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十万国军守不住南京城?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十万国军守不住南京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十万国军守不住南京城?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民革命军
为什么十万国军守不住南京城?
蒋介石为了准备南京保卫战,召开了连续三天的国防会议。但是大大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国府的军队高层们,竟然出奇一致的反对蒋介石保卫南京城的想法。其中,尤其以李宗仁的反对声音最甚。
李宗仁当时直言:“此时的长江天险尽失,敌军可从南、西、东三面合围南京城。从战术上来讲,南京城已经是一个死地了。北面通长江,但是敌军可从空中封锁,属于退无可退。而我军大多是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无论是从兵员,装备还是从士气上,都很差。”
“倒不如,让主力部队撤到长江两岸,还可以阻击敌军渡过长江。让敌军徒留一个南京城,对战场大局影响不大。”白崇禧也非常支持李宗仁的想法,白崇禧也表示:“我军主力应当撤出南京,袭扰敌军,关注徐州,随机应变。”


李宗仁
何应钦则从人员调配,以及物资装备上向蒋介石分析了一番南京不能守的理由。然而,老蒋却是越听脸越黑。因为老蒋考虑的根本就不是这些问题,老蒋他懂什么战术?懂什么战争?但是老蒋他是真的懂争权夺利的那一套,是真的懂他所谓的“国际观瞻”。
还是刘斐更懂蒋介石一点,他表示:“南京毕竟是国都,守还是要守的,如果一枪不发就直接撤退,无法向全体国民交代。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大军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只需要留下来一部分部队,象征性抵抗之后,就果断撤退,也不算是丢脸。”
刘斐的话,算是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面了,蒋介石立刻就开口赞同刘斐的发言。并且强调道:“南京可谓是国都,如果一枪不发就直接撤退,那么对于全体国民而言,对于抗战大局的影响而言,都是非常负面的。尤其是在国际观瞻上,如果友邦不认为我们有能力继续坚持下去,外交上也是一个大问题。”


刘菲
往往在蒋介石抛出“国际观瞻”的时候,一般事情就已经没得商量了。但是李宗仁等人还是想要争取一下,李宗仁表示:“南京城不守,你信我,就把指挥权给我,我就消灭一万日军给你看,给你一个国际观瞻。”
蒋介石希望能打赢一个大胜仗,但是蒋介石绝不希望指挥这场胜仗的人是李宗仁。而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根本就不相信李宗仁有这个本事。于是蒋介石直接拍板:“就按刘斐说的办!”
守不守南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确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要谁来守南京城了。蒋介石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他指定人选的话,肯定就会彻底把这个人得罪死。毕竟无论是损失太大,还是丢掉南京,都是要被民众吐口水的;而直接弃守,说不准就直接被老蒋给毙了。


白崇禧
于是蒋介石便询问在场的众人,有没有人愿意主动守卫南京。没想到李宗仁相当的不给面子,直接表示:“我是不可能留下来的,而且你也不要想我桂系在南京留下一兵一卒,南京没法守。”白崇禧也默认了李宗仁的说法。
而与蒋介石属于同属一派的何应钦,此时也闭口不言,就当自己不存在。甚至就连刚开始大义凛然的刘斐,此时都不愿意留下来守卫南京。毕竟他心里也清楚,此时的南京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就在现场气氛,正在变得越来越尬尴的时候,唐生智却突然站了出来,直接表示:“南京城乃是国都!还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此刻大敌当前,如若弃守南京,我们何颜去面对国父的在天之灵?!委员长,我请求担任南京守军的指挥官!”


唐生智
唐生智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听得蒋介石“龙颜大悦”,当场将唐生智任命为南京守军的总指挥。并且向唐生智承诺:“你放心,时机成熟时,我一定派我的精锐部队来救你!”唐生智也表示:“如若蒋介石没有传达撤退命令,那我必然死守南京,寸步不退!”
但是唐生智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其实在场包括蒋介石的所有人,心里都非常的清楚。要说唐生智能守住南京城,那说出去根本就没人信,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罢了。脾气直率的李宗仁,直接讥讽道:“孟潇君,你是了不起的啊!”
唐生智却大义凛然的回答道:“德公,战事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你我是有责任的!如果此时再不肯出一份力,那我们何颜面对全体国民!”
如果不是唐生智后面的糟糕表现,仅仅就凭唐生智的这句话,其实就已经足够名留青史了,但是之后的一切,却证明了这不过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那么南京不能守,难道蒋介石心里就不清楚吗?其实蒋介石的心里,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1937年11月,蒋介石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本日为南京固守或放弃,踌躇再三。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这一点足以证明,蒋介石的心里,其实是非常的清楚,南京城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守住的。但是此时蒋介石不懂军事的一点又暴露了出来,因为蒋介石希望南京城能够坚守“三个月到一年”。如果换成李宗仁等人,必然是清楚南京城最多只能固守几个星期,可是蒋介石却并没有这个概念。
而蒋介石所指望守城将领唐生智,同样也是一个类似的角色。白崇禧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曾经写道过:“唐生智体弱不堪,我等与其一起视察南京城防。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非常的寒冷,唐生智只有到达平地的时候,才会下车看看。我见此体弱之躯,不禁为南京城防担心,不禁为他自己而担心。”
这也就意味着,唐生智很难亲自到前线去观察情况,所有来自战场一线的报告,全部都要其他人传达给唐生智,他永远都无法得到第一手消息。
而唐生智本身也不具备现代战争经验,同时也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这样的一个人,又如何能够在军队中有威望呢?
唐生智的身体情况,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工作。曾经有人在一天两次试图与唐生智讨论工作问题,但是打来电话之后才发现,唐生智都在睡觉休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指挥南京城内,鱼龙混杂的15万部队。


南京保卫战
关于这些部队的情况,我们这里可以采信四位当事人的说法,而他们四位的说法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就能够还原当时的全貌。我们首先排除在南京问题上,叙述较为主观的李宗仁,而是采取他的搭档白崇禧关于南京守军的说法。
白崇禧曾经说道过:“南京守军大多数是从淞沪会战上撤下来的,这些部队中损失最大的达到了一半,较少的也有三分之一。而在撤退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上有敌军空袭,后有敌军穷追不舍,甚至前面还有敌军的伏兵。部队士气非常低落,且相当的疲劳。”
而当时在南京负责调配部队的谭道平,也佐证了白崇禧的说法:“南京的守军中虽然有中央军精锐,但是他们在淞沪战场的消耗非常大,老兵少,新兵多,且新兵训练有限,战斗力下降非常严重。
而一些新调来的地方军,更是没法看。几个人用一支枪者有之,穿草鞋者有之。匆匆忙忙的跨省来到了南京,哪里都不熟悉,哪里都有冲突。
报告上说能上前线的部队是一个师,可是现场去看了之后,缺额非常严重,哪里是一个师,根本就是一个营。大炮没有,机枪不能用,甚至步枪都不是统一型号。”
美国《纽约时报》驻中国首席记者阿本德也表示:“仅仅在几天内,就分别有12个师坐船来到了南京,这些人多半都是来自四川省的部队,或者云南的新兵以及广东的粤军。这些部队中,没有一支有着现代化的装备,更像是军阀们派来送死的。”
美国记者德丁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阿本德的说法,德丁认为,南京的守军来自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甚至更多的省份,他们大多是地方部队。而这些人加上南京城的警察以及宪兵,还有少量的中央军,他们一起构成了南京城的守卫力量。
然而,这却并不是最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部队的军事主官,甚至包括唐生智在内,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清楚,南京城是守不住的,而且他们也根本就没有打算好好的守城。唐生智在接手南京后,一面将所有渡船凿沉,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一面又专门为自己和亲信准备了一条小火轮,以供逃生。
事实上,唐生智凿沉渡船的真实目的,很有可能就是为了避免守城部队比他跑得快,然后把他落下。战役期间,唐生智也是每天品茶抽烟,每天都在自己的院子里面闲庭信步,可以说是相当的悠闲。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守城部队第71军的军长王敬久,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甚至还在忙着打麻将,甚至为此连军报都不听不看,只是敷衍了事。而在南京保卫战期间,这样的军事主官,并非个例,而这些人大多数最后都活了下来。
而在日军开始攻城之后,这样的守军当然完全无法守卫南京城。甚至就像复刻淞沪会战,都是完全不可能的。蒋介石看到这一幕,也清楚唐生智不可能守得住,但是真的让唐生智死在南京,以后就不会有人给他“背锅”了,于是老蒋便下达了撤退命令。
接到命令后的唐生智如蒙大赦,立刻就命令部队“即刻突围”,至于具体的计划,完全没有。因为此时的唐生智,已经坐着他的小火轮渡江逃跑了,完全不管南京城内百万军民的死活。而面对着被唐生智凿沉的渡船,百万军民也只得独自面对日军了...。


南京大屠杀
从参战兵力对比和战略战术的角度抛砖引玉地说一说,水平有限,有不足之处知友们可批评指正。首先是参战兵力的对比。
兵力的劣势
中方参与守城的部队人数根据《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收录的宋希濂将军的本人的说法“保卫南京的总兵力约为十一万人,其中教导总队、第七十八军、第七十一军、第七十二军、第二军团以及宪兵两个团、炮兵八团的一个营和战防炮、高射炮、通信营等,共约七万人左右;第七十四军和广东部队的第六十六军和八十三军,三个军约为四万人左右。”


另外还有相关学者如孙宅巍在《南京保卫战史》一书中的观点认为“部分守城部队即第160师、第78军(第36师)、宪兵部队、第72军(第88师)、第2军团(第41师、第48师)、第71军(第87师)、第74军(第51师、第58师)和教导总队等9个单位共9个师又15个团,计113387人,相当于同等师、团满员数的86.4%,以此比例推算南京守军其余4个师(154D,156D,103D,112D)的人数,则应有37000余人,两者相加,南京守军较为准确的人数为15万人。”两种说法都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可行度,二者折中估算的话则国军守城的总兵力约为12~13万人。而日军的参战兵力,计有第6、9、16、18、114共5个师团以及第5、13师团各一部,总兵力至少有15万人。
纵观整个抗战史,国军在总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几乎没有胜算。其次参战中国军队大部分都已经历了淞沪及沪宁沿线的激烈战斗,战斗力及装备水平都已经大打折扣。例如教导总队、87师、88师在南京保卫战前都补充了大量新兵,战斗力已经和淞沪会战时不可同日而语。


各部队新兵占比统计战略的被动
在战略部署方面,南京城的城防主要分为外围和复廓两个层次,外围阵地呈现出半环形,“各以全师兵力完全展布”包围在南京城四周,这样使得每支部队的防守面较宽,缺乏纵深配备,导致“敌之攻我,专注一点,我则处处薄弱,坐以受攻,终致被敌各个击破。”


南京的防御形势示意图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由于中国军队的兵力并不充足,无法在纵深配置足够的机动兵力导致。如果兵力充足,国军可以充分利用外围的栖霞山—方山—将军山—牛首山一线的有利地形极大地消耗日军,而不是仓促地放弃外围退守城墙被动地死守。而且客观来说,南京的地形西、北两面背江,仅仅凭借东南方向的几处丘陵山地单纯来防御基本是不可能守太久的。这种被动挨打而不进攻的战略贯彻了整个保卫战始终,这就使得整个卫戍军既不能有效歼灭敌军,也无法坚守更长时间,最终导致保卫战的失败。


最后,作为总指挥的唐生智对部队的掌控能力也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最后撤退阶段具体的突围路线并未能有效地下达到基层部队,最终导致了极度地混乱失序以及最后的崩溃。所以可以想见在攻防阶段唐对部队的掌控能力可能也不足。
淞沪会战中,日军用 30 万人,击溃了蒋介石的 75 万精锐; 而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还是 30 万,蒋介石却只剩下士气低落的 8 万人……
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有点憋屈,我一度想放弃,因为自己写着也觉得很憋屈。
但是,最终还是想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一场在一座城市发生的大屠杀。
在此之前,我们都觉得是一场一枪未放、束手待毙的溃败。
但事实上,并不是。
这座城市,并没有不战而降。
1
1937 年 12 月 7 日,凌晨 5 点 45 分。
南京的明故宫机场起飞了一架飞机。
在那架名为「美龄号」的飞机上,坐着的是蒋介石。
此时的南京城外,日军已准备正式攻城。
在此之前,蒋介石的军舰一直停在江面上,他希望通过这个信号,告诉南京的守军:我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但如今,他要坐飞机先走了。
飞机飞离南京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蒋介石当时的心情。
但从南京外部阵地前几日的战况来看,蒋介石可能会有点后悔。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因为当初是他,力主死守南京的。
2
就在 1937 年 11 月 20 日,日本人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大为震惊的消息:
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将中国的首都从南京迁走,转到重庆。
刚刚取得淞沪会战胜利的日本人,一直憋着股劲,要趁势拿下离上海只有 300 多公里的中国首都南京,进而使中国政府彻底屈服,坐下来谈投降的条件。
但现在,中国人却宣布迁都了!这是要「奉陪到底」的意思啊!
那么南京还打不打?当然要打!
在淞沪会战中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人,早已视南京为囊中之物。
日军的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和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甚至在没有得到参谋本部允许的前提下,争相向南京进发,企图夺取头功。
11 月 28 日,在一片少壮派军人「南京!南京!」的呼喊声中,本想停止进军开始和中国谈判停战条件的日军参谋本部,最终批准了进攻南京的命令。
日本人决定打南京了,那中国人守不守?


一直力主进攻南京的松井石根,进入南京后纵容了南京大屠杀。 战后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蒋介石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高级将领的内部会议。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态度最明确:南京不能守!
李宗仁的理由其实很站得住脚:
南京虽然是十朝古都,又是首都,意义非凡,但现在从战术上说已经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南京北临长江,又无路可退。 另一方面,南京现在的守军,全是从淞沪战场上溃退下来的中国军队,兵源不足不说,士气还受到了沉重打击,根本守不住。
李宗仁的建议是: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避免敌人找借口屠杀平民。
中国军队主力撤到长江两岸,让日军空得南京一城,没有实际意义。
对于李宗仁的这个提议,时任参谋本部副参谋长,主持制定整个抗日计划的「小诸葛」白崇禧非常赞同。
李宗仁和白崇禧同为桂系,意见自然一致。
而蒋介石自己的亲信,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淞沪会战前敌总指挥陈诚同样也坚决反对守南京。
他同样认为南京孤立,要塞设施简陋,军队士气低下,不宜死守。
他认为日军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即放弃从北向南,改由从东向西打),那么中国军队应该迅速撤离战场,开始持久抗战。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蒋介石的智囊,时任军令部第一厅厅长的刘斐揣摩出蒋介石的意思。
刘斐的意见,算是稍微给了蒋介石一点面子:象征性地防守一下。
刘斐认为,南京是孤城,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但南京毕竟是首都所在,又不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所以他的建议是,用十二个团,最多十八个团,象征性抵抗一下就主动撤退吧。
蒋介石一直不吭声。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朗声说:「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面对国父在天之灵?」
蒋介石点头:「南京还是要守一下的。」
那个发言的人,叫唐生智。
3
唐生智,湖南东安县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唐本友,官拜清朝广西提督。
因为政见不和,唐生智一生有三次反蒋,其中两次导致蒋介石下野。
但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不过无论如何,唐生智肯定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唐生智常年信佛,人称「佛教将军」,但他的部队,其实战斗力很强。
北伐战争时期,以唐生智的湘军第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是整个北伐部队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唐生智在会议上力挺死守南京,其实是有些出人意料的。
有人后来曾揣摩,当时不如意的唐生智,可能是希望借这次机会,重新掌握军权。
但当时的南京危在旦夕,哪怕是出于私心,又有多少人敢出面主持这样的危局?
蒋介石随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那么唐生智手里有多少牌可打?说实话,实在不多。
算上淞沪会战退下来的残兵,有七个军,但因为都是编制不全的部队,所以满打满算,只有十五个师,大约 10 万人——
按照另一种确切的说法,大概 8 万人左右,还是士气低落的 8 万人。


淞沪会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但也损失惨重
而日本方面,因为是要攻占敌人的首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整个投入的兵力为 30 万人左右,南京正面战场大约聚集了 10 万日军,携带大量优势装备。
但唐生智还是决心死守。
为了表示决心,唐生智向交通部长俞飞鹏提了一个要求:
把唯一能从南京出逃的长江边的下关码头,到对岸浦口码头的轮渡和各类船只全部撤走。
唐生智还要求驻防江对岸的中国军队:凡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队和军人个人,都必须制止,必要时「可以开枪射击」。
有一种说法,说唐生智接受了守卫南京的任务,但第二天就把家眷都转移了。
但从唐生智儿子的回忆和其他一些史料来看,唐生智和他的家人都留在南京,直到最后一刻。
唐生智曾回忆当时他和蒋介石的一段对话:
唐:我同意守南京,掩护前方部队的修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 蒋:哪一个守呢? (唐生智回忆:当时没有一个人作声。) 蒋:如果没人守,我自己守。 唐:用不着你自己守,派一个军长或总司令,带几个师或几个军就行了。 蒋:不行,他们资历太浅。 第二天,蒋介石又找到唐生智。 蒋: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么就是我留下,要么就是你留下。 唐:你怎么能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 蒋:你看把握怎么样? 唐: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从后面发展的情况看,唐生智应该是做到了后四个字,却没有做到前四个字。
4
1937 年 12 月 7 日,日军全面攻城的一刻,终于来临。
清晨,在占据绝对优势的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掩护下,日军开始向南京城外的第一道防御阵地展开猛烈攻击。
其实从 12 月 1 日开始,日军就开始轰炸南京,12 月 3 日,开始对南京周边发动正式攻击。
仅仅用了 4 天,就三面突破,推进到了南京城外的第一道防线。


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了 240 毫米榴弹炮,其 1 发重达 200 公斤的炮弹,在中国战场上没有什么工事可以阻挡得住
武器落后、编制不全的中国军队,实在是难以抵挡杀红了眼的日本军队。
12 月 7 日,南京东面的汤山阵地首先被突破,南京卫戍司令部急调三支部队三面围堵夹击突入的日军,但中国军队还未赶到,日军的增援部队就源源不断地涌入。
当时进攻南京的日军,配有 2000 门以上的大炮,其中 150 毫米加农炮和 240 毫米榴弹炮就超过 700 门。
在敌人的优势火炮面前,中国军队搭建的防御工事根本不堪一击,很多优秀勇敢的机枪手,直接就被轰死在机枪掩体里,一枪未发。
5
12 月 8 日,南京保卫战进入第二天。
南京城外东面、南面、西南面阵地,相继被日军突破。
防守南京东南面淳化镇阵地的,是第七十四军。
第七十四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所辖的第五十一师和第五十八师,都是中国陆军的王牌师。
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是山东人,一向敢打敢拼,他指挥的部队和进攻的日军打起了对攻战,激战三昼夜,迫使日军数次增援,依旧不克。
第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黄埔一期生,做过蒋介石警卫团的参谋长。
在战斗中,他穿着崭新的军装端坐在师指挥部,他说他如果被打死,日军会向他的遗体敬礼,因为他会让日军认识一个死战死拼的师长。
拥有当时中国军队罕见的反坦克炮的五十八师,击毁了日军 5 辆坦克,毙敌 300 人。
只是局部的胜利,无法挽回整体的败局。
到了 12 月 8 日晚,南京外部阵地已经基本丧失殆尽,卫戍司令部命令:中国守军全部退守南京城郭阵地。
日本军队就势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包围。
8 万中国军队,失去了最后一个整体突围的机会。
6
12 月 9 日,南京保卫战艰难地进入到第三天。
这一天,日军又出动了飞机,但这次不是轰炸,而是投撒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劝降书」:
「……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
唐生智随即下令:
「……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地,摇动全军!」
南京守军,誓死不降。
日军真的会对中国的民众和军队仁慈吗?
当时,从东京来到南京前线的新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签署了一道「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
「杀掉全部俘虏!」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品客十分难伺候。
你淞沪会战吧,他说你为啥要送死,不保证有生力量。
敦刻尔克大撤退吧,他又说你为啥不血战到底,只会跑。
这又来了个为啥守不住南京。你以为那时候日寇是抗日神剧里的滑稽形象啊,斗鸡眼外八字走路?那可是正儿八经的侵略者,中国那会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日寇又不是俄罗斯这么菜鸡。
粉头恨不得国民政府投降,却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中国人
那么,哪个农业国面对工业国的全面入侵能守住首都?
那个年代,请举一例让我开开眼?
在研究南京到底怎么办的会议上,除了唐生智以外,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不建议守南京。
理由无外乎三点:一是南京面临三面合围,长江江面再被封锁,就彻底围死了。二是国军经历淞沪大败,部队没有得到整补,士气极为低落,而日军则士气高涨。三是南京并不是要塞城市,不易坚守。
训练总监唐生智的理由是:南京为首都,是国际观瞻之所系,也是孙总理陵墓之所在,如放弃南京,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最终,蒋介石决定,守,就由唐生智来守。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东安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先后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唐生智辞去一切职务回家办学,于1949年促成了湖南和平解放,后任共和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防委员,1971年病逝
此时,南京卫戍军仅有孙元良88师、宋希濂的36师、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及三团的宪兵。他们几乎全都是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残兵败将。这些严重缺员的部队只能勉强布防城郭阵地。


孙元良,黄埔一期,先后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淮海战役等变态副本中全身而退。1949年,其部队在起义后他仍旧成功遁走,在台湾活到了103岁


宋希濂,黄埔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功德林学员,1959年特赦,1993年于纽约病逝


桂永清,陆军一级上将,就读于德国步兵专门学校,1954年病亡台湾。他的军事生涯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菜逼
蒋介石看着眼前的阵容陷入了沉思。保卫首都这么大的事,结果却只有这么点人,无论如何是交代不过去的。于是,他先后调动了第三战区9个师和第七战区2个师,编组了基本的战斗序列。
南京卫戍军司令唐生智,副司令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
10军(徐源泉)
41师(丁治磐)、48师(徐继武)
66军(叶肇)
159师(谭邃)、160师(叶肇)
71军(王敬久)
87师(沈发藻)
72军(孙元良)
88师(孙元良)
74军(俞济时)
51师(王耀武)、58师(冯胜法)
78军(宋希濂)
36师(宋希濂)
83军(邓龙光)
154师(巫剑雄)、156师(李江)
教导总队(桂永清)
103师(何知重)、112师(霍守义)
宪兵三个团,宪兵副司令萧山令
江宁要塞(邵百昌)
炮兵第八团一营
防空司令部高射炮队,城防通信营,本部特务队。
7个军以上番号,总兵力仅15个师,最多10万人。
他们的对手是兵锋正盛的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辖9师团(吉住良辅)、13师团(荻洲立兵)、16师团(中岛今朝吾)、10旅团(天谷直次郎)。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辖第六师团(谷寿夫)、18师团(牛岛贞雄)、114师团(末松茂治)、9旅团(国崎登)。
同会议上的国军将领们想得一样,日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打了过来。
攻击从12月3日开始,四天后,三个方向的日军同时推进到了南京外围第一道防线。
12月7日凌晨五点四十五,在留下了“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危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中拟暂移南昌,军委会迁衡阳”的通电之后,蒋介石飞往江西庐山。
南京城只剩下了唐生智和10万部队。
早上,日军开始进攻第一道防御阵地。
卫戍军长官部立即调动71、66、10军第41师向汤山附近的日军进行三面夹击,但中国军队速度过于迟缓,日军在汤山形成了突破后猛攻栖霞山,夹击计划失败。长官部命令36师预2团在东流附近阻击攻占复兴桥的日军,预2团一度夺回马基山,但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后,全团陷入包围后溃散。
12月8日,南京东面,日军13师团26旅团击溃57军111师占领靖江,天谷支队攻入镇江;西南面,国崎支队推到了当涂,18师团占领了宣城后向芜湖推进,第6师团强行军到达秣陵镇附近,加入了114师团对南京城的进攻。东南面的中国守军相当坚挺,守卫在这里的是中央军嫡系74军,王耀武的51师和冯圣法的58师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王耀武,黄埔三期,即便是在解放战争中,王耀武的部队也是国民党军中相当能打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后来在功德林拎个勺子给大伙儿打饭的命运。


冯圣法,陆军中将,黄埔一期,陆大将官班,1957年在台北去世
由于日军全面逼近,卫戍军长官部命令中国守军退守城郭阵地,日军顺势完成了对南京城郭的严密包围。
这是中国军队突围的最后时机,但是他们没动。
12月9日,16师团进攻麒麟门和沧波门,9师团进攻光华门,占领了大校场和通光营房,114师团攻至雨花台南侧,第六师团攻至雨花台西。
日军飞机向南京城抛撒了松井石根的劝降书: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唯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猬集,颇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犹存保护之热心。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以下办法处置。
大日本陆军总司令官 松井石根
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12月10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得不到任何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
唐生智没有给日军任何答复,他下达了一道命令:
一、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地,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
二、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此时,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亲王,了解到“约有30万中国军队就要被围”的情况之后,签署了一道“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
“杀掉全部俘虏。”
12月10日,日军向中华门、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等要点发起全面进攻。第九师团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在光华门两侧城墙轰开了缺口,突破了中国守军259旅阵地。另一股日军冲进光华门百余米,占据了两侧房屋。
宪兵教导二团和87师紧急投入反击,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激战,突入城内的日军被击退。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阵亡。


易安华,黄埔三期,陆军少将。
10日晚,重要支撑点芜湖失守。据守雨花台的88师遭到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击不得不退到二线。南京东面的孟塘,41师被日军击垮退入城内。长官部索性把66军也调回了城里准备巷战。
在光华门和通济门,83军156师和教导总队先是歼灭了光华门门洞内隐藏的日军,但敢死队在向通光营房发起反击时被日军所阻,最终全部战死。
11日,多日来始终不能撼动教导总队紫金山阵地的日军加大了炮火和飞机的轰炸,还使用了毒气。教导总队官兵以超出日军想象的惊人勇猛在紫金山山峰上同日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双方官兵都进入了一种生命已经无关紧要的疯狂与麻木。
中华门那边,守卫雨花台的88师终于抵挡不住,被迫暂时撤入城内,日军尾随而至进了城。卫戍军副司令罗卓英亲率部队同日军展开巷战,最终将冲进来的300多日军消灭。
由于雨花台的丢失,守卫南京城西水西门外棉花堤阵地的51师侧翼暴露,退进了水西门。
当天,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渡过长江向浦口运动,南京守军最后的生路就要没了。
蒋介石终于开始考虑放弃南京。顾祝同给唐生智打电话,告诉他委员长已经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他本人立刻到浦口,胡宗南在那边等他。
唐生智坚持要求见到蒋介石的正式命令。
晚上,正式电报到了:
“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12日,日军继续猛攻。
水西门的51师阵地被突破,三营营长胡豪率100名敢死队同日军展开白刃格斗,胡营长和团附刘历滋殉国。153旅因友邻已被打光,阵地被突破,旅长李天霞命令坚决反击,但数次均未得手。


就是“奈何共军有高达”的那位李天霞,黄埔三期,陆军中将。后来他在福建又坑了李延年一把,在台湾险些蹲了监狱
雨花台方向,88师264旅连同直属队在内全部在前沿和日军死斗。最终,88师伤亡殆尽。旅长朱赤、高致嵩,团长韩宪元、华品章,营长黄琪、周鸿、符仪廷、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等人全部殉国。
88师残部退入中华门,在城墙上继续阻击。孙元良企图发动技能,结果被宋希濂“擅自向江北撤格杀勿论”所打断,他只好带着部队退回中华门。由于中华门被日军封死,他们只能在日军火力下绕路向城北,这一路又损失了不少人。
下午,中华门西面城墙数处垮塌,日军蜂拥而入,城内大乱。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迎着逃难的市民学生顶上前去的中国守军的画面,应该就是源自这个时候了。
所有的城门全被攻破。
为了制止混乱,36师奉命担负起了维持城内及下关码头秩序的责任。电影《南京南京》中,排成人墙阻止友军撤退的那些人,正是36师官兵。
黄昏时分,唐生智召集了师以上军官开会。他询问将领们是否还能坚守,无一人应答。接着,他将蒋介石“可相机撤退”的电报给大家看,然后分发了制定好的突围计划和命令。
突围令:
一、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埠(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迎接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又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硊镇有我第六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间、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弹药应即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通信兵团除配属各部队者应随所配部队行动外,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讯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讯应协同地方通讯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人之运动为要。
七、各部队官兵应携带四日份炒米及食盐。
八、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突围计划:
一、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71、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教导总队、66军、103、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突击时间为13日晨6时。
五、10军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36师需掩护各部队渡江后撤离。
由于不可能把所有部队都规划到下关码头撤退,因此,除了36师,宪兵和直属部队,其他各部均是向南京东、南、西三个方向正面突围。
这个计划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是唐生智下了一个计划上没有的口头命令:74军、87师、88师、教导总队渡江突围。
这些中央军嫡系部队不按套路出牌,给其他部队不遵守突围计划提供了借口。
南京守军的混乱就此不可挽回。
12日晚,唐生智烧毁了唐公馆,在下关码头登上早已准备好的船离开了南京。
南京守军各部开始撤退,没有任何的协同、掩护与部署。有的将领甚至在接到正式命令前就已经离开了部队。那些负责再守一阵,掩护部队撤退的单位无一执行命令。
比如乌龙山要塞的第10军,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放弃了所有阵地,光速登上早就准备好的船一路跑到了江西。
这支本该担负掩护任务的部队成为了最早撤出的部队。要塞的丢失,令日军可以用炮火直接封锁下关码头及长江江面,甚至可以直接居高临下地冲过来。


10军军长徐源泉,陆军二级上将,读过清军武卫军随营学堂、将弁学堂,抗战胜利后退役,后撤往台湾。
83军和66军是仅有的从日军正面突围而出的部队,军长叶肇、邓龙光。他们从太平门挤出来之后,冲破了日军一切阻击,于13日天亮到达汤山附近,在这里又被16师团阻击了一阵,部队不得不分散突围。
叶肇军长混在难民中企图苟住一波,结果被一位日军选中去挑担子。好几十斤的重量让老叶移动得十分艰难,日军看他太菜,让他把担子放下哪凉快哪呆着去了。
这两支正面打出来的粤军同还在城里的那些部队比起来,算得上相当幸运。


叶肇,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六期,铁杆反动派,1963年死于台湾


邓龙光,保定军校第六期,1979年病逝于台北
城内的部队一窝蜂全都奔着下关码头去了。在必经之路挹江门,各部队与维持秩序的36师几乎火并。不久前率部歼灭光华门门洞里日军的教导总队团长谢承瑞在乱军中被踩死。
好不容易挤过挹江门,来到下关码头的官兵绝望地发现,一条船都没有。
之前,卫戍军长官部已经收集了各部队的所有船只,要么运到了对岸浦口,要么开到了汉口。官兵们发现没有船之后,用门板、木桶和现做的筏子向对岸划,有的干脆游泳。可此时,日军战舰已经出现在了江面上,他们要么用机枪对准水里的中国官兵扫射,要么直接驾船撞翻他们。
无法渡河仍旧滞留在码头的官兵被俘。暂时还没有被俘的,有的脱下军装在街头徘徊,有的向难民收容所上交了武器。
1937年12月14日,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部撤销,南京保卫战结束。
被俘的中国官兵不会想到,日军拒绝遵守国际法。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前传,淞沪会战在这里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 - 10637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17 赞同 · 5 评论回答


总有一天,历史会还原本来的面目。当人们不再为了意识形态,抛弃党派成见之时,历史终会拨云见日,去缅怀那些保家卫国誓死抗战的中国军民的
补更一下:看了一下评论区,我想说明一下,不论是国军还是共军,他们弃笔从戎投身抗日,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不受日寇侵略,在战场上与凶残的侵略者浴血厮杀,在如此惨烈的战争中依然前赴后继不顾生死,他们几乎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去抵御日寇。即使战场失利也不应该去指责嘲讽他们怯战、惧敌。不能让军人在战场流血,战后流泪。
而国民党与共产党只是路线之争,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与伪满,汪伪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希望大家不要搞错了争论的方向。


在128淞沪抗战之后,国军统帅部就基本上认定中日之间终究难免一战,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国军统帅部拟定了一个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并不是后来的持久抗战的方案,而是以速战速决为基本的指导思路制定的。
按照这个预定方案,国军在华东战场打响之后的策略应当是,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接触之后,不能恋战,而应当在造成日军相当程度的杀伤之后,撤退到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依托国防工事在与日军进行持久抵抗。
当时有没有考虑到南京呢?也考虑到了,但在这个战略中,南京的地位并不是核心。整个国防公司的修筑是以江阴为一线为核心的,主要的抵抗也应当以国防工事为主。所以淞沪战场只能是稍是抵抗就撤退,而南京战场则是在国防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万一失手之后的后备方案。
也就是说,在这个方案中,南京并不是原来预定的决战战场。预定的计划还是要在过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上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南京一线的防御计划则是在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万一失手之后的后备方案。按照这个计划,国军在华东战场的部署,基本上是以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为核心,南京附近并没有预先修筑大规模的国防工事。
但是战争刚一爆发,国军统帅部原定的方案就整个被放弃了。因为国军统帅部决定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希望通过持久抵抗来迫使日军知难而退。所以国军在淞沪战场不断的投入兵力,前后高达近70万人,几乎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所有精锐。


在从淞沪战场撤退的时候,也并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而是在日军已经在金山卫登陆之后,国军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被迫突围撤退的。这也就意味着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国军,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建制,完全成为了一群溃兵,士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兵。
而江阴到乍浦一线的国防工事又距离上海太近,所以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国军溃兵完全来不及收容整顿,恢复战斗力,加上因为是从淞沪战场摧毁出来的,缺乏有力的掩护部队来迟滞日军前进。所以等国军溃兵撤退到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建制,根本没有能力在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里组织抵抗。
这样一来,就导致原先预定的最后的决战方案,实际上变成了直接的决战方案。按照原先的预定计划,在淞沪和江阴一线经过长期消耗之后,当日军到达南京一线的时候,应当已经到强弩之末,无论兵员还是战斗力,都已经大幅衰退了。而国军则因为后续有部队源源不断的增援,战斗力恢复会快于日军。
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国军把几乎能够抽调出来的精锐部队,全部在淞沪战场用于轮战,所以退下来的部队完全是溃散的部队。而日军因为攻占了上海,又突破了江阴一线的国防工事,士气正旺,所以情况完全和预定的方案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根本没有办法守卫,这几乎是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共识。


这时候留在南京的国军部队中,建制还比较完整,尚未遭到日军严重打击的,实际上只有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其他留下来参战的部队包括51师,57师,87师,88师36师,都是在淞沪战场已经遭到日军严重打击的部队,到南京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残破不全,武器装备更是大量丢失。比如88师孙元良部撤退到南京的时候,实际上只有3000人左右,宋希濂的36师也只有4000人左右。
南京外围防线的国防工事,也是在淞沪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才开始匆忙修筑,基本上是依托南京周围的山地修筑起来的。但在南京保卫战爆发之后,因为兵力本身严重不足,所以这些临时修筑的阵地很快就被放弃了,守军基本上全部退到了南京的复廓阵地,也就是南京的城墙,因为南京当时的城墙要比临时匆忙修筑的外围工事坚固得的多了。
日军的追击部队分为三路,北路沿长江西进,南路沿着太湖南线前进,一路占领嘉兴,湖州等地,直奔长江沿线的皖南重地,也就是芜湖等,包抄国军的西侧后路。中路则当时的沪宁铁路一路西进,除了在嘉兴一带遇到刚从后方赶到前线的川军抵抗和掩护之外,日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少有效抵抗。
从12月4日开始,日军开始攻击南京外围国防工事,到8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下令退入复廓阵地,抵抗到11日的时候,战线就开始动摇,而最先动摇的就是,有孙元良的88师守卫的阵地,80 80也是第一个放弃阵地,企图通过下关北逃的部队。当听到日军已经占领芜湖,在芜湖登岸之后向北攻击,完全切断南京后路的时候,长官司令部断定,南京已经无法继续坚守,于是下令各部队分头突围,从而导致了全军崩溃。


广告
大路朝天
京东
¥45.00
去购买?
为什么内战之初n万解放军守不住延安城?
南京守不住是必然的,日军兵力比淞沪多了第十军加好几个野战重炮旅团。淞沪时中央军主力还在都扛不住,现在都是一些残兵败将加新兵,更没希望了。
且南京东面国防线已经被突破,江阴要塞失手,南面广德失手,向浙江的退路也被截断。唯一的好消息是,由于江阴沉船堵塞,北面江面上没有日军大型舰队。
这就是个死地,但考虑到首都的特殊意义,和918不抵抗的后果,安排了一些部队防守。算是给全国人民一些交代。
失误在于,给守城部队准备的船只严重不足,导致大批部队没有撤出,损失惨重。我大贵州的103师啊,说起来都是泪。粤军一个下午阵亡12个将军,人类军事史上,也是少有的惨剧啊。
因为真实的战争不是敲键盘。
是真刀真枪,是尸山血海,是熔炉,是炼狱,是性命相搏的地方。
南京城守不住是战前国军参谋部一致的判断。至于对南京城是守而不是弃,也是基于政治的考量而非军事的需要。
因此究竟是谁给了题主勇气,能问出如此逆天的问题?
看到小粉又叽叽歪歪什么游击战术天下无敌,讲真的,打仗不是过家家。南京保卫战的复杂性,我不太想多说什么。记得我在看南京保卫战的真实影像时,深深被国民革命军的英勇牺牲,既震惊又感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的实力差距简直不要太大,倭寇为了攻下南京,这座当时中国的首都。出动了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南京中央军,虽然有美其名曰精锐;德械师。然而德械师,仅仅是一张虎皮而已。南京保卫战之前,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在防守南京,国军将士依旧要拿血肉去拼。


中央教导总队,孙元良将军的88师浴血奋战。和倭寇打的有来有回,但最终还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原因,让倭寇占领了南京。南京市长萧山令,甚至与前线将士同甘共苦,最后殉国。南京保卫战失败归失败,但是打的气壮山河。全体国民革命军将士,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尽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本分。邱清泉将军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亲眼见过日本人在南京种种暴行。逃亡重庆后,每次指挥作战都带领军队杀红了眼,因此得了“邱疯子”的绰号。这绰号的来历,正是他亲眼目睹了倭寇残杀同胞的暴行,为给同胞报仇疯狂杀敌,让倭寇闻风丧胆得来的。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不是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什么蒋某人这不好那不好………总之小粉,还是不要来讨论抗战历史好。
最后关于,国民党游击队的问题;
自全面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度重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抗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中有三分之一在从事对日游击战。国军敌后游击队最初多为奉命留在敌后的正规军,也有由国军军官、地方军人、国民党党务人员所领导的民间武装部队,迁都重庆后军统局长戴笠组建的忠义救国军更是屡次骚扰敌后,给倭寇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因种种原因,大陆方面,在80年代之前,极少提到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作为;国民党去台后,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更多的是在强调正面战场。


国民党敌后抗日武装


戴笠检阅忠义救国军
现在的问题是,10万国军能守住什么城?
说的跟十万共军就能守住一样。真鸡脖搞笑!
二战日军是美军都难啃的硬茬。
一个个肩膀上顶的都是屁股吧?
脑壳装的都是X?
屁股 + 胜利 ≠ 真理。
就算内战败了,也别侮辱牺牲的国军将士。他们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容不得肮脏牲口污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何等壮烈!
少撸管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真扯淡
严重怀疑这个题目是钓鱼用的
苏联70万守不住基辅,国军10万守不住个南京不是很正常
再加上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又丢失了制空权,某些天才城防司令又把渡江的船只都撤离了。
想顶住
除非你把德械师换成德军师
固守南京意义不大,尤其是在日军已经开始包围南京城后,白白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是内线作战失败被包围的经典案例。
可惜多少英灵,就这样草草殒命。
照品客的说法,上海,南京就不应该守,应该蒋介石微操上百万中央军上深山老林里去打游击战。
我求求品客不要看几个段子,就觉得有能耐指手画脚。每次在b站刷到关于上海和南京的保卫战,都有逆天蹦出来,张嘴就是论游击战,每次都让我觉得我们是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
除了军事因素,从地缘角度来说南京确实不太容易守得住。
南京,一座拥有帝王之气的虎踞龙盘之地,被十个中国历代(割据)政权立为首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若要说起中国值得一看的历史名城,南京绝对是绕不开的选项。


中国古都分布也很有特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要么在中央,要么在四方
但漫长的都城历史也为这座古都带来了无穷的血泪战火,因为各个试图争夺合法性的政权,都会把目光投向南京这座城市,围绕南京展开的攻防战史不绝书。
但令人疑惑的是,围绕南京展开的首都保卫战总是不怎么顺利,顺带让定都南京的朝代也都国祚不久。这是怎么回事呢?


水路复合大南京
南京是长江沿线的一座重要的城市,不仅因为它是最便于扼守长江下游的城市选址,更因为其丰富多变的水陆结构。
在水路上,长江在南京城西北拐了个弯,从南北向转为东西向,紧接着就沿着扬州镇江和太湖平原一路奔涌向东海。由于几乎是一个直角弯,长江便为南京提供了西、北两个方向上的天险,可以以一个较小的角度依仗水利抵抗北方来敌。
所以长江拐弯处东南这一块地区
才会兼备江东和江南两个标签


在陆路上,南京也并非如一般的江南城市一般周边一马平川。在南京城的东面,由北向南依次有幕府山、钟山、雨花台等丘陵地带,有利于居高临下打击正在穿越平地的敌军。再外围,则有栖霞山、汤山等连绵的山地,是陆军隐蔽防御的自然屏障。
而在这些山间的平地上,也有发达的秦淮河水系予以阻拦,能够减慢行军速度,增加防御力。
虎踞龙盘,山水相依


所以从内线防御的角度上来看,南京似乎是一座无可挑剔的城市,而这种安全感是选择国都时必备的。古人也许不会这么实用主义地看待这个问题,而是凭借政治和军事上的直觉,用“王气”对其进行浪漫化的定性。
关键性的吴国
为江南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南京六朝黄金时代


比如唐代的《建康实录》提到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开创了对南京帝王之气夸赞的先河。当然这段话如果考察一下是很有疑点的,因为诸葛亮出使的是九江(柴桑),没有到过东吴的首都建业,这段话更应该看作是唐宋人对南京雄伟的认知。
在九江舌战群儒面见吴王?


南京约定俗成的“六朝古都”之名,也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算上唐宋之后定都南京的政权,其实一共有十个。而唐宋之后的人对南京就更加不吝溢美之词,有说法认为金陵之名得于战国时期的楚王到访之后埋金以镇此处王气、秦淮河则是秦始皇下令挖掘斩断王气之用。
围绕着南京城的各种野史传说一时真假难辨,溢美之词不断。
但无论怎么称赞,人们却很少能看到正确使用这些天然防御工事的战例,反而经常看到南京失守、王朝覆灭的历史。
作为秦以后第一个以江东为基地的割据政权
吴国的弱点和故事成为一种范例
长江防线的漫长和脆弱
这个困境在之后的历史中一再重复


难道是防御者们的打开方式有什么问题吗?
水上长城?
先来看看南京在水路上的防御优势。
说起南京防御,最先让人想到的无非就是长江天险。考虑到中国历代的割据政权争霸往往是以南北对抗为基本格局,南方政权拥有长江这道防线的确是值得窃喜的事情。北方军往往不善水战,如果南方政权能够有效控制水面力量,的确能够有效抵抗北军南下。
南军早有准备
不过要操练水师,鄱阳湖显然是要有的


但长江同样也为南方政权带来了沉重的布防负担。由于南京附近的江面流速不快,渡口众多,防御的一方想完全控制全部的江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保证每一点的防御强度。而进攻方其实只需要在长江的各个渡口中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了,所以南方在江北至少要有一定的缓冲区,即使注定要丢,也能争取一定准备时间。
如果吴国不是因为有着强大的水军
在多方面压力下真是撑不了那么久


和长城一样,长江防线也往往是无处不防,无处不弱,拖累北军南下的脚步有余,要完全把对方挡在对面则很困难。遍观北方都城,和长城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西安到陕北、邺城北京到燕山、洛阳到晋北无不如此,正是因为它们只想利用长城为调兵争取时间。而南京却紧挨着长江,一旦被突破则无险可守,兵临城下。
南唐的灭亡就是因为过于依赖长江。唐宋两军都布阵十万人,最终胜利的却是从北方来的宋军。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南唐后主,因为他父亲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把淮河到鄂州一线的江北国土割让给了后周,后主所能用的也只有长江防线而已。
南唐确实也没多少战略空间了


燕王朱棣反叛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一方则是完全没有利用长江,朝廷军一路向北越过了江淮,直接在山东和燕军交锋。其结果就是朱棣在取山东失败之后直接南下,朝廷军则要从山东出发追赶,最终在宿州大败,燕军得以直取南京。
这两场可悲的失败都是因为守军忘记了一个重要技巧:守江必守淮。南方的守军必须在水网密布、道路泥泞的江北淮河流域不断骚扰北军,最终在对方靠近长江时利用自己的水上优势一锤定音,以击溃战的方式才能守住南京,和长城的使用方法刚好相反。
南唐死于没有江淮,建文则死于朝廷军自己放弃了江淮。
也正是因为南宋在江北有宽广的缓冲区
并且淮河流域由于战乱而人烟稀少无法抢掠
才能和南下的蒙元对峙那么久
但长江防线任何一点被突破
都意味着全线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鉴于这些历史,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失去华北控制权后在江淮地区组织防线,发动了“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战略虽正确,但战略的执行却大打折扣,部队集结速度还不如处于攻势的我军,大量军队还没有抵达防线就被歼灭。
另一方面,守江必守淮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让北军在江淮地区变成一支补给不足、士气低落的疲惫之师。而解放军所到之处民心所向,补给相对充足,随着国军的溃散几乎是越打越强。最终解放军非但没有在江面上被击溃,反而百万雄师过大江,成就了大业。
南京人一般称南京是什么都


其实在东西方向上,南京的水上优势也是一个陷阱。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如果无法控制湖广到四川的长江中上游,在面对顺江而下的侵略者时往往也难以抵挡。晋灭吴之战,从荆州出发的八万水军所向披靡,甚至招降了东吴的水军提督;太平天国攻南京,也是顺江而下,还吓跑了当地主官,最终得手的。
曹操南下争的是荆州
晋灭吴也是从荆州顺流而下
失荆州则吴必亡


总的来说,南京的水上防御优势远没有人们设想中那么优秀,反而会成为限制思维的陷阱。
被屠杀的南京
被从陆地上盯上的南京,也很少有能被守住的时候。这倒不是因为南京本身的防御素质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南京作为江南(江东)地区的政治首位城市,无法承受被从陆上攻击的负担。
从地图上看,南京的陆上缺口在南侧和东侧,而这两个方向正是南京所能够统摄的膏腴腹地。如果敌军是从这两个方向来,说明南京已经无法调度这两个方向上的资源,等于成为了一座孤城。如此南京必然难以长期坚守。
如果东面都丢了
说明制海制空权已失
必然要从南京再向西一路后撤


抗日时期的南京保卫战就是这样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战役。
放在南北对峙时期,上海到太湖平原一线本应是南京的腹地,在对抗中不断为南京提供后勤保障。但经历了淞沪会战之后,日寇已经拿下了这一区域,南京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
而且国军将大量精锐部队
投入到淞沪会战与日本硬刚
虽然迟滞了日军
但却在缺乏优势的环境下极大消耗了自身


因此在作战会议上,战斗力最强的桂系军官强烈反对保卫南京。白崇禧表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刘斐也认为南京不可守,以12至18个团象征性抵抗后主动撤退即可。
但从政治上考虑,南京是当时中国的正牌首都,又是国父陵寝所在地,不能不作抵抗。即使经历了上海大战的国军已经疲敝不堪,蒋介石也希望能够在南京固守若干个月,鼓舞全民士气。
直扑南京


热血唐生智则积极响应,几乎是作战会议上唯一一个同意蒋介石观点的军官。他也因此被任命成为了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官,与老蒋一起频频出现在全国报刊上,向民众宣讲国军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南京的决心。
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正式开战。但国军其实相当不利,被日军相继攻占了南京南方的溧阳溧水、西侧的芜湖当涂,甚至江北的浦口,把南京彻底放进了口袋阵中。从东线推进的日军,则是相继攻下了江阴、镇江、句容等重镇,直抵南京城外的第一道防线栖霞山-汤山一线。从上海败退的国军士气低落,只守了两三天就撤退了。


第二道防线是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一线的城外天险和工事。在这一道防线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很多,但日军的复合式攻击仍然让国军难以承受,武汉的蒋介石和坐镇当地的唐生智均萌生了退意。
一旦涉及撤退,长江就反而成了国军的索命幽灵。由于唐生智的突围指令含糊不清,各处国军都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何处突围,只能跟着高级长官们集中到了城西的下关地区,希望能找到长江渡船北逃。
已经被挤压到城市核心区
身后就是长江


然而此处是36师的撤离点,36师官兵不愿其他战友和自己抢船,便封闭了挹江门,导致撤退的国军发生踩踏事件。即使突破了城门,他们也发现根本没有等来轮船,只能自己想办法用木板争渡,不少从生死线上活下来的官兵,就这样死在了江中……
国军的南京保卫战至此完全成了一个失败之作,付出代价的却是被高层的热血宣言蒙在鼓里的百姓和战士。
12月14日,在零星的国军枪声中,日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南京城,并为了彰显“武运”,在6周时间内屠杀了包括7万降军在内的30万我南京同胞。


勿忘南京屠杀之耻,后人守宁更需谨慎。
那得问唐生智,罪魁祸首,刚开始一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样子,城门一破马上卷铺盖走人,留下一脸懵的十几万士兵和平民等死,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除了少部分突围出去,其他的已经跑不掉了。因为桥和船已经被他唐生智炸掉了。之后没有枪毙他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个人应该遗臭万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29 15:06:23  更:2024-03-29 15:17:2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