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德战争
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
苏联物理意义上把男人都送上战场了,而且第一波上去的是良家子,这波人正面对决的是德三初期的精锐,几乎死绝了,打光的这代人影响可太大了,苏德战争1941-1945,上前线的年轻人,二十来岁,也就是说这拨人是苏联成立后培养出来的,最忠诚的一代,就这么没了。
后面绷不住了开始把在西伯利亚,古拉格服役的各种罪犯拉上去,这个时候德三精锐也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后面这波上的反而成了立功的幸存者,物理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贼配军取代了良家子
对了,战后这波人放开了生,苏联迎来了婴儿潮,好不容易把人口拉回来,这波孩子长大成人,刚好是60-70年代,冷战高峰期,百万青壮在远东和东欧服役,同时跟北约和东方某国对峙,好威风好煞气,百万大军陈兵边界,把某国逼得到处钻山挖洞搞3线建设
问题是苏联战后这波婴儿潮成果,本来应该进厂拧螺丝或者从事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
只能说苏联寄了,很多因素早就注定了……
苏联是就差半口气就被纳粹耗光了 一直到50年代中期才缓过来 问题是纳粹又不是和苏联单挑 德军还要面对开支一个师十亿美金的美军


朝鲜战争最早是苏联支持下的战争,苏联给了朝鲜远远超过南方兄弟的装备,但在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后,苏联却出人意外地没有直接援助朝鲜,让中国志愿军成了朝鲜战争地的主角。苏联不参战,那是因为它有三个更重要的工作,和它们比起来朝鲜政权流亡中国都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苏联要干得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鼓励生育,弥补在二战中遭到的人口损失。二战中美国的人口损失数字是阵亡40.5万人,伤65.1万人,6.58万人失踪,相对于美国14174万的总人口来说微不足道。苏联则遭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1940年,苏联有人口,1亿9,400万人,1949年苏联人口暴跌到1亿6,700万人。整个二战时期苏联军人作战死亡688.5万人,阵亡460万人,伤重不治身亡170万人,此外还有50万人是在行军和集结时遭遇不幸。苏军还有300多万被俘死亡和失踪人员(最大数字是390万),苏军总损失为916.48万人。




苏联平民也因为战争损失了1740万人,苏联损失了人口全国百分之十六的人口(七分之一,如果按照1940年的人口比例计算是百分之十四)。斯大林在公布人口损失时甚至只敢公布军人的损失人数,生怕自己的人口底牌被冷战对手看透。除了人口大量损失,苏联还有上千万儿童失去了父亲,从1946年到1956年苏联儿童的夭折比例也搞得吓人,1947年,苏联儿童的死亡率高达190‰。。


苏联在战后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规定养育5-6名子女的母亲可以母亲奖章;养育7-9名子女的母亲可以获得光荣母亲勋章;养育10名子女以上的母亲可以获得英雄母亲勋章从1944年到1983年,苏联一共有371,000名妇女荣获英雄母亲勋章。这种养育也鼓励收养别人的孩子,苏联甚至还给了一个名叫马卡洛夫的汉子也授予了英雄母亲勋章,因为他一个人收养了12个男孩。


在二战时期苏联还造成了500万名难以归队的残废伤员,剩余的近1500万名伤员也或多或少留下了创伤和疾病。从1946年到1956年,苏联每年因为战争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在120万到170万之间徘徊,1947年苏联因为战争疾病而丧生的人数高达170万。因为战争和伤病,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女人比男人多出了足足2700万人,没有受过战争创伤的健康男性甚至都成了苏联婚恋市场上的抢手货。


除了人口损失严重,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损失更为巨大,在战后兴起了不少民族独立浪潮,乌克兰、立陶宛地区还有活跃着大量游击队,志愿军打完了抗美援朝战争,苏联还没有完全剿灭干净这些分离武装(立陶宛的森林兄弟会一直持续作战到1960年)。


二战德军还要迎战美美国陆军和海军,美国陆军的开支中还有230万人的美国陆军航空兵也就是1947年以后的美国空军)军费,因此美军地面部队的开支和今天美军的军费比例相当,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在二战时期一共分到了800多亿美元(也就是20多亿两黄金)的军费。美军地面部队一共只有89个师,美国参战的四年时间内平均每个师的开支接近10亿美元。英美盟军在北非战场上,造成了德军102,000人的伤亡,英美盟军在三年内给德军造成的伤亡还不如德军突袭苏联最初18天内的损失大(当时苏军被打得蒙圈,但也有15万德军伤亡)。诺曼底登陆后,盟军登陆西线战场作战,在近一年的战争中打死打伤德军52万7890人。


除了西线西北欧战场,盟军还在意大利战场和德军进行了两年鏖战,让德军付出了43万3610人的损失。整个盟军在同时期给德军造成的伤亡总数是106万3500人。盟军更重要的打击来自航空兵,盟军战机所到之处一片废墟,德国汉诺威的房屋被炸毁了51.6%,汉堡整个城区被毁灭了53.3%,多特蒙德66%的房屋被炸毁,科隆被盟军的炸弹摧毁了70%的市区,整个德国被炸的好像末日降临,在轰炸下德国丧失了大部分工业能力,最后只能认输。
苏联动员能力是强,但毕竟不是虫族,还是杀的完的。
别看苏联打完一打师又会再送上来一打师,其实苏联的动员兵在前期一直处于吃紧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动员兵都只有少量训练就送上战场,因为如果不立即投入很可能连战线都守不住。
到库尔斯克胜利以后,苏联才算真的转危为安,不仅是重创了德军,也趁机收复了大量失地,补充了大量的适役人口。
只要德军能把蓝色行动平稳落地,不送掉那么多军队,即使达不成搞油的战略目标,就进入相持阶段,该急的都是苏联。德国在蓝色行动中达到了自己的最大领土,此时的人口和资源远超苏联,而这会苏联的人力已经不多了,别看那几颗星的行动有上百万的预备队,但这波预备队打完的话,苏联真没多少兵力补充了。
德国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开总动员以及在苏联地区糟糕的种族政策。就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这些国家,但凡整点怀柔政策,人家分分钟去当二鬼子。结果搞大屠杀,直接把占领区都变成了游击队,极大消耗了自己的国力。
最后我来点马后炮,德国人不如在拿下克里米亚之后就直接和苏联打防御战,斯大林自己会急,会去撞德军的铜墙铁壁,到时坐看苏联耗死自己,等差不多了再寻求歼敌。
有的说法说俄国人把老头和小男孩,甚至大量妇女都拉上了战场,因此能够保证兵力的充足;有的说法说苏联的人力资源状况没那么糟糕,战争后期,苏军可以从被收复的德国的占领区大量征兵,甚至可以从重新征服的东欧国家大量征兵。
从历史事实来看,苏联的人力资源情况,由于战争的原因已经急剧恶化,到1943年兵力匮乏情况已经相当严重;虽然重新收复的领土,有助于补充兵员,但这并不足以让苏军部队达到满员状态;而且应当考虑的因素是,苏军为了收复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往往要经过苦战,甚至是伤亡惨重的攻坚战,即使成功收复了德占区,能够在收复领土上补充的兵员,也往往不抵损失。
首先,许多适龄男子在 1941 年就已参军或被动员起来。德军的推进速度很快,这导致德占区原本的适龄兵员,不是被德军歼灭,就是随同大部队仓皇撤退,导致德占区适龄兵员所剩不多。而且许多德占区的城镇,几乎没有抵抗就放弃了,德军有充足时间加强这些“要塞”的防御,苏军为了重新夺回它们而大费周章,伤亡惨重;
其次,作为第三帝国种族灭绝计划的一部分,德占区的苏联平民遭受到了饥饿和屠杀。为了防止游击队活动,德国占领军往往将苏联平民驱逐出境和充当奴隶劳工,男性更优先被杀害。虽然战争后期,大量平民男子被征召入伍充实红军队伍,但人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且他们的素质(年龄和健康状况—大量的老弱病残)也不高。


1944年7月,苏军收复波洛茨克,照片中右边的那个苏军士兵显然只是个少年
战争结束时,欧洲的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国家的兵力,都比纸面上的兵力低一个级别,而苏联红军尤其如此;如果没记错的话,苏军步兵师的平均兵力约为 6 千人,而核定兵力在9千到1万人之间。你可以说,由于兵力上的巨大差距,这些师更像是加强团/旅,而不是真正的师。尽管俄国人在整个战争期间增加了共青团员的招募,并提高了年龄限制,但情况依然如此。苏联的一些地区(如中亚),仍然拥有更多的理论上的人力,但相对于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而言,征召和整编他们的后勤工作限制了他们的使用(比如中亚和远东的苏联少数民族,会俄语的很少,而且他们的忠诚度也值得怀疑)。当时苏军的人力匮乏问题已经是最大的隐患。


罗马尼亚军队倒戈后,派出两个集团军随同苏军参加了布达佩斯战役和布拉格战役。照片中这位罗马尼亚士兵还拿着缴获的德国stg44突击步枪
苏联人是由于西方的援助和西线战场的配合,自己在尸山血海的拼了老命的代价下,才能在1945年打赢了东线战争。如果战争再持续下去,根据巴顿将军的观察:“如果战争再持续半年,俄国人就会自己崩溃。”
1970年苏联电影《解放》第一部:炮火弧线片头曲:神圣的战争

0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展现的库尔斯克战役,片头很经典:宽银幕分成三个画面,左边展示的是德军对库尔斯克前线的增援运输和后方军工生产画面;中间显示的是演职员表;而右边展示的是苏军对库尔斯克前线的增援运输和后方军工生产画面;这种布局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了浓厚的战前气氛。苏德双方,为了库尔斯克战役整整准备了100天以上,这是决定东线战场命运的决战,这场史诗般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显然,苏联的动员更为高效,他们的预备队更多,这也是库尔斯克会战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也有人认为:德国的人力资源问题,甚至比苏联还要严重:在 1.685 亿左右的人口中,红军总共动员了 3450 万人(这是 1939 年的人口,不包括被吞并的领土)。因此略高于 20%;在1939年德国的7940万人口中,德国国防军动员了1800万人(这是1939年的数据,包括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但不包括其他被占领土),这大约相当于 22%。
但是,这个统计数据,也不能完全说明苏联的人力问题就比德国小,德国从其盟国获得了了大量人力,并雇佣了数量惊人的奴隶劳工。如果没有后者,德国早在 1941 年就会陷入危机。而苏联从美国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供应,这减少了它在田间所需的人数,从而解放了人力。
经过上述的讨论,可以说是在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中,德国的军事需求超过了其核心人口所能支持的范围;而俄国的人口问题尽管也同样捉襟见肘,但是他们的人口还是人尽其用,“一切为了前线”,充足的动员使俄国最终赢得了战争。
因为苏联人多。
二战前夕,苏联人口1.8亿。
德国本土有6600万人口,加上苏台德区300万、奥地利700万,以及散布在萨尔、阿尔萨斯和波兰等国的日耳曼人约500万,拢共合计8100万人口,可以算是让希特勒放心的日耳曼人。
苏联比德国多了一亿人口。就算是一换一,也能把德国换完还有一亿剩余。
这就是人多力量大。
你暴兵人家也暴兵,人家比你人多,比你暴更多的兵,结果显而易见。
“苏联打光一代人”可不是说着玩的。
后期动员上前线的,连刑事犯、政治犯都有,军队序列中出现了大量的女坦克手、女机枪手、女高射炮手。
这约等于就是在告诉我们:战前两三年内通过义务兵征召制度进入军队服役的出身工农家庭、政治可靠、作风优良、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优秀小伙子,在开战后的两三年内,绝大多数,陆续的牺牲、致残、被俘……种种原因,被消耗掉了。
后期去陆续填线的,绝对是宁滥毋缺,只要被证实身体条件允许去填线,驴马烂子部队也收。
有时候身体条件不是那么太符合,也会被送上去,打不死纳粹还挡不了子弹?
首先军队成员的构成,如果良家子够用,谁会大规模征召市井之徒与恶少?
其次,男女力量的天然差异,如果男人还够用,最起码坦克手这种以“力量性与技巧性并存”为刚需的兵种,又不是为了表演、作秀,而真是为了去打仗、去流血、去睡铁棺材,怎么就会在战斗部队中看见女坦克手的身影?
“伊万,3号车呼叫,说她现在接管指挥,要我们继续保持冲击队形。”
“听见了,但是3号车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苏卡!一辆老虎!她们被瞄准了!”
有人说,每个苏联家庭,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至亲骨肉。
也有人说,那一代年轻人是为战争而生的。
有人上了前线,回来后才知道,他那一个班的男同学,只有三人幸存,幸存的三人中只有他没有落下残疾。
那是苏联成立后养育的第一代年轻人,最有信仰的一代人,最有希望为苏维埃建设全身心投入热情与激情的一代人,就这样在战场上凋零了。绝大多数人牺牲,少部分幸存,只有更少的人没落下终身残疾。
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因父辈属于那种“塌方式十不存一”,最有信仰、最富有革命激情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人,反倒没留下后代……
这新一代人所接受到的教育,能不受影响吗?有关苏联一切美好的、崇高的、纯粹的信仰,就此丧失,路线跑偏,不能说跟那场有史以来战损都是最夸张的战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吧?
这要不是耗尽人力,那什么是耗尽人力?
有时候想想,1945年的苏联,真的就没死吗?
或许已经死了,只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主要原因是德军的敌人太多,德国如果只对付苏联一个敌人,苏联必完。
46年的苏联年轻男性可以说是最性福的一代人,无数年轻寡妇与单身女性几乎到了只要对眼就能同房的地步。就连苏联电影给人的印象都是苏联女性很开放,现实只会比电影更甚。我读过五十年代的苏联文学,里面有大量关于年轻男性随便敲寡妇门的描写,寡妇不仅陪他们睡还给他们做饭吃,不过二战前的苏联也很开放。里面有提到某个列宁格勒的年轻人一年就睡了几十个不同的女性,甚至到了在街上闲逛确认美女是单身就能成功的地步。
因为苏军动员率高,人口也是德军打数倍,而且,苏德两军伤亡比例差距不大,比抗日战场中日两军伤亡比要好看很多。
就拿苏军伤亡最惨重的勒热夫突出部战役举例。


勒热夫战役纪念碑
这场战役也是战神朱可夫最不愿提起的一生最大败仗!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550万大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开战之初的苏联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丢失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包括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都沦陷了。


时间到了9月份,此时德军已经肃清了在北线与南线的苏军,成功将战线拉平,可以着手准备莫斯科战役了。对莫斯科德国上下自然是重视万分,希特勒亲自为行动取名为”台风行动“。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但是此时的德军经过长期高强度作战,早已经是疲惫不堪,在加上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十分困难,德军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但这些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莫斯科的寒冬提前到来了,还在穿着夏季作战服的德军早遭到了一记重击,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因伤寒造成的减员就超过了10万人。
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城下碰的头破血流,直接整体向后撤退了300公里,直到勒热夫——乔瑟夫卡地区才构筑起了防御工事。


?勒热夫的重要性
勒热夫地区从地图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直接让德军向莫斯科缩短了300公里的距离,可以说如果要打莫斯科,那勒热夫绝对是首选的出发地。
同时勒热夫地区也是德国前线的交通枢纽,有好几条铁路干线需要从勒热夫经过,一旦德军丢失了勒热夫,那德军就被从中间切成了两部分,会极大的影响战局,甚至可能造成战场失败。因此希特勒是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勒热夫的。


为了守住勒热夫,希特勒调来了擅长防御战的莫德尔担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也换成了善守的克鲁格。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当莫德尔上任后,第九集团军的将官问他带来了多少增援是,他笑着说说:“就我一个,先生们。”
?四次勒热夫战役,苏军投入370万人
斯大林也明勒热夫的重要性,勒热夫被苏军形象的称为“伸向莫斯科的手枪”,不拔掉这个据点,那莫斯科就永远不安全。于是在1942年1月,苏军发动了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


在开战初朱可夫就派出空军第四军奇袭维亚济马南部,本来这时候德军的局势已经是大为不妙了,但莫德尔却调来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五个预备师。靠着这些精锐部队,莫德尔迅速将深入的苏军分割包围,最后成功拿下了苏军两个集团军。
第一次勒热夫战役时朱可夫派出了105万人,但却在莫德尔构筑的防线前碰的头破血流,有两个集团军被彻底打废,伤亡人数超过了77万人,其中战死超过了25万。不得不说这伤亡数字太可怕了,几乎没几个人是囫囵着撤退的。
第二次战役发生在1942年7、8月份,由于准备不足,这次战役的规模相比于第一次小了很多,苏军只有不到20万人伤亡,而德军方面的伤亡则不到5万人。


第三次勒热夫战役发生在1942年年末,此时苏德战场的南方德军与苏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展开血腥的拼杀,为了策应南线,朱可夫希望在勒热夫一带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代号为火星行动。
这次行动朱可夫可以说是下了血本,有超过140万军队被派往战场,此时担任第九集团军司令的莫德尔也是如临大敌,它充分调用了自己的本钱,将宝贵的装甲部队拆分为多个部分补给前线,采用一种弹性防御战术成功守住了阵地,不但如此,莫德尔还经常诱敌深入,将苏军部队整支绞杀在埋伏圈内。


被朱可夫寄予厚望的火星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苏军方面伤亡达到了80万人,其中阵亡人数就有26万,德军方面也不好受,有超过30万人伤亡或失踪。
到了1943年2月时,苏军发动了对勒热夫的最后一次进攻,这次苏军投入了10万人,只取得了很小的战果,但却付出了5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
可以说勒热夫在1942年到1943年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无数的苏军与德军在这个磨盘中死亡。四次勒热夫战役苏军一共投入了330万人,根据战后统计,苏军伤亡等人数至少170万人,其中阵亡人数(不包括被俘死亡和病死)保守估计有60万以上。
德军方面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根据战后专家分析认为德军阵亡人数在20万左右,受伤有45万人,这对于兵力占劣势的德军来说很不好受。纵观人类历史超过勒热夫战役惨烈程度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但是,这也就是一比三比例,之后苏德两军伤亡差距极少有两倍,到了1944年后,德军伤亡开始高于苏军了,但在抗日战场上,我们能取得这一伤亡比大战役都不多,伤亡低于日军的大型会战也就衡阳保卫战和湘西会战了。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盟国的帮助。
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空运,德国空军平均每天往包围圈里空投118吨物资——而同期德军在突尼斯的空运是每天185吨。
如果没有盟军发起火炬行动,逼迫德国必须向突尼斯桥头堡紧急部署8个师的兵力和装备,德国空军原本是有能力在东线维持「每天300吨」的空投力度的。
如果保卢斯能在包围圈里坚持下去甚至完成突围,高加索方向战局会如何?
1943年春天,西方盟军的战略轰炸顶着单次30%的损失率,对德国轴承工业和炼油厂造成重创,打掉了纳粹装甲产能的35%——导致德军发起库尔斯克战役的时间推迟两个月(等坦克和燃料),给了苏俄更多时间构筑防线和集结兵力、装备。
否则苏军的纵深防御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更不用说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激战最激烈时德军装甲预备队「党卫队第一装甲军」被调往意大利(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才最终奠定苏军获得战役的胜利。
而在1944年初,第聂伯河战役消耗了苏德双方近200万兵力之时,大西洋防线、意大利和巴尔干战场又牵制了近300万德国野战部队。这些人如果投入到俄国前线,「10次斯大林突击」还能打出来吗?
在苏德战场上的多个关键节点,苏俄如果没有西方盟国的间接策应与支持都会出现更大的损失。而在积少成多之下,最终谁的人力会被提前耗光可是不好说的。


1944年初解放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为苏军补充了近400万兵员,是之后全面攻势彻底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能从德军手里夺回这些地方的前提就是此时近300万德国野战部队被西方盟军牵制在从挪威到巴尔干半岛的漫长战线。如果这些部队能被调往俄国战场,「10次斯大林突击」还能迅速收复国土吗?
没有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人力资源,俄国人力储备是撑不到1945年的。
到1943年底,苏联实控区有1.2亿人,已经累计动员了2760万人服役,库尔斯克战役前夕的681万武装部队基本就是极限了。如果继续挖潜应该还能在动员300万人,但....这能撑得起1944年的消耗吗?
如果这场战争变成希特勒与斯大林单挑,那俄国是很难耗过德国的。斯大林很清楚他能耗过希特勒靠的是什么因素。
很多人说西方盟军是摘桃子,但没有这「摘桃子的」登陆西西里岛、突破古斯塔夫防线、踏上法国发起决定性攻势,斯大林是打算再多死500万人打下去吗?
就算他想,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可有没集体发疯——俄国人可经不起这么死了。
战争前期一向视人命如草芥的朱可夫,在1942年发起火星行动这种牵制性攻势就能搭进去30万部队(他们死的基本没什么价值),到1944年也尽量避免正面强攻德军防线。连他这种刽子手都知道俄国人力储备已经撑不起像过去那样挥霍了。


1944年苏军反攻进入东欧国家时也强征大量波兰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编入苏俄军队(总数在130万人左右),竭泽而渔的程度丝毫不比德国人逊色。
到俄国人把镰刀锤子旗插上柏林时,德国固然被耗得山穷水尽,但俄国人也就剩最后一口气了。并没有比德国强多少。
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去克里米亚参加雅尔塔会议时(1945年2月),对沿途的满目疮痍深感震惊,并表示「街上很难看到男性,就连交通警察都是女性」。
西方盟军从登陆意大利以来,总计毙、伤、俘虏了纳粹德国武装力量近400万人(光是鲁尔口袋就抓了32万俘虏),这批人要是压到东线....战争结局甚至都可能被改变。至少会让俄国人赢得更加艰难。
最终德国先耗尽了人力储备(战时德国总计发布了35轮动员令),是被整个同盟国一起拖垮的,而不仅是俄国一家。
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纳粹德国的动员程度太低,动员力度太弱,对广大占领区的整合程度非常低,调动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太弱,未完全建立起对广大占领区进行有效统治的政权体系;二是苏联的动员程度非常高,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动员程度远远高于纳粹德国。西伯利亚的土著猎人,高加索的山民,中亚的牧民,中西伯利亚的蒙古人,莫斯科的工人,监狱里的囚犯,西伯利亚劳改营里的政治犯,苏联土地上的异国战俘等等,能打仗的送到前线打仗,不能打仗的,就送到前线消耗德国人的子弹和炮弹。不光把男人送上战场,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还有80多万女兵参战,这些女兵可不是办公室和后勤系统的花瓶,而是要拿着冲锋枪,抬着机关枪冲锋陷阵的。为了打到柏林,苏联拼光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德国闪击苏联前,苏联人口1.8亿,德国及其整个占领区共有德意志人8000万(不含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境内的德意志人),法国人口4100万,捷克斯诺伐克人口1500万,德意志及法国和捷克斯诺伐克人共计达1.36亿人,还有西欧众多的小国家人口。因此德国在全面进攻苏联前,可供动员的兵员数量并不比苏联少多少,工业生产能力也并不比苏联弱多少,德国独自所拥有的机床数量就远远多于苏联,瑞典的优质铁矿全部在德国的控制之下,德国鲁尔区就有优质的煤矿,纳粹德国唯一缺乏的就是石油,只有罗马尼亚的油田可供德国使用,但德国已发展出一定规模的煤变油化工产业,能够一定程度满足德国军方的需求。因此,德国闪击苏联前,可供德国人调用的资源并不少。
20230715希特勒为什么不先拿下英国再去打苏联?
因为德国不具备完全攻占英国的实力。
两栖登陆作战是所有作战样式中最难的。
两栖登陆作战需要先掌握预设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后,才能实施。
如果德国想要登录英国本土,就必须先掌握整个英吉利海峡甚至是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1940年的德国没有这个实力。
1940年的美国还没有开始爆兵,因此英国海军当时还是世界上的最强海军,比日本海军还要强。
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战斗力和英国海军不可同日而语。
德国潜艇也只能通过狼群战术偷袭英国的运输线,不具备和英国海军硬碰硬的实力。
尽管俾斯麦号战列舰英勇无比,但还是被英国海军围歼击沉。
这就是德国海军的宿命。
德国当时的出路是:站在1941年,如果第三帝国在击败法国后及时刹车,盯住英国,给英国保持巨大的军事压力,防止英国成为美国制霸欧洲的前进基地,然后重回俾斯麦的外交路线核心战略目标——友好俄国。(有一种观点认为:1941年后,按照当时的形势,美国必然参战,而且是大规模的参战。我认为只要德国没有全面进攻苏联,并在苏德战场上遭受重大损失,美国是没有勇气派遣军队登录欧洲大陆的。因为德国如果不进攻苏联,日本就没有勇气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只要日本不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还是会继续奉行孤立主义,龟缩在美洲大陆闷声发大财,过自己的好日子,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美国最多就是持续给英国输血,维持苟延残喘的英国不被德国登录占领。然后世界上就剩下四个强国,分别是美国、德国、苏联和日本。彼此之间都不敢妄动,这样很可能会维持均势。)
然后投入大量资源,严密掌控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直布罗陀海峡两边和苏伊士运河两端修建大型的军事基地,把地中海变成德国真正的内湖,彻底清剿英国在地中海的一切残余势力。扭转德国经济的不健康局面,让德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使德国经济软着陆。进而全面整合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北非沿岸的整个西欧,保障西欧的持续繁荣与和平。
20230703为什么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
历史是给了德国成为超级大国机会的,而且还是两次。
对于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这已经殊为难得了,只是德国没有抓住。
德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唯一办法——友好俄国。尽一切可能处理好和俄国的关系。
这是战略天才俾斯麦为德国量身定做的外交战略。俾斯麦被称作铁血宰相,他领导德意志通过三次战争,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从此德意志傲然挺立在欧洲大陆中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俾斯麦更是一个外交战略天才,他为德国设计了俾斯麦外交体系,其体系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和俄国的关系。俾斯麦体系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争取一切盟友,孤立最大的劲敌法国。他认为,为了友俄,甚至可以在经济上和地缘博弈上对俄国让步,只要俄国不倒向法国,俄国和法国不结盟,就是德国最大的战略胜利。因为,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其必须要尽一切可能避免最大的战略窘境——被两面夹击。因此,德国要放下身段,左右逢源寻找盟友。并深刻理解邻国和盟友最重要的利益关切,尽可能地回应其利益诉求。在俾斯麦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的外交策略的加持下,成功为德意志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德国在欧洲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俾斯麦可不光是简单的交好俄国,在东欧平衡俄奥使其都有求于德国,在远东支持俄国扩张以对抗英国,在地中海联英意制法、在非洲连联法制英、在中东联奥斯曼制衡英法,对内通过王朝社会主义进行阶级调和。引用自知乎账号名为前田左卫门利家的读者留言,这位读者精炼的概括准确描绘了俾斯麦这位微操大师的形象)
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超过英法的总和。钢铁产量、铁路总里程和技术水平、社会保障和教育都是业内翘楚,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发展得非常成功,为德国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当时德国已积累了雄厚的国力。
但是,败家子皇帝威廉二世来了。
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大致有一个延迟,这个延迟时间一般是20年左右,甚至更长,但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愿意等这20年,而是要四处出击,迫不及待将德国的国力变现成为政治影响力(在国际社会这个丛林法则里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利)。
1890年,德俄双方的“再保险条约”到期,因威廉二世一直都看不上东边又大又穷又凶的俄国,所以没有和俄国续签条约。
俾斯麦最忧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直对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深感不安的俄国转而向法国示好,法国立刻将俄国拉拢到自己一边。德国陷入东西被夹击的可能窘境。
这是德国错失第一战略机遇。
这是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错误。
因为当时德国和俄国继续友好的基础还是非常牢固的,只要德国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定能维持和俄国的友好关系。
德国当时的重大战略失误主要表现:
首先,德国轻率地和俄国进行贸易战。德国是俄国原材料和初级工业品的主要市场之一,俄国所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原材料销往德国,当时俄国主要出口粮食、木材和其它初级产品。俄国从德国进口机器、毛纺织品和殖民地产品。德国和俄国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阶级为了一点利益却愚蠢地千方百计限制进口俄国的农产品,试图不断提高俄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两国因此打起了贸易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其次,德国过于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武力扩张。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后,两国在巴尔干的经济和武力扩张是非常成功的,德国成功把巴尔干变成了商品市场,奥匈帝国成功武力占领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并成功夺取爱琴海港口萨洛尼卡。
因为德奥两国在巴尔干的成功,俄国非常忧心德国会染指黑海地区,因为俄国在黑海地区有着重大经济和战略利益。德国还不断加速渗透波罗的海、博斯普鲁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德国最终成功把俄国封锁进黑海,德国成为俄国通往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的最主要障碍。德国切断了德国的生命线,这是俄国决不能接受的。
另外,当时俄国在和日本的战争中,遭受失败,战前排名世界第三的俄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遭受重大损失,俄国正处于灰头土脸的至暗时刻。德国的一系列行为被俄国视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背刺前盟友。
最后,德国的2B铁路计划过早地刺激了英国,让英国把德国锁定为头号威胁。(2B铁路计划,即从德国的柏林经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半岛,然后到中东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个计划本身是天才的设想,这是那个年代最具野心和挑战性的洲际交通建设工程),英国最先是非常支持德国这一计划的,甚至还投资参股了该项庞大的建设工程,认为英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商贸利益,但是英国很快认识到这是对自己海洋霸权的巨大威胁,甚至是根本性颠覆,会对自己从英国经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到印度的生命线造成威胁,同时也会损害自己在中东的利益,从此英国把德国锁定为头号战略假想敌,开始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再次亲自下场领导俄国和法国对抗德国及其盟友。
第二次是希特勒击败法国后没有及时替德国战车猛踩刹车,而是去进攻苏联。
我也看了很多材料,但我确实很不理解德国为什么要去攻打苏联。
不知道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威力?
不知道苏维埃政权对资源(人、财、物)的动员能力?
不理解苏维埃政权对资源(人、财、物)的损失承受能力?
不知道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教训吗?
很不理解!
很不理解!
很不理解!
俾斯麦的联俄路线是德国外交的唯一出路!
德国的地理位置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极为相似,是四战之地,就是四面八方都有被外敌入侵的可能,国防压力非常大,如果国家能一直保持绝对实力就会成为经济枢纽,文化中心,若一旦开始衰弱,很可能会陷入一蹶不振,外患不断的危险境地。
1871年的普法战争让德国和法国从此成为世仇。
面对西欧危如累卵的局势,俾斯麦探索出了一条颇具智慧的联俄、亲奥(奥匈帝国)、拉英、孤法的外交路线,这条路线是如此复查,以至于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条外交路线给德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保障了德国的崛起,其核心和基石就是联俄。
站在1941年,如果第三帝国在击败法国后及时刹车,盯住英国,给英国保持巨大的军事压力,防止英国成为美国制霸欧洲的前进基地,然后重回俾斯麦的外交路线核心战略目标——友好俄国。(有一种观点认为:1941年后,按照当时的形势,美国必然参战,而且是大规模的参战。我认为只要德国没有全面进攻苏联,并在苏德战场上遭受重大损失,美国是没有勇气派遣军队登录欧洲大陆的。因为德国如果不进攻苏联,日本就没有勇气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只要日本不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还是会继续奉行孤立主义,龟缩在美洲大陆闷声发大财,过自己的好日子,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美国最多就是持续给英国输血,维持苟延残喘的英国不被德国登录占领。然后世界上就剩下四个强国,分别是美国、德国、苏联和日本。彼此之间都不敢妄动,这样很可能会维持均势。)
然后投入大量资源,严密掌控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直布罗陀海峡两边和苏伊士运河两端修建大型的军事基地,把地中海变成德国真正的内湖,彻底清剿英国在地中海的一切残余势力。扭转德国经济的不健康局面,让德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使德国经济软着陆。进而全面整合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北非沿岸的整个西欧,保障西欧的持续繁荣与和平。
有利的条件:
一、当时,以德国为中心的西欧是世界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中心,手握世界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完全不用担心生存和发展的科技和教育瓶颈问题。
二、苏联当时在国际社会非常孤立,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首先苏芬战争刚结束不久,充分暴露了苏联军事实力的孱弱。其次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危机感刻骨铭心、深入骨髓。一战期间新生的苏俄政权以对德妥协的手段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是国内白军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大规模武装干涩,整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瞬间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这让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危机感刻骨铭心、深入骨髓。因此,只要不主动大规模入侵苏联,苏联是绝对没有胆量主动挑战当时的德国。因此,对苏友好成为可能。最后,远东还有日本给苏联保持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三、当时苏德两国的经济相互高度依存,经济互补性好。苏联需要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德国需要苏联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德国急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双方完全能够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事实也是如此,苏联直到被德国全面入侵前,都还在向德国供应石油。
四、全面控制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后,苏联除了远东的出海口外,其余出海口全部在德国手里,为了正常开展海外贸易,苏联也会主动与德国保持友好关系。
对苏联友好,和平共处。整合西欧,消化西欧,用30年时间,整合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北非沿岸的整个西欧,努力保障西欧的持续繁荣与和平。
“小胡子元首”真可能流芳百世。
在重创英国后,要及时刹车转向,最难的不是苏联是否会进攻德国,而是希特勒有没有这么大的威望、魅力和魄力,能够让纳粹这台战争机器刹住车。与和平发展经济相比,战争要容易得多,而且当时的德军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无比骄傲,整个德国,整个德国军队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简直可以暴打上帝,别说苏联了。
这即是所谓的路径依赖。
二战时期,苏联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几乎动员了所有能上战场的士兵。
1941 年 9 月,德军长驱直入,兵临莫斯科。
此时的苏联红军,正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进行一场悲壮的阅兵仪式。
以这场漫天飞雪中的阅兵为起点,苏联人开始慢慢站稳脚跟,止住了溃败的态势。
1
1941 年 11 月 7 日清晨,克洛奇科夫·季耶夫望着漫天的鹅毛大雪,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克洛奇科夫是苏联红军 316 步兵师某连的政治指导员。
他在 4 个月前刚刚被紧急征召入伍——事实上,整个 316 步兵师也是刚刚组建起来的。
在 11 月 7 日的早上,克洛奇科夫所在的步兵师被召集到了莫斯科红场一侧候命。
整个集合过程非常神秘,上级一直没有明确告诉他们究竟要去干什么,一开始只是说莫斯科的市民想看保卫城市的子弟兵列队走一下。
直到 11 月 6 日晚上才有明确命令传达下来:届时全体列队正步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同志的检阅。
列队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同志的检阅?
这不就是阅兵吗?
在寒风凛冽的 1941 年 11 月,克洛奇科夫知道,此时此刻,在红场举行一场阅兵,是多么危险的一个举动。


莫斯科红场
2
1941 年 11 月初的苏联,几乎已经被德国打趴了。
1941 年 6 月 22 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出动 190 个师 550 万人、4900 架飞机、3700 辆坦克、47000 门大炮,分三个方向直扑苏联。
二战期间最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
由于苏联对德国的入侵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加上刚刚被斯大林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战斗力严重下降,所以,苏军在当时几乎堪称全世界战斗素质最高的德军面前丢盔卸甲,第一天战斗就损失 1200 架作战飞机(其中 800 架还没起飞就被炸毁)。
在北线,苏联红军两周内溃退 450 公里,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失守,24 个师被全歼,20 个师损失 60% 的人员和装备;在中线,苏联红军溃退 350 公里,30 个师被全歼,70 个师损失一半以上人员;在南线,苏联最强的西南方面军 70 个师在基辅苦战 10 天后全部被歼灭,60 多万人被俘虏,「基辅战役」被希特勒愉快地称为「史上最大围歼战」。
战争才开始 3 个月,苏联就被逼到了悬崖边——德军已经兵临首都莫斯科。
1941 年 9 月 30 日,德军乘胜发动「台风计划」——集结 180 万军队,在 1700 辆坦克和 11000 门火炮的支援下,开始发动对莫斯科的总攻。
第一阶段,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轻松歼灭了 60 万苏联红军,大获全胜。
随即,莫斯科外围阵地全部被攻克。
按照希特勒的乐观估计,莫斯科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他准备于 1941 年 11 月 7 日在莫斯科的红场进行德军的阅兵仪式。
11 月 7 日是苏联光荣的传统节日「十月革命节」,是纪念当初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节日。
就像一定要让法国人在「一战」德国战败时签署协议那节火车车厢里签署投降协议一样,希特勒最乐意用最能刺痛对手的方式羞辱敌人。
德军的部分官兵,已经领到了 11 月 7 日阅兵式的新礼服。
3
此时的莫斯科,确实危在旦夕。
1941 年 10 月 10 日,莫斯科电台发布消息称:苏军在莫斯科近郊莫扎伊斯克的防线被德军突破。
这条消息让莫斯科的市民终于意识到:德国人真的打过来了。
一时间,整个莫斯科陷入了混乱:地铁停运,物价飞涨,德国的间谍和「苏奸」到处搞破坏活动和散布流言,而苏联政府和各国大使馆也已经开始撤往古比雪夫(今萨马拉)。
所有迹象都显示,莫斯科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的姿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10 月 19 日早晨,斯大林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特别专列前徘徊了近 2 个小时,在与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通话并反复确认后,他决定放弃撤离,重新坐上汽车,回到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决定不走的消息很快传开,莫斯科的守军和市民都开始恢复信心:地铁开始重新运营,一批不法商人和间谍被抓起来枪毙,物价开始稳定,而大批市民尤其是妇女自愿参与工兵队伍,不分昼夜地挖战壕、筑工事。
而斯大林想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些。
1941 年 10 月 28 日,斯大林召见了莫斯科卫戍部队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将军和空军司令员日加列夫将军。
在会议室,斯大林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过几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我们要不要在红场上举行阅兵式?」
两位将军一下子愣在了当场:此时德军的数十个师正在拼死扑向莫斯科,城里所有的部队都被调到了前线,莫斯科随时面临被狂轰滥炸的危险。
但斯大林又问了一次:「我再问一次,要不要举行阅兵式?」
两位将军此时已经领悟了斯大林的决心,表示一定要办好这个阅兵式。
几天后,斯大林又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再一次表达了要举办一次阅兵式的想法。
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在惊愕之余,都表示支持。
既然意见都统一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搞?
4
在身陷重围的城市广场举行一场阅兵,确实面临极大的风险。
斯大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德军会不会在这期间发动总攻?
为此,斯大林两次召见重新组建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
朱可夫给斯大林的答复是:由于在之前的战斗中德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需要重新补充兵员,所以近期内不会发动大攻击。
但是,如果德军的陆军不发动攻击,空军会不会出动轰炸机呢?阅兵现场人员密集,一旦发生轰炸,后果不堪设想。


一代名帅朱可夫
做出保证的还是朱可夫:莫斯科外围的防空力量会全部加强,并调过来一批歼击机,力争不让一枚炸弹落到红场。
在得到这两点保证之后,斯大林心里有了点儿底,随后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把阅兵时间从上午 10 点提前到 8 点,尽量趁天还没亮透就结束阅兵,避免空袭;医疗队随时待命,以防万一有空袭轰炸造成伤亡,但阅兵坚决不能停止;让所有的报刊和宣传机器待命,届时要将阅兵实况实时广播到全世界……
斯大林还特别强调:除了少数人知道外,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阅兵的事。
1941 年 11 月 7 日清晨,莫斯科的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苏联西方面军《红军真理报》的记者叶甫根尼作为报道阅兵式的记者,站在了莫斯科红场列宁墓的左侧看台,看到斯大林走到了列宁墓上的主席台。
他听到斯大林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风真厉害。」
第二句是:「布尔什维克真走运,连上帝都帮他们。」
上午 8 点整,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阅兵式,正式开始。
5
在数十万赶来观礼的莫斯科市民的注视下,斯大林首先发表了演讲。
按理说,在阅兵式上发言的应该是检阅部队的司令官,但在这个时候,发言的只能是斯大林。
斯大林的开场是:「同志们!今天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
德寇背信弃义的进攻,及其强迫我们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威胁我国的危险。
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门前。
「敌人指望在第一次打击之后,我们国家立即屈膝投降。
可是,敌人打错算盘了!我们的陆军和海军虽然遭到暂时的失利,但还是在全部战线上英勇地击退着敌人的攻击,给敌人以严重损失。
并且我们的国家,我们全国组成了统一的战斗阵营,以便我们陆军和海军一起粉碎德国侵略者。」
斯大林演讲的结尾,更是穿越雪雾,在整个红场上空回荡:「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你们吧!
「为完全粉碎德国侵略者而战!
「消灭德国侵略者!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万岁!
「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的讲话一结束,红场上就响起了当时的苏联国歌——《国际歌》。
此时的红场上,数十万冒着严寒赶来的市民和接受检阅的部队都高声呼喊「乌拉!」和「苏联万岁!」,很多人已泪流满面。


1941 年的红场阅兵
阅兵式随后开始。
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炮兵学院、列宁格勒军事学院的学员。
随后是第 2、第 316 步兵师这些成建制的部队,海军部队,以及捷尔任斯基师——这是一支负责莫斯科地区安全的内卫特务部队,如今也被拉出来准备奔赴前线。
很多官兵都是刚刚从前线回来,根本就没有经过阅兵排练,队伍并不整齐,脚步也不统一,但他们却目光坚定,斗志昂扬。
他们手里握的枪都装满实弹,每个人都背着行囊——离开红场后,他们不会回到营房,而是将直接奔赴前线,与入侵的德军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阅兵队列中一个特殊的方阵引发了观礼人群的一阵骚动: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马后炮的说,德军确实有过机会,那就是对苏联开战同时进行总动员,可以想象一下1942年德国在东线多了一个有50-70万人齐装满员的集团军群——如果枪毙戈林,规模还能更大。
那也许就不存在斯大林格勒这个转折点了,估计要打第二次莫斯科保卫战了……并且大概率是德军赢,那斯大林就需要做好乌拉尔山区游击战的准备了……
但是德三做不到,因为无论他搞得再怎么唬人,德三毕竟是个需要讨好基本盘的民选政府——所以德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怎么被轰炸也不值得可怜自选的——不到万不得已,它不敢也不愿意得罪基本盘。
而苏联则可以不管不顾的继承并发扬沙俄时代的优良传统……
所以德三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因为苏联有影子师,一夜之间兵力翻一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动员能力远非德国能比,而且苏维埃虽然在工业技术方面比德国差一点,但并不存在代差,再加上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足够多的人口,只要一进入消耗战,那么德国肯定先完蛋。
所以,德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一波流给苏联干掉,的但即便玩一波流,元首也犯了大错误,没意识到苏联的影子师战略。
苏联虽然没有全民皆兵这么狠,但确实有一套影子师机制,在必要时期可以实现军队一夜翻番。
苏联军队中,每个师都有第二副师长,以此类推,还有第二副团长、第二副营长……这一套指挥体系,平时专门抓预备役训练。
部队换下来的装备,全部移交预备役。
如此,战争一旦打起来,正规师开拔,第二指挥系统立即下沉影子师,搭建成架构清晰、配合默契、装备齐全的武装体系,预备役人员则快速到位,一夜之间实现军队数量翻番。
战争时期,元首可能没料到苏军有这一手,或者他已经料到了,但根本没有办法破解,只能硬着头皮上,寄希望于快速得手。
但这种想法显然太过于乐观了,只要第一批影子师能快速顶上,苏联庞大的战争机器就有了足够的启动时间。这就好像招数精妙的刺客死磕内力深厚的高手,一招没得手,接下来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没有诺曼底登陆,1944年就该德军东线进攻了,,看看1980年的时候人力资源匮乏到连个60岁以下的领袖都选不出来。1910-1925年的这代人几乎死绝了
耗的过不,事实上是德国被苏联耗死了。
德国先来一顿降龙十八掌把苏联打得找不到北,不过一不小心被苏联钳住双手,然后就比拼内力。
德国抽调了芬兰挪威南斯拉夫奥匈的兵力,利用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实力,打经历过大清洗的苏联,而且还是偷袭,结果还是被耗死。
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会追杀纳粹杀到法国去。
因为在苏联人力是极其廉价的,往往被随意地挥霍浪费。大量苏联人缺衣少食,每天食不果腹,活着和不活着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将他们大量赶入战场不需要任何代价。
说白了,苏联只不过是奴隶制的一次回光返照,完完全全是以奴隶制的形式组织生产,底层工作的人没有任何福利,只能饥寒交迫地艰辛劳作到死亡为止。他们的生活水平远低于拉美非洲,这么庞大的人口在二十世纪居然生活成这个样子,是让人震惊的。
请读完整版的1942年227号命令全文
因为体量差距太大,简单的对比一下
纳粹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
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
不单单是人数的差距,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37毫米以上)火炮51.66万门;
而德国生产了14.08万架飞机。坦克2.73万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万门;
这还不谈德国是尴尬的两线作战,加上同盟国的人力和军备,双方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上,可以说苏德战争一开始,结局就已注定。


1943~1945年二战欧洲战场形式变化
非常感谢评论区兄弟们的补充,没想到我这个简单粗暴的回答会引起这么多争论,所以在这里补充几点来回应大家热情的评论。
首先是提到最多的租界法案,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我来详细解释,百科上就有定性的结论:


以及体量或者说纸面差距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类似于苏芬战争的结局一样,我个人一点粗鄙的想法是:苏德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在内,但首先奠定苏联胜利的根本应该是苏联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其次是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基础上,苏联红军成功组织和实施的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再其次才是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引用钢④我最喜欢的加载名言之一:“工事,火炮,外援,都毫无意义。除非普通的士兵都清楚,他,正在保卫国家。——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还有评论区的兄弟提到了德国输掉苏德战争的因素,缺油。这也是很好的一个角度,缺少石油的直接结果就是德国的战略储备石油实在是太少了。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军在全线上的巨大突破和胜利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致使德国军队的石油储备在1942年几乎耗尽,这严重影响了其战争的持续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还没有完全控制的情况下贸然分兵向高加索方向进军。


1942年德军蓝色行动概述图
结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了,当然是保卢斯成功晋升为元帅了口牙。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也欢迎大家热情的讨论,兄弟们聚集在一个问题下,说明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兴趣和关注,哪怕意见不合,这种互相提出观点和论证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互动。
PS:我是不会主动夹评论的,欢迎每一位朋友的理性讨论。
其实斯大林玩大清洗搞得差不多2000万人进监狱,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等于德军刚开始偷袭苏联的时候,苏联有2000万囚犯以及看守他们的大量监狱工作人员没有被征招。另外德国直到战争中后期才慢慢进入战时体制,暴兵速度根本比不过苏军。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0 09:45:58  更:2024-04-10 09:52:0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