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蜀汉史料真的被大规模销毁过吗?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蜀汉史料真的被大规模销毁过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在好几个地方看到有关季汉的史料被有计划的销毁这样的说法。很想请教知乎上的大神,除了三国志上自相矛盾的记载,可还有其他的证据?如果真有,是谁删的史料?…
别的不提,单说阳谿之战,要是郭淮赢了,陈寿得记他个百八十字。
这种说法暂时没有证据。
蜀汉史料缺失这事还是别在其他人身上找原因。帮前朝修国史的传统是南北朝才开始有的,《汉书》虽然是东汉人写的,但班固最初是私人修史,而且行为曝光后还入了狱。《后汉书》也是南朝范晔修的私史,东汉灭亡后很多人都写了关于东汉的史书,都是私修,范晔就参考了这些史书。《三国志》就不用提了,官修的《晋书》则是等到唐朝才正式编撰完成的。因而西晋政权肯定没有义务也没有意识去帮蜀汉编撰史书。
至于给自己编撰国史,那三国正好处于这种制度的萌发期。最早的官修纪传体国史是东汉朝廷编撰的《东观汉记》,但问题在于,编撰国史并不是一个常态开展的工作。史书里记载《东观汉记》先后至少编了五次,每一次都是召集了大量官员学者到兰台和东观完成编修工作。
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明帝时期,也就是光武帝去世之后,编撰内容包括《世祖本纪》(即光武本纪)、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等开国故事,完成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因此,这些东汉开国故事是光武帝的儿子找人收集来的,并非光武帝时期随时记录下。
这一点在后来也没有变化,《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在晋惠帝(司马衷)时期才作为史官开始撰写《三祖纪》,也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的传记,此时西晋已经建国三十年左右了。《史通》里记载了孙吴编撰国史的经过,提到孙权末年派太史丁孚和郎中项峻编撰国史,结果二人无法完成任务,等到孙亮继位后又派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等人访求往事,才使得编史工作顺利开展。
这条记载相当有价值,它透露出这么几个信息:
1.编史工作并非常态化开展,孙权称帝二十多年后才开始推动这项工作;
2.编史是有门槛的,需要相应物力和合适人选,孙权时期的编史工作就失败了;
3.编史不是简单收集官方文书资料,而是需要从相关人士处“访求往事”。
之所以说三国时期处于编史制度的萌发期,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史官制度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虽然东汉多次组织编修国史,但东汉建立一百多年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史官,编撰史书的人里有县令,有从事,有大将军司马,有文书官员,包括孙权派去编撰国史的丁孚和项峻也一个是管天文的太史,另一个是文职人员郎中。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孙权属于是找不到合适人选乱指派人了,修不出国史也很正常。
真正专职编修国史的官职叫作著作郎,之后历代的史官都叫这个名字。这个称呼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但直到曹魏时期才成为正式官职,在曹操时期的建安朝廷已经出现了荀悦这种专门的史官,职务是秘书监,后来秘书监又被曹操改成中书监。魏晋时期著作郎时而被划给中书,时而被划给秘书,应当就是来自于汉末制度的影响。
问题在于,曹操与其后人进行的这些制度改革吴蜀肯定是不会承认的。曹魏设置著作郎负责修史,没理由吴蜀也要去设置著作郎,因而吴蜀建立时都沿袭了东汉前中期不设专职史官的制度,这才有了孙权找不到专职史官于是病急乱投医的案例。
很多人在猜测蜀汉有史官制度时提到最多的两个说法,一个是后主传里的“史官言景星见”,但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史官”指的是天官太史,职责就是专门看星星记录天文异象。另一个则是撰写了《三国志》的陈寿在蜀汉曾担任东观秘书郎,撰写了《蜀书》的王崇也在蜀汉朝廷担任过东观郎,东汉国史《东观汉记》又是在东观编撰的,因而东观就是修史机构,东观郎就是史官。
但事实上东观并不是什么修史机构,而是藏书机构,朝廷的各种图纸文书典籍资料都收藏在这里。东观郎的本职工作是校正图籍,而不是修史,这里不止开展过修史工作,还开展过多次校书工作,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字典《说文解字》就是在东观完成的。
之所以修史工作会在这里开展,是因为包括朝廷诏书、大臣奏章、地方图籍等修史必备的资料都放在这里。班固去世时,《汉书》还有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于是汉和帝下诏让班固的妹妹班昭前往东观,凭借藏书完成剩余部分。华歆之孙华峤担任尚书郎时负责官制,他当时正准备改写《汉纪》,于是借职务之便览遍秘籍资料,完成了编撰。
陈寿和王崇在东观工作过,翻阅了大量蜀汉的图籍资料,他们事后凭借这种优势撰写私史再正常不过。但史书又记载王崇的《蜀书》很多地方都和陈寿写得不一样,这其实就体现出了个人撰写私史的不容易以及局限性,无论陈寿还是王崇,他们都不可能把东观藏书完全背下来,而且他们修史是在蜀汉灭亡之后,此时应该已经无法再随时翻阅这些资料,只能凭个人努力来撰写史书。
许多人所提到的蜀汉重要人物没有传记这事纯属正常,因为官方文书里自然不会有个人传记资料。实际上即使是在有官方编写史书的曹魏和孙吴,创业时期的人物行事丢失也是很常见的。例如曹操的小舅子任峻是早年帮助曹操起兵的重要人物,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在官渡立下大功,封侯也很早,但在三国志里仅有三百多字的描写。史涣韩浩乐进等重要将领的记载也很少,大概是因为没有能成功从他们的后人那里打听到相应事迹。
这些还属于留下名字的,至于曹丕称帝时的碑文里那堆“振威将军涅乡亭侯臣题”“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之类的人物则连姓氏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生平事迹了。相应的,孙吴宿将宋谦,孙权的姐夫,同时还推荐了诸葛瑾的弘咨,孙策的谋主秦松陈端,孙吴的首任丞相孙邵都缺乏记载,这些都是韦曜等人“访求往事”时的漏网之鱼。
其实从陈寿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他对蜀汉不修国史的遗憾甚至是埋怨。例如在对刘禅的评价里专门提到“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就是对刘禅不派人编修国史的不满。
蜀书里又特意将杨戏放在最后一个,在其传记之后全文收录其评价蜀汉开国大臣的《季汉辅臣赞》,同时补充这些人物的相应事迹,但多数人物都只能补充籍贯字号官职,然后遗憾地写一句“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大概陈寿想象过如果刘禅能让自己编修国史,他去找杨戏本人或者这些大臣的后人“访求往事”,就不会被迫写下这些遗憾满满的字句了。
很多人表示吴懿、吴班、陈到这些重要人物居然没有传记,但实际上陈寿在蜀书十五的最后把他自己所能搜集到的关于这些人的事迹都列了出来,这其实已经是他个人能力的极限了。蜀汉但凡真的搜集过这些人的事迹,在东观工作过的陈寿也不至于拿《季汉辅臣赞》来当代餐。
像蜀汉这种后来连三公都不设置的朝廷,估计是打算等北伐有所成效后再完善制度,连对开国将领的追谥都是刘禅继位近四十年后的事。至于优先度本来就不高的编修国史,暂时放一放也不奇怪。
我见过一种声音是说吴氏兄弟属于副国级高官了,陈寿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这属实不讲道理了,这些人活跃的时候陈寿都没出生,离蜀汉灭亡还有三四十年之久,我去查了下,从现在往前数三四十年的国家副主席是这几位:


副总理是这几位:








谁能在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说出其中多数人的生平事迹?
我在镇上工作过六年,经历了三届领导班子,再之前两届知道名字,因为听老同志讲过一些关于他们的事迹,再之前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还算在镇上呆得久的,很多人关于前几位领导的事都需要找我打听,而十几年前的领导叫什么,又做过什么事,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只有杨戏这些人才知道那些蜀汉开国官员的事迹,然而当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时,他已经没机会再和杨戏等人见面了。
张嶷是蜀汉后期比较有名的一个将领,《三国志》里对他的生平记载绘声绘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实际上张嶷一生官至荡寇将军,这样的人物在姜维手底下有一堆,但他和陈寿是老乡,陈寿收集他的生平事迹比较容易,所以才在史书里出彩。《蜀书》的传主里籍贯最多的就是陈寿的出生地巴西郡,谯周传甚至把陈寿本人和谯周的来往故事都写了进去。
唯一可以确定陈寿是掌握了资料却不敢写的蜀国人物是夏侯霸。夏侯霸活跃的年代和陈寿相近,且蜀汉朝廷给出的谥号里只有夏侯霸的没有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夏侯渊的后人在西晋地位十分显赫,多人出任高官,如果把夏侯霸传写进蜀书,属于是打夏侯渊家族的脸了。
另外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点是司马炎让陈寿编撰《诸葛亮集》之后,他编出了十万字来。这其实正好说明蜀汉有相当一部分文书得到了保存,而且诸葛亮的后人也活到了西晋时期,得到官方支持的陈寿要编撰《诸葛亮集》有现成条件。但撰写私史的陈寿有条件拜访其他蜀汉遗臣吗,这就不好说了,《蜀书》里有较多巴西人,其他一些益州籍的人也有办法收集,至于外州人士在蜀汉灭亡后就被迁出了益州,陈寿要找到他们实在太不容易了。就拿和关张同传的黄忠来说,黄忠儿子早卒,陈寿想要打听黄忠的生平事迹,也就只能从官方文书里找到只言片语。
从刘备占领益州到蜀汉灭亡,一共是经历了大约五十年,这种长度的政权在历史上非常多。同样建立在蜀地的成汉等政权也没有留下多少史料,因而蜀汉资料少属于这类政权的常态。但因为后人们都把蜀汉当作和魏吴对等的政权,所以对其史料的缺失现象有诸多不满。不过要我说,蜀汉能有目前这种体量的记载,陈寿还有常璩等人功不可没,就别再怪这个怪那个了。
关于蜀汉史料被销毁这种猜想。如果说是蜀汉的文献图书被销毁,那还可以讨论一下,至于官修史书,我觉得你不能销毁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程昱评价关张为万人敌。结果战绩上二爷出场在白马坡,三爷得到长坂坡去了。
讲个笑话,如果只看三国志里的关羽本传,会发现关羽一生中只打过三场仗。一场战败被曹操擒获;一场斩颜良,但是在曹操手下打出的战绩;还有一场就是北伐,先胜后败,自己也死了
而张飞在长坂坡之前更是一仗都没打过
然而就是一战被擒的关羽,被曹操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一仗都没打过的张飞,被曹操拜为中郎将,在长坂坡能吓住曹军。所以说如果关羽张飞在之前都在划水,可能吗?
我觉得是前三国时期史料缺失严重,或者根本就没什么人记史。即使大如袁绍的势力,很多重要人物也缺乏记录。刘备这样颠沛流离的势力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事迹还是从曹魏角度发掘的
陈寿是晋臣。
开头说蜀汉不置史。
然后各种史官记载。以及惜墨如金的春秋笔法。
谁删的史料还不知道么。
不知道有没有销毁过,但是很多事情没记载是真的。
反正后主传看得我很迷糊。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张氏薨。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张氏。大赦,攻元。立子睿为太子,子瑶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
  三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看出问题了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阿斗这个皇帝,一年就做一件事。
甚至十五年夏,根据记载他啥都没做。张皇后死了就算一件事了。
蜀汉后期的将领的记载甚至远不如前期的
你说怪不怪
甚至或者可以说整本蜀书就是昭烈帝和诸葛亮的二人转,其他人围着这俩人的转补充一下时间线
隆中对这种私密性极强的对话居然都能被原文保留,高翔吴班等中后期高级将领寥寥几笔,连什么时候加官什么时候进爵什么时候去世都没说,夏侯霸更是入蜀后查无此人,却参加了著名的洮西之战
这已经不是有没有史官有没有注记官的问题了,而是中上层核心人员简历缺失的问题了
刘备把张飞借给周瑜,协助周瑜打南郡这事,蜀志没记录,还是吴录里才发现的......
这就好比如有个朝鲜将军,朝鲜人就知道他名气很大很牛逼,但具体牛逼在哪里,说不出来,一问三不知,只能以教科书的说法为准。翻了一下,哦,记载他牛逼的事迹要跑到中国这边的史料上才能发现,朝鲜本土没记载的
不是销毁
就连政权最稳定的曹魏
都出现过有人的事迹无法考证的情况
例如乐进
汉国史料有没有被大规模、有预谋、成系统地销毁,这个我不能打包票。但陈寿的《三国志》有没有大量删改、抛弃本国史料呢?答案非常明显。
《蜀志》漏了哪些人物传记,看数据就知道:
吴懿,外戚大将,取得阳谿大捷,官至车骑将军雍州刺史汉中督济阳侯。
陈到,名亚赵云,长戍永安为李严之副,官至征西将军永安督。《三国志》中仅有只言片语。
廖化,关羽旧部,忍辱归国,一战斩王赟、游奕,作到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孙夫人,孙权之妹,刘备明媒正娶的第一任夫人。
夏侯霸,汉国外戚重将,羊祜的岳父,受拜车骑将军,与姜维一同北伐。在魏蜀两志中都被华丽忽略。
这些是第一档中被漏掉的人物,同档里还有交州刺史赖恭、荆州刺史刘琦 ,全都是既没有列传的待遇,也极其缺乏记载。而《蜀志》存传人物里,与上述人物同一档的有庞统、魏延、甘夫人、费祎、张翼。
第二档
冯习,猇亭之战的前部大督,担当的是张飞本该担任的位置,前期压制陆逊。
句扶,与王平并列的季汉名将,被称为“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
庞羲,刘璋大将,负责抵御张鲁,后来归降刘备。
黄皓,刘禅的手套,《奸佞传》的默认首席。
阎宇,最后的庲降都督,官至右大将军,下场成谜。
马岱,凉州兵团的继承者,通往雍凉的钥匙,曾出师北伐,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第二档被漏掉的还有上官胜(太尉)、吴班、袁綝。《蜀志》存传人物里,可对比的是李恢、王平、董厥、麋竺、马忠。
第三档
苏飞,黄祖大将,很可能参与了关羽时代的荆州水军建设。
辅匡, 随刘备入蜀地援刘璋,猇亭之战的生还者,官至右将军中乡侯。
陈式, 参与汉中、猇亭两次大战,北伐时攻克武都、阴平二郡。
柳隐,姜维麾下智勇双全之大将,灭汉之战时任黄金督,稳守不失。其事迹仅为《华阳国志》收录。
吴兰,刘备帐下大将,汉中之战中不幸战败被害。
张表,张松之子,第五任庲降都督,有威仪风观,后接替姜维担任后将军。
这一档里被漏掉的还有殷观、高详/翔、邓方、张南、费观、孟获、黄柱、关平(越来越多- -+)等人。《蜀志》存传人物里,可对比的是秦宓、简雍、孙乾、董和、许靖这些。
第四档
樊伷,武陵太守,以现有资料来看是有忠心而乏韬略,故而返正不成。但真相谁知道呢……
镡承,作到少府、卫尉,是汉国九卿高官中得以留名的少数人物。
刘敏,蒋琬的表弟,骆谷之战功臣之一,以功封云亭侯。
胡潜,魏郡人,礼学家,受到刘备重视。与许慈有斗破苍穹的矫情。
姚伷,真诚笃粹,擅拔贤能,为诸葛亮器重,作到尚书仆射,不幸早亡。
王嗣,边地名臣,能绥集羌胡,广布恩信,积极支援了姜维的北伐,后来丧生战阵。
雷绪,袁术旧部,赤壁之战后率部曲数万投奔刘备,受任偏将军(不知雷铜与他的关系)。
这一档里被漏掉的还有傅肜(傅佥)、史郃、傅群、裴俊、孟琰(虎骑监)、夏侯博、胡济、沙摩柯、刘磐[1]等等。《蜀志》存传人物里,可对比的是来敏、向朗、吕乂、陈震、孟光这些。
第五档
樊建,汉末高官,对当时乱象无力匡纠,仅能洁身自励,官至尚书令。
刘豹,阳泉侯,与向举、张裔等人一同劝刘备称帝,推测应为汉室宗亲。
习珍,荆州汉军零陵北部都尉,关羽死后仍坚持抗战,宁死不屈。其事迹仅为《襄阳耆旧记》所录。
雍闿,蜀志叛将传中应该列席。
高定,越嶲夷王,蜀志戎夷传首席,其影响力在南中较为深远。
金旋,三辅名门出身,武陵太守,归降刘备(另一说被刘备击败身亡)。
这一档里被漏掉的是向举、王伉、上官雝(中典军)、李密、梁绪(梁虔)、吴砀、爨习等。《蜀志》存传人物里,可对比的是费诗、杜微、廖立、尹默、向宠这些。
写到这里,深觉遗漏尚多,不光是陈寿不方便写的刘循(刘璋长子)、王林(打过司马昭)、刘宁(猇亭败将,降吴)、杜路(同刘宁)等人,以及写了跟没写区别不大的刘永、刘理、卓膺、刘璿、郭攸之等人,还有更多为光复汉室而倒下,却没给我们留下任何痕迹的人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后出师表》
(上阙一人)司徒臣(姓名阙)、安汉将军(下阙,又阙五人)、侍中臣(阙)、立侍中(下阙)、尚书(下阙、又阙四人)、五官中郎将臣(姓名阙)、太中大夫臣(姓名阙)、中散大夫臣(姓名阙)、博士臣许慈、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阙)、信议郎臣(阙)光、议郎臣(姓名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镇东将军臣刘琰、平西将军臣刘(阙)、平北将军臣刘(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二字)、将军臣(姓名阙,第二横并阙,第三横阙十八人,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十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第四横阙十二人,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姓名阙,又阙一字)、将军臣孙(阙,又阙一字)、将军臣(阙)仁、时太守南阳李严、正方丞宋远、文竒,武阳令阴化……。)(隶续卷十六黄龙甘露碑 惟建安廿六年(阙十字)赤水(水字)甘露(阙)于县中(后阙)碑阴:(上阙六人)侍中臣(阙)、立侍中(下阙)、尚书(下阙,又阙二字)、光禄大夫臣(姓名阙,又阙二人)、中散大夫臣刘(阙)、博士臣许慈、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姓名阙)、议郎臣孟光、议郎臣(姓名阙,下阙人,又阙二人)、益州前部(阙二字)臣费诗、益州左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右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阙)部司马臣(姓名阙)、益州部蜀郡从事史臣(姓名阙)、益州部(阙二字)从事史(下阙)、益州部(阙二字)从事史(阙)义校尉臣(姓名阙)、益州部巴西从事史(阙)信校尉臣李(阙)、益州部梓潼从事史忠节中郎将臣(姓名阙)、益州部牂柯从事史臣(姓名阙)、益州部永昌从事史(阙字)校尉臣(姓阙)、益州部(阙)山从(下阙,又阙五字)、从事史臣(姓名阙,阙六字)、业校尉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阙二字)、中郎将臣刘(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张(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刘(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又阙二字)、中郎将臣(姓名阙、下阙))——黄龙甘露碑
我写得不好,但我想大家心中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了。
相关文章:
为什么蜀汉阵营里的“官二代”们普遍比不上曹魏集团?2743 赞同 · 469 评论回答
蜀汉将领阎宇去哪了?108 赞同 · 1 评论回答
区区杀父之仇,值得让庞会冒着背负千古骂名的风险灭关羽满门吗?24 赞同 · 1 评论回答
参考^荆州牧刘表从子。初与南阳人黄忠共守长沙攸县。
阎宇。
就是那个据说攀附黄皓跟姜维争大将军的人,这么重要的人物,历史记载寥寥数笔,当过庲降都督,然后当永安都督,蜀灭的时候带着五千到一万的永安精锐驰援成都,然后刘禅投降,然后这波人包括阎宇自己,就凭空消失了。。。
好歹也是独领一军的人物,镇守蜀汉东大门的大将,甚至政治上都能跟姜维斗一斗的水平,临灭还领有一支精锐,蜀汉军届二号人物,竟然连个传都没,事迹都得靠其他人传记脑补,你说史料没大规模销毁,可能吗?
哦对了,阎宇跟黄皓的关系,可能跟大部分受三国演义影响的观众心目中狼狈为奸的关系不一样。罗宪,就是那个蜀灭了后还打了吴国脸的永安镇守将军,就是阎宇提拔的,罗宪被黄皓贬到巴东当太守,那会阎宇去永安当都督,惜才,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领军当副手。蜀亡时候阎宇领着精锐回去救援,罗宪靠着一堆剩下了的人还能挡住吴军,不知道该说什么。
说回阎宇,作为蜀灭时,蜀国军界的实权派,领有一支精锐的将领,如果降魏,那么归魏后一定大书特书,起码要给个虚职高级将领,但很可惜,没有记录。那么是否有可能是死于姜维之乱?也不太有可能,阎宇没有记载已经到了成都,而大概率是还在路上刘禅就投降了,基本没机会参与到姜维那档子事里。
然后一堆人凭空就放下武器回家种地了?真是个迷啊
显按照三国志记载,关羽这辈子就打过三场仗,还都输了,郭嘉程昱非说他万人敌,一看曹军高层就是薯粉
张飞更搞笑,他在长坂坡之前都没打过仗,但是他在长坂坡一声吼就能吓退虎豹骑,看来虎豹骑也是薯粉
赤壁后周瑜特地用2000士兵向刘备借用了一下张飞帮他打曹仁,这两没有任何战绩的小透明不知道为啥个个这么看重,特么连孙吴都是薯粉
蜀汉的史料是绝对不敢深挖的,属于是要掘世家大族的根
关羽在荆州教农民读书识字
刘备在四川搞最早的府兵制(或者土改)
诸葛亮用蜀锦和直钱打贸易战
蜀国是三个国家当中最穷兵黩武的,连年北伐,动员率最高,连南边刀耕火种的少民都被拉起来编了特种部队。
在这个前提下蜀国的叛乱是三国中最少的,百姓生活条件是最好的
南边的少民全部被拉去前线,他们不仅不恨诸葛亮,反而记了他一千多年阿公阿祖
蜀地的官员清廉到可怕,甚至刘禅过得都是苦日子,要不是为了“皇家礼仪”,刘禅估计和平头百姓没区别,所以乐不思蜀既有大智若愚的成分在里面,也有几分真心话
这种生产关系超过同时代,领导人精神层次也超过同时代的国家,你让后世怎么敢详细记述?
三国志里说蜀国没史官。
但是也写了有次刘禅出城迎接归来将士,史官跟着去了。
嗯。。
司马炎在建国时候立的大方针就是捧诸葛亮。道理吗很简单,不吹诸葛亮难道吹自己爷爷吗?看看贾家那时候都嘚瑟成啥样了。属国的史料缺失,恰好给了吹诸葛亮的机会。还专门让蜀国旧人写三国志。
最大的可能就是蜀国很多史料需要更改,没办的得这么说。
根据三国志来看
刘备、关羽、张飞加一起打的胜仗都不知道过没过10场
就这曹操怎么看出来的他是英雄
早期关羽和张飞更是0战绩
曹操那么爱关羽爱的是什么?爱的是胡子吗?
张飞长坂坡还能吓住曹操?克苏鲁张飞把曹操全部军队吼掉san了?
2023年12月1日更新:
客观上,我们要感谢陈寿的春秋笔法,蜀汉并不是最终统一天下的王朝,必然会有很多“不和谐”,“不利于”西晋统治的言论与文字留下,如果没有陈寿的春秋笔法,那么记录这段历史的就完全是曹魏或东吴的视角了。
幸好,陈寿是蜀汉的人,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和谐版”的蜀汉历史。
——————————————————
吴懿,吴班,高翔,胡济,陈到,辅匡,邓方,费观,夏侯霸这些人的地位都不低了,居然连个传记都没有。
强如万人敌的关张,战绩也就寥寥几笔。
反观魏国五子,随便上山剿匪大扫除都要记得清清楚楚。


不是销毁了,而是佚失了。史料残缺,除非能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是被销毁了,不然缺是常态。
至于陈寿,他是不能写,但不代表他会去销毁史料。陈寿不能写是因为他本身蜀汉官员,蜀汉投降后出仕晋朝,晋朝以曹魏为正统。在这个背景下,陈寿少写蜀汉的东西很正常。
同时陈寿写好的史书《三国志》可比那些史料容易流传,于是一代代流传中,史书《三国志》流传下来了,史料就丢了。
这种佚失不是啥奇怪的事情。如果不理解区别的话,说一个非常近的东西就好理解了。
这东西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大考古发现”的清宫档案,就是清朝政府放在宫里的机密档案。这东西在清朝灭亡后,当时的人就觉得没啥用了,然后民国教育部就把这些档案装麻袋拿去卖了废纸。打包出来是8000麻袋,卖了4000大洋。
有个叫罗振玉的人觉得这东西毁了太可惜了,于是自己出钱全买了回来。这东西在兵荒马乱中不好保管,于是就全堆在了故宫午门的城楼上,然后搬运中的遗失、虫啃鼠咬、漏雨浸泡、还被人偷过,就有一部分没了。建国后才进一步整理,现在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如果没有这个叫罗振玉的人,清朝的史料就大部分没了。民国教育部这么干是因为“清朝太伟光正了,民国要销毁史料”?怎么可能,真实原因是民国教育部发不出工资了,卖废纸换钱发工资。
史料残缺,除非有明确的证据是销毁了,不然少点什么其实很正常。
蜀汉相较于魏、吴两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未编纂国史。易言之,历史人物的事迹并未经过提炼,而是以奏章、诏令等形式保存。
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原始档案自然是无价之宝,远较经过加工,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国史可靠。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所形成的浩如烟海的文档,其保存、传抄的难度绝非一部国史所能比拟,一旦灭失,就是永恒的缺憾。
众所周知,司马氏对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极感兴趣,于是乎陈寿受命编纂《诸葛氏集》,就能轻松掌握十余万字的原始档案。由此可见,蜀汉的官方档案库的确落入了司马氏的掌握。又可知,陈寿写作《蜀书》却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至于重要人物“行事多遗”。刨除陈寿瞪眼说瞎话的可能,充分说明他未能见到除诸葛亮之外的蜀汉人物档案,至少所见极为有限,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于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填补天坑。
那么,大量的蜀汉档案何去何从?
可能一,遭到有组织的销毁。
蜀汉与曹魏交战半个多世纪,与割据一方的东吴不同,这两家争的是正统,不可调和,势不两立。胜利者毁灭敌国的集体记忆本不稀奇,秦国烧六国史书便是典型。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诸葛亮档案完整留存,其余则灰飞烟灭。
至于东吴,一则是公认的草头天子,没有正统之争,捎带其亡国时已是晋朝天下,往事云烟,也缺乏报复动力,自然可以放上一马。
可能二,自然亡佚。
如前所述,原始档案规模大,保存难,遭逢亡国之变,很容易散失。不巧,蜀汉覆灭后又来了场钟会之乱,纵火城中,大战皇宫,魏军钞掠,死伤狼藉,更有魏将有世仇者如庞会趁机报复。保存典籍档案的东观恰在皇宫战场,倘若付之一炬,亦在数中。诸葛亮相关材料或许得到刻意保护,其余就阿弥陀佛了。
末了一说,除去官方档案,家传亦盛行于汉末三国。《云别传》很可能便是此类产物。讨论赵云事迹,有无别传可谓相去天渊。
蜀地治史本就独步天下,赵云有家传,关羽、张飞等显赫家门自然更有。然而,历经成都之乱,关氏被灭门,家传大抵灰飞烟灭,其余蜀汉官宦子弟多被流徙中原,性命尚且不保,遑论锦上添花的家族史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贼不两立”也便决定了蜀汉历史记忆的必然暗淡。
给大家说个笑话,武圣关羽在个人传记只打过两场仗,其中一次还是帮曹操打的。
p.s.
赞的人多,那就再讲两个冷知识
一个是三国都独立修订过自己的国史。分别是魏国王沈阮籍撰写的《魏书》,吴国韦曜(或为昭)薛莹撰写的《吴书》,以及蜀汉王崇撰写的《蜀书》(写于蜀亡后,实际上国亡置史才比较正常)。《三国志》不能完全算是陈寿自己写的,他的主要工作是删改合并各国史料并添加对传主的评价。
另一个是“志”的地位远不如“书”。古代的正史是一种权威的经书,非常受统治者的重视,比如刘备死前要求阿斗读的书中就有《汉书》。这一类的经书往往都写作“书”或“经”,比如《山海经》《尚书》《汉书》《宋书》《晋书》等等。而“志”是什么鬼呢?它和“记”其实是一个档次的,意思是我去哪个马戏团看到个新鲜玩意,随笔记录了一下登个三流杂志,你拉屎的时候要是觉得闷可以翻翻玩玩,没带手纸的话还可以撕两页擦屁股。和《三国志》同样标为“志”“记”的书籍,都是《博物志》《搜神记》《述异志》《聊斋志异》这样一听就难登大雅之堂的货色。有一个例外是《史记》,司马迁当初写完这个书的时候非常满意,自诩为《太史公书》。但由于书中充满了政敏问题,被汉朝政府删除了不少东西,被贬低成了《史记》。
所以当陈寿写的史书叫《三国志》开始,就已经遭到了政治干涉。司马家表面上继承魏祚,尊魏而贬吴蜀。但他们实际连魏国也看不起。晋朝政府认为自己真正继承的是东汉的天命(以前我有论述,回头找找),而魏蜀吴三国都不能算正统王朝,所以贬他们的史书为“志”,并监管陈寿删改三国史料内容。至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这种常见写法也是错的,既然是三国志,书册自然也要记作魏志,所谓的三国志魏书只是一种讹误,真正的《魏书》只有魏国王沈的版本。
冷知识讲完,现在问题来了,陈寿在合编删改三国志时,有没有像参考《魏书》《吴书》一样,把《蜀书》参考进去呢?答案是没有。
《华阳国志》:(王崇)着《蜀书》,及诗赋之属数十篇。其书与陈寿颇不同。
王崇的《蜀书》有几十篇,陈寿的《蜀志》只有十几篇,内容还不一样,这完完全全就是两本书。所谓的蜀汉史料匮乏就是这么回事,和对《吴书》《魏书》的参考不同,陈寿并没怎么采用蜀汉史料的内容,完全是现写现编。
更为诡异的是,刘宋裴松之在补录《三国志》时,引用了大量当时尚存的《魏书》和《吴书》的内容,很好地补齐了《三国志》的缺漏。但唯独缺乏《蜀书》的补注。以下是三国志裴引中唯一一条对《蜀书》的引用。
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这个《蜀书》就是王崇写的,因为陈寿《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这句话(但也有这个意思,故被裴松之批判)。可见陈寿确实没有按《蜀书》和其引用的史料编写蜀汉历史。由于《蜀志》的编写缺乏最直接的官方材料,内容不多也是难免的。
简而言之,陈寿写史时并没有参考《蜀书》,且《蜀书》快速失传,以至于裴松之都无法引用,而《魏书》《吴书》都没有以上这两种遭遇。综合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难得出《蜀书》被晋朝毁禁的结论。晋初以宽仁自诩,使得《魏书》《吴书》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却唯独对《蜀书》进行这样的处理,其原因恐怕也将和《蜀书》本身一样成为永远的历史谜团。
换言之,三国英雄们留给我们的所有记载,都是经过晋室的重重审核滤镜后的无害化产物,而蜀志甚至连审核都没用,直接让陈寿原地起草新书。像《史记》《汉书》那样可以尽情记载对手优点的史风一去不复返,以至于我每次打开《三国志》时,都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
p.s.
可能有人会认为裴松之所说的蜀书就是三国志蜀志。但实际上他把志和书分的很清楚,我随便找一段看看。
臣松之案:魏书载刘备与孙权语,与蜀志述诸葛亮与权语正同。刘备未破魏军之前,尚未与孙权相见,不得有此说。故知蜀志为是。
你看这里裴松之就点明诸葛孙权对话的内容是蜀志,而之前“”载刘备与孙权语”出自王沈的魏书(王沈的《魏书》认为,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亲自去江东和孙权结为赤壁盟军的,此观点被裴松之以陈寿《蜀志》驳斥。)。
p.s.
顺便一提,陈寿的诸葛亮集有十万字,而《蜀志》一共才四万。
陈寿《上诸葛氏集表》:
《诸葛氏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第七 综核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远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以上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你都能弄到十万字的诸葛亮文书,会弄不到更多字数的蜀汉史料?你的本职到底是东观郎还是诸葛亮秘书?
按理说,陈寿出生于233年,他18岁时,即250年,夏侯霸刚投蜀汉,他应该比较清楚,为什么他根本没记几句关于夏侯霸的事?连什么时候死的,谥号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说夏侯霸是魏人的原因,有忌讳,那么骠骑将军胡济为什么连个传都没有,资料在原书几乎没有多少,这又是为什么?
总感觉匪夷所思
肯定有
最简单的例子,从高平陵到当街弑君,蜀书里基本没这个体现,夏侯霸来投也只提他个人的事。
可汉室怎么可能不对曹魏遭报应报以热烈的嘲讽?
(╯‵□′)╯︵┻━┻
全他妈怪陈寿!
这个话题,其实说是阴谋论也没错,说不是阴谋论也对。
事由根本是陈寿丫的老小子自己惹出来的。
他尼玛是根本不管后人撞穿墙抓破头啊你造吗。
能穿越回去我特么得把陈寿五花大绑,老虎凳子辣椒水严刑拷打,把肚子里的货全吐出来你造吗。
一切都源于《三国志.蜀书》里的一句话。
《后主传》:“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普通话:国家不置史官,好多事儿没人记呀。诸葛亮政务处理得好,可像这种事儿也不周全口牙。
这是陈寿老小子自己说的。
事实是怎样呢?他特么自己翻供啊!就尼玛在同一篇后主传里啊!
《后主传》:“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个人是谁!这个史官尼玛是谁!别特么告诉我此人姓史名官啊!
最可气的是不止一次你造吗!
要是就这一次,后人都可以当丫是笔误你造吗!
《先主传》:“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费祎传》:“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陈寿,孙贼,你丫够了。
不是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吗?!这又是景星见、黄气见、无宰相位的,都啥啊??
更可气的是,裴松之也来凑热闹。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建兴九年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灾异靡书,这上千只傻鸟堕水的事儿是谁记下来的?!
好吧,牢骚完了,正经点。
针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两个说法。
一派认为蜀无史官,另一派则认为蜀有史官。蜀有史官派里,对此事的解释也有差异。
无史官派的观点,从李彪开始。
《北史.魏书.李彪列传》: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到后世的史家,也有许多人坚信蜀无史官,并且旁征博引,应对陈寿的言论。
他们从各方面分析季汉不置史官的原因,但在旁人看来,总会有牵强的地方。
至少到今天,无史官派势微,认为蜀有史官,似乎已成通论。
那么陈寿提及的国不置史,却频繁出现的异相与景耀元年的史官,是怎么回事儿?
蜀有史官派里,对这些的解释,历来有这么几个比较主流的说法。
1、陈寿小心眼说。
2、季汉史官乃历官说。
3、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
陈寿小心眼说是从刘知几开始的,刘知几也应该是质疑陈寿的第一人。
对于考证季汉史官问题,有开辟性的作用。
只是陈寿作为当事人,他的言论比较有权威性,所以刘知几当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刘知几在《史通.曲笔》里写了这么一段:“案黄气见于姊归,群 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刘知几认为,如果没有史官,前边那些事儿就根本不可能记下来,陈寿也没法知道。
陈寿这是因为他爸比当年受了刑罚,所以怀恨在心,恶意毁谤人身攻击诸葛亮。
可是这说法其实也很阴谋论啊不是么……
刘知几的结论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陈寿对诸葛亮有怨恨。
而且是个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的小人,所以才会干出如此令人发指的坏事儿。
通过蜀书的描述,怎么也看不出来陈寿有这么大怨气。
更别提他的史评和传记经常说一套写一套。
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后他怎么写的?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借司马懿的嘴,绕着弯夸诸葛亮。陈寿嘴巴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老实的嘛。
真的看不出来有多大怨气,所以故意诋毁诸葛亮的说法很难成立。
第二点就是季汉史官实乃历官的说法,在当今算比较主流的观点。
这批学者以刘咸炘、金毓黼和卢弼为主。
刘咸炘的证词:“郝懿行笔记又举《华阳国志》《后主志》称,大长秋南阳许慈普记载籍典章旧文,又举西州《后贤志》王化弟崇蜀时东观郎,陈寿秘书郎,不知此皆不足驳陈氏也。陈氏所言无官者,乃记注之史。黄气群鸟不必史官所言,盖蜀本多术数之学;至奏景星见者,乃占天之史官;许慈王崇卻正则掌书之官,皆非记注之史。知几所谓典校无阙,乃掌书之谓,而属辞有所则臆度之词。东观乃真记注之职,然沿旧制而有此官,未必有其地行其职,不然则承祚躬为秘书郎,岂善忘至此!即诬诸葛,又何如是之拙乎?”
刘咸炘的观点,简单总结如下。
1、异相是历官记录的,乃占天之史。
2、陈寿说的无史,指的是没有记注之史。王崇这批人,都是掌书官,不是记注官。
3、季汉延两汉旧制,所以才有东观的职位,但未必能行使其职责。
4、陈寿自己就是秘书郎,怎么可能善忘成这样?想污蔑诸葛亮,又怎么会用这么笨的办法?
5、所以三国志里的史官不是记注官,陈寿是在哀叹没有后者。
就是说,他不反对东观郎是史官,但他认为在季汉,东观郎其实是个虚职。
这也是一个没有证据的预设前提。
我们来看看金毓黼和卢弼的补充吧。
金毓黼的证词:“兹考《华阳国志》、《后贤志》,王崇于蜀为东观郎,入晋后著《蜀书》,颇与陈寿不同。今陈书不见崇名,知几所见《蜀志》,若非崇之《蜀书》即《华阳国志》也。《三国·蜀志·后主传》景曜元年,亦有‘史官言,景星见’之语。此所谓‘史官’乃太史令之异称,实历官也。或据此以为蜀有史官之明证,殊为失考。”
简单说,金毓黼先生也认为,三国志里出现的史官是历官。
他的论据是,史官一词,乃是太史令的异称。
如果因为这一点,就坚信蜀有史官,则过于武断了。
不过他也认同,王崇曾任东观郎,这似乎和金先生的结论有些矛盾。
只是对这个东观郎的作用,金先生应该也认为是个虚职。
最后来看一下卢弼的话。
他说:“弼按季汉辅臣赞所颂述皆当时可传之人,承祚自注云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评语所谓注记无官,行事多遗者,此也。刘说为允。”
卢弼的意思就是顶刘咸炘,给刘咸炘点了个赞。
那么季汉的东观郎真的是虚职么?三国志里的史官又真的是历官么?
《后汉书.百官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你乍一看,似乎太史令确实只管星象历法,景星见之语,当出自任此职者。
但事实上两汉的太史令,一大职责就是要负责做记录,将一切灾异祥瑞进呈报告。
古代记录天相,不是为了找外星人,是为了对应现实生活,推演世事,或者引导舆论。
陈寿所说,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现象,恰恰只在没有史官的时候才能发生。
换言之,太史令确实管历法,但他不是专职历官。太史令也不是唯一的史官,但是史官之长。
太史令成为专职历官,要到魏晋后期,增添了著作郎这个职位,此后太史令才渐渐专管天文。
刘、金几位先生,把魏晋后的太史令与两汉的太史令一概而论了。
那东观郎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通典·职官》:“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属太常。以其掌图书秘书,故曰秘书。后省。”
东观是雒阳城南宫中的一座高楼,专门囤各种记录与书籍,类似于皇室的图书馆。
从汉明帝令班固于东观修史开始,这里慢慢变成了修史和藏书的固定场所。
后来相应而生了特定的职位,所谓秘书监,以及其属官秘书郎。
因为要在东观修史,所以各种资料典籍都要存放在东观。
存放在东观后,为了便于查阅,又要有人专门负责整理这些慢慢增多的文档。
于是就有了东观郎,因为就近查阅资料,修撰古籍,变成了专门修史做记录的秘书官。
几位先生认为季汉东观郎为虚职的说法,靠不住,只是他们的假设。
这种假设不能证明其真,也不能证明其伪,只是几种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该认为确凿无误。
很多人以此为论据,就诞生了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
我手头找不到现成的论文可以引用,大概简略叙述下他们的观点。
1、所谓注记无官,特指刘备与诸葛亮时期,因为战乱多事,无暇顾及。
2、蜀汉内部派系斗争导致记注官无法发挥作用。
3、国不置史不等于没史官,他们可能是光吃饭没干活。
4、裴松之搜罗那么多资料,都没有新鲜热乎的蜀汉史官注记,可见他们确实没干活。
5、蜀汉的资料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导致过于混乱,乃至遗失。
看一下陈寿的履历吧……
《华阳国志.陈寿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
他给姜维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
陈寿,孙贼,丫自己就是注记官。
我们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汉注记官名单有四个人:郤正、许慈、王崇、陈寿。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所谓注记无官云云,决不可信。那这注记官是不是真的不干活呢?
‘史官乃历官说’与‘季汉史官制度残缺说’都认定了一条。
要么是没有注记官,要么是注记官没好好干活儿。
这其实也都是没有证据的预设前提……
事实到底是怎样?
提前声明一个事儿,东观郎也好,太史令也罢,这都是内朝官。
季汉延两汉正统,官制照旧,诸葛亮作为丞相,他是外廷之长,管不着内朝官。
因为怕被非议,被蜀中的反对派揪小辫子,诸葛亮对于人臣本分一直都守的很严。
那些说他跋扈的论调不要信,都是毫无根据的揣测。
为了维护蜀中势力平衡,自己荆州派的马仔都得被迫牺牲掉,有这样跋扈的吗?
所以说,是否真的注记无官,也怪不着诸葛亮。
陈寿说他犹有未周,到底什么用意,咱们先不提,请容我列一个书单。
王崇《蜀书》、谯周《蜀本纪》、常璩《华阳国志》、陈术《益部耆旧杂记》、佚名《云别传》。
如果真的注记无官,或者注记官光吃饭不干活,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蹦出来的?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有曹魏和东吴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借用。
他修《蜀书》时,不可能无中生有。
在《三国志》,哪怕是《蜀书》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类似现场记录一样的对白。
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原始文档,陈寿是编不出来的。
有人认为陈寿凭借的是当事人的回忆。
以他所处的世代,经历过季汉初期的人基本都死绝了。
他上那里采访当事人去?
刘禅在景耀年间,开始相继给以往功臣追评谥号。
“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冬十月,大赦。”
这说明季汉对早期事业的总结性工作已经展开,这种工作离不开东观秘书郎陈寿这种注记官。
没有注记官帮助整理资料、档案,针对政治环境做出建议,追谥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景耀年间的追谥活动,其实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季汉的注记官们是必须得干活的。
他们在当时必须得整理大批量的早期档案。
《华阳国志.陈寿传》:“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小常同学偷偷阴了陈老前辈一把,这三国史必然是包括了季汉史的原始文档。
所谓鸠合,就是乱七八糟的大量聚集。王崇、谯周、常璩等人看到的东西,陈寿没道理看不见。
而且以陈寿当时的条件,他能接触到的材料只会更多。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结合其书中的其他记载,这句谎言是如此刻意。
陈寿在睁着眼说瞎话,而且故意又留下了线索,告诉你他在撒谎。
如果以季汉史官制度残缺,或者文档管理不善做结,无疑是很稳妥的说法。
但这两种结论也并不是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
史官制度不完善不等于没有史官,有史官但是连年征战也不等于史官就不干活。
说真的,与曹魏、东吴比起来,季汉的政治环境相对而言要稳定多了,没道理史官无法展开工作。
相较之下,季汉史料遭销毁,未尝不是一种说法。
为什么历代的专业学者不采用这种说法呢?
一来是因为与销毁说相比,其他结论所需要的推测相对少。
二来支持销毁说所需要的很多推论其本身根本就无法进行。
三来销毁说涉及的政治问题要更加复杂,会更容易脱离史料。
因此这不符合专业学者治学的原则,所以销毁说只能停留在阴谋论的层面,无法堂而皇之的考据。
不过销毁说未尝不能作为一种思路来研究。
而且如果我们假设其为真,许多诡秘难测的事情就都说得通了。
从人文的角度讲,这其实也是一种期盼,渴望有更多的史料以待发掘。
更深层次的推测,请参考姬喵喵的答案。
这家伙脑洞太大,我这是在用肉体帮他堵洞啊。
反对
@lvjjing
无端脑补抹黑的答案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晋书·王浚传》


巴郡生男多不养很明显是在和吴敌对后出现的事,除了蜀汉灭亡时罗宪抵抗吴国,蜀汉灭亡前基本上和吴国和睦,那么大概率出在晋统治蜀时期,同样一则材料,主要的原因视而不见,却非要脑补无中生有的事情。


那么魏吴就没有相关记录吗?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三国志杨阜传》
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愁扰则不营业,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乐生,故口腹急,则姧心动而携叛多也。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天则生之,而父母杀之,旣惧干逆和气,感动阴阳。——《三国志骆统传》
魏吴的记载视而不见,蜀汉的正经的"民有菜色"记载不用,偏偏用虚构的脑补,可以说是为黑而黑了
关羽张飞,莫名其妙的出场即万人敌名号,三国志中曹操第一次见到关羽莫名其妙就喜欢的不得了?张飞第一次出场就可以在长坂坡震慑曹军诸将?在荆州二爷啥都没做,先是镇守在江陵的曹仁撤退需要豫州的汝南太守李通去接应?襄阳守将乐进和当阳守将满宠莫名其妙的啥动静都没有?后来独领一方,坐镇襄阳的曹军老资历乐进就莫名其妙的就调到合肥给降将张辽当了副手。再后来让曹家能力极强的进攻狂魔,荆襄方面的一把手曹仁退守樊城?满宠治所在汝南,无缘无故的跑到樊城帮曹仁守城?
以前我也觉得《三国志》蜀汉史料少,直到我看了一些别的朝代史料才发现,在南北朝之前,蜀汉史料真的已经算覆盖面很详细的了,两汉那才真叫一个惜墨如金。
根据《两汉太守刺史表》的考证,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25-57),有记载的荆州刺史只有费遂、范式两人,而且这两人当中还只有范式是有传的,而费遂仅仅是在注《东观记》里面提到了一下名字。汉明帝刘庄在位18年(58-75),只有郭贺一人,他还是在汉光武帝建武末年就开始任职的。
更神奇的还有《赵憙传》的一段记载:
时,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即征憙,引见,赐鞍马,待诏公车。时,江南未宾,道路不通,以憙守简阳侯相。憙不肯受兵,单车驰之简阳。吏民不欲内憙,憙乃告譬,呼城中大人,示以国家威信,其帅即开门面缚自归,由是诸营壁悉降。荆州牧奏憙才任理剧,诏以为平林侯相。攻击群贼,安集已降者,县邑平定。
如果这段史料记载完全准确的话,邓奉反汉发生在刘秀还在打天下的时候,换句话说,刘秀手下有一个打天下期间任命的开国荆州牧(西汉后期就已经将刺史改称州牧,东汉初年改回了刺史),竟然连个名字都没有,唯一一次被提到还是因为推荐了赵憙。
当然,有些人认为这个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荆州牧可能是刺史之误,有可能就是费遂,毕竟费遂据记载在更始年间就担任荆州刺史了。另有史料称费遂还当过扬州刺史,无疑当时是个极重要的人物,但也基本就只有个名字,生平事迹极少。
当然,范晔《后汉书》直到南朝宋的时候才写出来,可能此时史料的确已经散失了不少,使得东汉多少吃点亏。
以这个标准比较看来,蜀汉的史料记载(以及至少是在晋朝、南北朝时候保存下来的记载)那算是相当丰富的了,光是刘备时期任命的各郡太守就基本都能找得到名字,很多郡甚至能有三四个,很多生平最高职位太守的人物都能入传,这在曹魏是州牧都不见得有的待遇。
所以,蜀汉传记普遍篇幅短,最有可能就是史书体例的问题,毕竟蜀国小,就不能太详细了,不然就喧宾夺主了。就像杨文理等人提到的那样,司马炎对诸葛亮很感兴趣,陈寿就突然能变出一大堆资料来附在传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21 11:12:16  更:2024-04-21 11:38:2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