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如何评价乾隆皇帝?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如何评价乾隆皇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评价乾隆皇帝?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明朝
国际
东城区
海权
如何评价乾隆皇帝?
下面某个人又来吹捧乾隆了,然后评论区典中典又出现不少人开始吹捧满清,然后贬低以前的漢人王朝。
然而,问题是天方教真正开始大规模在西北各地传播,恰恰就是在清朝才出现的事情。核心原因就是清朝对于各地的殖民压迫,导致越来越多百姓由于贫困和逃避现实的因素,倾向于投靠各种宗教和会党势力来抱团取暖。白莲教、天理教、还有一堆其他的诸如混元教之类的宗教会道门,都是在满清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信仰人数也急剧上升的。
明朝出名的就一个唐赛儿,而且规模也没多大,很快就被压下去了。后面那些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他们的口号更多的是倾向于阶级,而非宗教。但是到了清朝,各种大规模起义都有宗教的深入参与。川楚白莲教大起义,还有西北的那个,还有拜上帝教等等。
流云纵横吹捧乾隆当年在西北做的事情,他解释一下为啥后面同治年间又闹了一个更大的呢?不是说乾隆不心慈手软吗?结果不但连甘肃乱了,连陕西这样的地方都有14%左右的人口成为了天方徒了。好家伙,怎么越镇压越多了是吧?
而且乾隆可没有说对天方教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反感,相反他还很欣赏的。还给定州清真寺御书“开天古教。此外,清代庆亲王奕劻给牛街礼拜寺亲书的“清真古教”。康熙也曾御书“穆民同乐”给大同清真大寺。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知道有多少人察觉到了,那就是尽管都明白螨夷清吹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图谋且成体系的美化抬高洗白满清,但对于如何美化抬高洗白满清皇帝,塑造大众认知和记忆,它们真正做到了“一帝一档”和“精准策划”,而其中黄台吉、麻子、庸政、陈弘历是最成功的。
黄台吉:开明宽厚的统战达人,民族融合急先锋。
麻子:德智体美劳无死角的六边形完美皇帝,对(碰)标(瓷)李二凤。
庸政:为国操劳,不惜得罪既得利益阶级也要奋勇改革,最后被黑的悲情英雄。
陈弘历:狂拽炫酷手段雷厉的霸道总裁,对(碰)标(瓷)刘野猪。
饱和式营销轰炸,绝大多数人总有喜欢的一款,而当你喜欢上其中某一款,恭喜你,你已经掉入了螨夷清吹精心设下的圈套。
螨夷清吹的黑吹营销体系是有纪律、多角度、全方位、成系统的,它们对满清皇帝的营销塑造更偏向满清皇室的集合体——在大众的印象认知里塞入一个比较模糊但融合诸多正面元素的“英明神武伟大的大清皇帝”,当你思维一旦具体到某个皇帝时,原本那些与这个皇帝无关的元素也会在潜意识影响你。
因为黄台吉、麻子、庸政、陈弘历是主力形象,姑且称之为《黄麻庸陈四位一体满清酋长美化大法》吧。
不信?
不妨回忆一下,螨夷清吹口中笔下,是不是常常出现几位满清皇帝功绩共享、一鱼多吃的现象?
再回忆一下,螨夷清吹在吹一个满清皇帝时,是不是往往也很喜欢吹另一个,且绝不形成各自的拥趸阵营来内斗、绝不相互揭短挖黑料?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汉朝有刘三粉,有文帝粉,有野猪粉,有宣帝粉,有光武粉,他们之间互撕、揭短、diss少吗?
唐朝有二凤粉,有高宗粉,有玄宗粉,当然也少不了逆天的建成饭圈(附带挂件李渊粉),互撕揭短diss少吗?
明朝有重八粉(附带挂件标粉)、建文粉、朱棣粉、仁宣粉、宪宗粉、武宗粉、嘉靖粉,甚至崇祯粉,互撕揭短diss少吗?
唯独我带清,几乎没有发生类似情形。
相反,它们利用功绩共享+一鱼多吃,可以给每个满清皇帝都拉满神圣光环。
虚假的游牧渔猎:豪爽直快,民风淳朴,能歌善舞。
真正的游牧渔猎:欺诈狡猾,虚伪残暴,长袖善舞。
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变。
清粉还是保守了,我对乾隆评价其实比清吹还要高,我始终认为满清这个平台其实限制了乾隆的发挥空间。
我认为乾隆如果真的汉人皇帝的话他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缅甸战争、大小金川之类战役就不用费劲的全国征调八旗和索伦人,而是直接征调几十万广西、云南兵和缅甸死磕,或者直接征调四川、藏民打穿金川土司。
不仅如此,清朝移民实边政策会更加的放得开,而不是扭扭捏捏移民几十万后,又反复横跳。
我估计乾隆这个皇满也无语,八旗兵和索伦人出生入死的开疆拓土,结果因为满洲人口稀少,非得汉人移民实边才能稳固边疆,八旗交血税,却给汉人做了嫁衣。
一个绝不妥协的强迫症帝王。 1784 年,甘肃爆发回民起义,打了几个回合,清军败得一塌涂地。 甚至有官员说:人家不就那点要求,答应就是了。 这下乾隆彻底发飙,骂完人后,开始亲自微操。 他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用敌人的招数打败敌人。 最终逆转危局,全歼叛军。
1.泼天大祸
1784 年(乾隆四十九年),4 月 15 日,凌晨。
在甘肃省盐茶厅(今宁夏海源县),一千多名回众在教首田五的率领下,对近在咫尺的清军军械库(西安州土堡)发动突袭。
军械库驻守的清军人数本就不多,加之事发突然,根本来不及布防。结果,短时间内就被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叛军围歼。
叛军的实力因此成倍增长——大批的火绳枪、箭矢、弹药全部落入他们的手中。
兰州城,陕甘总督府(乾隆二十九年后,陕甘总督驻地从西安移至兰州),陕甘总督李侍尧很快就得到了报告。
但是,他并不以为意,只是命令甘肃总兵刚塔率精锐绿营军出击,扫平叛军。
按说出了这么大的事,一把手应该急得团团转才对。为啥李侍尧不着急?
因为这并不是近年来甘肃第一次发生回民反叛,李侍尧早已见怪不怪。
3 年前(1781),循化地区(今青海循化县)的回首苏四十三就曾率众造反,之后一路攻城略地,甚至杀到了省城兰州。清军闻讯,全力围剿,最终苏四十三兵败被杀。
所以,在李侍尧看来,田五这次造反,跟上一次也没啥不同。无非就是把上次的镇压过程再复制一遍。
李侍尧的自信并非毫无道理。甘肃总兵刚塔久在西陲,身经百战,他带领的陕甘绿营在整个清帝国的作战序列里一向号称精锐。叛军总共不过一千多人,有啥可怕?
而事实似乎也印证了李侍尧的判断——仅仅八天之后,叛军首领田五就在一次遭遇战中,被清军一枪击中,当场毙命。
清军士气大振。
然而,李侍尧的自信只维持了半个月。
田五死了不假,可是他的两位继任者:张文庆和马四娃却青出于蓝,而广大回众因为首领被杀,更是群情激奋,愈发同仇敌忾,他们的人马也越聚越多……
还有一点,李侍尧也一无所知——自从 3 年前,苏四十三被杀后,叛军就一直在暗地里谋划,他们早就在暗中招兵买马、操练士卒、习武练阵。只为今日扯旗造反。
三个字:憋大招。
5 月 8 日,就在田五刚死十几天后,叛军出其不意,直扑兰州附近的重镇通渭,一举破城,将国库洗劫一空,又打开死囚牢,将一大批重刑犯放出,补充兵力。
与此同时,他们还分兵四出,连续攻击马家堡、静宁、会宁、固原、靖远等重镇。清军疲于奔命,连战连败。而甘肃其他地方的回众受此鼓舞,扯旗造反者不计其数。
整个局面在短时间内彻底逆转,星火燎原。
李侍尧惊慌失措。
危急之下,他祭出了「王牌」:请西安八旗军副都统明善率满汉精兵三千,火速前往镇压。自清军入关以来,西安的驻防八旗一直被朝廷视为驻防西北的定海神针。
但令朝野上下无比震惊的事再次发生:5 月 12 日,明善和他的满汉大军跟回军主力在平凉高庙山爆发决战。
叛军早已预先擀好了饺子皮:一部分抢先占领了山巅,另一部分死士则提前埋伏于密林之中。
激战之际,叛军首领张文庆亲自率敢死队从密林中杀出,绕后包抄清军。叛军的阵中响起一阵阵的诵经声,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天堂。
明善刚愎自用,自以为无敌,结果瞬间陷入叛军的前后夹击之中,阵型大乱。
最终,清军惨败,全军覆没,明善阵亡。
败报传到北京,立即在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想到,一场小小的回众起义,居然闹成了一场泼天大祸。
危机步步紧逼。
5 月下旬开始,陕西受到起义军威胁,全省宵禁。甘肃境内,一个月不到,已有超过 10 万难民流离失所,超过 1200 多个村镇被洗劫。


图:清代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宁夏多地。
整个西北遍地烽烟。
2.乾隆出手
从 4 月底到 5 月,北京,73 岁的老乾隆连续接到败讯,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他无比震怒。
深思熟虑之后,他召开了御前会议并亲自拍板:由首席军机大臣阿桂领衔出师,福康安、海兰察二人为参赞大臣,组成「一正两副」的前敌指挥班子。
为了抢时间,福、海二人必须立即从京师率军出发,前往甘肃镇压。
关键一点,因为回军在一连串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极为强悍的战斗力,号称精锐的西北清军屡战屡败,所以,乾隆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压箱底的本钱」。
他下令:
①调动厄鲁特蒙古骑兵(即准噶尔骑兵)一千人,入陇增援;
②调动大金川番兵(清军平定大小金川后得到的一支劲旅)一千人,入陇增援;
③调动宁夏八旗军前往增援;
④调集京师健锐营、火器营精兵二千,由福康安亲自统带,携带国之重器「威远将军炮」(欧式臼炮),直扑叛军大本营底店(今甘肃庄浪县)。


图:清军威远将军炮,可发射抛物线炸弹。
这个时候,甘肃境内的叛军势力越来越大,人越聚越多,兵力已经从最开始的一千多人发展到了上万人。陕西和宁夏、青海等地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城镇和乡间,暴力犯罪横行,整个社会已经失序。如果不能迅速平定乱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乾隆下达了死命令:限期三个月平叛。否则,所有清军将领都将被治罪。
还有一点,乾隆说得很清楚:不接受任何谈判,务必犁庭扫穴、斩草除根。
在皇帝的巨大压力下,福康安和海兰察两人丝毫不敢耽误,立即在京师八旗中选了一些精兵猛将,带足军械弹药,然后朝着甘肃一路狂飙。
6 月初,福康安以一日百里的速度赶到了叛军大本营底店(今甘肃庄浪县)附近。之后稍事休整。
6 月 7 日,辰时,福康安亲临战阵,指挥大军跟底店的叛军主力展开了一场恶战。
彼时,叛军把大营扎在一座山岗之上。从山顶到山脚下连营二十里,所有叛军清一色的白衣白帽,利刃排空,声势极其吓人。
而且,因为自起事以来,连战连胜,他们的士气极为高昂。清军千里奔袭,略显疲敝。
福康安刚刚指挥清军接近敌军营盘。叛军就已经打开营门,兵分四路,居高临下从山上猛扑而来,如同饿虎扑食一般。
两军阵前的空地上立即响起了震天响的喊杀声。
清军方面,因为是首战,绝不容失败。
福康安立即命令索伦悍将海兰察和健锐营翼长德楞泰两人分别率领两支精兵,迎着叛军的攻势往上冲。
但是,交战没多久,福康安就明显感觉到对手远远强于他此前遇到的所有敌人——敌军多数都是骑兵,即使在高速冲锋时,阵型也保持得很好。
关键一点,他们是真的不怕死。
因为福康安统带的火器营士兵枪法极准,外加炮火猛烈,很多叛军骑兵还没靠近已经被射杀。如果换做一般的部队,早就乱了,但这些人却丝毫不慌——他们不但不撤退,反而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往前冲!
他们队伍里的呐喊声、诵经声始终连成一片,气势丝毫不馁。
实话实说,即使以现代标准来看,一支军队战损超过 10%,战力就会大打折扣;战损超过 30%,就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但是,这样的规律好像对这一批叛军丝毫不起作用——无论死了多少人,他们始终全力应战,个个悍不畏死。
福康安皱起了眉头。怪不得西安八旗军都会败在这些人手里。


图:叛军大量装备火绳枪。
不过,福康安不知道的是,叛军方面:首领张文庆、马四娃感到的震撼其实更加巨大。
最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是,开战还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他们队伍里的两员悍将李可魁和马胡子——二人是之前大败西安八旗军的核心战将——就已经被清军骑兵几箭射落马下,身首异处。
他们本以为眼前的清军会像之前的官军那样,在己方不要命的连续猛扑之下,最终崩溃。
但现实却是,无论他们是前后夹击、还是四面包抄,甚至是全军压上,最后全部失败。
清军阵容从始至终纹丝不动。
事实证明,不怕死的军队确实很难对付。但是在真正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百战精英面前,仍然不够看。
3.「蜂巢」工事
底店之战结束后,叛军一战损失三千多人,主力不得已西撤,全部退进了通渭城附近的石峰堡之中。
清军方面,福康安指挥清军趁势直扑而来。
福康安本以为携首胜之威,再加上从京师带过来的炮兵部队,镇压此次叛乱已经是指日可待。
然而,当他亲身来到石峰堡脚下观察地形时,却倒抽了一口凉气。
石峰堡,位于通渭东北七十里的群山之中。
这里东、北、南三面全都是悬崖峭壁,险峻无比,只有西面有一条路通往山顶。但是,这条路上岩石、树木较多,且坡度非常陡峭,叛军早修了很多个坚固据点,分布在不同的角度,可谓易守难攻。
并且,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清廷方面始终被蒙在鼓里。
至少在 3 年前,叛军和回众就已经在秘密修建石峰堡,他们早已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座坚固无比的巨型堡垒——而且,这里面「机关重重」。
话说就在 3 年前,「苏四十三起义」被清军镇压之后,大批的回众就在田五、张文庆等人的指挥下,一波波地上到石峰堡山顶,开始做一件事:挖洞。没日没夜地挖。
整整三年时间,他们在石峰堡的山腰和山顶上挖了无数的石制窑洞,大大小小加起来有数百座,密密麻麻好似「蜂巢」一般。
而且,每口窑洞里面都用巨木支撑,外面则用巨石遮蔽,只悄悄露出几个射击孔。


图:修建在山上的窑洞。
不夸张地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如果清军要硬攻,一定会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
除此以外,他们还储存了海量的粮食。
实话实说,这就是叛军的底气所在。
你福康安不是能打吗?你们清军调集的人马不是越来越多吗?有个屁用。
你们上不来。
4.微操大师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我先说说我个人对乾隆的评价。
乾隆可能具有比较高的帝王天赋,但没有经受过真正的考验,所以我不能轻易对乾隆皇帝的真实水准下定义。
为什么这么说。
我比较能够确定的是乾隆比他的父亲雍正和祖父康熙更具有军事技战术打法理解上的天赋。
这一点毋庸置疑。
乾隆能够凭借观看射猎训练和一些战事记录,即可以无师自通的认识到射速对于满蒙马队的核心意义。
也能够充分认识到,随着火枪逐渐渗透到北亚草原,会导致满蒙马队的天然的,低成本的,产训合一的兵源不断萎缩。
从这一点判断,乾隆军事天赋远高于麻哥和绿帽雍是毫无疑问的。
康熙雍正在这方面远不如他。
而至于乾隆的武功,我倒认为不宜高估。
主要是乾隆没遇到过正儿八经的考验。
大家要注意,领土版图的大小,要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同时代世界横向对比因素,技术传播路径,气候条件,农作物条件,金属货币化,对手的战争经济体制是否变化等诸多因素。
绝对不是本问题下某些清吹惯用的纵向对比可以掩盖过去的。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
乾隆和宋太宗赵光义。
无疑乾隆的帝国更加辽阔,但那是建立在欧亚大草原全面转向内卷崩溃,产训合一逐渐解体,北方水源地被俄国人占领的状况下。
而赵光义的帝国虽然没有乾隆的辽阔,但在当时也是地球上体量数一数二的超巨型帝国。
与此同时,北宋和契丹辽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地球上规模可能是首屈一指的,两大拥有完整国家机器供应的,同时代超一流对手之间的,宽正面,大纵深的重兵集团会战。
乾隆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经历这样同时代地球上的顶级强者碰撞。
所以乾隆的上限到底怎么样,还是很难说的。
乾隆就像是个打CBA,或者台湾地区联赛的。
虽然数据30+15+15,但你不能说他比打NBA的赵光义(15+5+5)厉害。
所以乾隆的武功就不用吹了,对满人来说尚可一谈,毕竟乾隆非常清楚满蒙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是马,不是人。
乾隆非常了解满蒙马队对于清朝根基的决定性作用。
但就武功而言,清朝得天下之后的武功大都不是很值得一谈。它本身就是东北亚马队的最后回光返照,之后更加内亚的势力,在各个维度上已经是全球武德洼地了。
而与沿海强权的对抗证明了清帝国的武力确实比较孱弱。
而民政方面,乾隆所谓普免天下钱粮,这是各个论坛清吹最喜欢的话术。
但是最近我为了直播锤某个B站新清史吹B+元吹营销号,翻了五六十篇比较出名的清代财税论文。
尤其是安宁帮乾隆清查江苏积欠钱粮那一片,大量的第一手奏折对话。
真是把所谓“普免天下钱粮”给扒的干干净净。
乾隆从来就没有减轻过屁民赋税,乾隆免去的乾隆指的是积欠了很多年,根本收不上来的那种。
而乾隆朝的税赋比明末崇祯最重的时候还要重不少。
江苏在乾隆朝平均每年都会欠40-50-100-120万两不等。
即使是催收之后,还是会不停地欠。
全国都在欠。
又因为大量折银,而全国白银流动性有限。折银纳地丁银和各种捐的难度大大提升。
乾隆朝绝大部分自耕农和贫农都生活在极低水准上,可以说整个乾隆朝的普通农民生活水平远远赶不上明代英、景、成、弘、正、嘉、隆、万时期。
乾隆朝大量重复征税,本来说好摊丁入亩,实际上还得再交新丁税,交完还有摊派,差派,还有各种捐。
所谓乾隆蠲免灾区,不仅标准定的比明代蠲免标准普遍低四分之一,而且往往是蠲免往年积欠赋税。
本来已经把崇祯朝的各种正杂都合并到地税变正税了,结果还要加。那可不得欠吗?
最后就是人口。
人口也能吹真是清吹毫无古代人口学常识的现象。
其实乾隆并没有真正普查过人口。
乾隆朝的人口其实大部分也是估算出来的。
中国古代其实只要没有超大规模天灾瘟疫和长达多年的战争动乱,就一定会大幅度增长。
甚至我可以断言不是中国,而是全球都这样。
清代人口出现名义数字暴涨的根本原因是,清代完成了税赋贵金属化。
名义上不再需要强制劳役了,都由白银征收来折抵了。
当然实际操作中,清政府经常欺骗地方民夫和乡绅,把人叫去干活转运,然后克扣工钱。
例如征小金川之战,乾隆应当支付民工工钱117-128万两,实际只给了11万七千多。(记忆数字,最近论文看太多,可能有轻微出入,但比例没问题)
而清朝以前的朝代,根本不是什么人口被苛捐杂税限制导致数量上不去,而是清朝以前的主要朝代,都要大量使用民夫进行义务劳动税,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税赋货币化不成熟,技术达不到。
那时候的中华帝国整体上其实不完全普世化,帝国不同程度的保留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大军营面貌。
直接征发劳役要远比折货币更合理。
而无论是官僚系统的管理能力还是普查人口意愿和普查成本,也就只能到几千万的掌控力度。
到了清代,清朝当然也有国家的一部分要保持一个大军营的面貌,但是,但是,但是,注意这个但是,重要的话说三遍。
清朝保持大军营面貌的那一部分国家主要是八旗阶层和关外马队部落。
关内定居民族对清朝来说是供养勋贵和马队的奴隶而已。
不需要,也不被允许成为国家军营化面貌的一部分。
对清朝来说,赋税完全货币化,更能从关内获得利益最大化。
所以人口报多一些对关内官僚团体来说已经不是负担了,还可以吹一吹“盛世人丁滋生”这种政绩。
因为关内人口说白了就是马背统治者的低阶奴隶牲口,当然数量越多越好。往多了报已经没有心理负担了。
因为清政府名义上几乎不会对他们进行任何军事性质动员。
当然实际上清政府依然大量派发差役劳役,名义给钱,往往赖账。
清政府这时候更在意的是什么地方隐瞒人口呢?
比如索伦人,土默特人,察哈尔人男丁等。
不仅要多次清查他们男丁人口,追捕逃亡的索伦,察哈尔男丁,还要严控不给他们使用火枪打猎,以保持他们的抵近骑射本领。
以我的结论来说,乾隆除了在军事上天赋似乎颇高,能够认识到满蒙八旗的治国根基,认识到射速的重要性,认识到火枪射猎对产训合一的剥离带来对关外马队的可怕后果等等之外。
其他地方,乾隆没啥值得夸耀的。
他统治下的国家,人民赤贫,精神萎靡,文脉不兴,眼界狭窄,知识份子钻营到考据学中出不来。动员力贫弱。
全国上下普遍缺乏契约精神。
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我写两个乾隆大弟判的案吧
一、
湖北邓某娶妻黄氏,黄氏和婆婆因小事吵了起来,双方还互相推搡,湖广总督上奏乾隆(也真是闲的,就这么点屁事)
乾隆认为邓某和黄氏不孝,进行了判决
邓某和黄氏凌迟处死,老母亲必须在旁边观看;(???)
邓某的兄弟以及族长因为教导无方,判绞刑;(邓家:???)
黄氏的母亲教女无方,脸上刺字,并罚去看守城门;(黄氏母亲:???)
邓某的邻居因为知情不报,一律杖八十,发配充军。(邻居:我们哪知道这么点屁事还要上报?)
二、乾隆还有一场神判决
赵某的妻子被父亲QJ了,然后赵某忍辱带着妻子投奔亲戚家,然后赵父丧心病狂地带人把亲戚一家全杀了,还嫁祸赵某,赵某因为孝道而担下罪名,总之最后乾隆知道事件真相了
乾隆是这么想的,赵父这个人真不是个东西,不能让他有后代,可赵某是他的儿子,以后肯定得生个一男半女的,可赵某没罪,不能杀他
所以把赵某阉了吧(赵某:你等会儿,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之,最后赵某被阉了,还被发配黑龙江(至于为什么去黑龙江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乾隆怕赵某因为被阉没脸在老家做人所以贴心地把他安排去东北看大狗熊呲牙吧?)
穿着汉服在宫里批折子要求全国去汉化,心理多少有点大病,难怪长得越来越像野兽仙贝。


历朝历代皇帝中命最好的一个。
幼年受宠,稍长立为皇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父亲精明强干又死的早,一成年便继承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开启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晚年失政导致了白莲教起义,清朝自此中衰。搞笑的是,白莲教起义这口锅又被扣儿子头上了。嘉庆元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怎么看都不是嘉庆的原因。
享尽世间好处,世间坏处他人背,哪个皇帝有乾隆好命!
中国历史至关重要一个皇帝,他抢在西方文明浪潮波及到东方的时候,完成了最后一次中华民族大扩张。并成功地将中国疆土,扩张到了地理位置的极限。
乾隆,到底是不是个王八蛋?
这个问题其实你问错了!
你应该问的是:乾隆这王八蛋到底有多王八?
大清早就亡了,某些人就别再跪着,做乾隆的孝子贤孙了,除非你五行确实缺爹。
乾隆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皇帝,20来岁最有想法的时候老爸没了,没有经过腥风血雨就安稳的坐上了皇位,老爸雍正还给他铺好了一片光明大道道路。
国内没什么天灾人祸,帝国的统治井然有序,除了边疆一些战事,乾隆基本没多大的烦心事,朝廷里也没成气候的朋党权臣,朝廷外人人不敢谈论国事,所以他有的是时间游山玩水、诗情画意,最后硬是活到了快90岁,自称十全老人。
可能是一辈子太幸福、太安逸,所以乾隆非常的作,甚至就这么作的人,历史还给予他高度评价,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雄主,神奇!当然也给了他所谓的后代们起诉的勇气。
那真实的乾隆有多坑呢?
我就来谈几个真实的事件。


一:上万百姓在东南亚被杀,乾隆反而幸灾乐祸。
1740年9月,荷兰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借口,在巴达维亚城挨家挨户搜查在爪哇经商的清朝人,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杀掉。
荷兰殖民者的行动持续了七天,超过一万无辜清朝人被杀害,鲜血把溪都染红,因此此事件叫“红溪惨案”。
此事一出,国内为之震动,当时荷兰殖民者还以为满清是以前那个强大的大明帝国,于是十分害怕,战战兢兢派使者向清朝呈上“说贴”。
谁知乾隆不以为然,并说这些人“自弃王化,自作孽”,“圣朝”无须责备。
乾隆认为,这些国民宁愿跑到遥远的国外去,也不愿意给自己当奴隶的,是活该的,奴隶逃离主人的视野,是罪大恶极的,所以他自然就觉得死了活该。
值得一提的是,1603年西班牙在菲律宾也干过此事,当时尽管明朝刚刚结束与日本的万历战争,国力尚处于恢复中,但依然派遣舰队和使臣要西班牙交出凶手,最终西班牙妥协。


二:文字狱,思想控制:
乾隆在位的18世纪,正是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人类文明进步缓慢,大多都是农耕或放牧,军事方面都是冷兵器对砍,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文明已经火箭式上升,国家已经不可能在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全球化进程已经势不可挡。
可泱泱天朝的掌门人乾隆皇帝,开始了更为严格的闭关锁国,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文明进入,依然醉心权谋那一套内容。
最可怕的是,当时西方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就如同中国的唐宋时期,或者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反观乾隆,他对于知识分子态度却是如临大敌,用尽一切恐怖手段,压制所有人的思想。
我们知道清朝是一个文字狱十分恐怖的朝代,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光乾隆年间、光大型的文字狱,就出现了130件之多,因此被杀、被流放的知识分子更是多不胜数,乾隆朝高强度的文字狱持续了长达30年之久!
搞得老百姓都不知道该不该说话了,只能把嘴巴闭起来!继续做大清梦!


三:贪官合法贪污:
和珅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的宠幸呢?
很简单,他聪明,可以帮皇帝开小金库。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的中国古代,皇帝也并不是可以真正的为所欲为的,特别是在国库和皇帝自己小金库方面,还是有较为严格的制度的。
可这一来,乾隆眼看着国库那么多钱不能花,心就痒痒。
于是在和珅的帮助下,乾隆朝发明了议罪银制度。
什么叫议罪银呢?
简单来说就是,你当官的如果犯了罪,按律应该判刑,但是你可以拿钱来消罪,用皇帝的话来说,这是他体恤臣下,不忍心让他们坐牢甚至掉脑袋。
那这些钱呢,最终都落入了乾隆自己的小金库。
下面的大臣心知肚明,皇帝就是要用这个制度来敛财,所以贪官污吏就开心了,老子在地方贪10万,你罚5万,我自己还能落得5万,最重要的是,罚款的5万还能买个皇帝开心,这买卖稳赚不赔。


四:破坏汉家文明,改修四库全书:
你说就乾隆这样的人物,在他指导下编撰的书是什么尿性大家也应该有个基本了解。
据统计,为了修这本《四库全书》,满清销毁对其不利的书籍共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
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余块。
同时还对明代的档案进行系统的销毁,数量至少估计销毁1000万份,同时,对残留的历史事件进行篡改。
最后,甚至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
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可笑是,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
正如鲁迅在一篇文章的例子中所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五:好大喜功,六下江南:
电视剧也好,教科书也好,把乾隆下江南说的那个美啊,把隋炀帝下江南那个贬啊,那么真实情况呢?
乾隆下江南,每次都是启程前一年就早早的派亲王负责打前站,这可不是简单的考察一下路线,而是提前一顿大兴土木,沿途各色道路、桥梁全修遍,单供应乾隆帝起居的行宫,前后就提前修了三十多座。
甚至为了修路盖宫殿,良田、土地一路占一片,闹得沿途农民流离失所,还没开动行程,就是各种民不聊生。
待乾隆帝的旅行队浩浩荡荡启动后,前面这些大折腾,却是全变了小儿科。
每次都是皇太后、皇后、贵妃齐出动,外加文武重臣大批随行,车马、仪仗、护卫一线平推,总数竟多达两千五百多人。
且配有大车四百多辆,精壮马匹六千多匹,外加一千多艘精美游船,更有数万名民夫随行,我想当时地球上没有一个帝王能有这样的排场。
他其豪华程度,连顶着“暴君”帽子的隋炀帝和“昏君”帽子的明武宗,瞧见都得自叹不如。
“下江南”的财政消耗,更是空前的天文数字,仅以清朝官方的数字说,就有两千万两白银。
这个数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后来大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的官方赔款数。
可怕的是,这仅是乾隆“旅行天团”的随行人员开销,根本没算官员们一路敲诈勒索的财富所得,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损失,以至于很多清朝笔记的说法,乾隆下江南的消耗,远远比官方数字大十倍。


六:盗取明十三陵。
虽然像曹操,刘备,宋朝时期的伪齐政权和元朝也盗过墓,但是这都是在战争时期填充军费的。
可乾隆这个太平天子,居然也冒着天下大不讳,盗取前朝皇陵,还美其名曰是修缮!
金丝楠木是所有木材中当大梁是最好的材料,这种木料千年不腐,并且光泽柔美味道芳香、不长白蚁,缺点就是木料生长很慢,并且只在深山老林才生长,运输和砍伐成本极高。
刚好乾隆是个不花钱不舒服的人,6下江南几乎花光了老爸所有的积蓄,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那么节约?
所以,他也要弄金丝楠木!
刚好,明十三陵就有大量的金丝楠木。
按乾隆自己的说法:“朕行幸汤泉,取道昌平,躬诣长陵致奠,见诸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周览之下,深为轸恻,自应重加葺治……即费至百万帑金,亦所不靳”。但实则只是盗取其中的金丝楠木大柱,为自己所用。此后两年间,乾隆帝花了二十八万六千两白银,以“拆大改小”的方式从明十三陵中“换出”楠木、花斑石、砖瓦等材料,全都拉回京城“备用”。


七:破坏历史古迹最多的皇帝。(注意,是皇帝)
除了刚刚说的毁坏书籍,他居然还大肆破坏名画。
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光是印就有1000多方,有大有小,而这些印的名字也起的让人啼笑皆非,什么《太上的最爱》、《都是我的菜》、《乾隆御览之宝》、《朕很满意》等等。
乾隆除了盖印外,激动起来还会在书画上写诗,但都是一些让人崩溃的打油诗。
像《富春山居图》、《兰亭序》,尤其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原本在明朝时期就只有一个印记,到了乾隆手里时,多了11个盖章,不仅如此,还在上面题字。还有赵孟頫的《人骑图》,这幅画原本就已经有很多印记,未曾想,乾隆还增加了14个印记上去,强行盖章。很多名画因为他的盖章,价值大打折扣。


八:排斥外来文明,唯我独尊。
在张宏杰先生所著《饥饿的盛世》一书中,开篇就描写了乾隆盛世到底是怎样一副模样。
公元177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访华团到达中国。
不曾想,还没下船他们就失望了,甚至触目惊心了,因为清王朝派去伺候英国佬的百姓,各个卑颜屈膝,而且骨瘦如柴,没有一点大国百姓的样子,据英国使者自己的说法,这些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
除此之外,对英国人用过的茶叶,他们也表现出十分贪婪的模样,争抢过去再煮一煮,还能有点茶味。
而同时期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普通英国人的一日三餐基本上已经标配猪肉、牛奶、面包,甚至还有啤酒、茶叶、糖等休闲食品。反观乾隆朝,不说这些高级食物了,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只能靠着野菜和吃糠解决生计问题,这还不算,当时英国人的年收入除去生活开支,还会有40两白银左右的富余,而中国百姓入不敷出,一年收入32两支出35两,因此卖儿卖女的情况比比皆是。
你要知道,在大航海时代的明朝,西方史书是怎么介绍的?
传教士曾德昭在日记中写道:“明国农民体质好,生活态度开朗热情,有比欧洲农民先进的农具。”
西班牙商人拉达更是在航海日记中惊叹中国农村琳琅满目的农具,比如风力扬谷的扇车,能在山顶灌溉的超级大水车。
拉达还曾这样评价明朝农民生活:“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他(明朝)整个看起来就是个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
你看,几百年的发展,竟让欧洲小国和东方巨国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异。


九:没文化还要装有文化!
据统计,乾隆一生作诗41863首,基本上是平均一天1.3首诗,为何产量如此之高?
我想是因为无聊,就像我们发朋友圈一样,一天发1次,总有一句话能算得上经典语录。
但是,4万多首诗,居然只被录入了教材一篇,还是给面子放进去,我想他的诗丛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也就是上面这篇《飞雪》,你说这样的一个没文化的统治者,能统治好一个帝国吗?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当皇帝是一头猪的时候,下面的大臣只能表现的比皇帝更像一头猪,其余不是猪的那一部分就会被迅速淘汰,以至于整个帝国全是猪。


十:和乾隆同时期的人在做什么:
乾隆,生于1711年,死于1799年2月7日。
乾隆十三年(1748年),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乾隆在选妃子。
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在开疆拓土,并开科取士。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开始。乾隆在开疆拓土,并且搞文字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大清胡斐和苗人还在凤雪山拼刀剑。
乾隆四十一年(1773年),美国颁布《独立宣言》。乾隆在修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在下江南。
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乾隆继续下江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在纽约召开;大清的台湾、湖南爆发起义。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乾隆在下江南。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举行三级会议,发表《人权宣言》。乾隆还是在江南。
虽然乾隆在开疆拓土上有功劳,但综合来说,说他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王八蛋”皇帝毫无问题。
乾隆的恋权和短视给中国埋下了被动挨打的祸根,在西方世界日新月异前进的时候,乾隆却关上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让人民不与外界接触,处在愚昧之中,是历史的罪人。


最后的结语:
现在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依然有那么些人脑袋上还留着无形的辫子,疯狂崇拜乾隆这位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肉麻的吹嘘乾隆的功绩彪炳史册,自认为是他的孝子贤孙。
坦白说,这样的人,如果真的穿越到乾隆朝,也会因为行为不符合乾隆的规范,拍马屁拍到马腿上而被砍头,甚至凌迟株连家人。
尤其是文化人,在乾隆朝遍布的文字狱面前,更是动不动就会被砍头,流放,最终只能战战兢兢,什么都写不出来。
大清早就亡了,某些人就别再跪着,做乾隆的孝子贤孙了。
崇拜乾隆的人,是迷恋古代帝王的恋尸癖,跪久了站不起来了!
这样的人,恐怕是粗制滥造,歪曲历史,美化专制的清宫戏看多了!
不了解真正的历史,才会崇拜乾隆这样一个残忍专制,野蛮落后的古代帝王。
很多人还以为乾隆是个有功德的皇帝,我想他的功德是这样来的: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乾隆干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讨厌他——好多人都在这里虚空打靶。乾隆干过什么,他根本不清楚,还在这里臧否人物。




相比于战胜一个政权,消灭一个政权更难,但是摧毁一个政权的根基更难。乾隆的几场打仗就是去摧毁那些政权的根基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个政权消灭另一个政权的时候最开始还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清承明制也就是这么来的。乾隆平准,平大小和卓,平大小金川,都是奔着政权的根基去的,要么你们重新建立听命于我的中央集权,要么就会让他们达到灵魂脱离肉体的绝对自由。征缅和征库尔喀他都准备下死手,要不然缅甸也不至于把泰国这么大块肥肉给吐了。更何况乾隆年这些大仗全是险山恶水拼后勤的国力仗。所以你也找不到比乾隆更水更难看的胜利,更找不到比乾隆更实在的胜利。
骂石敬瑭的人比石敬瑭更可恶,因为他想用石敬瑭去掩盖自己。乾隆能拓地还挨骂,比笑话石敬瑭更石敬瑭。
咱们且不说乾隆有什么文治武功。
你就问乾隆一个问题:一个女人跟别人通奸,给自己的丈夫生了三个野种,这个丈夫应不应该以后一辈子要老老实实去养这个女人和这三个野种。
你看看乾隆会不会说,这个女人做的对,做的好?
或者你再问乾隆一个问题: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一个人给扶起来,结果老人反而要这个人赔钱。那么是不是应该判这个人赔老人钱?
当年两宋看不起唐朝,还敢说一句,我们大宋礼法严谨,纲常肃然。
以前嵩子的群里讨论,我们有什么文艺作品可以流传后世成为名著。
后来发现竟然是甄嬛传。
有人说为啥不是三体,因为三体很多剧情只有咱们这代人能代入其中,脱离了这个时代,就很难理解共情了。
甚至我们说个俗点的,现在的黄色小说。在以后都没有被后世的up主解说做成自媒体视频的价值。包括所谓的什么白洁。故事情节不行,没有解说的价值。这个就太可悲了。你说你正经的文艺作品流传不下去。你写个黄文以后都没人看?真是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我感觉乾隆时期应该是商君最想看到的世界吧,就是那种完完全全的封建王朝巅峰
领土增加,国力强盛,人口增加
有点钱,遇到荒年灾年有钱赈灾
皇帝该享的福,乾隆享了,十全武功有些夸大,但是也算是还不错,爱写诗,但是就跟发朋友圈一样,反正就是个爱好,两页纸一根笔也不是啥大开销,喜欢烧瓷器,整的花里胡哨农家乐审美,但是这玩意也确实挺难搞的,也算是高端炫富,下江南,有钱下啊,七下江南算是享福了,横向对比一下李煜,赵佶,朱由校,杨广,至少也没误大事
乾隆对于世界来说,就是,考试前一个月做了十套语文卷子,结果进去一看,人家考的理综


这是一幅清人画弘历古装行乐图。
乾隆身着汉服,手持玉如意,那离得最近,捧着金杯的皇子,推测是皇太子永琏。
这幅画,有朱印的“乾隆御览之宝”。
此印乃乾隆三年以前制作的印章,那么这幅画应该作于乾隆3年至13年之间。
全图采用写实画法,包括乾隆在内的人物都是大长脸。
不过,右面的那个宫女长得挺好看的。
这张行乐图跟传统画法套路区别很大,颠覆了很多人心目中下江南的乾隆形象。
这个弘历好丑!
古代盛世皇帝的极致基本就是乾隆这样。
明清时期的落后是传统中国相对于近代西方的全方位落后,不是某些个人或少部分统治群体所能逆转的。
任何人都可以骂当时统治者的昏庸,骂乾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他们当然有问题,但即使当时台上的人英明神武、算无遗策、大公无私,我们近代还是会挨打,不会有任何本质区别。
唐玄宗在位44年,武功赫赫,晚年搞出安史之乱。
汉武帝在位55年,武功赫赫,晚年大汉户口减半,父子相残。
康熙在位61年,实际亲政55年,武功赫赫,没有出事。
乾隆在位60年,实际掌权63,兢兢业业40年,武功赫赫,晚年虽然贪图享乐,但没有出事,人口还翻倍涨。
如果西方没有工业革命,乾隆绝对称得上十全十美。
李定国曾言: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防,以中国为重。今絜滇、黔、蜀百万众归朝,诚心辅佐,恢复二京,荡清海内,则将来竹帛之垂名可图也。
卷六十七《乌春传》:“狗彘之人同处岂能生育,胡里改女真岂可为亲也。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管仲
“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季布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冉闵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彼狄夷贱种,皆人面而兽心,强则侵寇,弱则卑伏,不侍恩义,特以威服之耳。” ——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
“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国者,而元以胡人入主华夏,几百年腥膻之俗,天实厌之。”——刘伯温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司马光?
唐太宗:“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
以下摘自《贞观政要》:?魏征:“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魏征:“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
 “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李大亮上疏太宗》)
 “周室爱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龄;秦王轻战事胡,故四十载而绝灭。”(《李大亮上疏太宗》)
太宗:“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唐会要》记载:?  “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意思就是戎狄与华夏不混杂,为自古以来的训诫。夷狄无信义,好迁移而难安居,因此斥居塞外,不得迁居中国。
凤女应当配龙子,安能屈身嫁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四年》
孔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义曰: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李世民:中国百姓实乃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如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李世民:“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魏征:“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李白:胡无人,汉道昌。
苏东坡:“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辛弃疾:古今有常理,以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刘伯温:“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程颐:“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王夫之:“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韩愈:“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
房玄龄:“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
如果我们忽略和乾隆同时期西方的发展,只把清王朝和乾隆皇帝当做中国古代的一个普通王朝和普通皇帝来看,那乾隆最好的评价,也就是个有能力和雄心,但同时又好大喜功、统治后期逐渐骄奢淫逸、因承平日久、年老和自满而不再励精图治的盛极而衰的皇帝。
这类皇帝其实以前也是有的,汉武帝、唐玄宗都在某些方面有类似,承接了父祖良好的基础,在自己手里给王朝带来极盛(尤其是武功方面),统治时间极长,在统治后期王朝开始出现危机。其中汉武帝因为晚年政策转向,以及昭宣时期的补救,所以虽然有天下户口减半、百姓起义不断,西汉的转折点没有发生在自己任期内。唐玄宗则由于唐代边将制度的问题和安史之乱初期的瞎操作(以及他儿子继续瞎操作),导致了王朝猝然转衰。
至于乾隆,准噶尔汗国是在他手上灭掉的,十全武功当然有掺水但平定了西北、西南乃至远征到尼泊尔也是事实,乾隆前中期励精图治也是事实。但严苛的文字狱、晚年吏治腐败乃至有了议罪银这种花钱买罪的制度也是事实,洋人笔下“饥饿的盛世”也反映了乾隆后期中国底层人民的真实情况,嘉庆元年的白莲教起义更是花了九年时间才平定。所以即便用传统中国王朝的皇帝标准来评价,乾隆也是个标准的王朝盛极而衰的帝王,固然不是昏君庸君,更不是十全老人。
如果考虑到满清不是一般的传统王朝(民族问题),以及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对乾隆的评价还可以更低一点,虽然在他的位置上,能改善的余地未必很大。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久的皇帝,他是有史以来年寿最高的帝王。他少年得志,青年登极;他开疆拓地,六下江南;他的盛世功绩为后世赞誉;然而史册中记载的更有那说不尽的逸事传闻。
  乾隆,名弘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自幼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宠爱。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密立的储君。然而,荣华富贵笼罩的乾隆帝,在位长久,疑案颇多,他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后世众说纷纭。乾隆出生地的疑案揭开他身世之谜的序幕。他的生母是谁?也就成了另一个令后世揣测的疑案。
  他究竟出生在哪里?他的生母又是何人?一代帝王的身世之谜,引发后世众说纷纭。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与我们一同跨越历史空间,探询乾隆的身世之谜,点评一代帝王的历史功绩。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他名字叫弘历,二十五岁登极,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享年八十九岁,乾隆他实际执政时间是六十三年,他爷爷康熙实际执政的时间是五十三年,所以乾隆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享年最高的一位皇帝。清朝一共有十二个皇帝,作为英杰人物来论说的有四位,第一位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位清太宗皇太极,第三位清圣祖康熙大帝,第四位清高宗乾隆大帝,我们可以想一想,在中国皇朝历史上,一个王朝有四位英杰的帝王值得论说的,我想只有清朝。
  乾隆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实际上是三年多一点,一生的事情很多,光记载乾隆的实录有一千五百卷,我统计了一下,有一千三百五十八万零一百三十六个字,还不带标点符号,还有乾隆的《起居注》,乾隆的《上谕档》等等多种材料,记载乾隆一生的事迹,乾隆一生有很多的疑案,譬如说他生身母亲的疑案,譬如说他后妃的疑案等等,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乾隆生身的疑案,再一个就是乾隆的历史贡献,下面先讲乾隆的疑案。
  第一,乾隆出生在什么地方?清朝的皇帝出生地点有疑问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生在哪儿?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创制满文,那个时候他也名不见经传,所以努尔哈赤的出生地点没有留下记载,乾隆不一样,乾隆他父亲是雍正皇帝,乾隆自己又做了六十年皇帝,那么乾隆出生地点发生了疑问,乾隆出生地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他出生在雍和宫,第二种说他出生在避暑山庄。
  先说第一种说法,出生在雍和宫。乾隆出生在雍和宫最有权威的说法,就是他爸爸他妈说话,乾隆出生在哪儿,但是,乾隆他爸爸他妈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说乾隆出生在什么地方,那这话谁说呢?是乾隆自己说,说他出生在雍和宫,乾隆有《御制诗集》,在《御制诗集》和诗的注里面,前后有六次或明或暗,或隐或显说他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在北京安定门里,今天是喇嘛庙,当年雍亲王的王府在现在的雍和宫,雍亲王做了皇帝之后,他就搬到紫禁城里面了。乾隆继承他父亲的皇位之后,就把雍亲王府改成了雍和宫,在那里面供奉他父亲雍正皇帝的御影,就是画像,每年正月初七乾隆要到雍和宫去,一方面祭奠他父亲,一方面来礼佛,就是乾隆43年他到雍和宫去瞻礼,完了他又作首诗,这首诗里头有一句话,说“到斯每忆我生初”,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到了这里,雍和宫,回忆起我当初生在这里,有的人不同意呀,说乾隆到了雍和宫想起来他当时生的情况,生的问题,并没有说,指明我就是生在雍和宫,你是回忆,回忆可以生在这儿,也可以生在那里,提出疑问。乾隆五十四年,这一年他80岁,他正月初七又到雍和宫来,还是作了诗,诗里有个注,注说什么呢?说“余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我在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生于是宫,生于雍和宫,乾隆自己亲口说的他出生在雍和宫,那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第二,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有三条材料可以说,第一清朝有一个官叫管世铭他写了一本叫《韫山堂诗集》,在这个诗集里面有一首诗,后面还有一个注,他说这个狮子园是皇上乾隆降生的地方,每年宪庙,宪庙就是雍正,雍正不是叫宪皇帝嘛,清世宗宪皇帝,宪庙就是雍正,就是八月二十三是雍正皇帝的忌日,每年八月二十三,乾隆要到这个地方临住,临时小住,纪念他父亲。这首诗说得很明确,就是乾隆出生在狮子园。管世铭是个什么人呢?乾隆的进士,军机处的章京,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他随驾,他对宫廷的掌故,内宫的事情了解很多,他不会贸然写这首诗和做这个注,应当说他有一定的根据,但是有人说了,管世铭究竟是外臣,他怎么会知道乾隆生在什么地方?
  那我们再讲第二个例子,看乾隆的儿子嘉庆怎么说?嘉庆元年,这个时候乾隆做太上皇了,乾隆就到了避暑山庄,8月13这一天,是乾隆的生日,乾隆在避暑山庄过,嘉庆就写了首诗给他爸爸祝寿,诗里有个注,他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什么意思?就是康熙辛卯年,就是康熙五十年,肇建避暑山庄,就是康熙题字避暑山庄这个匾额写好了。恰恰在这一年,乾隆出生在都福之庭,这就是避暑山庄,这是一种姻缘,有人又提出来了,嘉庆说的这个“都福之庭”不一定就指避暑山庄,是不是也指着雍和宫啊?好,我们下面再举第三个例子,就是嘉庆二年,还是八月十三,嘉庆又陪着他父亲乾隆到避暑山庄。嘉庆又写了诗,诗后面又做了注,他这次就更明确了,他说“敬惟皇父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明确了,这个“都福之庭”是山庄的都福之庭,不是别的地方,嘉庆明确的说,他父亲是在康熙辛卯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出生在避暑山庄,那这三条材料就说明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
  接着问题又来了,嘉庆继位之后过了几年要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实录》《圣训》的草稿,呈送给嘉庆皇帝审阅,嘉庆一看这上头写了乾隆出生在雍和宫,他就很重视这个事情了,他每次都说出生避暑山庄,这怎么写出生在雍和宫呢?他让大臣认真核查,纂修官大学士刘凤诰,奉命核查,刘凤诰就把乾隆的御制诗找出来,乾隆在御制诗里面确确实实说自己生于雍和宫的有三处,夹上皇签呈送给嘉庆皇帝审阅,嘉庆一看,他的说法和他父亲说法不一样,他不能违背他父亲乾隆的旨意,所以在修《实录》和《圣训》的时候,就按照他父亲自己的说法生于雍和宫来撰写编修的《实录》,结果嘉庆很多的诗文集流传在外面的时候,还是记着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这样就是两说了,一说乾隆出生在雍和宫,另一说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们怎么看?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来说那就按照《实录》,按照《圣训》的记载,或者说一般的学者认为乾隆就是出生在雍和宫,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要研究,因为这个问题,乾隆出生地点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他的母亲是谁身上。
  乾隆的母亲是谁?清朝十二个皇帝,就是乾隆的母亲有问题,别人没有,别人的母亲是谁很明确,就是乾隆的母亲发生了疑案,有多少种说法呢?我数了一下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是传说了,就是乾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这个传说很早,在清朝中期就有了,这个陈家在清代出过三个宰相,顺治朝出过一个宰相陈之遴,康熙朝出过一个宰相,雍正朝出过一个,说乾隆的父亲,海宁这个陈家,就是陈世倌传说是这样。金庸先生他是浙江海宁人,他写了个小说《书剑恩仇录》,把这个传说故事写到小说里头,加以渲染,所以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孟森先生他写了个考据文章,叫《海宁陈家》,他考证乾隆南巡,不是说去看他的生身父母吗?他考证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的时候没有到海宁,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也没到海宁,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住在海宁,这个时候陈世倌已经故去了,所以说乾隆下江南为了看他生身父母那肯定是不对了。乾隆下江南到了海宁住在陈家的一个园子里边,这个园子呢过去叫“隅园”,因为在城的一个角落,乾隆住在那个地方之后,改名字了,改叫“安澜园”,因为乾隆到那儿去,主要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所以他改名叫“安澜园”,那说明第三、第四次乾隆住在这个地方,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不是为了看望他生身的父母。这个传说是越说越玄,说陈家和雍正同年同月同日生了两个孩子,陈家是个男孩子,雍正家是个女孩子,雍正要那个孩子看,看了之后还的时候就调包了,陈家送去的是个胖小子,领回去的时候就是个小丫头,这一调包,女孩子变成男孩子了,那么这个男孩子就是乾隆。这是这个传说,经过考证,这件事情子虚乌有,纯属编造,这是第一个传说。
  第二个传说,就是清末有一个人叫王闿运,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影响很大。他在书里边讲了个故事,他说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家里头穷,雇不起仆人,七八岁的时候,跟着家里人到了市面上卖酒,卖浆,卖饭食,开个小饭铺,因为她很热情,经营比较好,所以生意就比较红火,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到了北京,正好赶上选秀女,她混到里头就参加选秀女了,结果就被选上了,分到雍正的王府,做了雍正王府的粗使的丫头。恰好雍正病了,病得很厉害,她就日夜伺候,几个月之后雍正就好了,好了之后嘛,就和这个丫头住在一起,后来怀了孕,生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乾隆,这是王闿运这个书里讲的故事。别人也接着说,有个人叫张采田,也叫张尔田,他写本书叫《清列朝后妃传稿》,他引了一个人叫英和,英和有本书叫《恩福堂笔记》,进一步的说说这很值得注意,后来清朝的遗老金梁等人写书写文章,就说这个绝对不可能,按照清宫的则例选择秀女是很严格的,不可能承德过来这么一个女孩子混到里头就选了秀女了,所以这个故事学者们认为也是编造的故事,没有这种可能。
  我再说一下这个第三种说法,就是冒鹤亭做过热河都统幕僚,他这儿传出一个传说,就是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叫李佳氏,台湾有个学者叫庄练,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叫高阳,他们都赞同这个说法,并且说考证说,这个李佳氏名字叫李金桂,名字都考证出来了,他们相信这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就是民国年间做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他听着老宫役,在宫廷服过役的这么一个人,他听老宫役跟他讲了一个事情,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胡适,胡适把这个故事又记到书里面,这故事说什么呢?就是说江南有一个人,这家有个女孩子,到了承德,这女孩子名字叫“傻大姐”,后来这个女孩子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乾隆。胡适把它收进了《胡适之日记》里,这样就传开了。
  所以乾隆的生母有四种传说,一种是海宁陈家的儿子,一种是热河,就是承德城里面一个女人混到宫里面,混到王府,是承德的一个女孩子混到选秀女到了雍王府生了乾隆。第三个就是说承德一个叫做李佳氏这么一个女孩子生的乾隆,第四个说法,这个女孩是个南方人,不是北方人,到了北方,到了承德,后来生下乾隆,就是关于乾隆生母至少有那么四种传说。现在可以正经地说,这四种传说都是传说,都不是历史真实,有的电视剧、小说把这个事情渲染得很厉害,为了这件事情有一部分满族的同胞很有意见,很不满意,所以这些都是传说,我上面讲这四种都是传说,不是历史。
  那你这样一说,乾隆生母就不存在疑案了,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我们值得研究,一条是文献记载,一条是档案记载。
  我先说这个文献记载,清朝有一个人叫萧奭,他写了一本书叫《永宪录》。萧奭他写《永宪录》的时候,最后的时间是乾隆十七年,就是乾隆初期这个书就写好了。这个书里头说雍正元年有一件事情,他说,“雍正元年册封那拉氏为皇后,又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最近有的学者在清宫雍正的档案里查到了一条材料,就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一条档案,这个档案说,雍正封侧福晋钱氏为熹妃,那雍正档案的这个熹妃和萧奭《永宪录》的那个熹妃应当是一个人。雍正故去之后,乾隆修《雍正实录》,《雍正实录》怎么记载这个事情?说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这个没有分歧,封侧福晋李佳氏为齐妃,这个也没有大的分歧,第三个分歧就来了,封侧福晋钮祜鲁氏为熹妃,这个熹妃在萧奭的《永宪录》里面是姓钱,钱氏,在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的时候还姓钱,到《雍正实录》里面这个熹妃就不姓钱了,就姓钮祜鲁氏。现在正史的记载,乾隆的母亲钮祜鲁氏不是钱氏。正史这样记载的:原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就是乾隆的母亲是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那凌柱姓什么呢?姓钮祜鲁,这里面还是有个疑案的,那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册封的时候,这个时候雍正没有秘密立储,八月份雍正才秘密立储,立乾隆为皇太子,到乾隆修《雍正实录》时候,这时候他已经是皇帝了,那么他母亲姓什么呢?姓钱还是姓钮祜鲁氏?姓钱可能是个汉姓,姓钮祜鲁氏肯定是个满姓。那么这个熹妃就是乾隆的生母,这个熹妃,是姓钱还是姓钮祜鲁氏?这是一个历史的疑案。
  这个疑案很重要,大家知道在清末民初有一股反满的风潮,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在当时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民族问题,一个政治问题了。很多人可以拿这个事情做文章,所以沸沸扬扬引起各个方面的注意,出现了那么多的传说和野史,今天正史的记载就按照《雍正实录》的记载,乾隆的生母就是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姓钮祜鲁氏,这是正史里的记载和萧奭《永宪录》的记载,和雍正元年那条档案的记载,姓氏上有差异,需要研究,这就是乾隆生母的疑案。
  乾隆究竟他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实际执政是63年,他的一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想举八件事情来说明一下。
  第一编修文化典籍。乾隆编修古典文献一个事情就是主持编修《四库全书》动员四千多个专家学者历时二十年,把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影印了,全世界各大图书馆都有影印的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今天我们查起来很方便,如果当年不修这部《四库全书》,那么可能很多的书孤本,善本可能就失掉了,今天看不到了。今天查《四库全书》非常之方便,应当感谢乾隆这个在文化上的贡献。乾隆不仅修《四库全书》,他还做了很多的事情。譬如说《满文大藏经》,把汉文的大藏经,和蒙古文的大藏经在一起把它翻译成满文,成《满文大藏经》,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宝藏,譬如说有一个老满文的《无圈点档》,也叫做《旧满洲档》,也叫做《满文老档》,乾隆的时候,派人把它整理,把它重抄,重抄了七份,就对保存整理文化古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隆的第二个贡献就是贡献诗文才华。乾隆很了不起,他是一个学者、作家、诗人、语言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乾隆的文《御制文集》,乾隆的诗《御制诗集》,乾隆一生写的诗四万二千六百一十三首,全唐诗两千二百人,也不过四万多首诗,乾隆以一人之力,他还是个业余作者,不是个专业诗人,以一人之力,他的作品和整个唐代两千多个人的诗作,几乎相等。当然有人说了,说乾隆有些诗是别人代笔的,代笔也需要他自己过目审定。乾隆的书法,乾隆的绘画,乾隆的语言,乾隆满语是他的母语,乾隆精通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他和汉族王公大臣对话的时候讲汉语,和满族王公贵族接见的时候讲满语,和蒙古王公贵族接见的时候讲蒙古语,接见西藏班禅的时候讲藏语。
  第三兴修皇家园林。修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修圆明三园,修香山静宜园,修玉泉山静明园,修承德避暑山庄和庄外的庙宇,还修木兰围场。当然这些园林是在他父亲、他爷爷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做的,但是乾隆把它又往前发展了,兼南北之优长,融东西之精华,乾隆时期把中国皇家园林推向了古典园林艺术的顶峰。今天,颐和园、天坛、避暑山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感谢乾隆所做出的贡献。
  第四修筑浙江海塘。浙江沿海地区,因为海潮的冲刷,影响了农田,原来有柴塘,用木柴砌的塘,有土塘,经不住海浪的冲刷。乾隆的时候,国力比较充裕,拨了银两,来把柴塘很多改成石塘,我去看了浙江的石塘到现在依然很好,看了之后,这个巨大的工程给人以振奋。
  第五就是蠲免天下钱粮,乾隆五次蠲免全国的钱粮,总数白银大约有两万万两,相当于五年国库的总收入。
  第六统一整个新疆。新疆在康熙的时候打败噶尔丹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乾隆在他祖父的基础上,把新疆南疆北疆完全统一了,不仅仅是统一了,而且乾隆制定了制度,譬如说设立伊犁将军,设立军府,在那个地方屯田,建立卡伦巡边,不但统一了,而且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管辖。
  第七完善治理西藏。西藏在皇太极的时候,已经有了交往,顺治的时候册封了达赖和班禅,康熙的时候西藏问题也解决了,但是完善对西藏的管理是在乾隆。当时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两次入侵西藏,乾隆派兵把廓尔喀赶出去,在这个基础上对西藏进行了制度化的、有效的管辖,也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和贸易的发展。
  第八中华民族统一。所以到乾隆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我们今天国家的版图,到乾隆的时候,清朝的版图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多民族融合在中华版图里,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乾隆达到了这个时期的顶峰,多民族统一的一个强盛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清朝乾隆盛世下面也还潜伏着危机,所以我想下一讲,我就讲乾隆的后妃疑案和乾隆的历史危机。
  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久的皇帝,他是有史以来年寿最高的帝王。
  他少年得志, 青年登极;他开疆拓地, 六下江南;他的盛世功绩为后世赞誉。然而史册中记载的更有那说不尽的逸事传闻。
  乾隆帝的妻子正式在册的共有二十九位,其中皇后有三位。在这三位皇后中,有两任皇后先后给世人留下疑案,而且她们的疑案都与乾隆出巡有关。在乾隆出巡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导致两位皇后先后走上不归路?对此世人猜测不已。
  乾隆朝两位皇后和一位妃子都给后世留下疑案,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乾隆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盛世功绩,也使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走上最后的巅峰。在远离东方这个文明古国的地球另一端,一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此时,掩藏在清王朝盛世之下的危机也初露端倪。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与我们一同跨越历史时空,探询乾隆帝的后妃疑案,评说一代帝王盛世下的危机。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叫富察氏,雍正五年,他父亲雍正就给他娶了富察氏,当时叫做“嫡福晋”,就是正夫人,第一夫人。这一年乾隆16岁,富察氏15岁,都是虚岁,乾隆登极之后第二年,就是乾隆二年册封富察氏为皇后,这一年乾隆26岁,皇后25岁,他这个皇后富察氏出生于名门贵族,富察氏的曾祖父叫哈什屯,顺治的时候,做过议政大臣。她的祖父叫米思翰,做到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她的哥哥叫马齐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史记载,说是“历相三朝”,三朝做宰相,官做到尚书,做到武英殿大学士。皇后富察氏就是出身于这样一个满洲的贵族名门,但是,这个富察氏不仅仅是聪明漂亮,而且非常贤惠,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一点也不奢华,深得皇太后的喜欢,也博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病,病得比较厉害,身上长了一种臃疖,经过太医治好了之后,太医说,必须静养百日,方可恢复。在这一百天的时间里面,皇后在乾隆的寝宫外面住,日夜侍奉,过了百天之后,皇后才搬到乾隆的寝宫里面和乾隆一块住,就说明皇后是很贤惠的,但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皇后富察氏随驾陪着皇太后和乾隆皇帝东巡,到泰山,到曲阜祭孔,回来的路上,船到了德州,皇后突然死了,37岁,皇后死得很突然,事先没有先兆,而且是死在德州的这个船这儿了,所以就演绎出许多的历史故事,野史、笔记、小说、戏曲等等,讲了很多的故事。
  比较重要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乾隆出巡,到了德州这个地方,山东的地方官员给皇帝敬了很多的美女,乾隆跟她们饮酒作乐,有失礼法,皇后看到之后很气,一气之下,投河自尽。还有一种说法,大家知道台湾有个高阳先生,他写了《清朝的皇帝》,他这本书里说,乾隆皇帝和这个皇后的嫂子有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傅恒的夫人是皇后的嫂子,所以经常到宫里边去。皇后有一次过生日,就把她嫂子就是傅恒的夫人请来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女眷和亲朋,在皇后生日宴会上,大家饮酒赋诗气氛很热烈,乾隆皇帝就说我们吟诗每人一句,就在那里吟诗,吟到皇后的嫂子这地方,她说我对不上来,罚酒,乾隆说罚酒不行,你还是要吟诗,大家高高兴兴地又吟诗又作赋,又喝酒,皇后的嫂子就饮酒过量,稍微有一点失态,就说我需要到一个地方休息一下,宫女就陪侍着皇后的嫂子到另外一个地方休息去了。乾隆喝完酒也很高兴,说去看看吧,他这个内嫂怎么样,就去了。去了之后,乾隆跟这个皇后嫂子,就是情意绵绵、有失礼度,但是这件事情被皇后察觉了。皇后的丈夫是皇帝呀,她也不能发怒,也不能如何呀,于是,在皇后的内心里面和乾隆的关系上产生了一种芥蒂,那在乾隆东巡的时候,皇后也随驾跟着去了。在船上或者又碰到一些其他不愉快的事情,皇后心里头几种情绪交错在一起,一气之下就投河自尽了。这是野史,这是传说,这是故事。
  那历史怎么记载?从历史上来说,我们只能根据乾隆的实录,根据档案的记载,和其他史书记载,只能说,皇后随驾陪着皇太后和乾隆东巡回来的时候,三月十一,船到了德州的时候,皇后崩了,死了,仅此而已。但是许多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疑案,到底因为什么死的?是病死的,还是投河死的?这样就给了那些文学艺术家、影视剧的作家,一个想像和编写故事的空间,于是就演绎出许多许多的故事。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故去之后,就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她出身就比较低微一些,她的父亲官做到佐领,就是比较低级的一个官员,和第一任皇后家庭显宦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人很漂亮,也很聪明,也善于处事,特别讨皇太后的喜欢,乾隆对她也很好。第二任皇后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又出了问题,野史小说就大做文章,大体这么说,就是说乾隆下江南,到了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和珅陪伴着,陪伴皇帝就到了秦淮河,秦淮河上登上画舫,当地一些官员、盐商,事先都准备好了,弄一些歌妓美女在这个船上,乾隆就同她们饮酒作乐,夜里头呢,乾隆还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也没有回到行宫,那皇帝哪儿去了?夜里没回来呀,就找,后来第二任皇后就发现乾隆和一些歌妓淫乐过度,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青丝,头发剪断了,乾隆当然大为生气,因为剪断头发对女人来说,是犯下了天大的忌讳。这件事情历史怎么记载?我刚才说是野史,和小说家编的这个故事,历史记载说“后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就这么几个字,乾隆是很不高兴,就命令大臣把皇后送回北京,这是历史的记载。说这故事发生在杭州,不是在金陵。
  “断发”这个事情历史有记载,我们再看档案怎么记载的?档案记载就是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有皇后的名字,记得很详细,皇后一块跟乾隆吃早饭,到吃晚饭的时候,皇后的名字就没了,名字上头贴了一个黄签,以后就不见记载了,就说明皇后出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没记。皇后回到北京之后被打入冷宫,第二年,皇后死了。皇后死的时候,乾隆正在木兰围场围猎,从北京的急报到了木兰围场奏报乾隆皇后薨,死了,乾隆照常打猎,派这个皇后的儿子说你回去料理你母亲的丧事。本来这个皇后的丧事应当按皇后的礼仪来办,因为你没有废她,也没有降啊,乾隆说要按照妃子的礼节来办理丧事,到底皇后和乾隆发生了什么冲突?“忤上旨”怎么触犯乾隆了?乾隆肯定大怒,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头发剪断了,肯定是有一个很激烈的冲突,但是历史没有这段详实的记载。
  香妃那么多的故事,就是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我把它叫做喜剧版本,就第一种喜剧说。第二种版本叫做悲剧说,喜剧说呢,就是香妃是回部一个女子,因为她的哥哥、家人在新疆乾隆平定回部之乱的时候立下了功劳,她哥哥带他这个妹妹香妃就到北京来,就把他妹妹献到宫廷里面,他这妹妹香妃长得是美貌绝伦,倾城倾色,而且身上发出香味,所以叫“香妃”。乾隆一看很喜欢,皇太后一看也喜欢,就把她留在宫里头了,后来封了妃子,香妃在宫廷里面,乾隆对她很好,享尽了宫廷的荣华,后来因病而死,这当然是个喜剧故事了。死了之后,她的遗体还运到了新疆喀什,在喀什修了香妃墓,是一个很完整的喜剧故事,这是第一种版本。
  那第二种版本就是香妃悲剧说,很多的野史说香妃是在乾隆平定回部之乱的时候,清朝的将军把香妃他们家给俘虏了,押送到京城,因为香妃长得貌美,身上又有一种香味,就把她贡献给朝廷了,乾隆一看也喜欢,皇太后一看也喜欢,说留在宫里吧,但是这个香妃是保持贞节,誓死不从,怀里头揣着利刃,揣着刀,要刺杀乾隆,为她的父兄报仇,这个事情皇太后察觉了,就把香妃召到她的宫里头,下令让她自尽,香妃自杀了。
  总之吧,香妃的故事流传的很广,现在我们要看一看,历史上的香妃是怎么回事?历史这样记载:“容妃,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二十四个字。我解释一下,容妃她姓和卓氏,她父亲是谁呢,是回疆,就是现在的维吾尔,维吾尔的一个台吉和札赉的女儿,初次进宫就给她一个封号叫“贵人”。大家知道,皇宫里头等级,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是皇贵妃,第三等是贵妃,第四等是妃,第五等是嫔,第六等是贵人,第七等是常在,第八等是答应等等,它是分很多级别。那这个香妃和容妃是个什么关系?
  根据清史的记载,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帝宣统,清宫里头所有的后妃回部的女子就容妃一个人。1979年这个清东陵的裕陵,就是乾隆的陵,裕陵旁边有个妃的园寝塌陷,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就把这个陵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发现其中的一座陵,有一具女尸,是维吾尔族女尸,这个女的没有穿满族的服装,穿的维吾尔族的服装,那就说这个墓记载就是容妃的墓,那在这种情况下看,容妃和香妃可能是一个人。香妃是民间的传说,正式的封号是容妃。
  这个容妃到了北京皇宫之后,乾隆为她修了一个叫“宝月楼”,就是今新华门那个门楼,新华门正好在西长安街上,路南,就是有一片房子,这一片平房乾隆的时候,叫“回子营”,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原来内城的汉人等等都要搬到外城,那在宝月楼前头这片房子叫“回子营”,主要是回部,包括维吾尔族人等等。城里头都是八旗及其眷属居住的,怎么会有回人在这儿居住呢?汉族等等都要在前三门之外,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之外,它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回子营呢?而且在这个地方还修了个礼拜寺。:第一个原因,香妃语言文化不同,香妃是讲维吾尔语,她是维吾尔文化,那乾隆和清朝满洲的官员讲满语,香妃要住在皇宫里面,在语言交流上跟乾隆有很多的不便之处,但是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香妃直接进行语言交流,乾隆把香妃就是把容妃安置在宝月楼这个地方,自成一个居住的区域。
  第二饮食习惯不同。满族是信奉萨满教,容妃是个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到这里头去还是不去,去了之后,这肉吃还是不吃?两难。那乾隆很巧妙,我就给你安置在宝月楼,单吃清真的食品,专给她配了做清真食品的厨师,这矛盾就解决了。第三服饰装束不同,容妃她是穿着维吾尔的衣服,满洲那些后妃和宫女是穿旗袍,在这么一堆满洲后妃宫女里面突然间杂着这么一个穿着维吾尔衣服的容妃是很不协调的,把容妃安置在宝月楼单成一个生活的小的体系,小的圈子,就很方便。
  至于香妃死在什么地方?死在北京,这是有结论的。香妃埋葬在什么地方?现在从档案和史料记载来看,就是埋在清东陵。那新疆喀什那个香妃墓是怎么回事?1992年我到新疆喀什去考察,我也看了这个香妃墓和香妃的棺材,我同当地文物部门的先生一块交流,我说你当时怎么运来的?他说我们经过研究认为,香妃就是容妃还是埋在北京,但是我们喀什维吾尔人很尊重香妃,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衣冠冢,做了一个棺材大家纪念她,我们把这个作为维族和满族和汉族民族团结的一个象征。
  乾隆四十三年,他说皇祖,就是他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说上天和祖宗要能给我八十五岁,就是到乾隆六十年,我就很感谢了,到那年我就自动退位,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在一起宣布:从明年正月初一,他退位,宣布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为皇太子。第二年就是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御太和殿正式举行禅位大典,也就是嘉庆登极大典,非常之隆重。把这个诏书要金凤颁诏,我解释一下什么叫“金凤颁诏”?就是把乾隆退位和嘉庆继位的诏书从太和殿抬下来,殿下面有一个黄颜色的舆,装在这皇舆里面,抬到天安门的城楼下面,然后礼部官员再把它奉送到天安门的城楼上面,天安门城楼上面有一个木头制作的金色的凤凰,把这个诏书就含在金凤的嘴上,从天安门的城楼上面徐徐地把这个金凤凰降下来,下面的礼部官员跪着接这个诏书,这叫“金凤颁诏”,礼部官员接了诏书之后,再把它颁行天下,一个皇帝呀,能够到了点之后自动的退位是不容易的。
  乾隆活了八十九岁,我们中国历史上八十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个人,我们说乾隆有两个最,一个是执政时间最长,他做皇帝六十年,太上皇又四年,实际上是六十四年,享年时间最久,他是八十九岁,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当中,乾隆享年最高,所以乾隆晚年他很得意,他说“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古未有之”。所以他自己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正当乾隆得意的时候,乾隆朝内部已经蕴藏着危机了,乾隆朝的外面,世界上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家注意,恰恰在乾隆这六十年,世界特别是西方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性的巨变:第一,乾隆的先人顺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后来英国逐渐地经过了艰难曲折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第二,就是英国产业革命,公元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自动织布机,第二年瓦特改进和发明蒸汽机,从此开始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到乾隆五十三年,美国在纽约召开第一届国会。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一个美国在北美开始崛起。第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就是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这一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后来把法王路易十四送上断头台,法国发表人权宣言,一个法兰西的资产阶级国家就开始兴起。
  我们再看一下,也就是在乾隆的时候,莫斯科大学建立,美国在波士顿建立了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德国第一位女的医学博士诞生了。这个时候清朝在做什么?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六十年,让各省来报,八十岁以上的要参加北京会试的科举考试,各省报了一百一十六个人,经过三场科举考试,坚持下来的,八十岁以上最多的九十多岁,一共有九十二个人,乾隆说,这些人都赏给他们不同的官衔,大家注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大的年龄有一百多岁的,孙子打着灯笼上面写着“百岁老人应试”。爷爷拄了拐杖来参加考试,西方已经科学发展很快了,清朝这儿还八十、九十、一百岁的老人在考八股文章。这件事情可以说乾隆借“兴文尊老”之名,行“粉饰太平”之实,这也是一种乾隆盛世下危机的一种表现。英国的产业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乾隆却陶醉于盛世之下的太平。乾隆五十八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到了北京,乾隆在承德接见他,你必须双腿跪着,不从,不能接见,这倒是其次,乾隆这个时候说了一些话,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乾隆自称“天朝上国”,自称是“古今第一完人”。但是,不久他儿子继位,嘉庆继位,京城内外白莲烽火,天主教徒、民众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乾隆盛世下的危机就充分的暴露出来,下一讲我们讲嘉庆。
去查查准噶尔,去查查回乱,我怀疑在这气急败坏痛斥乾隆的都信点什么教
乾隆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相信后人的智慧,那么大的一个准噶尔,到后来连能为它招魂喊冤,摇旗聚众复国独立的都没有。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把那个什么教从中国土地上彻底抹去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5 10:22:32  更:2024-04-15 10:34:4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