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古时候,中原人是不是把山上的树都砍完了?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古时候,中原人是不是把山上的树都砍完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上,有朱温把长安拆了,木头运到洛阳。 如图,大概只有有主的树木,才得以存活下来。无主的公共的都被砍伐完了。 [图片] [图片] |
这是长城 |
|
这是雷峰塔 |
|
|
|
这是明孝陵 |
|
开封铁塔 |
|
|
|
龙门石窟 |
|
|
|
古代烧柴火,人口一多,就到处砍。群众所能使用的能源,只有砍树才能获得。 得益于科技和工业的进步,我们能够使用各种能源,才有了郁郁葱葱的世界。 |
大家可以看看近代,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历史照片。 好多地方~~ 咋说呢。 比如明孝陵,我12年去的时候,感觉这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地方。 但是你看近代的历代照片。 我还以为孝陵是修在伊拉克大沙漠里的 |
|
|
|
|
|
|
|
|
|
|
|
以上照片均拍摄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皖北、徐州、鲁南 以及河南河北的低山丘陵地带至今仍有大量没有树木的秃山 根本原因就是长达几百上千年的严重破坏 导致山上的原生树木直接灭绝了 即使后来破坏减弱 但长期荒废 土壤已经丧失肥力 无法再支撑树木生长(跟这些山属于石灰岩山地也有关 石灰岩、砂岩等山地的植被破坏后相较于火成岩山地植被更难以恢复) |
|
|
|
|
|
|
|
|
|
|
|
以上照片同样是拍摄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皇藏峪 也就是说 曾经这样繁茂盛大的森林 被破坏成了只剩草地的秃山 |
清末民国确实是把华北的树都给砍没了,马歇尔知道吧,就是马歇尔计划的那个马歇尔,他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呆了三年,没少到处跑,他当时就给潘兴写信说“华北无树”、“毫无办法”,很绝望的,一个美国人都对中国的前景绝望了。 |
举个制墨的栗子,小中见大。 《墨经》: 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梦溪笔谈》: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古代制墨用松烟,汉代以陕西隃糜为佳,因其地产老松,后来制墨中心迁往易水,再以后迁入徽州地区,一个原因是躲避战乱,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是老松产地,一个地方砍完了只能找新的原料产地。 那么后来为什么制墨一直在徽州不再迁移了呢? 那是因为大树砍的差不多了,只能开发新的原材料来制墨,所以油烟墨逐渐取代了松烟墨,因为桐油可以持续产出,原材料供应稳定了。 小中见大,制墨才能砍多少树? 更不要说建造宫殿庙宇,家具材火的消耗。 以及从上古时代就设立的火正,祝融等掌管放火烧荒开发土地了的活动了。 庄子: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在曾经的美洲还是能看到远古中原的一点遗迹。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时候,能喝上一杯热水是很奢侈的事情。燃料不足、保温技术较差,所以来客人了,上一杯热茶,既是对客人的尊敬,又是主人家实力的体现。古代家族聚居,很大程度上是燃料不足,需要大灶起火,全族共用。 得益于照相技术的发明,清末时连泰山都是秃的。有主的山林是不能随意砍伐的,那和偷盗无异,无主的柴薪早已被砍光了。 |
|
根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中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300年以上,可为一级古树名木。我国专门订立规矩保护古树,可想而知,树木得稀少到什么程度才会专门保护。听朋友说,我们县城城区只有3棵古树名木,不是在老县衙就是在庙里,其余的都是现代的树。这个已经告诉我们,私人的树或者无主的树,基本长不大。 古时树主要有2个用途,盖房子和烧柴火。中原人口稠密,战乱频发,树早就砍光了。朱温把长安拆了,木头运到洛阳既是破坏长安城,以免后来有人再度崛起,也是因为营造宫殿的木材稀缺,不得已的办法。这和清朝偷明朝的木头一样,成材的树实在是太少了。 农村盖房子,基本上是人生大事之一,我小时候盖房还需要用到木头,我出生10天的时候,我父亲就把杨树种上了,说将来我长大了盖房子用。他也没想到,我成年后盖房子用钢筋混凝土,结婚买房子要用商品房,最后那片杨树被砍掉卖钱了。 就讲讲我身边人的砍柴经历吧: 我爷爷在建国时刚刚成年,他那个时候砍柴需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早晨两三点钟出发,走四五个小时到口外(长城以北都叫口外)砍柴,不能惊动当地的人不然会有人护柴,追着打。到晚上八九点钟,砍了百八十斤,再背回来,基本上一天就能干这点活。我爷爷个子不高,能背这么多的柴火,当时的人真的能吃苦。其实我们的力气比他们大,营养好,但是我们的肩膀和肌肉吃不了苦,受不了罪了。 我奶奶没有缠足,当年应该算是童养媳,很早就到我家了。她跟我讲过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叫古纪(妖魔鬼怪的故事居多),她很勤劳,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养活5个孩子,看大一群孙子孙女。她获得柴火的方式比较特殊,叫捞淤柴,就是发大水冲到河里的干木头。很危险也很辛苦,她说有一次爷爷说你再捞掉河里,估计是爷爷也很心疼这种获取柴火的方式,有点危险。 我父亲小时候过得是集体生活,那时候人们很少出门,已经去不了几十里之外了,到处都是集体的东西,你要是私自拿集体的柴火,外面的人给你扣个帽子,会很严重。他平时就和兄弟和伙伴背着疤拉(柳条编的大筐)上山搂树叶,割茅草。大人们集体劳作,赚取工分,小孩们全都上山割草,收集药材。有时候越过界限,会被邻村的小孩追打。有一次,他们收获很多,我的叔叔背着跟他一样高的疤拉累的边走边哭,边哭边走,最后也要把柴火送回家。 我的邻居通过柴火取得一个媳妇,这你敢信。他现在不到70,没有父母,,20多岁没有娶妻,当年也是一个勤快的小伙,家里的柴火堆了一垛,整整齐齐的很是好看,家里也收拾的干干净净。媒人带着姑娘来看的时候,就说你看这还有一大垛柴火,是个过日子人家。到现在闲聊时,人们还偶尔提起这个场景。女的还会说就是让这一垛柴火糊弄了,才到你们家。 我是个九零后,这个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落实,作物秸秆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可也需要跟父母上山收拾果树,剪枝下来的树枝树杈收集起来,用驴车拉回来,垛成垛,柴火已经够用了。家里逐渐用上了天然气、煤炭和电饭煲,对柴火的需求逐渐降低。 现在,山上的树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其实2000年以后北方绿化突飞猛进,不光是国家植树造林,砍柴烧退出了历史舞台起了很大的作用。气代煤、电代煤、空气能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让柴火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垛垛的柴火在农村也已经很难看见了。 山上的树没人砍,近几年气候变暖雨量增加,山上的植被渐渐的多了起来。现在的小孩、年轻人都不再上山了,许多上山的小道都封闭了,以后树会越来越多吧。 |
秦朝的时候,始皇帝修阿房宫,传说伐尽蜀山之木,项羽一把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足见当时北方草木繁盛,材料充足; 汉朝的时候,刘邦修未央宫,刘彻修建章宫,都很快完成,轻易达到了“颇壮丽”、“千门万户”的规模,可见关中木材依然不缺;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在洛阳修显仁宫,木材是从江南诸州运来的,运途有千里之远(服此劳役者十之四五僵仆于道),无疑当时北方已经砍得差不多了; 明朝的时候,江南也没大木了,皇帝修宫殿要从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地采木; 等到了清朝,则干脆把故宫修修补补,凑合着住得了,甚至有乾隆去明朝陵寝偷木头的传说… |
当年大清国皇帝要修园子,除北大荒和大西南居然找不到可以当大殿柱子的大树。 新中国建国后,统计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八。 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才增加到百分之12.7,到现在才增加到百分之23。 |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从春秋战国,直到西汉初年,陕、甘之间的陇山一带还有广大的森林。当地的百姓修盖房屋从上到下完全使用木板,不用砖瓦或其他建材,故称为“板屋”。战国后期入秦的荀子也认为秦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当时取暖用的木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但是到了唐代,长安地区的木材已经不够用了,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森林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面已经被砍伐得差不多了!长安城连取暖用的木柴有时候都供应不够充足,唐朝中叶以后,由于木柴供应紧张,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个“木炭使”,这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位,而是由高级官员兼任的。经常兼任木炭使的是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由此可见当时木炭的紧俏程度。 到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那些大型的森林已经被砍的差不多了,甚至连古代帝王陵墓周围的树木也会被人去砍!有时候人家的桑树和果树都被人盗砍,这种情况十分严重,为了制止这种情况,宋仁宗时期曾经颁布法令,规定凡是偷砍别人家桑树的,42尺算是一份,达到三份就要判死罪。 |
其实不说古代,就说七八十年代。 我听说那时候七八十年代很多。家庭后面的山都是秃的。草都不长。 但是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山里都长满了树。以前一些老人还会指着一块树林。说那块地原来是大家种红薯的。 说这里是草都长不出。但是因为后来随着大家烧煤的烧煤,烧天然气的烧天然气。然后没人去看这些树。最后长满了。还说要我不要钻进去,里面有蛇。 然后他说以前石头上长的苔藓都会被鸡吃掉。现在石头上长了草都满了。鸡不吃了。鸡要吃谷子。 |
不是中原,湖南 也不是古时候,就80年代 |
|
|
先说一个烧秸秆的问题!每年麦收时节,网络上就要对禁烧秸秆这个政策口诛笔伐。动不动就是“中国人烧秸秆是传统”、“烧秸秆烧了几千年都没问题,怎么如今不让烧了?”…… 我就很诧异!我怎么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秸秆都要拉回家堆成麦秸垛,玉米杆、玉米芯、芝麻杆、大豆杆都要收集起来留着烧火用。就这有可能还不够用,还要买点煤球夹杂着用。而有的人家还喂牛,秸秆还要用来作饲料,更是珍惜。我怎么从来不知道一把火把秸秆烧了是传统?这才过去20年左右。 地处中原,山都没有,连砍树的机会都没有…… 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土地不只要生产粮食,那额外的秸秆也并不是无用之物,那是农民一年做饭取暖的燃料。 |
别说中原了,云南滇中小镇,周围的山上都是松林,我爸说,那些山以前是秃的,被砍光了。大概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安排人去种松树,每人发一包松籽,前面一排人挖出沟渠,后面的人蹲着种下松子。我们那里气候还好,种下去就能长出来,才有现在捡菌子的松林。有古树的地方,要远很多的人不容易到的森林里。 云南农村2000年前基本做饭都是烧柴,冬天烧木炭。后来不让烧柴烧炭了。现在找菌子都觉得树林太密啦。 话说我们小时候那个栗碳可真好,烧起来又没烟子,取暖特别好。 |
西汉流行黄肠题凑,东汉就成砖墓了 |
树这东西,春风吹又生,几十年就起来了,中华几千年你不具体到哪一年讨论毫无意义 陕西种树几十年就种到北方第二了 |
|
|
华北地区的燃料危机,是从北宋在现今安阳、焦作等地发现煤矿而结束,那时称为“石炭” |
事实就是如此。 古代耕种技术低下,税负繁重,老百姓为了活命,尽可能的开荒了每一寸土地,砍伐了每一片森林,从任何可能的地方寻找食物。导致土地日趋贫瘠,环境被严重破坏,旱灾,水灾,虫灾频繁发生,遂至天下大乱,战争和饥荒使人口大量锐减。此时,山川大地得以喘息,土地肥力得以恢复,朝廷改朝换代,新一轮的循环开始重启。 古代的改朝换代,本质上就是人口增长之后,土地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之后,只能用自然之道进行复原。古人对此一知半解,遂解释为“气数已尽"。 清朝引进耐旱高产的马铃薯之后,王朝周期率被大大延长。 现代历史书上归结为土地兼并,也不是主因。土地兼并现象在古今中外的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欧洲人口较少,相对稳定。非洲食物丰富,进化动力不足。唯有古代中国,地少人多,科技落后,真乃人间炼狱。 今天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全拜西方现代科技所赐。农药,化肥,种子,农机,才是我们今天能吃饱饭的根本原因。否则,换谁上来都不好使。 |
那倒没有,主要是当时技术条件做不到。大炼钢铁那才是真的厉害,深山老林的树都能砍倒运出来炼钢。 |
别看南方现在郁郁葱葱大树茂密,在上个世纪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什么树。南方因为气候原因不至于像北方一样光秃秃的,但大部分地方只见灌木杂草不见树。我爸小时候去砍柴还是村里组织队伍去的,一家出几个壮劳力,去很远的地方砍柴然后背回来,一天就一次。 小时候一直不了解为什么会有樵夫这个职业,靠卖柴怎么能养家糊口。和城里人理解的不同,不是所有能烧火的都是柴。我老家分为“硬柴”和引火物,稻杆、玉米杆等种植物残留还有收集的其他树叶、干草等都只是引火物。引火物燃烧持续性差、热能低,一顿饭能烧半屋子储备。炒菜还好,煮饭那就是要命了,得不停地添加,又烦又累。因为引火物燃烧不均匀,都是开始小然后起猛火,最后又熄灭。所以农村人特别珍惜硬柴,燃烧稳定又省事,煮出来的饭不夹生。不像引火物,为了保持炉灶温度稳定,要一直保持充分燃烧阶段,本来能烧十秒的引火物只能烧三四秒就续上。为了持续稳定燃烧,农民都会把干草、稻杆等扎起来烧,又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我老家大部分山头的树龄才几十年,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年代种的,树苗都是不值钱的。唯一树龄长的地方是“祖山”,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公共墓地。祖山是以前唯一能打柴的地方,但仅限于剔除下层枝桠,砍树是强人才能干的事,而且很容易引起纠纷。古代人口密集区域没树,家庭缺乏硬柴。而深山老林边人口稀少,虽然有烧不完的柴火,但运输也困难。 所以古代不是没树,二是人口聚集区没树,树木茂密地区没人。人口密集区周边山地基本上都是荒山,只长草和灌木,现在基本上都种上了经济苗木。 |
上点干巴巴的权威数据: 原始社会末期至周初,我国境内除冰川、荒漠、草原外,绝大部分地区被原始森林覆盖。约5000年以前,即使现在气候极为干燥的甘肃、陕西、山西,其森林覆盖率分别为77%、45%和63%。约3000年前,我国森林和草原面积十分广阔,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80%。其中森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河南、河北、山东的森林覆盖率大致为63%、68%和46%。黄河中游的森林覆盖率在东周以前约为65%,春秋战国时期大致为53%,秦汉时期降为42%,唐宋时降为32%,明清则为15%左右。(清华大学出版社《环境与社会》2013版)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南方与东北等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左右,但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则只有70%左右,而西域新疆与青藏高原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则更低,其分布比例在20%以下。……至清代前期,如当时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仍然高达71%以上,南方与西南地区也维持在51%~57%不等,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只有13%左右,西北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与西藏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则平均只有10%,其中新疆与西藏地区则只有5%左右。…… 开垦耕地增加数对我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 1949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11.4%。而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这里是中国2》)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