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是不是所有老师都不喜欢《教材全解》?为什么?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是不是所有老师都不喜欢《教材全解》?为什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图片] 初中,我们语文老师非常讨厌我们在上课和预习时用《教材全解》,说它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想知道是不是很多老师都不喜欢《教材全解》
我有时会怀疑,国内大学教材编写的初衷,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不懂。
建议看看日本网友Kenji Hiranabe写的《线性代数的艺术》,这不比同济大学的教材强百倍。如果我大学能看到这些教材,也不至于线性代数不及格。。
这本书是基于MIT大牛Gilbert Strang教授的《每个人的线性代数》制作的。
虽然《线性代数的艺术》这本书仅仅只有12页的内容,就把线性代数的重点全画完了,清晰明了。
《线性代数的艺术》完整版PDF: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备用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NgU5wuaDrnVcvQAU-bXmN3WA1?pwd=gv69#
这本书中内容都是图解形式呈现,尤其矩阵这一块,描述很清楚,小白也能轻松看懂。




img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请帮我点个赞!


img


img


img


img


img
看了这个文档,再也不用担心线性代数学不会了。
《线性代数的艺术》完整版PDF: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另外推荐一本书——《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一本足以刷新观念的好书,从超市到对数再到相对论,娓娓道来。对于思维空间也给出了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度。
这本书没有一个公式,却讲透了数学的本质!
原文完整版PDF: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备用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NgU5wuaDrnVcvQAU-bXmN3WA1?pwd=gv69#


img
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五章,涉及十几个问题。无论从话题的有趣性,还是没什么数学基础读者的可读性都非常不错,我觉得将读书的过程称之为一场美妙的数学之旅非常合适。它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就是我看前面想到了一些可能补充的点,但是读到后面发现全都被囊括进去了。唯独的小遗憾可能是整本书的插图都非常“复古”,没那么精美又好像有点糊。不像一些书以没有公式作为卖点,附录中展示了每章真正的数学公式可供参考。
第一篇本福特定律,是个非典型的数字统计规律,我很惊讶它居然能被证明,且可用于检测一些数据造假。从生活中的超市开始的一个小发现,应用范围大的离谱。作者以绝对数值的大小比较,和人类相对感知之间的矛盾说起,将数字按照等间距的乘法进行排布,实际上得到了对数的分布——因为它能将乘法变成加法,还有我们熟知的纳皮尔的白皮书加速了世界的进程的故事。在没有数感的原始人或是动物身上做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从而得到世界可能是乘法的,常用如分贝、pH值等。这个定律也不会因为量度的变化而改变,因为本质上的相对关系是不变的。
第二篇可能有点跑题,海拔是如何定义的?数学里的反例思考有点像抬杠一样,尝试攻击每一个不严谨的地方,这样下去,“所有试图将现实梳理出头绪都可能复杂的令人绝望”。数学在做的事就是将包括数字在内的东西抽象成概念,以至于我们可以用不存在的东西去思考,书名雨伞是贯穿所有问题的思考方式。
海岸线有多长?或是书中所说的边境长度,从各地的数据中发现巨大的差异,此时曼德勃罗(书中译为曼德博)写下了那篇经典文章。在讲无穷大时作者没用经典的希尔伯特旅馆例子,用买巧克力来举例。讲到分形几何就不得不先提到维度,再次呼应了对数的尺度部分。
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数学不在乎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它只想知道什么是真的。”从主观上我不太能接受数学是模糊的,当然这与模糊数学的分支无关,它定义应当是清晰准确的,作者又确实说服了我。他用非常容易的例子逐步引入球面几何。最后一章从光速不变理论到无穷,你可能感觉没学到什么知识,这个例子也许会在你未来学习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浮现,这样就足够了。


img
研究数学,就是创造想象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中,我们的思维可以自由漫步,不必担心现实的妨碍。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但和尼普尔人在加法世界中用来简化乘法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当你碰到一个科学问题时,下面这种解决方法往往会很有效:
1. 创造一个数学世界,你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把问题模型化;
2. 在这个数学世界里解决问题;
3. 把结果转回到现实世界中。
比如说,这种通用的方法就被天文学家用来了解行星的轨迹或预测日食(图 2.8)。


img
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叫作“雨伞定理”。如果你在雨天想要在不被淋湿的情况下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图 2.9):
1. 撑开你的雨伞;
2. 开始你的行程;
3. 收起你的雨伞。
步骤 1 和步骤 3 的操作是相反的,如果你能够在雨伞为你打开的特定世界中达成预期的目标,那么你在操作结束时就会恢复到开始时的状态。负数的雨伞为地理学家测量海拔提供了研究上的便利。对数的雨伞让淹没在乘法中的天文学家得以进入加法的世界。而更广泛地说,抽象的雨伞为所有科学家进入数学世界提供了可能。


img
在接下来的路途中,我们还会用到很多雨伞。雨伞,是观点的改变,是差异,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物的艺术,一种更适合、更有效的角度。
走得更远,并不总是意味着长久而乏味的努力,而是首先要找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看待问题,那么最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会在一瞬间变得简单明了。伟大的智者能尽显其才,首先是因为他们拥有在正确的时间发明正确的雨伞的能力。
在 18 世纪,古怪的作家和旅行家乔纳斯·汉韦(Jonas Hanway)是第一个使用雨伞的伦敦人。这是一把真的雨伞——挡雨的伞。他为此遭受了很多白眼和伦敦马车夫赤裸裸的恶意,因为在当时,搭乘马车一直是在糟糕天气出行而不会被淋湿的唯一方法。毫不畏惧旁人眼光的汉韦继续自豪地使用了三十多年的雨伞,并慢慢看到他的同胞们也开始使用雨伞。在他去世后几个月,第一批商业化雨伞出现在英国,并获得了我们今日所知的成功。
不要惧怕与众不同,这就是雨伞的智慧。让我们无所畏惧,既不感到羞耻,也不抱有偏见。一旦接受在头顶撑起抽象的雨伞并进入数学的世界,我们就不会再全然依赖现实。不必让自己陷在无用的限制或令人尴尬的既有观念之中。你想要一个 4 月 34 号吗?拿去吧!你想要负数吗?拿去吧!你想要无穷吗?拿去吧!如果所有这些想法不会干扰你组织思维,甚至还有所帮助,那为什么要剥夺它们呢?你是自由的!
如此自由,甚至容易让人头晕目眩。在这一点上,数学和一大盘点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选择太多,就难以做出选择了。懂得如何在数学世界里自我驾驭,是一种需要实践和直觉的能力。
为此,数学家制造出很多导航工具,其中有两个指南针:一个名叫“实用”,一个名叫“优雅”。“实用”引导我们创造出最贴近现实的抽象世界,在这些抽象世界中进行的研究能够轻松地转化为关于我们宇宙的知识。“优雅”告诉我们要完全抛开现实,并沉醉在抽象世界的奇观中。那里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事情要做——如果一件事是无用的,那它就更美了。
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这两个指南针。有些人偏爱其中的某一个,有些人则两个一起用,并不断在两个指南针指示的方向之间寻找完美的平衡。但世界充满奥秘,因此,探索实用之人和探索优雅之人常常会在走过不同的道路之后,在同一个地方不期而遇。看到大自然如此喜爱按照优雅的数学原理运转,真是既让人目瞪口呆,又让人不知所措。
数学的雨伞下完整版PDF: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最后分享一本——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写的《怎样解题》。
这本书无疑值得任何一个想提升解题能力的人来阅读,我甚至觉得,我们能在这本书上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普遍原则,这些问题并不单指数学问题,我觉得还包括怎样学习&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书籍电子版PDF: 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在书的最开头,作者列出了解题步骤的简单表,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对这个解题表烂熟于心,由此来指导自己解题,肯定会事半功倍。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解题是一件实践的事,我认为,任何解题能力的提升都是直接来自于个人在解题过程的体验,换而言之,你不要妄想自己读了这本书之后就能立即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这本书适合在进行了大量解题实践之后来阅读。打个比方,波利亚的这本书是一门高深的内功心法,学习它可以提升内力成为高手,而解题技巧则是武功招数,解题实践则是临阵对敌的经验。如果只练了内功心法,就跟《天龙八部》里获得了活死人百年内力的虚竹一样,不懂得如何运用和驾驭这股内力,反而浑身难受。波利亚的这本书,乃是对解题实践的研究,在他的解题表里强调的一点,就是充分联想自己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然后类比性的解决新题,并在回顾中获得新的解题经验,所以,如果你以为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了解题的捷径,那就大错特错了,波利亚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一条捷径,但是你自己得找到它。这本书是对解题方法的梳理和抽象归纳,而不是直接告诉你解题方法或技巧。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中所使用的例题有许多并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学生,我指的是高中生和大学本科生。一方面,我觉得其中有些例题太富于想象力或者天马行空了,而我们这些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获得了充分的基础和解题技巧,想象力则因此而受到了压抑,涉世浅点染亦浅,涉世深机械亦深。就像我们中国的学生学到了很扎实的武功套路,而现在波利亚就像张三丰般的告诉我们无招胜有招,这很让人摸不着头脑而难以理解。在这里,我希望我所说的不会成为一些人用以来抨击我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事实上,美国人非常崇拜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教育的问题,在于太重视关于学习的教育,而忽略了关于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教育。另一方面,或许会有人说这本书那正好提升我们的想象力,补我们的短,那我要提醒的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乃是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这才是这本书的优点,而太过于想象力(我说的是对于中国的学生的大多数)则是它的缺点,如果我们硬跟着它的缺点死磕而忽略吸取它的精华,那就真的太傻了。
书籍电子版PDF: https://pan.quark.cn/s/21a7f8ec1597


我以前上小学的时候,书店里教材辅导类的书,只有薛金星的教材全解。后来上了初中,才发现了教辅的新世界:曲一线、王后雄、倍数学习法……唉,真怀念以前的生活啊
薛金星系列的书,最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方兴未艾,教育图书出版商很少,薛老师看准了时机,就去做教辅了。现在薛金星系列教辅发展壮大了,书籍封面和内容形式上有点跟不上节奏,带有强烈的“陈旧”气息(我读中学的时候),尤其是《教材全解》。
所谓陈旧,也就是照本宣科,书的内容又多又长,原来我们国家用的苏联教育体系,很多学科都是苏式的,严谨务实,而又公式化。《教材全解》就是这样,只要考试的内容以《教材全解》为依据,多看多背它,考试成绩不会差。
但是,这毕竟只是应试,不是本质上的教育。你们老师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专业的教育学知识,知道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他们讨厌《教材全解》,讨厌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学生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想去学知识的动力。中考、高考什么的,是很功利的,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力量,英文表达为“power”。
我是家长,我特别喜欢教材全解。
语文我没买过,科学的教材全解我每学期都买。
为什么?你看下孩子教材就知道了。
我们科学课本是人教版,里面全是插图。
没有知识点,没有考点总结,没有拓展阅读。
可以说比绘本还不如。
期末复习打开课本,完全无法复制,通过那几幅图你压根猜不透老师讲了什么。
所以所有科学老师都会给孩子记板书或者笔记,或者发思维导图。不然孩子没法复习。
而这些东西,教材全解都有,包括考点重点难点,经典题目,拓展阅读等等,比教材本身不知道好出多少。
现代教育理念比较推崇教育者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这是因为只有你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完完全全理解来龙去脉的。这样得来的知识,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
教材一般都是先用现实案例引入,让你认识到一个问题存在,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它。解决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这个理论就是教材要教给你的知识点。
而教材全解,上来先告诉你什么是知识点,再让你拿着知识点去做题....至于为什么要发明这个理论、它是怎样被想出来的,则毫不关心。(有的老师不用教材,用自己编的教案上课,其实本质上和全解是类似的)
其实,很多中小学老师是有一定教育理想的,希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他们本来并不急于灌输知识、做题,因为只要前面知识真正理解了、基础打牢了,分数可以等考试前一段时间再集中提升。
但是教材全解让同学们放弃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主动接受了“灌输”,让老师、教材的引导、思考、讨论过程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一个骂全解的老师,一般来说是很负责任的老师。
呵呵,那是因为你们如果已经知道了答案就体现不了那些语文老师的价值了。恕我直言,现在的语文老师有真才实学的屈指可数矣。
不是。
举三个例子:
1.小学语文老师,热爱教材全解,因为布置作业很方便,可以直接抄思维导图和基础知识点什么的。
不得不说,确实有点作用,后来上了初中脱离“抄”这一环节,我已经会自己做一个好的思维导图了。
2.初中语文老师,拒绝教材全解。为什么?因为她讲课就是照念教材全解,你要是自己看过了教材全解,那不就发现了吗……
3.高中语文老师,反对教材全解。因为觉得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对学习没有好处。不得不说这个老师是对的,他讲课非常棒,拓展的东西也特别多,带着学生读了不少《史记》中的经典篇目,给我打下了不错的语文基础。我现在读大学中文系,依然很感谢这个老师。
综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一个老师讨不讨厌教材全解,受学段、学生能力和自身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别的学科不了解,单说我教的语文这一科
如果是有责任心的老师,会很不喜欢。因为《教材全解》是直接告诉你答案,没有一点引导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果是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同样会很不喜欢。因为会被你发现他们也是照着全解念……
课文:瓢
某教师授课:同学们,你们留意到生活中的瓢是怎么样的吗?在很久的古时候啊,人们为了balabala,所以balabalabala,然后从葫芦中balabalabala,最后balabalabala,终于制作出了瓢。
作业:画瓢
学生:????课文讲什么????作业怎么做????考试怎么办????
家长:我也不懂啊,听说有一本辅导书《教材全解》很好用,给孩子买吧,
教材全解:我跟你说,你不用管什么东西,你听我的,我给你一张葫芦的样子,你照着葫芦的样子画瓢就可以了。
P.S.
李云龙:学习?就这,有了《教材全解》,学习?学个P!
本来可以在课本上做出详细推理和讲解,课本非得藏着掖着,让孩子看不懂无法用自学加挂,只能依赖老师。 老师水平有高低,良心有好坏。
教材这个基础的缺失,逼着孩子参加培训,逼着孩子买大量教材解析类辅导类书籍。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但凡管理编制教材的人存了私心,教材无法自学,带来的教辅书收益…….
之前八十年代的教科书是讲解得非常明白的,碰到个半文盲乡村老师,有追求的孩子靠着书本,也能学懂七七八八。
把教材的根本弄坏了,几十年富裕了一批批人,祸害了一批批人。
并不是说老师们不喜欢教材全解,这个老师这样批评学生用书也不太对。每个学生有自己用书的喜好和习惯,老师可以指点但不能过于果断地干涉。
但作为一名老师,说下我对教材全解的看法,这是本很老很经典的教辅书,问题就是老,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的,高考都改革好几版了,这本书却还是那样改动不大,再者就是大家都说的知识点过于碎片化,不能很好的帮学生学习。所以我也不太推荐这本。
全解析的教辅书我比较推荐教材划重点,知识点详细系统,内容是彩印的重点很醒目,例题和练习题都很经典,一些细节也做的很好,易错点也有规避,预习复习都很合适,建议同学们可以了解了解,初高中的都有。


因为你一旦开始自学教材全解,会发现,
大部分老师讲的可能还没教材全解好。。。。
除非你是当地top1、2那种初高中学校的好班。
至于说什么禁锢思维。。。。
除非你们老师真的能每天都按照公开课的那种课堂讨论形式上课,
抛出一个课题,班级里同学分组讨论,自带资料解决问题,然后发言,老师总结。。。。
那你们老师确实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我觉得绝大部分地方的课堂都不会这么干。。。
无他,一是老师水平不足以把握这种讨论和学习进度的尺度,二是学校也没耐心这么培养孩子。
我小时候都用这个自学,挺好的。我一路从农村初中、县重点高中到985大学。客观地说,教材全解比课本好用多了,但是语文确实存在有了文言文翻译、我就偷懒的问题。老师是怕学生太过依赖教铺自己不动脑,但是书本身没有好坏,看学生怎么用。
教育的本质,就是服从性训练。
具体的表现,就是“我说你听着”。
一旦学生接受了其他的观点,就可能会提问,就可能会把老师问住。
数理化学生未必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更别说提问了。
但是语文,很容易提出问题。
建议你买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老师都是按照上面讲课的,比教材全解强的多
我对老师有一个祛魅的过程。
刚上初中的时候(98年),我觉得老师都好牛逼啊,给我们上课的时经常会问到“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用的是什么文章结构?”
我当时总想,为什么从一个短短的课文里能引申出这么多知识点?而且这备课得多辛苦啊,想这么多问题?最关键为什么老师说考试会考的最后真的会考?
直到有一天,我在教师办公室碰到老师,老师说:“心一,老师把课本落在讲台了,你帮老师取一下。”
我屁颠屁颠的跑回教室,从讲台上拿起课本往回跑,一颠课本,发现重了三倍,仔细一看书厚了三倍,除了封面相似以外,在“语文”的边上还写了个“教师用书”四个字。然后我饶有兴致的翻开看了看,恍然大悟。
教师用书里面对课文的解读以注释方式穿插在课文中间,每一条知识点后都带一个括号,里面写着(理解)(熟悉)或(掌握)。而且,还附带一个学习大纲,全学年的知识点都捋的清清楚楚。
呵呵,我哑然失笑,老师不过是在做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照本宣科罢了。
从此,我就觉得老师也不过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拿着一个从课外辅导书上解不开的几何题去问数学老师,
我说;“老师,这题不会做!”
数学老师说:“哦,这题…超纲了”
我说:“老师,这确实不是教材上的,教师用书上也没有…”
数学老师斜眼瞅瞅我,扣了一下鼻子:“艹,瞧不起谁呢,我什么时候用过教师用书?”
不到1分钟,用了微积分的方法给我做出来,先告诉我答案。然后又用初中数学方法解了出来,转头告诉我怎么做。
讲完题后,数学老师又问:“你买了教师用书?”
“没有,我只是看有的老师在用”
“哦,那你想买吗?”
“我是想买…但是,老师,我不是想抄答案”
“嗯,我知道,但没有必要,其他老师也不愿意的…”
“怕我发现他们照本宣科?”
老师面露羞赧,严肃的说到“不让你买就是没必要,浪费时间,上课认真听讲就够了!”
“…”
老师看我没吱声,甩了一句“你要是想学真本领,就别买!”
很多很多社会底层的孩子,报不起辅导班,交不起名校的择校费,请不起家教
比如我,父母都是最基层的工人,我记事起父母工资加起来不到一千,我清楚的记得我妈第一次发了一千块月薪的时候兴奋的一宿没睡,这件事发生在2003年
所以动辄几百上千的补课费不是我的家庭能承受的,所以我们只能在菜市场旁边的母校里,在中专毕业的老师的带领下,手持教科书和这本十几块钱的《教材全解》,开始和命运作斗争
我很清楚,今天的我能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摸鱼,《教材全解》居功至伟
老师喜不喜欢我不管,我可太喜欢薛金星的教材全解了,没有教材全解我根本考不上我们县市私立初中的实验班,也考不上县一中。
我小学在乡下,老师水平一般,这么说吧,老师也在念教材全解。我从小父母也不在身边,作业也没人辅导,薛金星可帮了我大忙,帮我总结教材上的知识点,预习和复习都可以事半功倍。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必买一套,上了高中之后,学新课的时候我可以少做点笔记,只需要在辅导书上面圈点勾画,多听听老师的重点考试前再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如果没有辅导书,像我这种普通的乡下孩子,考上本科都是一种巨大的困难。
很多答案真的是曲高和寡,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愚蠢。
坦白的说,教材全解这个书很好。语文不是很了解,就看过小学的一两册,我记得关于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作文就归纳得很好。数学的,看过小学和初中的,该有的基础知识都有,该注意的点也都有了,以这个为基础,去解决数学问题完全没问题。
现在的数学课本,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本来是需要先知道这个知识点,这个理论基础,再去解决实际问题。课本是,先列出这个实际问题,然后弥思苦想去引出这个知识点。还不对这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进行提醒。让孩子在犯错后,再(由家长)总结出来。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探索思维。结果是多走一些弯路,打击一些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本还会用一些三角形加一些圆等于四方形,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本来孩子看见三角形就当三角形,哪知道,在这里三角形代表数,原来这已经进行到代数了。
至于教材全解这类教辅书,老师没有喜欢不喜欢,人家只是按照学校教研计划按部就班地教。课本和教辅材料各有市场,互不影响。课本看不懂的,用教辅材料补充学习很正常。牛顿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什么学生不能,非要从零开始。学生该学的是怎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的应该是应用能力,而不是基础学科科研能力,那是研究生该做的事。
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也买过这本书,封面这么多年还是一成不变。
现在想起来,这本书是把学生当做AI模型来训练了。
单论应试教育,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其实就一个——记忆力。
记忆力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二是题目特征的记忆能力。
学生拿到一道题,一定是先看题目特征,进而联想自己做过有类似特征的题,再解题就轻车熟路。
如果脑子里只有知识库,做题就会特别慢,因为你做每道题都要从庞大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应的知识点,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十分容易弄错。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通常会告诉你:“还是题做少了。”
所以刷题成了学生提高成绩的主流方式,看到这里你也应该发现了,这跟AI训练大模型的思路十分相像。
而教材全解,直接就不演了,它告诉你,甭管知识是怎么来滴,你只需要知道这个知识点匹配什么题目特征,把学习这件事,做成了连线题。
把这做到极致,就成了AI的关联推理,而人类的学习模式往往是因果推理,乍看之下,两者都能做对题,但前者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运算资源。
通过教材全解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也会出现和AI训练一模一样的问题,并且此类问题经常会出现在中高考这样最为重要的考试中。
一是大脑运算资源不足,人毕竟不是AI,不可能真的把庞大的数据库,真题库放进脑中,再加上会遗忘,需要反复加固记忆,效率就更低了,所以无法像AI一般把关联记忆做到极致;
二是中高考往往会出现以前没见过的新题特征,难度不一定高,但一定会考验你的知识理解程度,这时候过于依赖关联推理的学生,就会和AI一样出现已读乱回的情况。
总而言之,关联推理和因果推理可以结合,但一定要是因果推理为主导,这才是一个活在物质世界的人类能做到的事。
不喜欢并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是因为,可还没上,你们还没思考,答案就已经知道了,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你们就限制了思维。。。
教育资源不同老师也不同,在运气不好老师教课水平很差的时候,这本书就是学生用来自救的。
谢邀
这种辅助教材是好,但就怕有些学生投机取巧。
我觉得这种教材可以预习复习时有问题再看一下,不要太依赖。
老师不是不喜欢这本教辅,而是不喜欢同学们做答案的搬运工!
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谁要有一本教材全解,一定是全班最靓的仔!
不用担心老师的课堂提问答不出,因为里面能找到答案;
不用担心教材里面的题目不会写,因为里面能找到答案。
所以,它是全班传阅率最高的参考书。
但问题是,一些同学会懒得思考,因为翻书直接看答案就好了!上课提问OK,作业正确率OK,但这种情况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老师会以为他们会了,然后开始后面的教学程序,但其实他们不会,等到考试的时候又一塌糊涂。
大家都很疑惑,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只是搬运了答案,不是真得领悟了知识。
能理解语文老师的担忧,他怕大家直接跳过思考这个步骤,直接去照搬答案,从而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语文这个学科,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领悟,甚至提出多个角度的观点和看法。
上课和预习的过程,需要跟内容互动,产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果对里面的答案产生依赖,就很容易成为答案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学习者!更关键的是,老师会以为你会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帮你!
因为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它都讲了。学生买了会显得老师很呆。
很多回答真是可笑,竟然说是老师怕学生拿这个书都学会了上课没有讲的了. 难道老师不希望学生学会吗?不用讲学生就会了岂不是省事了?全班如果都有这种自学习惯,成绩绝对大幅度提升,可惜现实情况呢?
上课都听不懂的学生拿这个就能看懂吗?他们用这个书干嘛了自己不清楚吗?不就是因为上面有各种答案和解释吗,上课不用思考直接照着回答就行了,写作业不用思考直接一抄就完了. 如果真是拿这个书认真阅读,并且能够提高成绩,没有老师会反对使用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怎么看待传统中国英雄叙事困境:高大全伟光
为什么被网友批倒的甘地在教科书里还是个正
玄幻小说最大缺点在哪?
为什么仅经历明清两朝,云南就恢复成了汉地
有什么震惊了你的名言?
最近有点无聊,哪部连续熬夜看完的白月光故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歪打正着的事件?
你们看过最野的野史是什么?
古代庶女的一生是怎样的?
陈寅恪什么水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12-16 22:09:21  更:2024-12-16 22:18:5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