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西汉 汉朝 汉武帝刘彻 推恩令 郡国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
汉武帝有个兄弟叫刘胜,受封中山王。 此人荒淫好色,临死的时候膝下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其中有个儿子叫刘贞,作为刘胜的五儿子,刘贞按照推恩令,承中山王私恩封侯。 然后刘贞这一支就这么推了下来…… 刘贞(陆城亭侯)→刘昂→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 推到刘雄的时候已经无地可推了,后来刘雄生了个儿子叫刘弘,刘弘又生了个儿子叫…… 刘备! 你想想,大街上,一个卖草鞋的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推恩令……恐怖如斯! |
推恩令是赤裸裸的阳谋,但就是破不了,制定制度的简直是个妖人啊。假如一个王,有三个儿子,如果是按原本的长子继承制,长子可以继承王的所有土地,其他两个王子可能一点土地都分不到,但是推恩令一来,三个王子都可以继承王的土地,每个人只能分到三分之一的土地,这样传几代下去,可能王子们都变成村长了,自然没实力对抗中央了。而且推恩令不仅仅有长远效果,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老王爷跟长子反对推恩令,你觉得老二跟老三会支持谁?到时候家庭矛盾都难以调和,更别说全家出来造反了! |
比如你是湘王,整个湖南都是你的。 然后你可以动员出30万大军。 按照本来的制度,你的接班人是你的嫡长子,他可以承袭你的封地和爵位。 然后其他孩子的爵位就需要逐代降级,直到变为平民。 而且其他孩子只有爵位,其它的地位是需要自己去打拼的,尤其是封地,一寸土地都分不到,全是嫡长子的。 尤其是秦汉时期,极其重视军功,封侯拜爵必须要有军功——皇帝撑腰都不行。 所以除了嫡长子以外的王子,想要混出名堂,就只能去打仗了。 现在朝廷说,你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继承遗产,尤其是封地,只要遵循原则分配就行了。 这时候,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们,难道你还不愿意给孩子们都留下自己的家底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都能当个衣食无忧的王爵呢? 就算你不愿意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孩子,你孩子们又同意吗? 要知道,现在都市情感新闻里,有多少家庭的孩子,为了一套房大打出手的?何况是封地呢? 于是,你过世后,你的孩子们就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以前的湘王就变成长沙王,湘潭王,株洲王,常德王等十几个王。 以前湘王可以动员30万大军,现在就连长沙王都只能动员几万大军了。 然后长沙王过世了,继续分遗产。 于是有了芙蓉王,天心王,浏阳王。 这时候,一个封国只能凑出几千人了。 然后有一天,汉武帝随便找了个茬,就开除了一百多个王。 这些王各个都只有几千甚至几百个兵,压根没有反抗的能力,就只能接受啦。 |
原先是这样的,你是湖南王,你死后大儿子是湖南王,大儿子死了大孙子是湖南王 推恩令发布后: 你是湖南王,有几个儿子 你死后,大儿子是长沙王,二儿子是湘潭王,三儿子是怀化王,以此类推 儿子死后,大孙子是芙蓉王 大孙子死后,重孙是社区王 重重孙是街道王 重重重孙是网格王 重重重重孙是小区王、楼王、单元王、6号楼1单元9楼王 …… 第十八代玄孙,草鞋王刘备(开个玩笑,刘备祖上很早就是草鞋王了,一直传承到刘备) 大概就这个意思,封地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少,军队越来越少,实力越来越弱 为什么叫推恩令呢,把原先的嫡长子单独继承改为多个儿子都继承的制度,那你其他的儿子肯定双手赞成啊,这是朝廷的恩情,父王快快响应 当然,也有很大的原因是,中央实力强大,给你体面你最好体面,不然不给你体面,从你开始就别当湖南王了,搞不好芙蓉王你都当不了,草鞋都没得卖 |
很简单,你封地是整个上海,本来只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女都没有,上海太强,能组织二十万军力,皇帝很害怕。 推恩令后,你有三个儿子,嫡长子继承了黄浦静安徐汇普陀长宁虹口浦东杨浦,二儿子继承了青浦松江金山奉贤,三儿子继承了嘉定宝山崇明 你大儿子又生了五个孙子,大孙子继承了徐汇静安黄浦浦东,二孙子普陀,三孙子长宁,四孙子虹品,五孙子杨浦 你大孙子又生了六个重孙子,好家伙,一个一个区都分不到了 然后再生,你家的封地就只有一个街道了,皇帝想收拾你,多容易。 --------------------------------------------------------------- 8月23日,唷,千赞了,第一次,好激动。 特地上来为汉代诸候出个点子,计划生育好啊,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
这个问题底下真是群魔乱舞,充满对「推恩令」毫无了解的臆想。 首先「推恩令」根本不是像很多人、包括几个高赞回答强行打比方理解的那样:诸侯死了,土地由儿子平分;其次「推恩令」也没有营销号吹的那么玄乎,什么「无解阳谋」,纯纯汉武帝仗着国力明抢,诸侯王无法反抗而已。 一.「推恩令」是什么 先说平分诸侯的土地,这是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操作,跟汉武帝的「推恩令」毫无关系。 文帝、景帝时期的诸侯王,往往下辖好几个大郡,所以平分给几个王子还挺好办——就一人一个郡呗。但随着景帝的大力削藩,到了武帝时代,诸侯王基本只辖一个小郡,土地自然也就没法简单地平分了。 所以「推恩令」的本质是削县,是一种温和的削藩制度,而不是粗暴地平分土地。 要讲明白「推恩令」是怎么操作的,得先提当时的一个行政原则:王国境内不能有「侯国」,所有「侯国」一律归汉王朝管辖。什么是「侯国」?众所周知,当时人臣最高追求就是封侯,所谓封侯,就是汉朝指定一个县,这个县的税收都归你,这个县就是你的「侯国」。 而「推恩令」就是要求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其他的孩子都必须封侯。而按照汉朝惯例,封侯的县来自于诸侯王的领地;而县一旦成为「侯国」,又强制归汉王朝管辖。所以「推恩令」四舍五入就是: 诸侯王每多生一个孩子,就要送汉王朝一个县。 打个比方,假如第一代王国辖有20个县,国王生了7个孩子。那么根据「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6个孩子每人强制得到一个县封侯,并收归汉朝管辖;于是嫡长子继承的第二代王国就只有14个县了。画个图直观表述一下: |
|
当时一个郡平均大概二十来个县,诸侯王又没有行政权,没事做天天生孩子,于是没几代人地就没了。所以西汉末年,诸侯王国只有四五个县的比比皆是。 二.汉朝与王国 再说所谓「无解阳谋」。「推恩令」能实施的根本原因是诸侯王无力反抗,这是建立在汉王朝和诸侯王的绝对实力差距上的。 而从制度制定的层面说,「推恩令」实际是对文、景以来诸侯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文帝、景帝时候为什么诸侯王危险?当时天下49个郡,汉王朝21个,其余11个诸侯占据28个[1],这些诸侯王的疆域还连着,血缘关系也近,合纵起来是真能和汉王朝打打。 武帝初年又什么情况,全天下除京师地区外,一共69个郡,汉王朝统领47个,其余21个诸侯王统领22个郡[2]。大人,时代变了。这诸侯王统治的郡数量加起来还不到汉王朝的一半,就算齐心合力要造反,也根本不堪一击,何况诸侯王的土地还是分散的,血缘关系又远,串联不到一起去。 就更别说汉武帝中后期,汉中央直辖京师地区及86个郡,其余18个诸侯王每人一郡[3],简直碾压局。武帝时期要造反的什么淮南王、江都王都纯属口嗨,半点靠谱的实际行动没有,淮南的伍被天天劝淮南王别整这些有的没的,淮南王还不爱听,伍被说行啊,那我教你怎么谋反balabala,结果淮南王听完还秒怂。所以「推恩令」下来,诸侯王半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客观来说,「推恩令」当然有其巧妙之处,但远不到营销号吹的那么玄乎。 那诸侯王的领地是怎么从文帝时一落千丈到武帝时的呢?这当然是景帝这个浪催的浪出来的。景帝从小下棋[4]下不过,就拿棋盘砸碎吴国太子的脑袋。即位后又开始削藩,先削了赵国和楚国,后来又要削吴国,吴王一看好家伙,旧仇未报新仇又起啊!一拍桌子拉拢了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起兵。这事好在景帝的弟弟刘武和太尉周亚夫给力,七国之乱平定,景帝开心了,乘战胜之威继续削藩,不管参与的没参与的都给我削。削完的结果就是汉直辖41郡,其余21王国每国只辖一郡,而且这一郡还比一般的郡要小。从此诸侯王和汉王朝的实力差距就决定性地拉开了。 景帝削了诸侯王的领土后还嫌不够,继而又全面剥夺了诸侯王治国的权利。本来诸侯王在自己国境内是能自己行政和治军的,是正儿八经的独立国家,能和汉王朝分庭抗礼的那种。这下王国内的事务全归汉中央管了,官员都由汉中央派遣,所谓「王国」只挂个空名,实际和汉王朝直辖的郡也没啥差别。 上一节还提到一个行政原则:王国境内不能有「侯国」,这是「推恩令」实施的前提,这个原则也是汉景帝确立的[5]。文景时期,侯国虽然辖境只有一县,但也是也有行政和治军权,是个独立的小国。侯国很多分布在王国境内,汉朝也没法去管。七国之乱的时候,不少侯国其实也参与了,只不过影响较小,一般书不会去提。于是景帝整治完王国后,又开始整顿侯国:首先就是侯国不能在王国境内,而要直接归汉廷管辖,方便监视,这就确立了王国境内不能有「侯国」的原则;其次当然是没收侯国的治国权,这和对王国的处理是一样的。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诸侯王已经彻底没得玩了,所以武帝「推恩令」能顺利推行,该感谢他浪催的爹。 讲到这大家就会发现,从制度层面来说,「推恩令」并非灵光一现的发明,而是有其制度渊源。汉朝建国以来就有封诸侯王子为侯的制度,只不过之前王子侯国都封在诸侯王的辖境里,不归汉朝管。而「推恩令」,其实就是把汉朝的「王子侯国制度」结合「王国境内无侯国的原则」,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 三.文帝王国政策 再回到「平分土地」的说法,人们对诸侯王死后平分王国土地的印象,实际来自文、景时候的几个故事。 一是淮南王刘长被文帝弄死后,迫于舆论的压力,将原淮南国的土地拆成三份,分别分给刘长的三个儿子。 二是齐文王死后没有儿子,文帝遂将齐国的土地拿出六个郡,分别封给齐王的六个叔叔。 三是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死后,景帝为了安慰母亲窦太后,将梁国拆成五份,封给梁王的五个孩子。 这实际都是在践行文帝时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原则。不过总的来说,文帝时期汉王朝和诸侯王的矛盾还不大。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后来功臣集团能成功清除吕氏势力,诸侯王还是起到了不少作用的。吕氏覆灭后,汉文帝当时还是代王,功臣们准备迎立文帝,就和文帝说:「中央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皇帝!」文帝的手下当时还担心这群功臣老油条,怕不是有什么阴谋。但宋昌就和文帝说,现在刘姓诸侯王分布天下,是磐石之宗,功臣们不敢怎么样,于是文帝就到了长安。汉文帝本来就是以诸侯王的身份成为皇帝,而且也依赖于诸侯王的存在才能安稳即位。 汉高帝建国以来,就对东方诸侯多有防范,比如设立关卡限制关中人力和物资流入王国。而文帝即位后,则废除了津关制度,解除对王国的人力、物资封锁。所以从政策上来看,文帝对诸侯王还是有很多优待的。 四.总结 总结一下,「推恩令」本质是削县,具体操作是诸侯王每多生一个孩子,就要在王国境内找一个县给这个孩子封侯,然后这个县收归汉朝所有,以此来逐步削减王国土地。 而「推恩令」之所以能顺利实施,有赖于景帝七国之乱后对诸侯王的打压,导致汉中央的实力全方位碾压诸侯王。 参考^取文帝十一年^取武帝元光五年^取武帝太初元年^实际是「博」,不是围棋^马孟龙《“王国境内无侯国”格局的形成》 |
历史上三大顶级阳谋:围魏救赵 救了,就输了。不救,自己就没了。 推恩令 推了,就小了。不推,儿子就没了。 九转大肠 吃了,就等于吃了翔。不吃,就尝不到食材原味。 |
你想想美国现在为什么怎么想让台独,藏独,疆独。 削弱任何一个大的组织,集团,国家,最有效的就是让它分裂,分裂,再分裂。 挑动一些人自立门户。 |
第一代: 你 浙江王 领浙江省 第二代: 长子 世袭浙江王 仅领杭州市 次子 宁波侯 领宁波市 三子 嘉兴侯 领嘉兴市 …… 第三代: 长孙 世袭浙江王 仅领上城区 次孙 富阳侯 领富阳区 三孙 桐庐侯 领桐庐县 …… 虽然浙江王的封号还在 但是到了第二代 只有市了 到了第三代 只有区县了 再往下传就是封乡镇了 一般朝廷到二就会动手 几个省联合起来 敢和朝廷扳手腕 几个市联合起来 根本没资格和朝廷对着干 几个县? 朝廷一个屁都崩死你们 |
推恩令简要概述一下,就是让分封的诸侯王的儿子都享受到原来没有的封地权力,目的很明显,就在于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分散嫡长子继承的力量,为将来的下一步中央集权做准备。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制度。为什么是嫡长子继承,而不是搞父亲指定或者是选拔贤良?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集中力量,避免因为继位带来的内耗,而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可以作为家中族老等力量辅佐族长一支。宗族势力团结就意味着有力量,而分家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所以其实这个政策大家都看得清背后的含义,但就因为推恩令是阳谋,不怕你看透,而是你无法拒绝。 推恩令作为一个极其牛逼的政策,牛逼在哪?个人认为1、简单明了 2、直击人性弱点。 在古代宣传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好的政策,简单明了简直是必备的美德,越简单越不容易从中做手脚,比如约法三章,先入关中者王,一条鞭法等,都有很言简意赅的解释,确保那些脑满肠肥的贵族们看得懂。而作为阳谋,他很难被人拒绝,因为制定者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有几个特点,注重自身的利益,贪图眼前的利益,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刀架在脖子上才急。本来被嫡长子继承制度束缚的死死的次子庶子们,心思活泛了起来。按说诸侯国们暗地抵制一个政策轻轻松松,但这个政策给了诸侯王子们念想,内部开始逐渐瓦解,在中央集权强势的情况下,容易松口。而要求分田地的王子们,只想到自己分的到封地,却想不到(或者说不愿意想)封地到手后能揣多久,因为再分的时候自己已经挂了,分小了对自身也没什么影响了,推恩令对国王这一代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那诸侯王中就没有几个眼光长远的吗?当然有,但大多数都是刀架在脖子上才急的那种,一两个聪明人改变不了大势。难道再来一次七国之乱?武帝可比景帝的家底厚实多了,成功了利益国王们均分,失败了全家进坟。唉,还是忍了吧。 当时的中国经过了八百年周朝的实践后,充分证明了分封的诸侯是无法起到屏障作用的,诸侯国造反比他们来勤王的次数多的多。从秦汉开始,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们就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过程。(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长远距离的出征,物资运输成为可能)。汉初汉高祖出于酬劳功臣,维持大局稳定(也有可能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有刘家王爷,有异姓诸侯,埋下了祸乱之源。但细想来看,功臣都在期待列土封侯,如果不封势必天下大乱,刘邦也是无奈之举。景帝操之过急,引发大乱。武帝时期顺利推行推恩令,有多方面因素,景帝已经大大削弱了诸侯国力量,让他们知道反对中央的后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朝中有一批能臣悍将,最终得以使推恩令顺利推行,后期武帝通过各种理由逐个削藩(酎金失候),诸侯国再无反抗之力,也为武帝穷搜天下奠定基础。 最后说一句,办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不宜操之过急,试图在自己这里就解决干净,有时候温水煮青蛙往往是最好的办法。 |
首赞让人无语,居然说推恩令能让三个儿子各领三分之一,这是对推恩令近乎一无所知的臆想。要是汉武帝真这么玩,必然会引起所有王国的集体反对,那动静比七国之乱只大不小。 事实上的推恩令,依然是嫡长子继承制框架内的制度,只不过是将赢家通吃改成了嫡长子拿大头,余子拿小头。 比如说吧,你一个王国有三十个县,你生了五个儿子,那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要让你大儿子领二十六个县,剩下的小儿子一人一县,这样推行的话,温水煮青蛙,慢慢一代一代削弱王国才不容易遇到大的阻力。 另外,非嫡长子所封的侯国先天的独立性不如嫡长子的王国,要是王国依然控制着侯国,那么情况改善得也相对有限,所以推恩令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王国分割出来的侯国就不归王国管控了,要让周边的郡来管控,这样一来非嫡长子很开心很支持,本来啥都没有,现在好歹有了爵位和封地了,至于归谁管根本不重要。嫡长子想反对也找不到硬气的理由,贸然反对只会全盘皆输,加上自己依然拿着大头,损失也有限,只好作罢。 如此一代一代下去,强郡县而弱王侯就成了不可逆的历史大趋势了。 |
第一代,假设你封地在广东省,那你就是货真价实的物理意义上的广东王,王爵。虽然王国的相和下属郡县的官员由国家任免,但是你掌握军队,造反的时候可以自己任命相国郡县长官(杀掉皇帝任命的那些)。 没有推恩令的时候,你的嫡长子继承了你的广东省,你的嫡长孙继承了你的嫡长子的广东省...... 有推恩令的时候 第二代,你的长子继承广东王的王爵,是亲王(明制,汉代没有亲王,但是汉代的王权力都比较大,你可以认为是亲王), 你的其他儿子只是侯了(明制可以封郡王,汉代没有郡王)王的非继承王位的儿子封侯,侯国是郡一级甚至县一级,侯只有赋税供养的权益,没有侯国的人事军事权力。 比如你的嫡长子刘大,继承了广东王的王爵,但是封地仅限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这9个地方,半个广东省,也很大了, 你的二儿子刘二,爵位就叫粤西侯,封地湛江、茂名、阳江3个地级市。 你的三儿子刘三,爵位就叫粤北侯,封地韶关、清远、云浮、梅州、河源5个地级市。 你的三儿子刘四,爵位就叫粤东侯,封地: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个地级市。 这三个侯国有中央任命的相国,如济北相(鲍信)沛相(陈珪),相国掌握权力,实际就是郡守换名。 这会广东王能100%调动的资源就只有半个广东省了 刘大死了,刘大一继承广东王,封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刘大二继承中山、珠海,刘大三继承江门、肇庆、惠州,是两个侯。 等到刘大一,刘大二,刘大三这一代的后代,基本就一人一个市了。 刘大一一,封地广州市,但是还叫广东王; 刘大一二,封地深圳市,叫深圳侯; 刘大一三,封地佛山市,叫佛山侯; 刘大一四,封地东莞,叫东莞侯。 刚分封的时候广东王辖广东全省21地市,现在的广东王只有一个广州市,拿捏起来是不是很容易了? 再来个大的 2025年,刘三一,刘三四,刘二二,刘四一,刘四三,上不起贡品,侯国撤销,汕头揭阳茂名梅州韶关这5个市建立了5个郡或者县,不属于王族封地,直属中央,暂时先交给临近的福建湖南等省管理。 2027年,又撤了3个;2037年,又撤了3个。 现在广东省1个王20个侯,只剩了10个,一半的地方属于中央政府,中央设置了省长,辖11个市,广东还有10个小王侯。 到了第四代,分下来,广东王只有几个中心城区了,其他周边的代管县市和增城这些郊区都是新的小侯爷。广东王的权力和实力又只剩1/3了以下了。 贡品是每年都上 侯国是每年都削一批(削了王,广东省就没王了,留着,就算削了也会另封的) 封4代,1*5*5=25,25*5=125,封了125个王或者侯只需要60-80年,削100个,可能只需要三五十年。削到最后,王国就一个县大小,侯就一个区大小。 对于广东省而言,广东王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也属于芝麻大点的地方了。 |
其实就是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转移成地方内部的矛盾。 如果你是诸侯王,你听着朝廷整推恩令了,你寻思傻逼吧,爷封国这么大,你这会子跟爷说要把爷的封地给一分为三,分给爷的三个儿子? 这时候你转头看像了你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他们眼中仿若有光:咱得响应国家政策呀,咱得响应国家号召呀, 你就说支持不支持吧。 |
你父亲是个诸侯王,有封地数十万顷,可自由掌管封地内的事务。 你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有四个哥哥。 二十几年前,皇帝下令削藩。 听说削藩,就是要收回家里的封地。 那还得了?当然是全家上下一心,誓死捍卫祖宗传下来的土地了。 后来抗争成功,皇帝只能灰溜溜地停止削藩。 可现在皇帝颁布了一个新政策,叫推恩令。 你的心思一下就活络起来了。 「以前只有大哥一个人能继承封地,就算大哥死了,也还有大哥的儿子,大哥儿子的儿子,怎么也轮不到我呀。」 「可是现在推恩令下来了,父王可以将家里的地分一些给我。小就小一些,总比没有强啊!」 「娘亲最疼我了,父王要是不同意,我便找娘亲说去。」 你虽然这么想,但是…… 你明明知道,这是皇帝忌惮父王的实力,变相进行的削藩,因为原本一大块封地被分割之后,势力会减少许多; 你也知道,除了父亲的封地之外,其余封地都要受到皇帝的直接管辖,家族的实力会再一步削弱; 你更加清楚,当你大哥继承了诸侯王的位置后,肯定会再将他的土地分割部分出来,封给他的几个儿子,家族势力进一步下降。 你明白这一切都是皇帝的阳谋,可是…… 你终究还是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全力反对这条政策、甚至不惜起兵对抗中央。 因为你变成了这条政策的受惠者,你也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封地。 推恩令不再是以前削藩时,简单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你估计另外的三个哥哥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原本数十万顷的封地,被分割成一大块加四个小块,家里的每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一块土地。 后来,你听说你大哥将他那块最大的封地分割出两个小块,封给了他的两个小儿子…… 再后来,你的儿子听说那块最大的封地又分割出来了几个小块…… 再再后来,你的曾孙子听说那块最大的封地……不,他已经认不出哪块是最大的封地了,只知道以前曾经有一块连绵成片的巨大封地,实力足以威胁中央皇权。 只是,那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只有一个嗣君可以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只能叫做公子,公子中受宠的,有功劳的,多会封以君位。而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汉爵就是列侯。 只要封了君,就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属官,很大程度上分化了国家权力。战国时受封君影响最明显的是楚国,楚国国土面积虽然大,却有着数十个封臣,导致王权极度分散。整个国家大而不强。每次楚国远征,经常是楚王亲军只占很少,大部分都是各封臣自己的私兵。战斗素质极低。 那汉朝的诸侯王比起战国的诸侯王,就有一个很大的弊端了。那就是汉初诸侯王虽然可以任命一些低级官员和将军,但没有权力给手下封爵。更别提封君封侯。权力无法分散下去,就全掌握到了诸侯王自己手里。导致每个诸侯王实力都远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强大。 这也很好理解,就像法国。在大革命前国家几十万的贵族,搞得国家毫无实力,连新兴的普鲁士都打不过。大革命后,法国能横扫周边国家,虽然多仗拿皇军事天才,但肃清贵族产生的雄厚国家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 那怎么办呢,主父偃就给汉武帝出鬼主意了。既然诸侯王没有权限封爵,咱就帮他封。于是敲定了让一个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继承王位外。再把次子和三子封列侯,地就从诸侯王国里划。 这样搞下去,分出的列侯不仅削弱了诸侯王,而且列侯还隶属于中央,不归诸侯管。每代人分割出两个县,过个几代诸侯王就只剩空壳了。 至于封侯太多怎么办,汉武帝还有办法。汉武帝时因为上供黄金成色不好而丢掉爵位的列侯非常多,这帮人既有跟太祖高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后裔如申屠,也有分割诸侯王出来的列侯。 |
此法可破《推恩令》 |
|
|
|
独生子,一个就好!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www.zhihu.com/question/21708186/answer/3238002297?utm_psn=1742256359662424064 |
|
|
天才制度,直指人心。 防不胜防,防不了,不想防。 这个制度,除了嫡长子,从诸侯王到下面的王子,谁不是喜大普奔? |
“推恩令”是一个阳谋,是建立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朝廷实力强盛的基础上的。 “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让他们为侯,由皇帝制定封号。这在当时是朝廷的一个仁政,因为诸侯王名义上没有被削藩,毕竟都是分给你一家人。底下的子弟更开心,本来是没有机会得到封地的。而且也得到了一些诸侯王的拥戴,毕竟诸侯王孩子多,有时候偏心小的,还不好搞,这下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分一块地给小的了。所以诸侯王对“推恩令”的反感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的时候,反对的呼声几乎没有,当然,诸侯王也不敢反对。 同年,主父偃被族诛。其中一条罪名是主父偃接受封国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也可见分封子弟也是一部分诸侯王想要的,当然,人家也没想过后面会分的那么小。 等到后面各国因为“推恩令”被削弱后,汉武帝就进一步开始削弱地方诸侯王。 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衡山王预谋造反事发,二王自杀,底下的列侯、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随后汉武帝趁机推出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法令,这些法令旨在剪除诸侯王羽翼,让人不敢出仕诸侯王,并让朝中官员不敢与诸侯王结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又“酎金夺爵”,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这是全国列侯数量的一半。此后“酎金夺爵”就成了朝廷的一大杀器,虽然其后只有小规模的用过,不过给各地诸侯压力还是很大的。 西汉的诸侯王势力经过这一连串,基本被打残了。 |
你是江苏公爵。 国王惧怕你的力量,于是把继承法改成了均分继承法。 于是你百年之后,你的大儿子继承了苏南,二儿子继承了苏北,三儿子继承了苏中。 于是江苏公爵领越分越小,国王们高兴地笑了。 |
太祖皇帝打下整个江山,幅员近万里 他生了26个儿子,其中2个死的早,就算了,, 剩下的24个儿子,,在太祖皇帝时候平分了两京一十三省,,, 大儿子懿文太子虽然死的早,也平分了其中一份,,整个南直隶 因为大儿子懿文太子死了,,所以他的那一份南直隶,平分给了他的几个儿子 懿文太子生了6个儿子,早死了2个,,剩下额4个继承了整个南直隶 惠宗皇帝尽管是长房长孙,但是推恩之后,也只剩下了 苏松常镇应天等五府江南繁华之地。 燕王作为太祖皇帝第四子,推恩之后继承了北平行都司。 燕王生了四个儿子,,燕王死后,,三个幸存的儿子平分了北平行都司,, 朱高炽童鞋虽然胖,但是在他老爹死了之后,继承了北平府、保定府、延庆州、蓟州、等地。。。 朱高炽虽然胖,但是能生,有十个儿子 朱瞻基同学虽然能力强,但是他老爹太能生,所以就继承了一个北平府的五六个县。。。 鉴于他老爹的惨痛经验,朱瞻基同学成为禁欲系,,,少生优生,只生了两个儿子。 朱祁镇同学顺利继承了宛平县、大兴县、通州。。。 朱祁镇败家儿子,一家伙生了九个儿子。。。 朱见深小朋友继承家业的时候,只剩下西城、海淀、石景山了。。。。 朱见深小朋友继承的都是有钱的地方,又生了十来个儿子。。。 然后,朱佑樘上来的时候,就只剩下海淀镇、中关村、双榆树、五道口了。。。 朱佑樘吸取他老爹的教训,只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还早死了。。 谁知道仅存的儿子朱厚照太胡闹,不争气,,也死了,, 朱佑樘就从弟弟那里过继了一个朱厚熜同学,,继承了海淀镇、中关村、双榆树、五道口。。。 朱厚熜得到天降的馅饼太高兴了,想骄奢淫逸一点,一口气生了八个儿子,,, 可惜老天不长眼,存活下来的只剩下两个了,, 然后朱载垕顺利继承了中关村、五道口。。。。 朱载垕看没多少家业了,就想着少生,生了四个,死了两个,, 剩下的两个,评分了中关村和五道口。。。。 朱翊钧八岁就继承了中关村,他老有钱了,,,就生了八个,,死了三个,,, 朱常洛本来想要中关村最繁华的地方,可惜他老爹给了朱常洵,,他就得到了昆明湖、燕园、圆明园、朗润园那一带。。。 朱常洛没地方也没钱,不过还是能省,生了七个,或许是老天不忍心,让他活了两个儿子,。。 朱由校得到了昆明湖、燕园,,整天造造船,划划船,,掉昆明湖冻死了。。。 然后朱由检就得到了哥哥的昆明湖、燕园,, 朱由检同学省吃俭用,,还是生了七个,,,最后有六个活了。。。。 朱慈烺最后才继承了半个昆明湖连带西边的一片地。。。 朱慈烺有山有水有点田,生活安逸,生了八个儿子, 朱和坤继承了十二间瓦房,百来亩地,,,生了四个儿子,,, 朱怡鑫继承了四间瓦房,二十来亩地,也算滋润,,,生了四个儿子,,, 朱伯清继承了一间瓦房,,五亩地,,还算将就,,,生了三个儿子,,, 朱仲桦继承了西厢房屋,和一亩七分地。。。穷困潦倒,,生了四个儿子, 朱简炎继承了五分地,没要房,,在地边搭了个窝棚,,生了两个儿子 朱靖尘看着两分半地,坐在小河边,抽着旱烟,唉声叹气,,,这顿饭咋吃啊,,, 他磕了磕烟袋锅,看着碧波荡漾的河面,心想:想当年,老子的祖上也曾经阔过,,那可是有整个華夏、幅员数万里的底盘呢,,, 这咋就到自己,只剩这两分半地了?连吃饭都吃不饱。。。 唉。。 朱靖尘叹了声气,,回到了家,, 坐在电脑前,打开掌阅,,写了一本小说, 小说中,自己穿越时空,带起队伍,,,重新打下了祖上的江山。。。 然后美美的娶了十二个老婆。。。。。。。。。。。 |
推恩令不仅使得诸侯王的力量越来越弱,避免威胁中央造成国家动荡, 同时也避免了刘家子孙养尊处优成为了废物,且并没有禁止刘家子孙的个人发展自由; 可以对比下明朝老朱家的子孙,全部厚养,但非皇帝的没有个人发展自由, 最后呢,老朱家到了末世朱家子孙几十万的福利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等到王朝崩溃了,朱家子孙几乎没一个顶用的,大部分朱家子孙被起义军和清朝杀猪一样的杀; 反观刘家,推恩令下虽然没有刘家子孙的巨大生活福利,但纵整个汉朝,上到朝野,下到郡县草莽都有刘家子孙的影子; 且王朝末世,总有厉害刘家子弟俊杰起来延续汉祚, 西汉末的刘秀、刘縯兄弟,而后来刘秀联合的真定王刘杨更是有自己在地方的武装, 东汉末的刘备、刘虞、刘表等, 且即便最后刘家王朝覆灭,刘家王室都得以保全,和朱家是天壤之别 |
推恩令简直是神来之笔。 你想想,你爷爷捡漏捡了一个皇位,想坐稳点,于是跟扶你爷爷上位的功臣和宗室和和气气的商量下,你们的地盘太大了,我的地盘有点小,能不能把你们的地盘放小点,各种招就为了把自己的地盘搞得大大的。 等到你爸当皇帝的时候,觉得你爷爷那样太慢了,于是一下子要削去几个藩王。大家一看,这不行啊,你变着法的找我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想拿走我的王位,都是高祖生的,谁怕谁。再说了你地盘没我富凭什么你当皇帝我当王?于是撺掇了六个人一起造反。结果你爸好不容易把造反的七个王给灭了,这下也伤筋动骨了。一大家子人居然刀兵相向,你爸觉得欲速则不达,慢慢削藩为好。 等到你上位的时候,发现诸侯居然还是很多,地盘还是有能抗住你的,于是你继续你爷爷,爸爸的政策。但是你爸那已经有人造反了,到你这指不定等着你的是什么呢。恰好有个说生不五鼎食,死亦五鼎烹的主父偃给你出了个计策。削藩是把你和你叔叔伯伯一大家子对立起来了,那样会引起大家的对抗情绪。我们知道每个藩国内只有诸王嫡子才有权利继承藩国,所以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你和诸王嫡子的矛盾。既然要削藩,就是要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我们搞得多多的。我们团结诸王除嫡子外的儿子,让他们也有继承一部分藩国的权利。这样藩国化大为小,没有了对抗你的能力。你再借助献酎金轻而易举的削去几个王位,这样不费一兵一卒藩国自动变小,你的地盘自然多多的。 |
主要还是西汉朝廷打败了七国叛军,不然哪会这么好推行。谁也不傻 |
推恩令比前面几位高赞答案说的更复杂 自从七国之乱后,汉朝廷一直想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但是汉朝的政治传统却不仅不利于削弱诸侯王,还会使朝廷更虚弱,这是为什么? 首先,诸侯王已经分封的土地,朝廷是不能无故收回的,而每一代皇帝的王子们,又会进一步分走直属汉朝廷的土地,这不仅仅是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了,而是汉朝廷在不断自我削弱,当然朝廷也在一直想办法。 如果诸侯王绝嗣,封国会被朝廷收回,如果诸侯王犯法,会被收回部分国土以示惩戒。但是这种办法实在是旷日持久,而且效果不明显。于是中央集权的朝廷,要开发别的手段对付诸侯王。 智慧往往从群众中来,主父偃、朱买臣、贾谊这样的“士”为了在汉朝廷求得一官半职,千里迢迢从地方怀揣梦想,要实现“大汉梦”。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必须想办法获得皇帝的垂青,只有出奇计才能让汉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于是这些人开始不断上书,谈论国家大事,好像在朝的官员都没有他们忧国忧民,没有他们思虑深远,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他们是站在皇帝的利益一侧考虑问题的。 于是,主父偃率先揭开了皇帝的自私心理,毕竟富庶的国土,实在不想分出去,皇权也不能被被人侵占。主父偃在上书中洋洋洒洒地谈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的意思是:现在诸侯王已经很强大了,有的城池几十座,土地方圆上千里,管理的松了他们就骄奢淫逸,管理严格就反抗朝廷。如果按照汉朝法律去削弱他们,他们肯定要造反,就像七国之乱一样,所以正常办法已经不能用了。现在有个好办法!诸侯王闲着没事儿就生孩子了,继承人就一个,其他的孩子虽然也是亲生儿子,但是不能继承什么,实在是不公平啊!希望皇帝陛下给诸侯下令,让他们把国土分给所有的孩子,都给封侯,这样他们子孙都感恩皇上的恩德,其实势力都衰弱了。 汉武帝觉得这招真损!一年当中给主父偃升了四次官! 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 其实主父偃的想法不是他的首创,而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来的,不过汉文帝没用贾谊的办法,导致汉景帝强硬削藩酿成七国之乱。 贾谊是一代大才,可惜没被重视,虽然贾谊提出的早而且没被汉文帝采用,不过后期汉朝对待诸侯王完全是照着贾谊的想法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贾谊的办法比主父偃与汉武帝的推恩令还狠!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贾谊说了,像齐、赵、楚这样的大国,把他们始封王的子孙都拉出来封侯,直到把诸侯国分干净了为止!前面有答主提到,个别诸侯王搞计划生育怎么办?就是只生一个好,你汉朝廷能把我怎么地?贾谊更阴,你诸侯国又大,孩子还少,那我就先给你分成一堆小国,空在那里,等你以后生出来王子了就封给他!你不生就一直空着! 这样的政策一直贯彻下去,导致汉朝分封制的解体!自动解体!“国”变成了跟“郡”一样的地方行政单位了! 例如《三国演义》中济北相鲍信、平原相刘备,长沙太守孙坚、东郡太守曹操,同样的行政级别,只是因为济北、平原是“国”,长沙、东郡是“郡”。 ———————————————分割线—————————————————— 再更新一次,推恩令的真实内容及效果。 以推恩令之前的西汉分封制举例,汉高祖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长子刘肥王齐,封地七十余城。以后汉文帝、景帝的皇子们也陆续封王,西汉相当一部分国土成为诸侯王的领土。而且诸侯王世代相承,强大者逐渐起问鼎之心。而西汉朝廷的削藩行动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考虑到政局的稳定,天下的观感,汉朝廷一般不会强行取消诸侯国收归直辖。只有采取其他手段逐渐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西汉前期诸侯王的子孙是宗室,诸侯王世子继承王国,而其他子孙则会按等级被封为侯。但是封爵的权力在汉朝廷,汉朝廷封侯之后,形成小的侯国,在汉景帝之前,诸侯王国境内的侯国是隶属于诸侯王的。这就导致诸侯王的势力一直难以消减,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下令,诸侯王对于境内的汉朝廷分封的侯国不再具有管辖权,由于侯国封地有些与王国交错,西汉朝廷开始将部分侯国迁出诸侯王国。 而推恩令发布执行之后,汉武帝将封侯的权力授予诸侯王: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允许诸侯王自己将王国的土地分裂封给自己的子弟,上报汉朝廷之后,汉朝廷给制定封号。由于前面汉景帝的侯国不再隶属诸侯王的命令。这些因诸侯王自己的私恩分封的侯国,就转变为汉朝廷直辖的土地。这样诸侯王的势力就被削弱了,汉朝廷对于诸侯王是有严格规定的,违反规定会受到处罚。比如诸侯王不按期入朝是死罪,诸侯王必须要向天子进贡,在推恩令施行之后,大量的诸侯王子孙都获得了封国,转而从属于汉朝廷,而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减,这种态势只会加强,不会终止,对于子孙较少的诸侯王国,风险非常大,一旦没有子嗣,汉朝廷立马收回封国。而有子嗣,就必须削弱王国本身去分封其余的子孙。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处罚诸侯,被夺爵者的诸侯数量高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这样汉朝廷就收回了大量的侯国,从而使汉朝廷的力量绝对的压倒所有的诸侯王国。 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之后,汉朝廷发布了一系列严苛的命令,强行分解诸侯王的领土,空置为小的侯国,由汉朝廷派遣官吏进行管理,继而将诸侯王的权力限制为只能享受封地租税,对封地百姓没有管辖权。这样,汉朝的诸侯彻底沦为富家翁。 |
推恩令起的作用被夸大的太多了。 实际上推恩令就是贾谊对汉文帝所说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弱化版。 比如齐分为七,淮南分为三,赵分为六,梁分为五,就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代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些举措,七国之乱时,吴楚齐赵联军恐怕已经打到了洛阳,而不是像齐国一样,还没开始就内乱了,其他几齐围攻临淄,齐军等于废了。要知道老齐国可是有七十三城,在吕后死时出兵,给了在长安的部分军功集团以巨大震动,让陈平周勃这种投机分子看到了机会得以发动政变。 就以齐国为例,齐国七十三城,按推恩令把齐国主体推恩到剩十余城恐怕需要四五十代(假设每代齐王有5-10个儿子,每次推恩推一乡),李世民出生时估计都没能推完。 其实汉武帝时代,诸侯王早就没有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了。汉兴以来,对中央威胁最大的时候是异姓七王时,汉直辖不过才十五郡,三四个诸侯王的实力就比他强,所以刘邦才以欺诈的手段搞掉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这两个实力最强的人,在刘邦时代末期,除长沙王外,其他的诸侯王不是刘邦的弟弟侄子就是他的儿子。而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他们的血缘关系开始疏远,汉文帝拆分了齐国赵国淮南国后,就没有诸侯王有单独的力量挑战中央,虽然吴国有五十三城,但江南地广人稀,《汉书地理志》里北方一县上万户是常态,而长江以南一县不过两千户,吴王刘濞发动倾国之兵,从14岁到62岁也不过征兵20万,当然这是建立在他煮盐炼铜,免除百姓徭役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像梁王刘武,封地四十多城,都是膏淤大县,还是守国而战,也不过动员了十万人,还被吴楚联军按着揍。 到了汉景帝时代,平定七国之乱,把大量诸侯国改为汉郡,同时取消了诸侯王治民的权利,诸侯王和一个大地主差不多,就更没什么威胁了。 西汉的列侯,不管是封地一亭、一乡、还是一县,都是需要单独设立侯国的,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以王国的土地请皇帝分封子弟为列侯,侯国别属汉郡,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意,汉文帝也是这么干的,推恩令有创新的地方就是制度化了这个政策。 根据汉书的记载,以及尹湾汉简东海郡集簿和其他出土的一些文物看,很大部分被推恩的列侯都是食一乡,少数能食一县,也有不少食一亭到数亭的,一县二到十余个乡,一乡数亭,就以中位数一列侯一乡算,齐国七十三城,推恩得推恩到什么时候才能推到十几个城?每一代也就推恩掉一个县(城)而已,汉文帝把齐国分为七,每国十个县左右,几代就成了几个县的王国,相当于一个大的万户侯而已。 最后再驳斥几个谣言 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根本没有120个儿子,《史记》记载的是有子、枝属百二十人。《汉书》错漏成有子百二十人,很多人以讹传讹成中山靖王是超级种马,实际上中山靖王有十九个儿子被推恩,不少是亭级别的封地。还有刘秀的祖先长沙定王封地只有长沙郡,什么跳舞让汉景帝加封武陵郡零陵郡也是扯淡,根据出土文物,武陵郡零陵郡还是汉郡。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临江王),胶东王刘彻这两个长子爱子也不过封一郡之地,刘发这个意外的儿子怎么可能有三郡?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有点想看豪门霸总小说,有没有朋友们推荐下 |
被称为「人间尤物」的女主,有多绝? |
古代有什么特别毁三观的文学作品吗? |
以色列的道德水平如果放在中世纪算高吗? |
裘千尺只靠枣树活了10多年,现实世界真的可 |
《遮天》中很多大帝都有道统家族,女帝和无 |
人到底可以无知到什么程度? |
南京某商场贴日本元素事件,怎么看待这件事 |
你本人如何评价“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的观 |
如何评价汪精卫?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