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如何看待于赓哲教授依据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声称明代家丁是私人部队?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如何看待于赓哲教授依据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声称明代家丁是私人部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补充:就近年研究而言,顾诚有关于明朝家丁的看法是否已经过时? https://b23.tv/2eVSqJ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于教授作为西安学者,在信口开河前为啥就不能先翻一下同在西安的当下明代营兵制研究最为优秀的学者,西北大学的曹循老师指导的硕士论文胡元《明代将帅家丁研究》呢?在知网上搜索+下载也不要一分钟吧。 |
下班之前随便说几句,关毛大大的这个回答已经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了。如果说于赓哲教授错得还算有点依据的话,那么关毛大大的这个回答纯属扯淡,可谓无一字有出处,其生产构实的本领不愧是互联网屎圈的人形造粪机。 |
|
关毛大大这个回答里面最核心的是这一段。 |
|
关毛大大说: 家丁由朝廷供养是个屁话,明朝绝大多数的家丁部队都只是纸面上由朝廷供养的,实质上都是由武将自己想办法养活的。 我去,关毛大大这么牛啊?家丁都由武将自己养活,朝廷只是纸面上供养一下?明朝皇帝看到你这句话还不得笑歪了嘴,原来关毛大大比封建统治者还黑心啊? 关毛大大还引哱拜家丁造反为例子。 刚好我这里有份史料,是当时的宁夏总兵张维忠关于兵变始末的揭帖,其中记录了引起各官军家丁不满的原因一共有二十条,其中有这么几条就是众家丁亲自向张维忠申诉的: 四爲新召家丁未給折色大料草價。 五爲竒遊兵家丁料草價銀,額設多寡不同。 十一爲先年家丁關支本色俱細米麥一石,馬料莞荳九斗,近年與軍同支米榖襍色粗糧。 十二爲眞虜、漢虜及外鎭投充新舊家丁本身并所生幼子,先年俱不當差,近年同軍士,二三歲幼丁,多有派頂赔糧田地。 我去,宁夏的家丁因为朝廷没给够草料银、跟军士一样食粮当差就要闹兵变,结果关毛大大居然还想朝廷纸面上供养一下、全都让武将自己想办法养活,我看关毛是想被众家丁乱刀轮了吧? 关毛大大还不满足,还举王威家丁为例。 |
|
这段史料原文是啥关毛以为别人没看过吗? 若夫平虏备御贺世贤,乃总兵王威所用领兵官,平日解衣推食,恩义甚厚,每一临阵,恃为先锋,情同父子。先因王威暂归听用,御史熊廷弼留领家丁五百名,在辽应援。 谁跟你说这五百家丁是王威送给辽东的?王威怎么回家你是不知道吗?万历三十七年长定堡失事,王威作为辽东总兵防守不力而被熊廷弼弹劾,最终被革任回卫,临走前还被熊廷弼留下了五百名家丁在辽应援。 后来王威起复为大同总兵,这五百名家丁还是由宣大总督涂宗浚给神宗上疏要求讨回,而且还要跟大同巡抚一起给熊廷弼写信,千讨万讨才要回来,结果到了关毛嘴里居然成了“王威个人想带走就带走,想送哪儿就送哪儿”,真是笑掉人的大牙。 惟是本官主将王威已起大同总兵,正当封事未定之际,需各官丁甚急,而彼中督抚亦皆移书向臣等取讨,彼此各为封疆,似难羈留。 还有下一段说除了李成梁、李如松,没人能调得动李宁、李平胡。 |
|
我寻思你难道连李化龙的抚辽疏稿都没看过吗?半边山之战李平胡不也参与了?居然还说没人调得动李平胡?李平胡知道了你敢这么说不得穿越过来一刀剁翻了你? |
|
还有这位李宁,丁酉再乱时期他又入朝抗倭,最后战死沙场,这叫没人调得动? |
|
还有麻贵,关毛说:“麻贵被罢官期间,这几百家丁可就一直跟着麻贵。麻贵去哪儿上任,这批家丁才能为明军所用。” 这段更是搞笑,有没有可能,这种家丁叫做随任家丁?有没有可能,这种随任家丁随总兵上任以后要将兵册报部由朝廷掌握兵饷?而且朝廷看你不顺眼还能裁你家丁,如果真是私人的,朝廷怎么裁? |
|
另外,还有没有可能,这种随任家丁一直到到你大清朝都一直有?如果你管这叫私兵的话,建议你先去研究一下你家大清朝皇帝为啥允许私兵存在还公然调动。 |
|
最后,还有这个董一元。 关毛大大说: 董一元是退休武将里,申请并领取养家丁的粮饷补贴最多的,估计养的家丁多,去辽东就能参战。 结果朝廷派人去请董一元出山,发现人已病危,家丁一个不剩,毛都没有。请问这不是私人部队是啥?要不是私人部队,别说董一元病了,就算死了,这部队能直接自己散伙吗? 这段关毛大大纯属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实际情况是啥呢。 万历三十七年,宣大巡按吴亮劾奏废将董一元、马孔英、麻贵、马林、麻承恩冒领了三年军饷,这五人冒领的人数分别是董一元20人、马孔英20人、马林25人,麻贵57人,麻承恩94人,冒领最多的是麻承恩,关董一元什么事? |
|
其次,后来打算调去辽东的是麻承恩,也并非是董一元,也完全没有关毛杜撰的什么“结果朝廷派人去请董一元出山,发现人已病危,家丁一个不剩,毛都没有”。 宣大廵按吳亮之論五將董一元等也,內言:麻承恩非特廢將,且係罪弁,會勘七年,抗匿不結,催提之檄甫下,而調用之咨隨至。薊遼總督王象乾言:承恩實臣所咨取,屬開原日急,聞承恩曾經戰陣,熟識虜情,所畜健丁八百餘人,而燕河路故將麻承訓,承恩之弟,遺有隨任家丁二百名,臣故調之前來密雲團練,可得敢戰精兵千人,以伺敵勢,非敢為此輩妄開倖門。章下兵部,部覆:董一元等俱行巡按御史提問,麻承恩免行調取。從之。 说到这里,打字打得我都累了,我以前就说过了,关毛老是用“错海战术”来消耗那些试图纠正他错误的人的体力,我这回应该是最后一次用史料反驳关毛,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再也不长篇大论,直接爽喷不带一个字史料。 有趣啊,关毛大大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反驳又是送上来给我打脸啊。 “李宁和李如梅都是副总兵,为什么李宁作战要听李如梅的?” |
|
李宁作战要听李如梅的?我去,要不要这么刺激? 关毛大大我再给你条史料刺激一下你好不好? 四月。賊一枝抄掠居昌等處。經理檄副摠兵李寧。率兵馬二千。邀截於險阨。以遏西上之勢。寧率輕騎搏戰。殺傷相當。 关毛大大知道这里的经理是谁吗?杨镐寻思我直接指挥的李宁啥时候还要听我的属下李如梅指挥了?要不要这么逗啊? |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历史学教授要“祛魅”。 很多人引用文章,一看到对方是个教授,立刻引为权威,人家说屎是香的他都信,这是一种病,得赶紧去治。 我教大伙儿,看学者论文,要看专业学者的。 举个例子。 你想研究历史,却去看杨振宁的文章,这不是扯淡么? 杨振宁是科学家,他在物理上的成就无可争议,但他对人文学科就是个妥妥的门外汉,你看他发表人文社科的言论,岂非问道于盲? 那又说了。 我看易中天的行不行? 嘿嘿。 不好意思,易中天的专业是文学和美学,历史只是人家的业余爱好。 所以,易中天硬算起来,也是个历史外行,你要是看到易中天是个教授,还讲过历史,就把易中天归类为历史大家,对其史论奉为圭臬,那你这个智商基本上也可以告别历史研究了。 包括像《百家讲坛》中,郦波、康震、王立群等人,他们讲的历史也只能定义为科普,而不是研究,当然了,真要给你们上研究的强度,这节目早在当年就得黄。 那你又说了。 我找个历史学的教授就行了吧? 不好意思。 历史学内部,也分中国史,世界史。 比如钱乘旦,历史学教授,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誉盛名。 然而,人家的专业是世界史,研究方向是英国。 你让人家讲中国历史……咱不说一定会讲错,但水平大概也就是个及格的通史水准,你指望从他口中听到什么高深的中国史知识,这未免强人所难了。 那你又说了。 我继续找准一点,我找中国史的教授行不行? 也不行。 因为大学专业里,中国史也会断代分类。 比如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近代史等等…… 别看只是朝代的不同,但其实已然是隔行如隔山了。 比如,你看王子今,就看他对秦汉史的成果就行了,如果你哪天看王子今讲宋元史,建议您留个心眼儿。 包括本题中。 于赓哲的研究方向是隋唐史,人家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把功夫放在明史上。 所以你看他引用的书是《明末农民战争史》,这只是一本入门级的明史书籍,从这种书上吸收明史知识,也符合他唐史教授的定位。 即,他对唐史以外的断代史,做到入门级的大致了解就行,实在没必要再去看《明代卫所军户研究》这种更为细致的高级书,这对他完全没有性价比。 所以,于赓哲能说出“家丁是私人军队”这种话,本质就是他作为隋唐史的专家,在明清史上其实和外行无异。某日,在看顾诚的书时,瞅到“家丁”二字,便根据以往通史的惯性思维望文生义,这才闹出了这么一拨误会而已。 那当然了。 很多人继续问。 那我想了解唐朝,去看隋唐史教授的书、想了解明朝,就去看明清史教授的文,这样不就好了吗? 不好意思。 还不行。 因为真要算起来,还可以再细分。 比如明史。 真要算的话,明史还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军事等等呢。 比如,你要了解明代政治,就去看方志远的《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你要了解明代经济,可以去看张显清的《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 你想了解文化,可以去看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 你想了解军事,那么李新峰的“明初三件套”你值得拥有。 以上,依旧是隔行如隔山。 比如方志远老师对明代政治运行了如指掌,但你问他明代军事,他可能还不如常年浸淫古战的网上票友。 李新峰老师在明初军事和卫所制度上的研究无出其右,可你问他明代的经济问题,他大概率也是要一脸便秘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 经济还可以细分。 比如,白银货币化算经济,这个你得看万明。 明代地方经济也算经济,这个你可以看李龙潜。 农业土地与生产关系也算经济,这个你要看傅衣凌。 财政和赋役制度,这个你则要去看梁方仲。 更不必提,还有明初、明中、晚明的区别了,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还不一样。 所以,迷信权威,这里面也是有窍门儿的,而不是看到对方是个教授,就立马五体投地,人说什么都深信不疑。 盲目的迷信和盲目的质疑,二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反智主义的外在表现。 谁也不比谁高贵。 |
我总算知道关毛为啥惹人讨厌了。 这小伙如果要批判别人的话,是不可能原样复述的。 朱世巍先生说家丁多数是骑兵,大部分部署在北方。 到了靓仔毛的键盘里就变成了,家丁只有骑兵,南方没有家丁。 南方当然有家丁,还有很出名的家丁,连我都知道的家丁,比如邓子龙的家丁旺八,甚至此人还名动京城过。 别人不说,不代表别人不知道,只是没必要说那么细致。 而靓仔毛这种坏习惯就是,他要批判你,你的原话还不够显错的情况下,关毛这家伙会主动给你改词儿。 跟他一个习惯的还有那个什么 催更爱好者AC 都有这种奇怪的毛病。 他可能觉得你原话的阈值还达不到他心里某个应该“大批特批”的标准,所以他必须给你注水到那个标准来批判你。 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关毛一向对史料是有一套自己的采选标准,不符合他心意的他就会提出置信度问题。 至于标准是什么,恕不公开。 人家朱世巍先生至少是公开宣称更倾向于采信工作类报告,不关注过多的主观评价,更相信第一手工作人员的统计这种标准的。 对于一个连自身采信标准都不公开的人,也不知道什么脸来质疑人家。你又不是像张湾湾那种情况跟朱世巍有史料发现注解的著作权纠纷。 要是关毛宣称自己对塞外马群之主贵族之间的逸闻趣事比朱世巍了解的话,我倒不想置喙什么。但是战史研究.........我看朱世巍研究苏德战史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玩泥巴。对战史资料的那种较为科学的态度和思路,你根本边都沾不上。 至于靓仔毛喜欢说我胡编,有一种可能就是我说的东西以靓仔毛的文化水平而言根本就看不懂。只是他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我在跟他关注一样的领域和内容。对第一性原理缺乏认知的小文人经常会有这种可爱的错觉。 |
上次对着飞鱼服玩网络猎巫的也是这家伙吗? |
如果说胡旋师只是引用了顾老的过时学术观点的无心之举的话,那关佬的高论那可真是充斥着主观能动性、矛盾的对立性、否定之否定和唯物史观反例列举的高级马哲著作了。 首先商榷关佬的第一条高论: 然而实质上,家丁的确属于明军体系,但由朝廷供养,那就是个屁话,明朝绝大多数的家丁部队都只是纸面上由朝廷供养的,实质上都是由武将自己想办法养活的,而且大部分能干的武将还能超编养活,请问当一支部队只有少数军饷是朝廷拨款,大部分军饷均由武将以不法手段获取,而且大部分能干的武将还能非法超编养家丁,这不是私人部队是啥? 关佬无视哪怕只从实录中就能检索出来的、车载斗量的有关明廷给家丁发饷的史料记载,无根无据无缘无故地抛出了一句朝廷供养家丁都是屁话都是武将自己养活的高论,让人不禁怀疑究竟是那么多书里写的都是精灵语还是说明朝朝廷花的钱都是比特币? 再看下一段: 其实真要区分明朝哪支家丁不算私人部队也很容易,你就看这支家丁部队的军饷大头是朝廷拨款还是军官截流了,如果军饷来源的大头是朝廷拨款,那就别谈家丁了,这支部队早就是名为家丁实为营兵了,比如这问题下居然有人举例祖大寿的家丁的,人祖大寿的家丁祖宽官居实职总兵、桑阿尔寨官居实职的副总兵,全部家丁都是关宁军的营兵部队,祖宽甚至多次被崇祯抽调入关作战,其部队给养全靠关宁军屯田和崇祯拨款,这才是某些人想象的“不是私人部队”,然而大部分明朝武将有这个条件吗? 关佬前脚刚说明廷拨款是屁话,后脚就开始讨论家丁部队的军饷是朝廷拨款还是军官截流占大头的问题,自己屙出来的答辩自己往回塞,堪称医学奇迹。当然我能理解关佬的脑回路,意思就是把朝廷拨款占大头的所谓“家丁”部队直接开除家丁籍。别说明朝人还真这么干过: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萬曆五年 正月 二十八日 ○兵部覆廵視京營兵科左給事中林景暘等條······京營家丁目為副將私人一有名缺競相營補且俱擁護各將不隷營操實為徒設請于家丁營軍中選其驍而善射者名曰選鋒務足四千八 百人六副將仍各與三百名十戰兵營各三百名月給雙糧而革家丁名色一更將領以張兵勢 这里就要提到现在有关家丁问题的新学术研究(可以参考两篇论文:[1]王慧明.明代募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011/d.cnki.gdbsu.2021.000164.[2]胡元.明代将帅家丁研究[D].西北大学,2020.DOI:10.27405/d.cnki.gxbdu.2020.000977.)所提到的两个概念:随任家丁和在营家丁,前者是我们广泛印象中的家丁,后者只是披着家丁皮的特殊募兵而已(所以后者可以与“选锋”这一概念相并列甚至如上文一样直接替换),这就是家丁这一概念引发争议根本原因所在。说白了,那些我们一般认为的那种与主帅具有高度依附性的家丁只是家丁中的一个类别“随任家丁”,并不是所有的家丁都适用这个概念。我猜关佬的观点应该是只有与主帅有依附关系的才叫家丁,其他的怎么配叫家丁呢?其实这也在理,只不过此处唯一的小问题是明朝人自己似乎并不这么想,在明朝的文献里,即使你是吃皇粮听调又听宣,照样可以管你叫家丁。只能说明朝人制度设计之粗野,到头来也没给这些不像家丁的“家丁”一个正经的名分,关佬却在这方面补足了明朝人的拙劣制度设计,这一点真的非常伟大,《大明会典》总裁官首位应该写上关佬的大名。 再看下一段: 李成梁的家丁,我们先不说一个总兵养八千家丁是否超编的问题。我们就只说李宁和李平胡的问题,因为这俩人就是李成梁的家丁头子,你看李成梁下台后,除了李如松当主将的战事外,大明朝谁能调他们作战?尤其是是李平胡的八百家丁骑兵,这算李成梁第一次倒台后留的最后本钱了,这支部队虽然最后也被李如松挥霍没了,但除了李如松以及同样是李成梁儿子的李如柏、李如樟、李如梅,你看谁有本事能征调他们作战?这就已经很是问题了,因为李平胡都官居辽东副总兵了,还是个只听李成梁的家丁头子。这和祖大寿那俩能被崇祯吆喝来吆喝去的家丁头子又不一样了。 且不说什么八百家丁骑兵,什么李如松李如柏了,就说一个问题:除了李成梁外,究竟是谁还能调动李平胡作战呢?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二百五十一 萬曆二十年 八月 一日 ○以福建都司李継春為山東都司掌印官遼東副總兵李平胡為恊守薊鎮中路副總兵 以上 |
我很好奇…这位为什么要抄百度百科? |
家丁是实行『营兵制』的必然产物。 明朝的『卫所制』不仅仅是一种兵制,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世袭武职的卫所军户们聚居在一起,耕种屯田守卫城堡。 卫所就是明代的『部队大院』。 卫所军官们从小就认识他们的长官、同袍和属下。 赵指挥使带着钱千户、孙百户和李试百户犁庭扫穴杀女真人的时候,赵指挥使的儿子可能正带着钱千户、孙百户和李试百户的儿子玩骑马打仗的游戏。 等他们成年袭职,就会像父辈一样,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兄们踏上战场。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世袭卫所军官逐渐变成了行政官员,他们的军事地位被『镇戍官』取代了。 镇戍官是『流官』,不,严格地说它甚至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种『差遣』。他们随敕而来,随调而走。 如李成梁之子李如松曾任总兵七年零十个月,超过明代绝大多数总兵官,但他的履历实际是这样的: 万历11年7月-13年10月,山西总兵万历15年8月-17年10月,宣府总兵万历17年10月-19年9月,山西总兵万历20年4月-20年10月,陕西总兵万历26年1月-26年4月,辽东总兵 其间他还担任过都督府佥书、巡捕提督、东征提督等官职。 除戚继光、李成梁等个别将领外,明朝后期镇守总兵官的平均任期一般为2-3年。较为胜任者,也要在不同边镇间来回调转。 将领是朝廷任命的流水官,士兵是花钱募来的流水兵。总兵官三年一换,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从哪里来? 16-17世纪的军队不同于由标准化操典和参谋制度武装起来的现代军队,临阵换将也能无缝衔接。在那个年代,文官上任要带幕僚,武官上任自然要带家丁。 家丁制度就是封建军队与兵为国有的妥协产物。允许将领与少量士兵建立合法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家丁与将主一同赴任,担任警卫、传令兵、军法官、敢死队等多种角色,帮助他们在新的防区迅速建立起权威和战斗力。而他们的数量太少,也不足以造成军阀化。 那么对绝大多数武官来说,这个选择就非常简单了—— 你是不养家丁专心练兵,三年过后把练好的精兵交给下任,自己去另一个边镇当光杆司令重新开荒? 还是集中资源把你的家丁武装到牙齿,三年过后把废材杂兵丢给下任,自己带着家丁去另一个边镇潇洒? 很显然,朝廷不但许可,还公开承认『家丁』的存在。 比如《万历会计录》里对家丁和旗军的不同待遇都有明文记载。家丁还分『一等夷丁』『二等通丁』两个标准。这些都是可以放在台面上给朝廷汇报的。 比如重建京军三大营的时候,以各营将领的家丁编为常备的『选锋军』,而普通旗军只在秋防时临时入营。 所以明朝的『家丁』并不是真正的『私军』,而是朝廷因为军制变化的缘故,允许武将和军事文官拥有一定数量的『扈从士兵』。 顺便说一个冷知识,京师巡捕营里也是有家丁的。巡捕营要家丁来干什么?殴打反宵禁的小偷吗? 其实就是将佐们随任的扈从和基层军官,帮助他们掌握士兵的而已。 第二个问题,家丁从哪里来? 首家丁少而精的定位决定了他们必然以弓马娴熟又具备近战能力的通用骑兵为主。通用骑兵对个人武力要求很高,其主要来源要么是小地主、富农出身的良家子,要么是军籍舍人(卫所军官子弟),要么就是自带骑射技能的游牧骑兵。 营兵制将领的流官身份,注定了他们无法在一个地区提供长期的权力庇护。也就无法与植根于土地的小地主、富农阶层建立稳定的封建依附关系。 (试想一下,你在宣府整顿军田,给家丁分配土地。然后没几年你调任辽东,家丁们能不能安心随任?如果你不分土地,募良家子通丁的成本可就比夷丁高出很多了。) 而夷丁一般多是来降逃人,和塞外关系已断,又难以融入汉民,只要有饭吃有酒喝,根本不在乎跟你去哪里赴任,价格也相对便宜,自带骑马、射箭、野外生存三个技能,是募为家丁的最优选择。 当然舍人也是好兵源,相当于欧洲军队里的贵族子弟,继承权太靠后所以干脆参军谋个出身。但是舍人背景没有夷丁干净,危急关头也未必愿意给你卖命。 那为什么戚爷爷…… 戚爷爷没有家丁,但是戚爷爷能带三千浙兵去蓟镇赴任,你能吗? |
他真是历史教授吗… |
这属于望文生义的低级错误了。不过,搞不清楚家丁本质的人其实还不少。 那么家丁到底是什么性质呢? 嘉靖二十四年,明朝政府的诏令: “令副、参、游、守等官自募家丁,执名在官,一体给粮”。 (出自《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九》) 这说得很清楚了。家丁是由明朝政府授权军官自行招募。但依然属于政府军队编制,粮饷也由政府供应。 这样的士兵,算不上“私人部队”。 如果说明朝的家丁是“私人部队”,那么满清200多年从来都没有“国家军队”,而几乎全部都是“私人部队”。 家丁多数是骑兵,也多部署于北方地区。 自古以来,骑兵就是特别昂贵的兵种,待遇也特别优厚。这是全世界皆然。明朝也奉行“骑兵厚饷”制度。 家丁制度其实是为了适应骑兵而搞起来的。毕竟一般士兵的军饷连马都喂不饱。而且在农业体制为主的国家,招募善于骑术的人也很困难。必须由军官亲自挑选。 因为戚继光不喜欢家丁(部分原因在于戚继光也不懂骑兵。但他自己到北方以后也搞了类似家丁的玩意,他的侄子也用家丁),加上一些文人的非议,一些不懂装懂的历史学家也喜欢说家丁制度多么多么不好。 这也不奇怪。因为明末的文官和文人普遍都主张减少骑兵,而多招募步兵。理由是骑兵太昂贵了。 否定家丁,其实也是为了否定骑兵。 但讽刺的是,满清的整个军事制度,甚至八旗的很多制度,都是模仿明朝的家丁。 比如满清的摆牙喇,当时就被评价为“与家丁类似”。 朝鲜人直接就把八旗的摆牙喇称为“家丁”。 家丁的人数是很少的。祖大寿有两千家丁、吴三桂有三千家丁。这就是顶级配备了。 如山西总兵,手下只有800个家丁(也是山西镇的全部骑兵)。山西也算边镇之一呢。 满桂任大同总兵,手下一度只有400个家丁。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手下家丁战死264人。朝鲜人描述说李如松战后为家丁阵亡太多而痛哭不已。 徐渭写给李如松的诗也有“眼见家丁百无半”、“百口近来余几个”。都是描写家丁损失惨重,对主官打击很大。 家丁人数极少,招募也很困难。所以是轻易损失不起的。 |
谢邀 我其实不太想回答的 我就是那个动态评论区里的@日月新天_official 给出了两个截图 |
|
|
|
绕是如此,还有两类人咬牙切齿的提出质疑,这两类人我愿称之为“关毛派”和“顾圣派” “关毛派”的核心论点是:“明朝所有东西都是在纸面上的,所以根据史料分析得出来的结论都不如关哥哥先下结论后找依据来的准确,也就是说明朝必须往最坏的想才是正确的,任何正面评价都是明粉皇汉” “顾圣派”的核心论点就更简单了:“你贴的文段我不看,相关的论文专著我不看,我就知道顾诚,你竟然敢反对顾诚的结论,我觉得你多少有点问题。” 我相信于老师大肆锐评的本意是想更好的传播唐史,但没想到唐史没怎么传播,反而吸引了一群唐氏(雾) |
私人部队...? 举个例子吧,熟悉明史的应该知道马芳吧.... 被评价为勇不过马芳那位, 他出头之前,是宣大总督苏佑属下的家丁将领 |
|
|
|
那么马芳跟那几百人是苏佑的私人军队吗? 这么说吧,苏佑在嘉靖33年被弹劾削职为民。 马芳在苏佑前已经官至游击。 他受苏佑被贬的影响了吗? 他在新总督许论到任后还是继续当他的游击,然后靠着战功升参将了...... 虏自春三犯宣府龙门城及万全右卫等,官军御之颇有斩获,总督许论等疏上诸臣功罪,兵部覆议得旨,升游击马芳、指挥张桓、刘漠秩二级,各赏银二十两;副总兵田世威、指挥郭抚镇各十五两,下指挥魏卿十三人及原任总兵刘大章于巡按御史论罪 这里的升应该是卫所系统内的升,类似于升军衔,而不是军职从游击升两级,但是结合实录中同年接近月份的下一段应该可以认为是这段时间升到了参将 改分守宣府西路参将马芳充大同东路参将 甚至还把他在总督标下当家丁那会的旧部给他调了过去让他接着带。 巡按直隶御史李凤毛言:分守大同东路参将马芳骁徤绝伦谙晓虏情,宜于军门标下领兵,近迁分守一路失其故伍,用违其才请令仍领通事家丁隶军门征调,兵部议覆从之 知道的知道这是苏佑的家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马芳的家丁呢...... 嗯,调过去了还是隶军门征调,也就是听新任总督许论的指挥。 私人军队是在原主被撤职为民后,能够这么方便留给新任主帅用的东西吗? 解释一下怕有人看不懂, 明代家丁其实是个很大的框,啥都能往里装。 前面说的马芳早期是家丁的事,其实换个说法说他是标兵(那会的标兵指的是总督巡抚的直属部队)也没什么问题。 练兵实纪里医生都能带家丁,这种显然是医生的助手而不是什么私兵。 另外嘉靖24年阳和之战前,明军组织了一支新部队,由一些新募兵和一些下狱将领的家丁组成,这些家丁多数又跟下狱将领同姓,其中有明确是将领亲戚的,这里的家丁应该是将领带在身边一起从军的宗亲。 被传得最离谱的李成梁一万家丁,他们的正式名字是辽东镇正兵营....是正儿八经明军野战军.... |
嗯,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家丁和家丁是一样的吗 |
|
|
|
|
|
第二个问题,随任和在营的家丁是一个东西吗? |
|
大家不如对于老师也宽容些,把这个当做他的一个读书感悟也可以(当然这个感悟是对是错就另说了,别当圣经就是)。 |
我觉得明代家丁具有双重属性和至少三种类型。 明代家丁实际上就是从过去部曲,家兵,亲兵,义子,家人这类私属武装演变而来的类似性质的私属武装。 同时明朝也确实将家丁作为一个标准兵种官方化或半官方化。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不仅承认了这种私属家丁的合法性,甚至还在正规营兵编制内专门设置家丁编制,将其作为一个正式兵种纳入军队正规化组织体系。 明朝至少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家丁。 1.纯粹的私属家丁。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兵部曲,受将主供养,与将主形成强有力的主从人身依附关系。多与将主有世代主仆,义父义子或恩主恩义关系等强羁绊关系,随将主进退,将主不再任职则随将主回家。 2.半官方私属家丁。这一类家丁多半是将领在部下中挑选的精锐,用为亲信卫队,将领用自己吃空额或克扣营兵的粮饷在给予他们额外待遇,让他们吃双饷。将领如果解职或调任或是去世,一般不会带走他们,他们就会留在原来营中从新开始或者为下一任将主服务。有时候将领也会在朝廷或上司特许或者默认下带走他们随同上任。 3.官方编制家丁。在明朝中后期家丁合法化之后,明朝不仅允许将领将私属家丁纳入所部编制吃粮饷,给予优待,还直接设置家丁编制招募组建家丁部队。这一类部队一般都是标兵中的选锋兵,与选拔精锐单独成军并无不同,给予家丁等级粮饷待遇,都是精锐选锋骑兵队,是常年操练备战的精锐常备军,一般不会随将领变化而解散。他们是官方组建,列入官方编制,并不随同将领进退的国家精锐正规军。这种情况的家丁可视为一个特殊兵种,而不是私人武装。这样的家丁部队其次一级统领一般都是朝廷或者上级长官任免。 实际上,三种情况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三者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混合并非完全不同,完全区分。例如明末吴三桂的三千家丁就是典型的混合形态,部队主体是官方编制的家丁骑兵部队,同时主要人员也是来自吴三桂主持挑选训练的精锐选锋,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他的亲信,义子和家奴。 |
b站视频也就看个乐子 于赓哲和他的学阀老师 最大的恶在唐史研究上面 |
问题下面引用的不是顾诚的原文吗? 我怎么看不懂这些人在说啥了。。。 所以顾诚这段说的是对还是不对呢? |
明末家丁,跟着李总兵的改姓李,跟着祖总兵的改姓祖,跟着毛总兵的改姓毛。你说这不是私兵,那为什么不改成国姓朱? 可这又有啥好遮掩的?你看看隔壁欧洲人打三十年战争,雇佣兵在唱主角,军头改换门庭毫无心理负担。明末将领的家丁虽然私兵性质浓重,好歹还在国家军队编制里挂个职呢。真打起仗来,跟欧洲同行比,那还是有节操的多了。 虽然于教授说话常没溜是真的,但是这次有的人因为他引用顾诚的话而批评他,同时又不敢批评顾诚,这就很怂包了。 |
|
——王慧明.明代募兵制研究 |
艹 我本来想看看怎么回事 |
|
|
我有点看不懂了,问题下面都放出图了,于赓哲说的“私人部队”用的是顾诚《农战史》的说法。 这问题问的就不对,应该说“如何看待于赓哲引用顾诚的说法声称明代家丁是私人部队”,或者精简一下变成“如何看待顾诚声称明代家丁是私人部队”。 所以知乎用户们在驳倒于赓哲之前,应该先驳倒顾诚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急中生智”? |
有没有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追妻火葬场小说,刚 |
嘿嘿嘿嘿一名盐选会员觅食中,求各位推荐超 |
如果穿进女频文的男人按照男频文的套路继续 |
有没有那种女主洒脱又清醒的爽文? |
近代如何保住外蒙古? |
有没有甜到尖叫、极限撒糖的古言? |
为什么日本音译就是搞笑的,中国音译就是可 |
《九龙城寨之围城》中的战斗力排名如何? |
能否写一篇只有两句话的小说?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