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自古以来,谋士给主公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主公基本不用上策?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自古以来,谋士给主公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主公基本不用上策?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古以来,谋士给主公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主公基本不用上策而是选择中下策? 请举例并结合历史条件,说明利害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结果,(比如刘备和杨玄感面临…
巧了,我以前还真写过关于上中下三策的文章,这里再讲讲。
遍览史书,关于上中下三策论的记载并不算少,综合来说可分为三类。
一者是单纯用来分析敌人,嘲讽对方的(比如薛公、司马懿、石勒、于谨、李世民等)。
二者则是用来警告敌人,抵抗没用,趁早投降(这里的上策)。
三者才是真正的建议。
下面分别列出,重点研究并分析第三类型。
老规矩,求赞求关注~
一. 嘲讽型三策论
这些都是单纯用来分析,乃至嘲讽敌人的,并非真正的出谋划策。
1) 汉朝薛公嘲讽英布。史记 卷91: 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2) 曹魏司马懿嘲讽公孙渊。晋书 卷1: 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3) 后赵石勒嘲讽刘曜。晋书 卷105: 勒顾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上计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者成擒也。”诸军集于成皋,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4) 西魏于谨嘲讽萧绎。周书 卷15: 据襄阳来附,仍请王师。乃令谨率众出讨。太祖饯于青泥谷。长孙俭问谨曰:“为萧绎之计,将欲如何?”谨曰:“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阳,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是其下策。”俭曰:“揣绎定出何策?”谨曰:“必用下策。”俭曰:“彼弃上而用下,何也?”对曰:“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齐氏之患,必谓力不能分。且绎愞而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皆恋邑居,既恶迁移,当保罗郭。所以用下策也。5) 唐朝李世民嘲讽高句丽。新唐书 卷220: 次安市。于是高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曰:“彼若勒兵连安市而壁,据高山,取城中粟食之,纵靺鞨略吾牛马,攻之不可下,此上策也。拔城夜去,中策也。与吾争锋,则禽矣。”6) 南宋朱倬嘲讽完颜亮。宋史 卷372: 金兵犯江,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上深然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7) 元朝姚枢嘲讽李璮。元史 卷158: 李璮谋叛,帝问:“卿料何如?”对曰:“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帝曰:“今贼将安出?”对曰:“出下策。”8) 元朝商挺嘲讽阿里不哥。元史 卷159: 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哈剌不花者,征蜀时名将也,浑都海尝为之副,时驻六盘山,以兵应阿里不哥。挺谓希宪曰:“为六盘,有三策:悉锐而东,直捣京兆,上策也;聚兵六盘,观衅而动,中策也;重装北归,以应和林,下策也。”希宪曰:“彼将何从?”挺曰:“必出下策。”已而果然。
此类三策论的共有特点是预判都很准,每次对方都选的下策哈哈。
PS: 很可能要是猜错,史官也就不会专门花时间记载了。
二. 警告型三策论
这个类型的例子不多,出现在拓跋焘讨伐沮渠牧犍的檄文中,告诉他上策是直接立即投降,中策是等大军到了再投降,下策就是负隅顽抗,身死族灭。
魏书 卷99: 先令后诛,王者之典也。若亲率群臣,委贽郊迎,谒拜马首,上策也;六军既临,面缚舆榇,又其次也。如其守迷穷城,不时悛悟,身死族灭,为世大戮。宜思厥中,自求多福也。
PS: 然而沮渠牧犍并不信邪,仍然抵抗了一段时间,最后力尽才投降。虽然一开始拓跋焘没动他,过几年还是秋后算账,把沮渠氏基本杀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魏书 卷99: 官军济河,牧犍曰:“何故尔也!”用其左丞姚定国计,不肯出迎,求救于蠕蠕,又遣弟董来率兵万馀人拒官军于城南,战退。车驾至姑臧,遣使喻牧犍令出。牧犍闻蠕蠕内侵于善无,幸车驾返斾,遂婴城自守。牧犍兄子祖逾城出降,具知其情,世祖乃引诸军进攻。牧犍兄子万年率麾下又来降。城拔,牧犍与左右文武面缚请罪,诏释其缚。徙凉州民三万馀家于京师。
魏书 卷99: 真君八年,其所亲人及守藏者告之,上乃穷竟其事,搜其家中,悉得所藏器物。又告牧犍父子多畜毒药,前后隐窃杀人乃有百数。。。至此,帝知之,于是赐昭仪沮渠氏死,诛其宗族,唯万年及祖以前先降得免。是年,人又告牧犍犹与故臣民交通谋反,诏司徒崔浩就公主第赐牧犍死。牧犍与主诀,良久乃自裁,葬以王礼,谥曰哀王。及公主薨,诏与牧犍合葬。公主无男,有女,以国甥亲宠,得袭母爵为武威公主。
蒙逊子秉,字季义。世祖以其父故,拜东雍州刺史。险诐多端,真君中,遂与河东蜀薛安都谋逆。至京师,付其兄弟扼而杀之。
万年、祖并以先降,万年拜安西将军、张掖王,祖为广武公。万年后为冀定二州刺史,复坐谋逆,与祖俱死。三. 建议型三策论
下面是最普遍的三策论类型,真正的建策献计,我每个都会解说下献策目的及结果。
1) 西汉哀帝时期的贾让上奏。汉书 卷29: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作为待诏士人,对治水这种天下大事只能出主意,自己无权定夺。而他出三策本身,也可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想法在内。
没记载汉哀帝是否采纳了,估计没有。
2) 新朝严尤劝谏王莽不要北伐匈奴。汉书 卷94下: 莽将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
有趣的是,严尤的“三策论”系总结历史所得出,且不是上中下,而是中下无,他并未明言上策为何。从最后给出的建议来看,他的另两策只是陪衬,其实想劝说王莽接受中策,即对匈奴点到为止,不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王莽自然是没听了。
3) 东汉安帝时期的张珰上奏。后汉书 卷88: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以为“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共为寇钞。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馀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因发鄯善兵五千人胁车师后部,此上计也。若不能出兵,可置军司马,将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谷食,出据柳中,此中计也。如又不能,则宜弃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计也。”朝廷下其议。
和贾让类似,张珰作为边郡太守,对国防战略只有建议权,决策权在朝廷。
最后应该也没听上计。
4) 东汉末年,庞统劝刘备攻刘璋。三国志 卷37: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这应该是史上最有名的“三策论”了,可以看出庞统视角中的三计排序,和刘备完全不一样。
另外其实庞统说的“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可能才是重点。对于他来说,刘备具体采取三计里的哪个都好商量,但不能再犹豫没行动了。
而刘备虽然没采纳上计,毕竟决定了开战,还是可以算庞统用计成功。
5) 西晋八王之乱时,扬州刺史郗隆手下劝他加入齐王司马囧的部队,一起讨伐司马伦。晋书 卷67: 寻加甯东将军,未拜,而齐王冏檄至,中州人在军者皆欲赴义,隆以兄子鉴为赵王掾,诸子悉在京洛,故犹豫未决。主簿赵诱、前秀才虞潭白隆曰:「当今上计,明使君自将精兵径赴齐王;中计,明使君可留督摄,速遣猛将率精兵疾赴;下计,示遣兵将助,而称背伦。」隆素敬别驾顾彦,密与谋之。彦曰:「赵诱下计,乃上策也。」
这里也能发现,不同的谋士眼里,上中下计都完全不一样。一个谋士眼里的下计,在另一人看来反而是上策。
还有就是和庞统一样,赵诱虞谭出计的首要目标并非要让郗隆用上策,而是告诉他得至少选一个方案去做。
可惜郗隆不像刘备从善如流,到头来都没拿定主意,最后下场就很凄惨了。
晋书 卷67: 隆无所言,而停檄六日。时甯远将军陈留王邃领东海都尉,镇石头,隆军人西赴邃甚众。隆遣从事于牛渚禁之,不得止。将士愤怒,夜扶邃为主而攻之,隆父子皆死,顾彦亦被害,诬隆聚合远近,图为不轨。6) 东晋王敦对部下交待后事。晋书 卷98: 敦以沈充、钱凤为谋主。。。钱凤谓敦曰:“脱其不讳,便当以后事付应。”敦曰:“非常之事,岂常人所能!且应年少,安可当大事。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凤谓其党曰:“公之下计,乃上策也。”遂与沈充定谋,须敦死后作难。
要说王敦也是神奇,向来都是谋士/手下给主公出主意,他倒好,身为主公给自己的谋士出了上中下三策。而钱凤更牛逼,居然敢说老板的下计才是上策,并坚决执行了它(可能是看王敦重病将死吧)。
结果可想而知:钱凤兵败身死,失败之前就已病亡的王敦也被枭首示众。
晋书 卷98: 既而周光斩钱凤,吴儒斩沈充,并传首京师。有司议曰:“王敦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浚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于是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敦、充首同日悬于南桁,观者莫不称庆。敦首既悬,莫敢收葬者。7) 王敦之乱时顾扬说沈充。晋书 卷98: 沈充自吴率众万馀人至,与含等合。充司马顾扬说充曰:“今举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喉,情离众沮,锋摧势挫,持疑犹豫,必致祸败。今若决破栅塘,因湖水灌京邑,肆舟槛之势,极水军之用,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籍初至之锐,并东南众军之力,十道俱进,众寡过倍,理必摧陷,中策也。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召钱凤计事,因斩之以降,下策也。”充不能用,扬逃归于吴。含复率众渡淮,苏峻等逆击,大败之,充亦烧营而退。
说来也怪,光第二次王敦之乱居然就出现了两回三策论。这次是沈充(钱凤搭档,同为王敦手下)的司马顾扬建议沈充。这里的三策排序不是关键,重要的还是“情离众沮,锋摧势挫,持疑犹豫,必致祸败”,顾扬想要的不是沈充必须选哪个策略,而是他得行动起来,至少选一个。但并没什么用,沈充哪个计策都没采纳,于是顾扬跑路,沈充败死。
8) 东晋末年南燕公孙五楼说慕容超。晋书 卷128: 公孙五楼曰:“吴兵轻果,所利在战,初锋勇锐,不可争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运,别敕段晖率兖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逆战,下策也。”超曰:“京都殷盛,户口众多,非可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践之,此成擒也。”贺赖卢苦谏,不从,退谓五楼曰:“上不用吾计,亡无日矣。”
这里公孙五楼明显认为南燕军野战根本打不过刘裕,因此下策只是陪衬,他是希望慕容超选择上策或者中策的。而慕容超拒绝中策还说得过去,拒绝上策的理由就很搞笑了,只能说他真的一点儿都不了解刘裕啊。
最后啪啪被打脸,身死国灭。
9)北魏末年卢柔说贺拔胜。周书 卷32: 及勝為太保,以柔為掾,加冠軍將軍。孝武後召勝引兵赴洛,勝以問柔。曰:「高歡託晉陽之甲,意實難知。公宜席卷赴都,與決勝負,存沒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魯陽,南并舊楚,東連兗、豫,西接關中,帶甲十萬,觀釁而動,亦中策也。舉三荊之地,通款梁國,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勝輕柔年少,笑而不應。
可以发现,卢柔三策其实是按照忠诚来排序的,上策最忠最硬汉,下策最怂最叛国。贺拔胜嘲笑卢柔年纪小,并没把三策当回事儿。但事后看来,他算是被迫执行了下策。
周书 卷32: 及孝武西遷,東魏遣侯景襲穰,勝敗,遂南奔梁。柔亦從之。10)北齐高湛求计于高元海。北齐书 卷14: 武成先咨元海,并问自安之计。。。答云:“夜中得三策,恐不堪用耳。”因说梁孝王惧诛入关事,请乘数骑入晋阳,先见太后求哀,后见主上,请去兵权,以死为限,求不干朝政,必保太山之安。此上策也。若不然,当具表,云“‘威权大盛,恐取谤众口’,请青、齐二州刺史。沉静自居,必不招物议。此中策也。”更问下策曰:“发言即恐族诛。”因逼之,答曰:“济南世嫡,主上假太后令而夺之。今集文武,示以此敕,执丰乐,斩归彦,尊济南,号令天下,以顺讨逆,此万世一时也。”武成大悦,狐疑,竟未能用。乃使郑道谦卜之,皆曰:“不利举事,静则吉。”又召曹魏祖,问之国事。对曰:“当有大凶。”又时有林虑令姓潘,知占候,密谓武成曰:“宫车当晏驾,殿下为天下主。”武成拘之于内以候之。又令巫觋卜之,多云不须举兵,自有大庆。武成乃奉诏,令数百骑送济南于晋阳。
这里的上中下三策也是按照忠诚排序的,上策是主动放弃兵权,求饶命;中策是迁官避祸,低调行事;下策这是直接造反了。
高湛其实想用下策,直接干票大的,但又怕死所以没有执行。难得的是,高湛居然躺赢了。
11) 隋末李密说杨玄感。隋书 卷70: 玄感举兵而密至,玄感大喜,以为谋主。玄感谋计于密,密曰:「愚有三计,惟公所择。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衆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又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衆,经城勿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禕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曰:「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
这应该是史上第二有名的上中下三策了。和庞统不同,李密没有催促杨玄感行动,因为他已经起兵了。所以李密在提建议时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他是想让杨玄感选上计(“不战而擒”)或者中计(“万全之计”)的,下计则属于李密自己都有些嫌弃(“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奈何杨玄感的想法不一样啊,在他看来李密的下计才是上策。
据此来看,李密会提出这个下计,很可能是因为1)杨玄感起兵于黎阳,离隋东都洛阳很近,李密的战略规划即使不重视洛阳,也必须得提,显示自己考虑到了全局;2)杨玄感本来就倾向于先攻取东都,李密在给出了自己的真诚建议后,还是得迎合老板一下。
而事后来看,以杨玄感表现出来的实力,即使采用了李密的上策或中计,也不一定能成事。
12) 唐文宗时杜牧上书。资治通鉴 卷244: 杜牧愤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之桀骜,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乃作书,名曰罪言,大略以为:“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馀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齐、梁、蔡被其风流,因亦为寇。未尝五年间不战,焦焦然七十馀年矣。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是也。”
杜牧此时只是小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人微言轻。下策明显是用来比较的,但上策和中策他都有大力推荐。
13) 靖康之变时的谭世??建言。宋史 卷357: 金骑骎骎南下,世??言:“守边为上策;今边不得守,守河则京畿自固,中策也;巡幸江、淮,会东南兵以捍敌,下策也。金人既渡河,又请遣大将秦元以所部京畿保甲,分护国门,使兵势连属,首尾相援,即金人不敢逼。”孙傅深然之,又格于?议。
这里的上策因为客观原因(金军突破了边关)已经无法执行,因此谭世??极力推荐的是中策,并基于金军可能部分渡河的情况做了相应布置。
主意是好的,奈何此时的宋朝中央早就瘫痪了,再好的计策也只能胎死腹中。
14) 建炎南渡前的唐重三策。宋史 卷447: 重前在同州,凡三疏上大元帅府,乞早临关中以符众望。且画三策:一谓镇抚关中以固根本,然后营屯于汉中,开国于西蜀,此为策之上;若驻节南阳,控楚、吴、越、齐、赵、魏之师,以临秦、晋之墟,视敌强弱为进退,选宗亲贤明者开府于关中,此为策之次;傥因都城,再治城池汴、洛之境,据成皋、崤函之险,悉严防守,此策之下;若引兵南度,则国势微弱,人心离散,此最无策。暨至永兴,又六上疏,皆以车驾幸关中为请。并条奏关中防河事宜,大意谓:“虢、陕残破,解州、河中已陷,同、华州沿河与金人对垒,边面亘六百馀里。本路无可战之兵,乞增以五路兵马十万以上,委漕臣储偫以守关中。”
唐重这里其实算是四策,但最后一个是他明确不建议完颜构使用的(所谓的最无策)。他实际推荐的是完颜构以关中为基本;再次则是完颜构镇南阳,让宗室镇关中;实在不行则继续重兵把守河南。
尴尬的是,最后完颜构偏偏就选择了南渡这个最无策,最后一手造成了建炎三年的大崩溃,宋朝彻底成了南宋。
为什么宋朝会分为北宋和南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07 赞同 · 88 评论回答
15) 绍兴四年的李纲防御三策。宋史 卷359: 四年冬,金人及伪齐来攻,纲具防御三策,谓:「伪齐悉兵南下,境内必虚。傥出其不意,电发霆击,捣颖昌以临畿甸,彼必震惧还救,王师追蹑,必胜之理,此上策也。若驻跸江上,号召上流之兵,顺流而下,以助声势,金鼓旌旗,千里相望,则敌人虽众,不敢南渡。然后以重师进屯要害之地,设奇邀击,绝其粮道,俟彼遁归,徐议攻讨,此中策也。万一借亲征之名,为顺动之计,使卒伍溃散,控扼失守,敌得乘间深入,州县望风奔溃,则其患有不可测矣。往岁,金人利在侵掠,又方时暑,势必还师,朝廷因得以还定安集。今伪齐导之而来,势不徒还,必谋割据。奸民溃卒从而附之,声势鸱张,茍或退避,则无以为善后之策。昔苻坚以百万众侵晋,而谢安以偏师破之。使朝廷措置得宜,将士用命,安知北敌不授首于我?顾一时机会所以应之者如何耳。望降臣章与二三大臣熟议之。」诏:纲所陈,今日之急务,付三省、枢密院施行。
这三策是针对金人和伪齐南侵的,可以看出李纲自己只推荐上策和中策,下策是单纯拿出来比较的。
16) 宋末襄樊之战时的汪立信三策。宋史 卷416: 为今日之计者,其策有三。夫内郡何事乎多兵,宜尽出之江干, 以实外御。算兵帐见兵可七十馀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馀万人。而沿江之守,则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长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刁斗相闻,馈饷不绝,互相应援,以为联络之固。选宗室亲王、忠良有干用大臣,立为统制,分东西二府,以莅任得其人,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请礼而归之,许输岁币以缓师期,不二三年,边遽稍休,藩垣稍固,生兵日增,可战可守,此中策也。二策果不得行,则天败我也,若衔璧舆榇之礼,则请备以俟。
总的来说,汪立信这三策嘲讽性质可能更大些。上策执行本就很难,中策则过于天真,认为送还元使并纳岁币就可以免去兵戈。下策就更离谱:直接建议贾似道和宋朝投降算了哈哈。
也难怪贾似道会大怒了。
宋史 卷416: 似道得书大怒,抵之地,诟曰:“瞎贼狂言敢尔。”盖以立信目微眇云。寻中以危法废斥之。17) 金末的陕西行省献策。金史 卷17: 陜西行省进三策:上策自将出战,中策幸陜州,下策弃秦保潼关。不从。
金史 卷112: 未几,以蒲阿权参和政事,同合达行省事于阌乡,以备潼关。先是,陜省言备御策,朝官集议,上策亲征,中策幸陜,下策弃秦保潼关。议者谓止可助陜西军以决一战,使陜西不守,河南亦不可保。至是,自陜以西亦不守矣。
这三策意思很明显,要么金军主力来陕西,大家一起和蒙古人拼了,要么就干脆直接放弃掉陕西算了。结果金朝皇帝还真选择了下策放弃。。。可能是彻底怂了吧哈哈。
18) 明武宗时期杨一清献边防三策。明史 卷198: 诚宜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属宁夏,使河套方千里之地,归我耕牧,屯田数百万亩,省内地转输,策之上也。如或不能,及今增筑防边,敌来有以待之,犹愈无策。
杨一清认为要么收复河套,要么至少增加边防兵力,都比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策/下策)好。
19) 明世宗时期杨最献治水三策。明史 卷209: 宜如往年白圭修築髙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於縁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茍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
和上面杨一清类似,杨最明显认为上策和中策都可以接受,就是不能什么都不做(即这里的下策/无策)。最后朝廷使用中策,杨最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20) 明世宗时期翁万达建平安南三策。明史 卷198: 经以征安南非万达不可,奏留之,乃命以参政莅广西。已而毛伯温集兵进剿,万达上书伯温,言:“揖让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伯温然之。会获安南谍者丁南杰,万达解其缚,厚遇,遣之去,怵以天朝兵威。登庸大惧,乃诣伯温乞降。是役也,万达功最,赏不逾常格。
翁万达认为的上策明显是招抚安南,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后毛伯温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21) 明神宗时期王德完献治水三策。明史 卷87: 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卷沙泥,病涸而患在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入卫,费钜害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固堤漳水,运道不资利,地方不罹害,为下策。」命河漕督臣集议行之。直隶巡按佴祺亦请引漳河。并下督臣,急引漳会卫,以图永济。不果行。
这里王德完似乎觉得下策也不是不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朝廷必须得治河了。
可惜朝廷最终还是什么都没做。
22) 清朝翁同书建言三策。清史稿 卷427: 同书奏:“近来可用之兵,莫如楚师。谍闻楚师顺江而下,已破石牌。倘别遣劲旅间道急趋英、霍,徐图怀、定,此上策也。如楚师转战未能深入,用苗沛霖辅以官军,先拔怀远,此中策也。若二者皆不能行,则以胜保攻明光,李世忠逾清流关以保东路,臣守寿州,与傅振邦、关保相应援,制孙葵心、刘添福二巨捻以保西路,此下策也。”
翁同书明显也不完全确定当前的局势,因此中策给上策兜底,下策再给中策兜底。
23) 清朝唐景崧为刘永福出三策。清史稿 卷527: 九年正月,景崧乃假道越南入滇,先至粤谒曾国荃,韪其议,资之入越。见永福,为陈三策,言:“越为法逼,亡在旦夕,诚因保胜传檄而定诸省,请命中国,假以名义,事成则王,此上策也;次则提全师击河内,驱法人,中国必助之饷,此中策也;如坐守保胜,事败而投中国,此下策也。”永福曰:“微力不足当上策,中策勉为之。”
唐景崧为刘永福出谋划策,主要考虑的立场还是清廷,并不完全为刘永福着想。因此双方的想法不同,所以刘永福只用中策没问题。
24) 清朝邓承修献三策。清史稿 444: 于是承修再陈三策:“法所恃为援者西贡、东京。我若师分三路,亟攻越南,彼将自救不暇,策之上也。分兵为守,敌至则战,敌退不追,老师糜饷,利害共之,策之中也。若虑饷诎运阻,不敢言战,则其祸不胜言矣,是谓无策。”补鸿胪寺卿,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这里的下策/无策明显是为了衬托上中二策的,可以看出邓承修是铁杆主战派哈哈。
四. 总结
综合来说,出现上中下三策论时,上策经常不被使用的原因,主要有几大类。
1) 出策人本就是在分析预判对手的行动,顺便嘲讽下敌人,鼓舞自家士气(嘲讽型三策论)。要是对方真用了上策,其实也没必要写了,因为突出不了效果哈哈。
2) 出策人认为鼓舞老板发起行动比具体执行哪个策略更重要。张珰、庞统、赵诱、顾扬、杨一清、杨最、王德完和邓承修无不如此。在他们看来,东汉朝廷、刘备、郗隆、沈充、明廷和清廷哪怕选中或下策也比什么都不选强,因此多个策略就多个选择。
3) 出策人拿不准老板的心态,所以计策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更多。比如卢柔和高元海。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老板对当今皇帝/朝廷有多忠诚。以忠义的角度来决断,则上策确实是上策,但如果最在乎的是其他东西(贺拔胜-安全,高湛-皇位),那下策可能才是上策了。
4) 出策人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偏好,下策乃至中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衬托对比上和/或中策,显示自己充分考虑到了所有可能性的同时,更好的说服老板/手下接受。贾让、严尤、王敦、公孙五楼、李密、杜牧、唐重、李纲和翁万达都符合这一类。可惜的是,他们每个人都只有建议权,无法做实际的决定(其中王敦是因为病重将死,其他人则是他们当时都是给老板打工的)。
这种情况下,当他们视角中的下策,在决策人那里却是上计时,就要出现悲剧了。
5) 出策人的规划中有考虑到上策和/或中策已经无法实现了。比如谭世??和翁同书。
6) 出策人自己心态也开始崩了,上中下三策本身就带着怨气呢。像陕西行省和汪立信,就是如此。
7) 出策人和决策人立场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只是盟友甚至敌人),因此想法和立场完全不同。比如拓跋焘及唐景崧。
基本都用上策的刘邦。
目前没有人吹他英明神武。
都是讽刺他“为之奈何”
主公:下个月考试了,怎么才能不挂科?
上策:减少娱乐时间,认真听课,认真作业,制定复习计划认真复习,多做题。
中策:找同学梳理重点,强化练习,反复做错题。
下策:把去年考试卷做一遍,题目都弄懂,弄不懂就把答案背下来。
下下策:和坐旁边的同学打好招呼……
主公:我想减肥。
上策:制定科学食谱和健身计划,严格执行。
中策:拒绝高热量食物,抽空运动。
下策:轻断食。
下下策:一日三餐改为三日一餐……


刘邦:什么中策下策,直接让最好的谋士提最好的策略,然后照做不就完了吗?
刘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不存在什么上中下了!
刘备:我我我,我碰到丞相之前有什么上策可以选吗?
郭嘉:只要是曹丞相的策略,那都是上策,我都坚决拥护!
贾诩:我只有一策,你照做就行,其他的你不用管……后果你更不用管……你就说有效果没效果吧!
诸葛亮:换成手动操作,全让我来!
面对上中下三策:
贺拔胜:我都不想,我只想待价而沽。
杨玄感:啊?我没想那么多,要不先来个下策尝尝?
李密:我能做上策我早就做了,我用你说!


因为上中下三策里,很可能只有下策有点可行性。很多时候正确的策略不难看出来,问题是到执行的时候就会发现,是“没有可行性的上策、中策”和“有可行性的下策”摆在一起,怎么选真的不那么纠结的。
杨玄感面对的上中下三策是:上策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中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下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结果“杨玄感以下策为上计”。
杨玄感起兵是带着黎阳当地的八千船民起兵的,这群人有能力执行上中两策么?
上策北据幽州,幽州的核心地区今天叫北京,那是个历史悠久的要塞,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穿过重重山脉,突破了这里就可以进入广袤的华北大平原。杨玄感起兵在黎阳,黎阳到北京直线距离五百公里,考虑到地形、绕路,这一趟的实际距离会接近一千公里。以杨玄感的能力,我都怀疑他能不能在没人阻拦但也没沿途接济的情况下将这八千人带到幽州。现在他是起兵造反,一路上可能没人阻拦?真去北上幽州,路上但凡输一场,那就完蛋了。
中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杨玄感起兵是在黎阳,这地方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也是五百公里。把黎阳、潼关、长安在地图上找出来,就会发现黎阳到长安这条路路上还有个名胜古迹叫函谷关,过了函谷关才是潼关,过了潼关才是长安。那是一堆经营了几百年的要塞区。指望杨玄感那点兵力打过去,多少有些魔幻。
上策“北据幽州,断隋炀帝后路”,中策是“西入长安,控制潼关”,“北上幽州”或者“西入长安”这事儿,杨玄感个人还有办法做到的,他毕竟是隋朝的上柱国,隋朝也还没崩掉,在他起兵的消息传过去之前,杨玄感是有可能溜过去的。可溜过去之后呢?杨玄感要是能凭一张嘴就搞定长安或者幽州,这还真是个可行方案。估计是杨玄感自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发现这事儿办不了。
然后就到下策了,这个下策是“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这事儿是“胜负难测”,比起那两个连可行性都差点意思的上中策已经很好了,至少这事儿还能干。
然后就是杨玄感“以下策为上计”了,他不这么干还能怎么干?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参考朱元璋。朱元璋少年英才人都说,开局一个碗,通关一个国,结局一根绳,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代帝皇。朱元璋做过放羊娃,当过和尚,参加过起义军队,早期的朱元璋凭借着个人的勇猛智慧和手下将士的给力,经常冲锋陷阵斩将夺旗亲自带领军队进攻,毫不夸张的说,大明立国可以说是朱元璋亲手打下的天下,所以说军队中不大可能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在,前期遇到的对手中,他都喜欢用奇谋使险招,以小博大,但在中后期,尤其是蟠龙湖水战之后,他更喜欢以势压人,以堂堂正正之势碾碎一切阴谋诡计,只因到后期,朱元璋的势力底蕴已经完全碾压了当时的一切割据,势力完完全全可以以稳妥的方式得到胜利,那时候正是践行了李善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六字真言。


而这也与我们的问题相似,谋士,通晓军略以自身头脑胸中计策为自家君主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而所谓上中下三策,往往上册所带来的机遇是最高的,危险率也是最高的,这个比例依次向下而行。因此,前期来说,有魄力的君主都会选择上策而行之,但到后期往往采取更为稳妥的方式。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军之势正奇相结合进攻。
低情商——
谋士:主公,我们现在只能舍弃大部队自己逃跑了
主公:我等岂是贪生怕死之辈?看我不与贼寇决一死战!
高情商——
谋士:主公,现在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主公欲用何计
主公:上策?
谋士:上策虽好,但可能要牺牲一员良将
主公:不划算,那中策?
谋士:中策需要主公与贼人谈判,割地赔款
主公:哼,我岂是那丧权辱国之辈?下策呢
谋士:舍弃大部队,我等先逃,大部队自生自灭,既不用牺牲良将,还可保全国土
主公:唉,事到如今,也只能依此了
“我就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上策收益很大风险很高,需要领导很有魄力。
中策收益不大风险也不大,领导心里觉得踏实。
下策收益不大但是风险大,领导选这个就是傻X。
毕竟有魄力的领导少,而只要踏实或者根本就是傻X的领导多,所以选上策的就少了。
@杨沐梓
答主有段内容:
周书 卷32: 及勝為太保,以柔為掾,加冠軍將軍。孝武後召勝引兵赴洛,勝以問柔。曰:「高歡託晉陽之甲,意實難知。公宜席卷赴都,與決勝負,存沒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魯陽,南并舊楚,東連兗、豫,西接關中,帶甲十萬,觀釁而動,亦中策也。舉三荊之地,通款梁國,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勝輕柔年少,笑而不應。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当时宇文泰对贺拔岳的建议:
宇文泰回到长安,对贺拔岳分析了当时形势:“高欢决不甘于为臣下者,他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惮于你们兄弟二人。至于侯莫陈悦其人,不过是个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机会,才得以居高位,其既无忧国之心,也就不为高欢所排忌,只要早作准备,取之不难。
如今河西费也头有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拥兵三千,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拔利也各拥部众,各怀志向。因此,如果我们领军前往陇地,扼其要害,显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众信服,就可以收取他们的兵马以充实我们的队伍。那时,向西安抚氐、羌等民族,向北能羁縻漠北的部族,我们再还军长安,辅佐魏室。这不就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安抚周室、称霸天下的举动吗?”
这个建议综合考虑了地理,外交,战略,组织,民情,主要次要敌人等多种因素,一看就是一个大政治家大战略家的深度思考,最关键的是宇文泰作出这番分析的时候才二十多岁。
为什么谋士和军师策划的时候都要提上中下三策,但是主公大多数时候都不会选择上策?
其实问题的答案里的道理,大多数时候你自己也是懂的。
比如我告诉你,你最好提升自己的方式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此为上策。
若是你说我没有时间,那么如果你能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来学习,坚持个三年 5 年,一定会有大的提升,此为中策!
如果你真是没有时间读书赶路,或者说是坚持不下来学习,那你还可以找到一个叫做抖音的 APP,打开搜索能力提升这一类的词条,一个一个的视频看下去,三五分钟足够引起你的注意力,也能让你嗨起来,但是你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命了。此为下策。
当然还有下下策,那就更简单了,打开王者荣耀、吃鸡或者其他的游戏,先战他个三五百个回合……
看看刚才的上中下和下下 4 个策略,你平时都选的是什么?你就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主公都很难选择上策了。
杨玄感造反之后,李密为杨玄感献上了战略史上,颇为著名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直接迎上去跟隋炀帝打。当时隋炀帝还在辽东前线,刚刚战败。李密觉得,打这种军心不稳的残兵败将,断其归路,最容易得手,而且没准就可以直接干掉隋炀帝。
中策,去打关中,也就是长安。道理也很简单,关中的战略位置特别好。
下策,才是就近攻打洛阳,占领河南。但是李密觉得,洛阳的防务很好,粮草又多,不容易打得下来,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但是,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的上策和中策,而是采取下策去攻打洛阳,最后果然就被剿灭了。
那是杨玄感愚蠢吗?细想一下,不一定。
杨玄感起兵是在河南的黎阳,手底下的八千船民,都是当地人。他们跟着造反,只是为了讨口饭吃,在那个时代,他们怎么可能愿意背井离乡,远征它方呢?
他们也不是正规军,战斗力肯定很弱。带着这只队伍,不管是北上还是西进关中,谁能保证路上不被各地官军阻击?一场败仗,军心可能就垮了,也可能还没走出河南,就被剿灭了。
所以杨玄感只能这样,就近攻打一个目标,比如洛阳。
万一打下来了,一方面士气大振,可以拥有更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洛阳周围有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几个大粮仓,手里有了粮草,可以吸引更多难民来投奔,这样就能用“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壮大。
所以,有时候战略受制于现实,想法再高明也没有用。
一般来说
上策:高风险高回报
中策:中风险中回报
下策:低风险低回报
当事态被主公祸祸到不可控,跑来找谋士推锅。
上策--我能想到,别说我不行
中策--我以为你行,你觉得行不行
下策--现在这情况,实在不行
结果是下策最贴近实际
如何快速挣一个小目标。
上策:努力提升自己,搞定一个能挣一个小目标的项目。
中策:找一个身患绝症无儿无女的亿万富翁,拜他当干爹,当牛做马伺候他一年继承遗产。
下策:黄毒赌抢拐骗偷。
你选吧……
上策太急,下策太缓。这就是个风险问题。
怎样除国贼,一刀捅死,就说快不快,效果好不好吧。许田狩猎,关羽想一刀捅死曹操,被刘备拉住了。
权力的游戏哪有什么权谋,胜利全凭开挂,失败就被明杀刺杀。铺垫一大堆,什么用都没有,斗智斗勇半天,编不下去,一刀捅死,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死的角色十之八九。结果证明先下手为强,能动手的千万别动口。
如果上策真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出中策和下策呢?
庞统的上策风险极大,刘璋成都有张任军团,白水有杨怀高沛军团,如果偷袭被发现,会落入前后夹击的窘境,刘备的小命基本交代。
下策比上策风险更大,而且无收益。涪城到白帝城的距离远远超过到成都的距离,被发现的可能性高了好几倍。
中策可以马上解决掉杨高兵团,这才是上策。
李密的上中下三策里,明显只有下策可行。去幽州和去长安,都需要长途行军,粮食后勤怎么办呢?
洛阳是坚城,长安不是吗?路上还多一个潼关天险。
去幽州就更远了,路上有更多的城池。你是一个个打还是一个个绕呢?
上策:你说得很好,理论上对,但你也不看看我几斤几两,我要是能做到还要你出计?
中策:咬咬牙能做到。
下策:能做到。
因为上策是结果导向,下策是感观导向,中策则是结合上下两策的综合导向。
比如你是学生,你想考清北,但又忍不住要玩。怎么办呢。上策从结果导向出发,完全放弃个人享受,一门心思学。下策个人享受优先,玩累了有精力再学。中策劳逸结合。
从最简单的事儿举例,上策基本上都是明眼人能看见的,需要大投入,甚至是所有身家都砸进去才有可能得到高回报。但是主公有这毅力决心还要谋士荐言?杨玄感李密不选上策看不出上策的机遇?所以从结果导向的上策基本都是凑数的。
下策基本都是放弃治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基本人也没人选这个。主公都混日子了,还有人荐言找不自在?
大多数人都选中策不是因为中策好,而是因为需要有人给下决心或给台阶,好让主公即不太拉垮,又不能太放弃个人享乐
上策:快速、高效、代价大。
中策:中速、中效、代价一般。
下策:低速、低效、代价大。
你选哪个?
能当谋士,说明某些方面比主公强太多。主公不能理解和执行比自己强的人的计策,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某个数学高手教你做题,说这个很简单,你用某个公式代进去就好了。
但是你没听过那个公式,也理解不了其中原理。
提上中下三策的目的是不替主公做决策,把利弊不等的选项都给主公列出来。
但上策一般就是画饼,风险很大收益很高。下策一般就是给你点个后路,告诉你上中策你都把握不住的话,还有这么条后路。
中策一般才是真正建议你选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29 15:06:23  更:2024-03-29 15:11:2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