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清朝那么大疆域,养二十三万大军都很费劲,而生产力落后战国期间却动辄几十万大军?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清朝那么大疆域,养二十三万大军都很费劲,而生产力落后战国期间却动辄几十万大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最近看《雍正王朝》,冷面王派年羹尧讨伐青海叛军。年羹尧二十三万大军,就要全国到处抠钱给他花。而不论是疆域、生产力都远落后于清的战国七雄,动辄爆出几十万… |
战国时期的几十万大军那是全民皆兵的结果,苏秦劝说齐王加入合纵的时候,就是按每户出三人计算齐国兵力的 史记·卷六十九: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实际上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也是因为齐国较早建立了每户出一人的动员机制,用人海淹没了其它各国 历代兵制·春秋:齐桓公相管仲,参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五家之轨为五人之伍,十轨之里为五十之小戎,四里之连为四戎之卒,十连之乡为十卒之旅。五乡一军,公将其一,高、国各将其一,凡三军,教士三万人,车八百乘,盖如乡之法。 长平之战时,秦王以每人赐爵一级为条件,将河内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动员 史记·卷七十三: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赵军连年龄不够的小孩也弄进军队了,事后白起就放掉了240名小孩,而且燕国使者也说赵国青壮年全挂在长平了 史记·卷三十四: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史记·卷七十三: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长平之战后,信陵君不惜杀死晋鄙以接管魏军,他的军令也从侧面证明战国时期真就是父子兄弟齐上阵的 史记·卷七十七: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全民皆兵状态下弄个几十万大军真没啥稀奇的,晚至五代十国,刘仁恭都能弄出二十万大军呢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天祐三年七月,梁祖自将兵攻沧州,营于长芦。仁恭师徒屡丧,乃酷法尽发部内男子十五已上、七十已下,各自备兵粮以从军,闾里为之一空。部内男子无贵践, 并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士人黥其臂,文曰“一心事主”。由是燕、蓟人民例多黥涅,或伏窜而免。仁恭阅众,得二十万,进至瓦桥。 万历朝鲜战争初期,全罗巡查使李洸不惜弄到辖区内发生兵变,硬是在全罗一隅之地凑出六万大军,再加上庆尚、忠清二道兵马,则更是多达十万之众 宣祖修正实录·二十五年:李洸先至境上聚兵,列邑軍厭憚赴戰,玉果、淳昌軍人先作亂。有邢大元、趙仁者爲魁首,阻蘆領爲固,已而還入淳昌郡,焚掠官舍、刑獄。郡守金禮國脫身奔告于洸,洸傳令兵使討誅之。潭陽府使領軍上道,道遇亂兵,潭兵亦潰,南原、求禮、順天之軍到參禮驛,一時自潰。李洸使古阜郡守王慶祚斬退軍,軍人擁慶祚至全州,慶祚脫身免。南原府使尹安性、求禮縣監趙士謙皆馳還本邑,招集領率,進赴公州。 洸使節度使崔遠守本道,自領四萬兵,以羅州牧使李慶祿爲中衛將,前府使李之詩爲先鋒將,渡龍安江,由湖西林川路進。防禦使郭嶸領二萬兵,以光州牧使權慄爲中衛將,前府使白光彦爲先鋒將,由礪山大路,渡錦江。慶尙巡察使金睟率手下兵數百人,忠淸巡察使尹國馨悉兵數萬來會。三帥相約,刻日進前,兵號十萬,軍容甚盛。 后面为什么不流行全民皆兵了?因为农业技术进步到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了,这一方面使得将人力投入农业生产的价值更大,一方面也压缩了老百姓用以练习军事的农闲时间。即使是明代的卫所军户,从一开始也是规定三分兵七分农的。 |
清朝八旗兵,入关前与入关后,大有不同。 入关前的八旗兵,都是旗兵。也就是清朝将自己的地盘以旗为名,划分了若干区域。 |
|
旗不同于内地的省份。旗是军事化地方管理。大致上等同于藩镇,旗主就是军区司令+地方行政长官,蒋介石政府时期搞的绥靖公署,同理。 在区域的中心城市设立绥靖公署,除负责指挥军事外,还负责控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 |
|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清朝控制区域的扩大,分别搞出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旗兵都是各旗的军队,各旗负责管理、指挥、后期补给以及训练。 清朝皇帝就是各旗的盟主,以军事联盟的方式向明朝发起军事进攻。 清朝的军事体系,并不是先军政治,而是盟军体制。 这套体制非常有效,以旗为军事单位,互不隶属,不会出现空投干部,士兵与军官之间都是老乡,同一个部族,战斗力强悍。旗主很有些诸侯王的气派,对于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很有吸引力,帮着清政府打明朝残部,以后就可以封王,统领一方。 清朝获取战争胜利后,随即进行了军改。 入关以后,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 清朝削藩,实际上从八旗开始,军队收归国家所有,皇帝也不再是盟主,而是集权统治者,一切权力归中央。 旗主也就从绥靖公署长官降格为地方行政长官,最后逐渐剥夺他们管理地方的权力,收归到京城,只保留待遇,辅助管理各旗宗亲事务,参政议政。各旗子弟,尤其是宗亲,必须服兵役,负责管理原各旗部队,不得违抗。 只不过逐步演化,大量的八旗子弟只领军饷不参与训练作战。经过调查,清中期以后,甚至出现“八丁一兵”的情况。也就是说花名册上有八个兵,实际上只有一人在部队服役。战斗力严重下滑。 八旗是清政府的基本盘,从上到下盘根错节,清政府的军费大多变成了“铁杆庄稼”,八旗子弟不但拉不开弓,连马都不会骑。只有处于关外的渔猎民族,还保持了军事训练和生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依然拥有强悍的战斗力,充当着清朝军队的主力军。 八旗军在连续遭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战争的惨败后,迅速从一线野战部队衰落成地方守卫部队,从一等降到末等,连地主武装的战斗力都不如。 |
|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楚军、淮军则是清朝军制的又一场军改。废除世袭兵制,效仿明戚家军,改为募兵制,三军各自在地方截留厘金,地方税收优先用于军队补给,自行训练和采购装备。 |
|
清朝的最后一次军改,就是编练新军。新军以西方近代军队形制为蓝本,军官必须接受军事院校培训,中高级军官送到外国军事军学院学习,直属中央,其本质就是清政府形成自己的中央军,以此对抗地方势力。最后的结局就是中央军威逼清帝退位,新军首领袁世凯夺取了政权。 |
|
为什么要长篇累牍讲清朝军改? 大家要先搞清楚清朝军队是怎么回事,才能进行对比。 清朝入关后,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他们都是职业军人,脱产练兵,主要由政府税收供给,财政压力巨大,这其中贪污腐败严重,部队训练和装备严重不足。 比如说清军火器。实际上,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欧洲近代军事装备以外销品的方式销往世界各地,缅甸土司部队从英、法两国的东印度公司采购了不少燧发枪,导致清缅战争中,清军因为火器不足吃了大亏,在与缅甸方面签订的条约中,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是中国最后一次将领土扩展到印度洋的机会。(江湖传闻,彭德仁准备积极进取缅甸沿海城市,将自己的控制面积延伸至印度洋,然后进行公投。虚虚实实,难辨真假。) |
|
清军不是认为火器不行,而是军费严重不足,不足的军费还被大量贪污,无力大规模装备部队,导致军力衰败。 清朝以国家财政负担脱产军队,当然养兵费力。莫说清朝,就是现代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落后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 比如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军力最强的国家,也是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7491公里,人口2亿,现役部队28.76万人,预备役部队: 134万人,准军事部队:38.56万人。 以巴西的国力和国土面积以及人口数量,其现役军队数量也就是清末的水平。 |
|
中国古代军队,一直到明末,都不能说是现役军人,也就是全脱产军人。古代中央财政,能长期负担的现役军人数量非常有限,按照现代的说法,古代现役军人主要是首都师、边防军甲等政审合格士兵为主,禁军、御林军等有限的拱卫京师的部队。这其中大量的中下级军官,政府还不给发饷银。这些贵族子弟入伍,主要目的是获取晋升通道,用军功换取爵位。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除嫡长子可以降等继承爵位,其他子弟要么参加科举入仕,要么从商,剩下一条路就是入伍,凭军功进爵。纯粹当地主,很有可能富不过三代,家族败落。 古代军队中的主力军,就是耕战兵,类似于现代的预备役军人。农忙时要务农,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服徭役修建河堤、道路、各种国家或者地方工程基建项目。战争时期,各地县尉、都头、保长、甲长等按照花名册动员这些预备役军人到县尉处报到,然后由县尉带领赶往集结地点,编入队伍出征。 《陈涉世家》讲的就是这个情况。阳城、阳夏两个县一共派了900人赶往渔阳驻防,突遇大雨,被困大泽乡。。。。。这个模式,就是王朝时代最普遍的军队召集方式。 |
|
隋朝 1253个县;唐朝 1573个县;宋朝 1234个县;元朝 1324个县;明朝 1427个县;清朝 1549个县。 我们按照《陈涉世家》中讲述的一个县召集兵450人,取全国各县中位数1300个计算,得出结论:可以征集到585000名军人数量。也就是可以征集到近60万人。这还是和平时期的征兵数量。如果处于紧急状态,各县征兵数量翻一番,问题不大。也就是将军队扩展到百万级。完全没问题。 这些军人编列入伍后,进行军事项目训练,通过考核,分成等级,分别担任精锐、守卫、杂役、苦力等,有技能的工匠编入装备部。一线部队老兵新兵混编,二线部队老兵充当低级军官带队;杂役等编制,就是管理方和被管理方。 一线部队上前线,二线部队接替守卫地方,诸如此类。 战争不停止,这些人就是军人,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牺牲后由政府发放抚恤金,奖励直系家属耕地,或者免除徭役等等。战争结束,除了留守部队继续由财政供养以外,其他人各回各乡,重新回到农民的状态。 古代政府财政长期性负担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实际是藏兵于民。如果战争频繁,很多的青壮农民都有从军杀敌的经历,活下来回乡的人,如果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流失土地,国家经济崩溃,他们加入造反队伍,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尤其曾经是一线部队的军人,组织起来打各地负责守卫的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二线部队,这就是造反大军可以迅速蔓延的直接原因。 所以,清政府纯粹由国家财政负担现役军人,加上贪污腐败浪费,养二三十万人,确实困难。巴西两亿人口,也就是这个规模。古代政府,只有战时负担军人费用,平时这些军人中的大部分都回乡务农,实际负担相对较轻。通过一整套有效的动员系统,可以迅速召集几十万人上前线,并没有夸张。 |
1,战国时代,各强国的脱产专业军士,在几千到几万人,其他人都是征召兵,年羹尧的部队都是脱产士兵。区别是,征召兵的作战时间有限制(不能耽误农时),且作战范围不会太大。 2,古典军国主义制度,本身动员力远超清朝中后期这种中古军队,且没那么腐败,以春秋时候的晋国为例,15岁以上的全体国民都需要进行农闲时的军事训练,自备武器,整个国家体制都是为了战争服务的,更关键的是,被供养阶层首先得是军人。 3,古代史上的几十万大军,并非战兵,其中战兵的比例应该在3成以下,更多的是辅助部队和后勤部队,如果战线非常长,战兵比例可能低于1成。 4,后勤难度与补给线长度的关系,不是代数量级,是几何量级的,尤其是在年羹尧时代,粮食来源已经变成了湖广,远离作战地域,而春秋战国时代,气候相对于清代温暖湿润,北方各地农业都较为发达,因而补给线不长。 5,清代已经进入火器时代,后勤补给的要求变高了。 供参考。 |
满清是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其兵制和正统华夏王朝,完全不是一回事。 “大清帝国”最强盛时,纸面实力:20万八旗军+60万绿营军=80万常备军,4亿总人口,1300万平方公里的亚洲第一大帝国。 真实统治基础:只有区区100万八旗户口,在此基础上的20万八旗兵丁,一方面要监视60万绿营军,另一方面,还要与之狼狈为奸,共同压制4亿汉人民众。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满洲八旗牛录231个,总丁口只有6.9万人。 经过皇太极的二十年苦心经营,满洲八旗310牛录,又增加了蒙古八旗120牛录,汉军八旗164牛录,满蒙汉八旗男丁总人数:合计16.12万人。 清军入关后,经过长期战争的损耗,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统计,满洲旗丁总数只剩下4.96万人,满蒙汉旗丁总人数:合计39.19万。 说白了,满清只不过是趁明朝中枢崩溃后,利用在关外立国三十年打造的组织力和动员力,裹挟了一盘散沙的蒙古人,将敢于抵抗的辽东和北方汉人杀尽,然后再驱使数十万计的降伏汉人,组成汉军八旗和绿营汉军,历时数十年侵攻,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征服。 所以,当南明李定国反攻湖广时,满清一度打算让出西南七省,请求议和。 郑成功远征南京时,清廷闻风丧胆,坐卧不宁,顺治帝福临为安抚人心,一度打算御驾亲征江南。 吴三桂举兵反清时,众多满洲亲贵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放弃中原,逃跑回辽东老家。 这与其是说满清权贵们胆小如鼠,以天下之大而畏惧反清势力的一军一隅,而就是太清楚它们自己的真正家底,其实是如何外强中干! 此刻,维系满清政权的核心武力,就剩那么几万真满洲男丁,在战场上打死一千人就少一千人,对长城以北数以百万计的蒙古部族,对长城以南数以亿万计的汉人民众的压制力量,自然就少了一分——八旗军根本死不起人! 经过了康雍乾百年的“太平盛世”,在中国总人口增长到4亿的同时,八旗男丁也增加到了约100万人,在此基础上,才有了驻防各个主要城市“旗城”的20万八旗军。 然而,东亚大陆这片土地,在工业革命前,生产力承载水平是有上限的, 各个华夏王朝的极盛时期,包括西汉昭宣之治,东汉永元之隆、隋朝开皇之治、唐朝开元盛世、北宋嘉佑之治、明朝仁宣之治、明朝隆万中兴……官府在册的纳税人口,不过5000~6000万。 而在满清治下,特别是雍正帝胤禛大搞“摊丁入亩新政”之后,导致人口滋生,膨胀过度,远远超过了生产力承载水平, 被满清鱼肉的4亿汉人百姓的生活质量,自然就跌落到汉唐宋明等华夏王朝的1/5~1/8,甚至远不如同一时期的美国与巴西黑奴! 这些面黄肌瘦的奴隶们,连勉强糊口都成问题,平均寿命不过30余岁,更勿论和秦汉世兵制、隋唐府兵制的百姓那样,每年都接受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 20万八旗兵丁,作为生下就有钱粮的吸血鬼阶层,同样退化为一群提笼逗鸟、侃大山吹祖宗的废物了。 满清王朝真正的武力倚仗,就是跑到极北深山老林,去强征那些生活苦寒、茹毛饮血的野人,组成总人数不过万人的所谓“索伦劲旅”, |
|
其宿敌准噶尔汗国,极盛时只有60万人口、区区3万战兵, 这种连一场大型天灾都扛不住,放在汉唐明极盛时期,根本不堪一击的大型游牧部落, 趁着内亚草原武力衰微,居然就成了满清的百年劲敌,一度夺取漠北,进占青藏, 竟逼得满清康熙雍正二帝,连签《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先后割地60万平方公里,才换取了沙俄在清准战争中立。 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电视剧,对相关史实做了大量【魔改】,对胤禛这个男主角的美化和粉饰,到了跪舔得毫无底线的程度。 真实的胤禛,个人武力值是他一众兄弟中垫底,拉弓只能拉可怜的“四力半”,(他的亲孙女和孝公主,都能拉十力大弓),不擅弓马骑射,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最喜欢根据臣子的生辰八字算吉凶,以此来选派大将。 在康熙末年,十四皇子胤禵统帅大军,已经驱逐了青藏地区的准噶尔军。 然而当胤禛夺取皇位后,又是一朝得志便猖狂,在某份奏折迫不及待批复:「此等言语不必奏朕,朕岂为八岁登基之君」,嘲讽他亲爹康熙帝玄烨, 又是急忙把胤禵召回京城囚禁,换帅庸才,直接导致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 胤禛在与大将年羹尧商议此战时,毫无取胜信心:「当危急之时,朕原存一念,即便事不能善结,朕不肯认此大过,何也?当不起。原是圣祖所遗之事」,直接说一旦打输了,就甩锅给亲爹。 ——年羹尧又怎么能看得起这种皇帝?打赢了青海这仗后,自然是飞扬跋扈以为己功了,然后就被恼羞成怒的雍正帝,找了个他奏章上的错字为由,先贬官而后处死。 |
|
当2万准噶尔军大举东进,进逼漠北蒙古各部时, 雍正帝继续坐在紫禁城里远程遥控,继续根据生辰八字亲自算命,以此来选派大将,临战前又把傅尓丹与岳钟琪等将领,临时召回京城,进行详细的微操指示。 他这一番胡折腾的结果,是清军在和通泊之战惨败,号称的3万大军被全歼,只剩2000人突围,上万名满洲八旗精锐战死,18名都统(高级军官)阵亡14人,大都是满洲亲贵大员,北京旗营几乎家家戴孝。这也是从明末努尔哈赤起兵辽东以来,清军百年战史最大的惨败,没有之一。 |
|
气急败坏的雍正帝,又是把傅尓丹与岳钟琪下狱顶锅,又是急忙派人到宣府一带去重修长城,差点连皇位也要坐不稳了。 准噶尔军趁势攻入漠北,外蒙喀尔喀部首领、清朝驸马策棱,指挥本部军马在光显寺之战反杀,歼灭准尔噶军万人,迫使其撤军,这才稳定了战局。 于是清准双方罢兵议和,以漠北杭爱山为边界,雍正帝把康熙朝已占领的大片疆土,包括新疆东部、阿尔泰山脉在内,尽数割让给准噶尔,实际承认了其与满清“敌体”的独立政权地位。 说到底,胤禛也多亏了乾隆帝弘历这个儿子,二十多年后,在准噶尔内乱和天花瘟疫的双重帮助下,将准噶尔一战灭国亡族,为父雪耻, 否则这位“清夹宗/和通泊战神”在战前战后的种种离谱之举,足以和“宋车宗/高粱河战神”赵光义、“明堡宗/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在史册交相辉映了。 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把和通泊之战这场雍正帝生平的最大耻辱,强行“移花接木”送去康熙朝末年,还胡扯是八皇子胤禩故意不搞好后勤,所以才打输的;让老子给儿子背黑锅,让剧中的反派boss给男主角背黑锅,——实在是搞笑之极。 正因为满清王朝的真正统治基础,就是那几万到几十万的八旗男丁,不足万人的索伦野人兵,甚至比数百年前,它们只有半壁江山的女真金国前辈,都相差甚远。 金国大定二十三年统计,金世宗完颜雍治下,极盛时期金国,其本族女真人,在融合了渤海/奚/室韦等辽东胡部后,有202个猛安、1878个谋克,615624户,6158636人。在这600多万女真军户的基础上,可以极限动员60万~100万大军。 所以,满清【殖民政权】的真正核心武力,能承受的伤害损失非常小,是远远比不上动辄被南宋军队“歼敌十万”的金女真军的,才会有雍正朝和通泊一败,阵亡上万八旗兵丁的损失,就直接动摇皇位的奇葩景象。 对比历史上的秦始皇灭赵战争,10万大军被李牧歼灭,阵亡数万;灭楚战争,20万大军被项燕歼灭,阵亡数万;灭南越战争,50万武装移民,战后只剩下10余万人。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漠北大战中,卫青霍去病10万骑兵,阵亡3万;赵破奴2万骑全军覆灭;两征大宛之战,阵亡近10万;燕然山之战,李广利7万骑全军覆灭…… 因此,如秦皇汉武这样的华夏帝王,损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精兵,还毫不伤筋动骨的强大国力承受力,怕是让胤禛、弘历这样的满清酋长,想都不敢去想! 所以,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就是只有20万八旗兵丁的满清王朝,将其主要兵力用来监视60万汉军绿营兵,防备4亿汉人民众的同时; 被本土2500万人口、包括殖民地高达3亿人口,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远超清朝的不列颠帝国,用2万“龙虾兵”与铁甲舰击败。 |
|
驻守镇江的清将海龄,在英军入侵前,竟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捕杀当地的汉人民众2万人,因为他认定汉人必然是“勾结英夷”、与满清当局为敌的“汉奸”。 没错,“汉奸”这个词在清朝,字面意思“汉人中的奸细”,就是满清当局用来辱骂汉人反清者的。 而清末流传的「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这句话,从来也不代表满清八旗官民,和汉人民众一样痛恨外国侵略者;而仅仅就是指责那些良心未泯、同情汉人反抗者的旗人,吃着大清皇上的铁杆庄稼,却要亲汉反清,当然“罪加一等”。 正因为满清王朝和八旗贵族自始至终,都很清楚自己是作为边疆胡族,窃据了中华帝位,所以防止汉人造反始终是其头等要务, 此后几十年时间里,满清当局“以中华之物力,结诸国之欢心”,心甘情愿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出让无数主权,让神州大地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也换取了列强对其镇压汉人民众反抗的巨大财力物力支持。 满清委托英国人赫德,控制了中国海关,把华夏几千年积累的手工业成果尽数出卖,换取了让满清苟延残喘半个世纪的大批钱财。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反汉防汉永远是满清王朝的第一要务!这才是满清二百多年来,种种倒行逆施的卖国举措的根本出发点。 因此,满清王朝也注定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华夏民族的子子孙孙世代唾弃,绝没有任何翻案的可能。 而一直以来,很多网络论者,只会拿明清战争这种低劣水准的“比烂战争”,满清这种退化到部落政权的垃圾经验,来强行套遍几千年的华夏各朝历史, 因此才会觉得“几万精兵”的损失,是一个古代王朝不可承受,足以颠覆皇权云云…… 这就和他们往往也同样坚信:「无限量供给榨菜白粥,就能养十万死士」一样,都是被打上【满清=中国古代】【满清康乾盛世=中国古代最高锋】的〖思想钢印〗,才会如此贻笑大方。 |
统计口径不同。 战国时期直到马邑之围,算法是上前线就算,不管在前线干啥。 从汉武帝元光六年的四路北伐、到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武卫前军正式编成,这个时期的统计口径是偏好只统计“战兵”,也就是朝廷需要花钱发工资发装备来养的兵员。 大量从事军事劳役的辅助人员倾向于不纳入统计。 从武卫前军开始到至今最后一次大战(中越战争),统计口径是把战斗兵和技术辅助人员纳入军队统计,技术含量低的军事劳役照样不纳入统计。 比如说,PVA第一批入朝的四个步兵军、三个炮兵师共计二十八万人,随同他们入朝的还有十几万满洲民夫,这十几万人就是不纳入军队统计的。 按照清国改组武卫前军之前的算法,PVA这二十八万人大概也就能算五万人。 按照战国时期的算法,那就是四十几万人。 |
一个因素是,客观战争需求和动员体系限制,让清王朝不愿也不能进行全面动员总体战争。不光是满清做不到,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都走不到。 不愿动员。像清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大国帝国,这样大国一大问题是鲜有遇到灭国级别危机。事实上满清真遇到灭国级别战争比如太平天国战争,那也是可以举全国之力的。原来正规军八旗绿营打不过,那就允许湘军淮军等地方官员组建团练新军。但是,这种全国灭国级别战争在清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早期战争比如康乾时期在边疆地区平叛战争,是局部战争,并不威胁帝国生死存亡。那投入部队也是有限的,因为军队越多花钱越多。后期清朝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战争,作为大国可以选择割地赔款进行让步妥协,也不会有亡国威胁。那自然不愿进行总动员。 不能动员。封建社会落后低效体系(皇权不下县),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缺乏主体民族主义支持,落后反动地主官僚阶级对于人民百姓的剥削矛盾……这些都阻碍清王朝动员能力。为什么民国能打赢抗日战争?因为民国首先是一个共和国是现代民族国家,虽然其现代民族国家体制只学了西方半吊子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两半社会),但是动员能力碾压吊打满清那种封建王朝是轻松的。 在古代社会,很多时候中小国家政权的全面战争动员能力和积极性要强于大国帝国,一大因素是小国真的面临亡国危机。打仗是既分高下也分生死。所以其统治阶级愿意动员投入。大国不一样,很多大国打输了打败仗,大不了割地赔款。并不会面对亡国威胁立马嗝屁。其统治阶级也就不愿进行总动员。因为总动员穷兵黩武是烧钱的,不逼到绝路上是不愿干的。19世纪前后,面对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战争,很多小国小民族打出战国要比大国大。很多小国小民族比如南非祖鲁人,阿富汗人,北美印第安人(小大角河战役),埃塞俄比亚人等等都有亮眼战绩;但是很多大国,像中国清朝,印度,波斯,奥斯曼等,基本是各种平庸拉胯。经常割地赔款。原因无他,大国打输了还可以割地赔款,还能活。甚至其王公贵族还能去当买办。那自然不愿总动员。 中国清朝这种封建王朝大国如此,其实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沙俄帝国在19世纪前后战争里,面对亡国危机的拿破仑入侵,可以总动员最后胜利;但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等表现就很拉胯。 |
春秋战国期间的诸侯国,和后世的王朝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特别是战国时,这些诸侯国,是属于——军队上的国家。 后世王朝的哪怕在穷兵黩武,也是属于——国家拥有军队。 两个名词前后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
|
春秋时期,刚刚礼乐崩坏,大家还维持一定的体面,哪怕是“春秋无义战”,战争的规模也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而到了春秋末期以及战国时期,真正的频率和烈度都产生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的运转都是围绕着战争进行的。 如果国家战争失败,那不仅仅面对割让城池、赔偿财物,甚至有可能灭国,被人吞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这种环境压力下,如果赢得战争,维持自身的威慑力,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他的内容都要往后靠。 耕战耕战,并不是说抓住农耕和战争两种方式,而是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而服务, 可以说,当时不是在战争状态,就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社会运转的逻辑,其实都是依附于战争而存在的。 商鞅的军功爵体系,本质上就是在战场上获得了军功,其后便有了享受其他内容的社会晋升体系。 进入这种机制下,哪怕是成产力落后,维持大数量的军队也是可以的,因为他本质上整个社会都是为战争、军队服务的。 |
|
秦王朝建立之后,依旧进行向南扩展、北却匈奴,其实也是因为整个国家就是军队的衍生物,只有战争才能维持住国家的运转。 秦二世试图改变,斩杀了不少中高层将领,是想把这支军队套上缰绳,为自己所用,但是这样的行为造成了军心涣散,最终引起军队的崩溃。 而军队崩溃之后,依托军队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是崩溃,无法压制各地的起义,也就最终完蛋了、 汉朝建立之后,其实也是在进行两种制度的转型, 所谓的休养生息,也就是没有了战争与军队之后,整个国家要变成什么样子的,各个方面也确实是开始发展起来,国家各个方面的都在完成转变。 然后因为匈奴的威胁,让汉武帝重新将这个国家转向了支撑军队、支撑战争的方向。 只是,汉武帝凭借着自身的控制力,在最后的时候拉住了,《罪己诏》其实就是最为强力的缰绳,让这种转变得以终止。 |
|
但是最重要是消灭了匈奴,对于汉朝来说不存在举全国之力进行对抗的敌人, 然后军队的重要性就开始降低,成为国家运转的一份子。 也成功完成了“下马治天下”的转变,给后世提供了可以仿照的路径。 所以你看到在开国时候,无一不是“马上夺天下”,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军队的运转。 等到国家建立之后,军队就是国家运转的一份子, 维持军队,维持战争,也是在尽量不影响国家运转的情况下推进的。 后世并不是维持不了几十万大军,而是要在维持其他生活状态正常的情况维持战争的烈度, 当然,相比于其他朝代,清朝其实更困难, 因为他还有一个时时刻刻要做的事情——防汉, 那么他想要维持对外征战的军队就会更少了,就会更加艰难了。 说句题外话, 我觉得两种制度转变过程最为丝滑的就是我朝了。 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转到经济建设,几次大规模裁军,相比于其他历史时刻,都是十分顺利的完成。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建立者们的智慧、手段和勇气。 |
淮海战役,蒋介石说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他。 |
|
但账要看怎么算。 蒋军只有孤零零的八十万军队,而我们呢? 正式军队六十万,此外还有支前群众五百四十三万(整个淮海战役累计支前人数)。 |
|
加起来是六百零三万人,是八十万蒋军的七倍半! |
战国时期各国运输线短,几天就回来了,传统汉地地形也没那么复杂,很多情况就是从驻马店把粮食运到新乡而不是新疆 清朝统一后的战争几乎全在地形气候恶劣的非产粮区,即便是今天从河南山东等地把粮食运到青海甘肃等地运费也不少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用兵成本实际是在不断上升的,征百越秦军最后变成割据势力很有可能就是秦中央出不起军费了让征百越秦军自主创业最后变成节度使了。 还有就是战国时期恰恰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士兵的装备没那么复杂,而清军的前线兵采用的是精兵路线,这些兵身上的远近武器能顶十几个填线兵,连绿营都有鸟枪抬杆这些,装备成本也是成本。 |
因为清朝年代离得太近了,不好编。 |
作战的地方就不一样啊。 年羹尧的大军,在西北用兵,补给线长,成本倍增,而且当地也解决不了大军军需,其组织度也和叛军不一样,所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花钱多,一路上可能一个民夫从陕甘送粮食到青海,吃的粮,比粮价才贵。 这就导致他养不起大军。 而战国用兵多在中东部,战线不长的话,补给容易,战线过长的话,就靠缴获和官方组织抢劫占领区来补充。 事实上清早期也是这种模式,从东北一路打到云南,一路靠着抢和招降纳叛,和明抢,也能维持。 但是吧,那就苦了老百姓了。因为不仅是清军这么干,而是几乎所有人都那么干。 西北打仗,即便采取一路抢到青海,新疆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本身西北就不足够富裕,叛军已经抢了一波,当地实权派又抢了一波,抢不到才降清。 清军就是想继续抢,也抢不出来东西。 这就是为啥古代在远离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方,选择羁糜的原因。 不是不想直接收税,而是不划算。 而且清军到那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骑步兵了,是包含大量火器辎重的封建军队。那更是天文的军费。 更何况西北这些叛军和徐达打元军还不一样,毕竟打了元军还能舔包,没有粮,但是有宝贝啊。 西北这些叛军自己就消耗差不多了,打赢了除了能保证西北华北的稳定,基本弄不来什么钱。 那可不养兵困难嘛。。。 |
因为腐败而反动的清王朝,不能也不愿建立和执行全国总动员制度。 |
因为《雍正王朝》这段情节纯属瞎编。 清人自己的历史记载文献都没这么黑年羹尧。 年羹尧这一仗的情况与电视剧描述反着来。 真正的年压根就没有像电视剧所演绎那样把雍正王朝吃空了。人家也就正常的要求多给点军火。然后物资到位很快就结束战事。 寻策来岁进兵,疏:“请选陕西督标西安、固原、宁夏、四川、大同、榆林绿旗兵及蒙古兵万九千人,令锺琪等分将,出西宁、松潘、甘州、布隆吉尔四道进讨,分兵留守西宁、甘州、布隆吉尔,并驻防永昌、巴塘、里塘、黄胜关、察木多诸隘。军中马不足,请发太仆寺上都打布孙脑儿孳生马三千,巴尔库尔驼一千,仍於甘、凉增买千五百。粮米,臣已在西安预买六万石。军中重火器,请发景山所制火药一百驼,驼以一百八十斤计。”下廷议,悉如所请,马加发千,火药加发倍所请。 《雍正上谕内阁》卷九十四:又如青海背叛之时,年羹尧领兵进剿,而隆科多以私怨年羹尧之故,百计阻挠,不顾军国之重务。王在朕前,力言此番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之道,方能迅奏肤功。朕从王言,而隆科多不能从中掣肘,于是青海旋即荡平。 |
对对,春秋小国随便挖个坟都有几千辆车陪葬,但到了战国有几十万大军和百万人口就是编的; 古希腊铁器都造不明白,农业堪忧,还能养出一堆脱产人口,诞生的全才科学大拿却都是真的! |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知乎上要反复问几十遍? 如果各位去看看《宋史.岳飞传》中,岳飞只用800精锐骑兵就冲垮了王善、曹成、孔彦舟率领的号称50万的叛军和裹挟的农民军。 这个50万如果属实 。数量不是和秦灭六国的60万大军都差不多了吗?说明战国的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和孔彦舟之流带领的几十万乌合之众基本上是一个水平。 说白了还是少数精锐部队和大部分辅兵、伙夫、马夫甚至是运粮的算在一起的几十万。 如果稍微有点节操的比如司马迁记载的漠北之战。这场旷世骑兵大决战由卫青、霍去病分别从两个方向率领主力骑兵进攻,一人也只不过带骑兵5万人而已。当然还有转运粮草者数十万。司马迁也没好意思把运粮草的几十万人加进来算成个“五六十万大军”。说白了汉朝举开国休养生息70年积蓄的力量和财富,也只能打造10万精锐骑兵作为主力进攻,而且我估计这10万人也不可能全是骑兵,应该还有很大一部分步兵和辅兵。真正的精锐骑兵有五六万人差不多了。 又比如杜甫在《石壕吏》中,官吏为了交差居然把一个老太婆抓到军队里面“犹得备晨炊”。谁知道唐朝算军队人数时有没有那个老太婆呢? 而且根据甲骨文,商王武丁时期进攻西羌使用了1万3千人。向祖宗祭祀的不可能说假话,所以说商朝动用军队数量应该是最可靠的。也就过了一千年左右,军队数量就膨胀了50倍吗?这一千年的科技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支撑如此巨大的粮食消耗。 还有战国后期,纵横之术盛行。纵横家往往喜欢夸大数量来吸引人的眼球。动不动百万之师如何如何。而人总是喜欢听夸大的数据,因为更精彩。所以口口相传,留在史书中的很可能是夸大后的数据。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的几十万大军,一是数量有所夸大,二是把所有民夫、甚至随便拉的充数的人全部算在里面了。 |
大清人口就一两百万,养23万大军已经很厉害了 战国时大的诸侯国,人口是大清几倍,而且作战范围较近,自然可以出动更多军队 注意审题 我说的是人口 不是牲口 |
战国时代不过是跨省作战,当然好动员,何况当时是把所有人,连辅助人员都包括在内,可不只有士兵,这还不算上号称多少万。到了清代都是分开计算的,而且也不号称了。 举个例子:乾隆征服准噶尔出兵5万,人员组成和装备是这样的: 乾隆二十年出兵准噶尔,北路军三万,西路军二万。动员兵力及装备、马驼如下———— 战兵: 禁旅满洲兵4000 黑龙江兵2000 索伦巴尔虎兵8000 绥远右卫兵2500 西安驻防满洲兵2500 凉州庄浪满洲兵1000 宁夏兵1000 察哈尔兵4000 厄鲁特兵4300 归化城土默特兵1000 阿拉善兵500 哲理木兵2000 昭乌达兵2000 喀尔喀兵3500 和托辉特兵500 宣大绿营炮兵1000 甘肃绿营兵10000 以上出征战兵合计49800名,内满洲蒙古兵38800名。另有缠头回回向导200名。 领兵将弁: 军中每万人—— 总兵二员 副将五员 参将、游击十员 都司、守备二十员 千总、把总一百员 以上领兵将弁合计685员 非作战人员: 将弁跟役—— 提督带四十名 总兵带二十四名 副将带十六名 参将带十名 游击带八名 都守带六名 千把带三名 以上并辎重押运、随军医生、工匠及夫役等计78000名。 骑乘驮马: 满洲蒙古兵各配乘马三匹,每两人配骆驼一头。计116400匹马,19400头骆驼。 绿营兵各配乘马二匹,每四人配骆驼一头。计22000匹马,2750头骆驼。 合计乘马138400匹;骆驼22150头。 装备: 每一百名战兵内—— 鸟枪手75名,配永胜威字号鸟枪及鑚布喇枪。 炮手5名,携威远炮一门。 弓箭手20名,各佩长刀一把、弓二张、梅针箭五十支、插带战箭数十支。 计鸟枪37500支;威远炮500门;弓20000张。 如果光看战兵只有4万多人,可是这些人都是兵,连一个军官都没有。如果所有人都算上总数可是10多万人,这就是原因。 说个题外话 抗战时凯申抓壮丁1400多万也是属于全国总动员,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到前线,多数人都在途中或死或逃。我想再过几年清朝就学会这招了,这对大家是好事吗? |
战国的兵数多,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民夫算入了兵力。二个是士兵都是兵农合一,不是脱产的职业兵。三个是在国内打仗,补给线短,能供养的兵多。还有一点就是,国家越落后,民众越不怕当兵,衙门越不怕影响经济,就像游牧民族动员力极高一样。此外清朝的兵并不少,只是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必要,动员的兵不多。实际上战争持久后,动员力就上来了。曾国藩的湘军,就是湖南湖北江西供养,湖南出人。三个省资源,二十几万。那还是雇佣军。 |
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迅速,耕地却有限,这粮食问题可就成了养兵的一大难题。 《清实录》里提到的“永不加赋”政策,虽然减轻了百姓负担,但也限制了政府从民间征调资源的能力。 为了供养军队,清朝政府不得不经常从各地调运粮食,这是个浩大的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 再来说说军队本身。 |
|
清朝的军队,尤其是八旗兵,那可是国家的精锐,待遇自然不能差。 除了基本的军饷,还有各种补贴、奖励,这开销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腐败现象也愈发严重,吃空饷、克扣军饷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增加了养兵的难度。 那么,回到战国时期,为何那时能动辄组建几十万大军呢?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虽然相对落后,但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战争频繁。 这种环境下,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因此愿意投入更多资源来养兵。 《史记·秦本纪》中就有记载,秦国为了增强军力,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比如奖励耕战、推行军功爵制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国家的战争潜力。 |
|
战国时期的兵制也与清朝有所不同。 那时的军队,很多都是由农民在农闲时组成,他们平时务农,战时则从军。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使得军队的数量能够迅速扩充。 而且,由于士兵们平时就是农民,所以军队的给养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毕竟士兵们可以自给自足。 那时的战争,往往是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城战,人数多的一方往往能占据更大的优势。 因此,各国都倾向于组建更大规模的军队来确保战争的胜利。 |
|
而战国时期能够轻易组建几十万大军的现象,也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呀,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趣味性,让我们在探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奥秘。 清朝时期,由于火器的普及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战争的成本大大提高。 一场战役可能需要大量的火药、枪械维护等开支,这在《清史列传》中的战争记录中可见一斑。 而战国时期,虽然也有各种攻城器械,但总体来说,战争成本相对较低,大规模的步兵、骑兵冲锋仍是主流。 这就像是现代战争和冷兵器时代的区别,前者是烧钱大战,后者则是性价比之战。 |
西班牙800人远征印加帝国,印加帝国拿出了20万大军迎战,这是怎么个二十万大军呢?木头棍子上绑块石头,人手一个就是20万大军了,越原始动员力越高,这不是因为水平高,而是因为两个点 第一,作战距离短,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打架,可以全村数百壮丁全体出动,早上集结,吃午饭前就能杀到对方村子,这就是村战,倘若一个村跑到外省去找骗钱跑路的老板家,那就要开始凑盘缠和路费了,一家出十块钱只能够十分之一的壮丁出远门,这还是近代社会,有汽车可以追击骗钱老板,如果是古代,那就只能花钱租马车之类的,能去的壮丁就更少了,这时候老板把全村骗来的钱拿出三分之一雇佣一群打手守株待兔,来一个打一个,来一群打一群,该村精锐壮丁全灭,剩下的人家也因为财产清空全村家破人亡 第二,作战后勤压力越来越大,印加帝国的兵一人揣两个玉米棒子就能上路了,作战距离几十里完全够用,清军需要大量马匹携带装备,需要把几百斤的重炮运送到千里之外,每一名士兵都要配备一定重量的防御铠甲,马吃的比人还多,更重要的是清军是有军饷和阵亡补贴的,全家就靠一个人当兵养活,这些钱要是敢扣,会引起军队哗变,天文数字的钱粮朝廷根本无法供应更多军队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