,除非遇上内阁首辅。 若是双方不在一个阵营,吏部天官也可以不鸟首辅。 孰高孰低,也就分出来了。 |
|
|
|
|
礼部是天官。 真要弄大型仪式,皇帝都得听他们的。 吏部虽然管官员,但礼部的官员并不归吏部管啊。 礼部尚书的地位,搁到基督世界,那就是红衣大主教,甚至是教皇。 礼部玩的是天人感应,代天宣威,是可以合法摸一把神权的特例。 所以,礼仪、文化、教育、外交、艺术、甚至贵族的婚丧嫁娶的流程,都归礼部管。 别人告发说某人逾制,可能还存在诬告,可礼部要说你逾制,那你就一定是逾制了。 他们管的,那叫【礼法】。 或者说,就是意识形态的具现化。 就是皇帝想任性一把,礼部尚书只要来上一句【不合祖制】,也能把皇帝怼的哑口无言。 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这五个部门的尚书,皇帝随时可以叫过来骂一顿,因为这五个直接对皇帝负责。 可礼部尚书不行,因为礼部尚书是对【天】负责,对【祖宗】负责。 很长一段时间,礼部尚书(古称太常)都是由宗室老人担任的,一般都是皇帝的叔伯或者叔伯祖。有时候也会请那种历经好几代皇帝的三朝老臣甚至更多朝老臣来担任。 其他五部的尚书,见到皇帝得主动打招呼。 可皇帝见了礼部尚书,或者老太常,皇帝得先打招呼。 其他官员如果在朝堂上骂街,那叫咆哮朝堂,得治罪的。可礼部尚书或者老太常在朝堂上骂街,就是皇帝,都得站好了听着。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理由,礼部尚书/太常,是可以废立皇后、太子、亲王、公主的。 你换另外五部的尚书过来,看他们谁敢动这几个? 皇帝想废后,或者废太子,都得经过礼部同意。 礼部不同意,你就废不了。 皇帝要想不经过礼部,强行废太子。那礼部也可以不经过皇帝,直接给太子办登基仪式,把皇帝变成【先帝】。 经过礼部认证的,那就是合法的。 所以,礼部尚书,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 实在是,这个位子要是不和皇帝一条心,真的很麻烦的。 |
吏户礼兵刑工,《周官》定的秩序。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重点工作也确实是这个排序,尤其是吏部、户部排在前两位,人权和财权是所有权力的核心,至今如此,从没听说谁把礼部排到前面来的。历史上偶尔会出一些皇帝喜欢折腾礼制,这时礼部的戏份会比较多,但也没说就突破吏户礼兵刑工的秩序。 |
「吏户礼兵刑工」就是最正确的排序方式。 六部都很重要,但从简单且极其不严谨的角度来说: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任意一个组织里,人事权和考核权必然是第一位的,财政权是第二位的。 所以同时掌握人事和考核两项大权的吏部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六部之首。 礼部能排在第三主要是占了主持春闱科举和祭祀的优势。负责高级公务员考试,沾到人事权的边。可和吏部相比,就相形见绌了,例如明朝除了一甲不由吏部铨选,二三甲进士都有六个月观政期,观政结束后由吏部考核铨选授官。外交部在今天社会很重要,但在清末总理衙门设置以前,边境地方大员基本都有一定外交权。 兵部因为掌握一定程度的兵权,注定地位不可能高——否则就会造就一个无冕之王。 刑部掌握部分司法权,算是对内极为重要的权力,但比起人事、财政、军队来说稍显弱势一些,加上历朝历代都设置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进一步削弱了刑部职权。 工部是肥差,负责大兴土木,可正因为负责大把花钱,在政府内部属于天生弱势。 所以从宋代开始确立的「吏户礼兵刑工」,我觉得就是最正确的排序方式。 |
不是,这么多人提到礼部管祭祀的,管意识形态的。 问题是,你们听说过天人感应吗? 知道天人感应是什么吗? 管到皇帝头上了,看把你们能的。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你一个芝麻大的官,也敢跟皇帝抢着管事,真把自己当根葱了?回家看看自己家的九族还在不在。 礼部,好好当你的木偶就行了,还想借着祭祀夺权,指挥皇帝,不知道以为你们礼部都长了九个脑袋呢。 |
对于皇帝来说,礼部最大 对于中小官员来说,吏部最大 对靠工资活着的,户部可以是最大的 要分情况的,中纪委的钟小艾真的能让地方大员忌惮甚至要讨好,但是她植物含权量能和县书记比吗? |
很多人知道一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开始吹礼部,也不想一下兵部,同样在这句话出镜的兵部怎么就不是六部第一第二了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对于礼部兵部来说,真的就是好事吗?那么大的事,礼部兵部真就能全部吃下? 兵部要是真能“戎”上说一不二,那就是绝对的的六部第一,礼部吏部都得往后站,但是他能吗?哪个统治者会让敢让兵部做到这一步? 同样,兵部不能掌控“戎”,礼部就能掌控“祀”了? 好些答案扯什么涉及礼法,皇帝都得听礼部的,你信吗? 就比如大礼议,这么大的事礼部在干嘛? 礼部尚书毛澄请于大学士杨廷和,廷和出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之,曰:“此篇为据,异议者即奸谀当诛。”时有待对公交车举人张璁者,为礼部侍郎王瓒同乡士,诣瓒言:“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与汉哀、宋英不类。”瓒然之,宣言于众。廷和谓瓒独持异议,令言官列瓒他失,出为南京礼部侍郎,而以侍读学士汪俊代之。 插一句,张璁后来当上礼部尚书了。 尚书毛澄会公卿台谏等官六十馀人上议:“汉成帝立定陶王为嗣,而以楚王孙后定陶,承其王祀,师丹以为得礼。今上入继大统,宜以益王子崇仁主后兴国。其崇号则袭宋英故事,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而令崇仁主考兴献王,叔益王。” 帝览曰:“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 于是廷和及蒋冕、毛纪等复上言:“程颐《濮议》,最得礼义之正,皇上采而行之,可为万世法。兴献祀事,今虽以崇仁主,异日仍以皇次子后兴国,而改崇仁为亲藩。天理人情,庶无两失。”尚书澄、侍郎俊等六十馀人,亦复上议如廷和言。帝不听,仍命博考典礼,以求至当。已而廷和复上言:“舜不追崇瞽瞍,汉世祖不追崇南顿君。皇上取法二君,斯圣德无累。”澄等七十馀人又上议:“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特以昭穆既同,不可为世。孝庙而上,称祖、曾、高,以次加称,岂容异议!兴献王虽有罔极恩,断不可以称孝庙者称之也。” 就这一波一波的,皇帝听了吗? 张璁此时还没有入礼部,然而 七月,观政进士张璁上《大礼疏》,曰:“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王妃为皇叔母者,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夫汉哀、宋英皆预立为皇嗣,而养之于宫中,是明为人后者也。故师丹、司马光之论,施于彼一时犹可。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于崩殂,而廷臣遵祖训,奉遗诏,迎取皇上,入继大统。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夫兴献王往矣,称之以皇叔父,鬼神固不能无疑也。今圣母之迎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长子不得为人后。’况兴献王惟生皇上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父母之义。故皇上为继统武宗,而得尊崇其亲则可;谓嗣孝宗,以自绝其亲则不可。或以大统不可绝为说者,则将继孝宗乎?继武宗乎?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帝承惠帝之后,则弟继;宣帝承昭帝之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强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当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兴献王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疏入,上遣司礼监官送至内阁,谕曰:“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尔曹何得误朕!” 不听礼部的,反而听和礼部唱反调的张璁的,怎么和其他答案说的不太一样呢? 皇帝和礼部意见相同,皇帝会听礼部的,意见不同的话,皇帝会听礼部的? 换个和皇帝意见相同的人主持礼部,然后再听礼部的,礼部也算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还有说科举的,又给礼部上了一堆buff,礼部对科举的掌控真就有那些答案说的那么强? 主持各级科举的是礼部的人?各级科举命题的是礼部的人?各级考官都是礼部的人? 礼部为什么能落下清贵的名声?只要礼仪和科举这两件大事,有一件他能掌控大半,他就不会只落一个清贵的名声了。 |
|
|
|
|
|
|
公司里面人力资源部和宣传部哪个重要? 得罪了宣传部的,最多骂你两句。 得罪了人事,吃不了兜着走。 |
|
不会有人以为宣传部就是打小广告的吧。 |
礼部是真理部,主管祭祀和信仰,是立国之本,科举是礼部举办的,从皇族到臣民和百姓,是否符合祖宗礼法,行为都归礼部管。礼部相当于印度的婆罗门,位置在刹帝利之上。 吏部是任免官员的部门,是实权部门,但他的标准却不是自己订的。所以各方势力都给吏部塞自己人名单,吏部敢说啥?吏部大约相当于印度的刹帝利。 礼部则不同,比如皇族在先皇丧期饮酒作乐,被逮到皇帝都保不住你,依礼是大不孝。礼不只是礼貌和礼仪,而是礼法。在古代王法往往管不到王族上,但是礼法可以。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说的就是双标,贵族是靠礼法管理的,庶民是靠刑法管理的。 礼部肯定是六部之首。吏部、民部、工部、兵部就是行业部门,干活的。管士农工兵的。 如果要论特殊情况,礼崩乐坏的情况,那就是谁武力强谁大,皇帝都能废立,还跟你讲谁为首。 |
当然是吏部尚书!而礼部尚书是象征着国家礼法的最高代表。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吏部产生的初期,吏部收揽了太常的选举权后,成为了选官中枢,所谓“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这一时期,各朝各政权的尚书台所设曹数不同,但均有吏部,专门负责官员选授事宜。可见吏部产生后,中央机关无论如何调整,吏部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而存在。 隋朝建立后,“三省六部”制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六部”的排列顺序上,确立了吏部作为“六部”之一而居首位的制度安排。 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吏部四司制确立以来,一直延续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后,吏部和其他五部直接归属皇帝管辖。 经历近800年时间里,吏部始终在尚书省(或中书省)管辖之下,掌管铨选历来为其核心职能,机构排序也一直为六部之首。 即使明朝时期,吏部直属皇帝统领后,吏部作为重要的选官机构,相比其他机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权重和地位。 如朱元璋曾在有关诰书中指出“吏曹为六卿之长”。清朝在入关前的吏部以贝勒总理部务,雍正、嘉庆时又曾以内阁大学士兼理部务,权力相对比较大。 当然,清朝后期的政治体制改革,皇帝亲掌人事大权,且中间还有个军机处,吏部的职权逐步被削弱,甚至退化到只是办理官员的任免手续而已。 |
|
另外,还有个别朝代由于宦官干政,也一定程度削弱吏部的铨叙职责,可见吏部的地位在历史上也曾出现波动和反复。 吏部存在历史的1600多年来,尤其“三省六部”制之后,虽然六部次序时有调整,但吏部始终居首位。 特别是唐武则天时按《周礼》六官改定六部次序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一次序直至清末未变。 |
|
而礼部尚书是古代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司、宴餐、贡举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管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务)、祭祀清吏司(掌管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管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管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除四司之外,清朝还设有铸印局(掌管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管接待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务)。 |
①礼部主持科举,选拔储备官员。决定谁是官谁是民,谁坐轿谁种地,权力极大。吏部分配职务,权力亦不小。礼部选官,吏部任官。 科举出身的举人进士,这些都是未来的县令老爷(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知府老爷(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 即使是科举出身的秀才。吏部的官员不可让其跪(见官不跪),刑部的官员不可动其刑(刑不上秀才),户部的官员不可纳其税。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没有科举功名庶吉士(优秀进士)的身份,根本无法进入权力中心。无法入阁,更无法成为内阁首辅。 首辅权力非常大。在皇帝做木匠,抓野猪,炼丹修仙时,亦或者年纪尚小的时候。首席辅政大臣等于代理皇帝。(吾非相,乃摄也。) 同样的官职,首辅(代理皇帝)提名比吏部提名说的算。首辅可以架空吏部,和提拔自己的学生成为新的首辅。(上到首辅,下到秀才,礼部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师生关系网。这便是师权。)学习经典,考取功名,对于仕途非常重要。 ②礼部主持礼法,拥有儒教经典(四书五经)的考试权,执法权,解释权,教育权。统称为经权。 通过四书五经的考试,选拔忠孝的官员。(考试权) 对违反礼法的人,不忠不孝的人惩罚。(执法权) 弘扬岳飞杨家将的故事,解释什么是忠。弘扬二十四孝的故事,解释什么是孝。(解释权) 开办书院,教化万民,培育忠孝的理念要从娃娃抓起。(教育权) 上到官方发布的邸报(报纸),书籍。下到天桥说相声的,茶馆说书的,梨园的戏曲,和巡回演出的剧团。说书的也好,评书的也好,围观的群众也好(不可乱发表评论),读者也罢(不可乱翻书)。更不可乱说话。一旦说了不敬皇上,不孝父母的话,或者说了反礼法的内容。轻则掌嘴,重则斩首。因言获罪,因文字下狱的人比比皆是。(敢写西游记的人,胆大包天,要知道皇上也姓朱。)又或者造谣,传播不实信息的。都是轻则掌嘴,重则斩首。 礼部执掌礼法,足以压抑和掌控整个社会。比刑法厉害的多。那时候没监控,小偷猖獗,大盗横行,刑部没啥吊用。 ③天下大事,在于祀与戎。任何典庆活动中,礼部尚书就是那个德高望重主持大局的人。 除了主持祭祀和典礼。还管理文化节日习俗,敢过什么剩蛋节的,一律当淫祀捣毁。然后脑袋搬家。(改变思想的方法,就是去掉脑袋。) ④管理全国所有的书院(985、211) ⑤管理朝贡体系,对外政策和交往。 ⑥皇帝来了,也无法证明自己亲爹是自己爹。礼部尚书说,你得管你亲爹叫叔。这就是大礼议之争。(礼部钳制皇帝) ⑦礼部尚书,肯定得长的仪表堂堂,姿容甚伟。歪瓜裂枣的难做礼部尚书。 古代是个礼治社会,礼比法大。 礼部,放到现在是一个横跨多个部门的巨大组织,无可匹敌的六部之首。 |
我记得唐朝时候上三部不是吏部、户部和兵部吗?一个管人事、一个管钱粮、一个管军队。后世礼部成最高啦? “国家大事,在祀于戎”,这句话没问题,但祀和礼是不同的,它起源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的原始国家,它的目的是表明传承和增强凝聚力。所以尽管祀以礼的形式展现,但却只能体现在君主身上,臣子不能染指,礼部只是个祭祀程序的监察,不能将祀认定为礼部的权力。 |
从礼法上讲是礼部,从实权上讲是吏部。 一 按照六部的职权安排,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朝贡,翻译下就是,礼部掌管朝廷礼仪,祭祀,科举考试,外藩接待,凡是和礼沾边的都归他管。 礼也就所谓的意识形态。 礼部有解释意识形态的权力,合不合礼法全都是它说了算,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军事。 祭祀就是对天地祖宗所行的礼仪,这是一个政权受命于天的象征,代表皇权天授。 在思想未启蒙和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老天爷最大,其次就是天之子的皇帝,这才能让皇权统治两千多年。 礼部就是负责向普罗大众解释皇权神圣性、合法性的部门,这是一个王朝顶重要的工作。 古代王朝推崇以礼治国,尤其是将儒学定为治国基调后,礼法更成为核心地位,因为儒家就讲究礼。 |
|
礼也是划分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的基础。 总而言之,礼部的定位非常重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虽然是务虚的部门,但必不可少。 但长期演化下来,其地位渐渐让掌握人权的吏部和掌握财权的户部追上了,意识形态虽然重要,但还是被现实所屈服。 现实就是谁有用人权,谁有财权,谁就是大哥二哥。 二 吏部的职责是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任免、考核、奖惩都是吏部说了算,类似现在的组织部,属于位高权重。 古代的官僚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全靠吏部在统筹,而一个官员升降与否也基本上靠吏部的考核。 |
|
吏部是给一个官员赋予权力的部门,而权力又是古代官员孜孜以求的东西,你说这个部门重不重要。 到穷地方还是富地方上任,任四品官还是五品官,还不是吏部堂官的一句话,大小官员自然对吏部的官员百般巴结。 小官员巴结吏部小官,大官员巴结吏部大官,猪向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门路。 有用人大权,吏部在各部的地位自然居首,因为其他各部官员的产生也都来源于吏部。 而户部因为掌握天下民政、财赋,是财神爷,自然也拥有至高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官场,没有权力和金钱,啥事都干不成,就是礼部要办一场祭天仪式,也得找户部批条子拿钱。 想想也是挺憋屈,我礼部本是给老天爷送礼,结果却低三下四找户部这帮子掉钱眼里的人要钱,算是什么事儿。 三 古人最爱论资排辈搞排名,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一直排在首位,礼部屈居第三。 古人虽然爱搞迷信,但朝堂上掌握权力的都是些务实主义者,他们知道意识形态哄哄下面的愚民百姓可以,但决不能当饭吃。 关键还是得掌握印把子和钱袋子。 |
|
西周周公旦制定的《周官》将天子的六位大管家进行排序:吏部尚书对应天官大冢宰,主管人事;户部尚书对应地官大司徒,主管财经;礼部尚书对应春官大宗伯,主管礼仪;兵部尚书对应夏官大司马,主管军事;刑部尚书对应秋官大司寇,主管刑法;工部尚书对应冬官大司空,主管建造。 天地毫无疑问排前两位,春夏秋冬依次再排序,按照这个排名,礼部差着吏部俩档次。 自隋朝往下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按照这个排名来看待各部。 所以吏部的江湖地位要远高于礼部。 |
我给翻译一下 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谁大 |
明代为例,礼部除了嘉靖朝外,其余时候甚至第二也未必有。 礼部举办科举,但科举主考官往往是皇帝额外任命的,也就是你只是负责举办仪式,并没有最后拍板权权力。 礼部权力很多被武勋分割。 比如进士荣恩宴主席以勋臣担任。 ;祭祀皇陵的第一负责人是勋臣公侯伯世爵,像朱希忠 徐文壁那种都成专业大祭司了,你听过哪个礼部尚书看起来像大祭司的。? 皇族宗藩册封婚丧嫁娶地位正使都是以勋爵担任,可不是礼部官员。 而明实录的监修,由于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也是以勋臣公侯担任监修,监督翰林文官编写。 【监修实录】实录监修官,累朝俱以勋臣充之。 明太祖实录,监修官曹国公李景隆 明太宗实录 监修官英国公张辅 明仁宗实录修官英国公张辅、成山侯王通 明宣宗实录 监修官英国公张辅 明英宗实录 监修官会昌侯孙继宗 明宪宗实录 监修官英国公张懋 明孝宗实录监修官:英国公张懋 明武宗实录监修 定国公徐光祚 明世宗实录监修 英国公张溶 明穆宗实录 监修 英国公张溶 明神宗实录 监修官 英国公张惟贤 明熹宗实录 监修 成国公朱纯臣 |
宰辅群 宰相:他们争啥呢? 丞相:不知道啊,礼部和吏部是什么部门啊?我们那时候也没有啊 内阁大学士:就是管礼法和人事的。 军机大臣:不知道还以为他们在这争谁是大小王呢! 尚书左右仆射:可不是嘛,在大小王面前A还分什么花色啊。 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枪杆子和笔杆子,干革命要靠这两杆子 要深刻理解这两句话 只从有了六部,六部全都是阉割版 理论上兵部如果有兵权,那权力无限大 可惜兵权向来是分布给各个部门 不同人手里 皇帝还有故意限制兵部 所谓兵部实际上巅峰也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兵权 至于礼部本身就是笔杠子 皇帝凭借什么是皇帝?名分正不正,宣传的笔杆子能最大程度上稳定整个社会。 任何一个朝代无论开创多么血腥不堪,最后都离不开笔杆子正名,不然根本稳不住社会。 但是笔杆子依旧被限制死死的 反而是吏部,虽然人事一直在领导手里,但是管人才是治理的根本 |
不要小瞧封建礼教最高代言人的含金量。 其他系统的官僚能促成的,往往只是一时一刻的予取予求,其成就也无外乎开衙建府,起居八座,但礼部尚书不同,真严肃起来那可是有能耐去够一够“口含天宪”这四个字的。 举个例子: 纪晓岚晚年,曾往上递过一个折子,叫做《请敕下大学士九卿科道详议旌表》曰: 凡妇女强奸不从,因而被杀者,皆准旌表。其猝遭强暴,力不能支,捆缚捺抑,竟被奸污者,虽始终不屈,仍复见戕,则例不旌表。臣愚昧之见,窃谓此等妇女舍生取义,其志本同。徒以或孱弱而遭狂悍,或孤身而遇多人,强肆奸淫,竟行污辱,此其势之不敌,非其节之不固…… 八十岁老头儿强撑着精气神,直接就在庙堂上逼迫满朝文武表态 --即妇女面对暴力凌辱,本就凄惨无助,深受其害甚至当场殒命后,却还要受尽百般议论,非常不妥!他说:此其势之不敌,非其节之不固……这句话直接否决了古往今来,在世界范围内都颇有市场的受害者原罪论。 可别轻视这一点,封建王朝腐朽归腐朽,但我国文化传承中,向来就讲一个有例可循,并且从来不为邪门歪道辩解,错事邪情当然天天有人做,可历朝历代的意识形态掌门人从不会赋予它们正统性,所以那些帝王将相无论昏庸,都害怕后人史书的评价。 能够摆在明面上的条陈规矩就是秤,不上没有四两重,上了就是一千斤一万斤的分量,所以纪晓岚这个折子,其影响力,相当于给他所属时代的世界观打补丁,还是光明正大官方正版的补丁。 把一件平淡如水,多少年来都习以为常的坏现象锁死在了黑黑的角落,再像从前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嚼舌头诋毁人,就得小心上称,还得掂量掂量封建主义铁拳有多痛。 |
为啥不是先看人? 中国从古至今的六部之主都是有数的,把他们的权势排个位置不就好了? 有没有可能某些人在兵部,兵部牛,在吏部,吏部牛? |
结论是吏部尚书。 这一官职从东汉开始设置,时称吏曹尚书或者吏部曹尚书,后来又改叫选部尚书。 三国曹魏改选部尚书置,为尚书省(台)吏部曹长官,三品。 两晋、南北朝沿袭设置,位居列曹尚书之上,三品。 到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定为三品,北齐时亦为三品。 主要职责是掌官吏铨选考课奖励,职权甚重。但重要任免必须和执政大臣合议,由皇帝、宰相裁定。有时,皇帝常令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或者任命大臣参掌选事,以分其权任。 比如南朝宋孝明帝一度任命两人同为吏部尚书,以轻其任。 隋唐时期,吏部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置一人,正三品,和两个吏部侍郎分掌六品以下的文官选授、勋封河考课,称为三铨。 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该官职一度改称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又因本官地位尊崇,多由宰相兼任或者外官兼职,但不治本部业务。 北宋时,吏部尚书是三品寄禄官(无实权);元丰改制后,性质变成职事官,从二品,掌文武选事,设左、右选,其下各置郎中、员外郎。 金天眷三年开始,和尚书左、右省分置,正三品。元初时,置一到七人,后定额三人,隶中书省。 明代洪武十三年定置一人,直隶于皇帝,改正二品。景泰年间,一度置两人。 清代顺治元年改承政置,满、汉各一人,权责较明代为轻。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十六年,都改正二品。 雍正八年,定为从一品。到光绪三十二年,减为一人,宣统三年,吏部废置。 礼部尚书从北魏时期开始设置,是礼部最高长官。 西魏时,为尚书省十二部尚书之一。隋朝设一人,正三品,隶书尚书省,掌礼仪、祭祀、宴飨及学校之政令,总判部属各司事。从此地位提高,历代相沿设置。 唐代设一人,正三品。龙朔二年改称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称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又复旧。 开元二十四年后,礼部尚书兼管贡举。唐中叶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官,逐渐成为不治部务的空衔,所以本部事务,多由侍郎主持。 五代因袭。北宋前期,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一样,是寄禄官,不任本职。元丰改制,礼部尚书开始掌治礼部事务,升为从二品。 元代改隶中书省,开始是两人,元贞元年增加一人,领会同馆事,正三品。 明朝初期,废中书省,六部尚书直属皇帝,事权提高,正二品,置一人。成化、弘治以后,礼部尚书多由翰林儒臣担任,且由此登公孤、任辅导者,冠于诸部。 清代沿袭明朝,开始是以承政为礼部长官,顺治元年改承政为尚书。顺治五年,定满、汉各一人,满员一品,汉元二品。十六年,改满员尚书二品。 康熙六年复旧,九年仍改二品。到雍正八年,该部满、汉尚书皆定为从一品。宣统三年,礼部改典礼院,礼部尚书废置。 |
统统根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把礼部和兵部排前面的人,都是不读书的。 礼兵都是杂事管理机构。有个屁的大权力。 |
排除尚书本人深受皇帝赏识,或者干脆尚书本人就是内阁首辅,以及部内来了一群皇亲国戚甚至皇子皇兄来实习这些情况,应该是礼部了。 虽然礼部有一大堆礼仪性质的虚职,但他管科举。 |
实权部门就俩,一个管升迁的,一个管钱的,这俩都管基本就是低配版丞相。 |
无论排名还是实权,吏部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毫无疑问!所谓排名,就看班次和迁转顺序,吏部尚书一直就是六部之首。以实权论,吏部主管全国中下级官员的任免、考核、升迁,威权最重。认为礼部第一的,建议多看点书。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