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明朝
明成祖朱棣
明代历史人物
明朝皇帝
皇帝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难,并连续击败南军,逐渐有了夺取天下的前兆之后,朱高熙的心态就起了变化:对于父亲起兵,并争夺天下,他从心里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如果成功,那么自己肯定会水涨船高、更进一步。大哥身体确实不好,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励下,朱高熙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乎是拼了命于南军作战,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二弟的心思,朱高炽心知肚明,由于自己身体肥胖,不能上阵作战,时时呆在父亲身边,从而没有朱高熙那样的表现机会,那更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以让父亲知道,自己不是毫无成就。
所以,在成祖与朱高熙出征时,朱高炽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军大本营---北平的防守重任,并将后勤粮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资短缺、粮秣不及的困扰。
在建文帝亲自来信,劝说其归顺南军,承诺事后封王的引诱下,朱高炽承毫不动摇,并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几乎遣人前来问罪于自己的压力,将信函不拆封,并南使一并送往成祖军前,事后还是照常安排后勤补给、严守北平以备南军。
成祖查看信函、及询问南使后,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叹息:“几杀吾子!”这也可以看出,朱高炽坚韧性格,和行事作风。绝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登基成为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则不再像之前册立“燕世子”那样无所谓了。皇太子的选择,是将来王朝兴盛还是衰落的关键,如果随意册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乱,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来,三子高燧一是序齿靠后,年纪又尚幼,心性未稳,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长子高炽,就任燕世子多年,谨慎细微、没有特别过失,在靖难中虽然未有战功,但是坚守北平、主持后勤也是井井有条,并具有相当的处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当然人选。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前线,屡立大功,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险境。可以说没有高熙,自己有没有命当皇帝,还不一定。
但是两人都有缺点:高炽性情宽和、仁爱,甚至可以说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觉就是懦弱),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的拥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当的隔阂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们心里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满。所以他怕自己死后,高炽因为柔弱而受制于朝臣,成为另一个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难”,搞出这么大阵仗,何苦来哉。
同时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不要说上阵,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每次见到长子气喘吁吁、半残废的样子,实在是一生都在战场上打滚的成祖所鄙视和厌恶的。
而高熙,战场上勇猛无敌,功勋卓著,英姿勃发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但是战场下,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而且是残暴横行的半弱智。自恃战功,骄纵狂妄,一切以武力说话,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没人管得住他。同样,除了自己,还有少数几个功臣、勋戚,也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改立高熙为太子,那就是把国家将来交到一个赳赳武夫手里。虽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认为治理国家,还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说了。
从内心的喜好来说,成祖还是愿意立高熙,这样自己的征伐事业、治国意志,都可以一脉传承。至多给高熙配上相应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后勉力教导他努力学习治国经验。但是从礼法和传统上来说,成祖不敢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废其钦定的继承人----长子高炽,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义起兵的,这下自己再违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脸么。同时高炽热于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没有过失,且得众臣拥戴,如果轻易更改,恐怕会生大乱。
于是,在权衡了近两年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终下定决心,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时,册封次子高熙为汉王,就藩云南。册封三子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爱,所以居京师,暂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两年的储君之位,就这么鸡飞蛋打了,极度失望之下,对于成祖也不客气了,当面顶撞:“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并强行跟着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时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请求带儿子们跟着返回京师(南京)。
成祖面对天下百官万民都是说一不二,但是看着这个劳苦功高、又撒泼打滚的儿子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携家眷随自己返回京师。
朱高熙自此以为得计,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师后,便求成祖将自己的护卫赐名为“天策卫”,而“天策”两字,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官名封号,朱高熙平时也常以唐太宗自诩。之后犹不满足,请求再增两护卫。在跟随成祖左右时候,还多次挑拨是非,陷害长兄太子,致使东宫属官解缙被冤死、黄淮被构陷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祖见朱高煦在京师愈发不安于现状,为平息纷争,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愿前往。终于招致成祖大怒,训斥他有夺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愿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动身,并趁成祖北征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并无故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且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结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数十起一一查明。这一次成祖终于不再为其开脱,痛斥之后剥夺朱高熙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要将他废为庶人。
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所以成祖最后只是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释放了朱高熙。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决心彻底了断此事,于是直接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不得违抗,即日起程,否则别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将严惩!朱高煦无法,只得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乐安时,常心怀怨念,策划谋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炽曾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不但不听,而且还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强行赶到乐安就藩后,永乐朝储位之争,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弟弟的挑衅、陷害,父亲的疑虑、猜忌,最后还是用实际的表现,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虽然终永乐一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能说稳固,但是在他及东宫官属的全力应对之下,还是胜利地熬过了永乐年间,最终得以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还有一个隐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成祖亲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正是成祖开始靖难,前途不明之时。成祖得报自己长孙出生,很是开心,亲自前去探视,看见小小婴儿脸上有一团英气,相貌和自己类似,更是大为高兴。所以这个孙儿,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爱,自小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成为皇帝后,成祖还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授业老师,让文臣们尽心竭力教导。而在以后几次远征漠北的作战中,成祖总是将朱瞻基带上,以便使其了解军事,锻炼毅力。
而每次经过农家的时候,成祖都要让朱瞻基亲自去农家,让他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告诫他以后要爱民惜民。这几乎就是确立了朱瞻基日后的皇太孙地位。
在之后成祖于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时候,曾向翰林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回奏:“世子仁孝(当时朱高炽还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语。
解缙又奏道:“好圣孙!”这一下,成祖顿时脸色欢愉,频频颔首。之后不久,便正式册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炽为皇太子。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进一步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是大明第二个皇太孙。
从此,皇太子的地位因这个儿子而得以更加稳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开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来保护父亲以免遭叔父们无时不在的中伤和打击。并逐渐反击,以维护父亲、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大明储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谒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炽带领,率诸皇子皇孙前往孝陵致祭,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便,即使是两个內侍搀扶,仍然极为吃力,磕磕绊绊,几次差点摔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熙见太子模样狼狈,心里既鄙视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赵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发笑。性情温和的朱高炽听见后,不过摇摇头,笑一笑罢了。
但是走在更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立马接口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见神采奕奕的皇太孙朱瞻基,顿时相顾失色,这才知道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此以后,汉、赵二王不敢轻易再讥讽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击,来帮助父亲在权力斗争中不至于落败。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成为后世的明宣宗后,汉王朱高熙终于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图重演一遍“靖难”。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无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驾亲征,雷腾万钧的攻势下,朱高熙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穷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绵延二十余年的储位之争,终于以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因为他太胖,走两步得喘一口。
于是,朱棣就想把太子换成朱高煦。
奈何,朱高炽做的每一件事,都出乎朱棣意料。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不妨回到永乐八年(1410 年)的那个春天,朱棣就开启了他漫长的亲征之旅。
而从某种角度上讲,永乐八年将会成为整个永乐王朝的分水岭。
1
可能是从小朱元璋就没把朱棣当作皇帝去培养,所以朱棣本人对处理政务,包括和文臣打交道这些事特别不耐烦。
毕竟个人有能力是一回事,但愿不愿意干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老话讲「在其位,谋其政」,所以在继位的头几年,朱棣还是硬着头皮待在南京的奉天殿里,老老实实地批阅奏章。
不得不说,除去已故的太子朱标,朱棣是朱元璋最有天赋的儿子,诸如「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都是出自永乐朝的头几年。
但是,到了永乐七年(1409 年),大将朱能在漠北兵败身亡,这下朱棣就坐不住了。
我们之前讲过,在朱元璋的时代,流亡的北元政府成为洪武年间武将获取功勋的最大来源,包括朱棣发家的军功,也是在征战北元的过程中取得的。
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开始把残余的蒙古人称为「鞑靼」。
而与此同时,另外一支少数民族瓦剌也在草原上崛起,这两个民族基本上构成了永乐时期的北方对外格局。
瓦剌的崛起很好理解。
之前亚欧大陆差不多快被蒙古人包圆了,结果蒙古人架子一倒,被压制的各路好汉都开始出山。
比如,现在的俄罗斯,之前就是一个城,叫莫斯科。
后来一看蒙古人大势已去,莫斯科就公开宣布反抗蒙古,慢慢地就发展起来了。
瓦剌当时混得可能比蒙古人还要好一点,属于一个完整的部族。
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时候非常老实,基本上都是和蒙古的大汗结为「安达」,就跟《射雕英雄传》里的拖雷和郭靖的关系差不多。
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北元内乱,瓦剌一看,马上翻脸不认账,掏出刀子开始动手。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在永乐时期,明朝跟瓦剌的关系不错,主要是对付鞑靼。
一开始,朱棣没想着自己动手,所以就派了自己的老部下丘福带兵远征鞑靼。
丘福虽然因为「靖难」有功被封淇国公,但是,在「靖难」之前,丘福当过最大的官是燕王府的中护卫千户,放到现在也就一个团的编制。
那会儿丘福已经快六十岁了,在朱元璋时代,绝对不缺武将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丘福年近六十岁还在燕王府当千户,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朱棣显然对自己的手下严重估计不足,真拿着丘福当徐达了。
结果,丘福到了战场上,马上就被鞑靼诱敌深入,甩开大部队,直接带了千把人开始追击,可能还是觉得一个团用起来比较顺手。
追击之前,手下将士哭着劝他,不听,估计是把鞑靼当成李景隆了,最后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消息一传来,朱棣大为恼火,直接剥夺了丘福的世袭爵位,然后全家流放海南。
但是,朱棣也没办法,大明朝那会儿的将领正好青黄不接,能打的都被朱元璋在晚年干掉了,不然也轮不到朱棣「靖难」成功。
于是乎,朱棣前后一想,干脆自己御驾亲征算了。
在古代,御驾亲征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
因为以前通信不发达,皇上一离开首都,那么很多奏章就都到不了皇上手里,八百里加急这种待遇不是哪儿都有的,所以得留下人在首都处理政务,不可能让邮差跟着皇上满世界跑。
好在朱棣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有个现成的人选就摆在那里,不做他想。
这个人就是太子朱高炽。
2
父皇出征,太子监国,这套流程朱高炽太熟悉了。
当年在北平守家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处理朝政再难,也不可能难过北平保卫战吧。
朱家起名字很有讲究,因为朱元璋起名字有瘾,不光给父母、兄弟都换了名字,还给子孙后世制定了起名字的规矩。
儿子的名字是他亲自起,这个不算,但从孙子辈开始,每一支血脉都赐二十个字,每一代用一个字,放在第二个字做辈分,比如朱棣这一支就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高」是第一辈。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还规定,每一代的第三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顺序轮换,不能改。
所以,后来老朱家子孙一见面,很难认错辈分,看看偏旁,五代以内基本上搞不错。
朱棣这一批是「木」,所以长子朱标、四子朱棣等都是带「木」字旁的。
而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所以第三代必须都带「火」,朱允炆、朱高炽以及朱棣三儿子朱高燧都是这样。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朱棣二儿子会叫朱高煦,那是因为在古代汉语里,「灬」这个部首就是读「huǒ」,所以也等于有「火」。
后来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是「火」那一辈,只不过那已经是朱高炽五代之后的事情了。
朱高炽生得很早,是朱棣的长子,当时朱棣才十八岁。
按照朱元璋的个性,朱高炽的名字应该是他老人家亲自操的刀。
而且,朱高炽本人也被爷爷朱元璋所喜爱,因为他少年就有仁厚之相,很符合朱元璋对子孙的定位。
不过朱高炽毕竟不是大明「宝钞」,不可能人见人爱,因此这边爷爷疼他,那头老爹朱棣就不喜欢了。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的原因,主要是朱高炽本人由于疾病,到最后胖到走路都得要人搀扶的地步。
朱棣戎马一生,从侄子打到蒙古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像朱高炽那样二百斤肉坐在那里,天天批文件。
这老爹一看不惯大儿子,其他孩子就容易跳出来争家产。
于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就站了出来。
朱高煦比哥哥小两岁,但各方面跟朱高炽正好相反。
从前在南京的时候,朱元璋就特别不喜欢这个孙子,因为当时藩王的儿子都是在一起上学的,而朱高煦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不学习。
但是,人长得孔武有力,很有朱棣年轻时的感觉,所以被老爹所喜欢。
到了「靖难」的时候,两个儿子开始面临不同的任务了。
中国的传统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继承不光是继承财产,也有手下人的效忠。
所以,朱棣带兵出去打仗,朱高炽必须留在北平镇守,否则如果朱棣真有点什么意外,燕王府也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而朱高煦则作为二儿子陪着父亲一起打天下,征战四方。
结果,就在某一次战败后,朱棣比较惨,正好赶上朱高煦带着部队前来救援,转危为安。


故宫文华殿 过去为太子居住、学习之所。
朱棣当时很激动,毕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还是老二靠得住,换成朱高炽,估计马都驮不动他。
人一激动,说话就不过脑子,朱棣就来了一句:「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话一说不得了,意思就是,老爹我累了,你加油吧,你哥哥的身体不太好。
这话暗示得太明显了,朱高煦一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当时他人在军中,所以朱棣身边的一群武将,诸如朱能、丘福等人自发地也聚拢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股势力。
如果换成一般人,可能大明朝就真的换了太子了,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1402年,被南军击败的朱棣,给赶来支援的次子朱高煦开了一张史上最大空头支票:“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当时,朱棣已经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请求,并将大军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后攻击南京城,对朱允炆发起最后的总攻。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手下将士,在这一次攻击中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但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的设想,反而被盛庸指挥的南军给击败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次败仗着实让朱棣措手不及,他没想到胜利已在眼前,却遭遇了盛庸如此顽强地抵抗。
更要命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朱棣大军来势汹汹,可由于几年来长途奔波、征战不断,将士们早已身心疲惫,朱棣大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
这次败仗之后,很多将士都不想再打了,甚至有将士进言,希望撤军休整,待大军恢复战力之后,再跟随朱棣挥师南下。
其实,此时的朱棣也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虽然胜利近在咫尺,可他也知道手下的将士,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进攻,万一僵持起来,那整个大军都有可能会崩溃瓦解。


可如果退,又谈何容易,自己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任谁都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如果给了朱允炆喘息之机,那自己接下来恐怕没有一丝胜算。
就在朱棣左右为难之时,朱高煦率军赶来支援朱棣,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望着朱高煦带来的虎狼之师,朱棣不禁脱口而出:“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可以说,朱棣此时说的绝对是心里话,他确实没有精力再战了,然而说出这句话后,朱棣就后悔了,生性多疑的朱棣,绝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亮明底牌,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朱棣此时确实需要朱高煦奋勇向前,可怎么让朱高煦心甘情愿地打头阵呢?朱棣沉思片刻就有了主意,他拍了拍朱高煦的后背动情地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世子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他长得非常胖,胖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走路的时候,得有两个人搀扶,否则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根本没法长时间自主行走。
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是一个瘸子,据说出生后就瘸了,后人猜测是得了小儿麻痹症。


所以,朱高炽这样的人,根本没法舞弄刀枪棍棒,他平日里也只是读一些诗书,整体表现资质平平,为人非常忠厚老实。
但尽管如此,朱高炽也是嫡长子,而且在这一次朱棣起兵造反时,虽然没有带朱高炽出征,但朱高炽奉命留守北平时,却创造了以一万将士抵挡住南军李景隆五十万将士合围的壮举。
正是因为朱高炽守住了北平城,才稳定住了朱棣的大后方,可以说朱高炽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朱高炽性情温和,善于抚慰将士,深得人心。
对比来看,朱高煦虽然高大威猛、英俊潇洒,又擅长指挥军事作战,可他只是朱棣的嫡次子,从古代礼法来讲,他无论如何也是争不过朱高炽的。
但朱高煦其人极具野心,他知道如果父亲朱棣打赢了这场战争,那就会问鼎天下,登基为帝,而他和哥哥朱高炽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个太子。
其实,在朱高煦的内心中,一直瞧不起自己这个哥哥,他认为哥哥肥头大耳的,还是个瘸子,根本就是一个废人,没有资格与自己争。


但精明的朱高煦也知道,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把他拦得死死的,除非朱棣力挺他,否则只要哥哥朱高炽不死,他就很难越过哥哥成为太子。
不过,现如今朱棣颇有深意的这句“世子身体不好”,对于朱高煦来讲,无疑就是朱棣的表态,相当于传位指令,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好好表现,就一定会成为太子。
因此,听了朱棣这句话后,朱高煦热血沸腾,他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全力以赴攻打盛庸,在朱高煦看来,此时已经不是为父亲打仗了,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打天下。
还别说,在朱高煦的拼命攻打下,盛庸真的没顶住,朱棣大军很快就成功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城下,朱棣也顺利地登基为帝了。
可朱棣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他仿佛把曾经说过的话忘记了一样,对此闭口不提,朱高煦虽然非常着急,但也不敢直接去问。
直到此时,朱高煦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比谁都厚黑,而且当初说的那句话,虽然表面上看,是要把太子之位传给他,但如果细品的话,这里面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朱棣当时虽然说,世子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努力,但并没有明确说要传位给他,其实一切都是暗示,换句话说,都是你朱高煦自己想象的,你非要那么理解,为父也没有办法。
碰上这么会耍无赖的父亲,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朱棣虽然不再提当初那句话,但朱棣也没有立即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朱高煦同样有机会,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竞争了。
1404年,也是永乐二年,这时候已经稳固皇位的朱棣,终于把立太子提上了日程,其实直到此时,朱高煦依旧认为自己的机会非常大,而且朱棣似乎也更钟情于他。
当时,几乎所有武将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煦是他们的好战友,战友将来上台后,自然能捞到实惠。
不过,与此相反的,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朱高炽文化底蕴非常高,懂读书人、更懂文臣,和文臣的关系也好,这样的人上台后,文臣自然能获得重视。
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一个鄙视链,虽然武将一直认为没有自己就打不下江山,更守不住江山,天天牛哄哄的,可文臣却把这些武将当作莽夫,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这时候,武将就对朱棣说,朱高煦擅长征战,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文臣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要非得说“靖难之役”,那朱高炽还在这期间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呢!没有朱高炽的坚守,你们连大后方都没了,拿什么继续打仗?
而且,文臣还提到一句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话,文臣说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如果不立嫡长子,国家很容易产生大乱。
就这样,文臣和武将僵持起来,朱棣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于是他就私下里把几个重臣逐一找过来征求意见。
不过,他们去了之后,大多还是之前那套说辞,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把朱棣搞得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内阁首辅解缙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说当时朱棣私下召解缙入宫后,开门见山地问解缙,应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立马说,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又重复了一遍之前那套说辞,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因为他此时已经有点中意朱高煦了。
一来他之前在战场上许过诺,二来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其实,当年战场上,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但这时候,解缙却用三个字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解缙说:“好圣孙!”听了解缙的话后,朱棣眼前一亮,与解缙相视一笑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谓“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据说在朱瞻基出生后,朱棣见到这个孙子第一眼时,就觉得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非常像自己,为此他高兴地说:
“此乃大明王朝之福也!”
可以说,朱棣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此解缙提到“好圣孙”后,朱棣立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自己心中的“好圣孙”才有接班的机会。


很快,朱棣就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太子,而在“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至于,后来朱高煦不服太子朱高炽,然后各种作死,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就是后话了,与我们今天的问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单独说。
综上所述,朱棣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一来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能成为明君;二来有“好圣孙”朱瞻基神助攻,影响了朱棣做决定。
其实,总体来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世子身体不好”,其实就是给朱高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为的就是让朱高煦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帮他打赢盛庸。
至于,打赢之后是否兑现这张支票,那就要看朱棣的意思了,我们不知道,朱高煦后来有没有找过朱棣,要求兑现这张支票。
不过,就算朱高煦去找朱棣,朱棣也有话说:“没错,我当年说过这句话,可没说要立你为太子啊!那都是你自己想象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朱棣真是厚脸皮,那么明显的暗示,过后都不承认了。不过,大家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呢?
朱棣并不想传位给朱高炽。但是朱高炽长期负责马匹钱粮,这些玩意都是财,财主要在南方。
朱棣作为一个武功很强文治极弱的偏才,他是更喜欢和自己像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尤其到了晚年,最多考虑的是身后事,是天下太平。
如果朱棣传位给朱高煦,南北矛盾就太大了。朱瞻基被朱高炽送往南方的本意便是让他再次定都南京,北京让朱高煦镇守着。
但是可惜,朱高煦和朱棣太像了,做的事都一样,不过他没有成功。朱棣没想到他做的事情朱高煦又学了一遍,但是朱瞻基不是建文,又一出骨肉相残。
儿子学老子,悲催的一家子。
朱元璋一路走到至尊位,什么手段都用过,人不得了,但也没太多底线,一直都是杀伐保天下,杀业太重,他的后人都学他。如果有人觉得可以走出比朱元璋更好的路,大可以去试试,站着说话不腰疼。元时期乱成那个鸟样,下手重的很。
朱高炽只是胖,并不是身有残疾,他的健康状况不好,但是不足以影响他继位当皇帝。
朱棣把朱高熙常年带在身边,从靖难之役到五征漠北,这可以说明朱棣比较喜欢朱高熙。另外还有那句著名的绝世大饼“勉之,世子多疾。”但是这能证明朱棣会传位朱高煦吗?我看未必。
电视剧《大明风华》前半部分创造了很多金句,这里借用一下。


假如朱棣统治的不是整个大明王朝,而就是一个小小的军事集团,那么常年跟随朱棣历练的朱高煦以及朱高燧都可以看做整个军事集团未来的接班人,毕竟,没有军功,控制不了军队。这个军事集团的第三顺位继承人还包括了皇太孙朱瞻基,他也是13岁(1411年出征)就跟随朱棣出征漠北,直到朱棣病故(1424年)。
但是朱棣统治的不是一个纯军事集团,那么常年监国的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这里又要用到《大明风华》的金句了。


显然,这个“全家”也包括了朱高炽。朱棣带着朱高煦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坚守北京,挡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的围攻,要是北京没了,朱棣的军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鸟兽散也不意外(参考关羽被偷家)。说个不算冷的知识,靖难之役打了4年(1399年-1402年),双方一直在拉锯战,北京一直处在危险之下,要是没有朱高炽在后方压阵,胜负犹未可知。拿官渡之战打比方的话,朱高炽相当于荀彧,而朱高煦只相当于于禁,战将再厉害,也比不上坐阵后方的副统帅。另外,朱棣一直以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自居,朱高炽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朱元璋还在世就定下的,能随便就能给换了吗?
这里用一下《大明风华》原创的一个梗,关于“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问:


朱高煦答:


这个问答虽然电视剧是原创的,不过朱棣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推翻大一统王朝的藩王,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朱瞻基组织)、修成《永乐大典》,文治武功,在中国所有皇帝里排前五可能勉强,排前十绝对富裕。朱棣只要自己不想换太子,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
至于“好圣孙”说,太子党说,只能算次要因素,主要还是朱高炽跟朱高煦的对比,朱高炽就一直占优势。甚至有种说法, 朱高炽当了二十多年皇帝,朱棣一直是他的“征北大将军”。
总结,除非朱棣统治的是一个小军事集团,一直跟随他出征的朱高煦才有可能当继承人,不然都是朱高炽更合适一些。朱棣出征,继承人朱高炽守家这种安排,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北宋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刘邦晚年出征,也是太子刘盈和吕后守家。
因为朱棣太喜欢朱瞻基了,所以不得不传给朱高炽。
喜欢到什么程度,朱棣在位期间就立他为皇太孙。
朱棣偏爱朱高煦,为什么不传位给他?


影视剧朱棣和朱高炽朱高煦父子三人
昨天有朋友私聊问淮下书生,说朱高煦各方面很像朱棣,朱棣也想传位给他,难道仅仅是因为喜欢“好圣孙”朱瞻基,就传位给又胖又瘸又有病的朱高炽?


粉丝提问
朱棣最终传位给朱高炽,放弃朱高煦,其实有六个原因:
第一,国家需要仁德圣君。一个王朝的建立,往往遵循“开国曰武,继者曰文”的规律。每一位开国帝王之后,必然需要一个偃武修文,与民休息的“文皇帝”来继承大统。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繁荣,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与民休息的“文皇帝”
因此,你看老朱不选择更像自己的朱棣,而选择朱标朱允炆父子,固然有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但对朱标父子还是往偏“文”的方向培养的,因为治理国家、与民休息需要这个“文”。然而,建文元年又爆发靖难之役,大明帝国再起刀兵,百姓再受战争之苦。之后即位的朱棣,虽然谥号“文皇帝”,但其实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铁血帝王。


影视剧老朱和朱标朱棣父子三人
连续两位雄主,如果再来个朱高煦,后果不堪设想。汉武帝有开疆拓土的功绩,但也造成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民生状态,现在连续三个汉武帝,你觉得会怎么样?
第二,朱高煦没有治国的才能。朱高煦从小就尚武恶文,固然他有乃祖乃父之风,仍然为皇祖父所厌恶,老朱反而喜欢沉静仁厚喜爱读书却又不怎么像自己的朱高炽。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朱高煦虽有骑射征战的能力,但治理国家远远比不上大哥朱高炽。


史书记载关于朱高煦的内容
第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封的,也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自己是通过“靖难”上位的,这时候再否定朱元璋,不但对自己的正统性有影响,也会间接鼓励后世子孙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人人都可以觊觎帝位,那么社稷传承就会出现不稳定。而且朱高炽本身也没什么大错,无故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大忌。


朱高炽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第四,官员还是支持朱高炽更多一点。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实还是文官制度,虽然有一些支持朱高煦的声音,但大部分官员还是支持朱高炽的。毕竟朱高炽宅心仁厚,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儒家明君圣主的形象,他继位对官员和百姓都不会太差。而朱高煦从小不爱学习,脾气还暴戾,虽然打仗厉害,不过是一个大号的丘八,这样的人如何治理国家?这也会让官员们没有安全感!


支持朱高煦的淇国公丘福
第五,避免兄弟相残。朱高炽仁德,后来庙号“仁宗”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朱高煦在争皇位的过程中,屡屡挑战朱高炽,朱高炽却处处维护自己的这位弟弟。传位朱高炽,必然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但如果传位朱高煦呢?那可就不一定了。


清朝雍正的兄弟们
第六,“好圣孙”朱瞻基的影响力。朱棣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老朱把象征着天下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嘱咐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后,马上有人来报喜说他孙子朱瞻基降生了。这样的吉兆使得朱瞻基从出生就被朱棣所青睐,后来多次跟随朱棣巡幸北京,以及出征漠北。足可见朱棣是把朱瞻基当成接班人培养的,朱瞻基要接班,那么必然要传位朱高炽。


朱棣的梦
因此,从朱棣个人情感角度来讲,虽然他喜欢类己的老二,但是江山社稷的传承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更多的还要为大局着想。又或者,朱棣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传位朱高煦,那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只是一个画的比较大的饼而已。你们觉得呢?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朱棣对世子朱高炽的忠诚和文治武功早有认识
朱高炽能力不弱,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京。曾经以区区一万多士兵,挡住了南京方面五十万正规军(一说二十万)!他还忠诚于朱棣,很会办事。还是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派特使送信给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背叛朱棣,顺应政府。朱高炽不为所动,他又派人把南京特使和没拆开的信直接送到老爸朱棣面前,消除了老爸的疑虑。自己则继续为燕军提供后勤保障。
朱棣是南征北战的统帅,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镇守住北京城需要什么样的文治武功。也清楚,能为燕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大前提:忠于自己,又有治国安邦之才,朱棣心里有数。
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已成惯例
朱元璋遵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原则,对朱棣有影响。朱棣深知,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他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为消除影响,他非常注重百姓在立嫡上对自己的看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然立老二朱高煦为接班人,否则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印证了自己是逆子篡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欣赏他作战勇敢,感激他多次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但朱棣不可能为他违背法统。


朝廷重臣支持朱高炽上位
朱高炽品质好,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受过儒学文化熏陶,宽厚、仁爱、儒雅,深受朝廷文臣们的拥护和爱戴,不立朱高炽为太子引起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甚至离心离德,政治成本会大幅度升高!而徐皇后早前就非常欣赏长子朱高炽的孝顺和善良!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由世子转为太子也顺理成章。


朱高炽有个好儿
“好圣孙”,聪慧过人的朱瞻基为朱高炽加了分。
朱棣内心不喜欢朱高炽仁弱,却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朱瞻基很早就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在爷爷面前表现出了超群的聪明才智!在征询太子人选时,解缙避开正面劝谏,只在朱棣面前说三个字:“好圣孙”,把朱棣说得没了脾气,转身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最终得以坐上皇位与朱棣喜欢朱瞻基息息相关。


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潜质
朱高煦有战功不假!但他胸无点墨,恃宠而骄!对朝臣不尊重,又拒不去封国。后来,变得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朱棣有识人之明,他就不能当皇帝
很简单!
朱高煦有勇无谋,而朱高炽是身残计高,常常决胜千里之外!
并多次逃过朱允炆、朱高煦的离间计(离间朱棣和朱高炽)。
就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
由于朱高炽身型肥胖而且有脚病,无法随父亲朱棣征战,自然不获父亲宠爱。
而常随朱棣征战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更因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
《明史》(卷8):“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朱高炽政治意识非常高!
当时建文帝施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燧的人马得知此事,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结朝廷”,没想到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
朱棣即位后,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
《明史》(卷8):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最后立太子时,朱棣也是相当地头疼!
朱高煦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靖难成功后,欲立他为太子。
清·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仁宗皇后张氏,河南永城张麒女也……永乐二年四月,改册为皇太子妃。时仁宗体肥,腰腹经数围而累赘。上命与诸王驰马,仁宗辞不能。上大恚,命有司减仁宗膳,仁宗危甚。会上令监国、二王播流言中之,几易储。后内宽仁宗,而外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仁孝每言于成祖,成祖亦意解。尝曲宴内苑,仁宗侍成祖,见仁宗色变,唾而詈。移时指后曰:“此佳归,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后起,顿首谢,顷之,忽失后所在。上怪,使觅后,则后方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上且感且喜,顾仁孝。仁孝为慰劳泣下,乃呼仁宗及后前剧饮,尽欢乃罢。由是太子得不易。”
但碍于长子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朱元璋确立,而朱元璋也喜欢朱高炽。
《明史》(卷8):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其中朱高炽他当太子,能不计前嫌,相反朱高煦就要弄死他以及其他人。
朱高煦就只会联同弟朱高燧及其他党羽加紧离间明成祖与朱高炽的关系。
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
《明史》(卷8):“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最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被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
朱棣当上皇帝后,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明明是看中了朱高煦,但是在最后却是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朱高炽。
这是为何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点原因让他比较尴尬。
众所周知,朱高煦和朱高炽其实都是朱棣的皇后所生,只不过朱高炽是皇后的嫡长子,而朱高煦则是嫡次子。
虽说,这二人是同母同父的亲兄弟,但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却十分不同。
朱高炽的性格甚至有点像朱棣的侄子朱允炆,性格温和,天性仁厚。
反观另一位朱高煦,其实是和朱棣的性格十分相似的,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朱棣对朱高炽不太喜欢,倒是对嫡次子朱高煦十分的看重。


另外,朱高炽有点“瘸腿”,体态还非常的臃肿。
可是,朱高煦却不同,他英武不凡,很有朱棣的做派。
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朱高煦最后成为继承人的希望,其实应当是大于嫡长子朱高炽的。却不想,最后朱棣竟然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这让人们十分的不解。
其实细细想来,朱棣选择朱高炽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靖难之役的弊端
首先,就是因为朱棣自身的一个影响,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是自己抢过来的。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便造反了,在历史上被称作为靖难之役。
名为靖难之役,实际上就是朱棣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发动的政变而已,后来他甚至还一度篡改了相关的历史记录。
靖难之役在当时的“差评”很大,朱棣也不想后人背负这样的名誉,所以才坚持立朱高炽的。
再说了,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喜爱,故而立即就册封当时的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所以朱高炽的名望在朝中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不像朱允炆那样毫无政治基础。
除此之外,当年朱棣挑动靖难之役的发生,也是因为有朱高炽的配合,才能够顺利当上皇帝。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朱棣不能够直接否认自己儿子的相关功劳。
一旦否认朱高炽的作为,其中是产生会连锁反映的,必然会造成朝中局面的动荡不安。这是朱棣最不想看到的,所以说朱棣只能是选择一位自己不喜欢的儿子继承太子之位。


其二、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棣成为皇帝已然是大势所趋,朝堂当中自然是不会再生是非,但是对于朱棣选择继承人的这一点,朝中的大臣自然是有权利加以干涉的。
当年,朱元璋喜爱朱高炽,也是因为朱高炽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朱标十分相似,在杀伐果断的朱氏家族之中,这样温和的性格让朱元璋十分的宠爱。
朱元璋的宠爱,让朝中的文官集团也是十分的拥戴,自然而然地认定朱高炽是自己的领导人。毕竟,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的,没有朱元璋就没有明朝的任何一个踪迹。
也是因为这样,朝中的文官集团对于朱元璋看重的朱高炽,采取一种十分积极的态度,一直对朱棣进行举荐。
至于,朱棣反感自己这个儿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朱高炽的性格特征十分像当时的朱允炆。
这就导致朱棣在心目当中存在一些隔阂,然而,大臣们却需要这样的“仁慈皇帝”。
再者,朱棣拥有天下后,想要完成大业,只有文官集团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朝中的所有人都是定向在自己的嫡长子身上,文官集团的支持无疑就是朱高炽最后成为太子的最佳法器。
当然,这个决定对于朱棣也不是没有好处,朱棣和朱元璋十分相似,朱棣对于自己的嫡长孙朱瞻基也是十分的喜爱。
让朱高炽成为太子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可以保障最后朱瞻基能够顺利地接班,还可以保障大明朝代的安康。
与当年朱元璋喜欢朱高炽一样,朱棣喜欢朱瞻基也是同样的用意。如此一来,朱棣也只能尴尬地应声,让朱高炽成功坐上太子之位。


其三、朱高煦的肆意妄为
至于这最后的原因,还是因为朱高煦自身不够硬,他的肆意妄为“减了不少分”。当时,在朝中大臣都偏向朱高炽的时候,让原本十分蛮横的朱高煦变得更加愤怒。
故而,在朱棣封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的时候,后者便一直推脱拒绝。也是因为这样,朱棣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反叛的心理。
最终得到查证之后,朱棣顿时火冒三丈,要不是当时的朱高炽劝阻,想必朱高煦已经成为了一位庶民。后来,朱棣念在父子之情上,只能将这位自己原本十分看好的儿子赶到了他自己的封地。
可是,朱高煦怎么会轻易放弃谋反的想法,在知道自己的父亲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煦就一直在等待时机,想学当年的朱棣一样造反,取而代之。
可是,朱高炽并不是朱允炆,他的做法让朱高煦十分措手不及。当时,朱高炽将自己的兄弟一同接回了京城,甚至还给他加官进爵,一大份的封赏。
如此的恩赐确实让朱高煦暂时放弃了反叛的念头,一晃朱高炽驾崩了,他的孩子朱瞻基顺利继位。朱瞻基对于自己的这位叔叔,也是十分的照顾,基本上只要是朱高煦的要求,他都会尽力地满足。
这样的赏赐在朱高煦的眼中似乎一文不值,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这个侄子十分的软弱,所以在之后的行事作风上,朱高煦更加的嚣张。
公元1426年的时候,朱高煦正式发动了叛乱。只是,这么多年的“温水煮青蛙”也不是白做的,朱高炽一家人已经完美地掌控了天下大势。
果不其然,朱高煦刚一开始就被很多人告发了,叛乱被扼杀在萌芽中。或许,对于叔叔反叛的行为,朱瞻基一直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没有出师之名而已。
朱瞻基的一再宽容让这位叔叔一直都是不退而进,甚至还对朱瞻基大不敬,这给了朱瞻基动手的机会。
话说,本身可以平平安安的朱高煦,最后硬要来作死,结局自然也是招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对我的回答感兴趣,请帮忙关注、点赞、收藏或转发,谢谢!
永乐二年(1404)四月初四,朱棣立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棣登基就毫不犹豫的封朱高炽为太子,朱棣这样做的意思不言而喻,他在天下人宣传一个信号,他朱棣没有造反,发动靖难迫不得已,完全是遵守朱元璋开国制定的《皇明祖训》在行事。
既然朱棣一再强调他并没有违背祖制,那《皇明祖训》记载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他就得毫不保留的去捍卫、去维护。
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嫡长子出于政治需要、内部稳定和朱棣皇位的合法性,这个太子必须由他来做。
朱高煦之所以会对太子之位蠢蠢欲动,出现继承大统的幻觉,那全是朱棣自己个人造的孽!
朱棣发动靖难时候,为了鼓励朱高煦英勇作战,就给朱高煦画大饼对他说道: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结果朱高煦这种一根筋的人还真就信了,当时朱棣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打赢,只能不停地给身边人洗脑画大饼用来鼓舞士气,不这样的话,军心一散,朱棣真的马上就会完蛋,历史上王爷造反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他说的话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后来成功后,朱棣没跟朱高煦提前商量直接立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就不乐意了,天天跟朱棣闹,连朱棣答应给他一块好的封地让他去就藩,他都不去。朱棣对他的这种行为是默许 ,因为朱棣确实偏心,他偏爱二儿子,他不能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废立太子,在祖制不可废的情况下,他只能找机会等太子朱高炽犯错,好趁机废了他,扶朱高煦上位。
于是朱棣想着借口自己常年在外打仗,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再挑刺朱高炽哪里哪里做的不好,没事就敲打一下,把太子逼反,这样就好名正言顺的废太子。
令朱棣没想到的是他的如意算盘落空,朱高炽不仅把朱棣要求的事情都办的很漂亮,内政上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在监国期间培养了大量心腹,不仅没整垮太子,反而使太子的位置越来越稳固。
在他因为一些小事上训斥太子时候,朝堂上一大群人为太子说好话。朱棣就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太子朱高炽根基牢固,已经不是刚立之时说动就能动的,加上朱高煦还有好儿子朱瞻基。
对比二儿子朱高煦,仗着自己的宠爱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其个人品行不端经常遭到下面文官们的弹劾,晚年朱棣对这个寄予厚望的二儿子愈发的失望,最终在反复权衡利弊下选择传位给太子朱高炽。


由于朱高煦在朱棣长期溺爱捧杀教育下,使他迷失自我,分不清形势,在朱棣和大哥朱高炽相继去世后,依然对皇位恋恋不忘,于公元1426年,效仿朱棣起兵造反,被侄子朱瞻基迅速平叛,囚禁至京城,仍然不思悔改,态度极其恶劣,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曾多次到狱中看望朱高煦,其中一次,朱高煦伸脚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大怒,命令力士用铜缸燃炭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要是朱高煦尚有自知之明,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先说一个《大明风华》网络评论区中一个有意思的梗吧,朱高煦监国期间河南山东大旱,百姓易子而食,朱棣质问他为何老天不下雨,朱高煦无言以对只能背锅,因为他是汉(旱)王 ,虽然只是一个调侃的说法,但也侧面反映了朱棣传位朱高枳的原因。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年—公元1425年)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在位),年号洪熙,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六边形战士明宣宗朱瞻基,父子携手开创了“仁宣之治”,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国家出现盛世局面,比肩西汉“文景之治”。(可见当初太祖、成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朱高炽是朱棣嫡长子,洪武28年(公元1395年),朱高炽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确立了其继承人位置。朱元璋非常欣赏朱高炽,把其接到南京亲自培养。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朱高炽返回北平。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朱高炽负责后勤镇守北平,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朱棣称帝后,于永乐2年(公元1404年)将朱高炽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永乐7年(公元1409年)至永乐22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曾六次监国协助处理政务,培养了许多官员,政绩卓著。永乐22年(公元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病逝,8月朱高炽登基继位。
朱高炽最大的成就是养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幼年聪颖,才智出众,多才多艺,深受成祖朱棣喜爱。永乐7年(1409年),朱瞻基跟随朱棣前往北京。永乐9年(1411年)11月,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
可见朱高炽的地位一直是比较稳固的,英明神武的太祖、成祖都认同他的能力,再加上他培养出“好太孙”朱瞻基,上位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事。
再说一下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他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有关资料记载朱高煦年少时比较顽劣,朱元璋并不喜欢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煦被封高阳王。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随军出征,勇武善战屡次扭转战局救援朱棣。永乐2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煦心中不服不肯离开京城,多次拒绝前往封地,并多次构陷朱高炽,朱高炽都不以为意。
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朱高煦因行事嚣张跋扈多次违法乱纪被朱棣囚禁欲废为庶人。朱高炽多次求情后保住王位,离开京城前往乐安州就蕃。
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煦欲抢夺皇位。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继位。朱高煦半路截杀未果,朱瞻基顺利即位。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朱高煦再次起兵造反。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叛,将战败的朱高煦收押,废为庶人。朱高熙最后的结局,《明史》只有简简单单的九个字——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从今人的眼光看, 朱高煦就是一个被父亲、哥哥、侄子连续宠坏的人,仗着他们的宠爱及有些战功嚣张跋扈,不知进退,最终落得全家被杀的下场,这也是生于帝王家的悲哀。


你搞错了,他不是主动传位给朱高炽
而是他去漠北大蒙古,结果死在军中,是杨什么,千里赶回京城让当时的太子朱高炽立即继位
这就叫做人心所向!
明太宗一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没传位给李世民般神勇无敌的朱高煦,再世的天策上将本应为君将明国带往辉煌的最高点,却因心慈手软不愿夺位,最后落到在铁笼中被逆侄炮烙而死的旷世惨剧!没汉王万军之中斩将救父,哪来太宗系北明的二百年江山?明宣宗丧尽天良,逆伦背恩灭族炮烙开国第一功臣亲叔父全家,最后后人被李闯与清国尽数屠杀干净,宣宗系彻底断子绝孙也算报应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美国的布什总统参加二战是否是为了刷经验?
AI绘画有什么比较好的软件吗?
有什么复仇的爽文吗?
有没有一些女主重生小说推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5-24 14:14:28  更:2024-05-24 14:33:2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