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中国历史
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银行劫匪因为对银行职员大声喊叫,导致自己的唾液沾到了银行玻璃上,后续被DNA检验识别出身份,结果被秒抓的应该算。
美国有个银行抢劫案,一名劫匪显然因为银行职员给他拿钱的时候动作太慢而发了火,他冲着这位妇女大喊大叫,结果在柜台上留下了唾沫星子。那位妇女非常聪明。当警察到来之后,她向他们指出了柜台上的这块唾沫?FBI从中提取到了完整的DNA图谱,那个家伙因此被抓住了。
当地报纸报道了这一案件,标题是:“有话好好说,不要唾沫星子乱飞。”
1865年4月,大清科尔沁亲王,五省兵马总督僧格林沁在与捻军作战时,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被捻军张宗禹部围困,在混战中受伤落马,被一名捻军小兵张皮绠斩杀。
由于淮军后来剿捻时放水(捻军中多数官兵都是淮军的安徽老乡),大多数捻军官兵在战后基本都安然无恙,不是被淮军收编就是遣散回乡。张皮绠自然也顺利过关,回乡务农去了。
多年后的一天,张皮绠有一天跟人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不禁豪情万丈,想起了当年跟着战友们南征北战杀鞑子的光辉岁月,终于憋不住了,跟旁人说出了自己当年杀死僧王的光辉事迹。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被人举报了,张皮绠随即被捕。之后清廷在他家里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
凌迟处死
15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前期倭寇,和对马岛的日本人恢复了贸易往来。但是由于仍旧有零星对马岛的倭寇骚扰沿海地带,朝鲜世宗仍旧下令要严格监视日本商人的一举一动,以免他们和倭寇或莠民勾结,骚扰地方。
当时有个日本商人,名曰左卫门九郎(朝鲜称之为“灑未仇羅”),来到尚州商馆进行贸易。左卫门九郎懂一些韩语,一来二去,和尚州客馆的负责人、日守两班金甫山熟了起来。


尚州客馆(商山馆)
1445年的一天,庆尚道都节制使李澄玉前来上任,尚州城的官员们便组织起士兵排列队伍,吹号角相迎。
左卫门九郎看到这种情形,十分惊讶地问金甫山等:这是什么情况?
金甫山和其他几个驿子闲得无聊,便开玩笑说:“这是要来抓你啊!”
不成想,高度警惕的左卫门九郎信以为真,趁金甫山等不注意,便逾墙逃走。
左卫门九郎这一跑下落不明,刑曹的官员马上开始追究责任。金甫山和几个驿子当即被捕,押解于星州大牢。
由于司法机构的混乱和黑暗,金甫山等被安排上“谋叛”、“挑衅于倭人”两种截然相反的帽子,惨遭严刑拷打。
开个玩笑便被扣上这么重的帽子,金甫山肯定不可能招供。于是金甫山便在星州的大牢里蹲了四年之久,期间惨遭刑讯十九次。
最终,在1449年,朝鲜官府终于抓到了左卫门九郎——这位十之八九以为三浦倭馆被朝鲜人一锅端了,便转辗各地,东躲西藏。
或许是仗着会点韩语,他便扮作乞丐,在村落之间行乞为生。可是,等到左卫门九郎“落网”的时候,已经饿得皮包骨头,无限接近于去世了。


经过审讯才知道,原来左卫门九郎跑路,就真的是因为金甫山和驿子们说了句玩笑话而已……
这件事惊动了朝鲜世宗。世宗大王下令赦免金甫山等,并且对于刑曹的官员们的渎职行为十分愤怒,便下令让义禁府找出负责人追究责任,罚金以赎笞刑。
因为一句玩笑,害得自己和下属们惨遭关押四年,严刑拷打十九次;害得别人沦为乞丐流落外域,几乎饿死。可以说是倒霉透顶了。
=====================
傳旨刑曹:“慶尙道星州囚日守金甫山、驛子亡乃等保放。”初倭灑未仇羅在尙州客館,稍解我國語,甫山等常給事於前。會都節制使入州,集軍士迎迓,且有吹角聲,倭驚駭問之,甫山等戲曰:“欲捕汝也。”倭信之乃逃,行乞村落間,羸悴幾死,久乃得之。甫山等以此囚繫累年,至是乃得放。
(《朝鮮世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五/三十一年(1449)/八月庚午条)
上謂議政府曰:“……今金甫山與倭戲,以致逃亡,觀其所戲,未見有謀叛之心也,亦未有因而成釁於彼人也,其情亦非曖昧難明之事,而拷訊乃至十九次,留滯亦至於四年,予甚非之,欲令攸司鞫刑曹官吏,如何?”
……遂下義禁府鞫之。當該郞廳首領官、差使員,竝贖笞,其餘勿論。
(《朝鮮世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五/三十一年(1449)/八月甲戌条)
情商低不但能把天聊死,也能把人聊死。
朱粲,隋末唐初割据军阀。年轻时曾任县中佐吏,后来趁乱为祸,自称迦楼罗王,为人非常残暴,他攻打下来的城市,多是抢劫一空,连人都不放过,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
江淮四处征战,民生艰难,朱粲的军队没有东西可以掠夺,军中缺乏食物,于是征收各城堡的妇女、小孩,朱粲就让士兵烧煮妇女、小孩来吃,并对其部下说:“没有比人肉更好吃的食物,只要其他的城镇里有人,何必为挨饿发愁呢!”各城堡因此相继背叛他。
当时隋朝的著作佐郎陆从典、颜之推之子通事舍人颜愍楚,都因贬官而住在南阳。朱粲起初都请来做自己的宾客,后来朱粲缺乏食物,就将他们二人全家都吃掉。


武德二年(619年),朱粲派遣使者到唐朝请求投降,李渊下诏封朱粲为楚王,后派遣散骑常侍段确慰劳朱粲。
这个段确同志,生性喜欢喝酒,他的人品、才能不好说,但不会聊天是肯定的。
在酒席间,段确趁喝醉酒一直追问朱粲说:“听说你爱吃人肉,人肉是什么滋味?”当着这么多人追问好几遍,朱粲下不来台也很生气,看一眼喝醉的老段同志,回答说:“吃醉鬼的肉就像吃酒糟猪肉。”
段确立刻骂道:“狂贼,你入朝后不过是个奴仆头目而已,还能吃人肉吗?”卧草,我虽然吃人但脸还是要的,敢当着我小弟面这样羞辱我,问我还能吃吗?
朱粲立刻捉住段确和几十名随从,把他们全部煮熟,分给身边的人吃,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老段同志的疑问。
随从:我有一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现在知道是什么滋味了吧,情商低确实很麻烦啊,尤其是摊上个情商低、还不会说话的领导,只能完犊子了。
严格来说,朱粲降而复叛,后果还是蛮严重的,直接失去了武德二年南北夹击王世充的可能性。再加上又丢失了河东大本营,也让武德四年的洛阳和虎牢关之战打的那么艰难。
当然李二和玄甲军嘛,属于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能上的主。
武德四年,唐军东出取洛阳王世充,困东都,围点打援,三千玄甲军奔袭虎牢关,战而破阵,逐军三十里,活捉夏王窦建德。一战擒二王,定河南河北。
同年,即公元621年,朱粲被秦王李世民所擒,斩杀于洛阳。被斩时,围观的百姓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
虎牢关之战后,李二增邑三万户,封秦王、上柱国、天策上将、开天策府自任官属、设文学馆、尚书令、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初唐政治格局因此剧烈失衡。
然后大家知道了,玄武门之变爆发了。
粲大败,挈残士奔菊潭,遣使乞降,高祖以前御史大夫段确假散骑常侍劳之。确醉,戏粲曰:‘君脍人多矣,若为味?’粲曰:‘噉嗜酒人,正似糟豚。’确悸,骂曰:‘狂贼归朝,乃一奴耳!复得噬人乎?’粲惧,收确于坐,并从者数十,悉饔之,以飨左右。”


有一次朱温和他的幕僚、门客们坐在一棵大柳树下。
朱温看着这棵大柳树自言自语:
这柳树适合做车轴。
大家都不说话。
有几个门客起身附和:
没错,应该做车轴


不料朱温勃然大怒:
你们这些书生就喜欢信口开河!小孩子都知道柳木软做车轴会变形,车轴要用榆木做!
“还等什么?”吩咐左右数十人,把说“可以做车轴”的人拖出去打死。
全忠尝与僚佐及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曰:“此木宜为车毂。”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祸从口出的滑稽果很多,但是第一个必须说李邈,这个货骂诸葛亮“狼顾虎视”,说诸葛亮权臣逼主,结果,阿斗暴怒:你敢骂我干爹亮亮?直接送了这个崽种去见了自己死去多年的祖父,百世同堂去了,此人必须荣登作死榜第一名。
邈上疏曰:“吕禄、 霍禹 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 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再说说第二名,与庞统并称楚之良才的廖立,刘备刚做荆州牧的时候,让他做州从事。只有几个郡的时候,让不到三十岁的他做长沙太守。吕蒙偷袭三郡把他拿下了,他逃走了见刘备,刘备也没说什么,又让他做巴郡太守。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让他做侍中,侍中是什么职位呢?朝位与尚书相仿的荣职。刘备对他已经恩至义尽了吧?阿斗时他做长水校尉,这个人一直认为自己适合做诸葛亮的副手,所以疯狂瞧不起李严等人。这些都没什么,这个人还在梓宫边杀人,旁边就是刘备的棺材板子,他一刀砍断了某人的脑袋,强不强?
后来,这个人开喷了,喷刘备胡乱折腾,几丧一州。喷完刘备喷关羽用兵无法,搞得尸骨无存。喷玩关羽喷向朗、文恭。喷完向朗、文恭喷马良兄弟,喷完马良兄弟又喷王连、郭攸之……
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结果呢?诸葛亮一份奏章,让廖立去汶山旅游加定居养老了。
然后第三名祢衡,祢衡是个喷子,众所周知的。喷荀彧适合去吊丧,喷赵融是个饭桶,说陈群、司马朗都是杀猪卖肉的货色,怼曹操、损刘表、埋汰黄祖,作死的事儿让他做干净了。
至日晏,衡著布单衣,疏巾履。坐太祖营门 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
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
衡谓祖曰:“君子宁闻车前马屁。”祖呵之,衡熟视骂曰:“死锻锡公。”祖大 怒,令五百将出,欲杖之,而骂不止,遂令绞杀。
结果呢?黄祖送他见曹操列祖列宗,让他接着喷去了。(其实笔者很喜欢祢衡的《鹦鹉赋》)
第四名应该让巴蜀名士张裕来了,直接宣称刘备得益州九年之后汉就会灭亡,刘备这脾气就上来了(之前互喷过,有矛盾),杀!必须杀!诸葛亮拦着都不好使,张裕gg。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
然后说陈勤,这人是孙权手下一个督官,灌二两猫尿灌的以为天老大我老二了,当着凌统面骂凌统和凌统的爹凌操,你骂人也就算了,当子辱父,那不是作死么?别说古人那脾气,就是现代人,也得给你两个大巴掌。
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於道路辱统。
结果呢?被忍无可忍的凌统活活砍成重伤,数日才死。






谈到祸从口出,怎么能少的了清朝呢。以下内容来自百度:
乾隆十八年,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和一个挑担的担夫来到山东孔府,敲门求见孔府衍圣公。此人自称是孔府亲戚,来自浙江,叫丁文彬。
丁文斌呈上一封书信和一些书籍,书信中介绍自己学问深厚,所写文章和所著书籍乃是得到了上天的旨意,因此就想把这些书籍送来孔府请衍圣公过目。
孔府的人看了丁文斌的书信前言不搭后语,口气狂妄,感觉此人精神有点不大正常。又翻看了挑担中的书籍,细看之下,吓了一 跳,这些书中大逆不道的文字很多,实属逆书。私藏、私著、私看逆书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衍圣公赶紧把丁文斌和姓田的担夫一起押送到曲阜县衙。
当时山东蝗灾比较严重,山东巡抚杨应琚一直在下面视察灾情,一时无法处理此案。
因为事关逆书,为免孔府受到牵连,衍圣公写了奏折把丁文斌之事先行和乾隆做了汇报。
乾隆对文字狱的处理原则一向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下面的官员对此领会的非常透彻。
杨应琚严刑拷问了丁文斌,发现丁文斌确实是个疯子。根据供词,杨应琚分析丁文斌出身低微,认识几个字,生活不太顺利,可能在精神上受过一些刺激,因此才会做出奇怪之举。
这位深知乾隆心理的大臣上奏,建议把丁文彬处死。
乾隆看了山东巡抚杨应琚的奏报,也认为此人是个疯子无疑。杨应琚在奏折中提到丁文斌身体不好,经过大刑,已经奄奄一息。
乾隆对此非常重视,他掐指一算,这个案子如果按正常程序,经三法司会审,再行文到山东,先后要近一个月时间,即使再加急,也要旬余。如果丁文彬这期间死在狱中,可就太便宜他了。
于是乾隆立刻传谕杨应琚,根据丁文斌的身体情况,自行决定行刑日期,如果丁文斌确实病危,即可将其提前凌迟处死。
杨应琚按照乾隆的旨意,结合杨文斌的身体状况,提前将他押赴法场,当众凌迟处死。
除了丁文彬被处死之外,其兄丁文耀、两个年满十六岁的侄子丁士麟、丁士贤虽然并不知情,也被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不满十六岁的两个侄子被配给功臣家为奴。
乾隆十六年,突然有一个叫王肇基的人跑到官府,说自己要给皇帝献恭颂万寿诗联。要说给皇帝拍马屁是好事,但是这个王肇基献的文章,“错杂无伦,且有毁谤圣贤,狂妄悖逆之处”,这就捅出大漏子了,存在不敬的嫌疑。因为事情涉及到乾隆皇帝,于是时任山西巡抚的阿思哈便派人将王肇基押来亲自审问。同时另派人去调查王肇基的社会情况,比如有无党羽、家里是否有违禁物品、平时交结哪些人。
  就在阿思哈如临大敌,以为发现大的谋逆案要好好立下一功的时候,可等王肇基一押过来,阿思哈傻眼了,因为经过一番审问,阿思哈发现王肇基精神有点不正常,通俗点说,就是个疯子。
  阿思哈问王肇基为什么要呈献文章。王肇基说:“我献诗恭祝皇太后万寿,不过尽我小民之心,欲求皇上喜欢的意思,并无别事...如今是尧舜之世,我何敢有一字讪谤?实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此将心里想着的事,写成一篇来呈献的。至于论那孔孟、程朱的话,亦不过要显我才学的意思。”
  这个王肇基本是一介平民,但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希望通过进献寿辞获得乾隆的欢心,以求得一官半职。但无奈水平不够,将好话说成了对孔孟的讽刺。
  阿思哈接着问王肇基,你不过是普通百姓,为何“妄议国家大事,指斥文武大臣”,你所写的东西都是从哪里听来的。王肇基说:“在各处当长随时,有从《京报》上看来的,有说闲话听来的,只求代我进了些书,我就有官做了。”
原来王肇基曾经在官府担任过仆役一类的职位,因此对官场有所了解。但后来不知道受了什么打击,整个人就不太正常了,他觉得自己只要给皇帝上疏也就能获得一官半职。
如果是普通案件,阿思哈自己也就处理了,但是因为涉及到皇帝、皇太后,阿思哈只得详细将案件在奏折中写明,报与乾隆皇帝。为了不背责任,阿思哈在用词上极为谨慎,说王肇基“似属病患疯癫之人”。
  看完阿思哈的奏折,乾隆也知道王肇基是个疯子,朱批回复道:“知道了,竟是疯了而已。”。:“此等匪徒,无知妄作,毁谤圣贤,编捏时事,病废之时,尚复如此行为,其平昔之不案本分,作奸犯科,已可概见,岂可复溶于光天化日之下?”
  王肇基是因为疯了才有出格的行为,可乾隆的近臣却认为这人疯了都如此荒诞不经,那要是正常了不是更无法无天,这个逻辑也是神了。不过乾隆皇帝也是受了影响,改判“着传谕该抚阿思哈,将该犯立毙杖下”。
疯子本来就已让人可悲,本应给予一些同情,可在乾隆朝那个高压的文字狱氛围之下,王肇基这个“官迷”疯子只因一时的疯言疯语获罪并被活活打死,着实让人感慨。
  受牵连的还有王肇基的母亲、妻子,她们摊上王肇基这样疯子家属本就不幸,可因为出了这事,乾隆还要阿思哈严加审问是否知情。她们知道的,除了王肇基是个疯子以外,又还能知道什么呢?最后王肇基的母亲、妻子被押回原籍,交由地方官严加看管。
乾隆年间,类似这种疯子文字狱还有很多。在我们大众眼中,疯子就是精神失常之人,不必为其言行负责。但乾隆认为,即便是疯子,也不可轻饶,一定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让臣民清楚地知道,一个疯子犯错尚且如此,如果是正常人,那一定是更加严苛的。
明初《逆臣录》记录的蓝党供词中,有个镇海卫百户叫夏正,曾参与蓝玉谋反,本来并未暴露,但在蓝玉被杀后大索蓝党的当头,跟下属在船上喝酒,嘴贱来了一句【枉殺了這等好總兵官】,结果被手下举报了。
一名夏正,應天府上元縣人,任鎮海衛百戶。狀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內,根同本衛指揮朱允、楊橫,百戶成添稅、方志、端善,總旗梁不花,老軍孫雄等在於竹篠修理海船之時,因去廠內拜見舳艫侯,本官對說:「如今涼國公要謀大事,教俺這水寨裏頭目每都擺布著,大事成時,都與您大官人做。」是正等喜應,同說:「老大人既如此主張,小人每敢不隨從出力。」話罷各散。在後,是正等時常根同舳艫侯前去涼國公家拜見。商議謀逆間,不期奸黨敗露,正等幸不事發,至二月十九日晚,是正等置酒於船上喫飲間,不合誹謗枉殺了這等好總兵官,被軍人王定安等在旁聽見,首發罪犯。
甲戌,李克用至汴州,营于城外,硃全忠固请入城,馆于上源驿。全忠就置酒、声乐,馔具皆精丰,礼貌甚恭。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薄暮,罢酒,从者皆沾醉,宣武将杨彦洪密与全忠谋,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呼声动地。克用醉,不之闻;亲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馀人格斗,侍者郭景铢灭烛,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难,克用始张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数十。须臾,烟火四合,会大雨震电,天地晦冥,志勤扶克用帅左右数人,逾坦突围,乘电光而行,汴人扼桥,力战得度,史敬思为后拒,战死。克用登尉氏门,缒城得出,监军陈景思等三百馀人,皆为汴人所杀。——《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一
文宣谓韶曰:"汉光武何故中兴?"韶曰:"为诛诸刘不尽。"于是乃诛诸元以厌之。遂以五月诛元世哲、景武等二十五家,馀十九家并禁止之。韶幽于京畿地牢,绝食,啖衣袖而死。——《北齐书》卷二十八·列传第二十·元坦 元斌等
我身边就有一个,同事女孩有点弱智,但是还没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那天同事大妈看她不爽(感觉自己替她干活了,觉得心里不平衡),就跟女孩说:你不是你妈亲生的,你是从垃圾桶抱来的!
然后女孩就哭着离家出走了,第二天在一个河里发现尸体。
现在家长还在闹,那有什么办法?语言有时就像射出去的子弹,能致命的哦!
所以做人要厚道,与人为善,口下留情!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忽然问起大臣元韶:“汉朝光武帝为什么能实现中兴大业呢?”元韶回答说:“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把姓刘的杀干净。”高洋深以为然,想起自己虽然代魏建立了北齐,但北魏的皇族元氏还大量存在,他觉得这是一个隐患,便下诏将前朝宗室全部杀死。前后杀害721人,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放纵士兵用长矛将婴儿挑起,扔向空中作乐。元氏尸体全都扔进漳河,结果漳河两岸捕鱼的人剖鱼的时候常常发现鱼腹中残留人的脚指甲,恶心得漳河两岸的居民很久都不敢再吃鱼。
元韶(?~559),字世胄,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献文帝拓跋弘曾孙,无上王元劭之子。
天保十年(559年),皇帝高洋问元韶:“汉光武帝刘秀何以中兴汉室?”元韶回答说:“诛杀刘氏,没有杀绝。”于是高洋便诛杀魏朝皇室,诛杀二十五家,幽禁十九家,将元韶幽禁而死。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曾说过:“人过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并没有要死的意思,胡适、刘半农等几个损友却还记着那个事。
于是就写讣告、挽联、挽诗以及悼念文章,还放出消息说计划在《语丝》出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但因为时局原因在《语丝》未能发表,而在南方一个杂志上发表了,最后因为通讯条件差,钱玄同的很多故交和学生信以为真,纷纷发函悼念。
旧时,晋元帝会见各部可汗于殿,曰:生者有得其所,善也。须臾,蒙古大汗对曰:太后何时毙?帝大怒,逐出殿,追杀千里。






“此跋扈将军也!”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九州春秋》
当年吕不韦为了斩断跟秦王嬴政之母赵姬的情人关系,他送了一个人给赵姬来代替自己,这个人就是嫪毐。
据《吕不韦列传》里描述,这个人对房事极为精通,且唧唧很大,说是其阳具可转动桐木车轮……
于是,很快赵姬就被嫪毐迷住了,甚至为了隐人耳目,搬出了咸阳去了旧都的离宫居住。在这里,赵姬与其日夜缠绵,很快她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
赵姬很疼嫪毐,用史记里的话说就是“绝爱之”。都说人一有钱就变坏,那这个嫪毐绝对就是一受宠就飘了的典型。
有一次与宫中人饮酒作乐时,嫪毐与大臣发生了争吵,喝醉的嫪毐说:“吾乃秦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大臣一听吓死了,连忙溜走将此事告诉了嬴政。嬴政便派人调查,然后就发现了那两个孩子,更有人告发,说嫪毐曾与帝太后赵姬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后。”意思就是说嬴政死了就让他们的孩子继位。
秦王一听心想这我还能忍?再加上后来嫪毐做了一系列加速自己死亡的行为,公元前238年,嫪毐终于把自己作死了,而且是极刑车裂而死。
至于他跟赵姬的两个儿子也都被秦王下令扑杀(即摔死)了,赵姬则被囚禁在雍城,嬴政明确表示要跟她断绝母子关系,永不相见。哦还有吕不韦,他也因受牵连而被贬至河南(后去蜀地)。
总的来说,就是嫪毐以一嘴之力,亡三族,灭党羽,囚赵姬,贬吕相......是真正的「嘴强王者」。(不准确)
——羞愧分割线——(? ?︿ ??)——
经评论指点,我以上最后一段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嫪毐的死跟上面提到的两句嘴贱没有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详究起来,大约只能算个引子,或者是作为嫪毐性格的一点佐证而已。
嫪毐之乱的真正原因是三股外戚势力的争斗:以帝太后赵姬、嫪毐为首的赵系集团;以夏太后(秦王亲祖母)、韩夫人为首的韩系集团;最后是以华阳太后(秦王养祖母)为首的楚系集团。
夏太后死的早,赵姬在与韩夫人的争斗中胜出了,且背后集团势力日益壮大,华阳太后坐山观虎斗,一直是赵氏集团的眼中钉。
嫪毐因受帝太后的私恩被封长信侯,权利地位也越来越大,渐渐地到了可以与吕不韦分庭抗礼的地步,吕不韦心生嫉恨,遂派人向秦王揭露了嫪毐与赵姬的私情。
这事被捅出来,给了华阳太后及其背后的楚系集团动手的机会,他们收集证据,希望借秦王之手除去嫪毐及赵姬。
此时的嫪毐狗急跳墙,在得到赵姬的同意后,便发动了这张政变,他们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楚系集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吕不韦和华阳太后联手了,秦王也表明了立场,命昌平君、昌文君(楚系集团的人)领咸阳士卒迎战,两军战于咸阳,嫪毐大败。
以上就是嫪毐之乱的大概经过了。
至于我开头那些不够严谨的结论,大家就当看个笑话一笑而过吧~
最后再次为我的不严谨表示抱歉。
下次我一定调查清楚再bb的(? ?︿ ??)
祸从口出,一定要说话吗?
不,看这个“祸从口哨出”的故事。
1786年春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多尼到巴黎戏院观看演出。观众中有一位来自贝利郡的年轻公爵奥古斯丁先生,自命风流,向王妃“咻咻”吹了两声口哨。
路易十六大怒:“哪来的毛头小子,胆敢调戏王妃!”。随后,便下令把年轻的奥古斯丁投入监狱,不予审判,一晃就是三年。
3年后的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摧毁巴士底狱,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按理说奥古斯丁可以重见天日,恢复自由了,可乱哄哄的人们把他给忘了。又过了4年,路易十六和王妃上了断头台,还是没人想起为奥古斯丁申冤。
拿破仑上台后,下令彻底清查旧案,为冤狱平反。官员们这才发现,土牢里有个因吹口哨而被监禁的倒霉公爵。谁知正办理释放手续时,拿破仑失势,被流放至厄尔巴岛,于是这件事又被耽搁下来。等拿破仑再度执政掌权时,谁也不记得奥古斯丁的冤案了。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已72岁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算什么?
“一声口哨触龙颜,奉旨坐牢五十年”,这位才是比韩愈都冤!
所以,西方的年轻人多学学汉语,是可以救命的。吹,不就是“口欠”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是听我爸爸给我讲的。我太爷爷的事,注意,是事,不是故事。
没有配图,事件来源,家父口述,个人稍加整理
我的家乡是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小地方,大约在民国时候,我们家族在当地还是属于比较有钱的富农阶层。家里大概能有上百亩地。
那时候,我太爷爷(名字就不说了)的父亲虽然是文盲,但是已经意识到知识和学历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于是砸锅卖铁的,供我太爷爷读书。但是因为战乱的原因,田地中的产量收成不足以支持我太爷爷读书。于是我太爷爷的父亲,将家中土地一一变卖,硬是将我太爷爷给供成了当地少有的大学生。
我太爷爷读书的时候,读的是律法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了律师的工作,其实那时候不应该叫律师,应该叫“狀师”,专门替人打官司的。
在那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不多,作为在当地仅有的一名大学生,(其实那时候能上大学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不像现在,正规扩招,文凭遍地……)我太爷爷有两次改变自己命运甚至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很可惜,他都错过了,要不然,你们也不会看到我在这里说这段往事……
第一件事,是我太爷爷刚毕业2年的时候,那时候他帮当地人接状纸,打官司,因为口才好,能说会道,逐渐的积累起了一点点名气。那一年,有部队(据我爸说是新四军,但是我不认为,应该是某军阀的部队)从我们家乡那边路过,部队在我们村附近驻扎,将军派人打听附近有文化的人,帮着写安民告示之类的文书,就有人推荐了我太爷爷。我太爷爷就留在将军身边做了一些文字类的工作,也涉及到不少军事要事。很是得将军的赏识。在部队开拔离开我们村的时候,将军问我太爷爷,愿不愿意跟他出去闯荡,打天下,因为那时候能打战的基本全是大老粗,不识字,能有一两个识字的就了不得了,更别说上过大学的了。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和赵刚一样。大老粗的将军一旦认可了文化人,一般都会比较尊重在意对方,不敢乱造次。
但是我太爷爷考虑之后,一来认为家中父母尚在,不忍远去,二来一直记着他父亲的嘱托,是家中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家族的希望,毕竟把田地全卖了,供出的大学生,正是开始自己事业,往回开始有进账的时候……所以,拒绝了将军的邀请,认为留在家乡,造福家乡父老,振兴家族才是他的选择。
将军也没有强迫,尊重了太爷爷自己的选择。于是太爷爷就错过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现在想想,也许,假如我太爷爷那时候跟着将军出去闯荡了,凭着一身本事,肯定我家族不是这样的情况,真希望那个将军是一个李云龙那样不讲理的将军,直接把我太爷爷绑走……手动捂脸)
第二件事,就是葬送了我太爷爷以及我家族的一件事了。
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也是到处都有匪患。那边村镇,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伙土匪,专门做一些打家劫舍,绑票勒索的事情。当时我们村里有过一两个家里比较富裕的人被绑票过,然后家里人找我太爷爷去帮忙和土匪谈判,把人赎回来的事情。所以,我太爷爷在那伙土匪面前,也算有些面子吧。
唉,坏就坏在了这件事上。
有一次,那伙土匪又绑架了当地的一户人家,而这户人家其实家中并不富裕,土匪要求用五斗米去换人,就能释放出来。人家里根本拿不出来啊。于是就找到我太爷爷帮忙说和谈判一下,希望和土匪陈述一下确实家中无粮的事实,并且把人要回来……
我太爷爷,满以为和土匪方面有过几次交涉,而且和土匪头子也算熟识,就满口答应,保证将人带回来!
我太爷爷去到土匪窝里面,土匪头子一看,哟,老熟人啊,既然X狀师亲自上门,那我们的赎金就主动降一下吧,原来要五斗米的,只要三斗米就行了。
可是我太爷爷知道,人家家属家里根本连一斗米都拿不出来啊……
(其实之前的几次谈判也是差不多的套路,土匪狮子大开口,我太爷爷深入虎穴,陈述厉害,什么别一下子弄死了啊,下回继续还可以养肥了再杀啊,放长线钓大鱼啊之类的,总之就是周旋在土匪和百姓之间,给百姓们保住性命,又让土匪们别太过分……)
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是我太爷爷年轻气盛,上了头。也是答应了事主人家,打包票说把人带回去,土匪那边的话,他也没有特别的在意。居然敢开始和土匪叫板……
我不知道当时的原话是啥,但是,我自己脑补了一下当时的情景,应该是类似下面的对话
狀师:“司令,人家确实家中没有那么多粮食,是不是可以通融一下?”
匪首:“不行,看在狀师你的面子上,已经少了两斗米了”
狀师:“司令,可是我已经和人家答应好,要把人带回去了。”
匪首:“那不关我的事,我说了,我们贼不走空,既然绑了,就得要赎金!三斗米,一颗都不能少!”
狀师:“那敢问司令,要是我这三斗米,在量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粒,那怎么办?”
(加粗的这句,是我爸复述给我的原话,就是典型的故意找茬了……)
匪首脸拉下来了:“给脸不要脸?”
狀师:“司令,今天,这人,我是要定了,不让我带走我也要带走!”
匪首一拍桌子!
“行,人你带走吧!粮食也不要了!”
我太爷爷其实并没有想到,土匪头子会突然这么大方,还以为自己的面子起了作用。而实际上,他并不知道,土匪头子其实就因为我太爷爷的和他抬杠,已经怀恨在心……
人,让我太爷爷带走了,土匪方面,碍于我太爷爷在当地的威望(毕竟是大摇大摆光明正大的进去谈判的),当时没敢动我太爷爷。
后来,土匪头子派人,将我太爷爷暗杀了,据说是在路上打的黑枪,也没有证据。
我太爷爷被杀的时候,是三十多岁,正是人生黄金年龄的开始的,就算是“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爷爷是老二。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太爷爷被暗杀,家道中落,那时候我太爷爷已经开始逐渐积累声望,财产了,甚至还办学校(当地村里的小学,都是我太爷爷一手开办的,学校的名字一直用我太爷爷的名字做校名用到了解放后)
再回想一下,如果当年我太爷爷和土匪头子温柔点,不把话说满,认清好自己的位置,应该可以活过那场暗杀吧。
我太爷爷的事情,我爸跟我讲过很多次。每一次,他都会告诉我,记住,能说会道不是毛病,但是也要记住,祸从口出!!!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哪句话会得罪到比你厉害的人!
——————————
11.27更新几个错别字
~~~~~~~~~~
20200503更新
回家特意问了一下老爹,更新一些信息…
我太爷爷发生意外的准确时间,是1939-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难怪有老人说那时候是新四军了…
我三爷爷今年正好八十大寿(我爷爷有三兄弟,我爷爷是老二,三爷爷当时还在我太奶奶肚子里,是遗腹子),所以这件事正好发生在80年前。
第一次编辑里面提到的那个将军,我也找村里老人落实了一下,是梁灵光,当时是南通县长,那时候太爷爷帮着他做过一段时间的秘书
后来梁灵光跟我太爷爷聊,要不要以后都跟他去,但是我太爷爷婉拒了,还是想留下来,照顾家小(一共有过4个孩子,后来夭折过一个,当时我太奶奶肚子里还怀着我三爷爷,其实是第四个孩子)。
梁后来做过战区司令和参谋,解放后任福建一方大员,担任过工业部长,2006年逝世
我太爷爷拒绝他的第一次邀请,后来,梁多次邀他一起“入伙”从政,还未果,太爷爷就身殒了……
(这一事实跟我原文描述的有点差异,并非恶意编造,确实当时记得个大概,所以特意去考证了一下,只能口述加脑补了……)
其他细节补充:
我太爷爷大名戴鸿彪(字必觉),后来被后人写成其他字过。我太爷爷是独苗,但是他的父亲,有五个兄弟,分散在南通其他地方。太爷爷的父亲是五兄弟老大,这一脉里,我太爷爷算是独苗~
我太爷爷读的大学是南通师范,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张謇(张也是南通名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他奠定了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基础,让南通的轻纺工业品销量全球),在1902年创办的学校。毕业后从事了状师的工作。
(据我老爹说,太爷爷为了挣钱也做过一些“吃完原告吃被告”勾当,当然是看对方的财力——这样黑自家祖上是不是不太好?)
后来土匪暗杀了我太爷爷后(这事儿石锤了),太奶奶哭着告到县里,县长惊动,派部队来剿匪,成功抓获匪首,正法!
那时候,太爷爷的灵堂还没撤,还没断七…(也算告慰了太爷爷的在天之灵吧……)太奶奶一度非常后悔,说这个案子还是他劝太爷爷接下,去说说情的
后来家里还有老人说,那时候的土匪,是国民党的返乡团,落草为寇的……
(具体到底是何处的匪,我是没有查到细节,但是这波匪患确实存在…)
有些事情,我也没有去查阅县志去考证,只能听着老一辈的口述来还原一部分历史
那时候,土匪要的粮食是一斛,一斛就是五斗,我爸还特意给我写了这个斛字……
1940年,那时候是乱世,日本人,国民党不知名的土匪,也有我dang的很多人物在活动
也许我太爷爷在那个乱世,有点小名气,也许仅仅是一个小人物,也许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也许在家国天下之间选择了小家……
但是我可以很自豪的说,在那段岁月里,我太爷爷没有给日本人做过事…大义上未失…
(我问了老爹,日本人没找过我太爷爷?老爹的原话是:日本人来找的时候,躲起来了,那要不然不就是成汉奸了啊?)
不管怎样,我太爷爷还算幸运的,我老爹告诉我,还有好几个他的同学,也是做了类似的营生,但是,没几个有好结果……
有个十二大队的年轻状师,非常有能力,连续破了当地三个大案,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结果发生车祸死亡,还没结婚,未留子嗣…甚是可惜
评论区有一位说的好,那年代的年轻人,也许才是真的年轻人,热血,冲动,但又不失大义……
说不定,“祖上亡命之祸亦是后人之福”……
————————————————
2024年2月13日,回了一趟老家,
去三爷爷家里吃了个亲戚饭。三爷爷今年84岁了,精神还很不错。


左一是我三爷爷,我爷爷是老二已经去世了
然后,还特意去看了一下,我太爷爷创办的学校,已经破败,人去校空,残砖破瓦,大树依旧在,人烟早已无


必觉小学里的“必觉”,意为必然觉醒,也是我太爷爷的表字。这座学校,就像全国很多地方的村小一样,没有任何的知名度,也没有任何名人捐献,更没有任何知名度,在互联网上甚至都无法搜索到任何关于“必觉小学”的信息。但是不可否认,它存在过,且实实在在的教育了几十年的当地孩子…




太爷爷当年创办此学校,为了教育乡里,提高学生知识。给提高当地的小学教育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老爸也是在这所学校读完的小学。
我印象里,在我十岁多的时候,大概是2000年左右,必觉小学还有生源。后来村镇一级别的更好的学校盖起来了,这个学校,才逐渐年久失修,慢慢破败下来。
以下是我今天去这座学校里拍下来的它的照片












也许,在那个年代,为革命,为百姓,为国家做过事情的老一辈人,很多很多。我们作为后辈,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传递下去。
也许是祸从口出的故事,也许是斗智斗勇的壮士,也许是保家为民的乡勇,也许是不忍离家的孝子,也许是教书育人的先驱。
但是,这些终将随风而去,而我们也终将继续他们的脚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也许,这就是那一点点,中国人传承在骨子里的东西吧
这个故事是【祸从口出】的经典代表,也被流传的很广↓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
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
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这种情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于是他撕毁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如果你想要在言语上逞强或者征服别人,你说得越多,出现纰漏的可能就越多。
另外,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那么由此造成的失误也就很难避免。
控制自己的言语,尤其避免讥讽别人的言语。从刺人的话中得到的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引出的灾祸。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云南军阀唐继尧与刘存厚争夺成都,有云南报纸赞曰“自太和年间以来,我滇军再克成都”(指南诏攻克成都),唐继尧听闻后,认为报纸将自己与蛮夷并列,分明影射他不是中国人,命军法处捣毁报馆 ?。
毛秘书,你多心了,既然大家在一起办公,会计肯定会一视同仁的……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叶楚伧
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权倾朝野,为皇家兢兢业业工作到快 80 岁,原本可以死后风光配享太庙,没想到仅仅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申请退休这一句话,完全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张廷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做官本领最高强的大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大臣之一。
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张廷玉却有本事在政治中枢这一高危区域如履平地,步步高升,走出一波惊人漫长的大牛曲线,成为清代文臣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具体来说,康熙晚年到雍正晚年,清代政局算是很动荡的。康熙朝诸子争立,雍正朝整肃政治纪律,不断收拾大臣,张廷玉却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时期,从一个普通进士,一步步晋升到位极人臣的大学士,直到乾隆中期以前,四十七年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他作官有什么绝窍呢?我们看一下他的履历。
1.
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所以从小家教特别好。二十九岁,张廷玉中了进士,又被点了翰林。三十三岁那年,康熙皇帝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到了他,发现这个年青人长得一表人才,言谈举止又特别稳重特别得体,落落大方,很高兴,命他「侍直南书房」(《张廷玉年谱》),就是把他留下来作了自己的贴身低等小秘书。
从那之后,张廷玉就交了好运了。从三十三岁到四十五岁,他给康熙皇帝当了十二年秘书。同样的才华,同样的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回报大不一样。给皇帝直接服务,回报当然是非同一般。
在这十二年间,因为康熙皇帝十分赏识他,他的级别,从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研究员,升为从二品的礼部侍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整整升了十级。
这是康熙朝,张廷玉从一个进士,做到了侍郎。有的小说说他康熙朝就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那么到了雍正朝,张廷玉就更了不得了。
康熙去世,雍正登基。雍正一见张廷玉,对特别欣赏,说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张廷玉年谱》),就是说气质沉稳,头脑清楚,应对起来特别有条理。雍正皇帝是一个特别有魄力的人,敢于破格用人,康熙去世才半个月,他就把张廷玉升为礼部尚书,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正部长。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难伺侯的皇帝,为人特别苛刻。但是他对张廷玉,却是一见如故,欣赏至极。把张廷玉提拔为礼部尚书之后,雍正就离不开这个人了,每天都要张廷玉进宫,什么事,都要和张廷玉商量,凡是发布圣旨,都是雍正口授,张廷玉记录。
头一年不是把张廷玉升为礼部尚书了吗,第二年又让他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管理翰林院。雍正四年,又晋升他为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雍正六年,又让他兼吏部尚书,一个人,做了两个部的尚书。到了雍正七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又让他做了首席军机大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了天底下除了雍正皇帝外最有权的人。
当然这个首席张廷玉只做了三年,雍正十年鄂尔泰从外省进京,按照清代先满后汉的惯例,鄂尔泰做了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退居次席,但仍然很有实际权力。
除了不断给张廷玉加官晋爵之外,还有两件小事情,可以看出雍正对张廷玉是多么重视,君臣感情是多么好。
第一件事,雍正五年五月,张廷玉生了病,请了半个月病假。病好以后,进宫见皇帝,雍正见着他,第一句话就说:「朕前日向近侍曰,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
就是说,「我前两天对太监们说,我这几天胳臂疼,你们知道吗?」「近侍惊问故,朕曰,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太监们忙问怎么了?胳臂疼怎么不找御医看呢?我笑了,说,大学士张廷玉病了,这不就相当于我胳臂痛吗?」你看,雍正视张廷玉如同自己的肱(gōng)股,离开一天,就如同没了胳臂那么难受。
第二件事,雍正十一年,张廷玉有一次请假,回老家去探亲。回老家之后,雍正皇帝很想念他,在奏折上批了这样一段话:「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张廷玉年谱》。)
这段话写得,简直有点像情书。说的什么意思呢?说我当皇帝十一年了,和你啊,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们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就是拜把子兄弟!契友,就是结拜兄弟。说如今,分别了一个月,我是特别的想念你。可见君臣两个人感情好到了什么程度。
因此雍正去世后,张廷玉获得了清代汉族官员从来没得到过的一个殊荣:身后配享太庙,也就是死后与雍正一起到阴间做伴。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整个清朝,从关外算,二百九十六年,从入关算,二百六十八年,他是唯一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人。
那么有清一代,汉大臣当中不乏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为什么只有张廷玉一个人配享太庙呢?这还要从清代的宗庙制度说起。
太庙是皇帝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起源很早,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当然那时最高统治者不叫皇帝,叫王,宗庙也不叫太庙。夏朝叫「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代称为「明堂」,秦汉时候起才称为「太庙」。
太庙一开始,只供奉皇帝的祖先,后来觉得光自己祖先在这呆着怪孤单的,所以把皇帝们生前的大臣也供进几个来,给死去的皇帝做伴。但是,能够获得这项荣誉的大臣很少,能进太庙的大臣,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皇帝的至亲,另一类必须是对江山社稷做出了特别重大贡献的大臣。
所以清朝太庙的配享殿分为东西两殿,东配殿供的是宗室亲王,比如为清朝开国立下大功的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多尔衮,晚清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恭亲王奕新等十四个人。西配殿供的是非宗室的功臣,比如开国勋臣扬古利,额亦都,乾隆时的著名大臣傅恒、福康安等十二个人。
所以整个清朝,一共有二十六个人配享太庙,非宗室的功臣仅有十二人。清朝多少个皇帝啊?十二帝,一个皇帝平均才有一个非宗室的功臣配享。所以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
而在这所有的配享的臣子当中,只有张廷玉一个人,是汉族。也就是说,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人。所以这绝对这一项殊荣,可以说明雍正对他是多么看重。
这是张廷玉在雍正朝的情况。
到了乾隆朝呢,乾隆元年,张廷玉已经六十五岁,是三朝老臣,又有拥立之功。当初雍正皇帝在密秘立储之后,传位密诏的副本开始只给一个人看过,那就是张廷玉,后来又加上了一个鄂尔泰,一共看过的就这两个大臣。
雍正刚刚去世,大家一时慌乱,找不到传位密诏,这时候只有张廷玉一个人知道密诏的副本放在哪,指示太监很快找到了,帮乾隆顺利即了位。所以乾隆对他非常尊重,继续让他做大学士,和鄂尔泰一起,处理国家大事。
乾隆平时和张廷玉说话,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称他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廷玉上朝时,乾隆总是要提醒身边太监,赶紧上前搀扶,别让老人家有什么闪失了。乾隆二年,皇帝又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文臣封伯,这开了一个特例。可以说,乾隆初年,张廷玉所享受的待遇,在清代的所有汉族大臣中,堪称空前绝后。
这是他在乾隆朝的情况。
2.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张廷玉为官多么成功。然而,没有任何人,能做到一生总是成功。到了乾隆中期,张廷玉这样官场上的超人,也居然倒了楣了。从我们开头提到的他因为提出想辞官退隐而惹火上身,他一生幸运的大门就缓缓关闭了。
那么,为什么一直屹立不倒的张廷玉到了乾隆朝就倒楣了呢?
第一个原因,是乾隆这个人太精明了。
乾隆皇帝的性格与雍正很不相同。雍正皇帝这个人,我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是很严厉,很苛刻,很阴沉。但是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其实他身上还有大家不太了解的另一面,就是特别直肠子的一面,一旦认准你是个可靠的人,就会对你掏心窝子地好,什么心里话都和你说。
所以我们看雍正的朱批,他给那些他信得过的大臣的朱批,就象好哥们聊天一样,什么亲热的话都往外说。比如我们看他给宠臣田文镜的一条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
这样的朱批,其他皇帝绝对写不出来。所以说他性格中也有天真淋漓、真性真情的一面。
雍正皇帝之所以这么喜欢张廷玉,除了张廷玉有才能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两个人的性格特别互补。雍正这个人性格喜怒不定,大起大落,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曾经批评他性子急,遇事容易冲动,这一点是和史书中记载一致的,《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早年曾经评价雍正,说他性格是「喜怒不定」,「为人轻率」。
雍正虽然很在意康熙的批评,努力改正这个毛病,但是改得不那么彻底,雍正在自己的书房中,一直挂着康熙手书的「戒急用忍」四个字,用来提醒自己,还是经常犯性急病。那么张廷玉这个人呢,性格周密细致,特别有耐心,特别有涵养,所以君臣二人,性格上非常互补。
我们知道,人们交朋友的时候,有时往往对自己身上没有的那些特质特别欣赏。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喜欢外向的人,外向的人也喜欢内向的人。因此雍正和张廷玉这对君臣,相处得非常好,每当雍正性急病发作的时候,张廷玉总是能耐心地劝解,让他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所以在雍正看来,张廷玉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忠心赤胆的纯臣。因此,他在遗嘱中给张廷玉这样打了保票: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清世宗实录》)
就是说,雍正保证,这个人,肯定是忠臣,以后也不会犯错误,所以我死后,你要继续使用他,死后要让他进太庙配享。打这样的保票,这是雍正对张廷玉最大的认可。
然而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印象,与雍正可大不一样。人和人之间啊,性格相似的人,有时会特别默契,但有时却会相互排斥。精明人最排斥的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精明的人。乾隆和张廷玉一样,都是特别世故、特别精明、特别有城府的人。所以乾隆一眼就看出了张廷玉身上的「巧」和「滑」。
乾隆认为张廷玉做事,表面上大公无私,背后却心机极深。他虽然为君主办事尽心尽力,功劳不小,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和别人一样,同样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因此称不上纯臣。张廷玉也为部下办过不少事,只不过他办得特别隐蔽,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乾隆能看出来。
你看,张廷玉做了这么多年官,把自己的家族的人,自己的门生,自己圈子里的人,都安排得很好。张廷玉的两个弟弟张廷璐、张廷瑑(zhuàn)分别当了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儿子张若澄和张若霭也都入值南书房和军机,参与机要。
「一门之内,朝绅命服,辉映闾里,天下荣之。」(《张廷玉墓志铭》)一家子的人穿的都是高品级的官服,让天下人都很羡慕。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需要提防。这是他不喜欢张廷玉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张廷玉年纪大了,可利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了。乾隆刚即位的时候,对张廷玉那么尊重,那么重视,不光因为他是顾命老臣,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那个时候,特别需要张廷玉的政治经验。
如果说大清帝国政治是一架精密的机器的话,张廷玉脑子里装着每一个零件的说明书和使用记录。所以乾隆刚当皇帝那阵,离不开他,因此才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政治待遇,封了伯爵。不过,当了六七年皇帝以后,乾隆对政务已经越来越熟悉,对张廷玉这样的老臣,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重视了。
而且,张廷玉年纪越来越大,精力和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了。乾隆三年,张廷玉曾经上书,请求辞去他所兼的吏部尚书一职,他在奏折中说:「今犬马之齿六十有七,自觉精神思虑迥不如前,事多遗忘,食眠渐少。」(《张廷玉年谱》)那一年他六十七岁,大脑已经不如以前好使,记忆力也不太行了,睡眠也越来越少。办起公来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所以乾隆从那个时候开始,不断提拔重用年轻的大臣。因为年轻人做事,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干脆利落,效率很高,不象老臣那样瞻前顾后,拖泥带水的。我们说过,军机大臣里,鄂尔泰进了军机后就一直是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是二席。
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了,乾隆没让三朝元老张廷玉做首席,却起用了年纪轻轻而且又没有什么资历的讷亲,做了首席。讷亲才三十多岁,排在了七十多岁的张廷玉前头,这让张廷玉心里难免有点不舒服。
那么到了乾隆十一年,乾隆又下了一道命令,说「大学士张廷玉服官数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兴赴阙,未免过劳,朕心轸(zhěn)念。嗣后不必向早入朝。」(《清高宗实录》)就是说,张廷玉今年七十多岁了,老了,每天一大早进宫不方便。我体恤他,以后就不用他上早朝了。
这道谕旨,表面上是体恤老臣,实际上,是宣布,张廷玉以后不再参与核心机密。因为乾隆每天商量什么大事,主要就是在早上这一时段。很显然,张廷玉在大清朝廷中的实际地位大大降低了。所以身体原因是乾隆不再重用张廷玉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打击朋党的需要。
乾隆执政初期,朝中就出现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首的朋党问题。鄂尔泰与张廷玉二人,都是乾隆特别倚重的大臣,都是军机大臣,大学士,俩人地位相当,但因为性格不同,彼此长期不和。满族大臣一般都投奔鄂尔泰门下,汉族大臣渐渐聚集在张廷玉门下,出现了朋党的雏形。
那么,要解决朋党问题,首先就要打击朋党的首领,所谓擒贼先擒王嘛。所以乾隆的打击目标,就瞄准了朝中最重要的这两个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
3.
为什么乾隆对朋党问题这么重视,朋党又有哪些危害呢?
朋党之争,说白了,就是大臣们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你争我夺,搞窝里斗。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
中国古代有过三次最著名的党争,搞垮了三个大王朝。哪三次呢?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新旧党争、明代东林党争。牛李党争是指唐代末期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的斗争,朝中分成这两大派,斗了将近 40 年,结果把唐王朝斗垮了。
大诗人李商隐一辈子在官场上不得志,就是因为在牛李党争之中没有周旋好。宋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围绕着到底变不变法,也是争了几十年,最后还没争明白呢?北宋已经在内争中不断衰弱,最后灭亡了。明朝的魏忠贤阉党,与东林党,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大臣们忙着结党内斗,没心思管正事,不能全力对付各地起义和关外满族的威胁,明朝也灭亡了。
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张两大朋党,明争暗斗,虽然这个时期朋党活动跟以前朝代相比,并不明显,极为轻微,但是乾隆皇帝的执政风格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他誓言在要他这一朝,彻底打掉朋党这个政治顽疾。
在乾隆还没开始动手前,乾隆十年,鄂尔泰得病死了。于是,乾隆打击的重点就落在了张廷玉身上。乾隆深知,要打击朋党,必须先打击这个山头的核心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山头的人群龙无首,不攻自散。所以鄂尔泰死后,乾隆一直在观察张廷玉,想抓他的小辫子处理一下。
幸亏张廷玉这个人在朋党问题上是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帮别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各种人事纠纷。他的名言是什么呢?「予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澄怀园语》)
就是说,我当官当得这么久,见得事多了去了。每一次人事有变动,人们就在那乱猜,肯定是这个原因,那个原因,猜得很离谱。其实天下事,往往都是很简单,哪有那么多原因。所以张廷玉的从政原则是事不关已,绝不发言。
但鄂尔泰死后,张廷玉还是越来越害怕。因为他知道皇帝要打击朋友,肯定要找他的茬。虽然从他本心来讲,深谙为臣之道,一生谨小慎微,并不想成为朋党领袖,但是身处如此高位,想不被别人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动要投靠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赶都赶不走。
同时,要想在政治高层立足,下面也确实要有一批支持他的人,一批给他抬轿子的人,这样你才能站得住,不可能和谁都不交往。所以他很清楚,几十年间,他给这些门生故旧,也办了很多事,虽然他办得手腕高明,毕竟不能完全没有形迹。一旦查出来,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张廷玉感觉,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
我们说,张廷玉一辈子做官很成功,对「臣道」很有研究。那么「臣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抽身退步」,平安降落。如果做不到这一条,那么其他方面再成功,也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而已。历史上有多少大臣,做官的过程很辉煌,但结尾却很悲惨。
所以张廷玉生怕自己哪天因为年老糊涂,犯了什么错,落个不好的下场。特别是现在皇帝憋着劲要打击朋党,一旦自己门下哪个人出了事,把自己牵扯进去,这辈子不白干了吗?所以他就开始寻找机会,打算退休,回老家。
那么,他退休退得顺利吗?
4.
乾隆十三年正月,按照宫中的惯例,乾隆宴请大臣,吃完饭后,乾隆和张廷玉聊了会儿天。七十七岁的张廷玉看皇帝情绪不错,就提出了退休请求。他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张廷玉年谱》)我啊,已经快八十岁了,可不可以荣归故里了呢?
说这句话前啊,张廷玉是很有信心,认为乾隆应该会顺利批准他的请求。一个是他给他们祖孙三代服务了这么多年,尽心尽力,应该让他歇歇了。另一个,乾隆现已经不用他上早朝,所以他认为,乾隆不太需要他这个人了,应该会很高兴地放他回家。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乾隆没批准。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但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他这个人。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毕竟经验丰富,留在朝中,给自己当当顾问,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乾隆以前没遇到过的,张廷玉还能给出出主意。
所以乾隆回答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就是说,你死后要配享太庙,和皇帝做伴,你看那些配享之臣,很多都是为国家贡献出生命的,你也应该死而后已,能干到哪一天算哪一天,要为国家贡献出全部力量啊。
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张廷玉,马上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你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乾隆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下子冷若冰霜。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时,方面军总政治部刘主任、郭书记和徐师长收容地方武装和跑反老百姓,转移到安徽太湖县境内。
三位领导登上一座高山向南眺望,可以远远看见长江。刘主任因为是一年前从江西苏区调来的,于是指着长江方向对其他两位领导说:“长江的那边,也有我们的部队啊!”三个人聊了一会,就下山继续打仗了。
后来队伍转移到鄂东北苏区,在当地督师的游击司令吴军长见到刘主任,冷不丁问道:“听说你在太湖那会,曾想带着部队渡过长江去?”
刘主任听后一脸懵逼:“我没说过啊?”
吴军长摆摆手,示意有关部门把刘主任拿下,反正他对这个外地人本身也不熟悉。监禁期间,有关部门示意刘主任尽快认罪,遭到对方断然拒绝。
这时郭书记已经又调去皖西北道委工作了,吴军长召集留在鄂东北的省委有关领导开会,沈书记、徐副书记、戴政委、高政委、王政委等大多数人同意以逃跑主义的罪名判处刘主任这个外地人死刑。曾短暂担任红四方面军四巨头之一的刘主任就这样因为一句话的误会被错杀。
70年代,徐师长病逝后,郭书记写了份回忆材料,末尾讲到了三人登山这个段子,为刘主任鸣不平但没有明示吴军长是从哪得知这次只有三个人参与的谈话的。
1979年,一本徐师长的纪实文学传记出版,书中似乎为了体现处置刘主任的正当性,加入了刘主任在转战途中不顾门外伤兵哀嚎,坚持一人独享吃老母鸡补充营养的段子,又写到徐师长对此义愤填膺(生气不分给他吃?),但这个段子迪尔从未在任何回忆资料中见过。
常言道祸从口出,那众位看官是否认为少说话就能避免祸事呢? Too young, too simple.
有时候不说话,仅仅动动嘴唇也能惹上祸。
汉武帝时期,大司农颜异与一位友人谈论国政。
友人谈起朝廷政策的种种不便之处,颜异深谙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听完友人的话之后,仅仅动了动嘴唇,未做评论。(微反唇)
廷尉张汤由此进言于汉武帝,说颜异,“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 (看到朝廷政令有种种弊端,不直言进谏,反而自己在心里诽谤朝令)
颜异因此被处死刑。
由是,汉朝遂开创“腹诽之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3 12:20:32  更:2024-04-13 12:42:1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